icu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精选6篇)
icu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第1篇
措 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 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 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水,24小时彻底更换一次,湿化罐及滤纸应每周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做为污水处理,集水瓶应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至气管插管或呼吸机内。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呼吸机使用中根据产品说明定期清洗防尘网垫。
1.14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1.15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1.16科室每月对下呼吸道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1.1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MV)48h后出现的肺部感染。
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 2.1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2.2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3 插管时使用0.05%~0.1 %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2.4、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每日对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12)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2.5科室每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1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3.2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着装符合要求,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2)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3)消毒穿刺点皮肤。(4)选择合适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3.3、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易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10)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3.4科室每月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 4.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手术后30天以内,植入物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4.2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证,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4.3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 500 m1),术中应追加一剂。(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4)术前严格皮肤消毒。
(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4.4、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4)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4.5 做好手术病人目标监测工作。
4.6科室每月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5、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5.1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无汗液;衣服和被服清洁干燥、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应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5.2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5.3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严格执行《临床换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4加强褥疮易发者的护理: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5.5对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做好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6对手术病人要认真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严格执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7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5.8严格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无菌物品的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按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执行。
5.9.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清洁卫生管理制度》。5.10科室做好褥疮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医生及时上报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病例,做好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分析,根据分析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icu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第2篇
目的:ICU病房感染的预防控制及护理管理的研究。方法:对206例ICU病例中l16例感染病例进行感染部位比较和综合感染因素分析,并针对感染因素采取预防控制及护理措施。结果:结果206份ICU病历中感染了116人,感染率是56.84%。ICU感染与病房管理,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应用,病人免疫力低下等有关。结论:ICU患者是医院地高危人群,应该重点监控,加强护理。
【关键词】ICU护理;感染因素;预防控制
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地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特别是近些年以来,随着医院新技术新疗法的实施,更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而ICU病房由于其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上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使ICU病人感染几率明显比一般病房要高,成为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地重要因素之一。现对116例ICU感染患者进行系统顾,比较感染部位并对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预防控制和护理管理对策,现综述如下。
对象与方法
1.1 感染对象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归档的ICU病人206例病例中,男120例,女86例,年龄是15N78岁。其中重度颅脑损伤的57例,多脏器衰竭的43例,胸部手术的32例,腹部手术的46例,复合外伤的20例,其他的8例。入住ICU时间7-17d.人住ICU以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计数正常。按年龄分
老年组(60~78岁)和年轻组(15-59岁),每组有103人。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执行。
1.2 调查方法:采用回顾调查和医生病历相结合地方法,对206例ICU感染者逐项查阅填写ICU感染调查表并且进行分析综合,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地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3 统计学处理采取X 检验。
结果本组资料显示ICU感染占到56.31%(116/206),不同年龄组ICU感染部位及感染率见于表1。
讨论
3.1 感染因素分析ICU患者感染因素一般有患者的自身疾病,免疫力低下,ICU病房病人集中,患者伤口多,ICU专职护士与为重病人比例严重失调,病房管理不严格,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侵入性操作的执行等。
3.2 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3.2.1 环境污染的控制监护病房应该处于环境安静,阳光充足,邻近手术室,必须和外界隔离。一般设床位4~6个,床和床之间最好用屏障分割开,有条件者应设置层流空气,经过5urn过滤器输入室内,来杜绝污染。每天及时有效处理病人换药和敷料,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墙,柜,床定时使用消毒液来擦拭,病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空气达2次,每次为1小时。严重限制进到ICU内的人员,更换ICU内专用拖鞋,衣帽和口罩整齐,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坚持洗手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处理不同病人或直接接触同一病人不同部位前后必需认真洗手。
3.2.2 交叉感染的控制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长,经气管插管来抽吸痰液,由术者操作带入污染源而致肺炎者的机会较高,而气管的切开,抽痰或作雾化吸人治疗机会会更多,应该对其严格的消毒,术者戴口罩,帽子和消毒手套,用一次性吸痰管。而新近发展地完全密闭式地经人工呼吸机导管抽吸气管内痰液地装置可杜绝交叉感染。
3.2.3 合理使用抗生素外科ICU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术前,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的较多,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还会增加细菌对抗生素地耐药性,反而大增了感染的机会,特别是难以控制地霉菌感染。目前国外趋势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主张缩短疗程,于术前即期用静脉滴入,术中继续滴注,术后维持滴注2~3天,必要时延续至5天,、很少有超过1周者,对延长应用抗生素的病人,需每日检查是否有霉菌感染,且加以预防。
3.2.4 防止术中感染手术中的各个环节均有污染手术器械用具,组织及血液地机会,尤其以施行体外循环手术时污染机会更加多,有时无法判断从何环节受到污染,对此,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其无菌概念,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无菌操作,来杜绝污染源。
3.2.5 重视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危重患者及营养低下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根据具体患者身体情况来定,促进身体康复;对患者病情应采取早评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四早”方式处理患者病情的变化。4 评价
ICU病人病情危重抵抗力的下降,又兼ICU病种繁杂,大多的侵入性操作,所以较其他病人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
资料显示ICU感染占到56.31%(116/206),较我国平均医院感染率9.7%明显增高。提示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必须采取有效地监控措施,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在全院病人中的蔓延。
icu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第3篇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预防控制
我院综合ICU病房大多集中了全院病情危急、生命体征不平稳、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或神志意识处于昏迷状态的重症患者,患者普遍存在长时间卧床、自身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留置各种管道多、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多、医疗仪器监护措施多、广谱抗生素使用量大、用药时间长等特点,耐药菌株快速增加。准确把握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有利于医护人员采取各种对策,有效降低ICU院内感染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1月一2013年12月ICU病区送检的各类标本,通过微生物实验室监测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
1.2 菌株培养及鉴定
细菌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方法进行,菌株鉴定采用西门子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菌株。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
2013年1月一2013年12月ICU住院患者总计1277人次,共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72株,已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菌株,感染率为5.64%,其中医院感染11例例次,医院感染构成比为15.28%,社区感染61例次,社区感染构成比为84.72%。在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菌株中,G+菌20株,占27.78%,G-菌52株,占72.22%。在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占40%,表皮葡萄球菌6株占30%,溶血葡萄球菌2株占10%,粪肠球菌、人葡萄球菌、星座链球菌、产色葡萄球菌各1株占5%。在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22株占42.31%,大肠埃希菌16株占30.77%,鲍氏不动杆菌10株占19.23%,棒状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2株各占3.85%,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2.2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耐药分析
ICU院内感染病原菌中,G-菌占大多数,以铜绿假单胞菌为多,文献显示,ICU的铜绿假单胞菌与普通病区的铜绿假单胞菌相比,多存在耐药率更高、耐药普更广的特点,普通病区院内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3%、15.1%、6.0%和4.1%,但ICU的该菌对上述药物的耐药率分别高到2—3倍,究其原因,除铜绿假单胞菌自身具有较强的膜屏障作用、具有天然的后天获得性耐药性外,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株、多重耐药株,在ICU病区使用广谱抗生素量大、时间长的抗生素压力下被逐步筛选出来,也是导致其多种抗生素耐药,且耐药性更高的原因。
2.3 感染部位分布
上呼吸道感染1例,下呼吸道感染58例,泌尿道感染7例,手术切口感染3例,血液系统1例,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其他部位1例。呼吸道标本以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四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伤口分泌物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体腔引流物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不动杆菌属常见,尿液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多见。
3 讨论
3.1 ICU住院环境中常有多重耐药菌污染、定植,而MDRO是条件致病菌,及易吸附在各类物品上,很难被清除。
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尤其给患者查体后手卫生依从性不高或不执行手卫生,接触了门把手、床护栏、监护仪器按钮、各种诊疗器械、电脑鼠标键盘等而被污染,成为传播多重耐药菌的重要媒介,引起交叉污染而院内感染。住院时间越长,暴露几率越高,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风险越大。ICU大部分患者实施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体腔留置引流管、机械通气、气道开放、插胃管鼻饲等侵入性操作以及开放伤口,由于体腔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失去皮肤黏膜的天然保护屏障,给病原体的入侵打开了门户,同时各种因素造成了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即可造成难以控制的感染[1]。
3.2 预防与控制措施
3.2.1 完善多重耐药菌感染报告制度
检验科从ICU病区送检的标本中监测到多重耐药菌及时审核,院感科每日浏览监测结果并通知管床医生及科室,保证了监测管理的时效性,提高了临床的警惕性,及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3.2.2 职能科室加强对ICU的监督与管理
院感科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主动监管,每日专人去检验科搜集多重耐药菌阳性报告,及时督导ICU落实消毒隔离及预防控制措施,对感染病例进行追踪,直至解除隔离。发现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及时与科室查找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2]。
4 结论
针对我院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院感科加强了各个环节的监测、控制,完善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操作规范,多学科联席采取相关措施,有效控制了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第4篇
【关键词】 ICU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不但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而危重患者具有许多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加之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ICU内感染治疗和控制可选用的药物越来越少,这不仅治疗护理带来困难,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据文献报道统计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4.14%,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6.21%)和普通病房(6.8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1我院ICU病房属综合性科室收治病种多、病情复杂,多为感染性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我院ICU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1 保证医疗安全
加强学习,强化全科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成立科内感染控制小组等,专职感控医生及护士,定期进行感控调查,如有感染发生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2 ICU布局及环境管理
2.1 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应分开安置,特殊感染者单独放置,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设有更衣室,医务人员办公室,仪器室,治疗室,污物处理室等。每张病床床旁备用手压式的瓶装洗手液,做到一床一瓶一消毒。按照2张病床配备一个洗手池的标准配置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并配有消毒纸巾。
2.2 ICU的环境管理 我院ICU病房是层流病房,定期清洁过滤网,做好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每日三扫三拖,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采用湿式拖地用碱化水,当地面有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拖地,物体表面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
3 ICU的人员管理
3.1 进出ICU人员的管理 所有人员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后方可进入ICU。ICU工作人员外出时必须外加外出服、更换外出鞋。
3.2 严格洗手制度 有效洗手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50—80%。应做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与洗手制度,在操作前后必須认真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操作结束以后,及时脱掉手套并进行洗手。洗手的目的在于去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驻菌,将常驻菌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我院ICU均采用WHO推荐的六步洗手法。
3.3 工作人员患有感冒、肠炎、皮肤或呼吸道以及其他器官传染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工作人员还应定期进行口咽腔细菌培养,凡带有致病菌株定植者,应立即治疗或更换工作岗位。
3.4 医务人员不得在病房内饮食,病床上一般不得放置物品,如有必要可铺上消毒巾。
3.5 加强参观人员、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在执行有创和个别无创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可采用封闭式吸痰管,吸痰时吸痰管勿上下提插,防止损伤呼吸道粘膜;留置导尿时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可以使用防逆流引流袋,保持导尿系统通畅,并做好会阴部清洁;尽量避免和减少侵入性操作,在给患者行各种技术操作时,一定要规范减少机械性损伤如深静脉置管时要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勿反复穿刺。对中心静脉置管及有创动脉置管的患者,在进行操作时戴无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无菌敷料清洁干燥,严密监测体温,如出现高热者,疑似血行感染的应立即拔管并取动静脉置管尖端2—3cm送检血培养及药敏。
5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疗废物处置
严格做到一次性医疗用品一人一针一丢弃、毁形。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利器装入锐器盒,医疗污染垃圾装入防渗漏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塑料袋,每日有专人定时收送至指定地点处理。
6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在应用广谱抗生素2周后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对无明显感染、血液白细胞计数不高而反复发热,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不佳者,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
7 加强内勤护工的管理
加强对内勤护工院感、消毒隔离基础知识、消毒剂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规范洗手的培训。管理者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8 总 结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它不仅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增强每位员工的感控意识;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参考文献
icu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第5篇
1.1感染对象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归档的ICU病人206例病例中,男120例,女86例,年龄是15N78岁。其中重度颅脑损伤的57例,多脏器衰竭的43例,胸部手术的32例,腹部手术的46例,复合外伤的20例,其他的8例。入住ICU时间7-17d.人住ICU以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计数正常。按年龄分老年组(60~78岁)和年轻组(15-59岁),每组有103人。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执行。
1.2调查方法:采用回顾调查和医生病历相结合地方法,对206例ICU感染者逐项查阅填写ICU感染调查表并且进行分析综合,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地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3统计学处理采取X检验。
2、讨论
2.1感染因素分析ICU患者感染因素一般有患者的自身疾病,免疫力低下,ICU病房病人集中,患者伤口多,ICU专职护士与为重病人比例严重失调,病房管理不严格,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侵入性操作的执行等。
2.2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2.2.1环境污染的控制监护病房应该处于环境安静,阳光充足,邻近手术室,必须和外界隔离。一般设床位4~6个,床和床之间最好用屏障分割开,有条件者应设置层流空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经过5urn过滤器输入室内,来杜绝污染。每天及时有效处理病人换药和敷料,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墙,柜,床定时使用消毒液来擦拭,病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空气达2次,每次为1小时。严重限制进到ICU内的人员,更换ICU内专用拖鞋,衣帽和口罩整齐,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坚持洗手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处理不同病人或直接接触同一病人不同部位前后必需认真洗手。发表职称论文加微信:LSN2020
2.2.2交叉感染的控制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长,经气管插管来抽吸痰液,由术者操作带入污染源而致肺炎者的机会较高,而气管的切开,抽痰或作雾化吸人治疗机会会更多,应该对其严格的消毒,术者戴口罩,帽子和消毒手套,用一次性吸痰管。而新近发展地完全密闭式地经人工呼吸机导管抽吸气管内痰液地装置可杜绝交叉感染。
2.2.3合理使用抗生素外科ICU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术前,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的较多,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还会增加细菌对抗生素地耐药性,反而大增了感染的机会,特别是难以控制地霉菌感染。目前国外趋势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主张缩短疗程,于术前即期用静脉滴入,术中继续滴注,术后维持滴注2~3天,必要时延续至5天,、很少有超过1周者,对延长应用抗生素的病人,需每日检查是否有霉菌感染,且加以预防。
2.2.4防止术中感染手术中的各个环节均有污染手术器械用具,组织及血液地机会,尤其以施行体外循环手术时污染机会更加多,有时无法判断从何环节受到污染,对此,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其无菌概念,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无菌操作,来杜绝污染源。
2.2.5重视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危重患者及营养低下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根据具体患者身体情况来定,促进身体康复;对患者病情应采取早评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四早”方式处理患者病情的变化。
4、评价
ICU病人病情危重抵抗力的下降,又兼ICU病种繁杂,大多的侵入性操作,所以较其他病人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
icu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第6篇
摘要: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2月,某医院ICU病房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病历50例,分析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ICU住院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低于同级别医院报道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结论 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induc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Methods Collecting 50 cas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patients from 2014.1 to 2014.12.Results Among all the 780 patients in ICU,50 cases get infected by multi-resistant bacteria,the infection rate is 6.41%,which is lower than the others.Including 38 cases of RTI,6 cases of UTI,5 cases of CRBSI and 1 case of abdominal infection.Conclusion With prope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 method,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dvanced medical training,the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could be well controlled.Key words:MDRO;Inducement;Prevention
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即可称为多重耐药菌。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多重耐药菌的高发科室。自2014年1~12月ICU共发生5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1临床资料
2014年1月~12月ICU共收治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
2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2.1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因素、建筑布局因素及环境因素、医务人员因素。①ICU收治的患者病种广泛,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多数患者伴随严重多功能脏器衰竭,介入性治疗多,使用呼吸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测压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等;多数患者伴随严重的心肺疾病及糖尿病等;反复多次住院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等,均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人群。②医务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工作经验,操作流程不规范,手卫生依从性差,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等,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③建筑布局和设施不合理,病房通风不好,仅依靠中央空调系统进行通风,也易造成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2.2防控措施
2.2.1隔离 患者对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应实施接触隔离。主管医生接到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报告后要立即开出“接触隔离”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并在床头卡、病历牌封面、患者一览表上挂上“接触隔离”警示标识。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消毒隔离措施,患者相应部位的标本“多重耐药菌”检测阴性后方可解除接触隔离。隔离时首选单间隔离,特别要优先单间隔离那些不能自行控制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患者,因其更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没有单间隔离条件时,对同种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可采用同室或同区域隔离。当同室/同区域隔离条件也不具备时,可将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与感染风险小、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相邻安置[1]。
清洁及消毒可能被耐药菌污染的环境及设备表面。包括靠近患者的物品(如床档、床头桌、各种仪器按钮)及被频繁触摸的物品(如门把手),且清洁及消毒频率要高于其他触摸机会小的物品的表面。患者的一般性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叩诊锤、手电筒等)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不能专人专用的设备、用品,应在每次使用后即刻擦拭消毒或采用屏障保护。患者转出、出院、死亡后床单位及其周边环境以及专用器具应进行较为彻底的消毒,消除耐药菌被传给下一位患者的隐患。
2.2.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及手卫生规范 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做好手卫生对于防控耐药菌感染至关重要。必须配备实施手卫生的硬件设施及用品,如流动水、感应水龙头、干手纸、速干手消毒剂等。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含有多重耐药菌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操作完毕立即摘掉手套并洗手。
2.2.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方法 限制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倡临床用药的多元化,使用选择压力较小的抗菌药物;加强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调整用药,一旦检出多重耐药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增加药敏实验的范围,补充备选药物,进行联合药敏实验,为临床医师有效治疗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2]。
2.2.4加强教育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组织培训,将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防护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相关知识制作成课件,对ICU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考核,特别是新到岗人员、轮转人员,提高ICU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的认识,达到防控目的。
3讨论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高于普通病房,如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严格,极易造成感染暴发。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