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蓝色基因百年智慧》读后感(精选3篇)
《IBM:蓝色基因百年智慧》读后感 第1篇
《IBM:蓝色基因百年智慧》读后感
--客户价值最大化
知道IBM是因为很早以前曾经使用过它的一款笔记本电脑,所以一直以来就以为IBM是卖电脑的,后来听说IBM把PC业务转给了联想,潜意识中认为IBM肯定是经营不善了。读了《IBM:蓝色基因百年智慧》后,方才了解到PC业务对于IBM总业务连3%都不到,IBM实质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诞生于1911年,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全球性金融和经济衰退,还出现过两次自己经营的问题。它发明过引领行业的新产品和技术,也遭遇无数次技术革新带来的竞争。它上市达95年,上市当年100股股票不到3000美元,如果不卖掉,今天值1.76亿美元!IBM是真正的百年“长青树”!
百年不败,长盛不衰,IBM自然有其很多的“过人之处”,《IBM:蓝色基因百年智慧》的作者做了下总结,认为这些年来IBM最成功的地方有两点:1.把20世纪的发明和市场需要结合起来,从而把市场的使用不断扩大;2.无论它的业务成分如何改变,始终着眼于解决客户问题和需要。个人认为这两点换言之,就是IBM始终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纵观我国的企业,比比皆是,但很少有历史上百年的企业,很少有在规模上形成跨国性的企业,“富不过三代”似乎是一个永远也打不破的魔咒,这是为什么?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就是竞争理念的问题,追求目标的不同,大多数企业追求的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不难发现,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每月的损益表是从后往前看,最关注的是损益表上最后面的数字“净利润”是多少,简言之,就是以赚钱为目的,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但却忽视了这个净利润的产生过程。殊不知,损益表上的第一栏营业收入才是最应关注的数字,因为收入越
多表明你的客户越多,也表明了你给客户创造的价值越多,满足他们的需求越多。客户价值越大,客户对企业的认同就越高,自然就会用他口袋当中的钞票再次做选票选择你,增加你的收入,企业通过内部员工的创造用最低的成本、更好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使企业的效率成本处于行业领先的水平,最大的收入减去最小的成本才等于最大的股东价值。损益表从后往前看还是从前往后看,不仅仅表明了一个逻辑上的是与非的问题,对与错的问题,还表明了一种价值观的问题,你到底真正的尊重谁。
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理念的提升,也是企业经营理念的革命!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久,就必然要追求客户价值最大化。就如我们所处的证券行业,通过单纯的通道服务收取佣金是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靠天吃饭”一直以来也是证券营业部的特性,但现在“天”变了,在市场行情的持续低迷之下,在2010年如火如荼佣金战的“施压”下,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概念,从以交易通道服务为中心转向以全面客户服务为中心,在金融品牌建设上下足工夫,旨在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价值最大化成为证券公司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这几年,公司一直在通过转型来谋求发展,提出了“经营客户资产,聚集财富管理”的战略思想,并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业务如泉友利报价回购业务,实现了客户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双盈,这也是追求客户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体现。
企业以“客户至上”为经营原则,以“专业创造价值”为核心价值观,通过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服务,坚持与客户共同成长,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才能久立不倒、持续发展。最后请记住一句话:你能为多少人创造价值就有多少人为你赚钱!
《IBM:蓝色基因 百年智慧》 第2篇
华侨出版社
2011年12月
他40岁白手起家。他雄心壮志,在IBM成立伊始就建立竞争优势和做大做强的目标。他的个人信念铸就了IBM的企业基因。他的性格和能力使他几乎变成独裁者。但是创业者心态也使他成功地把职业经理人(CEO)的角色提升到当代新的高度。他穷极42年的精力为IBM打造“超长而优质”的创业期。他就是外来的IBM“创始人”老沃森。
我把1911年到1956年IBM的前身CTR成立到老沃森卸任CEO职务这段时期定义为IBM的创业期。和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企业)比较,它的创业期显得十分长,这部分是因为当年全球大环境的起伏较多,还有计算机技术演变速度较慢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这一持续近50年的阶段,无论是为成长奋斗,还是在克服环境的挑战,IBM都不曾停止打造企业长期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文化、核心能力和全球布局等基本素质,为迎接更大的未来打基础。这一时期,老沃森以职业经理人身份“空降”IBM,他虽然不是IBM的创始人但无碍他以后半生全部精力,为IBM打造一个接近完美的创业期,和培养一位把IBM带上真正高峰的接班人。
在IBM创业期和高峰期之间,我们看到典型的“家族传承”的欲望和心态,也幸运地看到另一个职业经理人小沃森以企业利益为最后依归的良好典范。在小沃森领导的IBM第一次变革中,IBM正式离开创业期,以摧枯拉朽之势,创造现代的计算机行业,迈向高峰。在这一阶段中,IBM的价值观得到固化,而在创业期的策略和执行能力则通过管理体系的变革得到系统的深化。这一时期,我们也看到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如何分别成为IBMS/360和微软的PC操作系统的制胜策略的威力,让我们看到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性。
而IBM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官僚僵化与保守错过几次技术领先的机会,跌入巨额亏损的泥潭、陷入险些被分拆的境地,则提醒着今天的成功的企业家和CEO,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被成功蒙蔽耳目,不让良好文化变质,否则明天只会变成官僚臃肿。
幸好IBM并没有从高峰期后走向死亡,反而在危难之后变得成熟。当IBM被自己的成功蒙蔽,董事局当机立断引进郭士纳,敲响警钟,利用外来人的特点,把IBM变质的文化拨乱反正。郭士纳也给所有现代企业家和CEO,示范了一课“手术刀般精准”的复杂转型“手术”,由内到外,从止血到复兴。但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反弹,实在又是老沃森当年打下核心能力的基础的缘故。两大CEO虽然生不同时,但仿佛曾经“隔空对接”过一样。在康复过程中,IBM的核心能力,也因此通过重大考验而获得第二次提升,为IBM踏入第二个100年提供新的活力和动力。这样,我们才有机会看到IBM的“成熟期”,而非在“高峰期”之后“死亡”。
无论是对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无论是刚下海的创业者还是成功的CEO,这家百年老店的历史都应该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节选自《IBM:蓝色基因 百年智慧》
《IBM:蓝色基因百年智慧》读后感 第3篇
企业做强、做大、做久,是每一个企业家以及每一个在企业奋斗的经营者都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为什么IBM历经八代掌门仍然充满活力,是什么核心能力让IBM长盛不衰?
一直以来,企业传承是个世界性难题。数据显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第一代创业后,大约60%能够顺利保持;传承到第二代的只有25%;第三代的只有7.7%;第四代的只有5%-6%;据统计,未来5-10年,中国将有500余家企业迎来交接班高峰。
传承人的眼光有多远,企业就能活多远。2011年10月26日,IBM发表声明称,公司董事会已选定长期以来担任公司高管的罗曼提为CEO,她将在2012年1月1日正式接替彭明盛的职务,成为IBM首位女性CEO,也是IBM的第九任CEO。IBM“富过八代”的传承经验无疑是众多中国企业学习的典范。
今天,最热门的IT技术已经从地上飞到“云”端,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在“移动”中维系自己的“社会网络”。在技术不断更新的IT行业中,这个100岁的“老头”似乎已显得格格不入。
然而,从云计算到物联网,从超级计算机到人工智能,这家已步入百岁的“老”公司,在一次次地证明引领世界与“年龄”无关,它依然在各个年代和那些“年轻”公司比肩为改变人类的生活而努力。
事实上,国内外书写IBM 的书籍为数不少,但尚未有一本完地整讲述IBM在中国发展30余年的全过程。本书作者是IBM大中华区前副总裁,他从1985年起就在IBM中国工作,几乎经历了IBM中国的所有的起伏和重大事件。为撰写此书,他访谈了30多位曾经和仍然在IBM中国工作、为IBM在中国的成长付出了大量心血的中外员工,以参与者的角度,首次把IBM中国的整个历史,以及由此折射出的IBM全球的变迁与转型、国际化的探索与经验,包括中国IT业的演变描述与反映出来,为IBM全球百年发展提供一个近距离的落地实例,对企业做强、做大、做久之道给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相信任何一个想要基业长青的企业,都能从IBM的管理之道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百年智慧。
和任何尝试拓展海外的中国企业一样,IBM在中国发展30余年,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它也经历过曲折与困难,但是它的远见、睿智与坚韧书写出一个全球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成功典例。
名人点评
王忠明
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中国民(私)
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一家世界级企业的百年征程,旨在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好自己的更为生动的征程。”
宋远方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起点决定终点,IBM的蓝色基因决定了它的发展壮大;永远做对的事,使众人行的管理团队集百年智慧,保IT巨人基业长青。这是一本使人懂得如何把企业做大,并依靠价值观和文化的传承,使企业持续发展的好书。”
陈志辉
香港中文大学EMBA主任、教授
“本书作者自身是一个IBM人,由他来道出IBM的人和事,实在最适当不过。此书阐释了IBM从1911年以来,所经历的各个重要阶段,深入描述与分析IBM在不同环境下做出不同的决策,并能独到地剖析IBM企业长青的密码。相信阅读此书的读者,包括曾于IBM工作的我,都能汲取宝贵的商业智慧。”
李 飞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IBM的百年成功来之不易,而将其中蕴含的关键因素和管理智慧提炼出来同样不易。这本书做到了,因此,它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张烈生 王小燕
定价:45.00元
出版社:华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