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ICT网络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ICT网络范文(精选7篇)

ICT网络 第1篇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带来快速多变的市场,随着区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日益密切。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讯技术)创新网络是由各创新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金融和中介等)组成,以网络组织形式运作,合作从事研究、开发、产业化等活动的全面联合机构,它兼有集群和网络组织的优点,通过各主体间的资源共享、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实现知识、技术的增值和创新的产生,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ICT集群内含创新网络,集群中具有参与活动能力的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调创新过程中,通过资源流动,彼此建立起各种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技术创新行为与集群存在明显互动机制,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温床,而技术创新导致集群的发展。集群内的创新网络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1]。创新网络寓于产业集群之中,集群内不保证一定具有创新网络。ICT属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技术专属性强、创新性要求高,创新网络的存在是维持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ICT集群内一般含有创新网络。

作为北美发达国家,加拿大ICT创新网络演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深入理解创新网络的演化规律,培育创新网络具有重要的学理和实践价值。

2 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及节点分析

加拿大ICT产业是私营R&D投资最大的领域,占加拿大私营部门R&D总经费的40%。在多伦多、渥太华、滑铁卢、新不伦瑞克、魁北克、卡尔加里、布雷顿角岛和温哥华均有ICT产业基地,其中以滑铁卢、渥太华、多伦多、蒙特利尔、新不伦瑞克的ICT集群创新特点较为典型。

2.1 ICT创新网络的要素

ICT创新网络的基本要素分为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和创新资源(见图1)。

其中,创新主体包括ICT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中介机构等;创新活动指创新主体内部及主体之间知识、技术、信息的传递活动,以及网络中的关联等;创新资源包括设备材料、金融资本、人力资源及知识技能等相关资源。创新主体通过创新资源的流动,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关系。而ICT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则是指各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结网)以实现创新活动,以及技术、信息、知识等创新资源在各创新主体之间扩散。

2.2 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节点分析

ICT创新网络的节点既可以是网络中的各创新主体,也可以是各主体之间通过交流而产生的具有价值和作用的事物和行为。节点越多密度越大,创新机遇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各主体在创新网络中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1)ICT企业

ICT企业是加拿大ICT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节点,是参与创新活动最直接的创新主体,居于创新网络的核心地位。加拿大拥有3.5万家ICT企业,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信息通信公司如IBM、Alcatel、Ericsson、Siebel、Systems、Electronic Arts、Ubisoft、SAP、Motorola、Harris Corporation、Lucent Technologies、Nokia、Sierra Wireless 等均在加拿大投资设厂或与加拿大企业密切合作[2]。

由于ICT属高技术领域,企业创始人往往具有高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意识。ICT行业的高学历从业人员几乎是加拿大所有行业平均水平(21%)的2倍,而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则有48%的员工具有大学学历,是所有行业中素质最高的一个。

(2)大学、科研机构

大学和科研机构在ICT创新网络中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提供者,作为知识技术的主要源泉,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教授、研究员通常都是ICT领域内全球专家网中的角色;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与其他区域性合作伙伴交互发展则剥离并开启了新的公共可用知识。

大学从“纯科学研究”到“大学—工业界合作研究”的转变对整个加拿大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深刻的意义。这种转变既为大学本身科学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ICT产业研究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滑铁卢大学早期采用的关键创新方法之一是合作教育项目,学生轮流去企业和返校,加固与地方ICT企业的紧密联系。反馈保证教学永远跟得上技术的需要,在以ICT产业支持项目获得技术来增强课堂知识的同时,也改变了产业的科技疆域。著名的RIM(Research in Motion)的创始人就毕业于该校,许多人尚在学习阶段或者在co-op实习期间就利用ICT核心技术开办起公司[3]。

政府实验室在挖掘早期ICT人才基地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渥太华、蒙特利尔和萨斯喀切温的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实验室吸引众多私营企业的投资,作为发生器,摧化了大量由前雇员启动的ICT分公司。

(3)政府

政府是ICT创新网络的主要参与者和创新活动的推动者,更多地以调控的方式介入ICT创新网络,其职能主要是制定政策,创造良好创新环境。加拿大政府并不强迫地方发展创新产业群,但它在培育创新网络方面发挥作用。

“公民创业”在催化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渥太华的电信设备,新斯科舍布雷顿角岛的媒体集群。省级和国家的制度框架在修整区域ICT产业发展的轨道上发挥关键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制定某种类型的战略抉择使得有些公司更容易发展而另外一些难以生存。

在不同区域内引入基础设施:大学、学院、政府实验室和其他研究和技术转移机构。通过直接建立国有ICT公司或分别建立联邦与省级政府实验室,帮助地方创造关键的知识型资产。如Alberta Government Telephone 培植卡尔加里无线产业的作用。

加拿大通信研究中心(Communications Research Centre Canada, CRC) 内设创新中心,通过现场孵化,帮助加拿大ICT企业开发技术。

政府不仅能推出新行业或者大学研发机构和公共实验室,而且能修改这些实验室的机能、使命和性能。通过执行有关知识资产的财政调控,或更简单地,通过预算控制,促使公共或类公共机构寻求私有基金与ICT行业联合,或者刺激ICT企业与研究机构和公共实验室合作。此外,政府采购行为(如蒙特利尔的三级政府采购)以及科研税收优惠政策(全国)亦可促进ICT创新网络的发展。

(4)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者,主要指创新基金、风险投资机构、国有或商业银行、证券市场等。加拿大创新基金(CFI)、技术伙伴计划(TPC)、工业援助计划(IRAP)、优秀研究中心网络计划(NCEP)、可持续发展技术基金(SDTC)打造了加拿大ICT产业的研究创新的支持体系。

加拿大主要通过创新基金加强各创新主体的研究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投资由初创期创新企业的风险基金,还有像滑铁卢、渥太华等地由企业家发动的区域性风险基金,这些基金征对中小ICT企业的局部创新。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或投资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和企业的研发活动,从而直接影响到ICT创新网络中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增值过程。

(5)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包含服务中心、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等服务性机构,在ICT创新网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大量高科技企业的集中并不足以将区域经济转化为充满活力的ICT集群。他们也需要经济共同体的存在,这种经济共同体通过调停网络关系将经济、社会、公民利益结合在一起形成持续竞争优势。这些可以通过商业和社团之间的合作网络而做到。

当高新技术区在相关价值区域增强时,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逐渐形成并支持该地区竞争实力。尤其是通信科技领域 ,区域性协会向政府部门呈现他们的重要性、为地区高科技企业家提供网络机会、对等的指导和其他支持。

Communitech (The Communitech Technology Association) 在扶持地方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对等网络群为聚会所设计,不同ICT公司的同等职位的雇员相聚并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为解决难题创建一个平台。Communitech“不用消费者的观点来制定战略”,它是负责提供几种不同功能用以帮助区域内ICT公司创办的强势协会[4]。

CECR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mmercialization and Research) 则从研究机构、私有部门合作推进ICT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

综上所述,ICT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金融、中介机构等作为主要节点,在一定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组成加拿大ICT创新网络。

ICT创新网络中的各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动态多变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网络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质、习惯以及规范等无形资源构成ICT创新网络的区域文化环境,对创新战略起到潜在的影响作用。

3 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结网过程

加拿大不同区域的ICT产业发展并不同步,组建集群的起因各异,各节点在ICT创新网络中不同的成熟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亦不尽相同,网络具不同程度的融合性和凝聚力[5]。但总的趋势大致相同,都经历了类似的结网过程。其演化可归纳为萌芽、发展、组建和成熟更新四个阶段(见图2)。在演化过程中,还需要各种配套的政策支持以便运行到曲线图中的下一步。

3.1 萌芽期

强大的科研基础设施、政府R&D基金支持、密集的劳动力市场为创新网络的形成提供特定技能的先决条件,而集群单元使创新网络的建立成为可能。

集群内创新网络形成的前提是一个能够形成足够“场效应”集群单元的存在。集群单元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以孵化更多的衍生企业和吸聚更多的入群企业植入创新网络[6]。加拿大ICT创新网络在各区域内形成不同的集群单元:在滑铁卢和魁北克为大学和研究机构;新不伦瑞克则是以省政府投资的电信企业NBTel;大多伦多区是加美合资的跨国公司;渥太华则是国家实验室。

Waterloo ICT创新网络的起源归因于20世纪50年代末一群商业领导者富有远见的设想,即在该区域创办一所新大学。当时省政府(得到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扩展大学教育,将办学核心实力放在科学和工程学上,并打算建立co-op 教学项目,该项目现已成为北美最成功的教学科目之一。

渥太华的电信设备创新网络则是公共政策无意中发挥了作用。追溯其由来,部分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司法决定强迫the Western Electric Company剥离其分公司,the Northern Electrical Manufacturing Company (后来的 Nortel)。Northern Electric 为建立自己的研究工具而搜寻合适的场所。它最终购买了渥太华郊区的大片土地来安置Bell Northern Research,该区联邦政府实验室的存在也吸引了高新技术研究科学家和工程师,许多企业家进入渥太华的电信和光电子集群开始了他们的BNR研究生涯[7]。

新不伦瑞克的ICT创新网络特别引人注意,省政府以当地电信公司(NBTel)为龙头形成ICT集群,采用联邦政府的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策略,将信息技术学院分院设在省府Fredericton 而催生了创新网络的生长[8]。

大蒙特利尔地区的ICT创新网络是由私营企业牵头,在三级政府(加拿大联邦政府、魁北克省政府和蒙特利尔市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形成。政府的采购政策是提升ICT产业生产力的主要动力[9]。

集群单元形成以后,关联企业开始围绕集群单元进行聚集,但聚集的速度较慢,群落还未形成规模,创新网络内的企业网络关系基本上比较松散,信任基础不稳固。

3.2 发展期

创业活动爆发——往往是从领导或龙头企业(如滑铁卢的软件公司)或者从公共研究机构(如渥太华的国家实验室)分离出来——刺激创新网络的发展。随着新的参与者在相同或相关的活动中出现或被吸引到该地区,更牢固的链接在网络内的关键角色之间发展起来。正式或非正式机构可能开展合作,如大多伦多地区由非盈利机构、学校、政府和私营企业组成ICT顾问委员会[10],蒙特利尔大区由私营部门、蒙特利尔大都会社区、蒙特利尔市、加拿大联邦政府和魁北克省政府出资建立的蒙特利尔国际[11],这些或许是一种区域性标志。此阶段合作和信任关系逐渐建立起来,彼此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3.3 组建期

某些至关重要的企业和支持机构(如蒙特利尔的政府采购,新不伦瑞克的研究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投放)建立起来。内外的关系网络均得到加强,网络成员的任务目标越来越明确,相互间的合作行为也愈来愈规范(如滑铁卢大学的co-op 教学项目),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企业的需求及其认识逐渐深入,从而使网络节点间互动频率增加(许多ICT公司在大学研究基地扩展投资,直接资助基础研究、隶属于联邦和省级学术中心、或在参与应用性的研究。业界最大的两个玩家,Bell Canada和Nortel Networks,均投放了较多的研究,Nortel投资创建多伦多大学的Nortel 光电子学院和滑铁卢大学的软件学院、Bell Canada 在多伦多大学和滑铁卢大学设有Bell 大学实验室)。 相关企业和机构涌入,网络内ICT企业大量衍生,使得群落规模迅速扩大。私有化R&D投资进入各企业开始进行国际标准论证,出口增加。新创的公司通过开办、合资和剥离等途径达到动态平衡。

3.4 成熟更新期

ICT创新网络各方面功能已经发育完善,内部分工格局已基本形成,ICT企业进入的速度减缓。整个群落发育成了一个网络型的价值链群。创新网络进入成熟阶段。为了生存,必须避免创新的停滞和衰退。转化可以通过更换产品和生产方法,具有网络竞争优势的新集群单元取代原有集群单元,实现新老集群单元的适时更替,创新网络围绕将新的集群单元更新,在新的起点上得到持续发展,或者进入专注于其他活动的新的网络。

4 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演化特点

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共性表现在创新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均较频繁,创新功能较强;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柔韧性较强,表现出灵活的合作关系。而各地区合作网络关系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企业创新形态各异,各节点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在新不伦瑞克,当地政府的扶持起关键,任何单一企业都无法面对全球竞争;在滑铁卢,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技术成果渥太华的国家实验室、多伦多的大学则起关键作用(如表1所示)。

总体说来,加拿大ICT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根植性、互动性和资源互补性等特点。

4.1 开放性

加拿大经济更倾向于开放和出口,市场和竞争者绝大多数在区域外和国外。这种趋势在ICT领域尤为明显。这点让人想起,Porter 著名的钻石理论至少有两点——高级生产要素和本地市场的需求和本地对手的强势竞争——不符合加拿大的情况[4]。Porter强调传统的集群经济通过由组成其钻石效应的4种因素衍生而来的微观经济效应启动竞争优势。这4种因素包括:输入状况、需求状况、公司策略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包括本土供应商和相关行业公司在内的有关支持行业的存在。他提出如果所涉公司之间的距离近,钻石效应的4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强度增大[12]。 在滑铁卢创新网络中,制造者、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活性密集网络很少,区域内公司之间的联系远没有Porter所言牢固,且随着公司壮大离心力会增大。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纽带,组成了滑铁卢高新技术公司的主要关系网。

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并不符合现有文献关于集群活动的核心假设,即强调基于地方层次上的公司间联系对地方集群内部动态的重要作用[4]。加拿大许多ICT公司间的联系并不是地方性的,而公司外部机构对网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另外,该创新网络融入到区域和全球网络之中,形成全球--区域连接的网络体系。

4.2 动态性

由于外部技术或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网络中流动的生产要素以及知识、信息等也会不断更新,创新网络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某网络节点无效或在创新网络中无所作为时,则会被网络排除在外,明显表现为创新网络对不合格行为主体的淘汰,因而创新网络的边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人员流动或新建公司实现新团队的人才重组,这是动态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来源之一。以蒙特利尔的ICT创新网络为例:2004年的统计为2,700家公司,雇用120,000名员工[11],到了2007年,同样拥有120,000名员工,却变成5,000家公司[9]。

10年前,大多地区主要是软件公司,最近3年那些软件公司要么被卖掉,要么搬走,更新的公司来自新领域,无线类因其绿色技术而做得更大,开始出现更多数字媒体类公司[10]。

在滑铁卢,31%的企业家(他们均毕业于滑铁卢大学)不停地创办和出售公司,从而鼓励各个体(教师和学生)将其观点商业化,其结果是整个网络始终处于动态过程。

北电网络(Nortel)曾经是加拿大最大的ICT公司,作为世界无线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头羊,其技术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拥有100多个GSM网络,2000年7月26日,它在多伦多证交所的股票达到空前价格---每股124.5加元,占多伦多证交所指标达三分之一之多,股票市值达3,660亿加元[13]。然而,曾经的辉煌不再,自2009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以来每况愈下,进入被肢解的状况。

4.3 根植性

根植性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于当地社会关系之中。ICT创新网络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民族风俗、行为习惯、规则制度等社会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拿大ICT创新网络的周围环境表现出各自区域文化的特点。例如滑铁卢的创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该区的德国( 移民)传统文化的影响,蒙特利尔的ICT创新网络的运作模式则带有法兰西文化的痕迹。企业通过根植充分享受创新网络中蕴含社会资本,并以此构筑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激发企业主体的创新潜力与竞争活力,地方大学一贯被称为R&D附加资源的活动性、人才以及许多其他联系的重要来源。这些角色互相依赖,与本地公司频密交互作用,因而大学植入地区企业之内,作为当地高新技术社区反馈环节的一部分而植入区域性集群之中。进而使整个集群的创新活力都得到提升。

此外,有些企业的根植性带有双重地缘关系[4]。一方面,他们从国外雇用高素质人员打入全球知识市场,利用科学出版物和资料库获得全球知识流,将他们的知识产权许给外国合作者使用,或者获特许使用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他们依赖当地私有来源的投资资本(天使投资者,家人和朋友),在他们过去的某一特定的时刻很容易从其他当地公司或研究机构中派生出来。

4.4 互动性

成功的高新技术集群的重要特征是地方公司在一个非常浓密的知识共享网络内的高水平嵌入。这种知识共享网络的支持方式有:紧密地社交圈、机构建立的信任和鼓励参与者之间的非正式联系[14]。 在动态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因素,是在区域性经济环节内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即开发潜在的信任环境,以及有助于知识经济存在的社会资本[4]。 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信任能够形成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与当地文化、制度和基础设施等软件设施结合,会使得创新网络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产生互动,从创新环境中吸取营养,增强网络整体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加拿大ICT创新网络依赖于与众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这种作用包括企业定位、地方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本土文化。

滑铁卢的创新文化表现在,当地大学不但对技术创新感兴趣,更热衷于新技术企业的诞生和参与本地ICT产业合作,通过大学制定产业联盟计划,来促进研究人员与外部公司之间的合作,扩大大学在本地区ICT创新网络中的作用。

区域性高科技公司和大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途径。正式联系有研究契约和研究职位资助等方式;而大量的知识交流以非正式形式进行,通过非正式交往,各种创新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在创新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流动,从而使创新网络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联系。非正式的私人关系网络的作用往往超过正式的研发网络所造成的影响,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较市场交易中建立的彼此信任的关系更加稳定。

4.5 资源互补性

企业间要形成创新网络,必须具备互补性的资源,这种互补性的资源是由资源的专用性所带来,资源的专用性是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立足于竞争性市场的必备条件。

在加拿大的ICT行业,各个集群专注于不同的焦点,如渥太华的电信和光电子、卡尔加里和温哥华的无线通信、魁北克的光电子、滑铁卢的软件开发等。在各ICT创新网络内没有两个公司从事完全一样的事业,因此各区域内竞争并不特别激烈。大多数ICT公司在业内的某个小而专的领域内运转,而且各企业往往处于网络内价值链的上下游,具有供求关系,通过整合有利于获得协调效应。

ICT网络 第2篇

企业参与技术标准竞争的过程,实际上可依次分为三个阶段,“标准引入阶段”,“标准运营阶段”,“市场竞争阶段”。对应这三个阶段,企业的标准战略可分为标准开发战略、标准运营战略和标准市场战略三种类型。本文将对企业不同类型的标准战略进行详细说明。

一、标准开发战略

(一)自行开发

如果企业选择自行开发标准的研发战略,还面临着两种情况:市场上是否存在已经成熟的先发标准。

1. 市场尚无先发标准先占策略

如果市场上尚无比较成熟的先发标准,本企业自行开发的标准将成为先发标准,本企业的标准将占有一定规模先期用户,形成安装基础,获得网络效应。此时企业采取的策略是先占策略。

所谓的先占策略就是比竞争对手更早采取行动,占领市场。网络效应的存在使先行者容易在网络规模上取得优势,于是消费者加入先行者的网络也较容易获得更大的网络外部收益。

正是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标准先行者迅速形成网络规模,网络效应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市场锁定效应巩固先行者的标准竞争优势。在PC操作系统行业,微软公司占尽先机,在DOS操作系统占得先机之后,又不断推出各种新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使其成为操作系统的事实标准。应该说微软在操作系统上事实标准的形成与其先占策略有着重要关系。

2. 市场已有先发标准挑战策略

如果市场上已经存在比较成熟的先发标准,本企业自行开发的标准将成为后发标准,本企业的标准将面临先发标准的激烈挑战。

由于先发标准已占有一定规模先期用户,比后发标准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优势。后发标准要想在竞争中战胜先发标准,除了要具有足够的技术性能优势外,还需要具有价格、消费者预期等方面的优势,以弥补先期网络效应的不足,使后发标准产品凭借性能和低价优势逐渐蚕食先发标准的早期用户,并借助标准竞争的正反馈效应迅速占领市场。

(二)追随兼容

1. 追随策略

对于一个资源有限,无力自行开发标准的企业来说,别无选择,只有追随先发标准。甚至对有能力自行开发标准的企业,如果在标准竞争中获胜的机率很小,也可以追随先发标准,以获得足够的网络效应。

追随先发标准是一个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因为企业对产品战略几乎没有发言权,可能长期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沼;由于模仿的滞后性,必须追随标准控制者的每一举动,不仅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还消耗了企业的研发力量,影响企业在产品方面的改进;必须别无选择地支付许可使用费;另外,还必须支付消化吸收成本,在技术上也很难取得领先优势。

不过,追随战略也有积极的一面:先发标准已比较成熟,无须检验考察;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生产和营销能力,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可能存在先发者忽略的市场空隙;如果先发者需要填补市场空白,有可能与之结成联盟;最后,外部引用相比内部开发而言,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以上策略常见于计算机产业,许多年来,个人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标准由IBM和Intel以及微软的标准统领,其他大量的生产商只能追随其标准,生产其兼容和配套产品。

2. 兼容策略

如果企业不满足于对先发者的简单模仿和追随,在有一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可以采取适当的兼容策略,争取实现与市场先发标准的兼容,以获得先发标准的网络效应。兼容的方法,可以是与先发标准制定者谈判协商(往往需要缴纳一定的标准使用费),或者加入一个“适配器”,使其兼容先发标准。

金山公司的WPS OFFICE办公软件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但自从微软OFFICE系列软件全面进入中国后,WPS市场份额急剧缩小,直至2005年金山公司重新推出WPS OFFICE 2005,文档格式全面兼容OFFICE系列的格式,才打开了部分中国政府市场。

二、标准运营战略

(一)封闭战略

封闭战略是指单个企业或者企业群为防止其他企业追随,严格控制其标准的知识产权,单独将本企业或者企业群的标准建立成业界事实标准的竞争战略。

采取封闭战略要求企业或者企业群在技术的先进性、产品或者技术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企业以及企业群的产品和技术等方面在业界占有绝对的优势,且具有非常雄厚的研发实力。另外,也有企业为防止他人模仿其知识产权,频繁地更换技术使得其他企业无法追随其产品和技术,如微软公司在培育操作系统的业界标准时所采用的就是封闭式战略。

微软公司一方面开发了大量的辅助和配套产品,已通过网络效应迅速放大其技术与市场优势,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研究开发,不断推出新的操作系统,这不仅可以防止其他企业的技术模仿,而且通过新操作系统的向下兼容、辅助产品的多样性以及微软的操作系统与其它操作系统的差异性,增大消费者的转换成本,以达到市场锁定的目的,市场竞争的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取得巨大的成功。

采用封闭战略的优点在于企业或者企业群对本企业或本企业群的技术具有绝对的掌控权,标准形成后可以独享事实标准带来的所有垄断利益。但是,采用封闭战略对企业或者企业群的要求非常高,要求企业或者企业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主导业界的技术规格,产品或者技术具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和很强的研发能力。现实当中,单个企业或者企业群很难达到这些要求,因此,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如微软这样的企业才有实力采取封闭战略。

(二)开放战略

开放战略是指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网络效用,开放标准知识产权,采取与其他企业联合的方式建立事实标准的竞争战略。根据企业联合的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企业联盟协定(Consortium)。二是企业联合论坛(Forum)。企业联盟协定主要是指企业联盟共同进行以培育业界标准为目标的技术开发,然后将由这一技术所产生的产品规格培育成业界事实标准。我国围绕着EVD标准的培育采用的就是这一战略,1999年10月组建的“中国数字光盘联合体”就是一个企业联盟协定,集合了国内主要的影碟机企业,如:新科、步步高和万利达等,目的在于培育EVD的业界技术标准。企业联合论坛主要是指业界有实力的企业集聚一起,通过协商讨论确立业界的技术标准,1997年成立的“WAP无线应用协议”以及1998年成立的“光互联论坛”就属于这一类型。

企业开放其标准,必然会引起激烈竞争,导致利润水平较低。但因为开放标准较易获得其他制造商和合作者的支持,先期用户基数较易建立,开放标准也较易获得成功,但问题是,尽管较易获得支持,开始阶段仍需支付开发和推广费用,由于创新者的市场被分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被蚕食,因此很难收回开发成本。

当市场竞争激烈,而本企业资源不足时,开放标准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由于免除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产品开发将以更快、成本更低的方式进行。开放标准有不利的一面,也有它有利的一面。一方面,它能将整个行业联合起来,避免市场被过分分割而导致产品的失败;另一方面,如果标准开发者能维持其技术上的领先性,或者充分运用生产和营销方面的能力,开放标准依旧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三、标准市场战略

如前所述,标准开发战略和运营战略只是标准竞争战略的前奏曲。标准进入市场后,要实现企业标准战略的根本目标,使本企业的标准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标准或唯一标准,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及长远竞争优势,还是要依靠一系列的标准市场战略的制定。

标准市场战略是由一系列的具体市场策略来实现的,主要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渗透定价策略

在标准竞争中,以价格折扣吸引市场上有影响力的顾客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低价策略可以弥补后发标准产品性能和网络效用的不足,使后发标准产品凭借低价优势逐渐蚕食先发标准的早期用户,并借助标准竞争的正反馈效应迅速占领市场。

所谓渗透定价,是指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以一个较低的产品价格打入市场,从而在短期内扩大产品的用户规模,获得较高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通过渗透定价策略,企业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产品的安装基础。

有时候,渗透定价会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出现,就是厂家向消费者免费提供产品。例如,在微软与网景之间展开的浏览器标准竞争中,微软通过免费捆绑销售策略,使其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一举击溃网景公司的Navigator浏览器,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二)锁定用户

标准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锁定效应,锁定效应指的是消费者一旦选择某个标准的产品就会产生效用沉淀,形成专用性资产,如果要更换标准就会产生转换成本,造成市场的不可逆性。如消费者一旦选择了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如果要更换成其他操作系统,先前为熟练操作Windows系统的学习投资就会蒙受损失,对新的操作系统的再学习进一步加剧转换成本的增加。转换成本的产生会使得消费者不会随便更换标准,提高消费者对标准的忠诚度,因为更换标准会造成专用性资产的效用损失,结果导致市场锁定在该先发标准之上。

锁定作为网络效应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消费者从一种技术标准转向另一种技术标准。锁定策略的运用关系到企业能否有效地争取和保持自己的顾客,关系到企业在标准竞争中的成败。

从锁定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是由转换成本和网络效应造成的。因此,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增强对用户的锁定程度。

1. 提高用户的转换成本

转换成本的存在限制了用户需求的转移,阻碍了新企业的进入。转换成本越高,新企业就需要增加更多的支出才能吸引用户的转移,从而导致了在位企业与新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位企业可以采用各种措施来提高转换成本,不断地强化和巩固这种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把消费者保留在自己的阵营里。

2. 采取不兼容策略

兼容性的存在可以扩大网络规模,给用户带来更高的网络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用户的锁定程度,所以,用户总是希望能够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实现完全的兼容性。但对于企业而言,它们对兼容性的态度并不一致。用户数量多的企业总是反对兼容性,而用户数量少的企业总是对兼容性持赞成态度。对于已经建立起庞大用户基础的在位企业来说,通过采取不兼容策略有助于锁定用户,防止他们向竞争对手的产品转移,从而巩固其市场地位。

3. 吸引配套厂商开发互补品

在ICT产业,许多产品具有明显的间接网络效应,其对用户产生的价值直接受到配套品数量的影响。因此,对于间接网络效应明显的产品而言,吸引配套厂商的加入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提供更多的配套产品可以提高硬件产品的价值,从而加深企业对用户的锁定程度。为了向市场提供种类更多的互补品,硬件产品生产商可与辅助产品供应商签订合同,以各种优惠措施提高它们的参与积极性。

企业除了要对配套厂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降低它们技术开发的难度和风险,在必要时,还可以提供资金和营销支持。

(三)政策干预

标准竞争也象其他产品竞争一样,有时市场并不是决定标准竞争成败的唯一因素。标准竞争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政治性,技术标准之争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由于事关国家经济利益,其背后往往有政府的强力支持。

当市场竞争难以保证标准竞争结果符合本国利益要求时,政府直接参与标准的制定或者通过政策干预标准竞争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因此,政策因素有时可以是影响标准竞争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在后发标准无法凭借自身力量在竞争中击败先发标准时,还可以利用政策因素,尽量获得政府的支持,利用政策的强制手段击败外来的先发标准。但这种政策强制干预,往往会导致竞争对手的报复,有时并不一定会取得理想的结果。因此政策的干预,并不一定要政府通过强制措施来推行,还可以借助政府的引导、促进、调整、扶持、保护等措施,使本企业的标准得以壮大和推广。

四、结论

标准竞争的历史已经验证,成功的标准竞争战略为企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需要认识到标准竞争战略的重要性,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根据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在标准竞争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类型的标准竞争战略,争取使自己的技术标准能够成为行业事实标准或市场的主导标准,从而获取最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斌盛.信息产业中的标准竞争战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3.

[2] 葛亚力.技术标准战略的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6.

ICT网络 第3篇

顺应趋势, 华为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智能终端用户、个人PC用户, 以及集团大客户等的接入范围不断扩展, 广电运营商、ISP运营商、校园管理者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作各类接入客户的精细化运营。他们面临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一是接入场景更为复杂。广电运营商、ISP运营商、校园管理者都面临着海量的终端设备接入的实际问题, 而且由于未来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和种类繁多, 在发生突发事件时, 常常出现大量终端同时发起接入认证请求, 并保持相当高的用户在线率, 对接入认证的性能要求非常高;二是计费要求更加灵活。针对不同的出口策略、不同的业务策略以及不同的用户策略, 就会涉及到不同的计费方式, 所以迫切需要实现灵活的计费;三是网络效率比较低下。随着网络发展, 多媒体应用越来越丰富, 网络需要支撑各种视频应用, 满足大量的P2P下载及VOD视频点播、互联网浏览、IP电话、社交微博等新应用需求, 而出口带宽受到了挑战, 往往导致出口访问速度慢, 重要网络应用无法保证正常访问, 如何有效利用多出口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访中, 当问及华为为何提出“精细化运营”理念, 并推出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时,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基础网络产品总监潘曙光结合演讲内容, 对华为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做了进一步讲解。他说, 在新的发展趋势下, 企业用户正面临网络运营和管理的问题, 华为推出的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主要优势和特点体现在精细化上, 能做到很细腻的管理, 能使用户更好的使用, 客户的投资得以很好的保证。同时这个面向企业业务网络的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又和运营商网络方案有差别, 我们是结合行业应用的特点、接入用户业务的特点, 以及用户管理配置模式的特点量身定制的, 因此华为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用户网络的价值。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路由器产品总经理李先银强调指出:目前, 广电行业和教育行业对于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的需求较为明显, 这也是华为目前主要针对广电行业和教育行业推出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的初衷。他说, 以广电行业为例, 在三网融合的发展形势下, 广电运营商的关注点已由内容分发、网络运营, 转到了发展用户,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应用体验, 这些都需要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的协助和支持。李先银总经理同时指出, 一旦其他行业的需求明显, 华为也会结合其他行业的应用需求推出更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

按需定制, 华为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彰显三大优势

作为长期耕耘在各个行业的ICT整体方案的合作伙伴, 世界500强企业华为针对实际需求定制了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 旨在助力广电运营商、ISP运营商、校园管理者从容应对来自数字化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华为在网络中部署具有强大处理性能的ME60或NE16EX作为认证计费网关, 同时配置流量控制和链路负载均衡产品, 实现精细化运营管理。

据介绍, 华为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具有三大主要优势:第一, 开放精细化运营平台。具体表现在能够提供标准化接口, 能与各计费、一卡通等系统灵活对接, 易于快速灵活部署;内置应用及协议识别、流控功能, 可以实现网络业务和带宽资源可视、可管、可控;应用基于目的地址计费 (DAA) 特性, 能提供对内外网流量区分精细化管理, 促进网络资源的充分合理运用。第二, 支撑业务移动化演进, 即有线无线一体化。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能提供内置AC, 实现有线与无线统一管理, 简化网络, 易于运维;能提供PPPOE/IPOE/802.1X/WEB/快速认证/绑定认证等全面认证方式, 支持PC/PAD/SMART PHONE/哑终端等各种设备接入及认证;能提供内置FW特性, 保障多种接入场景下的安全性。第三, 丰俭由人的系列化BRAS产品。华为BRAS产品能够根据网络规模, 按需配置设备, 实现最高性价比, 同时应用统一平台, 能满足未来多用户、大带宽的升级, 还可提供高中低端产品, 统一享受高质量服务保障。

系列化多业务控制网关ME60和多业务网络产品Net Engine16EX路由器是2013炫动ICT中国行华为企业业务解决方案巡演时重点推介的两款产品。ME60主要应用在大型宽带城域网接入边缘位置和大型园区网出口位置, 以及IP/MPLS核心网边缘位置, 主要包括ME60-X16、ME60-X8、ME60-X3, 可适应不同规模的网络组网需求。Net Engine16EX路由器主要应用在各行业骨干网汇聚和接入节点、大中型园区网出口、大中型企业总部或分支等场景。NE16EX路由器基于华为公司自主研发的通用路由平台VRP (Versatile Routing Platform) , 采用多核CPU和无阻塞交换架构, 具有良好的线速转发性能、完善的Qo S机制、优异的扩展性和丰富的业务处理能力。

定位明确, 华为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关注广电应用

谈到华为进入企业市场的缘由, 企业网络产品线网络解决方案总经理刘立柱坦言, 主要是发现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几个很明显的变化趋势, 首先是大数据, 比如“十二五”时期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强调数据资源集中, 将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由原来的事务型转向智能分析型、决策支持服务型的方向发展, 这是很明确的趋势, 也是大数据应用的实际案例之一。在广域网方面, 我们也看到了大数据对更高效路由效率的广域网的需求, 在数据中心方面, 也因为数据资源集中趋势, 数据中心的规模和横向流量在大规模增长, 以及随着云计算虚拟化的发展。数据中心网络需要支持虚拟化、大容量等等需求变化。其次是移动性, 随着智能终端越来越普及, 智能设备的网络接入到信息的接收和运算, 以及数据交换的方式,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正是看到了移动性趋势的迅猛发展, 所以才会在BRAS精细化运营解决方案里面提出有线无线一体化, 尽量简化网络的结构, 使网络层次变得更扁平和简洁。正是由于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所以华为才适时推出了针对行业应用的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

华为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目前主要针对广电及教育行业。华为认为, 随着三网融合的进行, 广电有线电视网络如何与互联网融合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有线电视网络必须向双向化、IP化、宽带化的趋势发展, 另一方面, 广电的主要业务增加了VOD、个人宽带、企业VPN等类型, 这些业务种类基于现有广电基础网络无法完成, 需要应用用户计费、用户认证以及基于用户的带宽控制、批量用户管理等多种业务基本管理功能。

据了解, 华为精细化网络运营方案可提供强大的城域网业务支撑, 为客户带来很多价值:能够对用户进行精细化管理:提供细化到用户级的Qo S保障, 多维度用户资源管理;能够统一业务平台:全面支持各种用户管理方式, 适应多样化的设备接入, 一体化设计来降低建网成本, 提高业务部署效率, 增加业务开展的灵活性, 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能够支持高扩展性:高转发能力, 大交换容量, 满足用户长期投资回报;能够提供高可靠性方案:业界领先用户热备份方案, 业务级流量零中断, 并提供设备级、网络级、业务级三级可靠性设计, 网络维护无忧体验。

ICT网络 第4篇

1东亚生产模式转变与生产网络形成

1.1“雁行模式”受到挑战

一直以来,多数学者认为东亚地区的分工模式遵循“雁行模式”,这一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首先提出,由小岛清将其应用于东亚区域内的产业转移现象。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日本担当“领头雁”,重点扶植资本和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产业。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其将比较优势开始衰落且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至周边国家,而“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则构成“雁身”,随着“雁身”国家经济腾飞和转型,其既要承接日本产业转移,又要转移低附加值产业至出口加工型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由此构成了“雁尾”。日本产业的逐次迁移拉动了其他东亚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雁行模式”正是依赖于日本对东亚经济体的直接投资[1]。

不可否认,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雁行模式”的确为东亚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技术和资本的不断壮大,东亚各国的分工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更,无论是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或者是东亚区域内各国的分工地位,已不是传统“雁行模式”所能简单描述的。首先,“领头雁”日本对东亚地区的投资在过去20年里显著上升,但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贸易主导为特征,因此,东亚各国在引进日资的过程中,不仅未能享受技术溢出效应,反而导致东亚各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出口结构单一,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对外依附性,形成“雁行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其次,“雁行模式”理论的最终结果是东亚各国产业梯度和产业转移,而随着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日本国内经济逐渐不景气,各国产业梯度的差距正在缩小,可以预见,“雁行模式”并不能长期存在。第三,中国作为东亚经济的崛起力量,正在颠覆“雁尾”的角色,努力实现自身在价值链的升级。“雁行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预示着东亚的区域分工格局正在向新的分工形式发展———东亚生产网络。

1.2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

1992年-2003年,在世界零部件出口贸易中东亚地区占比由30.6%上升至42.7%,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15.8% 提升至31.5%,上升15.7%,而日本占比则由14.9%下滑至11.2%。同期,在这一贸易领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在世界占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表明欧美国家的企业已经将零部件的生产向东亚区域转移。从零部件贸易在三大经济区域的基本流向看,东亚区域内零部件贸易的比重已经由1992年的50.9%上升至2003年的67.3%,这说明东亚地区的国际生产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2]。

日本学者浦田依据日本发展经济研究院国际投入产出表,研究发现除韩国和日本外,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显著标志的其他经济体对东亚生产网络的依赖性均有所提升。从1985—1995年间,马来西亚来自东亚地区的投入占产出的比例从6.86%上升到11.05%,新加坡来自东亚的投入从14.40% 上升至15.47%,而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进口投入却有所下降。关于中国与东盟的研究也表明,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的经济联系在近几年都有明显加强[3]。基于东亚生产网络的结构以及区域内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层次性,东亚区域内贸易呈现出三大突出特点:一是区域内贸易占比最高的是中间产品贸易;二是最终产品出口对区域外经济体依存度较高;三是中国已经成为区域生产网络的中心,中国以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迅速融入东亚新生产分工模式,成为东亚生产网络的中心[4]。各国分工从产业间深化到产品内是“雁行 模式”发展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之间最大的差别。相应的,分工的主体由凭借资源禀赋优势的国家转换为凭借市场机制的企业。

2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形成的原因

2.1“雁行模式”奠定良好基础

随着东亚各经济体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各经济体地位的变迁,众多学者普遍认为,虽然“雁行模式”搭建了东亚区域生产结构理论的雏形,为各经济体的转型奠定物质基础和积累经验,但“雁行模式”已不能再继续作为东亚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理论。东亚生产网络的建立并不摒弃或者否定“雁行模式”,而是在对“雁行模式”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保持东亚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

2.2客观因素的促进

东亚区域内分工模式由产品间分工扩展到产品内分工,产品内不同环节的生产被配置到最有利的地42区,分工进一步细分,专业化效率提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东亚国家间文化差异小、交通通讯方便,交易成本小,原具有的结构鲜明的阶梯产业分布,使各经济体能发挥自身优势,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从而为生产网络的建立创造良好条件。

2.3政策层面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后,东亚各经济体纷纷实施更为开放的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为促进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东盟和中国使用“双轨制”的关税政策,鼓励出口导向产业发展进口替代产业。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印尼、菲律宾等先后在投资领域实施全面开放政策,引进外资的步伐迈大。多数国家实行退税政策,对用于加工出口的进口零部件实行免税。伴随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内协调合作更为紧密,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东亚生产网络逐步形成[5]。

2.4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

东亚生产网络以机械设备类产品内贸易为主要特征,尤其是ICT产业更是该区域最为活跃的产品内贸易之一,由于这类产品价值链长、工序多、零部件多、模块化特征显著,对不同要素需求特征鲜明,因此形成东亚区域内繁荣的零部件贸易。东亚各经济体根据自身比较优势,从事电子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分工,电子最终产品的完成需要不同经济体的参与,由此可见,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与ICT产业的繁荣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性。

2.5跨国公司的推动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主体是跨国公司,正是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分工才使企业的生产非一体化成为可能,从而不同国家的企业间构成紧密的生产网络。跨国公司将生产分散,每个生产环节放在最低相对成本的国家制造,从而达到生产成本最小化。就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而言,日本制造企业在亚洲的子公司与在美国的子公司相比,外贸依存度更高,他利用区域内贸易数据发现,日本亚洲子公司从亚洲各地区的进口显著提高,其中,电子制造业区域内贸易程度最高,公司内贸易现象显著,促成产品在各国不同生产阶段的分工。

3东亚ICT产品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3.1规模经济 (GDP)

按照国际分工理论,市场规模对劳动分工影响重大。生产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劳动分工的深度和范围,生产规模扩大,劳动分工趋向精细化,递增规模报酬越容易实现,生产所能达到的规模经济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市场规模,规模经济水平则最终决定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对于规模经济,学者们选择的标准不尽一致,代表变量的选择往往受制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理论上一国GDP越大,市场规模越大,从而越容易实现分工的规模经济,促进双边产品内贸易。

3.2要素禀赋差异 (DPGDP)

贸易双方经济规模的相对差异,可以人均GDP的差距来衡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情况的差距,也可衡量要素禀赋差异。产品内贸易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上,一个经济体的相对经济规模越大,人均国民收入越高,说明该经济体经济实力越强,要素禀赋越丰富。两地区存在越为显著的要素禀赋差异,越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促进产品内贸易发展。

3.3地理距离 (DISTIJ)

地理距离通常是运输成本的代表变量,一般情况下,地理距离越远,则运输成本越高,各国间的贸易量就会减少,相应的产品内贸易也会下降。

3.4资本技术差异 (DPCAPITAL)

现有研究多以资本/劳动比、国民受教育程度等来衡量资本技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借鉴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用人均固定资本的差异代表资本技术上的差异。计算东亚各国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占GDP的百分比,然后乘以 各国GDP,再除以各国人口数,就可以得到东亚各国的人均固定资本,基于此计算出贸易双方人均固定资本的差额。一定程度的资本技术差异对产品内垂直分工可能有正向影响,但当资本技术差异过大意味着生产技术差距过大,阻碍产品内的分工生产,当资本技术差异太小意味着分工将由产品内分工演变为产业间分工。因此,认为资本技术差异与产品内贸易的关系可能呈现倒“U”型,仅在某个区间内产生正向影响,资本技术差异对产品内贸易的影响不确定。

3.5外商直接投资差额 (DFDI)

外商直接投资对产品内贸易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当外商直接投资于一国的加工贸易,将促进国内组装成品的出口,同时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促进本国企业实现“干中学”,促进技术部门产业升级,推动产品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对ICT部门显得尤为重要;当外商直接投资属于贸易替代型投资时,将对产品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在所考察的东亚九个经济体中,除日本是外资净流出国外,其余八个经济体均为外资净流入国。贸易双方的FDI差额,说明两国在禀赋、产业结构、市场供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3.6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 (ATTARR)

国家的关税水平影响一国的进出口,对零部件的关税设定,必然影响一国的产品内贸易水平。国家的关税水平越高,零部件进出口规模越小,产品内贸易流量越小;反之亦然。

4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的影响效应

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促成东亚生产网络的构建,为中国融入全球生产体系提供机会。ICT产业产品内贸易对中国就业、收益分配、技术吸收、产业转移都有深远影响,对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电子信息产品内贸易,伴随着发达国家的生产环节转移,发达国家将“边际生产环节”,即在国内技术要求较低的生产阶段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因此ICT产品内贸易的影响效应,应从生产阶段转移的最初阶段开始探讨,也就是中国参与组装加工阶段的加工贸易时期。

4.1技术效应

4.1.1正效应

生产网络中构建的“领导厂商—高层级供应商—低层级供应商”基本形式,领导厂商知识扩散,通过借助于设备提供、技术许可、技术协助、管理咨询、人员交流、参观培训等方式实现,各层级供应商成为知识扩散的受益者。中国作为ICT主要供应商之一,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将技术协议等外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的内在隐性知识,获得“干中学”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中国近年来在加工贸易方面的优惠政策、教育投入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推动知识的进一步扩散。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为中国提供了技术示范效应。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承担生产环节的最后组装部分,依靠廉价劳动力参与到分工中,随着东盟经济体的发展,越南、菲律宾等地区,能够提供更为低廉的劳动力,中国在组装加工生产环节优势降低,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上涨的工资迫使中国企业向技术型生产环节转型,提高创新能力。

4.1.2负效应

ICT产品内分工,以技术为分工前提,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列,垄断高端核心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技术也只能是相对国内较低的生产技术。中国虽然逐渐从低技术的非熟练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技术水平较高的熟练劳动密集生产环节提升,但所获得的技术也仅是发达国家定位的低技术环节,并不可能通过产品内分工获取最先进的技术。这种相对低技术的分工生产,使得中国在某些环节实现技术提升的空间相当有限。中国从事的熟练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阶段,只能依附于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一旦脱离关键核心部件,这些看似颇具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难以求得独立发展。

4.2就业效应

4.2.1正效应

产品内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带动熟练劳动力工资上涨,加速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在生产要素流动性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对本国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熟练劳动力工资也会上升,进而促进产业升级。ICT产品内贸易,随着生产阶段分工而不断深入,对中国高技术行业乃至制造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外向型产业部门发展,发达国家将高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中国外包,中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在高技术制造业部门吸收大量“闲置”的劳动力。增加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就业比重,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制造业部门转移,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熟练劳动力、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比重上升,进一步促使中国就业结构的优化。

4.2.2负效应

随着产品内分工深入,中国所承接的外包生产阶段从简单组装加工装配向技术环节转移,熟练劳动力与技术型劳动力需求增加,造成非熟练劳动力的转换性失业,面临改行和下岗的严峻选择。另一方面,一些高污染、高危险的生产环节向中国的转移,恶化工人的就业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4.3产业转移效应

ICT产品内贸易所形成的产品分离,构成具有不同要素密集度的生产阶段分工。在加工贸易发展阶段,中国通过承接外包,接受发达国家所转移的“边际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获得产业发展必须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学习,为日后产业升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高技术产品内贸易具有的技术进步效应,促使中国向产业的“逆梯度”转移发展,为了获取先进技术,向发达国家投资,转移研发环节。中国的海尔集团等跨国企业在美国建立研发机构,实现逆梯度的产业转移方式。生产阶段性质的产业转移,为中国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

生产阶段转移与传统产业转移一样能够催生产业集群的发展。ICT中间产品在中国的生产阶段分工,促成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ICT产业集群。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美能达打印机、复印机最先进入东莞,而后,美能达主要竞争对手佳能、理光也陆续进去珠三角地区,最终在珠三角形成办公器械、自动化设备的产业集群。

4.4要素流动效应

产品内分工伴随要素均等化现象的发生,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国家逐渐发生变化,甚至逆转,劳动力不再是丰裕要素,而资本和技术也不再是短缺资源,随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些国家发展起来,产业结构也将高级化。在劳动要素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如果国内资本要素较快积累,超过劳动要素积累的速度,其产品包含的资本密集度将会增加,资本密集度较大增加到一定程度,该国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进而使该国变为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和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资本要素增长迅速,资本积累形成,劳动要素价格上升。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内分工的深化,大量资本流入ICT产业部门,而熟练劳动力与技术型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较慢,资本积累快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国ICT产品部门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最终将带动中国成为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家。

5结论

ICT网络 第5篇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是支撑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1],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网技术紧密结合,构建起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智能电网[2],向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安全、便捷、舒适的服务。电力企业开展光传送网络、智能光网络、自动交换光网络等信息通信技术的研究,统一规划信息网络和通信网络,使信息通信网更好地服务于电力系统[3]。智能光网络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将极大地改变传输网的理念和运行方式,智能化电力光传输网络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智能电网中光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可靠性问题备受关注。传统的WDM光网络只向用户提供两种级别的可靠性服务[4]。随着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网络业务质量要求的多样化,为电力用户提供区分的可靠性服务是智能电力通信网络发展的趋势。文献[5-6]研究单链路失效模型下的环网中的可靠度约束路由问题,文献[7-8]研究单链路失效模型下WDM网状网中有可靠度约束时的静态规划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拟退火的两步算法。在文献[9]中提出单链路失效模型下WDM网状网中的提供区分可靠服务时的恢复机制,然而,这些研究仅考虑了可靠度约束下的静态规划问题。由于当前的网络越来越复杂,网络需要动态地进行路由。文献[10]提出了单链路失效模型下WDM网状网中有可靠度约束时的动态路由连接保护问题,但是耗费的网络资源较高。

针对电力通信网中智能电网业务的可靠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保护环的区分可靠性路由算法(the routing algorithm with differentiated reliability requirements based on protection ring,DRPR),使得路由连接在满足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网络资源消耗最低,从而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

1 问题描述

假定光网络的物理拓扑为G=(V,E),其中V为节点集,E为链路集。令n、m分别表示网络G中的节点数和链路数。假定每个网络节点都具有全波长变换能力,并且网络中的每条链路都是可以双向传输的光纤。因此任何一条链路失效意味着该链路上任何一个方向的传输都会中断。另外假设链路的容量足够大,对于每个连接请求,每条链路都满足连接请求的带宽需求。每条链路(i,j)都有两个链路参数:链路代价c(i,j)和链路失效概率Pf(i,j)。链路代价c(i,j)代表单位带宽(如一个波长)上数据信息从该链路的一端i传送到另一端j所消耗的代价。给定一条通路P,该通路的代价就是该通路上所有链路的代价之和。链路失效概率Pf(i,j)是指在网络中只有一条链路失效的条件下链路(i,j)失效的条件概率。令τ表示网络中平均每条链路的单位长度失效时间,令length(i,j)表示链路(i,j)的长度并令SFP表示网络G中单个失效的概率:

链路(i,j)的失效概率:

给定一条通路P,在单链路失效的假设下,该通路的失效概率为该通路上所有链路的失效概率之和。

业务请求R=(s,t,r)动态的到达网络,其中s为业务请求的源节点号、t为业务请求的目的节点号,r表示连接请求允许的最大失效概率值。每个业务请求达到之后,要根据当前的网络状况为该连接请求计算一条路由,使得这条路由的最大失效概率要小于连接请求允许的最大失效概率并且期望这条路由耗费的代价最小。

如果一条通路的失效概率不大于连接请求的允许的最大失效概率,则这条通路就可以作为连接请求的路由。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一条通路的失效概率会大于连接请求允许的最大失效概率。以图1为例,其中每条边旁边的数字表示该边的链路代价和失效概率,并假定网络中链路带宽足够大。对于连接请求(1,7,r=0.3)而言,由于通路AP=1-2-5-7的失效概率为0.3,刚好等于连接请求允许的最大失效概率,因而可以选择通路AP作为这个连接请求的路由。如果该连接请求允许的最大失效概率不是0.3而是0.25,则图1中没有任何一条通路的失效概率小于连接请求允许的失效概率,从而没有任何一条通路可以单独用来作为该连接请求的路由。然而,如果通路AP上的链路2-5与路径BS=2-4-5组成一个保护环的话,由于网络中只有单个链路失效,则当链路2-5失效后该连接请求可以通过通路1-2-4-5-7来路由。因而通路AP和路径BS一起为连接请求提供的失效概率为0.2,小于连接请求允许的最大失效概率0.25,从而通路AP和路径BS一起可以作为该连接请求的路由。

当网络中只有单个链路失效,对于一条给定的通路P而言,如果P上的某条链路l和一条路径BPl组成了一个保护环,那么当通路P中的链路l失效后,连接请求仍然可以利用通路P上那些没有失效的链路以及保护环中未失效路径BPl来建立路由。因此,可以通过和通路P上的一些链路单独建立保护环的方式来降低整个路由的失效概率,从而满足连接请求的最大失效概率要求,因为在单链路失效的情况下,保护环中的任意链路(i,j)的失效概率为零。以图1为例,路径2-4-5-2组成了一个保护环,如果链路2-5失效,可以通过2-4-5来路由。同样,如果2-4失效或者4-5失效,可以通过2-5-4或者4-2-5来路由。这样,在计算这条路由实际失效概率的时候,只需要计算通路P上那些没有单独组成保护环的链路的失效概率即可。令ap表示通路AP上所有未单独形成保护环的链路组成的集合,这条通路AP的实际失效概率ra为:

实际失效概率即通路P上所有未单独形成保护环的链路的失效概率之和。

2 DRPR算法描述

由于可以通过建立保护环的方式来降低整个路由的失效概率,那么可以首先对网络进行处理,在网络中尽可能的建立保护环。经过处理,网络中的链路将分为保护环中的链路和非保护环中的链路,然后在这个处理过的网络中来寻找路由,如果找到保护环中的链路,那么保护环也作为路由的一部分,并且该保护环的链路的失效概率为零。通过构造一个在保护环中的链路和非保护环中的链路构成的模型,就能够在该模型中为连接请求计算一条满足最大失效概率且代价最小的路由。

2.1 模型的构造

算法首先构造一个分层模型,其中的一层称为保护环层;而另一层称为物理层。保护环层包含了网络中所有能够建立的保护环,而物理层是原始网络拓扑。分层模型的建立如下方法:

1)对网络中的每一个点vi,分成两个子节点vi,PRL和vi,PL,vi,PRL表示保护环层的节点,vi,PL表示物理层的节点。

2)构造物理层。物理层为原始的网络拓扑,每条链路的代价和失效概率与原网络中链路的代价和失效概率相同。

3)构造保护环层。

由于算法需要寻找最小代价路由,所以对原始拓扑图中的链路代价进行排序,从中选出链路代价最小的链路,然后为这条链路建立保护环。保护环的建立采用寻找最短路径对的方法,即为这条代价最小的链路寻找一条路径完全分离的通路,这条通路与该链路就形成了一个保护环。如果存在该通路,则建立保护环,如果不存在,则无法建立保护环。建立保护环时,或许会存在多条路径完全分离的通路与这条链路形成多个保护环,此时应当判断哪条通路形成的保护环的总代价最小,选择总代价最小的那个保护环作为该链路的保护环。如果成功建立保护环,那么这个环中每条链路的代价是这个环的总代价之和,每条链路的失效概率为零,然后在网络中去掉该链路所在保护环中的所有链路,从而重新形成新的网络拓扑;如果不能建立保护环,那么在网络中去掉该链路,从而重新形成新的网络拓扑。下一次寻找保护环时在新形成的网络拓扑中查找,这样能够保证不会对链路进行重复查找。

以图1为例说明如何构造分层模型中的保护环层。先对链路进行排序,按链路代价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排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得出,链路2-5代价最小,因此为链路2-5建立保护环。建立保护环时,首先使用Floyd算法寻找节点2到节点5的除了链路2-5的最短路径,使用Floyd算法能够保证查找出的路径代价是最小的。通过运行Floyd算法,通路2-4-5的代价为7,是节点2到节点5的除了链路2-5的代价最小路径。这样形成一个保护环2-4-5-2,保护环中的链路代价为该环的所有链路之和,链路的失效概率为零。然后在网络中去掉该环中的链路,在余下的网络拓扑中用同样方法查找保护环,该网络拓扑的保护环层如图2所示。

4)连接物理层和保护环层的节点。在物理层和保护环层每一个节点对(vi,PRL,vi,PL)之间加一条无向边,这些边为连接边,该边的失效概率为0,链路代价为0。

建立的分层模型如图3所示。

2.2 路由的计算

在分层模型中计算出一条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由R,使得这条路由的失效概率不大于连接请求所允许的最大失效概率并且使得这条路由的代价尽可能小。为了寻找路由R,使用Dijkstra算法在分层模型中计算一条从源节点vs到目的节点vs的链路代价最小的路由R。

2.3 路由的选取

在计算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代价最小的路由过程中,判断这条路由的失效概率是否满足要求,不满足则在分层模型中去掉这条路由的所有链路从而形成新的模型,然后在这个新的分层模型中重新计算路由,直到找到一条代价最小且失效概率符合要求的路由为止,如果最终都没有符合要求的路由,则判定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不可达。

2.4 路由的匹配

由于路由R是在分层模型中选取的满足最大失效概率的最小代价的路由,如果在路由R中存在保护层的边,那么就需要对路由进行匹配,将保护层的边用整个保护环来代替,并且去掉物理层与保护环层之间相连的边。这样得到的路由R即为满足连接请求所要求的最终路由。

3 实验分析及性能评价

为了验证DRPR算法的性能,采用如图4所示的美国网络作为仿真网络模型。假定网络中每条链路的失效概率与该链路的长度成正比。考虑两种状态的仿真,一种情况是等链路代价,另一种情况是链路的代价与链路的长度有关。连接请求逐个到达且服从泊松分布,假定网路中每条链路的带宽能够完全满足连接请求的带宽需求。

假定三类连接请求,三类连接请求所允许的最大失效概率分别为p1、p2、p3,且p1

路由成功率定义为成功地建立路由的次数与路由建立请求的总次数之比。该实验仿真了两种情况下的路由成功率,一种为链路代价相同且为1;另一情况是链路代价不同且与链路长度相等。令p1=0,p2=0.06,p3=0~0.2。实验仿真了两种情况下的平均代价,一次实验在网络中随机生成10 000个连接,记录下每次实验的平均代价。

从图5给出的实验结果可见,当失效概率p3变大时,由于可靠性要求的降低,路由连接更容易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因此算法的路由成功率更高。

图6中的星形符号实线表示使用DRPR算法在链路代价相同的情况下10次实验平均代价的分布,图7中的星形符号实线表示使用DRPR算法在链路代价等于链路长度的情况下10次实验平均代价的分布。

在文献[10]中作者提出了SPPA算法,图6和图7中三角形符号虚线分布是使用SPPA算法在相同的情况下得到的平均代价。从图6中可以看出实验使用SPPA算法和使用DRPR算法得到的平均代价相差不大,而在图7中,使用DRPR算法得到的平均代价比使用SPPA算法得到的平均代价小很多。

在所提DRPR算法中,建立分层模型时首先对链路进行排序,然后寻找最小代价的链路生成保护环层,以此可以最大化地减小链路代价。在图6中,由于链路代价都设为1,无法做到最小代价链路的优先选择,因此两种方法的平均代价相差不大。图7是在假设链路代价等于链路长度的情况下进行仿真所得的结果,由于每条链路的长度各不相同,这样就能够优先的选择代价较小的链路,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所提DRPR算法得出的平均代价比使用SPPA算法得出的平均代价低55%,优化了路由选择的结果。

4 结论

通过对区分可靠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模型的满足不同可靠性需求的保护路由算法,通过与SPPA算法比较,所提DRPR算法在满足最大失效概率的情况下可减少连接请求的代价。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使用DRPR算法得到的平均代价比使用SPPA算法的得到的平均代价小很多,从而能够极大优化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电力通信网络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通信保障。

摘要:电力通信网中对业务的可靠性保护占用过多的网络资源,通过研究智能电网业务的可靠性要求对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分可靠性保护环的生存性路由算法。在网络单链路失效条件下,以链路代价和链路失效概率为约束条件,通过寻找最小通路代价的保护环,使连接请求建立在满足失效概率要求和最小化通路代价的光通道上。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智能电网的可靠性需求,减少了网络资源的占用,性能优于传统方法。

关键词:智能电网,生存性,保护环,区分可靠性,路由算法

参考文献

[1]李兴源,魏巍,王渝红,等.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7):1-7.LI Xing-yuan,WEI Wei,WANG Yu-hong,et al.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of strong smart grid[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17):1-7.

[2]施婕,艾芊.智能电网实现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9):1-4.SHI Jie,AI Qian.Research on several key technical problems in realization of smart grid[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19):1-4.

[3]焦振有,焦艳莉,李严平,等.配电自动化中的光纤载波混合通信方案[J].继电器,2002,30(7):44-46.JIAO Zhen-you,JIAO Yan-li,LI Yan-ping,et al.A mixed communication scheme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based on optical fiber and distribution line carrier[J].Relay,2002,30(7):44-46.

[4]罗洪斌.抗毁WDM光网络中的保护算法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LUO Hong-bin.Research on protected algorithms in survivable mesh networks[D].Chengdu: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7.

[5]Fumagalli A,Tacca M.Optimal design of differentiated reliability(DiR)optical ring networks[C].∥Workshop on QoS in Multiservice IP Networks(QoS-IP)2001,Rome,Italy,Jan.2001.

[6]Fumagalli A,Tacca M.Differentiated reliability(DiR)in WDM rings without wavelength converters[J].ICC’01,2001:2887-2891.

[7]Fumagalli A,Tacca M,Unghvary F,et al.Shared path protected with differentiated reliability[J].ICC’02,2002,4:2157-2161.

[8]Tacca M,Fumagalli A,Paradisi A,et al.Differentiated reliability in optical networks: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J].IEEE/LEO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2003,21(11):2576-2586.

[9]Wu K,Valcarenghi L,Fumagalli A.Restoration schemes with differentiated reliability[J].ICC’03,2003,3:1968-1972.

ICT网络 第6篇

与ICT巨头结对开拓业务

2011~2012年, BT与HP、at&t与IBM、Verizon与埃森哲、TS与Cognizant、NTT与Didata纷纷达成ICT业务领域合作协议, 结对开拓ICT业务。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 与ICT企业结对可以提升其IT系统搭建可靠性、应用程序开发水平、硬件技术支持力度和外包合同管理专业效率等指标;而对于ICT企业和系统集成商来说, 与运营商结对可以提升其虚拟网络存储能力, 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和部署信息通信技术, 提升用户服务监控和管理水平。越来越多的ICT企业意识到, 选择电信公司作为合作伙伴, 将最有效地为最终用户服务。

预计未来数年内电信运营商和ICT企业巨头合作的重点业务领域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企业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 包括企业Wi-Fi系统、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和数据管理等;第二, 智能网络, 包括IPVPN等;第三, 基于云的社交网络。

ICT企业可以联合电信公司提供一系列基于云的信息服务, 包括社交数据存储、服务器管理、社交桌面管理服务、企业应用程序管理等。

运营商加速ICT业务云化

2012年, 国际运营商在呼叫中心、物联网、网真等领域不断尝试推出云化ICT业务。

呼叫中心。2012年6月, BT在英国本土及欧洲、南美和印度等多个国家部署了云呼叫中心, 平均可以节省45%的运营成本;2012年7月, Telstra也推出基于云的全球虚拟呼叫中心解决方案。

物联网。2012年6月, KPN、NTT docomo、Rogers、SingTel、Telefonica Digital、Telstra和VimpelCom等七家运营商将M2M业务通过云平台在全球相互开放, 通过开展合作, 所有加盟运营商在不同市场、不同地域的业务能力都得到提升。

网真。2012年4月, Orange公布了网真新战略, 即“网真+开放+云”, 并将网真业务开放到各类智能终端, 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

巴黎ICT印象 第7篇

在巴黎, Wi-Fi、iPhone、iPad、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新技术正渗透到这座老城的大街小巷。

题记:

2010年末, 受Orange Business Services之邀, 本刊记者赴其巴黎总部进行了参观采访。无论是在Orange总部和营业厅, 还是巴黎的大街小巷, ICT新技术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都使弥漫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这座老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们从一些侧面, 抓拍到Wi-Fi、iPhone、iPad、三网融合、云计算虚拟化等新技术所带来的种种新气象, 以飨读者。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