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黑龙江大豆生产论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黑龙江大豆生产论文(精选10篇)

黑龙江大豆生产论文 第1篇

1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气候特点

该区域总的特点, 一是气候比较冷凉, 作物生育期间有效积温低。在第四积温带≥10℃活动积温只有2 100~2 200℃, 在第五积温带≥10℃活动积温只有1 900~2 100℃, 第六积温带则在1 900℃以下, 不少地方甚至只有1 700~1 800℃。二是生育期短, 霜降早。一般气候好的地方无霜期仅110d左右, 比较差的地方只有85~90d。三是小气候明显, 同一个村屯不仅山上山下气候大不一样, 而且就同一地块而言, 南坡北坡气温亦有很大差别。四是低温早霜危害比较频繁, 一般3~4年就有1次低温早霜。对这些特点应有充分的认识, 以在大豆生产中趋利弊害。由于该区地处高寒, 无霜期短, 低温、早霜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该区春季大风天数较多, 春季和夏初降水较少对大豆生长发育亦有较大影响。由于该区大豆种植比例高达40%~70%, 重迎茬50%~95%, 重迎茬问题是大豆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2 大豆生产技术

针对该区气候特点和生产中的问题, 笔者经过6年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和示范, 总结了以机械为载体, 以旱作为基本耕作形式, 以促早熟为中心环节的大豆大面积高产工程化栽培技术模式, 即“正 (迎) 茬伏秋早耕塇, 良种包衣细精选;氮磷钾肥分层施, 适早播种匀植点;灭草治病防虫害, 适收细打严把关”。

2.1 轮作

实行2~3年轮作, 避免重茬;前茬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2.2 耕塇整地与施肥

伏秋耕塇整地, 要求耕层土壤细碎、疏松, 地面平整, 1m2耕层内直径5cm土块不超过3个;秋起垄地块要达到播种状态。施腐熟的农家肥15~30m3/hm2, 秋翻前施入;亦可施在前茬作物上, 培肥前茬。化肥作种肥要分层施, 除少量施在上层外, 大部分要施于种下7~10cm, 种肥隔离, 严防烧苗。增施钾肥, 氮、磷、钾合理搭配。一般施二铵150~180kg/hm2, 尿素45kg/hm2, 硫酸钾60~75kg/hm2, 氮、磷、钾之比为1∶1.4∶0.6, 并配施少量微肥。

2.3 精选良种

根据各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用良种, 严防越区种植。第四积温带下限以黑河43等为主栽品种, 搭配黑河32、黑河39、北丰15和黑河45;第四积温带上限以黑河38、黑河36、黑河46和黑河48等为主栽品种, 搭配黑河43;第五积温带下限以黑河29等为主栽品种, 搭配黑河34、黑河33等;第五积温带上限以黑河39、黑河45和黑河32等为主栽品种, 搭配黑河29;第六积温带下限以黑河35、黑河41、黑河44、黑河49等为主栽品种, 第六积温带上限以黑河25、黑河33、黑河34等为主栽品种。要求种子纯度98%以上, 净度99%以上, 发芽率95%以上。种子采用机械精选或人工筛选后, 再人工选1次, 剔除病虫粒和杂粒;种子精选后用克多福或微复药肥Ⅰ号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2.4 播种

地温稳定通过8℃时开始播种为宜, 本地为抢积温和墒情, 一般5月1日后开播, 5月10日前播完。大垄栽培采用60~70cm, 垄上双条精量点播;45cm小垄栽培可采用45~50cm, 垄上双条精量点播;平作窄行密植可采用15cm、30cm。大垄保苗30万株/hm2左右, 小垄35~40万株/hm2, 窄行密植45~55万株/hm2。总播种量误差<2%, 单口排量误差<3%, 下种均匀, 不重, 不漏, 播深4~5cm, 随播随压。

2.5 田间管理

播后苗前一般常用普施特和广灭灵, 亦可用乙草胺加豆磺隆进行封闭灭草, 总的原则是根据杂草情况选用适宜的除草剂灭草。铲前深松或趟一犁, 深度10~20cm, 以增温放寒。铲趟2~3次, 拔1次大草。叶面追肥促早熟。用尿素10.5~12.0kg/hm2加磷酸二氢钾1.5kg/hm2对水450~600kg于花期叶面喷洒。

2.6 病虫害防治

防治大豆灰斑病、紫斑病, 于8月上旬, 用4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洒1~2次。对于蚜虫、红蜘蛛、蓟马, 点片发生时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洒防治。在大豆食心虫防治上, 8月上中旬, 发现食心虫集团飞行时用80%敌敌畏乳油100~130g制成毒棒重点防治, 或用功夫喷洒防治。

2.7 适时收获

大豆黄熟期, 叶片脱落80%, 豆粒发黄, 大部分豆荚发黄, 小部分变褐时收获为宜。割茬高度以不留荚为准, 收时不丢枝, 不炸荚、落粒。

摘要:针对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气候特点, 提出了适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应用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包括轮作、整地与施肥、精选良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 以供大豆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大豆,气候特点,生产技术,黑龙江北部地区

参考文献

[1]胡国华.高油高产大豆栽培技术[N].农垦日报, 2002-04-15 (3) .

[2]郭泰, 齐宁, 刘忠堂, 等.大豆新品种合丰38号的选育[J].大豆通报, 1998 (4) :24.

[3]王德亮.大豆新品种垦丰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 2001 (6) :15.

[4]郭泰, 刘忠堂, 齐宁, 等.极早熟大豆新品种合丰37号的选育[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6, 18 (4) :73-74.

黑龙江大豆生产论文 第2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豆;大豆种植;竞争力;措施

大豆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主要的油料作物。我国是世界大豆的主产国, 但自上世纪初开始我国就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净进口国。但面对我国对大豆大量的需求量,我省大豆的种植面积却不断锐减,而且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黑龙江大豆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因此需要针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的提升黑龙江省大豆的竞争力。

一、黑龙江省大豆的生产状况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具备大豆适宜生长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无论是大豆种植面积还是大豆产量都居全国首位。但近年来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随着农资价格和人工费用的上涨,大豆的种植成本也不断增加。尽管国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大豆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玉米及水稻等农作物价格不断上涨,这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大豆种植面积被不断挤占。另外,国外转基因大豆由于价格较低,而且出油率较高,这也使国内大豆加工企业普遍通过进口大豆来满足自己的生产需求,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黑龙江省大豆竞争力较低的原因

1.非转基因优势没有显现

相较于进口转基因大豆,黑龙江省一直采用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品种,这使其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一些发达国家,食用的大豆都是非转基因大豆,而转基因大豆只用来制作动物饲料和出口。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只进口非转基因大豆。但一直以来,我国对于非转基因大豆的宣传较少,对非转基因大豆食品缺乏深入的认识,而且国内市场上对于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体系,导致非转基因大豆一直参照转基因大豆定价,使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产品失去了价格优势,非转基因优势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黑龙江省在农业发展方面,对于大豆缺乏系统性的政策保护,扶持力度不够,对大豆种植和产业发展缺乏价格支持和补贴,这就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缺乏,种植不具有规模优势,成本较高,油脂加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大豆产业链条无法达到连贯性,从而影响大豆的竞争力。

3.没能充分发挥世贸组织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黑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也越来越频繁。但尽管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一,但黑龙江农产品出品贸易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非关税壁垒。这就导致在大豆出口贸易中,如果单纯的依靠品质优势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竞争的优势。为了对这种贸易状况进行改善,我国政府对大豆采取有了适度的保护,但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则更加频繁发生,而且通过WTO来解决争端也没有取得应用的效果。

三、提高黑龙江省大豆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1.提高单产,缩小與进口大豆的成本差距

针对于近年来农资产生价格的不断上涨,黑龙江大豆生产成本很难降低,针对于这种情况,只能不有效的提高黑龙江大豆的单产,以此来缩小与进口大豆之间的差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经济手段和借助价格机制,使加工企业与种植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收购协议,确保种植户的基本收益,这样对稳定大豆种植面积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要对大豆进行价格保护,提高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并缓解进口大豆所带来的冲击。尽量采用高产量良种,全面提高大豆的质量和产量,实现农民增收,以此来间接的实现大豆成本的降低。

2.坚持非转基因特色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丰富,具有非转基因、高蛋白、绿色无污染等优势,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产地保护区,可以防止转基因大豆进入黑龙江省种植,通过严格控制生产和流通环节,可以防止转基因大豆与传统大豆相混杂,能够有效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物种资源。同时,可以构建完整、系统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产业链,将非转基因大豆产品与转基因大豆产品剥离,形成非转基因产品独立的定价体系,提高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市场竞争力。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严重制约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生存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大豆产业的补贴和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提高大豆良种补贴标准,激发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引导玉米和大豆合理轮作,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有仓储能力的大豆加工企业给予补贴,科学整合大豆产业链,保护龙江大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充分有效利用世贸组织规则,提高出口竞争力

为促进大豆产业及大豆贸易的发展,有必要在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立健全价格体系和市场机制,同时通过争端解决机制,化解贸易摩擦,减少激化因素,为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的出口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黑龙江省大豆的生产状况及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可以提高黑龙江大豆品牌效应,通过对大豆实施品牌化经营,以此来提高黑龙江大豆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大豆市场面临国外低成本、低价格及高质量大豆的冲击下,黑龙江大豆在确保产量的同时,还要坚持发展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突出黑龙江大豆的绿色、有机及无公害特色,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实现规模化种植,并借助各种先进的营销手段来提高黑龙江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关兵,黄一文.黑龙江大豆产业危机及应对策略[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

[2]张晶,翟涛,周慧秋.黑龙江省大豆产业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26.

黑龙江大豆生产论文 第3篇

1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大豆品种多乱杂

豆种的优劣性决定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优质、高产的豆种是实现大豆高产量,高品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保障。在我国黑龙江大豆生产过程中,出现大豆品种多、乱、杂,品种不明确、缺少主打品牌的现象。良种大豆种植规模小,部分地区的大豆品种常常多达几十种,且经常出现越区种植、混合种植等现象,导致大豆产量不稳定,豆种品质差、抗病率低,经济效益低。

1.2 种植面积减小,产量下降

近年来,黑龙江大豆产量一直处于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单产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造成农村城镇化趋势严重,耕地面积不断锐减,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加上新型粮食作物的引进,对大豆市场造成了冲击力,造成了大豆种植规模和产量逐年减少的现象。此外,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自然灾害也是造成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

1.3 大豆生产成本高,产量低

由于国内大豆品种研发技术起步晚,发展不成熟,目前大豆种植中所用的优良品种大多依靠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豆品种的购买成本。另外,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大量的施肥费用、灌溉费用、妨害费用、劳动费用、机械费用为种植带来了经济负担,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机械化水平低造成大豆“高投入,低产出”显现普遍,使农民缺乏种植的积极性。

1.4 虫害严重,降低大豆的产出率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大豆生长过程中的虫害率和发病率也在加剧,严重地影响了大豆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黑龙江7月份进入雨季,气候湿热,降水多,最容易诱发灰斑病、菌核病和红蜘蛛病的发生,影响大豆生长状况,造成生产减产。

1.5 大豆加工产业布局不合理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生产基地,油脂加工企业的数量较多,但企业结构松散,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性的油脂加工企业,分布地区不合理、运输线路远、运输成本高、生产规模小、产油费用高、储备容量小、存储费用高,造成了加工产业整体成本较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竞争优势。

2 解决措施

2.1 研发优质豆种,提高种植产量

我国大豆育种起步晚,技术不完善。国家应该加大大豆育种科研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设置高科技的培育机构,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育种培植技术,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高蛋白的大豆品种,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性,降低豆种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调动种植积极性。

2.2 健全大豆生产保险体制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豆种植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为确保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政府应制定大豆种植的保护政策,如:定单种植,定点收购,建立合理有效的种植——收购机制,保障大豆种植者的收益,提高大豆种植者的积极性;政府应推行和制定大豆生产的相关扶持政策。如:机械购买补贴、培养种植团队、适当减免农业税,发展种植合作组织等,保证大豆种植规模的持续增长。

2.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储备不充足,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使黑龙江大豆灌溉存在一定隐患,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政府要加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在水资源缺乏的种植区建立大规模、多功能的水利灌溉工程,不断完善灌溉系统;政府应积极推广和引进种植技术,并设置大豆种植的专家顾问小组,为农民开展专业化的知识技术讲解,提高种植技术,增加种植产量。

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积极加强大豆生产的研究和探讨,有效地解决生产障碍,不断推进生产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提高大豆的单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黑龙江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在保障我国大豆粮食安全方面占据重要任务与责任。因此,深入研究黑龙江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关的解决措施,对促进黑龙江地区大豆生产健康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10):152-153.

[2]苗立强.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228.

[3]周添,杨润清.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2):123-125.

大豆:生产保持稳定进口增速放缓 第4篇

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659万公顷,较上年下降3.0%,连续第5年下降。但由于天气状况良好,部分地区单产提高明显,预计产量将达到1220万吨,较上年增产2.1%。全年大豆价格比较稳定,黑龙江地区国产大豆价格在1.95元/斤—2.09元/斤内波动,山东地区国产大豆入厂价在2.34元/斤—2.5元/斤内波动。全球大豆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供求关系进一步宽松,导致国际大豆价格较大幅度下跌,国内外价差一度达到1.40元/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大豆进口达到创纪录的7140万吨,较上年增长12.7%;国内大豆消费8339万吨,较上年增长2.36%。

报告预测,随着国家“三农”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等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未来10年,大豆生产将逐步稳定、产量略有增加。2024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将达到721万公顷,比2015年增长12.5%,年均增长1.2%。大豆单产有望通过培育选用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以及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得到提高。大豆产量将稳中有增,预计2024年将达到1434万吨,比2015年增长21.7%,年均增长1.9%。

受国内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我国大豆消费仍将增长,预计2024年消费大豆9671万吨,比2015年增长12.7%,年均增长1.2%,明显低于2005-2014年的年均增长率7.1%的水平。大豆压榨消费将稳步增加,预计2024年达到8542万吨,年均增长率1.3%。食用消费将稳步增加,其中大豆直接食用将减少,而传统豆制品以及大豆蛋白、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等新兴大豆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明显增加,预计2024年食用消费达到968万吨,年均增长率0.7%。受耕地资源有限、种植比较效益低等因素制约,未来国产大豆产量增长空间有限,但需求仍然刚性增长,未来10年我国大豆消费仍然主要靠进口来解决。预计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8266万吨,比2015年增长14.4%,年均增长率1.3%,远低于2005-2014年间10.4%的年均增长率;大豆出口将保持在30万吨以内,预计2024年出口29万吨,比2015年增长26.1%,年均增长率2.3%。

报告强调,从近期来看,全球大豆供需基本面进一步宽松,对我国国产大豆价格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国内大豆价格仍将低位震荡。但从长期来看,国内大豆产业有望深度调整,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有望形成“两种商品、两种市场”的运行格局,目标价格改革后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这都将有利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大豆价格可能将逐步企稳回升。

黑龙江大豆生产论文 第5篇

同一时间, 大豆的下游产品, 豆粕和豆油的价格也接连上涨, 豆粕从2 775元/t上涨到2 810元/t, 豆油从7 052元/t上涨到7 108元/t, 而且三者走势基本相同。

作为国内豆类的风向标, 芝加哥大豆市场的豆类其实早已爆发, 芝加哥市场的美豆在9月15日突然飙升, 而且走势和周四国内豆类颇为相似, 同样是在收盘前突然井喷, 当日大涨57美元, 涨幅为6.29%。国内的走势几乎是外盘9月15日的翻版。

炒作霜冻天气大豆的炒作因素是霜冻天气。美国气象预测中心9月中旬发布对未来8~14 d最低温度的预测图, 认为美国中西部北部地区9月末的最低温度低于历史正常水平。

有气象服务机构认为9月末美国西北部零星地区或许出现实质性霜冻。由于今年美国大豆生长延后一两周, 降温过程可能对大豆单产有一定的影响, 但据永安全球气候及灾害跟踪中心预测, 伊利诺伊州、爱荷华州等大豆主产区的最低温度徘徊在50华氏度上下, 不会降到华氏32度 (即0摄氏度) 以下, 因此寒流对大豆主产区将无太大影响。

国内同样爆发霜冻虽然国内大豆的走势和美豆9月中旬的走势非常相似, 但两者上涨理由并不完全相同。“9月中旬, 美豆大涨是因为天气模型预期下一阶段有冰冻天气, 而国内大豆大涨是因为当天黑龙江发布霜冻预警, 预期9月末有霜冻。”

浅析黑龙江北部有机大豆栽培技术 第6篇

1. 1 主栽品种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除考虑丰产性之外, 选择抗病、抗虫品种, 同时根据客户需要选择高蛋白、高油等特异性品种。不能使用转基因品种。

1. 2 精选种子

因有机生产不能进行化学药剂拌种, 必须对种子进行精选, 以提高种子质量。在经过机械清选后, 对种子进行人工粒选, 剔除青秕粒、虫蚀粒、病斑粒、其它杂质和破碎粒。选后种子要达国家标准之上, 含水量不高于13. 5% , 发芽率90% 以上, 净度99% 以上, 纯度为98% 以上。

2 选地

采用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地号, 前茬以玉米、小麦茬作为前茬, 最好避开重迎茬生产, 降低病虫害的出现。应选耕层较深厚, 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 草害、病、虫较轻的地号, 来降低田间病、虫害的出现。

3 整地

以秋整地为主, 春季整地以保墒为基础, 以松耙整地为主, 同时应让土壤平整细碎, 实行秋起垄、秋整地, 不重不漏, 深松深度为40cm以上, 深度均匀, 应打破犁底层。旋耕、深松、耕翻应马上耙地, 控制跑墒, 造成干坷垃。整地方法: 玉米茬经过玉米灭茬机作业一次后, 深翻, 深度30cm以上, 同时达到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目的。翻后用偏置重耙作业两遍再起垄, 耙深为15 ~ 18cm, 垄高20cm以上, 要求不重不漏, 耙透耙碎, 起垄后应马上镇压达到保墒的作用; 小麦茬经过联合整地机作业一次后, 偏置重耙作业两遍再起垄, 垄高20cm以上, 垄距为65cm。

4 播种

4. 1 播种方法

采用气吸式精量点播机 ( 沃尔) 垄上双行精量点播, 播种深度控制在压后3 ~ 4cm, 播后马上镇压。要求米间落粒均匀, 覆土严密, 播量准确, 起落整齐, 播向笔直, 到头到边。

4. 2 播种时期

当春季气温稳定通过6 ~ 8°C时即可开始大豆播种, 大豆播种适期是在5 月1 日开始, 5 月10 日结束。

4. 3 播种机械准备

指定专门的播种机械, 以沃尔播种机为主, 如果机械在之前在常规地块进行过作业, 应当先对机械进行清洗, 重点是将化肥和农药清除干净。

4. 4 种植密度

因有机生产田间机械作业较多, 加之人工灭草, 田间减苗较多, 因此比常规生产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三垄栽培”密度为每公顷38 ~ 40 万株。

5 施肥

采用通过有机认证 ( 评估) 的有机肥料。每公顷使用400kg留作口肥, 商品800kg深施肥, 有机肥1500kg, 深度为种下8 ~ 10cm, 在6 月底大豆封垄前追肥300kg。

6 田间管理

采取人工、机械灭草相结合的除草方法, 使田间无杂草。

6. 1 机械灭草

中耕灭草方法: 大豆生育期间要进行三遍中耕, 第一遍中耕 ( 深松) 深度25 ~ 30cm以上, 带双杆尺垄沟深松, 目的是深松放寒; 第二遍中耕带挡土板、起垄铧、三杆尺起到培土、灭草、碎土作用; 第三遍 ( 最后一遍) 中耕带覆土铧、深松尺进行灭草, 深松、高培土, 推动作物根系生长抗倒伏。

耘锄灭草方法: 用耘锄把苗带两侧的杂草锄去, 方可达到疏松土壤的目的。

旋转锄灭草方法: 播后镇压完3 ~ 5d, 杂草处于白芽期, 进行第一遍旋转锄作业; 蒙头土之后, 第一遍中耕前, 大豆第一片复叶尚未展开前, 进行第二次旋转锄作业, 要求灭草率不低于70% , 伤苗率不超过3% , 作业速度要采用9km/小时。

蒙头土灭草方法: 当大豆子叶刚刚拱土出苗露出生长点时, 用趟地机械把趟起的疏松土壤放在才拱出土的豆苗上, 来消灭萌芽草。

6. 2 人工除草

在大豆出苗后方可人工除草, 人工铲地2 ~ 3 次, 大豆生长后期人工拔大草1 ~ 2 次。

6. 3 叶面追肥

叶面肥喷施2 次: 第一次在大豆始花前期每亩喷施生物液肥50m L/亩; 第二次在大豆结荚期每亩生物液肥50m L进行喷施。

6. 4 病虫害防治

北方大豆主要病害是大豆根腐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病, 主要虫害是大豆食心虫。因有机生产不能使用化学农药, 因此大豆病害的防治上要从改善大豆生长环境的角度出发, 减少病害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 此病的发生多以低温、高湿相关, 有机生产因不使用种衣剂包衣, 往往更容易被病菌侵染, 因此为减少此病的发生, 一是春季不宜过早播种, 二是要减少田间积水, 如有大量积水应及早人工排水。

大豆胞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此病是由大豆胞囊线虫寄生引发, 病情发生和田间胞囊线虫的寄生数量正相关, 一旦发生极难防治, 防治此病的发生,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轮作, 水旱轮作是最有效的治理方法, 旱作作物中线麻是防治胞囊线虫病最好的轮作选择。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 一是在食心虫化蛹期在豆茬地增加中耕次数, 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二是豆茬收割后立即深翻细耙, 杀死幼虫和蛹。

7 收获

7. 1 收获时期

植株叶片全部脱落, 有摇铃声, 种子变硬, 为机械收获最佳时期。通常在9 月25 日左右, 含水量低于15% , 杜绝泥花脸, 避免草花脸。

7. 2 收获方法

黑龙江大豆生产论文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黑龙江农垦北安科研所培育的8个高油品系, 分别是北垦5404、5416、5436、5440、5797、5788、5782、5779, 其亲本配比为北丰11号北豆5号, 8个品系的代号及生物学特性见表1。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盆栽法, 根据土壤水分分为3个处理:对照 (CK组, 土壤水势维持在-0.02~-0.04 MPa) , 中度干旱胁迫 (MS组, 土壤水势维持在-0.04~-0.06 MPa) , 严重干旱胁迫 (SS组, 土壤水势维持在-0.06~-0.08 MPa) 。8次重复, 完全随机设计, 播种前浇足底墒水, 每盆定苗3株, 花盆置于防雨棚内。每盆装土17.5 kg, 施肥比例N∶P∶K=6∶9∶2, 所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砂土, 防止土壤水分快速蒸发。

1.3 土壤水势控制方案

苗期到开花期进行常规水分管理 (土壤水势维持在-0.02~-0.04 MPa) , 7月15日至9月2日进行水分控制, 每天17:00浇水, 经过一夜的平衡时间, 次日7:00用HR-33T露点水势仪 (美国, WESCOR公司) 测定土壤水势。

1.4 大豆蛋白质、脂肪的测定

采用FOSS公司生产的Infratec 1255型近红外整粒谷物快速测定仪测定蛋白质、脂肪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胁迫对大豆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各品系大豆在3种水分处理下的蛋白质含量见图1。与CK相比, 各品系大豆蛋白质含量在MS、SS下均呈上升趋势, 在各水分处理下其含量为SS>MS>CK, 水分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p<0.01) 。MS处理下, 品系1、4变化幅度较大, 蛋白质含量分别较CK提高2.63%、3.12%;品系3、5变化幅度较小。SS处理下, 品系2、4、7变化幅度较大, 与CK相比分别提高6.7%、6.4%和6.0%;品系3、6变化幅度较小, 较CK分别提高3.03%、4.2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在3种水分处理下, CK与SS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p<0.01) 。其中品系1、3、5、6、8在3种水分处理下蛋白质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品系2、7的CK与SS处理间、MS与SS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 (p<0.05) ;品系4的CK与SS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 (p<0.05) (表2) 。

2.2 干旱胁迫对大豆脂肪含量的影响

各品系大豆在3种水分处理下的脂肪含量见图2。3种相比降低幅度较小, 分别为0.25%、0.30%;品系4降低幅度较大, 为1.17%;品系3、6的SS与CK处理相比降低幅度较小, 分别为0.44%、0.53%。品系2降低幅度较大, 为1.52%。

(%)

收稿日期2012-04-06

经方差分析表明, SS与CK处理间脂肪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3) , 并且品系7的SS与CK处理间脂肪含量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其他品系脂肪含量在3种水分处理下差异均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中蛋白质含量在干旱胁迫下呈上升趋势, 脂肪含量呈降低趋势。结果表明在长期的中度和严重干旱胁迫下, 不利于脂肪的形成和积累。并且通过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对蛋白质的影响要大于对脂肪的影响。同时品系间存在差异, 干旱胁迫对北垦5782、5440、5436的蛋白质和脂肪积累影响较小。

(%)

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胁迫对不同品种大豆品质性状的影响不相同。严重干旱和其他胁迫条件造成严重减产时, 往往蛋白质和油分含量都有所下降。蛋白质含量与降水量为正相关, 油分含量与降水量为负相关。开花、结荚与鼓粒期干旱均导致脂肪含量及脂肪、蛋白总量的下降, 鼓粒期极为显著。鼓粒早期严重干旱胁迫, 蛋白质含量下降, 脂肪含量上升;整个生长季节干旱, 蛋白质含量增高, 脂肪含量下降。

摘要:分析不同干旱胁迫对大豆品系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北垦5782、5440、5436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影响较小, 对其他品系品质的影响相对较大, 干旱胁迫对蛋白质的影响要大于对脂肪的影响。

关键词:干旱胁迫,大豆,蛋白质,脂肪

参考文献

[1]李玉中, 程延年, 安顺清.北方地区干旱规律及抗旱综合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张忠学, 曾赛星.东北半干旱抗旱灌溉区节水农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3]张正斌.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2.

[4]张敬荣, 高继国, 李辰仁, 等.开花至鼓粒期干旱对大豆籽粒化学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 1996, l5 (1) :84-90.

[5]朱鹏, 韩阳, 阮亚男.不同大豆品种苗期抗旱性比较[J].大豆科学, 2008 (4) :711-714.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豆新品种简介 第8篇

1 垦农18 (农大6277高油品种) :

生育期115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300~2 350℃, 中早熟品种。株高80~90 cm, 亚有限结荚习性, 圆叶白花, 百粒重18 g左右, 蛋白质38.01%, 脂肪24.10%, 异黄酮含量4.02‰, 抗灰斑病, 适合第二、三、四积温带种植。适播期为5月上旬。采用“三垄”栽培模式, 栽培密度为30万~33万株hm-2, 米间落粒20~22粒;采用“小双密”栽培模式, 平均垄距为45.0 cm, 栽培密度为40万~45万株hm-2, 米间落粒18~20粒。施肥量磷酸二铵150~200 kghm-2, 尿素75~90 kghm-2, 氯化钾45~60 kghm-2, 开花初期可进行叶面喷肥一次, 8月10日左右可喷施敌杀死或功夫等药液用于防治大豆食心虫。平均产量在3 150 kghm-2左右, 采用窄行密植栽培方式, 大面积平均产量在3 450 kghm-2以上。

2 垦农5号 (农大8170-2, 矮秆、高油、高异黄酮品种) :

生育期120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350~2 400℃, 中熟品种。株高60~70 cm, 秆强抗倒伏, 耐密植, 亚有限结荚习性, 尖叶紫花, 百粒重20 g左右, 蛋白质37.23%, 脂肪23.71%, 异黄酮含量高达4.02‰, 抗灰斑病, 适合第二、三积温带种植。适播期为5月上旬, 采用“三垄”栽培模式, 栽培密度为33万~36万株hm-2, 采用“小双密”栽培模式, 栽培密度为45万~50万株hm-2。

3 垦鉴豆7号 (农大5088, 高产品种) :

生育期118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350~2 400℃, 中熟品种。株高80~90 cm, 亚有限结荚习性, 尖叶白花, 百粒重20 g, 抗大豆灰斑病, 蛋白质39.26%, 脂肪21.16%, 抗灰斑病, 适合第二、三积温带种植。2003年该品种在建三江分局二道河农场种植的800 hm2 (一块地) 的大地号上表现十分优良, 受到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领导的高度赞扬, 也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4 垦鉴豆43 (农大05225高产、高异黄酮品种) :

生育期120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350~2 400℃, 中熟品种。株高70~80 cm, 亚有限结荚习性, 尖叶紫花, 百粒重20 g左右, 蛋白质38.69%, 脂肪21.56%, 异黄酮含量高达4.821‰, 抗灰斑病, 适合第二、三积温带种植。

5 垦农22 (农大5582高产、高油品种) :

生育期120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350~2 400℃, 中熟品种。株高80 cm左右, 秆强抗倒伏, 耐密植, 亚有限结荚习性, 尖叶紫花, 百粒重20 g左右, 蛋白质37.21%, 脂肪23.16%, 抗灰斑病, 适合第二、三积温带种植,

6 垦农23 (农大05798高产、高油品种) :

生育期117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350~2 400℃, 中熟品种。株高80 cm左右, 亚有限结荚习性, 尖叶紫花, 百粒重20 g左右, 蛋白质38.05%, 脂肪22.08%, 抗灰斑病, 适合第二、三积温带种植。

7 垦农24 (农大15744早熟、高油品种) :

生育期108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200~2 250℃, 为早熟品种。株高70~80 cm, 亚有限结荚习性, 尖叶紫花, 多分枝。百粒重20 g左右, 蛋白质37.43%, 脂肪22.46%, 抗灰斑病, 适合第二、三积温带种植。

8 垦农25 (农大96065高产品种) :

生育期118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350~2 400℃, 中熟品种。株高80~85 cm, 亚有限结荚习性, 尖叶紫花, 百粒重20 g左右, 蛋白质40.93%, 脂肪21.04%, 抗灰斑病, 适合第二、三积温带种植。

9 垦农26 (农大5102高产、高油品种) :

生育期118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350℃左右, 中熟品种。株高80~90 cm, 亚有限结荚习性, 尖叶白花, 百粒重21 g左右, 蛋白质38. 63%, 脂肪23.17%, 抗灰斑病, 适合第二、三积温带种植。

10 垦农28 (农大25003高蛋白品种) :

生育期115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300℃左右, 中早熟品种。株高90 cm左右, 亚有限结荚习性, 尖叶紫花, 百粒重21 g左右, 蛋白质45.31%, 脂肪17.87%, 抗灰斑病, 适合第三、四积温带种植。

11 垦农29 (农大25146高产、高油品种) :

生育期118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350~2 400℃, 中熟品种。株高80~90 cm, 秆强抗倒伏, 耐密植, 亚有限结荚习性, 尖叶紫花, 百粒重21 g左右, 蛋白质37.35%, 脂肪23.02%, 抗灰斑病, 适合第二、三积温带种植。

12 垦农30 (农大05089高产、高蛋白品种) :

生育期118 d左右, 所需活动积温2 350~2 400℃, 中熟品种。株高80~90 cm, 亚有限结荚习性, 百粒重22 g左右, 蛋白质48.20%, 脂肪17.61%, 抗灰斑病, 适合第二、三积温带种植。

地址:密山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科研所

电话:大豆育种室 0467-5070279 (办)

联系人:朱洪德 张军

黑龙江大豆生产论文 第9篇

【关键词】 敦化市 大豆生产 问题 对策

1.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土壤肥力低

敦化市有74%的耕地面积是中低产田,其中白浆土占44%。白浆土土壤酸性较强,土体紧实、粘重、易板结、适耕性差、肥力低,田间持水量30%~40%,透水性差,每分钟透水量0.2~0.5毫米,水分在土表流动易产生径流,“旱天硬梆梆,下雨不漏汤” ,既怕涝又怕旱。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少,中低产田的生产能力提高缓慢,单产不稳不高,成为制约大豆单产提高的瓶颈。

1.2 重迎茬面积大

敦化市大豆栽培历史悠久,加之种植大豆省工省力,大豆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重迎茬面积逐年扩大,大豆重迎茬面积达50%以上,到了非重即迎的地步,有的地块甚者重茬十余年。大豆重迎茬,尤其是连年重茬,导致土壤紧实板结,缺少合理团粒结构,肥力下降,病虫害日趋严重,影响品质,造成减产。

1.3 栽培技术和机械化水平低

1.3.1栽培模式缺乏创新

东部山区大豆主产区主要栽培模式仍然是传统60~70厘米垄上双条或单条栽培,此栽培方法适合于植株高大的繁茂品种,主要依赖于单株潜力增产。

1.3.2整地质量差

敦化市90%以上的大豆田進行春整地,其中顶浆打垄约占20%,用中、小型旋耕机旋深约16厘米的不到5%,在种地前几天先打垄之后播种的和边打垄边播种的占60%以上。表层耕作,年复一年使犁底层逐渐上升,耕层变薄,地变硬。这些整地方式由于土壤耕作不良,没有深翻基础,旋耕深度又不够,不能打破犁底层,种床不佳,播种质量差。播种后如遇春旱,播种层内的土壤水分很快被蒸发散失掉,往往造成芽干;遇春涝,水分又容易积存在薄薄的耕层内,遇到土壤水分大、春季温度低的年份常常造成烂种。

1.3.3施肥和种植密度不合理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还没有全面推广到位,农户在施肥中存在以下问题:化肥施用量大,有机肥施用量少或不施,土壤养分比例失调,有机质含量下降,大豆生物固氮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化肥配比不合理,磷、氮肥用量过多,钾肥偏少,造成施肥量多而产量却不高;施肥量不足,且常年使用相同的肥料,满足不了大豆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出现脱肥的现象;约40%的农户没有做到分层施肥;农户大豆田配施微肥的较少。

在播种密度上,不能因地力及品种特性确定密度。地力较高地块或晚熟品种不能做到适当稀播,而出现倒伏造成减产;瘠薄地或早熟品种未能适当密植,不能发挥群体产量优势,致使产量不高。特别是没有应用机械精量点播,播种密度过大,问题更为突出。

1.3.4 机械化水平低,农机农艺不配套

敦化市农户户均占有耕地面积30亩,种植规模小。还有22%的坡耕地不连片,大型机械作业难。农民使用的大部分是小型机械,成本高。另外,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购买新型机械和大型机械力不从心。农机合作社少,以户经营、分散种植与机械化生产发展的矛盾突出。耕作栽培粗放,生产不规范,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特别是“深窄密”等新技术引进后,新农艺模式的出现,使现有农机具适应性差、作业达不到技术要求、可靠性差、“三化”程度低、农机与农艺没有很好的结合。上述问题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1.4 除草剂药害问题突出

敦化市大豆田间杂草种类多,危害大。农民除草基本上都采用化学除草,主要是以播后苗前除草为主,茎叶处理为辅。90%的农户使用酰胺类除草剂,由于不注意除草剂种类及气候因素,在施用不当和施后遇异常天气、土壤条件不良等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药害;很多农户除草剂用药量提高1~2倍,在春季遇低温多雨时便出现严重药害导致减产;约有20%的农户使用氯嘧磺隆药剂除草,造成药害和减产的问题非常突出。经调查发现,敦化市近几年大豆田使用除草剂造成药害的面积,轻的年份占在10%左右,重的年份高达30%以上。

1.5 病虫害日趋严重

1.5.1 病害敦化市大豆栽培面积大,导致了重迎茬病虫为害日趋严重。主栽品种大多数种植年限较长,也给有些病害发生带来了有利的发病条件。近几年来,大豆病害发生面积在40%左右,严重年份达到70%。大豆生产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大豆根腐病、大豆病毒病、大豆菌核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褐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枯萎病等20余种。近几年由于不利气候条件增多,大豆生理性病害也呈上升趋势。

1.5.2 虫害主要防治对象为蚜虫、茄无网蚜、食心虫、地下害虫、二条叶甲等虫害10余种。

1.5.3 病虫害防治不到位有不少农民选择农药重廉不重效,重治不重防,重重不重轻,重大不重小,错过了病虫害最佳防治期的现象时有发生,农药防效差;大部分农户使用的药械陈旧,农药利用率低。

2.大豆生产中解决的对策

2.1 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2.1.1 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改造中低产田 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科技项目资金,启动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特别是对中低产田改造和白浆土的改良要尽快纳入日程。引进示范中低产田改良技术和心土混合犁改土技术,提倡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兴建水利工程及设施,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2.1.2 实行保护性耕作,建设高效土壤水库 土壤也是水库,应与地表水库、地下水库同等重视。东部山区大豆产区,大豆对水分的需求完全靠土壤拦蓄的大气降水,其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降水的时机和多少,而且在同样条件下更取决于土壤调控水分的能力。引进和推广以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建设高效土壤水库的重要途径。深松每加深1厘米,即可储存3毫米降雨,可增加蓄水30吨 /公顷。

2.1.3 大力推广新的栽培技术模式选择矮秆半矮秆、株型收敛、抗倒伏性强的群体潜力增产品种。“深窄密”栽培模式比旧的栽培模式增产10%~30%。近几年,敦化市引进的大豆45厘米窄行密植技术,平均增产幅度20%;普及机械垄上双行精量播种技术,增产幅度可达10%;引进示范推广“垄三”栽培技术,增产幅度可达15%。

2.1.4 推广大豆重迎茬病虫害防控保产技术 在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必须积极采取有力的技术措施来减缓重迎茬的危害。应选用抗逆性强、丰产性能好的品种。如黑农38、黑农46、黑农48、绥农14等品种;要进行不同品种合理搭配,轮换种植以减轻重迎茬危害,调换使用品种可使根系微生物及适应病虫害生理得到改变,能有效减轻重迎茬危害;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在土壤耕作上要引进深松为主的松、翻、耙、旋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大力推广深松耕作。破坏板结层,加深耕层,使土壤变松,改善土壤环境,为前期抗寒增温、抗旱耐涝创造适宜的条件,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和根瘤的形成,并可有效减轻病虫害。鼓励农民翻耙整地,重耙灭茬以及旋耕,这些耕作措施可以破坏原来的土体结构,疏松耕层,并且可以减缓病虫害的为害。

2.1.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测土结果,坚持科学合理施肥。提倡秸秆还田,鼓励多施农家肥。根据土壤状况补充中微量元素,岗地增氮,洼地增磷、钾,做到农肥、化肥、微肥配合施用。更新施肥方法,分层施肥,底肥和口肥相结合,大力提倡施用叶面肥。

2.1.6推广高效、低残、安全的除草剂配方 加大除草剂使用技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掌握除草剂的安全使用知识,让农民改变除草剂的使用观点。应该从生态、环保、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推广高效、低残、安全的除草剂配方。用好药械,严格配药标准与喷药量,并且逐步降低对除草剂的依赖性,提倡应用传统的人工除草方式,发挥保护性耕作方式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次数。

2.1.7 推广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合理进行轮作换茬。对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大豆疫霉病)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灰斑病、轮纹病、细菌斑点病等)通過实行大豆→玉米→杂粮;大豆→玉米→玉米三年以上轮作可相对减轻为害。对发生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地块,至少应实行5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如能采取水旱轮作防效更好;清除病株残体。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加速病原菌消亡以减轻病情;严格调种检验,选用抗病品种。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及病害种类,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外地调种时,首先要掌握产地的病害发生情况,严格检验有无检疫对象,凡是种子中混菌核、疫霉病孢子等的严禁调用或调出作种,尽可能避免从胞囊线虫病较重地区引、调种子;加强栽培管理。播种期过早或过深均可加重根腐病的发生,应考虑适期晚播与注意播深。一般地表0~5厘米土层基本稳定在6℃~8℃即可播种,同时注意墒情,湿度大时,宁可晚播也不能顶湿强播;根部病虫害通过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播前防治,能够推迟病害侵染危害,保主根,保幼苗;做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早防、联防。

2.2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提高大豆机械化生产水平

提倡规范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推广“深窄密”,“垄三”等新的栽培模式时,农机和农艺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没有农业机械化做支撑,任何一项农业新技术都不可能持久、全面和深入地推广农业机械化;对农机关键技术进行创新,实行重点突破。对现有机具中已落后部分要加快更新换代,从而把大豆机械化生产的关键问题解决好。要重点解决机具工作可靠性差、播种质量差、收获损失大等主要问题;引进新型喷雾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减轻农药对农业的污染;要加大对农民购买新型农机具的补贴扶持力度;加强对村农机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2.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加大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工作的力度,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防技术、机械精量播种技术、“深窄密”,“垄三”种植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农机具操作技能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

2.4 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黑龙江大豆生产论文 第10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遭受冷害程度不同的10份材料, 分别为丰收25、克交08-85、08-126、08-368、08-377、08-398、08-406、08-819、08-849及08-854。冷害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未受冷害 (CK) 。毁种材料6份, 分别为第六积温带华疆2号, 第五积温带华疆4号, 第四积温带华疆3号、垦鉴豆28和北豆14, 第三积温带垦鉴豆4号。

1.2 方法

1.2.1 冷害划分标准

冷害的划分标准为: (1) 无冷害为豆苗生长完好; (2) 轻度冷害为豆苗单叶有30%以下的部分叶片失绿干枯; (3) 中度冷害为豆苗单叶全部失绿干枯, 子叶表面上有40%以下的部分表皮失绿干枯; (4) 重度冷害为豆苗子叶上表面、单叶及生长点全部失绿干枯。

1.2.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302号地进行。采用不完全区组设计, 小区面积13m2, 4行区, 行长5m, 株距0.05m, 垄距0.65m。不设重复。

1.2.3 数据处理方法

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的整理及用DPS (v7.05)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冷害对大豆生育进程的影响

由表1可知, 随着冷害对幼苗损伤程度的加深, 大豆开花期、成熟期均逐渐延后, 生育日数延长。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处理生育日数分别比CK延长4、8及14d。毁种品种成熟期与CK组相比, 华疆2号早8d, 垦鉴豆4号晚11d, 其它4个品种略晚1~5d, 熟期较为适宜 (毁种组产量数据来源于这4个品种) (见表2) 。由于CK组成熟期适宜克拜地区种植, 所以毁种品种成熟期应该与CK组成熟期相近才确定为毁种的适宜品种。由表2中可知, 第四积温带的华疆3号、华疆4号、垦鉴豆28和北豆14为毁种适宜品种。

2.2 冷害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 随着冷害程度的加重, 大豆在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主茎荚数、全株荚数、全株粒数以及虫粒率上都相应变小;在分枝数、病粒率及完全粒率上变化没有规律。轻度、中度、重度组在株高方面比CK分别减少9.0、21.2和35.1cm;底荚高分别减少1.1、3.8和7.0cm;主茎节数分别减少0.7、3.0和6.4节;全株荚数分别减少5.6、11.8和15.2个;全株粒数分别减少7.4、26.9和32.8个。

2.3 冷害对大豆百粒重的影响

由表4可知, 冷害越重百粒重越小, 重度冷害百粒重仅为12.6g, 比CK百粒重小了6.3g。将各组数据进行t测验 (见表5) , 由表5可知重度与中度组百粒重相差达1%极显著水平, 中度与轻度组百粒重相差达5%显著水平, 轻度与CK组百粒重差异不显著。

注:**为1%差异显著水平, *为5%差异显著水平。下同。Note:**and*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1and 0.05level.The same below.

2.4 冷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冷害使大豆减产, 减产幅度与受冷害程度呈正相关。由表6可知, 各组平均产量分别为重度644.3kghm-2, 中度1 886.4 kghm-2, 轻度2 521.1kghm-2, CK组2 709.2kghm-2。对表6中各组数据进行t测验, 由表7可知, 重度与中度、中度与轻度和轻度与CK产量间差异均达1%极显著水平。

2.5 毁种后效益分析

不论冷害程度如何, 冷害都给豆农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但通过合理毁种可以挽回部分经济损失, 由表8可看出, 在扣除毁种成本后, 毁种收入比重度组增收7 560.0元hm-2, 比中度组增收2 591.6元hm-2, 比轻度组增收52.8元hm-2, 比CK增收负699.6元hm-2。计算毁种成本=毁种种子费 (405.0元hm-2) +播种费用 (75.0元hm-2) +人工费用 (30.0元hm-2) =510.0元hm-2。毁种收入=毁种产值-毁种成本=10 137.2元hm-2。根据分析结果, 建议遭受轻度冷害材料不用毁种, 遭受中度及重度冷害的材料应该毁种。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选取遭受冷害程度明显不同的10份材料, 划分轻、中、重度冷害与未受冷害 (CK) 4组。对不同冷害之间的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遭受低温冷害的大豆生育期延后, 生育日数明显增加, 最多比CK增加14d;受冷害大豆在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主茎荚数、全株荚数、全株粒数以及虫粒率方面表现都相应变小, 在分枝数、病粒率和完全粒率方面变化没有规律;遭受冷害大豆在百粒重方面变化明显, 随着冷害程度加重, 百粒重明显变小, 最多可比CK减轻6.3g。冷害使单株粒数及百粒重降低明显, 致使产量也降低明显, 且产量差异达到1%极显著水平。

为了将冷害损失降低到最小, 通过对毁种品种的生育期及产量效益分析, 在该试验中选择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早熟品种进行毁种较为适宜, 可以有效挽回经济损失。建议当冷害程度达到中度及重度时进行毁种, 轻度冷害不需毁种, 可对黑龙江克拜地区生产中出现的类似低温冷害情况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金陵, 杨庆凯, 吴宗璞.东北大豆[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20-523.

[2]王石立.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方法研究概述[J].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 (5) :47-51.

[3]刘金铜, 谢高地, 二宫正士, 等.精准农业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2:30-58.

[4]孙玉亭, 王书裕, 杨永岐.东北地区作物冷害的研究[J].气象学报, 1983, 4 (13) :313-321.

[5]北方主要作物冷害研究协调组.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冷害规律研究[J].气象, 1981, 7 (12) :20-22.

[6]张养才, 何维勋, 李世奎.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68-91.

[7]孙玉亭, 曹英, 祖世亨, 等.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2:89-103.

[8]王玉书.农作物冷害的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5:13-25.

[9]郭建平, 田志会, 张涓涓.东北地区玉米热量指数预测模型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 (5) :626-633.

[10]高素华.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的动态监测[J].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 (2) :117-121.

[11]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等.农业隐性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作物杂志, 2011 (5) :1-7.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