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海域环境保护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海域环境保护范文(精选12篇)

海域环境保护 第1篇

秦皇岛的物产和资源比较丰富, 近岸海域占地面积辽阔, 每年为周围的城市提供重要的海产品;在这里栖息的鸟种类繁多, 其中还有很多珍惜鸟类;而且周围的环境优美, 旅游业不断发展, 尤其是在夏季, 来秦皇岛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但是, 随着一些港口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 秦皇岛近岸海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在加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陆源污染。

经过调查和研究显示, 海洋中大多数的污染是来自于陆地, 尤其是秦皇岛的近岸海域, 靠近大陆比较近, 每年有很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中, 或者是附近的一些地下水污染, 随着雨水的冲刷也会慢慢渗入地下水当中, 主要表现在:第一, 在工业生产中, 秦皇岛近岸海域附近有着许多大型的工厂, 每天排放的废水、废物等进入海洋;第二, 在农业生产中, 一些土地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会排入海中, 养殖业中的家畜等排放的废物也在加剧海洋的污染;第三, 秦皇岛附近的旅游业发达, 素质较低的游客会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沙滩, 造成了近岸海域的污染。

(二) 海岸工程的影响。

目前, 随着对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一些海岸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但是同样不合理的填海造陆或者是筑造堤坝等工程也会带来海洋的污染, 例如:第一, 错误的海岸工程的施工会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使得海洋的水质下降, 不再适合生物的生存;第二, 一些填海工程进行的挖掘活动, 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同时也会影响海洋的盐分含量, 甚至有些可能造成附近区域的土壤污染等等。

(三) 港口运输的影响。

秦皇岛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枢纽, 港口负责运输的货物中有很多具有高度污染的能力, 当运输的轮船等在海洋中产生搁浅或者沉没等事故时, 就会将运载的污染物泄露海中, 造成大面积的污染, 例如:一些大型的油轮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沉船事故以后, 泄露的石油等污染物就会直接进入海洋中, 随着海水的流动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 而且近年来秦皇岛港口的运油量正在逐渐增加, 发生的概率和泄露石油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二、秦皇岛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对策

目前秦皇岛近岸海域环境的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不仅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 而且不利于我们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必须要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对策。在保护好秦皇岛近岸海域环境的同时, 能够继续发展附近工业和旅游业, 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采和附近工业的不断发展, 一些目光短浅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惜破坏附近的海洋生态环境来换取物质利益, 以往的道德规范已经无法制止这种行为, 因此必须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制裁。第一,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采取的对海洋的规划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专门针对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有所欠缺, 所以必须要制定更加规范、更加严谨的法律去控制相关的污染问题;第二, 近几年来, 秦皇岛的经济发展有着明显地提高, 但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因此必须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制定出相关的法律, 并予以监督执行, 才能真正做到海域环境的保护。

(二) 对近岸海域进行分区管理。

秦皇岛的近岸海域面积辽阔, 各个地区的污染重点和污染源头不同, 如果单纯地建立统一的污染治理工程是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对近岸海域分区管理, 让各省市根据自己的不同污染情况进行有关的治理, 从而形成近岸海域的分区域合作, 这样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污染源, 制定不同的污染治理方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治理, 提高污染治理的工作效率;另外, 在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以后,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济行业, 可以针对各地不同的情况, 进行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 在适当减少污染严重的重工业的基础上, 发展一些污染较小的服务业, 不仅能够继续保持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可以减少海域环境的污染。

(三) 进行功能分区和污染物限排的政策。

在进行海洋开发的过程中, 必须要使得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开采在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因此针对秦皇岛不同的海域状况进行分区治理, 同时结合海域附近的居民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污染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遵循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使得各个区域之间既能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同时,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得, 陆源污染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 所以在进行海洋污染治理的过程中, 必须对于陆源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得污染物能够在海洋的自调节范围内, 对排放入海洋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严格的检查, 在污染达标后再进行排放, 针对不合格的排放需要进行相应的废水和污水处理。

(四) 建立海洋监测和预警系统。

海上石油泄漏问题是直接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 这种形式的海洋污染不仅时间长, 而且污染面积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石油的泄漏时间和泄漏位置没有规律可循, 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海洋监测和预警系统, 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利用高新科技对海洋进行实时监测, 如果遇到问题能够直接进行报警, 从而使得相关事故处理人员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 减少海洋污染的程度;第二, 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水平, 根据海洋监测系统返回的信息, 能够正确、有效地判断出污染源的位置, 同时进行问题的上报工作;第三, 对海洋周围非法的垃圾或者是污水排放行为进行监督, 提高污染治理的工作力度,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海洋工程的施工监督工作, 防止一些不适当的施工行为发生。

(五) 进行生态修复, 建立生态系统补偿机制。

在针对近岸海洋环境保护的工作中, 预防环境污染是首要的, 但是如果海洋发生了污染或者是污染程度超出了海洋的自净能力, 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态修复工作, 建立生态系统补偿机制, 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当发生石油污染时, 可以利用一些生物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工作, 可以利用一些细菌和微生物对石油进行降解, 这种方式简单而且效果显著, 从而减少石油对海洋的污染程度;第二, 在造成海洋污染以后, 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 包括:经济上的补偿和生态补偿等等。

(六)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环保意识。

做好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通过大家的努力, 使得每个人都能树立起“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意识, 同时在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 使得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第二, 定期组织公益活动, 使得人们亲身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 同时发挥公众的监督和保护作用, 举报排放不合格废水的工厂, 对随意丢弃垃圾的游客进行思想教育, 从而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最终平衡。

摘要:秦皇岛不仅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 同时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港口, 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适宜的环境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环境。但是, 目前一些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出现了一些问题, 使得环境污染情况加剧, 形势十分危急。本文针对目前秦皇岛近岸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从而提出了秦皇岛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海洋资源,近岸海域,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平, 李静, 吴迎新等.中国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的陆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以排污治理工程投资政策为例[J].海洋经济, 2012

广州海域环境质量评价 第2篇

根据8月至8月的水质调查数据,运用水质质量单项标准指数法、综合指数WQI法和富营养化评价法,对广州海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广州海域主要污染物质为DIN、PO43--P、油类、Cu和Pb,其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87 mg・L-1、0.049 mg・L-1、0.107 mg・L-1、6.07 μg・L-1和1.43 μg・L-1.其中,DIN的污染情况最严重,所有监测站位DIN含量均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其平面分布呈现从湾内向湾外递减的`特征.受珠江径流和陆源排污等的影响,广州海域大部分处于重度污染,且严重富营养化,其单项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22、6.80和48.44,表现为从湾内向湾外递减的趋势,高值区均出现在黄埔港至狮子洋海域.

作 者:姜胜 顾继光 冯佳和 冯洁娉 杨宇峰 JIANG Sheng GU Jiguang FENG Jiahe FENG Jieping YANG Yufeng 作者单位:姜胜,JIANG Sheng(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510632;广州海洋资源环境监测中心,广州,510235)

顾继光,杨宇峰,GU Jiguang,YANG Yufeng(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州,510632)

冯佳和,FENG Jiahe(广州海洋资源环境监测中心,广州,510235)

冯洁娉,FENG Jieping(广州海洋资源环境监测中心,广州,510235;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

西瑁洲岛附近海域水质环境特征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西瑁州 ;环境质量 ;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9.01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for sea water in West-Maozhou Island in Hainan in June 2015, the sea water quality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single index method, organic pollution index method and eutrophication index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ngle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at the monitoring station ranged between 0.11 and 0.99, that the organism evaluation factors were less than zero, and that the E value of the eutrophication of sea water quality ranged from 0.006 to 0.027. All these showed that the sea water quality in the West-Maozhou Island was good. The content of inorganic nitrogen, oil and zinc in the sea water increased slightly in this survey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2010, but still conformed with the first class sea water quality standard, and other parameters were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ose in 2010.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ea water quality in the West-Maozhou Island has been good since 2010.

Keywords West-Maozhou Island ; environmental quality ; assessment

三亚市位于中国的最南端,是海南省第二大城市,海南南部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和对外商贸中心。三亚市依山傍海,海岸线长达约209 km,海域面积约5 000 km2,陆地覆盖总面积约1 919.6 km2[1];约为所辖海域面积的1/3,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热带海洋城市。而西瑁洲又名西岛,位于三亚港湾内,面积约2.6 km2,东距离三亚湾港13 km,与东瑁洲岛并列,护卫着三亚。西瑁洲海域旅游活动位于三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瑁洲片区实验区的西瑁洲周边海域,近年来,三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凭借着宜人的气候和美丽的美景,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将会对三亚保护区附近海域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为了解该海域水质情况环境特征,通过历史资料搜集和现场调查,本文将分析三亚珊瑚礁国家自然保护区西瑁洲岛片区内海域的水质环境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和分析

于2015年6月对西瑁洲岛海域水质环境进行分析,在该海域附近共布设了12个水质调查站位,调查范围为109°17′54.00″ E~109°24′53.00″ E,18°10′33.00″ N~18°17′3.00″ N,调查站位如图1。调查内容包括:pH、水温、透明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活性磷酸盐、铜(Cu)、铅(Pb)、锌(Zn)、镉(Cd)、油类、悬浮物等15项。用有机玻采水器进行水样采集,采样根据水深分表层和底层进行,水深小于10 m采表层,10~25 m采表、底层;溶解氧和石油类水样分别用碘量瓶和500 mL的白色广口瓶进行分装,装样后及时用固定剂对样品加于固定,其余样品用洗净5 L聚乙烯桶装,使用0.45 μm的混合滤膜对样品进行过滤处理;水温和水深采用表层水温计和便携式测深仪进行现场测定。本次监测主要用到的大型仪器有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极谱仪。采样及其预处理与分析监测方法均根据《海洋监测规范》进行[2]。

1.2 方法

1.2.1 单项水质指数法

这里采用的是水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3]对海域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评价[4]。

计算公式单项水质参数i在j中占的标准指数:

1.2.2 水质有机体污染指数法

式中:A为海水有机体污染指数ICOD,IDIN,IDIP,IDO分别为监测海域海水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无机磷、溶解氧的测定值;SCOD,SDIN,SDIP,SDO分别为监测海域海洋功能区划所对应的海水水质评价标准值;当有机体污染指数A小于0时,表明水质良好,A在0到1之间变化时表明水质较好,A大于1时表明水质开始受到外来污染,A值越大,有机体污染程度越高。评价等级见表1。

nlc202309082349

1.2.3 水质富营养化标准指数法[6-7]

水质富营养化标准指数法计算方法为:

式中:CCOD,CDIN,CDIP分别表示监测海域海水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无机磷的测定值;且CCOD,CDIN,CDIP的单位均为mg/L,水质营养化水平指数E小于0.5时,说明处于贫营养化状态;当E在0.5到1之间变化时,表明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E值越大说明水质越富营养化越严重。评价等级见表2。

2 调查结果及评价

2.1 水质主要监测要素含量的分布状况

2.1.1 盐度和温度

于2015年6月对西瑁洲岛附近海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海区表层水温较高,变化范围为 29.00~30.00℃,均值为29.44℃,这可能与研究所述的季节有关系;盐度变化范围为33.616‰~33.782‰,均值为33.681‰,测值变化控制在0.2‰以内,监测海区盐度值无明显差异,测值较为稳定。

2.1.2 透明度和悬浮物

海水透明度是指海水能使光线透过的程度。表示水质清澈度情况,是水质评价指标之一。主要受到悬浮物等因素影响。海水中的悬浮物质越多,对光的散射和吸收越强,透明度就越小。此外入湖径流、太阳光照角度和季节变化也会对透明度影响。

本次监测水质较好,悬浮物含量较低,海水透明度高,海水悬浮物含量为5.60~12.60 mg/L,均值为7.38 mg/L,表层含量为5.80~12.60 mg/L,均值为7.69 mg/L,底层含量为5.60~9.40 mg/L,均值为6.9 mg/L,表层高于底层;透明度在2.5~4.3 m之间变化,10号和6号站位的透明度较好,该检测站位的悬浮物也相对较低。

2.1.3 pH值

pH值指酸碱度,不论在哪方面,酸碱度对生物生长都非常重要,水质酸化可能会使得海水中的营养成分比例发生改变;同时还可能会导致海洋吸收低周波声音的能力下降,产生更多噪音。这将会妨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目前,随着污染加剧,海水酸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给海洋生物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海水酸度的维持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监测海域pH值含量为8.06~8.15,均值为8.10;表层pH值含量为8.06~8.15,均值为8.10,底层pH值含量为8.06~8.12,均值为8.09;各监测点pH值含量无显著变化,表、底层pH值含量较为稳定,变化范围控制在0.1里面。

2.1.4 水质溶解氧

溶解氧广泛分布于海洋中,是海洋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气溶解及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海洋动物的呼吸作用、死亡生物尸体分解过程都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对于有污染的海洋环境而言,其溶解氧含量较低,海水中溶解氧含量与水温及盐度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随着水温、盐度的升高而有上升趋势。

本次监测海水DO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6.80~7.69 mg/L,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2号站位的表层和3号站位的底层,表层DO含量为6.84~7.69 mg/L,均值为7.12 mg/L,底层DO含量为6.80~7.36 mg/L,均值为7.10 mg/L,表层约等于底层。

2.1.5 化学需氧量

监测海域COD含量较低,最大值出现在2号站位底层,测值为0.64 mg/L,表层COD含量为0.32~0.59 mg/L,均值为0.45 mg/L,底层COD含量为0.30~0.64 mg/L,均值为0.50 mg/L,底层略高于表层;均优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2.1.6 营养盐

海水营养盐是控制海洋植物生长因子的元素。主要包括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和硅酸盐。具有含量低作用大的特点,是海洋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基础。

硝酸盐含量为0.014~0.055 mg/L,均值为0.030 mg/L,表层含量为0.014~0.055 mg/L,均值为0.032 mg/L,底层含量为0.020~0.038 mg/L,均值为0.028 mg/L,表层高于底层,监测海域硝酸盐分布较为均匀,各站点测值变化幅度较小。

铵盐含量为低于检出限~0.036 mg/L,均值为0.010 mg/L,表层含量为未检出~0.026 mg/L,均值为0.009 mg/L,底层含量为0.002~0.036 mg/L,均值为0.011 mg/L,表层略低于底层,最值出现在2号站位,尽管各监测站表、底层含量均值无明显差异,但底层铵盐含量测值范围相对较大。

监测海域亚硝酸盐具有分布均匀、含量较低等特点,大部分站位测值都低于检出限,最值为0.004 mg/L。

海水无机氮含量为0.027~0.074 mg/L,在7号站位底层出现最大值,均值为0.039 mg/L,表层含量为0.027~0.063 mg/L,均值为0.040 mg/L,底层含量为0.030~0.074 mg/L,均值为0.035 mg/L,表层高于底层;各监测站位无机氮含量无明显差异。监测海域亚硝酸盐含量较低,测值几乎低于检出限,海水DIN形态构成主要以NO3-N为主,其次为NH4-N、NO2-N。

无机磷含量测值较小,最大值为0.005 mg/L,分别出现在6号站位表层、7号站位表层、8号站位底层,最小值为0.002 mg/L,均值为0.003 mg/L,各监测站位无机磷含量测值变化较小,同一站位不同层次无机磷含量无明显变化。

2.1.7 石油类

本次调查海域水质石油类含量整体分布较为均匀,表层石油最小测值为0.010 mg/L,出现在4号站位,最大测值分布在9号站位表层,为0.035 mg/L,均值为0.021 mg/L,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nlc202309082349

2.1.8 水质重金属

水质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和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极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水质重金属污染问题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重金属污染对海洋生物具有累积、不容易被消化、放大毒性作用,能够降低初级生产力,抑制生物活动能力,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具有多层次的影响[8]。不仅如此,富集各种重金属的低等饵料生物还会随着食物链逐渐放大而使重金属在各级别动物中积累[9]。

本次调查海水铜分布十分均匀,含量变化为0.55~1.33 μg/L,均值为0.87 μg/L;表层铜含量为0.64~1.33 μg/L,均值为0.93 μg/L;底层铜含量为0.55~1.06 μg/L,均值为0.78 μg/L。监测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铜均值含量要高于底层,空间分布西瑁洲岛附近的铜含量偏高些。

镉含量变化范围为0.05~0.76 μg/L,均值为0.12 μg/L,表层镉含量为0.05~0.76 μg/L,均值为0.14 μg/L,底层镉含量为0.05~0.11 μg/L,均值为0.08 μg/L,表层均值含量高于底层,其含量变化范围也相对较大;空间分布上临近青梅湾的1号站位出现最高测值0.76 μg/L,这可能与近岸污水入海口有关,其余站位镉含量分布均匀,测值无明显变化。

海水铅的测值范围为0.61~0.99 μg/L,均值为0.85 μg/L,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号站位的底层和10号站位的底层;表层铅含量为0.69~0.97 μg/L,均值为0.86 μg/L,底层铅含量为0.61~0.99 μg/L,均值为0.83 μg/L,监测海域铅测值变化幅度较小,表、底层含量相近,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海水锌含量为7.56~12.90 μg/L,均值为10.60 μg/L;表层锌含量为8.29~12.90 μg/L,均值为11.21 μg/L,底层锌含量为7.56~10.92 μg/L,均值为9.67 μg/L,表层锌含量测值高于底层,各站位之间锌含量测定值变化幅度较小。

2.2 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

监测海域属于西瑁洲附近海域,在保护区范围内,根据《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等相关要求[10],所执行标准为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本次研究水质单因子标准指数变化为0.02~0.99,均小于1.0未出现超标站位,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说明西瑁州岛附近海域水质良好,水质评价指数见表3。

2.3 有机体污染评价结果

监测海域有机体污染指数变化范围为-0.69~-0.34,有机体评价指数A值均小于0,污染程度级别为0,水质评价良好,海水水质有机体污染程度较弱。水质有机体污染评价结果见表4。

2.4 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调查海域水质富营养化指数E值变化范围为0.006~0.027,最大值出现在7站位,水质营养化水平指数E值均小于0.5,处于贫营养化状态,水质营养化等级为1,说明西瑁洲岛水质良好,海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较弱。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见表5。

3 结果与分析

三亚湾海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11]。

根据2011~2015年对西瑁洲岛附近海域水质DO、COD、DIN、DIP含量分析[12](表6),结果表明,调查海域DO和COD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先稳定再下降然后再上升,在2013年出现近年的最小测值。无机磷含量小且分布均匀,研究发现近年来西瑁洲海域无机磷含量基本趋向稳定。无机氮含量变化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在2012年出现最值,图形表现为倒V形。

结合2010年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监测中心站[13]对西瑁洲岛附近海域水质环境要素进行研究,2010年pH含量为 8.04~8.14,均值为8.11,盐度为33.07~33.25,均值为33.13; 2015年pH含量为8.06~8.15,均值为 8.10,盐度含量为 33.62~33.78,均值为33.68,调查海域2个年度pH和盐度测值含量相近,变化幅度较小(图2)。

海水DO含量较高,分布均匀,2010年DO含量变化范围为6.56~6.77 mg/L,均值为6.65 mg/L;2015年DO含量范围为6.80~7.69 mg/L,均值为 7.11 mg/L ,DO均值含量略显上升,且含量变化范围较大。2010年COD测值范围为0.32~0.49 mg/L,均值为 0.41 mg/L;本次监测COD含量范围为0.30~0.64 mg/L,均值为0.47 mg/L,监测海域COD 含量较小,2个年度COD含量测定结果无明显变化,均优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图3)。

2010年DIN含量为0.030~0.040 mg/L,均值为0.032 mg/L。本次研究DIN含量变化范围为0.027~0.074 mg/L,均值为0.040 mg/L,2015年DIN含量测值略显上升但变化幅度不大,总体测值稳定。2010年DIP含量为0.004~0.012 mg/L,均值为0.008 mg/L。本次研究DIP含量为0.002~0.005 mg/L,均值为0.003 mg/L。调查海域DIP含量降低,测值趋向稳定,虽然2010年DIP含量要偏高,但都在第一类水质要求范围内。2010年石油类含量为0.013~0.022 mg/L,均值为0.017 mg/L;2015年石油类含量为0.010~0.035 mg/L,均值为0.021 mg/L,2个年度石油类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图4)。

调查海区2010年 测得Zn、Cd、Pb、Cu 含量分别为7.84~9.06 μg/L、0.08~0.10 μg/L、0.68~0.83 μg/L、1.71~2.11 μg/L,均值分别为8.34、0.09、0.73、1.92 μg/L;2015年测得Zn、Cd、Pb、Cu 含量分别为 7.56~12.90 μg/L、0.05~0.76 μg/L、0.61~0.99 μg/L、0.55~1.33 μg/L,均值分别为10.06、0.12、0.85、0.87 μg/L;对比2个年度的测定结果发现,Zn、Cd、Pb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其均值含量均上升,且含量变化范围也变大,但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而Cu 呈下降变化趋势(图5)。

nlc202309082349

综合2010和2015年评价结果可知,监测海域各化学要素总体分布较为均匀,变化幅度较小,虽有个别要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变化,如海水DO、DIN、Zn、Cd、Pb、水质石油类,但均满足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而磷酸盐和Cu含量分布规律相似,呈略微下降趋势,其余要素含量相近,测值无明显变化。

4 讨论与结论

根据2015年对西瑁洲海域水质环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西瑁洲海域水质环境良好,各化学要素单因子指数在0.02~0.99变化,未出现超标站位,有机体污染指数范围为-0.69~-0.34,均小于0,海水水质有机体污染程度较弱,水质评价良好;水质营养化水平指数为0.006~0.027,在7站位出现最值,监测海区水质营养化水平指数E值均小于0.5,处于贫营养化状态,水质营养化等级为1。

对比2011~2013年结果(表5),分析DO、COD、DIN、DIP含量的随年际变化趋势,调查海域DO 和COD含量范围分别为6.33~7.11 mg/L、0.19~0.47 mg/L,二者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逐年表现为先稳定再下降然后再上升特征,最小值都出现在2013年。监测海域无机磷含量较低,测值在0.001~0.003 mg/L变化,其含量随年际变化达到稳定值。无机氮含量变化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在2012年出现最值,图形表现为倒V形。

再结合何雪琴等[14]在1998~1999年对三亚湾水质状况的评价结果,三亚湾水质受到降雨和陆源污染排放影响较大。李巧香等[15]对2004~2008年夏季三亚湾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COD含量为0.166~0.396 mg/L,均低于标准值,为出现超标现象;DIN含量为0.027~0.059 mg/L,DIP含量为0.004~0.013 mg/L,DO含量为6.40~6.98 mg/L,处于贫营养化水平,趋势分析显示该海域水质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变化不太明显。郑洋等[16]对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珊瑚礁水体环境特征研究,亚龙湾水体重无机氮含量为0.76~40.6 μmol/L,磷酸盐含量范围为低于检出限至0.13 μmol/L变化,且随着时间推移有降低趋势,硅酸盐含量范围为0.78~8.86 μmol/L,监测海域硅酸盐分布较为均匀且测值稳定,各年间硅酸盐无明显变化,总氮含量为0.98~49.6 μmol/L,总磷含量为0.11~0.43 μmol/L,并有逐年升高的变化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

由以上分析可知,近年来西瑁洲海域的海水质量较好地保持在良好水平,各年间测值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大,均在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范围内。可能是因为西瑁洲离岸较远,水交换条件较好,以珊瑚生态景观为依托的观光旅游活动本身不产生污水排放,岛上旅游设施污水经处理中水回用,用于绿化,不外排,说明了近年来西瑁洲岛上的旅游活动对附近海域水质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 黄良民,张 偲,王汉奎,等. 三亚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17378-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洋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 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范规程[Z].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4] 庞巧珠,谢海群,吴 瑞,等.亚龙湾海域海洋生态旅游活动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J]. 热带农业工程,2016,40(1):51-57.

[5] 杨新梅,陈志宏,焦亦平,等. 大连湾海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 海洋环境科学,2001,20(4):18-20.

[6] 邹景忠,董丽萍,秦保平. 渤海湾富营养化与赤潮问题的初步探讨[J]. 海洋环境科学,1983,2(2):41-54.

[7] 于子江,崔文林,杨建强. 青岛奥运帆船赛区及邻近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3): 25-26.

[8] 张正斌,陈镇东,刘莲生. 海洋化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9] 张少娜. 经济贝类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动力学特性的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3.

[10] 骆丽珍,庞 勇. 夏季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附近海域水质环境特征分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11): 104-110.

[11] 黄良民,张 偲,王汉奎,等. 三亚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2] 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西瑁洲水质测试报告[R]. 海口:2011-2013.

[13] 国家海洋局海口中心站. 西瑁洲水质测试报告[R]. 海口:2010.

[14] 何雪琴,温伟英,何清溪. 海南三亚湾海域水质状况评价[J].台湾海峡,2001,20(2):165-170.

[15] 李巧香,周永召,李鹏山,等. 夏季三亚湾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J]. 海洋湖沼通报,2010(3):100-106.

[16] 郑 洋,倪建宇,林钟扬,等. 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珊瑚礁区水质环境特征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9):103-106.

海域水环境监测系统开发 第4篇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资料浮标是实现海洋环境定点、连续、实时、综合监测的现代化技术平台,是海洋环境监测的有效手段和关键设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资料浮标是岸基监测系统向海洋方面的延伸,由于其处于海-气交界面上,所采集的数据能更直接、更迅速反映海洋环境的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预报的作用是巨大和不可缺少的。海洋水质环境监测在开发海洋资源、预警海洋水质灾害、保护海洋水质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2 监测系统基本功能及系统组成

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数据监测子系统和中心站子系统。监测子系统由浮标体和系泊系统、自动观测设备和供电系统组成。浮标体和系泊系统是一套用锚系将浮标体固定在海面上,用于安装自动观测设备的刚体平台。供电设备是为数据监测设备提供工作电源的设备。数据监测设备置于水质监测浮标上,主要完成海水水质要素数据的采集、传输方式控制、以及水质监测浮标的位置定位。数据监测子系统和中心站子系统之间利用GPRS或北斗通信模块进行通信。中心站子系统位于陆上的数据处理中心,由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构成。其功能包括:数据监测子系统的管理和异常情况报警、水质要素数据库的维护等。要素观测方法符合地面观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系统能长期无人值守连续正常工作,维护间隔不短于一年。

2.1 系统总体架构和组网方式

海洋水质监测系统在空间位置上具有分布性。由监测设备组成的数据监测子系统处于近海环境的水质监测浮标上,数据中心站子系统位于陆上数据处理中心,它们之间通过GPRS或北斗通信模块进行通信联系。系统总体架构框图如图1所示。

2.2 数据监测子系统

数据监测子系统由水下传感器、控制模块、北斗通信模块或GPRS通信模块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直接采集海洋水质环境中各种监测要素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对要素传感器运行模式进行控制,完成系监测子统的定位以及与数据处理中心的通信。数据监测子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2.3 数据中心子系统

数据中心子系统接收数据海上监测子系统传来的实时传感器数据,将其保存到数据库中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监视监测子系统通信状态并对其进行控制。中心站子系统主要有以下模块:GPRS通信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和数据处理及显示模块,如图3所示。

3 海域水环境监测系统载体设计

载体采用浮标结构,内壳体为全钢结构;浮标外围浮体采用高强度成型泡沫塑料,表面为高耐磨弹性体保护层;锚系采用高强度尼龙缆。整个浮标具有造价低廉、质量轻、投放方便、提供浮力大及抗冲击等特点。浮标主要由浮体上层建筑、内壳体、弹性浮体、系留支架、系留锚系组成。浮标体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

浮标上层建筑主要由浮标内壳体的盖及焊接在盖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航标灯、通讯天线以及钢制支架结构组成。太阳能电池板、航标灯由螺栓固定在浮体上层支架上。所有电缆经水密环节进入浮标内部,连接到仪器舱内的控制箱上。

外围弹性塑料浮体的设计加工技术是整个浮标结构的关键技术,我们选用高强度闭孔发泡技术制作浮体本体;其结构如图5所示(左为俯视图,右为剖视图)。

系留支架采用不锈钢焊接,其上有四个眼板可与浮标内壳体连接,下面的吊环可与系留缆系连接。系留缆系由尼龙缆、锚及缆绳护套及卸扣组成。结构整体如图6.

4 总结

本论文在深入研究数据监测子系统和中心站子系统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实现方式等问题的基础上,对海洋水质监测系统进行充分需求分析,遵循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原则,设计海洋水质监测系统的整体架构。根据各自功能特点,将系统划分为数据监测子系统和中心站子系统两部分。基于海洋水质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分别实现数据监测子系统和中心站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从而使整个系统具备了实时在线监测海洋水质数据的功能。使用模块方式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摘要:海洋水质环境监测在开发海洋资源、预警海洋水质灾害、保护海洋水质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文中结合国内外海洋水质监测系统的研究成果,针对当前国内海洋水质监测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参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选定监测要素为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氨氮以及磷的含量。该系统可增强对近海海域生态系统的监测和预测预警能力。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水质

参考文献

[1]李浙东,水文遥测系统常用通信方式及特点的研究[J].水道港口,2004,3,(25):118-120.

[2]刘通平.GPRS移动性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2.

[3]V.E.Brando,A.G.Dekker,Satellite hyperspectral remotesensing for estimating estuarine and coastal water quality,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EEE Transactions onVolume 41,Issue 6,Part 1,June 2003 Page(s):1378-1387.

海域环境保护 第5篇

国际海水浴场综合环境质量总体优良。2012年8月HOBIE世界帆船锦标赛在国际海水浴场举行。(资料片)

记者 李强

当天,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对我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做了全面详细介绍。

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范文网

从监视监测结果来看,我市保护区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人类开发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

刘公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周边涉海项目较多,人类开发活动频繁,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荣成成山头海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有多个海洋工程筹建,核心区海洋环境存在潜在风险;文登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周边海域涉海工程使区域水动力特征发生改变,局部海域存在生态环境改变的风险。

2012年,我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例行监视监测结果显示: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乳山湾泥蚶水产种质源保护区海洋环境状况一般,小石岛刺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桑沟湾魁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域环境状况分别为优良、良好。各区域内主要保护对象遗传性状良好。

95%的增养殖区水质符合要求

2012年,我市对威海湾、荣成湾、桑沟湾、五垒岛湾和乳山湾5个海水增养殖区进行养殖环境质量监测。监测结果显示,95%的增养殖区海水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超标物为石油类;100%的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符合功能区要求;所有增养殖区受检贝类质量均未达到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超标物为重金属铅和滴滴涕(DDT)。

威海湾、荣成湾、桑沟湾3个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等级为良好,五垒岛湾和乳山湾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开始显现,存在潜在污染风险,需引起高度重视。

海水浴场健康指数为优的天数占92%

2012年,我市重点对威海国际海水浴场和半月湾海水浴场(游泳赛场)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在6月1日至10月30日的旅游度假高峰期内,我市海水浴场综合环境质量总体优良。

2012年,威海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系列赛游泳比赛在半月湾举行,我市于当年5月至10月对半月湾海水浴场及周边海域开展环境质量监视监测。通过加强半月湾周边陆源入海排污监管(达标排放)、严格渔船泊港、调整养殖生产、清理海洋垃圾等综合整治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浴场环境质量,健康指数为优的天数比例由5月至8月的70%上升为9月的95%,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占总监测天数的90%,满足了铁人三项世界杯系列赛游泳赛场要求。

污水排海总量较2009年下降

2012年,我市海洋热源污染监测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主要监测区域为威海华能电厂温排水入海口周边1500米范围内海域。据监测,海域内浮游生物种类与数量正常,未发现水母等异常生物;温排水对海水水温影响范围较小,未对海域增养殖功能造成明显影响。

海域环境保护 第6篇

关键词:产卵场;生态环境;饵料水平;天津海域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生态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近年来,由于天津近岸的海洋经济开发活动和全球环境的变化,天津近岸水域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全面了解渤海湾产卵场渔业资源及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天津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修复、海洋生物养护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通过2008年春夏4个航次的调查,对天津近岸海域产卵场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鱼卵、仔稚鱼的优势种为:斑鰶、鲬、鮻及矛尾复鰕虎鱼,而小带鱼、小黄鱼、银鲳等经济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极少,甚至没有出现,从而证明人类的长期捕捞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种类交替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鱼群密度下降,资源衰退。本海区的鱼卵和仔稚鱼的资源很贫乏,主要是一些经济价值较低的浅海中小型鱼类的鱼卵和仔稚鱼。

3.4游泳动物

本次调查,全海域共鉴定游泳动物21种,其中鱼类11种,占52.38%;甲壳类8种,占3810%;头足类2种,占9.52%。全海域平均渔获量为6.07 kg/h,平均渔获尾数为272 ind/h。

结语

天津近海产卵场海区海水富营养化严重,容易爆发赤潮;饵料生物水平较高,为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仔稚鱼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饵料基础。从鉴定出的鱼卵仔稚鱼品种来看,渔业资源低值化严重。本次调查的优势种为:斑鰶、鲬、鮻及矛尾复鰕虎鱼,而小带鱼、小黄鱼、银鲳等经济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极少,甚至没有出现,从而证明人类的长期捕捞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种类交替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鱼群密度下降,资源衰退。

渤海湾作为鱼类重要产卵场由于人类长期过度的捕捞造成了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其产卵群体已由过去的重要经济种类为主要品种转变为现在的低值型浅海中小型鱼类为主。但是从检测出的饵料生物水平来看,只要保护和增殖措施得当,渤海湾海区依然有较好的基础能够成为重要经济鱼类产卵繁殖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唐启升.中国专属经济区海洋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综合组.《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第八篇:海洋生物.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流沙湾贝类养殖海域环境质量评价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分别于2008年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冬季)和2009年2月(春季)(季节划分参照农历节气,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作为每个季节的开始,采样日期分别在相应的季节内)对流沙湾海域进行海洋渔业环境综合调查,调查范围包括湾内的北海湾(S1),湾口的北栋湾(S2)和流沙湾(S3)3个贝类养殖区,每个养殖区各设1个站位(图1)。水样采集点位于水面下0.5 m处,沉积物样品以抓斗式采泥器采集,用塑料勺取顶部0~5 cm作为表层沉积物样品。所有样品保存、制备和前处理均按照《海洋监测规范》[12](GB 17378.3-2007)的要求操作。

溶解氧(DO)、pH、水温和盐度等项目采用YSI-55型便携式水质监测仪现场测定。

无机氮[DIN,包括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和亚硝酸盐氮(NO-2-N)]、活性磷酸盐(POundefined)和化学耗氧量(COD)等按照《海洋监测规范》[12](GB 17378.4-2007),分别采用次溴酸盐氧化法、锌-镉还原法、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和碱性高锰酸钾法测定。

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汞(Hg)、砷(As)、铜(Cu)、铅(Pb)、锌(Zn)、镉(Cd)和铬(Cr)等按照《海洋监测规范》[12](GB 17378.5-2007)的要求,Hg和As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所用仪器为吉天AFS-913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Cu、Pb、Zn、Cd和Cr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所用仪器为日立Z-2000塞曼效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2 评价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采用有机污染指数(A)[3]与富营养指数(E和NQI)[3]评价流沙湾海域水质的还原性有机污染状况与富营养化水平,应用尼梅罗指数法[4]对海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应用地累积指数[5,6]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7,8]对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累积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性进行评价。

地累积指数法用于沉积物环境重金属的污染评价,利用重金属元素的实测值和背景值评价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计算公式为:

Igeo=log2[Ci/(kBi)]

式中Igeo为地累积指数,Ci和Bi分别为元素的实测值和背景值。k为系数,一般取1.5。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7,8]依据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毒性及其在环境中的累积污染程度,评价重金属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性。计算公式为:

RI=∑Ei,Ei=TiCfi=TiCi/Bi

式中RI和Ei分别为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和生态危害系数,Ti和Cfi分别为元素的毒性系数[8]和富集系数,Ci和Bi同上。其中Ti参照HAKANSO[8]提出的毒性系数值。

根据《海水水质标准》[13]和《海洋沉积物质量》[14]的分类,第二类水质适用于养殖水域。文章在评价过程中,以二类海水的水质标准作为评价的标准。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因子的背景值,参考中国环境背景值中粤西海域沉积物背景值确定[15](表1)。

1.3 数据统计

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图形以Surfer软件绘制。

2 结果与讨论

2.1 海水环境质量

此次调查海水的温度、盐度、DO、COD、DIN和POundefined等各因子的区域差异小,而季节变化大(表2和表3)。

流沙湾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海水盐度变化不受地面径流影响。流沙湾所处雷州半岛属于热带气候,夏、秋季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根据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6]的结果,8月降雨量比5月高约3倍。大量淡水的输入,导致8月流沙湾海水盐度比5月低。进入冬、春季节(从11月至翌年2月),降水明显减少,海水盐度持续升高。降水量是影响流沙湾海水盐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调查海域水深较浅(约5~6 m),海水温度的变化也与季节的转变相关,夏、秋季气温高,水温也高;冬、春季节寒冷,水温低。海水中DO含量受氧气的溶解度控制,与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生物过程等因素有关。流沙湾海水DO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呈负相关性[17]。2008年8月与5月海水温度相近,8月海水盐度明显低于5月,低盐度能增加氧气的溶解度,DO含量升高。同时,8月浮游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高[18],其光合作用向

海水中释放的氧气量增加,使海水的DO含量出现最高值。由于光合作用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CO2),海水的pH出现最高值(8.14)。

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流沙湾海水DIN含量与海水盐度呈显著负相关性,即随盐度降低,海水中DIN含量升高。流沙湾周围无大河注入,降水是该海域主要的淡水输入源。夏、秋季节(雨季)降雨量大,研究结果证明降雨中的氮(N)是土壤中N的重要来源[19],有NH+4-N和NO-3-N等随雷雨输入到海水中,增加海水中DIN的含量,成为该海域水质中DIN的重要来源。另外,夏、秋季节也是贝类养殖的主要季节,贝类排泄物也是养殖区DIN污染的重要因素[20]。而调查海域的贝类养殖为开放式,没有投喂饵料,海水中DIN不受残余饵料的分解和矿化的影响。雨季结束后进入冬、春季节,降雨量减少,DIN主要来源于潮汐作用等物理过程及与外海水的交换[1]。海水中DIN被浮游植物利用,DIN含量下降。从表3的数据可见,在DIN含量较高的夏、秋季节,POundefined、COD和pH的含量也高于冬、春季。此次调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流沙湾海水POundefined含量与COD呈显著正相关性。夏、秋季节浮游植物生长旺盛,是贝类养殖的主要季节。包括贝类的排泄物等在内的还原性有机物质增加,相应COD含量高。贝类的排泄物分解和浮游植物的代谢更新加速磷(P)的转化,POundefined的含量升高。

该海域水质除DIN超标外,其他因子质量状况较好(表4)。调查期间DO和POundefined的质量指数均小于1,COD和pH的超标率均为8.3%,其中2008年11月S2#站COD含量超标,2009年2月S1#站pH低于标准值(7.8),质量指数分别为1.53和1.49。DIN的超标率为58.3%。其中2008年8月和11月DIN的测定结果均超过养殖用水标准值,质量指数最大值为1.73。2008年5月和2009年2月DIN的测定结果大都符合养殖水质标准要求。贝类排泄物是养殖区污染的重要因子之一,特别是在贝类生长的旺季,可能导致养殖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20,21]。8月和11月DIN含量超标,可能与贝类的养殖有关。

计算流沙湾海域水质的尼梅罗指数为0.87,表明该海域水质良好。采用有机污染指数(A)评价流沙湾海水有机污染程度,其结果为A=0.72,显示调查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该海域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为养殖贝类的排泄物,导致在养殖的主要季节COD超标。流沙湾所处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经济发展状况,使其受人为污染的影响较小,水质状况良好。

根据POundefined含量,流沙湾海水营养水平属于贫营养型;根据DIN含量则处于富营养状态。采用综合方法计算其营养指数的E和NQI分别为1.29和2.04,指示该海水营养水平分别处于富营养和中等营养水平。采用POundefined或者DIN含量均不能全面表述海水的营养组成;综合方法的E和NQ值,包含了DIN和POundefined的含量,相对全面。但是流沙湾海域水质N/P在24.5~64.5之间,平均35.6,远远高于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正常值(Redfield值,N/P=16/1),属于P限制型。由于海水受到营养盐的限制,必然有一部分N或P相对过剩[22]。综合评价模式的E和NQI均将过剩的营养盐计算为营养水平,但实际上过剩的营养盐没有被浮游植物利用,只是处于一种潜在可利用性。流沙湾周围没有大河注入,降水不能增加P的输入。没有外源P输入,过量的DIN不能被浮游植物利用,不能为真正的富营养化做出贡献,只是有潜在的富营养的可能。根据营养盐限制海域富营养分级指标[22],流沙湾海水营养水平的确切描述是P限制潜在中等富营养。

2.2 沉积物质量

流沙湾海域沉积物重金属Hg、As、Cu、Pb、Zn、Cd和Cr质量分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38 ~0.186 mgkg-1、6.24~14.1 mgkg-1、2.80~29.2 mgkg-1、9.01~34.8 mgkg-1、8.01~148 mgkg-1、0.11~0.43 mgkg-1和1.74~58.8 mgkg-1,其平均值分别为0.14 mgkg-1、10.1 mgkg-1、16.8 mgkg-1、24.2 mgkg-1、72.2 mgkg-1、0.19 mgkg-1和23.4 mgkg-1。调查期间流沙湾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低于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限量值,表明该海洋沉积物质量较好。

利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根据Igeo计算结果,流沙湾海域沉积物中的As和Pb处于无污染;Hg和Cd处于轻度污染;Zn在S3#站处于无污染;在S2#和S1#站处于轻度污染;Cr在S2#和S3#站处于无污染;在S1#站处于轻度污染;Cu在S3#站处于轻度污染;在S2#和S3#站处于中等污染(表5)。

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高,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性大。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流沙湾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评价(表6)。流沙湾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中等生态危害。其中Hg和Cd的潜在危害性较高,属于中等和部分区域潜在强的生态危害,As、Cu、Pb、Zn和Cr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对比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前者评价结果中Cu处于中等污染。而在潜在危害指数评价的结果中,Cu为潜在轻微生态危害。同样,Hg和Cd处于轻度污染,却为潜在较高生态危害。不同的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有所差异[23],地累积指数法仅考虑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实际含量,参照元素的背景值,是人为污染在环境中的累积,直观反映了外源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累积程度[24]。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物毒性进行加权计算,包含了重金属的浓度效应、协同效应、毒性效应和敏感性等4方面的内容,将重金属的生态效应、环境效应与毒理学联系在一起[7,25],对重金属的潜在危害性进行评价,反映对未来可能的危害。重金属生物毒性的鉴别在沉积物污染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26]。地积累指数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法包含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环境毒性差异等因素,两者结合应用,既反映重金属的污染累积状况,又反映重金属的潜在危害性,能较合理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系统评价[27]。综合2种评价方法的结果,流沙湾沉积物中Cu处于中等污染,指Cu在沉积物中的富集程度。由于Cu的生物毒性低[28],因此,其潜在的生态危害轻。同样Hg和Cd在沉积物中的积累程度低,污染轻微。但Hg和Cd的毒性极强[28],轻微的污染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却比较严重。

3 结论

泗礁岛附近海域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第8篇

为了解泗礁岛附近海域的水质、沉积物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按照《海洋调查规范》( GB 12763 -2007)[2]和《海洋监测规范》( GB 17378 -2007)[3]等规定的要求,于2013 年3 对该海区进行水质、沉积物质量及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为该海域的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室外采样方法

于2012 年3 月大潮期间在评价海域范围内共布设20 个站位分别进行水质、沉积物及生态大面采样,另外设置2 条潮间带断面,具体位置见图1。

1. 2 调查项目

水质: 温度、盐度、SS、pH、DO、COD、无机氮( 包括NO3- N、NO2- N和NH3- N) 、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重金属Cu、Zn、Pb、Cd。

沉积物质量: 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以及重金属Cu、 Pb、Zn、Cd。

海域生态环境质量: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

2 调查结果与评价

2. 1 水质现状调查结果

盐度: 26. 8 ~ 28. 5; pH: 88. 01 ~ 8. 13; DO: 6. 64 ~ 8. 11 mg / L; 悬浮物: 110 ~ 607 mg / L; COD: 0. 81 ~ 3. 32 mg / L; 无机氮: 0. 13 ~1. 009 mg/L; 活性磷酸盐: 0. 005 ~0. 012 mg/L; 石油类: 0. 003 6 ~ 0. 021 mg/L; 铜: 0. 001 4 ~ 0. 022 mg/L; 铅: 0. 000 68 ~ 0. 011 mg/L,锌: 0. 005 1 ~ 0. 022 mg/L; 镉: 0. 000 014 ~ 0. 000 18 mg / L。

小潮期间,除铅、COD、无机氮外,其余监测项目均能满足《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 - 1997) 中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其中铅的超标率为30% 、COD的超标率为10% 、无机氮的超标率为45% ; 大潮期间, 除铅、 COD、 无机氮外,其余监测项目均能满足《海水水质标准》 ( GB3097 - 1997) 中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其中铅的超标率为65% 、COD的超标率为10% 、无机氮的超标率为55% 。

2. 2 沉积物质量现状调查结果

海域沉积物中,除有机碳、铜、锌外,硫化物、石油类、 铅、镉等监测项目均满足GB18668 - 2002 《海洋沉积物质量》 第一类评价标准的要求,有机碳、铜、锌的超标率均为8. 3%。

2. 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和评价

2. 3. 1 种类组成和分布

调查期间浮游植物2 门22 属44 种。其中,硅藻门20 属40 种,占90. 9% ; 甲藻门2 属4 种,占9. 09% 。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具槽帕拉藻,各站位出现频率均为100%。

调查期间大型浮游动5 大类19 种,桡足类10 种,占52. 6% ; 浮游幼体5 种,占26. 3% 。水母类、毛颚动物和磷虾类各1 种,各占5. 3%。浮游动物主要种类为: 中华哲水溞、 真刺唇角水蚤。因调查海域为近岸海域,盐度较低,生物量偏低,浮游动物主要由主要有沿岸低盐群落种类组成。

调查期间大型底栖生物4 大12 种,其中多毛类6 种,占50. 0% ; 软体动物4 种,占33. 3% ,棘皮动物1 种,占8. 3% , 甲壳类1 种,占8. 3%。底栖生物优势种为多鳃齿吻沙蚕。

潮调查期间间带生物3 大类15 种,其中多毛类3 属3 种, 占全部的20. 0%; 软体动物11 属11 种,占73. 3%,甲壳类1 属1 种,占6. 7% 。高潮区以短滨螺为主和粒结节滨螺为主; 中、低潮区以僧帽牡蛎为主,常见种有史氏背尖贝、嫁戚、疣荔枝螺、单齿螺、齿纹蜒螺等。

2. 3. 2 数量分布

调查期间浮游植物丰度在( 2. 7 ~ 16. 6) × 105个/m3,平均细胞丰度为8. 32 × 105个/m3。调查期间浮游动物个体丰度在0 ~ 30 个/ m3,平均个体丰度为13 个/m3。拟建工程附近海域底栖生物总个体丰度在30 ~ 120 个/m2。调查潮间带岩相平均栖息密度为189 个/m2,平均生物量为73. 7 g/m2。

2. 4 生物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描述浮游植物群落的有效指标[4,5]。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见表2。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在0. 778 ~ 2. 167,平均为1. 434,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 969 ~ 1. 679,平均为1. 349,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 500 ~ 1. 748,平均为1. 001。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较丰富、和底栖生物种类较单一。

( 2) 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T1 和T2 断面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1. 416 和1. 450, 平均值为1. 433,潮间带生物种类较丰富。

3 结论

3. 1 水质和沉积物

按照《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 - 1997) 中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大小潮调查均是铅、COD、无机氮超标,两行次铅超标47. 5%,COD超标10%,无机氮超标50%。

按照GB18668 - 2002 《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评价标准,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铜、锌超标,有机碳、铜、锌的超标率均为8. 3%。

3. 2 生态环境现状

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具槽帕拉藻,各站位出现频率均为100%。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在0. 778 ~ 2. 167,平均为1. 434。浮游动物主要种类为: 中华哲水溞、真刺唇角水蚤。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 969 ~ 1. 679,平均为1. 349。 底栖生物优势种为多鳃齿吻沙蚕。

海域环境保护 第9篇

大连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除大连湾无机氮年均值为0.603毫克/升, 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1.0倍以外, 其它海域水质各项监测指标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大连近岸海域共划分69个功能区, 其中一类功能区9个, 二类功能区8个, 三类功能区12个, 四类功能区40个。2005年对大连55个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 并对大连海洋功能区进行达标评价, 显示大连近岸海域站位达标率、功能区达标率均为95%。各监测点位一次值符合相应功能区水质标准。

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陆源排污, 主要污染物是化学耗氧量 (COD) 和氨氮。“十五”期间, 据对53个一般陆源入海排污口和2个重点陆源排污口的监测, 58%的排污口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现象, 年污水入海总量 (含部分入海排污河径流) 约4.34亿吨, 主要入海污染物约6.432万吨, 其中COD2.72万吨, 占监测入海污染物总量的42.3%。通过对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和其他随机性监测, 发现大连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加剧, 生态系统退化。

尽管大连海洋功能区已全部达标, 但由于工业排放废水中直接排入海量占92.2%, 陆源污染物排放导致入海排污口超标率约为60%。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陆源污染物过量排放所致。因此, 对海域污染实行控制的关键问题之一, 是对陆源污染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1 近岸海域环境容量分析

1.1 明确海域环境容量

海洋由于其本身特有的净化能力, 对人类活动的排放物有一定的承受量或负荷量, 即通常所说的海域环境容量。从环境科学角度看, 海域环境容量是人类最为宝贵的环境资源。对大连海域实施有效地总量控制, 首先必须查明污染物质在海区内环境动力作用下的输移规律及其影响浓度的分布特征, 从而建立受纳水体与排放源之间的相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 计算大连海域的环境容量, 进而达到实施总量控制的目的。

1.2 科学计算允许排放量

允许排放量的计算是总量控制的基础。允许排放量定义为在满足一定的水质目标要求的条件下, 各个排污口允许排海的某种污染物质的最大限值。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为各个排放口允许排放量之和。水质标准是计算允许排放量的约束条件, 海区动力条件和沿岸排污口的布局是计算允许排放量的客观条件。在这些条件确定的前提下, 允许排放量的数值也是确定的, 可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到。根据现状排污量便可以推算出各个排污口排污的超量, 进而确定削减量和削减率, 将排污削减计划落实到各个排污口。大连海域COD排放增量和COD海洋环境容量值具体见表1所示。

从现状看, 长兴岛工业园区、花园口工业园区、松木岛化工区等主要工业园区均位于环境容量较大的区域。环境容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产业布局基本一致。2020年长兴岛周边海域、庄河东南海域环境容量仍有较大剩余。

2 大连海域环境污染系统分析

大连坐拥黄渤两海, 富含辽阔的海域及其资源, 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重要的保证。但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造成近岸海域污染、海岸侵蚀、港湾淤积等海洋环境的整体破坏, 大连海域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污染损害事件屡有发生。随着大连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进一步调整, 还将引发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污格局的新变化。

通过对大连海域环境污染进行系统分析, 发现大连海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连沿海生境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大连沿海有代表性的湿地面积逐渐萎缩, 湿地动植物分布减少;海岸带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造成海岸线区域潮间带生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容量急剧缩减;自然岸线减少和人工岸线生态退化;过度捕捞和生境的变化, 导致近海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海洋生物种类明显减少。

二是陆源污染导致海洋功能弱化。大连的河流多为季节行独流入海, 陡坡流急, 随季节变化较大, 入河污染物自然降解能力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低。河流中大部分污染物未经降解, 直接入海, 是影响大连周边海域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大连地区环渤 (黄) 海主要污染源是城市生活污水、厂矿企业废水、沿河居民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通过瓦房店市的复州河、浮渡河以及普兰店市的鞍子河等河流排放到海洋, 直接造成海洋的水质恶化。

三是大连海域环境污染损害潜在风险加大。潜在风险主要来源于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战略能源储备生产、化工生产基地的投产运营。随着东北经济的振兴, 一些能源等大宗货运、危险品的中转量、运输量将不断增加。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在新港的建成使用, 将使每年约400万吨的原油流向湾内的其他港口。大连海域港口设施建设, 也将加大对周边海域生态影响和引发环境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概率。规划期内, 随着大连口岸货物、客流吞吐量的增加, 将导致海域石油类污染、溢油风险和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风险显著加大。

四是海水入侵面积加大。大连的海水入侵在20世纪60年代, 自然入侵面积仅4平方公里;此后, 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 海水入侵面积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120.6平方公里, 上升到21世纪2004年的473.5平方公里。全市海水入侵区不仅面积大, 而且分布广。据统计, 海水入侵, 海水纵向入侵深度最大达6.8公里, 主要分布在渤海岸, 黄海岸次之。海水入侵使得地下水矿化度和氯离子浓度增高, 地下淡水咸化, 水质变差, 失去了原有利用价值, 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五是渔港及渔船污染严重。大连海岸分布大小渔港211座, 全市机动渔船近3万艘。这些渔港大部分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建设而成, 除3座渔港建有防治污染设施外, 其余大部分渔港均未配套防治污染设施。在国外生产作业的200艘渔船配有油水分离器, 而在国内水域生产的渔船基本上没有配备, 渔船和渔港企业将生产作业时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废弃物等排放至海洋和港内, 致使近岸海域和港口遭到污染, 港池淤积, 对海洋环境、生态系统、人民生活及渔业生产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3 大连海域污染控制对策

针对大连海域现存的环境问题和将要面临的潜在风险, 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要求, 遵循海域污染一体化调控模式和综合治理原则, 从控制陆源污染排放、加强海域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等几方面, 明确大连海域污染控制的思路, 加强项目建设, 构建海域环境的保护机制。

3.1 大连海域污染控制的主要思路

(1) 通过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对不同环境功能区进行整合, 建立覆盖海域和各功能区的陆海一体的环境监测体系。 (2) 提高海上溢油风险防范能力。鉴于本辖区部分重点水道、港口发生上千吨溢油事故的风险极大, 溢油应急能力建设应与此风险相对应。 (3) 加强水环境综合管理。加强入海排污口的监管, 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加大河流 (库) 特别是河流入海口的清淤疏浚力度;重点抓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城市供水水库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海水入侵防治及治理工程, 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 (4) 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从编制大连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以及建立湿地监测预警制度入手, 随时掌握湿地功能的变化, 及时提出应对政策和措施。 (5) 完善多功能海防林建设。实现从相对单一的基干林带向以海岸基干林带为主导的、多层次综合防护林体系的方向扩展等。 (6)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开展以推广农村户用沼气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环海洋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 全面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能力。

3.2 大连海域污染控制的具体项目建议

大连海域污染控制通过具体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可以减轻区域内的环境压力负荷, 最终改善大连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其一, 建设临海新型产业带示范工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力度等手段,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终推动临海新型产业带示范工程的发展。其二, 实施工业污染治理达标工程。对长期存在污染且污染影响较显著的工业污染源, 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其三, 实施农村清洁生产、生态养殖工程。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海水生态养殖三个方面开展示范工程。其四, 建设城市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项目。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中水回用率, 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其五, 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大对入海河流和水源地的治理保护力度, 重点整治水库周边环境和治理水土流失, 充分发挥河流的自净功能。其六, 实施海防林建设与湿地保护恢复工程。通过项目实施, 使水土流失量减少率达50%。其七, 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系统的建设。同时, 提高环境监察执法能力的基础建设。

3.3 构建海域环境保护机制前景展望

东营市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分析 第10篇

1海洋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海洋大国, 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度不断加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 立足陆海统筹,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 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

东营市是山东重要的沿海城市, 海洋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 海洋经济在全市经济所占的比重日趋凸显。2010年, 东营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795.74亿元, 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60.19亿元和29.55亿元, 实现海水产品产量34.13万t, 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 318 元。如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和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战略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交汇融合, 为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更加重大。

2东营近岸海域环境变化分析

随着政府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 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逐年好转, 近岸大部分海域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生物质量状况良好, 海洋垃圾明显减少, 海洋功能区的海水水质能满足其使用功能的要求, 海洋特别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莱州湾、黄河口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油气开发活动未对邻近海域海洋功能造成影响, 管辖海域无赤潮发生。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莱州湾生态环境和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化。

2.1近岸海域海水环境状况

全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较去年略有好转, 各监测月份监测项目中的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所减低, 海水水质均达到功能区要求。全市近岸海域海水质量以第二类水质为主, 但是潮河、挑河、神仙沟河口邻近海域和广利河口邻近海域水质符合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主要超标物质为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石油类。

2.2近岸海域沉积物状况

全市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 全部符合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2.3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状况

全市近岸海域贝类文蛤、牡蛎和四角蛤体内的总汞、镉、铅、砷、石油烃等污染物残留量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2.4海洋垃圾状况

海洋垃圾监测以东营现代渔业示范区毗邻海域为例, 海面漂浮垃圾主要是纸类, 平均密度0.104 g/m2;海滩垃圾主要是塑料类, 以塑料袋为主, 平均密度0.133 g/m2;海底垃圾仅玻璃类一种, 平均密度0.192 g/m2。海洋垃圾较往年明显减少。

3东营市各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按照海域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原则划分海洋功能区。东营近岸海域的海洋功能区有:油气区、养殖区、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港口航运区、旅游区、渔港建设区、临海工业建设区、捕捞区、防潮区、泄洪区、排污区、污染防治区和倾废区等。各功能区对海水水质要求不尽相同。其中, 养殖区、捕捞区、度假旅游区、海洋保护区, 海水质量标准不低于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生物、沉积物质量不低于国家一类生物、沉积物质量标准;航道区、渔港和渔业设施基地建设区、风景旅游区、一般工业用水区、海岸防护工程区、跨海桥梁区、其他工程用海区的环境质量, 海水质量不低于国家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生物、沉积物质量不低于国家二类生物、沉积物质量标准;港口区、矿产资源利用区、特殊利用区的环境质量不低于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生物、沉积物质量不低于国家三类生物、沉积物质量标准。

3.1海水增养殖区

海水增养殖区监测以新户浅海养殖样板园海水增养殖区为例, 海水质量状况良好, 除海水中pH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外, 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生物、沉积物监测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和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水体环境质量状况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适宜养殖。

新户浅海养殖样板园以底播养殖为主, 养殖面积大, 整个养殖过程无投饵、无用药。但近年来养殖区附近新建了大量盐厂及溴素厂, 加之临近潮河入海口, 该养殖区环境受新建化工厂威胁较大。

3.2海洋保护区

东营市建立了5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东营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东营莱州湾蛏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东营利津底栖鱼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区海水水质环境整体状况较好, 大部分海域水质指标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适宜海洋生物栖息。但由于渔业开发强度过大, 重要海洋经济贝类和鱼类等生物资源量有所下降, 并且存在种质混杂和外来生物入侵的威胁。

3.3莱州湾生态监控区

莱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小清河口邻近海域水环境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广利河口邻近海域水环境健康状况略有恶化;局部海域无机氮、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超标严重。沉积物质量良好, 个别站位沉积物中镉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浮游植物除小清河口、广利河口邻近海域较高外, 其他海域浮游植物数量较往年普遍偏低;浮游动物总体呈现西南和北部海域偏高, 西北和东南海域偏低趋势;鱼卵主要分布在黄河口附近海域, 仔稚鱼主要分布在小清河口和黄河口附近海域。

莱州湾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近岸盐度持续升高, 局部海域出现异常高盐区;近岸海域污染有所减缓, 但部分污染物仍然超标严重;海水处于富营养化和氮磷比例失衡状态;生物群落结构差, 鱼类产卵数量偏低, 生物资源量明显衰退。陆源排污和围填海工程是影响莱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围填海工程使滨海湿地面积大幅减小, 导致许多重要的经济生物的栖息地丧失, 生物多样性锐减。

3.4黄河口生态监控区

黄河口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局部海域化学需氧量、溶解氧和活性磷酸盐的浓度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海水盐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沉积物环境状况良好;鱼卵、子鱼密度偏低, 大型底栖生物密度较高, 生物量偏低。由于黄河实施生态调水, 近年来邻近滩涂湿地面积有所增加。

黄河口生态系统总体处于恢复状态。陆源排污、黄河淡水入海量和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仍然是影响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4影响东营市海洋环境污染的因素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矿物资源。随着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日益加剧, 由此给海洋环境带来的污染也不断增加。海洋污染源的形成有陆源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倾倒废物、船舶排放、海上污染事故及其他人为破坏因素等。江河携带污染物入海、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和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是影响东营市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

4.1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河流携带污染物入海以挑河和潮河两条入海河流为例。挑河是以沿岸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面源污染为主, 潮河主要汇入沿岸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2010年, 由入海河流排海的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铅、锌、镉、汞和砷等污染物总量为52 115.4 t。其中, 化学需氧量50 629 t, 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7.15%;氨氮和总磷1 273.1 t, 占2.44%;重金属102.7 t, 占0.20%;石油类105.7 t, 占0.20%;砷4.9 t, 占0.01%。

4.2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以神仙沟和广利河为例。神仙沟入海口监测以石油生产产生的污水为主, 广利河入海口监测以生活污水为主。两个排污口均存在超标排放现象, 与同期监测数据比较, 化学需氧量、氨氮两项指标有明显上升趋势, 但由于神仙沟沿岸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手段, 广利河流域开展了综合整治工程, 两个排污口排放量较2011年明显减少, 未对其邻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造成较大影响。

4.3海洋油气勘探开发

东营市毗邻行政海域已探明的油气储量非常丰富, 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并不成熟, 导致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难免出现溢油事故, 对海洋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大, 资源修复难度也大。

5对策和建议

5.1建立海洋污染与陆源污染防治联动机制

陆源污染排海是导致海洋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自陆源污染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将持续污染海洋环境, 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甚至严重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应尽快形成海陆联防机制, 污染溯源、海陆一体, 联合治理、联动发展, 从保护海洋环境出发, 使海洋环境监测的数据真正落到现实意义上来。

5.2建设海水全方位水质自动观测网

目前, 海洋环境监测的数据, 对于海洋环境变化来说, 没有充分的代表性:一是海水水体是流动的;二是人工海上实施监测作业受到时间、频率和航线的限制, 监测结果是不连续的。建设全海域海水水质在线实时监测系统, 重点海域加密站点, 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在线无人值守监测站, 形成全海域海洋环境实时监测体系。发展水质自动在线实时监测, 配合监视监测卫星, 形成全方位水质自动观测网。

5.3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不同的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 应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 重点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以减轻对近岸海域环境的影响。

5.4保证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

由于投资见效慢, 各方面关系难以协调, 而且没有短期的经济效益, 所以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必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资金投入的主体, 同时加强引导, 积极利用国际资金和民间资金。

5.5营造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目前, 我国海洋开发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赤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1], 虽然今年东营市未发生赤潮、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但是未雨绸缪, 提高市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充分认识治理海洋污染,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摘要:海洋环境是海洋经济各方面发展的基础, 是海洋功能区划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东营近岸海域近几年环境变化情况和进行科学评价, 提出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为政府海洋综合管理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东营,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状况分析

参考文献

海域环境保护 第11篇

关键词:砷;无机砷;养殖贝类;增养殖区

砷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有害元素,砷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多种不同的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中无机砷毒性最大。砷在海水和底质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消除,只能以不同形态在水、底质和生物体之间相互迁移转化,并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放大从而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水平[1-2]。目前相关国际组织规定了砷或无机砷的最高限量以保护公众安全。

兴城市邴家湾海水养殖区主要养殖生物为紫贻贝,养殖区面积约1 926.4 hm2,养殖方式为粗放式浮筏养殖。本研究监测了该海水增养殖区的海水、沉积物及养殖贝类体内的砷含量,分析了此渔业环境中砷污染状况,对所产贝类使消费者引起的砷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

在兴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设置XY-1~XY-7七个站位,其中XY-1~XY-6为个养殖区内监测站位,XY-7为在养殖区外1 000 m范围内设置的对照站位,如图1所示。海水采样分为表、底两个层次。表1详细列出各站位地点、采样时间和采样内容。

利用原子荧光法对海水、沉积物、养殖贝类样品的砷进行测定。测定使用仪器为XGY-1011A型原子荧光光度计。所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均严格按照《海洋监测规范》[3]进行。

表1邴家湾养殖区采样时间、采样站位和采样内容

站位

5月

7月

8月

10月

XY-1

海水

海水

海水

海水

XY-2

海水

海水

海水

海水

XY-3

海水

海水

海水、沉积物

海水

XY-4

海水

海水

海水

海水

XY-5

海水

海水

海水、沉积物、紫贻贝

海水

XY-6

海水

海水

海水、沉积物

海水

XY-7

海水

海水

海水、沉积物

海水

图1邴家湾养殖区采样站位

1.2砷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价标准与方法

1.2.1砷污染状况评价方法与标准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砷污染现状评价方法采用《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技术规程》[4]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参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5];《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6];《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7]。

1.2.2砷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与标准砷健康风险评价标准采用JECFA制定的总砷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值为0.050 mg/(kg·bw),无机砷PTWI值为0.015 mg/(kg·bw) [8]。根据2000年中国总膳食研究成果[9],北方一区(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水产类膳食砷摄入量为0.04 μg/(kg bw·d),水产类外的膳食砷摄入量为3.46 μg/(kg bw·d);水产类膳食无机砷摄入量为0.02 μg/(kg bw·d),水产类外的膳食无机砷摄入量为1.46 μg/(kg bw·d)。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0]成年男子体重选用63.0 kg。评价无机砷含量以砷含量作为估算,且水产类膳食消费量按100 g(贝肉)/(人·d)。

2结果与讨论

2.1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砷含量

如表2所示,2013年兴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共采集海水样品56项砷水平在0.149~1.74 μg/L之间。被调查的4个月份中,海水中砷各月份平均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10月>5月>8月>7月。沉积物砷水平在1.50×10-6~263×10-6之间。8月被监测的4个沉积物站位中,砷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XY-7>XY-3>XY-5>XY-6。选取XY-5站位采集紫贻贝,测得贝类鲜重砷含量为0.006 75 mg/kg。

表2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砷水平

样品

月份

数量

范围

海水/μg·L-1

5、7、8、10

56

0.149 ~1.74

沉积物/10-6

8

4

1.50~2.63

紫贻贝/mg·kg-1

8

1

0.0675

注:贝类检测样品以去壳部分的鲜重计。

2.2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砷污染指数

根据2013年兴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监测结果分别计算各介质砷污染指数见表3。

表3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砷污染指数

样本

质量标准

Pi<0.5

Pi

%

海水

30 μg/L

0.01~0.06

100

沉积物

20×10-6

0.08~0.13

100

贝类

1 mg/kg

0.01

100

结果表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海水、沉积物与养殖贝类尚未受到砷的污染,符合养殖水域环境质量要求。

2.3食用贝类砷和无机砷摄入量估算

2013年兴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贝类砷含量为0.006 75 mg/kg,该养殖区贝类产品消费者砷摄入量估算值见表4。

表4兴城养殖区贝类产品消费者砷摄入量估算 μg/(人·d)

项目

PTWI(JECFA)

参考值

ADI①

摄入量

占ADI(%)

其他膳食摄砷量

膳食总摄入②

占ADI(%)

50 μg/kg bw

450

0.68

0.002

3.46

0.009

无机砷

15 μg/kg bw

135

0.68

0.005

1.46

0.016

注:①ADI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μg/(ind·d);②100 g贝类体砷含量+其他膳食摄砷量。

以砷含量作为无机砷含量,并按100 g(贝肉)/(人·d)计算,食用贝类的砷或无机砷摄入量为0.68 μg/(人·d),占JECFA相应ADI值的0.002%~0.005%;若水产类膳食以贝类计算,居民膳食砷或无机砷总摄入量占JECFA相应ADI值的0.009%和0.016%。食用该养殖贝类消费者摄入量远远低于JECFA推荐的PTWI值,此贝类消费者引起砷暴露的健康风险很小。

3结论

2013年辽东湾兴城海域增养殖区海水砷含量符合第一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砷含量符合第一类国家海洋沉积物标准,所产贝类砷含量符合第一类国家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结果表明,该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养殖生物均未受到砷污染,可以满足贝类增养殖生产,符合养殖水域环境质量要求。

辽东湾兴城海域增养殖区所产贝类符合有关国际组织对砷或无机砷限量要求,对食用该养殖贝类消费者引起砷暴露的健康风险很小。

参考文献:

[1] 刘天红,王颖,于晓清,等.重金属砷对黄海、渤海主要几种经济贝类影响的研究进展[J].水产学杂志,2011.24(2):57-60

[2] 席英玉,杨妙峰.湄洲湾水域海水、沉积物中砷及重金属的含量分析[J].福建水产,2011,33(4):9-12

[3] GB 17378-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 王立俊.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技术规程[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2

[5] GB/T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6] GB 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7] GB 18421-2001,海洋生物质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8] JECFA,Summary and conclusions of the 61ST Meeting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R].JECFA/61/SC,Rome,Italy. 2003

[9] 李筱嶶,高俊,王永芳,等. 2000年中国总膳食研究-膳食砷摄入量[J].卫生研究,2006,35(1):63-66

海域环境保护 第12篇

福建省海域及沿海地区位于23°37′N27°10′N、117°11′E120°26′E, 北接浙江省, 南接广东省。福建海域处于东海和南海的交界处, 扼东北亚和东南亚航运通道的要冲, 也位于我国南方航线的中段,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与特殊。福建省海域辽阔, 海岸线绵长曲折, 港湾众多, 全省海域总面积13.6万km2, 海岸线长3 752km, 位居全国第二, 直线距离535km, 海岸线曲折率1∶6.52。福建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航运、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滩涂和滨海湿地、海洋能等资源, 为海洋开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在港口航运、海水养殖、滨海旅游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 然而, 因人多地少, 狭窄的海岸地区集中了全省绝大部分的工业和人口, 随着福建省工业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加剧以及不合理的海洋开发, 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本文选取3个代表性的时间段, 即1983-1986年开展的“福建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2,3,4]、1998年的“福建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 (第二次) ”[5]以及200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6], 以此分析福建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1 主要环境问题和压力

1.1 海域总体污染加剧

历史调查资料表明, 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各主要港湾水质指标基本上都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进入90年代开始呈逐年上升趋势, 特别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出现超标现象。近年来随着福建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临海工业的发展, 陆域直接或间接入海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物不断增加, 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事故泄漏以及高密度水产养殖和过度投放饵料等都对海域生态环境增加压力, 导致局部海域污染加重, 近岸海域污染面积呈扩大趋势, 福建沿海氮、磷和石油类超标严重, 有的海域甚至出现溶解氧偏低、化学需氧量超标;局部水域底质硫化物、铜、铅含量超标;贝类体内粪大肠菌群超标比较普遍。

1.2 局部海域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河流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造成干旱年份河流入海径流量的减少, 对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局部围填海等海岸工程开发建设, 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7,8]。红树林生态系统、滩涂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域面积逐渐减小, 一些关键的生态通道受到破坏, 局部海域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1.3 海洋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海域污染和富营养化等原因, 福建沿海是我国赤潮的多发海区之一, 赤潮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 有毒赤潮生物发生的比例高, 对渔业和养殖业生产的破坏性大, 严重影响福建省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福建闽东沿岸、闽江口近岸和厦门近岸海域3个海域赤潮的发生次数占福建省赤潮的77.8%。闽东沿岸、闽江口、平潭沿岸和厦门近岸海域4个赤潮监控区成为福建省赤潮多发区。当前福建沿海赤潮灾害历年不断, 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福建省浅海滩涂广阔, 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 研究发现互花米草和沙筛贝等外来物种已经成功入侵福建省海域, 其中互花米草遍布福建省大多数海湾滩涂, 沙筛贝在许多封闭型围垦区均有发现, 部分海域仍有人为种植互花米草和养殖沙筛贝的现象。福建省对外贸易发达, 大型港口遍布沿海各地, 海上航运繁忙, 船舶压舱水携带的浮游动植物及海洋生物幼体进入福建省海域;海水养殖历史长、面积大、品种多, 部分引进品种可能具有入侵性, 省内养殖苗种交流频繁, 外来养殖品种及可能携带的病原体扩散到全省大多数海水养殖区。

1.4 溢油、危险品泄漏污染事故严峻

近年来, 福建省临港工业特别是石化工业快速发展, 海上物流规模日益加大, 各类海洋经济活动显著增加, 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污染事故多发, 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和海上活动等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1.5 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建设对环境压力加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福建省沿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福建海岸带涉海市、县、区人口大幅度增加, 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省人口增长速度。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 劳动力需求以及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 沿海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随着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 沿海人口将继续集聚,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而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环境污染负荷总量将呈增大趋势, 沿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压力也将明显加重[9]。

1.6 临港工业发展对环境压力加大

福建省着力培育发展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六大临港工业基地, 形成以湄洲湾、东山湾为重点的石化产业基地, 依托大型深水港口的沿海能源产业基地, 以三沙湾为重点的冶金产业基地, 以湄洲湾为核心区域的大型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港口及临港工业项目建设将刺激新一轮的围填海造地, 占用湿地资源, 进一步威胁红树林生态系统、滩涂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影响海域生态功能。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导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 处置不当必将加重近岸海域水污染态势, 加大海洋生态环境压力[10]。

2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演变趋势

2007年福建省近海海域环境状况良好, 水质总体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 二类水质标准、三类水质标准、四类水质标准和劣四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分别为2 850km2、1 640km2、240km2和550km2。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罗源湾、泉州湾和厦门近岸局部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主要分布于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闽江口、兴化湾和泉州湾以及厦门近岸海域;石油类则分布于沙埕港、兴化湾和泉州湾。2007年福建省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 主要海湾部分站点沉积物存在重金属、石油类和多氯联苯超标的现象, 其中三沙湾部分海域铅和多氯联苯超标, 泉州湾部分海域石油类超标。

本文选取3个代表性的时间段, 即19831986年开展的“福建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998年的“福建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 (第二次) ”, 以及200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6,11,12,13]各时间跨度均为10年;通过搜集3次调查中福建省近岸海域所有站位各评价指标的测值范围和算术平均值, 对比分析福建近岸海域水质、沉积物质量的变化趋势。

3次调查各主要水质要素测值比较结果见表1和图1。与1983-1986年的水质监测结果对比可知, 199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营养盐含量大幅度上升。1998年海域的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平均含量为1983-1986年的2.4倍, 已成为福建省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因子。此外, 石油类、重金属含量与1983-1986年相比也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油类、汞、铅和镉的平均含量为1983-1986年的1.5倍、6.6倍、1.9倍和2.5倍。化学需氧量有所降低, 减少了约21%。

200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体中的主要超标指标依然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与1998年相比浓度有所下降, 但超标率在增加。化学需氧量浓度有所升高, 溶解氧有所下降;石油类、铅和镉的平均含量均持续上升, 其平均含量分别增长了42%、90%和130%;汞的含量有所降低, 减少了约43%。

3次调查各主要沉积物要素测值比较结果见图2和表2。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福建省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变化趋势如下: (1) 硫化物、镉的含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1983-1986年到1998年的十几年间, 硫化物和镉含量增加了90%、70%, 最近10年硫化物和镉含量分别降低24.18%、5.26%。 (2) 汞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 平均含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0.14mg/kg下降至0.056mg/kg, 降低60%, 而近10年来降幅变化, 仅降低了10.71%。 (3) 铅、石油类、滴滴涕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从1983-1986年到1998年的十几年间, 铅、石油类、滴滴涕的含量分别降低39.63%、21.76%、81.82%;最近10年, 滴滴涕和铅的含量分别增长了13%和102%, 石油类的增长速度更快, 增加了约3.5倍。

注:汞、镉、DDT以μg/kg计, 其余均为mg/kg.

综上所述, 3个调查时期, 沉积物中硫化物、镉的含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汞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铅、石油类、滴滴涕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 其中石油类的剧增可能与临海工业、港口、船舶排污有关。

mg/kg

3 结论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