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研学活动案例(精选5篇)
红色之旅研学活动案例 第1篇
红色之旅研学活动案例
为了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深入了解家乡上饶这一片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被无数烈士用鲜血染红的红色土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爱和平的情感。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根据上饶县教育局有关开展中学生研学旅行的要求,结合家乡地域特色、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9月27日黄沙岭中学组织七三班58名学生开展了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研学方案,通过集体旅行方式走出校园,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了顺利开展此次活动,学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征集学生的意愿,和家长进行研学旅行意义的沟通交流,提前让学生阅读《美丽江西我的家》这一“红色、绿色、古色”文化教育主题读本,并要求学生提前收集上饶集中营、茅家岭监狱旧址、烈士纪念馆相关资料以及革命烈士方志敏、叶挺的英雄事迹。学校在出发前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对学生进行了专题安全教育。
学生积极响应此次活动的号召,参与的热情度非常高。在上饶集中营旧址,孩子们不再像平时一样喧闹,而是以一份沉重的心情,参观了集中营中的双人站笼和革命烈士纪念碑,并认真聆听导游员讲解着在“皖南事变”中革命烈士叶挺的事迹,学生们仿佛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曾经在这里受尽折磨而惨死的革命烈士,目睹了英雄的血洒中华大地的场景。
红色之旅研学活动案例 第2篇
八月一日清晨,迎着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衣着统一,佩戴着红领巾,乘坐大巴,向目的地进发。整个行程中,我们分别参观了陕甘红军纪念馆、抗大七分校、列宁小学、军民大生产基地、南梁革命纪念馆这五个景点。这几个景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其中就有刘志丹率队伍太白起义。当时,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每天起早贪黑在前线与敌人战斗,并且英勇无畏地牺牲在了这片土地上。可这些战士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庭啊!在1936年4月,刘志丹率红军东征,在中阳县三交镇的战斗中,他左胸中弹,倒地而亡。当时,人们为他整理遗物时,惊奇地发现他身上竟然一分钱也没有。在这里,我真想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一句话来赞美他:“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就别想叫我离开党!”
在南梁革命纪念馆,肃穆庄严的纪念碑,使我心中一阵澎湃。面对高大挺拔的树木,我不禁想起那些英勇的战士,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光荣的革命!他们有着钢铁般的身躯,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革命战士用他们满腔的热血换来的。他们省吃俭用,一个个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我们美好的今天啊!
红色之旅研学活动案例 第3篇
一、活动阶段设计
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登录“长征的洗礼”专题学习网站, 观看影片《万水千山》,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略)
第二阶段:利用电子白板诵读、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借助资源库中的素材, 理解诗歌;入情入境地品读诗歌, 从凝炼的语言中想象历史上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第三阶段:浏览网站中的相关资料, 诵读毛泽东在长征期间所写的诗词;观看有关长征史实的影片, 如《大渡河》、《四渡赤水》等, 激发学生阅读革命故事书籍的兴趣。 (略)
第四阶段:开展“长征精神代代传”演讲会。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 参加演讲。 (略)
第五阶段:利用假期与家长进行“红色之旅”, 撰写活动感言。 (略)
二、第二阶段的活动方案《长征》教学设计活动目标
1.学生借助资源库中的资料自主探究, 理解诗歌。
/刘晓东刘红
2.能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从凝炼的语言中想象历史上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精神。
3.了解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红军大无畏的英勇气概。
活动重点、难点
理解《长征》一诗的意义, 入情入境地品读诗歌, 从凝炼的语言中想象画面, 感受红军战士团结奋斗、英勇顽强的精神。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 了解历史背景
1. 师生谈话交流:
观看影片《万水千山》, 在红军长征故事中选择令自己感动的一幕情景或一个故事片段进行交流。
2. 情境创设, 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
那是在1 9 3 4年1 0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实力, 北上抗日,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 开始长征。战士们抢险飞渡, 杀退千万追兵阻敌;爬雪山, 过草地在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时, 毛主席回忆红军曾走过的漫漫征程, 满怀豪情, 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3. 教师板书, 学生读题目。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课题的动画, 出示红军长征的背景画面, 介绍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 初读诗歌, 有节奏、有韵味地读诗
1. 学生练习读诗, 有节奏地读出诗的韵味。
预设:检测学生能否字正腔圆地读诗, 特别关注学生能否读正确“岷山、五岭、腾细浪、乌蒙、磅礴”等字词, 可根据学情在白板上显示易读错的拼音, 指导全班学生, 让人人过关。
2. 介绍“七律”的文学常识, 思考这首诗是围绕哪一联写的。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采用个别读、师生相互评价、对比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三) 品读诗歌, 感悟长征精神
1. 学生学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显示:远征难、万水千山。学生初步理解词意后, 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
师:请你联系自己看过的电影和听过的故事, 想象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 在这万水千山中, 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
教师利用路线图引导学生探究“远征难”、“万水千山”的深刻含义, 并诵读这一联。
2. 学习第二、三、四联。
(1) 学生默读这三联, 思考:诗人选择了万水千山中的哪些代表地点进行描写?用 () 划出有关的地名, 并交流。
(2) 教师用电子白板显示学生交流的答案。根据学情可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五岭的图片, 指导学生理解词意, 读好“五岭逶迤”。
电子白板出示乌蒙山的图片, 学生可学习注解: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最高峰海拔可达3 8 0 6米。教师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读好“乌蒙磅礴”。
(3) 电子白板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画面中金沙江两岸的崖壁和江面。教师出示飞夺泸定桥的录像, 学生交流、理解“暖”和“寒”的意思。多媒体再现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战斗画面, 学生探究诗句的涵义。学生诵读这一联, 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 凭着机智和勇敢, 跨江渡河“只等闲”。
(4) 教师根据学情, 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书中的插图翻越岷山。学生看图, 想象当时红军翻越岷山时的心情。学习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3. 利用电子白板播放音乐, 师生满怀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媒体的直观再现, 学生初步理解诗人运用了夸张手法, 写出了大与小、难与易的强烈反差。学生借助资源库中的学习资料, 自主探究, 朗读感悟。在一次次充满激情的诵读与品味中, 学生的思绪飞向烽火连天的岁月, 感受长征的艰辛, 满怀着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四) 拓展延伸, 传承长征精神
1. 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长征的洗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专题学习网站。
师:借助这个专题学习网站, 同学们可以阅读长征故事, 观看有关长征史实的影片《四渡赤水》、《闪闪的红星》等。
2. 教师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 上传到“教育互动”, 这些内容又会成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资源。
借助网站中“诗人毛泽东”的视频文件, 学生拓展学习毛泽东在长征期间所写的诗词。
设计意图:开展“长征的洗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将课前、课上、课后贯穿于一体。在活动中, 学生感悟革命志士乐观、坚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瞻仰长征这座历史的丰碑。这对学生今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活动反思
在“长征的洗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参与教学, 帮助语文学科活动步入新境界。
1.电子白板辅助课堂教学。在教学《长征》这首诗时, 电子白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诗歌, 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从凝炼的语言中想象历史上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感受红军战士团结奋斗、英勇顽强的精神。课堂上, 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情感汹涌如湍急的江水, 随诗文所展示的画面翻腾、奔泻。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让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专题网站辅助课后活动。学生借助专题学习网站, 了解长征的相关史料, 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 学生诵读毛泽东创作的有关长征的诗篇, 进一步了解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语言豪放、凝炼而形象的风格特点。学生拓展学习专题网站中的资源, 观看影片, 阅读长征的英雄故事, 并在网站中发表演讲稿、活动感言、活动照片等, 这些又成为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专题学习网站给学生搭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平台, 创造拓展空间、实践运用的机会。
红色之旅研学活动案例 第4篇
走进带有渔家气息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幅纯朴的画。画中有秀气的青山,可爱的家畜,古老的海草房但更多的是渔家的丰收图,每一抹色彩仿佛都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这里的村民都会画画,绘画没有门槛,不管你从事某种职业,是老船长,是教师,又或是普通的家庭妇女,都可以画画。“您学习画画多久了?这小猫画的真可爱。”我问。“有半年了,有空就来这画画,反正都退休了,没啥事做。”那位老太太放下手中的画笔,侧过头来说“这是我家养的一只,我也就是比划两笔,算不上什么。”我有些吃惊,才半年,我学习素描也有半年多了,也画过猫,都没有这位老太太画的传神。
画村中有一种绘画的氛围,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多彩的绘画世界中遨游,享受着画画带来的轻松,带来的快乐,通过他们的画作,我们都能感受得到。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所不能达到的。”――郭永怀纪念馆。我们在馆内了解了郭永怀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献身的一生,是默默无闻的一生,是令人敬佩的一生:他少年有成,出国深造,在新中国建立后毅然回国,在国内艰苦的环境下研发出了第一颗原子弹,他在研究出有关卫星能否发射成功的必要因素时,连夜乘机到首都汇报,不幸遇到了飞机失事,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保护机密文件,与警卫员紧密抱在一起,最后发现的,是两具烧得面目全非并紧紧相拥的尸体和一份完好无损的文件。他英年早逝,享年59岁。他的爱国情怀,他的献身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铭刻于心的。
最后一站,我们去了爱伦湾海洋牧场,你知道河豚哪儿有毒吗?你知道鲍鱼的小孔是做什么的吗?你知道海参是从哪里排泄、哪里进食吗?刚开始我也不知道,通过讲解老师的介绍,我都知道了。
河豚身上带血的地方都有剧毒,比如心脏、肝、胆等等内脏,如果没有真正的厨师资格证是不能做河豚的。鲍鱼身上的小孔有它真正的名字叫“气孔”,顾名思义,它可以呼吸。你可别小瞧它,不要以为它只能呼吸,它的功能可多了,可以防御、生殖、排泄,甚至可以与同类交流呢。这些气孔与鲍鱼的年龄没有一点关系,却与它的种类有关。
海参没有肛门,所以它进食和排泄都是一个地方,通俗来说,他吃和拉都是一个地方,是不是很有趣呢?我学习到了许多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
红色之旅研学活动案例 第5篇
清早,我听到了闹钟的响声,立马起床换好衣服。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吃过早餐,飞速跑到楼下。路上,爷爷知道我的激动心情,在安全的情况下把车开到最快,一会我就到达了学校。
到校后我飞速的跑到教室与同学们会合,待所有的同学都到齐后,老师交代了安全事项我们就排队上了一辆大巴车。
刚上高速时,车上还挺安静,待车子进入到武汉市区后,一阵阵“呜”“哇”“哦”的声音时时把我吵醒,因为太多的事物和景象在平时我们没有见到过,同学们都感到很新奇。我们的车子到达了基地,一进大门,一股严肃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顿时感到了军训的严格。
到达目的地后,老师先划分好寝室,让我们把行李和随身物品放好,每个同学领到迷彩训练服后迅速换装,就都到楼下集合了。
不愧是军训的场地,没有草的地方被太阳晒得都裂开了,有草的地方也不像平时看到的草那样湿润,再看教官脸上严肃的表情,我咽下了口水,心里立刻有了一种“不详”的预感。
开始训练了,那感受,我的妈呀!又累又渴又热,尽管我们被教官训得快“没有人形了”,这太阳公公也毫不留情,嘴里喷出火焰,身上不停的散发着热量;尽管我们已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了,但太阳公公却玩得很开心,汗水从它身上不停的流,蒸发成强烈的热气往我们身上贴。
令我印象最深的事,是在军训中场休息时,我的喉咙干的冒烟了,就在这时,一位同学拍了拍我的肩膀:“嘿!你没有带水对不对,要我借你吗?”说着,她把水杯往我手里塞。像往常,我还会客气的还给人家,但现在我已经忍不住了,说声“谢谢”后,大口的喝了起来。
这位助人为乐的同学让我感动,但是酷热难耐之时,训练依然必须坚持。此时的我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就盼望着早日结束这残酷的军训。
转眼,残酷的训练结束了。虽然累,但我还是很怀念这三天被教官训和同学一起受苦受累的日子。在即将踏上返程车时,三天来接受军训的每一幕都历历在目,心里又莫名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