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波事件范文(精选3篇)
黄海波事件 第1篇
缘何黄海波嫖娼说面临的舆论待遇’, 与以往那些发生丑闻的明星不太一样?网友们给出了诸多原因, 笔者综合整理归纳主要有以下3点:首先, 黄海波没有结婚, 找别的女人不算出轨, 只不过解决以下生理问题。例如, 在某网站发起的“黄海波被曝嫖娼, 你怎么看”的网络投票吸引了近18万网友的投票, 其中有6成多网友认为“单身男人, 可以理解”;另外, 黄海波作为一线大明星本来“性资源”是丰富的, 但是他还是选择花自己钱去嫖娼, 而没有像娱乐圈其他人一样潜规则女演员, 不值得大惊小怪;此外, 还有网友把黄海波嫖娼和贪官包二奶相比较, 认为黄海波做得光明磊落。
单以个人喜好来说, 黄海波一直是笔者较为喜欢的荧屏男演员, 但对于黄海波嫖娼说所引发的网络舆论一边倒的势头, 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无论如何这种嫖娼行为在我国法律上都是明文禁止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同时, 卖淫嫖娼在任何一个社会和文明体中都是不光彩的行为, 这一共识是社会道德底线。
对于黄海波为何选择花钱嫖娼而不选择潜规则女演员的心态, 笔者不敢妄加揣测, 但对众多网友对黄海波嫖娼说力挺和点赞的一边倒心态, 笔者在此想从几个心理学效应浅析一下。
一、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的, 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正面的标签, 那么他就会被“优秀”的光圈笼罩着, 并赋予一切优良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反面的标签, 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圈笼罩着, 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恶劣的。
无疑, 黄海波近年来塑造的荧屏好男人形象, 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和喜爱, 诸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余味, 《我们结婚吧》中的果然等等, 无一不是专一、执着、疼媳妇的好男人。虽然大家并不很清楚黄海波现实生活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男人, 但都愿意相信黄海波现实中跟他所塑造的荧屏形象应该是相符的。现实中的黄海波就这样被喜爱他的观众戴上了一个好男人的光环。“光环效应”可以大大增强人们对未知事物认识的可信度以及说服力, 因此, 人们在认识这一事物的过程中会有着“好者越好, 差者越差”的印象, 好者即使是犯再大的错误也可以当做微不足道。这个时候, 被众人附加上光环的黄海波无形中身上就有无数的闪光点, 即使他犯了错误, 周围的人也不会觉得是他的错。
但晕轮效应是有弊端的, 诸如它的表面性、遮掩性、弥散性都不利于人们对人或者事物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黄海波的好男人形象只是他在荧屏中成功塑造的一种形象, 现实中的黄海波可能更具多面性。网友在对待黄海波嫖娼一事应该更加客观公正的看待, 不能一棒子打死, 更不能“爱屋及乌”“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像黄海波一样的明星也好, 普通也罢, 总之, 社会道德底线是任何人都不能碰触的。明星作为公众人物, 更应当严于律己, 做社会公序良俗的实践者。每个公民也应当坚守社会道德底线, 做社会公序良俗的捍卫者。
二、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效应”指的是人们由于服用或注射安慰剂药物从而引起的心理、生理上的变化, 并且出现积极改变的一种现象。通常医学上说的安慰种药物的药丸或制剂, 就像是用没有药物活性的淀粉等制成与真实药物一样的剂型作为安慰剂等。药物的安慰剂效应是通过服药者对药物的认识、感受极易服药行为本身, 再通过心理上的变化以及生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效果的。这种方法既有加强药物生理效应的一面, 又有消弱生理效应的一面。许多研究表明:至少有1/3的以上的人对安慰剂有反应, 出现了临床症状的好转;如果再加上言语的感染, 配合周围人的宣传和其他途径, 那么, 安慰剂的效果还会更加显著。这正应了中国一句俗语:“信则灵”。
当然, 我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的时候, 某种程度上会掺杂很多个人因素, 包括我们的期望、经验和信念等, 这有时也会明显改变人的思想及判断。在黄海波事件中, 其实绝大多数网友都知道嫖娼是被我国法律所禁止的, 是践踏了社会道德底线的, 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尽管如此, 仍然大加力挺甚至点赞, 无疑, 网友们所认为的“黄海波没有结婚, 找别的女人不算出轨”是潜藏在这部分网友心中的一针“安慰剂”, 另外, 与个别潜规则女星甚至包养二奶的官员比, 黄海波嫖娼行为只是“次恶”, 这种比较更强化了“安慰剂”的效用, 乃至出现了对黄海波嫖娼事件不仅力挺甚至点赞的行为。
其实, 这只不过是网友一种自欺欺人的心态, 不愿意相信偶像身上的“污点”, 即便没办法不相信, 也希望将偶像的“污点”降到最低。“再怎么样偶像还是偶像, 即便犯点小错, 比起当今社会上的某些人来说, 也算不上啥!”这样一来, 不再纠结偶像的瑕疵, 自己的内心也相对平衡了。
参考文献
[1]霍华德S费里德曼等著.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
[2]郝强编著.人生不可不知的100个心理法则新世界出版社.
[3]孙科彦, 孙东风著.人生原来如此癫狂中国电力出版社.
[4]王剑, 张兵编著.30上下, 决定男人的一生.朝华出版社.
黄海波的奋斗故事 第2篇
黄海波从电影学院毕业的那会儿,最红的男演员是陆毅和陈坤,“真是太帅了,打开电视,全是俊男美女,我很认真地想了一下自己,我这形象也就能演个男七号吧。”黄海波的自知之明令他十分沮丧。
更沮丧的是,黄海波连演男七号的机会都得求人。黄海波是黄磊的`得意门生,没钱的日子难挨,黄磊就分了一堆演出票给他,让他去卖票,卖一张票提成五块钱。黄海波站在剧院门口,看见戴着墨镜的许晴走过来,不动声色地说:“小姐,你喜欢看话剧吗?黄磊班排的,希望你支持!”
“黄磊是你的老师?”面对许晴不相信的眼神,黄海波回答:“对,他是导演,我的名字叫黄海波。”于是许晴买了四张一百元的票,黄海波喜滋滋地说:“谢谢许师姐,我的名字叫黄海波。”
黄磊觉得奇怪,黄海波为啥每次都要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说自己的名字呢?黄海波笑而不答。
黄海波死缠烂打式的卖票,使他成了销量冠军。当大多数同学挤在地下室吃泡面的时候,黄海波已经能够靠卖票的提成租一套有暖气的公寓住,还能买几件好衣服包装自己。虽然没有剧组主动找黄海波,但他依然一身光鲜地揣着照片奔波于各个剧组,碰到许晴,老远就甜蜜蜜地打招呼。许晴困惑地想了半天,黄海波爽朗地回答:“我是黄海波呀,你在我手里买过几张票,你忘啦?”几番寒暄下来,许晴就把黄海波直接带到导演面前,男七号的角色就这么定了下来。
就是靠着在卖票时积累的人脉,黄海波渐渐踏入演艺圈。很多时候,抠门的导演甚至会直接和他商量:“我再多给你几句台词,让你出名的机会更大点,片酬就免了吧。”黄海波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尽可能多地为自己争取露脸的机会。
再小的角色,黄海波也会很努力,有一次,他从马背上摔下来,肋骨断了三根,被大家笑话:“没见过配角还能伤成这样的。”但是,导演很欣赏黄海波的这种“挣两千却有一万的范儿”,有合适的角色总想到他。不过几年时间,黄海波就成了“香饽饽”,片酬稳健上升。
黄海波和海清是同班同学,都属于大器晚成型,两人合作时,黄海波已经不是“零片酬”的龙套演员了,但依然没有成名。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没有找准对的合作伙伴。为了改变局面,黄海波开始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思来想去,海清就成为最佳人选。
黄海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海清,俩人制订了一个周密的计划:首先合作拍一部戏,两个人都必须是男女主角,同时,这部片子还必须得适合两人风格,能够保证名利双收。俩人捆绑上市,“打包”的价格也比剧组单独挑选男女演员低许多。
很快,俩人就与《媳妇的美好时代》剧组签约了,对方满足了他们所有的要求。黄海波凭借该片一举打破沉寂多年的尴尬,他和海清的片酬也翻了一倍。
有一天,俩人聚在一起聊起了春晚。黄海波说:“咱们干吗不去演个小品节目上春晚呢?”没想到,他与海清的小品一路畅通无阻,最终登上了央视春晚。
随着自身的强大,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自己当老板。黄海波再也不愿意被剥削了,他也想自立门户,不过他也深知,以当前的实力和名气还不足以撑起一个公司,这让他有些苦恼。
一次,黄海波从摄影棚出来,看到棚外站着不少正在试镜的演员。看到他们竞相向导演推荐自己的情景,黄海波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从前。黄海波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不开一家演出公司,将那些具有潜力的艺人招募旗下,替他们招揽角色呢?
黄海波从电影学院的毕业班和在剧组外讨角色的艺人堆里,挖掘了很大一批“潜力股”。黄海波很照顾他们,自己和导演谈戏也不忘带上几个“员工”向导演推荐。 “员工”也倍加珍惜机会,真正的实力加上努力,令导演刮目相看。渐渐地,黄海波的艺人公司在圈里出名了。
黄海波:果然很平衡 第3篇
真真正正的零成本零投入
黄海波是个急性子,有朋友劝他这毛病一定得改,他也想改,但哪那么容易。结果,朋友给他支了一招,去玩一种特别需要耐心、特别磨人的东西——平衡术。
看名字似乎很厉害的样子,可说穿了一文不值——拿个鸡蛋把它立起来,这就是平衡术。当然,立鸡蛋只是最粗浅的,据说玩到精通之后,身边的任何物品都能信手拈来、以旁人想象不到的方式立起来。玩平衡最大的优势是不需学习、不需培训、不需场地、不需器材,零成本零投入。
说起来越简单,做起来就越难。一个鸡蛋,黄海波花了半个小时都没立住。当然,把鸡蛋磕破了马上就能立起来,哥伦布就这么干过。可平衡术的前提是不允许破坏道具。
屡战屡败后,黄海波慢慢开始有了点手感,他发觉立不起来的鸡蛋,主要是因为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一般蛋黄都是偏向一边,蛋黄和蛋清的密度又不同,这会导致天然的不平衡。想把鸡蛋立起来,就得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他把鸡蛋抓起来使劲儿摇晃,琢磨着生鸡蛋已经被摇晃成散黄蛋后,大头朝下搁稳,然后用双手慢慢扶正,一点点微调。终于,当他的最后一根手指头离开鸡蛋时,鸡蛋稳稳地站在了桌子上。
这只能叫成功了一半,因为真正的平衡高手,立起来的不是后天形成的散黄蛋,而是新鲜生鸡蛋。不过,有了一半的成功在先,黄海波很有了点曙光在前的自信。两天后,他觉得自己的手指感知度越来越清晰,对于鸡蛋的倒向也越来越敏感。终于,一枚生鸡蛋在他的手下屹立起来。
万事开头难,有了手感与心得后,黄海波的速度越来越快,发挥最好的时候,不到1分钟,一枚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鸡蛋就能屹立不倒。
家里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幕很魔幻的场景,冰箱里所有的鸡蛋都被黄海波立了起来,而且被立在了不同的地方——茶几上、电视柜上、厨房操作台上、洗脸池上、马桶储水箱上……一眼望去,数十个鸡蛋嚣张地站着,给人一种常规物理知识被打破的错觉。
他把这场景拍了照片发给朋友们看,大家嗤之以鼻:P的。下次有饭局前,黄海波包里揣个鸡蛋,到了餐厅停车场摸出鸡蛋,三两下把它立在车子的变速档杆上边,然后带着朋友们前来欣赏奇景。大伙目瞪口呆。
立鸡蛋只能算是入了门,比这更有难度的,是将单独的物体在不那么平整规范的地方立起来,比如把鸡蛋立在玻璃杯的边缘上。没有诀窍,只能靠时间、耐心和一次次失败的心得,才能累积出成功。黄海波尝试了一个星期,失败了无数次,弄砸了7枚鸡蛋后,第8枚鸡蛋终于颤颤巍巍地在玻璃杯口的边缘上保持住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看起来非常脆弱,彷佛吹一口气就会掉落,但恰恰是这种摇摇欲坠的站立,让黄海波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将鸡蛋立得出神入化后,不管去哪儿,黄海波总习惯性地在包里装几个鸡蛋,一有机会就把这手绝活拿出来显摆显摆。一次跟黄磊喝咖啡时,他趁黄磊去洗手间的功夫,在他的咖啡杯口上立了一枚鸡蛋。黄磊落座后,第一反应是揉眼睛,瞠目结舌。
与高手相比,自己玩的只是小儿科
朋友们都见识了黄海波的这手绝活后,他就有点儿技穷了。一招鲜吃遍天的年代已经过去,看来,还得不断创新才有关注度。他开始从立单独物体发展到尝试多个物体的平衡叠加,最简单的玩法是挂衣架。选那种用细铁丝做成的衣架,从上往下挂,下边的衣架要挂在上边衣架的重心处,方能保持垂直状态,一旦重心没找准,挂着挂着便轰地一声乱成一团,满盘皆落索。
黄海波没费什么劲儿,很轻松地将12个衣架挂得稳定而整齐。但随后的新游戏就没那么容易了——叠硬币。这个与挂衣架区别颇大,一个是从上往下挂,可以借助重力维持重心,一个则是从下往上叠,不仅要找准重心,还得克服重力。虽然单个儿硬币比较容易立起来,但一枚接一枚地叠加立上去,极有难度。
他的最高纪录,是将7个一元硬币竖着叠起来。不是一口气完成,中间经停了好几次,觉得手有点儿不稳的时候马上中止,等到心静如水双手稳定后再继续。从立起第一枚硬币到叠好第七枚硬币,共计耗时9小时。
黄海波有了古怪的毛病,看见适合叠起来的物件就心痒加手痒,琢磨着如何将这些八竿子打不上边的东西进行组合。一次在家里闲着无聊,他就在客厅的茶几上完成了一幅混搭作品——假山石打底,上边斜斜地搁稳了一个花瓶,花瓶瓶口上顶起一瓶茅台酒,酒瓶最上边立住一个玻璃杯。他觉得略显单调,又摸出几个鸡蛋立在假山石上作为点缀,瞧瞧还不够热闹,又将硬币三个一叠地添加上去。
这件作品,被他作为手机壁纸用了3个月,看见的人都啧啧称奇。黄海波就觉得没白忙活,更有创造新惊喜的干劲儿了。
随着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黄海波发现平衡术在国外非常流行,这不仅是一种特别好的减压调整情绪的方式,甚至已经被发展成为街头行为艺术。在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下边,一位黑人老先生随手拾取身边的石头,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把它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组合堆叠在一起。
在华尔街,黄海波看到一个颤巍巍的老太太,她哆嗦着先将一个小提琴盒立起来,然后将一把小提琴小头朝下地倒立在琴盒上,最后在边上摆了个帽子,这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行乞方式。
在第66号公路沿线,很多报废的老爷车成了平衡术的道具。它们被一辆叠一辆地立起来,动辄就是七八上十台车,在荒野的大风中看似摇摇欲坠,却始终坚定不移,让路过的人在心惊胆战之余,又不得不叹服这种充满恐惧的美感与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