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汉语类课程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汉语类课程范文(精选10篇)

汉语类课程 第1篇

一、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途径以及所选择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总和。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 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采用最佳的学习方法或教学策略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表现。教师的职能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 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并促进教学评价的内在化。根据成人学习的规律和《汉语专题》、《汉语通论》、《现代汉语》等语言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笔者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是采用“导学议练”互动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为教学目的服务, 教师导学, 学生自学, 议论探究, 练习实践的四步教学模式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较成功的一种教学模式, 尤其较适用于语言类课程的教学。

二是突出重点、难点, 精讲多练。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讲清难点, 在示范分析的基础上, 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学生的练习和实践训练约占1/4, 学生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书面练习, 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是注重知识与语言实践的密切结合。语言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组织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纠正语言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错误, 加深对语言规范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逐步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是充分体现语言类课程的基础课和工具课的性质和特点。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教学语言类课程必须同教学计划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或《阅读与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的配合和衔接, 充分体现该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的性质与特点。[2]

二、“导学议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所谓教学模式, 就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 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3]“导学议练”互动教学模式的学习步骤是:

第一步, 教师导学。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是自己的学习方法的体现, 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指出:“导师应该记住, 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 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 尊重知识, 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 去改进他自己。”[4]法国思想家卢梭也强调指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5]笔者的导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开课前, 指导学习方法, 同时提供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文本内容包括:课程介绍以及与相关课程衔接的说明;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一体化实施方案;主持教师介绍;课程学习方法指导和课程重点、难点解析;课程综合练习及网上作业;与学习课程有关的参考文献;课程考核说明等。录像内容包括:课程学习辅导;期末复习指导等。二是在课程集中辅导时, 进一步强调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特点和学习方法;指示探究课程重点、难点的途径;选择典型教例做示范分析。学习语言类课程, 学生通常会感到枯燥难学, 因而有畏难情绪。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能以学习为乐, 就会产生兴趣, 从而最大限度地去获取知识, 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笔者在导学中, 有意识地选择生活气息浓, 趣味性强, 形象生动的语言材料做示范分析, 化枯燥为形象,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并运用自己的智力强项来完成全部学习任务。三是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 在实行远程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渗透导学的内容, 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特点, 讨论分析带有趣味的典型习题。据对2006年春注册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问卷调查, 学生对导学的要求十分迫切, 91%的学生不希望教师系统辅导课程, 而希望多传授学习方法, 多举典型案例进行引导。可见, 把导学放在学习之始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教学生学会学习, 实现自主学习, 是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也是学生对教师的迫切要求。

第二步, 学生自学。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 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6]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 具有主观能动性, 是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 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应从根本上扭转把学生作为学习客体的做法, 把教学中的重点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 使学生能够积极支持学习, 参与学习, 主动学习, 创造性学习。在远程开放学习条件下,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充分体现在自学这一步骤上。当问卷调查“远程开放学习有哪些特点”时, 60%的学生回答“自主学习”, 40%的学生回答“远程开放学习”。可见学生对远程开放学习中自学这一特点是100%认同的。在自学阶段, 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以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学文字教材、浏览计算机网页上的教学辅导文章, 点击收视课程辅导录像, 记下自学中不能独立解决的疑难问题。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表明, 在学习支持服务较完善的情况下, 学生的自学是卓有成效的, 同时也是方便的, 轻松的, 感兴趣的, 有个性特点的。“自学”是学生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工作特别忙, 不能参加集中辅导的学生, 非常欢迎这种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学习资源, 自主学习的方式。

第三步, 师生、生生议论交流。在远程开放学习条件下, 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讨论和交流, 能够克服师生在时空分离状态下造成的伦理缺失, 弥补远程开放学习中的人文关怀。我国古代经典《学记》中说,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一个人孤独地学习, 断绝与别人的交流互动, 就会使自己闭耳塞听, 思想受到限制。《学记》中提倡师友之间相互讨论、切磋, 认为这样可以较快地增进知识, 避免错误, 这个论述客观反映了教与学双边关系的客观规律。解决疑难问题、深化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议论交流”这个步骤上。教师应为师生、生生的讨论、交流创设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笔者在组织师生、生生之间议论和交流时, 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 一是在集中辅导时组织课堂或学习小组讨论, 师生、生生面对面地直接议论交流。二是利用电子信箱、BBS留言版进行非即时的远程交流互动, 教师每天上网浏览自己所管理的课程, 做到当天的邮件或贴子当天回, 在最短的时间里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三是运用CHAT的方式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实施即时远程议论交流, 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利用电子信箱、BBS留言版和CHAT的方式交流互动, 还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实行因材施教, 个别化辅导, 因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7]为使议论交流活动取得实效, 笔者每次都是提前在网上公布CHAT活动的时间和讨论的问题, 并要求学生互相转告, 积极参加讨论交流。多轮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远程议论交流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它不仅满足了学生远程开放学习的需求, 而且还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四步, 学生练习实践。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 讲说一遍, 指点一番, 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 习惯成自然, 再也不会离谱走样, 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 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 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 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 非自己动手, 认真练习不可。”[8]学生在导学、自学的基础上, 在议论交流的过程中, 按照教学进程完成综合练习、网上作业, 收效是显著的。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说过:“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 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 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9]这段至理名言告诉我们练习和实践的成功, 能给人以鼓舞, 给人以信心, 给人以成就感。教学实践证明, 学习语言类课程, 练习和语言实践是最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否则, 是学不好语言类课程的。笔者调查参加过《汉语通论》课程考试的学生, 问“为什么考得很好”, 64%的学生回答是“做练习”。学生通过练习, 掌握了知识, 尝到了甜头, 学习的信心就更强, 兴趣也更浓。可见, 练习实践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批改综合练习和网上作业的过程,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总结经验, 找出存在的问题, 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批改作业过程中反馈的信息也为教师调整和更新网上教学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然, “导学议练”互动教学模式的每一个步骤都不是孤立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多元互动的, 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

三、“导学议练”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评价

问卷调查显示, “导学议练”互动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学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充分体现远程开放学习中的人文关怀, 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主要成效分述如下:

1.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该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适合远程开放学习的特点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2006年秋注册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 回答“导学议练”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化自主学习意识”的占54%, 回答“学会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的占67%。学生在“导学议练”互动教学模式的学习中, 自主学习意识已潜移默化, 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2.注重师生间的讨论交流,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该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强调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 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远程开放学习, 自主学习, 个别化学习。笔者所任教的课程每学期都要分别组织三次 (6小时) 网上即时教学讨论。此外, 还利用电子信箱、BBS留言版, 开展经常性的非即时讨论和交流, 所任教的几门课程已回贴子3 700多条。师生之间的网上交流和互动, 还体现了在时空分离状态下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

3.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 受到学生普遍欢迎。该教学模式要求拥有完善的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与之配套, 尤其是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的网上教学资源要很丰富。笔者任教的《汉语专题》课程, 有各种学习和练习文本60多个, 课程辅导录像12讲, 期末复习录像6讲;《汉语通论》和《现代汉语》课程分别有各种学习和练习文本30多个, 课程辅导录像6讲。所有学习文本和课程辅导录像, 常年挂在网上, 方便学生随时浏览和点击收视。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据网上统计, 85%的学生对网上教学资源表示满意并乐于在网上学习。

4.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和同行给予充分肯定。该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加中央电大组织的统一考试, 历次考试都取得优秀成绩, 及格率达95%左右, 大大高于全国的考试及格率。笔者曾对2005年秋注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2006年春注册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 分别收回23份和40份问卷, 汉语言文学专业78%的学生, 小学教育专业90%的学生认可并喜欢该教学模式。下面是对2005年春以来江苏电大直属教学点《汉语专题》、《汉语通论》两门课程考试的成绩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教学督导室曾数次组织同行专家听课、评议, 该教学模式得到了专家和同仁的认可。2004年秋以来, 《汉语专题 (2) 》课程获首届江苏全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课程“优秀教学奖”三等奖;《汉语专题 (1) 》课程获第二届江苏全省电大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创新奖”三等奖;《现代汉语》课程获江苏全省电大教学改革与实践“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四、结束语

“导学议练”互动教学模式是为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 构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近十轮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实用性、示范性, 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明显的, 具有一定推广意义。但在不同课程教学中还应探求“常式”中的“变式”, 教学模式也是因专业而异, 因课程而异的。

参考文献

①徐四海.“导学议练”教学模式浅议[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4) 92-94.

②徐四海.“导学议练”教学模式在现代汉语课程中的应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5) 59-61.

③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174.

④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175.

⑤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223.

⑥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4.

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08.

⑧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C].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0.134.

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考察 第2篇

关键词:类固定短语;待嵌格式;《生命册》

固化现象是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是指两个或几个紧挨在一起的语言单位,由于频繁使用而化为一个相对稳固的、整体性的语言单位。固化词语如汉语的成语、惯用语、熟语,类固定短语等。不同的学者对固化词语有不同的命名,如四字语型、模式词语、类固定短语、类固定词语、待嵌格式等。董秀芳(2002)研究汉语词汇化时,就谈到固化现象;储泽祥(2003)考察了“一个人”的固化及其固化过程;李传军(2008)硕士论文探讨了类固定短语的相关问题。连佳(2014)对“名+名”式四字格临时短语固化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有数篇硕士论文对“X来X去”“X前X后”“不X不Y”“没X没Y”等现象进行了专门分析。本文基于当代文学《生命册》前三章语料,找出近46个固化词语,对小说中的固化现象进行穷尽分析,试探究出语言固化的特点及其功能。

一、《生命册》类固定短语类型分析

齐沪扬(2000)认为:类固定短语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结构模式比较固定,类固定短语的结构往往与某些成语相似,或者说是从某些成语中派生出来的。第二,短语的意义比较单一,类固定短语的意义就是字面意义。从结构上来讲,类固定短语既有固定的格式部分,又有可变的替换部分。从意义上来看,类固定短语具有表意的双层性。

我们将四成素(ABCD)类固定短语作为类固定短语的基本式,根据四成素的形式特点和内在语义关系提取出类固定短语的基本型式。根据型式提取原则,我们将类固定短语确定为五种基本型式:偶位内嵌型、奇位内嵌型、组块内嵌型、一字支撑型、首尾内嵌型。

(一)偶位内嵌型(A—C—)

偶位内嵌型即“A—C—”型,由奇位成素构建型式,偶位待嵌(嵌入的成分即变项)。这种型式的类固定短语数量最多,单个格式生成能力最强。我们在《生命册》前三章中发现20个偶位内嵌型类固定短语:七缠八绕、添油加醋、且重且轻、一气之下、四面八方、不管不顾、无路可走、鬼使神差、有事说事、添枝加叶、日积月累、大错特错、人五人六、捕风捉影、大福大贵、半生不熟、忽高忽低、土生土长、深一脚浅一脚、七不沾八不联

可以看出,类固定短语以四音节居多,也包括四音节以上的一些短语。如:七不沾八不联。由此我们总结出以下格式:七…八…、添…加…、且…且…、一…之…、 鬼…神…、四…八…、不…不…、无…可…、有…说…、日…月…、大…特…、人…人…、捕…捉…、大…大…、半…不…、忽…忽…、土…土…

(二)奇位内嵌型(—B—D)

奇位内嵌型即“一B一D”型,由偶位成素构建型式,奇位待嵌。这种型式的类固定短语数量也较多,单个格式的生成能力较强。我们在《生命册》前三章中发现11个奇位型类固定短语:苦思冥想、点头哈腰、活色生香、彻头彻尾、苦口婆心、滚来滚去、累死累活、昏天黑地、走来走去、一来二去、寻死觅活

我们由此总结出此类类固定短语的形式:…思…想、…头…腰、…色…香、…头…尾、…口…心、…来…去、…死…活、…天…地。

(三)组块内嵌型

组块内嵌型是指两个或三个成素相邻组块,其他位置空位待嵌。又可分为前组块、后组块和前后组块三小类。这种型式的类固定短语包含的小类较多,数量也较多,但是单个格式的生成能力较低。我们仅在《生命册》前三章中找到9个组块内嵌性类固定短语。(AB)——:不可言说、不容置疑、再三缠磨、不得安宁;——(CD): 贼心不死、压抑已久、愧疚不已、小气巴巴、缺一不可;(ABC)—:暂无;(A)—(CD):暂无。

由此总结出此类类固定短语的形式:不可…、不容…、再三…、不得…、…不死、 …已久、…不已、…巴巴、…不可。

(四)首位内嵌型

首尾内嵌型是指内嵌成分出现在首尾两端,即“一BC一”型,仅发现8种格式,如:…不择…、…不胜…、…不可…、…乎其…、…上加…、…无可…、…中带…、…中有…。但是我们在《生命册》前三章中并没有发现首位内嵌型类固定短语,所以在此不作分析。

(五)一字支撑型

一字支撑型是指由一个成素担当固定语型,常见的是“—C—”型,这种形式不多,如:…不…、…而…、…如…。我们在《生命册》前三章中仅找到心乱如麻这一个类固定短语。

二、类固定短语分类描写

我们把考察的这些类固定短语主要分为名词待嵌格式、动词待嵌格式、形容词待嵌格式、数词待嵌格式和副词待嵌格式等五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根据语义分为若干小类。本章即对这五大类待嵌格式进行分类描写。

(一)名词代嵌格式

类固定短语中,充当格式构成成分的名词主要集中在空间方位、时间、人体器官、自然景象等几个方面。例如:鬼使神差、人五人六、日积月累、昏天黑地、点头哈腰、彻头彻尾、苦口婆心、寻死觅活。

(二)动词待嵌格式

在动词待嵌格式中,存在动词待嵌格式、比类动词待嵌格式、能愿动词待嵌格式及趋向动词待嵌格式较为典型,除此之外还有实义动词待嵌格式。其他四类待嵌格式能产性较强,实义动词待嵌格式能产性较差。例如:比类动词待嵌格式:心乱如麻;存在动词待嵌格式:有事说事、无路可走;趋向动词待嵌格式:来龙去脉、滚来滚去;能愿动词待嵌格式:无;实义动词待嵌格式:添油加醋、添枝加叶、捕风捉影。

(三)形容词待嵌格式

在形容词待嵌格式中,空间维度形容词待嵌格式(即由“大”“小”“长”“短”等空间维度形容词构成的待嵌格式)较为典型。另外,形容词性成分还可以与副词性、代词性或数词性成分组配构成类固定短语格式。例如:大福大贵、累死累活、大错特错、深一脚浅一脚。

(四)数词待嵌格式

根据数词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三类:由同一个数词前后对举构成的、由相邻数词前后对举构成的、由不相邻数词前后对举构成的。数词性成分除与动词性、形容词性或副词性成分构成异素格式之外,还可以与连词性或助词性成分组配构成格式。例如:由同一个数词前后对举构成的;无由相邻数词前后对举构成的:七缠八绕、七不沾八不连、一来二去;由不相邻数词前后对举构成的:四面八方。

数词和副词性成分前后对举形成的:半生不熟;数词和助词性成分前后对举构成的:一气之下。

(五)副词待嵌格式

副词待嵌格式分为:否定副词待嵌格式、时间副词待嵌格式和其他格式。否定副词待嵌格式:不管不顾、不容置疑、不可言说、不得安宁;时间副词待嵌格式:忽高忽低。

三、结语

汉民族讲究对立统一,讲究“成对的互补观念和对应观念”。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影响了待嵌格式的构造。语言的对称机制和经济原则也是造成类固定短语形成的主要因素。待嵌格式生成的四字格描绘性特点比较强,有的四字格还带有明显的色彩意义,能够满足人们在用词上求形象、求生动和求简洁的心理。因此固化现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目前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研究的角度、方法都亟需改变。其中类固定短语既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法单位,我们既应进行词汇学意义上的考察,更应进行语法学上的分析。类固定短语是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的中间状态成分,它既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应该采取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言固化现象的运用规律。

参考文献:

[1]储泽祥.“一个人”的固化及其固化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5).

[2]李传军.类固定短语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孟祥英.汉语待嵌格式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汉语类课程 第3篇

关键词:汉语课程,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一、汉语类课程在理工科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 汉语类课程对理工科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20世纪3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本杰明 ? 沃夫提出一种理论:语言决定思维方式。近年来被大多数的语言学家所接受。语言是学习任何科目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没有对语言的理解力, 又何谈对其它科目的学习和把握?一个人对语言词汇掌握的多少, 运用的娴熟程度, 用词的准确度, 表达的清晰度, 这些看似思维能力强弱的表现, 实质是一个人语言文学和文化底蕴的外在延伸。汉语类课程的重要性因此也就突显出来。

(二) 汉语类课程对理工科学生美育、情感教育的培养

黑格尔说过“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在人类的童年, 艺术已显示出它最为根本的价值, 即通过情感传达而使社会团结成一个整体, 通过对人类社会心理的精神性影响来对物质生产间接地起作用。艺术教育的目的, 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更在于培养他们丰富而敏锐的心灵, 增强他们对生命的关爱, 对人类的关爱和激情。美国作家纽曼说 :“大学不是诗人的诞生地, 但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诗心的回荡, 和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 那么, 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学校教育不应塑造出感情淡漠、心灵迟钝、无视他人感受的人。尽管目前在学校教学中, 情感教育的可操作性的方案尚有待探讨, 但作为以情感人的文学, 其教学活动则应作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此, 汉语类课程应引导学生更多地以自由的心态去接触那些动人心弦, 令人惊叹、百读不厌的文字, 去接近那些人类历史上智慧、博爱的心灵, 去接受那种典雅大气的崇高气质的感染, 因为自由而酣畅淋漓的阅读乃是培育生命情感的重要而且必要的途径, 也是汉语类课程的价值所在。

(三) 汉语类课程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虽然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随着时代的改变, 国际上汉语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 比如HSK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据了解, 目前在韩国和日本都保留着历史上曾经从中国借鉴的文化传统, 他们的图书馆里都收藏着繁体的中文书籍, 并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 如有孔子的思想研究, 老子的哲学研究等, 学习并吸收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它承载的是也许会超越科技力量的影响, 而让中国的名字更加响亮的语言文化的力量。

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在以往的汉语类课程中, 往往注重的是现成知识和结论的传授, 追求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性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使得学生习惯于照搬照记, 不善于思考, 他们难以在思想感情上产生积极的认同和得到有益的启迪。在汉语类课程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一) 与时俱进, 用自身的博学感染理科学生

理科院校因为学苗本身对理科知识的重视程度, 在思维方面的习惯, 本身对中文是不可避免的漠视。那么对中文教师而言, 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对青年人的心理状态, 用自我知识的力量来打动学生。

(二) 注重对理科生从情感上的引导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所以我们首先不能把学生的头脑看作一个储水器, 而应看作一个活水源,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疏通, 使水源扬波起浪。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也必将能创造出教学成果上的奇迹。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担任主要的角色, 教师只能起指导、帮助和激发的作用, 教师应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帮助学生掌握求知的方法, 指导学生把握求知的方向和深度, 这才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三) 利用理性思考调整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需要抓住三个环节, 即 : 讲一议一评。首先由教师讲解有关的知识, 传授方法, 演示范例, 接着是师生互动式的提问、讨论, 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 查找资料, 进行研讨, 教师学生共同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议。同时, 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是灵活多样的, 既有娓娓的讲解、精练的示范, 又有自由的发问、深入的探讨、纵情的吟朗诵、恰当的评议, 这样, 就使课堂真正成为启人心智、引人人胜、令人向往的学堂。

总而言之, 作为汉语教师, 就该带着全新的理念, 给汉语类课程的教学一个灵活创新的思路, 理科院校的学子们也必定会因中文而成就未来美好的前程和人生!

参考文献

[1]李明清, 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2) :77.

[2]刘康生.“救救语文教育”并非危言耸听[J].教育与职业, 2013 (34) :97.

现代汉语类词缀的语义虚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类词缀;界定标准;语义虚化;发展趋势

词汇在语言各要素中发展速度最快、能产性最高,基于语言经济原则和类推机制,网络流行语、新型词汇层出不穷,新型“类词缀”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学术界对类词缀现象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着重从语义虚化方面对类词缀的界定提出一定的见解,指出类词缀在语义上的特征与语义虚化的类别,从而得出类词缀的发展前景。

一、现代汉语类词缀界定标准

类词缀借由意义的不完全虚化和读音的不完全消失区别于词缀;相较于词和词根,类词缀的词汇意义已大部分虚化,且呈现出定位性、能产性和类化性的特征。依据前人研究成果,结合类词缀的特性,笔者认为类词缀的界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一)组词定位性

自由语素指能作为单纯词独立使用或与其他语素组词时位置任意,符合语义、语法条件即可。词缀则是典型的不自由语素,而类词缀介于自由语素和词缀之间,构词时位置趋于定位。例如:多~、高~等一般置于组合的始端,称类前缀;~家、~化、~热等多置于组合的末尾,称为类后缀。

(二)造词能产性

造词的能产性是指词缀在构造新词时具有类化作用。汉语中这种造词能力很强,构词位置趋于固定的语素表现出“词缀化”倾向,类词缀正是这种倾向的典型代表。所谓“词缀化”是指作为词根的语素原来的实在意义逐渐虚化,在构词中可能产生某些附加意义并且构词的位置相对定位的倾向。① P68 因此,类词缀不能等同于词缀,它们通过极强的造词能力聚合成词族,如:“感”可以构成“失落感、自豪感、手感”等。

(三)功能同一性

功能同一性指类词缀具有标志所构新词词性的作用。词缀和类词缀在构成新词时,都具有这样的功能。词缀的语法功能多是固定的,如前缀“老”、后缀“者”等构成的词都是名词。类词缀标志词性的功能也是非常显著的,如“鬼”作为类后缀构成名词性词语;“化”所构词语都是动词性的。

(四)语义虚化性

语义的虚化是类词缀区别于词缀的最主要特征。汉语是孤立语的典型代表,这种语言的特点在于不是通过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和次序来表达意义。因此,区别词缀和类词缀要结合语言形式和意义两方面特点。类词缀介于自由语素和词缀之间,即位置趋于固定,意义不完全虚化。相较于词根,其词汇意义已经基本虚化,意义更加抽象化;而与词缀相比,其意义又不完全虚化。例如“热”,作为实词语素时,是一种表能量的名词,也可以作为形容词和动词;而作为类词缀则表示“某种潮流、风气”,可与名词、动词或词组结合,如“汉语热、奥运热”等。

综上所述,我们讨论了界定类词缀的四条标准,即构词定位性、造词能产性、功能同一性性和语义虚化性。这些标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其中的“语义虚化性”是界定类词缀的关键环节,也是分歧最大的环节。

二、现代汉语类词缀语义虚化类型

类词缀在语义上的不完全虚化,这种过渡阶段的趋势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现代汉语类词缀的语义虚化类型

1、语义趋于抽象化

语义趋于抽象化是指意义方面的趋同化,与功能方面的同一性不同,即由同一个类词缀构成的词都具有这类词语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多是从该语素的本义或基本义引申出来的,但基本偏离其本义。沈孟璎先生曾举过类后缀“~热”的例子,如汉语热、出国热等,“热”作为实词可以是形容词,如“天气很热”,也可转化为动词,如“热一下”,还可与其它词构成热浪、火热等,都具有实词词汇意义。而作为类后缀,如“淘宝热、出国热”等,原有的实词意义已经弱化,虚化指普遍流行的热潮,意义趋同。

2、语义趋于分散化

语义趋于分散化指实词语义的扩大化。一些语素由于搭配范围不断扩大,在多种组合中意义逐渐分散、扩大。而词义由实到虚的扩大会导致类词缀的产生。如,类前缀“高~”,“高”是一个形容词,词汇意义与“低”相对。如高楼、高分等。“高”的本意是“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但在“高风险、高效益、高收入、高学历”中,“高”有“大、好、多、强”等意思,“高”的意义扩大了。

3、语义趋于渐减化

语义趋于渐减化包含隐喻化的情况,是把原来的性状、状态淡化和隐没,使词性逐渐减弱,转化为另一种词性。如,类后缀“~门”。“门”本义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在古代只是作为名词来用,后来又引申为供开关的装置、途径、家族、类别等,还发展出量词的用法。如,一门课、开门、门帘等。美国“水门”事件的政治丑闻经过抽象加工,意义扩大到表示类似轰动事件的发生,如艳照门、召回门等。并且,在演变过程中,“~门”的语义从其本意中脱离并发生转化,即先是转化为 “水门事件”这一特定政治丑闻,然后扩大到具有“~门”这一特定语义特征的政治事件。这表明“~门”把原来的意义淡化或隐没了,转化为具有抽象意义的贬义含义。

(二)现代汉语类词缀的语义虚化特殊情况

此外,有三种情况的“语义虚化”不能判定为类词缀。

1、词汇意义完全没有虚化的,像“班、券、鞋”等都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但是所造词语都具有其本来的实在意义,因此,依然不能把它们看作类词缀;

2、词汇意义的转化,不能误当做意义的不完全虚化。例如,不能因为“~盲”在所构词中意义有时偏离其本义,呈现出虚化趋势,就判定其为是词缀。它在词语中仍具有实词意义,是转化为“比喻对某种事物不能辨别或分辨不清”,并不是虚化;

《现代汉语》中的类词缀教学 第5篇

关于“类词缀”的名称, 最早由吕叔湘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 他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为避免词缀与非词缀的截然对立而提出“类前缀”和“类后缀”的概念。以目前较为常见的两部教材为例, 按照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词汇体系, 现代汉语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其中不成词语素中的定位不成词语素叫做“词缀”, 比如:老、第、小、阿, 儿、头。这些语素一定要附在词根前后或中间, 表示附加意义和起一定的语法作用。黄、廖两位先生并没有对词缀做过多介绍, 也没有提到类词缀。而在张斌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 特别提到类词缀, 指出在词根加词缀的构词方法中, 词缀虚化的, 为真词缀;词缀类化的, 则为类词缀。真词缀的位置完全固定, 意义基本虚化, 读音大都弱化;而类词缀与真词缀的不同在于, 其意义正在类化且读音保持不变, 它是一种由词根向真词缀转化的中间过渡形式。对类词缀的界定虽然学界仍有很多分歧, 比如:张小平《当代汉语类词缀辨析》认为确定类词缀, 应考虑其构词的定位性、非独立成词性、构词的类化性、词缀意义的虚化性等。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嬗变》把词缀分为三类:纯词缀、准词缀、类词缀, 其中他讲到, 准词缀语义半虚半实, 有类推作用, 构词以双音节、三音节为主;而类词缀, 语义没有虚化, 本身为独用的自由实词缀, 但具有能产性, 定位性, 类化性, 构词以双音节、三音节为主。综合来看, 类词缀的“意义虚化”在学界是一致认同的。也就是说, 所谓“类词缀”是指:一些原本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根语素, 由于在构词方面相当活跃, 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在成词过程中意义逐渐虚化或者类化, 成为一种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语素。

基于类词缀的研究现状, 《现代汉语》类词缀部分的教学不仅需要明确类词缀的性质特点, 而且要和当下由类词缀产生的新词联系起来。首先, 选取一定数量的类词缀词组, 以构词法的意义、结构、功能作为标准, 帮助学生发现并总结类词缀的性质。在意义上, “虚化”有两种表现, 分别是“类化”和“泛化”, 以“热”组词和“门”组词为例, 从“读书热、考研热、出国热、汉语热、气功热”, “肉松门、甲醛门、胶水门、诈捐门”来看, “类化”主要指意义上偏离本义, 具有区别他类事物的性质, 比如, 表示某种热潮的“~热”;而“泛化”则指意义上由实到虚的抽象化, 如“~门”。意义的“类化”和“泛化”没有明确的实质界限, 可以统一概括为虚化。从结构上来说, 类词缀必须要粘附在词根上, 如果脱离具体的派生词而单独存在, 那么类词缀的意义便会消失, 比如在派生词“法盲”中, “盲”泛指对某种事物的无知, “法”说明无知的领域, 类词缀“盲”的意义不能脱离“~盲”而单独实现。这也说明, 类词缀在构词中的位置是固定的。从功能上来说, 类词缀能够在构词的类推机制作用下, 与词根结合成具有相同类词缀标志的一组词, 其产量多、效率高, 并且便于人们理解和运用, 因此类词缀具有很强的能产性。通过以上三方面可以总结出类词缀的特点:意义虚化、结构相同、位置固定、类推性强、构词能力强。其次, 在教学中将一些意义正在虚化的词根和虚化后的类词缀同时进行比较, 用比较法强调“类词缀”是属于一种过渡性质的语素, 比如“族”, 作为实语素, 其含义为家族、民族, 可以在“氏族、汉族、藏族、族长”中作为词根使用, 而像“月光族、啃老族、暴走族、北漂族”这一类词中, “族”是类词缀, 其意义已经虚化, 代表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类人。将同一个语素在共时状态下的不同属性加以比较, 加强了学生对“类词缀”过渡性的认识。最后, 强调类词缀在现代汉语中地位, 在教学中也是必要的。类词缀的构词方式满足了中国人趋同求简的心理, 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使用, 由其构成的词语在汉语新词语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大, 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因此对类词缀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现代汉语派生词构词法和构词规律的掌握。

类词缀在当今社会中的广泛使用和其本身在汉语词汇中的特殊性, 使得重视《现代汉语》中类词缀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 在词汇教学部分, 通过列举一定的语料对一些类词缀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总结, 了解它们不同于词根和词缀的独特性质以及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汉语词汇发展和掌握词汇构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 《语言科学》, 2005 (10) 。

[2]沈光浩:《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界定范围与标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5) 。

[3]万琴:《浅析汉语类此准的特点》, 《九江学院学报》, 2011, (3) 。

留学生汉语因果类复句偏误分析 第6篇

本次研究共搜集到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习得汉语语料5万字左右, 主要来源于平时作业、作文、考试、聊天录音等。

学习者汉语水平涵盖了初、中、高级;既涵盖了母语背景为英语的留学生, 也涵盖了母语为亚洲语言 (以韩语为主) 的留学生。

我们在语料中选取有关汉语因果类复句的偏误语料, 并按照学生水平 (初级、中级和高级) 和两种母语背景 (母语为英语的和母语为韩语的) 进行归类分析。之所以选择母语为英语和韩语这两种母语背景作为分类项, 一是因为这两种母语背景的语料相对较多;二是因为这两种语言的差异较大, 比较具有代表性。

我们从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分别对以上选取的偏误语料进行偏误类型统计和量化分析, 最后根据量化分析的结果找出规律, 并针对不同年级和母语背景的偏误类型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结果如下:

首先, 从总体分布上看。在随机抽样选取的300例含有因果类复句偏误的语料中, 语法偏误出现最多, 为182例, 占总偏误数的60.7%;语义偏误其次, 为78例, 占总偏误数的26%;语用偏误出现次数最少, 为40例, 占总偏误数的13.3%。语法、语义和语用偏误呈现明显差异:语法偏误明显多于语义偏误, 语义偏误又明显多于语用偏误。

其次, 从不同母语背景上看。

母语背景为英语的学生出现偏误的情况是:在随机抽样选取的150例有偏误的语料中, 语法偏误为94例, 占总偏误的62.7%;语义偏误为38例, 占总偏误的25.3%;语用偏误18例, 占总偏误的12%。

母语背景为韩语的学生出现偏误的情况是:在随机抽样选取的150例有偏误的语料中, 语法偏误为88例, 占总偏误的58.7%;语义偏误为40例, 占总偏误的26.7%;语用偏误22例, 占总偏误的14.3%。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留学生习得汉语因果类复句偏误情况呈现的特点为语法偏误最多, 语义偏误次之, 语用偏误最少。

第三,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随着学习等级的升高, 外国学生使用汉语因果类复句时的偏误情况有什么变化和规律。

从语法偏误上看:初级为78例, 中级为58例, 高级为46例。表明随着等级的上升, 语法偏误越来越少。

从语义偏误上看:初级为17例, 中级为28例, 高级为33例。表明随着等级的上升, 语义偏误越来越多。

从语用偏误上看:初级为5例, 中级为14例, 高级为21例。表明随着等级的上升, 语用偏误越来越多。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随着学习等级由初级向高级升高, 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因果类复句在语法上的偏误逐渐减少, 在语义、语用上的偏误逐渐增多。

以上得出的结论和实际教学中发现的规律是基本一致的。

在初级阶段, 由于学习者刚刚开始学习汉语, 对汉语的语法规则并不熟悉, 再加上容易受到母语、文化和学习策略等负迁移的影响, 学习难点自然而然地主要集中在语法规则上。语法偏误又主要体现在关联词语的使用上, 如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关联词语多用和漏用,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等。

到了中、高级阶段, 由于学习者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语法水平, 加上其自我监控能力的逐步加强, 受到的语际、文化和学习策略的负迁移也渐渐减少, 因而语法偏误渐渐减少。但随之而来的, 是语义偏误和语用偏误的渐渐增多。究其原因, 一是到了中、高级阶段, 学习重点由语法解释转为理解运用, 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 学习材料由简单变为复杂, 结合语义和语境理解的内容越来越多, 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偏误增加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留学生汉语因果类复句偏误类型

根据偏误类型差异, 我们把本次调查所搜集到的含有因果类复句偏误的句子做如下分类。

1、关联词语的理解和使用偏误

关联词语是复句最重要的语法标志之一, 是复句类别划分的形式标志, 它直接表现复句的逻辑关系, 其本身有时也有体现复句的“意义”的作用。关联词语的偏误是留学生出错率最高的偏误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对象不包括“意合复句“, 因此这里只讨论“形合复句”, 即在句中出现关系标志的复句。

偏误分析的结果表明, 因果类复句关联词语的偏误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关联词语的误用、漏用、多余和位置不当。

“误用”的发生多因为对关联词语的逻辑关系理解不深。如同样是条件性因果推断句, “只要就”和“只有才”在逻辑语义上既有一致的地方都着重强调条件, 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一个表示充足条件, “有它就够”;一个表示必要条件, “缺它不得”。“只要就”偏重于跟充足条件相联系, “只有才”偏重于跟必要条件相联系。学习者往往在使用中将两者误用。

⑴时间太晚了, 只要坐的士, 就能回家。

时间太晚了, 只有坐的士, 才能回家。

根据语义, 这里应该表示条件的唯一性。

也有对关联词语语义理解错误的情况。如目的性推断句标志“以免”、“免得”, 表示的都是避免发生或不希望什么事情发生, 学习者往往将这两个词语往相反的方向理解。

⑵我们去吃饭, 免得不饿。

我们去吃饭, 免得饿。

“漏用”的发生多因为对关联词语的固定结构搭配不熟悉, 或是因为受到母语的干扰。如据实性因果句标志“之所以是因为”是固定搭配, 学习者容易将“因为”漏掉。

⑶之所以对我来说武侠小说不是单纯的书, 是我还要在大学专攻中国文学。

之所以对我来说武侠小说不是单纯的书, 是因为我还要在大学专攻中国文学。

漏掉的关联词语绝大部分是后一分句的关联词语, 如:

⑷由于中国太大, 从武汉到昆明坐火车要31个小时。

由于中国太大, 因此从武汉到昆明坐火车要31个小时。

也有少量漏掉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或前后分句的关联词语均漏掉的情况, 如:

⑸上帝给每个人活生生的生命, 我们就该发挥固有的生命力享受只有做人才能感受到的生活上的滋味。

既然上帝给每个人活生生的生命, 我们就该发挥固有的生命力享受只有做人才能感受到的生活上的滋味。

⑹我没恋爱, 我经常犯错误。

因为我没恋爱, 所以我经常犯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 当我们询问留学生以上偏误句子的含义时, 他们一般都会作出相应的正确回答, 这说明学习者并非不理解这些关联词语和整个句子的含义, 而是因为对固定搭配不熟悉或习惯性遗漏关联词造成了这些偏误。

“多余”的情况多体现在关联词语的重复叠加或语义矛盾上。如有些学生喜欢将“一旦”和“时候”一起用, 将“如果”和“虽然”一起用, 将“既然”和“的话”一起用。

⑺一旦我上中学的时候, 我就感觉我爸爸变成熟了很多。

一旦我上中学, 我就感觉我爸爸变成熟了很多。

“位置不当”的多体现在词性为副词的关联词语上。如“既然就”的“就”, “只有才”的“才”, 它们只能用在分句主语的后面, 学习者往往由于母语迁移或目的语迁移的原因, 造成其位置置于分句主语之前。

⑻既然我不喜欢这个菜, 就我不吃。

既然我不喜欢这个菜, 我就不吃。

⑼除非下雨, 才我不上班。

除非下雨, 我才不上班。

2、逻辑关系的理解偏误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逻辑关系的理解难点主要存在于对“已然和未然”、“已知和假设”的理解上。

有的因果类关联词语所代表的复句, 前一分句是表示对“已然”或“已知”事实的陈述, 后一分句表达对这种“已然”或“已知”事实造成的结果的陈述, 如“因为所以”、“既然就”、“可见”等;与之相对的是, 有些因果类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复句, 前一分句表示对“未然”或者“假设”的陈述, 后一分句表达对这种“未然”或“假设”的事实所造成的结果的陈述, 如“如果就”、“的话, 就”、“只要就”、“只有才”、“一旦就”等。如果学生不清楚这一点, 就会造出一些时态上互相矛盾的句子, 如:

⑽如果虽然我回国, 但是我不能忘记武汉的生活和华师。

虽然我回国了, 但是我不能忘记武汉的生活和华师。

⑾既然这样不行的话, 你就想别的办法吧。

既然这样不行, 你就想别的办法吧。

3、具体语境下的语用偏误

一个句子做到了语法和语义的正确并不代表句子能够完美地表达, 一个合乎规范的句子还要受语境的制约, 这体现在语体、上下文使用环境的差别上。如:

⑿A:你为什么来晚了, 电影都快开始了。

B:我因起床起晚了而迟到了, 对不起。

A:你为什么来晚了, 电影都快开始了。

B:因为我起床起晚了, 所以迟到了, 对不起。

平时说话的时候我们很少说“因而”这样的句式, 因为这个关系标志一般只适用于书面语表达, 而在一般的生活场合说出来就显得文绉绉的。

在具体语境下的语用规则成了因果类复句教学的又一难点, 我们要做到使学习者在语法和语义正确的前提下说出合乎目的语使用习惯和符合特定语境的句子, 使学习者能够根据情况自由选择表达方式和句型, 真正做到“言由心生”, 这也是我们教学最终目标的体现。

三.留学生汉语因果类复句偏误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偏误类型, 我们总结出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语际迁移”、“语内迁移”、“教学失误”、“学习策略”、“文化迁移”等。

语际迁移, 即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负迁移, 也称语际干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点会产生这种干扰。例如英语中副词一般可以位于整个句子或主语的前面, 而汉语中副词一般位于主语的后面、谓语的前面。因此, 英语国家的学生容易产生这样的偏误:

⒀要是她病了, 就她不来上课。

要是她病了, 她就不来上课。

语内迁移, 即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迁移, 也称语内干扰。偏误分析认为, 初级阶段语际迁移起主要的干扰作用, 而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 语内迁移逐渐成为语言偏误的主要因素, 并且由大的语言规则的偏误较多转为具体的用词上的偏误较多。语内迁移主要表现在过度泛化 (over-generalization) 。所谓过度泛化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的规则学习得不全面, 把该规则当作该语言项目的统一形式, 而忽视了其他形式或用法。这是因为成年人抽象思维比较强, 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运用已学到的目的语规则。例如留学生学习了“因为所以”这个句式后, 发现“所以”只能位于分句的前面, 起连接两个分句的作用。由此留学生容易产生这样的泛化, 即认为所有的关联词都应该位于分句的句首起连接的作用, 因而产生这样的偏误句子:

⒁只要复习了, 就她的考试能考得好。

只要复习了, 她的考试就能考得好。

教学失误。教学中的任何环节若处理得不好, 都可能诱使学生发生偏误。尤其是教材编写得不合理和课堂上教师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解释或引导, 更易产生诱导性偏误。例如, 有些对外汉语教材中有关关联词语的编写顺序是按照《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词汇等级顺序编写的, 即认为等级越低的关联词语越容易习得, 掌握情况越应该好, 正确率越应该高;而等级越高的关联词语应该掌握得没有等级较低的关联词语好, 正确率应该相对较低。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完全这样, 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丁级词“以免” (45%) 的正确率就比丙级词“免得” (32.5%) 的正确率要高。教材编写时应该考虑将丁级词“以免”放在丙级词“免得”的前面。

由于学习策略造成的偏误与语际、语内迁移有交叉。这种偏误的情况主要有:借助字典的解释或权威著作中的语言不加区分地用在自己的话语中而产生偏误;套用预先制作的话语模式在各种场合使用而产生偏误;回避自认为较难或不好听的语音或词而产生偏误。例如留学生学了“以至”和“以致”这两个词, 由于只知道这两个词都可以表示由于原因所造成的结果, 但是不注意它们的语义和语用区别, 从而为了使用简便而不加区分地混用这两个词语。

⒂老师想考察我们的汉语水平, 以致让我们做测试。

老师想考察我们的汉语水平, 以至让我们做测试。

“以致”多用于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在本句的语言环境中, “让我们测试”不是不好的结果, 因此用“以至”比较合适。

文化迁移, 即母语文化对目的语学习造成干扰。文化迁移主要表现在语用方面, 在目的语的使用上不够得体, 如不懂得汉语的书面语体与口语语体的区别等。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留学生汉语因果类复句偏误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 语法偏误最多, 语义偏误次之, 语用偏误最少;随着学习等级升高, 语法偏误逐渐减少, 语义、语用偏误逐渐增多。偏误类型主要有关联词语的理解和使用偏误、逻辑关系的理解偏误和具体语境下的语用偏误等;我们可以从语际迁移、语内迁移、教学失误、学习策略、文化迁移等方面找到偏误的原因。

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类指义的分类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类指义,分类

一、国内外类指研究概况

“类指”是英文generic reference的汉译, 所指对象是一类人或事物。上世纪70年代以来, 西方学者Carlson (1977) 、Chierchia (1998) 、Lyons (1999) 、Krifka (2004) 等对类指现象进行了研究。Carlson提出英语中光杆名词就是表示事物种类的专有名词, Chierchia与Carlson观点基本一致。Lyons把类指句分为特征概括类指句 (charactering statements) 和种类指称类指句 (kind reference) 。特征概括类指句是对集合中个体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的概括, 种类指称类指句是把整个种类看作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即所谓的二阶个体 (second-order individual) , Krifka则认为种类指称类指句涉及整体意义上的集合或集合的代表性范例。

国内不少学者关注类指及相关现象, 上世纪90年代前, 提出了“集合”、“集体名词”、“通名”、“通指”等相关概念。黎锦熙认为普通名词的其中一类表聚多数个体而成的集合。如:国、社会、马匹、森林等。赵元任将孩子、桌椅、父母等词称为“集体名词”。徐国庆把与类指近似的现象看作是与专指名词对立的通名, 即着眼于同类事物的共同性特征和不同类事物的区别性特征而形成的泛指性名称。陈平 (1987) 把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整个一类事物 (class) 定义为通指成分, 与之相对的个体 (individual) 称为单指成分, 并细分为通指1和通指2。通指1指名词性成分代表语境中一个确定的类, 如“他买了一件这种衬衫”中的“这种衬衫”。通指2指名词性成分不指称语境中任何以个体形式出现的人或物, 如例中的“衬衫”。90年代后, 徐烈炯、刘丹青 (1998) 在吸纳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 于《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明确地提出类指概念:类指是名词指称义的一种, 名词指称义则是构成指称的重要内容。刘丹青 (2002) 则指出在一切名词性单位中, 不带任何指称标记的NP都具有类指的指称义;类指的核心语义为非个体性。高顺全 (2004) 则提出了类指的核心语义为特征性。牛保义 (2012) 提出名词类指义的认知假设, 认为名词的类概念源自人们对相关个体人或动物的属性和特征的观察、体验和认识, 形成于对个体人或动物共享属性和特征的概括和抽象。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类指的语义和句法表现以及认知等三个方面。

二、汉语名词类指义的分类

关于汉语名词类指义的分类, 陈平 (1987) 根据汉语名词类指义的表达形式将其分为5种:“这/那”+ (量词) 十名词、光杆名普通词、数词+ (量词) +名词、“一”+ (量词) +名词、量词+名词。牛保义 (2012) 分别予以示例。王广成 (2007) 参照Lyons (1999) 和Li (1997) 的类指研究, 认为作类指义的光杆名词短语主要出现在种类指称、特征概括、代表性种类指称等三种类指句中。 (1) 特征概括类:土豆中含有维生素C;狗有四条腿。 (2) 种类指称类:狗很常见;土豆最早在南美种植。 (3) 代表性种类:张三 (看) 见过苹果;老虎伤过人。种类可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分类, 也可以是人类认知中建立起来的概念, 更可以是人为主观的界定。种类的界限随语境变化而变化。汉语的类指表达形式多样, 类指的外延指向也情况各异, 本文以汉语名词类指的主体形式--光杆名词短语为例, 结合国内外关于名词类指的研究成果和汉语名词的语义特征, 将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类指义分为如下7类, 来进一步认识汉语类指现象。

(一) 种类指称类

种类指称类是对整个类进行区别于其他类概念的外部描述, 把整个类视为一个抽象的个体或具有全量外延的集合。如a、b、c句中的“人类进步的阶梯”、“发明”、“灭绝”等, 并不能直接应用于种类中的某一或任一个体事物, 而为整个种类所具有。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具体来看, a句中的书籍是集体名词, 具有类属义, b、c句中“电灯”和“恐龙”可用作单数也可用作复数, 谓词“发明”、“灭绝”的集体属性决定了其类属义。在类指句中, 主谓宾只要有一个成分本身具有类属义, 那么与之相关联的汉语光杆名词短语即被视作一个抽象的个体。d句中的“方便面”则可以理解为具有全量外延的集合, 有且只有所有的方便面都不喜欢吃时, d句成立。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b.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c.恐龙灭绝了。

d.我不喜欢吃方便面。

(二) 特征概括类

特征概括类则是对类所具有的性质特征的内部描述, 把整个类看作是由个体成员组成的集合, 类性质来源于类中个体成员性质的综合、归纳、提炼。多少个体体现出来的共同性质可能成为类性质, 受自在自然、人类文化背景、认知建构等多方面的影响, 类性质不可能覆盖类中的每一个个体, 因此, 其外延是不确定的。以自然现象为例, 如:a句中的“狗”指向的是未变异的健康的狗, 基因突变的或者残疾缺腿的狗不属于此范畴之内;b句“鸡”的指向是母鸡, 公鸡被排除在外;c句吃人不是每一只老虎的特征, 按事实的比例来算可能不到10%。如果说a、b、c句尚可引入类指算确定的话, 那么d句则很难予以准确限定。

a.狗有四条腿。

b.鸡生蛋。

c.老虎吃人。

d.湖南人爱吃辣。

(三) 显著特征类

显著特征类是把整个类看作个体成员组成的集合, 类性质来源于类中极个别个体成员的显著特征。a句中, 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会打乒乓球, 会打乒乓球的不是每一个都打得很好。打乒乓球打得好的中国人相对于13亿中国人这个群体来说很少。说这句话的认知基础是基于奥运会上中国的乒乓球经常夺冠, 用奥运会乒乓球队的总体水平代表中国, 与其他国家相比, 进而上升到类指义。但我们不会说北京人打乒乓球打得很好, 或者河南人打乒乓球打得很好。因此, 显著特征类的句子存在潜在语境, b句同理。

a.中国人打乒乓球打得好。

b.荷兰人是好水手。

(四) 先锋代表类

先锋代表类是用整个类代指先锋人物, 类指义即类中先锋人物的行为。如a、b句中, “第一次登上月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重大事件。由于完成重大事件的先锋人物阿姆斯特朗、哥伦布创造了人类史上的意义, 实现了星球内外、地理意义上的突破。在此种情况下, 用人类替代将创造意义的先锋人物, 凸显其重大意义。

a.人类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

b.人类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五) 集合属性类

集合属性类把整个类看作是类中个体成员组成的集合, 其类指义来源于类中部分具有其他共同行为的临时集合的合力。如a句“消费85亿美元的”实是春节在境外进行奢侈品消费的中国人, 而非全体中国人。b句“去年买了15000辆宝马的”实是去年买了宝马的德国消费者, 也非全体德国人。此种情况多用于统计, 用于比较在设定的某项指标上整个类所体现出来的特征。

a.中国人春节境外奢侈品消费85亿美元。 (1)

b.德国消费者去年买了15000辆宝马。

c.2011年中国人 (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 共计消费了19亿瓶葡萄酒。 (2)

(六) 平均属性类

平均属性类是一个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类, 其类指义等同于类内部个体成员某项指标之和与类总数的商值。如a句中, 理论上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我国每一个人的寿命数的总和/我国人口总数。b句则指美国家庭拥有的电视机总台数/美国家庭总数。在a、b句中, 商值不存于任何个体身上, 作为一个参照值, 可以为类中的个体成员提供参考依据。

a.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 (3)

b.美国家庭平均拥有电视机2.73台, 但平均只有2.55个家庭成员。 (4)

c.2003年, 法国人平均每天看电视3小时22分。 (5)

d.到2020年, 我省 (山西省) 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将减少到3个人。 (6)

(七) 内部比较类

内部比较类从不同纬度为类中类提供了比较。如:气温={A地气温, B地气温, C地气温……}, 从空间角度展开了类的比较。人={此时的人, 彼时的人, ……}则从时间角度进行比较。此类主要借助于“越……越……”的结构。

a.冬季, 我国越往北, 气温就越低。

b.人越长大越孤单。

综上, 种类指称类揭示了类指的抽象性;特征概括类揭示了类指的具象性;显著特征类和先锋代表类揭示了类指的借代性, 雷锋可以指叫雷锋的人, 也可以指具有雷锋精神的一类人。名词是否具有类指意义, 不单在于名词本身, 还在于事物所创造的意义是否能具备或承担起类指意义;集合属性类、平均属性类揭示了类指的可创造性;内部比较类揭示了类指的多纬度性。随着类指研究的不断深入, 更多的语言现象将得到解释。

参考文献

[1]陈俊和.试论现代汉语指称分类系统[J].兰州学刊, 2009, (1) .

[2]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 1987, (2) .

[3]董秀芳.汉语光杆名词指称特性的历时演变[J].语言研究, 2010, (1) .

[4]高顺全.试论汉语通指的表达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 (3) .

汉语类课程 第8篇

蒙古族是与汉族交往时间较长的一个民族, 从蒙古国的建立到元朝的建立, 汉语对蒙语词的借用比较广泛。

1. 蒙语对特定人的称呼

阿答赤:牧马人; 阿拉巴图:奴仆;

阿吉:母亲, 民主改革前维吾尔族上层人物名字后面加的称号;

阿依:西藏牧区对奶奶的称呼, 小孩;

阿姆吉:拉萨地区藏区对医生的称呼;

爱木其:医生;安答:结盟兄弟, 朋友;

昂嘎:长者对孩子的爱称;奥鲁赤:管理奥鲁的人;

拔都鲁:英雄, 勇士;乌拉齐:管理驿站的官员;

吾鲁爱兀赤:大臣;额博根福:土地爷;

哈罕:皇帝, 即“可汗”;

2. 蒙语对特定事物的称呼

敖包:意为堆子。道路和境界的标志, 当作山神、路神的止宿处来崇拜的;

阿尔斯郎:狮子;阿尔泰:金。又作“阿尔坦”;

阿兰:杀;阿剌忽中:杀, 未来时;

阿尔泰:金, 又作阿尔坦;

爱不速:草;爱兰:酸奶;

爱马克:省, 部落, 氏族;

安代:据说是一种精灵, 爱唱歌、跳舞;

牧主;包克图:有鹿的地方;

别里哥:智慧, 知识;查迭儿:卢帐;

撒因:三角函数中的正弦;

桑白:白色哈达;沙剌:珊瑚;

沙海:鞋, 布便鞋;首思:俸禄;

苏鲁克:雇人放牧畜群;

苏木:蒙古旗下的军事、行政的基本单位;

他那:山葱、沙葱;秃鲁麻:作法场;

脱不赤颜:概要、历史、史纲;

乌丽格尔:蒙族民间的说书;

答纳:东珠;

额尔德尼:珍宝, 宝石, 宝贝;

鄂拓克:部署;卡伦:边境哨所;

郝保伦:椿树;好勒登:快;

浩特:村寨, 城, 营子, 居民点;

玛古乌拉:驿站的劣马;默尔杰:善射者;

纳钵:行营;纳兰:太阳;

恰特:剧院;钦察鲁:佛教仪式之一;

努图克:内蒙古自治区一级行政单位;

二、 藏语外来词

自唐朝以来, 一些藏语词汇就已进入了汉语词汇系统, 但是数量不多。50 年代后, 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使得这一时期引进了较多的藏语词汇。

1. 藏语对特定人的称呼

阿依:西藏地区对奶奶的称呼;

阿杂拉:藏戏中的小丑;

阿姆吉:拉萨地区藏族对医生的称呼;

巴尔加年:照相的人;巴窝:英雄哥;

贝恰瓦:书生, 特指寺院中的初级学经的僧人;

波哲:男鬼;

司伦:从前辅助达赖办理西藏行政事务的官员;

葱本:商人;

米本:原西藏地区政府官员名, 即拉萨市市长;

披楞:外国人。

2. 藏语对特有的事物的称呼

匕鲁:一种用弯曲的硬木做成的打猎的工具;

碧秀:藏族体育形式之一, 响箭;

波辛:租地;

聪确:奉献会, 一种规模较小的祈祷社会;

萨噶达瓦节:藏族人民预祝丰收的节日;

雪顿节:藏戏节;

雪业:从前西藏管理布达拉宫的仓库的官员;

雄谿:原西藏三大领主经营领地的组织形式之一;

达堆:马费的代金;

胆堆:垫子费的代金;

朵加:藏族体育形式之一, 抱石头;

朵罗:假松耳石;

戴琫:将军, 古代西藏政府高级官员;

儿阿蒙:骆驼;

乌尔朵:一种用九股羊毛绒织成的鞭形物;

格鲁:解放前西藏地区流行的一种疥疮;

锅庄舞:一种集体转圈的藏族民间舞蹈;

格桑花:一种最名贵的花, 象征幸福;

古松代木:从前担任达赖警卫的藏军;

果马:锄草的铁钩子;

干索:糍粑中的最差的一种;

卡垫:羊毛织成的长方形的坐垫;

堪布:掌管戒律的上层喇嘛;

堪穷:原西藏地区政府官员名;

拉卜堆:西藏改革前的一种杂税;

玛基:原西藏地区军队司令部;

马尼珠:佛珠, 念珠;

欧康:原西藏地区政府管理藏币发行的机关;

宁玛派:喇嘛教中最古老的教派, 俗称红教;

杂堆:草费的代金;

译仓:原西藏地区政府的秘书处;

扎仓:喇嘛寺庙的僧众学经的基本单位;

占木聂:藏族的一种拨弦乐器;

结论:

经统计, 《汉语外来词词典》收录了源于16 个少数民族的汉语外来词。

从蒙语和藏语的引入情况来看, 民族词语借用原因主要是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借来的词语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词语。

汉语外来词多是特色鲜明的词语, 也是历史时期内的民族交往的特殊记录。汉语外来词来源范围广, 借用数量多, 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文化结构, 对我国语言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外来词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 在语言使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民族语源的外来词加以统计, 探究外来词的特点, 指出外来词的来源, 对来源进行分类, 彰显外来词进入汉语的必然性及其对汉语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汉语,外来词,来源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外来词研究的十个方面[J].语文研究, 1991, (1) :3.

[2]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8.

[3]史有为.汉语外来词 (增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12.

[4]史有为.汉语外来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79.

汉语语篇中选择类关联成分的范围 第9篇

[关键词]汉语;语篇;选择类关联成分

关联成份是语篇中重要的衔接手段之一,很多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选择类关联成分的研究却未引起学界的重视,尤其是语篇中的选择类关联成分,有的学者 [2]甚至否定其在语篇中的关联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丰富汉语语法体系;更希望可以对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 、选择类关联成分可兼用与语篇

选择类关联成分能否说明语篇,一直有人质疑,因而,有必要进行一番说明。

李一平在《有关篇章分析与汉语篇章连接成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用实例论证了“还是”、“要么”、“不是..就是..要不..”等关联成分是具有语篇连接功能的。而且诸如“或者”、“或许”、“也许”、“可能”这样的一些关联成分,还经常用在语篇中表示选择/ 替换关系。

另外,通过对语料的标记研究,笔者认为,选择类关联成分在句中的使用较为常见,其在语篇中的使用虽不如在句中那么频繁,却并非是完全不存在的。笔者用“或者”这一可表选择的典型关联成分在1000万字的语料中搜索发现,仅此一个关联成分就有48次用于语篇连接,表选择。请看下例:

(1)来自察哈尔盟明安旗的穆伦•席连勃(席慕蓉)是我认识的一个蒙古姑娘,不过我遇见她,不是在通往沙漠市集的路上,而是在"联副"的编辑室里。

……

席慕蓉的诗有很多是关于爱情,……

另外,她的主题之一是乡愁:对童年的怀念与故乡的想念。……

席慕蓉的画近年已被列为畅销作品,……

面对她的理想,她应该知道做了多少,她是具有自我审察能力的作家。有长长的路正在她眼前展开,通向蒙古草原般辽阔的文学世界。

而或者,我们更希望的是,席慕蓉——这个蒙古姑娘有一天能回到她的故乡,像她自己的梦想,一胍一胍紫色的山峦,泼墨般大笔刷开的草原,缓缓移动的羊群,或是烟尘滚滚里仿佛要奔向世界尽头的马群……而她站在帐房外,手里拨着冬不拉,心里念着鞍上人,没有画笔、诗以及散文。(《同一首歌》序——痖弦)

例(1)中,作者逐步细数了席慕蓉在文学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并于结尾处展望了对她未来的期许。这两个期许用“或者”关联,其一“有长长的路正在她眼前展开,通向蒙古草原般辽阔的文学世界。”,是希望她有更高文学造诣,其二“席慕蓉——这个蒙古姑娘有一天能回到她的故乡,像她自己的梦想,一胍一胍紫色的山峦,泼墨般大笔刷开的草原,缓缓移动的羊群,或是烟尘滚滚里仿佛要奔向世界尽头的马群……而她站在帐房外,手里拨着冬不拉,心里念着鞍上人,没有画笔、诗以及散文。”,是希望她能回归故乡,不再是以画、诗以及散文闻名的席慕蓉,而仅是一个普通的蒙古姑娘。

例(1)结尾提出“二个期许”,似乎更像是列举,笔者之所以归为选择,是因为二项不能并存,只能择一,要成为作者心中普通的蒙古姑娘,就只能“没有画笔、诗以及散文”。不过,文中“我们更希望的是”表明作者更倾向于第二选择项。

由此证明,部分选择类关联成分能够兼用于语篇衔接,有的关联成份如“或者”、“要不”等还常用于语篇连接中表选择关系,是语篇连接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关联成分。

二 、语篇中选择类关联成分的范围

首先,应该要如何确定一个关联成分在语篇中能够作为选择类关联成分出现呢?为此我们在前贤对于选择复句中的关联词语的研究基础上,依据最为普遍认可的表选择的关联成分“或者”、“宁愿”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标准:凡是在下面两种情况中起关联作用的成分,皆可纳入本文所说的语篇中的关联成分。第一,在语篇中,可借助其提供两种或多种可能的情况,以供选择。 [3]第二,在语篇中,可借助其从几种可能的选择中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其他选择的情况。 [4]因而,本文所论述的选择类关联成分比一般所说的语篇中选择类关联成分的范围要广得多,既包括未定选择,又包括已定选择,既包括固定或经常在语篇中表选择的关联成分,又包括临时或偶尔在语篇中表选择的关联成分。

究竟有哪些关联成分在语篇中可以作为选择成分,尚未有人逐一指出过。本小节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试图探讨语篇中选择成分的范围。首先,要确定我们所考察的关联成分的最大范围,依照以上提出的标准,找出其中的选择成分,并于中国传媒大学的2000万字语料库 [5]中验证,最后,采用一定的方案,筛选出典型性选择成分和非典型性选择成分。

(一)关联成分的最大范围。张谊生(1996)指出,在汉语篇章中,充当连接成分的除了连词,代词,插入语之外,还有一部分副词。其中,可以在语篇中充当关联成分的有:连词、插入语和一部分副词(即关联副词)。本文以侯学超(1998)186个连词、段轶娜(2005)143个关联副词 [6]和在200万字语料中找到的可能能够表选择关系的关联成分(包括插入语)为考察选择成分的最大范围。

1. 语篇中选择成分的范围

接下来就是要确定语篇中选择成分的范围,我们以前文提出的标准来考察这186个连词、143个关联副词以及从200万的语料中搜寻到的关联成分,然后放入2000万字的语料库中加以验证,最后在考察的最大范围中找出了以下这些可用于语篇的选择成分:

未定选择:a.或者、或是、或则、抑或;还是——任意性选择

b.要不、要不然、要就是 ;要么——非此即彼性选择

c.再不然 再不成 再不行 ——让步性选择

d.或者说、或者应该说、或者可以说;或许说;可以说...也可以说;是否也可

以有另一种写法、是否也可以有另一种说法、最/更+VP+的说法是——措词性选择

e.或许、抑或;也许;可能;说不定;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估测性选择

已定选择:a.其中 ——特选(承上文特地选出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加以强调)

b.不如 ——择优选(前后两件事经过比较后,选择后者)

c.只好、只得;宁可、宁愿——不得已选(没有合意项可供选择)

d.只有、唯有——例外选(用其引出例外的选项)

e.特别是、尤其是; 最/更结构:最(为)好、更(为)、最更+VP+的+是、很+VP+的+是——极端选(用其引出较为突出的小类)

f.倒、倒是;否则——对立选(引出与前面相对立的选项)

三、 选择成分的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

居于篇幅限制,在此我们只以未定选择为研究对象,筛选其典型成员以及非典型成员。筛选的两个标准:第一、所关联的语篇的语义关系。第二、用法是否灵活。我们采取两个标准结合的方式来考察这些选择成分,并辅以用频的高低来筛选。

一般来说,典型性未定选择成分所关联的语篇的语义关系大都为选择;所关联的前后项是并列关系,即平等并列,彼此之间没有轻重之分。以这项标准来考察,大多未定选择成分都能通过,只有少数语义类型为递进(最/更+VP+的说法是)或是为让步(再不然)的除外。

第二个标准较为严苛,要求用法灵活,一般既能单用,也能多用,既能连用,也能合用;辅以用频,我们共筛选出以下4个典型成员:或者(或是 或则 抑或)、还是、要么、要不。请看例子:

(1) 或者(或是 或则 抑或)

a.我们坐在机场餐厅里,罗洛阳握住了我的手,竟然有几分腼腆地开了口:和我结婚好吗?只要你点下头,我就撕了机票。或者你和我一同去美国。(紫陌红尘)

可以单用,

b.郭:也是啊,其实她刚才问我的时候,我回答得也有点含糊。

佟:含糊个啥嘛?

薇:她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那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呀。也许她换一个地方生活,也会很开心呢。又或者,她是因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所以才很开心呢。再或者,她是因为在家被管头管脚的,出来以后会自由一点,所以她才很开心呢。

佟:也有这个可能哦。(武林外传——宁财神)

也可以多用,同“也许”同类连用以及同“又、再”合用。

除了语义类型为选择和用法灵活的特点之外,这几个典型成员既能提供两个选择项,又能提供多个选择项,而且其他不典型成员还常常借助它们来表达选择关系。

[参考文献]

Halliday M. A. K.、Hasan Ruqaiya,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 Longman, 1976.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廖秋忠,《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段轶娜,《现代汉语关联副词》,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汉语类课程 第10篇

(一) 文本简介

新见《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 (以下简称“教科书”) 共有教科书两类五种共六个文本, 其中《骑着一匹》有两个文本。可分为两类:《象院题语》是司译院官刻的实用知识手册;另外四种都是民间编写的汉语会话书抄本。除《象院题语》外, 各书属于对话体教科书。大体内容是商人从东北边境前往北京的途中与中国官员、商人、客店老板、车主伙计等人的对话实录, 多是谈与生意相关的事情。

除《象院题语》外, 其余各种抄本均为海内孤本, 利用照片或复印本将其中的六种文本予以影印, 是最有价值而又不易得到的原始资料。

(二) 中韩“俗字”研究概况

1.中韩俗字释义

自古对“俗字”的定义各有不同, 见仁见智。在我国, “所谓俗字, 是区别于正字而言的一种通俗字体。”“俗字可以是简化字, 也可以是繁体字, 可以是后起字, 也可以是古体字。”“一时有一时之俗。”[2]

在韩国, 崔南善《新字典》书后附有俗字谱, 其“俗字”乃“新造字”之谓。[3]鲶贝房之进《俗字考》其认为“俗字”即“国字”“固有汉字”“新造字”。[4]其概念与我国的“俗字”内涵不尽一致。韩国的“半字”“略字”, 相当于中国汉字学中的异体字概念, 指与标准字体相比, 音义相同、形体存在差异的文字。

其实, “俗字可以取其广义, 包括相对于正字而言的异体俗字, 也包括没有对应正字的新造字;在韩国亦即包括韩国异体字, 也包括韩国“固有汉字”。[5]

2.研究现状

这批资料发现时间不长, 多为海内孤本, 故关于此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具体可以参考《相关论著目录》) , 俗字研究更是凤毛麟角。[6]因此, 我们从韩国俗字研究的大背景和“教科书”系列研究成果来看研究现状。

总体说来韩国俗字研究起步较晚, 从汉字变异和传承的视角进行考察, 特别从汉字文化圈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教科书”系列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和汉语教学等方面。如:殷晓杰《试论<骑着一匹>的语料价值》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进行语料价值的发掘。[7]

二、俗字类型

(一) 符号变异

符号变异属于减省俗字范围, 但在汉字圈俗字衍生中, 内容比较丰富, 现象较为突出, 在此特作讨论。对结构复杂的构字部件, 俗字常常用书写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汉字的某些部件, 以利于便捷有效地记录语言。

1.“文/”符号

(1) “”代“”字

●覺→斍:“怎吗睡得斍。”[1]475(9)

按, 《韩国俗字谱》[8]194引《海东异迹》p614, “覺”俗作“斍”, 在敦煌写本及韩国文献中多见。

(2) “”代“”字

●齊→斉:“你们外货都到斉咧吗。”[1]351(2)

(3) “”代“”字

●對→対:“文来文対, 武来武対。”[1]441(3)

按, 《韩国俗字谱》引《选谚篇》p76。

(4) “”代“离”字

●離→:“物乡贵, 人乡贱。”[1]442(4)

按, 《韩国俗字谱》[8]232引《海东野书》p322。以“”代“离”至迟见于元刻本《古今杂剧》。

(5) “又”“”代替重复部件

●雙→:“手爬一爬山顶上。”[1]289(9)

按, 《韩国俗字谱》[8]231引《选谚篇》p577。

2.“”形符号

(1) 代替对称性构件

●樂→楽:“楽鼓喧天。”[1]282(5)

按, 《韩国俗字谱》[8]110引《海东异迹》p583。

(2) 代替品字形下方部件

按, 《韩国俗字谱》[8]249引《选谚篇》p210。

3.“用”字符号

按, 《韩国俗字谱》[8]126引《罢睡录》p265。

按, 《韩国俗字谱》[8]12引《罢睡录》p102。

4.“米”字符号

(1) “米”代“”

●斷→断:“各人断不了各人的命。”[1]314(3)

按, 《韩国俗字谱》[8]95引《溪西野谭》p35。

●樓→楼:“那山上有广寒楼。”[1]5(5)

按, 《韩国俗字谱》[8]110引《野録》。

(二) 表音部件改换

改换表音部件是产生俗字常见的方法。

1.改为与字音更接近的声符。如:

●櫃→柜:“打派柜上伙计们。”[1]319(4)

按, 吴方音“櫃”读作“巨”。

●辈→軰:“我一軰子忘不了。”[1]268(5)

按, 《韩国俗字谱》[8]212引《青邱野说》。按“辈”字从车, 非声, 俗误为“北”声, 遂作“軰”。

2.以简单表音部件替代复杂表音部件。如:

●覆→:“盖。”[1]456(3)

按, 《韩国俗字谱》[8]193引《溪西野谭》p30, 《宋元以来俗谱》引《目连记》、《金瓶梅》均作“”。“伏”代替“復”, 出于兩者音近。

按, 《韩国俗字谱》[8]246引《於于野谈》p197。

3.改形声为会意。如:

按, 《韩国俗字谱》[8]45引《罢睡录》p32。“入”代替“莫”, 在韩国俗字中形成“入土为墓、入夕为梦、入日为暮、入巾为幕、入心为慕”的系列会意俗字。

(三) 增繁变异

文字是语音的辅助工具, 为音译明确便于认识, 许多字又不断繁化。通过增加意符, 生旁改熟旁等繁化以区别形近字使字体整体协调。如:

●瓜→苽:“苽见。”[1]487(10)

按, 《干禄字书》:“苽瓜, 上俗下正。”《同文通考·国训》:“苽ウリ瓜也。苽, 音姑, 彫苽, 一名蒋。”新井氏将“苽”收爲国训十分不妥, “苽”为“瓜”的俗字。

按, 《韩国俗字谱》[8]115引《选谚篇》p94, 生旁改熟旁。

(四) 简省变异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基本趋势。

1.用简笔代繁笔。如:

●價→価:“按行市老価钱。”[1]404(2)

按, 《韩国俗字谱》[8]14引《海东异迹》p241, 在韩、日、越等域外文献中, “價”省“貝”作“価”。

●窗→窓:“别絟窓根底些。”[1]122(7)

按, 《正字通.穴部》亦以窓為窗俗字。

2.省略意符和不重要的构件。如:

●圖→:“省车脚钱。”[1]72(4)

按, 《韩国俗字谱》[8]39引《溪西野谭》p20。

按, 《韩国俗字谱》[8]76引《溪西野谭》p 5 0。除此还有:冯/慿、爱/愛等。

3.合并简化。如:

●勞→労:“这铺子里生意労叨。”[1]98(3)

按, 《韩国俗字谱》[8]25引《罢睡录》p241。

(五) 讹俗更代

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因书写关系, 在笔势或部件方面往往会产生局部变异。如:

(六) 结构变异

汉字结构之部件可易位成异体。如“秋”作“秌”、“娶”之作“”。举例如下:

按, 《韩国俗字谱》[8]171引《於于野谈》p169。左右结构变上下结构除此还有槩/概、峯/峰。

按, 《韩国俗字谱》[8]145引《罢睡录》p7。

●氈→氊:“如坐针氊。”[1]270(8)

●蘇→蘓:“说不了蘓杭二州。”[1]267(5)

按, 《韩国俗字谱》[8]184引《选谚篇》p69。

三、结语

朝鲜、日本、越南都属于汉字文化圈的范畴, 许多俗字也因此由中土传到域外, 进而形成一个国际通用的俗字群。汉语俗字的传承价值也日益体现。每个民族对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韩国俗字的传承反映出朝鲜人对汉字的独有认识与运用。不仅可以看出他们在选择汉字传承时所体现出来的智慧, 还可以透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比如在韩国俗字中, 形成“入土为墓、入夕为梦、入日为暮、入巾为幕、入心为慕”一系列会意俗字。用“入”代替复杂的上半部分构件, 既满足了汉字书写简便和认识审美的功用, 同时字义清晰明了还可以进一步类推, 将此类简化结构用于其他汉字, 由此可以看出朝鲜先民对汉字独特的驾驭能力和创造力。

摘要:以新见《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本两类五种六个文本为语料, 吸收中外学界前期研究成果, 探索韩国俗字在发展中的变异规律以及汉语俗字在交流中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教科书,俗字类型,变异规律,传承价值

参考文献

[1]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 (下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2]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 (增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崔南善.新字典[M].京城:新文馆, 1915.

[4]鲇贝房之进.杂考:俗字考俗文考借字考[M].东京:国书刊行会, 1972.

[5]何华珍.俗字在韩国的传播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13 (5) .

[6]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 (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7]殷晓杰.试论《骑着一匹》的语料价值[J].聊城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0 (1) .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