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类毕业论文(精选12篇)
化学类毕业论文 第1篇
1 目前高校毕业论文的现状与问题[1 -5]
1. 1 学生思想上没有重视
在毕业班学生中,有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过场,这部分人思想浮躁,完全不重视。我们知道化学、化工一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数据就没有相关理论,也就没法写毕业论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遇到失败,失败次数一多,学生的挫折感就越强,自信心与耐心逐渐消失,加之论文时间紧张,个人工作还未落实,不免心烦气躁。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重视毕业论文是毕业论文的前提条件,学校和指导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管理。
1. 2 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
高校扩招使大学学生数量大大增加,造成师生比明显降低,这使得每个学生得到的指导比以前少了很多。高校扩招导致大学入学率的快速上升,造成入学学生文化素质有一定的下降,影响了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有的年轻教师由于课题经费较少、教学任务很繁重,只是指导了很少的学生,而有的老教师每年指导学生论文数达十几人,此种情况也很难保证所有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1. 3 缺乏毕业论文专项经费
本来高校的毕业论文经费就投入不足,加上高校不断扩招,使得经费和资源非常紧张。随着重点大学的快速发展,人才、仪器设备高度集中,使得绝大多数普通高校不能满足高水平科研条件的需要,因而,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很难保障。化学、化工实验是特别需要经费支持的,有些指导教师没有经费购买药品,没有经费对产物进行测试,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
2 建议采取的改进措施[6 -10]
2. 1 建立奖励机制
目前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和个别教师工作态度的消极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建立合适的奖励机制,将毕业论文的成绩和优秀大学生评定相挂钩,这样有利于端正学生的思想意识,保质保量完成此项工作。另外,对于教师来讲,学校有关部门可将指导毕业论文的质量作为教师的考核内容之一,在评职称、评奖等方面以倾斜,以提高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此过程中的各项教育任务。
2. 2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校企联合指导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的学生毕竟要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工作,因此这也符合了毕业班学生对化学、化工类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兴趣。化学、化工企业需要生存,同样要面对创新这一课题,而企业往往缺乏人才,但却拥有充足的经费,这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校企合作也为毕业班学生提供一个实习锻炼的平台,解决了学校毕业论文经费不足的尴尬。
2. 3 学校应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现阶段化学、化工专业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年,这个阶段同时也是毕业生考研和求职的关键时期。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学生刚进大四就四处求职或者全力以赴考研,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化学实验。对于我们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做实验,就没有数据,毕业论文也就无从写起。更有学生抄袭别人的数据来欺骗学校、老师。因此,对于毕业论文学校要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比如可以让学生把毕业论文提前做,由原来的第8 学期提前到第6、7学期去做,使学生尽早地进入课题或论文实验的研究和探索,积累素材,为论文的质量提供基础。
2. 4 课题组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由于毕业论文时间不长,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加强自己课题组的实验督促工作。比如每两周或者一个月召开一次组会以交流学术,听取学生的实验工作情况汇报,解决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和老师展开讨论,这样既督促了实验进程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2. 5 加强对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
化学、化工实验全部完成后,毕业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写毕业论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没有经验。所以指导老师要做好整理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学生写毕业之前,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论文是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和其他普通论文之间的区别。化学类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和指导教师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归纳后而写成的论证性文章。一篇良好的毕业论文不仅要求内容丰富、学术新颖、科学性强,又要有良好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且论文文字通顺,结构层次清楚,最主要逻辑性要好。由于学生是初次整理毕业论文,往往不了解其中的要点,写出的论文达不到要求,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详细指导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同时,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毕业论文写作格式和一些以前毕业学生的例文供学生参考。毕业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要对论文进行多次认真修改,和毕业生生一起讨论论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最终使之成为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总之,指导教师在大学生毕业论文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老师把毕业论文工作高度重视起来,正确选题、细致指导,我们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才能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3 结语
化学类毕业论文 第2篇
毕业论文是完成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无论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个训练过程都会对其以后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不光考察和检验学生对大学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了解做科研的完整过程,也从中领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近10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此导致的学生数增加和入学水平的普遍降低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这已引起了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迅速发展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20xx年左右从专科升为本科院校,原先以师范为主的教学重心也转变为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重,而毕业论文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对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1.目前存在的问题
渭南师范学院有5个化学类本科专业一化学(师范专业)、应用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每年毕业学生约200~300人,毕业论文有综述和实验(包含设计)两种类型。据作者近5年的毕业论文指导经验,发现在论文完成过程中主要存在下述几个问题。
1.1论文格式问题突出
论文格式问题集中表现在中英文摘要、结论和参考文献部分。摘要是对整个论文的高度概括,必须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方面的内容,然而学生一般对此不甚清楚,过多强调方法和结果,忽略了目的和结论;而在英文摘要写作时,多采用翻译软件翻译,出现句子不通顺、语法混乱,内容与中文摘要不对应等问题。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但又不同于摘要,很多同学不清楚二者的差异,直接复制摘要作为结论。参考文献则普遍存在引用文献数目偏少、偏旧、外文文献很少、文献内容不全、英文作者姓名辨认错误、外文期刊题目缩写不正确等问题。此外,还存在一些小的格式问题,例如,图表、反应方程式和流程图绘制不美观、不清晰、Copy文献的,表格未采用三线表,化学式中上、下角标混乱,以及单位和物理量的符号标识不规范等。
1.2论文的科学性不强
科学性是指论文的立论要实事求是,论据要翔实充分,论证要合理严密、符合逻辑。
学生论文的科学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有:(1)引言部分的思路混乱、内容逻辑性不强,未写清楚论文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对实验过程的描述没有次序和主次之分;(3)分析讨论部分只是数据的罗列,结果分析不深入或缺失;(4)语句口语化、不准确、不凝炼;(5)引用文献时随心所欲,断章取义;(6)综述型论文的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性、条理性较差。
1.3论文的创新性不足
创新性不足是毕业论文中的普遍问题。在实验型论文中的主要表现是选题范围偏小,实验内容较少,表征不全面,“验证性”实验嫌疑大,研究方向和实验设计不够新颖。而在综述型论文中,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诸如论文的正文中所罗列文献内容不全面、不新,对内容的综述和分析过于肤浅,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大多是对内容的总结而非研究前景展望,文字复制比高达20~40%,达不到综述全面性和前瞻性的学术高度。
2.原因分析
2.1资源有限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资金相对短缺,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可用的资源极其有限。(1)网络资源有限:在数据库尤其是外文数据库的投入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远远不足,这为师生了解学术前沿和动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导致教师在设计选题和实验方案时创新性受到限制,也使学生在引用文献时难以获得一次外文文献。另外,学生查阅资料需要在图书馆或机房进行,时间和空间都大大受限。(2)实验资源有限:指导教师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学生毕业论文使用教学用公共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仪器,必须错开教学实验时段,场地和仪器明显不足,不光影响实验进度,也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做实验型论文。另外,还有一些大型表征仪器缺乏,例如:核磁共振仪、质谱、凝胶渗透色谱仪等,这就使得即使做出的结果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表征,影响了论文的进度和质量。
(3)实验经费不足:学校划拨给毕业论文的经费多年来一直维持80元/生的标准,这与省内外其他高校平均160~300元/生[5,6]的标准相差较多,这对需要消耗大量试剂和药品的化学类学科而言明显短缺。而且毕业论文经费捆绑下拨,并未明确规定经费的实际投入比例,导致指导教师不能独立、及时购置实验耗材,影响实验进程。再者,地方高校的地位决定了教师的科研经费很少,这就使实验型论文的比例一直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2.2学生不重视,基本功差
当前大学扩招导致了学生水平普遍降低,而就业的压力导致学校和学生都将就业放在了第一位。毕业论文工作在大四展开,第7学期有数周理论课,紧接着是生产实习,这期间学生又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考教师资格证、考研甚至考驾照,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而第8学期开学就是3月了,5月底至6月初答辩,实际用于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不足两个月。时间紧迫,而学生思想上却并不重视此项工作,总觉得有了工作或考上了研究生,学校还能不让毕业?还有些人觉得自己以后不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于是抱着混的.态度做毕业论文。现状就是,多数同学是能写综述绝对不做实验;而做实验的同学又以研究生复试、工作面试等理由将实验时间一再缩短。如此状况,为了保证学生毕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质与量都只能被迫下降。
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缺乏积极主动性,对选题一知半解,等老师给文献、给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不加思考,很浮躁。半数以上同学的实验基本功较差,例如,基本的称量、玻璃仪器洗涤、减压蒸馏装置搭建等操作都不过关。答辩中基本概念不清楚,甚至出现自己写的纳米材料方面的综述,说不清楚纳米材料的概念。
2.3指导教师不足
地方高师院校普遍存在生师比过高的问题。渭南师范学院化学类学生与教师的比例约18:1,即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完成个人科研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指导8~12个以上同学的毕业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指导教师基本没有选择权利,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都是分配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兼顾选题创新性、选题数量以及学生的专业方向,更难一对一指导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况且,毕业论文的完成过于集中,指导教师精力和水平有限,想要在短短几天内将问题百出的学生论文修改得可圈可点那是难上加难。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院校的很多老师没有研究生经历,这也对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4管理不到位
在毕业论文“选题一开题一做实验一写论文一修改一答辩一提交论文及表格”的整个过程中,学校和学院虽然制定了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和手册,但仅限于对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和类型的要求和督促,缺乏细化的规范,例如:毕业论文格式规范、重复率检测细则、优秀毕业论文范本以及答辩形式要求等。开题和论文评阅工作流于形式,论文的质量全凭指导教师把关,而论文答辩还是以板书为主。在信息化程度很好的现代社会,计算机展示工作成果的方式已非常普遍,以板书为主的答辩方式显然不适应社会需求,也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3.改革对策
3.1重视技能培养
在毕业论文中反应出来的学生基本功较差的问题源于对基础知识、实验技能、计算机操作和科技论文写作等掌握的不熟练,这需要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在实验教学中,应该严格考勤制度、实验报告的批阅以及实验课程的考试,让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学会写实验报告,学着思考,学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于计算机技能和论文写作能力的问题,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还应该在诸如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科研训练等课程中都应涉及相关知识的教授,不断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
3.2优化选题,科学指导
毕业论文选题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新颖性,这其实是对指导教师科研水平的考验。其次,在设计选题时还应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验基础,据此确定选题的难度和工作量。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实习、就业或考研方向,以便据此设计出与学生后续发展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学以致用”,提高做毕业论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对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与自己科研方向贴近、相对较难、创新性好的题目;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可从教学实验和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较小、较浅的选题。这样既能保证学生都完成论文,同时也能够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
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责任重大,必须把握好指导的“度”。对于学生的指导要“多引导,少包办”,避免直接帮学生解决问题,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多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学生实验不顺利的时候,多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定期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指出其中的不足;让学生定期汇报实验进展,一方面可督促实验进度,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养成定期总结的良好科研习惯。另外,指导教师应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学会诚实做人、老老实实做学问,切记弄虚作假、抄袭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杜绝学术不断行为的发生。
3.3鼓励学生尽早介入科研
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一夕之功,也远非一个毕业论文能够大幅提高的,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这对实验条件相对不足的地方院校而言的确比较困难。当前国家和各学校推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尽早介入到科研中,通过项目的方式得到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可将成果作为毕业论文,可以缓解集中完成毕业论文的场地、仪器和经费压力。希望学校能够增加项目的批准数量,同时降低此类项目的准入门槛和成果考核标准,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并从中了解科研的过程、提高实验技能。
3.4进行教师队伍建设
国内重点高校的教授在有研究生协作的情况下也不过指导2~4人的本科论文,与之相比,地方高校的教师本身科研水平不高且指导毕业论文的人数过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讲,地方高校需要进行教师队伍建设,走“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道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指导论文水平的目的。在适当引进数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给予在岗教师多一些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在国内国际知名大学访学的支持和机会,可以增加教师的见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并学习先进的学生管理经验,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奠定基础。
3.5增加投入,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毕业论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增加实践性毕业论文的数量,在一人一题的要求下,需要考虑加大对实验场地、仪器和经费的投入,适当提高化学类毕业论文的经费标准。经费划拨方式尽量采用专款专用,方便及时补充实验耗材,保障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
对于毕业论文的管理,校、院两级部门可合力制作出详细的毕业论文工作细则,将选题、开题和论文评阅落到实处,严格答辩过程,允许答辩有不通过的情况。另外,可借鉴先进经验,编写“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可编入如下内容:毕业论文的目的、要求、工作流程、表格的填写规范、文献检索方法、毕业论文格式的详细要求、常见问题、论文排版技巧、优秀毕业论文范例、学校政策等,这将为学生和指导教师提供很大的便利,大大提高指导效率。
★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
★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
★ 电大本科自我分析800字
★ 电大毕业论文
★ 本科毕业论文 范文
★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
★ 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 电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
化学类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机械类;电类;毕设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7-02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不仅仅是一项决定学生能否取得学位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成长。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应该认真指导每一位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目前,许多高校都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迫使学生整天忙于大量的课程学习、备考,学生因此感到抓不住重点,同时也感到所学知识和未来就业脱节。针对这种状况,授课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可以通过调整教学重点,丰富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等措施来缓解。另外,充分利用好毕业设计这一关键环节,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使学生的能力有质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做出合格甚至优秀的毕业设计,使该环节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指导教师都会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所学专业与毕业设计题目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如何指导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已经有很多教师进行过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1-3]。本文以机械类本科毕业生做电类毕业设计为例,对所学专业与毕业设计题目不完全匹配情况下如何进行指导进行了探讨。
一、学生特点及毕业设计分析
机械类的毕业生既有应届毕业生的共性特点,也有其个性特点。与其他毕业生一样,机械类的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承受着毕业、就业、考研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指导毕业设计,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择业、考研,如何端正态度、调整心态。另外,经过大学三年多的学习,由于个体基础与目标的差异,导致毕业生心态、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指导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指导不同的学生。与其他毕业生不同的是,机械类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以机械相关课程为主,其它课程如电类课程为辅。有的学校甚至把电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这就造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重机轻电”思想。然而,社会对纯粹机械方面的本科毕业生需求是呈下降趋势的,更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这一现实又促使高校必须鼓励综合类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的过程通常是先由指导教师设计若干备选题目,并撰写任务书,待学院审核通过后交由毕设生自由选择。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对应关系确定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进度计划,之后按顺序依次完成调研、设计、撰写、答辩等一系列过程。要想指导出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毕业生,指导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并且在主要环节有所创新才行。[4]文中把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总结为5项,分别是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成绩评定要求不严、选题不当、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题目脱节。针对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不完全匹配的毕业设计指导,作者认为后两项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作者指导的机械类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以及具体指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如何选好毕设题目
评判选题优劣的依据主要是看题目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具有工程性、科学性和综合性,是否可以培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指导教师在设计题目时,应该兼顾学生培养计划,学生实际水平与教师本身兴趣、特长,同时应该注意尽量与生产实际结合。设计电类题目时要参考学生培养计划,尽量不要完全脱离机械。比如类似“基于51单片机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小功率反激式开关电源设计”的题目,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是不太恰当的。“家用扫地机器人设计”“健身发电单车设计”之类的题目则更适合。另外,设计题目时应该使之有一定的弹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该题目上都能多多少少做一些工作。比如“基于CAN总线的汽车运行状态监控系统设计”,这个题目只有在学生对CAN总线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因此适合面很窄。若改成“汽车运行状态监控系统设计”则有很大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的方案来完成设计。从教师兴趣来说,作者发现许多教师喜欢从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研发项目中抽出并简化得到题目。这种方式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使学生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教师选题时“偷懒”的方法。例如,若机械方向的教师设计了一个“基于数据融合理论的机械故障诊断系统设计”肯定是不恰当的。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个题目偏深。总之,优秀的题目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应该来源于教师的工程、科研实践,应该具有工程背景、意义,且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三、如何指导
指导毕业设计的关键是“导”。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已经明确为学生指定要做什么,至于如何做,这不应该是指导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设计,指导教师给出评价和建议。这一点指导教师一定要明确,这和授课时的目标是有区别的。机械类的学生,必需的电学基础都是有的,只是由于学生或学院对其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从心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如此,这也不会影响到学生出色地完成电类题目。机械类课程和电类课程在学习、设计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指导教师要引导毕业生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电类问题。每年都有许多毕业生抱怨没有电学基础或相关课程没学好。此时指导教师一定要鼓励和相信他们,并且让他们独立制定计划。若指导教师发现计划不合理,一定不要直接给出计划,要让他们首先明白自己的计划为什么不合理,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合理的计划,然后重新制定,直至达到要求。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机械类毕业生的特点,对如何指导机械类学生做好电类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了讨论,主要围绕如何选题和如何指导进行探讨,同时也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其它问题进行了总结。另外,要使学生出色地完成毕业设计,除了以上两方面外,还应该从说明书撰写,图纸的绘制,答辩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
经过作者几年的指导经历证明,只要指导教师有耐心、决心和爱心,并且能认真处理好上述几项关键环节,一般都会取得满意的指导效果。
致谢:本论文得到河南工业大学校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2010BS049)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武卫莉,提高大雪山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53-155.
[2]李秋霞,范柳先,周志明等.在毕业设计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问题的探讨[M].中国建设教育,2007,(6):43-46.
[3]符杰,宋文武.工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2):49-51.
[4]韦爱勇,陆文,裴来政等.提高安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高教研究,2008,(3):37-40.
化学类毕业论文 第4篇
1 选题内容要力求创新并与学生就业升学相联系
1.1 毕业论文选题要准确、新颖,体现出创新性
首先,指导教师应该为化学专业应届毕业生提供内容新颖的论文题目供毕业生选择,力求做到实用性强、创新点突出,并尽可能反映出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方向。毕业论文内容题材的选取是指导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体现,毕业论文题目的确定往往需要经过指导教师的深思熟虑和初步的可行性论证。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学生的理论基础,选择难度适宜的题材作为毕业论文题目。题目确定后,教师也应该清楚在实验开始后学生最可能遇到的难点是什么,并备有解决方案。在毕业论文的管理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频繁更换论文题目的现象,对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更换毕业论文题目的理由往往是:学生实验做了一段时间后遇到较大的困难,很快失去信心,于是要求更换题目。在毕业论文的管理中换题目是允许的,但是如果更换题目的频率过高就会浪费掉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影响毕业论文的进度,也从侧面反映出指导教师选题不够认真、准确的内在原因。
本科教育侧重的是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研究生教育侧重的是对专业领域的探索研究。如果说研究生毕业论文涉及到的是本专业的一个面,那么本科毕业论文涉及到的就是一个或几个点。本科毕业论文时间跨度一般较短,长则一年短则只有几个月,这就要求教师在论文题目的选择上要精确,避免涉及面广而重点不明确的现象。对于本科生来说,切入点明确的论文课题更容易迅速开展实验研究。
其次,毕业论文题目应避免多年重复使用或循环使用。因为陈旧的选题往往缺乏创新性,也难以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不利于应届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为了自己的方便重复使用论文题目,不能及时为学生提供新的论文题目和新的创新点。出于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考虑,我们鼓励教师将自己科研课题中的部分研究内容以研究点的形式确定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提供给应届毕业生选择。这种以研究课题为来源的毕业论文题目能够保证题目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有较高的科研和理论水平指导学生实验,通常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对化学类本科生而言参与研究课题也是一种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的机会。虽然本科毕业生没有发表研究论文的硬性要求,但是许多参与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的本科生都会发表研究论文,对于个人毕业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毕业论文选题要与学生就业升学相联系
对于已经确定就业方向的应届毕业生,要尽量选择与未来工作相关的论文题目,为即将从事的工作做好衔接。选择与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毕业论文课题可以为之后的工作做一些基础性的训练,学会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实习是一次难得的演练机会,应当选择与日后研究方向相近的课题,认真完成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毕业生应该利用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机会重点训练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填补以前学习中的专业知识漏洞。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会让本科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更快的适应学习和科研的节奏。
2着力培养本科毕业生基本的科研意识和素质
本科毕业论文实习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多种实验操作结合在一起涉及到多方面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实践课程。化学类专业开设的本科实验课程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操作,它强调的是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学生只要严格按照实验教材步骤进行操作,都能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因此在训练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有限。本科生四年系统的实验课训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验课教学中缺少的是自主创新性的训练。本科毕业论文实习与实验课程不同,它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实验原理,自己设计实验操作过程,自己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在毕业论文实习中,涉及到实验材料的准备、仪器的选择和操作、数据的整理分析这一系统性的研究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本科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步,要指导学生学会查阅科研资料。科研资料主要包括期刊文献,书籍,网络资源等。查阅文献资料应该在实验开始前就进行,并贯穿于完成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常用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查找到与本专业或课题相关的文献。对于化学类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掌握中英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是毕业论文实习的一个重要项目,只有学会文献资料的检索学生才能在脱离教师的情况下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步,要加强实验操作训练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重点应该放在训练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两个方面。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实习涉及到的实验大多是综合性的,通常包括制备反应、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环节,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会得到锻炼。指导教师要给学生讲授实验的基本原理、测试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必要时给学生实际演示操作过程。本科生在四年的时间里学习的专业课程很多,每门专业课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基本不会再涉及,所以专业知识在毕业前的遗忘会比较严重。在毕业论文实习时指导教师应该有意将本专业的知识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各部分内容的印象,最终达到综合运用的程度。
3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为毕业论文实习提供平台
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实习的良好场所,对于化学类专业来说,校外实习基地最好选择高新技术型企业和研究所,因为这类企业和研究所提供的实习机会应用性更强,技术水平也更高。适合化学类应届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实习的企业有石油化工企业、新药研发生产企业、新材料研发生产企业,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日用化学品研发生产企业等。高新技术企业有处于行业前沿的技术开发领域,能够让毕业生接触到最新的实用技术,有利于毕业生开阔视野,做出正确的职业发展定位。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毕业论文实习平台时,对毕业生的指导宜采用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带的方式,校内指导教师的优势在于专业理论更加扎实,而企业技术人员在实践操作方面则更加娴熟。另外也可以聘请企业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单独担任毕业生的指导教师。
4 加强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
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虽然科研工作量较少,字数要求也不多,但它具有学术论文的严谨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论文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写作。对于绝大多数本科生而言,本科毕业论文是他们第一次写作学术性的文章。也许好多学生有很好的文采,也发表过文学作品,但是相对于文学作品的自由发挥而言,毕业论文则更加注重文字表达的严谨性和格式的规范性,更需要有真实的实验数据作为写作的基础。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数据处理要求科学规范,所以一些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就成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尤其是统计软件和绘图软件是经常用到的工具。化学类专业常用的统计和绘图软件有Chemdraw绘图软件、Origin绘图软件、CAD制图软件、SPSS统计软件、DPS统计软件等。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课本上很少讲述,学生在用到时需要向指导教师学习或者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
翻看本科毕业论文时经常会看到许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大量内容是从网上直接复制过来的,甚至是整段的复制过来,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出于懒惰心理,不想自己深入的思考。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要具有原创性,要用自己的实验数据说话,必须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体现在自己的论文中。其次,要让学生清楚即使要引用文献中的内容,也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说明出处。
5 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反馈
对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反馈通常是检查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然后统一汇总分析;另外,还可以抽查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并进行打分和评价。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只能从学生已经写完的毕业论文方面评价论文的质量,对于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很难反映出来。因此,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措施。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反映出指导教师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是否尽职尽责,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毕业论文实习的期望。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帮助学校更好的对指导教师进行监督。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角度了解毕业论文整个操作程序是否合理,可以改进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建立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指导老师,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化学类专业的指导教师而言,指导毕业生的数量不宜过多,这一点与人文社科类专业相比有较大差别。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需经常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学生实验进展,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通常化学类专业的教师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应控制在5人以内,因为指导毕业生过多就会疏于管理,从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年轻教师第一次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最好以辅助指导教师的身份与有经验的教师合带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本科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严谨性和创新性是保证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所在,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是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化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实践教学应该将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创新的理念体现出来,把教学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毕业生,从而为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具有实验操作性强、内容严谨的特点。指导教师应该为毕业生提供创新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毕业论文选题;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及时指导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应该利用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机会强化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水平,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初步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化学专业,创新能力,科研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友华.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1):42-43.
[2]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46-47.
[3]徐海云,田冬,冯翠兰.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升途径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1,39(15):185-187.
[4]王俊,李翠勤.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34-136.
化学类中宏数据 第5篇
作者:中宏数据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 正文:
化学工业包括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原材料工业,其中石油化工是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化学工业与农业、国防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学工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加快化学工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迅速改变目前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的状况,努力提高化工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之尽快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根据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的要求,提出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发展的原则和重点
(一)化学工业要认真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认真执行《化学工业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目标》,遵循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全面提高技术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使主要化工产品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实现协调发展。
(二)化学工业的发展要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心环节,着眼于提高化学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要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开发创新、提高质量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化学工业的发展在速度与效益、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实现统一。
(三)化学工业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化工投资结构优化和产业重组,重点解决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能源和物资消耗高、经济效益差、开发能力弱、国产化进度不适应需要等问题,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生产经营与国际接轨,产业结构由单纯原材料生产向深度加工延伸。
(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点:
1.继续稳定发展农用化学品,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
2.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加快有机原料、有机中间体、合成材料以及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和建设,搞好为机械电子、汽车制造以及建筑业等国家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套服务;
3.努力开拓化工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及高出口创汇的的化工产品。
(五)产品发展的重点:
1.优质硫、磷、钾矿;
2.尿素、磷铵、钾肥、高养份复合肥、各种专用肥等高浓度化肥;
3.高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农药新品种;
4.离子膜烧碱;
5.子午线轮胎;
6.重质纯碱和低盐重质纯碱;
7.乙烯、丙烯、丁二烯、芳烃及其重要衍生物;
8.基本化工原料、重要中间体;
9.三大合成材料;
10.新领域精细化学品、化工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价值的化工产品。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六)化学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以基本实现总量平衡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利用国外资源、资金、市场和技术的程度,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并逐步走向现代化。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和资源配置基本合理的化工生产基地,要提高加工深度,增加新的品种,拓宽发展和应用领域,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并明显提高化工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
(七)化工主要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化学肥料:进一步优化原料路线,氮肥以天然气和煤为主,磷肥结合磷矿资源特点,因矿选择适宜的工艺。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依托老企业或在主原料产地集中建设大型化肥生产基地。现已建成的化肥装置,要逐步进行填平补齐和完善配套,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要有步骤地对各类化肥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改造。有条件的化肥企业要努力发展其它盈利化工产品和多种经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要加快农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广泛推广测土施肥和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2000年化肥总产量要登上国务院确定的第三个台阶,国产化肥总量满足需求的90%,其中氮肥基本满足国内需要,磷肥满足85%,高浓度和复合肥料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氮磷比例基本满足农业的需要。为化肥工业配套的化学矿山主要依托现有矿山进行改扩建,采用先进技术,加大开采强度,提高选矿水平和能力,实行精料政策。
2.农药:以满足农业需要为主要目标。主要品种的产量和剂型要基本满足农业的需求并部分出口,努力做到数量充足、品种适用、质量可靠、供应适时。要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经济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重点增加除草剂、杀菌剂以及生物农药的品种和数量,调整杀虫剂的品种和结构,配套发展关键中间体和助剂,努力增加制剂品种,尽快提高自主开发能力,集中建设南北两个农药创制开发中心。
3.石油化工:坚持“大型、先进、深度、系列、集约”的发展战略,并与现有化工企业优化原料和工艺路线紧密结合起来。石油化工的发展主要立足于现有企业进行改扩建,同时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地方适当新建大型装置。新建装置要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达到合理经济规模。现有装置要尽量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并创造条件向经济规模靠拢。要发展深度加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生产技术先进、品种新颖、附加价值高、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升级换代产品。
对现有炼油(或石化)企业要进行改造、挖潜、配套和必要的扩建。要大力发展原油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建必要的二次加工装置,进一步提高轻质油的产出率,改善产品结构,实现汽油无铅化,提高柴油稳定性,增加航空煤油和柴油在轻质油中的比重。
要加快乙烯和三大合成材料发展,到本世纪末,其生产能力要上新的台阶,技术水平要明显提高。乙烯装置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快进行改造,现有年产30万吨装置要分期扩建到40-45万吨规模,现有年产11.5-14万吨装置分期扩建到20-30万吨规模,同时要安排好乙烯原料的优化工作。在沿海或靠近油资源的地方适当新建大型乙烯装置。合成树脂要继续增加能力,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要加强与氯碱工业结合,建设大型聚氯乙烯装置,并加快采用石油化工原料路线代替现有电石乙炔工艺。要在加强通用树脂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加快工程塑料,以及各种专用树脂及共聚、改性树指的开发。合成橡胶发展的重点是在努力增加生产能力的同时,解决品种和质量问题,要尽快填补丁基、异戊等橡胶品种的空白,改善丁苯和顺丁橡胶的比例,重视发展合成胶乳和热塑弹性体。合成纤维要继续加快发展,在重点发展涤纶原料的同时,要注意增加其它合成纤维原料的生产;并积极开拓多品种、功能性纤维的应用领域。
石油化工的发展还要增加市场紧缺的芳烃及基本有机原料。
4.精细化工:贯彻“统筹规划、放开发展”的原则,加快精细化工,特别是高新技术精细化工的产品开发,不断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要搞好精细化工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服务,努力开拓服务领域。鼓励各地区、各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精细化工的发展,2000年全行业精细化工产值率要达到45%。要力争在2000年以前建成一批精细化工占有相当比重、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工基地,并使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胶粘剂、皮革化学品、造纸化学品、油田化学品、信息用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和生物化工等几个领域形成规模比较合理、品种基本配套的产业。
5.感光材料:要继续向高性能、多品种方向发展,并建立起广泛的销售、服务网络。要下大力量抓好乳化剂等主要原材料的配套,基本实现彩色感光材料的国产化。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国感光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使其尽快形成高技术国产化感光材料基地。
6.氯碱:新建烧碱项目主要依托现有老企业,并提倡采用离子膜工艺,优先采用国产化设备。推广采用卤水电解技术。现有企业要尽量采用节能的先进技术,通过改扩建逐步达到经济规模,逐步取代石墨阳极电解槽。到本世纪末,离子膜烧碱产量要由目前占总产量的10%提高到25%。要大力发展新的氯产品,优化氯产品的结构。
7.纯碱:要重点增加重质碱和低盐重质碱的比重。到“九五”末,重质碱能力占总生产能力的比例要达到40%,其中低盐重质碱占总能力的25%。重点抓好老厂的扩建和改造;积极促进盐碱联合,在靠近盐场或有盐矿的氨碱厂,努力推广废液晒盐或卤水制碱技术;联碱厂要结合化肥市场的需求,发展以氯化铵为主体的多元复混肥料。同时,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8.无机盐:无机盐行业要努力发展系列化、精细化、专用化和高技术产品,大力促进无机盐产品的出口创汇。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具有经济规模、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基地,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创汇率。
9.橡胶加工:轮胎行业主要依托现有重点轮胎厂进行改扩建,加快子午线轮胎的发展。轮胎企业的发展,要走联合的道路,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集团。要限制和淘汰产品质量差、消耗高、规模偏小的斜交胎的生产。到本世纪末,子午线轮胎产量要由目前占轮胎总产量的11%提高到35%。其它橡胶制品发展的重点是:为机械工业和汽车制造配套的传动带、密封件等专用橡胶配件以及为能源交通工业配套的高压胶管、橡胶软管、轻型运输带等,同时要积极开发电子、航空、轻纺工业用的橡塑制品以及精细橡胶制品等新品种,限制低性能普通橡胶制品的生产。
10.化工装备:贯彻“装备与工艺并重、配套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增强化工单元和专用设备的开发和设计能力,提高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大型化工压力容器和机泵阀的成套供应能力。
(八)化工新建项目(含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原则上应按以下规模建设:
1.乙烯:30万吨及以上。
2.炼油:500万吨及以上。
3.氯乙烯:乙烯法:20万吨及以上;天然气乙炔法:6万吨及以上;电石乙炔法:4万吨及以上;
4.聚氯乙烯:4万吨及以上(单系列)。
5.聚丙烯:7万吨及以上。
6.环氧乙烷/乙二醇:10万吨及以上。
7.合成氨:为尿素装置配套,以重油、块煤为原料,8万吨及以上;为磷铵项目配套,以天然气、重油、块煤为原料,6万吨及以上;以粉煤为原料,20万吨及以上。
8.纯碱:单系列装置能力:氨碱法:20万吨及以上;联碱法:18万吨及以上。
9.烧碱:5万吨及以上。
10.环氧丙烷:2万吨及以上。
11.丁辛醇:7万吨及以上。12.苯酚丙酮:8万吨及以上。13.甲醇:10万吨及以上。14.醋酸:10万吨及以上。
15.顺酐:2万吨及以上。
16.苯酐:2万吨及以上。
17.聚苯乙烯:5万吨及以上。
18.精对苯二甲酸:20万吨及以上。
19.己内酰胺:5万吨及以上。
20.丙烯腈:5万吨及以上。
21.尼龙66盐:5万吨及以上。
22.ABS树脂:5万吨及以上。
23.子午线轮胎:30万套及以上(载重胎);150万套及以上(轻卡、乘用胎);80万套及以上(混合规格)。
24.焦油加工:10万吨及以上。
三、产业组织优化和企业制度创新
(九)化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加强全行业管理,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现有基础,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化工企业集团化、产品系列化、资源利用合理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率的盲目竞争。
(十)化学工业要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开阔思路,大胆试验,勇于探索,加大改革力度。结合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加快企业公司制的改造,使一批国有大中型骨干化工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改建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化工企业要依法规范运作,下大力气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本结构,盘活现有存量资产。
(十一)国家对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近期对化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分类指导意见是:
1.鼓励原油加工、石油化工、化肥、农药、氯碱、基本化工原料、合成树指、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单体以及高新技术精细化工领域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改组成为股份制企业。
2.大型石油化工、子午线轮胎、催化剂、纯碱、钡盐等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公司,须由国家控股。中外合资的,中方股份应不低于50%。
3.为军工生产配套的化工产品,我国特有稀缺资源锂、锶、硼矿的开采、加工以及萤石矿、斜交胎生产企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禁止外商参股;对农药产品,禁止外商独资或合资建设单纯的制剂加工项目。
4.达到经济规模要求、投资回报率高、综合实力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并有重大建设项目急需筹措资金的骨干企业,可优先发行社会公众股票,并在国内或海外上市。
(十二)化工企业要通过资产合并、兼并和股份制等形式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多种经济成份联合乃至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以增强经济实力;产品或工艺技术相近的化工企业、原材料或中间体生产企业与后加工企业,要通过平等竞争和合并、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自主联合或重组,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十三)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大基地的发展战略,建设好18个大型化工基地和15个中小城市精细化工基地,把发展和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和基地作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要加大改造力度,滚动发展,到本世纪末,培育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具有整体优势、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达到5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达到10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达到40个以上。
(十四)要采取有效措施,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改组工作,并认真研究各地各部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对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进行总结和交流,并组织推广。
(十五)应积极兴办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化工信息、咨询、工程承包、投资服务业和化工产品的仓储、运输、商贸流通业。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液体化学品专用码头和运输船队,发展沿江、沿海以及远洋运输;建立各种类型的化工市场,进一步搞活流通,推动化工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发展布局
(十六)化学工业产业布局的主要原则是:
1.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情况、自然地理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2.发挥现有化工基地的作用,就近适当集中,达到经济规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
3.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按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运力。
4.基础原材料和重要中间体生产适度集中,形成经济规模;后加工适当分散,适应市场需求。
5.利用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边等开放地带经济活跃、信息灵通的优势,加快外向型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6.国家扶持欠发达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发挥优势的重大开发建设项目,要积极给予支持。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发挥资源优势或沿边地理优势,发展适销对路的化工产品。
7.在环境容量受限制和环保问题比较敏感的地区,应避免建设“三废”排放量比较大及污染难以治理的化工项目。
(十七)各种经济成份的化工企业,要以产权联系为主要纽带,把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结合起来,体现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企业群体或产业带。
(十八)有条件的地区要在统一规划下,发展矿肥结合、矿化结合、盐碱联合、化热电结合或其它的联合企业。
五、科技进步
(十九)要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科教兴化”的方针,坚持“高起点、上水平”的原则,加快化工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和产业化,不断推动化学工业的科技进步。
(二十)化工科研部门要集中力量,围绕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长期制约化学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突破,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化工生产建设提供先进、适用的重大科技新成果,尽快提高化学工业整体技术水平。
(二十一)化工科技开发要坚持把开发大型成套技术放在首位,坚持把科技攻关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国产化结合起来,坚持把工艺技术开发和设备研制结合起来。
(二十二)要加快组建一批技术过硬、装备精良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增强工程开发和应用开发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十三)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加大力度,重点对量大面广、能带动化工整体技术进步的重大技术成果进行推广。
(二十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提高化工设计和施工水平。在扩大对外合作的基础上,提高引进技术的设计和工程承包能力。大型化工设计和施工建设单位都要努力向国际型公司过渡。
(二十五)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执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加速科研院所“三进入”(即以多种方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进入经济特区或沿海经济开发区,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步伐,逐步形成结构优化、配置合理、高效精干的化工科研开发体系。
(二十六)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定》及《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认真落实化工部《关于化工行业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和科研开发战略,完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化工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网络和试点单位联络员制度,逐步完善化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二十七)要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方式灵活多样地筹集化工科技发展资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投入机制。企业要逐年增加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要建立健全技术、产品和应用开发机构,单独或以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别的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承担重大科技开发或国产化项目。化工企业和科研院所要积极与国外合资、合作建立研究开发机构。
六、技术和装备
(二十八)化工企业要积极采用当代先进技术、清洁工艺和高效、安全的设备,生产高质量、低成本、低消耗少污染的化工产品。
(二十九)化工企业应优先采用国内开发或消化吸收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技术应统筹考虑其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避免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引进,对引进的化工技术和关键设备要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工作。
(三十)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组和改造,促进现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开发能力。
(三十一)根据化工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国产化项目,并在国家计划中明确国产化依托工程和国产化的内容。依托工程的投资应优先安排并予以保证,其需要进口的配套原器件和材料,依照国家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三十二)化工企业应不断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低效率、高能耗的生产设备,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严格禁止土法炼油、土法炼焦,尽快淘汰氯醇法环氧乙烷、磺化法苯酚、发酵法丙酮丁醇、酒精法醋酸、汞法醋酸、氰化钠法丙酮氰醇、水银法烧碱以及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黄磷、小电石、小烧碱、小钛白、小油漆、小染料等的生产。新建项目不得采用上述禁止和要求淘汰的工艺。严格限制萘氧化法苯酐、敞开式电石炉、水洗和一转一吸法硫酸以及普通硫化染料、联苯胺型颜料、天然油脂涂料和斜交轮胎的发展。新建项目一般不得采用这些工艺。
(三十三)化工企业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推行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开展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实验室认证工作,按国际通行做法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和管理。
(三十四)国家对乙烯、烧碱、纯碱、子午线轮胎、感光胶片以及农药、铬盐等项目的建设实行核准制度。新建、改扩建上述产品项目,须报经行业主管部门核准。
(三十五)国家对涉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环境保护、质量要求严格以及有其它特殊要求的化工产品,如复合肥、农药、轮胎、难燃运输带、化学试剂等的生产实行许可证管理。企业需凭申领的许可证组织该类产品的生产。
(三十六)依照国际惯例,对作为“幼稚工业”的子午线轮胎、信息记录材料和工程塑料等新开发的高新技术行业加以适当的、一定时限的保护。
七、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三十七)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规划和政策导向,把地方和企业的资金引导到化工重点建设上来。企业要多渠道筹措重点项目的资本金。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商业银行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提供的“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方位筹集技术改造资金。
(三十八)要充分运用和争取各项优惠政策,为化工发展筹集资金。要建立高效、灵活、规范的投融资机制,发挥中央和地方、国际和国内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国家和地方联合投资,以及发行债券、股票等多种方式吸引资金,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土地级差以及资产有偿使用、发行有价证券等政策,把潜在的财力转化为现实的建设资金。
(三十九)要把利用外资纳入到化工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各级化工主管部门和企业要加大利用外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促进工作,并十分注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在广泛吸收外商投资的同时,有重点地吸收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要积极利用优惠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国外出口信贷和各种形式的商业贷款。
(四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要认真贯彻执行《指导外商投资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项目的审批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现有企业的资产要认真进行评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十一)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名牌商标或涉及我国特有稀缺资源等产品的化工企业,应优先考虑通过间接利用外资的方式进行发展;如必须直接利用外资,进行合资、合作时,要争取由中方占多数出资份额。
八、化工进出口
(四十二)化工企业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在继续扩大传统化工产品出口的同时,选择有竞争力、创汇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扩大出口。要努力增加化工成套技术装备的出口和对外工程承包。
(四十三)化工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形成一批技术先进、具有经济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化工出口基地。
(四十四)合资企业应大力开发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办成外向型出口企业,其产品的外销比例一般应与外商的出资(参股)比例大体一致。
(四十五)控制稀缺矿产资源及其粗加工产品,国内市场紧缺的化工原材料、中间体、磷肥、钾肥以及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如确需出口,应报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
(四十六)根据我国化工发展的实际情况,国家将适时确定鼓励进出口和限制进出口的化工产品目录,化工生产和外贸企业应按目录的要求进行化工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四十七)严格禁止进口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品。进口国际上限制使用的化学品或出口我国禁止使用、限制使用的化学品,需报经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并办理规定的登记手续。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
(四十八)化工企业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的要求,执行国际环境公约,承担保护臭氧层、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国际责任和义务,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切实搞好环境保护。
(四十九)化工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拟建地区的环境状况;建设方案要经过充分论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清洁工艺,减少环境污染;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做到“三同时”,环保工程所需投资应切实得到保证。
(五十)禁止“三废”排放超标准及污染严重而又得不到有效治理的项目进行建设和生产。
(五十一)禁止从国外引进会带来严重污染后果的化工产品、中间体、生产工艺和设备。
(五十二)化工企业要积极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完善环保设施,建设综合环境治理项目。
(五十三)化工企业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和《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减少有毒和危险化学品造成的危害。
(五十四)国家对化学毒物和化学危险品实行登记和产品标签制度,要求企业在化学毒物和化学危险品的储存、运输、包装、标签等方面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五十五)化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制定的劳动安全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专门的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五十六)化工企业应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执行有关安全卫生的规定,现有装置消除安全卫生方面的隐患。生产建设中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
十、节约能源和综合利用
(五十七)化工企业必须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消耗和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
(五十八)化工企业要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高能耗的技术和装备,促进化工能源消耗水平逐步下降。
(五十九)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定期公布主要化工产品能耗定额。超过定额指标的企业,必须限期整改达标,新建项目的能耗水平也必须达到规定的定额指标。
(六十)化工企业要重视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利用化工生产的便利条件,变可利用的废弃物为有用的财富;对综合利用项目和产品,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来源:中国化工产业网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2.标题:世界印染助剂发展新趋势 作者:null auth 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正文: 市场现状
纺织印染助剂对提高纺织品的附加价值和升级换代至关重要,它们能使纺织品更具时代性,更加功能化,更加高档化,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纺织助剂的市场不断扩大,美国的Freedonia集团公司(一家工业市场研究公司)的市场调查报道2003年世界纺织印染助剂(包括化学整理在内)的市场已超过160亿美元,2004年达到170亿美元,差不多是世界染料市场的一倍。由于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纺织工业发展的差异,它们的纺织印染助剂市场是不同的,例如东南亚地区近年对纺织助剂的需求量随着美国和西欧等国家的纺织工业不断地向其转移,增长很快,年均增长率达到4.1%,到2005年的市场将达到102万吨左右;而北美在同一时期的年均增长率约1.7%,到2005年的市场需求量约44万吨;西欧在同一时期的年均增长率不到1.3%,到2005年的市场需求量在37万吨左右;日本在同一时期的年增长率仅0.4%,到2005年的市场需求量不到10万吨,可见东南亚地区的纺织助剂市场已超过北美、西欧和日本之和,列世界第一。另外,世界各地区和国家需要纺织助剂的结构也很不同,欧洲的情况比较有代表性,大致为纤维与纺丝用助剂占9%、织造与针织用助剂占5%;前处理剂占7%、染色助剂占19%、印花助剂占10%、后整理剂占39%和通用助剂占11%。鉴于世界纺织助剂市场的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纺织印染助剂制造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世界纺织印染助剂的产量超过了310万吨,共有近100个门类、1.5万个品种,年消耗量在270-280万吨,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的纺织印染助剂产量与纤维量之比为15:100,世界平均水平接近7:100。发展动向
近年西欧和日本的纺织助剂行业为了在世界纺织助剂领域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断地改变经营策略,制订或修订纺织助剂的发展策略,反映了当今世界纺织助剂工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点:
2.1 西欧的纺织助剂在世界市场上依旧占据支配地位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大型纺织助剂生产企业大多集中在西欧和日本,重要的供应商有BASF、Lanxess、Clariant、Ciba、Henkel(Cognis)、NovoNordisk、Gocdrick、Bohme.‥Soko、Rotta、Zschimmer& Schwarz、Dr.Petry、Wacker、松本、竹本等,他们在纺织助剂市场上与第三世界的生产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但为了追求纺织助剂领域更大的利润,西欧的一些公司采取了不同于纺织染料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式来进行变革,他们把纺织助剂业务控制在自己手里或者单独列出成立公司加强发展力度,例如Ciba公司和Sandoz公司的化学品部门在1995年下半年合并建立了Novartis公司,到1996年四季度包括纺织助剂在内的专用化学品部门又从该公司中分离出来建立了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1998年四季度为了加强发展力度再把纤维用助剂和织物后整理部门与纤维用染料和颜料部门分开,并为消费管理部单独发展;又如Bayer、Hoechst和BASF等三家公司虽然在2000年10月把染料和颜料(用于纺织品)的部门合并建立了新的DyStar公司,但他们的纺织助剂业务仍控制在各自手中,为了增强对纺织助剂的市场控制权和竞争力,最近DyStar公司购买了德国的Rotta集团,包括其在巴西、中国、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等的子公司,这样DyStar公司能为用户提供包括前处理剂、染色助剂、树脂整理剂、涂层剂、羊毛处理剂、衣服整理剂、皮革整理剂和造纸化学品等在内的一整套助剂,2004年Bayer公司也把专用化学品部门分开,建立了Lanxess公司宋加强纺织助剂的经营力量等,可以说西欧的纺织助剂在当今世界纺织助剂市场上依旧占据着支配地位,尽管近年世界纺织产业不断地从传统的生产中心美国和西欧等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东南亚地区纺织助剂的需求量已名列世界第一,但西欧和日本的纺织助剂由于品种多、质量好、服务周到等因素,它们在东南亚纺织助剂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并且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另外,西欧和日本等纺织助剂行业也采取了全球化发展的策略,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建立独资企业或控股公司,例如Lanxess公司在2005年初和华界化学(上海)有限公司就纺织助剂的生产达成协议,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学品并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欧洲化学公司在2005年初与台湾永光化学公司合资在我国苏州建立三义(G.E.)化学制品公司,生产染整用助剂;ICI公司和EasternColour公司合资建立ICIPakistan and Eastem Colourand Chemical Company,按照美国和欧洲的指标生产纺织助剂等。
2.2 设置“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贸易壁垒”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纺织助剂作为纺织化学品领域的一类重要化学品与纺织染料一样随着国际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的取消,市场上对其设置的“技术和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的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强、速度正在进一步加快,这些“壁垒”对纺织助剂所涉及的禁用和限制使用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数量之大、要求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最严厉的“壁垒”有两个;一个是欧盟在2002年5月15日于其“官方公报”上公布欧共体判定纺织品生态标签的新标准,规定禁用和限制使用17类纺织助剂,它们主要包括禁止使用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线性烷基苯磺酸盐、双[氢化(动物)脂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双硬脂酰基二甲基氯化铵,双[硬(动物)脂烷基]二甲基氯化铵、乙二胺四乙酸、二烯三胺五乙酸等
七、种表面活性剂和由它们组成的制剂,不能使用生物降解性或处理率或回收率低于95%的纱线和纤维的上浆剂、洗涤剂、织物柔软剂与络合剂,不能使用生物降解性或处理率或回收率低于90%的纺丝添加剂和用于初级纺丝的油剂,不允许使用阻燃剂和整理剂,不能使用甲醛含量超标的纺织助剂和可萃取重金属量超标的纺织助剂等。在这些禁用和限制使用的纺织助剂中不少都是第一次提出,而且非常注重纺织助刘的生物降解性。该新标准要求之高,被纺织界称为是迄今为止最严格的纺织品生态标准;另一个是欧盟在2003年3月17日公布的修改后的《未来化学品政策》白皮书,又称REACH法规,它已在2004年1月21日通过WTO秘书处发出了通报,预计2005年底以前批准,2006年将生效实施,该法规是一个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制度,将取代欧盟现有的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其重点之一是染料、颜料、助剂以及下游产品-纺织品服装等,它将较大地增加纺织化学品及纺织品的出口成本,将大大提高新纺织化学品及新纺织品的创制成本,并且该法规引起的链锁反应或“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导致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制约了我国纺织化学品和纺织品等的出口和发展,据欧洲报道此法规对欧洲纺织印染行业的冲击指数可达到70%,可供有效选择的纺织化学品将大大减少,可以说这个法规涵盖产品范围之广、涉及产品数量之多、产品检测费用之高是迄今“技术和贸易壁垒”中绝无仅有的。初步估算,一旦该法规生效实施,对我国纺织化学品和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影响不会低于数拾亿美元,影响是很大的。欧美等国除了加强设置各种“壁垒”并以保护人类与环境为由推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我国的纺织化学品和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形成一个严峻的挑战而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际贸易摩擦的一大特点外,自2004年以来为了应付由于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带来的新的竞争、维护所谓的国内市场秩序和纺织就业,欧美等国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又设置了一轮又一轮新的限制措施即设限,包含利用针对我国的纺织品“特保”规定设限、运用反倾销手段设限、提高进口关税设限、设置新贸壁垒设限、把配额的市场保护作用转向保护海外投资者,打击侵权和假冒行为等内容,第一轮设限主要发生在2004年3月到2005年3月,从2005年4月起又开始了第二轮设限,其特征是美国和欧盟同时对我国设限即美国启动“特保”调查、欧盟出台“特限”措施行动指南等,它们都对我国的纺织化学品出口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3 新纺织助剂的开发放到显著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际纺织市场形势的需要,各国纺织助剂制造企业都把新纺织助剂的研究和开发放到显著的位置,进入新世纪以来平均每年开发的新纺织助剂在1600个左右,例如2004年开发的新纺织助剂就有1856个,其中纤维和纱线用助剂48个(占2.6%)、纺丝用助剂112个(占6.0%)、织造和针织用助剂98个(占5.3%)、前处理剂220个(占11.9%)、印染助剂644个(占34.7%)、后整理剂734个(占39.5%),显然新助剂开发的重点是后整理剂和印染助剂,两者占到四分之三;若按纺织助剂的种类来排列,开发最多的品种是柔软剂(158个),依次是涂层剂(包括织物涂料、上胶、涂层等计96个)、纺丝油剂(92个)、增稠剂(包括粘度调节剂等计73个)、阻燃剂(61个)、荧光增白剂(60个)、固色剂(包括染色后处理剂等计57个)、净洗剂(包括洗涤助剂等计53个)、漂白和前处理剂(50个)、纤维与纱线用润滑剂(48个),其中约80%的品种是复配制成的助剂,集中在“三高”新型纺织助剂的开发上,即高环境和生态保护性能的助剂,也称环保型助剂或绿色助剂,它们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不含磷和有害有机溶剂;高级专用助剂,能适应新纺织纤维和新染整技术的需要;高功能助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加工质量、性能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3.1 大力发展高环境和生态保护性能的助剂
目前环保型纺织助剂在纺织助剂中的比例还不高,就世界范围来说大概在一半左右,它们同样遵循“三E”原则即效率性、经济性和生态性。据粗略统计近三年世界市场上开发的新型环保纺织助剂不少于3000个,都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或可处理性、低毒性、低甲醛或无甲醛,不含有环境激素,经还原不含有24种致癌芳香胺,不含有生物活化整理剂,可萃取重金属的含量不超过允许限量,可吸附有机卤化物的含量不超过允许限量等。
2.3.2 开发适应新纺织纤维和新染整技术需要的高级专用助剂
近年国际纺织市场上,为了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适应人们对时尚性与舒适性的要求,发展了不少新型纺织纤维,如聚乳酸纤维(PLA)、聚对苯二甲酸丙撑酯纤维(PTT)、Tencel系列纤维、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纤维(Carbacell纤维)、高导湿聚酯纤维、木质素纤维、甲壳素纤维、Modal纤维、多组份复合纤维和各种功能性纤维(超防缩、超柔软、磨绒、涂层和仿毛粗、中、薄型混纺交织织物等)等;开发的新型染整技术有低温等离子技术,数字喷墨印花技术、退-煮-漂-染色湿短蒸工艺、冷轧堆高效练漂及碱氧一步法工艺等。研究和发展适应这些新型纺织纤维和新型染整技术需要的纺织助剂是众所关心的开发热点之一,如酶制剂和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专用助剂等。
2.3.3 采用高新技术开发新型多功能和高功能助剂
目前比较突出的高新技术有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复配增效技术和微乳化技术等,用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多功能和高功能纺织助剂也是纺织助剂的开发热点之一,例如近年运用生物技术制造酶制剂发展迅速,有用于棉纤维退浆处理的淀粉酶,用于棉纤维光洁和减量处理的纤维素酶,用于棉纤维精练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也有用于丝绸脱胶和羊毛防缩整理的蛋白酶等,目前正在研究将基因工程用于酶制剂的开发上;又如由于开发新结构的纺织助剂投入太大,而且产生的三废污染厉害,因此复配增效技术越来越被重视,据报道国际市场上每年新增的纺织助剂中80%的新品种采用复配增效技术制成,目前这种新技术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复配方式,另一种是内复配方式,主要采用前一种,它们都会产生增效作用;再如把纳米技术用于纺织助剂中制成的纳米材料抗菌粉、远红外粉的特种助溶剂、纳米级乳液粘合剂等都起到了传统产品无法比拟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三高”开发的新型纺织助剂可列举于下:
2.3.3.1 前处理剂
新型多功能前处理剂
它们是把润湿、净洗、稳定或软化、脱色、分散、中和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同时具有易生物降解性的前处理剂,如Clariant公司的Sandoclean Tioliq是一种集润湿、净洗、稳定于一身的三合一环保型煮漂助剂,它由脂肪醇、聚乙二醇醚和芳香基磺酸盐混合组成;该公司为Sirrix DNA也是一种在双氧水漂白中具有软化、脱色、分散、中和与反催化作用的环保型多功能前处理剂。耐强碱的双氧水稳定剂和螯合剂,如Ciba公司的Tinoclarite CBB和Yorkshire公司的Sericmest CA等,它们都能耐120g/L的强碱,使双氧水漂白有好的稳定性和对钙、镁、铁离子优良的螯合作用,特别适用于棉及其混纺机织物的双氧水连续高温蒸煮漂白工艺,具有加工白度好,去杂效果显著和纤维损伤小等优点。新型络合剂,如Solopol ZF是一种以糖为基础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能与棉中的重金属、钙和镁等相结合,可用来取代目前使用的生物降解性比较差的络合剂。生物酶制剂,如Bayer公司的Baylase EVO是一种果胶酶,用于移除纤维壁中含有天然棉蜡的呆胶,它与Diavadine UN(一种专用表面活性剂)组合能温和地移除蜡,使被处理的织物比传统的苛性钠处理经受较少的重量损失,并且有柔软的手感和高的亲水性,也改进了外观,全部加工成本最多可节约25%;澳门中南公司的煮练酶SKD是一种由果胶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组成的多元复合酶,可分解天然纤维中的共生物,去除果胶与蜡质,起到织物煮练的作用。专用的湿润/洗挣剂,如Sultafon D是一种低泡的专用湿润/洗净剂,特别适用于在氨纶中难乳化的硅酮油和矿物油的洗除,而且使用了该新助剂,可在同一浴中进行染色,这样可使加工成本和时间减少60%以上,加工能力增加25%-33%,且大大减少污染的排出液;Depicol RC9是一种无碳氢化合物且有乳化和分散作用的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高性能洗净剂,能从高氨纶含量的织物中有效地移除油,特别是硅油,该前处理剂还能使锦纶/氨纶或涤纶/氨纶混纺织物的洗涤和染色在同浴中进行,这样节约了成本和时间,另处由于新助剂具有低泡性,它也适用于喷射和连续系统中。
2.3.3.2 染色和印花助剂
羊毛快速染色助剂,如Chemie Impex公司的Linsegl WRD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的类脂体助剂,又称磷脂酰胆碱,它在低温(2.3.3.3 后整理剂
多功能后整理剂,如Ciba公司的Ultraphil、英国PPT公司的Permavel CT等,它们都是具有透湿、散热等功能的新型多功能后整理剂,用它们整理的织物还具有优良的耐洗性、抗静电性和柔软的手感等。新一代柔软剂,如Brookline化学品公司的Brcoksil M16是一个基于改进的有机官能团的硅酮技术的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无酞酸脂的微乳化亲水性柔软剂,对环境与生态友好和对人体安全,该产品给予非常舒适和丰满的织物手感,可用于多种类型织物、机织物和针织物包括家具装饰织物、毛巾、床单、内衣、衬衫、袜子和粗斜纹布等;由于产品的亲水性能,明显地改进了织物的穿着舒适感,而且还能耐久和耐洗涤,它与目前商业上在1-2个洗涤周期后已失去了大部分柔软性能的亲水性柔软剂相比能耐多次洗涤且保持织物的手感和织物的吸收性;它还耐热,能把织物的发黄减到最少;除外,由于该产品有好的纤维与金属之间的润滑性,减少了摩擦和有利于裁剪与缝纫操作,并降低织针的磨损和断裂;该产品能用于浸轧或吸尽工艺,它使用方便,能很好地被吸尽,是一个剪切稳定的乳液,它在吸尽或浸轧应用时耐高温、盐、碱、弱酸和一同使用的其他助剂的作用;该产品能应用在最后的吸尽浴工序中,不论有否预水洗;使用该新产品后可除去通常特加的柔软整理工序;它也是一个清洁的产品,没有脂肪残余物沉淀。该公司开发的另一个柔软剂Brooksoft XP也是一个对环境与生态友好和对人体安全的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无酞酸酯的浓缩的水性颜料印花浆柔软剂和润滑剂,可用于多种织物类型的印花中,由于无酞酸酯,它能在天然和合成的印花织物与其印花混纺织物上给予一个合乎需要的丰满和光滑的手感;除外,由于该产品有好的纤维与金属之间的润滑性,能减少摩擦和有利于裁剪与缝纫操作,并降低织针的磨损和断裂。
新型免烫整理型
棉布的免烫整理仍是近年市场的热点之一,新的免烫整理剂有Ciba公司的Knittex FEL,它是超低甲醛树脂,Knittex RCT是低甲醛于交联树脂,被整理的织物有好的回弹性和尺寸稳定性,Knittex FAconc是低甲醛湿交联树脂,被整理的织物有好的回弹性和尺寸稳定性;Clariant公司的Arkofix MCL是低甲醛树脂(甲醛量
新型抗菌整理剂
近年开发的抗菌整理剂大多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效率高,对人体安全无害抗菌效果持久等特点,以有机硅季铵盐和双胍类为主,壳聚糖是最新发展的产品,例如Avecia公司的Reputex 20为聚六甲撑双胍的盐酸盐(PHMB),是用于棉及其混纺织物的抗菌剂,具有优良的耐洗性和低的毒性;又如Clariant公司的Sanitized T96-04为聚己二酰二胍的水溶液,具有耐60℃的水洗牢度和干洗牢度;再如Ciba公司的Tinosan CEL是适用于棉及其混纺织物的抗菌剂,Tinosan AM110是适用于涤纶、锦纶及其混纺织物的抗菌剂,Tinosan NW 200是适用于羊毛和丝绸的抗菌剂等,另外该公司的Irgaguard B7000是一种第四代银系抗菌剂,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在800℃高温加工不分解,抗菌性能优异且持久,已获得美国FDA认可,可用在涤纶和锦纶中。
新型荧光增白剂
近年主要开发使用简便、易与后整理剂或前处理剂同浴处理,可节约能源和劳动力等加工成本的产品,如Ciba公司的Uvitex MSTV和Uvitex MSTB均系二苯乙烯二磺酸衍生物,具有低亲和力,若与树脂整理剂同浴使用,白度高,匀染性好,无头尾色差,重现性也好;另外,Ciba公司的Uvitex BHVliq.和Uvitex BBT liq.也系二苯乙烯二磺酸衍生物,具有高亲和力,可与双氧水吸尽法漂白时同浴增白,有优良的重现性,色泽一致性和水洗牢度;Clariant公司的Hostalux TCE-NG liq.也是可用于双氧水漂白同浴处理的涤纶和棉都能上染的增白剂,应用工艺简单,具有优良的耐洗牢度。
2.3.3.4 特种助剂
新型潮气驱除剂,如Ultraphil,它适用于所有纤维,能加速织物潮气的蒸发,使得织物穿着更舒适;它也能使合成纤维吸收更多的水汽,然后让潮气转移到衣服的表面很快地蒸发掉,这样人造纤维就能像棉花和羊毛一样自然地保持吸收性;新助剂还能使纤维更柔软,并防止衣服产生静电。
防止白色合成纤维织物在储藏或运输时泛黄的新助剂
白色合成纤维织物在储藏或运输时常常会在与包装材料相接触的地方泛黄,那是由于包装材料中含有一种无色添加剂即丁基化羟基甲苯(BHT),它是一种抗氧化剂,当与纺织品接触时会转移到纺织品上,在纺织品上与从烟气中来的氮氧化物(NOx)发生反应生成一种黄色的硝基染料之故,其生成速度随着运输或储藏时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升高而加重。BASF公司开发的新型助剂TX1567能可靠地防止氮氧化物与丁基化羟基甲苯分子结合,即使在高空气温度和高湿度的热带气候条件下也行之有效,这对那些氮氧化物含量高或交通密度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它可用于白色或浅色的纺织品上,能单独地或荧光增白剂或与染料一起在吸尽加工或轧-干-热固(热熔)加工中应用。结语
世界纺织助剂工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点表明世界各国纺织助剂制造企业组织结构的深化改革虽然不同于染料制造企业,但同样比预料的要顺利,这种改革使得西欧的纺织助剂依旧在世界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不过它们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纺织助剂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大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新纺织助剂的开发步伐,不断增加纺织助剂领域的高新技术内容,赋予纺织助剂工业这门传统工业以新的生命力。然而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纺织助剂工业的发展仍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新环境评价要求给纺织助剂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小的,特别是世界市场上设置的各种“壁垒”进一步加强,纺织助剂的绿色要求是阻碍各国纺织助剂发展与出口的主要障碍,同时纺织纤维、织物和不断涌现的新型纺织纤维与新的纤维处理技术以及印染技术对纺织助剂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世界纺织助剂行业面临着转化和攻克这些制约因素的艰巨任务,它们必将推动世界纺织助剂产业的进一步改革和促进各国纺织助剂工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3.标题:我国农药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null auth 来源:农博网 正文:
最近10年,我国农药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包括农药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料中间体、科研开发在内的工业体系,已成为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支农化学品行业。世纪之交,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特别是在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之际,我国农药工业又将面临哪些挑战?日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律就以上问题做专门介绍。
农药工业的现状与特点
1.生产能力与产量迅速增长
按1997年统计,我国农药生产能力已达75.7万吨/年(按100%有效成分计,下同),是1986年的3.2倍。其中杀虫剂54.7万吨/年,占总生产能力的72.3%;杀菌剂8.24万吨/年,占10.9%;除草剂11.4万吨/年,占15.1%。1997年,我国各种制剂总加工能力约130万吨/年,农药产量39.5万吨,是1986年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按化工年报县以上企业统计,农药行业工业总产值为196.5亿元(1990年不变价),是1994年(同口径对比)的2倍,全行业独立核算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为 169.1亿元,是1994年(同口径对比)的2.1倍。
2.不断开发投产高效新品种,调整农药品种结构
1983年国家停止生产六六
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品种,此后集中力量相继开发投产了一批高新品种,积极调整农药产品结构,使各类农药品种基本配套,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也投产了一批生物农药产品。从1991年开始,高效低残留品种的产量已占总产量的96%以上。1997年生产农药原药品种187个,是1986年的2.5倍。上海农药所研制开发的生物农药井冈霉素,其质量及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的工业化生产标志着我国生物农药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我国生物农药产量达到5.046万吨(实物);180多种原药,加工成各类制剂800多个,各种品牌商品3000多个。原药与制剂品种的比例从1986年的1∶2左右提高到1997年的1∶4~1∶5。随着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新剂型不断投产,我国农药品种亩用药量及农药品种的毒性等级逐年下降。
3.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我国至今已制订了160多个农药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这些标准都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或WTO的国际标准,现在绝大部分产品质量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农药行业已有一批农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如杀虫剂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等;杀菌剂多菌灵、三唑酮等;除草剂草甘膦、苄嘧磺隆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多效唑等。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我国农药产品出口量的迅猛增长。
4.企业不断深化改革,涌现出一批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
我国现有已取得农药生产许可和登记的农药生产、加工、包装厂点达1600多家。县以上原药生产厂约230家,其中有50家骨干企业、12家重点企业。近10年来,我国相继建成了一批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科工贸结合的企业集团或股份制企业,他们一般规模大、品种多、管理好、技术精,因而经济效益较好,其中已有一批上市公司,如沙隆达、山东农药、福建三农等。
5.农药科研开发不断加强,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除原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外,我国主要农业及农药生产省市区均建有农药研究机构,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也设置了农药科研组织。同时,不少骨干企业也积极开展农药研究,他们在开发新型高效农药及剂型、改造老品种、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1996年国家成立了南北两个国家级农药创制开发(工程)中心,已取得了一批国内外技术专利,创制出一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活性化合物及生物农药,标志着我国农药科研开发已开始步入创制阶段。
6.对外合作及出口贸易稳步发展
在对外、对台交流合作的同时,我国农药出口量增长迅速。1998年出口10.7万吨,金额3.20亿美元。自1994年起,我国已连续5年出口数量及金额均大于进口,出口数量及金额年增长率均保持在两位数;出口品种达100种;出口地区遍及南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东南亚、中近东及港台地区,其中台湾省农药的进口金额在5000 万美元以上。
7.农药行业管理逐步法制化
1997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农药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农药管理的国家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药生产、经营、使用及管理已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按照《条例》规定,我国实行农药登记制度,生产和进口的农药必须取得有效登记,不登记,不得生产流通和使用;农药生产、加工、分装企业(包括三资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需要经国家化工行政主管理部门核准,其生产、加工和分装的产品要取得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实施企业标准)或生产批准文件(产品质量实施企业标准),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三证”。1997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农药进口许可证制,代之以配额管理。农药进口管理按照《特定商品进口自动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及《关于公布调整后的一般配额进口商品目录和特定登记进口商品目录的通知》执行,海关凭国家计委授权的登记机关签发的《特定商品登记证明》验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和扩大,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进一步接轨,这些行政规定和办法将会逐渐弱化直至最终取消。
我国农药工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药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药品种老化、新品种少、结构不合理
世界上经常使用的农药品种有500多种,而我国生产品种仅200多个,其中产量较大的基本品种十余种,绝大多数又是老的杀虫剂品种。在各类农药产量中,以杀虫剂为主体,占总产量的70%,除草剂发展尽管较其他农药快,也仅占总产量的16%,杀菌剂仅占10%,这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发达国家农药结构中,一般杀虫剂占30,除草剂占45%~48%,杀菌剂占18%。在我国的杀虫剂中,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产量占70%,在有机磷杀虫剂中,少数几个高毒品种产量又占70%,上述就是所谓结构不合理的“三个7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环境规划署(UNEP)制定的“PIC程序”(即出口国在出口已在本国禁止或严格限用的化学品和农药时,应向进口国发出通知,而且必须在得到进口国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允许进口的回复后才能向其出口)。目前列入“PIC程序”的化学品有27种、农药22种,包括我国大量生产的4个高毒有机磷杀虫剂。“PIC程序”即将上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该公约的实施必将影响、制约这些农药品种在全球农业上的使用,也将严重影响我国农药的出口。
2.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较差
世界农药生产向高科技、精细化、自动化、及生物技术方向发展,而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单缸、间歇、手工操作的技术水平。在微机自控、高效催化、高度纯化、定向主体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20~30年。工艺技术的落后,造成我国产品质量差,不少产品原药含量较国外先进水平低5%~10%。而且各厂家水平相差很大,物耗多、成本高、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国外农药制剂加工向无溶剂、水基、固体化发展,而我国仍以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水剂为主,大量的甲苯、二甲苯、纯苯作为溶剂施于田间,不仅浪费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大量的低水平的混合制剂,严重影响了农药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3.企业小而分散,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世界各大农药公司纷纷合并、改组成强大的企业集团,到2000年,世界上8家农药公司的销售额将占全球农药销售总额的80%以上。而我国农药生产厂家多达 1600多家,其中县以上原药生产厂家不足200家,产量达到万吨以上的2-3家,5000 吨以上的也就十多家。我国农药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25%,但销售额仅为25亿美元,占全球销售额的7%~8%。厂点多,小而分散,经济实力差。由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产量的严重过剩,甚至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市场需要供不应求的高效产品又无力去发展。
4.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农药的科研开发
严格地说,我国目前尚未真正形成一个自主创制新农药的体系,也还没有一个农药研究院所达到世界公认的GLP水平,而这又是创制新农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般来说,国外创制一个新农药品种约需1亿~1.5亿美元,筛选两万个新化合物,历时8~10年。1992年全球用于农药科研开发的经费为19亿美元,其中用于新品种研制14亿美元。1993年汽巴嘉基公司农药科研开发费用为2.93亿美元,杜邦公司为1.97亿美元,而我国每年农药科研开发费仅1500万~2000万元人民币,差距极大,无法与国际大公司竞争。
农药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农药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实施总量(包括生产能力、产量及生产厂点)控制,集中力量发展高效新品种,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农药工业总体发展方向是高效(亩用药量低)、安全(对人畜、环境安全)、经济(用药成本低)和使用方便(高效剂型)。
发展的重点是:1.加强科研开发,建成并完善南北两个国家农药创制(工程)中心;2.发展高效新品种新剂型,调整品种结构,提高除草剂、杀菌剂在农药总产量中的比例;3.努力开发高新技术,改造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4.建设相应的农药原料中间体生产基地;5.深化企业改革,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认真贯彻行国家《农药管理条例》和产业政策,加强执法力度。今后原则上不再核批新的农药厂点,对现有的生产厂点进行清理整顿,不符合要求的认真整改,对于无证生产和整顿后仍不合格的,坚决依法关停并转。老厂新上产品,要按产业政策严格审批,重点扶持高科技、高质量或以产顶进的新品种、新剂型,坚决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2.大力加强科研开发,增加科研经费,发展高效新品种。要开发各种不同化学结构和不同作用机制的活性化合物,当前应特别抓紧高毒有机磷杀虫剂取代品种的研制,要有计划逐年淘汰、限制高毒品种(首先是列入PIC程序的4个高毒品种)的同时,一是开发新的取代品种,二是提高现有取代品种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对于高毒品种取代的研制和投产,国家应设立专项贷款。
3.要重点加强高效除草剂新品种的开发研究。重点是棉花、玉米、蔬菜等作物用的旱地除草剂,特别是亩用量在10克-20克以下的高效除草剂以及目前进口量较大的除草剂品种,提高除草剂在农药总量中的比例,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重视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及生物技术在农药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我国特别是上海农药所等单位在这方面具有优势,一方面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创制新的生物农药,一方面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从中筛选提出活性物质,进而以先进技术进行人工合成,创制出新农药品种。要利用生物酶、遗传工程技术推广应用于农药生产,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从长远发展看,农药工业应开展基因工程技术来开发创制新的农药品种和新作物品种。
5.重视农药加工新剂型、新技术、新装备的科研开发。特别是减少或不用有机溶液,以水为基质或固体的高效新剂型,如水乳剂、微乳剂、水悬剂、干流动剂、水分散粒剂、微胶囊剂及高效种衣剂等,要以新技术、新装备来改造农药加工工业。同时,要大力推广新型包装材料、先进的包装设备,提高农药包装质量,增加包装规格。
6.总结经验,贯彻产业政策,改善投资环境。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大胆吸引世界农药公司来华投资合作,引入先进的高效品种和生产技术,加速农药工业技术进步。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协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农药出口,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到境外建厂生产加工农药。
7.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地区界限,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实行股份制,股票可在境内外上市,通过三改一加强,最终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鼓励、支持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农药工业的国家代表队,适应国际农药市场的发展与竞争。
8.在农药科研开发方面,要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加强统一规划,分工协作,避免研究课题的重复和盲目竞争。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侵权,不违规,同时又要充分利用专利战略,调查研究,加速开发那些即将过期,或专利技术已经过期而国内尚未生产又有市场需要的高效品种,尤其是高毒杀虫剂的取代品种,或进口量较大的品种,加速农药品种的结构改造。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4.标题:塑料助剂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作者:null auth 来源:中化资讯 正文:
我国塑料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塑料助剂行业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塑料助剂年产量近100万吨,年实际消费量超过130万吨,其中年进口量约30多万吨。预计未来10年,我国塑料助剂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达10%,并成为世界最大塑料助剂市场。随着塑料制品市场的成长,对塑料助剂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使其在品种、质量、技术含量、应用领域等方面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绿色、复合、细化三大热点引人瞩目。
安全环保是发展方向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卫生、安全和环保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此方面的法规亦日益严格,这使无毒、无公害成为塑料助剂发展的重点。如在塑料制品中使用的含卤阻燃剂,在材料燃烧时释放出大量含卤气体,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对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回收十分困难。因此,降低阻燃剂毒性以及开发无毒阻燃剂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国家已立法明确禁止含卤阻燃剂的使用,于是非卤素阻燃化合物应运而生。
目前最常用的无卤阻燃剂是磷(磷酸酯)系阻燃剂。而另一种构造主体为二甲基硅氧烷,作为PC用阻燃剂的硅酮系阻燃剂也已在日本电器行业被开发出来。此类新品因具有阻燃性和成型性佳、安全性高、环保效果好的特点而迅速占领市场。此外,无机新型阻燃剂也成为各国致力研究的目标。总之,无公害、绿色已成为各国阻燃剂发展的最重要方向。
多功能化成研究热点
在加工过程中,塑料制品往往需要添加多种助剂来实现多种功能,但这往往使塑料的加工性能下降、加工程序复杂。因此,开发带有多种复合功能的助剂就成了业界研究的热点。而事实上,多功能复合助剂也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品种。
通过把多种助剂的功能附加在一种“综合助剂”身上,或者是把多种助剂以合适的配比打成一个“复合包”,助剂就实现了包括抗氧性、稳定性、耐老化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能,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因此是用户最满意的产品,各大助剂公司对此趋之若骛。但因其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国内企业目前还鲜见生产。不过,由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徐僖主持研究的用于聚氯乙烯自增塑和阻燃抑烟技术,为我国的复合助剂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技术,创造性地将聚氯乙烯自增塑和增强增韧有机结合起来,用力化学技术解决了聚氯乙烯加工难的问题,同时还改善了聚氯乙烯阻燃抑烟性能、力学强度和韧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塑料助剂向综合型、复合型发展的同时,每种助剂本身的规格呈现出越来越细化的发展趋势。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树脂牌号的增加,成型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对制品性能要求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塑料助剂门类的扩大和规格的细化。
抗氧剂可说是目前添加剂中最活跃的系列,新企业如雨后春笋,各具特色、功能越来越细的新品竞相参与竞争。该系列产品结构上依然是受阻酚类居多,使用的烷基酚却是各异,故其所赋予的抗氧剂性能大不相同,互相无法取代,这大大丰富了产品规格,分子结构也从单一分子向聚合性大分子发展,反映出其发展趋势。光稳定剂生产工艺日趋完善,各品种特性细分,难以替代,多种规格配合使用的良好效果使单一产品难望其项背。用于长效农膜生产的光稳定剂正朝着高分子量、多官能团化、非碱性与反应型方向发展。其中,受阻胺光稳定剂(HALS)具有高效、多功能、无毒等优点,已成为21世纪光稳定剂发展方向。光引发剂随着用量的显著增多,种类早已从最初的过氧化物、偶氮二异丁氰等化合物中衍生出大量新品,在α-羟基酮之后,ITX、907等被市场广为接受,将是极具潜力的塑料助剂。
美国AMI咨询公司最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2009年前中国塑料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全球最快增速。受中国强劲需求刺激,2009年前全球聚乙烯市场将以年均4.4%的速度增长,聚丙烯市场将以年均5.1%的速度增长。随着这些原料消费的快速增长,全球对塑料助剂的需求必将全面增长,国内助剂用量也将迅速增长。如何在塑料助剂的绿色、复合、细化等方面与国外塑料助剂缩短距离,是摆在国内塑料助剂企业面前的新课题。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5.标题:2006年化学品市场向好 作者:null auth 来源:《国际化工信息》
正文:
大部分业内人士对2006年的化学品市场持乐观态度,认为原油价格将有所回落,使化学品生产商的利润得以恢复。华尔街认为,由于投资不足而需求稳定增长,2006年通用化学品维持上升周期,未来几年供应将持续紧张。2006年,计划内外的停产将使美国乙烯供应量减少7%,而需求在2005年下滑后将强劲反弹。由于库存减少,2006年美国乙烯供应将十分紧张。持相反意见的莱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则认为,2005年第四季度是通用化学品市场循环周期的峰值,2006年将无法维持牛市行情。
精细化学品:适度增长
2005年精细化学品行业困难重重,2006年可能会有适度改善,但对美国和欧洲生产商来说,挑战依然存在,兼并重组热潮可能重新掀起。主要的精细化学品生产商,包括德固赛(Degussa)、罗地亚(Rhodia)和克莱恩(Clariant)等,开始实施2005年制订的扩建调整计划,决心重振雄风。2001—2003年是精细化学品行业的消沉期,2004年形势出现实质性好转,但2005年又因天然气和原材料价格高涨陷入困境,目前市场仍略显紧张。
Jan Ramakers精细化学品咨询集团预测,2006年精细化学品行业的整体增长率为4%,包括医药中间体、农用化学品中间体和香料香精、染料、杀虫剂等精细产品。2005年,兼并重组市场重燃战火,2006年将延续这一态势。
无机化学品:继续恢复
2005年8—9月,由于美国墨西哥湾遭受两场飓风袭击,部分无机化学品的需求受到影响,预计2006年氯碱和纯碱等主要无机化学品将经历良好增长。
2004年是近年来美国氯碱产品产量的最高点,而2005年是美国氯碱产品价格的最高点。美国咨询资源公司(CRC)综合考虑了高能源成本和美国经济增长等因素,认为2006年美国氯碱产量增长率将略超过4%。CBC预测,2006年美国氯气产量将从2005年的1220万t增加到1270万t,2005—2010年年均增长率为2.8%。2005年美国烧碱产量为1290万t,预计2005—2010年年均增长率为2.8%。到2010年,美国烧碱产量将达到1480万t,与2000年峰值的1490万t相当。
由于出口显著增长,2006年美国纯碱产量将超过1200万t。除非经济出现整体下滑,本十年内美国纯碱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由于美国玻璃容器生产萎缩,造成国内纯碱需求下降;而占美国纯碱产量40%的出口需求成为推动美国纯碱工业增长的关键动力。ERE预计,由于供应紧张,未来几年纯碱价格将相对坚挺,并维持较高的开工率。
专用化学品:价格增势放缓
2005年,专用化学品价格增幅空前,主要原因包括天然气和原油价格飞涨,以及美国墨西哥湾遭受“丽塔”飓风和“卡特里娜”飓风的冲击,迫使生产商进一步提价。专用化学品的利润受到严重挤压,2006年生产商可能将价位保持在目前的水平,并努力使利润恢复到可接受的范围。
一位专家指出,原料成本等外因固然重要,但一些专用化学品公司自身的经营也存在问题。许多公司仍不知道自己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是什么,有些公司的产品其实已经失去差别性,变成通用化学品,而他们仍将自己定位为专用化学品生产企业,以致对自己无法继续获得高额利润十分不理解。
缺少新产品成为专用化学品工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研发费用不是被削减,就是用于实用技术开发。专家指出,2006年要想在专用化学品行业取得成功,必须推出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新的差别化产品和技术。专用化学品生产商至少应该拿出销售收入的5%—6%进行研发工作,否则将无法在整体下滑的市场中让自己的产品保持高价。
此外,2006年专用化学品行业的兼并重组将比较活跃,金融买家仍是主要的参与者。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6.标题:中国烟草的困局与希望 作者:null auth 来源:《中国科技财富》 正文:
中国人发明的如烟,就像上帝给中国烟草业的礼物。面对这个礼物,中国的烟草行业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
降焦能否减害
目前,全球烟草行业的研发重点都集中在降低香烟危害上。根据香烟的主要危害集中在焦油、一氧化碳中的事实,全球的烟草企业都在展开降低香烟焦油含量的新产品开发。
近几年来,由于受世界卫生组织及反吸烟运动的影响,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对市售卷烟的焦油、烟碱及一氧化碳量做出了限制。同时,消费者对自身的健康也更加关注,国际卷烟消费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国际卷烟市场出现了加速向更低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成分的卷烟发展的趋势。
2003年,日本市场上卷烟的平均焦油量已下降到8mg/支以下。欧盟市场目前卷烟焦油含量降到10mg/支以下,超低焦油卷烟(5mg/支)已成为世界卷烟市场的热点,澳大利亚30%卷烟属于该类产品,在许多国家这类卷烟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发展势头迅猛。低焦油含量的混合型香烟2004年已经占到世界市场的近40%。
1999年3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在青岛召开了低焦油混合型卷烟开发工作会议,低焦油混合型卷烟产品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的“十五”计划中也明确提出:2005年全国名优卷烟焦油量平均降低到12mg/支左右,高于15mg/支的卷烟不准进入市场销售。
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以中式卷烟为发展方向,以降焦减害为主要任务的总体科技工作思路,以“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为主要方向的产品开发工作要求。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对低焦油含量的卷烟发展趋势并没有表示赞许。例如在《烟草控制公约》里,就明确规定了“不得以任何虚假、误导、欺骗或可能对其特性、健康影响、危害或释放物产生错误印象的手段推销一种烟草制品”,“其中包括„低焦油‟、„淡味‟、„超淡味‟或„柔和‟等词语”。在世界卫生组织看来,所谓低焦油香烟,并不比通常的香烟更具有优势。
作为另一条出路,国际烟草企业也尝试只加热烟丝而不点燃烟丝的特种卷烟,R.J.雷诺士公司,菲莫公司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公司都研制出了不燃烧烟草的特种卷烟。不过这种尝试最终都还需要市场作出检验。
世界烟草工业费尽心思的“降焦减害”,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香烟危害健康的事实。总体上来看,全球烟草行业以降低危害为目的的新产品研发,主要还是着眼于对传统卷烟的技术修补上,离无害香烟的要求,还有遥不可及的距离。
WHO与WTO的双重压力
对中国烟草行业而言,烟草科技带头人朱尊权院士的总结最有代表性:“我们目前主要面临来自WTO与WHO两方面的压力。”
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在1999年的“烟草控制经济学”中就预测,到2025年,世界吸烟人数预期将超过16亿。在高收入国家,吸烟人数总体来讲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反,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香烟的消费却在不断增加。更自由的香烟贸易是这些国家近年来消费增加的原因。
最近几年,跨国烟草公司并购不断,卷烟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2004年,奥驰亚集团、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帝国烟草集团、加莱赫集团、阿达迪斯六家跨国烟草公司合计卷烟销量已达2.68万亿支,占全球卷烟市场总销量的46%,占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比重高达68%。《世界烟草》预测未来10年,国际烟草市场将主要由3家跨国公司所垄断。
2005年,中国卷烟关税从65%最终下调到25%,而零售市场配额也会逐步取消。业内人士预测,5年之内,跨国烟草公司将抢占中国20%左右的高端市场份额。《欧洲监管者》的全球烟草行业研究经理 Zora Milkenkovic在两年前就分析,“中国加入WTO使关税降低,预计这将增强外国品牌卷烟的竞争力”,“另外一个积极的因素是在 2003年年底,中国加入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根据此公约,中国正一步步地把卷烟的焦油含量降低,从 2003年的每支14.3毫克,将降低到 2005 年的12毫克。预计这将对外国卷烟公司有利,许多外国卷烟公司有生产低焦油卷烟的技术,而且他们的一些关键品牌的焦油含量大大低于15毫克。”
朱尊权院士所说的双重压力,已经变成了现实。
但是更令人忧心的是,国内烟草行业的技术实力明显落后于跨国公司。根据统计,2000年-2004年烟草行业申请专利438项,其中仅88项是发明专利,占20.1%,而同期国外企事业单位申请中国烟草专利488项,其中469项是发明专利,比例高达96.1%。中国烟草行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在今年2月16日的行业自主创新座谈会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张保振说有“一个大梦”,“三个小梦”。所谓“大梦”就是使烟草从有害到低害、无害,直至有益。“三个小梦”就是具有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能够上一个大台阶;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能够成为抵御国外品牌的技术壁垒;涌现出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都有所建树的真正代表中式卷烟的大品牌。
如烟圆梦
其实如烟就具有为中国烟草行业圆梦的所有特点。
如烟的基本原理是尼古丁替代法,本质上是一种戒烟疗法。其药理机理已经为世界卫生组织所证实。如烟本身并不含有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如果把如烟当成烟的话,完全就是现成的无害香烟。
如烟目前所缺少的,就是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香”烟。赛波特前期的研发重点,集中在雾化电子烟上,首先要在雾化电子烟领域具有足够的专利,形成专利地图。目前如烟电子雾化烟最突出的市场反应,就是缺乏口味不同、适合不同偏好的“香”味,离真实的吸烟体验,还有一步之遥。
如烟雾化电子烟分为烟杆和烟弹两部分,烟杆实际上就是一个电子雾化器,本身不产生气味,更谈不上“香”。烟弹目前主要是丙二醇、尼古丁和香料,但是赛波特在烟气香料、香味上的开发明显力不从心。可以设想,烟弹的设计和生产同国内的烟草企业合作,各企业香烟的口味和香料为各烟草企业所独有,甚至可以申请相关的专利保护,生产出“中华”口味、“红塔山”口味、“中南海”口味的烟弹。这样如烟雾化电子烟产品系列就更加完善,更有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害“香烟”。
在利益上,完全可以采取这样的模式:对国家,如烟可以交纳烟草税,保证国家的税收不会因为如烟而减少;对烟草企业,可以合作生产各自口味的烟弹,烟厂香料的配方和如烟的专利完全可以结合,烟厂和赛波特共同分享烟弹销售的利益;对烟草行业的弱势群体,他们可以继续销售如烟烟斗和烟弹;而对吸烟者和被动吸烟人群,他们得到了健康。
国际烟草业巨头发展低害、无害的烟草、新型烟草替代品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在受到国际控烟趋势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这也是实现传统烟草经济转型必由之路。
最近一年来,数家国际烟草巨头屡次接触如烟,欲以巨资获得如烟产品核心技术。虽然遭到婉拒,不过以这些国际巨头强大的财力,辅以发达的科技研发环境,以及发达国家对降低烟害鲜明的支持态度,在短时间内面向世界市场推出具有颠覆性的新型烟草替代品,已是必然。
可以设想,一旦其发展形成规模,必然大举进入吸烟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市场,并以种种强势手段抢夺中国传统烟草工业市场。而从消费角度来看,一边是国外高科技新型低害及无害烟草制品,一边是国产传统有害的烟草,选择不问可知。届时每年近万亿的烟草销售额、几千亿政府税收、6000万中国烟草从业人员必受冲击。
而这种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及时出台与控烟有关的法律法规,制订中国低害以及无害香烟标准就是办法之一。
建立中国无害香烟标准其实也是赛波特的心愿。而中国无害香烟标准的率先建立,无疑会成为国际烟草巨头进入中国烟草市场无法逾越的屏障。
可以预见,无害香烟标准的产生将根本改变烟草行业和控烟组织的对立。也许从此“戒烟”这个概念将变得过时,取而代之的将是吸有害香烟和无害香烟的斗争。数百年来烟草工业背负的恶名也因此得以洗雪。
然而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态度却令人惋惜:在数家国际巨头积极与赛波特谈判的背景下,烟草专卖局却对如烟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且最终将这种质疑公开化。
赛波特对质疑和批评倒是持欢迎态度,但是他们并不希望因为批评而走上先被国际巨头招安,再在国内添彩的老路。更不希望最后是一个“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结局。
其实上帝从来都是公平的,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烟草工业一直在为消除烟草公害努力,数十年来累计投资超过数十甚至数百亿美元。作为阶段性成果,尼古丁替代法首先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应用,直接的效果就是欧美发达国家吸烟人口的下降。而作为控烟产品的集大成者——如烟,数十年来控烟和烟草工业最重大的成果由中国人摘取。这就像上帝赐予中国的礼物,如果仅仅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准备而拱手让人,这不是如烟的悲哀,而是中国烟草的悲哀。
烟在中国的历史中格外厚重。当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面对巨额贸易逆差无计可施,所以用鸦片这种给中国人造成刻骨铭心灾难的产品来找回贸易逆差。今天,中国的如烟站在世界无害香烟的前沿,给“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卫生灾难”带去解决之道,是以德报怨,是中国对人类的贡献。
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投下的心理阴影早就该抹去了,中国人应该有信心面对自己的创新。在通讯、航天等等领域,中国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烟草行业,中国人也完全可以带动世界烟草行业的革命。
正视尼古丁
尼古丁(Nicotine)又称烟碱,是一种难闻、味苦、无色透明的油质液体,挥发性强,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于水及酒精中,通过口鼻支气管粘膜很容易被机体吸收。
以往人们的认识是,一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小白鼠,20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头牛。人的致死量是50~70毫克,相当于20~25支香烟的尼古丁的含量。如果将一支雪茄烟或三支香烟的尼古丁注入人的静脉内3~5分钟即可死亡等等。因此,人们把吸烟的危害全部归咎于尼古丁。
其实,尼古丁本身并不会致癌。而香烟里的焦油和吸入的一氧化碳才是致癌的罪魁祸首。而且,烟抽进呼吸道后进入肺,尼古丁只是被肺部分吸收,并不是通过静脉进入身体,而微量的尼古丁并不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1988年美国专家确认吸烟的主要目的是将尼古丁迅速传送到大脑,使人进入一种兴奋状态,同时研究报告表明吸入尼古丁不会致癌。尼古丁所起到的作用是造成吸烟者成瘾的问题。中国著名尼古丁化学专家金闻博强调指出:虽然尼古丁对许多与吸烟引起的相关疾病有促进作用,担还没有证据证明尼古丁能直接使人产生疾病。
同时,尼古丁不仅仅存在于烟叶之中,也存在于多种茄科植物的果实之中,例如番茄、枸杞子等植物中就含有尼古丁,而这些蔬菜和药材却被公认为是对人体有益的健康食物。另外,目前已有临床研究证明,尼古丁有望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抑郁症的有效药物。正因为如此,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全球大力推广“尼古丁替代疗法”进行戒烟,取代了以往从香烟中获得的尼古丁,帮助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克服对香烟的依赖,使戒烟的成功机会增加1倍以上。
尼古丁替代法
尼古丁替代疗法(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简称NRT)是最有效的戒烟法之一。这种方法是让戒烟人使用一种香烟替代品,它能同香烟一样为使用者提供尼古丁,但在使用过程中却不会产生有害的气体及焦油。经过一段时间后,戒烟人将习惯于这种从香烟替代品中获取尼古丁的方式而将吸烟的习惯克服掉。接下来再分阶段逐渐减少香烟替代品的使用量,使戒烟人对尼古丁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直至彻底摆脱对尼古丁的依赖。
尼古丁替代法的研制开发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8年瑞典法玛西亚普强公司开发出第一个尼古丁替代法产品——力克雷口胶剂,大量临床报告证明其有效控制尼古丁“戒烟症状”,提高戒烟成功率可达33%(停止吸烟一年以上)。
在将近30年研究和试验中,尼古丁替代法不断完善和进步,并得到更多的认可和保护。1995年9约28日,美国FDA非处方药物委员会(Nonprescription Drugs Committee)及药物滥用监察委员会(Drug Abuse Advisory Committee)联合召开会议,双方一致认为尼古丁制剂处方药“在按说明书使用时是安全有效的”。并共同一致认为不用担心该产品会有导致药物滥用和致依赖的危险。
1995年由中国天津维尔高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尼古丁替代法产品“维尔戒烟贴”。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向世界各国推荐采用“尼古丁替代法”进行戒烟,并建议纳入国家健康保险规划中去。
1996年美国卫生部发行的《戒烟手册》中明确规定:“尼古丁替代法”是戒烟的首选方法。
1998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尼古丁替代法吸入剂作为非处方药上市。
2003年,北京塞波特如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尼古丁替代法吸入剂“如烟”。
目前,国际上尼古丁替代法药物剂型有尼古丁贴剂(Nicotine Patch)、尼古丁口胶剂(Nicotine Gum)、尼古丁喷鼻剂(Nasal Nicotine Spray)、尼古丁吸入剂(Nicotine Inhaler)和尼古丁舌下含片(Nicotine Sublingual Tablet)。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7.标题:我国化工态势(下)作者:钱伯章
来源:《化工管理》2006年第5期 正文:
拓展工业气体生产
据摩根-斯坦利财团统计,2005年领先的工业气体生产商在中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比欧西公司1.75亿美元、空气产品公司1.3亿美元、液化空气公司1.15亿美元、普莱克斯公司1.15亿美元、林德公司6000万美元、梅塞尔公司5500万美元。
鉴于钢铁、石化和炼油,以及家用护理和食品行业用工业气体需求增长的驱动.预计今后5年内,该产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7%。而中国将保持较快增长,近年增速为20%,后5年内增速可望为15%。为此,跨国工业气体生产商继续加快投资中国。
液化空气公司将投资2000万欧元(2400万美元)为天津LG渤海公司(LG化学公司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的合资企业)建设大型空分装置。该装置也将向当地其他工业用户供应液氧、氮气和氩气。该装置预计年底前就可向LG渤海公司供气。该合资企业将生产二氯乙烷,需用大量氧气。
林德公司与上海焦化公司的50/50合资企业——上海华林工业气体公司也将投资6000万欧元(7300万美元)在漕泾的拜耳公司聚氨酯联合装置内建设工业气体装置。该装置将是该合资企业在拜耳园区的第二套气体装置。根据合同,将向拜耳供应气体达15年之久。该装置将生产3万立方米/时的氢气和CO。上海焦化公司将向气体联合装置供应合成气原料,装置定于2008年投运。该合资企业在当地建设的第一套气体装置将于今年年中投运.生产1万立方米/时的氢气和CO。
投资食(日)用化工和医药行业帝斯曼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新工厂,并以全新工艺生产合成调味配料。新工厂位于上海星火开发区,此举标志着帝斯曼对日益增长的亚洲特别是中国食品添加剂市场的重视。新工厂建成后将使帝斯曼合成调味配料的产能翻一番,预计投资额约为1亿元人民币。新工厂于2006年3月动工,2007年4月全面投产。
上海冠生园协和氨基酸有限公司于2006年3月初与日本氨基酸巨头——协和株式会社达成协议,公司将增资3750万美元,扩建旗下的氨基酸生产基地。此次增资后,上海冠生园协和氨基酸有限公司的总投资将从8年前合资创立时的840万美元增加到4590万美元。目前,冠生园集团持股30%,日方股东日本协和发酵株式会社持股70%。增资后,双方还将在上海青浦工业园建造新的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从原来的600吨扩大到2500吨,成为亚洲最大的氨基酸原料药生产基地。据称,该项目还将筹划二期工程的建设,主要生产综合性氨基酸多肽类品种。届时,生产能力再翻一倍,从而成为世界第四大氨基酸生产基地。
美国伊士曼化工公司与广东云浮威斯达化工有限公司于2006年3月初达成协议,授权云浮威斯达公司在广东省云浮建立松香脂衍生物和松香脂分散液的生产工厂。新工厂将为伊士曼公司生产基于聚合松香的特种松香树脂、分散树脂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压敏标签和压敏粘合剂以及包装用热熔胶、口香糖、木工用胶和无纺布建筑胶粘剂。产品将由伊士曼公司分销到亚太地区。该装置松香脂衍生物和松香脂分散液能力分别为5000吨/年,于2006年1季度完成。
帝斯曼公司投资1000万欧元,在中国建设香料装置。将采用新的半连续化技术,该技术将提高产品质量并确保食用的安全性。该装置建在上海星火开发区的帝斯曼营养品公司生产地,建成后并将使香料能力翻一番。该装置建设巳于2006年3月开始,年底建成,2007年4月投入生产。
诺华公司在中国兴建的第一家原料药生产开发基地于2006年3月在苏州奠基。该项目先期投资8300万美元,预计2007年年底投入运营。建成后的苏州诺华将成为诺华全球生产布局及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包括一座新的化学药品开发中心和两座生产厂,药品开发中心将主要生产用于创新药的原料药。诺华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2005年在《商业周刊》全球百强品牌排名中,位居医药行业第二名。此前,诺华公司在中国已有5家企业,总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2005年在中国总销售额也达到19.7亿元人民币。
瑞士龙沙公司将投资2亿美元在广州建设生产活性医药组分装置。该公司在广州的二个大型研发中心巳正式开业。该研发中心有60名研发人员,为龙沙公司的定制合成业务,从事活性医药组分(API)和中间体的新产品实验研发。一个小型研发设施巳于2004年下半年正式运作。龙沙公司将在5年内建设一套生产API的多用途装置和一套生产高级医药中间体的综合装置。这些装置将为中型规模和工业规模。中国正在成为医药工业原材料的重要生产国。据称,中国正在生产自有的中间体,以确保更可靠的供应,而不是依赖于国外供应。另外,也可从中国的低成本生产中取得效益,同时可保证客户得到可靠质量的医药组分。上海将在最近建设自有的医药中间体装置,预期将于2006年底投产。龙沙公司在广州的3000万美元初期投资,巳建成烟酰胺(维生素B-3)装置,自1999年生产至今。鉴于在广州拥有大部分业务,龙沙公司在中国现有380名员工。
煤化工技术转让和投资加速
2006年3月中旬,壳牌研究有限公司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签署了洁净煤气化技术转让协议,这是壳牌煤气化技术自2001年进入我国以来签订的第14个技术转让项目。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将采用该技术在天津临港新工业园区内建设煤气化装置,用粉煤气化制取的合成气作为生产合成氨、甲醇和丁辛醇的原料。此前,壳牌煤气化技术已相继转让国内湖北、河南、广西、云南、辽宁、宁夏和安徽等省区的13家企业,其中7家用于生产合成氨,5家用于生产甲醇,1家用于制氢。据悉,壳牌2001年在国内转让的首个煤气化项目中石化湖南巴陵化肥“煤代油”改造工程已于2006年3月投产,中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和安徽安庆分公 司的壳牌煤气化项目已进入试车阶段,其余技术转让项目也进展顺利。
美国黑马集团计划在郑州建设煤化工项目。2006年3月底,黑马集团与新郑市签下2.6亿美元煤化工生产项目,预计2006年10月动工建设。该煤化工项目是将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以此生产尿素、甲醇等。
投资其他化工领域
挪威Jotun集团公司于最近投资3700万美元在张家港建涂料装置,以满足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该装置能力将为5000万升/年。
美国Hercules(赫格里斯)公司在中国的赫格里斯天普化学公司(赫格里斯的业务分部Aqualon公司与泸州化学工业公司和江苏飞翔化学公司的合资企业)于2006年3月初正式运作。该合资企业将是中国甲基纤维素(MC)领先的生产商,在泸州和张家港生产地的初期总能力为6000吨/年。此外,在张家港的1.2万吨/年MC装置正在建设中,将于2006年下半年投产。
凯米拉(Kemira)公司在上海附近的宜兴建设造纸化学品装置,并扩增在该地的水处理化学品生产。凯米拉化学(上海)公司在宜兴的造纸化学品和水处理化学品生产中将投资约700万欧元。新装置生产约1000吨/年抗微生物剂,装置定于2006年投产,此装置投产后将替代从该公司全球网给向中国进口。据称,中国纸张生产在今后10年内将稳步增长,现达5000万吨/年。凯米拉也将扩增当地的水处理化学品聚氯化铝(PAC)和二种有机聚合物产能。这些产品也应用于造纸行业。到2006年,PAC能力将从12万吨/年扩增至约15万吨/年。
德国Rhein化学公司在青岛的聚合物化学品新装置于2006年3月投产。Rhein化学公司投资280万欧元建设的这套新装置,使其聚合物分散体年生产能力翻了一番,达到4800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对该产品需求正在增长。
美国Sachem公司计划投资无锡建设装置,以满足中国高纯度和精密化学品增长的需求。第一阶段完成时,将包括用于半导体和液晶显示工业用高纯度电子化学品生产装置,计划于2006年10月投产,其他生产装置将于明年10月投运。该装置将使Sachem公司的四甲基铵氢氧化物总能力提高30%。
以色列Makhteshim-Agan工业公司(MAl)将在华组建一家公司,以生产农化原材料和活性材料,并在中国市场分销MAI公司的农化产品。另外,MAI在以色列的LycoRed天然产品公司将在中国建设生产复合维生素装置。
德固赛公司和福建南平新元投资公司于2006年2月组建各持股60/40的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沉淀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新元投资公司是香港Wellink集团的分公司,该公司三个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生产地将归属该合资企业。该合资企业将是中国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最大的生产商。该合资企业将命名为德固赛-Wellink二氧化硅南平公司。德固赛公司是亚太地区最大的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生产商。
建立投资中心、分销中心和研发中心
罗门哈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于2006年在上海浦东张江成立。罗门哈斯中国投资公司成立后,将把罗门哈斯在华的业务整合在一起,其中包括正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的罗门哈斯中国研发中心。罗门哈斯公司自197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中国投资总额已经超过25亿元人民币,其中70%的投资都集中在上海。目前,罗门哈斯公司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共拥有8个公司、4个代表处、2个贸易公司和1个财务中心。中国是罗门哈斯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3亿美元,罗门哈斯公司每年将超过4%的销售额用于研究和发展。据悉,罗门哈斯中国研发中心2006年建成后,将开展涂料、电子材料、功能化学品、粘合剂、密封胶、压敏胶等所有业务部门的研发工作,届时罗门哈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将正式挂牌。
2006年初,拜耳材料科学公司巳将亚太地区业务和服务部门及亚太地区服务中心的管理功能集中到位于香港的拜耳材料科学公司。至此,各个功能部门之间联络和协调的改进可望大大提高该地区的工作效率。在香港新建的地区中心巳于2006年2月中旬开业。
总投资555万美元的广州龙沙研究开发中心于2006年4月初在南沙区建成并式投入使用,它是目前全国最先进的医药和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据悉,瑞士龙沙集团还将再投资2亿美元在南沙建设一座高科技的多功能工厂。该中心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强我国生物化学、精细化工、功能化学工业的科研实力,降低研发成本。随着中国龙沙项目的落实,瑞士龙沙集团在广州的总投资将达3.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6.5亿元。
Johnson Matthey(庄信万丰)公司的Alfa Aesar分部于2006年3月中旬在中国组建Alfa Aesar中国公司,并为中国研究用化学品客户在天津经济开发区投用了分销中心。新的装置用于大宗和特种化学产品的贮存和分销,并用于质量管理和产品再包装。并计划建立实验室。
Calgon Carbon公司在天津的活性碳加工和包装装置于2006年4月投产,它替代了于2002年中期投运的现有装置。天津地区将加工、测试和包装CalgonCarbon公司在大同和其他地区生产的粒状活性炭。
世界领先涂料供应商之一——荷兰式玛卡龙集团亚洲研发中心于2006年2月在昆山开业。式玛卡龙在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为客户提供工业防护涂料、船舶涂料、一般工业涂料和建筑涂料。2005年,式玛卡龙全球营业额达到18亿欧元,在全球涂料公司中居前十位,在船舶涂料和工业防护涂料领域居前五位。建于式玛卡龙昆山工厂的亚洲研发中心是式玛卡龙集团全球五个研发中心之一。该研发中心,总投资达100万美元。从1990年开始,式玛卡龙就活跃在中国市场,特别是船舶涂料和工业防护涂料业务在中国一直保持迅速发展势头,并逐步建立起在这两个领域中的领先地位,目前式玛卡龙已成为工业防护涂料三大供应商之一。
先正达公司投资300万美元建设的南通技术中心于2006年2月底落成。投资2800万美元的先正达长江1号项目也同期奠基。此举标志着南通工厂已成为先正达在全球的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新建成的技术中心旨在提高先正达在中国的生产技术能力,其任务是为南通的原药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为先正达在中国的全球采购活动提供支持。该技术中心面积为1600平方米,在现代化的分析试验室、工艺研发试验室、中试技术试验室和粉剂试验室中,配备了先进的分析仪器和设备。在先正达南通工厂新启动的长江1号项目将生产新一代低毒、低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用于配制杀虫剂的埃玛菌素原药。这一项 目采用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工厂装置的设计布局上充分考虑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全球领先的精细化学品生产商美国雅宝(AIbemarle)公司在中国建设的技术中心已开始运作。该中心位于南京,该中心是技术中心,也拥有设施,对铝烷基聚烯烃催化剂进行重新包装。
格雷斯公司将在上海建立格雷斯—戴维森探索科技业务部技术服务实验室,大大提高公司在亚洲地区支持生命科学研发工作的能力。这一新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将首先负责向亚洲地区的客户提供支持,以快速有效的方式解决当地市场的需求。技术人员还将负责开发新的色谱应用技术,尤其是那些使用格雷斯有市场主导优势的蒸发光散射检测仪(ELSD)。新的实验室位于上海郊区的一处高科技开发区,配备有现代化的测试设备,包括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固相萃取装置、以及制备色谱系统。色谱法是一项用于分离混合物的技术,常用于药物的发现及开发领域。格雷斯是一家在色谱柱和色谱仪方面全球领先的革新者、制造商以及营销商,还包括硅胶,这是一种在很多色谱流程中都会应用到的材料。格雷斯还提供色谱柱的装柱服务以及应用开发。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的格雷斯(Grace)公司是一家在以下领域全球领先的供应商:为石油精炼公司提供催化剂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用于生产塑料的催化剂;在各种工业领域内被广泛应用的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的工程材料和特种材料;商业及住宅建筑用特种化学品,添加剂和材料;以及食品包装用涂料和密封胶。格雷斯的年销售额超过25亿多美元,业务遍布全世界近40个国家,拥有6500多名员工。
世界领先的氟聚合物生产商之一Dyneon公司于最近扩建了其在上海的塑料助剂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0年起投入运营,服务于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塑料和包装生产商的需求。新的实验室系统可使Dyneon公司通过分析资源和现场技术支持,提供更多的产品开发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向亚洲客户的交货时间。最新的上海实验室资源包括分析和产品开发设备,可大大提高为中国包装和塑料材料开发的响应能力。
投资化工设备技术
2006年3月,拜耳材料科技下属从事聚氨酯处理技术行业的德国亨内基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一家服务中心——亨内基丸加聚氨酯机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新公司的成立符合业务覆盖全球的拜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亚洲战略。拜耳材料科技投资18亿美元在上海化工区建设大型原料生产厂,其中部分工厂生产聚氨酯原材料MDI和TDI。以往亨内基通过与日本丸加化工机株式会社以成立合资企业的形式,在亚太地区营销聚氨酯技术。上海亨内基丸加聚氨酯机械技术公司的成立,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地位。德国亨内基有限公司是一家已并入拜耳材料科技网络的独立运营的公司,作为机械制造商,亨内基一直致力于向中国汽车、建筑、冷冻行业和装潢家具业供应的聚氨酯设备。1982年,丸加化工机株式会社与亨内基携手合作,向日本和亚洲市场提供聚氨酯加工设备,并成立亨内基一丸加亚洲公司。
为打造完备的环氧印刷线路板生产基地,中国台湾南亚塑胶公司于2006年2月携手美国PPG公司建设全球最大玻纤丝生产基地,该项目总投资1.2亿美元,将在上海昆山建设7万吨/年世界最大的玻纤丝窑。早在2003年9月,PPG与南亚塑胶就各出资50%成立了PPG玻璃纤维(昆山)有限公司,该公司规划建成4座玻璃纤维熔窑,目前已投产的第1座窑年产能3万吨、总投资达1亿美元,第3座玻纤丝窑将在2008~2009年间投产,产品主要供南亚塑胶使用。目前,南亚塑胶已在昆山建起了一个完整生产基地,其中包括13万吨/年环氧树脂装置。南亚塑胶同时还对两座老装置进行更新改造,使总产能超过了30万吨/年,成为继Hexion、陶氏化学公司之后的世界环氧树脂市场第三强。
美国聚氨酯部件制造商Dayton聚合产品公司(DPP)在广东省与当地聚氨酯模塑制造商Her Taiy国际公司在中山市组建合资企业:Dayton聚合中国公司(DPC),在中国为客户生产汽车和工业产品部件。该合资企业使DPP可服务于该公司在中国的现有客户。
涉足贮运设施建设
据报道,欧洲Stolt-Nielsen运输集团公司(SNTG)将在天津临港开发区建设石化终端,该终端将包括5077~8077立方米储罐和相关设施。第一阶段包括10万立方米储罐能力,投资约为7500万元,预计今年8月完成。
为管输和石化提供设备
GE公司油气业务部与中国石油材料和设备公司及中石油子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签署合同,为中国西气东输管道项目扩建提供设备。这项合同价值1.96亿美元,GE将为12处新的压缩站提供燃气轮机、压缩机和设施服务。西气东输管道长度近4000km,其运送天然气能力将从120亿立方米/年扩增到170亿立方米/年。GE公司将提供20台PGT25+燃气轮机驱动机及24台PCL 800压缩机.用于该西气东输管道扩能。每一台PGT25+机组包括一台LM2500+天然气发电机(由位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GE航空发动机公司制造),与一台高速动力透平(由GE公司油气业务部在意大利弗洛伦斯制造)相联接。除了该设备以外,GE6勺合同还包括设置、开工和培训服务,以及备件供应。用于8处新的管道压缩站的燃气轮机和压缩机将于2006年内安装就位和设置到位,而最后4处压缩站用设备将于2008年下半年安装就位、于2009年初设置到位。这些新的压缩站将于2006年8月至2009年9月间陆续投运。
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与福斯特一惠勒公司签署2500万美元合同,由福斯特一惠勒公司全球发电集团向770万吨/年广州炼油厂提供二台120MwCFB(循环流化床)蒸汽发生器。该项目是该炼油厂扩建计划的一部分。福斯特一惠勒国际工程和咨询(上海)公司将设计这二台燃煤和燃烧焦炭的CFB,CFB由位于中国新会的福斯特一惠勒发电机械公司制造。
西门子发电公司(Slemens PG)将向中国提供6台压缩机和三台蒸汽透平,这些机械将设置在独山子石化公司新建的乙烯装置内。乙烯装置由林德公司承建,能力为100万吨/年乙烯和50万吨/年丙烯。该装置定于2008年下半年投产。西门子PG公司提供5台带有水平分离式壳体(STC-SH)的单轴式压缩机以及1台带有垂直分离式壳体(STC-SV)的压缩机。单轴式压缩机系列设计的最大吸入体积流量高达48万立方米/时,由三台西门子SST-600蒸汽透平驱动。透平一压缩机系列将用于压缩乙烯装置裂解气、乙烯和丙烯。
为企业增效转让IT技术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北方11家炼油、石化企业巳开始推广先进计划系统(APS)项目,该系统由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提供。该系统将帮助中石油优化其原油选择、产品分配和下游企业的生产。推广实施的先进计划系统项目旨在使中石油的上游石油生产和下游炼油和石化生产运营实现现代化。在大规模推广之前,该系统已经在中石油大连公司进行了试点。按照合同条款,霍尼韦尔将为中国石油提供炼油厂与石化建模系统(RPMS系统),该技术工具将在现有的库存、原材料供应和成品分配的基础上,为加工厂提供优化的生产计划。通过使用RPMS,规划者可以整合影响其规划的约束因素,通过使用不同来源的信息,快速、准确地制定最佳方案。
KBC过程技术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签订转让先进过程控制软件合同,KBC公司的专利仿真软件Petro-SIM和全范围的Profimatics过程装置模型将应用于镇海和燕山的炼油石化装置。该合同价值超过1100万美元。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8.标题:甲乙酮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作者:null auth 来源:《化工技术经济》 正文:
甲乙酮(Methyl Ethyl Ketone,简称MEK)又名甲基乙基甲酮、2—丁酮,是一种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的有机溶剂,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和干燥特性,其溶解能力与丙酮相当,且具有沸点较高、蒸汽压较低的优点,对各种天然树脂、纤维素酯类、合成树脂等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甲乙酮可与多种烃类溶剂互溶并对其固含量和粘度不产生影响,在涂料、胶带、胶粘剂、合成革、油墨、磁带等工业部门具有广泛的用途。此外,甲乙酮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过氧化甲乙酮、与甲醛缩合得到甲基烯丙基酮、与丙酮缩合生成甲基戊基酮、与羟胺缩合生成甲乙酮肟、氧化生成丁二酮、与柠檬醛反应可制得甲基假紫罗兰酮,进一步环化生成甲基紫罗兰酮等化工产品,广泛用作香料、催化剂、涂料的抗脱皮剂、抗氧剂以及阻蚀剂等。
生产技术
1.1 正丁烯法
正丁烯法是目前国内外工业化生产甲乙酮普遍采用的方法,它又可有一步法和两步法之分。
1.1.1正丁烯一步氧化法
20世纪60年代就研究开发出正丁烯液相一步氧化生产甲乙酮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氯化钯/氯化酮的氧化—还原均相催化剂体系,生产工艺简单,但存在反应过程腐蚀性强,需要昂贵的钛材料设备,副产物氯化物多,分离过程复杂等缺点。针对该法存在的不足,现已经开发出使用复合催化剂的均相工艺和多相固定床工艺。如Catalytic Associates公司开发的杂多酸均相催化氧化新工艺采用了一种新的不含氯的催化剂体系,其中含Pd2+、Cu2+以及杂多酸氧阴离子,并添加腈化物配位以提高选择性和转化率,反应在85℃、0.7MPa条件下进行,甲乙酮的选择性可以达到90.3%,生产成本低于仲丁醇脱氢法。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催化剂在连续的循环中保持长期的活性与稳定性,如何增强抵御原料中杂质毒性的能力。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该法有可能成为甲乙酮新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1.1.2正丁烯两步氧化法
正丁烯两步法是先将正丁烯水合生成仲丁醇,然后脱氢生成甲乙酮。该法是目前国内外生产甲乙酮最主要的方法,其产量约占世界甲乙酮总产量的80%。它又包括正丁烯水合制仲丁醇和仲丁醇脱氢制甲乙酮两个反应步骤。
1.1.2.1 正丁烯水合制仲丁醇
目前,正丁烯水合制仲丁醇的方法主要有以硫酸为催化剂的间接水合法、以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的直接水合法和以杂多酸为催化剂的直接水合法3种工艺路线。
(1)硫酸间接水合工艺
以硫酸为催化剂的硫酸法间接水合工艺是生产仲丁醇的传统方法。它包括酯化、水解、精馏和稀酸浓缩等4个主要工序。用浓度为80%左右的硫酸吸收预处理过的主要含正丁烯的混合C4馏分,反应生成丁基硫酸酯,丁基硫酸酯经水解得到仲丁醇水溶液,再经精馏制得仲丁醇。反应压力为0.5MPa,反应温度为26-27℃,硫酸与正丁烯的摩尔比为1.2:1,正丁烯转化率为92%-93%,仲丁醇选择性为85%。该法技术成熟,对原料正丁烯含量要求不苛刻,反应条件比较温和,工艺简单,操作控制容易;不足之处是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稀酸,设备腐蚀严重,三废处理较为复杂,能耗高,装置投资较大。目前该法正在逐渐被淘汰。
(2)树脂直接水合工艺
该法由德国RWE-DEA公司于1984年开发成功,是目前国内外生产仲丁醇最主要的方法。该方法以树脂为催化剂,正丁烯通过质子催化作用生成仲丁醇,反应在三相条件下进行,反应温度为150-170℃,反应压力为5.0-7.0MPa,水与正丁烯的摩尔配比约为1:1,树脂多选用耐热性好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该法工艺流程简单,产品回收精制容易,三废少,对设备腐蚀性小,仲丁醇选择性高;不足之处是对原材料正丁烯要求较高,一般要求C4馏分中正丁烯体积分数要高于90%。另外,树脂催化剂耐高温性能较差,寿命短,易失活,正丁烯单程转化率较低(不高于10%)。
(3)杂多酸直接水合工艺
该法由日本出光兴产公司于1985年开发成功。正丁烯在杂多酸催化剂作用下直接水合制得仲丁醇。杂多酸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钼磷酸,同时加入有机金属化合物添加剂。反应温度为200-230℃,反应压力为19.0MPa左右,仲丁醇选择性大于99%。在该反应中,正丁烯既是反应物,同时也对产物仲丁醇起着超临界萃取剂的作用。该法工艺流程简单,催化剂性能稳定,寿命长,反应为气—液相反应,反应器效率较高,高沸点副产物不在反应器内积存;不足之处是正丁烯单程转化率低,反应需要在高压和较高温度下进行。
1.1.2.2 仲丁醇脱氢制甲乙酮
仲丁醇脱氢制甲乙酮可分为气相脱氢和液相脱氢两种工艺。气相脱氢是目前工业上生产甲乙酮普遍采用的方法。气相脱氢采用氧化锌或锌铜合金为催化剂,将仲丁醇加热气化,在反应温度355-375℃、反应压力0.34MPa下,于脱氢反应器中进行脱氢反应,反应产物经冷凝分离得到甲乙酮,仲丁醇的转化率及甲乙酮的选择性均在90%以上。该法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催化剂寿命长,产品分离简单,能耗低,产率高等优点。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仲丁醇的单程转化率低于气相法;产品纯度较低,催化剂寿命较短;仲丁醇液相脱氢以骨架镍或亚铬酸酮作催化剂,反应温度控制在150-200℃,常压操作,仲丁醇的单程转化率低,但甲乙酮的选择性在99%以上。
1.2 正丁烷液相氧化法
丁烷液相氧化法的主要产品是醋酸,甲乙酮是作为副产而产生的(约占醋酸产量的16%)。美国联合碳化公司以及塞拉尼斯公司均采用此法进行生产甲乙酮。目前美国约20%的甲乙酮通过该法得到。
该工艺为气—液相反应,催化剂为醋酸钴—醋酸钠,溶剂为醋酸,反应温度为160-165℃,压力为5.6MPa,甲乙酮和醋酸的质量比约为0.4:1,副产物主要为醋酸乙酯、丙酸、乙醛等。该法的缺点是产物回收分离系统复杂,投资高能耗大,目前正逐步被淘汰。
1.3 异丁苯法
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反应温度控制在50-70t,正丁烯与苯经烃化反应生成异丁基苯;异丁基苯于110-130T,0.14).49MPa压力下,液相氧化生成过氧化氢异丁基苯,然后在酸催化剂存在下分解,于20-60℃提浓氧化液,生成甲乙酮和苯酚,最后分离精制得产品。通常情况下,每生产1t甲乙酮可联产1.26-1.28t苯酚,副产0.2-0.26t苯乙酮,丁烯利用率达67%-70%。该法的特点是反应条件温和,设备腐蚀较轻,有利于工业化生产,但工艺过程较为复杂,操作条件严格。世界甲乙酮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2.1 生产能力
甲乙酮自20世纪60年代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其产量以年均5%-10%的速度递增。2004年全世界甲乙酮的总生产能力为134.0万t/a,产量约为120.0万t,其中北美地区的生产能力为18.0万t/a,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3.4%;欧洲的生产能力为36.5万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7.2%,日本的生产能力为27.5万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0.5%;南非的生产能力为5.5万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4.1%;拉丁美洲的生产能力为5.7万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4.3%;亚太(日本除外)的生产能力为39.7万t/a,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9.6%。其中,日本丸善石油化工公司的14.0万t/a装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甲乙酮生产装置,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0.4%,其次是美国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和英国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生产能力均为13.5万t/a,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0.1%。
2.2 供求现状及发展前景
2004年全世界甲乙酮的总消费量约为110万t/a,消费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工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涂料溶剂对甲乙酮的需求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8%,胶粘剂约占11%,磁带约占4%,化工中间体约占7%,润滑油脱蜡约占2%,印刷油墨约占8%,其它用途约占10%。
甲乙酮是优良的涂料用溶剂,但不是环境友好的溶剂。因为涂料在施工后溶剂全部挥发掉,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空气有一定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美国国家环保署(EPA)在1990年将甲乙酮列入“对大气有害的污染物”的名单。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甲乙酮在发达国家消费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美国的环保法规要求限制有机挥发物(VOC)排放,使甲乙酮在涂料中的使用量逐步减少。随着新的低溶剂高固含量涂料、辐射固化涂料、水基涂料和粉末涂料技术不断开发应用,甲乙酮在涂料及工业应用中逐渐被水溶性涂料及粉末涂料所取代,因此美国国内对甲乙酮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另外,由于丙酮价格相对较低,在欧洲出现了用丙酮取代甲乙酮的动向,‟同时采用以丙酮和醋酸乙酯为溶剂的高固体含量涂料取代了以甲乙酮为溶剂的涂料,这也导致了发达国家对甲乙酮需求量的逐步减少。因此,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因甲乙酮生产供过于求,纷纷加大向韩国、我国台湾和我国大陆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甲乙酮生产和消费国之一,目前的消费量约为19.1万t/a。其中涂料方面的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2.5%、印刷油墨约占4%、粘合剂约占13%,化工中间体约占6.5%、润滑油脱蜡约占5.5%,磁带约占5.0%,其他方面约占13.5%,预计到2007年总消费量将达到约19.0万t。
目前,西欧甲乙酮的消费量约为18.0万t/a,其中涂料方面的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65%、印刷油墨约占6%、粘合剂约占14%,化工中间体约占5%、其他方面约占10.0%。预计到2007年总消费量将达到约18.5万t。
目前,日本甲乙酮的消费量约为11.7万t/a,其中涂料方面的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31%、印刷油墨约占23%、磁带约占4%,化工中间体占5%、树脂加工约占21%、其他方面约占16.0%。近几年,日本甲乙酮的出口量稳步增长,每年约有产量的一半(约10万t/a)出口,产品大部分出口到东南亚地区。其中,向韩国和中国的出口量约占总出口量的80%。预计到2007年日本的甲乙酮出口量将达到约13.3万t。
CMAI公司专家分析指出,2007年前美国对甲乙酮的需求量总体将呈下降趋势,西欧略有增加,日本基本持平,各大生产厂商都已经排除了在欧洲建设新甲乙酮生产装置的可能性。而亚洲和前苏联地区未来几年对甲乙酮的需求量还将持续稳步增长。亚洲地区2007年前需求的年均增长率将高于3.0%,而同期产能增速只有约2.0%;前苏联地区2007年前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7.0%,而目前仍无新的建设计划。
由于甲乙酮有些应用领域还不可能用其他化学品来代替,因此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近期美国壳牌化学公司关闭了其在路易斯安那州诺科地区的一套13.6万t/a甲乙酮生产装置,使得北美地区甲乙酮的生产能力减少了约43%,产能过剩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和。预计2007年前全球甲乙酮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3%,而产能增长速度仅为约0.9%,这种需求增长大于产能增长的态势将逐渐缓解全球甲乙酮市场产能过剩的局面。我国甲乙酮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3.1 生产情况
我国甲乙酮的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抚顺石油化工公司石油二厂利用国内开发的正丁烯硫酸间接水合制仲丁醇/正丁醇、仲丁醇气相脱氢技术建成我国第一套甲乙酮生产装置。1991年,江苏泰州石油化工总厂从西德爱德安尼努公司引进技术,利用扬子石油化工公司提供的裂解抽余C4馏分为原料,采用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直接水合制得仲丁醇,再经气相脱氢生产工艺,建成一套7300t/a生产装置。1992年江苏正丹集团公司建成一套1500t/a生产装置。1998年黑龙江石油化工厂从德国引进正丁烯直接水合气相脱氢生产甲乙酮技术,建成一套1.2万t/a生产装置。2001年11月,山东淄博市齐翔腾达化工有限公司采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制开发的甲乙酮成套技术建成生产规模为2万t/a的甲乙酮生产装置,结束了我国大型甲乙酮成套技术长期以来依靠引进的历史。2002年,抚顺石油化工二厂和新疆独山子天利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又利用该技术分别建成生产规模为2.5万t/a和3.0万t/a的甲乙酮生产装置;2004年,哈尔滨石油化工分公司和兰州炼油化工总厂也分别投产了生产规模为3.0万t/a的甲乙酮生产装置。2005年6月,河北中捷石化公司总投资2.8亿元的3.0万t/a甲乙酮装置建成投产。除此之外,我国甲乙酮的生产厂家还有陕西西安油漆总厂、湖北荆门炼油厂、山东济南炼油厂以及吉化集团公司等。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甲乙酮的生产厂家有13家,总生产能力约为21.7万t/a,约占世界甲乙酮总生产能力的16.2%。
由于国内市场前景看好,因而有许多生产厂家正在建设或准备新建、扩建甲乙酮生产装置:吉林延边图门江石化公司正在新建一套2.0万t/a的生产装置;黑龙江石油化工公司拟将现有装置的生产能力扩建到5.0万t/a;新疆独山子天利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准备将其现有装置的生产能力扩建到4.0万t/a;广东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拟新建一套3.0万t/a生产装置;锦州石油化工公司拟新建一套4.0万t/a生产装置。此外,江西九江、江苏仪征、辽宁营口、陕西延安、吉林吉化、河北黄骅、福建泉州等地也都计划招商引资,准备新建甲乙酮生产装置。我国台湾的台塑石油化工公司也正在考虑在广东惠州的大亚湾新建一套4.0万t/a甲乙酮生产装置。预计到2007年我国甲乙酮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约30.0万t/a,2010年生产能力将达到约35.0万t/a。
3.2 进出口情况
尽管我国甲乙酮的生产能力增长很快,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原料供应等各种因素,实际产量并不是很大。加之由于国内下游应用领域发展较快,甲乙酮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其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1995年我国甲乙酮的进口量为4.50万t,2000年增加到10.21万t,1995—2000年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7.8%。2002年我国甲乙酮的进口量为12.41万t,2004年增加到14.32万t,1999—2004年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9.5%。2005年进口量为12.10万t,同比减少约14.21%。在进口的同时,我国也有少量的甲乙酮出口。2002年出口量为1294t,2004年为8740t,2005年为33174t。
从进口来源来看,我国进口的甲乙酮主要来自日本、南非、美国、英国和我国台湾省。2004年从这5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量合计为12.16万t,约占当年国内进口总量的84.9%,其中日本的进口量为4.98万[,约占总进口量的34.8%;美国的进口量为1.43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10.0%;南非的进口量为1.32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9.2%;英国的进口量为3.42万I,约占总进口量的23.9%;我国台湾省的进口量为1.00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7.0%。
我国甲乙酮的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来料加工的比例逐年下降。进口地区主要是广东、浙江、上海和江苏等沿海省市,广东省进口量约占国内总进口量的60%,浙江省进口量约占国内总进口量的20%。
3.3 消费现状及市场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建材、住宅家具、广告装饰、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档涂料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使得我国甲乙酮的表观消费量不断增加。1995年我国甲乙酮的表观消费量只有4.50万t,2000年达到10.91万t,1995—2000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9.40%。2003年我国甲乙酮的表观消费量为23.54万t,比2002年增长36.98%。2004年消费量为25.45万t,比2003年增长约8.11%。1999—2004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97%。
目前,我国甲乙酮主要消费在涂料和粘合剂等多个领域,此外在润滑油脱蜡、磁带、油墨、合成革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消费量。由于消费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甲乙酮消费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这两个地区,其消费量约占我国甲乙酮总消费量的80%-90%。这主要是由于上述地区甲乙酮下游应用领域发达,且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在这一地区设有大量消费甲乙酮的加工企业,其中仅广州市金珠江化学有限公司、汕头海洋集团公司、南海南奇树脂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每年甲乙酮的消费量均在万吨以上。2004年我国甲乙酮的消费结构为:涂料方面的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49.21%,润滑油脱蜡约占7.09%,粘合剂约占29.92%,磁带约占5.12%,其他方面约占8.66%。
3.3.1 涂料
在涂料方面,甲乙酮主要用作高档溶剂型涂料,如聚氨酯涂料、环氧树脂涂料、丙烯酸酯涂料以及乙烯基涂料等。我国的聚氨酯涂料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在涂料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增加。聚氨酯涂料主要集中在华东等沿海省市,也是甲乙酮在涂料中应用较为集中的地区。此外,环氧树脂类、丙烯酸酯类、乙烯基等涂料也消费一定量的甲乙酮,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国内甲乙酮在涂料方面的应用还相差很远,从世界发展国家的消费情况来看,甲乙酮在涂料中作为溶剂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而在国内还在使用一些相对较为低档的溶剂。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建筑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档涂料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许多国外著名的涂料生产商采取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中国建厂。如日本油漆公司在上海的工厂,生产出油漆供给上海通用汽车工业公司;在广州建立油漆厂,供给广州本田汽车公司;在河北廊坊建设建筑用油漆生产厂。英国太古油漆公司在上海建设装饰用油漆生产厂。这些大量高档涂料投入生产与使用,大大增加了甲乙酮在涂料中的消费量。2000年我国涂料行业对甲乙酮的需求量约为6.5万t,2004年消费量达到约12.5万t,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约17.0万t。
3.3.2 润滑油脱蜡
在炼油厂传统的润滑油生产过程中,采用的脱蜡溶剂主要有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极性溶剂(如酮类、二氯乙烷等)对蜡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对脱蜡油的溶解能力则欠佳;而非极性溶剂(如苯类、丙烷类)多对脱蜡油具有较好的溶解能力,但对蜡的选择性欠佳。为此,国内外大多数溶剂脱蜡装置一般是根据需要将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再加以使用。如今工业上广泛使用的脱蜡溶剂主要是各种酮和苯类的混合溶剂。由于丙酮的蒸汽压较高,不如甲乙酮挥发损失小。因此,目前在我国炼油厂的润滑油生产过程中,主要选用甲乙酮与甲苯的混合液作为脱蜡溶剂。2000年我国润滑油生产中溶剂脱蜡对甲乙酮的消费量约为1.2万t,2004年消费量约为1.8万t,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增加到约2.5万t。
3.3.3 粘合剂
在粘合剂的生产中,甲乙酮主要用于溶剂型粘合剂,尤其是聚氨酯类粘合剂。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和开发聚氨酯粘合剂,产量不断扩大,其中鞋用胶的用量占第一位,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鞋企业集中、产量大,是我国甲乙酮在粘合剂方面的主要用户。从将来的发展看,我国聚氨酯粘合剂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展。以鞋用聚氨酯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国家,目前虽然有相当部分的制鞋企业以氯丁橡胶作为粘合剂。氯丁橡胶尽管有初粘接性好,可冷粘、价格便宜等优点,但其不耐增塑剂渗透,必须用苯类有毒溶剂等是其致命弱点。氯丁橡胶已不适应制鞋工业发展的要求。目前,国外的发展趋势是逐渐用聚氨酯胶粘剂取代,如今欧美等发达国家80%-90%的鞋用胶已经为聚氨酯胶粘剂所占领,国内也已经出现这种趋势。国内除在东南沿海地区大量使用聚氨酯胶粘剂外,近年来东北、华北和华中等地的制鞋厂家也开始使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另外,聚氨酯胶粘剂在建筑、高速公路、飞机跑道嵌缝材料、高层建筑玻璃密封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粘合剂对甲乙酮的需求量约为1.2万t,2004年需求量约为7.6万t,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约10.0万t。
3.3.4 磁带
在磁带生产中,甲乙酮主要用作聚氨酯的溶剂,2000年对甲乙酮的需求量约为0.5万t,2004年需求量约为1.3万t,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约2.0万t。
3.3.5 其他方面
在其他方面,甲乙酮主要用于制备过氧化物、甲基戊炔醇等。2000年我国其他方面对甲乙酮的需求量约为1.5万t,2004年需求量约为2.2万t,预计到2010年对甲乙酮的需求量将达到约3.0万t。
由此可见,预计到2010年,我国对甲乙酮的总需求量将达到约34.0万t,其中涂料和粘合剂仍将是我国甲乙酮的主要消费领域,其消费量仍将占到总消费量的77%以上。近年来我国甲乙酮的消费现状及预测情况见表6。讨论建议
(1)虽然目前我国甲乙酮的生产能力和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得大量进口,但是由于2010年前有许多生产企业准备新建或扩建甲乙酮生产装置,届时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将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有关拟建或扩建甲乙酮的生产厂家,应密切关注其他生产厂家的建设进度,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慎重行事,以避免出现被动局面。
(2)目前世界甲乙酮单线装置生产能力多在5.0万t/a以上,而目前我国甲乙酮生产装置的能力较小,最大的只有3.0万t/a。为了今后参与全球竞争,建议国内新建或扩建的甲乙酮装置能力应在5.0万t/a以上。
(3).甲乙酮生产对原料有一定的要求,工艺路线较多,应在工业基础好,原材料供应充足,离下游产品装置较近的地区选择生产地址,另外要综合评价国内外的各种先进工艺,因地制宜慎重选择符合国情和厂情的生产路线。建议采用国内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自行开发的成套甲乙酮生产技术,同时实行技术结构调整,关停技术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小规模生产装置。另外还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国外甲乙酮应用领域很广,特别是用于涂料、粘合剂、润滑油脱蜡以及树脂等方面的比重较大。而我国甲乙酮消费领域相对较窄,且主要用于涂料和粘合剂方面。随着我国甲乙酮生产能力和产量的不断提高,甲乙酮除在涂料和粘合剂方面保持较高的消费外,还应加强在树脂、润滑油脱蜡以及其他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上的开发应用,使其消费比例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化学类毕业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化学学习兴趣 课堂演示实验 农牧类专业课 动手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刚毕业,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所以,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观察兴趣的有效途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气体、沉淀以及颜色的变化,都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演示实验中,同学们逐渐学会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反思,促使他们融入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
2.加强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由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内容四部分组成。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进一步熟悉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加强对课堂上教授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实际训练各种操作,可以培养正确地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分析实验、组织实验、研究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农牧类中职专业课程中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第二课堂实验
开展化学第二课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继续、拓展和深化。第二课堂具有许多特殊的教育作用, 有时效果是课堂教学中不能达到的,它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化学第二课堂可以以化学实验、制作仪器、标本、模型和图表、课外阅读、校外参观访问、家庭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从而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中职化学教学第二课堂,可以把学生带到无比广阔的化学世界中去,让他们去观察、感受和认识化学世界,这对培养和造就化学方面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树立劳动观念;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制约、变化关系,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增强了农牧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课的动手能力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化学技术在农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和重要。农牧类中职的化学是一门基础课,主要讲授无机、分析和有机三部分,它与现代农艺、食品加工、畜牧兽医等专业课和以后学生所要从事的工作都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例如:利用细胞全能性培育植物的新植株和杂交培育新品种、畜禽及水产品加工、动物药理学、营养与饲料、生物化学等方面,都需要用到化学知识。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并且实验方法的适用性、科学性及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周密性决定着实验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必须对化学实验给予高度重视,严格认真地完成实验的各项
要求。
化学实验由于有产生气体、沉淀、颜色变化等足够引人注意的现象,提供种种感性材料,所以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真观察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实验的全过程:第一步是确定实验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是构思原理、试剂、装置以及操作等,第三步是实验操作,第四步是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第五步是整理、思考、形成结论。从化学实验的全过程来看,通过实验学习,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锻炼,其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样就为后面专业课的动手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肃认真的科学实践,同时它也是丰富多彩的,对于中职学生以后的学习影响是持续不断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化学类毕业论文 第7篇
一、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依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实践, 精心选择教学实验内容。非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与物理化学理论课紧密相关, 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程中既能练习大部分基本操作又能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原理的掌握, 真正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又要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 体现物理化学实验与专业课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对不同专业实验课程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取舍。例如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有金属相图的绘制, 而药学专业有蔗糖的转化的实验。实验教学内容的精选一方面可以增进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的联系,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体现出物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此外, 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对于同一个实验,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可选用不同的实验原料进行实验, 如燃烧热测定实验中, 食品专业学生我们采用葡萄糖为原料, 而环境专业学生则以煤油为原料, 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明显提高了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堂效果。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实验内容也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验安全和基本操作训练
安全问题是化学实验课程最应该受到关注的首要问题。虽然某些专业的学生在本学院开展了一些实验课程, 但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 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上经常会用到一些易燃易爆物质, 操作上的失误不仅可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 稍有不慎更有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生命危险。换句话而言, 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是保证实验能够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 并可有效地避免一些实验过程中危险情况的发生。因此, 教师需对学生严格要求, 规范操作。非化学专业学生的安全观念比较薄弱, 常常操作不够规范。本专业学生非常熟悉的基本的操作规范, 非专业学生往往重视不够, 操作比较随意, 比如有学生用滴管转移溶液时把滴管横置;加溶剂和加热容器的先后问题, 看似非常简单, 但有个别学生在先加热烧瓶的情况下加入易燃有机溶剂进而可能造成发生火灾的危险。因此在非化学专业学生的实验课堂上, 教师需讲解得更为细致, 并在示范实验时, 着重强调实验细节,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需注意监督巡视每个学生, 及时提示更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一方面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另一方面可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险发生。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基本的实验训练, 注重实验细节, 可以保证实验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实验课教学往往都是教师在讲台上一一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所用药品及仪器、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之后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地重复一遍。虽然大部分时候实验现象和结果比较满意, 但是很多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学生只是按部就班, 并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思考。一旦实验中遇到问题便束手无策, 只得向教师求助。长此以往便会养成学生的惰性, 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在我们实践教学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下节课实验, 并做出预习报告;让学生总结出自己认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布置思考题, 学生通过查资料解答问题的过程, 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化学课程中基本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 部分实验可以随机让学生先讲解实验过程, 以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过程中把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提给大家, 使所有学生共同思考, 参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来, 也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 使学生可以边做边想, 促进独立思考。调动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一方面可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另一方面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改革考核制度
考核是实验教学一个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加强教学管理和深化实验改革以及不断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往往主要是以学生的实验报告记分为主, 缺乏量化标准, 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我们对每个实验过程进行细化评分, 例如对出勤、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卫生状况、实验报告一一进行量化评分;并在学期末, 安排实验技能考试, 学生对随机抽取的实验题目进行现场操作, 并解答题签上的问题, 教师对操作过程和回答问题情况给出技能测试分数。最终按不同比例给出平均成绩, 从而避免了偶然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各方面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表现和水平, 真正达到公平公正, 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并对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摸索, 非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都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当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在各学科专业的重要性逐步被体现出来, 通过有效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非化学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 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从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一直不断致力于追求的目标。
摘要:通过非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实践, 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非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非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闫向阳, 杨新丽, 张玉军.非化学专业物理化学特色教学内容的实践与完善[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5) .
[2]曹宏梅, 赖红伟, 浦周芳.医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 2012, (39) .
[3]张春晔.提高非化学专业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3, (25) .
苯乙烯内酯类化学成分研究 第8篇
1提取分离
干燥景洪哥纳香根 (5kg) 用6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 浓缩提取液后用氯仿萃取。氯仿萃取部位浸膏 (48g) 经硅胶、反相ODS以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 (1) 28mg, 化合物 (2) 25mg, 化合物 (3) 200mg, 化合物 (4) 5mg, 化合物 (5) 28mg, 化合物 (6) 15mg。
2结构鉴定
化合物 (1) :淡黄色油状物;[α]25D+152 (c 0.2, MeOH) 。ESI-MSm/z255[M+Na]+。1 H-NMR (CDCl3, 400MHz) δ:6.16 (d, 5.3, H-2) , 7.50 (d, 5.3, H-3) , 5.50 (d, 9.2, H-5) , 4.87 (dd, 9.2, 4.8, H-6) , 4.80 (d, 4.8, H-7) , 7.20-7.46 (m, Ph H) ;13 C-NMR (CDCl3, 100MHz) δ:171.4 (C-1) , 120.8 (C-2) , 145.6 (C-3) , 151.6 (C-4) , 115.6 (C-5) , 77.5 (C-6) , 71.4 (C-7) , 141.9 (C-1′) , 127.8 (C-2′, 6′) , 128.8 (C-3′, 5′) , 128.4 (C-4′) 。与文献比较鉴定为gonibutenolide A[1]。
化合物 (2) :白色粉末;[α]25D-76 (c 0.2, MeOH) 。ESI-MSm/z255[M+Na]+。1 H-NMR (CDCl3, 400 MHz) δ:6.14 (d, 5.4, H-2) , 7.66 (d, 5.4, H-3) , 5.84 (d, 8.6, H-5) , 4.61 (d, 8.7, 4.8, H-6) , 4.18 (d, 4.8, H-7) , 7.20-7.45 (m, Ph H) ;13C-NMR (CDCl-3, 100MHz) δ:171.4 (C-1) , 120.8 (C-2) , 142.5 (C-3) , 152.7 (C-4) , 115.5 (C-5) , 77.9 (C-6) , 71.8 (C-7) , 142.2 (C-1′) , 128.4 (C-2′, 6′) , 129.0 (C-3′, 5′) , 128.9 (C-4′) 。与文献对比鉴定为gonibutenolide B[1]。
化合物 (3) :白色结晶;[α]25D+23 (c 0.4, MeOH) 。ESI-MSm/z257[M+Na]+。1 H-NMR (CDCl3, 400MHz) δ:3.00 (dd, 19.0, 5.4, H-2a) , 2.75 (d, 19.0, H-2b) , 4.37 (s, H-3) , 2.40 (dm, 17.0, H-4a) , 1.83 (dd, 17.0, 4.0, H-4b) , 4.64 (m, H-5) , 3.75 (s, H-6) , 4.73 (d, 1.0, H-7) , 7.21-7.37 (m, Ph H) ;13 C-NMR (CDCl3, 100MHz) δ:169.1 (C-1) , 23.2 (C-2) , 65.5 (C-3) , 35.8 (C-4) , 67.0 (C-5) , 70.2 (C-6) , 75.4 (C-7) , 138.9 (C-1′) , 127.5 (C-2′, 6′) , 126.8 (C-3′, 4′, 5′) 。与文献对比鉴定为9-deoxy-goniopypyrone[2]。
化合物 (4) :白色粉末;[α]25D-65 (c 0.4, MeOH) 。ESI-MSm/z233[M-H]-。1 H-NMR (CDCl3, 400 MHz) δ:3.73 (dd, 19.0, 5.2, H-2a) , 2.62 (d, 19.0, H-2b) , 4.37 (s, H-3) , 2.55 (dm, 17.0, H-4a) , 2.06 (dd, 17.0, 4.0, H-4b) , 4.55 (d, 4.4, H-5) , 3.63 (dd, 8.0, 4.4, H-6) , 4.31 (d, 8.0, H-7) , 7.21-7.37 (m, Ph H) ;13C-NMR (CDCl3, 100MHz) δ:168.3 (C-1) , 22.7 (C-2) , 65.0 (C-3) , 40.6 (C-4) , 79.4 (C-5) , 75.2 (C-6) , 75.0 (C-7) , 140.8 (C-1′) , 127.9 (C-2′, 6′) , 126.7 (C-3′, 5′) , 127.5 (C-4′) 。与文献对比鉴定为leiocarpin A[3]。
化合物 (5) :白色粉末;[α]25D+64 (c 0.2, MeOH) 。ESI-MSm/z249[M-H]-。1 H-NMR (CDCl3, 400MHz) δ:3.16 (dd, 19.5, 5.0, H-2a) , 2.96 (d, 19.5, H-2b) , 4.40 (d, 3.5, H-3) , 4.17 (s, H-4) , 4.63 (dd, 6.5, 3.2, H-5) , 3.98 (s, H-6) , 4.93 (s, H-7) , 7.32-7.45 (m, Ph H) ;13C-NMR (CDCl3, 100MHz) δ:167.8 (C-1) , 35.2 (C-2) , 72.6 (C-3) , 70.9 (C-4) , 70.3 (C-5) , 70.1 (C-6) , 64.4 (C-7) , 135.8 (C-1′) , 129.1 (C-2′, 6′) , 128.7 (C-3′, 5′) , 126.2 (C-4′) 。与文献对比鉴定为goniopypyrone[4]。
化合物 (6) :白色结晶;[α]25D+35 (c 0.5, EtOH) 。ESI-MSm/z233[M+H]+。1 H-NMR (CDCl3, 400MHz) δ:6.20 (d, 9.9, H-2) , 7.13 (dd, 9.8, 5.0, H-3) , 4.60 (t, 5.0, H-4) , 4.91 (dd, 5.0, 5.3, H-5) , 4.15 (m, H-6) , 4.70 (d, 5.1, H-7) , 7.28-7.38 (m, Ph H) ;13C-NMR (CDCl3, 100MHz) δ:160.8 (C-1) , 123.0 (C-2) , 141.2 (C-3) , 68.0 (C-4) , 85.8 (C-5) , 83.0 (C-6) , 85.7 (C-7) , 139.5 (C-1′) , 125.8 (C-2′, 6′) , 128.3 (C-3′, 5′) , 127.6 (C-4′) 。与文献对比鉴定为isoaltholactone[5]。
参考文献
[1] XP FANG, JE ANDERSON, CJ CHANG, et al. Three new bioactive styryl-lactones from Goniothalamus giganteus[J].Tetrahedron, 1991, 47 (47) : 9751-9758.
[2]C MUKAI, S HIRAI, M HNAOKA.Stereoselective synthe-ses of (+) -9-Deoxygoniopypyrone[J].J Org Chem, 1997, 62 (21) :6619-6626.
[3] J CJEN, GQ LIN, HQ LIU.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the styryllactones, 7-epi-goniodiol and leiocarpin A, isolated from Goniothalamus leiocarpus[J].Tetrahedron Lett, 2004, 45 (43) :8111-8113.
[4] KR PRASAD, SL GHPLAP. Stere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Bioactive Styryllactones[J].J Org Chem, 2008, 73 (1) :2-11.
化学类毕业论文 第9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机械类,材料类,思考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项实践教学活动。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既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1],笔者所在的学院是机械工程学院,大部分是做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以及控制技术等相关课题的毕业设计。工程材料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机械”和“材料”是不分家的。因此,在机械类专业从事材料类课题毕业设计是可行且必要的。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本次毕业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研究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关于这一指导思想,热处理是个工艺,她的目的就是改变材料的性能,这是最终的结果,但是这个工艺是通过改变材料的组织来实现改变材料性能这一结果。因此,本次毕业设计的思路是比较明确的:研究材料组织-材料性能的关联,这个关联的转轴就是热处理工艺。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选取了45钢、2A12铝合金两种具体材料。
1 实验材料及设备
由于是研究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因此,材料的具体化学成分并没有测定。本毕业设计选取的是45钢,2A12铝合金两种材料。实验设备从原材料切割-金相制备-组织观察/性能检测;具体有不同目数的砂纸,Q-2金相试样切割机,M-2金相试样预磨机,P-2金相试样抛光机,SX2-12-10箱式电阻炉,BMM-200倒置金相显微镜,HRS-150数显洛氏硬度计。腐蚀剂根据具体材料选取了氢氟酸(浓),盐酸,硝酸,水,酒精。
2 实验方法
45钢进行淬火,回火热处理,2A12铝合金进行固溶处理及时效处理,然后分别比较初始试样,热处理前后试样的显微组织以及硬度。
3 实验结果以及讨论
由于本毕业设计是验证性试验,所以实验结果事先知道。45钢淬火后组织变成了马氏体,回火后组织变成了回火马氏体,硬度淬火后升高,回火后比淬火后低,比初始状态要高。而2A12铝合金固溶处理后组织变成了单相组织,硬度降低,人工时效及自然时效后均变成了多相组织,硬度的变化是固溶处理后降低硬度,时效后提高硬度。
4 毕业设计的一些思考
当时的本意是要学生熟悉材料组织-材料工艺-材料性能的关联,熟悉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给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一些材料与工程思想的初步培养。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根据学生进行的实际情况,存在以下一些思考。
(1)本次毕业设计两个学生的主线是一致的,只是选择的具体材料和实验结论不同。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腐蚀剂的选择。学生是按照资料上的腐蚀剂来腐蚀材料的,材料腐蚀后在金相显微镜下并没有看到所谓的金相组织,学生很沮丧,不清楚其中的原因,是材料的原因还是金相制备操作的原因,还是腐蚀剂的选择、配比以及腐蚀技巧的原因。学生反复思考,在确定了是金相腐蚀剂的问题后,学生仔细在腐蚀剂的方面下了苦功夫,终于在金相显微镜下看到了不同颜色衬度的显微组织。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金相制备应该不是个大问题,这是基本功。但是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并没有相关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思想,对于金相制备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小问题,金相制备的过程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最后优美的显微组织在光镜下一片“茫然”。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到金相制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恰当的解决问题,这基本上达到了毕业设计的初衷,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毕业设计中非技术问题的处理。本次毕业设计技术问题就是一些专业问题,如热处理温度的选择,腐蚀剂的选择,金相组织的观察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技术问题。比如热处理过程中,45钢要观察初始试样、淬火后试样、回火后试样这三种试样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而回火必须是在淬火后才能进行。因此,淬火试样必须同时多淬火几个,一是自己要观察组织和力学性能检测,二是要为后面的回火热处理提供样品,而且这几个步骤均有可能失败,因此还要有多余的备份试样。实验室只有一台热处理炉可供毕业设计使用,因此,学生在安排试样热处理必须提前根据时间安排好,一要计算自己的时间(如淬火必须保证在白天进行),同时也要和同伴的时间搭配好,以免发生“撞车”现象。
(3)毕业设计中的“同异”现象总结。本次毕业设计两个学生题目虽然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但是这两者之间有很多可以进行类推。从热处理工艺和材料组织的角度说,2A12铝合金的固溶处理和45钢的淬火处理实际上是等同的,都是把材料加热到单相组织然后快速冷却的过程,都是非平衡组织。但是从力学性能上看,这两个工艺对初始试样的硬度性能的影响却是相反的,45钢淬火能提高初始试样的硬度,而2A12铝合金的固溶处理却降低了初始试样的硬度。究其原因,就要从材料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来解释[2]。45钢淬火加热时候材料组织变成了单相奥氏体,而冷却时候却又变成了马氏体组织,这种马氏体组织硬度较大,所以45钢淬火后硬度变大;而2A12铝合金的固溶处理后由多相组织变成了单相组织,快速冷却时,此生相来不及从主相中析出,也即是单相固溶体,所以相对于初始试样的多相组织而言,固溶处理后硬度反而降低。而45钢的回火热处理和2A12铝合金的时效处理也有同异之处。45钢的回火实际上是淬火后的马氏体中的碳原子析出来形成第二相的过程,而2A12铝合金的时效处理也是从固溶处理的单相固溶体结构中析出第二相粒子的过程。但是同样的道理,这两个过程类似,但是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却又是相反。45钢回火过程中马氏体中过饱和的的碳原子析出使之形成铁素体,因此材料的硬度降低,而2A12铝合金的时效处理第二相粒子的析出又能产生弥散强化,所以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因此,深刻理解了这两组材料的热处理对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那么对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就有较深的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材料类毕业设计和机械类毕业设计也有相通之处,材料类课题最终的目的是开发满足某种性能的新材料,而为了得到这种新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制备工艺,传统的机械设计也是为了实现满足某种运动的机器需要,而要满足这种运动要求,可采取不同的运动机构组合,这也正是机械的魅力所在。
(4)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随着大学扩招的进行,大学实验室平时实验课很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较为充足的实验条件,而毕业设计却是一次让学生充分实验的好机会。本次毕业设计,由于实验室相关实验材料的不充足,很多原材料都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从金相砂纸的购买,抛光布的选择,金相腐蚀剂的选择等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特别是在磨金相过程中的一些小技巧,学生自己反复试验终于得到了领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实验室的金相显微镜历史较为悠久,只能观看材料的显微组织,不能把金相图片拷贝到电脑中,而金相组织图片又是本次毕业设计的重点内容。学生后来用自己的相机把金相图片拍下来再拷到电脑上,这样虽然不专业,但是从说明实验结果的角度看,也把问题给解决了。
5 问题和建议
虽然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学生的动力能力得到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基本满足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要求。但是还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本次毕业设计的实际完成情况,有以下几个建议:
(1)毕业设计过程中老师应加强指导。
材料类毕业设计中的实验经常是一环扣一环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因此,老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展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定期汇报自己的工作。如果指导老师同时带了博士、硕士研究生,可在每次博士、硕士研究生课题的探讨时候把本科生带上,让本科生知道自己课题的在整个课题组中的位置。
(2)加强毕业设计的宣传和指导。
目前,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理解不够,由于很多历史的原因,很多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在机械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做化学的毕业设计课题,有做控制的也有做材料科学等方面的课题。同时,由于学生大学后两年和专业课老师接触比较多,因此选择毕业设计老师时候一般都先考虑专业课老师的课题,而从事一些基础科老师的课题确少有人问津甚至没人选择。因此,学院对毕业设计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设计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实,毕业设计主要是一个过程,不管从事哪个类型的课题,只要好好做,完全按照毕业设计的程序走,学会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并查找资料来分析问题,动手操作来最终解决问题,就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
(3)毕业设计时间的理解应更加灵活。
大家知道,材料类课题毕业设计主要是靠做实验来完成的,很多实验周期性较长,仅仅依靠毕业设计那段时间来完成可能效果并不好。其实现在大学的实验实践课程以及各种科技创新项目,都为学生进入实验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有较多的时间来从事课题研究。这些都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创造了条件。如果学生在以前的实验实践课程或者科技创新项目中有较好的基础,那么他在大四从事相关该课题的毕业设计就显得游刃有余,也会把毕业设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毕业设计的时间实际上可以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只不过最后展现成果就在大四那段时间。
(4)毕业设计的模式可多样化。
传统的毕业设计都是老师定好题目,学生被动的接受相关课题。实际上,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导师指导模式等方面都可以多样化。有些老师和企业有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完全可以由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在完成部分工作。有些课题需要实践经验很强的老师来指导,而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缺少相关实际工程背景,因此,可和企业商定选取外聘导师。有的学生在参加毕业设计之前已经找好工作单位,这时候可和签约单位商量,把企业的相关课题课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这些模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郭登明,刘明尧,江山,等.提高机械类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1(9):104-106.
化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10篇
化学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因此培养化学型应用性人才对国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河北的化工企业从华北制药到石家庄制药,从耀华玻璃厂到树脂拉伸成型,从化妆品公司到精细化工生产等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化学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化工领域应用型技术人才,对促进河北省化学工业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国家社会发展战略实为人才发展战略,大学质量教育与应用型人才教育已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数量倍增,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一直是高校和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应用、推广、转换、创新能力的中、高级人才[1]。
1.1 重应用
理论型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
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型是特色,是优势。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相比较,相对于其注重理论性知识,我们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我们更要强调技术应用;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我们更要强调专精实用。
1.2 高素质
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但知识广度,而且要有知识深度。
在能力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
2 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化学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更贴近化工生产,具备较强的解决现实化工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化学类人才的关键。我院本着这种想法,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2.1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2]。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反馈于理论,教会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改变常规的教学模式,课堂应以具体事例教育学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改变原始的考试模式,避免死记硬背,考试方式更注重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实际生产先联系,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加强实习教学。通过实习环节将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综合应用于生产实践相结合。如我院每年都带领学生参观学习污水处理厂、玻璃厂等与化工相关的企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补充和巩固已学到的专业理论,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和掌握实际操作,锻炼学生专业工作能力[3]懂得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懂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
引导学生投入科研工作。毕业论文就是化学类学生深入科研最好的方式。一方面强调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强调毕业设计题目与现代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项目中协助教师从事实践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从工程实践角度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工程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同时,在毕业设计任务中要求学生撰写专利申报文件,鼓励学生申请国家专利,锻炼学生独立总结研究和开发成果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实践证明,在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实验动手、开拓思维、积极思考、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实现了与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过程实现错位竞争,拓宽就业渠道创造了条件。
3 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必须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学、创新能力。因此,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如英语、高等数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与有机化学等,使学生具坚实的后盾,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4]。
培养学生创新性,应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为基,质疑反思为尚,多远开放为途”。
我校为学生提共多种平台。一是依托大学生创新基地,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支撑,提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平台。二是以实际项目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自身的创意进行创新训练。三是结合课堂教学,依托课程建设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这些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建立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创新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用房、教学实验用房及经费十分紧张的条件下,我们挤出一定场所,建立了公开实验室。学生以挑战杯形式组成课外科技小组,配备指导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建设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实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
我们应该本着“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原则,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和国家提供化学类应用型人才,为我省乃至全国输送高科技、重应用、全方位的人才,为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教学质量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理论探索,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构建以注重工程应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57-58,52.
[2]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3]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4-6.
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作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起点的选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过大或空乏
部分学生在选题时非常盲目,不能判断题目是否过大,应怎样去缩小选题。如每年都有学生选择我国货代企业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等题目,这类论文题目过大,最终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
2、选题陈旧无新意
从专业题目汇总来看,学生热衷选择讨论了很久的题目,因为学生自己能力有限,又不愿意花过多精力在毕业论文上,所以文献资料丰富的题目成为首选。
3、理论性选题偏多
由于经管类学生论文固有的特点以文字表述为主,而理论性文章相关资料无需实际调研容易取得,结果就是过于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堆砌成文,容易造成论文内容雷同,质量不高。
二、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共性方面,从参与毕业论文的主体进行分析。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1)思想上重视不够
有的毕业生缺乏对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与就业关系不大能通过即可,论文质量高低无所谓,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导致选题比较随意。
(2)时间分配上存在矛盾
以我校为例,目前我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启动时间是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上报毕业论文计划即题目大致在12月中旬,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准备考研、求职或实习过程中,由于远郊办学学生基本已退宿离校,因此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选题方面更多体现了学生的主观意识。
(3)能力不足的制约
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分析处理问题,也缺乏创新能力,对于专业热点问题把握不住或驾驭不了,只能选择资料收集容易、内容大而空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2、教师的主导作用受限
(1)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考核以数量为主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对论文质量的考核比数量的考核更为复杂也难以操作,因此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只偏重数量的考核,按指导学生数量来计算工作量,后果就是部分指导教师只关注指导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当然更不关心学生的选题。
(2)师生比制约导致指导作用限制
近年来,随着经管类专业连续扩招,导致生师比过高,通常一个教师每批要指导8- 10名学生,学生人数过多造成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平均时间减少,而教师自身教学工作量大,还要兼顾科研工作或自我充实等,致使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明显偏少,对学生论文选题放任或者把关不言的情况增加。
三、本科毕业论文中对选题的指导实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必须是在教师和学生充分配合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指导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加深了解,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分类指导。结合专业热点、兴趣专长和实践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帮助学生进行选题。
(1)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实际指导论文选题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方面专业热点问题有兴趣,其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能满足要求,这样的选题就容易写出比较好的论文。如有学生在选题之前跟笔者的沟通中提到对供应链金融问题感兴趣,通常此类问题对物流专业学生来说研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当了解到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比较熟悉,同时在拍拍贷有过比较成功的实践经历,因此建议可适当缩小范围对电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最终该学生论文通过对电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的研究,参考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进行了融资业务设计和电商金融系统设计,并构思了未来电商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合作模式和业务形态,答辩时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优秀论文。
(2)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选题指导
有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已经有过暑期实践或者正进行的实习工作,通常笔者鼓励学生把毕业论文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当然直接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与论文结合相对较容易,如有学生在制造企业的采购部门实习,在选择时就以《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某新资企业JIT采购的分析和优化》作为论文题目,以具体企业实际操作出发,从物料管理、JIT采购具体的实施、采购流程等方面作为分析切入点,着眼于当前的运营流程的改善和未来的组织系统架构,制定了一套OEM公司JIT采购方面可以选择和借鉴的系统方法。有时候学生实习岗位与物流没有直接关系,笔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启发学生发现工作与物流的切入点,如有学生实习岗位是质量管理,经过多次沟通,最终确定的题目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企业物流改进研究》,论文从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物流两者的关系入手,剖析制造型企业在物流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某某电机制造企业为例,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该企业在物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这些贴近实践的选题再加之学生后期的努力,最终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赫连志巍.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点选取与对策.教学研究,2007(3)
[2]旷开源.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探索,2008(7)
化学类毕业论文 第12篇
我院是一所多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类实验实训室是集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采选矿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共享型实验实训基地。安全是实验实训室的头等大事, 对于高职院校化学类实验实训室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 在运输、装卸和贮存保管、使用过程中, 容易造成职业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环境与生态破坏而需要特别防护的化学品。包括爆炸物质、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制毒品、毒害品、腐蚀品、放射性物质。
危险化学品固有的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特性, 使其从产生到消亡全过程都具有极大的危险性。高职院校主要涉及危险化学品储存与使用两个重要的环节, 如果管理不严或有疏漏, 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给师生的生命和学校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如果被犯罪分子所利用, 将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 必须加强监督与管理, 防患于未然。
我院化学类实验实训室的危险化学品种类较多, 但数量较少, 供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使用。尽管如此, 为了做好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实验实训室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确保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的安全性。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我院是企业 (攀钢集团公司) 办学, 建立了集团公司保卫处、学校保卫处、实验实训室三级管理体制, 同时, 还有受市公安局监管的层层管理负责制。在集团公司保卫处的直接领导下,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领导, 各业务分管副院长为成员的院级安全生产委员会, 制定包含危险化学品在内的校园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同时为使院安全委员会的各项决策得到切实落实, 指定学校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职能部门 (如保卫处、总务处、实验实训室) 代表学校行使在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权力。
直接负责危险化学品储存和使用的实验实训室也实行了安全管理层层负责制, 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明确了职责和分工, 做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责任落实到每个实验室、每个人员。制定了危险化学品出入库登记制度、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易制毒化学品使用登记表、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月报表、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管理办法、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制度、剧毒品管理制度等。学院保卫处定期到实验室检查、登记易制毒品、剧毒品的储存与使用品种和数量, 并上报集团公司保卫处备案。市公安局、集团公司保卫处以及院级安全生产委员会也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安全检查、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确保了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储存与使用。
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提高安全意识
(一) 安全本质的再认识
人们一般认为的安全就是没有伤害、没有损失、没有威胁、没有事故发生, 这些想法无疑是对的, 但这只是对安全的一种表面的理解。安全的本质含义应该包括预知、预测、分析危险和限制、控制、消除危险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 要求管理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人员必须事先预测、分析危险化学品可能引起的伤害事故, 如何限制、控制这些伤害事故, 如果一旦发生事故该如何解决、消除危害。无数事实说明, 对危险茫然无知、没有预防和控制危险能力的“安全”是盲目、虚假的“安全”。仅凭自我感觉的“安全”是不可靠的、危险的“安全”。因此, 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问题, 学校主管领导及各部门领导、实验实训室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 都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的重要性。
(二) 用灾害事故为安全教育素材, 警钟长鸣, 提高安全意识
在安全生产问题上, 人们往往周而复始地犯着同样的错误, 反反复复发生同样的事故。因此, 我院每周有固定时间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学习。如果某地方突发重大安全事故, 会立即召集有关人员通报事故情况并吸取教训;实验教师充分利用上课时间, 列举一些典型安全事故、灾难, 对学生进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教育, 借助于别人的事故教训帮助自己提高认识水平, 增长安全知识, 提高安全意识。
(三) 学习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工作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对学校而言,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是关系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学校稳定的大事。因此, 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相关人员必须学习《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常用化学危险品储存通则》、《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危险化学品储存管理、使用人员必须接受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 并经考核合格, 方可上岗作业。我院严格执行国家规定, 只有经过危险化学品特殊工种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书的人员, 才能管理和使用危险化学品。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 凡是进入实验实训室的学生, 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安全知识, 尤其是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安全知识, 经考试合格了才能继续在实验实训室上课。安全知识教育包括防火教育、防中毒教育、防烧烫伤教育等。
我院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将安全工作分解到各级各部门, 落实到人, 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每年学院领导与集团公司保卫处签订安全责任书;学院主管领导与管理及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每学期学院与从事危险化学品实验实训的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 实行安全抵押金制度。如果未发生安全事故, 则按规定退还抵押金;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就要按规定罚款甚至受到行政处分或法律制裁。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 真正把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分解和落实下去, 使每个环节都有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 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位领导、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化学危险品管理及使用中肩负的重大责任。
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管理
危险化学品仓库单独设在一楼, 安装防盗门, 窗户外面安装牢固的防盗栏、防盗网, 室内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 值班人员24小时监控。室内安装排风系统, 保证通风良好, 符合安全要求。仓库设置明显的标志。
储存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场所设要设置防晒、防火、防爆、防毒、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渗漏等安全设施, 并保持正常状态。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种类、特性分类、分堆储存, 堆垛不得过高、过密, 堆垛与墙壁之间, 留出了一定通道及通风口。
互相接触容易引起燃烧、爆炸的物品及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隔离储存。
遇水容易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化学品, 受阳光照射容易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化学品, 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点, 还采取了降温及隔热措施。
容器、标签完整无损, 标签外涂一薄层石蜡防止被腐蚀。如发现破损、渗漏必须立即进行安全处理。无标签化学药品必须经鉴定确认后再贴上标签, 否则按法律程序报废处理, 不得擅自处理无标签化学药品。
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和变质以及混有杂质而容易引起燃烧、爆炸危险的危险化学品, 经常进行检查、测温、化验, 防止自燃、爆炸。
不准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库房内或附近进行试验、分装、打包、焊接和其他可能引起火灾的操作。
剧毒化学品以及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单独存在专用仓库的保险柜中, 并办理严格的入库手续, 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 进行核查登记, 入库后定期检查。使用剧毒试剂的人员要携带毒品领取凭证和完整的使用计划, 提出申请, 层层审批后才能办理出库, 并且当日使用当日领取, 余量当日放回毒品库。使用后的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不得擅自丢弃。
库房内不得住人, 工作结束时, 应该进行防火、防水、防盗检查, 切断电源。
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安全管理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使用危险化学品, 必须按照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果学生实验需要用危险化学品, 教师必须讲解清楚如何使用、使用安全注意事项、一旦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等, 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旁边指导、监督。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安全管理。
(一) 有应急预案
操作化学危险品时要对可能出现的中毒、着火、爆炸等意外事故有应急预案, 确保事故发生后能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应对。
(二) 操作规范
教师必须讲解清楚如何使用危险化学品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 必要时要先做示范。如我院工业分析专业的学生到实验室做分析化学实验时要稀释大量的浓硫酸, 学生知道应将浓硫酸沿容器壁缓缓倒人水中, 并不断搅拌, 而不能将水往浓硫酸里倒, 但是他们不敢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就先讲解清楚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 教师再做示范, 示范时一定要戴上耐酸碱手套, 穿上防酸碱的工作服, 将盛稀硫酸溶液的容器放置在盛有大量冷却水 (有条件可加入冰块) 的大容器 (水槽或水盆) 中, 这样有利于由于稀释放出的大量热量更快散去。稀释操作结束后, 让学生用手指试一试或用温度计测试冷却水的温度, 实际体验浓硫酸稀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使他们牢记操作规程。最后, 学生在教师指导、监督下完成稀释操作, 这样, 既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怖、害怕、紧张的心理, 又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只有按操作规程操作, 才能保障安全;只要按操作规程操作, 就不会出安全事故。
(三) 防止中毒
引起中毒的两条途径是皮肤和呼吸道, 只要截断这两条途径, 就能避免和预防中毒。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实验实习工作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严格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注意个人防护, 包括使用隔离衣帽口罩, 使用手套及防护背心、挡板等, 切忌在实验实习区域内饮水进食;工作结束后一定要用肥皂认真洗手后方可离开。具体包括:绝对不允许口尝化学试剂;不允许直接用鼻子来嗅气味, 应用手煽出少量气体来闻气味;使用有挥发性毒性、腐蚀性的试剂, 如甲醛、浓盐酸、浓硝酸、高氯酸等时, 要在通风处进行。如果发现中毒现象, 应立即停止工作, 根据情况先做应急处理, 并及时拨打120急救或直接送医院抢救。
(四) 废弃物集中分类处理
实验实习室废弃物应集中回收处理, 做到严格规范管理, 要有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在选择实验实习课题时, 在保证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无公害、低毒的实验, 但有时也避免不了使用有毒试剂。如测定铁矿石中的全铁实验, 为了比较有汞实验法与无汞实验方法的优劣, 必须使用剧毒试剂氯化高汞, 这就要全程监控学生的操作, 决不允许擅自将实验残液、残渣倒入下水道中, 要集中回收处理, 以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
废弃物必须清楚地写明其成分、废弃时间, 在处理前必须充分了解其性质, 进行分别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应考虑加入量小而无害且易处理的药品, 减少和防止再生有害废液的排放, 认真考虑废液在处理中的利用。如废液、废碱的相互中和、废铬酸用于分解有机物等措施, 以节约处理所用药品, 还能减少再出有害废液。在处理后若废水有害, 必须加以再处理。
当今, 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地方越来越多, 社会各界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但是, 管理、使用危险化学品时, 仍常有安全事故发生。为了搞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 就要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安全教育、健全安全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科学存储和使用, 使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为学校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摘要:危险化学品是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实验用品。因易燃、易爆、易中毒、腐蚀性等特点, 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是化学类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工作实际, 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危险化学品储存及使用等几方面, 阐述了高职院校如何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管理。
关键词:高职,化学类实验实训室,危险化学品,安全意识,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杨中秋, 杨艳平.浅议化工高等院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9, (1) :65-66.
[2]孙吉凤, 等.浅析医学生化实验室安全管理[J].长春医学, 2008, (2)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