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真情作文范文(精选5篇)
呼唤真情作文 第1篇
一、个性阅读,感悟精髓
在真学课堂上学习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感悟文本内容的精髓,让小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个性化解读,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例如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语言的魅力以及传统文化的经典之美,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体会,例如在体会“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该句诗营造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品味文本中使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景色描摹得惟妙惟肖。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自己组织语言来描绘诗句中构筑的美好画面。对于这样的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大家纷纷展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绘画,将自己的见解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写作手法和意境进行解读,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个性化解读中感悟到了文本的精髓,实现了深度阅读的目标。真学课堂要求教师依据文本引导学生个性阅读,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绽放思维,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精髓,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以疑促思,拓展视野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提问、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引导学生真正思考文本关键,这样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渐深入,最终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能力有效提高。
苏教版教材中的《船长》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被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精神深深感染,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船长的视死如归而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船长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英雄。但是,在大家尽情赞美船长的时候,却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老师,其实我也非常敬佩船长,但是我也觉得其实船长完全可以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船长也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留下自己的性命,不是能够为大家做更多的事情吗?为什么要和船一起沉没呢?”面对学生的这种质疑,教师觉得非常有意义,于是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同时引导学生在课下的时间搜集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生命的价值。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非常精彩,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自主质疑的过程中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让学生收获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深刻的体验。
三、语言实践,提升素养
真学课堂呼唤回归本性,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回归语文本真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训练语言表达,提升学生素养。在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曲折的情节发展中获得关于维生素C的相关知识,在结束课堂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进一步了解维生素C的内容,例如维生素C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有什么作用等,然后写成一份小小的调查报告。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搜集各种资料,并且将自己搜集到的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各种水果和大家分享,品尝其滋味,最后将自己的调查收获写成报告。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拓展了视野,获得了更加多样的知识,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所以应该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安排一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效迁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提升语文素养,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课堂。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要以真学理念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解读,真正阅读和思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品味语文教学的原汁原味。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呼唤回归本位,让学生品味语文课堂的“原汁原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真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02).
[2]李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01).
呼唤真情优秀作文 第2篇
情与理,是否也是个斯芬克斯之谜?“大义灭亲”、“法不容情”、“零度情感”……一个个故事,一页页历史,见证着理性的崇高,情感的萎瘠。似乎放逐了情感,就能赢得法律的公正,科学的公允、世间的公平。事实果真如此吗?
问世间“情”为何物?“生死相许”是不渝的爱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孔老夫子讲“仁者爱人”;释家“普渡众生”、“慈悲为怀”;还有庄子的“与物为春”……“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钱,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
看世间渺渺人生:“智子疑邻”是情感的偏私,人与他人的情感丝线骤然断裂;城市的铁门隔离了风景如画的自然世界,也隔离了朴素的乡村情感;欲望的旗帜肆意飘浮,心灵的世界填满了金钱、虚名……驱逐了“真”情;是谁在风中哭泣?是情感遮蔽了认知,还是蠢动的物欲萎缩了认知?!于是乎,我们为911事件而欢呼;于是乎,我们痴迷于嵇康从容鸣奏《广陵散》的意境,独不见刑场前的血腥;嘲笑阿Q而独不见自身心灵的丑陋;我们痴迷于美学的暴力,但却不知这是暴力的美学……我们失却了“同情”――那种生命与生命相通的情感,又何以产生共鸣之音,又何以产生心灵深处的认知呢?广岛上空的原子弹何止是日本人的创伤,也是人类世界每个生命的创伤。“一沙一王国,一沙一世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没有“与物为春”的`“真”情之亲,何以窥见“沙”的深邃,何以理解“花”的眼泪。
我们呼唤“真”情。
诚然,科学需要理性。但试想,如果没有对科学的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爱因斯坦何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晚清学者王国维、章太炎等更视学术为生命。诚然,法律排斥情感,可是,剥掉一己之私之后,我们从中看到的不正是一颗火热的强烈的责任心,一根根联系着人民的“真”情之线吗?是啊,冰冷的认知更需要情感的温床。
强化思维训练,呼唤真情作文 第3篇
首先,文章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初中组的95篇作文中,竟有53篇是在虚构故事,而不是叙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如果故事只是外壳,其中包裹的是作者的真实情感,那也无可厚非;可通过故事,我们仍难读到作者的真实情感和体验,且编造的成分太多,这就有问题了。孔庆东教授认为,许雪菲的作文能拿特等奖,是因为它真实。作者对生活细心观察、深切体悟,于是准确描绘出父母之间的真实情感。每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你用心去体会。就有可能写出真实而独特的文章;对虚构能力较弱的初中生而言,凭空地虚构故事,绝不是吸引读者的窍门和捷径。
其次,思维能力的局限在文章中表露无遗。95篇作文中,空洞说理的作文竟高达20篇,其中还有7篇始终纠缠于“月光”这个词语,思维没有任何发散性:在29篇引用了诗词典故的作文中,竟有23篇局限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贝多芬的《月光曲》之上,看来除了思维能力有限,知识积累也成了一个严重问题。温儒敏教授和中语会顾之川秘书长都认为,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吸取营养、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过分注重文辞的华美,文风忧郁阴柔,也是本次决赛作文暴露的一大问题。大量采用比喻、铺排等修辞手法,而内容空洞甚至虚假的文章多达23篇。这无疑是应试作文弊病取得的“胜利”。同时。受郭敬明小说等感伤文学影响,在文中夸张地表露忧郁气质的,竟有46篇,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如此看来。孔庆东教授“呼吁阳刚作文的回归”不无道理。用真情实感取代矫揉造作。体现出一代人的青春与生命力,是写作应该坚持的品质。
呼唤人间真情 第4篇
——谈《我的叔叔于勒》作者的希冀
陈才银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的这篇短篇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次转变中,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篇小说里,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我” ——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若瑟夫对叔叔于勒的态度,借此表达出作者的希冀。
“我”接受了母亲的付款任务后,没有像父母那样的“暴怒”,走到叔叔面前时,彬彬有礼: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付您多少钱,先生?‛
到叔叔跟前,为什么不相认呢?因为有父母的暴怒。叔叔困苦不堪,但是我仍然尊重他,称他为“先生”,这与父母认为他是“贼”、“讨饭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问候后我认真注视叔叔于勒。小说中这样写道: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驻足认真看着叔叔,从他的手到他的脸,看得非常仔细,这过程中,若瑟夫该是怎样的难受啊,于是同情心油然而生。见到困苦不堪的叔叔,又想到父母视叔叔为陌路人,甚至是仇敌,也就有了这样的心理:
我心里默念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心理中,反复倾吐着亲情,表达了我对叔叔的深切同情,又充满着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我同情叔叔,从母亲给我的钱里拿出10个铜子作小费给了他。年轻的若瑟夫的心还没有被庸俗冷酷的小市民思想所染黑,内心还是充满着对贫困和弱者的怜悯,对亲情的渴望。
小说结尾写出了这样的环境: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环境描写,与其说是衬托父母沮丧失望的心情,不如说是“我”对父母的不满,对社会的不理解,对前途的茫然。
正是小说的这些描写,才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这篇小说,作者成功地批判了“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呼唤着人间真情。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
邮编:431900 电话:***
父亲良知告急,大义儿泣泪真情呼唤 第5篇
2006年4月,在退学一年多后,闻伟重新回到了美丽的大学校园。又一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闻伟百感交集。近一年的磨砺和心路历程,有太多的风雨岁月值得回忆,有太多的人世沧桑值得铭记……
往事如烟。2001年冬天,在离春节不到半个月的时候,闻伟患肝癌多年的母亲像风中的枯草一样飘零而去。这一年,闻伟才14岁。
第二年,一个叫周桂娥的女人走进了这个家庭,成了闻伟的继母。又一个女主人的到来,让这个沉闷的家顿时鲜亮起来。周桂娥和闻培军一样,也是湖北孝感人,在一家商场上班,38岁的她有过一次破碎的婚姻。这个善良而贤淑的女人自从走进这个家起,就把心融入到这个家庭里,把闻培军父子俩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周到细致。
然而,毕竟是再婚家庭,和谐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因为思念前妻,也因为性格和生活习惯的差异,闻培军开始与周桂娥发生冲撞。开始周桂娥尚能忍受,时间一长,她的心态也渐渐失去了平衡。当闻培军再对她百般挑剔、大发脾气时,这个温顺的女人终于不愿再做沉默的羔羊,愤怒地与他交火。一个好端端的家从此笼罩着战争的乌云。
因为家里战火纷飞,再也找不到温暖,闻培军的人生航向开始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下班后,他开始不回家,与一帮朋友在一起喝酒,打麻将赌钱。闻培军在孝感市一家国营企业上班,每个月的工资不过1000元,以前,他还能把每个月的收入上交一大半给周桂娥,自从沉湎于牌桌后,输多赢少的他开始不再向家里交钱,常常把每个月的工资输得精光。2004年春天,闻培军与周桂娥维持了不到两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
母亲去世了,继母又被父亲逼走,曾经慈爱勤劳的父亲蜕变成了一个嗜赌成瘾的“魔鬼”,一切的一切让闻伟这个少年心痛如割。那次,父亲又好几天没有回家了,闻伟放学回来,忍受着饥肠辘辘在牌桌上找到了父亲,小屋里烟雾缭绕,空气污浊,眼前的父亲头发蓬乱,双眼熬得通红,赢了一笔钱就笑呵呵地把钱往怀里拢,十足一副赌徒的丑态。闻伟足足在父亲身边站了有半个小时,父亲连看都没有看他一眼。心酸的泪水在他的脸上流淌,他“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抱着他的腿,苦苦哀求:“爸爸,别赌了,回家吧!”已经赌红了眼的闻培军哪里听得进儿子的话!他一把推开儿子:“别来烦我,一边玩去!”闻伟哭着离开了这个乌烟瘴气的“魔窟”……
2004年9月,18岁的闻伟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即使这样的喜讯也没有把闻培军从牌桌上拉回。就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晚上,父亲依然在晚饭后跑去赌博了。就在这时,闻伟才知道,父亲已经陆续从熟人和朋友那里借了7万多元,这笔钱已经被他输得所剩无几。闻伟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当天晚上,他含着泪一一给父亲的熟人和朋友打电话,哀求他们不要再借钱给父亲了,他是还不起的。
几天后,借钱四处碰壁的闻培军知道是儿子在捣乱,回到家对他大发雷霆。闻伟积聚太多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与父亲大吵了一顿。这时的父亲,连他上大学的第一笔学费都拿不出来,姥姥和舅舅帮他凑齐了学费,闻伟一刻也不想在这个家多待,一刻也不愿多看父亲,他拎着简单的行囊,一个人提前到大学报到了。
但闻伟的身体里毕竟流淌着父亲的血,他含着热泪给父亲写了一封又一封信,规劝父亲戒赌。然而令他伤心的是,他字字血泪凝成的信,一封封如石沉大海。
擎起诚信大旗:儿子退学打工替父还债
2004年寒假,闻伟带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了孝感老家。走到小区门口,眼前的一幕让他的心猛地揪紧了:五六个人围着他的父亲,大声咒骂,往他身上吐唾沫、扔垃圾,逼他还钱。这些人都是父亲的朋友和熟人,他们怒火中烧地对闻伟说:“你爸爸借了我们的血汗钱,他一天不还,我们就一天不放过他!”说完愤愤而去。
这年寒假,闻伟度日如年,时时担心债主们找上门来闹事。除夕之夜,闻伟和父亲还没吃完年夜饭,就有几个债主找上门来,要求闻培军还钱。闻培军悄悄溜了,几个债主在家里闹一阵后就散了。大年初二那天早晨,父亲的一个同事找上门来,哭着对闻培军说:“我妻子得病住院了,躺在医院里等着动手术,求你把借的两万元钱还给我吧,这可是救命钱啊!”闻培军畏畏缩缩地坐在角落里,始终重复着一句话:“现在没钱,以后会还给你的……”这个债主伤心欲绝地走了。
闻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从小到大,母亲就教育他:“人生在世,诚信为本。”诚信这两个字在他心里生了根,伴随着他成长。家庭的变故让父亲堕落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赌徒,失去了做人的根本。父亲已经诚信不再,良知泯灭,但作为儿子的他不能不讲诚信啊!
一种悲壮的豪情从闻伟的心头腾起!他要退学打工,替父还债!不还清父亲欠下的那些债务,他的良心一辈子都不会安宁。
2005年春节后,闻伟返回学校,办理了休学手续。然后,他拿出父亲的那些欠条,一一给债主们打电话:“王叔叔,您放心,我爸爸借您的钱我会尽快还上!”“刘阿姨,您别着急,我会想方设法还上您的钱的!”……几乎没有人相信他的承诺:“说得倒轻巧,你一个穷学生靠什么还钱?!”闻伟没有争辩。辩解又能解决什么问题,行动是对他们最有力的回答!
闻伟在武昌小东门附近以每月100元的租金租下了一间平房,里面没有一件家具,一块木板架在砖头上就是他的床。一切安顿下来后,闻伟开始了他艰难而悲壮的打工替父还债生涯。但要找一份工作并不容易。在劳务市场转了几天,最后有一家烧鸡店接纳了他。第一天上班,看着脏兮兮的地板,闻着刺鼻的腥臊味,闻伟恶心得直想呕吐,他转身就往外走。走出100多米后,他猛拍自己的脑袋,我这是干什么来着?我是来挣钱的,不是来享受生活的!
因为是第一次干这样的粗活,笨手笨脚的闻伟远不如农村来的大嫂手脚麻利,老板很不高兴,对他吆五喝六。委屈和苦涩的泪在闻伟心里倒流……
闻伟,这个还不满19岁、看上去还有些稚嫩的男孩把诚信的大旗扛在肩上,把疲惫和苦累藏在心里。为了挣钱,他每天要打3份工:每天早晨5点,他就要起床赶到早市去给烧鸡店拔鸡毛,每拔一只鸡2元钱,几个小时下来,他的双手在水里浸泡得像鱼肚皮,几乎失去了知觉;匆匆吃碗热干面,便去建筑工地做小工,背水泥、挑砖头、和泥沙……一天劳累下来,尽管累得浑身骨头像散了架,闻伟还得拖着两条酸腿去给一个小学生做家教。
闻伟把一分一厘钱都积攒下来,生活费降到了最低标准,一天不超过10块钱。一个月后,闻伟凑满了1200元钱,他把这笔钱分成4份,高兴地给王建华等4个父亲的债主打电话:“王叔叔,我替我爸爸给你还第一笔钱,以后我会陆续把钱还给您的。”汇出了第一笔钱,站在武汉车水马龙的街头,闻伟的心头有丝丝缕缕的轻松掠过。
尽管家庭条件一般,但作为独生儿子,闻伟从小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今,当同龄的花季少男少女无忧
无虑地享受美好的校园时光时,他那瘦弱的身子穿行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为了兑现承诺,为每一分钱而奔波忙碌。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头发凌乱、面容消瘦的小伙子竟是为了替父还债,主动退学的大学生!
夜深人静,孤独地躺在床上,闻伟是那么怀念美丽的大学时光。还债的日子何时是尽头?他何时才能重返校园?闻伟恨父亲,可他又想父亲,常常在泪水滂沱中沉沉睡去。
诚信峻醒良知,父亲悔恨的泪啊儿子欣慰的笑
闻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钱是那么重要。每积攒下来一笔钱,闻伟就给父亲的债主们汇过去。这些年来,父亲伤害了与朋友和熟人之间的感情,现在,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替父亲赎罪,修补他们之间感情的裂痕。
一晃半年过去了,闻伟用自己的血汗已经替父亲还掉了近万元的债务。他太累了,半年来他没有休息过一天,靠坚强的意志支撑自己。从退学打工到现在,闻伟一直没有告诉父亲,暑假到来时,他告诉父亲,自己要在武汉勤工俭学,就不回家了。
2005年9月中旬,闻伟在建筑工地背砖时,由于太疲惫,他从二楼摔了下来,造成左胳膊骨折。老板要送他去住院,闻伟没有同意,最后老板赔给了他4000元钱。去大医院治伤太贵,闻伟舍不得,他想把这笔钱存下来替父亲还债,便去了一家小诊所,花100多元把骨头接上了。
因为这次骨折,闻伟破天荒地休息了半个多月。伤势渐渐好转后,他决定利用养伤这段时间回去看看父亲,自从2月份离家后,他一直没有回去过。他带着那笔赔偿金和积蓄共5000元,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回到熟悉的孝感,闻伟没有直接回家,首先找到了父亲的债主刘卉阿姨,拿出一部分钱来还给了她。刘阿姨告诉他,因为再也借不到钱,他父亲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嗜赌成瘾了,但还是一副成天无所事事的混混模样。见闻伟的左臂上缠着绷带,刘卉惊讶地问他:“你的胳膊怎么了?你一个学生,哪来那么多钱还债?”
闻伟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断断续续地讲述了自己退学打工为父亲还债的经历,当刘卉知道闻伟刚才还她的钱竟是老板赔给他的医药费和营养费时,她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眼前这个男孩看起来并不魁梧并不高大,却用诚信的品质和坚强的毅力,挺起了山一般的脊梁!刘卉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她坚持把钱退给了闻伟:“孩子,这钱你先拿去养伤,等以后有机会再说。我再也不逼你父亲还钱了。”
当天下午,刘卉含着眼泪一一给闻培军的其他债主打电话,讲述了闻伟退学打工替父还债,以及用受伤的赔偿金还债的经过,大家都被感动得唏嘘不已。他们一致约定,不再逼闻培军还钱了,并且要让闻伟早日重返校园,顺利完成学业。第二天,几个债主结伴来到闻培军的家,这一次,他们不是来讨债的。他们一反常态,他们指着闻伟对闻培军说:“你生了个好儿子,从现在起,看在你儿子的份儿上,我们不再逼你还钱了。”
债主们的一席话说得闻培军一脸愕然。直到这时,他才知道儿子退学打工替自己还债的事,甚至为此摔断了胳膊,用赔偿金来偿还他欠下的债务。闻培军木然地坐在椅子上,久久没有回过神来,好一会儿,他双手捂脸,失声痛哭:“我不配做父亲啊!”懊悔和愧疚在闻培军的心头冲撞,令他夜不能寐……
3天后,闻培军与儿子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好几年了,父子俩没有说过这么多话。闻培军真诚地向儿子忏悔,要求他重返校园,表示自己一定戒赌,重新做人。债主们也一致要求闻伟返校,他父亲欠下的钱等他大学毕业后再还。2006年4月,闻伟在离校近一年后,重新回到菁菁校园。
儿子的忍辱负重、债主们的宽容和大义,仿佛绵绵春雨彻底洗净了闻培军心灵的污垢。他要用行动为自己赎罪,白天在单位勤勤恳恳上班,晚上去一家建筑公司看大门。节假日,他拉下面子,拎着编织袋在大街小巷捡垃圾。每积攒一笔钱,他就马上还给债主。每还掉一笔债,他就像搬走了压在心头的一块砖头,负罪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每还掉一笔债,他都要打电话告诉儿子,请儿子放心,他在努力,他会还清那些债务的。父亲脱胎换骨的变化让闻伟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