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目标范文(精选4篇)
编写目标 第1篇
一、新教材的教学容量偏大
1.八年级下册新教材虽然 只有10个单元, 但每个单元都有2篇文章和1段长对话, 内容偏多。建议适当减少文章的数量。
2.每个单元的词汇量平均 有50个左右, 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太大。
二、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偏高
1.每个单元的SectionB3b都有写短文的任务, 这种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完成, 建议降低写作难度。
2.每个单元约有10个左右像achievement, amusement, bandage, cannibal等偏难的词语, 学生不容易学习和掌握, 建议适当删减。
3.个别练习难度较大, 如Unit2Self-check2, 要求用合适的短语或不定式填空。这个题别说是学生, 就是没用过上一套教材的老师做起来难度也非常大, 不借助教学参考书, 很难得出正确答案。此类练习, 建议删除。
三、新教材部分学习内容没能照顾到农村学生
新教材内容多是与城市生活相关, 有些内容农村学生学习起来脱离 生活实际 和生活范 围, 有机械性。例如, 在Unit8“HaveyoureadTreasureIslandyet?”中介绍的几本名著, “AliceInWonderland”, “LittleWoman”, “TreasureIsland”, “OliverTwist”等, 农村学生很少有读过, 建议在课后注释中给出简单介绍。
四、新教材中出现了一些知识性错误
1.Page12, 4a中, “giveout”应改为“giveaway”, 因为根据“Wewillthemoneyfromthesaletohomelesspeople.”意思来看, 此处应填“赠送”而不是“分发”。
2.Page22, 2b第一段中, “Theydon’thavetimetostudyanddohousework, too.”此句因为 是否定句, “too”应改为“either”。
3.Page38, 2b最后一段中, “Ididn’tbelievehimatfirst, butthenIlookedoutthewindowandrealizedthatitwastrue.”根据句意 “向窗外看”, “lookout”应改为“lookoutof”。
4.Page42, 2d中, “Youhavedifferentopinionsaboutthestory, andneitherofyouarewrong.”句中neither作主语, 谓语动词用单数, “are”应改为“is”。
5.Page47, SceneSix中, “Maybeitwasthebirds.”根据句意, “birds”应改为“birds’”。
6.Page55, 2d中, “3.Anotherreasonforfewerandfewerpandasisbecausepeoplearecuttingdown
sopandashavefewerplacestolive.”因为“live”是不及物动词, 此处应改为“livein”。
7.Page60, 4a中, “2.Iheardyoulostyourkey.”根据语境, 时态不对, “heard”应改为“hear”。
教学目标应如何编写 第2篇
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学习水平(表现程度)。教学目标的叙写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是指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在设计目标
时要考虑学生要学到、学会什么,而不是我要教什么。
2.综合性原则 :是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
力的培养和发展。要涉及知识与技能、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情感态度)、过程与结果等。3.系统性原则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整体上把握,不能孤立地就课时而设计课时目标,而是要“学科课程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逐层具体化,上下贯通,相互关联。
4.可操作性原则: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可操作,把教学目标具体化;同时还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最大限度地克服教学目标的陈述模棱两可的现象.二. 对数学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你是如何理解的?举例说明。
过程和方法被列为课程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种全面超越,突显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这两个维度的目标是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可以说,过程和方法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同时,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保证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落实。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结论,而是要着眼于这种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过程,重视获得这个结论的方法。
编写目标 第3篇
关键词:学习目标;初中生物;导学案
2012年度,通过开展市级小课题“初中生物‘导学案编制研究”的实践活动(2012XKT-ZXSW002),对“导学案”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笔者认为编写一份好的“导学案”,关键是要高度树立目标导航的意识,将课程目标转换、落实、贯穿在“导学案”诸环节中,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以下是“导学案”编写过程中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体会。
一、锁定学习目标
教师编写“导学案”时,要认真阅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提出的所教内容的课程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参,准确分析学情,将课程目标转化成便于学生操作的、简单明了的学习目标,学生使用“导学案”时,通过对学习目标的阅读与思考,直击课程学习活动的核心,明确目标和内容,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使学习活动有的放矢。
二、识别学习目标
识别学习目标是编写“导学案”的重要环节,通常安排在“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环节。设计该环节时,教师要找出教材中蕴含着的核心学习目标的基本知识点,如,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图形、基本方法等等,以问题、填写关键词、识图等形式进行加工编写。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知学习活动任务的核心、关键所在,整体把握基础知识,感受和体会学习目标。
三、攻克学习目标
攻克学习目标是编写“导学案”的最关键环节,是对学习目标深刻理解的高层次的抽象的思维活动,通常安排在“导学案”的“合作学习”环节。编制“导学案”该环节时,要遵循“启发学生思维—重组学生想法—创新学生思维”的思维活动规律,将学习目标的重难点细化成能引导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问题、或提供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资料、或呈现攻坚克难的直观图片和模型、或创设攻克目标的实验探究活动等。通过“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写一写”“辩一辩”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渠道地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和内在联系,积极构建知识的网络框架,自主地构建知识。
四、评价学习目标
该环节是突出学习目标核心、检查重难点是否掌握的重要步骤,通常对应“导学案”中“课堂检测”这一环节。教师要以核心目标为重点,变换方法,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编制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检测试题,检验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一步对学习目标进行科学评价。学生通过完成检测题,要能比较科学、准确地评估自己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完善学习目标。
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其实,“导学案”的编写何尝不是这样呢?因此,在编制初中生物“导学案”时,要牢固树立“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基础、学习目标的分解是重点、学习目标的辨析是提升”的意识。以目标为先导,充分发挥目标导教、导学、导测的导航功能,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目标清晰、形式多样、思维丰富、方便高效的学习载体。
参考文献:
盛群力,马兰,褚献华.论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08(05).
编写目标 第4篇
1 领会改革精神, 明确发展方向
2002年,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 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2006年9月, 卫生部印发《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 明确了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提出要深化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 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配置, 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所以, 必须构建适应卫生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 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新一轮教材, 保障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2 修订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 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2001年版教学计划和大纲已不能适应目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过多强调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与岗位需求、就业需要联系不密切。在课程体系上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及学时偏多, 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理论知识量大, 社科人文知识偏少, 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存在距离。2006年8月, 在新一届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职研究会的领导下, 启动了新一轮全国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修订工作, 由北京卫生学校、辽宁大连铁路卫生学校、广西玉林卫生学校和广东珠海卫生学校牵头, 全国19所中等卫生学校共同参与, 经过调研、论证、编写、审稿、专家审定、统稿6个阶段完成。
3 修订教学计划
3.1 教学计划
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招生对象及其学制与时间分配、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教学内容要求、教学见习与毕业实习、考核、附表8部分。
3.2 培养目标
由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中、初级医学检验专门人才调整为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检验、卫生检验、病理检验技术等工作,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
3.3 培养标准
知识目标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3个层次, 实践目标分为熟练掌握和学会2个层次, 职业素质和态度分为学习和具有2个层次。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医学检验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 还要具有将常规检验项目与临床疾病联系的初步能力, 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知识、法律知识、医疗安全知识, 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文化品质、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
3.4 课程结构
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 由5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
3.5 课程设置
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3.6 学分计算
必修课程18学时计1学分;选修课程每门课计1学分, 共15学分;毕业实习每1周计1学分, 共40学分。
3.7 时间分配
3年共150周, 前4学期各26周, 第三学年46周。其中毕业实习40周 (医院实习32周、社会实践8周) , 长假2周, 毕业复习、考试2周, 就业教育2周。
3.8 专业方向
课程设置主要为临床检验方向, 拓展模块3中设置了病理检验技术和卫生理化检验技术课程, 以拓宽就业渠道。
4 修订教学大纲
依据修订教学大纲的指导原则和要求, 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以及卫生职业教育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的特点, 组织修订了微生物检验技术、生物化学等8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4.1 教学大纲
内容包括课程任务、课程目标、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和要求及教学大纲说明5部分。
4.2 教学内容和要求
增设了教学活动参考, 其方法有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讨论和技能实践等多种形式, 以便教师教学中选用。
4.3 教学大纲说明
包括参考学时、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教学要求对理论部分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实践技能分为熟练掌握和学会2个层次。教学建议要求有评价方式。
5 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编写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教材是教师正常教学的重要保证和基本工具, 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教材是使学生学好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价值观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
5.1 明确指导思想, 把握编写原则
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教材建设要从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出发,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 形成体系, 讲究实用, 开发和编写出体现卫生教育特点、满足卫生职业需求、反映教学改革成果、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
本轮教材的编写原则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 以满足岗位需求、教学需求和社会需求为标准, 力求体现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特色,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 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 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
5.2 遵循教学计划, 明确培养目标和标准
在以上教学计划中规定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与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熟练掌握医学检验操作技能, 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检验、卫生检验、病理检验技术等工作,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标准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职业素质和态度3方面提出了要求。
5.3 依据教学大纲, 把握课程任务和课程目标
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物质代谢与机能活动的关系, 熟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掌握人体主要组成成分及其结构、性质和功能,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5.4 按照编写要求把握编写内容
行职委要求基础课程教材要为专业和学生的岗位需求服务, 要和专业课内容的需求相吻合。所以, 《生物化学》教材的编写也要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 适应目前就业市场、生源结构和岗位培养目标的变化。既要坚持教材的科学性、吸取原版教材的有益因素, 又要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紧紧围绕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既要保证教材结构的完整性、合理性, 又要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 使编写体例严谨、充实、丰富、多样, 使教材具有可读性。本次教材的编写遵循了新一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 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的职教理念, 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 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
5.4.1 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在上一版教材注重适用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中等职业教育医学检验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特点, 根据专业课程模块对本课程的知识需求,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选择教材内容。编写形式针对当前中职生特点, 内容尽量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具有趣味性,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4.2 实践技能强化为本
生物化学是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的桥梁课程, 实践技能是在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向专业课程生化检验的实践技能的过渡, 因此应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 注重实践操作中细节的培养, 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以适应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5.4.3 教材内容适度删减
生物化学是医学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 也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一门课程, 特别是当前生源质量的下滑, 不宜过深讲授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式和一些章节中的调节机理等, 适度删减远离专业课程要求的知识。
5.4.4 增加教材可读性 (1) 教材的每章前都列出了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或学习过程中了解和强化学习目的, 实现学习目标, 同时也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2) 教材每章均设有链接。在确保应知、应会内容为基础的前提下, 结合教学内容, 每章节都设有链接等非正文内容。链接是知识的外延, 是对教学内容必要的深化和扩展, 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3) 每章后增加小结。为了便于学生复习、总结、归纳和进一步学习, 在每章后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总结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章中内容, 而是在原有内容基础上有一个概括和提升。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还会出现新的变化, 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也会作出相应的改变来满足培养需求。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