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献辞范文(精选6篇)
百年校庆献辞 第1篇
各位校友,社会各界的朋友们!
1998年金秋的十月,是山西师大人的节日.我们山西师范大学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雨曲折,四十年的开拓进取,四十年的改革发展,迎来了建校四十周年的盛大庆典.在这里,我们代表校党委,校行政,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并以我们个人的名义对多年来支持和关心师大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省内外归来的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山西师范大学建校四十年来,向各条战线输送了三万余名优秀人才,为科教兴晋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几代师大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团结,创造,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敬业,尚德,博学,求精”的严谨教风和“修身,崇真,勤学,强能”的勤奋学风.四十年师大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凝聚了几代师大人的艰难探索,艰苦奋斗,艰辛求证;四十年师大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渗透着几代师大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比之1958年建校时学校面貌有了巨大变化,育人环境,教学生活设施有了根本的改善,教育质量,教学科研水平逐年提高,成绩斐然.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师大每一位辛勤耕耘的教师,每一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干部和职工,每一位心系师大,魂牵母校的师大人!
我们举行建校四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其意义不仅在于四十年的回顾和纪念,更在于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和返校的各位校友,与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着眼于师大明天的改革和发展,群策群力,让明天的师大更新,更强,更富有生机!
今年三月份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再次重申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历队伍要求有一个高质量的师范教育体系.可以说,师范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工程,是科教兴国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此情此景让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今后,我校将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教学体制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促进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以改革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弘扬优良传统,再创辉煌业绩.我们相信,有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有各位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们的鼎力支持,我们一定会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山西师范大学带入21世纪!
百年校庆献辞 第2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窗外寒风凛冽,室内喜气洋洋,又是一个丰收的十二月!在企盼的激情里,在捷报频传的喜悦中,洪泽外国语中学迎来了五周年华诞。值此喜庆时刻,我谨代表西安翻译学院,向几年来为了洪泽外国语中学的发展勤勤恳恳工作的全体教职员工们,为了洪泽外国语中学的荣誉而刻苦攻读的全体学子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
谢!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风风雨雨中,洪泽外国语中学走过了五年的光辉岁月。五年风雨浸润流岚岁月,积淀下五年的沉沉履步,五年峥嵘穿透纯净书声,抒
写出五年的精彩华章。五年的拓荒播种,这里已成为一片沃土,一株株幼苗茁壮成长,桃李成荫,春华秋实;五年的锲而不舍,这里已成为人才的摇篮,一批批学子走出校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五年的上下求索,这里已成为洪泽湖畔璀璨的明珠。
发展为第一要务,借《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洪泽县教育强县的东风,洪外人抓机遇而添动力,顺时势而登高楼,于2003年晋升为淮安市重点中学,2004年成为江苏省示范初中。在洪外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洪外形成了“认认真真读书,堂堂正正做人”的校风.中考成绩捷报频传,高考本科年年攀升 五年艰苦求索,彪炳千秋;五年花繁果硕,绚丽夺目。洪外3600名师生员工同舟共济,用“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知难而进、敢于争先”的洪外精神谱写了一部辉煌的史诗,铸造了洪外今天的荣耀。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催开了满园蓓蕾;感谢我们的莘莘学子,是他们用成功与喜悦为母校赢得了辉煌。
回首往昔,我们骄傲;展望未来,我们向往;恩承荫庇,我们感激;承前启后,我们深感任重道远。往事如歌,未来如诗,满载五年的坚韧不拔,我们勇敢前行,未来在脚下延伸,我们的内心因憧憬而轻盈,我们的神情因期待而凝重,如椽大笔写不完激情岁月,千言万语抒不尽满腔深情,长歌豪迈待我们挥斥方遒。望我洪外人能继续植桂培兰不仰千种绿,栽桃育李尤钦万顷材。
成就是昨天的句号,开拓是永恒的主题。在新的岁月里,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紧紧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狠抓“三风”建设,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并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向着“积淀文化底蕴、注重精细管理、打造洪外品牌、创办特色学校、培育一流人才”的目标迈进。争取更大成绩,报答远在西安的丁院长对家乡父老的拳拳之心.我坚信:洪泽外国语中学的明天会更灿烂!
百年校庆献辞 第3篇
基于这一点, 我们学校把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在校庆活动中积极互动作为校庆设计、操作与实践的重头戏。如前期的深层次宣传, 节目准备过程中的全员参与学习, 以及校庆当天互动方案的精心设计等。通过尝试探索, 反思总结, 再尝试、再探索, 再实践, 在百年校庆活动中确确实实收获了成功, 收获了精彩, 达到了预期育人效果。
一、前期宣传, 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百年校庆筹备前期, 学校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如学校的豆豆娃广播进行宣传发动;小记者采访老教师、老校长, 然后通过校刊、广播等广而告之;成立校史室等。校史室把一百年的历程呈现为一段段经典瞬间, 并以年级组为单位, 参观学习。通过校史室老师的讲解, 了解学校一百年办学历程, 增强作为百年学子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学生在学习与聆听中, 自然而然地参与了, 在参与中大大激发了兴趣, 在老师的肯定中又更高热情地参与, 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为百年校庆活动打造了全员参与、兴趣盎然的良好开端。
二、相关预习, 奠定全员参与的坚实基础
舞台节目的表演是百年校庆当天的重头戏之一。基于此, 我们精心设计表演方案, 确定具体表演内容。为了让百年校庆的舞台不专为少数特长生而设, 而是要让全体师生真正参与, 形成互动, 打造真正属于全体师生的舞台,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可行的全员参与及互动方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 活动前的预习, 是相当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在豆豆娃广播、音乐课堂、以及晨会班会中进行百年校庆舞台节目的相关预习,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努力使儿童灵性在随机的教育情境下得到“激活”和“唤醒”。
1.豆娃广播———集体预习的一道视听线。校园广播, 是学校一道亮丽的视听线。皮亚杰说:学生认知的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 逐步建立分化的理解的认知结构。与“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同理。“听乐百遍, 其义也会自见”, 每天中午的校园广播, 总是回荡着我们的校歌、昆曲、评弹等旋律。平时的点滴积累, 让孩子们在不经意间, 对音乐的旋律非常熟悉和喜爱。
2.音乐课堂———重点预习的一条主战线。学校校歌《快乐起航》、吴文化学习的代表作———评弹小曲《跨小吟》, 以及具有区域特点的创作舞蹈We are Waiting (唯亭) 的学习, 是百年校庆前音乐校本课堂的主要内容。前期的校庆宣传, 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高度热情。校园广播天长日久的积累, 使得课堂上学生实践活动的效率、成功率大大地提高,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学习主动性也大为提高。这种课前充分预演的“听”和课堂特意设计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师生的参与及互动更丰富, 更有效, 更有活力。
3.晨会班会———接力预习的一个主窗口。音乐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每天的晨会及每周一次的班会, 无疑是校庆舞台节目相关预习的又一渠道。在这里, 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接过了音乐老师手中的艺术学习接力棒, 真正在学生普遍参与的基础上达到了全体老师的全心投入;在这里, 音乐课堂的学习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在这里, 单一的教与学进一步深入, 班级中小组之间的比赛, 年级组的比赛, 全校性的比赛, 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三、精选细挑, 发挥全员参与的最大极限
精选校庆一台戏, 是百年校庆当天的主要活动, 也是前期准备与学习的重要反馈环节。校庆当天, 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 组成班级方阵, 年级组又以醒目的橙、青、黄三种不同颜色的帽子组成低、中、高三大方阵。舞台表演的孩子各就各位, 做好相关准备。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刻, 领导和孩子们在一起, 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家长和孩子们在一起, 退休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跨小往日精英学子和孩子们在一起, 真可谓济济一堂, 其乐融融。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台上台下、班级方阵之间、年级组方阵之间的一系列互动与参与, 将一百年校庆活动推向了高潮。那一声声吴侬软语的低吟浅唱, 那一阵阵“Oh yes, we are waiting”的激情标榜, 回响在跨小上空, 回响在每一个跨小人的心中……
百年校庆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的一段生命历程。有了师生全身心地参与与互动, 每一次艺术实践活动都将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 都将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校庆“三”“百年” 第4篇
(一)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大学生活的母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今年9月8日将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从1962至1968年,我在那里生活了6年(本应1967年毕业,可分配时已到了1968年的夏季)。6年的大学生活让人感慨万千。有幸在历史系目睹大家风采,亲聆教诲,让人终身受益。白寿彝先生(讲授《史学概论》)的高屋建瓴,何兹全先生(讲授《中国历史文选》)的渊博宽厚,杨钊先生(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古拙,刘家和先生、李雅书先生(讲授《世界古代史》)的谦和、娴熟,龚书铎先生(讲授《中国近代史》)的深邃,刘宗绪先生(讲授《世界近代史》)的睿智,回味无穷,吸纳不尽。还有些老先生如赵光贤、朱庆永、刘启戈等,因诸多原因有的未上课,有的甚至连面也未曾见过,但那声望却是不胫而走的。
何兹全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蜚声中外,却毫无"大家"的傲气,无论对学生还是同仁,都是诚于心,笑于形,亲敬之感油然而生。90年校庆时同窗好友陈琳国(是何先生的博士弟子)夫妇陪我一起去看望先生,先生虽已80高龄,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一如当年。当时学校流传着一段何先生的佳话:先生为北师大90年校庆捐了一笔钱,他的弟子闻知,建议有关方面不要接受,因为先生生活虽然并不拮据,平日却十分节俭,连皮带断了都要缝好再用,不忍心先生解囊。一向慈祥和善的先生得知此事,斥责弟子们"多管闲事",坚持己意,先生风范,可见一斑。今年5月8日,山西大学百年校庆时,学校请来了何老先生的公子何芳川先生。何芳川专攻世界史,博导、教授自不必说,还是刚卸任的北大副校长。可是当我自我介绍是何老先生的学生时,他马上接口说:"那我就是你的大哥,可以吧?"这不仅使我"升格",更使彼此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在"历史系百年成就展"室,有一幅1982年中国非洲史研讨会在山大举行的照片,他兴致勃勃地寻找着43岁时的"他",不时风趣几句,虽满头白发,却一片纯真。在留言簿上的署名是"后学何芳川"。这次到山西,携夫人同来,但夫人一应开销坚持自付;与陪同相持不下时,每每搬出何兹全先生作"盾牌",声称"家父有言"......早就听说何芳川在北大有"平民校长"之美称,短暂的接触,实实在在地填补了耳闻之"虚"。何兹全先生当年任北师大历史系副主任时,虽无"平民主任"之说,但在我们心中他既是师长也是同行,套用一句时髦的话,那是一种"零距离"的尊敬。在何芳川身上,我看到了又一个何兹全先生。大概这也可以叫作"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我为此感到骄傲!
或许因自幼喜好文史,在北师大,不仅对历史系,对其他文科系的名家也非常景仰。如中文系的黎锦熙、黄药眠、刘盼遂、穆木天、李长之、葛信益、启功、钟敬文诸先生,政教系的陶大镛、马特,教育系的瞿菊农、朱智贤等众多老先生,虽无缘耳提面命,却心仪久之。每看到他们有新作问世,总要翻看翻看,似乎不懂也是一种满足、一种享受。有一次,我在学校的书店里看到启功先生新出版的一本诗词集,全部手书,甚为喜爱,可惜锦囊羞涩,无缘致喙。当年给我们讲写作课的是中文系的齐大卫先生,尚年轻,但极其敬业,讲授杨朔的《荔枝蜜》,绘声绘色,至今历历在目。我从一个偏远的县城第一次到北京,一切甚感新鲜,头回作文,写了篇大意是北京美、北京人的心灵更美的短文,齐先生在课堂上夸奖了几句,几使我萌生转系的念头。还有教英语的蔡文萦先生,偶尔几句鼓励的话,就使人受益匪浅。历史系资料室的马香雪先生,平常很少说话,只是埋头整理卡片,后来才知他是精通英、法、意等多种文字的行家里手,在翻译方面颇有造诣。时在图书馆政史阅览室工作的杨国昌先生,工作尽职尽责,还经常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直到他当了全国《资本论》研究会的会长,我才知道他原来是经济学专家。
我对陈垣老校长的敬佩之心近乎虔诚。老校长与历史系关系特殊,进校前我就看到过他对历史系毕业生的讲话,听到过"四世同堂"的佳话。到了师大历史系,才逐渐感受到老校长的学识与威望的魅力。大约是1963年,为了鼓励学生读书,在程今吾副校长的主持下,学校搞了个书展,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图书馆大厅中央的一张大圆桌上,密密麻麻摆放着的全是老校长一人的著作,有许多精品是他个人出资印制的。那时,我才开始懂得什么是"学富五车",什么是"著作等身",什么叫"大师"。当时师生中流传着许多老校长如何对史书"如数家珍"的轶事,让人折服,惊叹不已。遗憾的是那时老校长已80高龄,平时住在校外,很少到校,六年里未能亲自聆听老校长讲话。有一次,老校长来校参加声援非洲人民的一个大会,声明是让助手宣读的,我们只能在操场远远地看见他模糊的身影,然而那也是极大的满足,因为老校长是"国宝"级的人物!
北京毕竟是北京。六年里,每逢"五一"或国庆,常有幸远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在历史博物馆,聆听郭沫若先生讲郑成功;纪念"一二·九",在人民大会堂目睹蒋南翔部长做报告;中苏论战,戎子和来校描述如何唇枪舌战;中印边界冲突,从硝烟弥漫的前线回来的解放军军官介绍怎样克敌制胜;柴德赓先生讲《王鸣盛与钱大昕》的口才与风采,陈瀚笙先生介绍印度研究时的厚重与无华,陈强先生表演"黄世仁"的滑稽与可笑,中山公园的音乐会,国庆仪仗队的演练,天安门广场的狂欢......一切好像发生在昨天。有一次,似乎是外交部的乔冠华先生来校做报告,我与一位同窗被安排作记录,两个小时下来,手指发直,可那兴奋却溢于言表,因为头回坐到了主席台的角落。即使是"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也有国家体操队、乒乓球队、举重队、田径队、战友文工团等各种文艺、体育团体到校表演,有幸目睹王维俭、庄则栋、陈镜开、吴浮山、胡松华等人的风采。记得胡松华演唱时,起初他一首一首地唱"语录"歌,大家则不依不饶地一遍又一遍地鼓掌,直到那清脆嘹亮的《赞歌》回荡在北饭厅,才得以收场。
有位学者曾这样说:"牛津大学的教授是怎样教学生的呢?就是每周把几个学生召集在一起,教授抽着烟,把烟喷向学生,系统地喷了四年,学生就变成了成熟的学生。......一流大学的学术氛围、一流的学者,就是被这种氛围熏陶出来的。"我想他这里强调的就是一流大学那种宽松、和谐、活泼、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万千的师大学子们就是在这种理念的熏陶下吸纳营养,成长壮大,以母校为骄傲,为母校增光。
在师大的后两年适逢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书是无法念了,展现在眼前的是另一幅景象:"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阴阳怪气,北京五大学生"领袖"的穷争恶斗,学子的无知,老先生的厄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倍受折磨......学业大受影响,却也多了一番但愿以后再也不会有的阅历。
(二)
忻州一中是从1902年成立的"秀容书院"绵延下来的,也跨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1956至1962年在那里的六年中学生活,保留着我青少年时期最美好的记忆。
忻州一中当时叫忻县一中,忻州、定襄合并时又叫忻定一中,校址也多次迁移。在我的记忆中解放时在老城东北角的"火神庙"附近,后迁到老城的西南坡上,到1956年我上中学时刚搬到城北约两三里处。粉红的围墙,整齐的教室,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名目繁多的运动器材,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那就是童话里的世界。那时,学校和老城之间,全是庄稼地,冬春视野开阔,夏秋一片绿黄。我的家在城内,上下学常是一路小跑,路旁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学校盖大礼堂,我们一趟一趟从附近匡村的砖窑上背砖;学校号召积肥,我们披星戴月,一大早沿着乡间小路拾粪;大炼钢铁,我们曾在上学的路上被拦截到铁厂砸矿石;除"四害"时,我们也曾在上课时间到庄稼地里敲锣打鼓赶麻雀......在那童心正盛的日子里,一切都涂着一层浪漫的色彩。尤其是初中的41班,在同年级8个班中年龄最小,也调皮至极。有的住校生晚上光着屁股在操场周围的杂草丛中捉迷藏;有的竟然爬到宿舍的房顶上东游西逛,到处乱窜!一次上语文课,我们把一位姓李的老先生气得对着窗户讲了45分钟,因为下面一片吵吵声,而他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后来,教代数的董有为先生当了班主任,他管理学生很有一套,不卡不压,不愠不怒,却把一团乱麻拧成了一股绳。一群十四五岁的小孩,无论是全校的歌泳比赛还是广播操比赛,都能捧回冠军奖状,就连踢毽子比赛也让高三的"大"学生"俯首称臣"。有一年冬天,拔河成风,我们班和隔壁高一个年级的同学较上了劲,每逢争夺战,全班齐上阵,硬要把那根又粗又长的绳子盘到我们教室的后边。也许就是这股不服输的精神,调动起了学习的劲头,我们那个班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同年级前茅,就连1962年高考,凡考上重点大学的,都是当年41班那群"调皮小子"。那时候,调皮归调皮,考试却极其规矩,"偷看"比小偷要丢脸万千倍,为大家所不齿。每临考场,必目不斜视。
忻州一中也有一批让人骄傲的老师。也许是处于铁路沿线的缘故,教师来自四面八方,清华、北师大、南京大学的都有,这使我们增长了许多见识,就像一间封闭的房屋开启了许多窗户,射进了缕缕灿烂的阳光。来自清华的罗明昆先生,讲数学干净利落,每节课只讲二三十分钟就交代得一清二楚,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交口称赞;语文老师杨廷钧,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提到了《荡寇志》,好奇心竟驱使我千方百计在一位同学家里找到了一册缺头少尾的旧本子,借来浏览;早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文学院的李良和先生,古文底子很厚,是学校的"活字典",有一年元旦晚会,大家请他吟诗,他双手一张说:"我有两只手,好诗无一首。"虚怀若谷的作风赢得了阵阵掌声;狄子中先生的英语,语法交代得很清楚,1962年高考,考文科的同学凡是上了山西大学的,都念了外语系;章乃彬先生刚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课余常在操场踢足球,又给我们投射了些许足球文化的影子。那时的老师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些许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山大中文系毕业的王仁玉老师,患风湿病,上课拄着拐杖,但常常提前十分钟到教室,预先把要讲的重点写到黑板上,有时累得满头大汗,但从未见他坐着讲课。有一回,为了鼓励学生练笔,号召大家写"万字文",竟然给我的作文打了99分!那不过是些东拉西扯的东西,可却促使我暗中在语文上使了劲,还悄悄地在《忻定小报》、《云冈文艺》上发表了两三首小诗。遗憾的是上大学后我再没有见过王老师,听说他后来调到太原十中,"文革"中不堪羞辱,切腹自尽。此噩耗曾让我唏嘘不已。我一向对教师动辄斥责学生"笨蛋"、"蠢才"极为反感,因为稚嫩的嫩苗需要的是精心呵护,不是狂风暴雨!王老师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忻州一中的王法成老校长。我上中学时,他由地区教育局局长调任忻县一中校长。老人学识渊博,治校有方。在新盖的礼堂里,学子们席地而坐,一上午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辩证法;早自习,他会突然随意叫几个学生到办公室,询问英语单词,掌握情况;早晨,我们跑校生拼命地往学校跑,生怕校门口遇上检查迟到的那位个子不高、戴一副深度眼镜、不苟言笑的老人。当时的师生对老校长是畏而敬之。一听说"老校长来了",谁也免不了"心跳脸变色";可是在背后,无人不对老校长的所作所为点头称道。1959年我念高一时,他独具慧眼地把四个班的外语分成了英、俄两个语种,我所在的高16班和17班学英语,这一举措当时在全国也属罕见。我到师大历史系时,全班40位同学,念英语的只有4人,分别来自四川、浙江、北京和山西。那时一起上英语课的还有中文系、教育等系的,几个系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个人。我调到山西大学任教后,通过培训、考试,有幸出国深造,细想起来,与王法成老校长当年的高瞻远瞩不无关系。
早就听说老校长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和外语系,是老资格的"双学位"获得者,早年参加革命,曾任保德县长等,但仅耳闻而已。最近,山西大学百年校庆出了两本书:《山西大学百年纪事史》和《山西大学百年校史》(中华书局,2002年3月版)。《纪事》在"1938年(民国27年)"条下对老校长有专门介绍,读后方知传言毫无水分,兹照录如下:"王法成(山西大学理学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保德委员会干事、岢岚中心区秘书与组织部长、岢岚专员公署财政科长、保德县长。1946年,国共和谈三人小组抵晋绥时,作中共代表英文翻译。"(见《纪事》第149页)山西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贵春先生在为两书所写的"前言"中指出:"面对着国家与民族的危亡,山西大学的师生们、校友们用自己的热血和身躯谱写着抗日的篇章。"大批山大师生、校友"留在了山西,参加了牺盟会、决死队、战动总会"。在他所列的战动总会工作的10人中,"王法成"的名字赫然在目。他还指出,"山西大学的师生们和校友们在抗日前线、在敌人后方、在各抗日根据地,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解放而努力工作者,他们发扬山大光荣的革命传统,为赶走日本帝国主义而英勇不屈地战斗着!"(见《纪事》第5-6页)读到此处,我深深地为我们的老校长而骄傲,为山西大学而骄傲!不幸的是"文革"中,老校长却备受摧残,癫狂而死......
忻州一中的教学设施在当时也属一流。在实验室,我第一次看到了显微镜下的昆虫翅膀;从图书室,我第一次接触了《国语》、《战国策》之类;音乐课上我学会了唱"小杜鹃叫咕咕";体育课使我懂得了打垒球的规则,还迷上了乒乓球,后来又加入了"校队",有幸同当地的高手"过招",如今又成了老年健身的一"宝"!那时,学校给每班配有二胡、笛子等乐器,让学生课余拨弄,同学中能拉个曲、吹个调的大有人在。回想中学时代,只是在高三时为了应考,放弃了一切爱好,"蓬头垢面"在树丛中死记硬背,着实吃了一番"苦",其余的日子都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不像如今的孩子,娘肚子里就得听音乐、学英语,又吃苹果又补钙,操心过度;一背上书包,就重担在肩,如牛负重,将来能否成为贝多芬、张大千姑且不说,先倒失去了一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三)
第三个"百年"校庆就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山西大学。它的前身是1902年用"庚子"赔款建立的"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一起,是我国最早的三所大学之一。今年5月8日,浓彩重笔的庆典使山大人感受了百年老校的自豪与自信。
我与山西大学的关系是从1978年调到历史系后开始的。眨眼间,我在这里已度过了24个春秋。这24年,可谓五味俱尝。受"文革"影响,毕业后的我,整整在社会上混了10年,把大学学的一点东西都还给了老师。"文革"后登上大学讲台,又得教世界史,个中甘苦,只有业内同仁可知。山西大学虽然比不上全国的名牌院校,但历史系也有一批功底厚实的老先生。如周传儒、马非百、梁园东、阎宗临、王辑五、罗元贞等长期在历史系执教,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为师生所敬仰。王辑五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1953年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所著的《中国日本交通史》被誉为"至今仍未见可以替代"的著作;另一部专著《亚洲各国史纲要》曾是全国高校的通用教材。何芳川先生在《世界历史》2000年第4期上发表的《迎接中国世界史研究新纪元》一文中指出:"王辑五、何肇发、朱杰勤、陈瀚笙、季羡林、周一良先生的著述,培养了一代年轻的学人,奠定了我国亚洲史研究的最初基石。"阎宗临先生是瑞士伏利堡大学的博士,并曾在该校执教。回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授、系主任等职,在当时"草盛豆苗稀"的世界史园地,荜路褴褛,辛勤耕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记得60年代初,有一次舅父马作楫家来了一位老人,见舅母正在厨房操持,便信口吟出"三日下厨房,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诗句,态度祥和,满口五台话。第一印象是为人和善、学识渊博,事后才知是阎宗临先生。那时我正念高中,敬佩之心自在不言中。可惜我调到山大时,老人已病瘫在床,无缘受诲。罗元贞先生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大等校教授。先生精于诗词,1952年曾致书毛主席,建议改《长征》诗中的"金沙浪拍云崖暖"句中的"浪拍"为"水拍",毛主席亲笔回函致谢,被师生称为毛主席的"一字师"。江地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捻军史专家,《剑桥中国史》称他是"治学严谨的中国史学家",在师生中也威望甚高。我第一次给78级上《世界近代史》时,同时上《中国近代史》的就是江先生。当时自己初登大学讲台,和这样一位学界前辈同台"献艺",压力可知。所幸有同事和学生的鼓励,才算闯过教学关。作家韩石山先生曾对系友说过一句话:"能够到山大历史系读书应该感到自豪!"确实,山西大学历史系有一批造诣不凡的学界前辈,也有一批奋发向上的可畏"后生",厚重的文化传承和底蕴是历史系的骄傲,是山大人的骄傲!
在山大历史系,我教世界近代史,懂点英语是情理中事。但过去学过的,经过十年动乱,基本上还给了老师,一切得从头做起。已届不惑之年,却得硬着头皮记单词、练口语,苦不堪言。第一次到北京考EPT,听懂的只有"number one"、"number two"之类......其余一片空白。幸运的是在外语进修班遇到的老师都是山大外语系的英语"高手",诸多外教不说,外语系的常风、高健、彭阜民、聂崇信诸先生,就是颇多建树的专家,从中受惠良多。高健先生辅仁出身,中英文底子很厚,他的译著《英诗览胜》、《培根论说文选》等,颇得世人赞许。彭阜民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尤擅汉译英,他的《郭沫若剧作选》在英译本受到广泛好评。1986年,他到美国访问,在美国人家里做客,主人惊诧地问他在何处学的英语?因为女主人是希腊裔,在美国生活了二三十年,照主人的说法是"也不如彭先生讲得好!"有一年,太原电视台让我翻译电视剧《唐王开基》的剧情介绍,我不谙深浅,冒昧地接受下来。译出后,心里没谱,拿去请彭先生过目,彭先生几乎重译了一遍。我起初把题目译成"How the tang Dynasty was Established"彭先生改为:"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Tang Dynasty"。优劣高下,自不待言。从那时起,我才逐渐领悟到点翻译ABC。
在外语培训班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德高望重的常风老先生,他的学识、风范,堪称楷模。常风先生系榆次常家第15代后人,清华外语系毕业,三四十年代曾协助朱光潜先生主办京派重要刊物《文学杂志》,在学界崭露头角,与钱钟书、萧乾等过从甚密。常先生曾任北大西语系副教授,山大外语系教授、系主任等,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一身仙风道骨。出版的集子取名《弃余集》(1944)、《窥天集》(1944,1998)、《逝水集》(1995)、《彷徨中的冷静》(1998)等,或许不无寓意。钱钟书是先生北大时的同窗挚友,吴晗是其夫人郭吾真先生的清华同学,但常先生夫妇从不向人提起这些;钱钟书先生弃世时,先生发唁电,人们才对此略有所闻。80年代初我听先生讲课时,常先生已70高龄,但精神矍铄,一口流畅的英语连续讲一个上午,不事休息,讲桌上连一杯水都不放,倒常提醒我们随时"方便"。有一次,我对英文《全球通史》里的一段话在理解上有些困惑,便把两种理解的译文附原文呈交先生请教,没想到几天后收到先生复函,钢笔行书密密麻麻两页,详细阐述了他的看法,因为是竖写,行文中的英文是把纸横过来写上去。其不苟精神令人岂止感佩!有一次,某刊物创刊40年,想请先生写几个字,先生坚辞,谦称自己"不会写"。谦恭之风,常萦徊脑际。有一年春节,我去给先生拜年,临行,先生非送到楼下不可,并说"这是我的规矩!"山西大学百年校庆,他虽年迈多病,与外界接触甚少,却与夫人各捐200元,以表心迹。可惜老人未能目睹庆典,以93岁高龄猝然离世!常先生的夫人郭吾真先生是历史系的资深教授,早在1992年,就在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慨然解囊,捐资1万元设立郭吾真奖学金,至今已奖励9届,惠及40余位学子。老一辈学者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虚怀若谷、待人以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山大学人的骄傲,也值得我们这些后学者深思!
转瞬间的60个春秋里,18年在学校念书,25年在学校教书;其间,有37年是在上述三所有"百年"历程的老校度过的,这是一件乐事。为庆贺山西大学百岁,我诌了几句打油诗:"坎坷长征路,荆棘世纪程。九曲十八弯,感慨万千重。云横山川晦,天高日月明。海纳百川时,老树沐春风。"我想,大学之"大",不在地盘大小,学生多少,关键是要营造一种能容纳千家百派的氛围,让学子们的思想张开翅膀。只有这样,"求实"、"创新"、"勤奋"、"严谨"之类才能真正体现,而不至于流于"套话"!希望我们的学校愈办愈好,我们的后代愈长愈壮!
2002年6月于山西大学
(责编 周边)
百年校庆献辞 第5篇
十年校庆庆典晚会是十年校庆系列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它寄托着1万多名在校师生员工、众多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殷切期盼,承载着十年濮院的历史底蕴,负担着向省内外宣传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光荣使命。
2011年4月28日晚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未来广场举行的“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建校10周年暨‘辉煌历程’庆典晚会”。渲染了十年校庆热烈的喜庆气氛,浓墨重彩地抒写了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曲折光辉的发展历程,彰显了“团结拼搏、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勇于奉献”的学院精神,场面壮丽,气势恢宏,既如史诗般庄重隽永,又如锦绣华彩般璀璨夺目,晚会获得巨大成功,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回顾晚会的演出统筹工作,尽管经过很多坎坷和艰辛,但是收获却十分丰富,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百年校庆庆典晚会演出统筹工作简要回顾。
从2005年11月开始,主要创编人员已经开始为百年校庆庆典晚会进行前期筹划,直至2006年11月25日庆典晚会成功举行,历时整整一年,其主要历程如下①:
2005年11月21日~24日——晚会方案第一稿落笔,完成第一次预算;
2005年11月25日——第一次与中央电视台有关栏目联系合作事项。主题暂定为“树人百年、声教四海”的庆典晚会的筹备工作由校庆筹备委员会办公室文体组启动(与一年后的同日演出巧合)……与中央电视台六个栏目联系合作的筹备工作直至2006年8月初;
2006年8月18日——确定由我校独立举办晚会,文体组工作启动; 2006年8月24日——全体学生编导紧急返校;
2006年8月25日——编导组举行会议,晚会编导工作全面启动(与三个月后的同日演出再次巧合);
2006年9月10日——庆典晚会演员海选计划启动,演员招募工作开始;
2006年9月19日——学校成立校庆晚会指挥部,全校全面动员,庆典晚会基本板块节目的排练全面展开;
2006年9月27日~30日——庆典晚会基本板块节目接受第一次审查;
2006年10月1日~7日——完成庆典晚会基本板块节目的音乐制作,部分节目的编导安排了强化创编;
2006年10月8日~28日——主要节目排练、合成和第二、三次审查; 2006年10月29日——庆典晚会主要节目进行了汇报表演和领导审查;
① 庆祝暨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联欢晚会工作网页,2006年11月2日——完成暨南大学澳门校友会双庆晚会演出任务; 2006年11月5日——完成教授、博士合唱团校歌、生日歌录音摄像; 2006年11月12日——完成暨南大学香港校友会双庆晚会演出任务; 2006年11月13日——完成舞台搭建,完成庆典晚会的全面合成; 2006年11月14日~16日——完成庆典晚会的连排、彩排、带机彩排暨第一、二次校内公演;
2006年11月17日——完成庆典欢迎晚宴室内乐音乐会演出; 2006年11月18日——庆典晚会现场执行因雷雨延期后,又于图书馆广场组织“民间庆典晚会”;
2006年11月19日——完成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双庆晚会演出任务; 2006年11月25日——庆典晚会现场执行。
二、积极筹备、集思广益、呕心沥血、反复推敲晚会创编方案 2005年11月21日,在首届亚洲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以下简称“亚大田”)刚刚闭幕的时候,我校亚大田开幕式表演的主要创编人员即开始构思百年校庆晚会的创意与编导方案。在成功举办亚大田开幕式文体表演的基础上,参考同时期内地其他兄弟院校举办校庆晚会的经验,我们先后提出6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创编方案。又先后与中国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6个栏目进行了合作举办校庆晚会的联系,拟定了相关的创编方案。因与央视栏目合作费用过高;届时只能录播;教育部新出对高校举办校庆的规定……学校经研究决定②:百年校庆的庆典晚会采用本校组织创编的方案,以体现学校的历史与特色。
创编方案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后,将创编的基调紧锁暨南百年发展脉络,彰显百年暨南精神,凸现百年侨校特色,烘托百年喜庆气氛;以庆典晚会担当向广大师生弘扬校魂的使命,以暨南人的心讲述暨南人自己的故事。我们认为:暨大的百年史正是中国百年民族史的缩影,很多师生对本校的光荣历史并不了解,我们要借庆典晚会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将百年校庆庆典晚会变为爱国爱校传统教育的鲜活课堂。2006年9月,文学院伍巍老师、张海沙老师和硕士研究生綦珊同学开始创作晚会的台本。
创作过程是紧张而又艰辛的,由台本版序从英文字母A开始编排到定稿本的K(5),就可知仅台本的修改次数不下30余次,更不要说不计其数的局部字斟句酌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百年校庆晚会台本的创作得到广大暨南人的关注,全体校领导每个人都提出过对晚会台本的修改意见,召开过3次会议进行专门的讨论和研究;晚会的艺术指导张铁林院长和北京校友会陈默会长就自己在晚会上表演的内容提出过修改意见;台本在晚会工作网页公布后,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广泛反响,收到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对晚会台本创作的最终定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广东电视台的总导演王乃斌老师在晚会合成阶段就台本每一个环节与创作人员逐一敲定。晚会台本的主创人员不辞辛劳,在担负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以及学业的情况下,凭着满腔热情,以“向百年暨南的列祖列宗致敬”的心态,不计得失,笔耕不辍,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经过了无数次痛苦的取舍,终于完成了这一承载了百年暨南沉甸甸历史,千千万万暨南人不朽精神的百年校庆庆典晚会台本,为百年暨南起航的船帆上写下了胜利的航标。
②校庆庆典晚会工作协调会纪要(暨学【2006】62号),第2页
三、广泛发动,全情投入,沥血滴汗,创意编排晚会节目
为夺回失去的时间,晚会导演——学生处学生活动辅导科黎丹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我校学生艺术表演活动的积累和创新潜能,承担了具体确定基本板块与主要节目并与台本进行同步编导的重任,使创编方案成功实施。
2006年8月24日,学生编导组全体紧急返校,在次日的会议上布置了编排任务和协作分工计划,开始了晚会基本板块与主要节目的编排工作。我校在此次晚会上演出的节目完全由我校师生自己创作编排,甚至连演出的服装、道具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和制作的。为了节约晚会开支,同时保证演出质量,老师、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勤动脑,勤动手,设计出一套套精美绝伦的演出服,制作出一件件堪称艺术品的演出道具。黎丹老师不但编导了几乎全部的舞蹈节目,而且设计了十数款演出服饰和道具,这些服饰和道具即使以大量资金租借,也未必能够达到现有效果,而我们花不多的钱,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却呈现出令专业人士啧啧称赞的华丽场面。
《生日颂歌》中少女手捧的烛火是学生会学习部同学结合自己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试验了10余种发光器材和玻璃器皿,最终找到的最佳制作方案。花费不多,增色不少。医学院的《非洲鼓舞》引人入胜,但是谁也想不到那些看上去地地道道的非洲土著的木鼓,原来是同学们用塑料花盆、纸篓、板凳、彩纸和棉绳制作的。大型移动舞台由电动改为人力推动,仅此一项,学生会同学就为学校节省了10余万元,且效果不减。
晚会几乎所有的音乐都是由晚会总监制及音乐总监——学生处王红主老师选曲、编辑、制作与合成的。晚会重头戏——三块巨大的LED屏幕的全部视频内容和电脑音乐,都是由艺术学院马超老师带领的大屏幕工作组在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的全力协助下完成的。百年庆典晚会不折不扣是我们暨南人自己的晚会。全体参与晚会各项工作的老师们常常一直工作到凌晨,白天还要处理日常工作,超负荷的工作强度持续3个月之久,没有周末,没有休假,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就是凭着这股毅力和暨南人“打不垮,压不弯”的钢铁精神,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完成了学校赋予的这一光荣使命。
与以往大型活动不同,此次庆典晚会的演职人员的招募,没有行政摊派和强制措施。我们以“海选演员”方式向校内外的暨南人发出邀请,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母校百年校庆活动。令人欣喜的是,海选活动得到全体暨南人的热烈响应。张铁林院长应校学生会的邀请出任了此次海选活动的形象代言人。海选在团体、个人、学生、教工、校友、家属等各个层面展开,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共有1672名各类演职人员参与演出。加上舞台下的近2000名场景演员,整台校庆晚会的演职人员一共有3600余人,全部是我校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教师、校友、教工子女等,这在中国校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参加合唱新校歌的490名教授、博士,来自全校17个学院、部、处,很多是单位主要领导,尽管肩负学校重要的工作,老师们依然十分投入的参与到新校歌的合唱排练和演出中。胡军校长和蒋述卓书记的寄语,高度肯定和赞扬了教授博士们浓浓的爱校情怀,对教授博士们合唱的新校歌寄予了殷切的期望③。事实表明,代表着暨南精神的近500名教授、博士们没有辜负广大暨南人的厚望,他们“以暨南人独特的风采,深情地为我们自己的事业歌唱,自豪地为百年暨南的辉煌歌唱,把首唱新校歌作为一份献礼,永远记载在我们这所世纪学府的百年新页上”。
广大参与晚会演出和工作的学生则是晚会中最可爱的人。此次晚会从主创人员、编导、剧务、统筹、舞台监督到演员、普通工作人员,主要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在校学生。我们借鉴了成功举办亚大田的相关经验,通过建立工作网页、集群电话网、QQ群等方式加强主要骨干力量的沟通,上传下达做到顺畅无误,同时加强对人员的培训,锻炼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创造力”的学生干部和文艺骨干队伍。此次排练我们并没有采取停课练习的方式进行,参与演出的学生都是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抓住一切机会练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很多人从此失去了午休的时间,失去了早睡觉的权利,甚至连吃饭都很难赶得上。学生们就是凭着最单纯的对学校的爱,对集体的爱,支撑着从9月走到11月。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晚会上不要说露脸,或许连一个名字都看不到。
我们看到:他们无怨无悔的为了母校的百年华诞辛勤奔波——汗水浸湿了衣服,拧一把就好;膝盖摔伤流血了,凉水冲一冲就好;跑得太急,哮喘犯了,用药喷一喷就好……平均每个演职人员为晚会付出的时间是150个小时,很多学生都说这150个小时或许是他们这一辈子最值得回忆的150个小时。作为老师,我们要知道,这150个小时是学生们从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中挤出的150个小时,是学生们用自己的血汗凝结的150个小时,是学生们用爱编织的最美丽的150个小时。他们用150个小时奉献给暨南母亲2个小时瞬间的辉煌,但是留给他们自己和所有暨南人的是永远都不能忘却的刻骨铭心的永恒回忆。
③胡军校长、蒋述卓书记寄语首唱新校歌的教师,暨南快讯,发布日期:2006-9-29,四、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反应迅速,善于引导,将晚会及其相关活动化为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最佳课堂。
众所周知,由于11月18日晚7时许突然出现的那场没有在气象中心登记的风雨雷电,我们定于当晚举行的百年校庆庆典晚会被迫延期。在得到学校领导明示后,我们组织好全体演职员按照秩序离场。其后,在学生中自发发起了庆祝母校百年生日的活动。学生们在宿舍中,校道上,空地里,以特有的方式为母校“祝寿”。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达到最高潮,如果不加以理性的引导,很有可能发生混乱。学生处王红主处长在及时请示主管校领导后,当即组织和调动起学生工作干部和学生干部,在图书馆广场搭建起临时的舞台,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庆“民间晚会”。
当晚,所有的人都在欢呼,都在祝福,正如晚会主题曲《一百年的路》唱的,大家高喊着“暨南”这个我们共同的名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学生论坛贴数很快过万,数百网络写手发表了数以万记的文字讴歌学校,盛赞暨南。毫不夸张的说,全校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怀升华到百年来的最高点,许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胡军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一场暴风雨阻止了一场人们期盼已久的晚会,但激发了一场中国校庆史上最独特、最真诚、最壮观、最充满激情的盛大庆典。暴风雨冲刷掉了往日的浮尘,让我看到了暨南学子对母校的深情,让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可爱。这一夜、这一刻注定要铭刻在暨南大学新的百年史上。” ④11月26日《南方日报》也表示此次学生自发的庆祝活动“堪称一场中国校庆史上最独特、最真诚、最充满激情的民间庆典。⑤”
回顾当晚的情形,主要是学校主管领导处理得当,学生处及有关部门组织得力,主要干部反应迅速,富有高度责任感,广大暨南学子、教工和校友具有良好的素质,才使得这样一场充满了激情的活动没有留下任何遗憾以及不和谐的音符。
以“11.18”活动为代表的一系列校庆活动,已经成为广大暨南人生动的“爱国爱校”课堂,可以说,在这个课堂里学习的暨南人都是满分获得者。同时,本次校庆晚会的排演依然沿用了亚大田的学分教学模式⑥,使得校庆晚会的排演成为暨南学子最为难忘的一个学分,而这个学分恰恰体现了我校对素质教育改革的一种探索。
五、宏观计划,微观协调,团结一致,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各项工作 在晚会指挥部执行总指挥贾益民副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庆典晚会的各项工作可谓有条不紊,步调一致。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校内外各级组织和单位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一切都进展得非常顺利。因工作需要,我们向校内外各单位发出工作协助函22份,全部得到积极的回应。晚会演出的外请演员工作得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艺术学院张铁林院长和各届校友的大力支持,使得晚会呈现出一派普天同庆的祥和气氛,为晚会锦上添花。
通过晚会的成功举办,增进了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大家相处更为融洽,工作更为顺畅。很难想象,没有其他部门的支持和协助,晚会会是什么结果。因此,大家“同下一盘棋,同唱一首歌”显得弥足珍贵。
④“同学们对学校的热爱是真正的暨南魂”--胡军校长接受校庆新闻中心记者采访,暨南快讯,发布日期:2006-11-20,⑤暨南百年校庆晚会圆满落幕 曾因风雨延期昨夜灿烂登场,《南方日报》,2006年11月26日
⑥校庆庆典晚会第二次工作协调会纪要(暨纪要【2006】17号),第2页
六、主要经验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总结以上工作,晚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有以下一些经验:
1、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以事小而不为。
如此大规模的活动,必须集中全校甚至动员社会的力量来合力承担,任何一个部门,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崩盘。同样道理,不能因为在办大事就不注重细节,往往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颗钉子,一根电线,一个烟头都很可能引发重大事故,所以事无巨细,“小心驶得万年船”。这也是这次晚会工作“0”事故的主要经验。
2、未雨绸缪,科学调度。
11月25日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演出,与事前同气象中心的沟通不无关系。同时,根据灯光音响的安排,我们又及时调整了彩排的时间,保证了舞台工作和排练两不误,确保当晚演出成功。而且,对于校庆晚会的关注,我们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制定了多套方案,因此在后来情况多变的情况下,我们都能够应付自如。由于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大型活动经验,此次晚会的各项调度十分得力,并且极少造成人手紧缺或人浮于事的状况出现,基本保证了人尽其材,设岗即有人的局面。
3、善于作学生的动员工作,努力找到突破口。
此次活动没有依靠行政命令去召集学生进行排演,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积极性进行广泛调动。虽是尝试,但是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应该更多地在这方面探索,努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使得学生工作中强迫学生去做,去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做,要学,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这样我们就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学生也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受益者。
4、素质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真正能够教化学生内心的是学生自己。应试教育下,填鸭式的灌输早已失去了它的功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正越来越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然而,这种模式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我校在亚大田以及此次百年校庆庆典晚会节目排演过程中给予学生的素质学分教学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今后,我们应该不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大型活动上,也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当中,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发展的素质教育之路。
此次晚会及校庆活动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爱校”之情,这种情绪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实践,靠一种群体的力量,靠自身的觉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更多地触动学生心灵,积极地开展同伴教育,自我教育,拓展出一套实施有效的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通过此次晚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应急机制的不成熟对今后类似工作的开展形成一定的隐患。11月18日的雷雨虽然事出突然,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先兆,事发后现场也出现过局部的混乱状况,存在部分群众丢失物品的现象。其实,学校相关部门是制定过应急预案的,但是往往这些预案在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失去功用了。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危机意识不够,沟通工作不足。首先是广大基层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比较淡薄,很少有人去设想发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或是去试图了解有关的应急预案,其次是相关部门制定出应急预案之后,没有及时与各个单位联系,进行现场演习等,使得预案的制定停留在纸张阶段,起不到真正的效用。建议今后凡此类大型活动,均应在各相关单位进行安全教育,并实施应急预案的现场联合演习,确保安全第一的原则。
2、依然存在部分教师对参与庆典晚会演出或工作的学生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
虽然对比亚大田,此次百年校庆晚会所引起的学生影响学业而遭到教师投诉的现象要少很多,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以考试成绩相威胁的情况。其实,在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出现这些现象的确很不应该。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⑦:“实践表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素质教育也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而且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可惜,我们的教师们自身深受“应试教育”之苦,却无法摆脱这种教育模式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影响,从而继续走过去的老路。在这样的环境里,任何机制
都不可能保证素质教育得以顺利推行。因此,推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给教育管理者们“洗脑”,关键是要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洗脑”,让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我们建议学校借本科教学评估的东风,对全校教学一线上的教师们实施一次素质教育的推广,让这些教师们在思想上真正接受素质教育的观念。
另外,学校在招生,保研等政策上也应该适当做出一些调整,确保学校每年都能有一些特殊才能的学生入读。正如著名华人科学家潘毓刚教授所举的例子⑧:“哈佛每年保留8%的名额给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要有特殊才能或者特殊经历,即使成绩不好,也会被批准进入哈佛大学读书。据哈佛大学的统计,哈佛大学出的8个总统都是属于这8%的学生行列,许多大企业家也是这8%的学生。”学校的未来不但要依靠名师,更要依靠名学生,暨大未必要达到8%的比例,但是以一定的政策保障来招收和保送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是确有必要的。
3、我们的财务工作在这种非常规的集群工作时,在基本预算确定后,要把关口前移,及时参与到具体工作中来。在共同工作的环境里,了解一同浴血奋战的战友,体会冲锋陷阵中的忘我,把拨款送到嗷嗷待哺的口中,把决算办成对共同胜利的祝贺,掌握前方作战与后方支援的关系,做好人民的勤务员。
百年路——百年校庆光盘解说词 第6篇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的优良传统是什么呢?一是爱国,二是革新,三是严教,四是勤学。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史,革新史,奋进史。它是爱国者、革命者的摇蓝,专家、学者的渊薮。她的优良传统是一个精神体系,是我们独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百年路》
——隆重纪念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建校百周年
湘北平原美丽富绕,人杰物华,它傍洞庭依武陵,一条弯弯曲曲的沅水浩浩荡荡横贯东西,向大地显露它那博大的胸怀。在沅江岸畔有一座有2008多年历史的古城,在古城中有一座历尽百年沧桑的殿堂,它就是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今天她高举着爱国、革新、严教、勤学的大旗,从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从战火纷飞的炮火中,从改革开放的探索中,从中华名校的赞歌中,披戴着历史的沧桑,昂首阔步地走来了,迎来了她辉煌的百年华诞。
回首往昔,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一九OO年“庚子之乱”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其时民生凋蔽,国势阽危,清政府为挽救垂死的命运,又次第恢复“戊戌变法”期间的部分新政,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教育制度。
时任常德知府朱其懿与因“戊戌党案”遭贬的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龄,顺应时势,国势,民势需求,创办常德市第一中学前身——湖南西路师范讲习所,随后又决定成立湖南西路师范学堂。
它一建立,就一改我国过去陈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毁科举,兴科学,以国家急需造就人才。按西学开设课程,聘海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对于开通湖南的学风起了很大的作用,被时誉湘西北“成德达材”的“最高学府”。
学生在这里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在他们中间公开、半公开阅读进步书籍。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书》、严复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学生对革命理论莫不振聋发聩,心醉神服,声称必须进行根本改革以拯救国家。如宋教仁、蒋翊武、覃振、李烛尘、翦伯赞(图像上附人物说明)等在校就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谋求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他们的业绩永远彪炳在中国近代册上。
一九一二年湖南省西路师范学堂改为湖南省公立第二师范学校,改监督为校长,由湖南省政府委派,并在教学上率先改革创新,教白话文、写白话文章、学注音字母。二师教育还十分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性,走出去,请进来,学生每每出省实践时,均由当时政府官员或社会名流训导,显得极为神圣。
二师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以当教师的为光荣,在学生论坛上,学生热情的说:师范教育为国家国民教育之母……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政治的刷新,科学的发达,生活的改良,全赖师范教育之发达也……。
二师进步学生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立了湘西北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第一批学生参加共产党,组建第一个共产党基层组织——中共常德特别支部。二师有许多学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而年青生命,如滕代顺、滕代胜、龙在前、徐才益、陈公厚、于状龙。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革命家、军事家、学者专家如:粟裕、滕代远、辛树帜、舒新城、付统先、卓炯等(图像附人物介绍),二师既是培养师资,造就一代学人的著名学府,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二师师生在中华大地表演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象一柱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后学革命的征程。
一九二七年春,省立二师奉命与省立第二中学,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合并,设立湖南省第二初级中学。一九二八年春,又改为湖南省立第三中学,至1934年冬,又奉令改为湖南省立常德中学。
常德中学在历史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逐步由师范教育向普通教育转轨,在造就师资的同时,培养当地行政人员。
二、从严治校,形成了“招生严,择师严,执教严、管理严”的办学方略。
三、制定了“敬、勤、勇、公”校训,明确规范学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