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新膀胱范文(精选9篇)
回肠新膀胱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3年2月泌尿外科膀胱癌患者36例, 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63.8岁。
1.2 手术方法
36例膀胱癌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膀胱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代膀胱术。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 1 心理护理
患病后患者及家属都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经济压力也比较大, 容易出现焦虑、烦躁不安、悲观绝望、无助、抑郁等心理, 对治疗失去信心, 自暴自弃, 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需要介绍膀胱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先进性, 讲解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 向患者介绍同类手术成功的案例, 以增强患者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要尊重患者对自身感觉的表达, 对患者表示理解, 重视患者的诉说。加强心理指导, 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 使患者能够正确的面对疾病, 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挫折, 积极配合治疗。
1.3.1. 2 一般护理与肠道准备
术前常规了解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 对于贫血、低蛋白患者补充营养, 必要时输白蛋白, 增强患者体质以利于保证手术的进行。术前常规做好胃肠道准备。
1.3.2 术后护理
1.3.2. 1 病情观察及胃肠减压护理
术后常规护理, 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切口情况及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及量。要防止胃管扭曲、阻塞, 密切观察胃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如引流管不畅, 可以抽取少量生理盐水冲注, 一般当术后3~4 d后, 患者胃肠蠕动恢复后, 拔出胃管, 流质饮食。
1.3.2. 2 膀胱镜下全膀胱切除
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对患者创伤大, 术后放置引流管较多, 护士首先要熟练掌握各引流管名称及作用,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1) 回肠代膀胱引流的护理:由于代膀胱的回肠引流液较多, 容易堵塞导尿管从而导致漏尿, 因而要每隔4 h用5%碳酸钠溶液冲洗新膀胱,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冲洗时要做到低压冲洗, 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及尿液从盆腔引流管溢出, 如出现说明发生了漏尿, 需要立即通知医生处理。经常挤压引流管以观察引流管是否堵塞。新膀胱容量达300 ml以上便可以拔管[2]。 (2) 双侧输尿管内支架管的护理:左右输尿管内支架管接引流袋, 收集储存来自左右肾脏的尿液, 这样可以减少代膀胱的压力, 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发现, 该管脱落后一般难以重插, 因此要格外的注意内支架管的固定, 应用胶布妥善固定于腹壁处。引流管在放置期间需要经常挤压引流管, 以观察引流管是否堵塞, 如果发现引流不畅, 可以使用双手挤捏引流管, 生理盐水冲洗, 此引流管一般于术后2周左右拔出。 (3) 耻骨后引流管的护理:此管主要是引流盆腔内的渗出液, 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如实记录, 待患者血压平稳后嘱患者半卧位以利于引流物的排出, 引流物一般有多逐渐的减少, 如果引流液的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多, 注意考虑是否出现了漏尿或是梗阻,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如果是发生了漏尿, 需要检查输尿管支架管是否堵塞, 要保证此管的通畅, 一般保守治疗都能自行痊愈。
1.3.2. 3 排尿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肌锻炼, 3次/d, 每次锻炼的时间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掌握, 一般以20~30 min为宜, 患者夜间容易出现尿失禁, 针对此可以提前预防, 例如使用尿垫。部分患者容易出现排尿困难, 因此要指导患者进行定时排尿[3], 一般每4小时排尿1次, 每次尽可能的将尿液排完, 必要时使用手轻轻地按摩下腹部, 以促进排尿, 也有的患者站位改为蹲位就能顺利排尿[4]。
2 结果
本组全部36例患者均获得成功, 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18~342 min, 平均时间282 min, 术中出血量102~452 ml, 平均出血量324 ml, 术后本组患者有2例并发尿瘘, 1例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 经过医护人员的及时处理, 痊愈出院。全部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 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控制排尿能力良好, 膀胱容量240~370 ml, 最大尿流率15~20 ml/s。
3 小结
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腹腔镜手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腹腔镜手术将所有的手术操作在一个封闭的腹腔中进行[5], 减少了腹腔的暴露, 切口小, 对患者腹腔损伤较小, 手术后发生的组织粘连也有所减轻,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小, 术后恢复快。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在患者术后复发率与死亡率方面比传统的开放手术更具有安全性[6,7]。原位新膀胱术能够避免腹壁造口给患者带来的不方便, 避免腹壁造口引起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能够基本代替患者原来膀胱的功能, 效果良好。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镜下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行膀胱镜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要点。结果 发现本组36例患者均获得成功, 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控制排尿能力良好, 膀胱容量240370 ml, 最大尿流率1520 ml/s。结论 膀胱镜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护理工作中要注意重点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 加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同时做好排尿指导及各引流管的护理, 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膀胱,肿瘤,原位膀胱术,腹腔镜,护理
参考文献
[1]Hautmann RE.Urinary diversion:ileal conduit to neobladder.J Urol, 2003, 169 (3) :834-842.
[2]曹伟新.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05.
[3]邢念增.膀胱癌根治术后原位新膀胱的研究进展.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06, 26 (1) :37-39.
[4]夏川.原位回肠新膀胱的研究进展.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07, 27 (5) :379-382.
[5]崔颖, 孟庆伟, 申桂华, 等.阴式与腹腔镜下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12) :3608-3610.
[6]Castillo OA, Abreu SC, Mariano MB, et al.Complications in laparoscopic rad ical cystectomy.Int Braz J Urol, 2006, 32 (3) :300-305.
回肠新膀胱 第2篇
【关键词】 代膀胱术;术前护理;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05-01
1 病例介绍
患者影像学B超、CT、MR均提示膀胱占位,KUB+IVP未见明显异常;膀胱镜检查:见有乳头状新生物,广泛膀胱颈,后尿道无肿痛;在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术后予以抗炎、止血、对症、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术后第2天经插胃管后腹胀症状缓解,术后5天拔盆腔引流管,术后14天拔除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注意保持导尿管通畅,术后60天拔除导尿管,排尿自控尚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一种新开展的手术,病人对手术方法、手术疗效缺乏了解,因此顾虑较多。因此,除了常规的心理护理外,要特别注意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该手术的简要过程及优点,介绍有关膀胱癌治疗进展和成活率等信息及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患者度过此期,接受现实,减少手术后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以取得理解与配合。使患者树立良好的信心并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1.2 营养及胃肠道准备。该手术时间较长,因此,充分的营养及胃肠道的准备可以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降低术后感染率、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应了解患者肝、肾功能情况及心、肺功能状况,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稳紊乱,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从而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增强对手术的耐受力。术前几天开始给予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并歼始进行肠道准备,口服氟哌酸及甲硝唑,赢至手术前一晚。术前两天给予高热量的流质饮食,术前一天禁食,术前晚及术晨予以清洁洗肠,术晨留置胃管。此外.对于合并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病人,术前要有效控制血压及血糖。
2.2 术后护理。
2.2.1 引流管的护理。此种手术病人引流管较多。通常放置的引流管有胃管、双侧输尿管内支架各1根、盆腔引流管、代膀胱造瘘管及导尿管等。这些管道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通过引流液的情况有效地观察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够判断病情变化。因此,应该妥善固定好各种引流管,防止折叠、扭曲、受压、变形,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注意观察各引流管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该患者术后第4~5天盆腔引流管内引流液明显减少,均于术后第4~5天拔除。由于新膀胱分泌大量肠黏液致使尿液粘稠,可使尿液引流不畅,甚至引起堵管,导致漏尿的发生,可用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交替小剂量低压冲洗,必要时手术后3~5天可用生理盐水缓慢低压持续或间断冲洗膀胱,以便冲出新膀胱内黏液血液等。冲洗时动作轻柔、注意无菌。双侧输尿管内支架经尿道引出体外后与导尿管捆绑一起.应妥善固定,如果发生引流不畅,可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每天予以会阴抹洗三次,以清除尿道口分泌物减少逆行感染的发生。患者术后14天拔除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术后4周拔除造瘘管,术后60天除导尿管。
2.2.2 严察腹部情况。该手术需截取一段回肠并整形后放入盆腔与尿道和输尿管吻合,手术创伤较大,吻合口多。肠吻合瘘和尿外渗均可导到腹膜炎,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手术后出血过多除盆腔引流较多的血性液外,还需注意患者有无面色苍向、出冷汗、烦躁不安等症状。发现上述症状须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3 饮食护理。病人由于长时间的禁食、留置胃管、手术的创伤消耗使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术后应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使得足以支持全身的基础代谢,禁食期间应给予胃肠外静脉营养支持,注意补充机体所需能量,如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等;待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观察3~5天病人无不适后可由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无渣流质饮食到半流再到普食。在此期间还应遵医嘱进行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2.4 加强基础护理。在进行专科护理时也要加强基础护理。由于病人术后身体虚弱,引流管多,常处于被动体位,因此应定时翻身,用樟脑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在禁食期间要做好口腔护理,每日两次,以防口腔炎的发生。
2.2.5 排尿机能的训练。在导尿管拔除前三天夹管,定时放尿,锻炼膀胱的反射功能,拔管当天冲洗代膀胱彻底清除黏液;由于手术时切除尿道内括约肌,拔管后由于代膀胱排尿机能尚未建立,病人早期常出现尿失禁。因此要指导病人作提肛训练,逐步达到自行排尿,把管后指导病人0.5~1小时定时间隔排尿一次,以后逐渐成为2~3小时排尿一次。排尿时用手轻压下腹部或采取蹲位,这样可以减少尿量的残留,更容易排空膀胱尿液。
3 小结
通过对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手术患者的护理,患者的排尿功能接近正常,易于接受,并且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体会到术前的心里护理及准备和术后保持各引流管的通畅,加强患者排尿机能的训练,对代膀胱的严格护理是本手术护理的关键,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项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2例的护理体会[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9.
回肠新膀胱 第3篇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
2000年8月-2011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57例膀胱癌患者,对其施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膀胱术,术后获得随访的共计57例,失访4例。观察疗效、近远期并发症、患者生理、社会活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膀胱癌患者中,男47例,女10例,年龄36~71岁,平均55.7岁。膀胱移行上皮癌49例,膀胱腺癌5例,膀胱鳞癌3例。新发膀胱肿瘤5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复发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等离子切除术后复发4例。TNM分期:T1N0M0 7例,T2N0M0 32例,T2N1M0 6例,T3N1M0 12例。术前尿道膀胱镜证实尿道内无肿瘤,肿瘤距尿道内口在2 cm以上。术前常规全腹B超、胸片、泌尿系增强CT+尿路重建等检查,未发现上尿路病变及远处转移。
1.2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取下腹正中直切口,男性患者参照吴阶平[1]及周芳坚等[2]报道的膀胱全切术式。女性患者同时切除双侧附件、子宫、部分阴道前壁、尿道内口,清扫盆腔淋巴结。距回盲瓣约20 cm截取回肠约40 cm,行肠吻合恢复肠道连续。截取的肠道剖开,W形折叠缝合成球状,新膀胱最低位开口与原尿道内口吻合,新膀胱内保留F20三腔尿管;双侧输尿管内置单J管两侧腹腔引出,新膀胱置腹膜外。盆腔低位保留一引流管。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加强营养支持,监测血糖,定期查血液分析、电解质。术后以5%碳酸氢钠低压冲洗膀胱,2~3次/d。术后3~4 d拔出盆腔引流管,13~14 d拔出双侧单J管,19~21 d拔出尿管。拔出尿管后教导患者以腹压排尿,严密定期随访,半年后复查尿流动力学及尿道膀胱镜。
2 结果
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10~440 min,平均350 min,术中出血500~850 ml,输血31例。术后24 h死亡1例,死于急性肺栓塞;术后尿瘘6例,局部引流后均于约4周左右恢复;尿失禁3例,1例行提肛训练及盆底电生理治疗后恢复,2例长期保留尿管或置外引流袋。膀胱容量300~500 ml,残余尿0~100 ml。3例4~6个月后出现尿道狭窄,经定期尿道扩张后排尿通畅;4例出现膀胱结石,均行经尿道钬激光碎取石术。术后半年复查尿道镜尿道残端癌发生率为0。
3 讨论
膀胱肿瘤是全身比较常见的肿瘤之一,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3]。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的方式最理想的就是原位新膀胱术。此术式不改变患者的生理特性,保持排尿的连续性,患者可站立排尿,对患者的社交、活动、工作无明显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回肠新膀胱具有大容量、低张力、高顺应性等优点;回肠血供丰富,肠吻合后肠瘘、代膀胱尿瘘机会少,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肠瘘;Kojima等[4]通过回肠新膀胱患者的肠黏膜超微结构进行形态学动态研究发现,术后6个月回肠膀胱黏膜绒毛萎缩,杯状细胞减少,微绒毛减少,使黏膜与尿液中溶质接触面积减少,而减弱了吸收、浓缩尿液溶质的功能,出现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的机会少。使用碳酸氢钠行膀胱冲洗可减少凝块形成,溶解、冲出小凝块,还能保护代膀胱肠黏膜免受机械性损伤。肠道分泌黏液与尿液混合后可产生凝块堵塞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肾积水、膀胱破裂等并发症;术后以碳酸氢钠低压冲洗膀胱,胡玲[5]提出使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增加尿酸、草酸、黄嘌呤等物质的溶解度,减少尿结晶,碱化尿液能降低酸性尿液对膀胱的刺激,缓解膀胱痉挛,由于回肠代膀胱肠黏膜的重吸收作用,术后常出现高氯性酸中毒,使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行膀胱冲洗可减少酸中毒发生。该术式患者容易出现尿失禁,术中分离时尽量避免损伤括约肌及支配神经,在横断前列腺尖部时应保留1~1.5 cm,可有效防止尿失禁,可尽量保留患者的性功能[6];拔出尿管后患者出现的短期尿失禁,可教导患者行收腹提肛训练或行盆底电生理治疗,也可缓解尿失禁。在行新膀胱和原尿道吻合时应选用新膀胱最低位作为出口,吻合口平整,无张力,保证血供,这样可减少患者术后出现大量残余尿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笔者发现,在行输尿管代膀胱吻合时不必行代膀胱外隧道包埋,只需代膀胱内行外翻乳头吻合即可,这样患者出现术后肾积水的机会低(3/57)。术后监测血糖很重要,即使患者无糖尿病史,在术后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的患者较多(22/57)。术中应行双侧输尿管及尿道断端术中冰冻,这样能充分预防术后发生尿道残端癌。此手术创伤大,术前应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充分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术中术后患者发生猝死,本组出现1例急性肺栓塞死亡患者。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观察和随访,笔者认为,对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的膀胱癌患者,采取切除膀胱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疗效确切,更符合人的生理特性,患者更易融入社会,生活质量高,可推荐为该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57-2083.
[2]周芳坚,刘卓炜,余绍龙,等.改良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96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8):549-551.
[3]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6-769.
[4]Kojima Y,Aska H,Ando Y,et al.Mucosal morphologic changes in the ileal neobladder[J].Br J Urol,1998,82(1):114.
[5]胡玲.5%碳酸氢钠在回肠代膀胱术后膀胱冲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23-124.
回肠新膀胱 第4篇
【摘要】通过报道一例外阴恶性黑色素瘤复发患者行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的护理,掌握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后膀胱痉挛、尿路感染、输出道狭窄、造口回缩、脱垂与坏死等几种主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关键词】外阴恶性黑色素瘤;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并发症;护理
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是女性外阴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外阴病变的6%,占全部黑色素瘤病的1.3%,该病恶性程度高,以局部复发和经血液远处转移为特点,中位发病年龄为66岁。其总体5年生存率为35%-50%[1]。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又称为可控膀胱腹壁造口术,属于永久性膀胱造瘘,是为了保全病人生命而施行尿流改道的姑息手术,也是尿流改道中最主要的一类。它使用回肠通过输出道腹壁造口。此类手术患者虽然不能经尿道排尿,但可自控尿液,特别适用于尿道有病变或尿道危险因素高的患者,可提高术后生活质量[2]。
我科2012年11月18日收治了 1例因外阴恶性黑色素瘤复发行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的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顺利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63岁,因“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术后8年,外阴色素沉着10+月,发现外阴赘生物4+月”于2012年11月18日入院求手术治疗。查体:T36.4℃,P85次/分,R20次/分,BP133/86 mmHg。外陰呈外阴广泛切除术后改变,尿道口偏左侧见直径1+cm赘生物,色黑,阴道左侧外口色素稍沉着,通畅,无畸形,粘膜正常,分泌物白色稀糊状,无异味。2004年患者发现外阴黑痣进行性长大于我院行会阴广泛切除术+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检示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未累及尿道,术后予以顺铂+环磷酰胺化疗4次后定期复查;2008年常规复查发现尿道口左侧粘膜色素沉着,无结节、溃疡及出血于我院行尿道肿物切除+尿道外口整形术,术后病检示尿道外口慢性炎,未见恶性黑色素瘤病变;2010年常规复查外阴皮肤发黑于我院行外阴肿物切除+尿道外口整形术,术后病检示尿道口鳞状上皮轻度增生,未见恶性黑色素瘤病变;10+月前常规复查见阴道口上方见色素沉着,尿道口周围见直径0.5-1cm范围色素沉着,无结节,建议手术治疗,患者要求定期复查;4+月前患者发现外阴赘生物,色黑,轻微触血,伴尿频、尿急,无尿痛、血尿等不适,于我院行局部刷片未查见恶性肿瘤细胞; 1+月前赘生物逐渐长大于我院行局部刷片查见可疑肿瘤细胞,予氮烯咪胺+顺铂+干扰素化疗一次。患者术前3天进食无渣半流质饮食,并予庆大霉素、替硝唑口服,术前1天改流质饮食。术前1天晚上及术晨分别予VitK1 10mg肌肉注射、清洁洗肛。于2012年11月21日在全麻下行外阴广泛切除术+外阴整形术+全尿道切除术+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术中出血1000ml,输入4100ml,尿量400ml,左侧下腹部造瘘口留置引流管一根,右侧下腹部留置引流管一根,术后绷带加压包扎外阴创面。术后生命体征正常,出入量正常,病情平稳,予头孢曲松钠抗感染。于术后第3天发现尿液中偶有血凝块,未作处理,术后第7天出现出现膀胱区持续性胀痛,并伴有尿意、便意急迫感等膀胱痉挛症状,床旁B超示:膀胱不充盈,遵医嘱予0.9%NS100ml冲洗左侧引流管、地西泮5mg口服以及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症状均未缓解,泌尿外科急会诊后,予0.9%NS100ml+山莨菪碱20mg 静滴QD,小苏打3片 口服 QID,症状缓解。术后第9天停山莨菪碱输入,改为舍尼亭2mg 口服 BID。术后14天康复出院。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患者三次手术史,心理负担较重,对手术认识不够,术前反复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配合事项,介绍以往手术的成功率以及同种疾病患者术后的康复状况,能够理解整个过程,知道可能发生的后果,调动自身积极性,为术后恢复做好心理准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并配合手术治疗。通过心理护理,患者能够安心住院,积极治疗,同意手术。
2.1.2 肠道准备。有肠道蛔虫感染者,应先行驱虫治疗。术前3天进食无渣半流质饮食,并口服卡那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多数肠杆菌均具良好作用)、灭滴灵[3],术前1天改流质饮食,并予20%甘露醇250ml口服导泻,晚上及术晨用肥皂水清洁灌肠。
2.1.3 造瘘口位置的选择。由主刀医生定位,脐与髂前上嵴连线的中点,位置可稍低,但病人必须能看见,便于操作。
2.1.4 掌握自我护理技能。教会病人及家属七步洗手法。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了解患者麻醉方式及术中情况,评估患者意识情况,术后48小时持续给予心电监护,术后3天内体温一般不超过38℃。
2.2.2 区分疼痛。因手术创面大,疼痛尤为明显,建议患者术后留置自控静脉镇痛泵,注意区分切口疼痛和膀胱痉挛疼痛。膀胱痉挛疼痛是指术后出现膀胱区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并伴有尿意、便意急迫感、导尿管周围尿液外溢,膀胱内压升高。采用国际通用的数字分级法(NRS),通过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级度进行区分,保证各项护理、治疗操作轻柔、集中进行。如重度疼痛者均可给予止痛药,如确为膀胱痉挛疼痛,则应对症给予解痉类药物。
2.2.3 有无术后出血。观察切口敷料及造瘘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各种引流管引流液的量、颜色,防止血块堵塞尿管,准确及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尤其观察尿量、尿色,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
2.2.4 外阴绷带不宜过紧。外阴加压包扎期间,应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2.5 体位与活动。因手术致外阴创面大,术后72小时内必须屈膝外展位,床上铺置泡沫垫,50cm x 50cm大小软枕2个置于腘窝处,予定时翻身,建立q2h翻身表,保证患者术后的舒适,防止压疮的发生。
nlc202309021931
2.2.6 饮食及营养支持。因手术部位特殊,手术创面大,遵医嘱输入予肠外营养液,保证24h内匀速输入。术后1-3天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流质饮食,术后4天进无渣半流饮食,术后7天改为软食。
2.2.7 预防肺部感染。因患者年龄大,卧床时间久,指导患者深呼吸,协助拍背、咳痰,若痰液黏稠予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2.2.8 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①膀胱痉挛。是造成患者术后疼痛和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十分痛苦,严重影响休息,延长伤口愈合时间。与手术创伤、术后出血、引流管刺激、冲洗液温度与速度、精神因素有关。患者一旦出现膀胱痉挛,即刻让患者作深呼吸,屏气呼吸放松法把膀胱痉挛控制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要嘱患者放松、别紧张,分散其注意力来缓解痉挛,也可以采用中医经络的足底对区按摩治疗痉挛疼痛。经上述处理无效,严重膀胱痉挛者,可采用度冷丁50~100mg+异丙嗪25~50mg肌注,患者紧张烦躁不安的可采用安定静脉推注,山莨菪碱20mg 静滴。②输出道狭窄。可用10#---18#尿管依次扩张,如狭窄仍无好转,行输出道扩张术。③尿路感染。每日饮水量1.5L以上,每周复查尿常规,连续口服小苏打1个月。④造瘘口回缩、脱垂与坏死。密切观察尿路造瘘口的血运情况,及时发现造瘘口有无回缩、脱垂及坏死。
2.2.9 心理护理。恶性肿瘤反复手术及永久性尿路改道,意味着治疗的局限性,加上术后要继续接受放疗、化疗,经济负担过重、放疗或化疗药物所引起的毒副反应,使患者心理负担沉重 ,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接受他们的情感宣泄,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与家属一起制定病人的護理措施,建立家属责任感,让患者能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3.出院指导
3.1 自行导尿
术后4周拔除输出道引流管,训练自行导尿。①用物准备:10--16号导清洁尿管、水溶性润滑剂(无色无味,以纯净水、甘油为主要原料,溶于水)、纱布。②导尿步骤:洗手---移开造口覆盖物---擦去粘液---润滑导尿管前端---插尿管进入造口直到有尿流出---握紧导尿管直到尿液停止流出---撤出导尿管---清洁造口和盖上覆盖物。如导尿过程困难:放松,停5分钟,改位置,如病人感充盈但导尿管不能进应立即就医。③开始每2~3小时导尿1次,逐渐延长间隔时间至每3~4小时1次。
3.2 复查
告知患者门诊复查的相关事宜,叮嘱化疗、放疗的必要性,如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 (美)吉布斯(Gibbs,R.S.)等主编. Dunforth妇产科学.(M).第10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824
[2] 罗军,靳风烁,熊波. 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 〔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2,(4):
415-416
[3] 臧荣余,张志毅,唐美琴.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治疗15例报告.〔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6):368
回肠新膀胱 第5篇
1 临床资料
5例膀胱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1~71岁,平均56岁,经B超膀胱镜、CT检查、术前病理检查确诊,诊断为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回肠新膀胱,效果较好。
2 术前护理
2.1 思想上重视
由于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手术护士参加术前讨论,充分了解病情,熟悉手术步骤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配合手术顺利完成。
2.2 心理护理
要重视心理护理,当患者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根治手术必然产生明显的心理变化,护士应配合医生做好疏导工作[3]。手术前1 d,手术室护士应到病房探视患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手术的过程、手术的安全度,告知手术后无需腹壁造口、无需佩带尿袋,能从尿道可控排尿,仍可参与正常的社交生活和工作,解除其思想顾虑,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配合手术治疗。
2.3 肠道准备
患者需要用肠道代膀胱,术前应做好肠道准备,术前3 d开始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无渣半流质饮食或流质饮食,服用肠道抗生素。术前晚、术晨用肥皂水清洁灌肠。
2.4 备齐术中所需物品
常规开腹器械包、肠钳、可可钳、扁桃体钳、气囊导尿管、24~26号橡皮引流管、双J管、0/2微乔线、腹带。
3 术中护理
3.1 巡回护士配合
3.1.1 仔细核对手术患者,建立2条静脉输液通道,一条用于输液输血,便于手术中调节血容量,另一条连接三通延长管,用于术中加药或静滴普鲁卡因复合液。
3.1.2 配合麻醉医生行全麻插管,麻醉后患者取平卧位,骨盆下垫一软垫,以便充分暴露手术野。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循环呼吸及末梢的情况,保持输液通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输液输血速度,输血时需经两人共同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
3.1.3 主动供应手术物品,根据手术进展随时调整灯光,监督手术人员执行无菌技术,严格无菌操作。
3.1.4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认真清点器械、敷料、缝针等手术用品,并仔细登记,以免手术用物遗留在伤口内造成差错事故。
3.1.5 手术结束,妥善固定好引流管及尿管,与麻醉医师一起将患者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交接班。
3.2 器械护士配合
3.2.1 提前30 min洗手,整理器械桌,常规皮肤消毒铺巾。
3.2.2 取下腹正中切口绕脐1 cm依次切开进入腹腔及膀胱前间隙,常规探查,清扫左右盆腔淋巴组织,分离双侧输尿管。
3.2.3 钝性分离膀胱顶部、后壁及两侧膀胱壁,切断膀胱侧韧带,递7号丝线结扎,4号丝线贯穿缝扎。切断前列腺耻骨韧带,游离前列腺,用7号针线“8”字缝合阴茎复合体,沿着前列腺尖部切断尿道,离断双输尿管,取出膀胱前列腺,纱垫暂时压迫止血。
3.2.4 距回盲部15 cm处取40 cm回肠做成一“W”型抗蠕动新膀胱,注意用等渗盐水冲净肠腔内容物,将肠管置入0.05%络合碘溶液浸泡5 min,并擦洗肠黏膜。恢复肠道连续性,双侧输尿管内置F8号双J管,再植至回肠新膀胱后壁,呈乳头状外翻缝合。新膀胱底部戳洞准备0/2微乔线6点间断缝合尿道与膀胱,新膀胱内置F22三腔气囊导尿管,气囊注水30 ml,双J管绑在导尿管上,缝合新膀胱前壁,彻底止血,双侧髂窝内置橡皮引流管引流,依次缝合逐层及皮肤。
4 讨论
膀胱全切除及原位新膀胱术已成为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以往采用的输尿管或代膀胱腹壁造口,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差。然而,近年来,原位新膀胱手术(Orthotopic neobladder)得到迅速发展,尿流改道正从简单地将尿液经过肠管通道转流到体外向使患者接近生理性排尿发展。原位新膀胱已成为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最主要的尿流改道方法[4]我院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手术时间7~11 h,术中出血1 300~2 500 ml,输悬浮红细胞6~9 U,血浆400~600 ml。5例手术全部成功,患者都可自主排尿,无尿失禁。因此,准确、熟练、默契的手术配合是顺利完成该手术的关键。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手术复杂,准备器械多,术前将需准备的器械进行分类,分区摆放,可有效避免漏备,忘备器械,同时使器械准备达到无瘤操作原则的要求[5]。由于此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输尿管离断不便计算尿量,巡回护士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配合麻醉医生管理好液体入量,配合操作,准备到位;器械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主动敏捷地配合手术,膀胱癌为开放性手术,容易引起癌细胞在切口区域种植[6],术中用于肿瘤区和正常组织区的器械物品应分开摆放,不得混用,肿瘤区使用的纱垫应尽量保持干燥,纱垫一旦接触瘤体,应立即丢弃,放于指定的容器内,不再重复使用,术中凡接触过肿瘤的手套、器械、敷料一律更换,严禁重复使用于正常组织[7],特殊器械若必须使用,应先用无菌蒸馏水浸泡后再用碘伏棉球擦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无瘤技术,防止污染。
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回肠新膀胱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结果:全膀胱切除时间7~11h,术中出血1300~2500ml,5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结论:准确、熟练、默契的手术配合是顺利完成该手术的关键。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王杭,孙立安,王国民,等.高龄膀胱癌患者全膀胱切除术19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1):22-24.
[2]蔡松良,陈戈明,金晓东,等.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120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104-106.
[3]魏革,许立红.可控膀胱术患者的心身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0):580-582.
[4]Hautmann R E.Urinary diversion:ileal conduit to neobladder[J].J Urol,2003,169(3):834-842.
[5]黄艳勤,童志兰,曾卫红.膀胱全切可控性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配合体会[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9):1217-1218.
[6]季雪梅,蒋松琪.膀胱癌手术中防止医源性播散与护理配合[J].中华护理杂志,1994,29(9):530-532.
回肠新膀胱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病人24例, 男19例, 女5例;年龄51岁~75岁, 平均52.9岁;膀胱移行上皮癌15例, 鳞状细胞癌4例, 移行上皮鳞状上皮混合癌3例, 腺癌2例;临床表现主要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 均经组织病理及CT检查, 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均行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
1.2 手术方法
行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病人取仰卧位, 硬膜外麻醉 (术后安镇痛泵) 加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常规开腹清扫盆腔淋巴结后, 顺行或逆行切除膀胱。距回盲部20 cm~30 cm处切取40 cm~45 cm回肠对系膜缘剖开后重构形缝合成“W”形储尿囊, 储尿囊与后尿道吻合, 输尿管采用黏膜下隧道再植。
1.3 结果
2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350 min~450 min, 术中出血400 mL~600 mL, 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术期感染, 无术后早期死亡。
2 手术配合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访视
术前1 d由巡回护士访视病人, 查阅病历, 了解病情及病人的心理状况。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病人大都缺乏对手术的了解和认识, 巡回护士应向病人讲解手术的优点和必要性, 介绍手术方法、手术过程、注意事项、手术效果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全面支持。护士应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 认真解答病人的提问, 以消除病人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手术。
2.1.2 手术物品准备
手术前1 d器械护士除认真清点常规手术器械外, 还需备齐术中所需特殊器械, 如各种型号的直线切割吻合器、钉仓、各种前列腺拉钩、尿探、长剪刀、长弯尖刀柄、电切割剪、平钳、直角钳 (蚊丝) 、切口膜、可吸收线、各种型号腹腔引流管、导尿管等。
2.1.3 术前常规准备
术前做好各种辅助检查、彩超、胸透、心电图、血常规、生化肝功能、出凝血时间、术前备皮、备血、膀胱检查等。
2.1.4 肠道准备及饮食要求
术前肠道准备的目的是避免术中污染腹腔, 减少切口感染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因此, 术前2 d或3 d病人应进无渣饮食, 术前1 d禁食, 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术前3 d口服抗生素, 术前晚一次性口服25%硫酸镁10 mL+5%葡萄糖500 mL+生理盐水500 mL+温水1 500 mL导泻, 并灌肠1次。
2.2 术中护理
2.2.1 巡回护士的手术配合
①病人入手术室前巡回护士再次检查手术间, 调节室温在22℃~24℃, 湿度在55%左右, 检查手术所需的各种器械、物品是否齐全, 是否性能完好处于备用状态。②热情接待病人, 认真核对病人及有关资料, 选择上肢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病人有效循环血量和紧急用药。③妥善安置病人体位, 全身麻醉成功后, 将病人置仰卧位, 头部稍低15°~20°, 上臂外展角度应小于90°, 以防臂丛神经损伤, 腋窝处用软垫垫高20°, 使膝和腕适当屈曲, 有利于腹壁肌肉放松, 在关节1.5 cm处用约束带固定, 松紧度以固定好后能容纳2指为宜。下腹部垫以3 cm厚的软垫, 以充分暴露手术野, 由于手术时间较长, 病人头部置软头圈, 既可固定头部又可避免枕部过度受压。④连接好吸引器, 保证吸引器畅通, 调节高频电刀频率大小合适、负极板固定在位, 确保病人安全。⑤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本手术时间长、过程复杂、创面大, 术中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的变化, 定时查血气分析, 准确记录出入量, 观察尿量及色泽变化。保持输液、输血通畅, 根据术中出血量的多少, 膀胱全切后输新鲜红细胞3 U~4 U, 新鲜血浆300 mL~400 mL, 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腹腔冲洗的温度需加温至37 ℃, 寒冷季节, 术中液体可适度加温。⑥术中密切观察手术进展, 及时添加手术所需用物, 并随时调整手术野灯光,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⑦术毕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涉及泌尿和消化两大系统, 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很关键。各种导管一定要保持无菌及管道通畅, 防止逆行感染, 避免导管阻塞、受压、扭曲和脱落, 并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 准确记录。⑧术后与麻醉医生共同护送病人回病房, 向病区责任护士介绍术中情况, 做好床头交接班。⑨妥善处理、保管标本, 及时送检。
2.2.2 器械护士的手术配合
①器械护士提前20 min洗手上台, 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手术器械及敷料, 整理无菌器械台, 准备好相关器械, 建立相对的无瘤区和有瘤区。②熟悉手术全部操作步骤, 快速准确递出所需器械、物品, 严格执行无菌和无瘤技术,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先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后行根治性膀胱全切, 然后用蒸馏水或稀释的化疗药液行腹腔浸泡, 再距回盲部20 cm~30 cm处切取40 cm~45 cm回肠对系膜缘剖开后重构形缝合成“W”形储尿囊, 储尿囊与后尿道吻合, 输尿管采用黏膜下隧道再植。③腹腔内操作结束后, 常规清点物品, 缝合伤口。
2.3 术后护理
术后1 d~3 d由巡回护士回访病人, 观察病人切口愈合情况及引流管是否通畅、病人皮肤有无压伤等。
3 讨论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回肠原位新膀胱远期疗效满意, 术后并发症少, 病人生活质量高, 受到泌尿外科医生推崇和病人的欢迎,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是理想的治疗方式[3]。原位膀胱替代术是膀胱癌根治切除术后膀胱重建的金标准[4], 手术技术要求高, 手术时间长。器械护士应有高度责任心、扎实的理论知识, 术前及时与手术医生沟通, 密切与医生配合, 做到积极主动, 动作熟练, 预见性地处理术中可以发生的问题, 提供高质量的手术配合, 从手术室的角度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巡回护士术前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使病人的身心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手术;术中除严密观察病情外, 还应随时了解手术进展, 及时调整手术灯光, 提前供应台上所需物品;与器械护士共同做好器械物品清点查对工作, 同时控制手术间人数, 减少人员流动及频繁开启手术间房门。
摘要:[目的]总结膀胱癌病人行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对24例膀胱癌病人行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手术配合及护理。[结果]2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出血400mL600mL, 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术期感染, 无术后早期死亡。[结论]加强膀胱癌病人行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手术配合,护理
参考文献
[1]叶章群.尿流改道和膀胱替代成形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8.
[2]Nabi G, Yong SM, Ong E, et al.Is orthotopic bladder replacement the new gold standard?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J].J Urol, 2005, 174:21-28.
[3]邱学德.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10年以上病人随访[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9 (10) :677-680.
回肠新膀胱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0例, 其中男15例, 女5例。年龄57~70岁, 平均 (60.5±5.6) 岁。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史。术前所有病倒均经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膀胱癌, 未见远处转移。
1.2 手术方法
在全麻下行膀胱全切除术, 在距回肠部约25 cm的近端取一段55 cm的回肠, 将所取回肠建立球形储尿囊, 将输尿管向上游与输入襻肠管的输入端吻合, 制成原位回肠新膀胱, 通过尿道外口放置单J管, 于双侧输尿管做内引流, 储尿囊内置F22硅胶尿管。
1.3 护理
1.3.1 术前准备
1.3.1. 1 心理准备
手术无论大小, 都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恐惧心理, 严重者可导致身体重要器官出现功能紊乱, 增加麻醉及手术困难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术前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应当关心体贴患者, 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 稳定其情绪, 鼓励他们与手术成功的患者交流, 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各个方面把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以轻松的心态迎接手术。
1.3.1. 2 增加营养
恶性肿瘤是慢性消耗性疾病, 加之食欲不好, 如术前不补充足够的营养, 就会给术后伤口的愈合及功能恢复造成很大的障碍, 如吻合口瘘、并发感染等。因此, 术前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1.3.1. 3 肠道准备
肠道准备是手术前护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肠道准备的好坏, 直接影响手术质量及伤口愈合。具体做法:术前4 d患者进食无渣流食, 口服替硝唑0.5 g, 3次/d;硫酸庆大霉素4 mL, 3次/d;术前1 d于13∶00及21∶00口服甘露醇250 mL+5%葡萄糖盐水1000 mL各1次;术日零时禁食、禁水;术前晚及术日晨以0.2%温软肥皂水清洁灌肠, 并密切观察灌肠后患者每次排便情况及反应, 直到排出液与灌洗液一样, 无任何渣物, 颜色清亮, 则肠道准备完毕。
1.3.1. 4 呼吸道准备
戒烟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控制感染, 训练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
1.3.1. 5 训练床上大小便
此类手术一般卧床时间长, 术前必须训练患者适应床上大小便, 以免术后引起排便困难, 尿潴留等。
1.3.1. 6 术前一般准备
术前备6 U去白悬浮红细胞, 800 mL血浆, 白蛋白, 备足血量以备术中用, 做好手术区皮肤准备, 备皮范围包括腹部、会阴部、腹股沟区及肛周皮肤, 脐部用肥皂清洗, 络合碘消毒处理。
1.3.2 术后护理
1.3.2. 1 术后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8 h, 护士每1~2 h按摩患者身体受压部位, 以防压疮形成, 病情稳定后给予斜坡卧位, 每隔2 h采用半卧位与平卧位交替, 护士每2~3小时协助患者改变1次卧位, 为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鼓励患者进行双下肢伸屈运动, 术后第5天鼓励患者进行床边活动, 给予持续心电、血氧监护, 每30分钟测量1次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并记录, 血压平稳后8 h改为1次/h, 直至生命体征平稳, 停止心电监护, 改为4~6 h测血压, 脉搏、呼吸1次, 持续吸氧2 L/min, 保持呼吸道通畅。留置颈外静脉导管, 每4小时测中心静脉压1次。密切观察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 防止滑脱及阻塞, 了解放置各种管道的目的及作用, 分别记录各种管道引出液的量及颜色, 每日更换各种引流袋, 尿管应在术后3 d用生理水低压冲洗, 2次/d, 每次注入20~40 mL, 每次用20 mL注射器反复冲洗, 至冲洗夜清亮, 直至尿管拔除时停止。冲洗停止后要求患者多饮水, 每天至少3000 mL饮水量, 以保证足够尿量, 起到自身冲洗, 术后13~15 d拔除留置的左右输尿管支架管。
1.3.2. 2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并发症以术后3个月为界, 分为早期并发症和晚期并发症[2]。早期并发症主要为: (1) 肺部感染:癌症是慢性消耗性疾病, 肿瘤组织吸收营养物质, 加上患者又经历大手术的折磨, 身体虚弱, 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各器官功能下降, 术后由于感冒、饮食原因及术中插管等麻醉作用均可使气道黏膜受到刺激或感染, 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术后患者不敢咳嗽、翻身, 使呼吸道活动受限。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按医嘱使用抗生素, 做每项治疗及操作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准确评估患者肺部情况, 给予超声雾化, 吸入4~6次/d, 每次雾化吸入后立即协助患者拍背排痰。 (2) 术后出血:术后出血可分为急性出血和延迟性出血。如果出现出血, 要严密观察出血的颜色、量、性质、速度, 判断是急性出血还是延迟性出血, 前者主要是因为术中止血不彻底, 后者常见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 如出现面色仓白, 皮肤湿冷, 脉搏增快变弱, 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等表现, 为突然大出血征象。应立即送手术室再手术止血。术后注意休息, 避免用力排便。有便秘者, 可及时用开塞露肛注, 以防因便秘过度用力而继发性出血。 (3) 切口感染:早期发现和处理切口感染是加速切口愈合的前提, 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情况, 如出现轻度发热、切口跳痛不适、局部红肿、渗出应及时处理, 以减轻感染造成的局部损害, 缩短愈合时间。若发现切口有感染征兆, 应及时拆除缝线, 充分引流;彻底清创清除积脓、积血、坏死组织、异物和死腔, 消除细菌繁殖的场所;充分引流切口感染时应开放切口并充分引流, 可留置引流条或引流管, 使切口局部减压, 促进切口愈合;根据切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全身应用抗生素;去除易感染的诱因或治疗相关疾病。 (4) 血栓性静脉炎:血管壁损伤、异常血液高凝状态、术后长期卧床而造成的静脉血流滞缓造成血管内膜缺氧或变性等均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为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应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 输入高渗液时选择在血流丰富的静脉, 如果肢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1~2周, 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 避免膝下垫枕或调节病床单纯抬高局部, 以免阻碍静脉血液回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 帮助恢复期患者恢复体力, 逐渐增加运动量, 先在床上活动患肢, 渐下地扶床锻炼, 由易到难, 由被动到主动。 (5) 尿漏:尿漏是术后多见的并发症[3]。可以为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漏、新膀胱尿道吻合漏、新膀胱自身漏。尿漏的发生与以下几点有关:新膀胱重建过程中的吻合技术;尿液的排出受阻;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尿路感染;医源性损伤;是否并发其他的基础性疾病等。因此术后持续通畅引流尿液在术后3周非常重要。因为在一般情况下, 患者在术后3 d时黏液产生, 开始增多, 到7 d时有一高峰。可针对黏液分泌规律有针对性地冲洗尿管, 以保持通畅引流, 预防尿漏。如果出现尿漏, 给予保持各引流管引流通畅, 同时以0.9%氯化钠溶液低压冲洗新膀胱, 及时引流出尿液, 以减少新膀胱的压力, 减轻对漏的刺激, 促进修复;加强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 (6) 尿失禁:术后存在不完全性尿失禁, 是新膀胱术后经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 发生率为13.3%[4]。发生尿失禁的原因有:术后早期, 膀胱的容量相对较小, 患者未能适应新的排尿方式, 新膀胱感觉功能差;术中对尿道括约肌复合体损伤的程度;患者的年龄及精神状态。治疗主要以排尿功能训练为主, 对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宣传教育, 使之学会收缩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的方法 (8~10 s/次, 至少重复120次/d, 持续2~4周) 。 (7) 黏液分泌过多:黏液性尿潴留的发生率虽然较低, 但能导致新膀胱破裂、愈合欠佳、新膀胱漏、新膀胱内结石的形成。很多需要手术处理, 后果很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本研究通过碱化尿液;留置尿管期间, 定时低压冲洗新膀胱;拔尿管后嘱患者多饮水, 保持量在2000 mL以上等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黏液团块形成。 (8) 肠梗阻:原因主要是术中腹腔污染、肠管暴露时间过长、机械性损作, 导致肠粘连。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腹部体征, 有无腹胀、腹肌紧张, 压痛、反跳痛和发热。如果出现肠梗阻应给予半卧位, 持续胃肠减压以减轻肠胀气, 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及吻合口愈合。鼓励患者勤翻身, 必要时行肛管排气, 按肠道手术后常规指导患者饮食。 (9) 应激性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应激性溃疡泛指机体在严重创伤、大手术及急性疾病情况下迅速发生的胃十二指肠黏膜溃疡和糜烂, 主要表现为柏油样黑便和胃肠减压引出的咖啡色胃液, 主要采用胃肠持续减压以及奥美拉唑抑酸药等保守治疗, 愈后效果好。远期病发症主要为新膀胱尿道吻合狭窄, 主要表现为排尿费力、尿线细。在膀胱镜下进行微创治疗效果好。嘱患者注意观察排尿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2 结果
20例患者未因护理不当出现并发症。有2例拔除尿管后出现尿频、尿失禁, 经过排尿训练3周后, 效果良好, 出院后随访3个月, 患者完全达到排尿自控;有1例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 经禁食、营养支持、口服小承气汤等保守治疗5 d, 肠功能恢复;有3例出现应激性消化道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 经采用胃肠持续减压以及奥美拉唑抑酸保守治疗, 愈后效果好。本组有1例术后3 d已肛门排气, 第5天时流食, 第7天时半流食, 出现腹痛、腹胀, 经行腹平术后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给予小承气汤2次/d口服、禁食、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 4 d后肠功能恢复。无围术期死亡病例。
3 讨论
自1950年Bricker报道回肠通道术以来, 回肠通道或结肠通道术成为最主要的尿流改道方法, 原位新膀胱手术也得以迅速发展, 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最主要的尿流改道方法, 我国也已有多个大宗病例报道[5,6]。尿流改道已从原来将尿液经过肠管转流到体外发展到使患者接近生理性排尿发展,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术前良好的心理准备、肠道准备、呼吸道准备, 加强营养, 可使患者的心理、身体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 为顺利手术奠定良好基础, 可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后污染的机会, 降低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加强各种管道的护理是使患者顺利恢复的保障, 术后各种引流管一定要妥善固定, 做好标记, 以便观察和记录, 新膀胱冲洗时一定要做到低压、定时冲洗;指导患者进行盆肌的训练是防止及治疗尿失禁的有效方法[7,8]。
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作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方法, 已被广泛接受, 但手术的技能及术后并发症依然值得关注, 充分的术前准备、必要的操作技能和护理, 在保障手术顺利实施、减少并发症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和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全膀胱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并发症和护理经验, 并探讨护理干预对并发症的预防作用。结果 对全膀胱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进行护理, 20例术后共发生并发症2例, 其中有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及尿漏, 经保守治疗治愈;另1例出现远期并发症排尿困难, 经微创治疗治愈出院;有3例出现应激性消化道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无膀胱输尿管反流, 电解质紊乱病例。结论 经护理干预后, 全膀胱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的并发症少。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黄小平, 张美芬, 粱卫洁, 等.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10) :22-23.
[2]肖亚军, 曾四平.膀胱全切原位肠道代膀胱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J].临床泌尿科杂志, 2008, 23 (4) :245-248.
[3]李益宁, 刘为安, 苏学峰.正位回肠新膀胱尿漏的处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6) :1054-1055.
[4]Steers WD.Voiding dysfunction in the orthotopic neobladder[J].World J Urol, 2000, 18 (5) :330-337.
[5]王晓雄.进一步重视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23 (5) :453-455.
[6]Stein JP, Dunn MD, Quek ML, et al.The orthotopic T pouch ilealneobladder:experience with 209 patients[J].J Urol, 2004, 172 (2) :584-587.
[7]Nabi G, Yong SM, Ong E, et al.Is orthotopic bladder replacement thenew gold standard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J].J Urol, 2005, 174 (1) :21-28.
回肠新膀胱 第8篇
关键词:腹腔镜,回肠新膀胱术,并发症,护理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开放手术相比, 具有能够更细致、更精确处理盆底深部的重要结构, 术中出血较少;尿道括约肌损伤几率小, 有助于保留神经血管束, 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避免肠管长时间暴露, 有利于术后肠道功能恢复, 减少术后肠粘连及感染等并发症优点[1]。现回顾我科近5年200例病人的资料, 结合文献就一些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及护理介绍如下。
1 肠道并发症
1.1 腹胀
200例病人中有168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胀, 且腹胀多在术后清醒后发生。其中155例病人在术后3 d内经过对症护理后症状基本消失, 13例病人被诊断为肠梗阻, 症状在术后5 d或6 d缓解。腹胀是腹腔镜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与手术时间、血钾浓度有关, 手术时间长、血钾浓度低者腹胀出现早, 持续时间长[2]。腹腔镜膀腔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手术时间为4 h~7 h。腔镜手术需形成人工气腹, 手术时间长可造成二氧化碳 (CO2) 吸收增多, 形成高碳酸血症, 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碱中毒可引起低血钾, 由于细胞外液的钾浓度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起决定作用, 血钾低可引起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从而引起腹胀, 严重者甚至出现肠麻痹。护理:持续氧气吸入可加速CO2代谢, 故术后常规给病人中流量吸氧24 h以上, 维持血氧饱和度在100%;麻醉清醒后嘱病人深呼吸, 每次2 min~3 min, 每天3次~5次;术后第1天要求病人在进餐时间咀嚼口香糖, 直至有肛门排气可进食为止。咀嚼运动神经可以把假进食的信息传达到大脑, 再通过神经反射刺激肠壁, 促进肠蠕动;对于腹胀严重者, 可遵医嘱给予新斯的明1 mg肌肉注射;监测血钾情况, 遵医嘱及时补钾。
1.2 肠梗阻
表现为术后3 d后病人未有肛门排气、排便, 同时有腹胀、 恶心等不适症状。均给予病人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中药制剂行气通便贴24 h外敷脐周;每天温水足浴2次或3次;鼓励病人床上活动, 予半坐卧位。13例肠梗阻病人在术后5 d或6 d均有肛门排气, 腹胀减轻, 无一例需要外科手术处理。
1.3 肠瘘
有3例病人于术后3 d~5 d伤口引流管引流出黄褐色带有粪臭味的引流液, 同时伴有腹胀明显、电解质紊乱及伤口愈合不良。保持各引流管的通畅非常重要, 停留腹腔引流管, 连接电动负压吸引器持续负压吸引可保证有效引流;禁食同时必须保证营养的供给, 如静脉输注白蛋白、脂肪乳等高营养液。3例病人均在术后10 d~14 d伤口引流液逐渐减少, 肠瘘自行愈合。
2 新膀胱并发症
2.1 尿漏
尿漏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如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漏、新膀胱尿道吻合口漏、新膀胱自身漏。尿漏的发生与新膀胱重建过程中的吻合技术、尿液的排出受阻、病人的年龄、营养状况、医源性损伤、是否并发其他的基础性疾病等有关[3]。在200例病例中有18例病人术后1 d~3 d发生尿漏, 表现为盆腔引流管引流液增多, 而新膀胱尿管尿量减少或无尿。新膀胱缝制后一般无明显出血, 故术后无需持续膀胱冲洗, 但由于回肠黏膜不断分泌黏液, 易造成尿管堵塞, 从而导致尿漏, 因此, 持续通畅引流在手术后3周尤其重要, 冲洗新膀胱黏液可以避免尿管堵塞。一般来说, 病人术后第3天时黏液产生开始增多, 到7 d时有一高峰, 可能与肠黏膜经术中处理后, 黏膜反应性功能增强相关[3]。可针对黏液分泌规律, 有针对性地冲洗尿管, 保持通畅引流, 预防尿漏。我科常规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间歇“手动膀胱冲洗”, 即用60 mL冲洗器, 每次抽吸生理盐水30 mL~50 mL缓慢注入导尿管, 再缓慢地回抽等量的液体, 反复冲洗直至无肠液黏液洗出, 每天2次或3次。如为新膀胱尿道吻合口漏, 可给予病人进行持续尿管牵引, 我科常用500 mL盐水瓶作为牵引物, 持续牵引2 h~3 h, 需放松半小时。适当牵引能减少吻合口张力, 使吻合口漏尿消失或减少, 促进吻合口愈合。总之, 发生尿漏后应充分引流漏出的尿液, 保持尿管及各引流管通畅, 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保守治疗后多能愈合。少数病人保守治疗不见好转, 漏尿处经久不愈可形成尿瘘。18例病人中10例于术后14 d拔除尿管后无尿瘘发生, 6例延长尿管停留时间1周后尿漏消失, 2例需要手术修补。
2.2 尿失禁
术后病人存在不完全尿失禁, 日间和夜间均可见。尿失禁的发生与正常的排尿及控尿机制失调有关, 具体机制比较复杂。控尿主要与尿道括约肌及盆底肌的完整有关, 此外, 还与功能性尿道长度、尿道对压力的敏感性、病人的年龄及精神状态、盆神经的完整性等有关[1]。手术后早期膀胱的容量相对较小, 病人未能完全适应新的排尿方式, 新膀胱感觉功能差, 这些均会导致尿失禁的发生。夜间尿失禁的发生比日间尿失禁发生率高, 经过临床观察, 病人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日间尿失禁发生率为19%、5%、1%, 而夜间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2.5%、18.0%、8.0%。尿失禁的治疗主要以功能训练为主。我科已有对病人先从贮尿功能到控尿功能再到排尿功能进行一套完整的训练。即在术后7 d~10 d输尿管支架管拔除后, 开始为病人夹闭尿管, 定时放尿, 间隔时间由短至长, 直至每次放出尿液约250 mL并维持于此水平。通过此方法引导病人体验新膀胱不同充盈状态的感觉, 完成贮尿功能的训练。控尿功能训练主要是指导病人进行盆底肌训练。具体方法是让病人取坐位, 两腿略分开, 背部直立, 上身可略前倾, 尽量放松盆底肌;嘱病人收缩肛门5 s, 放松15 s~20 s, 每次约30 min。排尿功能训练主要是指导病人如何用腹压排尿。可指导病人排尿时采取蹲位或半坐位, 双手向下轻轻挤压下腹部膀胱区, 以增加腹压帮助排尿。同时注意保护腹股沟区, 避免腹股沟疝发生。要让病人明白, 只增加腹压而不松弛盆底肌是没有用的。还要训练病人有意识主动定时排尿, 逐渐建立接近生理状态的排尿习惯, 让大脑皮层建立新的贮尿排尿反射。
3 其他外科并发症
术后肺部感染发生8例, 多发生于高龄或伴有慢性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病人中。另外, 术后较长时间卧床致排痰及呼吸道分泌物不畅, 也是诱发肺部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切口感染发生4例, 切口感染与病人的身体状况、是否并发基础性疾病 (如糖尿病) 等有关。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 肺部感染及切口感染是可以避免的, 所以术后适时翻身、叩背、雾化吸入、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持各引流管的通畅等常规护理措施必须到位。通过以上资料的回顾, 提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加强观察, 及时在早期发现并发症,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并发症的护理, 以配合医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健, 黄海, 姚友生, 等.腹腔镜与开放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6 (3) :172-175.
[2]刘春兰, 孟鑫, 高岚.腹腔镜术后腹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9) :53-55.
回肠新膀胱 第9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实施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术治疗的85例患者,本组患者均排除尿道狭窄、远处转移、尿道受侵者,且患者均无肝肾功能异常及手术禁忌,远处转移根据患者的护理方法的差异将其分为试验组(45例)与对照组(40例),试验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30岁-71岁,平均年龄(50.42±15.16)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9岁-72岁,平均年龄(51.22±15.4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常规口头健康教育、遵医用药等等;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模式,具体措施为:(1)术前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缺乏对医疗知识的了解,加上对手术的恐惧,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以此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术前准备,首先是按照规范开展各项术前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纠正电解质、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状况,确保患者身体处于最佳状况;其次是做好肠道准备,术前三天开始进食流质食物,根据医嘱应用氟哌酸、甲硝唑片等药物,并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手术当天早晨开展清洁灌肠,并为患者留置胃管;(3)术后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加强引流管护理,确保引流管保持通畅,详细准确的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数量、性状,及时更换引流袋,并注意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要及时观察伤口恢复情况,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异常情况,并注意观察代膀胱有无漏尿,应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挤压一次;(4)体位护理,由于患者引流管较多,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体位,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需及时帮助患者翻身,防止发生褥疮;同时要注意口腔的清洁管理;(5)营养供给,由于患者术后出血量较大,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及时给予静脉高营养一周左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6)并发症预防,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尿管通畅,及时将尿液排出,避免刺激瘘口而发生尿瘘;在患者发生消化道应急性出血后应及时应用洛赛克;叮嘱患者肛门在排气前绝对禁食,掌握患者有无高热全腹压痛、反跳痛等表现,预防肠吻合口瘘;完成手术及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
1.3 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满意度[4]进行分析对比。满意度调查采用医院自行设定的调查表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中有4名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2例尿瘘、1例输尿管末端狭窄和1例消化道应急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8.89%,对照组中有8名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3例尿瘘、2例输尿管末端狭窄和3例消化道应急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表2。
3 讨论
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术由于疗效肯定、预后良好等优势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由于病理复杂性,手术过程中配合以全面有效的护理关于是提高手术效果和预后的保障[5,6]。本文主要对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实施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术治疗的85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而采用综合护理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而手术过程中配合以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锦兰,王成元.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03:40-41.
[2]郎文平,程喜字.46例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的围手术期护理[A].河南省护理学会.“河南省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及新技术交流”学术会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1:4.
[3]董淑英.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术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23-24.
[4]黄麟雅,余力锐,王俊.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2013,01:160-162.
[5]叶明媚.21例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的护理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74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