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范文第1篇
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中州诗坛尤其群星璀璨。初唐沈期、宋之问的 “沈宋体”,对近体诗的形成贡献巨大。盛唐元结主张“救时劝俗”,为后世杜甫所推崇。岑参、高适是“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崔灏的一篇《黄鹤楼》,曾经使 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中唐倡导“不平则鸣”、“陈言务去”的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功勋卓著,在诗歌艺术上也成就非凡。白居易以平易流畅的诗风倡导“新乐 府运动”,其《白氏长庆集》收诗三千,独占唐代个人创作数量之鳌头。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在风格、理论上互为接近。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以 唱和作品成就最高。李贺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绮丽,在唐诗中可谓别具一格。晚唐李商隐,作品意境朦胧瑰丽,比兴取象多彩多姿,尤其“无题诗”成为全 唐诗坛的绝响。诗坛巨擘杜甫,是我国诗歌
作为另一种文学形式的词,中唐以后开始发达,中州诗人也逐渐用之进行创作。如韩的《章 台柳》,王建的《调笑令》,刘禹锡的《忆江南》、《竹枝词》等,都是脍炙人口之作。被称为词中圣手的李煜,国破家亡被掳之后,在汴京写下了《浪淘沙》、 《乌夜啼》、《虞美人》、《破阵子》等名作,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到了北宋,中州再次成为中国诗词文化的中心。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曹组的“门外绿荫千顷”等 名诗名句,传颂一时。苏轼、秦观、王安石等词坛大家,也主要在河南创作出重要作品。岳飞的《满江红》,则将南宋词坛上的爱国主义旋律高奏入云。陈与义、韩 元吉、史达祖等人的作品,也为中州词坛增辉。
金元时期的元好问,诗学杜甫,词宗苏辛,一生中的主要活动都在河南,并且编辑有《中州 集》,对中州文坛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至明清,李梦阳、何景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侯方域、李绿园也各自编有《四忆堂诗集》、《绿园诗抄》,但已经 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副业”--中州诗坛与全国诗坛一样,开始从鼎盛走向衰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主要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先秦以下,中州诗坛 代有名作、名家。尤其唐宋,河南籍或主要生活在河南的诗人、词家更是层出不穷。所谓“逐鹿中原”,并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方面,在诗歌艺术领域也曾经创 造过无数的辉煌。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言志 思想情感 主题 方法 归类 知人论世 意象
诗歌是用来表达志向、抱负、情操和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的核心灵魂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语言、结构形式、表达技巧等都是为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是为言志服务的。因此抓住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抓住了鉴赏诗歌的关键,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那么如何理解领会把握住诗歌的主题思想呢?
一、归类法:同一类诗歌,表达的主题也基本相同
1.谈禅说理诗:此类诗一定蕴含着很深的寓意。如“一岁一枯荣”体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变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明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说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规律。
2.山水田园诗类:品质正直高洁的文人厌恶官场的污浊黑暗,洁身自好,离开官场,归隐田园或山林,于是欣喜若狂,写诗以明志,表达自己对污浊的官场的厌恶和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劳动过程的描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3.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中,史实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弄清史实是鉴赏这类诗歌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然后揣摩作者的意图,达到对诗词的深层理解。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还是借古人写自己要搞清楚。例如李益感叹隋之灭亡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气杨花愁杀人。”诗作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中唐已是国运动荡,李益借隋朝的覆灭来感叹现世的没落,有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戒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而重蹈前朝覆辙,有借古伤今、引起时人思考之意。
此外,还有边塞诗、游子诗、咏物诗、闺怨诗、爱情诗等。
二、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及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环境,辨明作品的写作背景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地分析诗歌塑造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武则天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幽州台典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情。
三、意象分析法: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寄托作者情思的具体物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言志抒情的,而诗歌中很多意象的象征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
1.蝉: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所以把蝉视为高洁的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兴的身世。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之人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要的表白。
2.猿: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古民谣有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猿猴哀伤、凄厉的叫声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3.燕子:由于燕子春秋迁徙,因此多用来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燕子还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另外,莲,洁身自好,正直纯洁的君子;菊,淡泊名利,性格坚毅的隐士;杜鹃,悲苦,愁绪的象征;鸿鹄,志向高远;燕雀,奸党小人或目光短浅的无能之辈;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后庭花,绮靡之音,亡国之音;东篱,隐士的处所。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范文第3篇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溪桥晚立 [明]蓝智
天阔浮云尽,山昏落日微。 鸟栖当野树,人语共柴扉。 岁月且云暮,乡关何处归? 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一、二两句从远景起笔,借助“天”“云”“山”“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视野开阔又略显苍茫的傍晚图景,极富画面感。
B.
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落日”来写,由远及近,写到了归鸟栖树和人的活动,也与前两句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闲适自然。... C.
五、六两句即景生情,作者以反问手法表达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情感与唐代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有相似之处。
D. 诗歌前六句描景、写人、抒情相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祥和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E. 全诗起笔写景,落笔感叹,作者视线由远及近,描写了傍晚站立溪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照应题目中的“晚立”二字。
2.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D 2. ①通过“邻家响机杼”来反衬自己“无衣”,抒发了漂泊天涯的凄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②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在外飘零的孤寂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着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女冠子元夕 [宋]蒋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 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虚写春风吹到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写随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
D.“江城人悄初更打”以静衬动,从灯市时间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
E.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流动,无一凝滞。对今夕元宵节的描写不惜浓墨重彩,直接间接叙写兼有,或以梦境再现。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案】 1. D E 2. 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3 2.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答案】 1.BE 2.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5 15.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范文第4篇
停留在这陌生山崖。
花团锦簇的季节,
你梦回家乡的苦寒。
山上的风景啊!
能醉落多少翱翔的翅膀,
怎么就托不起你断裂归途!
生命坠落在山巅,
绝望吧!
飞翔的羽翼!
心的倔强,
绝不让眼看向崖底,
用你最骄傲的姿态,
藐视天空最高的蓝,
再不飞翔,
你的世界也一样是天的旷远。
抬起你孤傲的头,
一样翘起的眉眼。
无视垂下的翅膀,
断落的羽翼,
用最坚强的笑定格山的回忆。
既然注定了今生的结果,
那就伫立在山头,
用定格的笑意,
等待,
等待,
等待那一刻,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范文第5篇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即炼字;
2、对诗句中某个字眼艺术效果的赏析,即赏析诗眼; 3.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5、对特殊词的赏析。(考查不多 专题讲解
一、炼字型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一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二炼形容词。
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三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炼字型可参见金版教程94页(教师版172页。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使用的修辞手法+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可结合金版教程 95页(教师版173页。
答题示例: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点情境。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释含义、描景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点情境。
诗歌总领课第二首诗天津卷《骤雨》中“卷”“吼”两词的表达效果也是炼字型。
例题还可参见金版教程 95页(教师版173页2010年重庆卷《菩萨蛮北固题壁》。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7年全国I I卷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释含义、描景象。写出了雨后新晴美丽清新的景色(点情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问: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释含义、描景象。“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点情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问: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释含义、描景象。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点情境。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问: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释含义、描景象。“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点情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问: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人的情景(释含义、描景象;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点情境。
6、金版教程 97页13题,14题第2问(教师版176页13题、14题第2问 二:赏析诗眼型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就是指诗歌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例: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或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时要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方面考虑。
【答题步骤】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点情境。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析效果。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牛刀小试:
1、(2005天津卷 湖洲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问: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四句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析效果。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描景象、点情境。
2、(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作用问题上已说,即贯穿全篇(析效果 颔联:微风吹开,吹动竹子(引起怀恋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描景象、点情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今日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游赏(析效果、描景象,用感情带动写景,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点情境。
4、金版教程 96页第8题第1问(教师版175页第8题第1问 三:赏句型
赏句中要赏析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示例: (200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问: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提问方式】请赏析某句。
【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的妙处。 【解答分析】(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 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 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 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 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答题步骤】 展开联想把该句景象描述出来,并分析此句所用的表达技巧或语言特色,点 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描景象+析技巧)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点情境) 诗歌总领课第二首诗 2011 年天津卷《骤雨》中第二问就是赏句型。
1、(2011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 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 雨的奇观(描景象)。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 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析技巧)。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点情境)。
2、(2011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
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问: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 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案】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析技巧),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 景致的深阔(点情境)。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 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析技巧);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 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点情境)。(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3、(2011 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 指叶天经 问: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 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描景象)。“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 融情于景(析技巧),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点情境)。
4、见金版教程 97 页第 11 题第 2 问(教师版 176 页第 11 题)。
四、赏析语言风格型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 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 新飘逸, 杜甫之诗沉郁顿挫, 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 王维之诗诗中有画, 韩愈的诗深奥险怪, 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 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示例: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这笑而不答造成 悬念,以诱发人
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 的妙处在“悠然心会”。“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 “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 幸。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 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 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 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清新、明丽、豪迈、 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 严谨细腻等。诗歌语言的特点是许多学生难以品评的,我们以“三字六面”加以概括: (1)素(质朴、清新、淡雅、自然) 丽(绮丽、奇特、藻饰、华美) (2)直(明快、简洁、浅白、晓畅) 曲(委婉、含蓄、朦胧、慰藉) (3)阴(柔婉、凄靡、苍凉、沉郁) 阳(雄健、豪放、刚劲、浑厚) 语言风格类型可参见金版教程 95 页(教师版 173 页)。 【补充】 1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 奇,代表诗人李白。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代表诗人杜甫。 2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李清照、姜夔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 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 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惋之作。】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静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答题范
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 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 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 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 牛刀小试:
1、(2011 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 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问: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明特色。如“捧盘 出户”“市楼东西”等(列例证。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明特色。如, 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列例证,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 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析感情。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 时不可偏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明特色)何处住,在横塘, 通过自问 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例例证)烘托出一个素朴真 率的船家 女形象。(析感情)
3、见金版教程 96 页第 4 题第 3 问,第 5 题 2 问,(教师版 174 页第 4 题第 3 问,174 页第 5 题 2 问, 175 页第 9 题 1 问,)。
五、赏析特殊词型: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
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 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 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 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 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 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 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 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 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 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 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牛刀小试:
1、(2007 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 明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问:“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茂盛;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2009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范文第6篇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08-10-27 | 添加评论 0 骑着猪上船 诗歌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诗歌有不同的分类。这里笔者着重介绍按以题材为主划分的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借景抒情诗。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来表现感情。具体到诗歌中,有因情造境和见景生情两种形式。
咏史怀古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一类诗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伤春伤别诗。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对故里的无穷思念。 山水田园诗。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蹈情怀。
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即事感怀诗。指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往往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边塞征战诗。诗人或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广胸怀,或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思妇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或以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取胜,或以深邃绵密的哲理流传千古。
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借以表达自己光辉峻洁的品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往往有不少独得之作。 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主要题材。 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08-10-27 | 添加评论 0
nk0209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
“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
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
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
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
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
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
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
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
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
宏浑,笔势豪放。 09-08-08 | 添加评论 0
nk0209 大的方面可分为古体诗和现代诗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现代诗分类
按国别可分为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中国诗歌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并发展起来的新诗以及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某些旧体诗,是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写作的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旧体诗,是古代诗歌。旧体诗中,除词和曲之外的诗歌,还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与绝句、律诗等格律诗相对而言,除绝句、律诗以外的旧体诗称为古体诗;从南朝开始到唐代形成的绝句、律诗、排律等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旧体诗称为近体诗
按内容,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抒情诗主要是通过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来反映社会生活,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诗歌内容,抒情诗又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等等。叙事诗主要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它以叙事为主,且以抒情的方式叙事,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形象。
按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它们都具体体现各自不同的形式特点
09-08-09 | 添加评论 0
nk0227 鉴赏诗歌形象:
(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
(二)物象: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 豪放洒脱的形象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4、爱民人才的形象
5、儿女情长的形象
二、鉴赏艺术手法
1、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
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3、描写方法:(按不同分类标准)
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虚写、实写。
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4)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衬哀情
动作<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4、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主要是前三类>
5、诗歌分类(不同分类标准)
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批判,不满、揭露>
按内容分:
边塞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
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
送别诗:表现和友人的惜别之情,或对友人、对自己的劝勉。
怀古诗:借古讽今。
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羁旅诗:思乡念亲。
山水诗 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
6、 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3)、清新雅致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其他还有: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
7. 运用典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须结合诗句加以鉴赏)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四、对诗歌情感的鉴赏:
1、惜别之情
2、黍离之情(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思乡之情
4、怀古之情
5、讽喻之情
6、报国之情
7、咏景之情
8、恋友之情
●诗歌的语言特点:1.简洁生动。2.准确传神。3.含蓄凝练。4.形象鲜明。5.色彩丰富。6.词藻优美。7.节奏感强。8.富有韵律。9.平字见奇。 09-08-10 | 添加评论 0
落花斜影
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