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口范文(精选12篇)
黄河河口 第1篇
1 研究数据
1.1 研究区域
黄河河口, 是指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宁海为顶点, 北起徒骇河口, 南至支脉沟河口之间的扇形地域以及划定的容沙区范围。在本研究中, 鉴于资料的完整性与可收集性, 同时考虑到行政区的完整性和研究成果便于应用性, 将占黄河河口面积主体地位的东营市作为研究范围, 即北纬36°55′~38°10′, 东经118°07′~119°10′, 南北最大长12 3 km, 东西最大长74 km, 总面积7923 km2。
1.2 卫星遥感资料
通过对比各种卫星遥感数据源的优缺点和资料的可得性, 选择Landsat/TM卫星遥感数据作为本项研究的数据源。Landsat/TM卫星遥感数据具有波谱分辨率较高, 对地面水体和植被有较好的反映, 另外经过分辨率融合的30 m空间分辨率也能够满足黄河河口景观特征参数提取的需要。为此本研究采用了黄河河口 (莱洲湾幅) 1992年的TM图像。
1.3 专题资料
专题资料包括图件资料和统计数据。其中图件资料包括东营市1∶5万地形图、东营市1∶10万土地利用图、东营市行政区划图以及东营市土壤图等;统计数据包括东营市土地详查变更资料以及相关自然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这些专题资料主要用以辅助进行遥感资料的纠正及分类处理。
2 遥感图像预处理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是获取黄河河口湿地信息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为此, 进行黄河河口湿地遥感信息的提取, 首先要对1992年的TM图像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结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提取的效果。
2.1 几何精校正
本研究中的几何精校正主要是借助于东营市1∶5万地形图, 采用控制点校正的方式进行。
几何校正是将影像数据投影到平面上, 使其符合地形图的投影系统。根据东营市1∶5万地形图的坐标系统和投影参数, 投影为高斯克吕格投影, 东营市均处在20度带内, 故选择投影参数为GK Zone20。进行几何精校正首先要选取地面控制点, 这是几何精校正中重要的一步。为此, 在本研究中每景影像中分别选择40个控制点进行校正, 校正后误差均小于0.4个像元, 这远远满足了误差控制在一个像元内的要求。
在图像处理过程中, 进行全区坐标变换, 要进行图像数据的内插, 即数据的重采样。目前的重采样技术有三次卷积内插法、双线形内插法、最邻近法等。不同的方法各有特色, 要选用合适的重采样技术。考虑到双线性内插法具有较高的空间位置精确性与适当的计算量, 本研究中像元灰度值的重采样采用双线性内插法完成整幅图像的几何精校正。
2.2 研究区图像的选取
本项研究的研究区为黄河河口, 即整个东营市的行政范围, 是获得的是整景TM图像中的一部分, 为此要进行研究区图像数据的提取。具体的提取过程是利用东营市的行政边界进行研究区图像数据的提取, 也就是对东营市土壤图边界进行矢量化, 将得到的边界文件校正后做掩膜进行图像的提取。
2.3 增强处理
(1) 波段的选择。
TM图像各波段之间的信息存在相当程度的冗余, 使用过程中必然存在相互干扰, 为了减少这种问题, 在信息处理时应该在选择较大波段信息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相关性较小的波段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所用的TM图像各波段之间的相关性如表1所示。
表1中, 从相关性看, TM4波段比较独立, TM5和TM7波段的相关性较高, TM1、TM2、TM3波段的相关系数都在0.90以上, 说明相关性很高。由此, 选择TM1、TM2、TM3中的一个波段, TM5、TM7中的一个波段和TM4波段。从方差分析看, 表1中TM1、TM3、TM5三个波段信息量较大, 其中TM3波段与其它的波段相比, 它受大气的阴霾影响较小, 影像的反差较好, 分辨率较高, 同时包含对叶绿素的吸收区, 易于识别植被。最后经合成后目视效果对比, TM3、TM4、TM5合成后湿地类型边界清晰, 易于识别。因此, TM4 (赋予R通道) 、TM5 (赋予G通道) 、TM3 (赋予B通道) 波段是本研究中最佳假彩色合成波段。
(2) 图像的增强。
为了突出特定的地物类型, 需要做特定方式的增强处理。目前, 图像的增强方法存在很多种, 每一种增强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存在一种对所有问题效果都较好的增强方法 (李伯衡, 1991) 。在本研究中, 图像的增强采取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2%的线性拉伸, 拉大不同地物之间的差异, 这样提高了图像的对比度, 增强了图像的层次感, 具体见图2。
通过对比图1和图2, 可以清晰地比较出图像增强前后遥感影像的差别。拉伸前, TM影像的色调比较灰暗, 各湿地类型之间的色调差别较小, 界限模糊, 无法辨认各湿地类型, 无法对其进行遥感解译。经过2%的自动线性拉伸后, 各种湿地类型的色调差别较大, 边界清楚, 具有很好的层次感, 利于进行遥感解译。可见, 经过2%自动线性拉伸的遥感影像效果要好于未经增强处理的图像。
3 黄河河口湿地信息提取
常规的信息提取采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方法进行。其中非监督分类方法是在分类之前排除人的干预, 完全依据于地物的光谱反射数据, 操作简单, 易于实现, 国内外的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已经进行了较多的案例研究 (Jose A等, 2000;S Le Hegarat-Mascle等, 2000;Thomas H.C.Lo等, 1986) , 但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存在“混合像元”、“同质异谱”、“同谱异质”等现象, 使得非监督分类方法的精度不是很准确。
本研究中, 根据黄河河口湿地地物的光谱特征以及黄河河口的特点, 放弃了单纯传统的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方法, 对黄河河口湿地采用了分层提取的方法。
3.1 分类系统的确定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1997) 及甘甫平等人的研究成果, 该区的湿地类型和界定标准见表2。
3.2 黄河河口湿地信息的分层提取
目前的黄河河口湿地类型较为复杂, 且多种湿地类别之间的光谱特征存在近似或者混淆的问题。但整个湿地类型中, 都充满着水的三种类型是盐田、水库和虾蟹池, 它们分布面积较广, 面积比例较大, 光谱特征与其它湿地类别有较大差异。为此, 对黄河河口湿地信息的提取采用了分层提取的方法。首先, 根据地物的光谱特征对盐田、水库和虾蟹池运用模型法进行提取, 然后用对其它湿地类型运用非监督分类法进行提取。
(1) 盐田、水库和虾蟹池提取模型的构建。
黄河河口湿地类型中, 充满着水的三种类型是盐田、水库和虾蟹池, 它们分布面积较广, 面积比例较大, 其光谱特征与其它湿地类别有较大差异, 如图3所示。
由地物光谱曲线图分析可知, 盐田、水库和虾蟹池三种类型的光谱特征相似, 差别较小。但三种类型的光谱特征与其它湿地类型的光谱特征相比, 差异明显。盐田、水库和虾蟹池的TM3、TM4、TM5波段, 三者的光谱值骤减, TM3远大于TM5;其它湿地类型的光谱值则是先减小后增加, TM3小于TM5;当TM5与TM3相减后, 其它湿地类型的光谱值为正值, 而盐田、水库和虾蟹池的光谱值为负。由此, 可将盐田、水库和虾蟹池同其它湿地类别区分开来。
为此, 经过波段间的组合, 根据光谱特征分析, 建立了如下盐田、水库和虾蟹池的提取模型:
通过将两时相的影像经过上述模型变换后, 可获得模型指数图像 (图4) 。在图像中, 水体和其它地物的光谱特征差别较大, 水体的颜色几乎为白色, 其它的地物的颜色为黑色。对于本次湿地类别的提取中, 坑塘、河流以及渠道等水体由于面积较小或者水量分布不均, 利用上面建立的提取模型无法进行完整的提取, 因此, 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只应用于盐田、水库和虾蟹池。对于盐田、水库和虾蟹池三种湿地类型的具体划分可以根据各自的形态特征进行划分。如虾蟹池间的边界较密集, 呈条状;水库周围都有较清晰的水工建筑物如坝头等, 且形状较规则;盐田由多个田块组成呈方格状。
(2) ISODATA-人工交互合并及修正法。
目前的黄河河口湿地共有16种类型除了利用上述模型进行提取后, 还剩有13种类型, 其中9种类型属于自然湿地。这些类型之间光谱混淆较为严重, 无法利用光谱特征进行提取, 为此采用非监督分类中的人工交互合并及修正法 (ISODATA法) 进行分类提取。先对整景影像进行分类再做mask, 分类参数的统计包括了黄河三角洲行政界线内外的所有像元, 这样得到的分类参数考虑了界线内外地物的整体性和界线外地物的光谱特征, 其分类结果当然也更全面, 更有代表性。 (表3)
在进行黄河河口湿地类型的提取研究中, 还有一项重要要素的提取就是海岸线的提取。本研究中采用卫星成像时的瞬时水边线作为海岸线。目前国内外学者在遥感影像上提取海岸线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运用近红外波段阈值法来划分水陆边界。但是黄河河口存在着水体泥沙含量高, 水深浅等特征, 所以无法采用简单的阈值法来获取所需的海岸线。为此, 本研究中采用非监督分类后的影像结合目视解译的方法进行提取。在遥感影像中, 水域部分色彩单一, 呈深蓝至黑色, 而陆地部分颜色丰富有较为明显的人工建筑 (如虾蟹池、盐田等) , 同时, TM4、TM5、TM3波段组合也可加强水体与陆地的差异, 这样可以准确地确定水陆界线。
将上述分层提取的湿地信息利用ENVI中的Overlay功能进行链接, 便可得到黄河河口湿地类型分布图。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黄河河口湿地信息遥感进行了提取研究。通过几何校正、图像选取以及图像增强等方式进行了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为准确地提取湿地信息提供了数据基础。在舍弃单纯的传统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利用分层提取地物信息的新方法:即首先对盐田、水库和虾蟹池等湿地类型根据地物的光谱特征采用模型法进行提取, 然后其它湿地类型运用非监督分类法进行提取, 最终得到了黄河三角洲1992年湿地类型分布图及其相应类型的准确面积。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具有典型性, 对其它滨海湿地的信息提取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几何校正、图像选取以及图像增强等方式进行了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为准确地提取湿地信息提供了数据基础。在舍弃单纯的传统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利用分层提取地物信息的新方法:即, 首先根据地物的光谱特征采用模型法对有水的湿地进行提取, 然后用非监督分类对其它湿地类型进行提取, 最终得到了湿地类型分布图及其相应的面积。
关键词:黄河河口湿地信息提取,分层提取
参考文献
[1]方红亮.两种水稻种植面积遥感提取方案的分析[J].地理学报, 1998, 53 (1) :58-65.
[2]甘甫平, 王润生, 王永江, 等.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分类方法[J].国土资源遥感, 1999, 42 (4) :40-45.
中班美术活动:黄河口“红地毯” 第2篇
1.欣赏红地毯图片,感知红地毯艳丽深沉而广袤壮观的美景。
2.学习用敲、挤、撒的方法绘出“红地毯”的绚丽色彩,能够观赏不同层次的色彩变化。
3.体验创作成功的快乐,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大幅铅画纸、水粉颜料(红、紫、绿、黑)、报纸球、毛笔、贝壳(扇贝壳、蛤蜊壳、海螺壳等)、野草(芦苇荡、荆条枝、白茅)、PPT、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都穿着红色的衣服,大家看一看,红色给你什么感觉?你们见过哪些红色的东西呢?
二、欣赏图片
教师出示“红地毯”PPT,引导幼儿欣赏红地毯的特点。
师:在我们家乡黄河入海口的地方,有一处非常漂亮的景点,他的名字叫“红地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播放PPT,配背景音乐)
师: 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颜色、形状、事物)
小结:“红地毯”是由大片的碱蓬草(一种植物)连在一起组成的,它的.颜色非常艳丽,有红、紫、绿等。它的形状也各不一样,有大片的,也有小簇的。细心的小朋友可以发现红地毯的形状像很多小动物,看起来非常有趣。
三、探索作画方法
今天我们就创作一幅有关黄河口“红地毯”的画吧。看看我们今天准备了什么?这是铅画纸、水粉颜料、报纸球、毛笔、各类贝壳、各类野草。
介绍作画方法:几个小朋友合作先在铅画纸上用报纸球随意拓印红色水粉颜料,再拓印少量紫色和绿色水粉颜料,然后仔细观察拓印的色块像什么小动物,用毛笔蘸上黑色颜料勾出小动物轮廓,再用贝壳、野草等实物添加小动物花纹、眼睛等(教师可示范如何对色块进行想象添加以启发幼儿)。
那我们来试试,创作一幅有趣的“红地毯”图画吧。
四、幼儿自由表现创作,教师指导
循环播放红地毯PPT,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将作品画大。
五、分享交流作品,体验创作的乐趣
神奇的黄河口湿地 第3篇
湿地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土地。
这里,原本是汪洋一片,是黄河,以精卫般的执着,日复一日填海造陆,终于孕育出这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葱葱绿洲——黄河三角洲。
这里,是黄河母亲的入海口。在这里,黄河张开双臂拥抱大海,用自己黄色的乳汁哺育最爱的稚子,看着他一天天茁壮成长。
这里,是中国最年轻的土地,流淌不辍的黄河从上游高原携带巨量泥沙冲刷着黄河口,留下了15.3万公顷的湿地。这就是黄河口湿地——“地球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系统”,也是“国际重点保护的13处湿地之一。
黄河口湿地分为两大片,主要是现行清水沟流路和原刁口河流路冲淤形成的新生湿地,总面积约230平方公里。这片处于黄河口的神奇土地,宛若传说中生生不息的金色息壤,平均每年向海中延伸2.2公里,年平均造陆32.4平方公里。换句话说,黄河入海口平均每天就造出1个足球场。历史上,由于黄河“善淤、善徙、善决”,造就了神奇的填海造陆功能,逐渐生成了今天黄河三角洲大部分陆地。
这是一片奇幻的土地。……
从空中俯瞰,大片新生地宛若巨幅水墨画,浑浊的河水在湛蓝的海面上呈扇面形铺展开去;交汇地带,碧波黄流,泾渭分明,如两匹美丽的锦缎缠绕在一起,呈现出裂帛般雄伟壮观的大美,让人不能不震撼于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怦然心动的激情喷涌而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独特的湿地生态和动植物景观。这片“地球之肾”,不仅调节了气候,而且为众多珍稀、濒危鸟类栖息繁衍、迁徒越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目前,这里已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徒的“中转站”,被称为地球鸟类的“国际机场”,被誉为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的“基因库”。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各种鸟类达280余种。翩翩起舞的丹顶鹤、悠然自得的大天鹅,和着苇波槐曲,洋溢着生命的祥和、流露出生命的深意。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各种植物39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野大豆分布广泛。区内有天然芦苇3.3万公顷,天然杂草地1.8万公顷,天然柳林2000公顷,天然柽柳灌木林8100公顷,人工刺槐林5600公顷。
在黄河入海口北端的孤岛上,生长着华北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刺槐林。近1.3万公顷的槐林,锁住了肆虐的风沙,挡住了北来的寒流,改善了黄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为黄河三角洲增添了一道新景观。槐林最美的季节是在暮春,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槐花开。放眼望去,遍树花蕾串串,雪白无暇,浓香四溢,沁人心脾;风过处,绿浪浮动,百里飘香,林涛之声响彻云天。如今,这片野趣天成的莽莽香雪海,这片物我合一的和谐天地,已成为东营人心中的天堂。
行走在黄河三角洲上,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为“第二森林”惊叹,这就是黄河口繁盛茂密的芦苇荡。芦苇依河傍渠沿故道,一片接一片,一方连一方,一去数百里,连绵不断,铺天盖地。每年仲夏时节,齐刷刷、绿油油的芦苇枝叶相连,漫无边际。每当阵风掠过,苇荡起伏如潮,碧涛滚滚。整个苇荡就像一幅巨型五线谱,演奏出浑厚天然的圣音神韵。秋风送爽时节,也是芦苇的成熟季节。这时,整个苇荡犹如等待检阅的千军万马,阵容齐整,精神焕发。日渐饱满的苇穗由淡紫转为粉白,直到芦花盛放,到处是蓬蓬松松、白花花的一片,风乍起,吹来苇絮无数。看苇絮在碧蓝的天空下悠然飘飞,弥天盖地,真是令人目眩神迷。这就是让无数人流连忘返的黄河一景——“芦花飞雪”。
物产丰富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水源充沛、土质肥沃的湿地生态,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整体而言,黄河口湿地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肥沃的淤地上野草丛生,野草丛中野兔穿梭,肴兔肉就成为这一带的特色名吃。肴制好的兔肉微红带紫,不腥不膻,味道鲜美。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茵陈、益母草、葶苈子、菟丝子、芦苇、朴硝、车前子、苍耳、海龙、甘草、生地、黄芪、枸杞比比皆是,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踏上黄河口这片神奇的湿地,所见所触的都是中草药。据医药部们的统计,该地区的中草药达292种。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自然保护区吸引了各类生物1917种,其中各种野生动物达152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种。水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鲟、达氏鲟,鸟类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大鸨、金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等。这里保存完整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和数以万亩的原生植被,每年吸引着100多万只涉禽在此迁徙经停烟波浩淼的天鹅湖,拥有63平方公里的广阔水面。这里四季水鸟不绝,日出时群鸟齐飞,日落时百鸟争鸣,特别是在冬季,上万只天鹅飞临此处栖息过冬,湖面上一群群洁白的天鹅,像天使信手扯下的片片白云,在碧水的衬托下格外高雅圣洁。
走进东营,走进黄河口湿地,就是走进了一片奇幻的人间仙境。
Miraculous Wetland at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his place was originally a sea.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as formed by the sea filling in and land accretion.
This place is the youngest land of China. The Yellow River takes a large amount of sand and mud to the mouth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the lands upriver and leaves 153,000 hectares of wetland. This is the wetland at the Yellow River mouth—“The broadest, the most complete, and the youngest wetland system in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as well as one of the “13 chief protected wetlands in the world”.
The wetland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has two sections with the total area of 230 square meters. The wetland stretches 2.2 kilometers to the sea and creates 32.4 square kilometers of new land every year. In other words, the Yellow River mouth can create a football field every day.
The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has unique wetland ecology in terms of both the landscape and of the animals and plants. This place regulates the climate and provides a sound environment for the rare birds here. At present, the natural reserve has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airport” for the birds of the world. There are more than 280 kinds of birds here such as red-crested cranes and giant swans.
Walking into Dongying and the wetland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you will feel that this place is an earthly paradise.
名词解释/Noun Interpretation
国际湿地公约与国际重要湿地
《国际湿地公约》全名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所以又称《拉姆萨尔公约》。经该公约确定的国际重要湿地,是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湖沼学或水文学方面”具有独特的湿地地区。《湿地公约》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其缔约国已超过120个。超过1000块湿地地区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达到8000万公顷。中国的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很广,总面积在6500公顷以上。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湿地分布。千百年来,广阔的湿地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湿地的作用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湿地,是地球上物种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链接/LINKS
黄河三角洲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黄河由平原、济南千乘(现利津县)入海,断续行河千年,孕育了东营大地。因黄河淤积,形成今利津县汀河、罗镇、虎滩等乡至海岸一代的荒洼,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唐朝末年,海岸线向东推进15余公里,今垦利县胜利、郝家、董集、胜坨、宁海等处已脱海成陆。元朝末年,经河水多年淤积,县境西中部地区形成陆地,登州府栖霞苇筐庄张姓民户迁至大清河东岸垦居,垦利始有人烟。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夺利津大清河道入海,形成汀河乡以北利津荒洼。现代黄河三角洲开始形成,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大河三角洲。
广义的黄河三角洲指北至中国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的指1855年以后,现代黄河三角洲以利津(东营市以北)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口,呈扇状三角形,面积5,400平方公里,地面平坦,海拔10米以下。
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成为农耕区。高程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强,大部仍为荒地。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口门附近淤积,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烂泥湾内水深1-2米,浮泥受潮水冲淤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黄河尾闾由於泥沙淤积,凌汛冰塞壅水或人为原因,入海水道经常改变,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现在的黄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三角洲位于地壳长期下沉区,第三纪即有石油形成。
长江三角洲
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中国上海市和江苏省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三角洲顶点在镇江、扬州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长江平均年输沙量为4至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口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因而三角洲不断向前推进。
三角洲上,除有少数海拔100~200米残丘兀立外,地面高度都在10米以下,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湖荡和人工渠道密布。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江南的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江北的扬州、泰州、南通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无锡、苏州等是风景优美的游览地。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由中国珠江在广东中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其主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冲积的三个小三角洲组成,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其中西江、北江三角洲占1/10。珠江含沙量不多,每年总沙量不过1亿吨,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区平均每年可伸展10~120 米,成为中国重点围垦区之一。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於泥沙滞积,所以2000年来三角洲发展较快。残丘海拔300~500米,往往成为秀丽的风景区,如西樵山、五桂山、崖山等。
三角洲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对农业有利。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热带、亚热带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萝、龙眼、杨桃、芒果、柚子、柠檬等 50 多种。
黄河河口 第4篇
1 湿地的定义及《湿地公约》
《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 m的水域,所有的湿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至少偶尔被水覆盖或充满了水。
为了保护湿地免遭工业化发展的破坏,保护水禽、动植物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加强国家政府间合作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1971年2月在伊朗海滨城市拉姆萨尔,18个国家政府发起签署了《湿地公约》,目前缔约国已有142个国家,遍及全球各地。中国于1992年3月1日加入《湿地公约》,并于2000年11月8日正式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于2004年2月2日通过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年~2030年)。
2 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资源及保护现状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东营市管辖的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缔约国要求注册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范例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它是以保护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重要国际湿地;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是世界少有的候鸟聚集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由于黄河携带泥沙淤积,平均每年以2 000 hm2~3 000 hm2的速度形成新的滨海陆地。三角洲面积8 053 km2,其中湿地面积42.2万km2,包括浅海湿地16.8万km2,占41.2%;滩涂湿地10.2 km2,占25.4%;河流水面1.59万km2,占4.0%;水库水面1.36万km2,占3.4%;坑塘苇地4.20万km2,占10.4%;沟渠和水工建筑物占地5.72万km2,占14.2%;其他湿地0.35万km2,占0.86%。黄河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划为保护的湿地面积为15.3万k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7.9万km2,缓冲区面积1.1万km2,试验区面积6.3万km2。
黄河三角洲湿地拥有各种生物1 917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50种;各种植物393种,属国家重点的野大豆1 000余亩,天然芦苇3.3万hm2,天然柳林2 000 hm2,天然柽柳林8 100 hm2,人工刺槐林5 600 hm2。拥有各种野生动物1 524种,各种鸟类由原有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28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头鹤等32种,常年在这里栖息的各种鸟类超过400万只,每年来这里栖息、觅食的各类候鸟超过100万只。这里几乎成了鸟的“乐园”、鸟的“王国”。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长江、珠江和黄河三大江河三角洲中唯一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是除河源区湿地外最具有保护价值的湿地。保护黄河河口三角洲生态平衡,已成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标志。
3 建设城市湿地的意义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浏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故以此为宗旨建设的湿地公园应该是一种生态公园。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市湿地。城市湿地公园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仅仅种植一些湿地植物,营造出“自然”的湿地景观;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中的湿地+公园”;更不能把宝贵的天然湿地资源开辟成人工气息浓厚的水上乐园,破坏湿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应以湿地的传统特性为本,建立在地表水的净化和调节之上,使湿地环境能够兼具野生的和园林的自然特征。它应以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为前提,以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为目标,以其充满野趣的领土景观为特色,吸引公众的到来,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来达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宣传作用。
4 东营市明月湖国家湿地公园
4.1 湿地公园概况
东 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湿地中心,全市湿地总面积约1 410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18%。中心城就是在一片广阔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上拔地而起的。城区内部及周围大大小小的水库、常年积水的低洼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湿地,“湿地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湿地”已成为中心城的一大特色。
东营市明月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东营市东二路、潍河路、胜利大街和广利河围合的带状区域,其南北约320 m,东西长约2 500 m,总占地约80万m2,这一区域是一块城市次生湿地,有大面积的盐碱滩涂,具有详实的盐碱地自然生态地貌和盐碱植物分布,对黄河三角洲独特的湿地资源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展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水路交接,自然过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其原始地貌以水体为主,有利于进行公园景观建设。
4.2 设计理念
明月湖湿地公园设计以“城市与湿地”为主题,从生态、自然、文化的角度诠释了城市与湿地的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公园与城市的紧密关系。人是城市的主导要素,因此,在公园考虑生态负荷的前提下,重视城市新景观的创造和人的休闲性的结合,使之成为亲人的、生态的、展现黄河入海口典型湿地风貌的城市新空间。
4.3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见图1~图4)
公园是一个全开放的空间,由北至南分为三个区域——北面是近潍河路的滨水休闲带;南面是自然野韵、葱郁茂密的生态林带;中间区域是借助水上交通工具可参与观赏游憩的浅水湿地风貌空间。
中间湿地设置鱼戏迷网(迷魂阵)、禽鸟鸣桩(木桩随意排布于水中)和孤舟渔翁等湿地自然天成的景点,在这里水、洲纵横交错,芦荡深幽,百鸟翔集,水乡泽国,野趣盎然。
人的活动主要集中于北侧的滨水休闲带。该区通过曹州路、东三路、胶州路和其他支路与城市中心区紧密相连,是城市空间与湿地空间的过渡地带。南北道路通往公园的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伸。在景观设计中,部分岸线采用了混凝土砌筑,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这种设计在另一种程度上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地方在岸边铺以大片石子滩,这样的做法,使湿地和地面有一个自然的过渡,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功能。
滨水休闲带可归纳为“一岛、二廊、三区、四场”的空间序列。该区域人为活动集中,游人活动基本不受限制,体现动感欢乐气氛,是具有城市公园性质的湿地主题区。
“一岛”是指作为胶州路对景的“幽茂鸣禽”岛,是公园内唯一可进入活动的以观鸟赏禽为主要内容的小岛。如果说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就是近距离地接触自然、阅读自然的话,在这个岛上就能近距离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二廊”是指文化长廊和湿地科普走廊,是游客接受科普教育和休闲的主要场所。通过典型湿地景观的保护或营造,以及通过标本馆、湿地生态链主题馆、湿地功能展示馆(区)等进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价值演示,让游客较全面了解、认识湿地,从而提高人们对湿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区”是指“银滩乘闲”沙滩活动区、“风清铃虚”柽柳草坡区和以摸鱼池为中心景点的卵石滩儿童活动区,这样不仅建立了一个水与岸过渡的区域,还重视了人的可参与性,体现以民为本的城市建设思想。
“四场”是指分布在休闲带上的主要的景观休闲广场,即:“生命源”广场、“水舞碟韵”广场、“生态方圆”公园中心广场和“城市之歌”广场。四个广场均表达了不同的主题,“新城市主义”在这四个区域得以较好的体现,各个部分内容丰富,空间大开大合,气势雄浑,局部空间又亲切宜人。
5 结语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总目标在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东营明月湖湿地公园合理地利用了黄河河口湿地这种自然资源,建立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提高了城市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了景观类型的多样性,构建了城市公园的新类型。
参考文献
[1]王秀凤.黄河三角洲湿地现状及保护利用研究[J].绿叶,2000(5):70-71.
[2]肖晓萍.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建设[J].福建建设科技,2005(5):37-39.
[3]常晓辉,张原锋,张建中.黄河湿地保护目标及其措施[A].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张永凤.汾河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浅析[J].山西建筑,2007,33(6):352-353.
[5]崔心红,钱又宇.湿地公园[J].中国园林,2004(4):60-61.
黄河河口动床阻力分析与计算 第5篇
对不同形式的阻力公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利用Manning-Strickler综合阻力公式及Einstein H A单元阻力公式对黄河河口区阻力进行了求算.结果表明:将阻力分解为沙粒阻力和沙波阻力后合成计算,求得的黄河河口动床阻力比较符合实际.
作 者:侯志军 王开荣 杨晓阳 HOU Zhi-jun WANG Kai-rong YANG Xiao-yang 作者单位:侯志军,王开荣,HOU Zhi-jun,WANG Kai-rong(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
杨晓阳,YANG Xiao-yang(黄河河口管理局,山东,东营,257091)
东营生态之旅,芦花飞雪黄河口 第6篇
带着融入自然、陶冶性情和净化心灵的心愿,2010年伊始,我坐上了开往山东省东营市的列车,朝着黄河入海口——黄河口飞奔而去。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诗中所指黄河入海口,便位于此。1855年因黄河改道,促使渤海与莱州湾交汇处生成河海交汇的景观,而黄河千年的流淌与沉淀,也在此形成最为广阔的湿地生态公园。
时逢深冬,倦鸟知归。丹顶鹤、白头鹤、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抑或白尾海雕等珍稀鸟种,均已隐藏进茂密的树林中。偶尔,头顶飞过一排不知名的大鸟归巢,如夜航的班机,悄然而过,旋即隐没于幽深的丛林,不留痕迹。
与过往烦嚣香艳的旅行不同,这次的行程,没有衣香鬓影,没有灯红酒绿,甚至连人声与车声都一一远离。一望无际的柏油路上,有的只是“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苍凉。若非亲临见证如此悲壮,我很难想象,母亲河竟是这样的壮阔与孤寂。
难得一日天朗气清,黄河口一扫往日的晦涩,没有了飞沙走石,却迎来了漫天飞舞的芦花。纷纷扬扬的芦絮犹如一床织锦,覆盖在枯黄的树干枝桠上,也覆盖了满心欢喜的我。就连蛰伏多日的鸟群,也经不住数万公顷芦花摇曳的诱惑,时而低飞时而高翔时而欢鸣时而低吟。万里晴空下,湿地上的柽柳林愈发红胜焰火,于是,我懂得了“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的深情厚谊。
黄河口大闸蟹生长发育气候条件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大闸蟹,生长发育,气象条件,分析,养殖
螃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 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而大闸蟹又是螃蟹中的优良品种, 是人们热爱的佳肴。大闸蟹中的黄河口大闸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黄河入海口现有湿地近2万hm2。因该处湿地地处黄河入海口, 环境优良, 有利于发展绿色天然水产养殖。山东省垦利县位于黄河入海口, 地处胜利油田腹地, 是黄河孕育出来的一方沃土。该县是黄河口大闸蟹的原产地, 养殖面积保持在2万hm2以上。目前, 该县已发展为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大闸蟹集散中心。
山东省垦利县不仅积极发展大闸蟹养殖业, 而且积极发展大闸蟹深加工业。该县的大闸蟹深加工业已初具规模, 产品种类丰富。山东省垦利县生产的大闸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国际市场, 为出口创收提供了重要途径。近年来, 垦利县大力发展大闸蟹养殖产业, 年产4 500 t, 产值约3亿元, 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闸蟹养殖过程中, 对环境及技术的要求颇高, 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县大闸蟹产业的发展, 笔者对大闸蟹生长发育气候条件进行分析, 以探讨最佳的大闸蟹养殖环境条件。
1 大闸蟹人工养殖的一般方法
大闸蟹人工养殖常根据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环境条件, 对养殖技术也要求各异。大闸蟹人工养殖常经过蟹种培育、成蟹养殖和成蟹暂养3个阶段 (表1) 方投入市场, 部分不经历成蟹暂养阶段即投放市场, 但可能会影响经济效益。蟹种培育、成蟹养殖和成蟹暂养3个阶段大闸蟹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如下。
1.1 蟹种培育
优秀的蟹种是优良成蟹的基础。大闸蟹养殖首先需要培育优良的蟹种, 该阶段是大闸蟹养殖关键一步。蟹种培育指生产上把蟹苗养至5分硬币大小小蟹的过程。该过程为时2~3个月。苗种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 养殖者常将种苗培育分步进行。首先, 把蟹苗养成第1~2期幼蟹, 该期幼蟹个体达3~4 mm;然后把第1~2期幼蟹分塘饲养至160~240只 /kg的小蟹 (图1) 。
图 1 黄河口大闸蟹蟹苗
蟹苗个体小, 又喜集群, 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力弱, 遇到敌害等往往死亡率很高, 对环境的要求严格, 生产中需要各项环境因子均适宜才能培育出优质蟹苗。因此, 对蟹苗生长环境的控制尤为必要, 优良的生长环境能够提高蟹苗成活率且缩短饲喂时间, 提高蟹苗质量, 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上常将蟹苗在小水体中精细喂养, 人为控制环境条件, 用10~15 d时间长到第1或第2期幼蟹, 采取这种方法能够大大提高蟹苗成活率。
1.2 成蟹养殖
成蟹虽然不再如幼蟹对环境要求极严格, 但大闸蟹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性。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体中环境能够为其提供它们所需的食物来源。因此, 大闸蟹喜活动于这种环境。其喜穴居, 喜底栖爬行, 有时还登岸觅食。适宜的环境中长成的大闸蟹个大、质优, 商品性优良 (图2) 。因此, 人工养蟹需要创造符合其生活习性的环境条件, 以利大闸蟹的生活和生长。
1.3 成蟹暂养阶段
大闸蟹经历过成蟹阶段后大多即可上市待售, 但部分为了提高市场价值, 需经历后期催肥阶段, 提高产质量, 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成蟹暂养阶段指采用人工放流方式的后期催肥养殖阶段, 即秋季把大闸蟹从河沟 (湖泊) 捕捞后暂时养殖于池塘中1周至2、3个月, 待市场价格上涨、大闸蟹催肥时再行出售。
2 影响大闸蟹生长发育的气象因素分析
2.1 适宜大闸蟹生长发育的界限温度
幼蟹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 其可以在15~28℃的水温中生存, 但适宜温度为19~25℃,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大闸蟹的生长, 导致其生长缓慢, 发育受阻, 甚至引起幼蟹死亡。其临界水温最低为4℃, 最高为36℃, 低于最低临界温度或高于最高临界温度时幼蟹均容易死亡。但成蟹的生存温度较宽, 可以在5~30℃环境中正常生长, 最适宜水温为19~25℃, 适宜温度内养殖的成蟹生长速度快, 质量优良。大闸蟹冬季一般潜伏在洞穴中越冬, 可耐 -8℃的低温。但该期水温不能变化过大, 否则容易死亡。当环境水温突然改变达3℃以上时容易死亡。夏季, 水温往往比较高, 该期过高的温度也容易影响大闸蟹生长。夏季水温超过38℃时其不能正常活动, 40℃以上时容易死亡。
图 2 长成待售的黄河口大闸蟹
2.2 影响幼蟹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气象因子
影响幼蟹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气象因子包括温度、降水等, 但温度影响最大。大闸蟹是变温动物, 水温能影响到大闸蟹的生长和变态, 适温条件下, 温度高, 有利于其生长和变态, 使其生长速度加快。水温在21℃左右, 环境温度适宜大闸蟹变态, 第1期蚤状幼体只需4~5 d就可变态;水温15℃左右, 该温度虽然在其生长温度范围, 但因比较低, 影响到其生长及变态, 导致其变态十分缓慢。另外, 10℃的水温也是大闸蟹生长的一个界限温度, 一般水温在10℃时其开始明显摄食;10℃以下时摄食能力减弱。冬天大闸蟹停止摄食, 隐藏于洞穴中越冬。
水温除了影响大闸蟹的生长以外, 还影响大闸蟹的繁殖。大闸蟹的繁殖与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 其交配产卵和幼体变态对水温均有一定的要求。如亲蟹交配水温要求达9~12℃;抱卵饲养阶 段水温应 控制在11~16℃;幼体变态则需水温在20~25℃条件下进行。在大闸蟹人工育苗过程中, 采用控温措施能够达到较好的饲养效果, 因为蟹苗幼体变态需要一定的温度范围。控温可使幼体变态同步, 并能提高育苗成活率。
大闸蟹是甲壳类动物, 有其独特的生长特性, 蜕壳过程是大闸蟹生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随着大闸蟹的生长, 其外壳会脱落, 重新长出坚硬的外壳。其蜕壳是为了持续长大, 蜕壳间隔时间除了受营养影响外, 还受到水温的影响。适温范围内, 水温越高越有利于大闸蟹蜕壳, 蜕壳次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生长速度也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加快。但并不是水温越高越好, 过高水温反而不利于大闸蟹蜕壳, 当水温超过28℃时, 大闸蟹的蜕壳和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大闸蟹养殖应避免水温突变。水温突变对大闸蟹生长变态和繁殖都不利, 尤其幼体对温度较敏感, 适应能力较差, 该阶段因温差太大而大批死亡更为明显。蟹苗阶段应该控制水体的温差在2~3℃。早期工厂育苗大约4月底出池, 此时室外水温很底, 室内水温要比室外高7~8℃, 生产上需注意温度控制。
2.3 光照
大闸蟹对光照也有一定要求, 其喜弱光, 属昼伏夜出。大闸蟹白天常隐藏于洞穴、池底、石隙或草丛中, 晚上则借助于发达的视觉器官借着微弱的光线出来觅食。这种特殊的习性为灯光诱捕提供了条件。因此, 生产上捕捞大闸蟹常于晚上进行灯光诱捕, 省时省力, 而且不易伤害未成熟闸蟹。
亲蟹交配时对光照要求不高。大闸蟹胚胎发育早期基本处于黑暗状态, 但胚胎发育到后期则需要适当的光照。发育至幼体变态时, 光照强度在2 000~6 000 lx比较适宜, 随着幼体日龄的增加, 光照强度也要求逐步增加。
3 大闸蟹养殖关键点
在黄河口大闸蟹养殖的日常管理中, 大闸蟹逃逸和投喂食料2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关键, 而这2点又与气象条件关系较为密切。
3.1 逃逸
大闸蟹的逃逸能力很强, 因为对新的环境不适应, 由育苗场运送到养殖场的大闸蟹种苗1周以内都可能出现逃逸现象, 或进入生殖洄游阶段出现大量逃逸。因此, 应事先按规程建好防逃设施, 以防止逃逸现象出现。在下列天气条件下, 逃逸现象会加剧。
3.1.1雷雨将至雷雨将至时, 气压骤降, 在1~2 h内下降1~2 h Pa, 温度骤升, 在0.5~1.0 h内上升1℃以上, 且湿度增大, 风力在2级以下, 水中溶解氧速降, 大闸蟹会爬上岸, 寻找机会逃逸。
3.1.2天气变化剧烈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 同样会引起水中环境温度与溶解氧等条件发生改变, 引起大闸蟹上岸大量逃逸。
3.1.3暴雨期间大闸蟹具有趋流性, 流速较快的水体会使大闸蟹在夜晚顺水流爬向出水口一带 (少数逆水爬向进水口处) , 寻机逃逸。而暴雨能够引起水体流动加快, 因此, 暴雨对大闸蟹的逃逸影响较大。
3.1.4夏季降水集中期大闸蟹养殖场所水位不能过高, 否则大闸蟹会爬上防护堤坝而逃逸。夏季降水集中期因长期降水, 引起水质恶化, 水位迅速上升, 为大闸蟹逃逸提供了条件。该期因降水集中, 部分养殖场所水位甚至会漫过防逃设施, 造成大闸蟹大量逃逸。
3.2 投食
影响大闸蟹摄食的因素众多, 而水温是最直接的因素。不同温度条件下大闸蟹摄食情况见表2。
水温与天气气候条件有关, 在进行食料投喂时, 应考虑气候因素。
3.2.1从季节方面把握山东省垦利县扣蟹投放在3月底4月初进行, 蟹苗和3期仔蟹投放时间在6月上旬。大闸蟹在温度超过10℃开始摄食, 该县一般4月上旬初气温稳定通过10℃, 因此, 该期后即应该根据温度适量投食。5月下旬开始水温在20℃以上, 当水温高于20℃, 大闸蟹摄食量增大, 投食量应适量增加, 满足大闸蟹生长需求。8、9月大闸蟹进入生长蜕壳高峰期, 新陈代谢加快, 需要充足的营养供应。该期是食料投喂的重点时期, 以量足、营养价值高为标准, 可全天摄食, 以满足大闸蟹营养需求。9月下旬, 水温逐渐下降到20℃以下, 大闸蟹进入生殖蜕壳阶段, 摄食量逐渐减少, 可以根据大闸蟹摄食量适当调整食料的投放量, 一般是相应减少。12月次年2月, 水温较低, 该期大闸蟹处于蛰伏越冬期, 不摄食, 因此一般不需投食。
3.2.2从天气方面把握大闸蟹日摄食高峰是在傍晚前后。天气晴朗, 大闸蟹活动正常, 摄食积极, 可多投食;阴雨天气大闸蟹活动会放缓, 摄食量减少, 应少投食;天气闷热, 有大雨将至时, 大闸蟹摄食量也会受到影响, 应减少投食。
4 日常管理建议
4.1 日常巡塘
日常管理中, 巡塘能够及时发现大闸蟹的摄食情况、活动情况, 以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情况, 所以, 日常管理中需要经常巡塘, 每天巡塘至少1~2次, 主要检查有无剩余饵料、水质水体、水体是否缺氧、防逃设施、有无敌害及是否有病蟹和死蟹。并根据剩余饵料多少确定当天投饵品种和数量;根据水质及水体情况确定换水时间和换水量, 水质不佳情况下应及时换水, 若黄河口大闸蟹受惊后不下水, 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 傍晚或清晨黄河口大闸蟹大量聚集在池边岸上, 说明水中缺氧, 必须立即换水或增氧;防逃设施若出现问题, 应及时进行维修加固;根据敌害情况, 确定防范办法, 如果养殖池中出现病蟹或死蟹, 应分析是否环境导致或病害影响, 根据不同的病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挽救措施。
4.2 收获时间和措施
不同的地区气温不同, 大闸蟹生长速度不同, 其成熟期也有所差异, 所以大闸蟹的收获季节应根据其在该地区的生长情况确定。在东营市垦利县 (黄河入海口) 正常情况下9月中旬就可以开始进行黄河口大闸蟹的捕获。但此时黄河口大闸蟹尚未完全成熟, 受到蟹黄与蟹肉的影响, 该期捕获的大闸蟹质量不高, 个体重量也较低。而且其体质较差, 运输过程中死亡数量多。到12月份以后, 黄河口大闸蟹蟹黄被吸收, 品质较差, 影响市场价格。所以, 黄河口大闸蟹最合适的捕获时间是10月左右, 过早或过迟捕获都影响其产量与质量, 降低经济效益。捕获措施可采用灯光诱捕法或在各个池塘内插网捕捉, 还可以采取排水捕捞的方式。
4.3 饲养管理
黄河口大闸蟹饲养管理内容很多, 主要包括投饵、控制水质和防逃等。投饵需根据大闸蟹的习性选择最适的投喂时间与投饵量。一般投饵量为体重的10%左右, 但投饵量还应考虑水温、天气、前1天的吃食和蟹的活动情况, 综合多种因素确定投饵量, 防止过量投饵造成饵料的浪费及水质的恶化。大闸蟹偏爱晚上摄食, 所以投饵一般多在下午15:0016:00进行。投饵的季节变化主要依水温而定, 710月是大闸蟹生长的旺季, 营养需求旺盛, 为满足大闸蟹生长所需, 饵料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要适当提高和增加。
水质管理方面, 主要是保持水质清新, 溶氧丰富。当发现水质恶化时需及时进行换水。一般3~4 d换水1次, 水温低时7~10 d换水1次。大闸蟹为甲壳类动物, 生长需要较多的Ca、P、K等离子, 而大闸蟹可通过鳃表皮及胃肠内壁吸收这些离子, 为了促进其蜕壳生长, 可适当补充些无机盐。
4.4 病害和敌害防治
黄河河口 第8篇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东营日报、齐鲁晚报等媒体,及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官方网站,参考国内有关马拉松赛的硕博论文及相关资料。
1.2 访谈法
对部分马拉松赛裁判员进行访谈调查,获得他们对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竞赛组织意见和建议。
1.3 实地调查法
对部分裁判员、参赛运动员、游客及市民进行调查访问,了解他们对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的开展现状的看法。
2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概况
2.1 竞赛项目
2008年首届黄河口马拉松邀请赛仅设有3个竞赛项目,随着赛事的不断发展,赛事项目不断修改,第七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赛事项目设定为男、女马拉松,男、女半程马拉松,男、女迷你马拉松(5 km)和特邀人士1 km跑4个项目。(见表1)
2.2 赛事等级
2008年举办了首届黄河口马拉松全国邀请赛;2009年将赛事举办为国际赛事,被国家路跑管理部门赞誉为“中国成长最快的马拉松赛事”;2010年,大赛升级为全国马拉松积分赛;2011年首次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现场全程直播,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全国6个马拉松赛最佳赛事之一;2012年首次被评为“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2]经过6年的努力和发展,东营市马拉松赛凭借专业的组织水平、优质的服务和优越的赛事环境,2014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为全国马拉松锦标赛五站之一。
2.3 办赛环境
东营市马拉松赛道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赛道,宽阔平整,视野良好,赛道两旁绿化优美,沿途更有新世纪广场、明月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等地标景点。赛事直播期间,解说员一句“东营的每个街道几乎都可作为马拉松赛道”是对东营道路的最好评价。赛事全程由中央电视台进行航拍,全面地展示赛事盛况以及黄河口马拉松赛道如画的风景,使赛事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
作为东道主,东营市政府部门非常重视赛事的组织与开展,认真做好比赛的各项工作:请国际专业丈量员丈量赛道,对裁判员进行严格培训,所有志愿者经专业培训后选拔上岗,赛道设有医疗点、饮料站、用水/饮水站、移动厕所,增添喷雾降温措施等,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展示东营人特有的精神人文风貌。
2.4 赛徽和吉祥物
2014年第七届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确定了新的赛徽和吉祥物。赛徽由地球、东营地图、马拉松运动员等元素组成,生动的勾画出一名马拉松运动员力奔跑的形象。赛徽中蓝色的弧线代表地球,寓意着马拉松赛事的国际属性;东营地图直观的展现出东营地域特征;奔跑的马拉松运动员体现了顽强拼搏、永不止步的马拉松精神。吉祥物“渤海马”取名“赢赢”,取源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一带的“渤海马”,头部祥云,衣服印有东营二字,寓意“吉祥东营”;脚踏黄河,激情奔跑,寓意马拉松运动员超越极限、勇往直前;图画中黄蓝色表示东营河海交汇的“黄蓝之美”;“赢”同“营”,寓意东营美好的前景。赛徽和吉祥物的设计充分展现出了东营地域特色及马拉松赛主题。
2.5 奖励办法
首届黄河口马拉松邀请赛仅设名次奖,男、女各录取前二十名,颁发证书并给予奖金奖励。随着赛事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第七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升级为锦标赛,奖励办法有以下四种:创造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赛会纪录者(男、女)奖励10000美元,且只奖励第一名;马拉松比赛全程、半程前三名将分别获得金、银、铜奖牌一枚以及奖杯和奖金,全程、半程马拉松的第四到八名获得奖金、奖牌;增设锦标赛分站赛奖金,冠军(男、女)可获10000元人民币奖励,亚军(男、女)可获得8000元人民币,季军(男、女)可获得5000元人民币;女子2小时25分00秒以内(含2小时25分00秒),奖励10000美元,男子(见表2),此项奖励按获得的最高一项奖颁发,只奖励第一名。
迷你马拉松、特邀人士1 km不录取名次,所有参加迷你马拉松的运动员均发放纪念T恤、纪念证书。
2.6 报名方式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开通了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种方式。网上报名可登录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官方网站或益跑网进行报名;现场报名点有多威马拉松俱乐部报名点、东营渤海假日国际旅行社报名点、东营市长跑协会报名点和跑吧马拉松俱乐部报名点。中国田径协会注册运动员须通过中国田径协会网上报名系统报名,参加运动员等级达标的选手必须本人持有效证件到山东省东营市体育局进行报名。通过访谈得知,2014年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上升为锦标赛后,高水平运动员人数较往年大幅度增加,但东营市本地市民参赛人数仍有待增加。专业运动员与职业运动员的人数的增加对黄河口马拉松赛事成绩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让观众欣赏到更加精彩的比赛。
2.7 合作伙伴
体育赞助是企业通过资助将自己的名称或商标与某项体育比赛联系在一起的营销策略。对于赞助商而言,马拉松赛由于观众多,媒体宣传广泛,影响力大,是一个极好的营销载体。[6]第七届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冠名商为万达集团,战略合作伙伴为昆山多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中国体育彩票,赛事供应商有中国人保财险、青岛银行、中粮集团、农夫山泉等。人保财险东营市分公司为参加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及服务人员设计了专项保险方案,组织专人为大赛提供服务;赛事所需的运动装备由昆山多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赞助。经调查发现,裁判员服装由于样式等方面原因,比赛结束后人们一般不会再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 . 8配套活动开发现状
马拉松赛历时时间短,应开展一系列与马拉松赛相关的配套活动,延长其影响时间,将单纯的体育竞赛打造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活动。如北京连续举办马拉松博览会,博览会紧邻马拉松赛终点,将赛事与展会结合,定位目标群体精准,并辐射潜在受众。自首届黄河口马拉松邀请赛成功举办以来,组委会主办的配套活动有马拉松大众之星评选、国民体质监测月、马拉松现场展演等活动,以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马拉松、服务马拉松,展现马拉松精神,展示东营之美。经调查发现,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在衍生品上的开发远远不足,除了赛事纪念T恤外,还没有推出其他相关产品。
3 发展对策
进一步发展壮大东营市路跑协会,提高市民参与度。
与健身俱乐部合作,设马拉松赛优秀市民奖,在引导东营市市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起到宣传商家品牌的作用,推动东营市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裁判员服装设计应更加美观实用。可以改善服装样式,使赛事更加美观,赛后起到宣传马拉松的作用。
努力开发各种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衍生产品。生产赛事吉祥物玩偶,印有赛事吉祥物的纪念T恤,以及纪念邮票等供人们收藏,以扩大赛事影响,增加赛事创收。
摘要: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始办于2008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东营市城市名片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对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应进一步发展壮大东营市路跑协会,提高市民参与度;与健身俱乐部合作,设马拉松赛优秀市民奖;裁判员服装设计应加美观实用;努力开发各种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衍生产品,增加赛事创收。
黄河河口 第9篇
1. 黄河口地区湿地类型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东营市, 涉及东营、河口2区和广饶、利津、垦利3县, 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黄河携带泥沙的淤积, 使得该地区平均每年以2000~3000公顷的速度形成新的滨海陆地。黄河口三角洲是我国温暖带最年轻、分布广阔、保存最完整、总面积最大的湿地分布区。其湿地类型主要有灌丛疏林湿地、草甸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五大类。三角洲面积8053km2, 其中湿地面积40.22万km2, 主要包括浅海湿地、滩涂湿地、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苇地、沟渠和水工建筑物占地、其他湿地等类型。
2. 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下游两侧湿地的影响
研究区内湿地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可以对2000年和2003年两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 并进行部分典型点野外验证, 绘制了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黄河口地区2000年和2003年湿地变化图 (图1) 。
图1中, 黑色虚线填充的区域为1997年工作区湿地分布范围, 蓝色实线勾画的封闭区域为2000年工作区内的湿地分布范围, 浅蓝色区块组成的区域是2003年工作区内的湿地分布范围。
如图中所示, 研究区内湿地范围的主要变化为:自1999年黄河连续5年不断流, 加之连续的调水调沙试验, 黄河来水连年增加, 黄河河道不断刷深, 河口段过流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 入海口160km河道平均刷深1.0米, 部分河段刷深超过1.5米, 过流能力由2000年的不足2000 m3/s提高到目前的3200 m3/s。同时, 调水调沙试验, 给河口地区输送了大量泥沙, 使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明显增加, 生态系统得到完善。目前, 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总面积已达20万公顷;鱼类、鸟类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随着湿地面积的增加和淡水水位的上涨, 保护区内的鱼类大量增加, 前几年濒临绝迹的黄河刀鱼今年大面积出现。鸟类的数量和种类也明显增加, 黄河口出现了东方白鹳、丹顶鹤等多种珍稀鸟类, 鸟类增加到280多种。目前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内芦苇面积已增加到4万余公顷, 野生植物近400种, 刺槐林、天然柽柳林大面积死亡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总面积开始恢复性增长。
小浪底水库的运行改善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环境, 泥沙的输送增加了黄河三角洲的面积。随着调水调沙的进一步开展, 三角洲将持续其扩大趋势。
3. 黄河下游山东段湿地变化趋势预测
基于小浪底水库运行前的2000年以及运行后的2003年遥感影像的解译成果可以看出, 小浪底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后, 由于黄河不再出现断流, 三角洲地区河沙淤积量增大, 海岸线继续向渤海湾推进, 造成海域面积缩小, 陆地面积加大。增加的陆地面积在三角洲地区主要体现为湿地。因此, 根据近几年的三角洲地区湿地增加的趋势可以推断, 如果小浪底水库继续正常运行, 保证黄河水量, 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将继续其扩大趋势。
参考文献
[1]魏雯, 孙吉雄, 苟万德.黄河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草业科学.2010年第3期
[2]张志强, 吴文超.利津县黄河湿地生态治理浅析.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第2期
[3]田雨.黄河调水调沙调出万亩湿地.河北国土资源.2005年第12期
[4]武洪涛, 张震宇.小浪底工程对黄河下游湿地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年第3期
[5]周振民.黄河小浪底工程对下游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水利学报.2007年第S1期
[6]马妍妍, 李广雪, 刘勇.胶州湾湿地动态变化的遥感分析及质量评价.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第1期
[7]田贵全.山东省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年第2期
黄河河口 第10篇
目前,由于采用了“鲜活水产品仓储保鲜方法”和“鲜活水产品恒温仓储装置”两项国家专利技术,垦利的大闸蟹深加工业已初具规模,产品涉及蟹黄、蟹肉、蟹油、醉蟹等种类,其不仅畅销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还顺利打入韩国、日本、西欧等国外市场。近年来,垦利县大力发展大闸蟹养殖产业,面积已近40多万亩,年产4 500 t,产值约3亿元,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 人工养殖方法
人工养蟹从投放蟹苗到收获成蟹,一般经过蟹种培育、成蟹养殖和成蟹暂养3个阶段。
1.1 蟹种培育
生产上把蟹苗养至5分硬币大小的小蟹,为时2~3个月。一般苗种培育又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把蟹苗养成第1~2期幼蟹,个体达3~4 mm;然后把第1~2期幼蟹分塘饲养至160~240只/kg的小蟹。由于蟹苗个体小,又喜集群,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力弱,遇到敌害等往往死亡率很高,因此生产上将蟹苗在小水体中精喂细养,人为控制环境条件,用10~15 d时间长到第1或第2期幼蟹;成活率达80%~90%。苗种培育一般采用水泥池、网箱和土池等,以前两者为佳。
1.2 成蟹养殖
大闸蟹从幼蟹阶段起就有穴居的生活习性,喜底栖爬行,有时还登岸觅食,也喜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体中生活。为此人工养蟹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以利大闸蟹的生活和生长。目前人工养殖主要是采取池塘养蟹、湖泊外荡的围养和人工放流方式,采取前2种方式养殖的只需经过这2个阶段。
1.3 成蟹暂养阶段
此阶段指采用人工放流方式的后期催肥养殖阶段,即秋季为便于出售,把大闸蟹从河沟 (湖泊捕捞后暂时养殖于池塘中,待市场价格上涨、大闸蟹催肥时再行出售,时间从1周至2、3个月不等。
2 影响大闸蟹生长发育的气象因素分析
2.1 适宜大闸蟹生长发育的界限温度
幼蟹可以在15~28℃的水温中生存,适宜温度为19~25℃。当水温降到4℃以下或超过36℃时,幼蟹容易死亡。成蟹的生存温度较宽,为5~30℃,最适宜水温为19~25℃。冬季一般潜伏在洞穴中越冬,可耐-8℃的低温,但环境水温突然改变达3℃以上时容易死亡。夏季水温超过38℃时不能正常活动,40℃以上时容易死亡。
2.2 影响幼蟹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气象因子
在自然环境中,对大闸蟹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大闸蟹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0~26℃。大闸蟹是变温动物,体温主要取决于水温,通常大闸蟹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水温能影响到大闸蟹的生长和变态,适温条件下,温度高,大闸蟹的摄食旺盛,生长和变态迅速加快。水温在21℃左右,第1期溞状幼体只需4~5 d就可变态;水温15℃左右变态十分缓慢,一般水温在10℃时开始明显摄食;10℃以下时摄食能力减弱。大闸蟹能忍受低温,水温在-1~-2℃条件下抱卵蟹能顺利过冬,蟹卵和产蟹均不会死亡。冬天大闸蟹停止摄食,隐藏于洞穴中越冬。
大闸蟹的交配产卵和幼体变态,对水温均有一定的要求。如亲蟹交配水温要求达9~12℃;抱卵触饲养阶段水温应控制在11~16℃;幼体变态则需水温在20~25℃条件下进行。温度太低或太高均对人工育苗无益。因此在大闸蟹人工育苗中,采用控温措施就比不采用好,控温使幼体变态同步,并能提高育苗成活率。
大闸蟹养殖过程中,水温对大闸蟹蜕壳有一定影响,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蜕壳次数越多,生长迅速。而当水温超过28℃时,大闸蟹的蜕壳和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大闸蟹怕热不怕冷。水温突变,对大闸蟹生长变态和繁殖都不利,特别是幼体阶段更为明显,常常因温差太大而大批死亡。蟹苗阶段必须控制水温的温差不得超过2~3℃。早期工厂育苗大约4月底出池,此时室外水温很底,室内水温要比室外高7~8℃,如果操作不当,大部分蟹苗移入室外即会死亡,因此生产上需加倍注意。
2.3 光照
大闸蟹喜弱光不喜强光,属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洞穴、池底、石隙或草丛中,由于大闸蟹有十分发达的视觉器官,晚上可借助于微弱的光线出来觅食。所以可利用大闸蟹这一习性晚上进行灯光诱捕。
亲蟹交配时对光照要求不高。晚间也可进行交配。胚胎发育早期基本处于黑暗状态,但胚胎发育到后期则需要适当的光照。发育至幼体变态时就更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否则将影响幼体蜕壳和成活率,一般要求光照在2 000~6 000 lx,随着幼体日龄增加,光照强度也要求逐步增加。
此外幼体早期的饵料,如硅藻、绿藻和成蟹的植物性饵料,均需要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生长繁殖。
3 与大闸蟹养殖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
在黄河口大闸蟹养殖的日常管理中,与气象条件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是大闸蟹逃逸和投喂食料2个方面。
3.1 逃逸
大闸蟹的逃逸能力很强,由育苗场运送到养殖场的大闸蟹种苗,由于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逃逸(约需1星期左右才会适应),或大闸蟹进入生殖洄游阶段出现大量逃逸,应事先按规程建好防逃设施,以防止逃逸现象。在下列天气条件下,逃逸现象会加剧: (1) 气压在1~2 h内下降100~200 Pa,温度在0.5~1 h内上升1℃以上,且湿度增大,风力在2级以下,人感闷热,这是雷雨将至的先兆,水中溶解氧速降,大闸蟹往往爬上岸,寻找机会逃逸。 (2) 天气变化剧烈,特别是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会引起大闸蟹上岸大量逃逸。 (3) 暴雨期间,暴雨引起水体流动加快,因大闸蟹具有趋流性,池中大闸蟹会在夜晚顺水流爬向出水口一带(少数逆水爬向进水口处),寻机逃逸。 (4) 在夏季降水集中期,因水质恶化,水位迅速上升,甚至漫过防逃设施,造成大闸蟹大量逃逸。
3.2 投食
了解大闸蟹的摄食习性,是提高大闸蟹产量的关键。而影响大闸蟹摄食的直接因素是水温。水温升至10℃时,大闸蟹开始正常摄食;水温升至15℃时,摄食开始增加;20~26℃时摄食最旺盛;水温在5℃以上、10℃以下时仅有少量摄食;水温>35℃时,大闸蟹一般不摄食。
水温与天气气候条件有关。本地养蟹池水深一般为1.5~2.0 m。水温的日变化、季变化及年变化比气温小,且水温的极值也落后于气温的极值。一般大闸蟹摄食台或投食框设在水面以下20 cm左右的浅水层,该浅水层水温受气温的影响较大,水温往往高于气温。特别是夏季,日照充足,静风的天气,水温有时比气温高2℃左右。因此,在进行食料投喂时,应考虑天气气候因素。
3.2.1 从季节上
本地扣蟹投放时间在3月底4月初进行,蟹苗和Ⅲ期仔蟹投放时间在6月上旬。本县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为4月上旬初,在此之后水温在10℃以上的天气逐渐增多并保持稳定,要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食物的投放量。5月下旬开始水温在20℃以上,大闸蟹摄食量增大。8月、9月大闸蟹进入生长蜕壳高峰期,新陈代谢加快,可全天摄食,是食料投喂的重点时期。9月下旬,水温逐渐下降到20℃以下,大闸蟹进入生殖蜕壳阶段,摄食量逐渐减少,因而食料的投放量也要相应减少。12月次年2月,气温低,水温也低,大闸蟹蛰伏越冬,一般不需投食。
3.2.2 从天气上
大闸蟹日摄食高峰是在傍晚前后。天气晴朗,大闸蟹活动正常,可多投食;阴雨天气少投食;天气闷热,有大雨将至时也应少投食;夏、秋季,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一般在14:0015:00前后出现)时投食时间应适当推后;冬季遇晴好天气,可给扣蟹投喂少量的食料;气象台站预报有暴雨时,可不投食,但雨停且24 h内无降水或仅有中雨量级以下的降水天气时应多投食。
4 日常管理建议
4.1 日常管理
主要方法就是经常巡塘,做到一天至少1~2次,做到“五查、五定”。一是查有无剩余饵料,定当天投饵品种和数量。二是查水质水体是否正常,定换水时间和换水量。看水体是否缺氧,是否能见度降低等,若黄河口大闸蟹受惊后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傍晚或清晨黄河口大闸蟹大量集在池边岸上,说明水中缺氧,必须立即换水或增氧。三是查防逃设施是否正常,定维修加固措施。四是查有无敌害,定防范办法。五是查有无病蟹和死蟹,定防治挽救措施。还要看黄河口大闸蟹的活动状态是否正常。
4.2 收获时间和措施
在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入海口)正常情况下9月中旬就可以开始进行黄河口大闸蟹的捕获。不过此时黄河口大闸蟹尚未真正完全成熟,蟹黄不够饱满,蟹肉不够多,而其体质较差,运输过程中死亡数量多。到12月份以后,黄河口大闸蟹蟹黄被吸收,品质较差。所以,黄河口大闸蟹最合适的捕获时间是10月份左右。捕获措施可采用灯光诱捕法或在各个池塘内插网捕捉,还可以采取排水捕捞的方式。捕捉的成蟹应经2 h以上的网箱暂养,经吐泥滤脏后,分袋包装,保温运输至市场销售。
4.3 饲养管理
主要包括投饵、控制水质和防逃等。大闸蟹食性较杂,可投些天然、商品和配合饵料。投饵做到四定,一般投饵量为体重的10%左右,当天的投饵量根据水温、天气、前1天的吃食和蟹的活动情况而定。投饵一般多在15:0016:00进行,以适应大闸蟹晚上摄食的习性。投饵的季节变化主要依水温而定,710月是大闸蟹生长的旺季,饵料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要适当提高和增加,保证生长。
水质要保持清新,溶氧丰富。如果发现大闸蟹登岸数量较多,尤其白天大批爬出水面,则很可能缺氧或水质败坏,应加水换水。一般3~4 d换水1次,水温低时7~10 d换1次。大闸蟹可通过鳃表皮及胃肠内壁吸收Ca、P、K等离子,因此可适当补充些无机盐以促进蜕壳生长。
4.4 病害和敌害的防治
黄河口大闸蟹暂养育肥关键技术 第11篇
一、池塘暂养
1. 暂养池选择与建造
①暂养池选择。暂养池应位于水源充沛、水质良好、土质坚硬、环境安静、电力充足、交通方便的地方。
②暂养池建造。暂养池面积一般为3~5亩,底质为壤土,长方形,东西向。池塘2/3~3/4面积设为深水区,其余为浅水区。深水区深度为1.5~2米,保水深度1.2~1.5米,浅水区保水深度0.3~0.4米。
2. 暂养前的准备工作
①防逃设施。暂养池四周一定要设置防逃设施,防逃设施一般用加厚薄膜或钙塑板等材料制作。防逃材料要埋入土中20~30厘米,高出埂面50厘米,每隔50厘米用木桩或竹桩支撑,拐弯处呈圆弧状,防逃设施内留出1~2米的堤埂。池塘外围用聚乙烯网片围拦,网高1米,以利防逃和检查。
②清整消毒。在9月底前建好暂养池,放养成蟹前10~15天亩用60~75千克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以杀灭有害生物。对于老池塘,还要清除池中的淤泥和池周的杂草。
③暂养蟹的规格与质量。暂养黄河口大闸蟹的规格要在75克/只以上,要求肢体健全、活动力强、无病无伤。入池时把软、硬脚蟹分开,雌、雄蟹分开,按规格100克/只以下、100~150克/只、150~200克/只、200克/只以上分类,并剔除弱蟹。入池时,将黄河口大闸蟹放在池边,让其自行爬入水中。
3. 暂养管理
①投饵。主要投喂杂鱼虾、家禽下脚料、豆粕、煮熟的黄豆等精料。投饵要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日投喂量为在池蟹体重的10%左右。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保证大闸蟹吃饱吃好。
②水质管理。在蟹池里搭配放养少量鲢、鳙鱼,以利监测水体溶解氧水平。如发现鱼浮头,说明池水缺氧,水质变坏,应及时换水,同时每隔5~7天每亩用生石灰15千克(水深1米)化水后全池泼洒1次,平均每周换水1/10左右。
③日常管理。勤巡塘、勤观察、勤换水,勤打扫食场,加强防逃防偷,保持蟹池整洁,促进黄河口大闸蟹体重迅速增长。
二、室内水泥池暂养
1. 水泥池的建造
暂养室为砖砌墙壁,玻璃钢波形瓦覆顶,面积一般1200~1500米2。暂养池为水泥结构,单池面积6~15米2,池深1.0~1.2米。用YP无油滑片式增氧机充气,曝氧管为高分子微孔曝气管。曝氧管铺设方式为:输气主气管为口径G3/4的PVC硬塑管材,曝氧管与输气管呈90°垂直连接均布。
2. 暂养前的准备
大闸蟹暂养前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并按雌雄、大小、软硬脚分类。暂养密度一般为10~15千克/米2,暂养时间短的可适当多放一些,暂养时间长的可少放一些。
3. 暂养管理
暂养期间投喂鲜杂鱼、煮熟的大豆以及全价颗粒饲料,投饵要定时、定质、定量,保证大闸蟹吃饱吃好,使其尽快增肥增重,短期暂养则不必投饵。水温控制在5℃以上,保持水位1.0米左右。当水温在10℃以上时,2~4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根据市场行情随时捕捞上市。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城黄河路206号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1010室 邮编:257091)
黄河河口 第12篇
一、食用菌产业的高效生态效应
高效生态经济区采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是集现代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现代管理和品牌建设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其具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等鲜明特点, 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高效生态经济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特点与优势包括工厂化的高效生产及可复制性、自动化生产与远程控制信息技术相结合、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及综合利用、地源热泵新型节能温控技术的应用、菌包中心模式的示范带动社会效益显著。
(一) 工厂化
该种经营模式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 依靠对栽培房、生产容器、制冷及供电、供气、消毒等设备的投入, 通过对菌种培育、生产环境综合控制、杂菌控制、产品保鲜等环节的技术研发和控制, 实现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 并通过应用精细管理和品牌建设, 实现食用菌的现代化经营。
(二) 循环经济
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园项目利用农作物废弃物棉柴、棉籽壳、玉米芯、麸皮、米糠等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 一是变废为宝, 二是就地取材增加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降低原材料成本, 更重要的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采菇后的废培养基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 可产生沼气, 沼气可发电或做农民生活燃气, 沼渣可做上好的有机肥返田肥地, 沼液用作葡萄庄园的基肥, 再返回农田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三) 低碳经济
高效生态经济区把地源热泵应用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 每年可节约电耗60%-70%。
(四) 示范带动作用
高效生态经济区一方面通过每年从当地收购6万吨棉秆、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等初级原材料, 把废弃物变成农民的钱袋子, 可为农民增收1500万元;另一方面, 通过建成后的公司菌包中心项目能实现年产菌袋1000万包, 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 利用食用菌企业自己的技术、设备和营销渠道, 全部交于合作社和农户代种, 公司和合作社、农户签订协议, 最后采摘后的蘑菇公司根据协议进行全部收购, 公司统一包装、销售, 每年可带动500户代种菌种农民户增收, 户均增收2万元。
二、黄河口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分析
(一) 政策优势
黄河口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采用环境控制技术和无土栽培技术等新型设施栽培技术, 生产的产品具有优质、高效、高产、抗逆性好等特点, 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鼓励类第1类:农林业, 第2条:农产品基地建设;第4条: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第20条:农作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 (培育食用菌) , 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年度) 》所确立的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产业, 符合现代新农业的发展趋势。
(二) 资源优势
黄河口高效生态经济区, 四季分明, 交通便利, 区位优势明显, 是国内重要的棉产区, 而食用菌培养基的主原料:棉籽壳、棉柴、玉米芯、木屑等在当地可就地取材, 有利于企业开展原材料采购工作。
(三) 技术研发优势
目前, 黄河口高效生态经济区已有四项创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一是利用当地主要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材料生产食用菌;二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地源热泵进行温控, 同比普通空调每年可节电60%;三是菌种扩繁, 同比国内正常水平高出10倍;四是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数字模拟信息系统进行全程监控。
(四) 高品质优势
黄河口高效生态经济区推广国内首创技术, 采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工厂化真姬菇培养基。该技术的优势在于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添加剂, 不使用农药、化肥, 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其中重点推广产品真姬菇经分析每100g鲜菇中所含蛋白质中有17种氨基酸, 含量占鲜重的2.766%, 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7种, 占氨基酸总量的36.82%, 由于采用日本引进菌种, 公司真姬菇各项营养指标远高于上述数据, 具有营养丰富、香味浓、储存时间长等特点, 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高度认可, 因此尽管价格高, 但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 由于食用菌产业高效生态效应, 以及黄河口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区域优势和正确发展策略使得黄河口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借鉴黄河口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一些成功经验发展更多的高效生态经济产业。
摘要:本文主要对黄河口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食用菌产业可行性问题展开了探讨。首先介绍了黄河口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背景;接着分析了食用菌产业的高效生态效应;最后, 探析了黄河口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