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级别分几级(精选2篇)
护理级别分几级 第1篇
注册会计师与中级会计师有啥区别?
1.会计职称考试分几个等级
2.会计总共分多少个职称啊?
3.会计职称都是有哪些?大概怎么样考试呢?
4.会计职称有哪些?
5.会计职称报名有哪些规定?
6.会计职称类别?
7.会计的等级制度
8.会计职称是在什么时间考试呢
9.会计从业证和初级职称有什么区别,他们是不是同一种
10.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有什么要求?考几门
护理级别分几级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法,于2010年9~12月,随机抽取中山市三级综合医院3所,二级综合医院3所,一级综合医院26所,民营综合医院5所,共37所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2 000名。
1.2 方法
所用问卷是在参考大量文献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经预调查后反复修改而成。在各医院护理部的协助下,由护理部向本院护理人员分发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以匿名的形式填写后,护理部统一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2 000份,回收1 933份,回收率为96.65%。对每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筛除63份不合格的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 870份。调查内容包括:医院级别、在过去一年中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途径、操作环节、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医院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级别医院职业暴露损伤主要途径比较
由表1可见,1 870份问卷中玻璃割伤、针刺伤、刀片割伤损伤率分别为80.21%、64.55%、14.44%。从三甲医院至民营医院玻璃割伤、针刺伤、刀片割伤损伤率呈递增顺序,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营医院、一甲医院锐器损伤明显高于二甲医院、三甲医院,与民营医院、一甲医院设备落后、防护设施不健全有关。
2.2 不同级别医院职业暴露损伤操作环节比较
由表2可见,从三甲医院至民营医院掰安瓿、整理医疗废物、针头回套、清洗利器损伤率呈递增顺序,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三甲医院至民营医院配药针头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民营医院、一甲医院在掰安瓿、整理医疗废物、针头回套、清洗利器操作环节损伤明显高于二甲、三甲医院。
2.3 不同级别医院自我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比较
由表3可见,抽血检查戴手套、输液戴手套、手皮肤有破损时戴手套操作、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眼部戴护目镜方面,从三甲医院至民营医院防护率呈递减顺序,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换药戴手套方面,从三甲医院至民营医院防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甲医院在手皮肤有破损时戴手套操作防护措施执行率最高,一甲医院及民营医院在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眼部戴护目镜的防护率为0。
2.4 不同级别医院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原因比较
由表4可见,各级医院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甲医院防护不到位与工作太忙关系较大,一甲医院、民营医院防护不到位与用品提供不足、认为没必要防护关系较大。
3 讨论
3.1 规范使用医疗安全装置
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安全防护,制订了很多相关职业防护的政策、制度,如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使用后的锐器要求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山市37所医院2 000名护士中玻璃割伤损伤率为80.21%,针刺伤损伤率为64.55%,刀片割伤损伤率为14.44%,其中,加药过程中徒手掰安瓿导致了72.35%护士被碎安瓿割伤,针头回套导致了17.65%针刺伤,19.95%的针刺伤发生在整理医疗用物时。提示护士加药掰安瓿时要用纱布包裹安瓿、禁止针头回套、使用后的锐器必须直接放入利器盒等。只有正确使用医疗安全装置,改变以往错误的行为习惯,才能控制损伤操作环节,减少锐器伤发生。
3.2 认真执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的含义:应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看作有传染性,接触上述物质均应戴手套,对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面部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护理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等。使用手套等防护屏障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5]。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6],证明了在操作及处理污物时戴手套的重要性。虽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美国CDC评估表明,62%~88%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可以预防的。所以认真执行标准预防,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发生。
3.3 自我防护意识有待提高
本调查显示:抽血检查戴手套执行率仅27.33%,输液戴手套执行率为19.47%,手皮肤有破损时戴手套操作执行率为38.40%,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眼部戴护目镜执行率为3.64%;其中一甲医院及民营医院戴护目镜率为0。说明只有少部分人员能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进行自我防护,大多数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防护行为不规范。对于没有使用防护用具的原因,76.58%护理人员因为工作忙,在注射、抽血及输液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操作中不戴防护用具。现阶段护士紧缺,工作负荷重,紧急时候执行操作经常是刻不容缓,忙碌中有时候来不及防护[7]。所以职业暴露与工作忙乱有关[8],提示管理层需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9]。有46.79%护理人员不戴防护用具的原因是觉得不方便、太麻烦,仍有14.81%的护理人员认为没有必要,未意识到使用防护用具的重要性。有33.48%护理人员认为用品提供不足,提示防护用具的使用与提供,得靠管理者,特别是科室护士长的监督与落实[10]。
3.4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
加强医务人员防护知识教育已经被公认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11]。Mc Coy等[12]研究发现,医疗机构内持续的培训对医务人员坚持标准预防非常重要,是提高医务人员自身防护依从性的关键[3]。调查发现,级别越低的医院锐器损伤发生率越高、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率越低(P<0.05)。可能与职业防护培训经费投入不足、防护知识达不到持续培训有关。有关管理者应当重视职业防护教育,把护士职业防护列为必须培训且较为重要的内容[10],并注重培训效果,不流于形式。应拓展各种培训方式与渠道,包括网络、媒体、宣传册等,增加护士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职业暴露防护认知水平[13,14]。
3.5 增加职业防护的投入及行政干预
职业防护一般被认为是“只有投入、不见效益”的工作,大部分医院防护用品费用全部由科室承担,且不能收费。本调查显示,级别越高的医院实施自我防护措施越好,说明职业防护需要经济基础做后盾[7]。所以要做好职业防护需要管理层重视,增加职业防护的投入。工作中笔者还发现通过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文件,强制执行,并实行督查,有助于自我防护行为的建立[7],从而保证防护措施的具体落实。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级别医院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自制职业暴露自我防护相关调查表对全市37所不同级别医院的2 00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主要暴露途径以玻璃割伤、针刺伤、刀片割伤为主,损伤率分别为80.21%、64.55%、14.44%。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率:抽血戴手套为27.33%,输液戴手套为19.47%,手皮肤有破损时戴手套操作为38.40%,有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眼部戴护目镜为3.64%。不使用防护用品的主要原因:工作太忙、觉得太麻烦、用品提供不足、认为没必要,发生率分别为76.58%、46.79%、33.48%、14.81%。级别越低的医院锐器损伤发生率越高、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率越低(P<0.05)。结论 通过行政干预,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做好标准预防,是减少职业暴露危害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