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数范畴范文(精选4篇)
汉语数范畴 第1篇
数范畴是语言中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一个直接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作为量词性语言典型代表的现代汉语有没有数范畴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学界观点莫衷一是。
论文在国内外前人和时贤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证明现代汉语中存在数范畴,并且有着严格的、系统的形态标记。个体与事件是我们考察现代汉语数范畴的两个角度,即现代汉语名词性数范畴体现为以个体为单位,而动词性数范畴则以事件为单位。
现代汉语的名词性数范畴可以分成通数、单数、复数和大复数,这四种次范畴均与量词(个体量词)存在与否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当量词缺席时,光杆名词所体现的是通数,从标记论的角度来看,通数表现为无标记或零标记。当量词介入,与名词结合形成“量名”结构,该结构在数范畴上体现为单数,得到了汉语方言以及跨语言事实的证实,并且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此时的量词表现为“乘1”,量词是被乘数,在与作为乘数的数词结合后形成“数词×量(1)名”的关系。此外,量词的主要功能是“个体化”,这本身也体现了单数的概念,因此,我们将量词看成是单数标记,其语义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名词个体化,指向单数;另外一部分属于规约隐涵,将名词进行分类。复数标记“们”既是累积性的,又是联系性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所指称的集合内部成员是同质性的,还是异质性的。另外,当所指称的对象数量庞大时,汉语使用大复数来指称它。大复数的标记是量词的重叠和双音节名词的重叠,形态标记上前者表现为AA、一AA,后者则为AABB,具有一致性、系统性。
除了名词数以外,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动词数,体现的是事件数。其具体表现为,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BAB,根据不同的语境它们既可以表达事件单数,也可以表达事件复数。另外,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动词重叠式AABB,其表达的数范畴类型是动词大复数,其内部也呈现出异质性和联系性的特征。
最后我们通过三组心理语言学实验考察了中德双语儿童对于汉语和德语中数词的理解掌握情况,将其与德国德语单语儿童理解德语数词的情况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语言数范畴的不同不会导致儿童习得数词的差异,换言之,中德双语儿童在习得数词上并未受到在数范畴形态上较为“贫乏”的汉语的影响。
论文对于现代汉语数范畴主要有以下几点新的认识:
一、作为量词性语言的典型代表,汉语不但存在数范畴,而且其数范畴的表达系统较之非量词性语言要更为严密细致,严格区分了各次范畴之间的差异。
二、通数应看成是数范畴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基本类型,与单数、复数等基本类型一样,即数范畴不应只是单复数之间的两元对立。
三、将数只看成名词性的范畴是一种狭隘的观点,动词数也是语言数范畴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以事件为单位。
浅析法语名词数范畴的标记性 第2篇
关键词:法语,名词,数范畴,标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对称和不对称的现象, 对称和不对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凡是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的就是对称的, 相反的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的就是不对称。很多学科都广泛应用了对称和不对称的概念, 并且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语言学也不例外。我们要研究各种语言中的不对称问题, 就不能不涉及标记理论。标记理论就是用来描写和解释人类语言某个范畴内部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即标记现象的。标记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初由布拉格学派提出以后, 经过乔姆斯基、莱昂斯以及当代语言学家的进一步发展, 现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心理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等诸多语言学科的研究当中。本文以法语名词的数范畴为例, 运用标记理论对其中存在的不对称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 总结其共性和个性, 旨在为丰富标记理论尽绵薄之力。
数的概念在各种语言里都存在, 数范畴是人类语言的重要语法范畴之一, 它是用来描述名词或代词的可数性对比。在多种语系的语言中, 语言学家提炼出来了三种“数”的对立类型:单复数的二分对立;单、双、多数的三分对立;单、双、多、集体数的四分对立, 而现代法语的数范畴属于单复数二分对立的类型, 名词单数和复数之间的对立是“一”与“多”的对立。
在进行分析前, 我们应该首先来弄清楚什么是法语名词数范畴的处延和内涵。数范畴的外延, 即数的形式, 它包括单数形式和复数形式;数范畴的内涵则是指数表示的意义, 即单数意义和复数意义。单数意义表示数量为“一个”, 复数意义表示数量为“大于一个”。通常说来, 这两者是一致的, 即单数形式表示单数概念, 复数形式表示复数意义。但是, 单数和复数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 数的形式和意义也并不一定是完全对应的, 单数形式不仅可以表示单数概念还可以表示复数概念。在法语中, 不同类型名词的数量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
按照传统语法分类, 我们可以把法语名词分为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 普通名词又可分为个体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但是根据名词的可数性, 又可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大部分个体名词和集合名词是可数的, 而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则是不可数的。下文将分别探讨几类法语名词各自在数范畴方面的标记性。
一、个体名词
个体名词指的是单个的人或物, 比如:soldat, cheval, maison等, 个体名词几乎都是可数名词, 有数形的变化。通常情况下, 个体名词的单数形式表示单数意义, 复数形式表示复数意义。复数形式要比单数形式更加复杂, 具有形式标记, 并且额外增加了“多”的意义。根据标记理论我们可以判断出, 个体名词的单数形式是无标记项, 而复数形式则是有标记项。
二、集合名词
集合名词是指由同类的人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 如:peuple, prolétariat, bétail, linge等, 值得注意的是, 集合名词的单数形式后是可以跟上复数名词作为其补语的, 所以我们在分析集合名词的标记性时是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的, 即集合名词单独使用时和集合名词后跟补语时。
当集合名词单独使用时, 它的单数形式表示单数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集合名词通常被看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复数形式表示复数意义, 表示几个整体的意思, 比如:
La foule hurlait.人群在大喊。
Les bandesétaient organisées.这些团体是有组织的。
当集合名词后跟补语时, 它既可以表示单数意义也可以表示复数意义, 例如:
Le groupe de pêcheurs que j’ai vu.我看见了一群渔夫。
Le groupe de danseuses que j’ai vues.我看见了一群跳舞的人。
在第一句话中, 虽然提到的pêcheurs是复数, 但是后面的谓语动词用的仍是单数, 这表明作者想表达的是这些渔夫所组成的一个群体, 强调的是全局观点。而第一句话则恰恰相反, 作者使用的是复数形式的谓语动词, 这表明他所要强调的是集体中的各个个体, 而不是整个集体。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集合名词的单数形式不仅可以表示单数意义, 还可以表示复数意义, 但是它的复数形式却只能表达复数意义。根据标记理论, 我们可以发现集合名词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这样一种标记模式:
三、物质名词
物质名词是指那些无法分为个体的实物, 它属于不可数名词的一部分, 一般没有复数形式, 但是存在一些例外, 比如:
1. 指品种之不同。如:du tabac (烟草) ;des tabacs (各种烟草) ;
2. 强调该材料数量巨大。如:de la neige (雪) ;les neiges (大量的雪)
3. 用该材料制成的物品。如:du bronze (青铜) ;des bronzes (青铜制品)
由上可知, 物质名词多以单数形式出现, 复数形式比较少见, 并且附加了其他意义, 因此, 我们可以把物质名词的单数形式视为无标记项, 复数形式视为有标记项。
另外, 物质名词除了可以用复数形式表示“大量”以外, 还可以借助于数量词来表示单数概念或复数概念, 例如:
Un morceau de pain
Deux tasses de lait
在这种表达方式中, 物质名词的量是通过数量词的多少来表现的。单数的数量词属于无标记项, 它表示的意思是“一”, 而复数形式的数量词属于有标记项, 它表示的意思是“多”。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对物质名词进行精确计量时, 单念的表达方式要相对简单的多, 是无标记的, 相反的, 复念的表达方式则需要把量词变为具体的数字, 比较复杂, 是有标记的。
可见, 在法语中, 物质名词数范畴的标记性, 它不仅体现在物质名词本身的单复数形式上, 还体现在“数词+量词+名词”这种精确表达数量的方式上。物质名词单数形式和单数概念表达方式是无标记的, 复数形式和复数概念的精确表达方式则是有标记的。
四、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主要是指一些抽象概念的名称, 用来表示状态、品质、动作、感情等抽象概念的名词, 大部分是不可数名词, 如l’amitié, le courage, l’admiration等。在一般情况下抽象名词只有单数形式, 有时也可采用复数形式, 但必须具备某种条件, 如:
1. 抽象名词转义, 从指某一抽象意义转为指某一具象意义 (人、物、事) 。如:la sculpture (雕刻) , les sculptures. (雕刻作品) 。
2. 抽象名词仍指某一抽象意义, 但扩展为该义的多种形式。如:la justice (公正, 道义) , Il y a plusieurs justices. (有多种公正形式) 。
3. 抽象名词转义, 指具备某种品质的人或物。如:la beauté (美) ;deux jeunes beautés (两位年轻的美人) 。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抽象名词复数形式比单数形式要少, 而且表达的意思也更复杂。依照标记理论,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抽象名词的单数形式是无标记的, 复数形式是有标记的。
五、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是表示个别的人、地、事物等所特有的名称, 具有“独一无二”的含义, 例如人名、地名、时间名等, 通常只有单数形式, 是不可数的。在专有名词中并不存在不对称的现象, 自然也不具有标记性。
总的来说, 法语名词中单复数情况比较复杂, 不同种类的名词在数范畴上的标记性也不完全相同, 但是存在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单数形式基本表示单念, 是无标记项, 而当单数形式偶尔表示复念时则是有标记项, 而复数形式基本只能表示复念, 是无标记项。总之,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标记性是相对的。
参考文献
[1]Croft, W.Typ ology and U niversal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Croft, W.S y ntactic Categ ories and Gramm atical R ela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4]唐承贤.标记理论探析[J].外语研究, 2003年, 第4期.
[5]李生春.论语言单位的标记性[J].中国俄语教学, 1997年, 第2期.
汉语冷笑话语言非范畴化特征 第3篇
冷笑话的主要应用群体是熟悉网络的平民、青年、学生、白领等,他们具备熟练的网络技能、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们往往对冷笑话抱着积极的态度,因此,可以说他们是冷笑话产生和发展的主力军。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们缺乏语言学理论修养,所以很难把冷笑话当成一种语言现象来进行专门的研究。笔者尝试运用语言非范畴化理论来揭示冷笑话在语义,句法,语体等方面表现出的语言结构非范畴化特征。
一、语言非范畴化理论
人类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的高级认知活动被称为范畴化。范畴化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范畴化使人从无穷无尽的客观世界中活的感性知识转化为有限个范畴内的系统的理性知识,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建立世界的秩序,以便给事物、行为或性状进行必要的分类,从而减轻认知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实现认知的经济性原则。因此,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的体现范畴化的过程。然而,世界处于永不停止的运动之中,万事万物也总是在发展变化。为了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事物之间新的联系,人们的认识也必须突破原有的界限才能建立新的结构。所以,人类认识不断范畴化的过程中包含了一个从一般到个别体现非范畴化的阶段。非范畴化指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范畴成员在非范畴化后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即在原有范畴和即将进入的新范畴之间会存在模糊的中间范畴,这类中间范畴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
二、汉语冷笑话非范畴化特征
(一)、语义的非范畴化
语言意义的非范畴筹划是指在词语经历由无范畴一范畴化—丧失范畴(非范畴化)—重新范畴化的循环过程中,人们为满足不断出现的新的认知与表达需求,使语言实体不断获得新的意义和功能。在大学校园中流行的冷笑话,如:“期末临考试,奉劝大家不要看不太吉利的电影,譬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里的“挂”字就丧失了其指称意义,指挂科的意思。再譬如:局长与科长共乘电梯,局长放一屁后对科长说:“你放屁了!科长说:不是我放的…不久科长被免职,局长在会上说:屁大的事你都担待不起,要你何用?”此处的“屁”也丧失了其指称意义,做了“大”的状语。这类冷笑话一般都具有故意转义,刻意篡改,明讥暗讽等特点。且大都是出于对刻板语言的叛逆心理。
(二)、句法的非范畴化
语言是受规则制约的符号系统,各个符号通过组合关系而组成线性的句法结构。句子中各个语言要素的排列受各种语言因素的限制,必须遵循许多强制性的语法规则。句子的形成是各个语言成分相互制约的结果。冷笑话语言正是打破常规,改变了惯用的语言语境。在此例中:“比如有辆车,小李坐在驾驶座上,小王坐在副驾驶,小张坐在后排。请问:这车是谁的?答:是比如的,因为比如有辆车。”在常规的语言中,“比如”往往是用来引出例子的发端语,而在此处它却被用作具有名词性质的主语。
(三)、语体的非范畴化
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
譬如以下的例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夫妻对坐到天明。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想当年,金戈铁马,看今朝,死缠烂打。
人生自古谁无死,有谁大便不带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壶二锅头。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的香。
西塞山前白鹭飞,东村河边爬乌龟。
千山万水总是情,多给—分行不行。
以上的这些例子均是由古诗词改编而来,其中每个例子中的前一句都是诗词中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其每一句都属艺术语体的范畴。而后面的一句,诸如:“富则妻妾成群”“有谁大便不带纸”“恰似一壶二锅头”“东村河边爬乌龟”等都突然变成了日常生活语体中粗俗的市井语言范畴。
冷笑话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时间大红大紫,广泛流行于互联网、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电视综艺节目、喜剧电影、书籍、杂志等媒体中。它理解起来不用动脑筋,可以达到思维方式和精神上放松的目的;它蕴藏了蓄势待发的下一波主流文化,可发掘年轻人洞察力的细节;它体现了一定的再造力、理解力、拆解力、重制力,使人感觉到创意力的无所不在。冷笑话是一种特殊的幽默观,一种轻松看待生活的态度,勇于挑战传统的栓桔;它的流行是特定时期的思想的反映,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它反映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讲究的就是言谈和思维的跳跃性。因此本文在以往冷笑话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入手,以冷笑话为研究对象,运用语言非范畴化理论对冷笑话进行分析,深化了对该语言现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龚维才.幽默的语言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3]、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
[4]、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汉语存现句 第4篇
存现句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型, 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句式, 成为各种语言学派研究的焦点。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汉语存现句的各种句式。我们认为存现句是表述某处或某时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一客体的一种句型, 基本句型结构是:“处所词 (时间词) +存现方式+存现客体”。一般来说, 处所词由名词+方位词充当, 也可由其它成分如:身体部位+方位词、介词短语、方位词、动词短语以及时间名词充当;存现方式由单纯表示存在的“有”或“是”充当, 也可由表示存在状态的“存现动词+时态助词”或者是“存现动词+趋向动词”充当;存现客体由不定名词词组充当, 是存现结构中不可少的部分。
二、原型范畴理论
1、原型范畴理论的背景
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 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没有范畴化能力, 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原型范畴理论是在批判古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根据“原型理论”, 一个范畴不是由其成员共同具备的充分必要条件而界定的, 而是由集合了范畴成员最多特征的原型和与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的其它成员以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 即范畴的三个组成要素:原型、其它成员及边界。原型是范畴的典型成员, 与其它范畴成员享有更多的属性, 因此, 它是范畴的核心成员, 其它成员依据与原型成员相似性的多少分别位于范畴的不同位置, 构成范畴的边缘成员。从最典型的成员到最边缘的成员, 其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是递减的, 由此, 它们在范畴内的地位也是不相等的。
2、原型范畴理论的特点
原型范畴理论将范畴化看作人脑的一种高级认知能力, 认为客观事物的分类是其本身的属性和人类身体经验等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以范畴为基础的。概括起来原型范畴有以下特点:范畴成员的原型性、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和开放性及范畴结构的向心性。范畴的原型性是指范畴的确定主要依据原型成员, 即典型成员。原型处于范畴的中心, 是人们最为熟悉、最常见的事物。范畴的原形性特征与范畴的向心性特征紧密相关, 也就是说范畴是以原型为中心, 以家族相似性为纽带逐步向外扩展的连续体。范畴边缘成员不管位于连续体的何等偏远的末端, 也必须与连续体上较靠近中心的成员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即AB—BC—CD—DE, 也就是说范畴具有向心性。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是指范畴的边界具有一定的弹性, 没有明确的界线, 相邻两个范畴之间总存在着一个过渡区域。
三、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存现句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 为我们分析汉语存现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拟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来分析汉语存现句。如:
a.桌子上有一本书。
b.前面走过一个人来。 (宋玉柱, 1987:72)
c.这时又走来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先生。 (丁玲) (转引自李临定, 1986:98)
d.靠墙栽着几排细竹。 (丁玲) (转引自李临定, 1986:83)
e.他的脑子里存在不少糊涂思想 (李临定, 1986:75)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 (1a) 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 其结构为处所词 (名词+方位词) +存现方式 (存在) +存现客体 (不定名词词组) , 表示某一具体的位置存在某一具体物体。其中, 存现方式是由单纯表示存在的、静态的“有”字充当。这是汉语存现句最典型的结构, 是存现句范畴的典型成员。从 (1a) 到 (1b) 和 (1c) 中的处所词由具体的 (名词+方位词) 扩展为抽象的方位词和时间名词, 同时存现方式也由单纯表示存在的“有”扩展为表示存现状态的“存现动词+时态助词 (走过) ”和“存现动词+趋向动词 (走来) ”;从 (1c) 到 (1d) 处所词由抽象的时间名词拓展为动词短语 (动词短语表示的空间范围较小、较特定) , 存现方式由动态的“存现动词+趋向动词”扩展为静态的“存现动词+时态助词”; (1d) 到 (1e) 处所词由动词短语扩展为人的身体部位, 客体存在的处所由特定的空间转向更为具体的人的身体部位, 同时存在客体也是由具体的物体扩展为抽象的思想。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汉语存现句的各种句式构成一个原型范畴, 其原型范畴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范畴中有一典型成员, 其结构为:处所词 (名词+方位词) +存现方式 (有) +存现客体 (不定名词词组) ; (2) 范畴内各成员与典型成员之间的相似性不相等; (1b) 、 (1c) 、 (1d) 、 (1e) 在结构和语义上都与典型成员 (1a) 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它们在范畴中的位置仅次典型成员; (3) 范畴内各成员间以典型成员为中心, 是按由大的不定的空间范围到较小特定的空间范围、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 以家族相似性为纽带逐步向外扩展的连续体; (4) 范畴边界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 形成了结构上从“具体的处所词 (名词+方位词) +存现方式 (有) +存现客体 (不定名词词组) ”到“抽象的处所词 (方位词和时间名词) +存现方式 (‘存现动词+时态助词’或者是‘存现动词+趋向动词’) +存现客体 (不定名词词组) ”到“特定的处所词 (‘动词短语’或者是‘身体部位’) +存现方式 (‘存现动词+时态助词’或者是‘存现动词+趋向动词’) +存现客体 (不定名词词组) ”到“具体的处所词 (名词+方位词) +存现客体 (不定名词词组) ”到“特定的处所词 (动词短语) +存现客体”到“存现方式 (单纯表示纯在) +存现客体”再到“存现客体”这一连续系统, 边缘成员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可使更多的成员进入汉语存现句范畴, 使汉语存现句的结构和语义更加丰富。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运用原型范畴理论, 分析了汉语存现句各种句型的扩展过程以及各句式间的深层联系。我们认为汉语存现句的各种句式在结构和语义上存在相似性, 具有家族相似性, 构成一个存现句范畴。其结构为“处所词 (名词+方位词) +存现方式 (有) +存现客体 (不定名词词组) ”, 表示某一具体的位置存在某一具体物体, 是汉语存现句最典型的结构, 是存现句范畴的典型成员。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分析汉语存现句的各种句式, 揭示了人们在借用存现句认识事物时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表明了人们认知、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十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2]王健.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 (1) :61-67.
[3]姚淑艳.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05.
[4]张健.英、汉语存现句的句法相似性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2) :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