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精选6篇)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第1篇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西方著名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的主人公,他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善良正直的皇储,是朵举世瞩目的娇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主的典范。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

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如同井喷般突然发生,这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下贱的克牢狄斯爬上王位,很多人对他阿谀逢迎,“如今诚实的人,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哈姆雷特有着非常精准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深揭被掩盖着的社会罪恶,使其忧郁积重难返。他在精神危机里继续进行精神探索,又发现更新,更严重的社会罪恶,这些新的罪恶又带来他忧郁的进一步升级,达到常人达不到的深度与广度。

从哈姆雷特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因而,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他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的犹豫,间接导致了他的毁灭。

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主观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第2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其与《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取材于1200年的丹麦史。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形象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哈姆雷特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主人公哈姆雷特是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首先,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的世界里充满的是美好与有爱。例如,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其次,他对人的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想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再次,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这时的他年轻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是一个快乐的王子。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哈姆雷特的所有美好幻想被打破,由高贵的王子逐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与苦难之中。

第二,忧郁、沉思的哈姆雷特。在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的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思考与研究生活与其间的人。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的转变,在此时的哈姆雷特眼中,“负载万物的大地,这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只是一大堆瘴气的集合”。对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我在这样想。”面对残酷的现实,哈姆雷特重对这个世界,对人有了新的思考,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在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扭转乾坤的责任。但是,就在实施第一步为父报仇中,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哈姆雷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第三,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哈姆雷特在鬼魂那里得知父亲猝死的原因,接受复仇任务后,他迟迟不付诸行动,表现出行为上的拖延和犹豫。一方面,我们可从上面讲到的他那忧郁的性格中找到他拖延复仇的理由。另一方面,就是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雷特还不能胜任“重振乾坤”、改造社会历史的重任。因而使得哈姆雷特的行动举棋不定。就在他反复的探索过程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他不仅考虑到了自己的命运,更考虑到了人类的生存和毁灭,从这里可见他不愧为“思想上的巨人”。但现实的丑恶,让哈姆雷特觉得“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许多是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从而陷入厌世悲观,郁郁寡欢的境地,导致哈姆雷特在行动是踌躇不前。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使他成为了“行动上的矮子”。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只是找不到复仇的方法时产生的矛盾心理,而且是他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象征性表述。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第3篇

一、仁义与真挚

剧本的一开始便是军官准时接替士兵值班这一场景,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的互相体谅,军官与士兵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霍拉旭在鬼魂出现时,很灵敏地感受到那铠甲和怒容正是老王独有的。这也正说明了老王在生前是让人爱戴的,能让臣子记在心里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不难想出,老王在世时的丹麦是治理有方的。

哈姆莱特作为高贵的丹麦王子,有着高贵的出身和正统的血脉,在家庭、社会环境、个人修养等等因素的影响下, 他是有着美好而高尚的德行的。

他忍辱负重的将担子抗在一个人的身上、他要不顾一切地为父王报仇、他痛恨自己的母亲在父王刚刚入土就办起了婚宴嫁给了他的叔父。父王在哈姆莱特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在王后的寝宫中,他告诉母后父王死去事情的来龙去脉, 他用伶俐的语言来解恨,但是却不愿意伤害她一丝一毫,他来告诉母亲这些事情也是信任她、爱她的表现。哈姆莱特是知道有什么风险的,因为当时的乔特鲁德已经是克劳狄斯的王后了,是他杀父仇人的枕边人了,有着事情败露的危险。 但他希望母亲可以明白事情的真相,他不会瞒着母亲,即使他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他待人真诚,用真心去和朋友相处。他很信任霍拉旭, 他们一起完成计划。当哈姆莱特问到霍拉旭为什么来到艾尔西诺时,他一眼就看出霍拉旭并非是因为偷闲躲懒,他知道那是假话。主人公让他帮忙看着老王在看戏子们的表演时有没有反常、在临死的时候,还要让他揭露真相。我看到了两个人的携手同行,感受到哈姆莱特的真挚。我想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了解、心灵相通的基础上的。

在对奥菲利娅的爱情中,他是真心的,是深爱着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的。在爱情方面也是热烈、真挚、主动的。为了复仇他不得不装疯卖傻,掩盖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终于到他明白奥菲利娅死去的时候,他悲痛到了极点,他跳下墓中,真情的告白。

二、忧郁与延宕

哈姆莱特看到了丹麦宫廷的混乱局面。老王刚刚驾崩, 母后就嫁给了叔父;敌军压境,宫廷里仍尔虞我诈、放情纵欲;社会上群情激愤、一触即发。当老王鬼魂出现告之以内情后,哈姆莱特的内心承受的巨大的压力,在失去父王的悲伤忧郁中夹杂着愤怒和仇恨,他的杀父仇人是当今的国王、 是他的叔父、是他母后的新丈夫。他是纠结的、矛盾的,他决定复仇,但这也注定了复仇过程是艰难的,那么哈姆莱特的延宕、犹豫不决也就合乎情理了。

他告诉母亲,外在的行为及表现并不能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情绪,他郁结的心事是无法表现出来的。父死母嫁,奸邪当道使他的心变的愁云惨淡。父王被兄弟同时夺去了生命、 王冠和王后,哈姆莱特也同时失去了父王、母后和应得的王位。他由忧郁变得愤怒。

为了寻找正当的手段,他犹豫了,他要让克劳狄斯下地狱,要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让克劳狄斯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国家统治者的强大也让哈姆莱特认识到复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他既不能当面质问,也不能公开调查, 需要从长计议。他内心很矛盾,想要快快的为父报仇,卸下内心的重负,但是却总是没有合适的时机,这也造成了行动上的延宕。

时间一点点流逝,他的苦闷抑郁也越发深重,他在思考是生存还是毁灭?哈姆莱特明白身体上的死并不能消除心灵和精神上的创伤。理想幻灭,造成了忧郁的哈姆莱特开始怀疑一切。他变得犹豫不决,行为延宕。

三、坚定与理智

哈姆莱特有着高尚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自己人文主义的价值的追求。面对一系列变故的时候,能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的理智使得他能够沉着冷静的处理问题,他不易轻信,不放过任何疑迹。哈姆莱特认为一个人要有高贵的品质,理智的头脑,高尚的品质,即使少量的邪恶、缺陷都会使这些好的品质功亏一篑。他反对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他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为了复仇,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来暗指当时所在地英国的社会风气,哈姆莱特是理智而清醒的,他看透了世上的黑暗和邪恶,明白置身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私心和杂念而不择手段。哈姆莱特有理有据又发人深省的话语最终让他母亲看到了事情的真相,也引起了她母亲对自己罪恶的愧疚和对哈姆莱特的怜惜和慈爱之情。他已经看出人生命的无常,不管你生前如何,死后终究要化为尘埃。但不管这条路结局如何,他都会一直走下去,是何等悲壮!

剧本中有三次出现哈姆莱特告诫自己的朋友们,永远不要把见到鬼魂这些事告诉别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守口如瓶,还要按着自己的剑宣誓,他十分的谨慎细密。他要有更确切的证据,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为了保护自我,也是为了试探、迷惑对手,对于那两个他曾经的朋友,理智始终是占据上风的,他知道该怎么对付他们。

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及剧中故事情节的展开, 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对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研究仍对于我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哈姆莱特》是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风貌,具有浓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主人公在为父复仇过程中显示出了性格极大的复杂性,忧郁、犹豫、谨慎、果断与坚定等性格集于一身。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内涵探究 第4篇

关键词:英雄;平凡;人性;不朽



一、哈姆雷特在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位置

莎士比亚戏剧一向被认为是西方乃至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一座高峰,莎士比亚研究也成为西方文学研究“显学”之一。悲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至《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性格在其命运的成型中起着更为积极的作用,主人公性格发展远比古希腊悲剧更加清晰、多样化。莎士比亚借其形象完成了悲剧史上由命运悲剧向性格悲剧的历史性转换,哈姆雷特形象因此在欧洲戏剧史具有里程碑式的位置,也具有了不朽的典型意义。

二、西方学者对哈姆雷特形象的解读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歌德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里对哈姆雷特作过著名的解释:“他没有任何显著的激情……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这是一棵榭树种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树根伸长,花盆就碎了,他没有坚强的意志使他成为英雄,在一个他无力负担又不可弃之的重负的压迫下走向毁灭。”

布拉德雷在20世纪莎评中影响巨大,他采用心理学观点,认为哈姆雷特有“忧郁症”,对人生及人生中的一切均抱厌恶悲观之态度,始终处于一种压抑、忧郁的状态。忧郁之于哈姆雷特,不仅是性情而且还是习惯,他深陷其中、无力自拔。由此“忧郁王子”的形象深入人心。

以上学者的分析深刻而优美,具有性格特写的特征,尤其布拉德雷抓住哈姆雷特性格中鲜明突出的一面——忧郁,但莎氏笔下的哈姆雷特性格是多种性格特征的混合,不能仅用忧郁来总括。我们难道没有体会到剧中本来就存在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增强的哈姆雷特的本性的力量,难道没有体会到他那令周围人尴尬退缩的尖刻的幽默,没有体会到他谋算别人时的狡诈与胆量和清除异己时的冷酷与镇静?虽然他将复仇行动一推再推,但那也是时机未成熟时的谨慎,一旦怀疑得到证实,他马上展开一系列行动哈姆雷特是此剧中最强有力的人物形象,他一旦采取行动,那就是快速大胆同时不乏残忍。

三、哈姆雷特是平凡与超凡的统一

哈姆雷特的一系列行为表明他完成的是英雄式的抉择悲剧。他的性格构成中既有平凡的一面,又有超凡的一面。

1.平凡人的一面: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重任时,对能否承担这一重任都会有犹豫有思考,尤其是面临生死的重大抉择,或承担或退却,每个人都不会轻率地进行选择,这是普遍的人性,哈姆雷特也不例外。面对重任时的矛盾犹豫,英雄与凡人一样,这并不一定是软弱或忧郁。后信仰时代,人们已不再将希望寄托于来世,面对死亡即是面临黑暗的深渊,没有人能够从那深渊中走出来。面对生死抉择时,每一个人,无论英雄还是凡人都是重生的,每个人都会有对死后黑暗世界的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哈姆雷特以生命为代价进行抉择的时候,他的深思他的矛盾是正常的,他的延宕也是因为他不肯盲目地相信鬼魂,因为这一抉择不仅关乎他个人的生死,也涉及整个丹麦的命运。

2.超凡的一面:当他确定真相并想清楚以后,便做出英雄式的义无反顾的抉择,这是哈姆雷特高出常人的英雄气质。他的命运是自己选择的,在选择好之后他便服从自己选择的命运“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是今天就不会是明天,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他完全可以装做浑然不知而安享晚年,但是他没有,而是勇敢地选择重整乾坤的重任,“整个时代脱节了,倒霉的我偏要把它整和好。”最终他没有辜负自己的选择,以生命为代价重新恢复秩序完成责任,实现了对美好与和谐的向往。

以上我们从两方面对他的性格做了分析,现在我们把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性格的总体与其他英雄人物做一简单比较。

他不同于以往英雄史诗中的英雄只知道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如罗兰、阿喀琉斯,丝毫不存在生死抉择时的动摇;也不同于莎士比亚同时期复仇悲剧中的英雄,不问缘由专心复仇,在复仇过程中不夹杂任何理性思考。他的复仇过程是审慎的,既有沉思又有行动。哈姆雷特这一英雄表现出人性的厚度,作为英雄他敢于承担重任,但是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也有面对剧烈变故无法接受的矛盾慌乱。通过哈姆雷特一段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一直看到他的内心深处,和他一起经历撕心裂肺的痛苦,进行触及灵魂的反省,迸发出发自肺腑的呐喊。

哈姆雷特形象的不朽正在于他英雄式的抉择表象下,内心世界的完整呈现,体现出永恒人性的深度与广度。莎士比亚看见的东西,即使崇高也不超过常人的希望,即使深远,也不超过常人的思想。也许这正是他的伟大与迷人之处吧。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第5篇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沙克索.格拉马提卡斯的《丹麦史》,16世纪末,曾被改编为戏剧,以复仇为主题,流行一时。莎士比亚将这一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变唯一出反映特定社会矛盾的杰出悲剧。

《哈姆雷特》的主旨,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它塑造了众多活灵活现的人物,他们之中既有善良的,懦弱的,又有狡猾的,阴险的。以下我就简单地就作品来谈谈自己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的分析。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有人说,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复仇行动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还应加上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另外,这种延宕同时也是出于戏曲情节和冲突的规定性和需要。

有人说他是一位孤军奋斗,忧郁跌宕,最后征服一切困难,萌芽和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王子。他又是一个代表先进人们为了把人类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热烈的寻求人生的理想和精神枷锁解脱方式,成为解放人类的光荣战斗中的一员杰出战士。他还是为了人类美好的理想,反抗社会罪恶的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他更是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人,甚至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和封建意识。他是哈姆雷特。

总之,《哈姆莱特》是一出悲剧,一出让人无法忘记的悲剧。我们不能以一笔交易来看待这场复仇悲剧值或不值。但是,如果哈姆雷特没死,他一定会成为最得人心,最仁慈,最宽容的丹麦国王。

《哈姆雷特》形象探讨 第6篇

當第一節課听到老师講述莎士比亞的時候,就知道老師肯定會著重講述《哈姆萊特》這部悲劇作品。於是在老師分析這部作品之前,我去圖書館借了莎士比亞的書,將這部作品仔細的閱讀了一下。閱讀完,我發現莎士比亞真的是個天才,他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細緻入微,將情節安排得引人入勝,將故事描寫得高潮迭起,令人情不自禁讚歎。

在整部作品中,我針對青年哈姆萊特的描寫進行了更加細緻地閱讀,對他的形象作了分析,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他是一個超越世俗而立於世的乾坤巨人。哈姆萊特本是一個快樂的王子,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學習,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因此又是一個人文主義的形象。他對人抱著美好的看法,高呼“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對於愛情和友誼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誠相待的平等關係來代替尊卑貴賤、等級森嚴的封建關係。可是他的美好幻想在父親鬼魂出現并向他吐露被害陰謀,而他也確定了父仇的真實性之后,宣告徹底結束。之後,哈姆萊特確立了為父復仇的使命,但又找不到恰當的方式,他期望能改變現狀,卻又感到力不從心。因为為父復仇容易,但重整乾坤卻困難重重。为此哈姆萊特變得越來越憂鬱,进而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也给他带来了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使他喊出了“To be,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它包含了很多意思,翻译为中文很难有统一的观点。例如:有人认为翻译为中文是“生存還是毀滅”,即是从长计议,施展完美计划,还是迅速解决;有人认为是“忍受还是反抗”,即是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也有人认为是“活着还是死去”。由此可以发现哈姆萊特已经看出了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因此他的内心在主客观矛盾之间徘徊,优柔寡断。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可以发现這時的哈姆萊特,他的注意力已经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丑陋转向社会普遍存在的罪恶,他考虑的也不仅仅是自身的生存與毀滅,而是上升到了人類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存與毀滅,即以拯救人民大眾為己任。這些足以證明哈姆萊特乾坤巨人的鮮明形象。

第二,他是一個立於世而優柔寡斷的凡夫俗子。讀完全文,我們會發現,表面上哈姆萊特的憂鬱來自父親的死亡,來自母親的背棄,來自愛情的失敗,這在別人看來是正常舉動,人之常情,誰都不會懷疑。但其實不然,深層挖掘,我們會發現,一方面他是真的因為父親的死亡而傷心,這可以體現他凡夫俗子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借著哀悼父親而流露出來的傷心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憤怒、矛盾和復仇的使命,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但是在實施為父復仇計劃的道路上,剛開始他優柔寡斷,這與他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的人文主義思想有關。但後來爲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做法令他暴露出惡的本性。他對於自己摯愛的奧菲利亞絕情的傷害,還無情的殺死了他的父親。而且他還把自己兩個曾經的好友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送上了死亡之路。這些就顯得他人性的另一面:惡劣、自私、狹隘、無情。正是這些很好地說明了哈姆萊特凡夫俗子的個性形象。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