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不同类型不稳定性骨折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09-14
1

不同类型不稳定性骨折(精选6篇)

不同类型不稳定性骨折 第1篇

关键词:岩溶隧道,溶洞,落水洞,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0 引言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 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南地区高速公路及铁路工程的建设日渐趋多, 特别是隧道工程也相应增多。目前岩溶隧道的勘察、物探、预测预报等技术仍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对隧道前方岩溶预测预报有一定作用, 对隧道侧部岩溶预测效果不明显。

目前岩溶对隧道的影响研究主要是针对溶洞, 例如谭代明[1]对侧部含有溶洞的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王华牢[2]开展了隐伏岩溶群对公路隧道顶板承载力影响的三维数值敏感性分析研究;赵明阶[3,4]探讨了隧道顶部以及底部溶洞大小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蒋颖[5]研究隧道周围无溶洞以及溶洞位于隧道侧部、顶部和底部4种工况。未考虑其他类型岩溶对隧道的影响。

本文以广西地区一已建成的岩溶隧道为研究对象, 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别对侧部分布溶洞或落水洞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研究岩溶隧道掘进中围岩变形和破坏的规律, 以提前做好各种预防措施, 可为岩溶地区同类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1 隧道工程概况及岩溶发育条件

1.1 工程概况

该隧道为分离式隧道, 上行线长2 674 m, 下行线长2 700 m, 轴线坡度均为-2.05%, 隧道设计标高分别为744.83 m~690.40 m和745.17 m~690.65 m, 隧道穿越峰丛山岭, 最大埋深约270 m。

1.2 岩溶

1.2.1 岩溶发育的岩性、构造条件

该地层的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硅质灰岩夹薄层状硅质岩, 碳酸盐矿物纯度较差, 不利于岩溶发育;岩层总体倾向NE, 倾角10°~30°, 属缓倾斜的单斜地层, 也不利于岩溶发育。隧道区上第三系 (N) 地层的岩性主要为硅质岩, 非可溶岩, 岩溶不发育。隧道区西南面及东北面岩层分别属石炭系上统 (C3) 和二迭系茅口组 (P1m) , 岩性为中厚~厚层状 (甚至巨厚层状) 灰岩, 碳酸盐矿物纯度较高, 对岩溶发育较为有利。受断层影响, 沿断层带发育一连串溶洼 (盆) , 由此可见, NE向断裂对岩溶发育起到控制作用。

1.2.2 岩溶地貌特征

隧道区未见有漏斗、落水洞、溶沟、石牙、塌陷洼地等岩溶现象, 出露地表的溶洞也不多见, 岩溶发育程度较低。而隧道区西南面及东北面, 特别是沿瑶寨断层带, 溶洼 (盆) 呈串珠状分布, 在瑶寨村及塘浪村的低洼处, 常分布有消水溶洞、漏斗, 裸露的岩壁也常见有岩溶洞穴, 岩溶发育程度相对较高。

1.2.3 岩溶发育特征

该隧道所在谷地地下水水位深埋, 隧道设计标高位于地表以下, 最高地下水位以上的包气带, 大气降水通过各种裂隙深入岩层中后, 主要做垂直运动, 因此以近垂直岩溶形态发育为主要形态, 如岩溶漏斗、落水洞和竖井等。

根据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现场揭露的情况看, 该隧道所在高程处岩溶主要以落水洞为主 (9个) , 其次为溶洞 (5个) 。落水洞规模比较大, 一般直径大于半个掌子面大小, 空间轴向近似垂直, 其中6个有溶泥填充, 3个为空腔;溶洞规模较小, 最大直径约为1.0 m~3.0 m, 全为溶泥填充。

YK45+945左拱脚落水洞见图1, ZK45+901~ZK45+912左拱脚溶洞见图2。

综上所述, 该隧道区岩溶具有以下特征:

1) 岩溶发育主要为落水洞 (约64%) , 其次为溶洞 (约36%) 。

2) 岩溶发育受岩性和构造控制, 岩溶体以NE向展布为主, 与隧道区主要构造线方向相同, 与隧道呈大角度相交。

3) 隧道沿线岩溶发育差异显著, 通常于沟谷地段岩溶相对较发育, 其余地段岩溶发育程度较低。

2 隧道施工的数值模拟

2.1 建立模型

该隧道岩溶发育主要为落水洞 (约64%) , 其次为溶洞 (约36%) 。因此在建模过程中建立两个模型, 分别包含落水洞及溶洞, 均在隧道的右侧, 如图3, 图4所示。

计算范围为:上边界 (Z轴正方向) 为70 m, 下边界 (Z轴负方向) 为30 m, 左边界 (X轴正方向) 为50 m, 右边界 (X轴负方向) 为50 m。整个模型左右两侧施加水平方向约束边界条件;底部施加竖直方向约束边界条件;顶部为自由边界。模型沿Y轴方向开挖, Y轴总长为50 m, 落水洞及溶洞中心位置在Y=24 m。落水洞的直径为10 m, 隧道中心与落水洞中心距离为14.8 m, 隧道与落水洞间围岩最短距离为4 m;溶洞的直径为10 m, 隧道中心与溶洞中心距离为14.8 m, 隧道与溶洞间围岩最短距离为4 m。

2.2 确定计算参数

围岩材料模型采用Mohr-Coulomb理想弹塑性模型, 岩体的初始地应力场只考虑自重应力的影响。

在施工的过程中, 锚喷初期支护和围岩加固注浆措施是通过在数值模拟中适当地提高围岩加固区的参数来实现的, 如表1所示。

2.3 模拟开挖方案

施工中采用台阶法施工, 以2 m为一个爆破循环进尺进行掘进, 同时整个隧道断面也分为上下台阶分步开挖进行模拟。上台阶开挖后, 立即在隧道的拱部喷射20 cm厚的素混凝土;下台阶开挖后, 在边墙和隧道底部也喷射同厚度的素混凝土。二次衬砌滞后于初次支护3 m长度, 即一个步长。

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1 位移场特征

图5, 图6为y=12 m, 16 m, 20 m, 24 m断面位置围岩竖向位移云图。其中, y=12 m, 16 m断面为隧道侧部还未出现落水洞、溶洞;y=20 m断面为隧道侧部已出现落水洞、溶洞, 但非极大值处;y=24 m断面为隧道侧部落水洞、溶洞断面最大位置。表2为4个典型隧道断面以及落水洞、溶洞周边特征位置位移最终值。

由图5, 图6及表2可以得知随着隧道的掘进, 溶洞 (落水洞) 周围的位移值也在发生改变, 越靠近落水洞或者溶洞的隧道的拱顶、拱肩和拱腰处围岩的垂直收敛位移值比远离的相应位置的值要大。

对于y=24 m的断面 (靠近落水洞最大尺寸) , 水平位移达到最大值:左拱腰处位移 (4.76 mm) >左拱肩处位移 (2.182 mm) >右拱肩处位移 (-1.949 mm) >拱顶处位移 (-0.782 mm) >右拱腰处位移 (-0.33 mm) 。与此同时, 下沉位移也达到最大值:拱顶处位移 (-19.94 mm) >右拱肩处位移 (-17.72 mm) >左拱肩处位移 (-16.73 mm) >右拱腰处位移 (-3.867 mm) >左拱腰处位移 (-2.236 mm) 。

对于y=24 m的断面 (靠近溶洞最大尺寸) , 水平位移达到最大值:右拱腰处位移 (-12.38 mm) >左拱腰处位移 (10.91 mm) >右拱肩处位移 (-5.289 mm) >左拱肩处位移 (3.656 mm) >拱顶处位移 (-1.323 mm) 。与此同时, 下沉位移也达到最大值:拱顶处位移 (-25.00 mm) >右拱肩处位移 (-23.31 mm) >左拱肩处位移 (-20.03 mm) >右拱腰处位移 (-4.25 mm) >左拱腰处位移 (-2.852 mm) 。

mm

3.2 塑性区分布特征

从图7, 图8可以清晰看出, 隧道开挖后, 溶洞或落水洞两类岩溶的存在, 影响着隧道周围塑性区的分布。随着隧道右侧从无落水洞 (溶洞) (y=12 m, 16 m) 逐渐变化到有落水洞 (溶洞) (y=20 m, 24 m) , 以及落水洞 (溶洞) 规模由小变大 (y=20 m, 24 m) , 隧道拱顶、拱底、左拱肩和左拱腰处的塑性区范围变化不大;相反, 隧道右拱肩、右拱腰、落水洞 (溶洞) 左侧塑性区范围逐渐变大, 岩溶与隧道间围岩的塑性区有沿垂直方向不断扩张的趋势, 其中隧道侧部岩溶为落水洞最明显。

4 结语

1) 不同类型岩溶隧道, 侧部为溶洞的隧道的拱顶、拱肩和拱腰处围岩的收敛位移值要比侧部为落水洞的隧道的拱顶、拱肩和拱腰处围岩的收敛位移值大。

2) 隧道开挖后, 溶洞或落水洞两类岩溶的存在, 影响着隧道周围塑性区的分布。

3) 对侧部分布溶洞或落水洞的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以提前做好各种预防措施, 可为岩溶地区同类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谭代明, 漆泰岳, 莫阳春.侧部岩溶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与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9) :11-12.

[2]王华牢, 张鹏, 李宁.隐伏岩溶洞群对公路隧道顶板承载力影响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10 (3) :25-26.

[3]赵明阶, 徐容, 刘绪华, 等.隧道顶部溶洞影响围岩稳定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 2003 (6) :47-48.

[4]赵明阶, 敖建华, 刘绪华, 等.隧道底部溶洞对围岩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3 (6) :33-34.

[5]蒋颖.溶洞分布部位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J].隧道/地下工程, 2009 (9) :29.

不同类型不稳定性骨折 第2篇

一、企业利润构成及其对利润稳定性的影响

(一) 企业利润构成呈多样性

利润总额, 在我国会计核算中是按总括利润观确定的。总括利润观认为, 利润是企业在报告期内净权益的变动, 逻辑上用期末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来确定 (盖地, 2007) 。

据此, 企业的利润来源应该是多样的, 不仅源于企业经营活动, 即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相抵后的结果, 也来源于非经营活动, 如补贴收入或其他营业外净收入 (1) , 经营活动带来的利润又有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之分。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规定, 利润总额不但包括由企业主要经营活动带来的利润, 也包括由企业其他经营活动带来的利润, 如投资收益;还包括非经营活动带来的利益流入, 即营业外收净入, 其中包括补贴收入。

(二) 利润结构决定利润的稳定性

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其主营业务的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 只有这种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在相对长的时期保持竞争优势。而其他利润来源, 如投资收益、补贴收入以及其他营业外净收入, 相对来说都是暂时的、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 长期内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般认为, 企业利润按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高低可分为持续性利润和暂时性利润。持续性利润通常指企业的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由制造、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所获得的利润, 它属于企业的核心利润, 也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最主要、最稳定的利润来源, 通常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越高, 企业获利越稳定、越能持续。而暂时性利润通常指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 具有不稳定性。企业赖以持续经营的前提就是拥有稳定的营业利润, 所以, 营业利润所占比重越大的企业, 利润质量越高;反之, 利润质量越低 (李寿喜和湛瑜, 2005) 。

二、利润稳定性界定标准的提出

通过利用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统计数据, 对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企业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当前工业企业利润结构中, 营业利润大于利润总额, 因此用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的大小衡量利润稳定性的高低有失准确。原因如下:

一是利润总额的各个构成项不一定总是正数。从抽象意义上讲, 利润是一个企业利益的流入扣减利益的流出所得到的利益流入的净额, 即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后的差。企业生产经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需求、价格等因素的变动, 当原材料成本价格高于产品销售价格时, 成本就可能会大于收入, 企业因主要生产经营活动而引起的利益流入净额就会出现负数;当企业投资活动出现损失时, 企业的投资净收益也会出现负数;此外, 营业外支出大于营业外收入时, 企业的营业外净收入也是负值。可以说, 构成企业利润总额的各个部分均有可能出现负数, 有的是暂时的, 有的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

二是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将投资收益纳入到营业利润中, 而投资收益相对来讲是不稳定的利益来源。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 主营业务利润和利润总额是正数的情况多, 而营业外净收入是负数的情况多, 投资收益则有正有负。故笔者认为:首先, 用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作为反映利润的稳定性的指标比较合理。其次, 用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是否趋于100%, 来衡量利润稳定性的高低比较合理。具体来说, 当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100%时, 利润的稳定性最强;当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与100%之差的绝对值大于0时, 利润稳定性就差一些, 数值越大, 利润稳定性就越差。实际上, 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等于100%的情况比较少见, 因此本文提出利润稳定性界定标准如下:

令r为利润稳定系数, 计算方法为, 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减去100%, 再取绝对值, 则r计算公式表示为:

再根据数据测算结果, 把利润稳定性进行如下分类: (见表1)

三、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稳定性的实证分析

(一) 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稳定性较好

按照2006年会计准则, 利润总额由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净收入构成, 其中, 其他业务利润包括投资收益, 营业外净收入包括补贴收入。

2010年,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049.7亿元。其中, 主营业务利润52379.9亿元, 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98.7%;其他业务利润2249.3亿元, 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4.2%;营业外净收入-1579.6亿元, 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3% (1) 。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中, 主营业务利润是主体, 只有一小部分利润来源于其他业务, 其中, 投资收益为负, 抵减其他利润206.2亿元;营业外收入总额低于营业外支出总额。

根据公式1计算, 2010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利润稳定系数为1.3, 说明目前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稳定性总体上处于较好水平。

(二) 竞争性行业利润稳定性好于资本密集型和公益性行业

分行业看, 利润稳定性最好的行业包括:橡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塑料制品业等9个大类行业, 这些行业的利润稳定系数均小于1。多数是劳动密集型轻纺行业, 属于充分竞争行业, 经营业务相对较为单纯, 非主营业务所占比重较小。经加权平均计算, 这些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99.7%, 远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其他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3.4%, 低于平均水平;营业外净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3%, 与平均水平相当。

利润稳定性较好的行业有: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13个行业, 这些行业的利润稳定系数处于1和3之间。这些行业分布较广, 但从规模较大的行业来看, 集中于石油开采、建材、通用设备、交通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资本密集型行业, 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平均为98.6%, 其他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3.4%, 营业外净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2.0%。

利润稳定性一般的行业主要有: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造纸及纸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12个行业。这些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平均为97.3%, 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其他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6.1%, 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营业外净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3.4%。这些行业利润稳定性相对较低, 主要是由于其他业务利润比重相对较大。

利润稳定性较差的行业主要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燃气生产供应业、其他采矿业和水的生产供应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平均为103.8%, 其他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7.5%, 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营业外净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11.3%。主要特征是营业外支出较高, 拉低了利润总额。此外, 燃气生产供应业、水的生产供应业等公益性行业的企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并不完全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主营业务带来的收益占比不高, 有时还是亏损的。例如, 2010年水的生产供应主营业务亏损10.2亿元, 而补贴收入却达28.7亿元。

(三) 私营企业利润稳定性较好

计算结果显示, 2010年, 在各经济类型企业中, 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稳定性处于较好水平, 利润稳定系数均为2.5。私营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102.5%, 其他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2.4%, 营业外净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4.9%;外商投资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97.5%, 其他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5.5%, 营业外净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3%。私营企业其他业务利润的比重低于外商投资企业, 但营业外支出负担高于外商投资企业。

集体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稳定性一般。其中, 集体企业利润稳定系数为3.3, 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净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96.7%、5.5%和-2.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稳定系数为3.7, 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96.3%, 其他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5.4%, 营业外净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1.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稳定性在所有类型企业中最低, 利润稳定系数为3.8, 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96.2%, 其他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5.3%, 营业外净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1.5%。

四、“十一五”时期工业企业利润稳定性明显增强

2005-2010年,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2005年为97.3%, 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他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2005年为6.9%, 2010年下降2.7个百分点;两年的营业外净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均为负数, 2005年为-4.2%, 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说明营业外净收入抵减利润总额的作用减弱。2005年,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稳定系数为2.7, 到2010年则下降到1.3, 说明“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企业的核心赢利能力在逐步增强, 利润稳定性在逐步提高。这主要归因于市场机制逐步完善,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增强, 使企业资金运作减少了盲目性, 从而更有效率。

摘要:利润的稳定性是评价企业利润质量的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统计数据, 提出利润稳定性的界定方法和标准。分析结果表明, 行业特征和产权结构是造成不同类型企业利润稳定差异的根本原因;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对利润稳定性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业企业,利润结构,利润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寿喜, 湛瑜.中国企业利润质量与企业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5 (20) .

[2]盖地.会计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3.

[3]张晖, 倪桂萍.财政补贴、竞争能力与国有企业改革[J].财经问题研究, 2007 (2) .

不同类型不稳定性骨折 第3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05年6月~2011年6月入住我院的骨盆骨折患者85例,平均年龄(36.3±8.2)岁,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平均受伤时间为9.6 d;骨折原因:车祸27例,重物砸伤19例,高处坠落伤18例,挤压伤12例,其他9例;闭合伤69例,开放伤16例。其中有36例患者合并发生有大出血,平均年龄(34.2±6.8)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平均受伤时间为9.1 d。骨折原因:车祸14例,重物砸伤9例,高处坠落伤7例,挤压伤5例,其他1例;闭合伤26例,开放伤10例。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记录相关病史,使用专门制定的统一调查表对受试者进行调查,对各危险因素均进行明确的定义,并制定具体的判定标准。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及手术后行X线拍片(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闭孔斜位、骼骨斜位)、CT扫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维CT重建、MRI等相关检查,以影像学结果为基础,并结合手术治疗过程中所见到的骨盆实际骨折移位方向、分离及粉碎的严重度等相关信息,由专门的临床医生对所有患者行骨盆骨折Young~Burgess分型。

当出现下述情况时,考虑有大出血的可能,进一步行监测血压等检查,如血压下降明显,行手术探查明确出血血管:(1)骨盆环有两处以上骨折;(2)体检时发现骨盆骨折属不稳定性;(3)挤压损伤引起的骨盆骨折;(4)骨盆环后半部发生骨折脱位。

对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的患者均行大量输血、抢救休克治疗,出血量以输血量为判定标准,同时积极行手术探查及治疗,术中行暂时性腹主动脉阻断术14例,骼内动脉结扎术11例,骼内动脉栓塞术4例,血管修复术7例,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对骨盆骨折处理:6例行外固定架固定,5例合并骸骼关节脱位,其中3例行前路双重建钢板固定,2例行后路能骼关节螺钉固定,其余25例均行重建钢板固定。其余未发生大出血患者均行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 Normality检验为正态分布者,且方差齐者(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者,(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用OR值及95%CI评价相关性。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骨盆骨折发生大出血分析

对骨盆骨折患者行Young-Burgess分型结果,APC型(前后挤压型)36例,LC型(侧方挤压型)21例,VS型(垂直剪切型)12例,CM型(复合型)16例;对大出血患者分型显示,APC型21例,LC型6例,VS型(垂直剪切型)4例,CM型(复合型)5例。

根据资料分析显示,最常见的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为APCⅡ型及Ⅲ型患者(发现率分别为10.6%及9.4%);在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中,APC骨盆骨折患者更容易合并有大出血的发生(发生率为58.3%),与其他三种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出血量方面,APC型骨盆骨折患者中,Ⅲ型>Ⅱ型>Ⅰ型;LC型骨盆骨折患者中,Ⅲ型>Ⅱ型>Ⅰ型;VS型骨盆骨折患者的出血量较大,而CM型骨盆骨折患者的出血量最大,达到(3 750±600)m L。见表1。

注:覮P<0.05,差异有显著性。

2.2 不同类型骨盆骨折发生与血管的分析

骨盆骨折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其次为髂内外动脉,闭孔动脉,股动静脉,臀下动脉。不同类型骨盆骨折分析显示:APC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其次为髂内外动脉,股动静脉,臀下动脉,闭孔动脉;LC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闭孔动脉,其次为臀上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静脉;VS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及髂内外动脉;CM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其次为臀下动脉,髂内外动脉。见表2。

3 讨论

骨盆骨折大约占全身骨折的3.0%,多数由严重的外伤所致,目前,随着交通事故及高空坠落发生率的增多,严重的骨盆骨折发生率亦随着明显提高[1]。研究表明,骨盆骨折的病死率比较高,约7.9%~17%,而严重的骨盆骨折特别是合并有血管损伤发生大出血的患者,其病死率可高达50.0%~60.0%[2],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本研究即探讨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与血管损伤大出血的临床相关性,结果表明:最常见的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为APCⅡ型及Ⅲ型患者(发现率分别为10.6%及9.4%),骨盆骨折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其次为髂内外动脉,闭孔动脉,股动静脉,臀下动脉;在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中,APC骨盆骨折患者更容易合并有大出血的发生(发生率为58.3%)。APC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其次为髂内外动脉,股动静脉,臀下动脉,闭孔动脉;出血量方面,APC型骨盆骨折患者中,Ⅲ型>Ⅱ型>Ⅰ型。LC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闭孔动脉,其次为臀上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静脉;在出血量方面,LC型骨盆骨折患者中,Ⅲ型>Ⅱ型>Ⅰ型。VS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及髂内外动脉,VS型骨盆骨折患者的出血量较大。CM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其次为臀下动脉,髂内外动脉;CM型骨盆骨折患者的出血量最大,达到(3 750±600)m L。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发现,骨盆骨折导致的死亡,都直接或间接因骨盆骨折所引起的血管损伤所导致[3]。VERBEEK等[4]通过对1 050例骨盆骨折病人分析发现,所有患者中有217例(20.7%)的患者合并有血液动力学的不稳定,该类患者有明显的出血倾向。该作者认为如果可以及时有效地控制出血将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

进一步分析出血原因:(1)骨折断面的出血:骨盆是松质骨,血供极其丰富,骨盆骨折断面可以有较多的渗血[5];(2)骨盆髂血管的损伤:因髂血管系的走行与盆腔密切贴近,因此当盆壁相应部分发生骨折时,骨折端极有可能伤及髂血管系[6];(3)盆壁软组织的撕裂引起出血;(4)盆腔脏器破裂:盆腔的动脉有广泛的侧支循环,组成吻合环,在脏器周围形成丛,当骨盆骨折损伤这些血管时,常常引起大出血。骨盆骨折血管的损伤与其解剖结构密切相关。臀上动脉在行程中穿过骶丛神经及出盆的角度较小,决定了它容易受到损伤;而臀下动脉穿过骶丛的发生率低及出盆的角度大,损伤机率较臀上动脉小。骼外动静脉及闭孔动静脉围绕耻骨上支,阴部内动静脉在坐骨支内缘,骸臼内侧有闭孔动静脉,这些部位骨折易造成血管断裂或撕裂[7]。2009年刘志刚等[8]研究发现,APC型骨盆骨折患者中,出血量Ⅲ型>Ⅱ型>Ⅰ型;LC型骨盆骨折患者中,出血量Ⅲ型>Ⅱ型>Ⅰ型;VS型骨盆骨折患者的出血量较大,而CM型骨盆骨折患者的出血量最大,与本研究结果一致。APC型骨盆骨折是前后压缩性骨折,有耻骨联合的分离,与其他类型骨折相比最容易损伤动脉,特别是臀上动脉。因此,其最容易发生出血。而CM型骨盆骨折常常为APC型骨盆骨折与LC型骨盆骨折同时出血。因此,可以同时有两种骨折出血的发生,其出血量常常是最大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最常见的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为APCⅡ型及Ⅲ型患者,骨盆骨折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其次为髂内外动脉,闭孔动脉,股动静脉,臀下动脉;在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中,APC骨盆骨折患者更容易合并有大出血的发生。早期确定患者的骨盆骨折类型,尽早行相应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AUSCHILD O,STROHM PC,CULEMANN U,et al.Mortalityin patients with pelvic fractures:results from the German pelvicinjury registe[J].J Trauma,2008,64(2):449-455.

[2]TOSOUNIDIS G,CULEMANN U,STENGEL D,et al.Complex-pelvic trauma in elderly patients[J].Unfallchirurg,2010,113(4):281-286.

[3]SNCHEZ-TOCINO JM,TUR GANO-FUENTES F,PREZD AZD,et al.Severe pelvic fractures,associated injuries and hemody-namic instability:incidence,management and outcome in our cen-ter[J].Cir Esp,2007,81(6):316-323.

[4]VERBEEK D,SUGRUE M,BALOGH Z,et al.Acute manage-ment of hemodynamically unstable pelvic trauma patients:time fora change?multicenter review of recent practice[J].World J Surg,2008,32:1874-1882.

[5]KATAOKA Y,MAEKAWA K,NISHIMAKI H,et al.Iliac veininjuries in hemodynamically unstable patients with pelvic fracturecaused by blunt trauma[J].J Trauma,2005,58(4):704-708.

[6]WHITE C E,HSU J R,HOLCOMB J B.Haemodynamically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J].Injury,2009,40(10):1023-1030.

[7]张奉琪,张英泽,潘进社,等.骨盆前环后环骨折与骨盆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8):505-507.[7]ZHANG FQ,ZHANG YZ,PAN JS,et al.Correlative study onpelvic fracture and artery injuries[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Injury,2005,20(8):505-507.Chinese

不同类型不稳定性骨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予我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65例, 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2例, 对照组33例, 患者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 (65.63%) , 女性患者11例 (34.38%) , 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 (35.2±4.1) 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1例, 年龄17~61岁, 平均年龄 (34.7±4.2) 岁;高处坠落伤21例, 车祸伤30例, 重物高处跌落砸伤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做好术前准备, 如饮食、心理、禁服药物等, 手术时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并使患者俯卧在U型支架手术台上, 以受伤颈腰椎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 暴露受伤颈腰椎以及上下位椎板, 探查颈腰椎受伤情况, 在清除凝固血块, 和碎骨片后, 用仪器沿椎管边缘滑入到脊髓前方, 紧贴骨块, 轻击复位器尾部, 将其复位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2], CT显示无脊髓压迫的患者直接进行内固定;显露关节突的根部, 根据X线片确定椎弓根螺钉进钉点, 确定位置后选择适当长度的椎弓根螺钉, 按正确方向分别钻入4枚椎弓根螺钉。然后安放不同内固定系统, 其中观察组患者安放AF系统, 对照组患者安放Steffe系统。术后两组患者给予相同治疗与护理措施, 切口负压引流24~48h, 并留置导尿, 术后常规给予脱水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等, 根据病情恢复状况拔除引流管, 并逐渐开始康复锻炼。

1.3 评定疗效

患者的疗效评定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判:Frankel脊髓评分标准分为5个等级, 损伤处深浅感觉完全消失, 肌肉无运动功能评为A级;损伤平面无运动功能, 仅存某些感觉评为B级;损伤平面少数肌肉具有运动功能评为C级;损伤平面肌肉功能不完全, 可扶拐行走评为D级;深浅感觉肌肉运动功能良好, 神经系统功能正常, 可有病理反射评为E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9.0软件进行分析, 建立数据库,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如计算出P>0.05, 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术后给予相同治疗与护理措施, 经随访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的标准进行评分, 观察组患者Frankel评分A级2例, B级1例, C级7例, D级9例, E级13例, 受伤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患者27例, 术后2周受伤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40%恢复到92%;对照组患者Frankel评分A级6例, B级4例, C级8例, D级6例, E级9例, 术后2周受伤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40%恢复到82%。见表1、表2。

注:患者评分为D、E级为治疗有效, A、B、C级为治疗无效;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χ2=4.6699,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脱位是在巨大屈曲伸展压迫和剪切等暴力作用下脊柱前、中、后柱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伤后患者脊柱极不稳定, 受伤者常伴有较严重的脊髓圆锥及马尾损害, 临床上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在于恢复脊柱正常序列重建脊柱稳定, 解除神经压迫, 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和避免继发性神经损伤, 治疗上应尽早行后路切开复位与内固定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3]。

以往手术治疗以切开复位、棘突钢丝固定为主, 再加以椎板及侧后方横突间植骨, 但该方法存在伤椎固定不稳, 植骨融合率不高的缺点。目前临床使用的方法较多, 如哈氏棒固定、Luque脊柱内固定器等, 但都存在较大缺陷, 哈氏棒固定对患者的损伤大, 固定范围广, 术后还需要外固定, 而且易出现相关并发症;Luque脊柱内固定器虽不需要进行外固定, 但无撑开作用, 纵向与旋转的稳定性也较差, 与上述方法相比, 经椎弓根钉内固定胸腰椎骨折脱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通常为伤椎上下相邻椎体各置人2枚椎弓根螺钉[4], 属于经典四钉法。在术中先矫正脱位, 再插入螺钉进行支撑, 恢复受伤椎体前柱高度, 达到三维固定效果, 对骨折水平移位、纵向分离及矢状面后伸移位均具有较强的复位能力, 是最坚强的内固定。其固定节段少, 切口短, 患者恢复快, 对患者脊柱生理功能活动影响较小等特点, 复位固定技术较为成熟。

临床椎弓根钉治疗方法中螺钉有多种固定系统, 如AF系统、Steffe系统等, AF系统是利用螺杆两端钉孔的倾斜角和自锁螺帽进行固定, 该系统可以带动所固定的脊柱精确地恢复, 然后调节螺栓, 使生理前凸和伤椎前中柱高度同步恢复[5]。而Steffee系统固定以钢板的螺孔为开槽式, 采用双弧面螺帽对合连接钢板螺钉, 能适应不同的椎弓根间距。为提高该手术成功率, 减少患者痛苦, 促进患者康复, 我院进行了相关系统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Frankel评分等级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好, 患者评分为D、E级为治疗有效, A、B、C级为治疗无效;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χ2=4.6699,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F内固定系统治疗效果要比Steffe内固定系统治疗效果好;术后两周两组患者受伤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前缘高度恢复状况要比对照组好。

总之, 我们得出结论与Steffe内固定系统相比,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效果更好, 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恢复情况更好,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65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AF系统治疗, B组患者采用Steffe系统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Frankel评分和术后2周受伤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Frankel评分A级2例, B级1例, C级7例, D级9例, E级13例, 术后2周受伤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40%恢复到92%;对照组患者Frankel评分A级6例, B级4例, C级8例, D级6例, E级9例, 术后2周受伤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41%恢复到82%, 两组患者Frankel评分和术后2周受伤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效果更好, 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恢复情况更好,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脱位,椎弓根钉内固定,AF系统,Steffe系统

参考文献

[1]郑永宏, 郝定均, 吴起宁, 等.伤椎固定在严重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 11 (9) :37-39.

[2]刘建斌, 李春龙, 韩雪松.胸腰椎爆裂骨折骨折部位及椎管内骨块占位程度与神经损伤的关系[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5) :338-339.

[3]卢文灿, 仉建国, 邱贵兴.胸腰椎骨折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3) :221-225.

[4]欧军, 李平元, 苏小桃, 等.骨折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J].医学临床研究.2008, 25 (8) :1353-1355.

[5]雷晓晶, 白刚, 任泽恩, 等.AF后路短节内固定器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3 (3) :319-320.

不同类型不稳定性骨折 第5篇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骨折疾病, 约占平时骨折10%, 其高发人群为老年妇女。多数患者经石膏外固定治疗后可取的良好效果, 但对于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若行石膏外固定治疗, 无法有效对位和固定其关节面, 致使桡骨的远端倾角变小、桡骨缩短, 进而出现继发性关节炎、关节僵直等[1]。本研究将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三种不用的方法治疗,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22例, 男14例, 女8例;年龄20~70 (59.42±4.14) 岁。对照1组22例, 男12例, 女10例;年龄23~73 (58.33±5.65) 岁。对照2组21例, 男15例, 女6例;年龄25~78 (60.17±3.92) 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取钢板内固定:患者臂丛阻滞麻醉后, 向外伸展患肢, 于前臂远端桡背侧做一纵切口, 将相关肌腱、肌肉分离, 并保护正中神经, 将骨折部位完全暴露, 检查骨折情况, 对骨折整复, 临时用克氏针固定, 恢复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长度, 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参照骨折情况选择适宜的钢板, 若骨严重缺损可植骨。手术结束后放置负压引流, 关闭切口, 将腕关节用石膏外固定两周。对照1组行外固定支架: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取仰卧位, 牵引手掌和手指, 手法复位满意后, 经皮从Lister结节或者桡骨茎突用直径2.5mm将克氏针向近尺侧穿针, 折弯针尾, 皮外长度约1cm, 对骨折疏松或者关节面塌陷等复位, 缺损者进行植骨。将两枚外固定螺钉分别置入第二掌背侧和骨桡侧, 并将这两处皮肤切开, 将两枚外固定螺钉置入伸指总肌与伸腕短肌之间, 外装外固定架。术后两周松开外固定架, 将腕关节调至功能位后再次锁紧。对照2组采取石膏外固定:患者局麻后, 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 满意后, 石膏外固定其患侧的前臂管。参照骨折移位情况, 对石膏塑形, 患肢置于前壁中立三角巾悬吊, 叮嘱患者不负重进行背伸、掌屈等锻炼以恢复腕关节功能。

1.3 评分标准

参考Shea评分方法, 将患者的关节屈伸活动、腕部疼痛情况、手指感觉恢复情况、握力、前臂旋转按照严重程度分别计为4分、3分、2分、1分, 满分20分。当得分高于18分时为优;15~17分时为良;12~14分时为中;低于11分时为差。优良率= (优数+良数) /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比较其间差异, 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和对照1组的优良率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χ2=0.3577, P>0.05) 。但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2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χ2=7.3075, P<0.05) ;对照1组的优良率也高于对照2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χ2=5.0643, P<0.05) ;见附表。

2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常发生在距离桡骨远端3cm处, 可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前者可用非手术治疗, 但后者若采取非手术治疗措施, 则易引起骨折移位、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从而使腕关节功能出现障碍, 故常采用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等治疗方法[2], 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石膏外固定, 其费用低、操作方便、住院时间短等, 且石膏具有一定的脆性及伸缩性, 可保持良好的侧方压力和纠正骨折的成角畸形, 但无法维持轴向牵引力, 对桡骨的轴向短缩也无直接效果, 且单纯闭合复位无法使劈裂塌陷的关节面复位, 故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

但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时, 骨折端两侧存在固定钉, 便于牵引, 辅以手法复位, 调节动螺杆, 可维持一定的牵引力, 故可在固定的同时避免骨折缩短移位, 且治疗效果较好, 但其手术费用昂贵, 手术操作难度也较大[4]。但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不仅可获得良好的解剖复位, 还可缩短治疗时间, 便于患者快速进行功能锻炼, 利于恢复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5]。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和对照1组的优良率均大于对照2组,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外固定支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均十分良好。

综上所述, 外固定支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劲松.5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22) :92-95.

[2]朱小华, 邓志成, 莫广宁, 等.4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研究[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11) :54-55.

[3]李强, 薄连洪, 齐国柱, 等.3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天津医药, 2012, 40 (4) :401-403.

[4]赵焕利, 周松, 高开拓, 等.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 19 (10) :35-36.

不同类型不稳定性骨折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患者年龄61~73岁, 平均67.4岁, 男72例, 女48例。根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36例, 女24例, 年龄62~73岁, 平均67.8岁;观察组男40例, 女20例, 年龄61~72岁, 平均66.9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方案, 具体手术步骤如下:在大腿外侧通路部位做12 cm切口, 将切口进行剥离暴露股骨粗隆端, 在粗隆端的下方2 cm处将螺钉导引针导入股骨头, 拧入加压螺钉, 置入套筒钢板并退出导引针, 用螺钉固定。观察组患者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方案, 在粗隆的上缘通路外侧6 cm做切口, 在其梨状窝和顶点处开孔, 插入导引针, 髓腔扩孔之后导入主钉, 调整其位置和深度, 将螺旋片打入指定的位置并进行锁定, 将切口闭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的一般临床资料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愈合时间) 。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两组患者手术中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愈合时间均低于观察组患者, 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 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较高, 且老年患者多伴随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如不及时治疗, 有可能会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因此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临床意义重大[2]。对于该病的治疗, 传统多以保守治疗为主, 但牵引易引起褥疮、肺炎、关节僵直和畸形愈合等多种并发症, 其死亡率远大于手术的死亡率, 高达28%[3]。传统治疗所需时间长, 并发症多, 同时易出现髋内翻及肢体短缩和外旋畸形, 给护理带来诸多不便, 使患者的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降低, 且病死率较高。因此, 临床关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大多选择手术方法。高龄患者虽然手术风险较大, 但也并非绝对, 因为年龄本身并非手术禁忌证。在排除严重的心、肺、脑等疾病, 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尽快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后, 术者均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将手术作为首选。所以股骨粗隆下骨折在无绝对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 均应积极手术治疗, 尽早使患者离床活动, 减少并发症, 恢复肢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逐渐出现了应用动力髋螺钉以及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的手术治疗方法, 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4]。

在本实验中, 比较两种治疗手段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结果显示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 治愈率高的特点。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系统, 由于固定位置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手术后出现并发症, 比如拉力螺钉退钉以及髋内翻畸形;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的治疗方案有效的克服了这一不足之处, 使得固定更加牢固, 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5]。

参考文献

[1]韩成龙.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药, 2011, 33 (22) :3390-3392.

[2]孙建勃.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0:32-34.

[3]Valverde JA, Alonso MG, Porro JG, et al.Use of the Gamma nail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femur.1998[J].J Ortho PTrauma, 2003, 17 (8 Suppl) :51-56.

[4]庞向华, 欧兆强, 欧阳建江, 等.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J].重庆医学, 2013, 42 (10) :1086-1088.

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精选6篇)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第1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第四单元学案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

2
2025-09-15
贝壳的阅读答案

贝壳的阅读答案

贝壳的阅读答案(精选5篇)贝壳的阅读答案 第1篇1、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理解的.2、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

1
2025-09-15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精选5篇)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第1篇班级综治总结班会时光荏苒,眨眼间又一年生活。为了能更好的发现班级工作中的...

1
2025-09-15
比喻力量的成语

比喻力量的成语

比喻力量的成语(精选9篇)比喻力量的成语 第1篇一、含有比喻的成语洞若观火 柔情似水 恩重如山 健壮如牛 胆小如鼠 大巧若拙 大智若...

1
2025-09-15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精选13篇)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第1篇()农银借合同字第号经中国农业银行___(下称贷款方)与___(下...

2
2025-09-15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精选3篇)《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第1篇夏完淳《别云间》阅读答案《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

1
2025-09-15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精选2篇)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第1篇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新校...

1
2025-09-15
办公环境管理规定

办公环境管理规定

办公环境管理规定(精选11篇)办公环境管理规定 第1篇办公环境管理规定为了提升公司形象,使公司每位员工有一个优美舒适、整洁有序的办公...

1
2025-09-15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