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寒食翻译及赏析 第1篇
寒食翻译及赏析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简介]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寒食翻译及赏析 第2篇
寒食
唐代: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译文: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天下家家熄灭火焰,整个大地都已不见炊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不知道哪里的火,能够温暖我这凄凉的游子之心。
注释:
普天皆灭焰,匝(zā)地尽藏烟。
匝地:遍地,满地。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赏析:
在此诗中,沈佺期运用早期宫廷诗的“封闭式”结尾,并能利用这种巧妙的结尾表现个人情绪。
寒食翻译及赏析 第3篇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苏洵长子。北宋嘉佑二年 (1057) 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 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曾出知杭州、颖州, 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谪贬惠州、儋州 (海南岛) , 最后北还, 病死常州, 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 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能反映民间疾苦, 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 与黄庭坚号称苏黄;擅长行书、楷书, 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 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 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 行书十七行, 129字,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 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公元1082年) , 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 贬谪黄州团练副使, 在精神上感到寂寞, 郁郁不得志, 生活上穷愁潦倒, 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 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 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 夜半真有力。何殊痛少年, 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 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 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 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 死灰吹不起。
一、《寒食帖》与寒食节
《寒食帖》以“寒食”为名, 顾名思义, 是因为这幅诗稿写作于寒食节之时。在苏轼构思和书写这幅作品的时候, 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感怀和观照, 而寒食节的习俗源流及其衍生而来的审美特质, 是其中甚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寒食节以及“寒食”的风俗习惯, 自西汉时期起, 已在我国流传。到明、清时期, 寒食节更干脆并入到清明节之中, 寒食的习俗也随之取消。在这期间, 大量的文艺作品记载和反映了这一独特的风俗。唐代涌现的大量“寒食诗”以及宋以后各代诗、词、曲、赋中的寒食记录等, 都使得后人在领略前人民俗心态的同时, 感受到由寒食习俗所演化而来的审美特质。在这些作品之中, 苏轼的《寒食帖》可谓是集诗文与书法于一体、独步古今的一幅佳作, 既是作者对于个体生命的感悟, 又是对千年传承的寒食习俗及其审美特质的一种生发。
对寒食节的考证, 概括起来, 有如下几种主要观点:“禁火说”、“改火说”、“介子推说”以及“分野说”、“山戎说”等。然而, 在这些观点之中, 最具价值的, 说服力、影响力也相对较大的, 还要算民间流传广泛的“介子推说”与学界比较认可的“改火说”。
1. 介子推说
对寒食节以及寒食习俗最早的文献记录是两汉之际桓谭的《新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 虽有疾病缓急, 犹不敢犯, 为介子推故也。”介子推的生平故事, 在古代的文献记录中, 说法不一。寒食节以及寒食习俗对于介子推的纪念, 应主要出于民间传说的力量。介子推被奉为至忠至孝的典范, 甚至被逐渐神化。于是, 为了表达对介子推被焚而死的悼念, 民间开始流传起了“寒食”的风俗。由于历史文献的不同记述, 人们对于介子推的解读也具有了双重属性:一方面他可以成为忠义贤臣的典范, 但另一方面他又很有可能沦为离经叛道的代表。
在这样的习俗源流的基础之上, 再回到《寒食帖》的文本来看。苏轼在书写《寒食帖》时, 正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可以说, 此时的苏轼正处在与介子推颇为相似的境遇, 已经没有了《水调歌头》中“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的犹疑, 他将自己的失意, 推向了如介子推般的极致境地。从而对由介子推纪念习俗演化而来的“寒食”的审美特质, 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使得千古之人同唏嘘, 感受到了苏轼彼时彼刻的心境。
2. 改火说
学术界一直以“改火说”作为“寒食节”起源更可靠的习俗来源。这种观点认为寒食禁火与古老的改火习俗有关。较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唐代的李涪, 他在《刊误》中谈到:《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 则是四时皆改其火。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 即其事也。又《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 为禁火也。’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证。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据, 是不知古。故以钻燧证之。”其后,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 近现代学者如李玄伯、裘锡圭、杨琳等也均持这一观点。从禁火寒食的角度来看, 寒食节是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大约是在冬至过后的一百零五日左右, 这时的天气乍暖还寒, 在这样的季节吃冷食, 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味觉上的痛苦体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 “禁火”已经没有了上古时代的现实意义, 但选择一年中乍暖还寒的季节, 伴随着风雨飘摇, 将对寒冷的体会推向更深的层面, 从而更切实地感受生命痛苦的状态, 似乎是一种难以诉说却又颇具意味的情怀。
《寒食帖》有“小屋如渔舟, 蒙蒙水云里”的句子, 充分展现出寒食节令之时的极端天气, 而在这时, 却要“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所有的文辞, 都指向了相同的意象, 寒冷与凄凉, 苏轼内心还有这么深的隐藏着的悲苦、坚持、顽强、对抗与愤怒。而在此时, 苏轼却发现正是寒食的时节,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苏轼用一句询问, 一句回答, 道出了自己内心压抑着的喷薄欲出的情绪。诗帖中, “纸”字一划破空, 如锥画沙, 如折钗股, 在这一刻, 作者落魄的心绪、痛苦的内心与周围的环境叠印, 从一种身体上的感触, 视觉上的发现, 引发到内心情感上的悲凉, 达到了心物交融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寒食帖》译文及赏析
《寒食帖》译文诠释:自从我来到黄州, 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 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 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 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 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 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 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 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 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 小屋子像一叶渔舟, 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 只好煮些蔬菜, 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 看见乌鸦衔着纸钱, 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 无奈国君门深九重, 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 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 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 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元丰3年 (1080) 2月, 苏轼45岁, 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 贬谪黄州 (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 在精神上感到寂寞, 郁郁不得志, 生活上穷困潦倒, 第三年4月, 也就是宋神宗元丰5年 (公元1082年) 作此两首寒食诗, 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 或元丰7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3年 (公元1100年) 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 并书一则题跋, 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从文中“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 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 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 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 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书能写意, 实在是最为难得。《黄州寒食诗帖》字体时而丰腴, 时而瘦劲, 时而萧散, 时而端庄, 但全篇一气呵成, 将作者跌宕起伏、波澜汹涌的内心情感灌注到笔端, 展现出了一种率意的自然的奔放的审美感觉, 正符合了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观念。彰显动势, 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 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 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 迅疾而稳健, 痛快淋漓, 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 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 或正锋, 或侧锋, 转换多变, 顺手断联, 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 或大或小, 或疏或密, 有轻有重, 有宽有窄, 参差错落, 恣肆奇崛, 变化万千。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 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诗稿诞生后, 几经周转, 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 元符三年 (公元1100年) 七月, 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 十分倾倒, 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4年 (公元1097年) 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 黄庭坚欣然命笔, 题跋于诗稿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 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 未必及此。他日东坡或见此书, 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论语精当, 准确地道出了《寒食帖》诗书双臻的艺术高度, 书法妙绝, 气酣而笔健, 叹为观止, 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南宋初年, 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 (指苏轼) 文笔高妙, 灿若霄汉、云霞之丽, 山谷 (指黄庭坚) 又发扬蹈历之, 可谓绝代之珍矣”。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 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伯远帖》行书纸本, 因首行有《伯远》二字, 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 王珣书, 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 笔力遒劲, 态致萧散, 妍媚流便, 是典型的王氏书风, 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 后归吴廷, 曾刻入《馀清斋帖》, 至清代时归入内府, 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乾隆13年 (公元1748年) 四月初八日, 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 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 后有山谷跋, 倾倒至极, 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 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三、《寒食帖》的经年流转
《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 (1860年)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寒食帖》险遭焚毁, 旋即流落民间, 为冯展云所得, 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 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 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 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 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 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 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 日本东京大地震, 菊池家遭灾, 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 当时, 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 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 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 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1924年4月, 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 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 《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 当知下落后, 即以重金购回, 并题跋于帖后, 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 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 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数十年后, 在台北的一次书画展中展出了一幅长达7.3米的《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轰动一时, 见者无不称奇。据说此种复制品只有10件, 大部分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 有两件则下落不明。1975年前后, 日本友人著名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中的最后一幅复制品。1985年11月2日, 山上次郎率日本“东坡参观访问团”来到黄州东坡赤壁, 出于对苏轼的景仰, 也出于对东坡赤壁的钟情, 山上次郎慨然将其高价购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轴复制品捐赠给东坡赤壁管理处, 这幅复制作品因而成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珍品。1995年, 又经山上次郎倡议, 在东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 首次公开展出了该《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参考文献
[1]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 .张勃:《论官方与民间合力对寒食习俗的影响》, 齐鲁学刊, 2004年第2期。
[3] .桓谭:《新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
[4] .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 1983年。
[5] .陈宇著:《苏黄精神》,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年。
[6] .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 西北民族研究, 2004年3期。
[7] .裘錫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 中国文化, 1990年1期。
[8] .李道和:《前人对寒食习俗的解说及其内在矛盾》,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5期。
[9] .范晔 (东汉) :《后汉书》第七册, 中华书局, 2001年。
[10] .雍文昴:《那知是寒食——《黄州寒食诗帖》中的『寒食』审美特质探析》, 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1年。
《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第4篇
摘要:苏轼作为宋代杰出的书家领袖,他所推行的尚意之风影响深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贴》,便是苏轼书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代表作品。他主张书法艺术不需要像唐人那样严守法度、缺少情感的表现,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此帖可以说是苏诗和苏书的完美结合,诗将他的所思所想所遇自然的抒发出来,而抒情的笔意伴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与诗的内容浑然天成,已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关键词:苏轼;寒食帖;尚意
苏轼(1037—1101)是宋代重要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学方面造诣极高,书画艺术领域也多有创见,尤其是书法,自创“苏体”,他所推行的尚意之风影响深远,当时已被推举为“苏、黄、米、蔡”“宋代四家”之首,最能够代表宋代书法的独特面貌和高度成就。他的《黄州寒食诗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便是苏轼书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代表作品,历来备受文人骚客所喜爱。本文将以此帖的创作背景和他的书论主张展开分析。“乌台诗案”
一、创作背景
此帖创作的背景还要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说起。元丰三年(1080),时任湖州知府的苏轼给宋神宗呈上一份对新政略有微词的《湖州谢上表》,被政治对手抓住把柄进行联名诬告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虽幸免于死,但多数好友连坐受罚,自己也被贬往黄州任团练副使(是北宋的一个闲差,实际上被辖控起来)。在黄州的几年里,是他仕途二十几年最为落寞的时期,精神上受到此案的打击时常郁郁寡欢,生活上穷愁潦倒。仕途的受挫也使得他将精力投放于文学艺术创作,由此精神寄托的对象,逐渐从名利事业转移到了大自然,成为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黄州寒食诗贴》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中偶然诞生的。
《寒食贴》作于被贬往黄州第三年(元丰五年,1082年)的寒食节,为墨迹素笺本,横118厘米,纵33.5厘米,共17行,129字,因是作者随手写来,遂无落款及年月,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诗帖内容为苏轼即兴而作抒发感情的两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街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第一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黄州生活虽然落寞却转瞬已过三年,回忆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过去,联想到现状看看头上的白发,不由得惆怅感伤起来。第二首诗开始,作者将视角转向了自己的身边,看到小屋、空庖、寒菜,破灶、湿苇,自己生活的窘迫实已至极,似有穷途末路之感,哪知无奈之余又逢寒食,想到自己被贬到黄州三年都没有机会给千里之外的父母祖先上过坟,不由感到悲凉凄楚,万念俱灰。
《寒食帖》自成之后便流转于外,饱经磨难,元符三年(1100年),黄庭坚受收藏者张氏之邀观赏此帖并在原稿后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写之,未必及此。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题跋与原诗稿相得益彰,集当时两位名家书法于一帖,甚为难得,亦成为后世奇谭。
二、书法特色
正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梁巘《评书贴》),“‘宋人尚意’是一次伟大的觉醒和成功的自救,也是一面革新的大旗,对当时书坛具有挽狂澜于既倒、摧朽廓清之功。”[1]“这‘意’用现代的词汇说即是‘抒情’,…指一种恬静、愉悦的创作。”[2]宋人的尚意之风追求自由表现,对唐人的规律法度采取的是批判态度,苏轼正是这种思想的推崇者和践行者。从他的诸多诗词题跋可以体现他的尚意主张,在《石苍舒醉墨堂》中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绸。”又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苏轼《评草书》)。“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在这种书论思想的指导下,书法艺术不再像唐人那样严守法度、缺少情感的表现,开始融入自己的情感,有意识的夸张变形,结体追求疏密欹侧的变化。正如苏轼自己所说:“我书造意本无法,天真烂漫是吾师”。《寒食帖》正是他“意造”思想的代表作。
纵观全帖,无论是点画线条还是字体的结构大小,都随着苏轼的情绪起伏而急速变化。从第一首诗的用笔和字形看,苏轼的心情比较低沉平和,起笔书写时平缓凝重,字体规整较小,似乎又在沉稳中又暗涌波涛之势;前七行字形没有明显的大小变化,行与行之间留白均匀,笔势采用苏书中常用的横势,偶尔使用纵势,如“年”、“中”等字,可以看出情绪起伏并不大,最后一句“病起头已白”时,以类似蝇头小字的已白来收尾,似乎是深深的一声叹息。从第二首诗“春江欲入户”开始,作者的情绪由开始的平和转向激越,充满了不可遏制的激情,可以明显观察到用笔增加力度,笔势越来越急促,字形也愈来愈大,变得跌宕起伏错落,不再受其用笔务求慢的影响,表现出一种率意的自然奔放,到了“破灶烧湿苇”一句,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难以抑制,直至诗末“死灰吹不起”,苏轼的情感才渐趋平静下来。其中“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一句,“乌衔纸”似乎是对一纸引发“乌台诗案”的隐喻,特别是用笔畅快,无拘无束的“纸”字,收笔如同利剑一样直指“君”字,像是对“君门深九重”的控诉,又似是深深的无奈叹息。
苏轼曾自述学书历程称“幼而好学,老而不倦”,他的学生与挚友黄庭坚则记述的更为详细:“(苏轼)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学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黄庭坚《山谷集》)。可见他是书学多家、融合为我。他在书写行书时善用左伸右缩式取势,这也是书写行书时比较常用的取势方法,比如《寒食帖》中的“春江欲入户”几个字。左伸右缩式取势的特点是横势都斜向右上方,纵势都向左侧欹斜,左侧往下伸,右侧向上缩,进而形成一个左伸右缩的体势。左侧下伸、右侧上缩就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向下的重力势能,如果运用得好,能给人以一种气势淋漓的艺术感受。清代姚孟起先生在《字学忆参》中说:“苏书左伸右缩,米书左缩右伸,皆自出新意,不落唐人窠臼。”
“《黄州寒食诗帖》的杰出就在于它既包容了苏轼书法的稳定风格与技巧,又超出了这个范围。”[3]从全帖来看,是一个带着强烈情感起伏变化的过程,总趋势是由平和向奔放发展。此帖可以说是苏诗和苏书的完美结合,诗将他的所思所想所遇自然的抒发出来,而抒情的笔意伴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与诗的内容浑然天成,已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汤大民著,《中国书法简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2]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古诗简介
《小寒食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漂泊潭州(今长沙)时所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表现了诗人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首联概括了作者的身世遭遇,颔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尾联总收全诗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自然凝炼,风格苍茫沉郁。
翻译/译文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皮几,席地而坐,乌皮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
⑴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节。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⑶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鶡(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仇兆鳌注:“赵注:鶡冠,隐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
⑷“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⑸“娟娟”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màn),一作“开幔”。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⑹“云白”句:极写潭州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话》)。
赏析/鉴赏
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用朱翰的话,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元代虞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漂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译文
江山确实美好但这里不是我的故乡,我漂泊异乡暂栖于此已经将近百年。
青山、屋舍、坟墓、田地、曲折的流水和家乡的相同,没有什么区别,但我不能忍受梦中醒来听到杜鹃凄苦的鸣叫声。
注释
至正:1341年,元顺帝改年号为“至正”,这一年(农历辛巳年)的寒食日,写了这首诗,给自己的弟弟子侄辈们看。
梦觉:梦醒。
简析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唐代: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注释: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寒食:寒食节。
可怜江浦(pǔ)望,不见洛阳人。
可怜:可惜。
北极怀明主,南溟(míng)作逐臣。
怀:惦念。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故园:家园。日夜:日日夜夜。柳条新:新的柳条。
赏析: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8篇
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来亦堪惜。
柴门风雨小庭寒,无奈池塘烟草碧。
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
欣然应接已无暇,都为老来无笔力。
古诗简介
《寒食》,宋代郑刚中诗作。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赏析/鉴赏
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唐孟浩然《晚春卧病寄张八》诗:“念我生平好,江乡远从政。”宋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一》:“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漫数里,颇类江乡矣。”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乍暖风烟满江乡,花里行厨携着玉缸。”清昭梿《啸亭续录端午龙舟》:“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
减色:减少光彩或色彩。清梅曾亮《臣事论》:“人有仕官十年而不迁调者,则乡里笑之,而亲友为之减色。”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秦牧《艺海拾贝掌握语言艺术,搞好文学创作》:“只重视思想、内容,而不注意表现手段、艺术形式,也必然要使作品难产、畸形,或者减色。”
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广东、广西一带。《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驤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宋苏轼《食荔枝》诗之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适余自岭南归,吾父自至萧爽楼谓芸曰:前事我已尽知,汝盍归乎?’”
小庭:指小庭院。南朝梁张缵《秋雨赋》:“周小庭而密下,泫高枝而疎落。”南唐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9篇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译文
清明前夕,春光如画,田野上到处都是心神忧伤的扫墓人。
仔细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众多新坟,这些新坟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扫墓人吧。
注释
①郭外春:城外的春光美景。郭指外城。野人:田野中扫墓的人。伤神:心神忧伤。
②累累:众多、重叠、联贯成串貌。冢:坟墓。
赏析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是其中作者惟一的一首诗。寒食为节令名称,指“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起源于前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为避官而抱树焚死,晋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云表的这首七绝便描绘了这幅城郊墓地的情景。作者从佛家的生死轮回和避世思想出发,指出今年躺在新坟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扫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来祭扫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将被埋入坟墓。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可取,然而也客观地道出了人生代谢的自然规律,而此诗也写得流畅,准确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寒食雨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寒食雨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寒食雨二首
苏轼〔宋代〕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不不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今不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造物主煮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不,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而在破灶底。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吊祭。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而起。
注释
⑴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⑵“两月”句:言两月来雨多春寒,萧瑟如秋。⑶胭脂雪:人海棠花瓣。⑷“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⑸何殊:何异。⑹不已:一作“未已”。⑺濛濛(méng):雨迷茫的样子。⑻庖(páo):厨房。寒菜:原特人冬季之菜,此系泛人。⑼“那知”二句:是说见乌衔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日。见,一作“感”。⑽“君门”句: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注曰:“君门深邃,不可至也。”九重,人宫禁,极言其深远。⑾“坟墓”句:谓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万里之遥,欲吊不能。⑿“也拟”句: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途穷之哭。⒀死灰:人上面“乌衔纸”的纸钱灰,隐用汉韩安国的话,《史记·韩长孺传》:“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而乎?’田甲曰:‘而则溺之!’”
赏析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人,写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华似水的心情。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并多次在诗中借以自喻,其《寓食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说:“陋邦何处”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且对自己与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运,发出深深叹息。这首诗后段对海棠花谢的叹惋,也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他对横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正是对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的借喻。
假如说前一首诗表现贬谪之悲还较含蓄,第二首则是长歌当哭,宣泄了诗人心头无限的积郁。诗中先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似欲冲入诗人食所。而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荡于水云之间的状况“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诗人从前在京师、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节,曾经有过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他不由”悲极而发出“那知是寒食”的设问。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看见“乌衔纸”,诗人这才恍悟,当前确实正是寒食节令,这故作回旋的笔《,突显了诗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在艺术特色上,《寒食雨二首》分别以人声韵与上声韵传达诗人苦闷的心境。通篇紧扣寒食节的主题。章法结构紧密,虚实相间。还以“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空寒物人,突现窘迫的物质生活;以“纸”、“坟墓”、“死””等死亡意人,渲染凄怆悲凉的基调,风格沉郁,显示出一种沉稳悲壮的人格力量。但是,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户”的艰苦环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进门了。他还在想人“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的那种乐趣。这正是东坡独特、可爱的地方。他很少作愁苦的呻吟,更不会无病呻吟,还时不时展现几分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几乎已经从忍受苦难升华为诙谐欣赏的`态度了。
贺裳《载酒园诗话》说诗人“黄州诗尤多不羁”,认为此诗“最为沉痛”。黄州时期,苏轼写了不少旷远清超的诗词,但这首诗实在写出了他最为真实、沉痛的内心感情。诗人手书此二诗的真迹至今犹存,也可见其对此二诗的重视。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寒食雨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
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
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
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
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底。
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
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吊祭。
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燃起。
注释
⑴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⑵“两月”句:言两月来雨多春寒,萧瑟如秋。
⑶胭脂雪:指海棠花瓣。
⑷“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
⑸何殊:何异。
⑹不已:一作“未已”。
⑺濛濛(méng):雨迷茫的样子。
⑻庖(páo):厨房。寒菜:原特指冬季之菜,此系泛指。
⑼“那知”二句:是说见乌衔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日。见,一作“感”。
⑽“君门”句: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注曰:“君门深邃,不可至也。”九重,指宫禁,极言其深远。
⑾“坟墓”句:谓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万里之遥,欲吊不能。
⑿“也拟”句: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途穷之哭。
⒀死灰:指上面“乌衔纸”的纸钱灰,隐用汉韩安国的话,《史记·韩长孺传》:“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燃则溺之!’”
赏析: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象,写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华似水的心情。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并多次在诗中借以自喻,其《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说:“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且对自己与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运,发出深深叹息。这首诗后段对海棠花谢的叹惋,也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他对横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正是对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的借喻。
假如说前一首诗表现贬谪之悲还较含蓄,第二首则是长歌当哭,宣泄了诗人心头无限的积郁。诗中先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似欲冲入诗人居所。而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荡于水云之间的状况“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诗人从前在京师、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节,曾经有过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他不由得悲极而发出“那知是寒食”的设问。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看见“乌衔纸”,诗人这才恍悟,当前确实正是寒食节令,这故作回旋的笔墨,突显了诗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在艺术特色上,《寒食雨二首》分别以人声韵与上声韵传达诗人苦闷的心境。通篇紧扣寒食节的主题。章法结构紧密,虚实相间。还以“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空寒物象,突现窘迫的物质生活;以“纸”、“坟墓”、“死灰”等死亡意象,渲染凄怆悲凉的基调,风格沉郁,显示出一种沉稳悲壮的人格力量。但是,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户”的艰苦环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进门了。他还在想象“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的那种乐趣。这正是东坡独特、可爱的地方。他很少作愁苦的呻吟,更不会无病呻吟,还时不时展现几分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几乎已经从忍受苦难升华为诙谐欣赏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