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汉英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汉英语言中西文化差异(精选11篇)

汉英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第1篇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汉英语言中, 颜色词不仅具有特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人类文化共性。而典故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大部分的英语典故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圣经》以及各种文学名著, 其表达方式自然是其它语言所不具备的。同样, 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决定了大量富有民族色彩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为汉语典故的产生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在语言学习中, 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习俗

生活习俗文化是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 中英两国人民分居于地球东西方, 生活习俗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它贯穿于两国人民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的各个方面。

1.打招呼和告别

中国人路上相遇开口第一句常是:“你去哪儿?”或是“你吃了吗?”但很多情况下, 问话方并非真的想知道这些。对此, 我们只把他们看作是见面时的问候语。但这在英国人面前常会让对方不知所措。即使是请客吃饭, 也不要问他Have you had your meal?至于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问候, 最好还是留给自己的同胞。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 , Bye-bye, 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Good-bye或“再见”之前, 还有些客套话, 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宾或不大熟悉的人来访, 客人离开时, 按中国的习惯, 主人要把客人送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 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之类的客套话, 英语中却没有与之对应的说法。如果把这些告别语翻译成英语, 说Stay here, 听起来会十分别扭。“慢慢”这个词也很难译成英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 很不自然, 也不能传达汉语的语义。

2.各种称呼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的话。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一般直呼其名。其中, 例外的主要有:称父母为Dad, Mum等, 称祖父母为Grandpa , Grandma等, 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v或Uncle Jim。就连对这种亲戚关系, 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 不用表示亲戚关系的词语。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 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 前面加上他的姓, 如“黄局长”、“马校长”之类。但是, 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 (史密斯局长) , 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yor, 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 省去其名。

三、色彩差异

颜色词是指语言中用来描写事物各种颜色的词。同一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所产生的联想和文化附加意义也各不相同, 其修辞色彩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英民族在色谱中对主要颜色的划分大致相同或相近, 但其表示的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却各有异同。下面, 就通过对颜色词的比喻联想意义对汉英两种语言加以比较。

1.红色 (red)

红色是火的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中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使人联想到太阳和火。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火像征着热情奔放、喜庆、成功和幸福。是吉祥的象征。故而, 在汉语中带“红”字样的词语多为褒义。血是红色的, 因此它又代表了革命、赤色。这样在汉语中便有了“红小鬼、红军、红色政权”等词语。在中国, 戏曲里红色表示忠诚、侠义。人们把忠心耿耿的关公描写成红脸, 而英语则无此种联想意义, 但却暗示淫荡。如Red Light District (红灯区) 是指妓女集中地段。同时, 它也像征着血腥、革命、亏损、生气、赤字、恐怖和危险。如red battle (血战) 、red hands (血腥的手) 、go into red (亏损) , see red (发怒) 。红色对人们的日常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 红色被用作交通信号灯的停止色, 消防车、警车和救护车的警示灯和体育比赛中的红牌。

2.黑色 (black)

“黑”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词语与“不好”、“坏的”、“邪恶的”特征相联系。如blacklist (黑名单) , black market (黑市) , black-hearted (黑心的) 等。

此外, 黑色在中国古代有像征刚毅、铁面无私等, 是褒义, 如“黑脸包公”。有趣的是, 在商业英语中, in the black也有褒义的含义, 即“企业经营盈利”, 如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 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black. (自从他当了经理以后, 公司一直盈利。) 而它的反义词则是in the red (亏损, 负债) 。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帐时所用的墨水颜色。In the red己被汉语借用, 即“赤字”。

四、典故使用

英汉典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巨大差异是任何其它语言现象所不能比的。历史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不仅使英汉典故几乎没有相同和相近的表达, 而且其中一种语言的典故不能引起说另一种语言的人相同的联想, 也就是说, 它们一般不为另一种文化的读者知晓。以下举例说明:

英语典故:If we try to implement these harebrained ideas (that English should be replaced by Hind; and the 15 recognized state languages) , India will become a Tower of Babel.

译文:如果我们试图实行这些轻率而愚蠢的主张, 用印度话和其他15种官方承认的各邦语言取代英语的话, 那么, 印度就会因语言的纷杂而乱作一团。

分析:据《圣经》记载, 诺亚的后代拟造通天塔, 耶和华怒其狂妄, 使建塔者因操不同语言, 形成交流障碍, 塔终未建成。后来, “Tower of Babel”就变成“语言的交流障碍”。

以上的例子中的典故是较为熟知的神话典故, 在近代英语中已作为一般形象化词语使用。为使非英语语言读者知晓其义, 翻译时可放弃原文的神话典故, 而以一般化语言表达出神话典故的含义。

汉语典故: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

译文: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the ancient master mind.

分析:诸葛亮这个名字, 中国人家喻户晓。但大多数外国人并不了解他, 所以英语翻译中加一个同位语“the ancient master mind”进行解释。

又如, “难道这也是痴丫头, 也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葬花, 可谓‘东施效颦’了, 不但不为新奇, 而且更为可厌。”

译文:“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who comes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 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注:Hs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Tung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分析:英语译文不但进行了解释, 而且在后面加了注释, 这样才能使西方读者对“东施效颦”这一成语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如不进行这些技术处理, 则译犹未译。

五、结语

作为历史非常悠久的两种语言, 汉语与英语在文化上存在很多相异之处。在以后的语言学习当中, 我们要不断深入对它们差异的认识, 以便剔除那些为交际设置障碍的因素, 也不要忽视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上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做到求同存异, 最终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91.

[2]胡文仲.语言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94.

汉英植物文化社会差异探论 第2篇

汉英植物文化社会差异探论

汉民族植物文化和英语民族植物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利于了解汉英两个民族在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思维特点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作 者:徐郑慧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刊 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6 “”(4) 分类号:G04 关键词:植物文化   比喻意义   象征意义   性别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第3篇

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研究发现,汉英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年龄、辈分、血亲、姻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但是这些研究没能就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给出详细清晰的解释,只是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对比,然后举出几个简单例子进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最后揭示出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

本文根据张景的分类方式,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

1.父系。父系是指父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祖父母辈、祖父母辈、父辈、我、子辈和孙辈。

2.母系。母系是指母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外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母辈、我。

3.夫系。夫系是指丈夫一方,是妻子对丈夫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婆辈、夫辈、侄甥辈。

4.妇系。妇系是指妻子一方,是丈夫对妻子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岳父母辈、夫辈、侄甥辈。

三、中西亲属称谓语异同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在这里需要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贾彦德教授的对比表,将中西亲属称谓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比中国的简单很多。

1.中西亲属称谓语相同点。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辈分,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是夫系,还是妇系,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

2.中西亲属称谓语不同点。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差异要多于其相同之处,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区分长幼、辈分的差异。中国的亲属称谓语在长幼、辈分上区分严格,年长年幼,辈分高低皆有不同的称谓。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伯父、伯母、叔父、婶母,大伯子、小叔子、大舅子、小舅子,大伯娘、小婶子、大妗子、小妗子、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中国的亲属称谓语在这方面区分清楚,泾渭分明。在中国,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名字,需要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相反,西方在长幼、辈分上区分相对宽松,往往年长的和年幼的亲属是一个称谓,辈分高的和辈分低的不必刻意区分,可以不用亲属称谓语。哥哥、弟弟、堂哥、堂弟、表哥、表弟都用brother称呼,姐姐、妹妹、堂姐、堂妹、表姐、表妹都用sister称呼,伯父、叔父都用uncle称呼,伯母、婶母都用aunt称呼。在西方,晚辈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如孙子可以直呼祖父的名字,不仅不会造成对长辈的侮辱,反而能表达出晚辈与长辈的亲昵。然而,在我国,如果晚辈直呼长辈名字,则被认为是大不敬的。

(2)区分血亲、姻亲的差异。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是指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中国在对血亲、姻亲的称谓语区分上十分严格。如:伯父、叔父、舅父、姑母、姨母是血亲,姑父、姨父、伯母、婶母、舅母为姻亲。

西方在血亲、姻亲上的区分相对宽松。无论是血亲还是姻亲,西方对伯父、叔父、舅父和姑父、姨父称呼一律用uncle;无论是血亲还是姻亲,对姑母、姨母和伯母、婶母、舅母的称呼一律用aunt。

四、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家庭观念、宗法制度这两个方面。

1.家庭观念。中国的传统家庭模式为大家庭。“四代同堂、光宗耀祖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状况也决定了细分亲属称谓的必要性。”在一个大家庭中,各辈分的人交流频繁,关系紧密,需要确立彼此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生产生活。正是因为中国人强调家庭关系,才会形成丰富的亲属称谓语。

而西方传统的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家庭成员只有父母、子女,祖父母一般不和其子女住在一起,子女成年后将离开家庭,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家庭成员之间长期互不见面,关系疏远。由于人们没有必要看重亲属关系,故西方的亲属称谓词语也比较少。

2.宗法制度。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一种强调等级的文化,认为“父统子、兄统弟、嫡统庶、大宗统小宗”,讲究“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孔子非常注重“正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人们讲究辈分、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对长辈或兄长不得直呼其名,否则将被视为不懂礼貌,没有教养。在一个宗族内,逐渐形成了等级森严、上下有序的伦理关系。因此,中国的亲属称谓语系统庞大,规定了个等级的关系,使各个等级在这个系统中有序运行。

而西方则是一个注重平等的世界,崇尚地位平等。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也不论是年长还是年幼,人们享受相同地位。西方没有像中国一样森严的宗法制度,不注重各个辈分之间的关系。因此,西方表达等级观念的亲属称谓语就会少一些。他们可以直呼长辈名字,并被认为是表达亲昵的一种方式。

五、总结

本文对汉英亲属称谓语与其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然后对这四类亲属称谓语进行了说明。

接着,本文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并由此发现了中西亲属称谓语有三个方面的相同点:对于每一辈分,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中西称谓语的不同之处体现为以下差异:区分长幼、辈分的差异,区分血亲、姻亲的差异。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和汉英语言的关系 第4篇

文化是一个恒常不变的价值体系, 是各个基于一定的历史经验所产生的较高的原则, 这条原则一方面处于文化的进化、变迁之上, 一方面也随各国国情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具体的内涵。文化不仅包括思想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等高层次的文化, 也包括日常生活和民间的通俗文化。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文化的起源来看, 中西自然环境的不同挑战, 激发了中西人的不同应战, 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另外,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 也影响和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变化, 它们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文化。

西方国家建立起了体现平等, 民主的城邦体制, 形成了个体本位制的西方社会。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 强大个体本位, 张扬主体性, 追求独立人格, 个性解放, 强调个人主义。他们偏重人与自然直接的关系, 崇尚自由, 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独立性, 乐于表现自己。因此, 注重个体思维定势和追求自我实现的西方民族由此形成冒险竞争, 独立自信, 坦率真诚的外倾性民族性格。

中国封闭的“内陆外海”型地理格局, 土地栽种的生产方式和家庭化的活动方式, 只能囚地制宜地发展起农业经济, 形成了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 对土地的依赖强化了个人对家庭的依赖, 使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得意继承、延续。这种在家庭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的是君主制的宗法制政体, 实行的是“国家同构”的政治制度, 以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外推为国家统治秩序, 形成家庭本位制的社会结构, 培养了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 使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这种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和群体取向造就了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谦和谨慎、含蓄内向、仁慈宽厚的内敛性民族性格。

文化差异乃客观形成,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 宗教信仰也不同, 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进过程,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 因此,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由于接受不同文化教育, 也具有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因而这些差异体现了以血缘纽带维系的、以群体取向为主的、重关系的中国社会文化与契约关系为基础、个人主义为取向的, 、重平等或平行关系的西方社会文化之间的明显不同。

2 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的成就的总和。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文化创造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他反映文化, 又接受文化的影响。

文化指语言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历史背景、社会制度、信仰、习俗、文学艺术等精神积淀。语言是文化的表现, 也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一个民族特征, 包括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此, 处于不同文化之下的人们, 他们的交际行为会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制约。不仅如此, 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还会相互影响, 互相作用。理解语言, 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学习是为了运用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在人们的交际中, 语言的文化因素是制约语言使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因此就语言而论,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不但在语言的系统和结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且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和研究, 都要受社会、文化因素的限制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 使用两种语言的人在进行交流时, 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常常是西方人习得汉语和理解汉语的主要困难。语言差异, 本质还是文化的差异, 或者说体现了文化的差异, 因而可以说, 学习一种语言, 就是接触、吸收一种新的文化。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吸收, 都是要通过语言去实现。因而语言的历史往往同文化的历史相辅而行。

所以, 学习一种语言, 除了学习这种语言的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以外, 还必须学习它的文化内涵。因为从一种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 看到该社会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汉英语言丰富多彩, 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 观察中西文化的差异, 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

3 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它是在表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思维方式是人们用以把握、理解、评价客观对象的思维框架或思维的程序。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语言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播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 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方面, 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另一方面, 思维则支配着语言。具体地说, 如果没有语言, 思维则无以定其形, 无以约其式, 无以证其实。反之, 如果没有思维, 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同时,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产的哲学机制。语言实际上是紧紧附着在思维这个有限的纵深的基础之上的结构体, 语言受思维的支配, 它是处在交际中的人的思维载体。因而, 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从社会背景上讲, 西方人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 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性的社会。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 中国人生活中附属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 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 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 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从背景上讲, 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 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 强调等级与和谐;而西方文化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 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 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 这些产业对个人的特征的要求更高, 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 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 与中国人的人际式取向不同, 因而体现在了思维习惯、思维风格、思维中心和思维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中国人的主体性思维方式, 只强调主观感受, 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觉, 而忽视了对客观现实进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

综上所述,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文化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联系。一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它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又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了解和掌握汉英语言, 不但要了解中西不同的文化, 还要知道思维方式在不同文化的语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嘉祖, 陆.语言与文化 (第二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邱述德.英语学习与交际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文化翻译中的汉英语序差异问题 第5篇

关键词:汉英语序差异 文化翻译 翻译原则 异化法 译入法

引言

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性差异十分明显,虽然同属屈折变化(inflection)较少的分析性语言(analytical language),但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重意合;而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do-European Language),重形合。这种主要差异决定着英语用以表意的词或句子的形式变化比汉语更稳定,而汉语在表意上则要比英语更丰富。所以,文化翻译之所以不易,是因为语言和翻译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

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透彻了解,而了解汉英语序的差异就是研究文化翻译很重要的一环,因为文化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就是建立在汉英两种语言对比之上的。这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一些表达手段上各有特点。

一、主语的语序差异

一般说来,汉语和英语都是主谓结构的句式结构,因此不管其他成分如何排列,主语一般都是位于谓语之前的。观察以下句子汉英排列特点:

1.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美国的一面镜子。

Mark Twain's novel is mirror of America.

2.汤姆知道无论处境如何,他都把家作为靠山。

Tom knows he can depend on his family,rain or shine.

从以上句子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般来说,汉语和英语都是主谓结构的句式结构,主语一般都是位于谓语之前,顺序相近,翻译便捷,读者也容易理解。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汉语不用倒装,英语却用倒装,如:

1.我们盼望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Then came the hour we had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2.我从没有指责过他。

Not a finger did I lay on him.

以上两例充分彰显英语语言倒装美的独到美学特征。

二、定语的语序差异

1.单词作定语

汉语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英语中大体也如此。有时汉语中是前置,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却应后置:

发生的事情(前置)。

Something happened.(后置)

一本没有封面的书(前置)。

A book without cover paper.(后置)

因为汉语不习惯在名词前用过多的定语,也即汉语定语后置,而翻译成英语中则宜定语前置。

一个孩子,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后置)。

A yellow,ragged child.(前置)

2.短语作定语

汉语中,修饰名词的短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前,而英语则反之,汉英翻译时视语言习惯而定。例如:

他要买到的书。(前置)

The book he wants to buy .(后置)。

十进制计算法(后置)。

The decimal system of counting.(后置)

三、状语的语序差异

1. 单词作状语

汉英语单词作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其他状语时,都置于它们所修饰的形容词或状语前面,故翻译时无需调整,如:

她在班上很活跃。(前置)

She was very active in class.(前置)

汉语单词作状语修饰动词时,一般置于动词之前,而英语里则相反。

现代科学正在迅速发展。(前置)

Modern science is developing rapidly.(后置)

表示程度的状语在修饰状语时汉语一般前置,英语可前置也可后置。

你做得够好的了。(前置)

You are doing well enough.(后置)

2.短语作状语

汉语短语状语大多数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翻译成英语时短语状语可灵活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或之后,如:

一辆坐满人的的士车急驶而过,溅了他一身水。(后置)

A taxi full sped fast,drenching him in spray.(后置)

汉语中时间状语则往往放在地点状语之前,而英语中地点状语一般在时间状语之前。

他是1964年4月20日在广州出生的。(时间在前)

He was born in Guangzhou on April 20,1964.(地点在前)

汉语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的排列一般是从大到小,而英语中则是从小到大:

她住在中国广东省潮州市南较路8号。

She lives in No.8 Nanjiao Road, Chaozhou, Guangdong, China.

四、汉英否定语序的差异

汉语中否定词“无、不、没”用来否定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一般不会否定名词。但英语中否定词除否定动词外,还可否定名词和代词,但不否定形容词和副词,如:

你看上去不漂亮。

You don’t look beautiful.

大家都不喜欢她。

No people like her.

从整体上说,以上涉及的语序问题还只是句子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问题,即句子成分的位置问题。细分起来,语序问题还应包括模块内部的位置问题,如:

我所有的朋友。

all my friends.

去购物。

go shopping.

植树节。

Tree Planting Day.

另外,以下列句子为例,可以看出在汉英的语序并非逐词对照直译,在翻译时需特别甄别:

入世与否,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政治、面子、尊严问题。

For China, the WTO accession is also a political question, and a matter of self-respect and dignity.

西方国家的霸气明显上升。

Western countries have puffed up.

以上两例从句式结构上看,既有陈述句的汉英语序差异,也有否定句、疑问句的语序差异。从句子的成分来看,这涉及到了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语序问题。

从以上的论点和例句可以看出,语序的不同体现着翻译的差异,也彰显出文化翻译之特点,如果不了解两国之间的语序和文化的差异,就无法准确表达其意,无论汉英语序如何变化,都是为更好地翻译做铺垫。

谈及翻译,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直译和意译,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适合采用这两种方法。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使用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箭双雕”意译成“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是符合英美国家读者思维的翻译方法,如一味直译则使他们云山雾绕。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作者使用的特有语言往往打上了其民族文化的烙印,译者只有循着作者的思路、表达方式,采取谨慎的异化译法,“译心译意”,才能充分反映原语文化的特征,再现原文的真实意义。

让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的一句话“……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一般认为,嫡亲的孙儿、孙女的血缘上要亲过外孙、外孙女。王熙凤这句话无疑是指林黛玉气质不凡,就像贾母的孙女一样,借此来讨得贾母的欢心。

如果将这句话译成“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便有贬损贾母娘家之嫌;但如果将这句话译为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那就更加地贴近于原作要表达的意思了。

其次,翻译时译者经常会遇到由于语序差异、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种种障碍,而对这些无法逾越的问题如果一味坚持异化法就有可能导致翻译出来的文章晦涩难懂,句意不通。此时,就应学会跳出原文语序和词法的框架,将原语内涵融会于心,设法寻觅英语在同样场合的惯用法,下面的例子印证了在不同的文化中翻译的差别:

20岁的时候,和某个人晚上一起去看了场电影,不经意中拉了一次手,结果幸福了整整一个夏天。

At the age of twenty,one evening,I went to see a film. In the darkness, an incidental touch of hands filled me with joy all that summer.

这段文中主语系“我”,但汉语不必道出,汉语读者皆能轻易感悟,而译文不能省略。译文“In the darkness, an incidental touch of hands filled me with joy all that summer”的行文何等酣畅自如,表意何其明快淋漓!这都是汉英文化差异引起的——汉语以无主语句为美,英语则以非人称主语(impersonal subject sentence)为美。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其实也要讲究灵活性,因为灵活性和原则性是涉及语言效果和传达原意的两个方面。如果缺乏灵活性,翻译时还会损害原则性。文化翻译要讲究灵活性,对专业术语和政治用语的翻译则要讲究原则性。对此,笔者归纳出文化翻译原则:尽可能地采用异化法,必要时再采用译入法。

翻译的终极目标是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和风格,而原作的思想风格带有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故必须采取异化法完成翻译使命,与此同时译文还要像原作一样通顺畅达。而要做到这一点又不得不做出必要的译入法,这样一来就既可以将读者带入原作的世界,体会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又能体现出本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译作中带给读者一个既符合原作风格又符合本国读者思维的全球性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7.

[4] 毛荣贵.译味深长[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 陈忠诚.汉英词语翻译漫谈[M].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6] 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M] .译林出版社,2005.

[7] Dr.Masudal Choudhury.Systems and Ethics Journal [J].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2009.

[8] David Crowther.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J] .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2009.

汉英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第6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汉英语言,差异

一.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文化是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 中英两国人民分居于地球东西方, 风俗习惯上自然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它贯穿于两国人民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的各个方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做具体分析。

1. 打招呼和告别

中国人在路上相遇经常说 “吃过了吧?”或者“去哪儿啦?”其实, 实际情况是问话方并非真的想知道结果, 仅仅是客套而已, 没有实际意义, 只将其看作见面时的问候语。 但如果把这种表达用于英国人, 他们就会感到不知所措, 甚至会认为你要请客吃饭。在英国, 情况则完全不同, 人们见面时总喜欢说“Lovely weather, isn’t it?”之类关于天气的话语, 究其原因, 则是因为英国天气变幻莫测, 多为阴雨天, 人们便对天气格外敏感, 于是经常谈论也是情理之中。 人们在告别之前还有些客套话, 比如按中国的习惯, 主人把客人送门口, 客人会说“请留步”, 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之类的客套话, 而英语中却没有与之对应的说法。如果把这些告别语翻译为英语“Stay here”, “Go slowly”则显得很不自然, 也不能传达汉语的语义。

2. 亲属称谓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 “二婶”、“舅妈”、“大伯”等之类的话, 但这些称呼无法在英语中体现, 用英语称呼时一般直呼其名, 而不使用体现彼此关系的词语。中国人称呼别人时习惯使用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 比如“李局长”、“白校长”等。我们却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会如此称呼别人。与之对比, 英语中的称谓名称要比汉语中的少很多。比如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姐、表妹、表兄以及表弟等。“brother-in-law”一词对应于汉语的姐夫、妹夫、内弟、内兄、小叔和大伯等。 汉语中, 夫妻和表亲之间的亲属关系有十分严格的区分, 不仅要说出性别, 而且还要分出大小, 却不像英语笼笼统统用一个词表达即可。这种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则要追究于中国两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 血缘关系是封建宗法社会所高度重视, 其特别强调等级差异, 并且提倡尊卑有序, 长幼有序。 而英语中经常避用称谓, 直呼姓名, 则是希望与对话人取得平等地位关系。

3. 颜色差异

颜色词是指语言中用来描写各种事物颜色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 同一颜色词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以及文化附加意义也各不相同, 其修辞色彩也存在很大差异。汉英两民族在色谱中对主要颜色的划分大致相同或相近, 但是其表示的联想意义以及社会文化意义却各有异同。

在中国“火”象征着喜庆、热情、奔放、成功以及幸福, 是吉祥的象征, 故而汉语中带有“红”字的词语多为褒义。 血是红色的, 因此它又代表了革命, 于是在汉语中便有了 “红军”和“红色政权”等词语。在戏曲中, 红色有忠诚和侠义之意, 人们把忠心耿耿的关公描写成红脸, 而英语中则没有这种联想意义, 甚至有时还存在贬义, 如“Red Light District” (红灯区) 是指妓女集中地段。同时, 红色在英语中也象征着血腥、亏损、生气、赤字、恐怖以及危险等。 比如“red battle” (血战) 、“go into red” (亏损) , “red hands” (血腥的手) 、“see red” (发怒) 等等。“黑”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很多与“邪恶的”、“坏的”等特征相联系的词语。比如“black market” (黑市) , “blacklist” (黑名单) , “black-hearted” (黑心的) 等。同时, 黑色在中国古代也有用于褒义的时候, 象征刚毅、铁面无私等, 比如“黑脸包公”。有趣的是, 在商业英语中, “in the black”也有褒义的含义, 其意思是“企业经营盈利”。而它的反义词“in the red”则代表亏损和负债。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账时所用墨水的颜色。“in the red”己被汉语借用, 表示“赤字”。

4. 谦辞及敬语

和前面第二部分谈到的亲属称谓一样, 英语中谦词和敬语的使用远少于汉语。英语中, 无论年龄和地位差距多大, 均使用“you”和“I”, 而汉语中, 则需要运用很多谦词和敬语, 比如“先生、您、敝人”等。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应归宿到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面对上级、长辈、甚至是同辈时, 都应使用敬语, 否则便会被认为有失礼节、用词欠妥, 甚至会让人觉得太过高傲;而说到自己时, 则要用谦语, 若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有失礼貌。其次, 中国人几千年来受“枪打出头鸟”以及“中庸”等传统思想的深厚影响, 不愿特意突显自我。而在英语中, 这类词并不多见的原因首先是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 其次是他们乐于表现自我, 尊重个人价值。

受以上观念的影响, 中西方人在接收到祝贺和赞许时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比如, 中国人一般的回应方式是“我做得还不够好”、“哪里哪里”等故作谦虚的话;而西方人大多时候则会直截了当地说一句“Thank you”。此外, 谦辞也经常体现在中国学术刊物上文献的标题中, 比如“试论”、“浅谈”以及“初探”等。

5. 隐私

在中国的学校里, 每逢期中期末考试, 学生的成绩大多时候都是公开化的, 甚至老师会在课堂上依次宣布每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西方人则认为个人成绩是属于个人隐私的, 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另外, 我们很少看到英美国家的人向不大熟悉的人直接打听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工资收入等, 这些都会被认为有失礼貌。而若是在中国, 可能仅仅一会儿工夫的时间, 对方的基本情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究其原因, 可以归结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英美人格外提倡个人隐私和自身独立, 而中国人格外提倡团结友爱, 甚至认为个人的事就是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乐意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 反之对方也愿坦诚相告。

二.自然环境

谈到汉语中的自然环境, “东风”会让人联想到草长莺飞、温暖和煦, 而“西风”则刚好相反, 会产生寒冷和刺骨等感觉。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马致远的诗句“古道西风瘦马”, 晏殊的诗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然而, 在英语中, 刚好相反。比如描写东风的例子有Charles Dickens的“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 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还有Samuel Butler也使用过“biting eastwinds” 这样的表达。而关于描写西风, 比如John Masefield曾写过“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等。

东风和西风在两种语言中的含义差距如此之大, 主要原因在于中西方自然环境的迥异。中国内陆多高山, 东临大海, 每逢东风吹来则舒适无比, 然而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则寒冷刺骨;英国不同于中国, 是个岛国, 东来自欧洲大陆北部的东风自然寒冷, 而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则温暖宜人。此外, 同样的原因也导致两地对“夏天”的不同感受, 中国处于亚洲大陆, 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导致中国四季分明, 因此酷热难耐便是夏天最显著的特征;而英国地处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温和, 十分惬意。

三.生产劳动

中西方各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两地生产劳动的对象不用, 因此方式也存在差异。比如在表达用身体运东西时, 汉语会使用动词“背”、“扛”、“抱”、“挑”、 “提”和“抬”等, 而英语则简单地使用“carry”一词泛指这些不同的动作。 汉语之所以会有这么多表达方式, 原因在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存在很多体力劳动。汉语中在形容干活时, 常常会使用“气壮如牛”、“像老黄牛一样吃苦耐劳”等。英语中则会用“as strong as a hors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原因在于中国人总是用“牛”来种地耕田, 而早期的英国人却用的是马。因此, 牛和马在生产劳动中分别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 此外, 汉语中很少区分“山羊”和“绵羊”, 而英语却严格区分了“goat”和“sheep”。在英国民俗以及俚语中, “goat” 有替罪羊和色鬼等含义, 而sheep有温顺善良的褒义含义。 原因在于, 以耕作业为主的中国人民很少重视牧羊, 而尤以牧羊为主的英国人向来重视畜牧业。

四.思维模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中, 自然界和人的相互关系被认为是“天人合一”,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是和谐和统一的。这样的传统哲学慢慢渗透到人们的意识中, 逐渐形成整体性思维模式。相应的西方哲学更加突出人的个体意识, 崇尚个体思维, 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 着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就造成了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重大差异。英语为了达到语法形式上的完整, 注重运用多种不同的连接手段。比如说“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但是汉语中却很少运用相似的连接手段, 所以有时候汉语的句子看上去会比较松散混乱, 概念、推理不严谨, 上下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表面上不容易看出。例如“打得就打, 打不过就走, 害怕没用处”几个句子大量动词组合在一起, 之间没有连接词语, 各句子的关系表面上也很难看出, 但是我们通过句子的意思却能把他们都联系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出东西方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的不同。西方中理性, 强调思维的逻辑性, 东方汉文化强调悟性, 着重思维的辩证性。因此可以说, 语言和文化二者相互依存, 是统一的。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一个社会的文化知识, 相应的,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们在学习一个民族语言的时候, 同时也是在学习该民族的文化。所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文化的学习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为语言的使用受到这种语言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

五. 历史典故

在不同民族文化中, 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人们在日常交谈过程中, 经常会在不经意间使用各自民族的文化典故。比如中国人经常会说“鸿门宴”、“鹊桥会”;西方人则会讲“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s”。倘若对该民族文化了解的少, 理解起来会相当困难, 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化来说, 其典故大部分起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巨著以及像象棋、围棋、戏剧等一些传统的娱乐项目。前面的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中国的历史巨著, 一个来自民间传说。

而英语中的典故, 大多出自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英美文学中许多角色名称, 同时也有不少源自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传说, 以及《圣经》中的角色和故事, 甚至还有一些来自西方的传统体育项目, 比如棒球和橄榄球等。“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s”这个典故可直译为 “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了长子继承权”。它源自于《旧约. 创世纪》第25章记述的一则故事传说:犹太族长以撒的妻子利百加的双胞胎儿子以扫由于口渴为了一碗红豆汤便按弟弟雅各的要求, 对天起誓, 把长子权卖给雅各。由此, 人们用这个典故形容因小失大、见利弃义。

结语:

作为历史非常悠久的两种语言, 汉语与英语在文化上存在很多相异之处。在以后的语言学习当中, 我们要不断深入对它们差异的认识, 以便剔除那些为交际设置障碍的因素, 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上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做到求同存异, 最终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语言和文化二者是统一的, 也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显现和表现形式, 通过语言, 人们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 因此当人们在学习某种民族语言的时候, 即是在学习这个民族的文化。在语言的学习当中, 文化扮演着一个异常重要的角色, 民族文化会大大制约该民族语言的使用。所以,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要想学好一门外语或者从事外语的教学, 必须要懂得这门外语所属文化的模式和准则, 要对所学或所教授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相对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李枫.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论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6, (12) .

[2]刘文华, 周秀兰.从文化角度看汉英语言的差异[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0) .

[3]罗振西.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24) .

[4]徐麟.探析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及语言体现[J].语文建设, 2013, (18) .

[5]许焕荣, 高丙梁, 田野.中西思维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体现[J].现代外语, 2006, (02) .

汉英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第7篇

1 汉语中“白色”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汉语中的“白”是象形文字, 呈日光下射之形, 多与“光亮、光泽”有关:人们常用“东方发白”来形容黎明之初的景象。“白”的重叠词在表示“光亮、光泽”时有细微区别:“白皑皑”﹙dazzlinglywhite﹚形容“白而闪耀”;“白亮亮”﹙whiteandshiny﹚指“白而透亮”;“白茫茫”﹙vastexpanseof whiteness﹚表示“一望无边的白”。

“白”通常形容头发的颜色:“白发红颜”﹙anelderlypersonwithwhite hairandrosyface﹚指“头发虽然斑白而脸色仍然红润”, 形容“老人满面红光的样子”。“白首穷经”﹙tocontinuetostudyeveninoldage﹚指“头发白了, 仍在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 形容“老而好学”。“白”也可表示“无结果”, 如:“白费口舌”﹙wasteone'swords﹚、“白费蜡”﹙invain﹚、“白搭”﹙benouse﹚。“白”也表示“不掺杂的”, 如:“白开水”﹙plainboiledwater﹚、“白卷儿”﹙examinationpaperunanswered﹚。“白”还有“说明、表明”之意, 如“自白”﹙confession﹚、“表白”﹙unburdenoneselftosomebody﹚。此外, “白”还可表示“一无所有”:“白丁”﹙commonpeopleinChinesefeudal society﹚指“封建社会没有取得功名的平民”。

有关“白”的成语具有丰富的喻义, 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译, 而应该翻译出其深刻内涵:“白衣苍狗”典出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 斯须改变如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翻译为“vicissitudes”。“白驹过隙”形容“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比喻“光阴易逝”, 其对应的英语是“theswiftnessofthelapseoftime”。上述关于“白”的词语并不是与“white”一一对应的, 诸如此类的词语, 译者在汉译英时不应该字字对译, 而需谨慎处理。

2 英语中“White”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在西方, 白色的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白色是上帝、天使、幸福、美丽、欢乐和纯洁的象征。“White”在英语中有“善良的、善意的”等涵义。如“awhitelie”指善意的无伤大雅的谎言;“awhitehat”指代善良好心之人;“Whitemagic”是善良的魔术;生活中, 与白色有关的表达也很多。譬如白色象征着纯真、无邪, 如:“awhitesoul”﹙纯洁的心灵﹚;它也象征幸运、吉祥, 如:“awhiteday”﹙吉日﹚;它还有合法的意思, 如:“whitemarket”﹙合法市场﹚;另外, “white”可表示“清白的、诚实的”, 如:“awhiteman”﹙忠实可靠的人﹚、“awhitesheep”﹙在一群名誉扫地的人当中品行端正之人﹚

“white”具有丰富的比喻义:“whitetrash”比喻“可怜、无知的白人”;“whitenight”指“不眠之夜”;“whitehope”表示“能给大家带来希望的人”;“whitecrow”指“稀有之物”;“white-headedboy”比喻“宠儿”。

对“white”在习惯表达法中的翻译应尤为注意:“aswhiteassnow”表示“纯洁无瑕”;“tostandinawhitesheet”指“当众忏悔”。此外, “white”的某些合成词可指职业, 如:“white-collar”表示“白领阶层”、“whitewing”指“街道清洁工”, “whitesmith”是“锡匠”的代称。“white”的合成词还可表示某些动植物, 如:“whitecoat”﹙幼海豹﹚、“whitebait”﹙欧洲小鲱鱼﹚、“whitebill”﹙西印度群岛产的一种沙丁鱼﹚。

由于汉英民族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因此英语中的“white”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汉语的“白色”, 如:“WhiteHouse”﹙美国政府﹚、“WhiteHall”﹙英国政府﹚、“Whitestaff”﹙英国政府官员的官位象征﹚、“whitelight”﹙公正判决﹚、“whitelist”﹙名流人物的名单﹚。

3 汉英基本颜色词“白”的翻译方法

3.1 直译

直译, 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形式来翻译。在英、汉互译颜色词时, 有的可以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对应的颜色词来翻译, 有的在目标语言中其对应的颜色词有相似的文化引申含义。因此可以采用直译来进行翻译。试比较下列几例:

(1) OnTV, Ilikecolorsforsomethingsandblackandwhiteforothers.

在电视上, 有些东西我喜欢看彩色的, 另外有些东西我喜欢看黑白的﹙句中的black、white翻译成黑白即忠于了原文﹚。

(2) Theredwereredasfire, thewhiteaswhiteassnow, theblueasblue asindigoandgreenasgreenasemerald, whilehereandtherewereafewredmaples.

红的火红, 白的雪白, 青得靛青, 绿的碧绿, 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刘鹗《老残游记》﹚

3.2 意译

当源语言中的颜色词所体现的颜色及文化内涵再译语中习惯用另一个颜色词来表达时, 采用意译。例如:

“A whiteday”﹙黄道吉日﹚;“lookgrey”﹙面色苍白﹚;“yellow round thegill”﹙脸色苍白﹚;“getsmallthanksfornothing”﹙白做﹚。3.3释译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一种语言中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或平行的词,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一般采用释译灵活处理原文中的白色。这种译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下列词语的意义为中国文化所独有, 与白色本身的语义无直接联系, 因而在英语中无等值对应词汇。白菜﹙Chinesecabbage﹚、白痴﹙idiot﹚、白搭﹙fruitless﹚、白费﹙waste﹚、白费事﹙allinvain﹚、白送﹙freeofcharge﹚、白面书生﹙pale facedyoung scholar﹚、白日做梦﹙daydream﹚、白眼﹙口﹚﹙superciliouslook﹚、白熊﹙polarbear﹚、白蚁﹙termite﹚。

第二、下列词语的意义为英美文化所独有, 与白色本身的语义无直接联系, 因而在汉语中没有等值对应词汇。如whiteiron﹙马口铁﹚、white coffee﹙加牛奶的咖啡﹚、white-livered﹙懦弱的﹚、whiterage﹙震怒﹚。

4 结语

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 语言中的词汇也是异常活跃的因素, 而词汇中的颜色词意义非常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 翻译也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言学习者只有对中西文化进行坚持不懈的比较和学习才有利于两民族间的顺畅交流。这正如王佐良所说过的:“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因此, 研究和对比“白色”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对于两种语言的学习翻译和教学都极具重要性和必要性.

摘要: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色彩不仅具有物理属性, 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在汉英语言中, 表示色彩的词语很丰富, 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制度、历史变迁、思维习惯以及表达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颜色词则体现各民族独特的“个性”, 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若没弄清这种差异往往很容易导致人们理解的错误。本文旨在探悉“白色”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力图更好的促进汉英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白色”,文化内涵,翻译

参考文献

[1]John Ayto.21th Century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Mc Caig, Isabel&Manser, Martin H.ALearner’s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陈宏薇.新实用英语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6]卢红梅编著.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唐振华.英汉颜色词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7.

[8]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中国翻译.1996.

[9]张安德,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汉英语言差异与克服中式英语 第8篇

有专家和学者对中式英语的一定解析。Joan Pinkham (1998) 认为中式英语就是具有汉语特征的英语;李文中 (1993) 认为中式英语就是指受汉语言影响, 在英语使用中硬套规则和习惯从而形成的畸形英语;张继矿 (2006) 从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出发, 提出“广义中式英语”和“狭式中式英语”的观点。不论论述者对中式英语的分析角度和与之得出的结论如何, 我们都可以看出, 假如英语学习者不了解或忽视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规则, 以及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 他们就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用汉语特有表现方式去转换成有自身特征的英语, 造成语用失误, 形成通常所称的中式英语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既干扰适时交流, 导致交际困难, 又产生心理障碍给学习带来阻力, 继而弱化个性化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把握汉英两种语言在使用上的差异, 遵守使用习惯, 摆脱中式英语的干扰, 无疑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一、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汉语属汉藏语系 (《辞海》, 1979) , 从翻译的角度看,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词序、词类系统及词义的区别和语态上有明显差异。

1. 结构特征

例1.怀特先生文雅坦率, 和蔼可亲, 许多人都说他是世上最令人尊敬的人。

Kind, gentle and candid, Mr.White was described by many as one of the most respectable people on earth.

汉语此句呈分句形式, 结构松散, 汉语句式特点明显。而从英语句子结构分析, 此句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而且句子的各个成分均用单词或短语表示。

例2.总统打算五月访问那个国家的。可是, 访问最终推迟了, 很遗憾。

(1) The president intended to pay a visit to that country in May.But he had to postpone it.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2) 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the president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he intended to pay to that country in May.

译文 (1) 按照汉语表达习惯翻译成英语, 通常是先讲明具体情况, 从开头讲诉, 顺时间展开, 逐一说明, 把简短表态或评论放最后。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此句翻译没有错。但是按照英语句子通常结构形式和表达习惯, 表示失望态度应当是首先要表明的主要部分, 继而说明失望的原因, 最后说明这次访问原来的时间安排, 因此, 译文 (2) 是更为恰当的翻译。

2. 词序区别

例1.“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告诉我说, 那些对未来的雇员具有录用权的人喜欢有充分准备的人。那些没有在了解未来的雇主方面尽全力的人很难有成功的希望”。

He told me that from his own experience the decision makers who interview prospective employers like people who are well prepared.Those who make no endeavor to learn as much about his prospective employer as possible don’t have much of a chance of success.

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即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 “自己的经历”、“未来的雇员”、“具有录用权的人”、“没有尽全力的人”都有定语出现, 而且不论是单词还是句子都置于被修饰语前面;但在英语中, 除单词作定语时前置外, 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作定语则需后置, 即放在所修饰词的后面。例1里, “own” (自己的) 作修饰语放在“experience” (经历) 的前面, “prospective” (未来的) 同样放在了“employers”的前面。但“who are well prepared” (准备好的人) 和“who makeno endeavor to learn as much about his prospective employer aspossible”分别是一个句子作定语, 因此放在了被修饰词“people”和“those”的后面。

例2.这是这里可找到的唯一的休养所。

This is the only rest home available here.

在英语中, 单词作定语时也有后置的情况是例外。比如该句中作定语前置的“available” (可找到的) 就放在了“rest home” (休养所) 的后面。

例3.1812年9月7日, 法俄两军在莫斯科以西112公里外的鲍罗季诺激战。

On September 7, 1812, the French and Russian armies met in fierce battle at Borodino, 112 kilometers west of Moscow.

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或地点同时出现时, 汉语通常是较大的放前面, 较小的放后面, 英语却相反。

例4.社会学家们昨天下午在会议厅里热烈地讨论了这些问题。

The sociologists discussed the issues animatedly in the meeting room yesterday afternoon.

假如有几个状语同时出现, 它们在汉语里的位置顺序通常是时间+地点+方式, 英语则是方式+地点+时间。

3. 词类系统差异

例1.在洛杉矶, 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文化首次与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相结合。

In Los Angeles, traditional Third World cultures are, for the first time, fusing with the most modern mentalities and technologies.

冠词是英语独有的词类。此句中, 冠词the出现在短语“for the first time” (首次) 里和最高级“the most modern” (最先进的) 里。

例2.他们用新型仪表测量温度。

They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with a new-type instrument.

汉语往往多用动词, 而英语往往多用名词和介词。在这句汉语里, “用”是动词, 在英语里, 用介词“with”就足以表达这个意思。

例3.汽车曾使我们希望个人出行会方便得让人难以想象。

The motorcar promised unimaginable levels of personal mobility.

汉语有助词“得”等, 而英语没有。

例4.她带着一副眼镜, 慢步走了进来。

She walked in slowly, with a pair of spectacles.

汉语有量词, 如句中的“一副”眼镜, 而英语没有量词, 用短语“a pair of”表示。

例5.几十年来由数千名志愿者所做的钟点日志表明, 英国在最近十年中工作时间只微略增加, 而在美国, 即使对工作压力最大的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员而言, 工作时间实际上减少了。

Hour-by-hour logs kept by thousands of volunteers over the decades have shown that, in the U.K., working hours have risen only slightly in the last 10 years, and in the U.S., they have actually falleneven for those in professional and executive jobs, where the perceptions of stress are highest.

汉语在动词后用时态助词表示“时”的变化, 说明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如句中的“了”字;可是英语主要借助动词在词形上的变化表“时”, 如翻译句中的“fallen”, 是从原形动词“fall”变化而来。

4. 语态差异

汉语和英语都有语态之分, 是共有的语言现象, 但人们习惯从语义上定义汉语的被动语态, 而从句法上定义英语被动语态。英语动词的语态形式是显性的, 易于辨识。

例1.汽车及其行驶的道路, 将在21世纪发生重大变化。

The car, and the roads it travels on, will be revolutionize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在例1里, “will be revolutionized”是动词revolutionize表示将来时的被动语态形式。

例2.这种高速公路的样品已经在欧洲问世, 加州也在进行实验, 在高速路上安装计算机芯片、传感器和无线电发射机, 以便向汽车报告交通拥挤堵塞情况。

Prototypes of such highways already exist in Europe, and experiments are being made in California to mount computer chips, sensors, and radio transmitters on highways to alert cars to traffic jams and obstructions.

例2句中的“are being made”是动词make表示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形式。

就基本特征而言, 汉语的语态范畴用词汇手段来表现, 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这种隐性语态产生的结果是被动语态有时在句中失去可以区分的形式标志, 只剩下被动意念。通常, 汉语中被动语态用得相对较少, 而且不少具有被动意义的概念往往用主动态进行表达, 而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广泛, 特别是科技文章中更是如此, 因此, 汉语的被动语态须仔细揣摩。

例1.他的耐心已经被耗尽, 开始变成了粗鲁。

Having been exhausted, his patients changed to recklessness.

有被动标记的汉语句子易识别, 如“被”、“挨”、“受”等的出现使被动意味很明显。

例2.他突然想到, 这个问题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处理。

It suddenly occurs to him that the problem must be dealt with by appropriate means at an appropriate time.

例3.那时我们觉得机器会替代我们工作, 我们则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休闲娱乐。

Machines were expected to do our work for us, leaving us with ever-increasing quantities of time to waste away on idleness and pleasure.

有时汉语句子里无被动标记, 可英语句子却用被动句式。例2和例3就是这样的例子。

了解汉英不同特征、进行适当句子分析、兼顾两种语言的表达特点, 是学习地道英语的一个手段, 也是在翻译中克服中式英语的途径之一。适当的分析既有助于正确理解句子, 又能避免把汉英两种语言等同起来, 不加区别一对一地照字面翻译。当然, 要适可而止。

二、克服中式英语的多角度思考

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发现一些因素对于学习英语、掌握英语、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影响, 由此, 要克服中式英语,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得到启发。

1. 学习反思

首先, 对于语言学习的反思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白, 语言不只是一种交际工具, 它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象征。因此, 大学生作为英语学习者, 既应理解本族文化, 也应理解英语国家文化, 培养跨文化意识。汉英翻译要适应不同思维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交际需要, 就应当准确把握汉英语言特性, 从而在两语言之间构筑沟通的桥梁。

例1.人们喜欢他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他非常瘦小、脆弱, 容易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你觉得他甚至连只蚂蚁都不忍伤害。

One thing that made you like him was that he was so smal and frail;he aroused your instincts of protection.You felt that he could not bear to hurt a fly.

在汉语文化背景里, “连只蚂蚁都不忍伤害”指的是一个人对微小的动物的怜悯之心, 通常用来指一个人心肠仁慈, 有善举。但如果按字面翻译, 造成中式英语表达的方式, 英美人就不知所云, 而翻译成not bear to hurt a fly就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特点明显表露出来。

2. 自主学习习惯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重要时期, 也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重要阶段。学习英语没有捷径, 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因此, 自我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制定周详的学习计划, 优选有效的学习方法, 检测自身的学习效果, 多思、多练、勤比较, 良好学习习惯有助于学好英语, 也有助于克服中式英语。

3. 扩大阅读, 加强读写

学生应通过阅读增大词汇覆盖率, 提高词汇和表达的重现率, 进而完善汉英翻译练习。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兼顾趣味性、信息性、可思性, 使自身学习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 不断学习新语汇, 不断积累新表达, 从容应对语言新发展;在阅读中广泛涉猎, 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致用性, 突出汉英两种语言思维差异在表达形式上具有不同特征的操练, 在读写方面下足功夫, 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从而避免中式英语。

语言学习耗费时日, 要下功夫, 是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也需要环境条件, 英语学习同样如此。在开放的时代, 以开放的心态了解文化, 以求实的态度对待学习, 以不懈的努力学习语言, 在汉英翻译练习中把握好语言差异, 摆脱本族语的干扰, 最终学好英语, 克服中式英语就不是空话,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就落到了实处。

摘要: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差异, 各有特点, 但大学生学习英语往往受到母语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中式英语”。大学英语翻译训练中帮助学生了解汉英差异、克服中式英语, 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

关键词:汉语,英语,语言差异,克服中式英语

参考文献

[1]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s Guid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3]张继矿.挑战中式英语[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4]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5]李荫华.大学英语[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6]江红斌.英语翻译与写作[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7]李荫华.大学英语语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8]范剑华.英语和汉语被动式之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9]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汉英语言的思维根源差异性对比分析 第9篇

1 汉英两种语言的思维支持

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中, 思维基础是不同的, 在汉语中基础思维支持为“辩证法”, 而在英语中的思维支持为“形式逻辑”。

(1) 辩证法

汉语语言的主要思维模式是来自于辩证法, 而辩证法是我国古代哲学著作《易经》中的主要思想, 其是我国传统文明之一。在我国古代思想中, “阴阳对立”是主流思想, 在《易经》中很多文字和语言思想都是阴阳对立的。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 “太极、阴阳、道”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总结, 因此, 不难看出, 在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中, “阴阳两气交感运动为基础的对立统一就是世界”的观点成就了我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同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很多古典思想的来源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人们在自然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思想, 这也表现了我国古代思想的直接来源是人们的生活。

(2) 形式逻辑

英语语言形成的思维基础是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的提出者是西方古代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 这种形式逻辑在西方思想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 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我们东方人, 他们利用便利的海运, 商业开展得非常早, 因此, 数字逻辑对他们来说异常重要, 他们往往是“以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 因而, 逐渐形成了逻辑思维, 在语言的构成中, 这种形式逻辑的表现也是非常明显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体系是用来辨别句子陈述与事实是否相符的一种体系, 其就是我们逻辑学中接触到的三段论, 三段论的重点在于概念的外延, 从外延再进行各种关系的演绎和推理, 最终得到客观真理。

正是由于在东西方这种思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也就导致了在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是以“两点论”为主要的思维模式, 而西方是以“三段论”为主要思维模式。

2 思维根源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1) 汉语语言同辩证法的关系

在汉语语言中, 无论是句子组成结构, 还是语言组成模式都存在着辩证思想的影子。首先, 汉语的两分结构。汉语是一种语义句法, 力求一句话能够把思想完整的表达清楚, 在汉语中, 一个句子通常都是由话题和说明两个大部分组成的, 而构成话题和说明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 这要看所表达的内容而定。其次, 意合语言。在汉语中如果你脱离了语言环境去单纯地分析一个句子的意思是很难分清楚的, 也就是说, “汉语句子概念是模糊的, 不能够从句法角度十分清楚地加以界定。”因此受辩证思维的影响, 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 句子形式上是松散的, 但是表达出来的内容却是集中的。同时因为汉语语言在语言形式上的限制非常少, 所以, 其变化性非常大, 其联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句子所要表达的“意”, 句子和文章的中心线索都是“意”。“汉语这种言简义丰、跳跃式的语感, 可以使汉人自由表达, 而不会致使语义含混不清。”最后, 对偶句。在汉语中这种“对偶句”是我们思维的一种镜像反应, 无论是表达何种内容, 都可以灵活地应用对偶句。这是我们古典思维中“联系”观点的体现, 对偶是用来烘托句子氛围的, 并不构成句意组成, 换句话说, 去掉对偶中的一个句子也不会改变句子愿意。

(2) 英语语言同形式逻辑的关系

第一, 三分结构。这是受到三段论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形成的, 三分结构主要指的是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 现代英语中各种句型结构都是从该结构衍化而来的, 动词通常是英语句子的中心, 其就是三分结构中的谓语;而在其前方肯定会有一个施动者, 这是句子的主语;在动词之后会存在一个受动者, 这是句子的宾语。这种句子构成模式就表达了西方严谨的形式逻辑思维,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句子都是错误的, 自然也不会明了地表达出句意。第二, 形合语言。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了解到, 在英语中, 句子如果缺少主谓宾, 或者关系不一致, 格式不正确等都会导致句子或者文章表达不正确, 因此, 英语句子具有明显的“形式化、格式化”。英语不同于汉语不受句子形式的限制, 在英语中, 非常重视布局谋篇, 因此对各种连词的使用也是比较多的。第三, 三项并列语言结构。英语总是在“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形式的变化形式中进行理性思维的表达, 无论是在句子构成还是在文章排列中, 总是采用“三项并列式”, 就比如段落会分为主题、扩展、结尾等三部分。

3 结束语

随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同化发展, 思维方式也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语言的表达方式自然也会随着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因此, 了解不同语言思维根源的差异性在国际化发展的今天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的辩证法可以给西方思维带来新的启示, 西方的形式逻辑思想也有利于提高我们语言表达的高效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梁素文.从中西思维差异看英译汉的转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

汉英语言词汇的文化对比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词汇;对比;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不能脱离对方独立存在。汉语和英语都有丰富的词汇,汉英大量的对应词语是汉英翻译的语言基础。从词性上来讲,两种语言都有实词和虚词之分,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感叹词等。文化差异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反映客观事物的角度方法有很大差异,如black tea(红茶),black coffee(浓咖啡)。英语描述亲属关系的称谓词语较汉语少,处理起来也较困难,可以采用释义的方法,如他的舅舅(his mothers brother )。下面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汉英语言在词汇上的不同。

一、文化与词语选择

汉英两种文化传统在选词上的不同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中国自古以农业文化立国,农业人口众多,所以出现许多与农业有关的谚语等词汇,如瑞雪兆丰年;春打六九头等。而英国靠近大海,这种地理位置决定英国人喜欢与大海有关的事,因此英语中不少俗语都和海洋有关,如Swim against the current./Still waters run deep. 2.由于各自风俗上的差异,使得一些汉英语言中的词语也有所不同。如“猫头鹰”在汉语中为不祥之物,在英语中却说成as wise as an owl.“龙”在汉语文化中代表神圣尊贵,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而在英语文化里,龙则是罪恶的根源,是引人犯罪的恶魔。因为在基督教中,dragon是evil,是魔鬼Satan(撒但)的化身。3.汉英两种语言在联想意义上也各有不同,这就导致一些成语的选词的不同,如:体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豪饮如牛(drink like a fish)。4.由于宗教信仰等的不同,从而使得语言的选词不同。汉语受佛教进入中国的影响,引申出“借花献佛、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表达;英国等西方国家信仰基督,基督教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体现,如“a kiss of death(死亡之吻),Holy Spirit(圣灵)”等。

由于语言中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现象的存在,在选择词义时要根据词语本身的词性和上下文联系来确定词的意思。“红茶”英译为black tea,black coffee汉译为浓咖啡,“浓茶”则为strong tea。又如汉语中“开”这个动词,在英语搭配中有不同的对应翻译,例:开灯(turn on the light),开汽车(drive a car),开玩笑(make fun of),开恩(show mercy)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中的具体运用是不同的。

二、文化与词语语义

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英语词义相对灵活。汉英词汇在文化语义的对应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完全对应相同。完全对应相同是指汉英词汇所表达的语义在概念意义与文化内涵都完全相同,如:猫(cat)、树(tree)、greenhouse effect(温室效应)等。2.部分对应相同。汉英词汇并不都是完全对应的,还有文化内涵不完全等值对应的现象。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给语言运用带来影响。在亲属称谓词汇的运用上,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家庭等级尊卑观念,亲属称谓出现了较复杂的称谓系统,而对英国来说,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使亲属称谓的词汇亦相对简单。例如英语称谓cousin,对应汉语称谓“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妹……”此外,整体观念使得汉民族偏重直接而全面地观察事物,用词比较笼统含糊,而英美人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分析,用词分类更加细微,如“乐”在英语中有多个词与之相对应,有:joy,fun,pleasure,delight,glad,thrill等。3.完全不对应。汉英词汇的语义及其文化内涵均不相同、不对应,如汉语有“赠书、瓢虫、女校友”等词语,其对应的英译为“desk copy,lady bird,old girl”,其语义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含义均不等值。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词位有空缺的现象。词位空缺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与之语义相对应的词语,或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但没有具体的词汇。汉语中一些反映汉民族独特文化和习俗的词汇,如“冰糖葫芦、红娘、大锅饭”等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应的表达。一些表示英语国家的独特文化新词,在汉语里也缺乏相应的词汇,如cyperpank,hotdog,cocktail等。

三、结语

汉英文化背景与汉英语言现象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于汉英词汇的学习,不仅要了解其语言意义,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展现词汇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秦钧.文化差异对汉英词汇空缺的影响[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07)

[3]李青.汉英词汇词义与文化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1)

汉英文化中“礼貌”差异初探 第11篇

1 英汉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礼貌”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关于礼貌原则, 国内许多外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评价及修正, 从语用学、修辞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提出了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1.1 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关于礼貌原则, 我们所熟知的是Leech的"Politeness Principle" (PP) 。Leech根据英语文化特点提出了6条礼貌准则:

1) 得体准则: (1)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2)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2) 慷慨准则: (1)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 (2)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 赞誉准则: (1) 尽量少贬低别人; (2) 尽量多赞誉别人。

4) 谦虚准则: (1) 尽量少赞誉自己; (2) 尽量多贬低自己。

5) 一致准则: (1)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2)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 同情准则: (1)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2)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Leech, 1983)

这六条次则只是说话重点不同, 其中“得体”与“慷慨”, “赞誉”与“谦逊”都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得体”讲的是对待他人, “慷慨”是如何对待自己。“赞誉”规定如何看待他人, 而“谦逊”规定如何看待自己。“一致”指不应直接表达不同意对方的看法;“同情”指的是注意表达自己对对方同情的心情。 (何自然, 1997)

实际上, Leech并不是研究礼貌原则的第一人, 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Erving Goffman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 (贾玉新, 1997) , 建立了礼貌模式。他认为, 人的行为分为“前台”和“后台”行为二种, “面子功夫”是“前台”行为。Lakoff 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1) 不要强加于人;2) 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3) 增进双方的友情 (Lakoff R, 1973) 。Lakoff R的礼貌规则提出较早、较为笼统, 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Brown和Levinson (1978) 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面子论”。他们认为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 保留面子。在面子受到威胁时人们会设法保住自己的面子, 而在保留自己面子的同时又会威胁到别人的面子, 所以在交往中保留双方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 (何自然:1997) 。他们还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指人们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许, 后者指人们有自主的自由, 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而感到丢面子。

1.2 汉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中国学者在Leech礼貌原则和Brown&Levinson“面子论”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汉民族文化和礼貌现象, 提出了符合汉语文化的礼貌原则。其中最突出的是顾曰国提出的适用于汉语文化的五条礼貌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 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

2) 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 在相互称呼是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 文雅准则:出言高雅, 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 有教养。“先用雅言, 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这与“脸”、“面子”有关。求同, 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 尽量和谐一致, 满足对方的要求, 赞同对方。

5) 德、言、行准则: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词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顾曰国, 1992)

2 汉英礼貌原则的语用对比

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的汉语礼貌准则相比较, 可以发现:两者都是对人类礼貌言语行为的概括, 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都是人们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都是other-oriented;礼貌交际的核心都是尽量说好话, 尽量为他人考虑, 使他人受益。

由于文化、历史、习俗等的不同, 汉英礼貌原则也存在一些语用差异。

1) 应答称赞语的差异。谦虚是礼貌的一种表现, 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谦虚的程度有所差异。当受到赞扬时, 汉民族往往先自贬一番, 以示谦虚;英民族则用"Thank you"来回应。他们认为, 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英民族听到中国人自贬则认为他们虚伪、言不由衷, 再者因自己的赞语被否决而认为汉民族无礼。

2) 称呼语差异。汉语的称呼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 中国的“卑己尊人”在称呼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般说来, 汉文化中使用称呼语时考虑的社会因素很多, 如性别、职业、关系及场合等, 相应用上表示头衔、亲属关系的称呼词, 如王经理、婶婶。英语称呼语相对简单, 主要模式是“称谓词+姓”, 如Mr Green或直呼其名。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词也简单, 如婶婶、姨妈、舅妈等在英语中都只用Aunt。

3) “面子”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面子”, 在人际交往中讲究赏脸, 给面子。当不得不伤及面子时, 往往是先肯定/赞同后指出不足/分歧, 这就是所谓的“求同” (顾曰国, 1992) 。而英语民族则直接地指出不同观点或不足。

4) 思维方式对礼貌语用差异的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 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连淑能, 2002) 。因此思维方式差异是汉英的礼貌语用差异的因素之一。

汉英民族思维差异集中体现在整体和个体思维的差异上, 由此形成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汉民族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影响, 形成了从整体出发, 以整体为参照的直观思维;而英民族受近代实验科学的影响, 偏好分析, 部分优先, 重逻辑推理, 是线性思维。这也就形成了汉民族强调人际交往中的“以和为贵”顾全大局, 重集体利益;英民族强调个人主义, 重个人作用。

3 结束语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遵循着不同的礼貌原则。我们应该深入的研究汉英礼貌的特点及语用差异, 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礼貌原则, 成功的进行交际和沟通, 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发展;避免因礼貌原则的运用不当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失败。

摘要:该文试图通过对汉英礼貌原则及其语用差异的对比, 使人们认识到这些差异, 避免因对跨文化礼貌原则认识不足, 而造成交际失败。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思维方式差异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7.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5]Brown.&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6]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