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释/控释肥料研究(精选7篇)
缓释/控释肥料研究 第1篇
按照世界粮农组织 (FAO) 的统计, 20世纪, 世界粮食产量提高的40%~60%应归功于肥料的使用。随着高产作物的推广, 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越来越大, 肥料的使用将成为提高甚至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保障。但是, 人们不得不面对常规化学肥料的利用率低, 尤其是常规化肥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在发达国家氮肥的利用率为40%~60%, 磷肥为10%~30%, 钾肥为50%~60%。而在我国的利用率则更低。有一半以上的化肥通过各种途径流失, 这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为严重的是流失的化肥进入生态环境, 引起水体污染, 土体污染, 带来温室效应等问题。控/缓释肥料是能够控制或延缓肥料的释放时间和释放量, 使其与作物的需求相协调的新型肥料。控/缓释肥料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减少肥料流失, 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方法。
1 国外控/缓释肥料的研究进展
国外控/缓释肥料的研究起步较早, 主要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法国的Basfag公司可以算是缓释肥料之父, 他们在1924年就取得脲醛肥料的专利, 并在1955年开始工业化生产。目前, 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控/缓释肥料主要包括脲甲醛、硫衣包膜尿素和聚合物包膜肥料。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硫衣包膜尿素 (SCU) , 但是即使使用了密封剂等材料, 硫膜在制造和使用时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残缺与破损, 易被微生物分解, 造成不能按照预期的设想释放养分。20世纪80年代, 人们在硫包膜表面再包裹一层有机聚合物, 提高了硫衣包膜尿素控释性能的稳定性。1964年, 美国采用热固性树脂为包膜, 开发并首先实现树脂型包膜控/缓释肥料的工业化生产。此后德国、加拿大、日本等许多国家开发出不同聚合物作包膜材料的肥料。
日本的控/缓释肥料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目前其研究和应用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日本将聚烯烃薄膜的低透水性和乙烯-乙酸乙酯共聚物的高透水性相结合, 通过调节其比例, 实现了对释放速率的控制。1994年日本开发出用聚乙烯、聚环氧乙烷、壬基苯基醚加滑石粉的悬浮液喷雾包膜的工艺, 这一工艺也可以用于喷雾含玉米淀粉和过氯乙烯的溶液作为包膜。美国在包膜肥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在硫包尿素外面再包一层烯烃聚合物密封层, 一个是发展耐磨包膜肥料。日本的控/缓释肥料研究重点着眼于可降解的聚合物膜, 以及对控/缓释肥料随时间的释放特性的控制, 目前已经研制出的有释放量随时间成指数关系和S型曲线关系的包膜肥料。
欧洲主要的控/缓释肥料研制国家有德国、法国、西班牙和荷兰。他们和以色列、印度等使用不同的包膜材料, 开发出不同的包膜方法。
2 国内控/缓释肥料的研究进展
我国是施肥大国, 但是控/缓释肥料的研究却相对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化工研究所合作, 研制成释放特性非常好的包膜碳酸氢铵, 使氮素在水稻上的利用率达到74%。国内工作做得较好的单位还有郑州工学院, 北京农林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等。郑州工学院, 把养分控制释放时间提高到95天以上。北京农林科学院实现了线型和S型的释放特性, 同时提高了包膜的降解性。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通过添加脲酶抵制剂和硝化抵制剂来延缓肥料的释放, 取得很好的效果。
3 国内外控/缓释肥料的应用现状
目前, 控/缓释肥料的价格比常规肥料高很多, 因而限制了其使用。在西欧和美国, 农业市场中只有少数高价经济作物使用控/缓释肥料, 主要应用领域还限于非农业市场, 如高尔夫球场, 专业保养草坪, 苗圃和温室等。控/缓释肥料在日本则主要应用于农业市场, 在水稻上的应用就达到20%以上。近几年, 控/缓释肥料在农业上的应用正在大幅增加, 2005年增长率达到5.5%。我国已经建立了数个控/缓释肥料生产厂, 已有产品成本接近常规肥料, 并开始用于大田作物, 同时销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4 控/缓释肥料的发展对策
尽管控/缓释肥料成本比常规化肥高, 但是控/缓释肥料能提高作物产量, 相对来说还是可以提高经济收入。另一方面, 控/缓释肥料在作物的一生中只需一次施用, 可以节约劳动成本, 减少了对作物的伤害。由于养分释放不是一次性的, 不会造成养分浓度过大烧苗的现象。控/缓释肥料比常规肥料具有很多优越性, 但是还无法大面积推广。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工艺不成熟, 成本较高, 二是养分释放特性不能满足某些作物的需要。三是控/缓释肥料与传统肥料有很大的不同, 其评价体系还不完整, 成效不是施肥后马上能看出来, 需要一定时间来接受。四是部分包膜材料降解慢或者不可降解, 对环境的影响还不能确定, 具有潜在的威胁性。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确定控/缓释肥料的发展对策, 首要的是继续开发成本低廉的包膜材料, 完善制备工艺, 降低成本;其次是加大力度开发具有不同释放特性的肥料, 使其使用范围更广。另外, 通常所说的控/缓释肥料主要是指氮肥, 其中的磷和钾的成分很少或者干脆没有, 可以在其中适当加入磷和钾, 甚至作物生长所需的其它微量元素, 制成全养料的控/缓释肥料, 真正实现只需一次施肥。通过增加推广力度, 让人们看到它确实能提高收入, 人们一定会接受这种新型肥料。
5 结束语
缓释/控释肥料研究 第2篇
从分析我国化肥在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出发,分析了发展缓/控释肥料的必要性.通过对比国外缓/控释肥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论述了国内缓/控释肥料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走向及其需要重点攻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 者:吴欢欢 李若楠 张彦才 霍习良 WU Huan-huan LI Ruo-nan ZHANG Yan-cai HUO Xi-liang 作者单位:吴欢欢,WU Huan-huan(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李若楠,张彦才,LI Ruo-nan,ZHANG Yan-cai(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
霍习良,HUO Xi-liang(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玉米应用缓控释肥料技术研究 第3篇
1组织领导,抓好项目落实,是完成该项目的可靠保证
1)建立项目领导组织。组建由主管农业的副区长为组长,农委主任、中心主任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和中心副主任、土肥站站长为组长的技术专家组、监督整个项目的制定、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各乡镇办事处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
2)认真组织实施。为了使该技术项目在推广应用中不跑粗不走样,提高技术到位率。我们一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任务与目标、试点设置等作了详细的安排;二是精心指导。在各主要农事季节,项目组全体技术人员深入到村屯地块,对农户进行了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三是认真落实。我们通过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面积等办法, 强化了项目的组织实施力度,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增加项目的投入。对承担项目的乡镇及农户实行免费采集土样化验分析,免费提供肥料应用配方,免费技术指导、免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等办法,充分调动农户应用技术的积极性,现已完成了对8 000个农户的免费服务。
2抓好资金和物资落实是完成项目的前提
为了准确获得全区最佳玉米施肥配方给肥料生产企业提供科学数据,中心连续三年秋收后封冻前组织人员下乡采集土样3 600份,所取土壤在当年年底前全部化验完成并分析总结,以保证能提前三个月提供给肥料生产企业,保证企业能按时生产出所需缓释肥料。全区共为该项目筹措提供资金14 259.0万元,上下站参与的科技人员200余人次,从而保证了该项目的顺利进行。
3狠抓技术落实是保证该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
在技术落实上,北林区推广中心成立了技术指导组,组长由推广中心主任张树春担任;技术顾问由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淑娟同志担任,技术指导组由土肥站站牵头,各相关站所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科技人员及相关村的技术员参加。
1)针对问题,搞培训。在每年的科普之冬、之春下乡培训过程中,都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指出当年的玉米施肥方面存在问题,吸引听课农户的注意力,从而针对问题讲解解决措施实施的必要性, 使农户做到心服、口服,促进了技术的掌握和实施。在培训同时下发技术资料。
2)搞好试验示范,促进推广。为了更快的解决玉米施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些玉米生产主要乡镇都布置了试验示范点,每个点的试验都专人负责,整个过程,全部亲自实施,保证了试验数据的科学准确。在试验基础上不断扩大示范点,全区共设施肥点10处,有效展示了缓释肥技术应用的效果,通过示范起到了样板带动作用,特别在北部因栽培玉米费工费时放弃玉米生产的乡镇,玉米缓释肥技术为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增加了农民种玉米的信心, 扩大了玉米的栽培面积。
3)组织召开现场会。通过组织施肥技术应用现场会、田间博览会等参观学习活动,使玉米应用缓释肥料技术的作用进一步深入人心。特别在一些园区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玉米园区——绥胜胜利四村的示范展示区,充分利用省市在此召开现场会的契机,有力地宣传了玉米应用缓释肥料技术的效果。在新华乡种子管理站的示范点,充分利用农户关注品种的想法,使前来参观考察品种的农民不但了解了品种,也了解了缓释肥应用技术,使该项技术被广大干部和农民所接受认可。
4)积极咨询服务,经常指导技术。为了保证该项目落实、落靠,在项目实施前,中心召集有关乡镇推广人员进行开会,强调实施该项目的意义,并给农户发放田间档案,同时要求搞好咨询服务工作。中心技术指导组与各乡镇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基层,走村串户,进入田间实行面对面指导,进行技术咨询服务,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今年共咨询服务农户生产问题2 700多人次。
4结语
总之,玉米应用缓释肥料技术因其具有:减少肥料养分特别是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减少施肥作业次数,节省劳力和费用;避免发生由于过量施肥而引起的对种子或幼苗的伤害;保护环境等科技进步点,在示范应用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可以说是农业增产的第三次革命,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摘要:玉米一直是我们北林区的主栽作物,近年播种面积都在5.33万hm2以上。提高玉米产量,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巩固北林区粮食主产区的地位。
关键词:玉米,应用,缓控释肥料技术
参考文献
[1]宋占奎,赵丽华,高文静,等.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4,(2):48-50.
[2]孙秀振,黄绪甲,张令山.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J].农业知识,2014,(10):50.
保水缓释肥料研究进展 第4篇
关键词:高吸水树脂,制备方法,缓释肥料
0 引言
水和肥料是作物生长的基础条件, 同时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资源。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农田化肥的当季利用率氮肥只有30-50%, 磷肥为10-20%, 钾肥为35-50%, 低于国外同类肥料约5-20%。以氮肥为例, 每年损失的氮量相当于1900多万吨的尿素, 折合人民币380多亿元[1]。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缓/控释肥料生产技术为解决化肥利用率低和化肥污染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研发进展[2],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缓/控释氮肥的利用率可高达70%以上, 比尿素或硫酸铵高出30-50%, 增产10%以上, 显出巨大的节肥增产效果。
另一方面,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 农业用水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 占我国水资源消耗的80%左右。高吸水树脂 (superabsorbent polymer, SAP) 是一类轻度交联的含有大量羟基、羧基等亲水基团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它能吸收其自身重量几十倍乃至上千倍的水, 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含量, 防止水土流失, 而且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增强土壤通透性, 降低植物死亡率, 提高土壤保肥能力, 广泛应用于农田抗早保水、作物保苗增产、园林绿化、沙漠治理等[3]。将SAP与肥料复合一体化, 制成具有吸水、保水性能的缓/控释肥料, 能有效的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减少灌溉频率, 降低肥料浓度过高对作物的毒害作用及环境污染, 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 高吸水树脂及种类
高吸水树脂是一种含强亲水性基团、并经过适度交联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能在短时间内吸收其自身质量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水并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 即使在受热、加压条件下也不易失水, 对光、热、酸碱的稳定性好。高吸水性树脂的开发与研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1966年, G.F.Fanta等人最早从部分水解的淀粉接枝丙烯睛共聚物制得高吸水性树脂;1974年7月《化学周刊》报道了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所Weaver等在开发农产品玉米应用时, 成功地制得了高吸水性树脂, 开辟了SAP的新纪元;此后高吸水性树脂逐渐成为一个独立、新兴的科研领域。
目前超强吸水剂主要分为三大类:合成聚合物、天然高分子和天然高分子改性系列。合成聚合物系列包括:聚丙烯酸类、聚乙烯醇类、聚丙烯酰胺类等, 由于合成聚合物系列反应易于实现且吸水率较高, 故目前工业上生产主要以合成聚合物系列为主, 但不易被生物降解, 属于非环境友好型材料, 且价格较高;天然高分子系列包括:淀粉、纤维素、壳聚糖、其他天然高分子等, 天然高分子系列以可再生资源天然产物为原料, 原料来源广, 价格便宜, 且有成为环境友好型材料的潜力, 但保水率低、易水溶, 在缓释肥料上研究应用较少;天然高分子改性是天然大分子与化工单体接枝共聚或混聚得到的半合成保水剂, 它兼具合成材料吸水保水性能力强、可重复利用和天然原料成本较低的优势, 是SAP型缓释肥中常用且最具开发前景的吸水剂种类。
2 保水缓释肥料制备方法
目前保水型缓释肥料主要有混合型、包膜/包裹型、吸附型以及化学反应型。
混合型吸水保水缓释肥料是直接把吸水性聚合物和普通肥料或者缓释控释肥料混合在一起来制备保水缓释肥料。
包膜/包裹型保水缓释肥料是指以肥料为核心, 用含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包膜物质包膜, 包膜法是将肥料与高吸水树脂复合的一种常见方法。根据肥料加入时间的不同, 包膜法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制备高吸水树脂的聚合体系中直接加入肥料, 使肥料在聚合反应的进行过程中逐渐填充于树脂凝胶的三维网络;另一类是在水等液体的作用下将事先合成的高吸水树脂粉末粘附在肥料颗粒的表面, 从而形成紧密的包膜结构。在实际应用中, 这两种方法常常结合起来使用。包膜法的缺点在于, 包膜过程中的聚合反应对肥料的性质影响很大, 例如尿素在聚合热的作用下容易产生缩二脲, 对作物种子和幼苗均有毒害作用;另外, 肥料的存在对树脂的聚合过程及聚合物网络结构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吸附型吸水保水缓释肥料是直接把高吸水性树脂浸泡在肥料溶液中, 达到溶胀平衡后, 干燥、粉碎来制备缓释肥料。这种工艺是最简单的制备保水缓释肥料的方法, 能够提供一定量的水分和养分, 但养分浓度不易提高。与包膜法及化学结合法相比, 物理吸附法具有条件温和、操作简单、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与肥料的结合过程相分离等优点。但是, 用该法物理吸附的肥料在干燥过程中容易聚集在颗粒的表面, 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突释效应”。另外, 当肥料对高吸水树脂吸水倍率有较大影响时, 与树脂结合的肥料量比较低。
化学反应型的保水缓释肥料是指通过吸水性聚合物的化学改性的方法, 将肥料养分基团通过化学键键合在大分子骨架上, 从而使其既有吸水、保水抗旱性能, 又具有缓释性能。该方法提供养分形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结合养分离子的解吸机制提供养分;二是通过材料的降解或分解机制提供养分。这两种机制提供养分的能力取决于合成材料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3 保水型缓释肥料的性能测定方法
吸水保水缓释肥料的主要性能为养分释放速率和在土壤中的吸水保水作用。然而, 吸水保水缓释肥料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和其制造工艺和释放途径、机理的不同,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测定方法和标准。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性能测定方法。
3.1 养分释放性能的测定
3.1.1 养分释放性能的测定方法
目前检测养分释放速率的主要方法有:水或缓冲溶液浸泡评价法、土壤评价法、生物学评价法。
水或缓冲溶液浸泡评价法[4], 将缓释肥料浸泡在水中或者在缓冲溶液中, 静置, 定期检测溶液中的肥料养分含量, 比较常见的方法是7天静止水溶出率法。这种检测方法比较简单, 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方法。然而所测的结果与实际效果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该法是在均相中进行, 但是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的非均相组成, 再者土壤中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生物作用等都会影响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和转化。土壤评价法[5]:该法考虑了肥料在水中的溶出率和土壤层对肥料的吸附作用, 将缓释肥料直接或间接的埋入土壤中, 培养一段时间后, 测定其养分释放速率。其中土柱淋溶法具有低成本、操作简单、耗时少且稳定性较高等特点, 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物学评价法[6]:以盆栽实验或大田实验来研究养分释放规律, 通过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养分吸收量或者土壤肥料养分残留量与速效肥进行对照, 计算缓释肥料的养分释放量。由于, 不同土壤、不同的作物对同一肥料的吸收作用是不相同的;再者大田实验还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降水、温度、虫害等条件影响;所得的实验结果难于得到一致的规律性, 但是对于专用缓释肥料有较大的应用前景。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方法外还有同位素示踪法、电导法[7]、红外光谱法[8]等来检测缓释肥料的释放性。
3.1.2 影响保水型缓释肥料养分释放的因素
影响缓释肥料养分释放的因素主要有土壤含水量、温度、土壤种类、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吸水保水缓释肥料养分释放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 在田间含水量在25%-125%之间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养分释放速率也增加, 含水量太低时会出现养分延滞现象。土壤温度与土壤蒸汽压和土壤的生物活性相关。土壤的蒸汽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土壤的生物活性在温度为20℃到30℃之间, 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从而增加了肥料养分释放速率。不同的土壤种类, 土壤的酸碱度、腐殖质含量、各种离子类型和浓度都不相同, 而对于离子型保水材料其吸水保水性能受离子浓度、离子种类和PH的影响较大。离子浓度越高其吸水倍率越低, 离子价态越高吸水倍率也越低。土壤中的生物活性一方面影响了肥料养分的转化速率, 另一方面对于可降解的吸水保水缓释肥料起着决定的作用。
3.2 吸水保水性的测定方法
吸水保水性能是保水吸水缓释肥料的另一重要性能。对于吸水保水缓释肥料的吸水保水性能的检测主要是参考高吸水性树脂对于土壤的吸水保水检测方法。将缓释肥料埋入土壤中, 以比较含有吸水保水缓释肥料和未添加吸水保水缓释肥料的土壤的饱和吸水量和蒸发比作为评价标准。
4 保水型缓释肥料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4.1 存在的问题
保水型缓释肥料能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经济损失的同时又能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 节省农业用水, 提高作物产量等优点, 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保水型缓释肥料在性能、推广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水缓释肥料的吸水保水性能与吸水保水材料的吸水保水性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主要是因为目前的肥料一般是电解质类的, 这对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倍率有较大的影响。 (2) 保水型缓释肥料的成本较高, 价格昂贵, 难于推广。 (3) 保水型缓释肥料由于其吸水保水性能使其难于长期保存。 (4) 目前对于保水型缓释肥料的养分释放机理和释放动力学等理论研究比较缺乏。 (5) 使用合成系高吸水性树脂, 由于其降解性较差会在土壤中残留, 长期大量使用, 务必对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天然可降解高吸水性树脂其性能较差。 (6) 高吸水树脂在土壤中会形成凝胶, 其强度大大降低, 作为包膜层容易出现漏洞, 使养分的缓释性能不均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2 发展趋势和前景
保水型缓释肥料无论对于我国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还是南方季节性干旱地区, 无论对于大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生产, 还是园林绿化、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工程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于节约水肥资源, 减少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增产增收,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寻找廉价的材料、原料, 简化合成工艺路线, 大幅度降低成本。②加强理论研究, 比如养分释放机理、保水机理等的研究。③开发可降解的改性天然系高吸水树脂作为包膜层的保水型缓释肥料。④提高保水型缓释肥料的耐盐性和吸水后的强度。⑤定量的评价其给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带来的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庆逵, 朱兆良, 于天仁.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 1998:1-5.
[2]赵秉强, 张福锁, 廖宗文等.我国新型肥料战略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 (5) :536-546.
[3]刘瑞凤, 宗莉, 张传卫等.多功能复合材料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6) :424-426.
[4]张民, 杨越超, 宋付朋等.包膜控释肥料研究与产业化开发[J].化肥工业, 2005, 32 (2) :7-12.
[5]崔静, 谷思玉, 李菊梅等.缓/控释肥养分释放特性的评价方法概述[J].化肥工业, 2009, 36 (1) , 23-27.
[6]何圆球.红壤丘岗区农林渔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优化模式研究[A].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红壤生态系统研究 (第五集) [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1-27.
[7]戴建军, 樊小林, 喻建刚.电导率法快速检测缓释复合肥养分释放的探讨[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 4:83-88.
缓控释肥料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当涂县黄池镇马鞍山市徽农粮油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 试验地前茬为杂交水稻, 土壤类型为灰泥田, 肥力中等偏上, 农田基础设施完善, 旱涝保收, 同时试验地是当地普通田块, 有较强的代表性。耕层厚度15 cm左右, 地下水位较低, 质地为重壤。耕地土壤含有机质28.9 g/kg、全氮1.83 g/kg、有效磷16.8 mg/kg、速效钾71 mg/kg, p H值6.8。
1.2 试验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德油10号, 栽培方式为撒直播, 播种量3 kg/hm2。供试肥料:缓控释肥料, 养分含量为42% (21-10-11) 、配方肥, 养分含量为45% (18-15-12) 、普通复合肥, 养分含量为45% (15-15-15) 、尿素 (纯N≥46%) 、氯化钾 (K2O≥60%) , 以上肥料均为市售。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分别为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复合肥450 kg/hm2作基肥, 尿素150 kg/hm2作苗肥, 尿素90 kg/hm2作蕾薹肥;配方肥处理:配方肥450 kg/hm2作基肥, 尿素150kg/hm2作苗肥, 尿素60 kg/hm2、氯化钾60 kg/hm2作蕾薹肥;缓控释肥料处理:控释掺混肥750 kg/hm2;以空白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0 m2。每个处理间开沟, 防止串肥串水, 试验地周围设1 m以上保护行。试验除肥料使用不同外, 其他农事操作措施同常规处理。
1.4 数据统计方法
成熟期按各小区实收计产, 分别统计籽粒产量。土壤养分含量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3]。数据处理采用微软Excel计算。肥料的农学效率 (AE) 是指特定施肥条件下, 单位施肥量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4], 计算公式如下:
AE= (特定的化肥施用下作物的经济产量-对照作物的经济产量) /肥料纯养分投入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与空白对照相比, 缓控释肥、配方施肥及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均表现出增产, 说明施肥对油菜有明显的增产效果。通过方差分析可知, 处理间F值 (5 574.019) >F0.01 (9.780) , 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说明不同处理对油菜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经过多重比较可以看出:缓控释肥料处理、配方肥处理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产量差异极显著, 说明施用缓控释肥及配方施肥比农民习惯施肥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油菜产量, 缓控释肥处理产量最高, 但与配方施肥处理产量无明显差异。缓控释肥、配方施肥及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别比空白对照增产1 555、1 545、1 115 kg/hm2, 增产率分别为140.09%、139.19%、100.45%, 缓控释肥、配方施肥分别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440、430 kg/hm2, 增产率分别为19.78%、19.33%。
2.2 施用效果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各施肥处理纯收益最高的为配方施肥处理, 分别比缓控释肥处理、农民习惯处理增收632、1 915元/hm2;其次为缓控释肥处理, 比农民习惯处理增加1 283元/hm2。各处理的投入产出比配方施肥>农民习惯施肥>缓控释肥, 分别为4.05、3.26、2.99。肥料的农学效率缓控释肥>配方施肥>农民习惯施肥, 分别为4.92、4.58、3.55, 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缓控释肥利用率较高。由于缓控释肥价格偏高而导致投入产出比较低及肥料纯收益低于配方施肥, 但缓控释肥只施一次基肥, 减少了追肥时的用工成本, 同时缓控释肥的利用率高从而降低肥料对环境的污染风险。因此, 缓控释肥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如何进一步降低缓控释肥价格,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将是扩大其应用面积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1) 通过田间试验表明, 在该试验的条件下, 缓控释肥处理前期苗不旺长, 后期不脱肥, 整个生育植株长势稳健, 抗寒、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缓控释肥处理与配方施肥处理产量相近, 缓控释肥处理和、配方施肥处理与习惯施肥处理之间产量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分别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19.78%、19.33%, 分别增加纯收益1 283、1 915元/hm2。
(2) 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缓控释肥及配方施肥能够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 增加农民种田效益, 同时缓控释肥显著提高肥料的农学效率和降低用工成本, 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 同时解放了部分劳动力, 减轻了环境污染, 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缓控释肥价格偏高, 降低肥料价格、减少生产成本将是缓控释肥大面积推广使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5,6,7]。
注:比较方法为最小显著极差法 (LSR-SSR) , 大写字母表示达到1%显著水准。油菜籽4.90元/kg、复合肥2.5元/kg、配方肥2.6元/kg、尿素2.30元/kg、氯化钾3.6元/kg、缓控释肥3.4元/kg。
参考文献
[1]粟晓万, 杜建军, 贾振宇, 等.缓/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12) :234-238.
[2]王茹芳, 张夫道, 刘秀梅, 等.胶结型缓释肥在小麦上应用效果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3) :340-344.
[3]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4]张福锁, 王激清, 张卫峰, 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 2008, 45 (5) :915-924.
[5]宣凤琴, 韩效钊, 王启聪, 等.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8) :10891-10892.
[6]邓力超, 薛灿辉, 屠乃美, 等.包膜型缓释肥及在油菜上的应用[J].作物研究, 2012 (5) :616-619.
缓释/控释肥料研究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该试验位于引黄灌区, 光照条件良好, 地下水位1.5 m。试验设在庙台乡省悟3 队某农户的试验田, 该试验田所处位置GPS坐标为39.10162° N, 106.74160° E。试验田为盐碱地, 土壤属灌淤土, 土质为壤土, 排灌条件较好, 前茬为单种小麦。2015 年春季作物施肥前进行土壤测试, 试验地土壤含全盐1.28 g/kg、有机质21.5 g/kg、全氮1.31 g/kg、速效氮114.7mg/kg、速效磷98.5 mg/kg、速效钾237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脱水番茄, 品种为屯河9 号。试验肥料为缓控释肥料农博士46 (24-14-8) 。
1.3 试验设计
采用单因子5 水平田间试验方法[1,2], 设15 个处理, 3 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62.3 m2。试验设计施肥处理见表1、2。
1.4 试验实施过程
处理1、2、3、4 分别按照试验设计的施用量基施或追施[3,4]。处理5 (习惯施肥) 于4 月底起垄前基施尿素225kg/hm2、磷酸二铵450 kg/hm2, 6 月上旬追施尿素225 kg/hm2, 6 月下旬追施尿素300 kg/hm2, 应用肥料是银川尿素、 磷酸二铵 (N 18%、P2O546%) 、 加拿大硫酸钾 (K2O 50% ) 。 田间试验小区布置见图1。
1.5 调查项目
进行灌水、作物生育期、全生育期施肥、单株果实成熟度、产量、增产率及增收情况、作物收获后进行土壤调查。6月10 日灌头水, 6 月24 日灌二水。作物收获后进行土样采集, 各处理取0~20 cm土层, 1/3 在右垄上取, 2/3 在垄沟上取, 15 点取样化验, 调查土壤养分[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作物生育期
处理1、2、3、4、5 的移栽期均为5 月9 日, 现蕾期均为6月8 日, 成熟期均为8 月25 日。
2.2 不同处理单株果实成熟度
如表3 所示, 处理3、4 果实成熟度较高, 分别是90%和92%, 处理3 单株果实产量最高, 达到2.42 kg, 处理2 果实成熟度最低, 为69%, 处理2 单株果实成熟产量最低, 为1.97 kg。
2.3 不同处理作物测产及增收情况比较
如表4 所示, 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是处理3、4、1、5、2。其中处理3 折合产量为102 471.90 kg/hm2, 较处理5 增产10 064.20 kg/hm2, 增幅达10.9%, 增收达3 592.18 元/hm2。
对以上进行方差分析, 如表5、6 所示, 处理3 与其他处理均极显著的差异;其次为处理4, 极显著高于除处理3 外的其他处理, 处理1 和处理5 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但极显著高于处理2。综上所述, 在同等自然条件下, 处理3、4 与处理5 相比都有增产效果, 但处理3 增产效果最好, 其次是处理4。在脱水番茄上施缓控释肥料农博士46 (24-14-8) , 全生育期都为1 500 kg/hm2时, 处理1 全生育期基施1 500 kg/hm2, 产量高于处理2 基施900 kg/hm2、追施900 kg/hm2, 而处理3施缓控释肥料农博士46 (24-14-8) 900 kg/hm2作为基肥、追施尿素313.5 kg/hm2时产量最高, 小区平均产量达638.4 kg, 说明在脱水番茄上缓控释肥料农博士46 (24-14-8) , 产量不是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增产, 而与它的施肥时期有很大的关系, 缓控释肥料以合适的量作为基肥时增产明显, 而作为追肥时没有增产效果。
2.4 不同处理作物收获后土壤测试比较
如表7 所示, 作物收获后处理1 和处理2 土壤测试值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高于处理3、4、5, 处理3、4、5 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数值相差不大, 说明处理1、2 施入土壤中的肥料, 作物没有完全吸收, 有一部分还残留在土壤中, 没有发挥肥料的最大效应。
3 结论与讨论
同等自然条件下, 在脱水番茄上基施缓控释肥料农博士46 (24-14-8) 900 kg/hm2、 追施尿素313.5 kg/hm2, 脱水番茄果实成熟度和单株果实成熟产量与习惯施肥相比都表现突出, 对脱水番茄增产效果明显, 虽然肥料投入增加, 但增产10.9%, 相对效益增加3 592.18 元/hm2; 在脱水番茄上用常规化肥基施尿素348 kg/hm2、磷酸二铵262.5 kg/hm2、硫酸钾138 kg/hm2, 追施尿素313.5 kg/hm2, 与习惯施肥相比肥料投入减少, 增产6.2%, 相对效益增加2 823.14 元/hm2。 脱水番茄生产建议应用上述施肥技术, 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晓日.新型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 :3-8.
[2]唐拴虎, 张发宝, 黄旭, 等.缓/控释肥料对辣椒生长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8 (5) :986-991.
[3]肖强, 张夫道, 王玉军, 等.纳米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5) :951-955.
[4]黄旭, 唐拴虎, 徐培智, 等.不同种类缓/控释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8) :95-96.
[5]王宜伦, 孟彩霞, 李沙莉, 等.缓/控释肥料对芝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 :145-148.
缓释/控释肥料研究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92例高血压患者, 患者均符合2009年修订《中国高血压预防指南》 (基层版) 的诊断标准, 即收缩压大于等于140 mm 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 mm Hg[5]。注意:选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或者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 测量血压时选择清晨进行, 患者取座位, 测量之间先安静的休息5 min, 测量患者的上臂肱动脉血压, 重复测量3次, 取平均值;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高危与极高危的患者、糖尿病、冠心病、心肌肥厚及主动脉狭窄的患者。该试验经过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6例。观察组46例患者中, 男34例, 女12例, 年龄27~67岁, 平均 (44.98±11.2) 岁;对照组46例患者中, 男34例, 女12例, 年龄27~67岁, 平均 (45.18±11.2)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危险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高血压健康宣教, 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 充分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 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坚持规范化药物治疗, 定期测量血压。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口服30 mg/次, 1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次, 1次/d。服药1周后早晚8点各测量1次血压, 并记录血压值。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服药治疗后第8周末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 每周随访患者早晨8~10点平静状态下的血压, 谷效应为治疗前后2次动态血压监测中服药前2 h的降压平均值, 峰效应为作用最大2 h的降压平均值[6]。观察患者是否发生低血压、心率加快、水肿、头痛以及牙龈增生等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1年后规律服药情况来比较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4 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并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的收缩压下降大于20 mm Hg, 舒张压下降大于10 mm Hg为显效;患者的收缩压下降值在10~20 mm Hg或者处于正常值左右, 舒张压下降5~10 mm Hg或者下降至正常值左右为有效;患者的收缩压下降小于10 mm Hg, 舒张压下降小于5 mm Hg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个月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0.05
2.2 两组谷/峰比值比较
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为84.82%和82.46%,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22%和44.38%,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发生低血压2例, 头痛1例, 水肿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 (4/46) ;对照组患者发生低血压1例, 头痛1例, 水肿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 (3/46)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用药1年后, 观察组中有19.57% (9/46) 的患者自行停药, 对照组中有2.17% (1/46) 的患者自行停药,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主要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 同时可伴有血管、心脏、脑以及肾脏等器官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 高血压目前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中, 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意外, 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再是肾功能衰竭, 这都会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7,8,9]。
硝苯地平是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其适用于各类型的高血压, 该药的特点是: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导致了神经体液活化, 经多年临床使用, 该药的疗效得到了肯定, 其中硝苯地平有缓释片与控释片的制剂, 两种制剂均有较好的降压效果[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2个月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为84.82%和82.46%,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22%和44.38%,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 (4/46)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 (3/46)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用药1年后, 观察组中有19.57% (9/46) 的患者自行停药, 对照组中有2.17% (1/46) 的患者自行停药,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硝苯地平控释片的降压疗效优于硝苯地平缓释片, 而且控释片降压作用更持久、平稳,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硝苯地平缓释片与控释片的降压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高血压的患者92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控制血压, 对照组患者硝苯地平缓释片进行控制血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收缩压和舒张压谷/峰比值、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依从性的差异。结果:治疗2个月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为84.82%和82.46%,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22%和44.38%,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 (4/46)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 (3/46)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用药1年后, 观察组中有19.57% (9/46) 的患者自行停药, 对照组中有2.17% (1/46) 的患者自行停药,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的降压疗效优于硝苯地平缓释片, 而且控释片降压作用更持久、平稳,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硝苯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学鹏.硝苯地平缓释片与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18) :18-19.
[2]王璐.社区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控释片降压效果与经济投入的综合评价[J].实用心脑血管杂志, 2010, 18 (9) :1347-1348.
[3]雷利平.硝苯地平缓释片与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 :111-112.
[4]赵慧琴.硝苯地平缓释片与硝苯地平控释片的降压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13, 10 (12) :34-35.
[5]刘力生, 王文, 姚崇华, 等.中国高血压预防指南 (2009基层版) [J].中国高血压杂志, 2010, 18 (1) :13-28.
[6]谢湘雄.硝苯地平控释片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8) :170-171.
[7]Pang Y H.Progress of study on externa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imary hypertension[J].World Chinese Medicine, 2014, 9 (6) :818-821.
[8]许瑛.复方罗布麻片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77例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10) :1479-1480.
[9]Wu W Y, Wang W H, Zhang J.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of nifedipine GITS and nifedipine SR o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Chin J Cardiovasc Rehabil Med, 2011, 20 (3) :27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