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变化与影响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火烈鸟
2025-09-14
1

变化与影响范文(精选12篇)

变化与影响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 自1978年我国着力发展加工贸易至今, 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可见,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使用外资的重要方式, 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从1980年的16.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0535.9亿美元。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外贸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 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增加了国家外汇和财政收入,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 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 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家鼓励政策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 这不仅表现在贸易数量和在对外贸易比重上的增加, 在产业结构上也得到优化和升级。1978年, 加工贸易在我国起步时, 主要以服装、鞋帽业简单的来料、来样加工装配为主, 只是赚取少量的加工费 (外汇) 。现在, 加工贸易发展到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高科技、高增值已成为现代加工贸易的主要特征。但是, 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问题。

1.加工贸易发展畸形。

长期以来, 由于加工贸易在国内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加工贸易的增长方式呈数量型增长, 加工产品很多是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产品。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低端位置, 国内价值链未能得到有效延伸。

2.对一些基础产业造成冲击。

由于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 特别是其从国外进料、来料的贸易方式, 对相关的国内原材料工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几年我国的纺织业、棉花种植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等都受到大面积的冲击。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材料产业大国, 这种由加工贸易过度发展带来的对基础产业的冲击, 对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 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及社会的稳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3.贸易摩擦加剧。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 我国与发达国家产生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为加工贸易引起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据海关统计, 我国加工贸易约70%的进口和出口是由香港转口的。由于跨国企业对原料和成品的两头作价, 使其赚取了大量的出口利润, 而欧美等国家把我国香港的出口增加值也计入中国出口, 致使我国出口额和贸易顺差加大, 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对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压力。

4.低附加值带来恶性竞争。

由于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增值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且近几年来国内市场需求趋于疲软, 因此我国许多企业为了从加工贸易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纷纷以降低加工费的方式争夺外国客户, 导致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走向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之路, 加工贸易企业陷入了数量型增长, 利润幅度大幅下滑的恶性循环之中, 最终使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在微利的状态下经营, 一些加工贸易企业慢慢走上亏损、破产之路。同时, 对我国环境和资源也造成了巨大破坏和浪费。

5.带来新的就业问题。

客观上说,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的确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增加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新的就业机遇的同时, 也促使了大量基础产业的工人失业, 使加工贸易对就业产生负的影响。

6.加工贸易企业独资化问题。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 加工贸易以原料加工为主, 企业类型包括合作、合资、独资等多种类型, 自90年代后则改为以进口原料加工为主, 同时历经着由本土化向非本土化的转变。所谓非本土化, 即以我国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转变为以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2000—2003年外资企业出口总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47.9%、50.0%、52.2%和54.8%。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127.6亿美元和4382.3亿美元, 而外商在华直接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了2319.14亿美元和2403.37亿美元, 其中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总加工贸易的80%。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占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分别为93.4%、4.1%, 占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0.2%、6.6%。由此可见, 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为外商投资企业, 而且这种转变趋势日渐加剧, 这将对我国基础产业构成威胁。

二、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变化与影响

2005—2007年, 我国先后三次对加工贸易的政策进行调整, 调整的大概内容包括:

1.对某些加工贸易项目进行禁止。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的要求, 国家对部分类别的加工贸易项目进行了禁止, 如禁止为种植、养殖等出口产品而进口种子、种苗、种畜、化肥、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等, 禁止开展进口料件属于国家禁止进口商品的加工贸易, 如含淫秽内容的书刊, 含有害物、放射性物质的工业垃圾等。

2.对某些加工贸易项目的优惠政策进行调整。由于加工贸易有着极其优惠的政策, 使得其对我国某些传统支柱型材料产业和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一般贸易出口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所以, 我国对这些产业相关加工贸易项目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3.增加了一些加工贸易项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许多新兴产业出现在我国的经济领域, 使得我国的加工贸易项目也有所增加。

4.加强了监管力度。国家相关部门, 尤其是质检、海关部门加大了对加工贸易产业的检测和审批力度, 以求保证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贸易的渠道进行走私。

自我国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来, 清理优惠措施, 建立中性加工贸易的政策得以贯彻实施, 我国对外贸易逐渐呈现出良好态势。一般贸易增长略快于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进口增长速度放缓, 这有利于减少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削弱对外贸易对加工贸易的依赖程度。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 进出口增速的差距有所缩小, 贸易顺差的减少, 使我国减轻了贸易顺差虚高带来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压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高于平均水平, 但初级产品进口规模仍较大。

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部分加工贸易项目被国家禁止, 如水产品和骨类甚至骨粉废料等产品;大多数木浆商品类, 稀土金属矿、5-7燃料油、蜡油、重柴油、其他柴油及燃料油、其他重油、其他重油制品、尿素、硫酸铵、木制一次性筷子等, 使经营这些业务的企业面临减产或是转产的危机。而相关的材料和成品市场, 如木材、皮革和燃油等市场, 也因为商品供求变化出现了波动。

三、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继续实行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

加工贸易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通过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 可以保持出口快速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而且我国将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 这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工贸易的发展, 为我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更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为我国的非熟练劳动力成为熟悉现代工业生产的熟练劳动力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就是融入国际分工中,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使自己成为生产国际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生产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即为加工贸易, 其为生产工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加入WTO后, 我国为了充分利用“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逐步削减了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壁垒,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2.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的升级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促使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由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转向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二是促使贸易加工环节的生产技术逐步升级, 以此提升贸易加工的技术水平, 优化我国的整体工业结构, 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 我国给予低层次加工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几乎是同等的政策, 这导致了简单加工贸易获得了大量的外部投资, 违背了我国对外资利用的初衷。因此应当对外资投入加工贸易给予政策性的引导, 鼓励外资投资于高新技术产品, 此外适当削减对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以此来刺激外资从简单加工贸易领域撤出并投向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中去, 从而发挥外资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调整我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对贸易加工的开放式监管模式不利于企业自我监督和管理, 如贸易加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因而出现管理成本高昂、走私严重等问题。对此我国可进行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调整, 如可在沿海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 对区内企业实施封闭式的监管;对于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 海关将改革加工贸易传统的监管模式, 简化现行通关手续。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 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工贸易发展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高科技、高增值已成为现代加工贸易的主要特征, 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将使我国对外贸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应继续奉行对加工贸易实行鼓励的政策,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以带动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政策

参考文献

[1]沈志澄.国际加工贸易与补偿贸易[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2]何正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探讨[J].经济纵横, 2005 (5) .

[3]隆国强.加工贸易[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4]李莎, 吕伟红, 胡东升.加工贸易——中国海关事务通[M].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5.

[5]季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前景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11) .

[6]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7]闫国庆, 陈丽静.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5 (3) .

淮南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 第2篇

张中平1刘正本1袁绪永2

(1.安徽省淮南市气象局淮南232007;2.寿县气象局)

摘要本文基于近52年来气象资料的分析,给出了淮南市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并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结合淮南市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实际,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关键词气候特点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1气候特点

淮南的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干而少雪,夏热而雨水充沛,秋爽而天气晴朗。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1雨热同季的优越性

淮南市年平均气温15.3℃,全年无霜期224天,年日照2279.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937.2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无霜期长,适宜于稻、麦、油、豆等多种粮食作物种植与生长。同时也孕育了“三山” “三水”(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淮河、瓦埠湖、高塘湖)的美好生态环境。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利用率高,气候资源相对更北地区较为丰富。

1.2南北气候的过渡性

淮南市位于北纬32~33度,位于这一纬度带的地区大致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但因这一地带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为悬殊,所属气候类型也千差万别。自江苏省盐城向西,分别出现了平原、丘陵、高山、高原、沙漠、濒海、近海等地形地貌,也就出现了海洋性季风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西亚沙漠气候、地中海海洋性气候、美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等。淮南大致是这一纬度带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一个地区。

淮南兼具南北气候的特点。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农业生产也兼具南北特点。例如,作物既有暖温带的小麦、大豆、山芋、高梁、玉米、绿豆、豌豆等,也有亚热带的水稻、油菜、麻类等。

1.3两岸气候的差异性

春秋时期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说明对淮河两岸气候的差异性早有认识。淮河以南地区水田居多,作物多以水稻为主,渔业也有一定规模。淮河以北多旱地,以小麦,大豆为主,沿淮夏季水稻也有种植。统计表明,淮河以南地区气温比以北地区偏高,多年平均偏高0.3度。降水量淮河以南多于淮河以北,多年平均偏高30毫米,在降雨日数上,淮河以南略多于淮河以北,但降水强度的极值出现在淮河以北。淮河两岸的气候差异除天气气候成因外,还可能是因为:(1)地形不同。淮河以南地区

地形属于丘陵,岗地;而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淮北平原的一部分,其气候响应能力比淮河以南地区要快。(2)城市的热岛效应。淮河以南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

1.4气象灾害的多发性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一年四季都会有气象灾害出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寒潮、晚霜冻等。夏季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高温、雷暴、大风等。秋季主要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冬季主要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旱涝是淮南的主要气象灾害。旱多于涝,涝重于旱。

2近52年来的气候变化与影响

2.1气候有变暖趋势

通过对1955-2006气象资料进行统计表明: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趋势最为突出。1994年以来的13年中,年平均气温年年偏高,其中有8年异常偏高1.0℃以上,有3年(1998、2004和2006年)异常偏高1.5℃以上,而2006年年平均气温达17.2℃,异常偏高1.6℃,为1955年以来最暖的一年。从四季温度年际变化来看,冬季(12~2月)、春季(3~5月)、秋季(9~11月)温度均有升高趋势,以冬春季升温趋势最为明显。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入冬推迟、冬季变短,入春提前、春季变长。自1990年以来,已连续出现了17个暖冬天气,除了2004、2005两年冬季平均气温正常外,其余年份均显著偏高,其中1998、2006两年冬季平均气温异常偏高2.5℃以上,是1955年以来最暖的两个冬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沟、塘、河、湖冬季结冰甚至封冻是常有的事,1954年末的冬季,淮河全线封冻,冰上可以走汽车。而最近十几年,不仅河湖等大面积水体不会结冰,连沟塘也难得见到薄冰。气候变化是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

在农业方面,空气中CO2浓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作物气候生产力增加。同时作物有效积温和作物生长期也随温室效应增强而增加。沿淮地区≥10℃积温平均增加15%,作物生长期延长大约30天,这对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较为有利。而暖冬天气有利于病毒、虫卵的越冬,对病虫害防治不利,农业生产成本也将因病虫害肆虐而增加。同时暖冬易造成小麦、油菜冬前旺长,抗寒能力下降等。

气候变化对淮南市农业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变暖导致热量条件改善,使农业种植制度发生变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淮淮北基本上以种植旱粮为主,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经过多年调整,大部分农田以一麦一稻为主;农作物种植品种发生改变,小麦种植一直以半冬性品种为主,由于冬季增温明显,现在春性品种面积有扩大倾向;年平均气温升高导致积温增加,作物成熟期提前。最近7年(2001~2007),沿淮地区0℃和10℃积温,除2003年偏低外,其它6年均偏高。积温总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有促进作用。午秋二季作物成熟期均有提前趋势,2007年秋季水稻的成熟期约提前5-7天;由于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旱涝灾害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加大,农作物产量波动增大。

2.2降水处多雨阶段

近52年来,淮南市总体上年降水量略有增加,但年际、月际之间变幅较大,旱涝灾害增多,强度增大。仅进入21世纪以来的7年中,就出现了2001年的大旱和2003、2005及2007年的严重洪涝。2001年的汛期降水量只有172毫米,比大旱的1978年汛期降水(241毫米)还要少,而且是春夏秋三季连旱,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最近几年,淮河流域处于多雨期,2003、2005、2006、2007年汛期降水量均偏多3成以上,2007年更是偏多6成以上,6~8月降水量达到780毫米,形成了淮河流域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2007年7月8~9日,淮南市普降特大暴雨,其中凤台县新集日降水量达到462毫米,最大1小时降水量达到89毫米,均大大超过田家庵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

2.3其它气象要素变化加剧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淮南全年无霜期天数明显增多,进入21世纪,平均无霜期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约16天。全年日照时数有减少趋势,以2003年最为显著,全年日照时数偏少约400小时,其原因除了2003年阴雨日数较多外,也与最近几年电力、化工工业的发展,排放较多的气溶胶有关。其它方面如大雾日数增加,也与空气污染有一定的关系。

蒸发量近年来有加大趋势。这和淮南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下垫面改变较大有直接联系,蒸发量增大将导致径流的变幅增大,旱涝发生的频率增加。

由于淮南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空气中由燃料产生的CO2较多及人为的空气热源等原因,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淮南市区平均气温比郊区高约1℃,最高、最低气温高约1.5~2.5℃,热岛效应明显。

3应对气候变化的几点建议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7年12月15日在印尼巴厘岛落幕,180多个国家在最后时刻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奠定了基础。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没有被要求限制排放量,但在抑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正作出积极的努力。淮南作为工业化城市,作为产业单一的能源城市,其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冲击。为保持淮南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建议从趋利避害的角度,从长计议,积极应对。

3.1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

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问题。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队伍,根据本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3.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和对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二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较为专业化的防御队伍,建立完善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三是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学普及,增强全民灾害意识,规划建设普及场所,普及灾害防御知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建立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碳汇交易

据安徽省淮南市矿业集团透露,其下属公司因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的指标,去年被奥地利政府重金买断。奥地利政府出资527万欧元,给该集团公司潘

一、谢桥两个矿井在2007年到2012年期间由于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指标总量30%的部分预付款。这就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应对局面中,也是发展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行动,既保护全球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来说也是有利的。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规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不能完成将面临惩罚。而事实上,发达国家根本无法单独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但《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指标,这一机制被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DM)。奥地利政府就是通过购买淮南矿业集团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的指标,来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他必须承担的责任目标。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为700亿美元,潘

一、谢桥两矿的CO2就是在这样一个市场达成的交易。淮南市应积极研究对策,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积极申报国际减排指标项目,参与国际市场交易,将节能减排的成本进行转移,并充分利用交易资金和技术,对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或进行技术改造,减缓在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3.4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煤电化生产管理和技术改造,减少CO2排放。在农村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7年9月,安徽省气象局清洁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试验项目“风力提水,节能灌溉”,首次在马鞍山江心乡蔬菜基地安装并运行,开始为基地提供水源,这是充分利用风能资源欠丰富地区,大力发展环保型能源的一个成功先例。

3.5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和对策研究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面和负面都有,而对大部分地区则可能是负面的,总体而言,气候变化越剧烈,负面影响就越大。

考虑到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加之灌溉条件优越,一是应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建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二是大力宣传和利用优质气候资源在旅游业上的优势,景随时迁,四季不同,温润的气候条件,繁茂的生态环境,宜居宜游。

3.6发挥南北过渡带的气候优势

鉴于淮南南北气候兼而有之,一是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同时注重引种气候适应能力较强的国内外优良品种,包括建立生物气候驯化基地。二是考虑地域性气候差异,比如比更北的地方热量资源丰富,农作物生长期更长,发展秋延或冬季蔬菜生产,供应本地和北方地区。

3.7在城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引入气候论证

在重大项目建设之前,建议对气候和气候变化因素予以充分的考虑,在规划的同时,做好气候论证。如在淮南市城市规划中,考虑淮河北岸地势开阔,盛行东北偏东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煤电化基地可考虑布设在这一地区。而风在迎风坡形成上升气流,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城市可考虑依山而建,山南冬季受寒冷北风影响相对较小,夏季受东南吹来的海洋性气流影响,感觉凉爽,山南利于城区建设,以缓解目前城市急速膨胀产生的热岛效应。除了利用山体绿地,水面、风也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因素。水的热容量大,对气候变化有稳定器的作用。淮南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淮河、高塘湖、胡大涧、石涧湖、瓦埠湖、城北湖、花家湖、焦岗湖,还有塌陷区积水而成的湖泊,水域大多位于淮河以南,与三山相连,因此,淮南的城市建设也可考虑滨水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农村住房用地,也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确保农村住房安全。如能考虑气候要素,不在低洼处建房,一旦受灾,即使庄稼被淹,也不至于无家可归。

3.8加强气候变化宣传,树立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变化与影响 第3篇

关键词:寸塘口水库;水质变化;影响因素

1.寸塘口水库概况

遂宁市大英县寸塘口水库枢纽工程位于遂宁市大英县河边河中游,距大英县城13.0km。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08km2,主河道长25.9km。设计正常蓄水位351.95m,相应库容1288万m3,兴利库容1080万m3,总库容2180万m3,年供水2820万m3,设计灌溉面积6.43万亩,同时担负着向大英县城近10万人的生活供水和向五五水库和四五水库补充水源的任务。

2.数据来源

2.1监测断面:监测断面位于寸塘口水库大坝。

2.2水质参数:在对寸塘口水库水质综合分析基础上,考虑相关因素选取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为研究对象[1],将水质评价类别及富营养化程度评分值当参考。

2.3数据来源:四川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绵阳分中心2009至2013年对寸塘口水库大坝断面进行每季度一次的常规水质监测。

2.4评价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5评价方法:单因子评价法

3.寸塘口水库近五年水质变化特征

2009年至2013年四川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绵阳分中心对寸塘口水库大坝断面进行了每季度一次、共计20次水质常规监测,分析全部水质监测结果,在总氮、总磷参评的情况下,寸塘口水库各水质指标基本维持稳定,水质类别在Ⅱ类至劣Ⅴ类之间波动,其中Ⅱ类水质1次,占5%,Ⅲ类水质11次,占55%,Ⅳ类水质4次,占20%,Ⅴ类水质2次,占10%,劣Ⅴ类水质2次,占10%(具体见图1)。

图1 寸塘口水库2009-2013年水质整体状况

2009年至2013年寸塘口水库主要水质参数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及总磷的检测结果中,高锰酸盐指数在5.0~6.9mg/L范围内波动,水库水质目标值Ⅲ类水质标准为6.0mg/L;超标率20.0%,最大超标倍数0.15;总氮在0.52~1.43mg/L范围内波动,水库水质目标值Ⅲ类水质标准为1.0mg/L,超标率为60%,最大超标倍数0.43;总磷在0.04~0.06mg/L范围内波动,水库水质目标值Ⅲ类水质标准为0.05mg/L,超标率为60%,最大超标倍数0.20;富营养化程度趋于稳定,均为轻度富营养。

综上所述,寸塘口水库2009年至2013年总体水质较好,基本能满足水库的水质目标,但个别指标超标率较大,超标倍数小。

4.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影响大英县寸塘口水库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库区内源污染、上游面源及点源污染。影响水库水质的主要污染来自农业耕种等面源污染,点源及内源污染较小。

4.1 面源污染

经过现场调查走访,寸塘口水库面源污染主要是农田径流污染源,无规模化畜禽养殖,农田分布主要在长凤凰沟、铜车堰、向家湾、干坝子、寸塘口村等村寨附近及沟谷地带。由于农田化肥与农药的施用,随季节农作物需要放水及洪水季节农田漫流,产生农田径流污染。2009年至2013年间,总氮、总磷超标率均为60%可以得知,面源污染特别是农田化肥污染对水质影响较大。

4.2 点源污染:大英县寸塘口水库水源地上游,有河边镇、佛尔岩、芭蕉奄、肖家大湾、杨柳沟、黑塘坝、丁家湾、龙桥、黑滩子村小学、马头小学、桐麻岭村等村寨居民点,各镇污水均统一收集处理后排放,各个居民点均有垃圾收集站,因此,点源污染对水库水质影响较小。内源污染:2009年,大英县水务局实施“整治一座水库,还民一库清水。”改善和保护水库水质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水体生态环境要求,重新布局水产养殖的种类和数量,建立有利于水质保护的生态新模式,取缔了寸塘口水库肥水养鱼[2]。但在这之前,肥水养鱼使得大量营养物质沉降至水库底质表层,积累在底泥表层的氮、磷营养物质,一方面可被微生物直接摄入,进入食物链,参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循环;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及环境条件下,从底泥中释放出来而重新进入水中,从而形成湖内污染负荷。2009年至2013年间,库区内源污染主要水质参数总氮、总磷超标倍数均较小(总氮0.43、总磷0.20),库区内源污染较小。

5结论与建议:遂宁市大英县寸塘口水库肩负着向大英县城区供水、向五五水库、四五水库水库补水、向周边农田提供灌溉用水的艰巨任务,2009年至2013年以来水质在Ⅱ类~劣Ⅴ类之间波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及以上标准12次,达标率仅为60%。

基于对寸塘口水库水质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对于水库水质污染防治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水源地保护常识,提高民众自觉爱护环境意识。

(2)加大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的力度。加强库区流域的农田管理;推广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技术;提高农家肥的综合利用率;优化水肥结构,实行节水灌溉,以减少面源营养的流失;禁止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

(3)加强对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管理;在上游大的场镇新修污水处理厂,处理集中居民生活污废水,做到达标排放[3]。

(4)寸滩口水库库区周围农业开发程度较高,库区上游农业人口较多,建议在水库库边修建截流沟及安装隔离网;

(5) 为确保大英县城区居民的饮水安全,应尽快建设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对重点水质参数进行实施监控,实时掌握库区水质状况。

参考文献

[1] 成庆利等.丹江口水库水质现状分析与评价.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1

[2] 徐勤等.遂宁市水资源公报.2009

煤质变化对锅炉的影响与应对方法 第4篇

1 煤质变化对锅炉的影响

对于锅炉运行来说, 以设计所需的煤种或者接近煤种为佳, 以此保障各项数值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确保燃烧的稳定性。但是以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 煤炭资源的供需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煤供应状况呈现多元化特征, 给控制入炉煤质增加困难。有关煤质变化对锅炉的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

1.1 增大调整锅炉运行的难度

如果难以确保煤炉用煤的质量水平, 或者煤质已经超过了锅炉设计的煤种, 那么就会给调整锅炉运行带来一定难度, 造成锅炉烟温的偏差加大;虽然这种情况下不会造成主蒸汽的大幅度超温, 但是也有可能引发局部零件的超温问题。近年来, 在一些发电厂出现了热器爆管事故, 究其原因, 主要由于管材自身的温度余量较小, 因此引发管材金相组织的事故。

1.2 引发严重的飞灰污染

由于煤的质量较差, 因此加大了灰分, 预热器尾部的烟道、锅炉受热面以及制粉系统、电除尘设备等出现严重的损害现象, 同时加大送风的阻力, 不利于良好的除尘效果, 造成排灰系统、电除尘系统运行压力;另外, 如果煤质偏差, 那么挥发分偏低, 但是灰分较高, 可能造成锅炉燃烧不充分、不稳定现象, 引发锅炉灭火问题, 也将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

1.3 机组运行效率低下

一方面, 如果煤的热值量偏低, 那么锅炉的制粉难度加大, 且磨煤机的耗电量也有所增加, 机组长期处于大负荷运行状态, 难以保障电网负荷的调度需求;另一方面, 由于煤质偏低, 因此发热能量也有所下降, 造成烟气量的不断增加, 机组运行效率缓慢。

1.4 超温或低温问题

由于煤质变差, 锅炉结焦可能性也有所增加, 因此不利于受热面换热效果的提升, 造成受热面的局部位置温度骤升;另外, 如果在煤质中的含硫量较高, 那么可能引发水冷壁中的高温腐蚀现象, 同时锅炉尾部的烟道、电除尘设备以及相应元件等, 都可能出现低温腐蚀问题。

2 应对方法

2.1 实现燃料的充分分析

采取有益的配煤及混煤技术, 可有效提高对劣质煤的使用效率, 以此减少污染排放量, 降低燃料应用成本。在煤炭中, 可能由于矿物质造成煤炉受热面出现积灰、结渣以及腐蚀等问题, 都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煤技术来改善。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 逐渐实现了煤炭的综合利用, 因此可以通过配煤来保障煤炭的质量, 提高煤炭利用效率。这就要求操作人员了解煤炭质量, 不断增强配煤技术, 掌握入炉煤的发热量、挥发分等数值, 作为锅炉优化运行的重要参考数据;对于直吹式锅炉来说, 运行人员应该根据煤机的煤量初步判断煤质水平, 避免煤炭入炉之后的大幅度波动, 对锅炉的燃烧质量产生影响。

2.2 遵循锅炉配风原则

合理运用锅炉中的送风系统, 以保障燃烧性能良好。在锅炉运行过程中, 应注意采取合适的方法, 保障锅炉的安全性、经济性。注意一次风速与一次风压不能过于偏低或者偏高, 在确保磨煤机通风量的情况下, 尽量以低风量运行为主, 以此提高设备周围的煤粉浓度与烟气温度, 提高燃烧的稳定性;为了尽可能地确保火焰在锅炉中长时间停留, 应注意调整三次风和炉底的热风量, 避免缩短火焰形成而产生较粗的颗粒, 难以充分燃烧煤炭;在锅炉运行过程中, 应随时关注氧量变化情况, 这是反映燃烧状况的最佳参数, 尤其煤质较差的情况下, 氧量就会大幅度上升。一般情况下, 以氧量3%~5%为佳。

2.3 合理设置空气系数

在燃烧劣质煤过程中, 由于增加了灰分的含量, 因此增加燃烧时间;在保持燃烧速度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如果过量空气系数偏小, 那么煤粉就处于缺氧运行环境, 煤粉燃烧程度有所降低, 急剧增加灰渣以及飞灰可燃物的含量;这种情况下, 如果能够增强炉膛中的过量空气系数, 那么就可改善燃烧条件。如果锅炉使用劣质煤, 可以将空气系数提高到约1.3%。

2.4 强化输煤管理

在煤种不同的情况下, 结合实际需求, 对于不同时期燃烧的煤种或者不同比例搭配的煤种, 应采取分类堆放形式;在输煤过程中, 应确保司炉工与输煤工及时沟通与联系, 对于含粉煤较多的煤种以及含水量较低的煤种, 应适当增加水量;在输煤过程中, 还应注重分炼杂质, 粉碎大颗粒煤块, 确保充分燃烧。

2.5 做好设备维护工作

如果在锅炉中使用劣质煤, 不仅影响锅炉设备的稳定运行, 也会造成严重的磨损问题。因此, 必须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修与管理工作, 以更好地适应煤炭质量变化。一方面, 做好设备缺陷的定期分析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做好设备维护规划, 避免出现小故障变大故障, 减少停机时间, 确保锅炉顺畅运行。

总之, 随着我国煤炭供应量的日益紧张, 煤质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加大。因此, 加强对各种煤种的研究, 采取积极的应对助运动得到实现的。最终, 通过对成形零件展开测量分析, 予以粗切边获得最终想要得到的零件, 按照分析能够得出:误差的控制范围为正负半毫米的范围之内, 这样才算是在精度上达到了具体的要求。

3 结论

本文借助于实例, 根据自己研发之多点模具, 对生产制造多点拉形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通过在实用层面的具体说明, 从系统获得关键性的数据, 对实际蒙皮进行拉形, 让蒙皮零件最终成为合格产品。可以说无论是在实际的生产应用层面, 还是在对应的理论研究层面上, 本技术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朝晖, 蔡中义, 李明哲.多点模具的拉形工艺和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 35 (3) :287-291.

(上接第157页)

措施, 降低由于煤质变化而对锅炉产生的负面影响, 确保锅炉安全、稳定、可靠地优化运行, 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对能源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 尤其在火力发电厂发展过程中, 既面临机遇, 又不得不接受挑战。当前, 煤炭市场正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因此往往造成质量与设计值相偏离, 尤其随着煤质的变化, 更是给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各种不利因素。本文结合煤质变化对锅炉产生的影响, 对积极的应对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煤质变化,锅炉,影响,应对

参考文献

[1]曹永强.煤质变化对锅炉受热面飞灰磨损的影响[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07 (3) .

[2]袁德权, 张继轩, 刘长禄, 等.煤质变化对锅炉经济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锅炉制造, 2011 (6) .

[3]王磊, 李刚, 赵雅莹.中储式制粉系统煤质改变时的设备调整与改进[J].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会议, 2008.

[4]白健, 周志高.浅析锅炉在煤质变化时稳燃的应对措施.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电力安全论坛, 2010.

[5]刘维祥, 王恒, 赵万峰.煤质变化对机组正常处理的影响及对策[J].华电技术, 2012 (3) .

变化与影响 第5篇

After dividing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into 38 sub-basins, the paper made use of the SWAT model to simulate streamflow with validation and calibration of the observed yearly and monthly runoff data from the Tangnag hydrological station,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Five land-cover scenario models and 24 se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ombinations were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annual runoff and runoff depth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The simulation shows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vegetation coverage annual runoff increases and evapotranspiration decreases in the basin. When temperature decreases by 2℃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by 20%,catchment runoff will increase by 39.69%, which is the largest situation among all scenarios.

作 者:李道峰 田英 刘昌明 HAO Fanghua LI Daofeng TIAN Ying LIU Changming HAO Fanghua  作者单位:李道峰,HAO Fanghua,LI Daofeng,HAO Fanghua(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Key Laboratory for Water and Sediment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Water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田英,TIAN Ying(Dept.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刘昌明,LIU Changming(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Key Laboratory for Water and Sediment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Water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Inst.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h,CAS,Beijing 100101,China)

刊 名:地理学报(英文版)  ISTIC 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年,卷(期): 14(3) 分类号:P9 关键词: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scenario simulation   changing environment  

变化与影响 第6篇

【关键词】煤质化验 煤质变化 火力发电 影响

随着我国国内电力需求的增长,火电装机容量也在发生变化,导致了电煤用量在一步步的增加,一些电厂时有发生煤的存量不足甚至停机的现象。与此同时,电煤资源在供求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失衡,很多电厂使用的煤种跟原有设计存在很大的差别,影响了电厂机组的运行效率。因此,需要重视煤质化验与煤质变化对火力发电的影响。

一、煤质化验对火力发电的影响

对于电厂的运行来说,煤质的化验至关重要。因为发电机组对于煤质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些煤不适合用语发电。如果发电机组不一样,那么煤质也不一样。

(一)灰分测定对火力发电的影响

在煤完全燃烧之后,或者是煤的无机物在遇到高温分解、复合的反应之后剩余的残渣就是煤的灰分。残渣中煤的灰分越高,那么就越能消耗热能。灰分比较高的煤会把自身的着火点推迟,导致燃烧时候的温度降低,同时也降低了煤燃烧的稳定性,这样煤燃烧的就不完全。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发生灭火以及打炮的现象,对机组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煤的灰分含量比较高的情况下,导致炉膛受热面积的磨损越来越严重,当过热器超出合理温度的时候就会威胁机组的运行。在煤质中,灰分的比重与可燃物质相比,大约是其2倍左右。而且煤质灰分越高的情况下,原煤预计煤粉的重量会加大,当煤粉粒度变大的时候,灰分的含量就会增加,这样就导致了可燃组分越来越低,导致煤粉不完全燃烧状况的发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选擇合适的煤质,提高煤质的利用率,保护机组的运转。

(二)挥发分测定对火力发电的影响

煤质在加热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可燃气体,这就是挥发分。要判断一种煤质的好坏,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挥发分。可以根据测定出来的挥发分的大小,把电厂的用煤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无烟煤,一种是褐煤,一种是烟煤。其中含有的挥发分越高的煤质,就越容易着火,对于挥发分的测定可以评价电厂煤质的好坏,从而使锅炉能正常的运行。

(三)含硫量测定对火力发电的影响

在煤中包含的硫一般可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还有一小部分煤种含有单质硫。在煤种,硫是属于一种有害元素,是煤燃烧的过程中形成的。二氧化硫是产生酸雨的元凶,对环境造成危害,还会对一些设备产生腐蚀,严重可能导致锅炉的管道产生爆裂,锅炉熄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备的更新费用。有的煤质中含有较多的硫铁矿,在氧化之后产生一定的热量,如果不及时散热的话,就可能导致煤堆温度的上升产生自燃现象,这给电厂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四)水分测量对火力发电的影响

对于煤质来说,其水分一般分为表面的水分和其中内在的水分,水分的存在会对煤质的发热量产生影响,还会因为水分的蒸发而降低炉温,使煤粉燃烧出现问题,产生比较多的排烟量。当煤的含量超过百分之五的时候,就会对机组的运行产生影响,而当水分大于半分之十二的时候,会对发电机组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煤质的水分含量越高,燃烧的越不充分。所以,水分是测定煤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对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有很大影响。

二、煤质变化对火力发电的影响

就目前情况来看,煤炭市场存在供应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电煤资源的供需平衡产生了影响,由于适合锅炉使用的煤质的购买力不足,就会使得电煤质量不高,对火电厂机组的运行产生不利。

(一)煤质主要指标变化对火力发电的影响

灰分、挥发分、水分等构成了煤质的主要指标。灰分的变化会导致煤粉颗粒浓度的变化,引起风机叶轮转动的不平衡性。在煤粉颗粒中,含有的挥发分越大,煤粉的燃烧程度就越深,而且煤质中挥发分的析出能够增加燃烧的表面积,促进煤粉的完全燃烧。如果挥发分的含量比较低,就会使得煤粉燃烧不充分,稳定性也不好,容易导致再热器超出温度产生保管现象。而且锅炉尾部的排烟温度比较高,产生损失。而水分发生变化就会使得炉内热量产生变化,蒸发一千克的水分,需要吸收2510KJ的热量,降低了过滤的利用率。煤的发热量可以判断煤的品质,发热量的变化也会造成蒸汽参数的变化,影响锅炉机组的正常使用。如果进入炉膛的煤质的发热量比较低,跟原有的设计存在差距,此时炉内的温度必然会比理论值要低很多,对于煤粉的完全燃烧不利。当发热量降低到一定的数值的时候,就会导致燃烧不稳的现象发生,要想保持机组运行的稳定,就要加入助燃剂。

(二)煤质变化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使用锅炉的时候,需要选择那些与设计的煤种一样的煤种,这样才能保证锅炉正常的运行,当煤质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而且煤种设计和校准超出原有的范围的时候,就会对锅炉的运行和调整产生影响,使得锅炉的烟温偏差增加。通过对一下诶电厂过热器损坏或者爆炸的管道进行检测之后发现,导致管道性能不断恶化的原因,一个是管材本身的温度余量不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煤质变差。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火电厂发电过程中,煤是主要的原料,煤质对火电厂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状况,发电企业要根据使用的锅炉设计的具体要求,来选择煤种,确定炉中煤质的控制指标,这关乎到电厂的安全经济性。发电企业还要加快煤质的检测,为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提供依据。此外,还要加强煤质化验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从而刚好的对运输电厂的设备进行调试,保证电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保兰,梁娜.煤中全硫份的测定方法的讨论[J].科技论坛,2012(11).

[2]刘瑛.煤种煤质变化对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影响及对策[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1(10).

[3]张锷,田亮,付恩狄.煤质劣化对锅炉热量分配影响的机理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04).

作者简介:

变化与影响 第7篇

降水在西藏地区整体表现特征是东南多、西北少、差异明显, 主要以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为分界线。对多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在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下游的东部地区, 当地降水平均较少;在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中游以及上游的西部地区, 降水则较多。西藏地区降水分布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 受东南季风影响,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降水最多的月份为7—8月。冬季西藏地区带来的水汽较少, 而东南部河谷地区冬季阳光直射少, 易结冰, 水流量同样较小, 因此这一时期降水量十分少[1,2]。另外, 西藏地区夜雨比较多, 降水大多发生在夜间, 其降水量直接决定雅鲁藏布江主干道水流量。

2 西藏地区降水特征变化的影响因素

2.1 地理位置

我国东部离海较近, 降水较多, 西部内陆地区则降水较少。一般而言, 在临海地区, 由于空气湿度比较大, 形成的水蒸汽比较多, 因此降水也就较多。而内陆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小, 空气湿度较小, 因此形成的水蒸汽较少, 降水也就较少。西藏地区属于我国的内陆地区, 相对其他地区来说降水较少[3]。

2.2 地形因素

西藏地区的主要地貌为高原, 青藏高原是其主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地形多样, 山脉、峡谷等交错分布, 甚至还有内陆少见的一部分冰川地貌。主要地貌可以根据南北分布来分析, 西藏南部有闻名世界的喜马拉雅山脉, 属于这一山系的几条主要的山脉将西藏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划分成条状[4]。由于这些山脉迎风坡和背风坡等的影响, 使当地的降水分布也呈条状变化。流经这些纵横山脉之中的众多河流促成了西藏地区的主要降水。同时, 喜马拉雅山脉这一特殊的地形对某些河流附近的降水影响也较大。

2.3 气候因素

在西藏地区, 气候受地形、气流的影响比较大, 因此气候比较特别且各地不一。但是从整体来看, 西藏西北部气候比较严寒、降水量少, 东南部则较为温暖、降水量较多。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将西藏地区的气候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3种类型。在西藏南部和喜马拉雅山脉毗邻的区域, 由于地势的变化, 也可以从低地到高地依次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等气温带。以上气温带的分布表明, 在西北部降水较少, 东南部则相反。在南部的低地降水较多, 高地则较少。另外, 由于我国临海, 受海陆季风变化的影响比较大, 因此西藏地区的气候与季风的变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冬季受北部来的季风影响, 夏季则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西藏北部, 大部分处于内陆地区, 空气中含水量较少, 因此冬季降水量就较少。

3 西藏地区降水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1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 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和资源, 任何人或动植物都不能脱离水而存在。西藏地区降水整体较少的事实使当地群众大都在临近水源的地区选择自己的居住地。比如在西藏东南部的河谷地区, 生活条件较好, 降水量充足, 水源也相对充足, 因此人口比较密集。而在西藏西北部, 大部分属于高原地形, 地势太高、氧气稀薄、降水量全年较少、气温较低、长期冰川不化, 这里的人们迫于生存压力会选择一些水源较为充足的地域居住。同时, 人类所畜养的一些动物需要以草为生, 同样不能离开水。因此, 西藏西北部地区的人口分布相对比较分散, 人们生活呈现逐水草而居的现象。同时, 在西藏地区, 还要注意降水变化所造成的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要根据地势和当地的降水变化合理选择居住地[5]。

3.2 对于农业的影响

西藏当地复杂的地势条件和交通不发达所形成的封闭状态使得人们没有足够的条件去依赖工业来发展生产, 基本上还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西藏西北地区, 由于降水量较少, 人类的主要生产用水也较少, 加上地势较高, 土壤较为贫瘠, 无法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只能以畜牧业为主, 因畜牧业用水量少, 流动性大, 牧民可以随时根据当地条件的变化来转变发展基地。而在东南部地区, 降水量比较多, 有很大面积的河谷地区, 地势相对较低, 土壤肥沃, 可以种植青稞、小麦等农作物, 为西藏地区的人民提供了主要食粮。

3.3 对于工业的影响

由于受到地势条件和交通因素等的影响, 西藏地区工业起步较晚。现代的工业发展基地主要是一些河谷谷地以及西藏地区的省会———拉萨。这类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多, 能够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水量。而在西北部的高原地区, 由于降水量较少, 没有一定的水源, 工业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运行和开展。此外, 交通不够发达,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发展比较落后, 工业化水平较低, 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普布卓玛, 杜军.西藏地区旱涝气候及预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140-158.

[2]列杰班宗, 罗布, 王伟.西藏地区气象自动站夏季逐时降水资料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 32 (2) :77-80.

[3]林志强, 唐叔乙, 何晓红, 等.西藏高原汛期水汽输送特征与降水异常[J].气象, 2011, 37 (8) :984-990.

[4]舒守娟, 王元, 李艳.西藏高原地形扰动对其降水分布影响的研究[J].水科学进展, 2006, 17 (5) :585-591.

变化与影响 第8篇

共同作用是指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的相互作用, 把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视作彼此协调工作的整体, 在连接点上满足力的平衡和变形协调条件下求解整个系统的变形与内力。然而, 目前工程界普遍采用的设计方法仍然是把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隔离开来分别考虑, 只考虑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力的平衡, 而不考虑两者之间的变形协调条件[1]。

对基础的设计, 通常采用两种极端情况[1]:要么不考虑上部结构的刚度, 采用静力分析法来设计基础;要么考虑上部结构为绝对刚性, 采用倒梁法或倒盖法进行计算。

传统方法由于缺乏三者之间的变形协调条件, 其计算结果往往造成设计不是偏于不安全就是偏于浪费。与实际受荷相比, 通常造成上部结构受力相对偏小而基础部分受力又相对偏大。理论研究表明[2,3,4], 共同作用分析将使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在内力和位移等方面与常规法相比均有显著的变化。例如, 由于上部结构刚度对基础变形有约束作用, 基础差异沉降将减小, 而基础的差异沉降又将引起上部结构次应力的变化。因此, 合理可行的结构和基础设计方法依赖于对共同作用问题的全面了解、深刻认识及对工程现象的正确评价。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软硬件的发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5]。本文借助ANSYS有限元程序, 结合片筏基础的特点[6], 对框架、片筏和地基体系进行了三维数值计算模拟研究[7], 重点对土体参数变化对三者相互作用的敏感性进行了测试, 同时也揭示了三者相互耦合作用的机理, 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2 框架-片筏-地基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

2.1 计算模型简介

本算例为6跨×3跨×10层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纵向跨距5m, 横向跨距分别为7m, 2m, 7m, 层高3.6m, 基础采用筏形基础。地基土采用以适当尺度的有限体域代替, 以使远边界上地面沉降较小或支承力较小。本算例中, 土体域尺寸选择为:长度方向取筏板的3倍长, 即为96m;宽度方向约取筏板5倍板宽, 即为80m;深度方向约取筏板2倍板长, 即为70m。建筑施工方式为现浇, 上部结构与基础均采用C30混凝土。其平面布置如图1、立面如图2所示。

2.1.1 梁柱模拟

本算例中, 梁柱采用BEAM4单元模拟。BEAM4是一种可用于承受拉、压、弯、扭的单轴受力单元。这种单元在每个节点上有六个自由度:x、y、z三个方向的线位移和绕x、y、z三个轴的角位移。

2.1.2 楼板与筏板的模拟

本算例中, 楼板和筏板均采用SHELL43来模拟。SHELL43为4节点塑性大应变单元, 适合模拟线性、弯曲及适当厚度的壳体结构。单元中每个节点具有六个自由度:沿x、y和z 方向的平动自由度以及绕x、y和z 轴的转动自由度。平面内两个方向的形状变形都是线性的。对于平面外的运动, 用张量组的混合内插法

2.1.3 土体的模拟

本算例中土体选用SOLID45单元来模拟。SOLID45单元为3-D实体, 用于3维土体实体结构的模拟。8个节点, 每个节点3个自由度, 分别沿x、y、z三个方向。

上部结构柱、纵横梁、楼板以及筏基的主要参数见表1所列, 土体所采用的参数如表2所列。

2.2 有限元数值计算

基于表1和表2参照组中土体参数, 大型ANSYS有限元数值计算出框架-筏板-地基三者相互耦合作用的三维整体沉降如图3所示, 对应的Z=1m剖面的二维沉降如图4所示。Z=1m剖面进一步的各层框架和基础的沉降值如图5所示, 详尽的Z=1m剖面柱的最大沉降、最小沉降以及沉降差均在表3中列出。

图3和图4的计算结果表明:筏基中部区域地基土体的沉降大、边缘沉降小, 沉降随深度增大迅速减小。

图5和表3的计算结果表明:从纵向看, 顶层柱顶沉降最大, 最大沉降为0.096m, 位于顶层板中心点;而筏板的沉降最小。从同一层框架来看, 角柱沉降小, 边柱沉降居中, 中柱沉降最大。最大沉降值和最小沉降值均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沉降差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即越往上沉降越均匀, 沉降差随层数的增加逐步趋于平缓, 直至沉降差为零为止。

对上部结构n层框架, G.G.Meyerhof[3,4]指出n层框架刚度相叠加的方法明显给出了过大的上部结构抗弯刚度。超静定的上部结构框架具有潜在的抗弯刚度, 这一潜在的抗弯刚度只有当柱间存在有不均匀沉降变形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来。实际工程中只有靠近基础的几层框架刚度才能参与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随向上层数的增加, 由于柱间差异沉降迅速减小, 导致其抗弯刚度的发挥程度急剧衰减。

ANSYS有限元计算出第一层框架Z=1m和Z=8m两排柱底的轴力大小如图6所示, 结果表明角柱轴力最大, 为-2.23E+06N, 边柱轴力大于中柱轴力, 总体上柱轴力沿X方向和沿z方向均呈马鞍形分布。

2.3 土体参数变化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2.3.1 弹性模量的变化

土体的弹性模量采用表2中对比方案栏中的数值, 土体的其它参数与表2中参照组中土体参数相同, 以便于研究弹性模量的变化对上下部耦合作用的影响, 计算结果如图7和图8所示。

图7和图8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土的弹性模量增大, 框架顶层最大沉降值减小, 但减小的变化速率逐步减小;同时最大角柱轴力与弹性模量近似呈反比, 反映出随土体弹性模量的增加, 地基不均匀沉降减小, 上部结构刚度参与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减弱, 最终导致角柱与边柱的轴力减小。

2.3.2 泊松比的变化

土体的泊松比采用表2中对比方案栏中的数值, 土体的其它参数与表2中参照组中土体的参数相同, 以便于研究泊松比的变化对上下部耦合作用的影响, 计算结果如图9和图10所示。

图9和图10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土体的泊松比增大, 最大沉降近似呈线性减小;但当土体的泊松比从0.25变化到0.35时, 最大柱轴力近似呈线性逐步增大。

参照图1坐标方向的设置, 可借助广义胡克定律εy=[σy-μ (σx+σz) ]/E0 (σx、σy 与σz分别为土体在x、y与z三个方向的法向应力) 来解释图9的计算结果。显然, 随泊松比增大, 土体的εy相应减小, 从而导致图9最大沉降值的减小。因土体的弹性模量不变, 最大沉降值的减小说明了荷载不断地向边角柱转移, 从而导致图10边柱最大柱轴力的增大。

2.3.3 内聚力的变化

土体的内聚力采用表2中对比方案栏中的数值, 土体的其它参数与表2中参照组中土体的参数相同, 以便于研究内聚力的变化对上下部耦合作用的影响, 计算结果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1和图12的计算结果表明:土的粘聚力从5kPa变化到15kPa时, 最大沉降迅速减小, 相关联地最大柱轴力快速增大;随粘聚力继续增大, 最大沉降变化不明显, 导致最大柱轴力的变化也不明显。

2.3.4 内摩擦角的变化

土体的内摩擦角采用表2中对比方案栏中的数值, 土体的其它参数与表2中参照组中土体的参数相同, 以便于研究内摩擦角的变化对上下部耦合作用的影响, 计算结果如图13和图14所示。

图13和图14的计算结果表明:土体的内摩擦角逐步增大到25°时, 最大沉降迅速减小, 相关联地最大柱轴力迅速增大;随内摩擦角继续增大, 最大沉降和最大柱轴力变化均不明显。

2.3.4 剪胀角的变化

土体的剪胀角采用表2中对比方案栏中的数值, 土体的其它参数与表2中参照组中土体的参数相同, 以便于研究剪胀角的变化对上下部耦合作用的影响, 计算结果如图15和图16所示。

图15和图16的计算结果表明:土的剪胀角对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耦合作用影响甚微;实际工程计算时, 可取剪胀角为0°计算上下部结构的共同作用。

3 结语

(1) 随着土体的弹性模量增大, 房屋顶层最大沉降值减小, 其底层角柱与边柱的轴力也相应减小, 上部结构中拱效作用减弱。

(2) 土体的泊松比、内聚力与内摩擦角这三个参数对顶层最大沉降值和底层柱底的最大轴力的影响是相似的。随这些参数的增大, 房屋顶层最大沉降值逐步减小, 但由于上部结构拱效应的存在导致底层柱底的最大轴力逐步增大。

(3) 土体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上下部结构与地基的共同耦合作用有着敏感性的影响。当土体的内聚力小于15kPa或当土体的内摩擦角小于25°时, 这些参数对共同耦合作用有着敏感性的影响;但当土体的内聚力大于15kPa或当土体的内摩擦角大于25°时, 这些参数对共同耦合作用的敏感性变差。

(4) 土体的剪胀角对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计算结果基本无影响, 可取剪胀角为0°来研究上下部结构与地基的共同耦合作用。

(5) 框架和片筏基础的刚度共同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本文的研究表明, 片筏基础和底层框架的刚度是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力量。

(6) 对框架、片筏和地基三维体系, 由于片筏中间沉降大、周边沉降小, 从而导致临近片筏的几层框架中柱卸荷、边柱加荷, 在这几层框架内部相应地产生较明显的拱体效应, 本文的有限元计算结果较好地模拟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周景星, 李广信, 虞石民, 王洪瑾, 编著.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钱力航.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的设计计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董建国, 赵锡宏等.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与实践[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4]赵锡宏等.带裙房的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设计理论与实践[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5]王新敏.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10

[6]黄熙龄.高层建筑厚筏反力及变形特征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02, 24 (2)

变化与影响 第9篇

关键词:栉孔扇贝,钙化,呼吸,盐度变化,浅海碳循环

贝类是浅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是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驱动者,在近海碳循环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1]。贝类滤食活动强烈,能够大量滤食浮游植物。因此,通过养殖贝类收获,每年可以从海洋中移除大量的碳。贝类摄食碳,除用于生长和代谢外,一部分未被利用的有机碳则通过粪和假粪的形式沉降到海底。贝类的生物沉积作用加速了碳由CO2转变为有机碳并输送至海底的过程。在近海碳循环中,贝类起到了大洋碳循环过程中生物泵的作用,促进了海洋碳汇的功能。

贝类对近海碳循环的作用极其复杂,特别是贝壳钙化和呼吸这两项生理活动是直接向环境中释放CO2的过程[2,3,4],使贝类在表现为生物碳汇的同时,还表现为部分碳源。对呼吸和贝壳钙化放碳过程的认识,将有助于了解贝类在近海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对贝类这两项生理活动释放CO2强度的研究还很少,特别是钙化过程,目前尚无研究。近海盐度在时间上存在着短期和长期两种变化。在短期尺度上,近海由于受大气沉降和陆源淡水输入的影响,盐度可能会出现季节性的波动;在长期尺度上,全球变暖将导致两极冰盖融化,从而使海水盐度降低[5]。这两种变化都有可能对贝类钙化和呼吸产生影响,进而改变近海碳循环的格局。因此,认清盐度变化对贝类的贝壳钙化和呼吸产生何种影响,将有助于人类对近海碳循环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进行预测。本文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例,通过碱度异常技术(Alkalinity anomaly technique)[6]研究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的贝壳钙化率和呼吸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原理

海水总碱度(TA)是指每千克海水中氢离子结合体(当温度为25 ℃、离子强度为0时,解离常数K≤10-4.5的弱酸解离形成的碱)超过氢离子给予体(解离常数K>10-4.5的酸)的摩尔数,单位为mol/kg[7]。但在生物和生态学研究中,一般取mol/L为单位。海水总碱度可表示为:

TA=+2++++2+++

+…-F-

---… (1)

式中:F—自由氢离子浓度;“…”表示含量极低可以忽略的弱酸。

生物在钙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2)[8,9]:

Ca2++2HCO-3CaCO3+H2O+CO2 (2)

从反应(2)可以看出,每生成1 mol CaCO3,TA会降低2 mol,同时还释放出1 mol CO2。虽然生物也在进行着呼吸,但生物呼吸释放出的CO2由于发生化学反应(3)[10],因此呼吸不会改变水体的碱度[6]:

CO2+COundefined+H2O2HCO-3 (3)

贝类排泄活动会使水体中N、P等营养盐浓度增加,但引起的TA变化极小,可忽略不计[11]。因此,可以通过封闭培养,测定培养前后水体的TA变化来估算钙化速率,此种方法称为碱度异常技术,在国外广泛应用于珊瑚[12]、贝类[11]以及其他海洋生物[13]钙化速率的测定。

因此,栉孔扇贝钙化率G可用公式(4)表示:

G=(TAi-TAf)·V/(2·T·M) (4)

式中:G—栉孔扇贝钙化率,μmol/(FW g·h);TAi和TAf—培养前后水体的总碱度,μmol/L;V—实验水体体积,L;T—培养时间,h;M—实验扇贝鲜重,g。

由公式(2)可知,由于钙化反应形成固态CaCO3,因此钙化会引起水体中的溶解无机碳(DIC)含量下降;但是呼吸产生的CO2进入水体,而这会使水体DIC含量上升,因此水体DIC含量的变化是由呼吸和钙化两部分引起的。水体DIC的变化可表示为:

ΔDIC=ΔDICR-ΔDICG=ΔDICf-ΔDICi (5)

式中:ΔDIC—水体DIC的净变化;ΔDICR—呼吸引起的DIC变化;ΔDICG—钙化引起的DIC变化;DICi和DICf—培养前后水体的DIC含量。同时,ΔDICG可表示为:

ΔDICG=(TAi-TAf)/2 (6)

因此,CO2呼吸率RC,μmol/(FW g·h)可以表示为:

RC=ΔDICR·V/(T·M)=(2ΔDIC+TAi-TAf) ·V/(2·T·M) (7)

1.2 实验材料

实验所用扇贝为浮筏养殖的栉孔扇贝,于2009年12月采自青岛胶州湾八仙礅海珍品公司(北纬36°07′04.98″,东经120°36′12.30″),取样后在4 h之内带回实验室,清洗表面附着物,在50 L水箱中采用半静水法驯养,实验海水为胶州湾近岸海水。每天在9:00完全换水1次,并在18:00定时给栉孔扇贝投喂角毛藻(Chaetoceros)。驯养7 d,整个驯养过程水温为(16±1)℃,pH为8.1±0.1,盐度为28.0±0.1。驯化结束后取壳高5~6 cm个体进行实验,实验所用扇贝约150只,实验个体湿重为(21.46±1.65)g。

1.3 实验过程

设置15、20、25、30、35等5个盐度梯度,在盐度为28的近岸海水基础上分别通过添加NaCl分析纯试剂和曝气自来水得到实验设计盐度梯度,配得海水在使用前静置1 d。

实验时分别从各梯度海水中虹吸取水样200 mL、120 mL、120 mL,测定溶解氧(DO)、海水总碱度(TA)、溶解无机碳(DIC)浓度。TA水样迅速使用玻璃纤维滤膜(GF/F)过滤[11,12,13],过滤后水样加入饱和分析纯氯化汞(HgCl2)溶液体积0.02%,密封冷藏保存[14]。DIC取样后直接保存(保存方法同TA)。各梯度海水取样3次,计算其TA、DIC、DO平均值作为实验海水初始值。各梯度设置5个平行和1个对照。具体操作:在4.2 L呼吸瓶中充满实验海水,每个呼吸瓶放入3~5只扇贝,其中对照呼吸瓶不放扇贝,当扇贝在呼吸瓶中适应30 min后将呼吸瓶全部密封,静置2 h后再次取样测定DO、TA、DIC浓度,同时测每个呼吸瓶中扇贝的总湿重。

1.4 样品测定

DO在取样后直接测定,测定使用改进的温克勒法(winkler)[15],相对标准偏差为±0.1 mg/L,相当于±(3~4) μmol/L。TA与DIC在取样后尽可能短时间内测定。TA测定使用Apollo SciTech公司生产的AS-ALK2碱度自动滴定仪,采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滴定过程由ROSS玻璃电极监控,TA数值由计算机程序自动计算得到,测量相对标准偏差为±2 μmol/L。DIC使用岛津公司生产的TOC-VCPN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多次测量偏差<±1%。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在计算平行操作实验前后各参数变化时首先扣除对照操作实验前后相应参数的变化。然后根据本文1.1里描述的方法计算扇贝在各盐度梯度下的钙化率G和CO2呼吸率RC,同时计算耗氧率RO以及呼吸熵RQ。使用SPSS 17.0对所得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各实验组初始条件如表1所示。由于扇贝的呼吸作用,实验结束后水体pH均下降了0.1左右,同时钙化使水体TA下降了20~50 μmol/L,在钙化与呼吸的协同作用下,水体DIC上升了100~220 μmol/L。DO也由于呼吸作用下降了2~4 mg/L。

栉孔扇贝的钙化率G、CO2呼吸率RC、耗氧率RO以及呼吸熵RQ均受盐度影响显著(P<0.05)(表2)。据图1所示,栉孔扇贝的钙化率G在盐度15~25呈上升趋势,盐度25时达到最高值,当盐度继续升高时G出现下降。RC、RO也是在盐度25达到最高值,均在盐度15~25、25~35下降,呈单峰状(图2)。因此,在盐度为25时,栉孔扇贝的钙化与呼吸均达到最高值,向环境中释放CO2必然最强烈。呼吸熵在盐度15~25与30~35差异显著,因此以盐度25为界,高盐条件下和低盐条件下栉孔扇贝的能量代谢方式不同。

注:同一列不同字母代表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3.1 盐度变化对栉孔扇贝呼吸与钙化的影响

钙化和呼吸是栉孔扇贝释放CO2的两项生理活动,本文研究发现其均受盐度影响显著。钙化率在盐度15~25随盐度升高而上升,这与Malone等[16]通过同位素标记法对紫贻贝(Mytilus edulis)钙化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盐度高于25时,栉孔扇贝钙化率出现了下降,这可能是栉孔扇贝为适应高盐度环境所作出的生理补偿,通过降低钙化来适应环境变化,是其适应高盐环境的生存策略。栉孔扇贝呼吸率也是在盐度15~25随盐度升高而上升,这与袁有宪等[17]对栉孔扇贝耗氧率的研究结果一致。

呼吸熵是反应生物代谢机制的重要指标,它能反映生物能量代谢的底物。当呼吸熵约为0.7时,代谢底物为脂类;0.85左右时,代谢底物为蛋白质;1.0左右时,代谢底物为碳水化合物[18]。研究发现,在盐度15~25,呼吸熵无显著变化,栉孔扇贝代谢底物以蛋白质为主;而盐度30~35,栉孔扇贝将以脂类为主要代谢底物。因此,盐度的变化不仅会改变栉孔扇贝钙化和呼吸速率,也会改变其能量代谢方式,以适应环境的改变。

3.2 盐度变化对栉孔扇贝在近海碳循环地位的可能影响

钙化作为海洋碳循环中“碳酸盐泵”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将大量的DIC转化为固态CaCO3,使海水中DIC浓度降低;另一方面又释放出CO2气体,使大气中CO2浓度上升。据Frankignoulle等[8,9]研究,当前海洋钙化每生成1 mol CaCO3,由于海水的缓冲作用,会向大气中释放0.67 mol CO2。地球最近一次间冰期到工业革命前(此段时间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可能是由海洋钙化导致的[19]。在近海碳循环中,钙化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海区,某些生物群落钙化和呼吸协同释放的CO2甚至远远高于当地初级生产力[2,3,4]。如在法国布雷斯特(Brest)湾(面积180 km2)大西洋履螺(Crepidula fornicata)种群通过钙化和呼吸每年向大气中释放CO2为1万t[20];美国加洲的旧金山(San Francisco)湾(面积1 160 km2)的黑龙江河兰蛤(Potamocorbula amarensis)种群每年向大气中释放CO2达5.7万t[21]。因此,栉孔扇贝等钙化生物通过钙化和呼吸作用对近海碳循环的格局影响巨大。

栉孔扇贝的呼吸与钙化受盐度变化影响强烈,并在盐度为25时达到最高值。一般来说,近岸海水盐度大都在30左右,但在夏秋两季,由于降水以及淡水陆源输入等影响,盐度会出现降低,此时栉孔扇贝的呼吸与钙化率将会提高。在这段时期,由于水温升高,也将导致呼吸率与钙化率的提高[22],在水温升高和盐度降低的共同作用下,栉孔扇贝通过钙化和呼吸在夏秋两季释放CO2的强度最高。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北两极冰盖的大量融化,造成全球范围内海水盐度的降低[5]。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将加剧钙化生物释放CO2。气候变暖将加剧生物钙化与呼吸释放CO2,而进一步释放CO2又会促进全球变暖,因此气候变暖与钙化生物释放CO2可能是一种正反馈关系。此外,伴随全球变暖的海洋酸化也会干扰栉孔扇贝呼吸与贝壳钙化活动[23]。

变化与影响 第10篇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强度最大、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水土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制约性最强的地区[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m3严重缺水警戒线,属于典型的缺水地区,水土资源的供需状况成为决定地区发展的生命线[2]。武威市一区三县分布在石羊河流域的上、中、下游,面临来自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吸引了中外学者和生态专家的广泛关注[3]。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石羊河流域内农业人口迅速增加,对耕地的需求也随之急剧扩大,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致使流域内生态环境日趋恶化[4]。同时,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文因素影响下的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非常明显[5]。近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及由此导致的土地覆盖变化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区域的气候、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均有重大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成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有紧密的关系。

本文利用TM遥感影像,通过对20 世纪80 年代之后30 年间的三期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类型数据分析了1980—1990 年、1990—2010 年两个时间段内土地开发与利用类型及土地得用类型转换情况,在刻画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类型变化的同时,评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移、关键而被忽略的因素、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揭示该因素在两种情形下对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的影响作用。

2 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

石羊河流域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乌鞘岭以西,祁连山北麓,全流域共包括4 市9 县( 区) ,流域总面积为4. 16 万km2。石羊河流域地势总体走势为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北倾斜,包括南部的祁连山地、中部的走廊平原区、北部的低山丘陵区及荒漠区四大主要的地貌单元( 图1) 。

石羊河流域经过七年多的重点治理,下游的民勤盆地局部地下水位有所回升,平均回升0. 55m,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恢复和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游来水量逐年增加,用水总量逐年减少。自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以来,蔡旗断面总径流量逐年增加,2010 年蔡旗断面总径流量达到2. 617 × 108m3,是自1987 年以来首次突破2. 5 × 108m3; 2012 年蔡旗断面总径流达到3. 48 × 108m3,重点治理目标提前八年实现,民勤盆地地下水位停止下降,部分区域开始回升。2013年,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8578 × 104m3以内,全县农业用水比例由原来的90% 以上降低到75% 左右。(2)生态用水总量加大,地下水位逐步回升。民勤县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后,地下水位逐步回升,自2010 年以来累计回升了0. 126m。红崖山水库向青土湖下泄生态水量由2010 年的1290 × 104m3增加到2013 年的2000 × 104m3,使干涸51 年之久的青土湖形成了15km2的人工季节性水面,地下水位由过去的逐年下降转为缓慢回升,从2007 年埋深4. 02m上升了0. 77m,达到3.25m,区内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3)水利工程配套不断完善,用水效益逐步提高。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工程共改建骨干渠道436. 253km,完成田间节水面积4. 013 万hm2,安装地下水计量设施8025 套; 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率分别由2006 年的0. 58、0. 6提高到2013 年的0. 625、0. 72,农业单方水效益由2006年的2. 86 元提高到2013 年的14. 22 元。(4)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石羊河流域加大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 特色林果业”的主题生产模式,以解决结构性缺水问题。以民勤为例,全县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种养业转变为高效设施种养业,内部结构由种植业为主转变到以畜牧业为主,农林牧业协调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 年的3582元增加到2013 年的7893 元,其中来自设施农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3. 6% 。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 1 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1980 年、1990 年和2010 年三期Landsat TM / ETM影像数据,结合行政区划图及其他图件,提取土地利用动态数据,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将全区按生态系统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6 个一级类型,再按研究区内常见土地利用属性划分为25 个子类[6,7]。

3. 2 数据处理方法

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情况,可采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来进一步描述,定量说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本文运用Arc GIS中的Overlay叠加分析模块下的Intersect功能,分别将相邻两期的土地利用图进行叠加,生成不同时期各土地类型之间的空间转移矩阵[8,9,10],从而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

4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4. 1 土地利用类型总体变化

石羊河流域耕地面积变化表现为先增后减,总体减少了187km2,比例为3%。“先增”,主要是与甘肃省确立河西商品粮基地和扩大耕地面积相关,同时流域人口的增加和农作物市场价格的上涨,导致开荒高潮的出现,大规模增加了流域内的耕地面积。“后减”,主要与近年来实施的关井压田政策( 压井近8000 眼) 和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关,促使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草地面积部分持续减少,总体减少达到644km2,比例近6%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部分草地在开荒过程中转为耕地,加之近年来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草场退化现象非常严重

未利用土地部分表现的主要特征是先减后增,总体增加面积达到503km2,增加比例近3% 。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人口增加促使一部分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或乡村建设用地或是开垦为耕地。之后又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石羊河流域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迫使一部分农民外迁或外出打工,从而导致土地特别是耕地闲置、弃耕,使未利用土地面积有一定增加。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呈持续增长趋势,1980—1990 年该类土地面积略有增加,但变化相对较小,主要是集中在1990—2010 年的变化较大。武威市凉州区的面积增加了约52km2,民勤县的面积增加了37km2,金昌市的面积增加了约32km2,主要原因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兴建新区和乡村新农村建设工程有关。

4. 2 重点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

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县在1980—1990 年10 年间的耕地变化最大( 图2) ,耕地面积增长了约150km2,增长比例达到12% 。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以农业种为主,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开垦荒地作为耕地。其中,面积增长较多的乡镇主要有: 花儿园乡地面积增加了20km2,双茨科镇地面积增加了16km2,夹河镇面积增加了13km2,义粮滩林场面积增加了近12km2。1990—2010 年民勤地区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93km2,减少比例达14% ,其中夹河镇耕地面积减少了约34km2。

地处石羊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古浪县、金昌市、永昌县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的变化( 表1) 。1980—1990 年三个县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而草地面积与未利用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古浪县面积变化最大,耕地面积增加了约139km2,草地面积减少达122km2。1990—2010 年古浪县的耕地面积大幅度少,特征较明显,面积减少达546km2,减少比例为29% ,相应地促进了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了428km2。永昌县和金昌县耕地面积略有增加,草地面积与未利用土地面积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两县的共同特征是草地面积减少程度较大。

地处石羊河流域上游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在草地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变化上( 表1) 。1980—1990 年两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非常小,耕地面积有少量增加。1990—2010年两县草地面积增加显著,而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也较显著。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变化则更大,草地面积增加了399km2,未利用土地面积则减少了近301km2。1980—1990 年石羊河流域的水域面积变化较小,而1990—2010 年的面积变化较大。其中,民勤县重兴镇的水域面积增加了14km2,天祝县毛藏镇的水域面积增加了14km2、哈溪镇的水域水面增加了13km2,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滩镇的水域面积增加了10km2,但县内北滩镇的水域面积减少了12km2,永昌县红山窑的水域面积减少了近8km2,水域面积减少主要与各年份水库的蓄水量变化有关。

4. 3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分析

为了描述1980—1990 年、1990—2010 年石羊河流域各种土地类型的转移情况,利用GIS计算出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状况( 表2、表3) 。从表2、表3 可见,石羊河流域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为:1980—1990 年转移变化大的主要是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其中,耕地面积转入了496. 51km2,转出了111. 53km2,转入类型主要有草地和未利用土地; 草地面积转入了106. 55km2,转出了294. 86km2,转出类型主要为耕地,其面积高达270. 28km2; 未利用土地面积转入了63. 57km2,转出了239. 31km2,转出类型主要为耕地,面积高达203. 99km2; 草地转入了4608. 24km2,转出了5064. 23km2。

1990—2010 年石羊河流域土地类型的转移比较大,其中流域的耕地面积转入了1591. 69km2,转出了2161. 77km2,主要都是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转化,转出幅度大于转入幅度; 林地面积转入了1370. 74km2,转出了1218. 16km2,转出类型主要为草地和耕地; 草地面积转入了4608. 24km2,转出了5064. 23km2,主要是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的转化; 水域面积转入了169. 44km2,转出了102. 60km2,主要是草地和耕地转化; 城乡、居民、工矿用地面积转入了369. 40km2,转出了242. 43km2,转入类型主要是耕地; 未利用土地面积转入了3931. 46km2,转出了3251. 79km2,主要是耕地和草地的转化。

5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5. 1 评估方法

Costanza于1997 年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11],由此引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评估的研究热潮。2014 年他采用与1997 年相同的方法,评估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年来的变化,指出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到145 万亿美元/a,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达到4. 3—20. 2 万亿美元/a[12]。众多专家学者对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13,14,15,16],最有代表性的是谢高地等学者在Costanza提出的评价模型基础上,对一些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进行了适当调整,制定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这更适合于中国的实际情况[17]。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在长时间尺度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中,研究人员都注意到采用当年价格( 利用价格指数折算) 核算,使长时间跨度的评估更具有可比性,但在空间上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移对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的影响却被忽略。事实上,较长时间跨度( 如10 年、20 年等)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转移对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的影响非常显著[18],最直观的例子是城镇建设促进了城市生态系统的不断扩张。本文结合表4、表5 得到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移数据,采用谢高地等学者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评估了石羊河流域在近30 年内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移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9],展示较长时间跨度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移对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影响。

5. 2 评价结果

表4、表5 分别评估了两个时段内土地转移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状况,表中数据表征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转移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矩阵对角线上的数字为“0”,表征在该时间跨度上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变化的“部分”。保持土地利用类型不变与未转移,认为其生态服务价值不变。通过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矩阵,可将表2、表3 中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转变为统一的货币价值单位[10],以方便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移对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的影响作用。

表6、表7 是考虑到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移影响下的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以及与未考虑该因素作用的评估结果比较,这里只计算了一级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从表6、表7 的结果来看,在不考虑类型变化与转移因素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显示,1980—2010 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减少趋势,1980—1990 年减少了2. 69 亿元,1990—2010 减少了0. 27 亿; 而在一级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只有供给服务一项数值为正,生态服务价值增加( 考虑到在本文的评估结果中,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是固定值,而变动只考虑了面积的变化) 。可以发现在不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转移情形下,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是提高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唯一途径。且由于资源供给量的减少,供给服务的正向作用越来越小,这也符合资源有限的常识。相比之下,在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转移影响的情形下,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结果表现出显著的不同: 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对于供给服务而言,文化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等的价值都有所提高,特别是调节、支持服务的生态服务价值提高幅度较大。在1990—2010 年较长的第二时段内,它对总生态服务价值的提高作用较为明显。从石羊河流域近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的现实效果来看,这更与实际情况相符———黄沙几近吞噬的青土湖如今已是重现碧波,流域民居切实感受到了生态保护与恢复的环境红利。

6 结论

变化与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循环;水资源;影响研究

在经济与工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的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中,进而促使全球呈现不断变暖的发展趋势。IPCC第四次评估中明确表明:2010年至2015年全球的地表温度线性趋势是0.84摄氏度,估计在212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有可能会上升1.2至6.5摄氏度。全球变暖最主要特征就是气候变化,这种变化将会影响地球上的水资源及水循环,加剧环境问题的恶化。对此,笔者研究了气候变化给水资源及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定量评估了水资源及水循环所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影响

流域水文不但会受气候变化所影响,还会因为人类活动发展变化。而在不同的流域地区,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会对径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前学者在研究水资源的影响因素时,只是单一的研究人类活动或者是气候变化,很少将这两者综合到一起进行分析,并且大多数都是定性研究。在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程度逐渐加重的过程中,对二者在径流变化方面进行的定量区分被众多学者所关注,并成为现在重点的研究内容[1]。

现在经常应用的研究思路就是:在掌握流域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水文模型,把天然水文阶段明确的划分成人类活动与天然两个时期,利用模型对这两个时期的径流量进行模拟,然后根据实际测量的径流量来计算,把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会对径流造成的影响区分开(如图1)。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水文模型可用分布式模型,还可以应用集总式模型,但人们经常应用分布式模式。

图1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会对径流变化造成的影响

在分析以后影响径流变化的贡献率时,其一,要对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在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假如这两者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两个独立因子,通过水文模型对单个因子在未来变化下的径流变化进行模拟,然后将这两者的影响程度放在一起比较,看哪个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大[2]。

二、预估以后气候变化会影响水资源及水循环向着什么趋势演变

(一)对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介绍

气候变化情景主要是在假设基础上进行建立的,并合理的描述未来气候的内在一致性与连续性。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应用时间类比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GCMs输出方法、任意假设方法和空间类比方法对气候变化情景进行设计。现在应用GCMs输出方法设计的气候情景,从以前的渐变试验和平衡试验两种情景转变成SRES情景。传统应用的渐变和平衡这两种试验情景主要是通过调整基准气候得出来的,而SRES情景是在分析社会经济状况上得出的,注意包括以下情景族,一共有温室气候参考情景40个,A1与A2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可是社会与经济有不同的发展程度;B1和B2主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可是同样存在不同的发展程度。

(二)对水文模型进行介绍

在选定气候情景以后,要对水文模型进行选择。我们可以利用水文模型对水文现象进行模拟与概化。特别是在研究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的背景下,使得水文模型大范围被使用。现在人们经常应用的水文模型包括:概念性、分布式物理型、水量平衡型、统计回归型等几种水文模型。其中从概念性水文模型发展成分布式水文模型是现在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研究尺度开始向着全球尺度方向发展。现在经常被人们应用的分布式模型包括DTVGM、VIC、SHE、SWAT等模型。在应用水文模型探究水资源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时,要对模型的参数变化、率定、精度、通用性、方便性、兼容性的进行重点考虑。

(三)对陆、气模型耦合进行介绍

相比于流域水文模型的尺度,GCMs具有较大的网格格距,不能将输出结果直接应用到水文模型中。所以,人们经常应用情景耦合方式和流域水文模型来预测和研究未来的水资源变化。一直以来人们都应用水文和气候两种模型进行单向连接研究,也就是应用降尺度的方法对气候模式输出结果进行处理,然后将其当作水文模型的实际输入。现在降尺度的方法包括动力统计、统计和动力几种方法,其中统计这种降尺度的防范应用范围较广,动力统计这种降尺度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探究了在气候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管理水资源的方案

国内外一些研究人士开始对此方面加强了关注,2011年美国就在水资源及气候变化两方面进行研究,并编制了管理报告。美国在规划水资源中分析了气候情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变化趋势。近几年来,国内通过开展项目与课题研究来应对水资源适应性问题。我国设立专门水资源适应对策,其目的就是根据模型成果及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探究水资源适应性的管理手段,同时分析和探究适应性方案的制约因素以及成本效益,探究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水资源适应性的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而制定保证水资源及降低气候风险的政策与措施。

结语:

总之,在对水资源适应性进行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分析发生水文实践的概率、响应气候变化的规律、气候变化会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等等。但是因为公众对以上研究不够重视,并且在研究水资源适应性方面还较为薄弱。所以,必须明确探讨水资源所受气候变化影响是非常艰巨的,进而提升水資源的适应性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垂裕,孙青言,李慧等.基于水循环模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评价[J].水利学报,2014(6):701-711.

[2]陈陆望,殷晓曦,陈园平等.采动影响下矿区深部地下水循环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2):85-90.

变化与影响 第12篇

汇率是指用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汇率在国际贸易与资金融通中起着价格转移的作用, 使得各国的商品与服务在各国之间能够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 使价格具有可比性。汇率是国际贸易发展与国际结算不断发展的产物, 随着贸易的发展, 国际间外币进行结算的数量增加, 各国间货币转换便形成趋势, 进口方就会将本币换成外币购买商品或服务, 而出口方便通过出售商品或服务获得外币, 这种繁多的国际贸易中, 外汇的价格便营运而生。汇率能够代表外汇的价格, 也能表示对方国际货币的价格, 使得双方能够进行等价交换。

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理解。汇率在短期内收到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外汇的供求关系是表现在虚拟市场中的, 与传统商品的价格表示不同, 通常是体现在一个电子系统之中, 并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报价, 参与的交易主体主要为中央银行与外汇银行, 而影响外汇汇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便是供求双方交易行为, 外币需求增加则外汇价格上涨, 本币贬值, 外汇需求降低则外汇价格下降, 本币升值。目前随着国家贸易的频繁发展, 外汇交易的信息传递越来越迅速, 各国外汇更能够体现供求双方的实际状况。

从长期来看, 汇率主要由各国之间货币的价值决定。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 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价格无法脱离价值无限波动。因此长期来看, 如果价值不发生较大变化, 则长期汇率偏离值不会太大。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是两国发行货币的价值量的比重。具体而言, 首先表现在国际收支状况上, 国际收支的变化直接影响外汇市场的买卖力量, 如果本国长期出现国际收支顺差, 则市场对于本国货币需求增大, 便会出现供不应求, 导致本国货币升值, 反之, 当本国长期贸易逆差便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其次, 表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为稳定本国经济往往会通过公开市场干预, 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买卖操作影响外汇供求从而对于短期内的外汇变动起到影响作用。再次, 表现为外汇交易者的心理预期, 交易者通过基本面与技术的分析, 在不同的阶段作出不同的判断, 当大部分对于汇率产生升值预期时, 则会增加该货币的需求量, 进而导致货币升值。

二、汇率变化引发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

1、账面换算风险

账目换算风险主要指企业存在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或收入费用, 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合并中, 需要以外币表示的资产与负债或者收入的费用换算成本币表示的相应费用, 在汇率出现变动时, 便会引起石油企业的账目损失, 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报告水平与经营水平。在财务报表中,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 主要是根据会计准则进行报表合并时发生的差异。对于资产负债表来说, 资产负债表之所有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科目均有可能引发折算风险, 在折算的过程中会出现历史汇率与报告汇率两种, 分别代表的是资产与负债形成时的汇率以及资产与负债报告时的汇率。在石油企业进场财务报表制作时, 如果子公司相对于母公司的货币贬值, 或对于负债, 子公司相对汇率升值, 这样就会造成折算风险。这里的折算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产的折算风险以及负债的折算风险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 对于利润表的合并方面, 当子公司所在地货币转换为母公司所在地收入与成本时, 折算风险同样存在。对于收入, 如果子公司所在地货币相对母公司贬值, 那么收入的科目存在折算风险, 同理如果子公司货币相对升值, 则费用科目同样存在折算风险。另一方面当报告期子公司的收入小于历史折算汇率或者子公司的费用大约历史汇率费用, 在石油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就会出现账面的折算损失。总之, 折算风险是石油企业在子公司与母公司进行报表合并中产生的, 由于子公司与母公司所在地的汇率变动, 导致财务报表的重新折算, 汇率的变动给子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使得石油企业承受相应的财务风险。在这种折算风险的影响下会导致母公司在财务报表合并后造成资产和收益的下降, 负债和费用上升。

2、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主要是指石油企业在以外币为主要结算工具的经济活动中, 在货币的兑换过程中, 由于汇率的波动造成的经济活动主体的实际收益相对预期有所偏差, 或者是预期与实际的成本存在偏差, 从而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损失。对于石油企业来说首先表现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交易风险。对外贸易的活动中风险源于用外币进行结算, 当签订结算合同和最终贸易结算时的实际交割出现差异时就会出现交易风险。具体而言, 对于进口商来说, 要将本币兑换成合约中约定的外币, 而针对出口商在交易完成时会收到合约约定的外币并将其折算为本币在本国进行生产支出和使用。货币兑换在签约时产生, 但在商品实际交割后才能够拿到现金, 在此期间如果出现汇率的变动, 就会导致进口企业所支付的成本变化。对于进口商而言, 当在合同期与结算期之间本币发生升值状况, 就会导致支付之日所需要支付高于合约成本的资金, 这样就导致进口商的成本增加、利润下降的财务风险。这种期限内的汇率变动会给国际贸易的双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与财务风险。

交易风险其次反映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 当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也要承受相应的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石油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 其投资成本与收益主要以本币计算, 但在投资过程中的实际发生的收入与支出多为外币计算, 这样当出现汇率波动时便会存在交易风险。投资方需要将投资收益与成本兑换成本币。如果出现被投资方货币发生贬值, 其收回的以本币结算的收益就会降低, 从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交易风险还反映在对于与国外企业有借贷关系的企业贸易中。当外币作为借贷货币, 在风险持续期间债权人需要将外币的本金与利息收回并兑换为本币, 如果期间发生汇率变动, 在借贷期外币发生贬值, 则会导致债权企业难以收回同等的货币, 导致经济损失。而作为债务方, 如果在期间内结算的外币贬值, 则会导致清偿之日债务方将承担更多的成本进行支付, 从而导致经济损失。

三、应对汇率变化风险的控制对策

1、提升风险管控意识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 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关系到企业成本的降低与收益的增加, 关系到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和控制, 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的方向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要使得汇率风险的回避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工作, 要有积极性与主动性, 要倡导企业员工对于汇率波动的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并提升警惕意识, 自觉执行风险控制工作,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将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降低最低。

作为石油企业, 首先要培养和建立汇率风险管控的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只有从培养企业汇率波动风险的文化出发, 才能够更好地降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财务风险。目前的员工思想上对于汇率变化的风险认识度不够, 需要企业文化来加以引导。具体而言, 企业管理层应带头提高对于汇率波动影响的重视, 将汇率风险控制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不断引导员工加以重视。其次, 要建立汇率风险控制系统, 倡导员工重视并真正执行公司对于汇率风险控制的工作, 利用管理系统指导员工进行风险控制。再次, 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导充分提升员工践行汇率风险控制的能动性。只有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真正认识到汇率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真正学会汇率风险控制的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的运用方法进行风险、通过对汇率波动影响的估算与风险评估, 这样的员工自发积极地进行风险管控才能够达到规避或降低汇率风险的作用。

2、建立风险控制制度

风险控制制度是汇率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础与保障, 只有做好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 才能有效地进行汇率变化风险控制。首先, 石油企业应将风险管控的目标明确化, 有效保证管控过程中不出现目标偏离, 同时也为公司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参考, 以此作为评价员工工作水平的标准, 同时也可以通过此来促进员工将汇率风险管控作为工作重点,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地防范风险, 为企业成本控制和收益增长做出贡献。

在目标设立时应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的战略目标, 在对外贸易中尽可能地使用本币结算, 尽量规避外部结算的风险和外币的使用频率, 有效避免汇率风险。在使用外币结算时应通过相应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品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 避免一定的经济损失。要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作为目标设立的最主要目标, 促进企业的收益最大化。

3、规范风险管控流程

石油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时应规范风险管控的流程, 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风险评价几个方面。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在风险发生前对于企业多面临的风险及其原因进行探寻, 是企业风险管控的首要任务, 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要结合企业的业务实际、国家与行业相关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外国贸易方的情况、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等等, 通过科学分析进行风险识别。

风险度量是指对所分析的风险针对风险大小做出判断与量化, 评估风险的程度, 通过调查问卷、专家咨询和研讨会议进行定性分析, 通过数学模型、财务指标、概率、分析诊断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定量度量, 判断风险的大小, 为风险管控奠定基础。风险控制是指在识别与度量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这是整个工作的重点, 这需要石油企业从众多的控制技术中寻求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控制技术, 如多元化风险控制法、风险转移法、风险预防法与风险回避法等。风险管控评价是指在风险控制工作完成后对工作的总结, 针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与讨论, 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以进一步促进风险管控的能力。

总之, 汇率的变化给石油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严重影响了石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利润增长, 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有效的汇率风险控制, 才能够真正做到降低风险、提升石油企业的收益率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艺欣:中国外汇储备制度创新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相关文章
参观消防大队策划书

参观消防大队策划书

参观消防大队策划书(精选6篇)参观消防大队策划书 第1篇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单位: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

1
2025-09-16
陈伟红主要事迹

陈伟红主要事迹

陈伟红主要事迹(精选5篇)陈伟红主要事迹 第1篇党徽在岗位上闪光——记白城房产段大安北综合车间党支部书记陈伟红事迹家庭主要成员:丈夫...

1
2025-09-16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精选12篇)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第1篇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中, 存在很多问题, 无论是在文章阅读方面, ...

1
2025-09-16
CMA、CNAS认证的准备、流程及需注意的问题

CMA、CNAS认证的准备、流程及需注意的问题

CMA、CNAS认证的准备、流程及需注意的问题(精选2篇)CMA、CNAS认证的准备、流程及需注意的问题 第1篇一、认证前的准备:1.单位领导层统一...

2
2025-09-16
猜猜我是谁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猜猜我是谁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猜猜我是谁的作文300字三年级(精选12篇)猜猜我是谁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第1篇我有一个好闺蜜,她机灵又可爱,我俩长的一般高,她那白净的...

1
2025-09-16
车间班组年终总结

车间班组年终总结

车间班组年终总结(精选6篇)车间班组年终总结 第1篇车间班组年终总结报告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小组在车间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

1
2025-09-16
采掘电钳工应知应会

采掘电钳工应知应会

采掘电钳工应知应会(精选6篇)采掘电钳工应知应会 第1篇电钳工应知应会1、熟知《煤矿安全规程》有关内容、《煤矿机电设备完好标准》、《...

1
2025-09-16
初中数学总复习实践谈

初中数学总复习实践谈

初中数学总复习实践谈(精选12篇)初中数学总复习实践谈 第1篇一、紧扣大纲, 精心编制复习计划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 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1
2025-09-16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