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皮文言文阅读翻译(精选6篇)
画皮文言文阅读翻译 第1篇
【画皮简介】:
《聊斋志异》,又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
《画皮》为《聊斋志异》第一卷40回,是一部描述写人与鬼之间的故事。
《画皮》的原文不到两千字,之所以流传这么广,首先是故事里的情色元素,漂亮女妖精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向来都很有市场,虽然原文里对此没做过多描述,但字里行间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其次,故事里有一个着墨不多但却很出彩的人物,既王生的妻子陈氏,她明知老公看上了别的女人,还一边好言相劝一边帮着保守秘密,后来为了救老公性命,不惜忍受百般凌压,甚至吃下乞丐的浓痰,堪称一位感天动地的模范妻子;最后《画皮》有一个深刻的寓意,原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处慷慨陈词,“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后半句堪称经久不衰的警世恒言,在当今年代,我们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把某些双眼放绿光的妖精比作那些二奶;亦把陈氏比作那些结发多年的糟糠之妻。虽然在道德和实情上有着诸多复杂的具体不一样,但这种泛泛的比较还是有点像新时代的情况。
画皮文言文阅读翻译 第2篇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履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君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緉,讽使就吏禄,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时高邮申屠公酮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駉至,即遣吏以自通。君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我处士,宁与官府事!毋扰乃公为也。”君又善写梅花竹石,士大夫皆争走馆下,缣素山积。君援笔立挥,千花万蕊成于俄倾。每画竟,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为歌诗,雄浑跌宕,以古豪杰自居久之。复游金陵,诸御史虽新贵,皆加敬待。遂北上燕蓟,纵观居庸、古北之塞。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日“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好事者多载酒从之。岁己亥,君方昼卧,适外寇入,君大呼曰:“我王元章也。”寇大惊,重其名,与君至天章寺,其大帅置君上坐,再拜请事。君曰:“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汝能为义,谁敢不服;汝为不义,谁则非敌?越人秉义,不可以犯,吾宁教汝与吾父兄子弟相杀乎?汝能听吾,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即速杀我。我不与若更言也。”大帅复再拜;终愿受教。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众为之具棺服,敛之。葬山阴兰亭之侧,署曰“王先生墓”云。
(选自《稗史集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当世大略 当:掌管
B.讽使就吏禄 讽:规劝
C.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就:前往
D.我处士,宁与官府事 与:结交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冕“志行不求于俗”的一组是
①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
②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
③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④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
⑤每画竞,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
⑥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曰“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冤在乡里颇为知名,申屠駉上任绍兴理官时曾经过杭州,虚心向王冕请教问题,并请求和他交往。
B.王冕擅长画梅花竹石,他的画作在当时便备受追捧;他喜欢画梅花竹石,与其高洁傲岸的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C.王冕虽有当世大略,但怀有归隐之心,在北上游历之后,选择南归,在山水之间过起了放逸自适的隐居生活。
D.在危急关头王冕自报家门而免于杀身之祸,可见其名气之大;寥寥数语而让敌寇大帅心悦诚服,显示了他非凡的口才。
参考答案:
8. D/与:参与。
9. C/①写其长相与才华,非“志行”;⑤作画题诗抒发情怀,不是“不求于俗”。
10.A/申屠駉是向王子善询问可以交往的人,非向王冕请教。
文言文参考译文:
浅谈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与翻译 第3篇
(一)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这项要求是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是对理解实词含义、虚词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检测, 也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1. 翻译的标准。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 要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要通顺, 要明白流畅;“雅”就是要语言优美。中学生翻译古文, 主要有两个要求:准确, 通顺。“准确”是指内容而言, 要如实表达本意, 不曲解, 不走样, 不漏译, 不错译;“通顺”是指表达而言, 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2. 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所谓直译, 就是按照原文的词数、词序和句式, 逐字逐句翻译;所谓意译, 就是“通其大意”, 按原文表达的大体意思来翻译。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 一般要求直译, 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 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对此必须明确。
3. 翻译的方法。
[1]直译:留、对、换、增、删、调。
(1) 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 如年号、官名、人名、地名、朝代名等, 翻译时可以保留不变。
(2) 对。在实词使用上, 文言文多用单音节词, 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 所以, 翻译时应先考虑是否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有共同构词成分的双音节词。
(3) 换。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如把文言文中的“女、汝”换成“你”;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适当的词替换虚词等等。
(4) 增。根据语义增补省略的句子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并将其用括号标出。
(5)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 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 只要不影响语气, 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 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 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 均可略去不译。
(6) 调。就是调整语序,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 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
[2]意译:转述法、凝缩法、扩充法。
(1) 转述法。文言文的许多修辞格, 如果直接按原文翻译出来, 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与要求, 其意思也会不明确。因此就要把这些修辞格的词语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达, 这就是转述法。
(2) 凝缩法。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 或增强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一些繁笔, 如果照原文对译出来, 的确难以做到, 效果也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简略的意译出来, 称之为凝缩法。
(3) 扩充法。对言简义丰的句子加以扩展。如“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行》) 可译为“自从丈夫离家外出经商后, 我便独自一人守着空船在江口盼等;船儿常在明月照耀下的寒冷江面上漂来泊去, 可哪有丈夫的身影!”
文言文的翻译过程, 就是整个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因此翻译作为对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为检测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在文言文的考试中, 一直作为常考、必考的内容。
(二) 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基础上的能力考查。所谓“信息”是指文中所述的种种事实, 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人物行为、举止、情感、才智的, 反映人物思想道德、志向的, 体现人物主张、展现人物性格的。所谓“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根据特殊需要, 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事实事例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
(三)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是指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 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 并对文中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 进而推理概括从而明确文章主旨。
(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作出客观的剖析、评价。它与“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要求学生能从阅读材料中概括出作者的看法, 并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 而不是单纯地分析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具体内容。
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方法刍议 第4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文言文 阅读教学 综合能力
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是每年的高考必考题,分值高达10分,可考生的得分率只有35%左右,问题很大。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积累不够、语感不强,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对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了解不够,实际运用的时候问题百出。
高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如果考生没有基本的阅读能力,缺乏对知识灵活运用、迁移的能力,未能掌握常见的应试技巧和方法,那么考生在高考中要想考出理想的成绩,是很困难的。
我认为,高三语文老师在学生复习、训练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去进行指导。
一、阅读
阅读的方法之一是——先读末题后看文。
读懂文言文,是解题的基础。六七百字的文言文选段,应建议学生在阅读之前先看一下后面的题目,特别是第3道(选择题的末题)关于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选择题。因为,无论是考查文言实词、虚词,还是概括、分析,往往都是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而其余选项和内容(包括错误选项里的不少信息)都是准确的,这就为考生初步理解、整体把握文意提供了不少帮助和提醒。
阅读的方法之二是——扫描全文存大意。
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了解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为后面的解题打下可靠的基础。
阅读的方法之三是——圈画重点留疑点。
学生在快速阅读文本的同时,应圈画出考题中涉及到的关键的字、词、句以及不太理解的内容。学生无需在很难理解的地方逗留、耗费时间,因为这些难点、疑点一是可能与后面的题目无关,二是即便有关,解题时再思考、推敲也不迟。
二、翻译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老师早就指出:“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翻译的基本方法是留、对、换、补、删、调。这是翻译文言句子操作时的基本方法,学生都很了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其实,所有的句子都是由实词和虚词组成。只要将关键的、重要的实词、虚词落实到位,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要翻译好文言句子就不困难了。因此,这里我专门就对实词、虚词的理解、翻译谈一谈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做法。
1课本联想法
在遇到关键的实词时,学生应积极思考,努力调动大脑储存库中的积累,联想、联系课本中曾学过的该词的意思,因为不少考题往往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申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例如:
2008年湖北卷翻译第2句“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中的“且”(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初中语文教材)。
2008年江苏卷第6题虽然是选择题,但是这四个句子如果让考生翻译,其中考查的四个实词“听、迫、壁、度”,同样可以从高中教材中搜索到例句。
听(准许)——“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李密《陈情表》)。
迫(逼近)——“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壁(营垒)——“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司马迁《项羽本纪》)。
度(气度、风度、常态)——“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司马迁《刺客列传》)。
2008江苏卷第9题翻译第2句中的“比(近来)”——“比得软脚病’(韩愈《祭十二郎文》)。
2007年江苏卷第1句翻译“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中的“忍”(忍心、狠心)——“君王为人不忍”(司马迁《鸿门宴》)。
2语境推断法
这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当一句话中有一个词语意义难以确定时,可以先把全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把难以确定意义的词语空置出来,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最适合句意、文意的词语填空,借此确定词语的意义。如:
2008年湖南卷第3句翻译“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相当多的学生将“尤难者”翻译成了“最难审理的案件”就是脱离了语境,而且是“大语境”。因为在此句之前有一句“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这中间隔了七八个长句,学生必须联系上文的这2句方能存“尤难者”三个字准确地译成“最难治理的地方”。
2005年江苏卷第2句翻译“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中,“售”既有“卖”的意思,也有“买”的意思,句中“售”作何解只能依据上一句去推求。根据文意,“售”的主语应是上句中的“人”,“售”的宾语“之”指代的对象应是第一句中阳城用来典当换钱的“木枕布衾”。把几句话的意思联系起来推断就可以看出,“售”只有解为“买”才与文意吻合。
3拆词推义法
这里主要指“古今异义”现象。即文言文中某些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却意思不同的现象(不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偏义等现象)。学生应特别注意,不可“以今释古”或者保留不译,往往应该拆成两个字来解释。如:
2008年江苏卷第1句翻译“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中,“亲信”即是“亲近”加“信任”。
2007年江苏卷第2句翻译“晦(谢晦)喜,不设备”中,“设备”即是“设置”加“防备”。
又如常见的“妻子”、“形容”、“地方”等。
4句法推义法
文言文中有互文、对偶、排比等形式的句子,其对应结构中的字词意义往往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根据文言词句在结构上的这种对称性特点,可以断定该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性、词义和用法。如:
2007年江苏卷第3句翻译“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中的“义”,即可根据后一句的“忠(尽忠)”理解成“仗义”。
另外,还可以根据某个词语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确定关键词语的准确意义和用法。如:
2006年江苏卷第3句翻译“槐起衣冠而坐”中的“衣冠”,在句中不应是“起”的宾语,而应是“槐”的谓语。因为时至深夜,董槐不可能随手拿起衣帽,而是“起身穿衣戴帽坐起来”。
5词汇推义法
许多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虽已不能单独使用,但其意义却保留在现代汉语合成词中,尤其是成语中,所以可以借助此来推断该词的意义。
(1)以合成词推义。如:
与通都大邑相去远(2008湖南卷)通——通衢、通达——交通便利
比敕公千条万端(2008江苏卷)敕——敕令、敕造——命令、告诫
(2)以成语推义。如:
吾属将贵之偿(2006江苏卷)责——求全责备——要求
6通假推艾法
“通假”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的语言现象,考生在遇到使用以上常用方法难以解决的词语时,可考虑它是否是通假字。如:
2006年江苏卷翻译题中就有2句考到通假字:振(“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赈,罢(“民罢于征发”)——疲。
当然,翻译文言句子、落实文言字词的方法还有许多说法,学生必须将这些方法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文言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有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坚持一个宗旨,那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是夯实基础。①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认真复习必修课本里的文言文篇目。②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复习自读课本及课外的经典篇目。③认真研究近几年的各地高考题。
其次是注重积累。①1 20多个常见文言实词。②18个文言虚词。③特殊句式。④活用现象。⑤古今异义。⑥固定短语。
三、适量训练
裴琰之文言文阅读翻译 第5篇
原文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 △ 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
【注释】
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译文
裴琰之担任同州司户的时候,刚刚二十岁,每天以玩乐为主要的事,一点也不关心处理公文。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罪他而去询问户佐,户佐说:“司户是大家的孩子,恐怕不善于处理公文。”过了数日,李崇义对裴琰之说:“同州的公务繁忙,司户尤为突出。你何不另外谋求个京城里的官当,没有必要滞留在这里。”裴琰之只好点头称是。又过了数日,司户应该办理的公文堆积。大家偷偷议论,以为裴琰之不会撰写公文,只会玩乐。后来李崇义召见裴琰之,严厉地对他说,要请示朝廷将他免职。裴琰之出来问户佐:“有多少公文案卷?”户佐回答说:“着急处理的有二百多份。”
文言文《赵普》阅读答案附翻译 第6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22分)
开宝四年十一月,南唐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贡。于是始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主印”,赐诏乞呼名,从之。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少赂其使者可也。”普叩头辞让,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及从善入觐,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帝伟度。
他日,帝因出,忽幸普第。时吴越王俶方遣使遗普书及海物十瓶列庑下,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弗及屏也。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帝笑曰:“但受之无害,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开宝六年八月,普罢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
(选自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宋纪七,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弗及屏也 屏退
B.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说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专断
D.帝怒形于色 表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普告于帝 普力请与之
B普立于宫门 非陛下之刑赏也
C以天下事为己任 南唐后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贺
D刑以惩恶 少赂其使者可也
12.下列选项中,前后两句分别能直接表现赵普为相忠实诚信和刚毅直谏的一组是 (3分)
A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
臣实预闻顾命
B 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
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非陛下之刑赏
C 普叩头辞让
帝竟从其请
D 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
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唐主私下送给赵普五万两银,后南唐使者觐见太祖时,赵普秘密回赠使者同等数目的银两,这令南唐君臣无比震骇,达到了太祖“使之勿测”的`目的。
B.太祖突然驾临赵普家,适逢吴越王礼到,赵普当着太祖面将礼物开启,竟是十瓶满满的瓜子金,赵普惶恐至极,太祖却笑着说“受之”。
C.赵普任宰相十年间,多次犯颜进谏,对于哪些人应该任用,哪些人应该升迁,他总是坚持己见,据理力争,而他的意见往往最终被太祖采纳。
D.赵普被罢相后,出任外职,他向太祖上奏折赞美了太祖之弟开封尹,力陈自己并未轻议皇弟,也是对太祖表白自己的忠心。
14.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普 因 言 外 间 百 姓正 望 雨 于 大 宴 何 损 不 过 沾 湿 供 帐 乐 衣 耳 百 姓 得 雨 各 欢 喜 作乐 适 当 其 时 乞 令 乐 官 就 雨 中 奏 技 帝 大悦 终 宴 普 临 机 制 变 能 回 帝 意 类 此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