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化学性质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化学性质范文(精选12篇)

化学性质 第1篇

一、做好高中和初中课程的衔接

回顾初中化学中金属铝、铁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教师可以设计并用投影仪进行演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比例各是多少;金属有哪些物理共性;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以及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联系;展示教材中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的照片,分析这些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画出Na、Mg、A1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得出结论: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单质常表现出还原性。

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教师可进行小结:金属有导热性、导电性和延展性。金属单质往往具有还原性,可以与非金属、酸及某些盐反应。通过总结金属的通性,使初中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再从高中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及物质的分类的角度,对金属的性质进行重新认识,做到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有机衔接,为学生学习新内容奠定基础。

二、在实验中学习化学

以往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主要通过实验、视频和讨论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而获得。现在则要更加注重实验,“实验探究法”是学习化学最常用的方法。

1. 让学生操作“钠的缓慢氧化、钠的燃烧”实验。

教师可让学生细心观察金属钠:银白色、金属光泽、固体、质软,放置一段时间后钠表面变暗。再观察钠的燃烧现象:钠先熔化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并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让学生思考:金属钠除了能与氧气反应外,能否跟其他非金属单质反应?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后,老师指导学生写出钠与氯气、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最后教师小结: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电子容易失去;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金属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硫化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就不同,钠在缓慢氧化后生成白色固体Na20,加热后生成淡黄色固体Na202。

2.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让学生通过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总结钠的性质。①钠浮在水面,说明钠的密度小于水;②钠熔化表示该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③钠在水面游动,说明该反应有气体产生;④启发学生思考: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证明Na与H20反应生成了NaOH,但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呢?⑤用多媒体播放对该反应的产物H2的检验。让学生领会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物质性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3.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铝箔燃烧”的实验:首先提出铝与氧气能否反应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将打磨后的铝箔和未打磨的铝箔分别放在火焰上加热。学生发现铝箔发红蜷缩,失去光泽,熔化后不往下落(原因:铝箔打磨后很快形成氧化膜从而阻止燃烧)。这时教师应提示,充分燃烧需要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将铝粉撒到火焰上,有耀眼白光,证明铝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4. 体验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做“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制水蒸气;②反应条件;③分析产物;④检验产物。

教师首先分析课本上的做法:用湿棉花放在加热的试管中产生水蒸气;在酒精灯火焰上罩铁罩以提高加热温度。用肥皂液检验生成的气体,将气体通入盛肥皂水的蒸发皿中,将肥皂泡点燃并观察现象。分析完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后,给学生三支试管,让学生改进实验装置,然后在课本的方框中画出实验装置图。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确定了三支试管的用途,一支用作反应容器.一支用于制备水蒸气,一支用于收集氢气。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改进,让学生建立“实验原理正确,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设计思想。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 第2篇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突出,更有时代意义。怎样让我们的学生自己能学,自己能解决理论和实际的问题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本堂课的内容十分吸引学生,可以配合图片,视频等感性素材通过适当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第二课堂得到提高。

教材分析与把握

本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对前面学过的物质各种性质的初步概括。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千变万化,不同的变化可以分为简单的几类。引导学生对各种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在事物的变化中有没有别的物质产生,揭示出不同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即有没有新物质产生。在这基础上,将各种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建立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的基础上的。让学生进行分类。值得指出的是,物理变化中不存在化学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则伴随着物理变化。所以,课本上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还需要改进,详细化。

那么这节课的知识背景,物理变化的实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本身不变,只是粒子之间的间隔运动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核不变的前提下,生成了新的物质。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有一定欠缺,但是学生比较注意对日常事物的观察,有一定的兴趣,善于思考,这是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动力来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据。知道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分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事物的变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教学难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设计成概念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举例和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体。

质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两种性质的依据。(2)促进学生培养个人的内在。

教学过程

引入:在ppt上播放两段视频,一段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变小;一段是孙悟空与二郎神的72

变;

师(提出问题):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变小,孙悟空和二郎神能变化成各种动物。

师:好。同学们,这两段视频中的变化(孙悟空的金箍棒的变小,孙悟空与二郎神的72变)有什么区别呢

生:1、金箍棒变小了是物理变化,七十二变是化学变化。

2、金箍棒变小了但它还是金箍棒,但是七十二变却变成了其他东西。

师:对,孙悟空的金箍棒变小了,但仍然是一根金箍棒;但是,72变却变成了其他事物。师:那么,请你们猜猜,这段视频与我们这堂课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

师:其实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何止72变。那么,可想而

知,学习这堂课将会非常有趣,也非常必要。

新课: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师:自然界的万物都在变化。这些变化远远不止72变,对于这么多的变化,我们想学习研究也无从下手呀,那怎么办呢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动植物的时候,我们将动植物进行了什么啊

生:分类。

学生活动一:

师:好,我们是否也可以对自然界的变化进行分类呢来,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上图453到455、食物变质、炸药爆炸。同桌两位同学轻声讨论,我们该将他们怎么分类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我们可以将图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请同学来进行分类。

生:第一组:冰山消融、电热丝温度升高后颜色的变化

第二组:钢铁生锈、食物变质、炸药爆炸;

师:那么,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1、(有没有产生新物质);2、(冰山融化与电热丝变色这一类变化为物理变化;钢铁生锈这一类变化为化学变化。)

师: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

生:物理变化:在有些变化中,物质只是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化学变化:在有些变化中,参与变化过程的物质从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物质。

生2:补充,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学生活动二(思考):

思考:铁生锈有别的物质生成吗

生:有。

如何用实验来证明铁生锈有别的物质生成呢

生:1、根据颜色,2、根据质量3、磁铁来吸引,铁能被吸引,但铁锈不能。

师:请问,我如果给你一根铁丝,你能将它变化成什么并解释你所说的变化是什么变生:1、弯折(物理变化,因为没有变成其他物质)2、加热成铁水(物理变化,没有

A、煤的燃烧化学变化

B、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了化学变化

C、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物理变化

D、玻璃破碎物理变化

F、醋放在碗里会消失物理变化

师:我有一个疑问,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是否一点关系都没有呢(引出课堂下文)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师:蜡烛的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小实验:蜡烛燃烧。蜡烛的燃烧属于什么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你知道了蜡烛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每四位同学一支蜡烛,一起观察蜡烛的燃烧。

生:(蜡烛燃烧过程中存在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蜡烛的物理性质是白色固体、受热易熔化;化学性质是能在空气中燃烧,变成别的物质。)

师:物质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理变化;那么,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存在化学变化吗生:1、存在;2不存在;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三:

物质有许多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软硬、导电性、熔点、沸点、硬度、导热性、挥发性、铁磁性、腐蚀性、酸碱性和可燃性等等,哪些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生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熔点、沸点、硬度;

化学性质:铁磁性、可燃性、腐蚀性、酸碱性;

师2:铁磁性,(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呀!

生3:分类

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熔点、沸点、硬度、铁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化。(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带头举例)变成其他物质)小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师:分类的根本依据是什么(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叫化学性质)

生:(物质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

2、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讨论:

师:“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句话有没有问题

生:1、有;(问题在哪里);2没有;

师:“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有没有问题

生:1、有;(问题在哪里);2没有;

师:对,因为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伴随物理变化,那么,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仅仅是化学性质,还有物理性质。所以,我们这样表述才更科学呢

化学性质是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小练习:

①水受热后沸腾变成水蒸气。(物理变化)

②常压下,水在100℃时能沸腾。(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燃烧镁带。

③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化学变化)

④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可以燃烧。(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

ppt投影讲解

板书设计

(小结)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外在

||

||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内在

【作业布置】

运用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能力 第3篇

一、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现代教学论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总原则。在化学性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化学性质教学生动、直观、活泼而饶有趣味,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时,光讲Cl2与Na反应制得NaCl,接着推出F2,Br2,I2都可以与Na反应,从而得出卤素与Na反应的通式:X2+2Na=2NaX。通过这个方程式,不用老师讲,学生也会自然明白F2,Br2,I2与N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指导学生细心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可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授之以渔”。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而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學能力。

在化学课本中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都做了较详细的描述,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这样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讲硅单质的化学性质时,先提供线索,让学生阅读以前初中学过的碳的化学性质以及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比较碳和硅的单质性质的不同点,从而加深对硅单质的特殊化学性质的认识,特别是让学生明白,碳在加热条件下与浓硫酸、浓硝酸都能反应,而硅不能,同时碳在常温下与稀酸、稀碱都不反应,而硅在常温下与稀酸不反应,但是与稀的强碱溶液却能够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通过实验,培养理察能力

学生对物理性质的认识,大部分来源于对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但对化学性质而言,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物质的化学性质往往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所以在讲物质的化学性质时,教师不但要圆满地完成课本上规定的实验,同时还要力求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硫的化学性质时,课本上讲到硫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并做了两个实验:

那么,学生就会问:硫与钠,与铝,与镁是否也会反应呢?因此,教师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硫与钠,硫与铝,硫与镁的化学反应,事实上在实验室中,钠,镁、铝三种金属元素还是比较好找的。通过做实验,使学生明白了硫与金属反应都生成金属硫化物这个事实,而且金属越活泼,与硫的反应越剧烈。这样,经过由观导疑、由疑至思、由思得知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优化了思维,学习效果大为提高。

四、运用理论,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较初中化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性更深、规律性更强、综合性更广。面对如此变化,很多高中生感到不适,甚至难以入门,其实能否确保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效吸收,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化学思维能力。当学生学习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物理性质后,应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要使思维起点站在物质结构这一高度上。按结构决定化学性质这一线索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理懂、理清知识,因为物质的结构不同,其化学性质也不一样。

例如:讲到乙烷与乙烯时:

溴水 酸性高锰酸钾 聚合

乙烷 不能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乙烷 迅速反应 迅速反应 反应

从乙烷(分子式C2H6)和乙烯(分子式C2H4)组成来看,两都都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只是乙烷比乙烯多两个氢原子而已。可为什么化学性质悬殊之大呢?原来是乙烷和乙烯分子结构不相同造成的,在乙烯分子中,存在C=C,键长为1.33×10-10m,每个碳与两个氢组成的键角为120°,其结构式为:

这样的结构易加成,易被氧化。而乙烷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之间,以及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都是以单键结构,其结式为: 这样的结构式,不能起加成反应,也不易被氧化。

五、应用化学性质,培养综合能力

物质的化学性质,影响着化学变化的各个方面。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制法、鉴别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应用化学性质,综合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如果鉴别两瓶无色气体N2和O2,仅凭颜色、状态等这些物理性质是远远不够的,这耐就要充分应用N2和O2的化学性质。我们知道N2不助燃,而O2易助燃,所以只要把带火星的火条插入两只瓶子中,能燃烧的就是氧气,不能燃烧的就是氮气了。

所以,无论在平时解决化学问题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善于应用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仅巩固了学生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高县中学)

化学性质 第4篇

关键词:化学课程,化学教学,新特点

化学课程标准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文件, 其鲜明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 打破了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的传统框架, 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大力倡导科学探究。

目前, 中学化学教学仍是“教师为中心”占主导地位, “请讲多练”相当普遍, 基本的程式是“课时训练单元训练专题训练综合训练”。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大量习题重复演练, 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出现另一个现象, 教师对化学知识点的覆盖、挖掘、延伸和扩展, 偏离了课程本身的要求, 又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习失败感不断地困扰着相当比例的学生。

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 采取“降低要求, 删除难点, 分散融合”等方法, 删除了繁难的内容, 增加了大量对学生未来发展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 充分体现化学在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减少那些远离实际的教学内容, 力求将身边的化学现象用生动、浅显的语言揭示其规律, 促使学生真正走近化学、喜爱化学。

课程内容不再简单地依据学科知识系统来组织, 而是对化学史实、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化学问题进行提炼和整合, 通过“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个学习领域,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社会生活的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学科的发展来选取和建构最基础的、发展最需要的化学知识, 突出科学探究过程, 强调科学方法教育, 并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各个主题突出从学生生活中切入本学科的学习, 教学资源来源于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种切入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化学和日常生活、生产及社会的密切联系,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 《身边的化学物质》设备了四个主题《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等, 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小学自然常识的学习中熟悉的内容, 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与自然。

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是化学课程标准的又一显著特征。比如, “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个学习领域, 以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为线索, 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认识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课程标准涉及空气污染及防治、水资源保护、无土栽培、金属冶炼和利用、废弃金属回收、化肥鉴别、酸雨来源及危害、土壤改良、石油加工、海水淡化、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多方面的化学知识和活动要求,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强化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民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

化学离不开实验, 初中化学新教材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实验。有专家指出, 在教学中, 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 但实验不是为训练某一技能, 验证某个知识而设置的, 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为此, 新课程增加了探索性实验, 减少了验证性的实验, 融入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 引入真实的、充满魅力的、开放性的化学问题, 将教学过程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变“听化学、记化学、练化学”为“看化学、做化学、用化学”。

为了改变传统的讲授型、灌输型的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 活动与探究建议多达73条, 而教学大纲列出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仅44个, 选做实验和专题实验16个。

化学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5篇

课标要求

1、进一步巩固n与m、v、N 、C之间的相互转换.

2、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知识梳理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

( )1. 相同质量的两份铝屑,分别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产生的氢气在同温同压下的的体积比为:

A.1∶1 B.1∶6 C. 2∶3 D.3∶2

( )2. 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A.1∶1 B.1∶2 C. 1∶3 D.2∶1

( )3. 相同质量的Na、Mg、Al与过量稀硫酸反应,在相同状况下产生H2的体 积比为:

A.36∶69∶92 B.92∶69∶36 C.1∶1∶1 D.3∶2∶1

( )*4. 超氧化钾KO2也和过氧化钠一样,吸收CO2变成碳酸盐放出O2。若有0.5molKO2与过量CO2作用,则产生O2的量为:

A. 12g B. 24g C. 0.375mol D. 0.75mol

二.填空题

5. 相同物质的量的钠、镁、铝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放出的氢气的体积为比_______。相同质量的钠、镁、铝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放出的氢气的体积为比________。分别将0.3mol的钠、镁、铝投入100mL、1mol/l的硫酸溶液中,三者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为比________ 。

三.计算题

6. 把5.4放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完全反应,计算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7. 计算题:把一定质量的Zn放入足量盐酸中,锌完全反应。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为2.24L。计算:

⑴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

⑵参加反应的的Zn物质的量.

⑶参加反应的Zn的质量。

8. 将5克的钠、镁混合物放入足量冷水中,反应后产生标准状况下的H2的体积为2.24L,计算:⑴混合物中钠的质量.

⑵生成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

*9.将4.6 g金属钠和8.1g铝放入90.8g 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溶液为密度为1.25g/cm3,

试求(1)铝在反应中共产生氢气多少升(H2的密度为0.0893g/L)?

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 第6篇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金属与水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如果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倦。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精力和荣誉给予了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往往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导致“贫富差异”越来越大,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第7篇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 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 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 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 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 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 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增长生活经验, 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 体现碳的还原性, 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 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 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 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 但是他们思维活跃, 善于表现自己, 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 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顺势而导, 巧妙点拨, 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提出质疑, 互助解答, 交流心得,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 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 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 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解决心中疑惑, 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 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 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 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 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 试管冷却后, 观察实验现象, 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 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 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 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 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 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 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 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 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 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 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 简单明了, 美观大方, 重点突出, 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化学性质 第8篇

(一) 问题引课

引言:黄铜是铜、锌合金, 由于其外观与黄金相似, 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你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鉴别黄铜和黄金?

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复习巩固已有知识 (如二者的密度不同, 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不同, 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等) , 并引导他们运用化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方案 (如分别测密度, 相互刻画和灼烧等) 。

教学过渡:其实, 除上述三种方法可以鉴别黄铜和黄金外, 还有许多方法, 但需要大家积极、认真地参与本课的各项活动。首先, 请你完成表1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 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借助完善表格的过程, 促使学生初步形成“具体抽象”的思维方式, 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知金属的三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盐酸 (稀硫酸) 的反应;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 并以此统领后续的探究学习活动。

教学过渡: 接下来让我们依次了解金属的这三个重要的化学性质。首先, 我要告知大家的是:“金属越容易与氧气反应, 表明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1.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条和铝片在常温下就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铁丝和铜片在常温、干燥的条件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 但铁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铜在加热时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 (即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问题1:整理出以上三种情况下几种金属的活动性的大致强弱顺序。

问题2:联想通常不选用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 思考铝制餐具为什么不易腐蚀?

问题3:以上事实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决定着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或剧烈程度。据此, 请你归纳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一。

问题4:灼烧法可以鉴别黄铜和黄金, 其中产生明显现象的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在此过程中, 问题1可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获得事实性知识 (镁、铝比较活泼, 铁、铜次之, 金最不活泼) ;问题2可引导学生将“生成物会阻碍反应继续进行”迁移到“铝制餐具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的原因”之中, 得出解释:“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问题3则可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一:根据金属能否与氧气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问题4则可引发学生对灼烧法中“铜与氧气发生了反应”的现象进行再强化, 并从中感悟此鉴别方法主要是利用了铜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 通过金属与氧气能否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但有时这个方法还不够明确, 譬如铁和铜究竟谁更活泼呢?通过方法一很难判断。请你参与完成动手实验。

2.探究“金属与盐酸 (或稀硫酸) 的反应”

动手实验:将铜、铁、锌、镁分别装入4支试管中, 然后依次倒入少量 (少于试管容积的1/6) 稀盐酸 (或稀硫酸) , 等候片刻, 把燃烧的木条置于管口, 观察现象;再完善表2或表3, 思考问题123。 (实验提示:主要观察能否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

注:在分组探究活动中, 给一半学生提供盐酸, 给另一半学生提供稀硫酸。

问题1:依据能否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 请对4种金属进行分类并整理出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问题2:请你归纳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二。

问题3:将黄铜和黄金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黄铜表面有气泡产生, 黄金表面无变化。黄铜中的哪种成分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铜和金哪种金属更活泼?

此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验的机会, 从中学生可掌握取用固体和液体药品的操作技能, 学会从反应能否发生或反应的剧烈程度的角度进行实验观察和完成实验报告, 形成感性认识。问题1引导学生依据能否与盐酸溶液反应将4种金属分为两类 (镁、锌和铁为活泼金属, 铜为不活泼金属) , 并理性认知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镁>锌>铁>铜) , 从而解决了上一活动中的遗留问题;问题2则引导学生运用上一活动习得的方法自主总结出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二:根据金属能否与稀盐酸 (或稀硫酸) 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问题3引导学生从中感悟此鉴别方法主要是利用了镁、铁、锌的化学性质, 可促使他们在“铜和金的金属活动性还没有确定出来”的疑惑中悄悄地将教学内容过渡到“如何判断金、银和铜等这类与稀盐酸 (稀硫酸) 不能发生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的探究活动中。

教学过渡:铁除了能与稀盐酸 (或稀硫酸) 反应外, 还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此反应表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相反, 反应后生成的铜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 又可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下面请你通过实验探究 (一) 和 (二) , 感悟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三。

3.探究“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探究 (一)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Ag、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设计实验:1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2将银丝插入硝酸铜溶液中。

进行实验:依据提供的药品试剂进行实验, 并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4中。 (实验提示:主要观察能否反应, 依据是有无新固体生成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学生在经历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完成报告”等学习过程后, 不但能解决上一活动的遗留问题, 而且能初步习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同时也做好了下一学习活动的铺垫。

教学过渡:运用以上实验原理, 你能设计实验判断Cu、Al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吗?

实验探究 (二)

提出问题: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判断Cu、Al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设计实验:a.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b.将铜丝插入硫酸铝溶液中。

进行实验:分别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a和实验b, 并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5中。 (注意:实验前, 需要先用砂纸将铝片打磨光亮, 思考“为什么?”)

继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完成报告”等学习过程, 促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强化对基本实验技能的学习, 从而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渡:在以上实验探究的基础上, 请你思考问题123。

问题1:Cu、Al和Ag三种金属存在怎样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你是基于哪些实验结果加以判断的?

问题2:请你归纳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三。

问题3:学习至此, 你有鉴别黄铜和黄金的第四种化学方法吗?

以上问题, 可引导学生运用前面获得的学习方法, 通过组合实验1和实验a或实验1和实验b, 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 (Al>Cu>Ag) , 并顺利归纳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三:根据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判断其活动性强弱。并能运用此原理设计出鉴别黄铜和黄金的第四种化学方法:分别将它们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观察有无银白色固体析出或溶液是否由无色变成蓝色。

(三) 课堂小结

结束语:本课我们围绕“如何利用化学方法鉴别黄铜和黄金”, 学习了金属的三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并知道了利用这些化学性质均可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 同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为以后进行科学探究夯实了基础。

二、评价与反思

同行的评价:本案例是南通市7所名校的校际交流展示课, 课后同行做出的评价如下:主线明确, 全课紧扣“如何利用化学方法鉴别黄铜和黄金”实施教学;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本节课基于学生的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归纳出了金属的三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并以此统领了后面的三个教学版块, 每个版块中也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了探究活动, 学生在本课中共完成了7个探究性小实验, 通过实验后的问题思考活动避免了探究过程的形式化和表面化。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第9篇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电化学性质,电荷传递系数,交换电流密度,成核机理

0 引言

目前, 新型碳材料石墨烯及其派生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的派生物, 被称为功能化的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与石墨烯在结构上大体相同, 都是由碳原子以SP2杂化形成的单原子层六元环稳定结构[1]。当前, 制备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氧化法、溶剂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微机械剥离法、金属表面外延法等, 其中最为简便、成本较低、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制备方法为氧化法[2,3]。氧化法又分为Staudenmaier法、Brodie法、Hummers法及Offeman法等[4,5], 其中Staudenmaier法使用的混酸会较严重破坏石墨层结构, Brodie法反应时间比较长, 而Hummers法比起前几种方法来说更简单, 反应时间相对要短, 安全并且对环境污染较小, 已经成为制备氧化石墨烯的主要方法[6]。氧化石墨烯能够与绝大多数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复合形成具有优越性能的复合材料, 由于氧化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可用来作吸附支持膜[7]。另外, 氧化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上的应用被广泛研究。

本实验采用洪菲等改进的Hummers法来制备氧化石墨烯[6], 并运用循环伏安法、单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塔菲尔曲线来研究氧化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质, 同时研究了氧化石墨烯的成核机理。

1 实验

1.1 试剂与仪器

石墨粉 (98%, 分析纯, 天津欧博凯化工有限公司) ;高锰酸钾 (99.5%, 分析纯, 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 ;浓硫酸 (98%, 天津市江天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硝酸钾 (分析纯, 天津市天大化工实验厂) ;盐酸 (30%, 分析纯, 宜兴市辉煌化学试剂厂) ;过氧化氢 (30%, 分析纯, 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N, N-二甲基甲酰胺 (DMF, 分析纯, 天津市恒兴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 。

SH05-3恒温磁力搅拌器 (上海梅颖浦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LK2005型电化学工作站 (天津市兰力科化学电子高科技有限公司) ;参比电极为甘汞电极, 辅助电极和工作电极均为Pt (99.9%, 0.0314cm2) ;DZG-6050SA型真空干燥箱 (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JSM-5610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日本电子株式会社) ;Nicolet-5700型红外吸收光谱仪 (FTIR, 美国尼高力仪器公司) 。

1.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本实验氧化石墨烯制备的具体步骤为:将230mL 98%的浓硫酸加入干燥的烧杯中, 冰水冷却至0~4℃, 在强力搅拌的条件下加入10g石墨粉和6g硝酸钾的混合物, 完全溶解之后, 分多次缓慢加入30g高锰酸钾, 严格控制温度在10~15℃之间搅拌反应2.5h。反应过程中, 溶液变为墨绿色, 并有紫色的烟雾飘出, 磁力搅拌变得困难, 说明反应后溶液粘度增大。然后在恒温水浴35℃搅拌反应30min, 之后缓慢地滴加500mL去离子水, 在稀释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液体飞溅导致烫伤, 温度控制在90℃左右搅拌反应1h。反应完毕之后加入1000mL微热去离子水进行稀释, 滴加一定量5%的过氧化氢溶液, 搅拌, 溶液立刻变为金黄色, 然后进行过滤, 用5%的盐酸溶液洗涤滤饼, 再用去离子水洗涤pH至中性, 同时用BaCl2溶液检测滤液, 直至滤液无沉淀为止, 此时说明滤饼中SO42-已经除尽, 在洗涤过程中滤饼体积有所膨胀。最后得到棕黄色胶体状的物质, 将此物质在真空干燥箱60℃真空干燥24h, 取出保存备用。

2 结果与讨论

2.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图1是氧化石墨烯的红外光谱分析图, 此图出现的特征峰符合杨永辉等制备氧化石墨烯实验的分析[8]。图1中在3100~3700cm-1范围内出现了一个较强较宽的谱峰, 此峰为-OH的伸缩振动峰。1630cm-1处的特征峰是氧化石墨烯吸收的水分子的-OH弯曲振动峰, 说明并没有完全干燥, 或者与氧化石墨烯强吸水性质有关。1720cm-1、1267cm-1及1063cm-1处分别为C=O、C-O-C和C-OH的振动峰, 2920cm-1及2850cm-1处的吸收峰分别为-CH2的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这些特征峰的出现说明了所制的产物为氧化石墨烯。图2为氧化石墨烯的SEM图, 可以看出氧化石墨烯结构皱褶, 表面呈现膜状层面而且透明, 这与碳键多样性有关[3]。

2.2 氧化石墨烯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2.2.1 循环伏安法研究氧化石墨烯电化学性质

在室温下, 称取0.03g干燥氧化石墨, 加入30 mL DMF, 超声待完全分散后, 进行电化学性质的研究。本实验采用三电极体系, 工作电极和辅助电极均为Pt, 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 所用的电极电势都是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电势, 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如图3所示。负扫时, 在-1.2~-1.5V之间出现了一个阴极还原峰, 此峰为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峰;在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可以看出, 随着扫描速度v的增大, 阴极还原峰Ep逐渐负移, 峰电流Ip随之增大;以还原峰Ep为纵坐标, 不同扫描速度的对数为横坐标作曲线Ep-lnv, 如图4所示, 可得到一条直线, 证明氧化石墨烯的还原为一步不可逆的反应。

对于完全不可逆反应, 满足公式|Ep/2-Ep|=1.857RT/ (αnF) [9], 可以求得电荷传递系数α的平均值为0.03348。以阴极还原峰电流ip为纵坐标, 不同扫描速度的平方根为横坐标作曲线ip-v1/2, 如图5所示, 得到一条直线, 斜率为K=4.3338, 相关系数为0.996, 可知ip与v1/2的线性关系较好, 证明了氧化石墨烯的一步不可逆还原反应受扩散控制。

2.2.2 单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研究氧化石墨烯电化学性质

在室温下, 氧化石墨烯-DMF溶液在Pt电极上的单电位阶跃实验的电流-时间响应曲线如图6所示。由图6可以看出, 整个曲线趋势是电流先突然增大到一个最大值之后立刻降至最低点, 之后趋于平缓, 电流突然增大后又降至最低的过程是双电层充电的过程。单电位阶跃实验的电流-时间响应曲线又一次说明了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的还原过程受扩散控制。

2.2.3 塔菲尔曲线研究氧化石墨烯电化学性质

在室温下, 氧化石墨烯-DMF溶液在Pt电极上的塔菲尔曲线如图7所示。

图7中A为阳极塔菲尔曲线, B为阴极塔菲尔曲线, 整条曲线A到B反映的是氧化石墨烯还原之后又被氧化的过程。分别对A和B曲线作切线, 切线的交点为交换电流, 即为I0=3.162310-3 mA, 交换电流密度i0为1.00710-4A/cm2, 计算得到的交换电流密度值较小, 又一次说明了氧化石墨烯-DMF溶液在Pt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是一步不可逆反应。

2.2.4 氧化石墨烯成核机理的研究

图8是氧化石墨烯-DMF溶液在Pt电极上不同电位下的电流-时间暂态曲线, 电流先增大后又降至最低点, 这是双电层充电现象所致, 最大电流值随着阶跃电流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此电流-时间暂态曲线说明了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的电沉积符合成核机理。

由图8实验所得数据, 作i′2/im′2-t′/tm′曲线如图9所示, 其中最大电流为im, 最大电流所对应的时间为tm, 起始电流为i0, 起始电流对应的起始时间为t0。由于实验受到双电层充电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t、tm、i、im数据进行修正, 即t′=tt0, t′m=tm-t0, i′=i-i0, i′m=im-i0。B是根据离子成核理论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得到的瞬时成核理论图, 同样, D是根据离子成核理论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得到的连续成核理论图, 根据图9可以得出不同阶跃电位下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电沉积的i′2/im′2-t′/tm′曲线靠近连续成核理论图, 说明了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电沉积符合连续成核机理。

作i-t 3/2关系图如图10所示, 不同阶跃电位下i与t 3/2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由此得出该过程是在三维模式扩散控制下成核的。

3 结论

采用洪菲等改进的Hummers法来制备氧化石墨烯, 通过红外光谱表征说明所制得的产物为氧化石墨烯;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氧化石墨烯结构皱褶, 表面呈现膜状层面而且透明。将氧化石墨烯分散在DMF中, 进行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由循环伏安法证明了氧化石墨烯为一步不可逆还原反应, 并且此过程受扩散控制, 求得电荷传递系数α为0.03348。通过单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又一次说明氧化石墨烯在Pt电极上的还原是受扩散控制。通过塔菲尔曲线可计算得交换电流密度i0为1.00710-4 A/cm2, 同时也证明了氧化石墨烯-DMF溶液在Pt电极上电化学反应是一步不可逆反应。氧化石墨烯成核机理的研究表明氧化石墨烯-DMF溶液在Pt电极上是在三维模式扩散控制下连续成核的。

参考文献

[1] Dai Bo, Shao Xiaoping, Ma Yongjun, et al.A new carbon material-Graphene[J].Mater Rev:Rev, 2010, 24 (2) :17代波, 邵晓萍, 马拥军, 等.新型碳材料——石墨烯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综述篇, 2010, 24 (2) :17

[2] Zhang Weina, He Wei, Zhang Xinli.Progress in synthese, property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ene[J].New Chem Mater, 2010, 38 (4) :15张伟娜, 何伟, 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 2010, 38 (4) :15

[3] Liu Si, Tu Wenmao, Liu Xiang, et al.Study on low temperature preparation of graphene oxide[J].J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2, 34 (9) :10刘思, 涂文懋, 刘翔, 等.氧化石墨烯的低温制备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4 (9) :10

[4] Hudson M J, Hunter-Fujita F R, Peckett J W, et al.Electrochemically prepared colloidal, oxidised graphite[J].J Mater Chem, 1997, 7 (2) :301

[5] Hummers W S, Offeman R E.Preparation of graphitic oxide[J].J Am Chem Soc, 1958, 80 (6) :1339

[6] Hong Fei, Zhou Liqun, Huang Ying, 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ene by improved Hummers method[J].Chem Bioengineering, 2012, 29 (5) :31洪菲, 周立群, 黄莹, 等.改进Hummers法化学合成石墨烯及其表征[J].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2, 29 (5) :31

[7] Zhang Lili, Fu Yan, Wang Weiwei, et al.Synthesis of graphite oxide-tin oxide composites and its adsorption property[J].J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35(3) :407张莉莉, 付炎, 王伟伟, 等.氧化石墨-氧化锡复合材料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1, 35 (3) :407

[8] Yang Yonghui, Sun Hongjuan, Peng Tongjiang.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ene by oxidation reduction[J].Chinese J Inorg Chem, 2010, 26 (11) :2083杨勇辉, 孙红娟, 彭同江.石墨烯的氧化还原法制备及结构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 2010, 26 (11) :2083

化学与化学武器 第10篇

曾有这么一则商业广告, 为表明它的保健品多么的好、多么的对人有益, 竟说:“该产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首先“化学物质”此用语欠妥, 是不规范的说法, 其次语焉不详, 易误导人的认知观, 使人曲解为化学物质是不好的、有毒的。殊不知任何纯物质都有确定的组成和表达式称为化学式, 纯水的化学式是H2O, 难道此产品中连水都没有?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现有的几千万种物质中, 其来源有两个方面。

天然存在的, 如食盐、水等;用化学方法人工制取的 (但不可称为化学物质) , 如西药大多数是合成的。上述的各物质中有些是有毒的 (毒性大的可称为化学毒剂) , 如农药、滴滴畏、乐果等, 有些是无毒的, 而只是人类衣、食、住、行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资源。

人类是有智慧的, 可把一些有毒的物质用来为人类服务:农业上用的杀虫剂、家庭中杀灭蚊蝇的药水、医务界用的消毒剂等。

在战争年代, 把一些毒性大的化学毒剂制成多种化学武器。常见的如毒气强, 它与生化武器如细菌战又有区别, 化学毒剂是无声的杀手, 是一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按对人体伤害的毒理作用, 将化学毒剂分为六大类。

神经性毒剂如沙林、塔崩、维埃克斯等。医院里用的麻醉剂如乙醚 (味微甜吸入式) 、三氟氯溴乙烷, 河索卡因 (局部麻醉剂) , 它们的毒性小且是可逆的。

糜烂性毒剂如芥子气、路易氏气等。此类毒气吸入后口鼻会溃烂。

全身中毒性毒剂如氢氰酸、氯气、氯化氢、氨气等, 现便于特工人员遇险后自裁将氢氯酸制成氰化钾 (固体) 将一小粒氰钾包好后放入假牙内或植入皮下然后用力一拍即可。

窒息性毒剂如光气、双光气等。这类气体比空气重, 好象在空气的上空加上盖被, 让人吸不到空气中的氧气, 使人窒息。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含氯的化合物如聚氯化烯、三氯 (甲烷) 等燃烧时会产生少量光气, 用四氯化碳灭火时, 在高温下也会产生光气, 造成光化污染。

刺激性毒剂如苯乙酮、亚当气等, 余如二氧化硫、硫化氢 (臭鸡蛋味) 这些气体可刺激人的呼吸道、眼等。

失能性毒剂如毕兹, 人吸入后会感到茫然, 不知所措。

在这些毒剂中, 对人体的杀伤时间长短不同。

有的时间短, 是暂时性的, 其杀伤时间可持续几分钟或几十分钟, 如沙林、氢氰酸等这类物质的物理特性是:沸点低, 易挥发、少数常温下为固态。由于其物理特性常常散布于空气中形成氮溶液使空气染毒, 但它们遇到强氧化剂会变成无毒气体, 这就为消毒提供了途径与方法。

另一类杀伤时间长持久性的, 其杀伤时间可持续几天甚至几十天都不挥散, 这类毒剂的物理特性是:沸点高、难挥发, 主要呈液滴, 如芥子气、维埃克斯等, 由于其物理特性的关系, 主要散布于地面, 服装和武器上。

与常规武器相比, 化学武器有其特殊的杀伤性:

杀伤途径多, 皮肤、空气、食物及水源均可染毒;杀伤范围大, 空气一旦染毒, 则随风飘荡, 扩散到远处;杀伤的隐蔽性强, 特别是沸点高的化学毒剂会慢慢转移到低洼处, 不易被人发现, 有的移向建筑物内。

化学毒剂虽然有毒并不可怕, 可防可治。

在野外如闻到有毒气味, 人首先应转移到上风, 站在高处。当含氯的有机物燃烧或用四氯化碳灭火时, 除产生光气外还有其它有毒气体产生, 这时人应站在上风和高处。

遇有严重的毒剂污染最有效的防范是戴防毒面具, 穿防毒服。若室外有毒气向室内扩散时应关闭门窗, 同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若是碱性毒气如氨气, 可在湿毛巾上沾点醋。

化学性质 第11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 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增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单质碳与二氧化碳、氧化铜发生的化学反应。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

生:喜欢。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播放动画。)

师:想一想片中的悲剧是怎样发生的?

生1:煤燃烧要消耗氧气,我看到那个人把门窗都关严了,我想,是不透空气,房间里的氧气被消耗完了,那个人没有氧气可呼吸,死了。

生2:可能是煤气中毒。我听说过煤燃烧时产生煤气会使人中毒。

生3:煤炉中的煤在燃烧,就要有氧气,同时要将生成的气体和烟尘排到室外,一定有烟道,因此煤燃烧消耗尽房间里的空气不太可能,所以我也认为是煤气中毒。

二、新课

师:谁分析的对呢?(投影结论:煤气中毒。)

师: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实际上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煤燃烧产生煤气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来吗?

(一生到黑板写,其他同学在本上写,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得很好,关于碳的燃烧我们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已经学过了,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

(播放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师:请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生到黑板写,其他同学在本上写,教师巡视。)

师:这既是氧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

师:这两个化学方程式说明碳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全体):可燃性。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化学方程式,从碳与氧气的量的关系上看,什么情况下生成一氧化碳,什么情况下生成二氧化碳?

生4:两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氧化碳,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也就是24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时生成一氧化碳,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的质量相等,需要碳的质量是2倍的关系。

师:你分析得太透彻了,我们习惯于将碳的质量确定为一定值,此时氧气的质量是2倍关系,氧气少则生成一氧化碳,氧气多则生成二氧化碳。笼统地说,是氧气不足或氧气充足。不仅如此,在煤炉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一氧化碳会燃烧。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完成这两个化学方程式,解释你这样写的原因。

(一生到黑板写,其他同学在本上写,教师巡视。)

生5:碳的氧化物我们只学过也只听说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这两个反应中,反应物只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生成物也只能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高温或点燃时氧气会参加反应,生成物中不会有氧气,只能是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

师:你写得很正确,说的条理性也很强。在煤炉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蓝色火焰,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在一个燃烧得很旺的煤炉里会发生三个化学反应:自下而上分别是碳燃烧、碳与二氧化碳反应、一氧化碳燃烧。

(投影同时显示。)

如果煤炉上层温度过低,不能达到一氧化碳的着火点,一氧化碳就会扩散到空气中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师:观察这四个化学方程式,有三个反应是在点燃后会燃烧,从能量的角度看燃烧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

生1: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生2: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师:他们谁说得对?

生6:内能就是热能,热能又叫内能,他们都对。

师:在化学学科中我们多采用热能这个名词,有热能放出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放热反应,燃烧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再看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它需要外界不断地供给热量,否则反应不会发生或停止,我们称之为吸热反应。正是碳燃烧放出的热使碳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放出的热是一种重要能源,人类是怎样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热的?

生1:生火、做饭、取暖。

生2:发电、驱动汽车、飞机。

生3:用火箭发射卫星、开动机器。

师:假如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生1:没有火,吃生饭、不能发电,汽车、飞机不能开,化学反应也不能发生。

生2:人类没有用火的时候也能生存,现在科学这么发达,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

生3:没有热能,科学也不会这么发达,再说太阳放热也是因为太阳内部正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要是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地球将变得漆黑、冰冷,不会有任何生命。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我们来单独分析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它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生(全体):化合反应。

师:如何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生1: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碳得到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失去氧也生成一氧化碳,所以碳是还原剂,二氧化碳是氧化剂。

生2:化学方程式中的两个一氧化碳可以写成两个一氧化碳相加的形式,由一个碳原子得到一个氧原子生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失去一个氧原子生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碳得氧被氧化是还原剂,二氧化碳失氧被还原是氧化剂,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师:你分析的和老师分析的一样(投影演示分析过程)。这说明碳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全体):还原性。

师:你能联想到碳与我们学过的哪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似?

生(全体):氢气。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投影装置图),如果用木炭来还原氧化铜,你能猜测一下反应会如何进行吗?请你写出你猜测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生写出两个化学方程式。)

生3:我想这两个反应也有可能同时发生。

师:谁的观点正确呢?请你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于木炭还原氧化铜,同时验证生成的气体。把你的设计图画在纸上,一会儿请同学到前面来解释你的设计。

生3:这是铁架台、试管里装好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单孔胶塞将生成的气体导出,这支试管里装澄清的石灰水,这是酒精灯在加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否则就是一氧化碳。

生2:我们的设计跟生3的差不多,只不过导出的气体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直接

通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如果气体燃烧就是一氧化碳,否则酒精灯火焰会变小,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生5:我们把他们俩的结论结合起来,让生成的气体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如果生成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再导出在后面接一个气球,如果生成一氧化碳,气球就会鼓起来。

生7:生3的装置如果生成一氧化碳,从石灰水中出来会使人中毒,要是既生成一氧化碳又生成二氧化碳的话,生5、生2的装置都不行,我的设计跟生3的一样。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我们就按照既能验证是否有二氧化碳,又能验证是否有一氧化碳生成的装置来做实验。不过老师要求将气球改为酒精灯,如果有一氧化碳生成,我们当场处理掉。

(将用到的仪器发到小组。)

师:同学们注意看一下,老师也来完成这个实验,不过,老师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喷灯,同学们用酒精灯。各组实验的仪器气密性老师都在课前检查过了,请同学们直接来完成实验。(师到生处取木炭与氧化铜的混合物,酒精喷灯点燃后请一位同学到前面观察实验,师到各组巡视指导)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论。

生4:我们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右侧点燃的酒精灯没有气体燃烧,说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不过我们没有看到红色的铜生成。

师:这是老师用的试管,这是第一组同学用的试管,都带着胶塞和胶管,止水夹夹着,这是第二组同学用的试管,胶塞已经拔掉,看一看里面的物质颜色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生8:我发现酒精喷灯火焰温度比酒精灯火焰温度高。老师用的那支试管里明显有红色的铜生成,而第一组试管里的物质颜色比第二组的浅,说明温度越高反应越快,越好。停止加热后,第二组敞口,生成的铜又变成了氧化铜,所以跟反应前一样黑,第一组试管里有一点铜,颜色浅一些。

师:既然如此,我们将错误的化学方程式擦去,将反应的条件改为高温。在这个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生(全体):氧化剂是氧化铜,还原剂是碳。

师:从黑板上四个有碳参加的化学反应的条件看,要么是点燃,要么是高温,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又如何呢?

(播放一组图片。)

生(全体):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似:常温下性质不活泼或稳定,在点燃、高温或加热时表现出可燃性和还原性。下面,我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两个实际问题。

三、练习

(投影问题一:怎样证明金刚石由碳元素组成的?)

生9:在密闭的容器中充入足量的氧气,放一小块金刚石,将金刚石点燃,检查生成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

生10:我认为应该先称量金刚石的质量,点燃金刚石后将气体全部通人足量的石灰水中,称量石灰水质量增加的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再由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正好是金刚石的质量才行,否则金刚石中若含有氧元素也会出现生8的结论。

师:你掌握的知识太多了,解决问题干净利落。

(投影问题二:自然界中没有单质铁,高炉炼铁是用焦碳与三氧化二铁反应得到铁,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小结

练习后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谈体会。

评析:

本节课教学运用新课改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更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调动学生的主体行为,使课堂生动活泼又富有吸引力,具体体现为:

1.以问题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多次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步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体现了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2.多种学习方法并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假设、交流、探究、设计、实验等多种学习方法学习,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尝试探究,感受、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获得的过程。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穷尽所有内容,而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研究和创造的空间。教师从“导演”退位到“观众”,把舞台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而舒展地表达、发散、创新。

本节课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是碳的还原性的教学中,三个对比实验现象还不明显,需进一步研究;二是一氧化碳燃烧在本节课出现是否合适。

化学性质 第12篇

关键词:黄前流域,森林类型,土壤化学

0前言

森林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以往的研究表明, 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 其土壤化学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在对不同林分土壤化学性质比较的基础上, 重点比较不同森林植被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异性, 对该区不同森林土壤化学性质进行评价, 同时为城市水源地高效节水及静水型植被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文共选取7种森林植被类型进行试验研究, 7种林分类型分别为:侧柏, 赤松, 荒草坡, 麻栎, 板栗, 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阴阳坡。

1.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和保存

在所设定的标准地内, 按对角线随机选5个样点, 挖取0~20cm层土样, 带回实验室, 将同一标准地不同样点的样品经混合供分析。

从野外取回的土样, 经登记编号后, 都需要经过一个制备过程———风干、磨细、过筛、混均、装瓶, 以备各项测定之用。

1.3 测定方法

1.3.1 土壤全氮量的测定

土壤全氮测定采用半微量开氏法 (凯氏定氮法) 。

1.3.2 土壤全磷的测定

全磷用酸溶-钼锑抗比色法。

1.3.3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速效磷采用的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

1.3.4 土壤全钾的测定

采用Na OH熔融、火焰光度法。

1.3.5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NH4OAC浸提, 火焰光度法。

1.3.6 钙镁的测定

钙镁用EDTA容量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氮素含量分析

土壤中的氮绝大数是储藏在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态含氮化合物。在土壤剖面上, 土壤中全氮与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向下逐渐减少, 土壤中的全氮与硝态氮含量呈现一致的趋势。这主要归结于土壤表层生物量富集和生物作用强烈的缘故。大气降水给土壤带来的氮素只占全量的很小部分, 土壤母质含量也很小, 土壤中的氮素绝大部分是储藏在土壤有机质的有机态化合物。

土壤全氮的含量表现为:侧柏林﹥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阴坡﹥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阳坡﹥荒草坡﹥麻栎林﹥赤松林﹥板栗林, 土壤全氮为侧柏林含量最多而板栗林含量最小。丰富的枯枝落叶可补充土壤养分的耗竭。侧柏林、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阴坡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含量的变化较明显, 而赤松与板栗林变化较少。板栗林由于人为的因素如施肥、翻耕及管理措施等劳作使表层土的全氮含量较为均匀。在土壤剖面上, 土壤中氨态氮含量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向下逐渐增加, 氨态氮的含量表现为: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阴坡﹥板栗林﹥赤松林﹥荒草坡﹥侧柏林﹥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阳坡﹥麻栎林, 不同林分下的氨态氮的含量较为平均, 含量相差不是很多;硝态氮的含量顺序为:侧柏林﹥板栗林﹥赤松林﹥荒草坡﹥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阴坡﹥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阳坡﹥麻栎林。侧柏林的硝态氮含量最高。我国森林土壤研究一般测中速效氮的研究, 氨态氨和硝态氮的研究较少。

土壤有机氮含量体现了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的氮素供应水平。其高低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和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氨态氮和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和移动具有明显区别。土壤中氨态氮含量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向下逐渐增大, 而硝态氮与此相反。

2.2 土壤磷素含量分析

土壤中的磷可分为无机磷和有机磷两类。有机磷是植物磷素养分的重要来源, 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 磷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 土壤速效磷含量是衡量磷素供应的较好指标, 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随着有机质的分解, 有机磷可逐步转化成速效磷供植物吸收利用。同时, 在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参与下的还原作用, 也可以使磷酸高铁还原而释放出磷全磷的含量表现为: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阴坡﹥麻栎林﹥板栗林﹥荒草坡﹥赤松林﹥侧柏林﹥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阳坡, 总体水平差异不显著;而速效磷的含量表现为:侧柏林﹥荒草坡﹥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阴坡﹥麻栎林﹥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阳坡﹥板栗林>赤松林。

侧柏林远大于其它林分中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土壤全磷中只有速效磷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该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 也缺乏顺次递增的规律。这可能与森林植物对磷的吸收和富集有关, 也可能与磷形态转换和转换潜能的复杂性有关。侧柏林地的速效磷含量最大, 且与其它林地差异显著。土壤中全磷含量以及速效磷含量在纵断面上有向下减少的趋势, 但是也有例外。荒草坡中全氮和速效氮的含量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跟荒草坡地表裸露, 没有枯枝落叶层有关系;而板栗林的全氮也呈这种趋势是由于人为施肥耕作的结果。土壤中磷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氮基本一致。

2.3 土壤钾素含量分析

土壤全钾量 (K2O) 能反映土壤钾素的潜在供应能力。土壤速效钾则是土壤全钾的现实供应指标。土壤中的全钾含量为: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阳坡﹥麻栎林﹥赤松林﹥板栗林﹥侧柏林﹥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阴坡﹥荒草坡;速效钾的含量表现为:板栗林﹥侧柏林﹥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阴坡﹥荒草坡﹥麻栎林﹥赤松林﹥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阳坡﹥板栗林。

速效钾的含量在剖面上的相关性上与氮磷保持一致。侧柏林的速效钾含量比其它林地的含量要多, 侧柏林每年向土壤表层提供大量的凋落物, 又以丰富的根系补充土壤, 因此增加了土壤速效K含量。制约土壤中钾含量变化趋势的是植被的返还能力, 在剖面上, 随着深度的加大, 生物的返还影响减弱, 代之的是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的差异导致了上述特点, 而钾的有效性一般随p H值得增大而增高。土壤钾素中绝大部分是难以利用钾和缓效钾, 土壤全钾量主要受母质类型的影响, 且和土壤风化程度成反比。通常用速效钾含量作为衡量土壤钾素供应水平的指标。森林对速效钾具有正效应。虽然森林凋落物能归还土壤钾素, 但钾在植物中移动性强, 凋落物含钾量相对较低, 并减少交换钾的固定, 从而增加土壤速效钾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从变异性看, 林地对土壤表层及表下层的速效K改良效果均很显著, 板栗林则通过大量施肥来调整土壤K素含量。

2.4 土壤中的钙、镁含量分析

土壤中钙镁的含量分别为:板栗林﹥麻栎林﹥侧柏林﹥赤松林﹥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阴坡﹥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阳坡﹥荒草坡;侧柏林﹥板栗林﹥赤松林﹥荒草坡﹥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阴坡﹥赤松林﹥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阳坡。土层土壤中钙镁含量丰富, 表层含量明显高于土壤的背景值。因为土壤的盐碱化最基本的表征恰就是钙镁在土壤表层的富集。这种现象可能与土壤中水溶态和代还态钙镁具有随p H增大而降低的地球化学行为有关。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化学性质的深度不同, 土壤化学特征也不同。

土壤各化学性质在深度一般上表现为, 表层土壤的N, P, K大多高于下层 (全磷和速效磷中荒草坡低于下层, 可能与地表破坏有关系)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条件下, 氨态氮与全氮的含量相差不是很大, 差异不明显。

但是铵态氮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增加, 而硝态氮与此相反, 这可能与母质及林分综合影响有关。有机质、微量元素和钙镁则有时会出现表层低于地表下层, 且变化不明显, 但上下变化不剧烈, 这跟林地地表与地下补给物数量以及特定林份对土壤养分吸收不同有关。

3.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化学性质有较大的景响。

相关文章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精选7篇)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第1篇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很是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能够阅读我的求职信,我从报纸上看...

1
2025-09-22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精选8篇)汉语比较句练习 第1篇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对外汉语课堂练习:学习比较句我:汉语教师安娅:中德混血小美女 南宫俊...

1
2025-09-22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精选8篇)化学课评语 第1篇对化学优质课的评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评语都不陌生吧,评语能激励被评价对象向更高...

1
2025-09-22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精选16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第1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我和妈妈一起去看参观南宁人民公...

1
2025-09-22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精选6篇)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第1篇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控制度构建有这样一则案例.上海某超市的经营者从2005年3月...

1
2025-09-22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精选6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第1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第一节 卫生监督协管职能定位卫生监...

1
2025-09-22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精选6篇)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第1篇让我们节约用电用水——让我们行动起来电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生活...

1
2025-09-22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精选8篇)淮南案例分享 第1篇经典销售案例时间: 2014.2.19 地点:中国银行淮南体育场支行人物:华夏人寿淮南银保营...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