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酵母菌范文(精选8篇)
布拉酵母菌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11月在我科诊断为小儿腹泻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布拉酵母菌治疗组 (60例) 和对照组 (60例) 。2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与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8年全国腹泻病诊断标准[2]。2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见表2。
1.3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去乳糖喂养, 口服思密达、抗病毒、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治疗组加服布拉酵母菌活菌散剂0.25 g/袋 (商品名:亿活, 法国Laboratoires Biocodex制药厂生产, 批号:1268) , 用法:<1岁1/2袋/次, 2次/d。>1岁1袋/次, 2次/d, 首剂加倍, 采取饭后温水送服。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的疗效标准[2]。 (1) 显效:服药24 h~48 h, 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以下, 大便性质正常, 大便常规正常,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 有效:服药48 h~72 h, 大便次数减少至4次/d以下, 大便性质改善, 水分明显减少, 大便常规正常,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3) 无效:服药72 h, 大便次数不减少, 甚至增多, 临床症状无改善, 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消化道的负担重, 消化道及微生态屏障脆弱, 易受到感染、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发生腹泻。小儿腹泻是一种消化道综合征, 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 临床上常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等症状, 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 临床上常规使用细菌类微生态制剂进行干预, 国内市场上益生菌产品主要有长型双歧杆菌为主联合其他益生菌及酪酸梭菌活菌散剂两大类, 主要作用是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起到生物屏障作用, 抵御病原菌的侵入, 维持人体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3], 但易受到抗酸药、抗生素、胃酸、胆汁的影响, 临床上治疗效果并不好。布拉酵母菌是非致病性的真菌类微生态制剂, 本研究应用布拉酵母菌治疗小儿腹泻60例取得满意疗效, 总有效率达91.67%, 治疗组在止泻时间及总疗程上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与文献报道一致[4]。
腹泻病其发病机制一般是细菌、病毒或毒素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 使黏膜充血、水肿、坏死, 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和溃疡, 导致肠黏膜分泌增多, 回吸收减少, 发生腹泻。同时, 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 亦是加重腹泻的原因之一。布拉酵母菌是肠道内具有代表性需氧菌之一, 耐受胃酸、胆汁和各种消化酶, 天然对所有抗生素耐药, 可中和或钝化某些细菌毒素, 抑制炎症反应, 显著增加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内的双糖酶活性, 提高小肠黏膜免疫应答反应[5.6]。作为微生态生物制剂, 要想保证其生物效应, 必须使肠道内活菌数达到一定水平。根据笔者研究布拉氏酵母菌散剂 (亿活) 的含菌量是目前国内细菌类微生态制剂含菌量的10倍, 甚至千倍。布拉酵母菌散剂易定植于肠道, 连服3 d, 其在胃肠道的浓度达到稳态, 形成胃肠黏膜屏障, 从而起到保护作用[6,7]。另外, 补充维生素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 而布拉酵母菌能合成维生素B, 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B2、维生素B6、泛酸、烟酸, 这是细菌类微生态制剂所没有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 布拉氏酵母菌能有效缩短腹泻持续时间, 缩短住院时间, 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布拉酵母菌活菌散剂 (亿活) 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小儿腹泻病患儿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60例, 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补液、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口服思密达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布拉酵母菌活菌散剂, 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 高于对照组的76.67%,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布拉酵母菌活菌散剂 (亿活) 能有效缩短腹泻持续时间, 促进患儿恢复, 临床疗效显著, 是治疗小儿腹泻的理想药物。
关键词:腹泻,小儿,布拉酵母菌活菌散剂,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6-256.
[2]方鹤松, 段恕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384.
[3]吉大章, 邹商群, 袁梁玉.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 2009, 15 (1) :13-15.
[4]方燕, 刘慧芳.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病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 (6) :375-376.
[5]Buts JP, Bernasconi P, Vaerman JP, et al.Stimulation of secretory IgAand secretory component of immunoglobulins in small intestine of ratstreated with Saccharomyces boulardii[J].Dig Sci, 1990, 35 (2) :251-256.
[6]Buts J De Keyser N, De Raedemaeker L.Saccharomyces Boulardiienhances rat intestinal enzyme expression by endoluminal release ofpolyaminer[J].Pediatric Res, 1994, 36:522 (R) C7.
布拉酵母菌 第2篇
【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13-03
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24h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逐步上升到86μmol/L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但无其它任何症状,1-2周内消退[1]。生理性黄疸轻者局限于面颈部,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可遍及全身,脑脊液及呕吐物等也能黄染,时间达1周以上。本研究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符合“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推荐方案和早产儿黄疸推荐干预方案”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46例,女44例,平均胎龄(34±4.3)周,平均日龄(5.2±1.2)d,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同时排除ABO、Rh溶血、甲状腺功能低下、遗传代谢病引起的黄疸等。两组患儿的性别、出生时体重、日龄、治疗前胆红素水平等各个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配方奶喂养,蓝光12h/d照射治疗,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口服5mg/kg/d巴比妥钠,输注血浆及白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每次125mg,连续应用5 d[3]。
1.3观察指标
入院前所有患儿均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住院第3天及第5天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记录黄疸的消退时间(从治疗开始至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85umol/L)。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一般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观察组治疗5天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41.54±31.68)umol/L,对照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67.93±31.06)umol/L,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黄疸平均消退时间为(4.01±1.76)d,对照组的疸平均消退时间为(6.95±2.09)d,两组治疗后的黄疸平均消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黏膜、皮肤及巩膜的黄疸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4]。新生儿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早产儿>4周,足月儿>2周,甚至持续的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均为病理性黄疸。因患儿体内肠肝循环增加及过多的红细胞的被破坏,导致血清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主要有:血管外溶血、红细胞酶缺陷、同族免疫性溶血、红细胞形态异常、肠肝循环增加、感染、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5]。
布拉氏杆菌散剂是一种需氧性非致病性的真菌类微生物制剂,能迅速定植在肠道内,消耗氧和分解过氧化氢,创造有利于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厌氧益生长的环境。布拉氏酵母菌可降低肠腔内的pH值,降低肠腔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从而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和结合胆红素的分解,促进其还原为粪胆原和尿胆原[7]。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消退。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5天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41.54±31.68)umol/L,对照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67.93±31.06)umol/L,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黄疸平均消退时间为(4.01±1.76)d,对照组的疸平均消退时间为(6.95±2.09)d,两组治疗后的黄疸平均消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布拉氏酵母菌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利于胆汁排泄,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鹏程,郭玉秀,郭飞.布拉氏酵母菌对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促进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8):4-5.
[2] 陈贻骥,刘作义,尖仆孝.新生胆红素肝肠循环以及微生态调节剂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机制[J].儿科学杂志,2003,9(2):10.
[3]. 罗亚辉.整肠生,茵栀黄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3):224-226.
[4].闫魂娟.微生态制剂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1):77-79.
[5] 黄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机体的损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 1,26(2):83-86.
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儿科病房收治的188例腹泻患儿, 将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94例。观察组男59例, 女35例, 年龄2个月~6岁, 平均年龄 (15.5±3.5) 个月, 平均体质量 (9.0±2.5) kg, 平均病程 (2.5±1.5) d;对照组男50例, 女44例, 年龄2个月~6岁, 平均年龄 (14.8±3.4) 个月, 平均体质量 (8.7±2.5) kg, 平均病程 (3.0±1.0) 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等方面分布均匀, 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抗生素、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患儿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 (法国百科达制药厂, 注册证号S20100086, 0.25 g×6袋) 服用方法:12个月以下患儿1袋/次, 1次/天, 12个月以上患儿1袋/次, 2次/天。
1.3 疗效判定[3]:
观察两组患儿每天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显效:大便性状及大便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大便性状及大便次数有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好转, 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统计两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每日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 经统计,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占比52.13% (49/94) 、44.68% (42/94) 、96.81% (91/94) , 与对照组的28.72% (27/94) 、43.62% (41/94) 、86.17% (81/94) 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P<0.01, 见表1。
2.2 两组腹泻患儿治疗后腹泻持续时间及腹泻总病程相对比,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为 (2.5±0.43) d, 腹泻总病程为 (5.07±0.57) d, 与对照组的 (4.5±0.36) d、 (6.89±0.39) d相对比明显缩短, 占显著优势, P<0.01。见表2。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比较常见的小儿疾病之一。导致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多种, 如病毒、细菌感染、周围环境阴冷或温度较低、喂养不当等, 通常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较为常见。小儿体弱、免疫力低下, 病毒入侵概率增加, 机体易受外界侵犯[4]。腹泻会导致小儿不同比例的丢失水和电解质, 身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 进而出现眼窝凹陷、囟门凹陷、皮肤黏膜干涩失去弹性等一系列的脱水症状, 此时小儿需要进行及时补液以及抗生素的对症治疗。肠道分泌的毒素以及肠道自身的炎性反应会造成肠道内电解质失衡。治疗中需保证肠道内的营养支持。布拉氏酵母菌散是一种真菌类微生态制剂, 其主要作用时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起到肠道屏障和抵御微生物入侵的作用[5]。另一方面布拉氏酵母菌散有一定的提高肠道代谢酶活性的功能, 更加稳固了对肠道的抵御和保护作用。蒙脱石散不能被肠道吸收, 当患儿服用6 h后, 该药物成分会随肠蠕动排除体外, 大便颜色不会受到其影响, 对治疗小儿腹泻具有很好的疗效。治疗期间, 应观对小儿存在的便秘、心、肾功能不全、心肌酶升高及白细胞数下降等不良反应情况的出现。有研究表明, 布拉氏酵母菌散与蒙脱石散联合应用, 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是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的, 本研究更加也使这一言论得到了证实[6]。
本研究中, 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小儿腹泻, 效果显著, 患儿表现为粪便性状恢复正常、排便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其总有效率达96.81%, 腹泻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腹泻总病程也明细缩短, 与对照组相比占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 应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小儿腹泻, 具有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有效率的作用, 临床效果显著, 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宿军, 潘惠妮, 李慎, 等.复合乳酸菌联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 2014, 45 (3) :20-22.
[2]王艳丽, 王莹, 陆晓霞, 等.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19) :1537-1539.
[3]叶红, 赖乾坤, 刘光华, 等.布拉氏酵母菌散剂预防肺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3, 40 (4) :425.
[4]张泽佳, 王平.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婴幼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5) :545-546.
[5]盛晓翠, 张莹.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在婴儿肺炎继发性腹泻中的疗效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32 (5) :148-149.
布拉酵母菌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32例, 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所选病例均为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且未换血治疗, 同时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畸形、ABO溶血病以及遗传代谢病所致的黄疸。干预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推荐方案[1]。1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与观察组64例。对照组男36例, 女32例;体重 (3.6±0.5) kg;胎龄 (38.4±1.9) 周;日龄 (18.4±3.5) d;血清胆红素 (3 09.2±7 6.0) μmol/L。观察组男3 4例, 女3 0例;体重 (3.6±0.6) kg;胎龄 (38.1±2.1) 周;日龄 (19.1±2.8) d;血清胆红素 (3 0 7.6±7 5.3) μm o l/L。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采用相同的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 (1) 用同一型号的蓝光箱进行蓝光照射, 根据黄疸程度每天照射8~20h; (2) 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 (kg·d) 分2次口服, 连用3d; (3) 有感染者抗感染治疗; (4) 存在代谢紊乱者予以纠正; (5) 胆红素水平高、上升过快或明显低蛋白血症者予以白蛋白1mg/ (kg·d) 治疗, 每日1次, 连用2d。观察组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 (商品名亿活, 深圳市康哲药业有限公司) 口服治疗, 125mg, 每日2次。两组治疗期间均补充维生素B2。以肉眼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8 5μm o l/L为治疗停止标准。
1.3 疗效观察
于入院当天、治疗后3d和肉眼黄疸消退时采集静脉血, 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应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每天监测患儿经皮胆红素值变化。记录黄疸消退时间和蓝光治疗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 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由表1可见, 观察组蓝光治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 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发生主要原因为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 缺少参与胆红素代谢的细菌, 同时没有尿胆原形成, 肠腔内含有高浓度胆红素,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β-GP) 活性较高。新生儿肠腔内p H值偏碱性, 可使结合胆红素分解脱水葡萄糖醛酸基, 重新转变为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 迅速从肠道内吸收, 进入肠肝循环, 一部分从大便排出。布拉氏酵母菌可在肠道内释放多胺类物质, 对肠道有营养作用, 增加肠道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 Ig A) 浓度, 刺激肠道免疫。同时可释放可溶性抗炎因子产生抗炎作用, 改善肠道内的生态菌落平衡, 使双歧杆菌和链球菌菌落数显著增加, 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酶解除其葡萄糖醛酸基, 将其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 从而减轻新生儿黄疸。且布拉氏酵母菌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布拉酵母菌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选自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 入选患者82例。所有患者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4], 且合并腹泻, 不伴肝癌, 排除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和其它肠道外疾病所致腹泻患者;大便常规及细菌培养均阴性, 排除感染性腹泻。
腹泻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轻度腹泻:每日4次以下, 能够耐受, 无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重度腹泻:腹泻每日6次以上, 不能耐受, 合并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中度腹泻:介于轻度与重度腹泻之间。
按诊治情况将82例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腹泻次数、肝硬化并发症及肝功能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护肝, 肝硬化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疗程均为2周;治疗组加口服布拉酵母菌胶囊 (每袋250mg, 布拉酵母活菌含量不少于5×109cfu, 法国百科达制药) , 每次250mg, 每日2次;对照组不加用布拉酵母菌胶囊。整个治疗过程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及性质, 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1) 显效:治疗后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下, 粪质成形, 临床症状完全缓解; (2) 有效:大便次数减少, 中度腹泻转为轻度腹泻, 重度腹泻转为轻、中度腹泻, 大便粪质明显增加, 临床消化道症状基本消失; (3) 无效:经治疗后腹泻及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或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和百分率表示,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显著差异水平 (P<0.05) 。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时, 治疗组显效率为66.7%, 总有效率为90.5%, 对照组显效率为25%, 总有效率为55%,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5.117, P<0.05)
2.2 副作用
疗程结束时, 治疗组未发现有明显的药物副作用。
3 讨论
肝硬化腹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有: (1) 门脉高压及低蛋白血症, 引起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形成, 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 肠道溶质增加进而腹泻; (2) 胆汁生成减少, 胆盐缺乏, 影响脂肪乳化, 出现脂肪泻; (3) 肠道细菌异常: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 肝硬化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明显减少, 肠杆菌及肠球菌等需菌明显增多;菌群的失调程度随Child-Pugh分级的严重程度而加重[3];肝硬化时, 菌群失调以及细菌分泌的毒素的作用, 妨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引起腹泻[4]。 (4) 肝硬化患者常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引起肠蠕动加快, 排便次数增加进而腹泻。
注:两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肠道益生菌有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 起到抵御病原菌的侵入和竞争性抑制作用。布拉酵母菌是一种非致病性真菌类微生态制剂, 研究表明, 布拉酵母菌通过激活α2β1整合素胶原蛋白受体进而促进肠上皮细胞的修复而治疗腹泻[5]。研究发现, 布拉酵母菌具有抗菌群失调和肠道免疫调节作用[6], 其作用与布拉酵母菌抑制IL-1beta和毒素A诱导Erk1/2和JNK/SAPK信号传导通路相关[7]。布拉酵母菌具有抗微生物和抗毒素作用, 并对肠黏膜有营养作用。布拉酵母菌不会被胃肠液、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所破坏, 在肠内具有活性作用。
布拉酵母菌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剂治疗腹泻, 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且毒副作用小[2]。本研究使用布拉酵母菌治疗肝硬化腹泻, 总有效率达93.74%,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且副作用小。但肝硬化腹泻由于病情长, 腹泻顽固极易反复, 且常伴肝功能恶化而加重, 需综合治疗才能取得长远疗效。
参考文献
[1]邱德凯.慢性肝病临床并发症:现代诊治概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48-249.
[2]Sudha MR, Bhonagiri S, Kumar MA.Oral consumption of potentialprobiotic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strain Unique 28 in patientswith acute diarrhoea:a clinical report[J].Benef Microbes, 2012, 3 (2) :145-150.
[3]翁秋青.肝硬化及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6) :678-679.
[4]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 11 (1) :561.
[5]Canonici A, Siret C, Pellegrino E, et al.AndréF.Saccharomycesboulardii improves intestinal cell restitution through activationof theα2β1 integrin collagen receptor[J].PLoS One, 2011, 6 (3) :e18427.
[6]Savchenko ZI, Iushchuk ND, Tsyb AF, et al.Immunostimulatingactivity of eubiotic bioflor in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of variousorigin[J].Klin Med (Mosk) , 2000, 78 (3) :50-53.
布拉酵母菌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86例, 胎龄均<37周, 出生3天内, 无先天性胃肠道畸形、新生儿感染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及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等。本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前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4例, 女19例;平均胎龄32.8周;平均体重2009g;生后5分钟Apgar评分平均8.6分。对照组男22例, 女21例;平均胎龄32.6周;平均体重2001g;生后5分钟Apgar评分平均8.5分。两组基本资料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喂养方案参照北京协和医院的新生儿诊疗常规[2]及肠外营养方案[3]进行。观察组患儿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 (法国百科达药厂, 0.25g/包) 半包, 每日1次, 口服或鼻饲给药。两组治疗7天后评定疗效。观察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体重增长速度, 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儿吸吮力较前明显好转, 胃残留量减少, 呕吐及腹胀基本消失, 肠鸣音基本恢复;有效:患儿吸吮力较前好转, 胃残留量减少, 呕吐及腹胀症状有改善, 肠鸣音增强;无效:患儿吸吮仍无力, 胃残留量、呕吐及腹胀无改善。显效与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恢复至出生体重、达全胃肠喂养时间等比较 (表1)
观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 体重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s)
2.2 两组疗效比较 (表2)
观察组显效率 (5 3.5%) 及总有效率 (95.3%, 41/43) 高于对照组的46.5%和79.1% (34/43) , 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2, P>0.05) , 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1, P<0.05)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早产儿营养供应充足是保证其良好生存的先决条件, 营养供应不足可引起早产儿智力发育落后和宫外发育迟缓, 远期可影响其体格及智力的发育[4]。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和自主神经发育尚不完全成熟,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胃肠动力下降, 贲门括约肌松弛;加上胃肠道处于无菌状态, 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 易受外来致病菌的侵袭,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从而影响消化及吸收功能, 出现溢奶、腹胀、腹泻等喂养不耐受症状[5]。以往临床常用红霉素和西沙必利等药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可引起部分患儿胃肠功能和肠道菌群紊乱, 进一步加重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
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是一种儿童常用真菌性的口服益生菌, 在肠道定植可暂时性充当肠道益生菌, 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 有效调节肠道的生理菌群失调, 重建肠道菌群屏障。它可促进肠上皮的成熟, 提高患儿消化吸收功能, 增加食欲, 促进胃肠动力, 减少胃内容物残留, 减轻呕吐及腹胀症状, 加快体重增长速度, 达到治疗患儿喂养不耐受的目的[6]。
本文结果显示, 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短, 体重增长速度快。提示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确切, 可缩短疗程, 安全性好。
摘要:目的 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86例,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儿喂养方案均参照北京协和医院的新生儿诊疗常规及肠外营养方案进行, 观察组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0.125g, 每日1次口服或鼻饲给药。治疗7天后评定疗效, 观察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体重增长速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 体重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 (95.3%) 高于对照组 (79.1%)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确切, 安全性好, 能促患儿体重快速增长。
关键词: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布拉氏酵母菌
参考文献
[1]Indrio F, Riezzo G, Raimondi F, et al.The effects of pr obi oti cs on feeding to ler anc e, bo wel habit s, an d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preterm newborns[J].J Pediatr, 2008, 152 (6) :801.
[2]魏眠, 王丹华, 董梅.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5.
[3]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83.
[4]裴怀腾, 霍晓慧, 赵宏.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7, 14 (8) :1285.
[5]Lin HC, Su BH, Chen AC, et al.Oral probiotics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Pediatrics, 2005, 115 (1) :1.
布拉酵母菌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70例,临床指标均符合“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推荐方案”的诊断标准[4,5]。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对照组35例,男17例,女18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用经皮测定黄疸仪(TCB)测定黄疸指数,参照全国新生儿黄疸和感染学研讨会制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干预方案[6],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1)蓝光照射,每天照8h以上。(2)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口服。(3)胆红素上升快或水平高者,给予白蛋白[1mg/(kg·d)]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250mg/次,1次/d,口服。
1.3 观察指标
使用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治疗前测患儿血清胆红素1次,治疗后每隔12h再检测1次,直至患儿血清胆红素≤171μmol/L,记录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和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中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
2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儿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黄疸原因比较
诊治过程中将产生黄疸的原因大致分为ABO溶血症、感染因素、母乳性黄疸及围产因素共4类。经检查,观察组ABO溶血症10例,感染因素13例,母乳性黄疸3例,围产因素9例;对照组ABO溶血症10例,感染因素11例,母乳性黄疸4例,围产因素10例。经卡方检验,两组患儿的黄疸发病原因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值=0.362)。
2.3 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以及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见表2。
注:*P<0.05。
3讨论
新生儿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正常菌群在逐步建立中,结合胆红素被还原为尿胆原的能力有限,不能正常随粪便排出;加之肠道内β2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可很快将结合胆红素水解脱去葡糖醛酸基,又形成未结合胆红素,再被肠道吸收进入体循环,运送至肝脏,形成新生儿特殊的肠-肝循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而肠道微生物可与肠道黏膜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其对于维持肠道和机体健康至关重要,影响肠黏膜结构发育、肠道蠕动、肠腔内微环境、代谢、酶活性以及免疫系统发育。布拉氏酵母菌是非致病性的真菌微生态制剂,天然耐热胃酸,可消耗肠内的氧气,从而创造出利于益生菌生长的厌氧环境。口服布拉酵母菌的患儿肠道内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显著下降,而双歧杆菌和链球菌菌落数显著增加[7]。双歧杆菌可帮助建立正常的菌群,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可将进入肠道的结合型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非结合胆红素[8]。
本次研究结果中,加用布拉氏酵母菌组的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和住院天数均好于对照组,说明布拉氏酵母菌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过程中均有促进作用。与国内绝大多数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相比较,本研究中两组患儿除性别比较外,增加了胎龄、出生体重、日龄、发病原因等指标,且其无差异性也更加有力的证实了布拉氏酵母菌的临床应用价值,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可信性和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章风霜.布拉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3):325-326.
[2]李鹏程,郭玉秀,郭飞.布拉氏酵母菌对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促进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8):4-5.
[3]李俊英.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9):1225-1226.
[4]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39.
[5]金汉珍,黄德珉,宫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7.
[6]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6-528.
[7]Kitajima H,Suamida Y,Tanaka R,et al.Early administrationof bifidobacterum breve to preterm infant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rch Dis Child,1997,76:101-107.
布拉酵母菌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腹泻治疗的198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98 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口服密斯达、静脉滴注利巴韦林等。治疗组100 例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布拉酵母菌散剂进行治疗,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 d。其中对照组男51 例, 女47 例, 治疗组男49 例, 女51 例;年龄1.5~5 岁, 病程1 d~1个月, 平均 (8.1±2.1) d。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脱水和大便次数增多等临床症状;大便形状表现稀糊样便、脓血样便、水样便或不成形便。两组患儿进行大便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和B超检查后, 均符合全国儿科诊断学确定的消化不良性腹泻疾病诊断标准, 并且排除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肠炎等疾病,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儿自身的临床症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输液、改善水电解质平衡等, 防止患儿出现脱水, 通过口服补液盐, 药量视患儿病情而定, 对于严重脱水的患儿进行静脉输液, 并且采用双歧杆菌片 ( 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 剂量为0.5 g/ 片, 口服, 2~3 次/d, 1 片/ 次。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的方法, 口服密斯达、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再联合布拉酵母菌散剂 ( 法国百科达制药厂) 治疗, 剂量为0.5 g/ 片, 口服, 2~3 次/d, 2 片/ 次。两组患儿治疗时间均为7 d,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及呕吐缓解时间、腹泻、每日大便次数及形状等。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7 d后, 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具体如下:显效:治疗3 d后, 不适感完全改善, 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排便次数恢复正常, 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有效:小儿用药5 d后, 不适感减轻, 呕吐、腹泻明显减轻或者减少, 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 大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治疗7 d后, 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或者出现加重的情况, 水样大便、大便次数多, 腹痛更严重、呕吐次数无明显减少。总有效= 显效+ 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治疗7 d后, 将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比较, 发现两种方法对腹泻患儿均有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6%,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将两组患儿各项症状的恢复时间进行统计及比较, 治疗组发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呕吐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排便恢复正常时间,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者毒副作用。治疗组中仅有3 例患儿出现口干舌燥情况,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对照组中有1 例患儿出现皮疹, 2 例患儿口干舌燥,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6%。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 身体对营养及热能的需求也比较大。然而, 小儿的消化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 并且其耐受力也较差。小儿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多, 加重了消化酶的负担, 容易导致小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引发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4], 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 有不消化物或奶瓣, 发热、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呕吐、腹痛等。腹泻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及引起营养不良。临床上主要用细菌类微生态制剂治疗小儿腹泻阻止病原菌入侵, 使肠道菌群生态恢复平衡。但是它存在许多不足, 例如容易受胆汁、胃酸的影响, 降低治疗效果;另外止泻效果不佳[5,6]。而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非致病性真菌类微生态制剂, 对消化酶、胃酸及胆汁的耐受力较高, 还可以通过释放短肽蛋白中和/ 或钝化部分细菌毒素, 抑制炎症反应;提高小肠绒毛膜刷状缘处代谢酶的活性, 增强小肠黏膜免疫应答反应, 有效地提高了肠道的抗感染水平。除此之外, 还可以利用黏附细菌、病毒, 对致病菌的生长繁殖直接抑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排便恢复正常时间、发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腹痛、呕吐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表明对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采用布拉酵母菌散剂进行治疗, 具有较高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并观察布拉酵母菌散剂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方面所具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腹泻治疗的19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口服密斯达、静脉滴注利巴韦林等, 治疗组100例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布拉酵母菌散剂进行治疗,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 d, 并进行持续观察, 然后将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治疗组中显效72例, 有效24例, 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显效47例, 有效30例, 总有效率为78.6%,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将两组患儿各项症状的恢复时间进行统计及比较, 治疗组发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3.18±0.46) d, 呕吐缓解时间 (1.02±0.44) d, 腹痛缓解时间 (1.09±1.08) d和排便恢复正常时间 (3.14±0.24) 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4.25±0.48) d, 呕吐缓解时间 (1.52±0.63) d, 腹痛缓解时间 (1.89±1.27) d, 排便恢复正常时间 (5.97±0.98)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采用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显著提高了疗效, 同时不但能够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布拉酵母菌散剂,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郝平.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2 (13) :128-129.
[2]喻忠贞.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 2015, 9 (11) :14-15.
[3]毛小琼.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3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0) :140.
[4]刘彩霞, 余艳芳.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11, 13 (5) :548-549.
[5]郭志伟, 李冬梅.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27)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