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仓储研究现状范文第1篇
笔者通过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研究性学习检索词,共筛选、查阅电子期刊33篇文献,通过阅读、合并、整理形成此文。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
一、国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
世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德国现代教育 制度奠基人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强调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他主持创办的柏林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1]
190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受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提出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思想。[2]1916年,杜威发表了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该书中,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杜威把教学理解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取经验的过程,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他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他的这些积极的教育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雏形。
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理论。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学会“如何学习”。[3]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发现法”,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发现、探索活动来掌握知识、发展智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的,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起着指导作用。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会上作了题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的报告,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方法。
[1]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这是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前提。他的这一观点对我们今天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此外,探究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教育学家撒奇曼和加涅。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的重要性。萨奇曼(J.R.Suchman)注重实践,主张“探究方法的训练”模式;加涅在“探究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构成学习的前提条件。[4]
在教育国际化的竞争面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大胆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尽管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而且,课程本身也是完全相同的,但研究、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如,美国教育界就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在大、中、小学创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等多种模式。[5]无论哪种模式都是让学生参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此外,在美国学者对“平行课程”的研究中,也表明了类似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
其他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各国也把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如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TPE);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澳大利亚的“在解决问题辅导课中的合作学习”课程等。[5]
西方教育家在儿童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策略等方面所做的论述,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可谓是独领风骚,开辟了探究教学的新纪元,为当今世界倡导研究性学习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即“学”、“思”、“行”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孔子还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即“思”、“辨”、“行”三个方面。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源泉。[6]
2.发展阶段
自建国以来,国家基础教育始终强调课外活动,各地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学习的研究和实验。在学术理论方面,《教育研究》杂志于1987年第11期发表了题为《论中学物理的“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论文,《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也于1989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文章,这就说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我国一些教师所接受并实施运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陕西省于1981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诱思探究教学”试验;广东顺德于1982年开始的“以试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研究等等。[2]
3.独立阶段
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开始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不约而同地在活动课板块中增加了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
上海市西中学的“告中自研式活动课程”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
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
同时,一些学校还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与生活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研究型课程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如:
上海市七宝中学开发了“角色体验”研究型课程;
上海市大同中学开发了“专题研究”的研究型课程;
浙江省瑞安中学开发的“社会调查”研究型课程等。
目前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仍然围绕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价值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其中在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价值、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均基本达成共识,并且与国外的相关研究比较一致。但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定位等方面却观点不一。即对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含义的解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1]
三、我国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对我国的教学改革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上看,我国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尚属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许多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研究性学习含义理解混乱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与“正常学习”相对的一种“另类”学习,是外加的,从属的,非正式的,应该在课外进行,忽视了“研究性学习”向其它课程渗透其课程理念的使命;此外,有的老师将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使其成为少数尖子生的“阳春白雪”,挫伤了大批学生的积极性。
2.研究性学习缺乏本土理论指导
研究性学习这一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在各个学校的初期改革中对教学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由于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依托,最重要的是没有适应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这样就使得教师在实践中表示茫然,学校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形成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师讲课内容随意性大,每个人依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来授课,以致教学效果良莠不齐。
3.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现状的分析与策略思考
虽然我国已有研究者对研究性学习现存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如杨明生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但只提出了少数几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挖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7]
总之,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层面阶段,仅有少数学校进行了实践探索,就课程实施模式及教师在选题、课题的实施和结题中的作用做了经验总结和论述。还有一些教师利用学科特点,提出了学科基础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流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性。但这些研究仍然无法将教学改革深入和微观,这给各学校在具体操作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张荣.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研究与对策分析.10,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2.刘金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性学习课程整合的研究.13,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年11月。
3.丁浩.研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操作模式的研究.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
4.丁卫东.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10,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5.刘云贵.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1-3,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
6.卢贵元.金昌市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3,西 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
国内外仓储研究现状范文第2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承担着协调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学校和学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任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都少不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而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一套科学的沟通方法切合实际、可行又与时俱进的沟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信息迅速发展,良好有效的沟通的能力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支持和拥护,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又随着学生对象的不同,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进入90后时代,以往的沟通方式在张扬个性、独立性差的90后身上已逐渐失效。本项目在一定的理论及研究应用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通过对目前辅导员在工作当中,尤其是在与90后大学生交流沟通过程所使用的一些沟通方式方法及碰到的困难的调查研究,对高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沟通方法展开研究,使得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
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即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朝着专家型、职业化的道路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已经明确指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梯度,就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而我国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和国外先进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一、国内外辅导员制度对比国外辅导员职业是从不同的边缘性、辅助性、补充性工作而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职业。以美国高校学生管理为例,其管理制度是基于SLI(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促发展”,在具体操作上,管理高度专业化,分工精致明确。美国辅导员协会将辅导员的角色确定为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社会化辅导师,将辅导员的工作具体划分为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服务专业化。日常事务管理近似于我国目前的宿舍管理、日常行政管理、资助管理等,学生服务主要等同于心理健康指导、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
2、 国内研究
建立有效沟通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实质所在,在邮电大学在建立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实证研究中指出有效沟通, 就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高, 实际上还表示组织对内外噪音的抵抗能力强, 因而和组织的智能是连在一起的[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90 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受到了强烈冲击,在沟通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说是一次严峻考验,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国内很多高校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方法,如: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以帮助辅导员比较清晰、有条理的掌握学生的性格、家庭情况等基本信息;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通过网络、QQ、邮箱等多种网络工具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主动找学生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善于做倾听者;辅导员用真心,诚心,良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做好自我反思,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反思在工作上的长处、短处,反思是否了解自己的学生,反思是否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等等。尽管研究的方法很多,也很适用。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而且针对性比较广泛,但在90后身上并不一定适用。因此,本项目将从学院的实际出发,研究一套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的沟通方法,在全院范围内试运行,满足辅导员需要且又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沟通方法,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校园生活更加和谐。
国内外仓储研究现状范文第3篇
到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
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
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低碳设计的运行
2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3中国低碳经济怎么走
4低碳之路没有“样本,面对的困难,发展低碳经济措施
5全球主要国家低碳路径选择
6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7低碳经济概念的发展
8主要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思路
9中国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0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
11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与潜力
12低碳经济怎样发展?
13为什么发展低碳经济
14低碳产业发展重要的方面。
15发达国家的行动
16中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17中国多举措发展低碳经济
18低碳经济:升华新一种文明
专家解读世界经济新趋势
19机遇与挑战:中国的竞争力在此一搏
20生存与发展:世界经济在探索中转型
国内外仓储研究现状范文第4篇
1 国外农产品溯源系统的建立及发展
1.1 欧盟的农产品溯源系统
1997年欧盟遭受疯牛病以来, 对牛、牛肉以及牛肉制品建立起一个验证和注册体系, 该体系包括对牛耳标签、电子数据库、动物护照、企业注册[1], 从而保障消费者能够通过系统追踪到该牛肉产品从饲养到销售全过程中的信息, 也达到及时抓住疫情信息的作用。欧盟作为食品溯源系统的先驱,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食品信息追踪系统的开发和完善, 在溯源系统的发展史中已建立起较成熟和有规律的体制。通过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将产品的相关固定和流动信息进行记录和保存, 确保通过该系统能最终追查到某产品的来源、质量和周边管理的记录。目前, 欧盟已建立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主要包括:畜禽动物及其制品、转基因生物及含转基因生物的食品与饲料。
1.2 日本的农产品溯源系统
自2001年以来, 日本开始试行并推广农产品与食品的追踪系统。2003年开始对牛肉实行追溯制度。2005年底以前已建立粮农产品认证制度。目前, 日本已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农产品溯源系统, 它通过对农产品绑定“身份证”, 将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农药、以及各流通环节和生产地、加工地、相关日期等记录在“身份证”上, 并能通过追踪终端追踪到以上信息, 保障了食品全程的信息得到覆盖。日本多地的各大超市都安装了追踪终端方便市民对食品信息进行查询, 普及较广。
1.3 美国的农产品溯源系统
美国的食品溯源分布于从国家安全到食品安全和食品市场管理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中。911后, 美国对食品溯源的重视上升至国家安全的高度[2]。该国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主要依靠各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自愿性。尤其是他们自行组织的家畜开发标识小组, 共同制定并建立了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 其目的是在发现有外来疫病威胁的情况下, 能够至少在48小时内确定所有涉及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3]。
2 我国农产品溯源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推广起步晚、影响范围较小
我国溯源系统的研究始于2002年[4], 而此时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溯源系统已开始发挥作用, 并且目前已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涵盖面广、具有统一性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体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农产品溯源系统在仍处于试点阶段, 各省各市起步时间和系统体制不完全相同, 并且农产品溯源系统基本只普及到各试点的超市范围。
2.2 农产品溯源系统平台不统一
目前, 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农产品溯源系统平台主要有五个:上海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北京市农业局食用食品 (蔬菜) 质量安全追溯、世纪三农“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系统”、中国肉牛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国家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5]。它们从识别码、存储信息、到网络查询系统等各方面都不完全统一, 其针对的食品对象也不尽相同。因此由于开发商不同, 其溯源信息的存储未能贯通也不能达到共享, 系统软件多不能兼容, 并且无法进行跨系统查询, 终端查询多为超市内的触摸操作屏, 模式单一, 不够便捷, 这些对于向全国推广农产品溯源系统是一个局限。这与国外在记录管理、查询管理、标识管理以及责任管理上都已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还有较大差距。
2.3 农产品溯源相关法规及制度不完善
食品质量安全在我国已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但对于农产品溯源制度的法制要求仅仅在《食品安全法》等少数法律中涉及到农产品溯源的要求, 因此没有法律作为支撑, 在各地的溯源执行上缺乏有效的保障, 也阻碍了溯源系统的推进。另外, 我国溯源系统各环节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如我国在食品生产环节虽已建立召回制度, 但在流通环节召回制度仍是空白。
2.4 消费者缺乏对农产品溯源的监督平台
现在的溯源途径虽提供了消费者查询、反映的权利, 但在监管部门介入处理的过程前后没有一个有效的平台公布信息, 缺乏群众监督的力度, 致使溯源过程的情况得不到真实的反映。
3 措施及建议
3.1 健全农产品溯源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
以政府统筹监管为基础, 进一步细化各职能部门的执法章程, 为企业和执法者提供了实施食品溯源的技术和执法依据, 增强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感, 自觉提供食品实效信息的义务。
3.2 加快完善溯源系统平台建设
学习先进的溯源管理技术, 尽快建立统一溯源系统软件平台, 完善溯源各环节具体制度, 完善全覆盖的数据库, 搭建互通的网络平台, 开发多元化便捷的追溯终端, 力求达到跨区域、跨系统、跨数据库的信息查询, 将我国的食品安全系统进一步整合。
3.3 设立公众监督平台
为加强群众的监督作用, 应设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反馈平台, 由相关监管部门应及时更新问题食品召回和惩处的信息, 真正落实溯源系统在食品质量安全中发挥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建立起良好的信誉机制。
我国目前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力度薄弱, 主要在于食品生产行业具有复杂性、分散性、流动性, 所以仅靠单纯的人力对其进行监管就显得非常不到位。因此加快农产品溯源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普及溯源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就极为紧迫。借助科技信息管理, 实现食品物流和信息物流的同步化, 可溯化, 透明化是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摘要:农产品溯源系统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国外农产品溯源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简介, 分析我国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比较分析为我国农产品溯源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农产品
参考文献
[1] [2]刘俊华, 金海水.国外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的现状和启示[J].物流技术, 2009, 28 (11) :251.
[3] 李春艳, 周德翼.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运作机制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49 (4) :1005.
国内外仓储研究现状范文第5篇
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
1、L
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
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
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国内外仓储研究现状范文第6篇
1 收集数据
笔者选定了CNKI和WOS两个收录文献较全、文献质量较高的数据库收集数据, 于2017年7月11日, 在CNKI平台上以2012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为时间区间, 以“盐胁迫”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 最终得到1 013条检索结果;在WOS检索平台上, 选定核心合集数据库, 以2012~2016年为时间跨度, 以“salt stress”为主题词检索到12 550条结果, 选择Web of Science类别为“HORTICULTURE”, 共得到438条检索结果。通过以上方法进行检索, 得到的文献具有较强的学术代表性, 因此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近五年发表数量
2012~2016年以“盐胁迫”为主题在CNKI数据库和WOS数据库检索文献数量的总体趋势有所不同。CNKI数据库中国内学者近五年的发文数量均在200篇左右, 上下波动不超过10篇。而WOS数据库中近五年的发文数量在2012~2015年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2016年有小幅回落。可见国内外对于盐胁迫的研究依旧是园艺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点。
2.2 国家分布分析
通过对关于“盐胁迫”主题研究国家分布的分析, 可以得知国际上该领域研究较多、成果较多的国家有哪些, 以便于我们研究该领域时学习借鉴国际上的优秀成果。通过借助Cite Space进行国家分布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可以看出在园艺领域研究盐胁迫的国家中, 比较突出的有中国、美国、南韩、西班牙、印度、伊朗、埃及等。
2.3 国内外作者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作者发文量的研究, 可以分析出这个学科领域内的学科领导者及比较权威专家学者, 但由于本文的研究样本只包含近5年文献, 因此结果更加侧重于近五年来在园艺领域研究盐胁迫较多的学者,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研究领域的权威所在。根据CNKI的统计结果分析出的我国论文发表数量前五名为:郭世荣、孙锦、阳燕娟、郭绍霞、徐碧玉。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在国际上发文数量前五名的作者分别为:Rady MM、Fu JM、Niu GH、Banon S、Sanchez-Blanco MJ。
2.4 国内外文献来源分布
通过分析两个数据库中国内外文献发表的来源, 可以为相关研究学者在如何选择期刊上提供一定的参考。国外相关论文发表期刊的前五名分别是SCIENTIAHORTICULTURAE、MOLECULAR BREEDING、HORTSCIENCE、JOURNAL OF HORTICULTURALSCIENCE BIOTECHNOLOGY、HORTICULTUREENVIRONMENT AND BIOTECHNOLOGY;国内相关论文发表期刊的前五名分别是北方园艺、安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科学、草业学报、中国农学通报, 其中, 北方园艺、江苏农业科学、草业学报为北大核心期刊。另外, 国内文献中包含硕博论文312篇, 占总文献量30.80%, 相关论文发表高校的前五名分别是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可以为想要寻求合作或经验借鉴的学者提供参考。
2.5 国内外关键词共线网络分析
2.5.1 国内关键词共线网络分析。
将CNKI的近五年的检索结果导入Cite Space, 运行关键词共线网络知识图谱 (如图1) 。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中心性强的则为研究热点, 在知识图谱中呈现较大的节点同心圆。关键词出现频次前五名分别是:种子萌发、光合作用、生理特性、非生物胁迫、基因克隆等。通过关键词分析, 发现国内园艺领域对盐胁迫研究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多研究盐胁迫对植物有哪些影响, 多种研究相互交叉。通过用Cite Space生成时间轴视图可知表达分析、生理响应、可溶性糖、缓解效应、实时定量pcr直至2016年仍受到很高的关注度, 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段内仍是研究热点。
2.5.2 国外关键词共线网络分析。
将WOS核心合集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导入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 运行关键词共线网络知识图谱, 去重后得出图2。其中salt stress、salt tolerance、growth、abiotic stress、oxidative stress、water stress、arabidopsis thaliana等, 即这些均为研究的热点。通过用Cite Space生成时间轴视图, 不难发现potassium deficiency、plant introduction类的研究的关注度在2014年开始降低, lipidperoxidation、induced oxidative damage、helix transciption factor、antiporter gene、landscape irrigation、dryland salinity类在2015年开始降低, 而transcription factor和antioxidant system直到2016年仍受到较高的关注度, 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段内仍是研究热点。
结束语
盐胁迫是园艺领域在抗逆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2012~2016近5年以“盐胁迫”为主题的园艺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计量分析, 发现国内外对盐胁迫研究的关键词有所不同, 国内侧重盐胁迫对植物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而国外研究更注重与其他抗逆性研究相结合, 这是国内学者可鉴之处。
摘要:文章以CNKI中文数据库及WOS外文数据库为检索平台, 检索自2012年至2016年以主题词为“盐胁迫”、学科为“园艺”的所有文献, 并用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近五年来关于“盐胁迫”文献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及未来研究热点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