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汉英文化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汉英文化范文(精选12篇)

汉英文化 第1篇

一、英汉姓氏的起源

1. 英语姓氏的起源

英语的姓氏是从何而来呢?追溯其历史, 他们是先有名后有姓的。早在十世纪前, 除了罗马人外, 西方社会里一般是没有所谓的姓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都以农业为生, 并居住在各自的小部落, 互不往来。由于人口的流动性不大, 人名的重复可能性就不大;同时每个部落的人口不多, 不会出现混乱的情况。因此, 便没有必要去设立姓氏来区分家族。在农业地带姓氏的出现, 往往会比较晚。

公元1066年, 诺曼征服后, 英国人的祖先渐渐开始有了姓氏。先是贵族阶级可以使用姓氏, 姓氏作为家族财产的标记, 同财产一起传给他们的后代。之后老百姓逐渐开始效仿, 确定了自己的姓氏。同时, 从9世纪开始, 随着英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到13世纪, 在英国就有三分之一人口叫约翰、威廉、理查, 现有的名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激增的人口数量。因此, 为了区分, 人们开始在名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附加名, 这些附加名往往都是本人的职业、出生地或绰号等。如同名William, 一个是裁缝, 一个是面包师, 就被叫做William the tailor、William the baker, 之后就逐渐变成了William Tailor、William Baker.这些名字后面加上的特征, 最终演变成今日西方社会的姓氏。根据有关资料, 目前西方人最古老的姓氏, 可追寻到公元916年。

英语民族的姓氏大致有几大来源。 (1) 由职业而来的姓氏。如:Carpenter (木匠) , Butcher (屠户) , Miller (磨坊主) , Tailor (裁缝) , Weaver (织工) , Shepherd (牧羊人) , Thatcher (盖屋匠) , Smith (用金属材料制造工具的人) 。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姓氏就是Thatcher. (2) 由地名或地貌而来的姓氏。如:York (约克) , Kent (肯特) , Hill (山丘) , Wood (森林) , Cliff (悬崖) , Bush (灌木丛) , Field (田地) 。 (3) 表明父子关系的姓氏。Adamson, Johnson, Jackson分别来源于son of Adam, son of John, son of Jack。 (4) 因个人特征而来的姓氏。Strong (强壮的) , Long (大个) , Short (矮个) 。 (5) 以颜色名称为姓氏。Brown (布朗) , Green (格林) , Black (布莱克) 。有这类姓氏的人, 说明他的肤色或对颜色的喜好。

英语姓名的结构通常是由“名+中间名+姓”三部分构成。第一名又称教名, 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中间名通常用缩写表示, 由钟爱孩子的父母或其亲戚所取, 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名字直接取给孩子。姓氏则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字为: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因为各种媒体或资料中经常称他为罗斯福总统, 所以很多人认为他的名字就是罗斯福。事实上, 他的姓是Roosevelt, 名是Franklin, 中间名为Delano。英美国家的人并不忌讳祖孙同名, 相反, 很多人还十分乐意让儿孙沿用本人的名字, 并引以为荣。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为儿子取了与自己相同的名字。为有所区别, 美国人称呼与父亲同名的人时, 常冠以“小 (junior) ”字, 例如“小罗斯福”“小洛克菲勒”等。

2. 汉语姓氏的起源及姓名结构

一直以来,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古学家证明, 母系社会的特征, 是妇女在氏族内部事务管理中, 位于主导地位, 同时不同氏族可以通婚、氏族内部禁婚。这种族外婚制的建立, 便有了辨别每一个社会成员相互间有无直接血缘关系的必要, 于是就产生了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称号姓。汉语中有好多以女字为偏旁的姓, 如:姬、姚、姜等。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 又分化出许多小部落, 为了互相区别, 这些小部落为自己取了新名字, 这就是后来的“氏”。因此, “姓”是母系血缘关系的体现, 而“氏”则为部落分支的代表。“姓”是不易变化的, 而“氏”则易变。

现代中国人的姓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 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 后人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 当时大多数姓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 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 也是现在常用的姓。 (3) 以邑名氏。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 (4) 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 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 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 复姓较多, 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 表示居住地点的不同。 (6)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 其后代以林姓传世。 (7) 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 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 如老大曰伯或孟, 老二曰仲, 老三曰叔, 老四曰季等。 (8) 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 (9) 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呼延、长孙等。此外, 还有以谥号为氏, 如庄、武;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现代汉语的姓名结构主要是由姓+名构成。而在过去, 基本上每个姓氏都会按照家谱中的辈分给家族中的男孩命名, 结构为“姓+字辈+名”。如杨永志、杨永祥, “杨”是他们的姓, “永”是他们的字辈, “志”和“祥”是他们的名。

二、命名的意义

父母给孩子取名都有其一定的含义, 对于名字的选择也是相当慎重的。人们常说“雁过留声, 人过留名”。可见, 名字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的谚语也提到“好名胜于财富。”

1. 中西方文化在命名方面有相通之处

(1) 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美好祝愿和期望。中国人为子女取名时, 一般都寄予殷切的期望。对男孩常用龙、玺、麟等字, 希望男孩成人之后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用强、志、毅等字, 希望他们能拥有优秀的品质;用鑫、禄、财等字寓意拥有财富。女孩常取敏、雅、淑、妍、婷等字, 取其美丽聪颖之意。同样, 英语中的名字如:David (挚爱的) 、Aaron (启发) , 寓意外表英俊、勤奋的男子;Alisa (艾丽莎) 、Daisy (雏菊) , 表示甜美快乐的姑娘。

(2) 性别的体现。一般中英文名字, 可以辨别出性别。男性的名字通常取用刚强、坚毅之词, 女性的名字多用美丽、温柔之词。如:Andrew (安德鲁) , 古希腊语中指高大勇敢的快乐男子。Amy (艾米) 来源于拉丁语, 意为被深爱的有修养的女子。

2. 汉语还有其独特的命名方式

(1) 以生辰八字命名。中国自古以来取名就有讲究, 以生辰八字与五行对照, 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名。如:缺火, 名字中则含有火之意的字, 如炎、焱、旭。 (2) 以重大事件命名。中国特有的历史时期, 诞生了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名字, 如国庆、大庆、建军、奥运。

三、中英文姓名的变化

1. 汉语姓名的变化

由于人口的增长, 重名率过高, 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名字。现代的夫妻更注重平等, 各取其姓, 再取名。如:丈夫姓李, 妻子姓杨, 孩子取名李扬洋。同时, 也有孩子随母姓的情况。有的名字更趋于中性化, 如有的女孩取名张忍, “忍”字既可以用于男名, 也可以用于女名。现代的年轻人更注重个性, 强调与众不同, 略带张扬的名字层出不穷。《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显示, 全国姓氏是2.3万个, 其中129个姓氏占总人口的87%。中国人的姓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四个字以上的名字出现了, 还出现了个别极端个性化名字。还有的给孩子报名字的时候就叫@, 家长认为全世界写电子邮件都要用它, 汉语翻译过来就是“爱他”。

2. 英文名字的变化

相对于中文名字的变化, 英文名字的变化较小。近十年最流行的男性名字是Jacob, Michael排名第二。Michael这个名字从1961年到1998年, 持续38年稳登宝座。Ethan、Joshua和Daniel分列三、四、五位。Emma在2008年成为最受欢迎的女名, Isabella排名第二, 第三到第五位最受欢迎的女名是Emily、Madison和Ava。

中英文姓名不仅是区分个体的特殊符号, 更是两个民族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分析中英文姓名的异同, 有助于深刻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增进两者的深入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李忠华.英汉姓氏初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5) .

文化体制改革词汇(汉英对照) 第2篇

文化自觉 cultural self-awareness

文化人才 the talented pool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文化复兴 a cultural renaissance

文化生产力 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文化软实力 cultural soft power

民族凝聚力 national cohesion

加强诚信建设 to promote integrity in the civil society

文化体制改革 cultural system reform

国家荣誉制度 the national awards system

文化发展格局 cultural development framework

文化惠民工程 a cultural project benefiting the people

外向型文化企业 outward-oriented cultural enterprises

公益性文化事业 non-profit cultural undertaking

经营性文艺演出 commercial theatrical performance

社会主义荣辱观 socialist values of honor and disgrace

“文化兴国战略” th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culture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ivil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文化行政管理体制 cultu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system of socialist code values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to build a strong na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to guarantee people’s basic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cultural institutes做大做强新闻传媒产业 to make a healthy and powerful news media industry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to develop a healthy Internet culture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ate-owned cultural institutes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to establish a system for passing on China’s splendid traditional culture

小议汉英语言文化与翻译 第3篇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Mary Snell?Hornby, 1988)”。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于同一主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就可能引起误解。正如王佐良教授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一种语言里容易理解的东西在另外一种语言里却是很费解。为使翻译做到信、达、雅,尽可能接近原文的意思,这就不得不排除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语言文化、情感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不同语言文化中词的内涵意义不同,语言文化翻译应从社会文化角度探索翻译方法。比如,对于同一颜色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引起一樣联想的,我们可以采取直译法。比如黑色(black)在汉英语言中都表示暗淡、非法、坏的意义,如: black market黑市, black list黑名单, black?hearted黑心的,等。然而,汉语和英语中也有许多含有颜色词的词组,不能这样直译,而应根据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法,意译其内涵。例如,英语中green?eyed的意思本来是“眼红的,妒嫉的”,则可能被误解成“绿眼的”;还有brown sugar应该是“红糖”而不是“棕糖”,汉语中的“红茶”应该是black tea。 另外,我们不能把Blue Room译成“蓝色房间”,因为它的文化涵义在于那是总统会见亲朋好友的地方,我们通常把它译成“内宫厅(通称蓝厅)”。还有,在英国有许多茶店,然而那里不卖茶,而是提供诸如牛奶和简便的晚餐,所以我们可译之为“小吃店”。

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不同,对同一事物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和喜好。如dog和“狗”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就很不相同。以狗为喻体的词在中国多含贬义,如狗杂种、狗腿子等;而在西方狗却是忠诚、可靠、聪明、英勇的象征,是人们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宠物。例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这句话直译就成了“每只狗都有自己的日子”,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另外, a top dog之意是“身居高位的人”、 a clever dog意思是“聪明的小孩”。还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中国人通常自喻为龙的传人、龙子龙孙。而西方传说中, 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它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从嘴里喷火。在西方, 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如, 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 的意思是“她母亲把她看管的很严。”; She i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 之意为“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另外,如cool这个词,由于英汉文化联想不同,中国人可能会理解成狠毒、冷酷、无情等意义,可在西方则为冷静、新潮等意思。所以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所代表的不同感情色彩。

地域文化是指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和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民族在比喻、审美情趣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汉英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对方位的认识体会及词语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文化自古有南来北往,从南到北。而英语文化则相反,英美人表达方位时北为先。就东风与east wind而言,这两个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汉语中,东风指春风,是春天、温暖的象征,东风送暖,大地复苏。可见,中国人对东风情有独钟。而对英国人来说,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刺骨寒风,由此可见,英国人讨厌东风。与东风相对的西风(west wind)对英国人来说是温暖的春风,是生命的催化剂。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诗歌中就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

习俗文化就是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就从中西方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来讲,汉语和英语所用的习语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候相互问候的客套语最常见的就是“吃了吗?”如果将其直译成“Have you eaten or not?”外国人一定会感到很茫然。根据初次见面的场景,最佳翻译就应该是“How do you do?”。 “你去哪儿? (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要干什么?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对英美人来说纯属个人的私事,因此,我们汉语中常用的这些问候语在翻译时是不适宜直接翻译的,应该灵活地改为英语的日常问候语如“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ning.)”等。另外,我们中国的售货员向顾客打招呼时常说“你要点什么?”或者“你买点什么?”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直接翻译成What do you want? 或者What do you buy? 而应相应地译为Can I help you? 或What can I do for you? 这样才符合英美人的日常生活表达习惯。

总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换言之,翻译的实质就是进行文化交流。试想一下,如果翻译仅仅是注重语言转换上的忠实和通顺,而未能再现出原语的文化,那么这样的翻译又有什么意义呢?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语言翻译的实质就是文化的翻译。因此,译者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母语及目的语方面的文化知识,做到触类旁通,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够肩负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汉英文化 第4篇

俗语是各民族成员在长期的语言运用过程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而成, 多半结构严谨, 言简意赅, 承载了各民族自身丰富而厚重的文化。而且这些俗语不仅生动俏皮, 又富含哲理, 富有启发性。与此同时俗语在语义上具有隐含性和整体性, 蕴涵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隐喻模式, 因此它们又常常使异族成员无法从其表层结构直接获取其寓意。但一些俗语, 由于其真正寓意往往并非其字面意义, 使人们在欠缺相关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无从理解, 甚至产生误解。汉英俗语体现了不同的中西思想意识、文化渊源及传统, 及修辞特点和文体特征, 而且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和剖析, 而本文只以汉英俗语的语义表达方式为视角进行阐释, 关于这方便的研究, 闫文培在其所著的《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中曾做过精要的归纳。就汉英俗语语义表达方式的异同而言, 一般是以下四类情况;第一, 喻体和喻指皆相同或相似, 即表层意象和深层寓意的相同和相似;第二, 喻体不同但喻指相同或相似;第三, 喻体相同或相似但喻指不同;第四, 喻体和喻指都不对应。本文将按照这四个分类分别举出一些汉英俗语来加以阐释。

2 四类俗语简析

(1) 喻体和喻指皆相同或相似

隔墙有耳 (Walls have ears) ;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ather, like son) ;英雄所见略同 (All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小别胜新婚 (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 ;傻人有傻福 (Fortune favors fools) ;有志者, 事竞成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

喻体和喻指皆相同或相似的中汉俗语不胜枚举, 喻体“墙” (wall) 和喻指“耳” (ear) 在汉英俗语中完全相同, 这种相互匹配对应可以使英语学习者轻而易举地理解该俗语的隐含意义。紧接其后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已是喻体和喻指完全相同的案例。第三句的喻体虽然并不完全相同, 在对应的英语俗语中没有用“hero”而用了“great mind”, 但“hero”“great mind”间的相似性也能让英语习得者捕捉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理解这种表述, 同样最后一句的案列“有志者, 事竞成”, 喻指 (will) 相同, 喻体虽不完全相同, 但其相似性和意义上的关联性也不会使语言学习者对语义的理解造成困难。上述的例子只是此类中汉俗语中极少的一部分, 这些相似性不仅有利于人们理解他者文化, 积累和学习这种类型的谚语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2) 喻体不同, 但喻指相同或相似

小菜一碟 (A piece of cake) ;狗急跳墙 (Desperation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纸包不住火 (The truth will come out) ;说曹操, 曹操到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

喻体不同, 但喻指相同或相似的俗语在理解过程中, 喻体的不同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陌生感, 让人不知所云。“小菜一碟”对应的英文喻体是“cake”而不是小菜的英文表达;“狗急跳墙”对应的俗语喻体则直接用了“desperate coward”, 但喻指的相同或相似为实现两种文化相互了解和接纳奠定了基础, 整块蛋糕的一块和整个餐宴的一道菜一般只是一些琐碎轻易的部分, 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引导解释合理得当, 也是易于人们接受和理解的, 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化解这些陌生感更好地理解他者文化。喻体的不同往往跟各自文化的习俗、信仰地域生活习惯等紧密相连, 对这些喻体的了解也是解码他者文化的契机。如第三句“纸包不住火”相对应的英语“Murder will out”, 追根溯源的话可以追溯到Chaucer的Canterbury Tales, 后来类似的表达也出现在Shakespeare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 其中有这样一句:Truth will come to light;murder cannot be hid long. (真相终将大白;谋杀不能长久掩盖。) 在查找这一喻体源头过程中也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

(3) 喻体相同或相似, 但喻指不同

龙马精神, The old dragon (撒旦) ;

夜猫子, A cat can look at a king (猫也可以直视国王) ;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A fi sh stinks from the head (上梁不正下梁歪) ;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As stupid as goose (愚不可及) 。

相同或相似的喻体, 但喻指不同, 常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Culture Shock。如果将前两类俗语归纳为文化的相似性, 那么这类俗语背后则隐藏着各自文化的独特性, 人们举例常用的关于狗的情感联想和俗语及亚洲人食狗肉的饮食习惯对西方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甚至遭到抨击。例如第一句的龙马精神对于中国读者来说, 是一个极为常见喜庆积极正面的词汇,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帝王自称真龙天子, 在古代建筑和各种神话故事中大都是庇佑苍生、威武不凡的神灵形象, 而在英国和欧洲的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的龙则大都是强大但却与破坏邪恶杀戮等一起出现, 特别是《圣经中》的撒旦让龙的邪恶形象进一步确立下来, 撒旦以蛇的形象出现引诱夏娃偷吃禁果, 而《启示录》中就用great dragon描述撒旦化身的蛇, 自此之后龙都是一种恶魔的形象出现。这种相同或相似喻体在不同文化里面的喻指或者引发的情感联想某些时候是大相径庭的, 也会对语言学习者造成理解偏差。比如中国汉文化里面的十二生肖就是最佳案例, 在此就不加赘述。语言学习者和英语教师要规避此类的误解和正确理解他者文化就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 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积累和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避免一些跨文化交际误解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如何向他者文化解释自身文化, 也要求学习者对本土文化有清楚的了解。此类谚语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尽量避免理所当然的交际预设, 对不同的诠释和文化理念应该持有更宽容的态度。

(4) 喻体和喻指皆不对应

喻体和喻指皆不对应, 简而言之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缺乏对应等值的习语, 如:

逼上梁山—— (此为中国经典名著中的用语, 在西方文化中无对应概念) ;

无事不登三宝殿—— (佛法用语, 无对应) ;

入山不怕伤人虎, 只怕人情两面刀—— (中国特有的人情理念) ;

不怕怒目金刚, 只怕眯眼菩萨—— (宗教用语) ;

有眼不识泰山—— (特有的地域名词) ;

(God源于圣经) ——Whom the gods would destroy, theyfi rst make mad;

(源于莎士比亚戏剧) ——Something is rotten in the state of Denmark。

此类俗语大都是由各自文化的经典名著、地域特色和宗教文化信仰等词汇构成, 比如国人对梁山在名著《水浒传》中含义一目了然但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没有这种文化阅读的积累便只会单纯地理解为一个生僻的地点;三宝殿和怒目金刚对于佛教盛行的东南亚人来说是一个常见的字眼, 其喻指的含义早已约定俗成, 很难在另一个文化中比如信奉基督教的英语国家找到与之对应的概念来加以诠释, 一般都只能通过直译和注释的方式来解决。但其本身的幽默性、通俗性和生动简洁的特征往往会在直译和注释过程中丧失。同样源于古希腊神神话《圣经》和西方经典名著中的谚语 (如上)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难题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注释往往也会让那些对异国文化不了解的读者, 产生一种晦涩感, 成为中外语言交际中不大不小的障碍, 而克服这些理解障碍则需要我们打破自身的文化思维习惯来学习他者文化, 长期积累和学习才能减轻这种晦涩之感, 这也是四类谚语中最难理解的一种类型, 不仅对普通语言学习者, 即便是语言教师和专家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

3 结语

从上述四类俗语的简要分析中, 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作为中英文化内涵最具代表性的俗语在更深层次具备相似性、理解性。即便是喻体和喻指皆不对应的第四类, 也能通过人们后天的学习扫除交际障碍。而且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人们也开始将他者的俗语纳入自身的生活用语中, 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白领”等已是耳熟能详。俗语及短小精干又不乏幽默诙谐, 甚至寓意深刻, 在各个文化群体中被人们广泛使用。学习和了解这些俗语表达, 不仅趣味盎然, 也能从这些差异性中拓宽自己的视野。

摘要: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 本文旨在以汉英俗语语义表达方式为视角, 以分类的方式, 通过对一些典型的汉英俗语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来进行相关阐述, 并结合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 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汉英俗语,喻体,喻指,跨文化,异同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William, J.Sta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2]Martin, H.Manser.Facts on File Dictionary of Proverbs[M].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4.

[3]闫文培.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汉英数词及数字文化的拓展研究 第5篇

汉英数词及数字文化的拓展研究

数词作为音、义结合的词语单位,是语言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表达与应用在汉语、英语中各有特色.我们对比研究汉英数词的.异同,探讨解析汉英数词的文化内涵、数词情结,汉英数词的翻译以及网络数语等问题,有助于了解汉英数词丰富的日渐更新的引申意义以及特有的数字文化.

作 者:张红霞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广州,510275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7)分类号:H313关键词:数词 字面意义 引申意义 比较

浅析文化差异与汉英成语翻译 第6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成语翻译

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都包含很多成语,其结构和用法因具体文化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成语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王治奎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把握汉英成语翻译,首先要了解双方的差异所在。本文试从汉英文化的差异入手,探寻成语翻译的几种途径。

一、文化差异对汉英成语形成的影响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无论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都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思想结晶,它们有相似之处。如“一寸光阴一寸金”time is money,“争分夺秒”work against the clock,“火上浇油”pour oil on the flame/fire等。但是,各民族的语言都深深扎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之中。不同民族由于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其语言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汉英成语中也有所体现。

1.地理环境对汉英成语形成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地大物博”territory and abundant resources,“崇山峻岭”high mountains and lofty hills ,“恩重如山”kindness as weighty as the mountain等。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有关的成语。如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ride the wind and break the waves乘风破浪,be gone with the wind付诸东流等。

2.风俗习惯对汉英成语形成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汉英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在两种语言的成语中有较多的反映,如在动物和数字上。

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两种不同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有褒义。如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有一条蛇尾,能够喷火的动物,常常让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代表邪恶,a dragon常用来形容令人讨厌的人;汉语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数词用得多,如一刀两断、三言两语、九牛一毛等。各民族对数字有各自的理解和认识,西方人认为“十三”不吉利,一些中国人认为“五”和“八”代表发财。英语的second to none是“最好的”。

3.宗教信仰对汉英成语形成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道貌岸然”等。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英语成语中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成语的影响是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汉英成语,并成功进行汉英的互译,就必须对汉英两种文化有所了解。

二、汉英成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成语的译法主要有直译、同义成语借用、意译和直译意译相结合。下面对这几种方法一一加以探讨。

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9〕。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例如:“君子协定”译为a gentleman ’s agreement,“纸老虎” 译为paper tiger,“圆桌会议” 译为A round-table conference“天诛地灭” 译为Heaven and Earth destroy等。

2、同义互借法

成语的对等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即比喻意义、比喻形式和感情色彩〔10〕有些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比较相近,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同义互借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风格,又符合语言结构和习惯,可以让译文读者轻松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顺利实现交流。例如:“英雄所见略同” 译为great minds think alike,“充耳不闻” 译为turn a deaf ear,“沧海一粟”译为a drop in the ocean等。

3、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只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成语可以借用时,就可以用意译法,结合上下文灵活传达原意。例如:“百闻不如一见” 译为seeing is believing,“入乡随俗” 译为Do in Rome as Rome does,“五湖四海” 译为all the seas and lakes, “九牛一毛” 译为a vary small minority等。

4.直译意译结合法

尽管“直译”与“意译”的斗争在翻译理论发展过程一直存在。但是直译与意译并不相互排斥,在特定的文字环境中,单纯的直译或单纯的意译可能不及两者的结合更能表达原文。例如:有人把短语to be caught red handed直译为“手上血迹斑斑被捉住了”。但是根据这种译法,我们搞不清这个俗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甚至还有可能误解原意。所以词“caught”可直译“抓获”;而“red handed”应被意译为“当场”,而这个成语译为“当场被抓”才更恰当。这种译法称得上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而类似的译法还有“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谨慎为安全之本”Caution is the parent of safety等。

结语

由于汉英传统文化的不同,成语翻译可以说是汉英互译中最难的部分。不同的成语,翻译方法的选择也不完全相同。选择译法的同时要注意到原文、译文和读者需要等几个方面,并且一定要注重文化背景,防止文化陷阱。总之,要翻译好成语,应该充实译入语的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扩大知识范围,避免生拉硬扯的错误。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60.

[2] 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2.

[3] 刘重德.英汉语比较研究[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7.

[4]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86.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 张培基、喻云根等.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汉语言文化及其汉英翻译 第7篇

汉子这种可分解的特点, 使得相当一部分汉子被分解后即可成为两个甚至三个独体字, 因此, 人们可以利用汉子的这个特点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 或者取得某个特定的效果。如公园前2世纪的东汉末年, 献帝刘协即位, 据说京都洛阳就开始流传一种童谣:“千里草, 何青青!十日卜, 不得声!”。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首特别著名的拆字, “千里草”合成一个董字, “十日卜”合成一个卓字, 而且“十日卜”的次序也深有含义, “卓自下摩上, 以臣凌君也”。“何青青”喻董卓的势力极盛, 在朝厅专权, 在百姓中胡作非为的情景, 这体现出汉子文化含蓄的特征。汉子文化这种含蓄的特点, 常常在文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取得了特殊的修辞效果和艺术效果。

二、汉字谐音及其英译

1、汉语谐音的文化内涵

“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种种族的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 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汉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因此, 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蕴涵者丰富的汉民族心里和文化底蕴。综上所诉, 谐音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文化, 其形成与汉语的语言结构, 汉民族的文化心里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或发音相似的相近而完全不同的词语, 这就是为制造谐音做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使谐音不仅仅只是一个语音形式的问题, 她和汉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汉语谐音的英译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 有一美人在那里纺啧。其判云:“势败休云贵, 家忘莫伦亲。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After this way a lonely village with a pretty girl spinning in a humble cottage.The inscription read:

When fortune frowns, nobility means nothing;

When a house is ruined, kinsmen turn unkind;

Because of help given by chance to Granny Liu,

In time of need she is lucky a friend to find.

三、汉子谜语及英译

1、汉子谜语

谜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技巧, 语言艺术, 是中国人喜爱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 是民间劳动人民创造出的, 市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后经文人的加工、创造有了文字谜。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门组成。

谜面是灯谜的主要部分, 是猜谜时的隐喻形式表达描绘形象、性质、功能等特征供人们猜射的说明文字。谜目是谜底限定的范围, 是联系谜面和谜底的桥梁, 他的形象像路标。谜底就是谜面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2、利用汉子同音相携制造谜语

要公开讨论。 (猜成语一) 谜底不可思议。 (谜面的意思是“不可思议”, “私”与“思”谐音, 故谜底为不可思议) 。

废品。 (猜《水浒》人名一) 谜底吴用。 (谜面的意思是“无用”, 无与吴谐音, 故谜底为无用。)

3、汉子谜语的英译

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做歌, 风吹歌声入账。歌曰:“千里草, 何青青!十日卜, 不得声!”。歌声悲切。卓问李素曰:“童谣主何吉凶?”潇曰:“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That night a dozen boys were singing in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and the wind carried their melancholy voices into the bed chamber:

A thousand li of green, green grass

Beyond the tenth day, one can’t last.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rhyme?”asked Zhuo.“its only means, ”Li SU replied, “that the house of Liu will fall, and the house of Dong will Rise.”

总结:中国的汉语不像外国的语言有时态的定义, 汉语的动词不会因为性别、单复数等而变化。在汉语中是没有专用的从句连词的。所以对汉语从句的判断我们无从下手。而且, 从句中的定式从句与不定式从句之间的区别是和控制从句中的从句与非从句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 岳恒书舍, 1988年。

[2]李洪波:《诗词楹联赏析》,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年。

汉英文化的礼貌用语差异 第8篇

一、礼貌的释义

什么是礼貌?礼貌的含义是具体什么呢?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且幼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判断礼貌和非礼貌的标准。例如,在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孕妇及抱小孩儿的人的行为被认为是有礼貌、有涵养的行文;当某人正在说话,突然有人打断他说话的行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粗鲁的行为。早晨第一次碰见某人说,“早上好”,被认为是有礼貌的;参加聚会吃饭时,为了夹不在身旁的菜肴而站起来夹菜的行为被认为是粗鲁的行为。因此,“礼貌”首先可用被认为是一种现象,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现象。礼貌是表达律己敬人的一种手段和过程。众所周知,当我们想找人帮忙办成一件事情时,我们只有表现的很礼貌、温文尔雅时,我们才更有机会成功。我们对某人说“Hi!”,或与某人握手,或在圣诞节送某人礼物,或送某人生日礼物,这些行为都表达了我们对此人的好感,我们彼此的友谊,都表达出了我们想要和此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含义。在任何国家、任何文化中,我们若想要和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时,我们必须表现的自己有礼貌,这样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手段。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礼貌都被理解成一种社会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手段,社会传统强加的一种社会准则。礼貌实质是一种现象、工具、准则。但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习俗不同,中西方国家在一些礼貌用语及所表达的含义方面,截然不同。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1.称呼上的差异。汉语中我们经常与老师碰见了会说,“老师好”或“老师,早上好”。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能作为称呼语,更不是对老师的尊称。在西方国家,中、小学里一般地是在姓前加上Mr,Mrs或Miss,称呼教师。例如,一个叫David Brown的人在中学教书,学生称呼他Mr Brown。早上碰见这位老师会说,“GoodMorning,Mr Brown。在西方的大学里,如果老师是教授或副教授,通常会在姓前加上professor,例如,Professor Brown。如果职称不是教授或副教授级别的,却得过博士学位的老师,称为Dr。对于什么职位都没有的普通大学老师的称呼和中小老师的称呼是相同的,都是Mr,Mrs或Miss加上其姓氏。或者有的老师比较平易近人喜欢学生直接喊其名字,如DavidBrown,被称为David。对于某位教师具体如何称呼,还和这位教师的脾性、师生关系、师生年龄差距大小等有关系。尽管teacher不作称呼语,Professor却可用来称呼人。例如,学生在讨论课上,可以说:“I have a question,Professor.”。但是,一般情况下称Professor Brown更为稳妥。在英语中没有一个在意义和用法上与汉语的“老师”,完全相同,完全对等的词。

2.谦逊与客套语的差异。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中国的习俗中,当一个人受到别人表扬时,常常会先贬低自己,比如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而西方国家的传统是,当受到别人表扬时,第一反应就是愉快的接受,且说“Thank you.”。而如果中国人直接说“谢谢”时,大家会觉得这人很不谦虚。有一则笑话,讲的是一美国人夸奖中国人“你很漂亮(You are beautiful.)”,中国人回答“哪里,哪里(Where,Where)”,美国人只好无奈的惊讶的回答“哪里都好(Everywhere)”。如果中西两方交往时不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会闹出很多这种类似的笑话。

3.隐私语言的差异。中国人是比较注重集体利益,强调社会性,一直主张着“有国才有家”的理念。在中国,人们初次见面聊天,都比较自然熟,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以及收入”,以示对对方的关心,拉近彼此的关系。而在西方国家,这些问题都被看做个人隐私问题,是需要被保护的。

三、交际语言的差异

中国人在路上碰见朋友常问“吃饭了吗?”,“上哪儿去?”,来表达对朋友的关心。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此习惯用于难以理解,他们认为这涉及到了他们的隐私,而非打招呼。感谢语是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的话,是促进人际关系的礼貌举动。常见的有“感谢、谢谢、多谢”。英语中使用感谢语的频率远远高于汉语。在西方国家,即使是夫妻、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等之间,也常常说“谢谢”。但是汉语中,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若用感谢语的话,听起来关系好像生疏了一样。因为汉语感谢语多用于确实受人之惠之时,并且感谢语的表达方式也是灵活多样。

英汉两种语言中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比较,说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表达礼貌用语的地方,有截然不同之处。了解中西方的文化习俗以及文化历史,有助于中西方的交流。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人际交流时,一定要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避免语用失误,以避免闹出笑话,或使双方陷入的尴尬的局面,造成交际中断或交际失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成功。

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西的生活习惯及礼貌用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从礼貌的定义及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了汉英礼貌用语在称呼、谦虚与客气、隐私及交际等方面的语用差异。

浅议汉英文化对比与翻译 第9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环境的产物, 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化要靠语言来保存、传播和继承, 而文化的发展又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显示出研究文化对比的必要性。而语言的交流需要将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表达法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个对应的表达法, 这就必须借助翻译过程。笔者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研究汉语与英语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与之相对应的翻译方法。

二、文化

文化, 英语词culture, 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 意思与“耕种”、“栽培”有关。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 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的《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 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结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中, 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 文化具有民族性, 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 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其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这一定义基本上涵盖了文化人类学所探索的各个领域, 因此, 笔者将其作为讨论文化的指导性定义。然而, 从翻译学的角度讲, 这一定义却过于空泛, 其一在于它未对作为精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加以阐释, 而这对翻译学习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在于它只提出了文化的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延续性 (传承性) , 而未提出文化的流变性和兼容性, 而这两点对翻译学习和研究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笔者也将从翻译的角度考察一下文化问题。

三、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王佐良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指出,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译者首先必须掌握两种语言, 但是, 如果不了解当中的社会文化, 那么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一个译者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 而且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在翻译中, 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 但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 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也指出,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双文化能力比双语言能力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从它们赖以存在的文化的角度看, 才有意义。

刘宓庆在《文化翻译论纲》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他指出, 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必须涵盖翻译所关涉的若干范畴、次范畴 (如语言、意义、心理、审美等) , 并表现出鲜明的学科本位特征。刘宓庆认为:“语言是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的主体或主干’。离开语言, 翻译学将无从谈论也无以谈论文化。在翻译学看来,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体现者和依据, 撇开语言来谈文化, 对翻译学而言, 无异于缘木求鱼, 那是不可思议的。其所以如此, 道理很简单:翻译的操作对象是语言。”因此, “在翻译学视角中, 把握住语言, 就可以从主体上、大体上把握住了其中含蕴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说, 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认为, 一般来说, 源语语言是传达其中所含蕴的文化信息的主体手段。翻译家并不需要也并不期望借助其它手段 (如图像、图表、图画、影像等及除语言以外的符码) , 来感受、领悟、把握、再现源语中所含蕴的文化信息”。

奈达进一步将文化因素分为五类: (1) Ecology Cult ure (生态文化) ; (2) Material Culture (物质文化) ; (3) Soc ial Culture (社会文化) ; (4) Religious Culture (宗教文化) ; (5) Linguistic Culture (语言文化) 。笔者也将从这五个方面对汉英文化进行一个概括性的对比, 并结合有关翻译理论与实践, 探讨如何处理汉英文化对比差异下的翻译。

1. 汉英生态文化对比及翻译

从地理位置来看, 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 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汉语中的“黔驴技穷”, “人心齐, 泰山移”,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等都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地域色彩。相比之下, 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比较发达, 反映在语言中就出现了许多与海洋、船和水有关的短语。如all at sea (不知所措) , burn one’s boats (破釜沉舟) , sail before the wind (顺风航行) ,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土如金) 等。

从气候上看, “东风”与“east wind”的文化内涵意义截然不同。中国地处东半球, 东临大海, 暖风从东袭来。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即是暖风, 象征“春天”, “温暖”, 使万物复苏, 古诗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卸柳斜”。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西临大西洋,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浪漫诗人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的《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正是对春的讴歌, 还有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的“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再如, “夏日”这个词在中国人与英国人心目中的联想意义也大相径庭。夏日,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酷暑炎热, 在英国却是温暖宜人的季节。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他的爱人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 汉英物质文化对比及翻译

汉英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物质世界, 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都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衣食住行等是物质层面文化的主要部分, 是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们生活中的直接反映。比如说, 汉语中的“旗袍 (cheongsam) ”、“中山装 (Chinese tunic suit) ”、“唐装 (Tang suit) ”;英语中的jacket (夹克衫) , tuxedo (燕尾服) ;汉语中的“豆腐 (tofu) ”、“杂碎 (chop suey) ”、“炒面 (chow mein) ”、“饺子 (jiaozi) ”;英语中的salad, hamburger, hot dog等都分别音译成“色拉”、“汉堡包”、“热狗”等, 都是汉英独特的文化特色在语言中的体现。

3. 汉英社会文化对比及翻译

英语民族的人见面时喜欢谈论天气,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你去哪儿?”“干什么去?”“吃饭了吗?”等并无多深含义的方式, 但在西方人看来, 这纯属个人私事, 别人不能随便打听, 否则不是被视为没礼貌, 就是被当作一种邀请。像这样的见面问候语, 应视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文化转化, 改为英语的招呼语“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又如得到别人的赞赏和恭维时, 中国人会说“哪里, 哪里”, 以表示谦虚和客气。而西方人会用“Thank you”来表示接受对方真诚的恭维。在翻译中, 也应作相应的转换。

4. 汉英宗教文化对比及翻译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儒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汉语中与宗教有关的表达很多, 例如“跑得了和尚, 跑不了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悬壶济世”, 等等。

而在西方国家, 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 人们信奉基督教, 所以英语中有很多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表达, 如theforbidden fruit (禁果)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 bear one’s cross (背十字架) 等。

5. 汉英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语言有很大的差异。从语调层面观察, 汉语属于声调语言, 而英语则属于语调语言;从语法层面审视, 汉语为典型的分析性语言, 而现代英语则属于综合性、分析性语言;汉语少见头韵, 多见尾韵, 英语除了常见尾韵, 喜押头韵。汉语为声调语言, 一个字一个音节, 铿锵有力, 形成汉语特有的双声叠韵美, 给翻译带来的语言障碍很难逾越;而英语的单词重音、句子重音、连读等构成的轻重缓急和意群构成的音步带来英语的音美。下面就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来探讨一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四、源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的实践过程大体可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理解是基础, 从微观上讲, 翻译中的理解主要是对原文词句或文本的理解;从宏观上讲, 它涉及原作产生的社会历史状况、文化背景、作者的气质风格等诸多方面。下面选自《文学翻译原理》中的这个例子就可以表明因缺乏对源语文化的了解而对翻译的影响。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唐:金昌绪《春怨》)

译文1:

Oh!Drive the golden orioles

From off our garden tree!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

(Tr.Fletcher)

译文2:

Drive the orioles away,

All their music from trees...

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hsi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Tr.Bynner)

译文3:

Drive th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Tr.Xu Yuanchong)

这首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是唐代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对外战争给妇女和家庭带来的痛苦。辽西不仅代表丈夫, 还代表战场。但是从译文1中读者感觉不到这种痛苦, 相反整首诗被抹上了一层风花雪月的浪漫色彩;译文2忠实地传达了原诗的字面意义, 但译语读者不可能了解“Liao-hsi”的寓意;译文3虽然在文字的层面上似乎不如译文2忠实, 但由于译者对原作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了解, 不仅保持了原诗的艺术意境, 而且也很好地传达了原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下面的例子也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如在翻译名著《红楼梦》中一句:

因此上, 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杨宪益译:By singing this Dream of Red Mansions

To mourn the Gold and the Jade.

霍克斯译:And so perform

This Dream of Golden Days

And all my grief for my lost lives disclose.

汉语中的“红楼”不仅指红色的房子, 而且主要暗示大家闺秀的华美闺房,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 它与“爱情”、“相思”同义。如名句“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李商隐) ;“红楼别夜堪惆怅, 得灯半卷流苏帐” (韦庄) 。曹雪芹的经典作品《红楼梦》的“红楼”更是如此。译为“Red Mansions”虽然只触及了表层, 但反映和保留了源语文化。霍克斯变通为“golden days”, 则与源语文化相去甚远。由此可见, 做一个合格的译者, 除语言文字的修养外, 对原文文化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译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孔慧怡在《翻译文学文化》一书中指出:“过去中国的翻译研究, 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要任务, 很少涉及翻译活动如何在主体文化 (即译语文化) 里运作的问题。”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主体文化对翻译活动有极大的制约, 甚至起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1.影响翻译选材的决定;2.影响对原作的理解;3.影响翻译方法及策略的选择;4.影响对译作的评价。认识不到这一点, 或对其认识不足, 就无法理解翻译实践中的诸多客观存在。如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 将“红”改“绿”之举。可参照下面的例子:

(1) 怡红公子

杨宪益译:The happy red prince

霍克斯译:Green boy

(2) 怡红快绿

杨宪益译:HAPPY RED AND DELIGHTFUL GREEN

霍克斯译: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在这两个句子中, 杨宪益采用的是直译, 而霍克斯为了避免红色给译语读者造成不好的联想, 则采用归化法。这是因为汉英文化中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是不尽相同的。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喜庆, 但在西方文化中使人联想到革命、激进和血腥, 带有政治色彩。所以在霍克斯的翻译中, “红”变成了“绿”。这一例子清楚地表明, 在翻译实践中, 译入语文化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译者的翻译抉择。

六、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秉持的两种态度 (或两种方法) , 即文学翻译究竟应该以源语为依归 (异化) , 还是以目的语为依归 (归化) , 这既包括形式, 又包括内容。这两种态度在译界有很大的分歧。

异化论者认为, “法国牛排, 还是带血的好”, 既然是翻译, 那么就应该“原汁原味地拿来”, 这便是译者“负责任的表现”。至于“带血的牛排适不适合中国人, 尽可以交付读书评论界或读者自己去处理” (袁筱一:《法国的牛排, 还是带血得好》, 1995年10月25日, 《光明日报》) 。还有译者认为:“译外国的文学作品, 应保留其异国情调过度的汉化’, 会削弱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译作应体现异国情调, 归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文学交流是文化交流一种有效的形式与途径。削鼻剜眼, 以求归化, 脱离文化交流的大背景, 无疑会削弱文学翻译的生命力”。异化论者的核心论据是:既然是翻译, 就要保持异国情调, 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置身异邦、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 异化还可以充实和丰富汉语, 如“鳄鱼的眼泪”、“一石二鸟”、“上帝保佑”等。

归化论者认为,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评价译文成功与否的标准, 是看它能否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因此, 在翻译时, 译者要设法在译语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 采用归化的方法。许渊冲甚至提出:“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 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译作和原作都可以比作绘画, 所以译作不能只临摹原作, 还要临摹原作所临摹的模特。”“竞赛中取胜的方法是发挥译文优势, 或者说再创作。”许渊冲还认为, 文学作品的翻译, 能意译就意译, 不能意译时再直译。如在《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贾府, 贾母见到后, 将其“搂入怀中, 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大卫霍克斯将其译为“pressing her to her bosom with cries ofMy pet!’andMy poor lamb’”。

对于文化翻译, 在翻译界, 除上述两种观点外, 多数人提倡“归化”与“异化”的统一, 即“既然是介绍外国作品, 当然应使读者了解它的原貌;既然是译本, 当然应使本国的读者接受” (屠岸, 《“归化”和“洋化”的统一》, 《中华读书报》, 1997年5月14日) 。

七、结语

笔者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文化及汉语与英语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并研究了文化翻译的态度和方法, 即“归化”和“异化”。而新华社翻译老前辈王季良先生在《翻译并非易事兼评当今一些新闻翻译》一文中指出, “culture”除了字典上的“文化”和其他意思以外, 还有字典上迄今没有的释义, 即“长期培育起来或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气、风尚、精神或氛围” (王季良, 2005:100) 。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的概念, 对其的翻译亦应灵活处理, 不应只是单纯地“归化”或单纯地“异化”。其实, “归化”和“异化”并不矛盾, 翻译时, 凡是有助于再现原文的各种功能的翻译方法, 都可以大胆去尝试。

摘要: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文化及汉语与英语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并研究了文化翻译的态度和方法。

关键词:汉英文化,对比,翻译

参考文献

[1]柯平.对比语言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4]严启刚.英汉翻译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5]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6]张燕清, 席东.翻译理论与实践.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7]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 第10篇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汉英语言中, 颜色词不仅具有特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人类文化共性。而典故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大部分的英语典故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圣经》以及各种文学名著, 其表达方式自然是其它语言所不具备的。同样, 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决定了大量富有民族色彩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为汉语典故的产生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在语言学习中, 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习俗

生活习俗文化是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 中英两国人民分居于地球东西方, 生活习俗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它贯穿于两国人民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的各个方面。

1.打招呼和告别

中国人路上相遇开口第一句常是:“你去哪儿?”或是“你吃了吗?”但很多情况下, 问话方并非真的想知道这些。对此, 我们只把他们看作是见面时的问候语。但这在英国人面前常会让对方不知所措。即使是请客吃饭, 也不要问他Have you had your meal?至于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问候, 最好还是留给自己的同胞。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 , Bye-bye, 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Good-bye或“再见”之前, 还有些客套话, 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宾或不大熟悉的人来访, 客人离开时, 按中国的习惯, 主人要把客人送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 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之类的客套话, 英语中却没有与之对应的说法。如果把这些告别语翻译成英语, 说Stay here, 听起来会十分别扭。“慢慢”这个词也很难译成英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 很不自然, 也不能传达汉语的语义。

2.各种称呼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的话。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一般直呼其名。其中, 例外的主要有:称父母为Dad, Mum等, 称祖父母为Grandpa , Grandma等, 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v或Uncle Jim。就连对这种亲戚关系, 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 不用表示亲戚关系的词语。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 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 前面加上他的姓, 如“黄局长”、“马校长”之类。但是, 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 (史密斯局长) , 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yor, 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 省去其名。

三、色彩差异

颜色词是指语言中用来描写事物各种颜色的词。同一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所产生的联想和文化附加意义也各不相同, 其修辞色彩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英民族在色谱中对主要颜色的划分大致相同或相近, 但其表示的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却各有异同。下面, 就通过对颜色词的比喻联想意义对汉英两种语言加以比较。

1.红色 (red)

红色是火的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中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使人联想到太阳和火。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火像征着热情奔放、喜庆、成功和幸福。是吉祥的象征。故而, 在汉语中带“红”字样的词语多为褒义。血是红色的, 因此它又代表了革命、赤色。这样在汉语中便有了“红小鬼、红军、红色政权”等词语。在中国, 戏曲里红色表示忠诚、侠义。人们把忠心耿耿的关公描写成红脸, 而英语则无此种联想意义, 但却暗示淫荡。如Red Light District (红灯区) 是指妓女集中地段。同时, 它也像征着血腥、革命、亏损、生气、赤字、恐怖和危险。如red battle (血战) 、red hands (血腥的手) 、go into red (亏损) , see red (发怒) 。红色对人们的日常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 红色被用作交通信号灯的停止色, 消防车、警车和救护车的警示灯和体育比赛中的红牌。

2.黑色 (black)

“黑”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词语与“不好”、“坏的”、“邪恶的”特征相联系。如blacklist (黑名单) , black market (黑市) , black-hearted (黑心的) 等。

此外, 黑色在中国古代有像征刚毅、铁面无私等, 是褒义, 如“黑脸包公”。有趣的是, 在商业英语中, in the black也有褒义的含义, 即“企业经营盈利”, 如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 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black. (自从他当了经理以后, 公司一直盈利。) 而它的反义词则是in the red (亏损, 负债) 。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帐时所用的墨水颜色。In the red己被汉语借用, 即“赤字”。

四、典故使用

英汉典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巨大差异是任何其它语言现象所不能比的。历史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不仅使英汉典故几乎没有相同和相近的表达, 而且其中一种语言的典故不能引起说另一种语言的人相同的联想, 也就是说, 它们一般不为另一种文化的读者知晓。以下举例说明:

英语典故:If we try to implement these harebrained ideas (that English should be replaced by Hind; and the 15 recognized state languages) , India will become a Tower of Babel.

译文:如果我们试图实行这些轻率而愚蠢的主张, 用印度话和其他15种官方承认的各邦语言取代英语的话, 那么, 印度就会因语言的纷杂而乱作一团。

分析:据《圣经》记载, 诺亚的后代拟造通天塔, 耶和华怒其狂妄, 使建塔者因操不同语言, 形成交流障碍, 塔终未建成。后来, “Tower of Babel”就变成“语言的交流障碍”。

以上的例子中的典故是较为熟知的神话典故, 在近代英语中已作为一般形象化词语使用。为使非英语语言读者知晓其义, 翻译时可放弃原文的神话典故, 而以一般化语言表达出神话典故的含义。

汉语典故: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

译文: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the ancient master mind.

分析:诸葛亮这个名字, 中国人家喻户晓。但大多数外国人并不了解他, 所以英语翻译中加一个同位语“the ancient master mind”进行解释。

又如, “难道这也是痴丫头, 也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葬花, 可谓‘东施效颦’了, 不但不为新奇, 而且更为可厌。”

译文:“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who comes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 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注:Hs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Tung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分析:英语译文不但进行了解释, 而且在后面加了注释, 这样才能使西方读者对“东施效颦”这一成语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如不进行这些技术处理, 则译犹未译。

五、结语

作为历史非常悠久的两种语言, 汉语与英语在文化上存在很多相异之处。在以后的语言学习当中, 我们要不断深入对它们差异的认识, 以便剔除那些为交际设置障碍的因素, 也不要忽视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上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做到求同存异, 最终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91.

[2]胡文仲.语言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94.

文化翻译中的汉英语序差异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汉英语序差异 文化翻译 翻译原则 异化法 译入法

引言

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性差异十分明显,虽然同属屈折变化(inflection)较少的分析性语言(analytical language),但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重意合;而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do-European Language),重形合。这种主要差异决定着英语用以表意的词或句子的形式变化比汉语更稳定,而汉语在表意上则要比英语更丰富。所以,文化翻译之所以不易,是因为语言和翻译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

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透彻了解,而了解汉英语序的差异就是研究文化翻译很重要的一环,因为文化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就是建立在汉英两种语言对比之上的。这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一些表达手段上各有特点。

一、主语的语序差异

一般说来,汉语和英语都是主谓结构的句式结构,因此不管其他成分如何排列,主语一般都是位于谓语之前的。观察以下句子汉英排列特点:

1.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美国的一面镜子。

Mark Twain's novel is mirror of America.

2.汤姆知道无论处境如何,他都把家作为靠山。

Tom knows he can depend on his family,rain or shine.

从以上句子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般来说,汉语和英语都是主谓结构的句式结构,主语一般都是位于谓语之前,顺序相近,翻译便捷,读者也容易理解。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汉语不用倒装,英语却用倒装,如:

1.我们盼望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Then came the hour we had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2.我从没有指责过他。

Not a finger did I lay on him.

以上两例充分彰显英语语言倒装美的独到美学特征。

二、定语的语序差异

1.单词作定语

汉语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英语中大体也如此。有时汉语中是前置,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却应后置:

发生的事情(前置)。

Something happened.(后置)

一本没有封面的书(前置)。

A book without cover paper.(后置)

因为汉语不习惯在名词前用过多的定语,也即汉语定语后置,而翻译成英语中则宜定语前置。

一个孩子,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后置)。

A yellow,ragged child.(前置)

2.短语作定语

汉语中,修饰名词的短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前,而英语则反之,汉英翻译时视语言习惯而定。例如:

他要买到的书。(前置)

The book he wants to buy .(后置)。

十进制计算法(后置)。

The decimal system of counting.(后置)

三、状语的语序差异

1. 单词作状语

汉英语单词作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其他状语时,都置于它们所修饰的形容词或状语前面,故翻译时无需调整,如:

她在班上很活跃。(前置)

She was very active in class.(前置)

汉语单词作状语修饰动词时,一般置于动词之前,而英语里则相反。

现代科学正在迅速发展。(前置)

Modern science is developing rapidly.(后置)

表示程度的状语在修饰状语时汉语一般前置,英语可前置也可后置。

你做得够好的了。(前置)

You are doing well enough.(后置)

2.短语作状语

汉语短语状语大多数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翻译成英语时短语状语可灵活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或之后,如:

一辆坐满人的的士车急驶而过,溅了他一身水。(后置)

A taxi full sped fast,drenching him in spray.(后置)

汉语中时间状语则往往放在地点状语之前,而英语中地点状语一般在时间状语之前。

他是1964年4月20日在广州出生的。(时间在前)

He was born in Guangzhou on April 20,1964.(地点在前)

汉语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的排列一般是从大到小,而英语中则是从小到大:

她住在中国广东省潮州市南较路8号。

She lives in No.8 Nanjiao Road, Chaozhou, Guangdong, China.

四、汉英否定语序的差异

汉语中否定词“无、不、没”用来否定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一般不会否定名词。但英语中否定词除否定动词外,还可否定名词和代词,但不否定形容词和副词,如:

你看上去不漂亮。

You don’t look beautiful.

大家都不喜欢她。

No people like her.

从整体上说,以上涉及的语序问题还只是句子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问题,即句子成分的位置问题。细分起来,语序问题还应包括模块内部的位置问题,如:

我所有的朋友。

all my friends.

去购物。

go shopping.

植树节。

Tree Planting Day.

另外,以下列句子为例,可以看出在汉英的语序并非逐词对照直译,在翻译时需特别甄别:

入世与否,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政治、面子、尊严问题。

For China, the WTO accession is also a political question, and a matter of self-respect and dignity.

西方国家的霸气明显上升。

Western countries have puffed up.

以上两例从句式结构上看,既有陈述句的汉英语序差异,也有否定句、疑问句的语序差异。从句子的成分来看,这涉及到了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语序问题。

从以上的论点和例句可以看出,语序的不同体现着翻译的差异,也彰显出文化翻译之特点,如果不了解两国之间的语序和文化的差异,就无法准确表达其意,无论汉英语序如何变化,都是为更好地翻译做铺垫。

谈及翻译,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直译和意译,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适合采用这两种方法。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使用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箭双雕”意译成“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是符合英美国家读者思维的翻译方法,如一味直译则使他们云山雾绕。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作者使用的特有语言往往打上了其民族文化的烙印,译者只有循着作者的思路、表达方式,采取谨慎的异化译法,“译心译意”,才能充分反映原语文化的特征,再现原文的真实意义。

让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的一句话“……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一般认为,嫡亲的孙儿、孙女的血缘上要亲过外孙、外孙女。王熙凤这句话无疑是指林黛玉气质不凡,就像贾母的孙女一样,借此来讨得贾母的欢心。

如果将这句话译成“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便有贬损贾母娘家之嫌;但如果将这句话译为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那就更加地贴近于原作要表达的意思了。

其次,翻译时译者经常会遇到由于语序差异、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种种障碍,而对这些无法逾越的问题如果一味坚持异化法就有可能导致翻译出来的文章晦涩难懂,句意不通。此时,就应学会跳出原文语序和词法的框架,将原语内涵融会于心,设法寻觅英语在同样场合的惯用法,下面的例子印证了在不同的文化中翻译的差别:

20岁的时候,和某个人晚上一起去看了场电影,不经意中拉了一次手,结果幸福了整整一个夏天。

At the age of twenty,one evening,I went to see a film. In the darkness, an incidental touch of hands filled me with joy all that summer.

这段文中主语系“我”,但汉语不必道出,汉语读者皆能轻易感悟,而译文不能省略。译文“In the darkness, an incidental touch of hands filled me with joy all that summer”的行文何等酣畅自如,表意何其明快淋漓!这都是汉英文化差异引起的——汉语以无主语句为美,英语则以非人称主语(impersonal subject sentence)为美。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其实也要讲究灵活性,因为灵活性和原则性是涉及语言效果和传达原意的两个方面。如果缺乏灵活性,翻译时还会损害原则性。文化翻译要讲究灵活性,对专业术语和政治用语的翻译则要讲究原则性。对此,笔者归纳出文化翻译原则:尽可能地采用异化法,必要时再采用译入法。

翻译的终极目标是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和风格,而原作的思想风格带有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故必须采取异化法完成翻译使命,与此同时译文还要像原作一样通顺畅达。而要做到这一点又不得不做出必要的译入法,这样一来就既可以将读者带入原作的世界,体会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又能体现出本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译作中带给读者一个既符合原作风格又符合本国读者思维的全球性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7.

[4] 毛荣贵.译味深长[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 陈忠诚.汉英词语翻译漫谈[M].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6] 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M] .译林出版社,2005.

[7] Dr.Masudal Choudhury.Systems and Ethics Journal [J].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2009.

[8] David Crowther.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J] .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2009.

文化视角下的汉英菜名翻译 第12篇

1.中国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很多菜名都蕴含丰富的历史典故、优美传说或凄苦故事。中国菜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历史人物

中国菜的不少菜名是根据人的名、字、号或封衔、爵位命名的。无论是真是假,这些菜名均已与中国菜本身融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著名的菜肴“宫保鸡丁”,是以清末名臣丁宝桢的封衔命名的。由于他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他家的炒鸡丁,也就被称为“宫保鸡丁”。

1.2历史典故 、传说

福州的名菜“佛跳墙”也与典故有关。相传,此菜最初由当时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的内眷所做, 有一秀才以诗著形容:“坛启荤香飘四邻 ,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之名便由此流传至今。

2.中国菜名英译的原则及要求

中国菜名英译是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服务为根本任务。中国菜名文化因素的英译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翻译时必须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一是有利于对外交流的原则。中国菜的英译从根本上说是要为交流服务的。这就意味着译文必须符合外国客人的语言习惯与文化传统。二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原则。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菜英译必须为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服务,必须尽可能地传播中华的饮食文化与传统。三是避虚就实原则。有些菜名通过比喻、联想的方式,融合了动植物名称、自然景物甚至成语典故,其独特的文化含义是西方人无法解读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避虚就实,将实质性的菜名理据英译,损失其中一些文化含义。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透亮的玉石, 会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爽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但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英译的原则只有:实译。四是舍繁就简原则。中式菜名显得过于冗长繁杂, 翻译时不必逐字逐译,应力求简明扼要。综上所述,中式菜名的翻译要符合“准确”、“通顺”、“迅速”、“简洁”的要求。

3.主要翻译方法

3.1直译法

奈达在论证如何实现功能对等时指出:“若直译能实现在指称意义及联想意义上的功能对等, 就无需在形式上作出任何调整。”也就是说,直译在一定情况下是产生文化对等译文的手段,运用于菜谱英译,直接道出了菜肴的内容和做法。针对由食物主料辅料、备料刀工、烹制调味、装盘器皿构成的中国菜名,最好采用直译法,对菜品进行客观和写实的描述,使外国朋友对该菜的用料刀工、烹饪过程一目了然。主要有如下四种翻译格式:

(1)烹调方法+主料+配料。以主料为中心词 ,再用介词in或with连接味汁和作料。如, 烧汁大明虾 (fried big prawns in chili sauce)、烧辣椒蒸茄子 (steamed eggplant with burnt pepper)、虫草鸭子 (Duck with Chinese Caterpillar Fungus)等。值得一提的是,盖浇饭系列通常用原料+over rice的模式进行翻译,如,排骨盖浇饭(Pork Chop over Rice)。

(2)烹调方法+主料+配料+style。由烹饪法与原料构成的中文菜名可采用直译的方式,把对应的烹饪法译出来,再以菜的主料为中心词。如,北京烤鸭(roasted duck, Beijing style)、川味烧蹄筋(braised pig tendons, Sichuan style)。

(3)主料+配料+器皿。中国烹饪除了讲究用料精选、味型精美、烹饪精细外,还讲求食器精美。针对许多中式菜品中以烹饪或装盛容器命名的菜肴,可以以原料为中心词,再用介词in或with连接其烹饪或装盛器皿。如 ,纸锅牛蛙焖丝瓜 (stewed bullfrog with towel gourd in paper pot)。

(4)口味+主料 (+配料 )。香辣鸡丁 (spicy chicken dice)、乳香鱼嘴(milk—flavored fish lips)、美味辣酒煮花螺(spiced river snails with wine)。

3.2意译法

奈达同时指出“若切近的、形式对应的翻译可能会引起读者对指称意义的误解时,就必须对译文作出改动”,这是如何实现文化对等的另一原则。在菜谱英译中,若菜名含有行话隐语或含有历史文化故事, 直译会引起读者对菜名指称意义的误解,此时我们就需采用意译法,舍弃原文形式,保留其意义,取得文化对等的效果。如,炒玉兰片(stir- fried bamboo shoot slices)、蚂蚁上 树 (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红烧狮子头 (braised pork balls)。

3.3直译+释义

“若切近的、形式对应的翻译毫无意义 ,即其指称意义非常含糊,就必须对译文作出改动”。这是奈达关于如何实现文化对等的又一原则。翻译这样的菜名时, 我们先照直译出菜名,然后解释菜的内容。这样就既能迎合食客的心理,又能忠实反映出菜肴的内容, 不失为一种达到功能对等的好方法。如,青云直上(rapid promotion—bitter gourd)、银丝掌中宝(silver-thread treasure on palm—chicken feet)。

3.4音译加注法

通过音译加注的方法, 不仅可以向译语读者介绍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符号, 还可以通过注解释义兼顾西方读者理解的需要。中国饮食中许多风物特产都是通过音译加注法翻译的,如,烧卖 (Shao Mai-steamed dumplings with pork and sticky rice fillings)、汤圆 (Tang Yuan -dumplings made of sticky rice flour served in soup)、馄饨 (Wonton-dumpling soup)。中国菜中许多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往往反映了当地独特的烹饪特色,用音译地名加注烹饪技艺的方法对此类菜名进行翻译, 可以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如,西湖牛肉羮West -lake Ground Beef Soup (minced beef with egg swirl soup)。

3.5意译 (加注 )法

在翻译谐音、同音、行业隐语和数字夸张产生的写意性菜名时, 由于其包含的中国餐饮文化的语境特征在英语文化中不存在,找不到对应的目标语,因此应“放弃形象的比喻的描写手段,略其形象色彩,退而求其文本上的不冲突,做到概念意义上的转换”。遵守避虚就实的原则,充分了解这些文化菜名中的比喻象征,把翻译重点放在菜肴的材料和烹饪工艺上,通过意译 方法对这 类菜名进 行翻译。 如 , 发菜好市 (BlackMoss Cooked with Oysters)、翡翠羹 (Vegetable Soup)、四色扒鸭(Stewed Garnished Duck)。

3.6音译法

有些菜名在英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事物,完全可以考虑采取音译的方式。如,把“豆腐”译成bean curd并不可取,此译名既不准确,又难理解,因为curd在英语中是一种“凝乳”(coagulatedacidic milk)。由于“豆腐”在华夏文化中根深蒂固、家喻户晓,其音译tofu已被收录入英语词典中,成为英语词汇中的一分子。

四、翻译中的文化空缺

首先,在菜单的制作与翻译上,需注意的是,翻译时要考虑国内外文化的差异,注意忌讳。由于道德观念、数字等国内外文化差异,会造成翻译中的词汇、语义空缺或增补。如,外国人视猫狗为友,不会猎杀猫狗为食,所以翻译以猫肉、狗肉为原料的菜肴时,别忘了译成“wild cat, wild dog”,尽管有欺骗之嫌,却是兼顾中外文化差异的“美丽的谎言”。

其次,西方人对动物内脏望而生畏。如,鱼香牛肝、火爆腰花等菜名,最好不要出现在对外菜单上。同样,在西方人眼里,鸽子是和平的象征,我们菜单上的酥炸乳鸽、生炒鸽松等西人所忌的菜肴,也不应该出现在对外菜单上,更不必翻译成英文。

有的菜名原本具有牵强附会、哗众取宠之意,无法登上大雅之堂,自然就不能从形式上或意义上寻求译文的对等了,这也属于此处“不可译”的范围。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