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化学选修5期末复习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化学选修5期末复习(精选9篇)

化学选修5期末复习 第1篇

化学选修5期末复习计划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分类

重点:几种重要的官能团如 醇醛酯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共线共面问题

3)有机化合物命名

重点:如何对物质进行命名(特别是含有官能团的物质)

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重点:有机物分离的方法、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分析

(特别是核磁共振氢谱)

第二章烃和卤代烃

1)脂肪烃

重点:烷烃和不饱和烃的不同点如何鉴别烃燃烧规律

2)芳香烃

重点:苯的机构特点苯的同系物是否能被氧化

3)卤代烃

重点:水解和消去的条件及方程式正确书写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1)醇和酚

重点:醇和酚性质的区别(羟基的性质)

2)醛

重点:醛基的性质和典型实验(注意问题)

3)羧酸和酯

重点:酯化反应原理及水解方程式书写

4)有机合成重点:合成的方法(正推法和逆推法、通过条件确定反应类型)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1)油脂

重点:油脂的结构皂化反应

2)糖类

重点:几种糖的区别如蔗糖和麦芽糖

3)蛋白质和核酸

重点:结构和性质

第五章进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1)合成高分子方法

重点:如何书写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方程式、如何找单体

2)应用广泛的高分子

3)功能高分子材料

化学选修5期末复习 第2篇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选修五期末复习练习题

(五)香烃煤、石油、天燃气的综合利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已知化合物B3N3H6(硼氮苯)与C6H6(苯)分子结构相似,如图:

则硼氮苯的二氯取代物B3N3H4Cl2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A.B.3 C.4

D.6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 D.有机化合物一定都含有碳、氢元素

3.近期我国冀东渤海湾发现储量达10亿吨的大型油田。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A.石油属于可再生矿物能源

B.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石油的裂化是物理变化

D.石油分馏的各馏分均是纯净物

4.下列芳香族化合物中,其苯环上一氯代物有两种,1 mol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加氢时最多可消耗4 mol氢气,则该化合物是()

5.下列各组有机物中,只需加入溴水就能一一鉴别的是()A.己烯、苯、四氯化碳

B.苯、己炔、己烯 C.己烷、苯、环己烷

D.甲苯、己烷、己烯 6.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芳香烃的分子通式是CnH2n-6(n≥6,n∈N)B.苯的同系物是分子中仅含有一个苯环的所有烃类物质C.苯和甲苯都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D.苯和甲苯都能与卤素单质、硝酸等发生取代反应 8.为证明液溴与苯发生的反应是取代反应,有如下图所示装置。则装置A中盛有的物质是()

A.水

B.NaOH溶液

C.CCl

4D.NaI溶液 9.(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乙炔与Cl2完全加成,然后与Cl2发生取代反应一共需要氯气4 mol B.乙烯、苯都能使溴水褪色,但两者褪色原理不相同

C.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中一定含有“”结构

D.糖类都可以用通式Cn(H2O)m来表示

10.(双选)下列关于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禁止使用含铅汽油是为了提高汽油的燃烧效率

B.光化学烟雾的产生与人为排放SO2有关

C.臭氧空洞的形成与氟氯烃或氮氧化物泄漏到大气中有关 D.甲醛是某些劣质装饰板材释放的常见污染物之一

二、非选择题

11.如果将碳、氢元素符号省略,只表示分子中键的连接情况,每个拐点或终点均表示有一个碳原子,学部一化学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称为键线式,如CH3CH2CH2CH3的键线式可表示为

。有人设想合成具有以下结构的烃分子。

(1)结构D显然是不可能合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在结构A的每两个碳原子之间插入一个CH2原子团,可以形成金刚烷的结构,写出金刚烷的分子式____;(3)B的一种同分异构体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能证明该芳香烃中的化学键不是单双键交替排列的事实是___。a.它的对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b.它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c.分子中所有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d.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4)C的一种属于芳香烃的同分异构体是生产某塑料的单体,写出合成该塑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石油裂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产物为混合物。例如:

(1)上述烷烃和环烷烃的裂解反应中,产物M的化学式为________,N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可用溴水区别和

B.等质量的和

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相同

C.可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3)工业上裂解反应的产物都是气态小分子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将它们逐一分离的方法是______。13.将煤直接作为燃料燃烧,不但热效率较低,且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煤干馏是提高煤利用率、生产重要化工原料、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煤干馏的现象及产物,装置如下,请回答有关问题:

(1)煤干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

(2)盛有冷水的烧杯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实验后检验生成粗氨水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CO不能使溴水褪色,若将具支试管出来的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溴水褪色,则说明产生了_________;

(5)检验具支试管出来的气体的性质后,将尾气点燃,火焰的颜色为______;

(6)从煤焦油中分离出苯及其同系物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

14.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燃料,以天然气为原料经下列反应路线可制得工程塑料PBT。

已知:

(R、R′、R″为烃基或H)

请回答下列问题:(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下列关于甲烷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二氯甲烷的结构有两种

B.由于甲烷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因此甲烷与溴单质不反应 C.烷烃中碳的质量分数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D.甲烷是一种可再生的燃料(2)由甲醇生成A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其反应类型为________。

(3)由A生成C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D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PBT属________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5)已知3分子的HC≡CH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成1分子的苯,下列关于苯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邻二氯苯的结构有两种

B.由于苯能使溴水褪色,因此苯与溴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 C.苯造成河水污染时可用活性炭除去 D.苯在工业上可通过煤的干馏得到

(6)甲烷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乙烯,下列关于乙烯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乙烯的产量 B.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因为发生加成反应产生的 C.乙烯分子中的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化学选修5期末复习 第3篇

《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建立在人教版《化学2 (必修) 》中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基础上, 其目的是要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教材在编写上突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 建立起结构、性质、反应、合成之间的有机联系, 将多种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合成和应用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 理论知识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穿插编排, 循序渐进, 前后照应

(1) 掌握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 构建宏观框架。教材通过家族 (同系物) 、官能团、系统命名等体系, 逐步学习和拓展的体系编排, 并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升级。

(2) 初步建立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联系, 以烃为载体进行说明。

(3) 建立有机结构 (官能团) 与有机反应及化合物性质的联系, 以烃的衍生物为载体进行说明。

(4) 建立合成、应用与其他各要素的联系, 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为载体进行说明。

2. 集中和分散结合的表述方式

(1)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性质采取集中编排的方式。卤代烃的知识采用了分散渗透式编排的模式, 并单独设专节进行介绍。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采用以烃的命名为主, 集中介绍;其他类型物质的命名为辅, 随章节分散处理的策略。

3. 引入有机反应类型的规律, 关注规律的本质

(1) 加成反应的规律。从反应部位共价键的δ键和π键的角度分析加成反应的实质和条件。讲规律, 并非机理, 新理论依托“旧”理论。

(2) 取代反应的规律 (有进有出) 。如:

A1B1+A2B2→A1B2+A2B1

(3) 有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编写特点:加氧去氢→氧化数升降→依据氧化数, 判断有机物能否进行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4. 注重各部分内容的整体性设计及联系

帮助学生整理有机反应中官能团引入的方法。从官能团转化的视角认识和应用有机化学反应, 进一步体现了前面学习中建立起来的有机化学反应分析框架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讨论起始物的特征, 明确是通过怎样的反应类型实现了从起始物官能团向生成物的官能团转化的。

二、新教材施教的策略和方法

1. 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 使之系统化

有机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和合成材料等几部分组成, 系统性比较强。由于有机物结构组成复杂, 反应繁多, 而使学生感到初学容易, 越学越难, 最终导致一锅粥的现象, 对有机化学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抓住知识点, 使知识点网络化, 系统化, 找出内在的规律和联系, 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1) 由有机物不同家族 (同系物) 的官能团认识各类物质的特有性质。有机物的结构决定其化学性质, 性质反映其结构, 因此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的解释要准确无误, 对官能团的书写要规范整齐, 并及时纠正学生常常出现的错误。例如学生常常将乙烯错写成CH2CH2、而将乙醛错成CH3COH。对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理解应强调:碳碳原子间只以单键相互结合的烃为饱和烃, 以便理解环烷烃也是饱和烃;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烃为不饱和烃, 以便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强调对每类有机物的书写应养成写结构式的习惯, 因为符合同一分子式的有机物可以有多种, 以便理解同分异构现象。因此, 在教学中, 要善于由结构推导其性质, 将化学性质与结构特征紧密联系起来。

(2) 学会总结规律, 形成知识网络。有机物虽种类繁多, 性质各异, 但各类有机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有机物的性质决定于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 有什么样的官能团就表现什么样的性质。如甲酸分子中含有羧基, 就必定具有羧酸的性质, 但还有醛基, 也具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同样, 甲酸盐、甲酸酯也都能发生银镜反应。不过应该注意, 官能团在不同分子中所连接的基团不同, 所受影响自然不同, 因此在分子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泼性当然不会一样。在教学中, 抓住有机物的特点,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 归纳的方法, 挖掘自身潜能, 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 以官能团为主线, 以性质、制法为桥梁, 建立相互转化关系, 形成知识网络。各类有机物纵横交错, 交织成网, 便于学生有序记忆和应用。

(3) 注重启发性和循序渐进性。有机化合物的知识点多面广, 结构又比较抽象, 各类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紧密。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启发性, 通过展示分子结构模型和做好演示实验, 有意识启发学生认识有机物在分子结构和性质上的联系和差别。明确分子结构的特点跟化学性质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明确有机化学分子中的原子和原子团之间相互影响的道理。通过层层启发, 步步递进, 使学生充分理解各类物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不但教给学生知识, 而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 以知识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 寻求变异, 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形式, 是将输入的一种信息转化为多种目的输出, 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多向性, 灵活性和独特性, 联系越多, 发散越广。在有机化学教学中, 注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储存的有机知识, 将有机化学实际问题分解, 迁移, 转换, 重组, 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的能力, 使所学有机知识得以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选择有一定思考性, 多角度联想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多层次, 多方位, 跨学科发散,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目的,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适应性。例如, 某有机物的结构为:

它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1) 易溶于水;

(2) 可以燃烧;

(3)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 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5) 能跟碳酸氢钠溶液反应;

(6) 能发生聚合反应。

应从苯酚不溶于水得出: (1) 不成立。从有机物的通性、苯的同系物、羧酸、苯酚的性质推出 (2) (3) (4) (5) (6) 成立。

(2)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 其实质是由未知推向已知, 有机化学中的合成题也是高考的常考题型。在教学中, 通过有机合成训练, 使学生掌握“逆推顺展”的方法, 打破通常的顺向思维的定式,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通过逆向思维, 可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3) 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的创造性。在有机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习题课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把问题按照内在联系, 让学生进行抽象归纳、推理、想象、分析、综合, 找出问题的规律性,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思维的综合性, 整体性和创造性。

3. 自主学习、提前作业,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笔者提出“自主学习、提前作业;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模式, 从而使课堂得以延伸。即学生在未上新课之前自己主动学习新课, 并完成新课学案或课后作业, 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完成了作业、体验、实践和创造过程;教师结合学生提前完成的作业情况, 针对性地确定新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课堂教学中一方面侧重传授知识的主干, 另一方面则强化学生互动, 让学生相互之间纠正前面自主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此循环往复,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加强。

化学选修5期末复习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科学化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中的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有机物的概念和它们的性质。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必修2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必须理清两者的关系,调整与整合授课内容。

一、用官能团作为桥梁,用典型有机物作载体整合课本内容教学

1.烃的性质

我们还是先学习最熟悉的甲烷,从甲烷的性质入手,过渡到烷烃的性质,烷烃的命名,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再从乙烯开始,到乙炔,归纳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再过渡到苯的性质,苯的同系物命名,芳香烃的性质。因为苯的性质比较特殊,它的化学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所以它既有饱和烃的性质也有不饱和烃的性质。学生学完了烷烃与烯烃后再学苯的性质就相对容易掌握。

2.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

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主要是官能团的性质,也可以说是烃的一些衍生物的性质,学生刚学完烃的性质,现在再接着学习这些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不会太陌生,教学内容上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

醇的性质以学生熟识的典型的乙醇(酒)入手,从乙醇的7个特殊性质引申到醇的同系物的性质也就是羟基链在链烃基上的性质,自然就过渡到羟基链在苯环上酚的性质。

按照醇的氧化得到醛,醛的氧化得到酸,酸与醇的反应得到酯,这一线索就把醇、酚、醛、羧酸、酯的知识连成了一条线。但要注意的是学到这里时,不要把油脂一并学习,让它放到选修5的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时与糖类,蛋白质三个一同学习,这样既能分散难点,又能让知识更有系统性。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也提出为什么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呢?烃与卤代烃不是很自然过渡吗?课本选修5第二章的标题也是烃和卤代烃,它们两者都是放在一起学习的。后来我们在科组活动上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最后大家还是认为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的好。卤代烃的性质最重要的是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卤代烃取代反应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条件下得到了醇,消去反应在氢氧化钠醇溶液条件下得到烯烃,这些反应的条件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如果接着下来又学习醇、酚、醛、羧酸、酯的话,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太难,无规律,不容易掌握,从而降低了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卤代烃取代反应得到醇,消去反应得到烯烃,这与前面学习的醇、烯烃起到一个首尾呼应的作用,我们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一张网。在以后的实践中也证实了我们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是恰当的。

二、添砖加瓦,查漏补缺,使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学完烃的性质与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后,官能团的“功能”模块知识就基本学完了,我们还必须把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与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一些枝节与遗漏的内容整合完毕。

1.命中的营养物质

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与选修5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整合在一起学习,因为它们主要是生命中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酯与羧酸有一定的联系。

2.机物的结构特点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节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我们就当成是前面学习的一个归纳与总结,不当做是一个新的内容来授课。

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四节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主要是介绍有机物的一般研究步骤和方法,内容繁多,涉及的其他知识较广、较新,学生比较难掌握,但在高考中的出现率不高,不宜拓展加深。

4.有机合成

我们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与选修5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整合学习,这两个部分分别对简单的有机物合成和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两个部分其实是对有机化合物各种性质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学生熟悉各种官能团性质程度的大检阅。它能对全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进行考查,所以高考中有机合成被放在化学科目的大题第一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我们选择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大胆尝试,大胆实践,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学得流畅、明白,最大限度地使两部分的有机化学整合得更加完整、统一、严谨。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化学教学,2005(Z2).

高二化学选修5教学计划 第5篇

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建议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层面:

必修2中我们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三、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的措施

1、坚持因材施教,备好课,认真组织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让教学效果更佳

2、有针对性、层次性、适量性、实践性的布置作业,并加强批改

3、课堂、课后有区别。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后则采取培优辅差的方式。

4、加强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等。

五、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第6篇

第1课时加成聚合反应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5.1《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 加成聚合反应。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加聚反应在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已经提起过,本节以复习聚乙烯的形成过程为基础,进一步学习聚合物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更全面的认识加聚反应的特点。

首先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能用常见的单体写出聚合物的结构简式或聚合反应方程式。

(3).能说明加聚反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加聚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掌握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人类是可以通过有机合成不断合成原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从而为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

然后确立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有关概念;了解加聚反应的一般特点。

2.难点:

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加成聚合反应的特点;能用常见的单体写出聚合物的结构简式或聚合反应方程式,能从简单的聚合物结构式分析出单体。

二.说教法

化学选修四期末知识点总结 第7篇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Q):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3)△H=H(生成物)-H(反应物)

3.微观角度解释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注:(高中阶段Q与△H二者通用)

(4)影响晗变的主要因素:①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程正比。②物质的温度和压强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mol/(L•min),mol/(L•h)

(4)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化学反应:aA(g)+bB(g)=cC(g)+dD(g)有下列恒等式:Va:Vb:Vc:Vd=a:b:c:d(各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5)影响因素:

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温度,浓度,压强)

2.

※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一)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例举反应[来源:学科网]mA(g)+nB(g)pC(g)+qD(g)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一定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定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④总体积、总压力、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A同时生成mmolA,即V(正)=V(逆)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molB同时消耗了pmolC,则V(正)=V(逆)平衡

③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同时消耗了qmolD,因均指V(逆)不一定平衡

压强①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平衡

②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①Mr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平衡

②Mr一定时,但m+n=p+q时不一定平衡

温度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变)平衡

体系的密度密度一定不一定平衡

其他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平衡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_不移动_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__减小__,生成物浓度也_减小_,V正_减小__,V逆也_减小__,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_大_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__吸热反应______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放热反应__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体积缩小___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_体积增大__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__不移动___。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_时间_。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符号:K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平衡时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反。一般地,K>105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化学选修5期末复习 第8篇

关键词:高考,考点分析,选修3

经统计, 2009年宁夏高考共有考生36 476人, 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有22 072人;选《有机化学基础》的有8 317人;选《化学与技术》的有2 523人。得分情况:《物质结构与性质》 (选修3) 得分率最高, 其次是《化学与技术》 (选修2) , 得分率最低的是《有机化学基础》 (选修5) 。从以上统计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物质结构与性质》 (选修3) , 并且得分率也是最高的。经过这一年的实践发现虽然《物质结构与性质》 (选修3) 这一模块学习起来较难, 但是只要复习全面细致到位, 在考试中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对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的一点想法。

一、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的分析

下面就是对2007、2008、2009三年宁夏卷和海南卷考查的知识点统计分析。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每年海南卷的考点总比宁夏卷要多, 而两套试卷的考查点也是在逐年增加的。

二、选修3高考常考点分析

1.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成对未成对电子、全满半满

三年新课程高考卷共有15套, 也就有15道结构的题。除2008年广东卷没出现外, 其余14道都考查了这一知识点, 可见其重要性。在考电子排布式时, 大多考的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008、2009海南考的是离子的电子排布式;而今年的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 增加了价电子的排布, 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熟练掌握1~36号元素原子、离子、和价电子排布。再有考试说明中新增加了“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理”, 复习时要注意一下, 如构造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2. 分子立体构型

这一知识点在高考中共出现8次, 其中宁夏、海南卷中出现5次, 也是复习的重点内容。如果将它与考纲对应, 2009考纲中应是“了解共价键的形成, 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从这点来看, 考查记忆性的成分较多。它要求学生记住常见的分子构型。而2010年考试说明中增加了“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这一改变, 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 从单纯记忆性变成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2007年宁夏卷中直接考查的是简单分子的立体构型;2007年海南卷中是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来预测H2S、BF3的构型;2009年宁夏卷中考的是学生不太熟悉的AsH3的立体构型。可以看出在高考命题中已经体现了用一定方法推测分子构型的思路。所以在复习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常见分子的构型, 还应让学生掌握判断分子构型的方法。考试说明上还包括离子的立体构型, 所以还应注意一下常见离子的空间构型如:NH 4+、H3O+、SO 42-、NO 3-等。

3. 氢键

共出现4次, 主要出现在2008、2009宁夏和海南卷中。分子间氢键的存在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学生应该比较熟悉, 但氢键的表示方法练习的不多;再有教材中还介绍了分子内氢键, 但从未考过, 可以做一下书后习题中与分子内氢键相关的题。

4. 晶体类型、特点、性质

在各省份高考题中共出现8次, 海南卷中每年都有, 而宁夏卷从未出现过。关于晶体类型与性质在考试说明中新增加了“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这一考点在其他省份的考试说明中也有, 但还从未出过题。例如:2009年江苏考试说明中这样叙述:“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 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特征 (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说得比较具体, 但江苏卷也没考查过。虽然宁夏卷没有具体描述, 但应与江苏卷要求相似。这部分内容复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从未出过题, 大家也不清楚这的题会从哪个角度出, 平时做练习也从没做过。但这又是今年考试说明新增加的内容, 还得重点复习。总结以下这部分的知识点:

(1) 金属键。

(2) 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性质。

(3) 金属原子堆积的四种基本模式:

其中镁型和铜型是最密堆积, 空间利用率最大。

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编几道题让学生做, 避免学生感觉特别陌生, 无处下手。

5. 分子的极性

共出现4次, 宁夏、海南卷中出现3次。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让学生掌握常见分子的极性情况。教材上第45页思考与交流上的分子可以重点练习一下。

6. 熔沸点比较

共出现8次, 2009年宁夏卷考查的是氮族元素氢化物熔沸点比较, 其中要用到氢键的知识和范德华力大小比较。其他省份的题中, 出现过离子晶体的熔沸点比较, 尤其是今年考试说明上增加了“了解晶格能的概念及其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所以要引起重视, 在模拟考试中也有所体现。应该让学生掌握判断晶格能大小的方法, 及晶格能越大, 离子晶体越稳定, 熔点越高, 硬度越大。

7. 稳定性比较

共出现3次, 2009年宁夏卷、2009年海南卷考过。比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时可以与必修中的元素周期律联系在一起掌握。再有别忽视了可用晶格能比较离子晶体的稳定性。

8. 溶解性比较

共出现2次, 2008年宁夏卷考查了SO2、CO2在水中溶解性比较。分子溶解性主要从这些角度考虑:分子极性的“相似相溶”、分子结构的“相似相溶”、氢键的影响、溶质与溶剂发生反应。

9. 电负性

共出现4次, 2008年宁夏、2008年海南、2009年海南都考查了电负性。对比一下, 海南的考试说明中去年就有电负性, 所以海南卷考电负性很正常。宁夏的考试说明中以前是没有电负性的, 而2008年宁夏卷却涉及了用电负性的大小来推断元素, 然后在今年的考试说明中增加了对电负性的要求。通过这点来看, 高考命题并不严格遵循考试说明, 教材中有的知识点平时复习时可以涉及一些。由于电负性是新增内容, 所以复习时需重视。

1 0. 电离能

共出现3次, 宁夏、海南卷只在2008年海南卷中出现在一个选择题的选项中。电离能的知识主要就是: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元素电离能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电离能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 1. 杂化

以前宁夏考试说明中没有, 宁夏卷也没考过。但今年新增加了这部分内容, 所以杂化类型判断是今年复习的重点。

1 2. 晶胞

共出现7次, 海南卷三年都出现了晶胞, 2009年还有有关晶胞的密度计算。所以推测今年宁夏卷很可能也会有相关计算。而2010年考试说明出来之后发现新增加了“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更印证了人们的猜测, 使这部分内容显得更重要。通过实践发现, 确定晶体组成对学生来说很简单, 而密度与体积计算较有难度, 需要反复训练。

以上就是在分析了考试说明和高考题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12个常考知识点。通过研究发现, 高考知识点在逐年增加, 总有一些从没出现的知识点在新的高考题中出现。所以在复习时还是应全面一些。

三、近几年考试说明比较分析

1.2010年考试说明新增加内容如下: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理、价电子的排布。

(2) 了解电负性的概念, 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3) 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

(4)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 (sp, sp2, sp3) 。

(5) 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6) 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7) 了解晶格能的概念及其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

2.2010 (其他省份考过) 包括: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 了解其简单应用。 (2) 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 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 理解金属键的含义, 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3. 宁夏考试说明中没有 (其他省份考试说明中有) 的知识点有:

(1) 配位键, 配合物; (2) 等电子体; (3) σ键和π键;认真比对了一下考试说明, 在广东、江苏、海南的考试说明中有这些内容, 在他们的高考题中也出过4次, 宁夏考试说明中没有, 也没出现过。

4. 教材中有, 但考试大纲上没有, 考试说明上也没有的知识点包括:

(1) 手性 (2008年海南考试说明中出现, 2009年又将其删掉了, 也没出过题) 。 (2)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3) 周期表的分区。

四、复习策略

(1) 有侧重复习, 引导学生在考场外就确定选择选修3作答, 提高复习有效性。

(2) 高考真题演练。高考题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在复习时, 可以给学生做20072009年高考题, 让学生感受到高考题的出题形式, 难度, 熟悉常考考点。

(3) 考点强化训练。现在已进入复习的最后阶段, 可以对选修3的考点进行强化训练。主要考点包括:电子排布、立体构型、晶胞、氢键、金属堆积、杂化、晶格能、分子极性、熔沸点比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范德华力、稳定性比较、溶解性比较、电负性、电离能、晶体类型与性质、电子跃迁、配位键, 配合物、等电子体、σ键和π键、周期表结构及分区、无机含氧酸酸性。

(4) 进行审题训练。主要包括区分原子、离子、价电子、名称、符号;区分电子排布式、结构示意图、轨道表达式;区分分子构型、vsepr模型;区分结构式、电子式。

(5) 回归教材。在高考前两周, 带领学生一起看书, 回顾知识的来龙去脉, 画出知识要点。

参考文献

化学选修5期末复习 第9篇

【摘要】在有机化学微课的制作及应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机化学微课的制作方法,尤其是应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动态的模拟有机反应过程中分子变化的动画,把这些动画应用于微课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总结出一些制作不同用途的微课所对应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有机化学 微课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28-02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是在《化学2(必修)》的有机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化学2(必修)》主要介绍了烷烃、烯烃、芳香烃、醇、羧酸、酯、糖类、蛋白质、油脂、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常见有机物的简单代表物及其组成、性质、用途。其中还简单介绍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水解反应、聚合反应等有机反应类型。而在《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模块,对有机物的认识基于其所属的类别,要求学生从官能团相互转化及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来理解有机反应,突出结构决定性质,将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实验、反应、合成和应用整合成一个有机体。[1]

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模块的现状及困扰:(1)该模块知识点多,难度大,按正常课时学完该模块,课堂上很难留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2)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且易遗忘,学生需定期复习巩固。(3)有些学生课堂效率低,需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基于此,这些年我通过制作及应用有机微课,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下面我介绍一下制作及应用不同类型微课的心得。

一、课前预习型微课

课前预习型微课主要应用于现在流行的“慕课”,“慕课”是对传统的课堂和课后部分翻转。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并通过适当跟踪练习巩固,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课堂时间主要用来深入探究一些问题或解答课前预习时遇到的一些疑难。为了防止因“慕课”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类微课要控制好时间和深度,注重基础知识讲解。

1.设计微课的一般思路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思维习惯、情感态度等,其次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选择内容、设定目标、理清思路、设计程序等,后录制微课视频,编写强化练习及学生学习任务单。反复多次修改,精益求精。

例如微课《羧酸》制作思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必修2》中乙酸的结构特点及性质,然后讲解羧酸的存在、定义、分类、系统命名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点是通过Flash制作的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记住羧酸参加化学反应时断键、成键位置。至于酯化反应的几种类型、甲酸的特殊性,以及醇羟基、酚羟基、羧酸羟基三者之间性质的比较等,就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学习,总结归纳来解决。

2.整合信息技术,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动画

有机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但有机反应很有规律,首先要找出参加反应的官能团,其次判断出官能团相互转换时断键、成键位置,为帮助学生理解、记牢官能团转换时断键、成键位置,我用Macromedia Flash等软件制作了常见有机物参加反应时结构变化的动画,这些动画应用于微课中,取得较好效果。

Macromedia Flash是一款界面直观、操作简单的动画制作软件,可以制作很复杂的平面动画,因为它能很好的将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视频文件等结合在一起,所以应用他可以制作出效果极佳的影音文件。同时Flash是运用矢量图形制作动画,所以制作出的影音文件尺寸小、可无损放大。

如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动画制作步骤如下:(1)用Cambridge Soft公司开发的ChemDraw软件设计出乙醇和乙酸的球棍模型,截屏后得球棍模型平面图,分别导入MacromediaFlash中成图形元件。(2)在MacromediaFlash中把乙醇中羟基氢和乙酸的羟基截取下来分别转换成为另外元件,把乙酸剩余部分中的碳氧单键改成碳氧双键(ChemDraw软件设计出的球棍模型只有单键,没有双键、三键)。(3)四个元件分别拉入四个图层中,移动元件组合成乙醇和乙酸的球棍模型。(4)使用渐变动画功能,让乙醇中羟基氢和乙酸的羟基断开往上移动结合成水,剩余部分对接成乙酸乙酯。具有立体效果的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动画就完成了。[2]

又如在《抓断键成键位置,轻松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烯烃加聚反应的几种类型》《确定有机物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几种方法》等微课中,我直接用结构简式制作动画,对学生正确书写有机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帮助很大等。

这类微课忌讳把所有知识讲深讲透,学生只需在家里观看老师讲课视频,然后通过做大量习题来巩固,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又回到以前的“填鸭式”老路上了。

由于微课是经老師反复修改,精心制作成的,同时我们也可借鉴或直接使用其他教师开发的优秀微课,因此这些微课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精炼,条理更清晰,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尤其是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通过多次观看学习来掌握知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一个班级学生个体差异给教师上课带来的困扰。自然这类与教材配套的完整系列化的微课,也能让部分对《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有兴趣但学校又没开设这门课程的学生开展自学。

二、课后复习、提升型微课

1.该类型微课的内容和作用

这类微课的内容主要包括:(1)重点知识。(2)典型例题。(3)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4)易遗忘的知识。

这类微课主要作用有:(1)学生课后利用这类微课复习提升。(2)学生在课堂上某个知识点没听懂,可以在课外有选择性地观看微课,查漏补缺。(3)某个知识点因时间长而遗忘,可通过微课来复习巩固。

2.微课《有机物中原子共线、共面问题分析》制作思路

该微课属于讲解典型例题型的微课,该例题题目是“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请判断其最多有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最多有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该微课制作过程如下:(1)用ChemDraw软件分别设计甲烷、乙烯、乙炔、苯、甲苯的球棍模型,并从不同角度旋转各球棍模型,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录制旋转过程,截取效果最好的视频片段保存备用。(2)通过讲解甲烷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饱和碳原子及其直接相连的四个原子,即中1—4原子构成一个四面体,碳原子5在四面体中间。也可引导学生把1、2原子想象成一个人的两支手,3、4原子想象成一个人的两支脚,碳原子5想象成人的肚子,若两支手1、2和肚子5构成一个平面,那么两支脚3、4就分别在该平面一前一后,好像一个人在做伸展运动;通过讲解乙烯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碳碳双键的两个碳原子及其直接相连的四个原子,即中1-6原子处于同一平面;通过讲解乙炔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碳碳三键的两个碳原子及其直接相连的两个原子,即中1-4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讲解苯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苯环中1-12原子同一平面,且键角均为120°;通过讲解甲苯的旋转视频,引导学生把甲苯中苯环想象成圆桌面,甲基中3、4、5三个氢原子构成的圆想象成汽车方向盘,碳原子1、2之间的单键想象成方向盘轴,在苯环平面且可以旋转,方向盘平面和苯环平面垂直,因此3、4、5三个氢原子最多有一个可旋转到于苯环平面。(3)把结构简式变形为,从而总结出最多有6个原子(即1-6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最多有30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8、9、10三个氢原子最多只有一个在该平面上,11、12、13三个氢原子最多只有一个在该平面上)。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微课制作,可以将原本微观的、静态的、抽象的、模糊的信息,宏观、动态、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深受学生欢迎。

三、有机实验型微课

费茨(T.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说:“在动作技能学习的起始阶段,首先要通过对示范动作的观察,对刺激情境的知觉,来形成一个内部的动作意向,以作为实际操作时的参照”[3]。由于高二学生对有机实验还比较陌生,处于模仿阶段,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用很长时间演示、讲解一个有机实验,学生自然就没时间动手操作,而且后排学生无法观察清楚实验操作及现象。基于此我制作了一些有机实验型微课。

例如微课《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我在实验室录制了制取乙烯和验证其性质的各个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項的视频(也可网上下载)。将该视频导入CamtasiaStudio软件中,对关键步骤重点讲解,加入旁白。在学生正式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前一天,我把微课视频、强化练习及学生学习任务单发给学生,学生顺利完成实验预习。对比传统的实验教学,这种在微课支持下的实验教学效率更高,学生对实验了解得更充分。而且学生对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已经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对化学实验产生胆怯心理。

对于有些有机实验较危险、较难成功或者时间很长,我们没必要给学生演示,用实验微课进行教学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支持下的机化学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很大优势,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有机化学微课制作,大大提高了微课教学效果,但目前高中有机化学微课还零散杂乱不够全面,有些方面被大量重复制作,有些方面无人问津,这极大制约了有机微课的使用。因此今后有机化学微课制作应往系统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广余.微课,让化学教学更具个性化[J].化学教学,2014,(5):25-28.

相关文章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精选7篇)婚礼安排表 第1篇婚礼准备及婚礼日程安排表■婚礼筹备计划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2.确定婚礼预算...

1
2025-09-22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精选3篇)昙花静静开随笔 第1篇小学生作文:昙花开了正文:国庆节的晚上,我照例去看昙花是否开了.这次惊奇地发现昙花开...

1
2025-09-22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精选10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1篇第7周周练1、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迫不...

1
2025-09-22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精选14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第1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一名来重庆...

1
2025-09-22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2篇)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第1篇晚会主题:待定( 备选:old if not wild we are young fear...

1
2025-09-22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精选14篇)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第1篇河北立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经河北省十...

1
2025-09-22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精选14篇)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第1篇合并同类项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1)3x23x2x2...

1
2025-09-22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精选8篇)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第1篇无愧我心 人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池还要澄明清澈...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