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民俗村玩雨散文(精选2篇)
韩家民俗村玩雨散文 第1篇
韩家民俗村玩雨散文
左有落红无数,右有杨柳纤纤新绿摇曳。
今年四月,曾随青岛当代文学研究会的老师们到韩家民俗村玩雨。那日,正赶上春雨霏霏。我们一行性情中的人,尽皆陶醉在那烟雨朦胧中。
现在,时隔月余,但每次看着我们在烟雨中拍下来的那些倩影,都别有一番情趣。高新区宽阔的马路,远离市区喧嚣的车水马龙,树木的枝叶更是呈现了不染一抹凡尘的净美。
清新的环境,除去了我们在市区繁华背后的那层拘谨、疲惫的外衣 。韩家民俗村,那翠竹绿树掩映里优雅别致的小楼小院、那青石子的小路、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游走在其中一时间竟有一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感觉。“天共水,水远与天连”、“风欲转,柔态不胜娇”、“醉卧春风深巷里,晓寻香�湫∏哦�”每一句诗都诉说着这里古街古巷雨帘中的美。
韩家民俗村位于胶州湾北部,在高新区南端,座落于古海鱼场和古盐场遗址之上,占地约200亩,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东依青银交建公路,北临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南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西靠岙东路,距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约12公里,距青岛港23公里,并且拥有理想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路。
韩家民俗村原是中国海盐生产的发源地,更是天赐的渔场。千百年来,男人们以航海、捕鱼、晒盐、经商,女人以理家、种田、织网等创造出了此地美丽的传说和民俗文化。韩家民俗村更是以渔、盐、耕、读为主题,自开始开发建设,现有民俗古船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民俗园林、民俗大酒店其中,民俗村大牌坊、十二生肖走廊、荷花池、郎君爷庙、娘娘庙等等景点更为民俗村旅游事业,唤醒人民遥远的回忆,对中国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都起到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我们现代人追寻与探索古代文明的根源和源泉。
因为当天的烟雨朦胧,馆内没有素日里的熙熙攘攘的人头攒动,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在烟雨中那似真似幻的朦胧美,感受到了那小桥流水人家独特的风韵,感受到了闹市以外世外桃源的.浪漫温馨。生活在喧嚣的市区久了,人总会有感官上的疲劳,偶尔走进这种无声、却色彩浓郁的历史真的是别有一番洞天的畅快淋漓了。
馆壁上“高山流水存知己柳岸晓风共襟怀”“清风正气”“厚德载物”等书法作品,更是洋溢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看着展览馆内墙壁上那些或农耕、或读书、或下棋、或经商的美丽文化传说,以及馆内那些带着历史沉迹的生活用具,如果没有这种收藏展示,恐怕在现实中慢慢的只能存在于那些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了吧。
走进微雨中的韩家民俗村,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缠缠绵绵跟随着大家,染绿了树、染绿了草、染绿了民俗村里的石阶石巷青砖红瓦,飘逸着唐诗宋词里爱的朦胧情愫,把民俗村晕染成了春色明媚的古城村。在绵绵细雨里,我们品尝着细细的雨丝,欣赏着雨花碎在石子路上的那种怦然开放的美丽,竟然忽略了领队一次又一次提醒上车需返程的提示。
傍晚时分,越来越多的雨珠加入了这场雨的大合唱,细细的雨丝也变成了淅淅沥沥,望着车窗外逐渐喧闹起来的世界,大家在车上却带着余兴互相报着自己长枪短炮里的收获。
渔盐古镇—韩家民俗村 第2篇
炎帝时期海盐发源地
据中国盐业史记载,盐是由中国发明发现的。相传在5000年前的洪荒时期,炎帝的一个部落首领夙沙氏在海边用海水煮鱼时,忽然发现了一头野猪,然后他就去抓,等他带着猎物回来时发现石锅的海水煮干了,锅底留下了一层白色的粉末,用舌头一舔其味又咸又鲜,蘸着烤熟的野猪肉吃,味道美极了,从此先民便取海水煮盐,从此也就有了海盐生产。韩家民俗村就建在夙沙氏带领先民煮海取盐的遗址上。
人们认识了盐后,便开始用木板、手从海滩上刮取自然结晶的盐花,这些盐花是在退潮后的海滩上海上经过蒸发形成的,用来食用、交换食品,从此有了刮碱取盐这门工艺。后来,人们发现井水比海水出盐多,井水三斤出一斤盐,海水十斤出一斤盐,并且井水在被泥土过滤后出的盐品质更好,于是有了掘井煮盐工艺,这一制盐工艺在我国持续了两千年。
直到1900年,韩家村民韩高祥、韩高志等人在现在的即墨金口跟日本人学会修盐田晒盐技术,回家后在韩家村郎君港建成四副斗子晒海水制卤取盐的盐池(每副斗子80亩),成为胶州湾内第一户使用近代制盐技术大规模建池晒盐的先驱。到解放初期,韩家村已有盐户55户,建盐田130副。日本二次入侵时,在阴岛北建立了永裕盐场,也就是东风盐场的前身。
民国末期,胶州湾盐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盐田仅有民国中期的55%。新中国成立后,自1950年开始大力发展海盐生产,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实行国家专营。上世纪六十年代,盐田已发展到近60万公亩,职工达到了5000多人,人均产量达到500多吨,建起集运坨地和张戈庄至南泉的铁路专用线,达到了铁路、公路、船运产销三位一体。
1966-1977年国家轻工业部和山东省轻工局批准,对老盐田进行技术改造,全部实现机械化,原盐产量比改滩前提高了三倍,质量提高11%,东风盐场被国家定为海盐生产重要场。
古渔场遗址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已开始海上捕捞。在山东省胶州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大量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这说明约在4000—5000年前,中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人们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
传说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郎君从南洋来到现在的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北岸城阳区西南部,发现这里地域辽阔、沙浅水深,水产资源丰富,便在这里居住下来。郎君教人们用“木叉”、“鱼鳔”、“木杆网”,近海捕鱼。后来又发明创造了制作木筏和编织麻绳圆网,人们可以划着木筏,用麻绳圆网出远海捕鱼。据《易经·易辞下》记载:“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东猎于海,以佃以渔。”说明当时就有了在海边捕捞大鱼的渔具和技术。先民称郎君为“渔宗”,为了纪念郎君,把他出海捕鱼的那座港叫“郎君港”,在郎君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叫做“郎君庙”,渔民们在出海捕鱼或者逢年过节的时候,都纷纷前来烧香祭拜,香火极其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