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教学结构范文(精选12篇)
化教学结构 第1篇
根据国家语委语料库统计的“V到”结构有:
挨到、熬到、摆到、搬到、办到、报到、奔到、逼到、变到、捕到、猜到、采到、藏到、插到、查到、尝到、扯到、吃到、冲到、抽到、触到、传到、吹到、凑到、窜到、达到、打到、带到、倒 (dào) 到、得到、等到、滴到、递到、掉到、调 (diào) 到、读到、端到、躲到、发到、翻到、放到、飞到、分到、逢到、扶到、感到、感觉到、感受到、赶到、搞到、告到、跟到、挂到、划到、滑到、换到、回到、混到、活到、挤到、寄到、加到、嫁到、减到、捡到、贱到、见到、讲到、降到、交到、叫到、接到、进到、举到、开到、看到、考虑到、跨到、拉到、来到、捞到、连到、料到、领到、溜到、流到、落到、埋到、买到、卖到、摸到、拿到、弄到、挪到、爬到、排到、拍到、派到、跑到、碰到、飘到、扑到、骑到、起到、迁到、抢到、请到、取到、去到、绕到、扔到、塞到、射到、伸到、升到、拾到、收到、受到、甩到、说到、送到、缩到、谈到、提到、调 (tiáo) 到、跳到、听到、通到、投到、推到、退到、脱到、弯到、望到、闻到、问到、悟到、想到、写到、嗅到、学到、寻到、下到、押到、移到、意识到、引到、拥到、涌到、用到、游到、遇到、运到、栽到、遭到、占到、站到、涨到、找到、照到、住到、抓到、转到、装到、撞到、追到、追溯到、走到、钻到、做到、坐到
一共171个, 基本涵盖了现代汉语实际语境下的用例。本文拟就根据这171个“V到”结构来分析其语法化特征。
一、“V到”语法化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动补结构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 动补结构的词语和短语随处可见, 词语如“提高、降低、扩大、缩小”等, 短语如“拿起、放下、进来、出去”等使用的都非常频繁。而“V到”结构又是动补结构中复现率非常高的结构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到”的语法化程度不断加深, 其从空间域到时间域和性状域的不断演变使得表达不同认知域的动词渐渐地都可以与之搭配, 形成“V到”结构。因此, 在将汉语作为二语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将“V到”结构作为动补结构的典型例证予以重点地申说和讲解, 以期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动补结构。
二、对教材的启示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教授课程和学生学习课程的依据。教材直接体现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这两个教学的主要问题。但是在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中, 不管是侧重语法和句法结构的结构型教材还是侧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功能型教材, 对“V到”结构甚至是动补结构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说, 在《发展汉语·初级汉语 (上) 》中对结果补语有这样的注释“结果补语就是在动词后边加上形容词或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比如‘看到、打开、还给、看见、看完、安排好’等。”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一般情况下的“看到”属于“V到2”结构, 但也存在其它认知域中的“看到”, 例如:
他昨晚看书一直看到十二点。
可以发现, 这里的“看到”就属于“V到3”结构。而两者的语法化程度不同。所以, 这里的“到”似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结果补语。可见, 该教材在这一点上流于宽泛, 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而《发展汉语》系列教材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许多从事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教师都在采用该教材, 可以说, 该系列教材是对业界影响巨大的汉语教材之一。如此权威的教材在某些语法点上尚且流于宽泛, 过于笼统, 其它的教材就更可见一斑了。
既然如此, 那么教材在编纂时应该如何解决这种语法点的解释过于笼统的问题呢?
首先, 教材的重点应该更多地侧重于教学的目的, 侧重学生学习汉语后如何灵活运用汉语的问题。汉语语法非常复杂, 而且尚未解决的语法问题还有多。因此, 繁琐的汉语语法教学很容易使学生迷失学习目标, 找不到学习的方向, 造成学生听不懂, 说不出, 读不了, 写不出的问题。诚然, 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但我们周围对语法知之甚少甚至懵然不懂却可以熟练地使用自己母语的人仍然很多。而且现阶段汉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普及汉语, 让更多的人喜欢汉语, 乐于说汉语。那么, 繁复的汉语语法固然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障碍。因为它将语法教学融于语言应用中, 以教学目的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向。
其次, 从语义的角度入手, 将课本上的语法内容融入到语义之中, 多采用语义的讲解让学生培养汉语语感, 从而避免繁苛的语法知识的解释。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配合。语义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语言学另一种分析层面, 与句法学和音韵学一样, 都可以深入到语言学的核心。以“V到”结构为例,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同一个“V到”结构有四种不同的认知域的表现形态, 而彼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在教材中由浅及深地在不同的课文里出现这些“V到”结构, 让学生一点一点地理解“V到”结构的语义变化。然后再通过不停地操练, 使学生能够循环往复地接触到这些知识点, 最终得以融会贯通。这样就避免涉及“V到”结构是否符合结果补语的语法点的判断, 却同样达到了掌握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最后,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 教材还包括板书, 讲义和各种音像资料等, 甚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文字资料都可以拿来作为教材进行授课。如此浩如烟海的材料非常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感性认识的刺激可以避免学生在进行目的语输出的时候去用语法来进行监督, 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曦.《V+到+X”结构研究》[D].辽宁大学, 2007年.
[2]梁银峰.《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D].中山大学, 2001年.
[3]梁银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M].学林出版社, 2006年.
科技英语——名词化结构翻译 第2篇
General Use of Nominalization Nominalization In linguistics, nominalization is the use of a verb or an adjective as a noun, with or without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so that the word can now act as the head of a noun phrase.
名词化转换形式
1)用名词替代动词
例1.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and solves it.在科技英语中则通常说:
The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nd offers a solution.例2.You can rectify this fault if you insert a slash.插入一条斜线便可以纠正错误。
在科技英语中则通常说: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tion of a slash.在这组例子中,名词化发生在两个地方,rectify-rectification, insert-insertion, 经过名词化处理后,含有两个诸位结构的复合句变成了只含一个主谓结构的简单句,从而使句子的结构更加精炼,也由于使用抽象名词替代原来的人称代词做主语而使句子的语体更加正式。2)用名词替代形容词
例3.It is doubtful how accurate the results are.结果的正确性值得怀疑。也可以表示为:The accuracy of these results is doubtful.3)用名词替代句子
例4.If the experiment is done by this method, there will be some loss of equipment.用这种方法做实验设备会有一些损失。可以表示为:
The doing of the experiment by this method will entail some loss of equipment.使用名词化结构的动因
1)名词与动词相比较,名词更具有静态性,不像动词那样生动具体和活跃。假如简单地述说一个事实或概念,仅指出动作和技术的特点,不需要动词那样生动具体,可用动作名词来替代动词。科研技术人员关心事物的现象、事实、特点,特别是抽象化的逻辑思维,因而名词化结构的使用,尤其符合科研技术人员表达 的需要。比如:
例5.The rate of evaporation of a liquid depends enormously by on temperature.The dependence of the rate of evaporation of a liquid on temperature is enormous.液体的蒸发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温度。
2)无人称性(impersonality)
为了客观地表达事物的本质,科技英语可带主观性,这可以避免使用人称代
词作主语,称之为无人称论述(impersonal statement)。实现无人称性的一个手段是使用被动语态从而避免使用 “I”等人称代词,其另一个手段是使用名词词组。例如:
例6.We can normally regulate the temperature by using a thermo-couple.通常可用热点偶调节温度。
Regu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can normally be effec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a thermo-couple.另外,用名词替代动词也可避免了与动词相关的人称和时态。例如 :
例7.While it is being compacted, considerable lateral pressure is exerted by the concrete.在压实过程中,混凝土加上了相当的侧压力。
Considerable lateral pressure is exerted by the concrete during compaction.3)前置性(fronting)。主语在英语中所处的位置很重要。科技英语把较多的信息置于句首,这是一种语体特征。例如:
例8.Hypersonic speeds are quite commonly attained now.现在达到超音速相当普遍。
The attainment of hypersonic speeds is now quite common.4)文章简洁明了。名词词组替代从属语句,这样做使文章更为精练。例如: 例9.If the thickness of the lagging is increased, it will reduce the heat losses.增加隔热厚度会减低损耗。
An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lagging will reduce the heat losses.名词化结构分类(根据修饰词不同)
1)单纯名词化结构(名词迭加型)
单纯名词化结构指由一个或多个名词修饰一个中心名词构成的名词化结构,属于名词连用的情况,即在中心名词之前用一个或多个名词,它们皆是中心词的前置修辞。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净水系统
laser noise amplitude modulation 激光噪音调幅 heat treatment process 热处理过程
illumination intensity determination 照明强度测定
computer programming teaching device manual 计算机编程教学仪器指南 force fit: a fit by means of applying force, 即借外力压人的一种配合,简称压人配合
depth gage 测量深度的规或尺;深度规或尺 汉译中,名词迭加型一般采用顺译法。2)复合名词化结构(名词化名词性词组)
复合名词化结构由一个中心名词和形容词、名词、副词、分词及介词短语等多个前置或后置修饰语构成。修饰词相对于中心名词的位置关系是汉英名词性词组在构造上最明显的差别。汉语修饰都是前置式的,扩展必须用RL(从右至左)顺序。
英语的修饰语有些前置,有些后置,扩展主要有LR(由左往右)语序。多个汉语修饰位次关系一般是:紧靠中心名词的是表示类别、性质的名词、形容词,其次是动词或动词词组,再是数量词或代词,离中心名词最远的是表示领属、时间、地 点的名词和代词。而英语修饰语序可前可后,单个修饰语一般在前,词组、短语、从句在后。
英语修辞一般来说遵守以下原则:限定词-描绘性形容词-表示大小、新旧的形容词-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表示类别的形容词-表示类别的名词-中心名词。基本语序是:专有性-泛指性-名词 ;次要意义-重要意义-名词;程度弱-程度强-名词;大-小-名词。意思愈具体、物质性愈强,与中心名词的关系愈密切的就愈靠近中心名词。例如:
acute bacterial peritonitis 急性细菌性腹膜炎
special strengthening filler material特殊的强化用的填料
low average stress values较低的平均应力值
a non-uniform temperature field 非均匀的温度场
a mechanically worked surface layer经过机械加工的表层
a precise differential air pressure meter一只精密的差动气压表
a reversing variable-displacement reciprocating pump 可反置的变容积往复式工作泵
3)由动词派生的名词化结构
这类名词化结构通常是由实义动词派生的名词搭配介词短语构成,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介词短语。一些行为名词与介词后面的宾语有时构成动宾关系,有时可构成逻辑的主谓关系。
Archimede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阿基米德最先发现了固体排水的原理。
句中的名词化结构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由displace的名词加上两个介词短语构成,用来补充说明the principle。一方面简化了同位语从句,另一方面强调displacement这一事实。
The building of these giant iron and steel works will greatly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of our country.句中的名词化结构The building of these giant iron and steel works由build的动名词加上介词短语构成,充当句子的主语,其逻辑结构为动宾结构。
名词化结构翻译
1.将名词化结构译为动词。许多名词化结构是由实义动词派生的名词作为中心名词并搭配介词短语构成,在翻译时根据汉语习惯可以还原成动词来译。All substances will permit the passage of some electric current, provided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is high enough.名词passage在翻译时要译为动词“通过”。此句翻译为:只要有足够的电位差,电流便可通过任何物体。
Television is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句中名词化结构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应翻译为动词“发射和接收”。此句译为: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活动物体的图像。
2.将名词化结构译为动宾关系。大多数复合名词性词组可以使用这种翻译方法。As a small-scale illustration of the artificial modification of physical weather processes, take the frost prevention in an orchard.句中名词化结构the artificial modification of physical weather processes中,physical weather processes是中心名词the artificial modification的修饰语,根据中文的特点,将这个名词化结构译为动宾结构“对天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此句译为:我们可举果园中防霜作为说明对天气的物理过程进行小尺度人工影响的例子。
3.将名词化结构译为独立的从句。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名词化结构较长而且较为复杂的情况下。
The slightly porous nature of the surface of the oxide film allows it to be colored with either organic or inorganic dyes.氧化膜表面具有轻微的渗透性,因此可以用有机或无极燃料着色。
This position was completely reversed by Haber’s development of the utilization of nitrogen from the air.由于哈勃发明了利用空气中的氮气的方法,这种局面就完全改观了。
Translation Practice I.Reference Answers for Exercise I(P.17)1.无线网状网的首次应用时在社区接入网中,例如在加州的Cerritos社区、采用Tropos Networks 或Garland得设备,有NexGen City 建网,所用的专用芯片来自MeshNetworks。
2.变压器是一种利用互感原理的重要实用装置。
3.在19世纪,潮汐振荡和声重力振荡的理论曾经是饶有兴趣的课题。4.增加了成本的极小化的刺激,成本更具透明性。5.在蜂窝网中布设911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6.由于已投入使用的或者处于研发阶段的纳米制品的范围极广,因此确定先测试哪一种材料以及如何进行测试是至关重要。7.但是所有的博弈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互相作用。
8.技术发展造成的成本的降低、性能的提高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建造更大的工程、人工智能(智能代理、知识库系统、数据挖掘及职能过滤等等)将愈加可行。
III.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汉英科技翻译》,严俊仁,P.36)1.储箱中装的东西是用泵排出的。
Discharge of the contents of the tank is effected by a pump.2.人的体温是靠消耗血液中的糖分来维持的。Our bodies are heated by consuming sugar in the blood.Our bodies are heated by the consumption of sugar in the blood.3.将现代风洞设备同其历史上的先驱相比较,很容易对风洞试验技术的进展情况作出评价类。
An appraisal of the advances in wind tunnel test techniques can be readily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modern wind tunnel facilities with their historical predecessors.4.然而,数控技术更灵活,装配机床的花费更少,更换更快,而且停机维修时间更短。
Numerical control, however, offers more flexibility, lower tooling cost, quicker changes and less machine down-time.5.记录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条件,并帮助它不断继续发展下去。Records provid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aid its continued growth.6.这类预言要是试验所验证,那么,理论即得到了支持,并可导致形成某个定律或原理。
Verification of these predictions by experiment supports the theory and may lead to formulation of a law or principle.7.预言要是得不到试验的验证,也不会推翻理论,而会使该理论得到修正,并使常常会丰富这一理论。
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述评 第3篇
关键词:跨层结构 词汇化 语法 语义 认知
一、综而观之
“跨层结构”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由吴竞存、梁伯枢(1992:352)首次提出,两位作者还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对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继吴、梁之后,90年代还有其他学者关注这一现象,总体来说都停留在认识层面和对于形成原因的初步探讨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跨层结构词汇化”这一术语首先被董秀芳提出:“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从一种非语言单位的形式变为一个语言单位,具体说是词汇单位。这样的一种变化是较为特殊的。经由这种渠道产生的复合词的内部形式十分隐蔽,在共时状态下很难分析。”(2002:34)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在层次分析法于分析汉语句子时得到充分运用的背景下对汉语句法特点的关注和探讨。研究内容主要关注跨层组合的确定、分析、语法特点以及形成原因,研究角度也多停留在句法和语义层面。
21世纪以来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中词汇化成为汉语研究的重点。主要的研究特点是是从语义与认知思维相结合等方面寻求解释和观照,认为词汇化过程中伴随着语用推理、转喻、主观化等作用。
二、在句法、语音等语言内部寻求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诱因
(一)语法、语音上的原因
吴竞存、梁伯枢提出的跨层组合之所以会发生的直接原因有三:一是不在同一语法层次上的“两个相邻成分经常连用,构成‘常项”。“常项”出现的频率高了以后势必会发生凝固,这就是跨层组合的发生过程。二是“常项”的组成成分出现语义、功能、甚至语音的虚化、弱化。这使得单音词变成附加成分粘着到邻近成分上,发生凝固化。三是“成分省略”,省略造成原本不相邻的两个成分相邻使用,当省略经常发生时,这种暂时的相邻组合就会发展为“常项”,进而凝固形成跨层组合。
董秀芳指出汉语的韵律节奏影响跨层结构的形成。汉语十分讲究韵律节奏,最常见的节奏模式便是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如人们把“一衣带水”读成“一衣/带水”就是明证。如果原本不在同一语法层次上的词恰好处在同一个音步之内,就可能因为韵律的需要连读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会凝固为一个结构体,这个结构体就是一个跨层结构。
李小军(2008)认为由于跨层结构中成分的虚化和弱化,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往往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或者说模式:实词+虚词→虚词+虚词→虚词。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跨层结构词汇化的归宿大多都是虚词。
(二)存在的问题
从句法语义层面出发进行的研究多数停留在表层原因,已经不能满足对一些现象的解释。跟随宏观语言学的进程,运用新的理论,向各个领域探讨,这已成为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的必然趋势。
三、从语义与认知思维相结合的角度探寻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机制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被引入后,国内学者开始加以运用,并解释了很多语言现象,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也不例外。国内学者在跨层结构词汇化方面对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运用大多是和语义分析结合在一起,为语义分析提供认知思维方面的理论支撑。涉及到的认知理论有:
(一)主观化(复句行域到知域的转化)
李小军(2007)、刘丞(2012)都曾提出跨层结构的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复句行域到知域的转化,这就是跨层结构的主观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跨层结构由两个独立的语言单位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完成词汇化过程。
复句有行域、知域、言域三个概念域是沈家煊(2003)参照Sweetser(1990)的行、知、言三域对于汉语复句语义关系的分析。他指出,“行”指的是“行为、形状”,“知”指的是“知识、认识”,“言”指的是“言语、言说”。复句行、知、言三域体现了人们对于汉语复句语义关系的一种认知角度。
李小军、唐小薇(2007)在分析“因而”、“从而”词汇化时着重谈及这一理论。“因而”、“从而”中“因”、“从”动词性的减弱是两个跨层结构发生词汇化的诱因,其动词性的减弱表现在“因”失去了“乘势、凭借、依托”的意义,不再表示借此、乘机做某事,而纯粹是表示做某事的原因。在第二部分我们曾举过两个例子:
(1)晋侯问卫故于中行献子,对曰:“不如因而定之。卫有君矣,伐之,未可以得志而勤诸侯。”(《左传·襄公十四年》)
(2)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也。(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
这两个例子代表了这种变化。同样,“从”也从表示“跟从、追随”而变为表示原因。如:
(3)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礼记·哀公问》)
(4)(裴)度笑曰:“不羁之才也。”从而酬之。(《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
“因而”、“从而”的语义变化正是从行域到知域的转化,因为“利用时机、条件采取行动,这是客观事理,属于行域的范畴;而好的时机、条件正是采取行动的原因,这是客观事理在人脑主观化而形成的判断,属于知域的范畴”。而“跟着发生”和因果关系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语用推理和转喻
江蓝生(2004)、李小军、唐小薇(2007)在跨层结构层次化的研究中都运用了语用推理的理论,为跨层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变化作出认知思维上的解释,这种解释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和行域到知域的转化即主观化是重叠的。
语用推理又称“会话推理”(conventional inferencing),是指“话语交际中言谈事件的参与者根据特定的语用原则由一个语句的字面意义推导出会话含义的过程。”endprint
李小军、唐小薇(2007)认为“从而”由表示对“跟随、听从”到表示时间、事理上的先后就是一种语用推理。
李广瑜(2010)认为人们在认知层面对跨层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用推理是以转喻这一认知策略为基础的。根据认知语言学,两个认知域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转喻,即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李广瑜(2010)认为作为跨层结构的“恨不得”,其语义含义是“痛恨没有达成某行为”,而作为三音节词的“恨不得”,其语义含义为“非常希望达成某行为”,两者在语义上存在相关联系,这使转喻得以在“恨不得”的词汇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如:
(5)数月,薛宣免,遂代为丞相。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汉书·王吉传》)
(6)方鸿渐恨不得把苏小姐瘦身体里每根骨头都捏为石灰粉。(钱钟书《围城》)
(三)存在的问题
这几种理论共同的特点都是为跨层结构语义关系的变化提供解释,以语义分析为基础。而且多是在具体的跨层结构词汇化实例中进行阐述的,也就是在说到某一个机制的作用时,都是以个别的跨层结构为研究对象的。这些认知机制是否具有普遍性的作用,目前尚没有学者加以全景式的考虑。
目前语义和认知相结合的研究路子还存在阐述不深的问题,重心其实是在大段的语义变化分析上,而诸多的认知机制只是如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于机制如何作用上并没有足够的阐述。同时,这一方法还存在着重叠的问题,从上述示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几种认知机制被应用到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解释时,其本质大多相同。笔者认为这个本质就是把一个范畴的特定关系对应到另一个范畴,在不同文章、不同示例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
四、总结
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在经历过最初从句法、语音等语言内部系统角度探寻之后,开始越来越注重语义的变化以及语言使用者的认知作用,主观化、语用推理、重新分析、转喻和隐喻等理论为语义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认知层面的解释。
综观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笔者认为对于跨层结构词汇化过程中语义的变化是核心的部分,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语义变化经常是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诱因,认知层面的理论也需要在语义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用武之地。而判断语义变化大多要以语境为根据,有鉴于此,对于语境的关注和研究可能会更加深入。而随着研究对象的挖掘,分类研究也是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于分析[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2]刘红妮.“跨层结构”语言学术语的发展和流变[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4).
[3]董秀芳.跨层结构的形成与语言系统的调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3).
[4]李小军.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J].辞书研究,2008,(06).
[5]路晓.汉语词汇衍生的特殊途径——跨层结构凝合成词[J].东京文学,2011,(11).
[6]念颖.“从来”的词汇化及其演变机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6).
[7]张家合.程度副词“过”、“过于”的语法化及功能差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8]李小军,唐小薇.因果连词“因而”、“从而”的词汇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4).
[9]陈卓.介词“对于”来源新探[J].理论界,2010,(4).
[10]李广瑜.跨层结构“恨不得”的词汇化及其他[J].古汉语研究,2010,(1).
[11]刘红妮.“加以”的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J].语言科学,2011,(11).
[12]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
[1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4]刘丞.“好在”的演化过程与功能扩展[J].世界汉语教学,2012,(4).
[15]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5).
化教学结构 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班化,教学结构,有益探索
随着多媒体技术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特别在新课标背景下, 数学课堂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加之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许多农村小学的班级成了自然的小班。同时近几年来由于教育现代化的创建, 多媒体、网络都进入了农村学校的各个班级,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小班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形式, 而这种形式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及教学方法。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对于数学学科的小班化教学而言, 尤其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一、农村小班化数学课堂结构分析
在网络技术支持环境下, 教学中所传递的信息将变得更大, 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性、课堂的开放性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网络教学资源在小班化教学中的作用显著, 特别是以音频和图像结合的方式将各种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更具视觉冲击力,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当然在开展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 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并不是毫无规则的, 课堂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
1. 充分的课前准备环节
对于农村小学来说, 数学课堂开展小班化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照顾到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 从而开展针对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小班化数学教学需要进行精心的准备, 课前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 通过课件制作来表现知识点, 课中需要通过多种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来展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进而在丰富的课堂表达形式下逐步开展探究性学习, 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课件制作也要认真地吃透教材, 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并进行大胆的取舍, 选择最简洁最高效的信息元素进行构建, 把课件制作成包容图片、文字、声音、色彩等呈现元素的精品, 以刺激学生的综合感官, 取得课前准备的利益最大化。例如:在讲授《圆》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做好以下环节设置, 创设特殊的情境, 用三角形、五边形、圆形、椭圆形等设计小木车的车轮, 让调皮的小猴子开着小木车, 动画呈现不同车轮行驶的路径轨迹,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只有圆形的车轮走的最安全最平稳, 教师顺理成章的启迪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具备这样的特征呢?学生带着刚才的动画情境走入学习, 效果非常好, 教学的重点也就一下子被抓住了。以上的所有的内容都要在课前完成,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2. 细致的问题分析环节
相对来说, 数学学科更具抽象性和逻辑性, 因此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学的非常吃力。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小班化教学不仅能够让老师花费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时间变多, 同时通过网络信息的获取, 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支撑, 将抽象化的问题转换成图像, 促进学生的理解进程,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显然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在观看相关课件时, 思维会迅速展开, 按照教学预设的环节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问题的分析, 质疑问题就是培养思维。网络环境下的小班化教学, 更能让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 较大可能地去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能力。如:在教学“除法的含义”时, 制作有趣的多媒体动画课件, 首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猴王分桃的场景, 一只猴王, 6个桃子和3只小猴 (用甲、乙、丙表示) , 接着给学生演示猴王分桃的场景, 先给甲一个, 再给乙一个, 再给丙一个;第一轮分完后, 依次再分一次正好分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6除以3等于2。演示的分布进行,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主体的情感投入, 便于培养学生数学算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高效的问题解决环节
与传统数学课堂一样, 小班化数学课堂同样需要针对所学知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从而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而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应当通过课件制作, 将问题以图像的形式反映出来,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鼓励学生动手去解决问题, 进而逐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所在, 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思想意识的落脚点。教学中, 老师要充分落实“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课标要求, 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以自己的讲授代替孩子的探究, 让学生们在互动探究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数学实践中, 去检验、巩固、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学生对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先出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然后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将其展开, 这样学生就可以很清楚地掌握每个面的长和宽, 若不清楚的地方, 可以再现知识点, 以此突出重点, 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 及时的评价反馈环节
小班化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针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问题解决、抽象表达等教学环节外, 还必须要重视课堂评价反馈环节的处理。由于是在网络环境下, 很多的教学内容都已经在课前完成, 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花费在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上, 也有充裕的时间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判断分析, 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在这样的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变的更加清晰, 同时效率也更加高。教师要将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总结的方法, 学会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得失评价以及定性定量评价, 用多元的评价手段来强化小班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保证评中有得, 评之有度。例如:小班化教学中, 教师可以改变学生数学作业的评语评价方式, 用“激励评语、激励公式、进步小星’等形式, 让学生在温馨的激励中不知不觉改变自己的数学学习行为。对爱动脑的学生可以在作业本上写上“你的见解与众不同, 让老师耳目一新”, 对后进生可以写上“你的进步给老师带来好心情, 谢谢你的小进步哦!”。学生作业的评价公式是“优上=优+格式规范、优上=优+与众不同、优上=奇思妙想、优上=优+字迹工整”等等, 这样的评价形式打开了小学生心灵的窗户, 使枯燥冰冷的作业评价成为师生间情感交流融合的一种渠道, 从而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效促进了小班化数学的质量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小班化教学保障策略
1. 师生之间构建平等对话情境
无论是传统数学课堂, 亦或者是小班化数学课堂, 平等的对话情境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环境下,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教师是否能够为学生构建平等的对话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在农村地区的很多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还比较陈旧, 同时获得的专业培训机会也相对较少, 特别是很多教师认为课堂的主体应当是其本身, 从而剥夺了学生上课发言的权利, 这样即使课堂内容再丰富也无法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做起, 在提升自身计算机技能的同时还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让教师意识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重要性,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 还要创设平等对话情境, 给予学生更多平等交流的机会, 而教师则应当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来看待学生的发言, 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小班化教学的效果。比如:小班化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中, 常用的形式有游戏、谈话、儿歌、故事、典故, 现在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动画展示、情境创设、模型展示等等, 这样多元的导入形式, 让原本枯燥无味、浅显平淡的数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 把抽象知识趣味化, 将知识融合在多彩的活动之中, 这就是小班化数学教学的网络资源的优势所在。
2. 指导学生交流合作
小班化教学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讲解往往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具感染力。对于教师而言, 仅仅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特别是在网络技术支持下, 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 从而使得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促进学生进入自我学习的新境界, 同时品尝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因此, 教师在开展网络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需要注重对学生交流合作的引导, 只有让他们最终回归到自我学习习惯养成上, 才能真正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小班化数学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预设“学习单”, 通过这种形式增大合作交流的密度和力度。学习单预设为“预习单”、“检测单”、“拓展单”等小单子, 强化课前预习、课中强化、课后巩固拓展的效度, 使信息技术和小班化融合的更加紧密, 让数学教学来得更加扎实有效。
3. 培养学生质疑和总结的习惯
受农村环境的影响, 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比较差, 同时受到传统尊师重教思想的约束, 他们往往将教师的话当成权威, 丧失了质疑意识。而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反思, 从而对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思考, 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教师。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动画制作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简述,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让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教学“分解质因数”时, 我常常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剖析质疑, 学生会提出了什么是质因数、怎么分解、学会了有什么用、质因数和质数、因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为题,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筛选和归纳, 导学结合, 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准确。
综上所述, 网络技术的大力发展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进程中, 我们更要注重对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结构的研究, 同时合理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去达成教学目标, 使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空间变得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许云贵.数学教学语言的七点特性[J].黑龙江教育.1998 (12) .
[2]张峰.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J].黑龙江教育.1998 (12) .
化教学结构 第5篇
结构和边界--英语谓补句语法化研究
英语及物动词后面所要求的必要成分称为该动词的补足成分.谓词性的补足成分是一个复合成分,由一个动词加上一个显性或隐性的动作主体构成.影响各类有谓词性补足成分的`句子句法结构格式化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单位的结构边界律.正是语言运用者对有关事件的结构及其边界的认识投射到语言运用上来,凝固成为有谓词性补足成分的句子运用的规则,从而促成了有谓词性补足成分的句子的句法结构格式化,成为三类不同的有谓词性补足成分句子表达格式.
作 者:徐盛桓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外国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H043 关键词:谓词性的补足成分 结构边界律 句法结构格式化化教学结构 第6篇
杂化轨道有以下特征:
1.只有能量相近的轨道才能杂化。常见的杂化类型有sp、sp2、sp3等。
2.形成的杂化轨道的数目等于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的数目。
3.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大于原来的原子轨道。因为杂化轨道的形状一头大,一头小,它用大的一头与其他原子成键。
4.不同类型的杂化,杂化的空间取向不同见表1。
表1杂化类型和杂化轨道空间取向的关系
杂化类型杂化轨道夹角杂化轨道空间取向举例sp180°直线BeCl2sp2120°平面三角形BF3sp3109°28′正四面体CH4原子轨道杂化后,如果每个杂化轨道的成分完全相同,则称其为等性杂化。等性杂化的杂化轨道空间取向与分子的空间取向是一致的。例如,CH4中的中心碳原子用一个s轨道和3个p轨道杂化成4个完全相同的sp3杂化轨道(每个杂化轨道都含14s、34p轨道的成分),4个氢原子在四面体方向与4个杂化轨道成键,因此CH4分子构型也是四面体。如果原子轨道杂化后,杂化轨道所含的成分不完全相同,则称其为不等性杂化。在不等性杂化中,特别是有些杂化轨道被孤电子对占据时,杂化轨道空间取向与分子的空间构型就不相同了。例如,H2O中的中心原子氧用一个s轨道和3个p轨道杂化成4个s成分和p成分不完全相同的不等性sp3杂化轨道,其中两个轨道各有1个未成对电子,与氢成键;另两个轨道则各有一对孤电子对,它们不参加成键。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的相斥作用,影响到O—H键之间的夹角,使夹角被压缩到104.5°,所以水分子中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之间排列成“V”形,具有104.5°的键角,这与杂化轨道的空间取向是正四面体型是不相同的如图1所示。
图1按照杂化轨道理论推断分子结构式的步骤如下:
1.先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分子的构型。
2.再根据分子构型并参考中心原子外围电子构型确定中心原子采取的杂化轨道类型。如果分子构型是直线型则可能采取sp杂化;如果是平面三角形(夹角120°),则可能是sp2杂化;如果是正四面体(夹角109°28′),则可能是sp3杂化。
3.将中心原子与配位原子按上述杂化情况写成σ键。
4.再由中心原子与配位原子剩余的外层电子,按生成大π键的三个条件来考虑是否可能生成大π键。当然也可能生成双原子间的π键。
例1OF2的分子结构。
从实验结果知其键角为109°左右,所以中心氧原子采取的是sp3不等性杂化(如图2所示):
图2氧原子给出sp3杂化轨道上的2个成单电子与配位原子氟形成σ键;氧原子其余4个电子为两对弧对电子处在2个sp3不等性杂化轨道中,这样再无多余的电子与氟原子化合。由于此sp3不等性杂化轨道与氟原子的p轨道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图3所以不能形成大π键。所以OF2结构式如图3所示。
例2O3的分子结构。
经测定知O—O间键长为127.8pm,在单双键之间,键角为116°49′,所以中心原子采取的是sp2不等性杂化。(如图4所示)
图4由图5于符合形成大π键条件,所以可形成三原子四电子离域π键(Π43),分子结构式如图5所示。(收稿日期:2015-09-15)键生成最多原理。在有氢键物质的内部,会始终有一定数量的氢键存在。
3.氢键的键能与键长
氢键的键能是指破坏H…Y键所需要的能量。氢键的强弱与X和Y的吸引电子能力强弱有关,吸引电子能力越强氢键越强;氢键的强弱还和Y的半径大小有关,半径越小就越能接近X—H,所成氢键也就越强。因此F—H…F是最强的氢键,O—H…O次之,O—H…N又次之,N—H…N更次之。常见氢键的强弱顺序为:
F—H…F>F—H…O>O—H…O>O—H…N>N—H…N
元素氯的吸引电子能力虽然很强,但氯的原子半径也很大,所以氢键O—H…Cl很弱。
氢键的键长是指X—H…Y,中X与Y原子的核间距离。在HF缔合而成的(HF)n缔合分子中,氢键的键长为255pm,而共价键(F—H间)键长为92pm。由此可得出,H…F间的距离为163pm。可见氢原子与另一个HF分子中的氟原子相距是较远的。
4.氢键的分类
氢键可分为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两大类。一个分子的X—H键与另一个分子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间氢键。例如,水、液氨、甲酸等存在分子间氢键。除这种同类分子间的氢键外,不同类分子间也可形成氢键,例如:
在某些分子如邻硝基苯酚中羟基O—H也可与硝基的氧原子形成氢键:
这种一个分子的X—H键与它内部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内氢键。由于受环状结构中其它原子的键角的限制,分子内氢键X—H…Y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会使分子钳环化。
显然,分子的缔合作用,是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的钳环化,则是由于形成分子内氢键所致。
5.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1)对熔点、沸点的影响
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液体气化,必须破坏大部分分子间氢键,要使晶体气化,也要破坏一部分分子间氢键,这都需要较多的能量。所以形成了分子间氢键的化合物的熔沸点要比没有形成氢键的同类化合物的熔沸点要高。如氧族元素,H2Te、H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本族氢化物熔沸点依次降低的趋势,熔沸点猛升,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
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使物质的熔沸点降低.例如邻、间、对硝基苯酚的熔点分别为:45℃、96℃、114℃。为什么间位、对位硝基苯酚的熔点较高,而邻硝基苯酚的熔点较低呢?这是由于间位、对位硝基苯酚中存在分子间氢键,熔化时必须破坏其中的一部分氢键,所以熔点较高;而邻硝基苯酚中已构成分子内氢键,不能再形成分子间氢键了,所以熔点较低。
(2)对溶解度的影响
如果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则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增大;如果溶质分子钳环化,即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降低。如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之比为0.39,显然前者溶解度较小,这是因为邻硝基苯酚的羟基通过氢原子能与其邻位上硝基的氧原子钳环化,形成分子内氢键,就不能再同水中的氧原子形成分子间氢键,因此溶解度小;而对硝基苯酚的羟基,能同水的氧原子形成分子间氢键,促使其在水中的溶解,因此溶解度大。钳环化的化合物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与上述情况相反。
(3)对酸性的影响
若苯甲酸电离常数为K,则其邻、间、对位羟基取代物电离常数分别为15.9K、1.26K和0.44K;若左右两个邻位均有羟基则电离常数为800K,这是由于邻位羟基与邻位羧基氧原子形成氢键,减弱了羧基氧原子对氢的吸引力,从而增加了羧基中氢原子的电离度。
机械弹性车轮的结构参数化设计 第7篇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每年约有26 万起交通事故是由轮胎故障所引起的,通常当车速达160 km/h以上时,爆胎所造成的死亡率接近100%[1]。因此,安全车轮的研制成为国内外轮胎公司和汽车企业关注的焦点。目前技术比较成熟的安全车轮是在传统充气轮胎的设计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自封型安全轮胎、内支撑型安全轮胎等。此外,人们正在探索研制新的安全轮胎,如无充气TWEEL车轮[2]、负泊松比N-轮[3]和弹性车轮[4,5]等。
机械弹性车轮作为一种新的安全车轮,集橡胶轮胎和轮毂为一体,能够避免轮胎穿孔、爆胎等危险情况的发生,从而有效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性[6]。文献[7-9]对其基本构成、工作原理、通过性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机械弹性车轮设计是一个十分具体又复杂的过程,其具体性主要体现在存在大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零件,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弹性环结构形状千变万化且存在大量设计规范。如果机械弹性车轮的结构尺寸发生细微变化或者结构不满足强度、刚度等要求,则需要进行重复设计。所以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将参数化设计引入机械弹性车轮的设计过程,建立机械弹性车轮的结构参数化设计平台ME-Wheel Design,以交互的方式对其进行设计,从而提高机械弹性车轮研发的效率。
1 机械弹性车轮结构及力学分析
1. 1 机械弹性车轮结构
机械弹性车轮结构如图1 所示。机械弹性车轮主要由车轮圈、铰链组及轮毂组构成。车轮圈内部预埋弹性环支撑骨架,由卡环组将多股钢丝构成的多组弹性环锁卡在一起,不仅可以起到车轮的支撑作用,而且可以保证一定的弹性,在车轮圈的外部包裹橡胶形成胎面。车轮轮毂与车轮圈通过等角度布置铰链组连接,铰链组起到缓和冲击及传递转矩等作用,整个车轮通过轮毂用螺栓与汽车半轴连接。
1. 2 机械弹性车轮力学分析
1. 2. 1 车轮圈受力分析
由新型机械弹性车轮的支撑结构可知,当车轮承受静载荷时,只有上半部分的铰链组受拉承载,下半部分的铰链组受压后绕铰接点弯曲变形而不承受载荷。忽略车轮外圈变形对铰链组布置角度的影响,则新型机械弹性车轮的静承载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
设单轮所受静载力大小为Fz,考虑到受力对称,上半部分各铰链组受力依次为F3、F2、F1、F2、F3,根据平衡方程以及变形协调条件可得
1. 2. 2弹性环受力分析
根据弹性环左右对称性,同时忽略其变形造成的角度影响,可将弹性环沿竖直方向分成左右两部分进行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左右两部分的受力情况一致,计算左半部分即可。将其左半部分分为AB、BC、CD、DE四段,设上下对称支撑力分别为F4和F5,弹性环半径为r。
假定车轮受力平均分配到5个弹性环上,则F'1=F1/5,F'2=F2/5,F'3=F3/5。由平衡方程可得
根据图3 所示的计算模型,对弹性环分段进行受力分析。对AD段,建立图4 所示的分析模型,其中,设AB段弯矩为M1(α),剪力为FS1(α),轴力为FN1(α); 设BC段弯矩为M2(α),剪力为FS2(α),轴力为FN2(α);设CD段弯矩为M3(α),剪力为FS3(α),轴力为FN3(α),由平衡方程可得
当 α ∈[0°,30°]时,有
当α∈(30°,60°]时,有
当α∈(60°,90°]时,有
对CD段,建立图5所示的分析模型,设弯矩为M4,剪力为FS4,轴力为FN4,α∈[0°,90°],由平衡方程可得
剪力FS1(α)、FS2(α)、FS3(α)、FS4(α) 以及弯矩M1(α)、M2(α)、M3(α)、M4(α) 是关于 α 的函数,通过求导可得每段剪力的最大值分别为FS1max、FS2max、FS3max、FS4max,同理可得每段弯矩的最大值分别为M1max、M2max、M3max、M4max,则可求得弹性环的最大剪力FSmax和最大弯矩Mmax:
1. 2. 3外悬毂销轴受力分析
车轮滚动半径为r1,车辆最大牵引质量为mTmax,驱动轮个数为nq,所以分配到每个车轮的牵引质量m1= mTmax/ nq,车身质量引起的牵引力为Fm,所以每个车轮受到的牵引力矩为
外悬毂通过n对销轴和铰链组连接,共有n对力矩,则每对销轴受到的力矩T1= T / n。
1. 2. 4铰链组结构受力分析
图6 所示为铰链组结构图,铰链1、铰链2 和铰链3 通过销轴连接在一起。
假定扭转时铰链组与轮毂外径相切,销轴4连接处承受的合力为Fdl,轮毂外径为r,销轴4 对悬毂的力Fd= T1/ r。车轮铰链组拉直后与垂向夹角为 α,将铰链3 简化为L形杆,设销轴3 所受力为Fcx、Fcy,销轴5 所受力为Fe,设销轴1 所受力合力为Fa,其周向和径向分力分别为Faz、Far,其受力如图7 所示。根据平衡方程可得到各销轴受力情况。
1. 2. 5卡环危险部位受力分析
图8 所示为卡环组的结构,由于车轮圈是将卡环用橡胶包裹形成的,考虑车轮工作情况的受力分析可知,卡环与铰链的连接处是其受力最大的危险部位,故分析其受力情况。
设车轮铰链组拉直后与垂向夹角为 α,则受到的最大周向力为链条给予的拉力的分力,即
则对于根部,最大弯矩为
其中,lzw指其危险部位至根部长度,如图8 所示。
2 机械弹性车轮的重要结构参数分析
2. 1 重要结构参数分类
机械弹性车轮的重要结构参数主要分为主参数、从参数和独立参数。其中,主参数控制整个零件的形状特征,又称为驱动参数;从参数主要通过国家标准和工程设计准则、企业标准和经验以及分析计算结果等来确定与主参数之间的联系;独立参数相对主参数和从参数来说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其变化的影响。机械弹性车轮结构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
2. 2 自上而下参数约束关系的建立
自下而上参数约束关系的建立,是一种为了避免主参数驱动变形出错的建模技巧,即从基础特征开始,建立一个特征定义一步尺寸,并同时建立与上层之间的约束关系。机械弹性车轮的参数约束关系如图9 所示。
3 机械弹性车轮结构参数化设计实现
3. 1 总体结构设计
ME-Wheel Design是基于VC + + 开发的适用于机械弹性车轮结构参数化的设计平台,该系统由总体设计模块、车轮圈设计模块、轮毂设计模块、铰链组设计模块、整体装配设计模块组成。各个模块相互独立,但又有一定的联系:五大模块完成各自对应的设计内容,设计结果保存在相应的工程数据库中;设计中的某些参数需从其他模块的工程参数库中调用。ME-Wheel Design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流程如图10 所示。
注:主参数用P表示,从参数用N表示,独立参数用I表示。
3. 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搭建
机械弹性车轮的设计过程需要查询大量轮胎行业标准及设计手册的大量数据,ME-Wheel Design系统借助Access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Access数据库建立零件参数数据库之后,以ADO作为数据库访问接口实现对数据的调用、修改、添加等访问操作。实例运行后,ADO访问弹簧钢材料及力学性能如图11 所示。
3. 3 结构参数校核的设计实现
以车轮圈设计模块的结构校核的设计实现为例进行重点介绍,其他模块结构校核的设计实现类似。车轮圈模块的校核分析流程如图12 所示。
车轮圈设计校核分析主要包括弹性环校核分析、卡环组校核分析和橡胶层校核分析。首先,弹性环结构相对简单,弹性环校核分析无需进行几何约束校核,只需进行强度校核;其次,卡环组校核分析需进行几何约束校核和危险面强度校核;最后,橡胶层校核分析只需进行几何约束校核,确定合适的设计参数。
3. 4 零件参数化的设计实现
3. 4. 1 零件参数化模型库的搭建
参数化设计方法的目的是存储设计的整个过程,从而设计出一系列的产品模型。不同型号的产品往往只是尺寸不同而结构相同,映射到几何模型中,就是几何信息不同而拓扑信息相同。因此,在对零件进行拓扑结构归类的基础上建立参数化模型,所有的参数化模型构成参数化模型库。
以弹性环参数化模型的搭建为例进行说明。弹性环的钢丝根数不同,钢丝排布也有所差异,钢丝根数分别取8、9、10、12 时,钢丝排布见表2。
首先,根据钢丝根数的不同,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弹性环三维模型样板;其次,利用Pro /E的Family Table、Pro / Program等功能模块,在已创建的弹性环三维模型样板的基础上,建立一组可以完全控制三维模型形状尺寸的主控参数(即钢丝半径rx、弹性环半径Rx和钢丝材料等),进而实现参数化模型的建立。该参数化模型不仅定义了几何信息,而且定义材质库或指定密度等非几何信息。
3. 4. 2 零件参数化程序的设计流程
Pro / Toolkit二次开发共分为同步模式和异步模式。ME -Wheel Design系统采用异步模式的Pro / E二次开发技术,机械弹性车轮的零件参数化设计过程可独立于Pro /E运行,并且可以实现其他CAD系统的无缝结合。零件参数化程序设计流程如图13 所示。
程序流程的核心是将用户输入的外部参数与参数化模型的内部参数建立关联关系。首先从参数化模型库中将待设计的模型调入Pro /E内存,并初始化模型及其内部参数;其次定义参数对象和参数值对象,用来存储用户输入的设计参数值;最后将模型参数与定义的参数值对象建立关系,用户输入的设计参数值传递给参数化模型的内部参数,再生后可得到新的模型。实例运行后,零件弹性环参数化模型再生如图14 所示。
3. 5 工程图参数化的设计实现
如上文所述,零件参数化模型定义了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Pro /E具有全数据相关的特点,零件参数化模型定义的所有信息可以通过传递工程模板传递到工程图中。本文工程图的参数化就是对工程模板的参数化,其设计流程如图15所示。
工程图参数化设计程序实现的核心函数是Pro Drawing From Tmplt Create ( ) 。在调用该函数之前必须为新创建的工程图制定工程图模板库并设置工程图配置文件,系统将会按照工程图模板自动生成相关视图。实例运行后生成铰链3 的工程图。
4 实例
首先,按照设计要求获取机械弹性车轮设计的主参数值,见表3;其次,围绕主设计参数展开一系列设计,主要包括胎圈设计、铰链组设计和轮毂设计;最后,在ME-Wheel Design系统的主设计界面,点击“生成装配件”按钮,系统自动生成变型设计的机械弹性车轮。铰链组个数从12 变成8,变型前后如图16 所示。
5 结论
(1)综合了VC + + 语言、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和Pro /E软件各自的优点。
(2)具有高质量的用户界面,在实用的基础上,强调操作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友好性。
(3)计算与图形系统一体化,可实现机械弹性车轮结构的参数化计算与绘图,实用性良好。
(4)实现了基于Pro /E的二次开发子系统与CAD的无缝集成,不仅可以作为Pro / E系统的插件使用,而且可以独立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汉堂.安全轮胎的发展前景[J].特种橡胶制品,2008,29(3):61-68.Li Hantang.Developing History and Foreground of Run-flat Tires[J].Special Purpose Rubber Products,2008,29(3):61-68.
[2]Bras B,Cobert A.Life-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Michelin Tweel Tire for Passenger Vehicles[J].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ssenger Cars-Mechanical Systems,2011,4(1):32-43.
[3]马正东.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超轻重量非充气轮胎结构:中国,201110401962.4[P].2012-07-04.
[4]Cardile D,Viola N,Chiesa S,et al.Applied Design Methodology for Lunar Rover Elastic Wheel[J].Acta Astronautica,2012,81(1):1-11.
[5]赵洪伦,许小强,沈钢,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弹性车轮的开发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2):196-200.Zhao Honglun,Xu Xiaoqiang,Shen Gang,et al.Study on Developing Resilient Wheels for City Rail Transit Vehicles[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3,31(2):196-200.
[6]庄继德.现代汽车轮胎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7]岳红旭,赵又群.一种新型安全车轮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2,23(11):1380-1385.Yue Hongxu,Zhao Youqun.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New Safety Wheel[J].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2,23(11):1380-1385.
[8]Wang Wei,Zhao Youqun,Jiang Cheng,et al.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for a New Mechanical Elastic Wheel[J].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2013,34(3):261-266.
四连杆门座机结构计算参数化 第8篇
四连杆门座机结构所受载荷繁多, 工作工况复杂, 给结构计算带来了极大困难。传统手工计算需要单独建立各个构件的简化力学模型逐一计算, 计算公式繁琐, 载荷传递复杂, 计算工作量巨大, 设计效率低下, 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实的需求。采用有限元计算可以将设计人员从纷繁的公式和数据中解脱出来, 但手工建立有限元模型和进行后处理仍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且计算模型无法通用, 对不同型号的机型仍要重复建模和后处理过程。因此, 实现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参数化和后处理的程序化可以显著地提高设计效率, 本文利用APDL语言建立四连杆门座机参数化计算模型, 结合VB编程实现计算参数的界面赋值以及后处理的数据处理, 使设计效率显著提高。
2 参数化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图1所示的是一种在港口装卸中常用的机型, 该门座机结构主要由臂架系统 (包括象鼻梁、大拉杆及主臂架) 、立柱平衡系统 (包括小拉杆、平衡梁、上转柱) 、转盘、门架 (包括圆筒体、横梁、端梁) 、运行机构 (平衡梁、台车架) 、变幅齿条构成, 其主要构成及简化后力学模型如图2所示。分析各构件的结构特征可知, 构件截面形状大多由箱形、矩形、管状、工字型等构成;构件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是其截面尺寸的5倍以上, 采用梁单元建立参数化模型较为合适。beam188单元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 考虑横截面剪切变形和翘曲变形的影响, 支持截面选择, 单元前后处理功能强大, 本文采用beam188单元模拟各构件, 用mass21单元模拟集中质量 (配重及机构质量) , 各构件长度尺寸、截面尺寸、集中质量定义为参数。
用APDL语言建立整机有限元计算模型的程序结构如图3所示, 各模块内容及要点介绍如下:
程序开始主要包括定义分析类型、定义单元、定义材料属性等。
参数赋值定义尺寸、载荷参数并赋值。尺寸参数是指结构的特征尺寸 (长度、截面、变截面位置等) , 用于建立几何模型、定义单元截面。载荷参数包含集中质量、起升载荷、各机构运行速度、起制动时间等, 为加载模块提供载荷数值。
建立几何模型先定义关键点, 由关键点生成线, 建立整机的线体模型。关键点坐标通过尺寸参数定义, 指定关键点编号。由关键点生成线的过程中应保证线法向的一致性, 同时指定每段线划分单元的数量。
定义单元截面为每个构件定义截面, 截面尺寸用定义的参数表示, 截面类型从ANSYS截面库中选择, 主臂架、平衡梁、端梁等构件为变截面构件, 将其定义为变截面梁 (taper beam) 。
网格划分网格划分之前先将截面属性赋予每段线, 线编号与截面编号之间建立固定的映射关系。划分网格后注意观察截面位置是否正确, 对截面位置错误的单元, 通过修改截面参数、定义方向节点、修改线体法向等方法调整截面位置。
连接处理由于beam188单元在连接处生成刚性节点, 但臂架系统、平衡系统中多处连接形式为铰接, 在这些位置须通过自由度释放建立铰接点, 通过endrelease命令可以实现自由度的释放。门架圆筒体与转盘之间则通过耦合自由度建立刚性连接。
模型约束根据结构是否承受大车运行偏斜侧向载荷将对模型的约束分为两种情况, 约束位置如图4所示, 施加约束如表1所示 (“0”表示约束, “/”表示自由) 。
加载、求解《GB/T 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中的载荷组合表详细地规定了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载荷及载荷组合, 共计18种载荷组合 (A1~A4、B1~B5、C1~C9) , 但并不意味着每种载荷组合都要计算, 计算中应根据起重机工况要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载荷组合。根据门座机实际的受载特点, 选择A1、B1、B5、C1、C2、C8共计6种载荷组合。由选择的载荷组合可知, 对应于门座机的一个工作幅度有6种载荷组合, 假设选取4个典型的工作幅度, 则需计算24种工况, 是典型的多工况载荷组合问题, 可以每种工况单独加载计算, 也可以通过载荷工况组合运算实现。在ANSYS中实现载荷组合用两种方法: (1) 通过载荷组合文件进行载荷组合; (2) 通过结果文件进行载荷组合。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让当前数据库中的结果数据和其它独立文件中的结果数据进行运算实现载荷组合, 避免了因POST1每次只能读入一个结果序列而带来的后处理上的麻烦。
后处理后处理中需要提取出我们需要的结果数据, 作为判别设计可行性以及进一步计算的依据。beam188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单元输出选项, 基于这些输出项, 可以人为进行组合运算得到所需结果。以von-sises应力为例, beam188可以生成von-sises应力云图, 虽无法直接输出von-mises应力数据, 但单元输出选项包含各项轴力、剪力数值, 通过对单元的这些输出选项进行计算合成, 可以实现单元von-mises应力数据提取。对于门座机而言, 由于各个构件的结构形式、材质、受力特点各不相同, 其控制条件也各不相同, 在后处理中应对每个构件的计算结果分别提取。
3 VB程序界面开发
VB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程序设计语言, 其最主要的特点为:可视化界面设计、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以及对电脑配置要求低。
利用ANSYS进行整机参数化建模、加载、求解以及数据输出, 需要大量参数的输入, 在APDL源程序中逐一赋值、修改操作麻烦, 且容易出现错误。因此, 本文基于VB开发程序界面, 通过程序界面实现参数输入、生成APDL计算程序后进行ANSYS操作。图5为“四连杆门座机参数化有限元分析系统”输入界面。
该系统可以对构件的截面参数、截面类型、计算工况、单元密度、风向、货载偏摆方向进行选择输入, 以生成对应机型的APDL程序命令流。同时, 可以对输入的机型参数进行命名、存储, 对不同的机型通过输入名称进行读取数据。生成的APDL命令流在Code out界面输出, 如图6所示, 通过“Print”输出txt格式的命令文件, ANSYS程序读取生成的APDL命令文件, 自动执行计算及后处理数据输出。
4 计算实例
以MQS2533为例, ANSYS读取VB生成的APDL命令文件后生成的某工况有限元模型如图7所示, 计算应力云图如图8所示, 各构件von-mises应力结果如表2所示, 应力单位为MPa。
5 结语
本文介绍了通过APDL和VB编程实现四连杆门座机的结构计算参数化的思路, 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际, 显著提高了设计效率, 为实现不同型号四连杆门座机快速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MPa
摘要:以四连杆门座机中一种常见的机型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 利用APDL语言编写有限元计算程序, 通过VB编程实现计算参数的界面赋值以及后处理结果的提取, 从而实现该类型门座机结构计算参数化。
关键词:四连杆门座机,参数化,有限元,APDL,VB
参考文献
[1]王新敏.ANSYS工程结构数值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2]GB/T3811-2008, 起重机设计规范[S].
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第9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采用Visual Lisp语言对Auto CAD进行二次开发, 编制盾构隧道管片参数化设计程序。程序允许用户输入决定管片形式的60 多个独立参数, 自动生成管片的3D模型, 再利用Auto CAD自带的投影和剖切功能, 自动生成2D图纸并进行尺寸标注。该程序成功应用在上海市虹梅南路隧道管片结构的设计中, 大大提高管片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也为其他地下工程结构参数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 工程概况
虹梅南路- 金海路通道越江段工程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和奉贤区的交界处, 北起虹梅路、永德路交叉口, 先后穿越多条城市干道及黄浦江, 终点至西闸路以南约500 m, 全长约5 260 m[2]。其中盾构段采用东西线2 条平行隧道, 长度均为3 390 m。盾构段隧道外径14.5 m, 管片厚度0.6 m, 环宽2.0 m。管片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 抗渗标准P12。盾构段最大覆土为43 m, 设计最大水压达到5.8 kg/cm2, 穿越的主要地层有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黏质粉土、砂质粉土、粉砂层等。
2 管片3D模型设计
盾构隧道管片形式复杂, 2D图纸反映3D模型的投影和剖面。相比2D图纸, 3D模型反而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因此, 首先创建管片结构的3D模型。以标准块为例 (见图1) , 在Auto CAD中创建管片3D模型的步骤如下。
1) 创建整体管片轮廓。创建管片的矩形截面以及沿着内弧面一个完整的圆环。在Auto CAD中通过旋转拉伸生成整体圆环。
2) 对整环管片进行分块。以x轴、y轴形成的平面切割整体圆环。将半个圆环绕z轴旋转标准块管片的分块角度, 再以x轴、y轴形成的平面切割圆环即可得到相应管片的分块实体。
3) 对分块管片挖孔。管片上游手孔、螺栓孔、剪力销孔、注浆孔等需要准确表达。同时沿管片四周还设有防水条槽、当砂条槽等。对这些槽孔先单独建模, 通过旋转和平移等手段, 形成真实的3D管片模型。
3 管片2D图纸设计
盾构隧道管片钢模的放样和定位仍需2D设计图纸的表达。以往的管片图纸设计需要设计人员拥有极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即便如此, 由于管片结构多呈非直线状, 图纸中许多地方无法准确绘制, 只能示意性表达。
3.1 自动生成平面图纸
由于已经得到3D管片模型, 利用Auto CAD自带的3D投影功能自动生成平面图纸。其步骤如下[3]。
1) 进入图纸 (布局) 空间, 生成一个视口, 在视区中调整视口大小至合适。
2) 激活视口, 调用solprof命令, 拾取3D模型作为目标选择, 对以后的提示均用回车响应, 即可得到3D模型在当前XY平面上的投影图。与3D模型重叠在一起, 但所处图层不同, 投影的可见轮廓在PV图层, 不可见轮廓在PH图层, 并分别以块的形式存在。
3) 关闭3D模型所在的图层, 将PV、PH图层上的块用explode命令炸开。修改相应的线形、颜色、图层等, 使其符合制图要求。
4) 重新打开3D模型所在的图层, 根据下一张图纸投影角度的需求将3D模型旋转至相应位置。重复上述过程, 生成新的2D投影图纸。
3.2 自动生成相应位置的剖面2D图纸
同理基于管片3D模型, 利用Auto CAD自带的剖切功能自动生成相应位置的2D剖面。2D剖面图位于XY平面上, 因此3D模型的剖切面选择为XY平面, 具体步骤如下。
1) 调整3D模型角度, 使得模型在XY平面上的剖面正好是需要的剖面。
2) 调用section命令, 拾取3D模型作为目标选择, 指定剖切截面为XY, 即可得到3D模型在当前XY平面上的剖面图。
3) 上述得到的剖面图为一面域, 采用explode命令炸开。修改相应的线形、颜色、图层等, 使其符合制图要求。
4) 根据下一张剖面图纸角度的需求, 将3D模型旋转至相应位置。重复上述过程, 生成新的2D剖面图。
4 参数化程序编制
决定盾构隧道管片形状的参数众多, 某些参数的改变将极大改变结构的形式, 导致新的设计。现把这些参数视为待定变量, 通过编写程序以最通用的方式实现管片图纸的设计。
Lisp (List Processing Language) 语言是人工智能领域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是一种计算机表处理语言。Visual Lisp语言嵌套于Auto CAD内部, 是Lisp语言与Auto CAD有机结合的产物。Visual Lisp是为二次开发Auto CAD而专门设计的编程语言[4]。Visual Lisp可以调用Auto CAD所有的命令, 同时也拥有极为丰富的函数, 使得Auto CAD不再是交互式的CAD软件, 实现最通用的参数化设计。
根据通过管片3D模型自动生成2D图纸的思路, 将决定管片形状的60 多个参数视为待定未知变量, 采用Visual Lisp编制相应的程序。盾构隧道管片参数化设计程序界面如图2 所示。同时采用DCL语言编写程序界面, 使得程序使用更友好。在相应界面中输入合理的管片尺寸参数, 即可快速生成相应管片的2D和3D图纸。
5 工程应用
虹梅南路越江隧道盾构段外径14.5 m, 管片厚度0.6 m, 环宽2.0 m。管片分块数为10 块, 由7 块标准块 (S1~S7) 、2 块邻接块 (S8、S9) 和1 块封顶 (S10) 块组成, 采用错缝拼装的形式。其中7 块标准块形式相同, 分块面为径向;封顶块的两侧分块面设有楔形量;邻接块与封顶块相连端采用相同的楔形量。工程管片结构设计采用参数化设计程序。选择需要设计的管片类型, 并输入相关设计参数, 在短短几秒内即可得到相应的3D模型和2D图纸。其中主要的2D投影和剖面见图3~ 图5。
6 结语
本文突破常规的管片2D制图方法, 提出先建立3D模型再自动生成2D图纸的全新思路, 并采用Visual Lisp对Auto CAD进行二次开发, 编制管片参数化设计程序。使用该程序可以在几秒钟内生成管片的3D和2D图纸, 即使输入参数发生变化, 也能在第一时间内生成全新的图纸, 极大提高管片结构设计效率和质量。该程序成功应用于虹梅南路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图纸的设计中, 同时也为其他地下工程结构图纸的参数化设计提供极强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凤祥, 朱合华, 傅德明.盾构隧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李乔松, 白云, 李林.盾构隧道建造阶段低碳化影响因子与措施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 2015, 52 (3) :1-7.
[3]谢有才, 刘福华, 潘凤章.Auto CAD中由三维模型创建轴测图和二维投影图的改进[J].机械设计, 2004, 21 (7) :42-44.
结构损伤识别中的正则化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损伤,识别,反问题,正则化
1 概述
工程结构的可靠性问题关乎生命财产安全,在学术界和工程界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要确保结构的可靠,需要及时发现结构的损伤情况。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结构发生损伤是一种正问题,对损伤进行识别是一类典型的反问题。当前各类反问题研究中都面临一个突出障碍,就是不适定性[1]。
对结构的损伤识别问题来说,反演需要基于一定的原始资料,主要是位移、频率、振型等,这些资料一般是通过监测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的。由于测量误差、测试条件或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造成反演出的损伤信息不能达到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的完全满足,出现不适定问题(损伤可能识别不出来;对应有多种损伤情况、不能唯一确定;识别结果不抗噪)[2,3]。所以对不适定性的处理,是结构损伤识别研究中的重点。
求解反问题的一个普遍框架是采用正则化方法。正则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一族与原问题相“邻近”的适定问题的解去逼近原问题的真解。
利用正则化方法可以把不适定的问题转化为适定的。例如,设有一个一般性数学问题:Az=u,z∈F,u∈U,对于适定性问题而言,A-1在空间U上有定义,单值而且连续,z=A-1u;然而对不适定问题,A-1性质很差,不能用上式求解。正则化方法在数据具有误差时构造带有正则参数的适定问题[4],当正则参数趋于其极限时,该适定问题的解趋于条件适定问题的解[5]。
正则化通过使逆变换算子平滑化,让其求解空间变得窄小以保证解的唯一性[6],现在已成为求解反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它并不是一种唯一性的方法,而是在一个统一思路下,包含多类型的具体求解方法。最常见的正则化策略是Tikhonov正则化和Landweber迭代,此外还有其他若干方法。为了有助于结构损伤识别问题的研究,本文将对主要的正则化方法进行综述。
2 正则化方法分类
2.1 Tikhonov正则化方法
Tikhonov于1963年在其开创性的工作[7]中提出了正则化方法,这一方法为处理反问题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理论基础,后来的发展和推广都源于此。
考虑如下算子方程:
寻求解的稳定近似过程可以归结为:
1)构造正则算子;
2)选择正则参数a,使之于原始数据误差水平δ。
在正则算子的构造方面,Tikhonov详细讨论了基于变分原理的构造方法,以及借助于积分变换将其在象空间中实现的方法。文献[8]将Tikhonov正则化方法用于结构的损伤识别之中,从结构静力平衡方程出发,结合有限元法,提出了一个三步骤的损伤程度定量识别算法。在求解中用Tikhonov正则化方法以处理不稳定问题,正则化方法的作用可通过刚度矩阵条件数的减小来明确衡量。
2.2 Landweber迭代[9,10]
文献[9]提出了R-K型Landweber迭代并研究了它在非线性不适定问题:F(x)=y中的收敛率,其中F:H→H是Hilbert空间H之间的非线性算子。对于具有噪声水平δ的数据,可以证明收敛率能达到O(δ2/3)。此外,文献[10]介绍了另外一种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
2.3 动力系统方法(dynamical system methods)
文献[11]将一类非线性不适定问题(F(t,u(t))=z(t))转化成最小化问题,并通过解决一个新的动力系统来进行求解。通过文中建立的Lyapunov理论证明了求解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前面两种离散化的方法相比,动力系统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弱约束的情况下更容易得到收敛解[12]。
2.4 小波方法
小波方法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集中在图形分析和信号分析领域。在反问题研究方面,文献[13]提出了解第一类算子方程的正则化小波方法(简称RWM)。文献[14]针对不适定的线性系统,提出将系统矩阵看作图象数据,然后应用离散小波变换来得到它的近似逆矩阵的求解方法。文献[15]针对系数为变量的椭圆方程中的柯西问题,提出了一种正则化方法——小波双最小二乘法。基于Meyer小波,可以得到正则化结果与精确解之间的误差。
2.5 最大熵方法
基本思路是用最小化问题的解来逼近原问题的解,得到的解称为最大熵正则化解[16]。
这类方法可用于线性和非线性问题:1)用于线性问题:例如,文献[17]考虑一个从有噪声的数据μ得到一个未知量μ的线性问题,采用了如下的最大熵解形式:在一系列凸约束下的一个凸函数的最小值;2)用于非线性问题:例如,文献[18]针对求非线性算子方程F(f)=g满足f≥0的解(其中,F:D(F)L1(Ω)→L2(Ω)为非线性算子),证明了最大熵正则化解的存在性和收敛性,并考虑了收敛速度逼近等。
2.6 针对Hammerstein型算子方程的修正Newton-Lavren-tiev正则化方法
这类算子方程是非线性问题,如下所示:
其中,A:H→H是一个自跟随算子,其区间R(A)不包含在H之内;F:D(F)X→H是一个非线性算子。X和H都是Hilbert空间。
修正Newton-Lavrentiev正则化方法针对此类问题可给出解答[19]。
2.7 混合型方法
混合型方法针对的是以下形式的非线性反问题:
其中,F:D(F)X→Y是一个Hilbert空间X和Y之间的非线性微分算子。
文献[20]介绍了一种两阶段的三阶收敛方法,可将该方法和Levenberg-Marquardt正则化方法结合起来,在各个阶段使用差异原则作为停止准则,得到一种混合型正则化方法来求解以上问题。
3 结语
化教学结构 第11篇
关键词:“Adj/Adv+(地)+来说” 语法化 语体分布
一、引文
对“……来说”结构进行的研究已有《介词框架“对/对于……来说/而言”的形成和语法化机制》(陈昌来,杨丹毅,2009),《介词框架“PpAu(来说)”研究》(付琨,2004),《介词框架“P…来说”的标记和话题化功能》(付琨,2009),《对……而言/来说"与"就……而言/来说"之比较》(许国萍,2004),《来说的多角度考察》(马青青,2009)。此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对“P+X+来说”结构的共时和历时描写,但“Adj/Adv+(地)+来说”的功能和“P+X+来说”不尽相同,两者语法化的轨迹也不同,其次前人主要集中于对“P+X+来说”中介词P形成的语法化考察,而对“来说”鲜有关注。马青青(2009)虽然论述了“Adj/Adv+(地)+来说”的一些共时特征,但未用语法化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陈昌来、杨丹毅(2009)从历时相论述了“来说”的语法化,所引语料充足,但在语法化的条件和动因上分析得并不充足,因此还有值得深入的地方。李志平(2014)在《“说来”和“来说”及“X 说来/来说”功能差异溯源》中弥补了这一缺点,但是仍未涉及共时状态的语法化趋势描写。因此,对“Adj/Adv+(地)+来说”这一结构的语法化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
语法化的过程是个逐渐扩散的过程,某个语法形式起先只能出现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然后通过重新分析、类推、隐喻等语法化机制而逐渐扩散到更广泛的语境中。然而,不同的文体意味着其语境的综合也不尽相同、使用频率等语法化的条件也不同,因此有些结构更常出现在某类文体中,其语法化的程度也更高。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常见的语法化研究思路有两种,一是研究形式不同但功能相同的各种结构在某一语体中的分布,二是研究同一形式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本文对“Adj/Adv+(地)+来说”的考察便是糅合两种思路,利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的方法对此结构的分布进行分析。
本文所援引语料出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和BJKY北京口语语料库,统计工具为R语言。
二、“Adj/Adv+(地)+来说”结构的语法化
2.1“Adj/Adv+(地)+来说”结构语法化的可能性
Traugott(2003)和Hopper(2003)提到,并不是所有的结构都有被语法化的可能,只有一些表示高度上位义的词或者下位词经过语义泛化之后才有可能被语法化,例如英语中的go,see,say等,典型的语法化实例是英文中的be going to从表示位移的动态短语语法化为将来时态的标记。基于这一原则,“Adj/Adv+(地)+来说”拥有可以被语法化的潜质,因为“来”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趋向动词,“说”则和英语中的say 类似,也能出现在大量语境中,因此它们具备了可以发生语法化的条件。
2.2“Adj/Adv+(地)+来说”的语法化现状
2.2.1“Adj/Adv+(地)+来说”中“来说”的语法功能
在研究“Adj/Adv+(地)+来说”语法化趋势之前,先要探明“来说”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功能。“来说”接在“一般”“具体”“严格”“普遍”等双音形容词之后,可以加“的”,也可不加“的”。但如果是单音形容词或单音副词以及三音节以上的形容词短语,则必须加“的”,例如“更普遍的来说”、“相对简单的来说”。整个结构通常位于句首,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或副词多为表达范围、方式的,对于其后所引介的观点起限制方式和范围的作用。因为此结构鲜少出现在单句中的谓语前,即使出现在谓语前,也会利用节奏上的停顿以示区别,所以恰当地来说,“Adj/Adv+(地)+来说”充当的是修饰全句的方式状语,而不仅仅是修饰单句中的谓语。现代汉语中,当形容词和副词在句首充当状语修饰全句时,它们不能以光杆形式出现,有的是以加“地”作为标记。例如:
(1)一般地,我们将计算机指令的集合称为程序。
(2)普遍地,我们匍匐于权力之下,屈服于强权而非善良。
(3)特别地,女生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上述例句中,“地”可以替换为“来说”,并且还有一些形容词只能用“来说”,不能用“地”,例如一些单音节形容词或副词,加“地“后仍不合法,以及一部分双音形容词或副词,像是“通常”“严格”“粗略”,更倾向用“来说”标记充当句首状语的作用,所以可以认为“来说”具有标记修饰全句的句首状语的作用。
2.2.2 “地”、“而言”和“来说”间的竞争机制
在语法化理论中提到,同样的语法功能可能有几个结构担任,一部分是固有的,还有一部分则也是语法化而来的。这些不同的形式会互相竞争。承担句首状语标记功能的成分,除了“来说”和“地”,还有“而言”,它也是语法化而来,因此在作定量比较时也不妨把“而言”也考虑进来。下面列出了在BCC现代汉语语料库各语体平均体中可以和“地”、“来说”和“而言”搭配做句首状语的情况,仅列出高频的一部分:“一般”、“具体”,“相对”、“通常”搭配“来说”分别有48941次,6028次,4484次,1198次;搭配“地”分别有707次,55次,116,9次;搭配“而言”的次数为16030次,5175次,8967次和358次。
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在都可以加“地”‘“来说”和“而言”的情况下,“来说”在数量上对“地”拥有绝对的优势,但针对“而言”则有胜有负,并且两者在语体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会谈到。
尽管“来说”经历了语法化,但是它并没有完全的语法化成为一个独立的句首状语标记,因为“来说”还有作为连动短语的一些特征。在一些形容词进入这个结构时,其中一部分包括上述提到的可以直接加“来说”或者加“地”的形容词或副词,它们可以自由地加“地来说”,还有一部分则必需加“地”之后才能合法,例如:
(4)极端地来说,在最初移动棋子时,便可说胜负已定。
(5)国家对非国家行动者承担的责任有好几种形式,笼统地来说,有两种思路。
前面的“Adj+地”是状语标记,因此后面的“来说”更倾向理解为一个连动短语。而对于“一般来说”“普遍来说”这类结构时,“地”可出现可不出现;对于上文提到的“通常来说”“相对来说”而言,“地”出现反倒不合法。下面例举一些例词在“Adj/Adv+地来说”的结构中出现的频率以及和“Adj/Adv+来说”作对比的比值:“一般”,比值为679.736,“具体”,比值为102.169,“相对”比值为172.461,“简单”比值为4.354。除此之外,例举几个词加”地”的情况:“本质”7次,“完整”6次,“直接”3次,“广义”3次,“极端”2次。
从列举的例子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一部分词汇中,“Adj/Adv+来说”具有绝对优势,并且开始排斥“地”的出现,大体上越常用,排斥的比值就越高,这正是体现了“来说”因在一部分词汇中高频使用其连动短语特征越来越虚化。从表3中这一张表中可以归纳出,必须进入“地来说”结构中的词有的是抽象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例如“科学”“概略”“广义”,还有一部分则是兼类词,例如“极端”“形象”等。这一点也印证了之前对于“来说”语法化程度不高的断定,因为根据张倩(2013),表示性状的抽象名词作加“地”后也能充当状语,因此它依旧起的是修饰后面的连动短语“来说”的功能。
由此可以推断,“来说”在现阶段汉语中的语法化情况:总体上,“来说”还处在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中,表现在“来说”本来的连动短语特征还未全部褪去,依然能接受状语的修饰;其次,能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或副词相对而言还比较少,其语法化过程中是渐进的,逐步扩散的;然后,语法化的进程是分层级的。在形容词和副词内部,高频使用的词最先开始摆脱“地”字的束缚,而将“来说”视为句首状语标记而非连动短语。一部分较为低频的词则处于中间地带。抽象名词则是最为缓慢的一类,“地”依旧强制出现,表明语法化进度相对滞后;最后,在与同样能够做状语标记的“地”和“而言“的竞争过程中,“来说”逐渐占据优势,但其竞争势态则要依不同的语体而定,这正是下面一节所要讨论的。
“来说”在现代汉语中正在经历一个“去范畴化”的过程,它现在正处于“中间态”(intermediate stage),即一方面典型的连动特征开始丧失,出现一些句首状语标记的特征,另一方面,连动的语义和语法特征还有残留,能出现的语境也有限制。
三、“Adj/Adv+(地)+来说”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
对某个结构进行不同语体的频率考察对于语法化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结构最初是出于一些语用因素而存在于某种特定的语体中,但随着在单一语体中的高频使用,语义逐渐虚化,语法界限模糊,语用层面的限制也逐渐减少,于是此结构便会扩散至其它语体中,此为语法化的一个经典过程。既然“来说”作为句首状语标记还处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那么在不同的语体中其语法化的程度也就会也有所不同,出现频率越高其语法化的进度往往就越快。本节中的语料同样来自BCC现代汉语语料库和BJKY北京话口语语料库,涉及的语体类型包括文学作品、报刊、网络媒体、科技、自然口语五中语体。因为是调查语体的选择倾向,因此使用的统计方法是皮尔逊卡方检验。
首先,由上文可以直接看出“地”和“来说”之间较大的差距,因此本节则着重探讨在五种不同的语体中“而言”和“来说”这两种句首状语标记选择的倾向性,在这里,就以“相对”和“具体”为例,因为从表一中看出“而言”和“来说”旗鼓相当:根据计算,得知两个词的P值已经<2.2e-16(接近于0),显著的小于临界值0.01,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语体对“来说”和“而言”的选择是存在关联性的,我们可以从表中大致地推断出,对于“相对”而言,文学作品对两者的选择持平,报刊和科技语体更倾向“而言”,而口语和高度口语化的网络媒介语言则倾向“来说”。对于“具体”,情况稍有所不同,除科技语体外的所有语体都倾向于“来说”,科技语体则对两者持平。这种差异体现了现阶段,不同的形容词在不同的语体中对“来说”和“而言”的选择倾向是不同的,进一步体现了同样是语法化而来的两种标记之间“激烈”的竞争关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相对”这个词,“来说”的口语特点体现了其语法化的残存,因为“说”的本义暗示了其口语的性质,这正解释了为什么“相对来说”在科技和报刊文体中相对较少。相反的,对于“具体”这一个词,如同表一中“一般”的情况,“具体来说”的语法化进程要比“相对来说”更快,因为其口语色彩已经有所削弱,与对书面语高要求的报刊语体和科技语体并没有明显的冲突。这一点“一般来说”也有所体现,“一般来说”比“一般而言”更普遍地出现在报刊和科技语体中,证明“来说”已经高度语法化,口语色彩几乎丧失。
下面我们再以“严格”和“确切”这个词为例,讨论在不同语体中,“来说”连动语义淡化的程度。因为语料库限制,自然口语两者都未查到相关记录。但是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新兴的口语,因此在这两项统计中删去自然口语的项目。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表七中因存在小于5的单元,因此表七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更为合适,表六仍用卡方检验。根据统计结果,表六P值接近于0,表七P值为1.404e-06,因此两者拒绝虚无假设,所以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在不同的语体中“来说”的语法化程度也有所不同。在网络媒介语言和科技语言中,“来说”语法化程度最高,文学作品和报刊语言则相对较慢。如在前文中所陈述的那样,“来说”是有一定的口语色彩的,所以一开始见诸于大量口语之中,随着高频使用,“来说”的意义不断遭到虚化(bleaching),语用特征也变得模糊,体现在一方面口语色彩淡化,可以更广泛地适用于书面语体中,另一方面连动的语法特征也退化,“地”字结构不再必要。
四、结语
语法化是当今学界研究的焦点也是热点。对语法化理论的应用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已经完成语法化的语言成分,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收集,对其进行历时方面的解释;二是对正在处于语法化过程中的词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其语法化现状进行分析,如果有可能,预测未来的语法化趋势。笔者着眼的是针对第二种应用中共时相的探究。对于“来说”的历时分析,前人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共时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着眼于定量分析和语体因素对语法化的影响这两方面则还有所欠缺,本文正是弥补了这一欠缺。在进行研究时,限于篇幅和语料库的限制,对能进入“Adj/Adv+(地)+来说”结构的形容词或副词没有进行完全的归纳和系统的梳理,同时受限于语料问题,对自然口语中的研究也有所缺乏,这是本文不足的地方。这也是笔者打算另外撰文继续深入探讨的话题。
化教学结构 第12篇
关键词:认知结构,英语动词,名词化
一、引言
在动词的名词化过程中, 动作逐渐静化为动态、抽象概念或者是由动作逐步转化为与动作相关联的人或事物。从另一方面来说, 动词名词化过程也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传统语法研究主要考虑句法对各种形式的名词化的制约, 并不进行认知的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从认知结构角度进行分析, 以期分析出名词化过程中动作的时体意义和主客意义, 并进一步指出动名词和动词派生名词这两类动词名词化的形态在认知方面有何差别。
二、从等级性角度分析英语动词名词化过程
动词名词化过程并不是仅仅体现在语言中的动词和名词两极, 这一过程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以ing结构为例, 过程一端为正在进行时态, 另外一端为与该动作相关联的人或事物。
三、从认知角度分析英语动词名词化
名词化是由相应动词的认知结构构成, 不同动词在认知上的不同解释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名词化。
(一) 英语动词名词化的两种形态
一般而言, 英语动词的名词化主要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in结尾的动名词, 另一种是以tion, sion, al, ment, sm, y结尾的派生名词。
(二) 英语动词名词化中动词时体意义
可数名词与物质名词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二者的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有不同的边界上的理解。
每一个动词体现的动作都含有时体意义, 时指的是时间, 体指的是运动。动名词可以看做是物质名词, 认知主体强调的是动作发生的过程, 并没有指出动作的结点;派生名词可以看做是可数名词, 认知主体强调的是有终点的动作。
动作边界差异使得动名词与派生名词在构成名词短语时, 有些修饰语也要跟随变化。
有些形容词不能修饰动名词, 比如complete, thorough, absolut等表示完成概念的形容词, 这些词在修饰派生名词时则不受影响。
一些反复性动作也会表示动作的终结, 而动名词没有边界的概念, 因而不能被表示反复的词修饰。
此外, 一些表示时间的修饰语也能够显示出动作的时间界限问题, 前置的时间修饰语一般是描述完成动作的时体, 因此这些不能够修饰动名词, 而后置时间修饰语则结合各种句法显示出不同用法。
最后, 一些限定和非限定性指称也能够显示出动作的时间结点, 根据蓝盖克的研究, 限定性名词指示或限定某些事物, 非限定性名词并非指个别事物而是广泛到整体。
(1) the constructing/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2) the??constructing/construction of the/one/the new city
(3) the improving/improvement of economic results
(4) the??improving/improvement of the worst economic result
(三) 英语动词名词化中动词主客体意义
动词的主客体指的是在名词化过程中, 动词的主客体可以转化为逻辑主语和宾语, 下边介绍三种句法形式:一是将逻辑主语和宾语分别转为前置和后置修饰语, 见例1, 2;二是后置修饰语都由逻辑主语和宾语转化, 见例3, 4;三是逻辑主语和宾语分别转化为后置和前置宾语, 见例5, 6。
(1) The workers constructed the building.
(2) the workers’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3) Human restrict environment.
(4) restriction of environment by human
(5) Colonel Qaddafi assassinated the King.
(5) the King’s assassination by Colonel Qaddafi
通过动作如何被驱动的模式来看, 若动作客体前置, 那么客体具有了主体的意义, 总的来说, 动作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为因果关系。根据研究, 有些动词属于交互动词, 如inject, provide, give等, 这类动词带有两个客体, 这两个客体可以作为间宾和直宾或者这两者交替出现,
结语
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探讨了英语动词在名词化过程中的两种形态, 动词的时体意义和主客体意义。在名词化过程中, 动作逐步转向状态, 概念, 与动作相关的人、事物;静化的状态, 概念, 人、事物又动作化, 这充分反映了认知活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不同形式的语言又通过各异的认知手段来体现。从认知上对语言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从认知本质上对语言结构的洞悉。
参考文献
[1]缪海涛.《英语动词名词化认知功能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 , 56-58页.
[2]王眉.《英语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诠释》.《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 112-114页.
[3]刘蕾.《英语动词名词化时体的认知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 (8) , 99页.
[4]吴云珍.《动名词、动作名词和英语动词的名词化》.《宿州学院学报》, 2007 (5) , 24-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