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精选7篇)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12-2016年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58例, 男33例, 女25例, 年龄45~75岁, 平均 (66.8±3.7) 岁, 损伤节段T12的15例, L112例, L213例, L318例, 将其分为两组后,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能够进行对比。
研究方法:两组皆全身麻醉并且采用俯卧位, 让腹部悬空, 观察组采用C型X线透视仪器作为“眼睛”, 其投影的焦点即为切口的标志点, 以标志点为中心做4个长度1.5~1.8 cm的切口, 在“眼睛”的引导下进行穿刺, 再插入定位针后, 将U型弓根钉经皮植入, 在做好固定后撑开复位固定拧紧尾端螺帽, 透视观察患者骨折的复位情况, 最后冲洗缝合切口不放置引流, 患者在术后2 d, 疼痛明显减轻后能够下地轻度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性固定治疗, 即以伤椎棘突为中心做切口, 依次剥离骨骼周边的肌肉、神经, 并以人字为进针点进行固定, 安装连接后, 拧紧尾帽, 冲洗缝合后留置负压引流装置, 患者术后的两周能够下地轻微活动。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VAS评分比较以及手术过程中各项目数据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更加显著, 治疗的时间也较短。见表1、表2。
讨论
在脊柱外科的手术治疗中, 胸椎骨折的患者约占总体人数的50%, 由此可以得知, 做好胸椎骨折治疗,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促进医院社会地位的增加。在如今的治疗方式中, 经皮椎弓根钉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对腰背肌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其损伤程度明显低于传统开放手术[1]。
在对患者实施经皮椎弓根钉治疗方式时, 要注意患者的体位要正确, 即俯卧于手术台上, 腹部悬空并尽量使局部前凸, 可于体外适当力量按压复位骨折椎体。术前必须认真进行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确定体表进针点, 确认手术切口的位置及长度[2]。由于采用经皮置钉技术, 切口大小有限, 使得术中调整空间受到限制, 行椎弓根钉穿刺首先要有熟练的开放置钉操作技术, X线透视下调整进针点和角度:开口点右侧位于椎弓根“眼睛”11点位置, 左侧位于2点位置, 与矢状面成8°~11°, 平行椎体终板, 确认正、侧位位置良好后方可进针[3]。
在整个手术的环节中, 要能够保证定位针的位置处于患者的骨道之内, 并且不会发生位移或者拔出等现象, 所有的手术操作都要能够在保护套的内部进行, 一旦将患者体内的定位针拔出, 就要能够在透视的帮助下重新定位和插针, 定位针的主要插入位置为软组织的通道或者骨道攻丝至椎体后缘水平之位, 其在探查结束后, 要能够将U型椎弓根钉的尾端开口相对, 处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进行纵向插入, 安装后撑开复位, 这种联合体位复位的方式能够让胸椎骨折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的手术治疗时间要远少于传统手术治疗的时间, 其在治疗中的出血量、引流量以及切口长度、康复时间等也要少于对照组, 并且该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对于胸椎骨折的患者实施经皮椎弓根钉的治疗方式, 能够很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更好地保证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有效性, 在帮助患者康复的同时, 还能够极大地促进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 能够广泛地应用在胸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的方法和传统后路钉棒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对比。方法:收治胸腰椎骨折的患者58例,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开放手术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的效果、手术的时间、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等项目。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更加显著, 治疗的时间也较短。结论:对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实施经皮椎弓根钉治疗的方式,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长, 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经皮椎弓根钉,开放手术内固定,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斌, 张文捷, 张震祥, 等.经皮椎弓根钉治疗单椎体A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5) :456-459
[2]熊永发, 宁旭, 闫飞, 等.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4) :916-917.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第2篇
关键词:腰椎结核,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手术配合
在骨关节结核中腰椎结核发病率最高, 占骨关节结核70%, 其中尤以腰椎和胸腰段发病率多见[1], 其危害大, 致残率高, 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2]。我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对20例腰椎结核病人实施先行安装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 二期行病灶清除植骨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无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确诊的20例腰椎结核病人, 其中男14例, 女6例;年龄19岁~66岁 (45.0岁±11.5岁) ;腰椎结核17例, 腰骶段结核3例。
1.2 手术方法
所选病人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后为病人安置正确的俯卧位。术前根据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病椎后, 使用2%碘酊+75%乙醇进行术野皮肤消毒。协助医生加铺无菌手术巾, 切口铺含碘抗菌手术薄膜以保护切口。以病椎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暴露腰背筋膜, 递电刀切开棘上韧带与椎旁肌附着处, 递骨膜剥离子骨膜下剥离两旁骶棘肌, 递长垫压迫止血, 递羊角牵开器牵开显露, 显露病椎及其上下各一正常椎体棘突、椎板、关节突[3]。递开路器打孔, 椎弓根探针探查, 递定位针置入病椎相邻上下正常脊椎椎弓根。术野铺双层中单, 并用丝线做好切口标志, C型臂X线机两端罩无菌套, 行X线透视, 定位满意后拔除定位针, 递丝锥扩大并攻丝钉道, 再次递椎弓根探针探查无误后, 将适当长度和直径的螺钉连接在持钉器递术者, 分别在上述两节正常脊椎置入椎弓根螺钉, C型臂X线再次透视, 证实各枚螺钉位置及长度无误后, 递术者所需长度、弧度的固定棒放入螺钉槽, 将锁定螺母固定在把持器上递术者旋入, 递术者撑开器适度撑开, 以恢复椎体间正常高度和纠正后凸畸形[4], 递T型内六角板手再次锁紧螺母。内固定完成, 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 递双极电凝彻底止血, 放置引流管接负压瓶。关闭切口前后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敷料、缝针等用物的数目及完整性, 逐层缝合。
1.3 结果
本组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 伤口一期愈合, 无感染及护理并发症发生, 术后恢复良好。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病人准备
腰椎结核病人多为慢性病程, 治疗方案复杂、治疗时间较长。病人普遍有悲观、失望、抑郁的情绪, 对手术的恐惧, 担心手术效果, 心理压力较大。因此, 巡回护士应全面了解病人病情, 分析病人症结所在, 给予解释;耐心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术后康复注意事项等;介绍我院以往成功的病例, 从而消除病人的疑虑, 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稳定情绪和良好精神状态配合手术。
2.1.2 物品、环境准备
器械护士手术前要熟悉人体腰椎的解剖、手术步骤并按手术需要准备器械、敷料, 同时还要准备常规后路腰椎手术器械和后路内固定系统及其配套专用器械。凡耐高温的手术物品一律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不能耐高温的器械采用环氧乙烷灭菌。
手术安排在千级以上的层流洁净手术间内, 术前1d检查手术床, 腰椎手术托架处于备用状态, 备齐摆放俯卧位用的各种不同型号的抗压凝胶垫。手术床必须能透过X线, 并备好C型臂X光机、高频电刀、吸引器、磨钻、双极电凝、骨蜡等, 术前对手术所需物品、器械、仪器进行全面检查, 确保正常使用, 并摆放在便于操作的位置。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
2.2.1. 1 建立静脉通道
病人入室后常规查对, 在右上肢用18号套管针建立1条外周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医生诱导麻醉及气管插管后行右颈内或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 妥善固定, 保持通畅。尽量选择右侧穿刺以利于体位安置时输液管道的集中管理及观察。
2.2.1. 2 体位安置
病人双眼涂金霉素眼膏, 用3M透明敷贴保护, 使其眼睑充分闭合。双侧髂前上棘处用泡沫敷贴保护。协助病人从手术平车以滚动法, 将病人俯卧在铺有抗压凝胶垫的腰椎手术托架上 (女病人防止乳房受压, 男病人防止阴茎、阴囊受压) [5]。头部置于有槽啫喱头垫上 (防止双眼受压) , 颈椎呈水平位。束臂带固定双手臂于可调节托手架上, 肩肘呈90°, 远端关节低于近端关节。膝关节及小腿下垫抗压凝胶软垫, 并用宽固定带固定。踝部稍背伸, 足趾悬空, 病人肢体处于功能位[5]。体位安置后检查各种导管、导线是否受压, 并腹部悬空, 避免腹部受压影响呼吸及降低腹腔静脉压力, 减少术中出血。注意给病人保暖。
2.2.1. 3 术中观察
密切注意手术进程和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灯光, 保证术野清晰。确保术中输液、输血通畅。正确统计出入量, 根据医嘱及时调整输液、输血速度,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确保手术用品供应。术中每隔1h~2h观察并调整头颈部与头托的接触面, 同时检查眼睛情况, 避免眼部受压。对病人前额、颧骨等受力点进行放松减压。密切观察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情况。对手术全过程无菌操作进行监督。协助C型臂X线影像监控。填写护理记录。手术完毕包扎伤口、固定引流管。协助病人平躺于平车, 全面评估病人皮肤情况与病房护士做好床边交接班。
2.2.2 器械护士配合
提前洗手, 整理器械台, 并按手术步骤使用先后顺序排列手术用物, 手术前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缝针、血垫等用物, 并检查其性能和完整性。熟悉手术步骤, 准确、及时传递器械, 前瞻性思维配合手术。术中及时清除电刀上的结痂及手术器械的血迹, 以保持清洁, 便于手术医生操作[6]。维护手术区域的无菌性。管理手术台上手术器械, 确保手术器械的完整性。
3 小结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结核手术成功的关键, 除正确的手术方案及术后康复治疗外, 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术后感染的关键。需要做到: (1) 尽量减少手术间开关门次数, 限制非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 (2) 无菌桌面加铺1层防水无菌巾, 保持无菌桌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水浸湿; (3) 术中使用C型臂X线透视时两端套无菌的保护套, 同时用无菌双层单将切口及手术区遮盖, 方可透视; (4) 可于手术前30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手术时间超过3h再遵医嘱追加1次, 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5) 参与手术的护士在心理上、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 使配合工作更主动、熟练, 以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 预防感染。在手术安全方面需做到: (1) 正确使用高频电刀, 病人身体避免与手术床的金属部位接触, 将电刀负极板均匀贴于肌肉丰厚处 (如大腿、臀部) , 粘贴处皮肤要清洁、干燥, 防止电灼伤; (2) 合理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和病人安全、舒适的保证, 在搬动病人时动作协调一致, 保持头、颈、胸椎在同一纵轴转动, 以防脊髓的医源性损伤。在病人受压骨隆突处及身体的各个着力点使用抗压凝胶体位垫, 减轻俯卧位时对受压皮肤的损害和神经损伤, 从而确保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光铂.腰椎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78.
[2]张士杰.现代腰椎外科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8:613-633.
[3]潘丽芬, 谭淑芳, 张春燕, 等.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并腰椎重建术中高发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5) :476-478.
[4]张宏其, 李劲松.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成人腰骶段结核[J].中国腰椎脊髓杂志, 2013, 23 (6) :493-494.
[5]周淑萍, 陈丽云, 龙彩雪, 等.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腰椎结核5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 2009, 49 (39) :55.
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的体位护理 第3篇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21例, 女29例, 年龄32~68岁, 平均49.2岁;损伤部位第11胸椎 6例, 第12 胸椎12例, 第1腰椎 20例, 第2腰椎 12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类:屈曲压缩型18例, 爆裂型18例, 骨折脱位型14例。麻醉方式均采用全麻气管内插管。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随访
术前1 d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 填写随访单, 常规进行术前宣传教育。了解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 如遇患者体型肥胖、极度消瘦等易引起压疮的特殊情况则汇报护士长, 并填写难免压疮申请单。
2.1.2 用物准备
专用俯卧体位垫1个, 有槽头垫1个, 搁手架2个, 托手垫2个, 海绵软枕1个, 踝部硅胶软垫2个, 约束带3个。若体型肥胖者应准备1个特制的大垫子。
2.2 体位护理
2.2.1 体位的安置
麻醉成功平稳后开始摆放体位。此时患者处于全麻状态, 肌肉完全松弛, 脊柱和各大小关节均处于无支撑无保护状态, 需要完全被动地由平卧位变换成俯卧位, 此时需医、护、技大力协作共同完成。由于静脉通道集中在上肢, 先将患者双上肢上举平放于头的两侧, 理顺各输液管道、呼吸机管道。麻醉师站在头端, 负责患者头的转换和呼吸机管道、输液管道防止转换体位时脱落。先将患者平移至床边同时侧成90°, 3人分别托扶患者的头背部、腰骶部及双下肢, 维持脊柱呈同一水平位将患者抬起并放于俯卧体位垫上, 根据胸廓宽窄, 用软垫调整俯卧垫两侧外缘宽度, 但务必做到患者胸腹呈悬空状态, 并保持固定不移动, 以防止因患者自身体重的压迫而导致膈肌呼吸动作受限制, 压迫下腔静脉回流而引起顽固性低血压[1]。同时, 防止男性患者外生殖器和女性患者乳房受压。头部置于有槽头垫上, 以额部下颌部作为支点, 气管插管自槽内引出, 头颈部保持水平位置, 防止扭曲。同时用眼贴保护好患者的眼睛。肥胖者垫一特制的大垫子, 使腹部悬空以保持腹肌及横膈正常活动, 保持呼吸通畅。双上肢向前屈曲处于功能位, 置于两侧垫有软垫的可调节搁手架上, 用约束带固定, 松紧适度, 外展不超过90°, 远端关节低于近端关节, 从而防止神经损伤。双膝关节处垫以海绵软枕, 大腿与背部呈20°, 双踝处垫硅胶软垫, 保持上翘与大腿呈30°~35°[2], 形成踝部背屈, 足趾悬空的体位。双大腿用约束带固定保持体位。
检查床单是否平整及患者身下有无异物;检查心电图仪、血氧饱和度仪、血压计连接线是否连接好;检查输液、导尿管是否通畅, 并注意保暖。
2.2.2 充分暴露手术部位
将床整体头高脚低, 然后将床头降低, 床尾抬起, 将腰部充分暴露, 利于手术操作。
2.2.3 术中护理
术中观察患者的皮肤有无接触金属物, 防止使用电刀烫伤;观察头部、眼部、耳朵有无受压;定时放松约束带,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的发生。由于手术操作可使患者身体移动, 体位垫易滑出, 所以巡回护士应经常检查体位的各个支撑点是否移位, 防止体位不当造成的机体损伤。经常检查电极黏贴部位, 防止因身体移位造成极板脱落而引起电刀烫伤。
3讨论
由于后路椎弓根钉手术时间较长并在全麻下进行, 患者体位采取俯卧位可能会因重力作用对脏器的产生影响, 导致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的相应改变;又因体位改变后身体的负重点和支撑点均发生变化, 对全麻患者会造成血管、韧带、肌肉损伤和神经损伤或麻痹[3]。因此, 体位摆放时需注意上肢摆放合理, 以免臂丛神经受损;小腿要垫高, 脚尖自然下垂, 防止腓总神经受压。
在俯卧位下, 当腹部仅轻度受体位垫压迫时, 远侧静脉可迅速上升0.29~0.39 kPa;如压迫严重, 远侧静脉可升高2.9 kPa[4];甚至使下腔静脉完全闭塞。此时下半身的静脉血将通过椎旁静脉网, 经奇静脉回流入心, 使手术野出现严重的静脉淤血, 渗血量倍增, 导致出血多, 手术操作困难。因此摆放体位时, 体位垫正确放置防止腹部受压。
约束带固定不可过紧避免血管、神经受压, 保证静脉回流通畅及术中能及时补液、补血和有效给药。
所有体位垫都不能直接接触患者, 须置于大单下, 垫好后单子压于手术床垫下, 这样既可防止因体位垫滑动改变体位而影响手术, 也防止皮肤直接接触体位垫而引起水疱。
手术结束后, 由俯卧位变换为平卧位时操作者应注意动作要轻柔,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防止因体位改变而发生异常情况。为患者加盖被, 注意保暖。检查各种管道、引流管情况, 保持通畅。
参考文献
[1]谭海清, 雷春芳.脊柱骨折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落定内固定的手术配合.广西医学, 2002, 24 (9) :1486.
[2]杨翠芳.神经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 :63-64.
[3]狄军辉, 李育红, 尹红梅.手术俯卧位适宜度的观察及护理体会.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 20 (3) :234-235.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 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 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 男9例, 女6例;年龄3~15岁, 平均8.3岁。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 患者均为先天性脊柱严重侧后凸畸形, 胸弯Cobb角: (52.4±10.6) °, 腰弯Cobb角: (43.7±9.8) °。
1.2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 麻醉成功后, 患者俯卧位, 腹部垫空。取后正中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层等, 剥离骶棘肌, 充分暴露棘突、双侧椎板、关节突和关节囊。在术前拟定的置钉椎体凹侧椎弓根用开路器钻孔, 保证骨性通道在椎体和椎弓根内通畅, 测量深度、攻丝, 拧入适当长度椎弓根螺钉。头侧置钉椎体以不超过T2为宜, 尾端置钉椎体视稳定椎而定。将模棒放入所有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尾槽内, 根据模棒长度及弯曲弧度取合适长度的连接杆将其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尾槽内, 将钉尾螺帽拧入, 并固定于连接杆上, 进行旋转使脊柱的侧凸畸形旋转为生理性弯曲, 矫形完成后, 将螺钉尾端螺帽拧紧;同样的方法在凸侧置入椎弓根螺钉, 放入连接杆等。术毕常规行唤醒试验, 确保无神经损伤。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置入硅胶引流管1根, 逐层缝合皮下筋膜与皮肤。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72 h拔引流管, 抗生素使用5~7 d预防感染, 3~7 d起床活动根据内固定稳定情况, 选择支具固定3~6个月, 术后每6个月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1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研究结果中, 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25个月, 平均17个月。在患者伤口均为Ⅰ/甲愈合, 术中未发生骨折及硬膜损伤。手术时间为2.4~4.3 h, 平均3.5 h;出血量为480~1400 m L, 平均800 m L。
2.2 手术疗效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 术后均无感染, 无内固定松动, 无假关节形成无骨不连及植骨吸收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肺功能、消化功能、脊柱后凸畸形、外观及矢状面平衡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外观改善及脊柱X线平片改善。术前冠状位胸弯Cobb角、冠状位腰弯Cobb角与术后4周以及末次随访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术后4周冠状面胸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6.5%, 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5.3%, C7中点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平均距离 (C7-CSVL) 由术前平均6.3 cm矫正为术后平均1.8 cm, 平均矫正率为71.4%。末次随访冠状面胸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72.1%, 冠状面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72.3%, C7-CSVL平均残留2.7 cm, 平均矫正率为57.1%。见表1。
注:与同项目术前比较, #P<0.01;与同项目术后4周比较, *P<0.05;C7-CSVL:C7中点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平均距离
2.3 临床病例
患者, 男, 15岁, 脊柱后凸畸形, 胸腰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CT见:T10、11椎体发育不良, T4~L5旋转角度为3~4级, 未见硬膜囊受压表现。在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分期手术治疗 (手术前后相关辅助检查图见封三) 。
3 讨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即青少年脊柱圆背畸形。其发病原因尚不确定, 男性多见, 有家族性发病倾向。一般认为与椎体的环行骨骺坏死有关。但有研究发现此骨骺与脊柱生长无关, 不影响椎体的垂直生长, 而且有患者在骨骺未出现前发病 (10岁内) 。有学者认为与后凸椎体间的椎间盘向前突出有关, 还有学者认为此病与姿势不良有关。该病在青少年支具治疗无法控制后凸加重时才考虑手术。包括非常僵硬的大于80°的后凸畸形而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成人后凸大于75°并造成持久功能障碍性疼痛, 经至少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者;要求外形美观者。手术方式分单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国外经验为, 当骨骼未成熟, 前柱仍可生长, 且过伸侧位片上后凸可矫正至小于50°, 可行后路手术。手术策略包括前路矫形和前后路联合矫形, 对于柔软度较好、涉及节段较少且无后方压迫者可采用前路矫形, 而柔软度较差、涉及节段较多或伴后方压迫者需要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术。胸腰段后凸畸形常出现局部不稳定, 脊柱支撑功能丧失, 从而引发腰痛。后凸的椎体、骨折时突入椎管的骨块、局部纤维瘢痕甚至肥厚的韧带可对脊髓产生直接压迫, 同时后凸畸形状态下脊髓受到的牵张, 以及局部不稳定引起的动态刺激均可导致脊髓损害。后凸畸形尚可继发腰椎过度前凸, 椎体前移等病理变化, 并可引发下腰痛。研究发现胸腰段后凸畸形可引发腰椎各节段前凸增大, 畸形组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5.6°和33.7°, 其中上腰椎前凸更为显著。
脊柱后路内固定是由置于椎体后附件的棒、多个钩和两根横向牵引器连接组成, 为一矩形结构, 增加了坚固性, 可达到三维固定。该系统可在钩之间起到撑开、加压和去旋转的作用, 但该系统操作复杂, 一般脊柱骨折应用较少。相关研究认为后路楔形截骨及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降低了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后路切口内撑开技术, 使侧凸得到适度地部分矫正, 再行广泛松解后行截骨矫形后患者躯干平衡恢复;他认为这种分阶段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神经组织、软组织及营养状况等对手术的耐受力。相关研究认为采用后凸顶点脊柱节段全脊椎截骨治疗角状胸腰椎后凸畸形。但是这种方法风险较高, 易出现严重的神经血管并发症。认为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或其改良术式在缩短脊柱的同时, 可获满意的后凸矫正。对于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中15例患者随访时间12~25个月, 平均17个月。患者术后术后4周冠状面胸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5.3%, 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5.3%, C7-CSVL由术前平均6.3 cm矫正为术后平均1.8 cm。末次随访冠状面胸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2.1%, 冠状面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2.3%, C7-CSVL平均残留2.7 cm。术后患者脊柱后凸畸形、外观及矢状面平衡均得到明显改善。矫形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 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 可安全而有效地用于脊柱侧凸的治疗, 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再次手术率, 降低患者的心理困扰以及改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 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 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 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为 (52.4±10.6) °, 末次随访为 (14.6±6.4) °, 矫正率为72.1%;术前腰弯Cobb角为 (43.7±9.8) °, 末次随访为 (12.1±4.7) °, 矫正率为72.3%;术前C7-CSVL为 (6.3±4.6) cm, 末次随访为 (2.7±1.3) cm, 矫正率为57.1%;各指标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 术后均无感染, 无内固定松动, 无假关节形成无骨不连及植骨吸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 矫正效果满意。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 年5 月~2014 年2 月收治的90 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对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标准[2];18~60 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严重心、肾、肝功能障碍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5 各例, 观察组中男26 例, 女19 例;年龄21~58 (31.5±5.8) 岁; 受伤至就诊时间1~45 (13.6±4.5) h; 受伤节段为T11段5 例, T12段15 例, L1端18 例, L2段7 例。 对照组中男25 例, 女20 例;年龄22~54 (30.9±5.7) 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47 (13.1±4.5) h; 受伤节段为T11段6 例, T12段17 例, L1端17 例, L2段5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全麻诱导, 取俯卧位, 经后路正中切口, 将受伤椎体及临近椎体显露, 将关节突及横突暴露。对照组实施椎弓根轴形内固定, 将椎弓根螺钉及AF复位装置植入后, 将螺帽完全锁定, 经作中间套筒旋转, 促使伤椎获得解剖复位。 观察组行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及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 横突中轴线及关节突垂线交点作进针点, 与术前影像资料结合, 作进针角度调节后, 椎弓根探针作针道探查后, 选择适当型号椎弓根钉植入, 选择适当长度钛棒, 与钉棒系统连接复位及固定。
1.3 临床观察指标根据 《脊柱创伤外科治疗学 》[3]中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判断标准进行分析, 优:椎管容积、椎体高度恢复, Cobb角恢复, 骨折端未出现畸形或不愈合情况;良:椎体高度<10%, 稍有腰痛, 可进行低能量工作;差:骨折端恢复较差, 无法进行体力劳动。 术后随访1 年,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 个月、1 年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骨折端恢复优良率为93.33%, 明显较对照组73.33%高,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术前, 两组患者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等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均有改善, 但是观察组远期疗效、近期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腰椎爆裂性骨折为高能量的暴力伤所致, 极易引发在双柱骨折, 导致患者出现肾功能损伤, 对以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腰椎爆裂性骨折, 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而高能创伤引发的爆裂性骨折主要为T11~L2部位, 是身体负重承受部位, 因此, 对手术的复位及固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后路手术固定效果好, 且操作简单, 创伤小, 是对腰椎骨折进行治疗的常用方案。 以往主要采取四钉两棒固定方案, 其缺点为固定强度低, 复位不佳, 术后恢复较差。 有学者认为[5], 伤椎椎弓根钉固定与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联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高, 可作为腰椎爆裂骨折的首选方案。
经本组研究显示, 观察组骨折端恢复优良率明显较对照组高 (P<0.05) , 可见, 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及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的治疗效果较好。 短节段固定方案可以确保其固定牢靠, 将椎弓根螺钉置入后进行固定, 可减少手术创伤, 有效保留脊柱活动功能。 以往许多固定及复位方式均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但是远期疗效均不满意。 有学者认为[6], 腰椎骨折治疗中, 其远期疗效是确定固定及复位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组研究对两组患者随访1 年, 结果显示, 观察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一致[7]。 提示, 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在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具有较高的疗效, 有助于远期恢复, 可促进骨折端获得良好的愈合效果。
综合上述, 腰椎爆裂性骨折选择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及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的安全性高, 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较为显著, 利于患者远期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刚, 陈海云, 刘卓勋, 等.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4) :806-808.
[2]王金刚, 干阜生, 杨玉起, 等.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8) :1002-1005.
[3]方钧, 郑季南, 洪庆南, 等.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4) :364-367.
[4]纪标, 徐小卒, 郑闽前, 等.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置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23) :165-167.
[5]林慰光, 林本丹, 胡奕山, 等.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后钛网支撑置入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初步报告[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5) :489-491.
[6]黄方兴.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评价[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 (1) :68-71.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年间收治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有16例;患者年龄集中在38~67岁, 其平均年龄约为48.66岁。一般受伤后在0.8~10 d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致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重物压砸引起35例 (占总人数62.50%) , 交通意外事故引起19例 (占总人数的33.93%) , 高处物体坠落引起2例 (占总人数的3.57%) ;骨折类型按照denis分型, 其中有39例 (69.64%) 为爆裂骨折, 有17例 (30.36%) 为屈曲压缩性骨折;按照受伤部位可以分为:胸92例, 胸129例, 胸132例, 腰54例, 腰43例;在住院56例患者中, 其中有12例伴有多发性肋骨骨折, 3例伴有胫腓骨开放骨折, 另外8例伴有脊髓神经损伤, 而且有3例表现为全身瘫痪, 1例为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
通过对所有56例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并使腹部悬空, 选取后正中切口入路, 暴露受伤的脊椎同时也显现受伤脊椎上下两椎体的横突、棘突以及椎板和关节突。
椎弓根螺钉入针点是通过Weinstein法来进行确定, 其具体方法如下:其中腰椎入针点为上关节突外缘的垂直线与横突外缘水平分界线的交点, 而胸椎进钉点主要是在小关节突的下缘的垂直线与小关节中线位置交点以外的3 mm处。将此处进钉点的骨脊咬除, 用开口器开孔后用手锥沿椎弓根轴向进入椎体30~35 mm。
当手锥出现紧握感觉时, 然后使用细的弯针对孔道四壁及底部进行探查, 若感踏实即可确定是在椎弓根内。此时即可进入定位针, 如果C臂透视确定定位针的位置和深度无误, 则选取长度适宜的椎弓根螺钉置入。但椎弓根螺钉在置入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置入上位螺钉时应适当向下倾斜, 而下位螺钉应适当向上倾斜, 一旦钉杆关节锁定, 这样有利于后椎体前缘的压缩能更好的恢复原位, 也更加稳定了螺钉的位置。
然后安装连接棒, 完毕后将连接棒撑开并进行复位, 同时拧紧螺钉和安装横连接, 再次使用C臂透视观察椎体复位是否良好。接着根据患者在手术前脊髓神经的损伤情况, 选择性进行椎管的减压和椎管的检查, 最后把术中咬除的骨块咬成小粒状后再全部填塞到椎弓根钉的周围, 例如横突间, 双侧小关节突间以及椎弓根钉的周围, 手术完成放置一枚引流管后再逐层关闭缝合切口[3]。
2 结果与分析
对上述56例患者进行术后回访调查, 随访时间在12~24个月, 平均调查时间为17个月。通过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骨折情况完全痊愈, 而且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如钉棒断裂、松动等。不论是椎体前缘高度还是后缘高度, 均有显著的改善, 其中椎体前缘高度术前高度为正常高度的64% (53%~75%) , 术后高度恢复至正常高度的93% (84%~96%) ;椎体后缘高度则由术前的76% (65%~80%) 恢复到术后的96% (89%~98%) ;通过影像学的检查发现, 术后没有明显的后突畸形, 而且胸腰段生理弯度也都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椎管缝隙扩大, 异常进入椎管的骨块回纳;只有6例患者由于瘫痪严重而神经功能没有得到完全改善, 其余患者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另外, 全部患者都没有出现术后并发症, 如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医源性的脊髓神经损伤等。
3 讨论
作为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 胸腰段椎体骨折很容易合并发生脊髓和神经的损伤等并发症, 而其中推体的损伤是引起脊柱发生畸形的主要诱发因素, 因此骨折治疗的关键是恢复椎体的高度至正常水平, 恢复椎管的形态以减轻对脊髓的压迫。
目前对于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采取手术疗法。该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4]:①减少异常弯曲的椎管对脊髓神经造成的压迫, 以免神经受到损伤;②通过固定矫正以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度;③使骨折部位固定在融合, 以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通常手术的入路方式可以分为前后两种, 而经后路进行是更好的选择, 这是由于采取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可以更好地保证腰椎正常生理曲度得到恢复, 使前后韧带尽可能完整性保留, 进一步通过韧带的伸展和牵张特性, 从而带动移位部分嵌入椎管内的骨片进行复位, 使椎管能够良好的进行间接复位, 以尽可能矫正其畸形状态。通过椎板复位或切除椎板, 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恢复椎管的正常力线, 进一步稳定脊椎[5]。
锥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方法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是由于该手术方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①由于方法结构简单使其操作起来方便快捷, 同时也具有固定性好等优点;②由于固定符合生物力学的基本原则, 因此可以进行多种性质的固定如多阶段、跳跃性骨折等, 具有临床范围应用广的优点;③由于在手术过程中, 仅仅是对受损椎体以及相邻椎体进行固定, 这样尽可能保留了脊柱的大部分运动功能, 将功能丧失降低到最低。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 可以发现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是一种良好的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手术方法, 而且效果显著, 具有较少并发症。因此该手术方法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辜天平.推弓根钉系统固定治万胸腰段推体骨折50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7) :15-17.
[2]陈德忠, 罗智, 龚克.推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推体骨折[J].当代医学, 2012, 18 (2) :83-84.
[3]周云, 唐天驷.胸腰椎椎弓根植入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外科杂志, 2004, 6 (1) :118-120.
[4]邱贵兴, 沈建雄.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2000, 2 (10) :8-12.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和研究的对象是骶髂关节骨折的患者, 主要是对于我院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骶髂骨折患者共50 例, 这50 例患者的致伤原因并不相同, 其中由于高空坠落造成伤害和骶髂骨折的共有22 例, 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共有13 例, 由于塌方事故造成骶髂损伤和骨折的共有6 例, 由于机器操作不当造成的挤压从而导致骶髂损伤的总共有9例。这50 名患者的骨折类型都为骶髂和骨盆骨折, 符合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为了达到更好的研究和调查效果, 将这50 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共25 例, 男16 例, 女9 例, 整体年龄在20~50 岁, 整体的受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8d;治疗组共25 例, 男18 例, 女7 例, 整体年龄在25~50 岁, 整体的受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7d。为了达到相应的调查效果, 本文主要通过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病例和临床资料中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相应统计学的检验, 本次调查和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这50 例患者的治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为:术前处理、术中处理方法、术后恢复和处理。针对于两组患者在这三个治疗和恢复阶段有着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式。在进行术前处理的过程中, 主要秉承着积极治疗的方式, 主要是对于外力造成的合并伤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处理, 减少患者痛苦, 对于有生命的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稳定。同时对于休克的患者进行防治休克的治疗方法, 避免因骨折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随后, 要利用CT检测的方式进行检测, 为接下来的治疗奠定基础。整个手术治疗的过程对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具体手术方法是不同的。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是取一枚多轴髂骨螺钉打入内外板之间, 如果是双侧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者则行双侧固定加横连, 钉棒预弯后, 连接于椎弓根钉, 根据骨折情况适当撑开或收缩, 配合适当肢体牵引进行复位后锁紧螺钉, 同时处理其他部位的合并骨折。而对照组进行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后路双钢板固定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工作, 这是为了进行对比工作, 来确定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不同。对于患者的手术治疗的后期恢复主要是采用对症的支持性治疗方法, 对于整体病情恢复较好的患者和可在3d之内去除引流管, 同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性活动, 以达到更好的治疗和恢复效果。在术后的恢复过程中要进行半年期的X光检测共3 次, 以更好地检测患者的病情, 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
2 结果
2.1 比较和判定标准
通过对手术进行时间和手术过程中的实际出血量的记录, 以此作为相应的依据, 同时对于骶髂骨折的恢复和愈合所花费的时间进行记录, 以此作为一项重要的比较和判定的标准。在患者手术后3 个月的恢复过程中使用相关评分方法进行评分, 按照相应的评分来对两种治疗和恢复的方法进行对比, 以确定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为整体研究打下基础。本次研究通过SPSS15.0 的统计学检验得出, 整体的研究和比较有着统计学上的意义, 能够反映出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别。
2.2 结果
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整体观察和相关的研究发现, 两组的治疗患者在整体的治疗和恢复的过程中, 都达到了甲级别的愈合和恢复, 同时在整体的治疗过程中, 没有因为手术的治疗和手术后的恢复导致患者的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手术恢复过程中的X光检查, 我们发现两组患者在手术和整体恢复之后都没有出现二次骨折和断裂现象。通过对比, 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愈合时间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在术后恢复的评分上, 治疗组的整体得分要高于对照组的分数, 两组患者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十分显著。
3 讨论
3.1 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国内学者进行了一项关于椎弓根钉连接技术在腰髂骨盆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结果显示, 该法在腰骼骨盆固定中对于各种运动状态下的活动度均明显减少, 并得出结论, 髂骨钉与腰髂椎弓根钉固定术是维持腰髂骨盆间稳定的理想术式。骶髂的骨钉的进钉位置对于整体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实际的治疗过程中, 应当借助相应的医疗设备进行, 比如X光设备, 通过这种技术手段, 能够很好地确定进钉的位置, 更好地帮助患者术后的恢复和活动。
3.2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方法
椎弓根钉棒系统在术中加压撑开复位, 一般能达到较为理想的解剖复位, 避免术中过度牵引导致大出血, 同时也使操作变得容易, 缩短手术时间。在具体治疗过程中, 可以将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法和脱位牵引技术结合, 以达到更好的恢复效果, 减少因治疗造成的大出血的发生, 达成更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同时也为术后的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法的推广形式
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法因其自身独特的治疗优势, 适合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为更多骨折患者的恢复提供先进的治疗方法。在本次的调查和研究中,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髂骨钉与腰髂椎弓根钉固定术和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有着更好的治疗效果, 能够缩短治疗的时间,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还能够保证骨头之间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能够在现实的治疗过程中有很好的应用, 为患者整体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运动的功能, 减少骨折对患者产生的终身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贾志贤.基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3)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