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精选3篇)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 第1篇

1 淮河流域民间建筑概况

1.1 民间古建筑

历史上由于黄河自东汉以来多次夺淮入海, 水系和植被均受到严重破坏, 使淮河流域地表文物、古代建筑几乎荡然无存, 增加了研究工作的难度。但从地面仅存的一些遗址遗迹来看, 在此处的原始建筑, 房屋以半地穴和地面建筑为主, 均以圆形为主, 方形较少, 门朝南, 半地穴则有阶梯式门道, 建有木质泥墙。在大汶口时期发现的三个陶屋模型, 是攒尖顶, 四周有墙, 前设门, 屋后和两侧开窗, 已注意通风采光, 足以显示此地区丰富的建筑文化底蕴。这些早期的建筑以蒙城迟寺遗址[1]为代表, 此处发掘出红烧土地基31间, 分别是2间、4间、5间为一排, 建筑形式基本一样, 这种结构清晰, 布局严谨合理, 而且规划统一, 因地制宜, 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建筑技巧, 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淮河流域现存的民间建筑以宁海古戏台[2]和徽洲古街[3]为重要标志, 它们就像一本本立体的图书, 记载了淮河流域独特的乡风民俗, 展现了工匠们精湛的建筑工艺。宁海古戏台为传统的砖木结构, 屋脊的两端分别有造饰优美的螯鱼, 正面上方都有精致的飞檐翘角, 檐下悬挂着风铃铁马, 戏台底部装饰极其讲究, 台上所有的木构件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 琼花瑶草, 祥禽瑞兽, 游梁、随枋、三架梁、墙头梁以及牌楼各层之间, 则雕刻了许多戏文故事, 戏台顶部设有密集型斗拱组成的藻井, 俗称“鸡笼顶”, 为精华所在, 古代没有扩音器, 藻井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聚集、洪亮、圆润、清纯, 所以戏台上的藻井形状做成钟形、喇叭形, 井壁采用光滑的木板封闭。装饰多为金龙飞凤, 旋转归于井顶, 顶部正中置一铜质圆镜, 熠熠发光。如果宁海古戏台是一张张精美的国画, 那么徽派建筑民居就是一首首山水田园诗, 更能体现中国深邃的传统文化。

处于淮河上游的信阳地区, 古代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 主要有寺、塔、庙、宫阙、衙署、书院、城墙、牌坊、民居等。其中数量较多的为民居, 以木屋架、土坯墙结构为主, 砖瓦结构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建造方法通常是先砌墙, 后上梁, 茅草或布瓦盖顶, 一般都是轴线在中、左右对称。从现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物上, 仍能反映出本区古代建筑具有多方面的成就, 其主要特点是融南北文化于一身, 既有中原建筑的伟岸, 又有南方建筑的灵秀, 且具有广泛多样的建筑材料、巧妙的建筑结构和施工技术以及造诣深刻的建筑设计和艺术表现力。

1.2 淮河流域民间近代建筑

淮河流域的民间近代建筑可谓是争奇斗艳、各显奇特。作为淮河流域的信阳地区, 有“豫风楚韵”之称, 文化底蕴的多样性使这里的建筑独具特色, 特别是近代建筑, 具有东西文化的多样风格。以信阳鸡公山别墅群为例, 有着建筑与园林结合的特征。群体构思:山顶有四个别墅建筑群, 分为北岗、东岗、中心区、南岗四区。整体上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使山顶成为一幅美丽的图画, 站在最高峰——报晓峰远眺, 别墅片片、红瓦绿荫, 它们或立于山脊, 或卧于溪旁, 高低起伏, 错落有致, 无动感的山在建筑的衬托下, 充满生机。造景上, 采用平台落差, 丰富了个体建筑与空间的秩序。借景上, 个别别墅采用花岗岩巨石, 呈红褐色的红石表面, 大理石点缀的石柱, 精巧别致, 与自然融为一体。以颐庐为例:坐落在名为靳山的陡崖上, 房基海拔738 m, 建于1921年~1923年, 此楼分主楼和附楼两部分, 以门框为轴, 左右对称, 两楼中间有“十”字形的室外楼梯连接, 主楼在前, 房屋平面18.0 m~21.2 m, 主体3层, 檐高11.7 m, 在混凝土平顶上, 又建了一前一后两个亭塔, 塔顶标高21.1 m。颐庐的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中西糅合样式, 正门有条台阶直通二楼门廊, 台阶自下而上, 依次加宽, 成扇形, 门廊外部呈斗形, 外廊地坪为彩色水磨石而楼面为木质结构, 屋面为混凝土平屋顶, 四周为意大利式庭院花岗岩围栏, 屋顶建有一个六角封闭式塔顶, 此亭又是通向屋面的楼梯出口, 门为六角形, 窗均为弧形。鸡公山别墅建筑群的特点是:体量不大, 层数不多, 结构精巧, 装修素雅, 大多为石木结构, 墙体材料为就地取材的青色花岗岩料石, 既与自然景观和谐, 又显得雅静古朴;整栋房子常依山就势, 平面按进深分层处理, 基础部分有的设地下室, 有的设半地下室, 有的仅留通风洞, 均视自然情况而定, 采光充分, 通风向阳, 在室内就可较大限度地欣赏大自然的风光, 是淮河流域近代建筑的经典个例。

2 淮河流域建筑的文化性

淮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形成了此地特有的住宅建筑传统。许多学者、专家或从科技、国别, 或从历史、民俗、社会、考古等角度, 研究淮河流域的建筑与文化关系, 该地区多雨、潮湿, 对住宅的要求应具有室内凉爽, 避免潮湿, 能自然通风对流的特性, 住宅多采用砖、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砖木结构瓦顶房屋。淮河流域水系发达, 有100多条支流汇聚, 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先天优势。淮河流域地处黄河、长江之间, 相对靠近中原, 是中国南北方的气候过渡带, 因此淮河流域在历史上是南来北往、各部族迁徙往来的舞台, 也是几大集团发生碰撞的地带, 这就决定了淮河流域民间建筑和文化具有过渡性、多样性与包容性, 特色鲜明[5]。主要表现在:它诞生于豫皖苏交界处, 与黄河文化、楚文化、吴文化并立而又互相渗透。从春秋后期至秦汉的诸子百家, 大半产生于淮河流域。仅在今安徽境内者即有老子、庄子、管子 (即管仲) , 汉代以后, 刘安及其宾客所形成的淮南学派,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以华佗为代表的医学, 在中国历史上皆有着极高的地位。近代文坛由鲁迅倡导的“未名社”, 其主要成员除鲁迅、曹靖华外, 还有韦从芜、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李何林, 均为霍邱人。另一位著名文学家蒋光慈, 同芜湖钱杏■ (阿英) 共同创办了“太阳社”。

3 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实体, 它必然是物质文化的载体。一部建筑风格演变史, 同时也就是一部物质文化发展史。物质文化不仅决定着建筑的材料, 而且也制约着建筑的结构和形式, 因而建筑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时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步的。几乎所有的民族, 在其发展初期, 地理环境对它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不但决定着族群的生产方式, 也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因而建筑自然也就受到当地可以用于建筑的材料的限制。建筑同时也是精神产品, 因为任何建筑物都不仅是建筑师呕心沥血的结晶, 同时也是时代思潮、当时风尚、审美趣味的反映。所以, 它势必又与精神文化相联系, 成为精神文化信息的载体。建筑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文化, 当然要受到物质文化的限制, 即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等因素对于建筑结构、建筑形式的制约, 因而人们不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随心所欲地进行建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长时间的物质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哺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影响, 共同组合出色彩斑斓的中国文化空间的万花筒式图景。宁海古戏台, 是精雕细琢的精华结晶, 反映淮河流域人们的细腻文化品位;徽州古街, 是自然朴实的山水住宅, 反映淮河流域人们清雅平和的文化心态。

4结语

一个民族, 不管它的文明程度如何, 民俗、文化都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建筑就不单纯是一个视觉形象问题, 通过它可看到相应时代的民俗及文化, 希腊著名学者丛尼斯曾指出[6]:“在人类的心底永远存在着一个深层的结构体, 不同时期, 不同文明,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模型, 这个模型便是建筑形式的基础。”建筑形制的存在, 是当时潜在文化结构的反映, 反过来, 一个时代的文化又对建筑的存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对淮河流域的建筑进行了简要介绍, 分析了该流域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希望对该特定流域建筑历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 1999 (5) :6-12.

[2]徐培良, 应可军.宁海古戏台[J].东方博物, 2001 (24) :117-121.

[3]汪良发, 每文.看得见的徽州历史——感知“徽州古街”[J].黄山学院学报, 2007 (4) :10-13.

[4]信阳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信阳地区建设志[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90.

[5]邵小妹.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J].黄梅戏艺术, 2007 (2) :15-17.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 第2篇

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民间美术种类很多,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存在历史试卷分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所谓民间美术 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民间剪纸

剪纸,也叫刻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其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最简单,最普遍,因此也最为普及。剪纸的基本加工技艺是镂空雕刻,是用剪刀或刻刀来进行的,这种装饰工艺在纸的发明以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1.剪纸 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料。

2、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间剪纸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鲜明。从艺术风格来看,北方地域剪纸粗犷纯朴、古拙随意;南方剪纸工细优美、华丽明快。从剪纸作者来看,广大农村劳动妇女以剪刀剪纸,其艺术表现形式是超时空的观念构成、观念造型与观念色彩。以城市、农村男性为主的民间艺人则多以刀镂刻,玲珑剔透、工细严整、优雅华贵,以写实风格的剪纸艺术语言为主。

3、剪纸艺术在我们国家渊源流长,分布比较广泛,在长时间的发展和传播中,在不同的地方区域,很自然性地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于是,剪纸艺术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就形成了风格特异的几大派别,主要有以下几家:

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傣族剪纸、安塞剪纸、磁性剪纸

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第一节: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理愿望的一种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与特色

(一)北方主要年画产地与特色

天津的年画多出自杨柳青镇及其周围的画店,相传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极为兴盛。年画构图丰满和谐,线条匀称流畅,版刻粗犷简朴,色彩对比强烈,其题材多为历史故事,戏曲话本,民间传说,仕女娃娃等吉祥喜庆的内容,还有一些反映世俗生活的作品。

山东省境内的主要年画产地有聊城、高密、潍县等,以潍县出品的年画最负盛名。潍县木版年画相传于明代末年,早期风格特征与天津杨柳青年画相近,多为半印半画制作而成。其所出风俗年画尤具特色。高密年画始于清代中期,以整张纸大小的“大挂画”最具特色,大挂画分为“半印半画”和“朴灰画”两种,半印半画年画制作方法与天津杨柳青相似,扑灰画制作工序较为复杂。聊城是山东西部的主要年画产地,生产年画以门神和美女娃娃最具特色。

河南省出产的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地处开封西南的朱仙镇。朱仙镇所出年画多为小幅,题材多是戏曲有事,历史人物和吉祥图案,还印制各种纸马和门神画。画面简洁,造型概括庄重,线条粗犷有力,用色单纯浓烈,给人以古朴凝重之感。

(二)南方主要年画产地与特色

江苏省境内几乎各地区都有年画生产,生产的年画多为门神、纸马之类,唯苏州、扬州生产的年画品最为齐全。苏州是民间历史上的刻版中心之一,所产年画刻印精细,世称“姑苏版”。因生产年画的作坊多集中于桃花坞一带,故在当地又叫桃花坞年画。

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年画,深受其影响。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

解放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图片《一团和气》生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

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物理事物的一幅风俗画。

素有南桃北柳之称。

1.桃花坞年画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常以紫色调表现欢乐气氛,色彩上多在墨线上套印红,黄,蓝,绿,紫,五色,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民间花坛称为------姑苏版

2.杨柳青年画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都象征吉祥美好,非常惹人喜爱。

小结:通过赏析以上年画,我们可以看出,民间年画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寓意,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场面热闹。第一节:民间玩具

5、编织(2分钟)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草,玉米皮边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料编织出精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且美观的工艺品。

3.刺绣.:

“针绣”,俗称“绣花”。民间刺绣常以剪纸作为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有跳跃感,显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刺绣者往往根据所做的物件的形状来构图。采用“适形造型”的方法,达到饱满、对称、均衡等审美要求。

4.玩具

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充满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爱和美好的祝愿,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民间美术作品中很多图案采用谐音和寓意的方式表达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1.象征性,寓意性(谐音与寓意)

象征性:福、禄、寿 : 祝福老人长寿安康 五毒图案: 辟邪,保佑健康平安

虎的图案:虎的威严保佑儿童同时长的像虎一样威武健壮 寓意性:连(莲)年有余(鱼):丰收 五福(蝠)捧寿 : 祝寿 石榴、葡萄、鱼:多子 牡丹: 富贵

民间美术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谐音:民间俗称“口彩”。

在民间美术中,最为常用的谐音方式,是使一级画面表达出吉祥的象征意义。

2、喻意:有“明喻”,“暗喻”等类型。

在民间美术中,常用喻意手法,将一件物体或一级画面表达出美好的意义。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特色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研究

1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

1.1 地域性是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石

洪泽湖地理位置处于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河下游,淮安、宿迁两市境内,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原为许多浅水式的小湖群,古代被称为“富陵湖”。两汉之后湖的面积有所扩大,又被称为“破釜塘”。隋朝又改称“洪泽浦”。由于湖的深度加深,面积变大于唐代始名洪泽湖。洪泽湖流域的人以农业与渔业为主要的生存方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步产生民间音乐范式。例如,泗洪县出土于西汉时期的《歌舞图》与《饮宴图》,唐代《乐府杂录》中所记载的“香火戏”与“僮子戏”,明清时期的“淮红戏”等。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以南闸民歌、淮阴小调、金湖秧歌三个民歌文化体系,逐步成为具有区域性的民间音乐文化“标识”,并受到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2 生活性是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种源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与地方人文思想、人文生活、人文发展密不可分。明清时期淮安府管辖区域较大,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京杭运河“大都市”,是南北地理位置的“分割点”。明清两朝,淮安人文荟萃,被朝廷选中的人才百人出头。历史上“南船北马”说的就是洪泽湖流域的中心城市淮安。淮安地方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对洪泽湖流域的民俗民风文化产生直接的“引力”,各种民间音乐文化与地方人文环境和谐融合。例如,洪泽湖区渔民家姑娘出嫁后,头年大年初一刚过,娘家人便驾着花船,唱着渔歌,驶进洪泽湖上的“小龟滩”,接姑娘回家,叙家常,酒席款待。这一“彩船带姑娘”的渔家民间音乐小戏,在洪泽湖地区流行甚广。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各种形式始终来源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实践。

1.3 技艺性是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显示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技艺性十分突出,艺术风格独特。[1]既有南方民歌的委婉与曲折,又有北方豪放高亢的元素。旋律一般由四度的短音程构成,以二、三度五声、六声音阶的混合组合,装饰音少,但变化音级跨度较大。曲调的起音与落音经常采用同音表示法。音乐的节奏以二四拍与四四拍为主。音乐调式调性统一,调式富有变化,调性走向较为复杂。洪泽湖流域民歌具有生成性,同一首民歌在不同村落可产生相似曲调或曲调群,形成相互关联。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曲式呈现短小精干、灵活多样的特点,曲式变化性大,对应性强。民歌中“五句半”“串十字”的形式较多,广泛运用于劳动歌曲与叙事歌曲中。例如,《放风筝》《只因哥哥在心上》等,要求演唱热情欢快、平滑稳重、旋律丰满。

1.4 文化性是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动源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具有生态性。它具备历史性、客观性、时代性,能反映洪泽湖流域人们的社会物质与文化生活,以及精神文化和音乐实践行为文化。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是具有深刻内质的“淮文化”。尤其是洪泽湖流域有白马湖、洪泽湖,沿岸渔民生活与劳动存在一定的音乐质感,生态渔歌表现了热情的捕鱼场面、青年男女爱情的浪漫与坚贞。例如,《水功鼓》《拉抹滩》《对鱼花》《小哥哥鱼人也动情》《西凉月》等。洪泽湖流域是革命老区,是淮宝抗日根据地所在,延安鲁艺文化工作队利用地方民歌调式创造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歌曲。例如,《抗战歌谣》《还我中原好河山》《打日本除汉奸》等。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与地方文化有着紧密的渊源,受到地方“淮文化”的内在动力支撑力量的注入。

2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内容

2.1 南闸民歌

南闸位于白马湖西北角,西临洪泽湖,东临京杭大运河,面积尽管只占68平方公里,但风景秀丽、人文环境优越,受京杭运河文化哺育,沉积湖泽文化的丰韵,乡土民歌种类多,流传着千首民歌,是江苏省民歌之乡。南闸民歌的内质表现为水乡文化,“村村有民歌,村村有歌手”是南闸民歌文化的“标识”。南闸民歌属于口头音乐艺术形式,以地方方言口语演唱,水乡韵味浓厚,婉转动听。南闸民歌中的唱词是演唱者即兴创作,生动形象,记忆方便,利于传唱。例如,《姐儿香儿》《十二只舟船》《手扶栏杆》《十二月调情》《四季游春》等。目前,经过挖掘整理,南闸民歌有500多首,各种调式156种,类别

10多种。[2]省级非遗南闸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金矿30多年来,收集和整理的南闸民歌多达1000多首,为保留和推广当地的民歌文化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2.2 金湖秧歌

金湖秧歌在淮安白马湖、洪泽湖周边县市流传与传承超过10代以上,已有百年历史。金湖秧歌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湖秧歌曲调节奏欢快、音调优美、悦耳动听,调式转换手法灵活。[3]调名与曲调变化无穷,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在中国的民歌中具有独特性,单乐段中有三个不同的、连续的调式变调。金湖秧歌采用方式独特的“折叠”式演唱。在演唱上分为专业性质与业余性质,专业性质演唱即一人打鼓,一人敲锣,边敲边唱,专为插秧人表演,也称为“锣鼓秧歌”。业余性质即一边插秧,一边唱秧歌。[4]金湖秧歌是洪泽湖民间传统的舞蹈项目,如《四句头》《抢八句调》《串十字调》等秧歌,强调活泼快乐的劳动场面,积极大胆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情趣与意境。

2.3 洪泽湖渔鼓舞

洪泽湖渔鼓舞分布于江苏省泗洪、泗阳、洪泽、盱眙等地。是洪泽湖流域湖区渔民的一种祭祀舞蹈形式。舞蹈的主要曲调有“嚷神咒”和“念佛记”等。传统曲目有《魏征斩老龙》《张郎休丁香》《还魂记》《水母水淹泗洲城》等10多部。渔家传统的祭祀活动中以舞蹈的方式请求神灵驱鬼神,保佑渔民出湖捕鱼风平浪静、平平安安,鱼满舱地收获而归。洪泽湖渔鼓舞民间表演形式在洪泽湖流域民俗文化中具有独特性,显示出浓郁的渔家风情。洪泽湖渔鼓舞的表演者均为男性演员或男扮女装。演出服装艳丽,演出的场地由多条船只并成一排,成为适用的水上“舞台”。洪泽湖渔鼓舞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洗礼,唱腔中逐步融进了曲艺、渔家号子、渔歌等,舞蹈中出现了劳动动作的舞姿。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洪泽湖渔鼓舞的舞台民间舞蹈形象十分丰富,从舞蹈动作到音乐,彰显了洪泽湖流域人们的劳动场景与幸福的生活。

2.4 金湖香火戏

金湖香火戏(僮子戏)来源于民间祭祀、娱乐、欢庆融为一体的民间音乐与舞蹈活动。表演艺术形态有说唱、舞蹈、戏剧、杂技以及剪纸、绘画、民间工艺等造型艺术。金湖香火戏文化内涵丰富,以人们爱神、祈祷、求生、乐人为目的,广泛流传于洪泽湖流域的香火戏,是融歌舞、音乐、戏剧为一体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具有原始生态音乐文化特征,具有洪泽湖流域的地方历史文化意蕴。例如,《踩五花云》《花船舞》《马灯舞》等,金湖香火戏融合众多的民间文艺形式,如说唱、古曲、酒歌、民歌、民舞、法曲、水词、串词、淮戏、器乐合奏、系列号子等。金湖县香火戏存在的历史价值珍重,为现代地方音乐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地方音乐文化哲学的层次提升融入人文化的、生活(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化的因素。

3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创新

3.1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节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离不开地方节庆的支撑。目前,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节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如白马湖艺术节、金湖秧歌节、盱眙龙虾节、洪泽湖文化艺术节、南闸艺术节、淮安文化艺术节等。通过喜庆的节日,传承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展现了具有地方性、区域性的文化特色。

3.2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产业链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应该扬弃传统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民间音乐表现方式,应该利用市场经济的法则,构建民间音乐文化产业链。应该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将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传播方式现代化与产业化。政府通过“引导资金”,提供优惠政策,扶持与积极鼓励地方民间文艺团体进入文化产业。

3.3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国际化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是具有时代性的文化遗产。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这种地方的音乐文化形态已向国际化方向迈进。应该充分利用民间音乐国际化的趋势,把洪泽湖流域地方音乐文化精品通过海外人士的努力,传播到世界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参加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展现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魅力。

总之,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在中国先进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面向未来,要让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赋予时代性的多元化元素,焕发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使之在实现中国文化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刘跃华.浅析江苏民歌的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2005(3):184-187.

[2]丁昕春.淮安地方音乐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彦蘅.金湖秧歌音乐体裁样式特征分析[J].时代教育,2007(24):149+130.

[4]王彦蘅.金湖秧歌中长歌的语言艺术与演唱特点[J].艺术百家,2011(6):247-250.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1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2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