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稿范文第1篇
明德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校特开展以“诵读中华经典 ,传承华夏文明”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二、活动意义:
1、传承中华文化之精神,丰富师生精神文化世界,培育博学、多思的深厚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2、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中高年级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4、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活动内容:
1、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以班为单位参加诵读比赛。鼓励教师与学生同台诵读。
2、诵读内容:《古诗七十五首》
3、比赛形式:以集体诵读、朗诵为基本形式,可以伴以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吟唱、舞蹈等不同形式。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也可辅以伴奏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但要注意,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每个节目时间3-8分钟为宜。
4、比赛时间:2014年4月8日
5、比赛地点:各班教室
四、评比奖励办法:
1、邀请学校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根据各参赛班级的诵读形式、表
演特点及诵读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现场不记名打分。
2、根据比赛情况评分,去掉两个最高分,去掉两个最低分,以总分累加排
名。分别设立三个段:
一、二年级组一个段,
三、四年级一个段 ,五六年级一
个段。每个段分别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若干名。
3、学校将对获一等、二等、三等奖班级颁发奖状。
五、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致词
(二)诵读展示
(三)评奖
(四)领导讲话
(五)颁奖
六、比赛要求及评分标准:
七、加分:
1、按顺序多背一章加2分。
2、教师参与加2分
八、相关事宜
1、各班要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扎实做好选材和诵读形式的编排训练工作。
2、所赋分值为参考分,优:10分左右;中:8分左右;差:6分左右
3、未尽事宜,另行通知,希望各班要明确目标,落实职责,规定时限,高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稿范文第2篇
汇报表演主持词
开幕词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 男:敬爱的各位来宾,
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女:国学启迪智慧,经典浸润心灵; 男: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女:“坚持经典诵读,打造书香校园”是我校的办学目标; 男:“诵读国学经典,争做美德少年”是我校的特色基调。 女:从2006年开始,学校就把诵读经典纳入办学目标,掀起了诵读热潮;
男:八年的诵读,使我们增长了才智,陶冶了品质。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源远流长的诗文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闪烁的瑰宝。 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文诗韵。
节目串词
☆《弟子规》,汇集了古代圣贤的智慧,集中华传统的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它是人们言行的规范,是做人的根本,是当今净化社会人心的良药,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下面请欣赏3.1班的诵读表演《弟子规》。 ☆《三字经》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经典,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它朗朗上口,既有历史人物故事,又寓有意义深刻的人生哲理。下面请欣赏4.2班表演的节目《三字经》。
☆《弟子规》具体列述了我们在家、出行、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恪守的规范,它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诵读经典,践行礼仪。下面让我们欣赏3.4班表演的节目《弟子规》
☆《笠翁对韵》沉淀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集中了千锤百炼的名言警句,它形式美,音韵美,是我们学习古诗、研习楹联的启蒙读物。习诵它,学好它,传承中华诗词楹联文化,让我们欣赏6.1班表演的节目《笠翁对韵》、《名联集》。
结束语
(男)《笠翁对韵》的铿锵音韵还在耳边回响 (女)《弟子规》的谆谆教诲还在心头回荡 (男)最是书香能致远,让经典伴我们一路远行。 (女)腹有诗书气自华,让经典养育我们的灵魂。 (男)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传承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稿范文第3篇
为贯彻市、区教育局有关规定,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特制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二、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确立“经典伴我快乐成长”为主题,形成浓烈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引导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走成功路。逐步学会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会和谐、友善地与人相处,努力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同时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熟练驾驭语文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二)具体目标:
1、传承文化: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深下一代人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
2、陶冶情操: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提高素养: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
4、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美化学生心灵,汲取知识营养,开发学生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5、提升家庭文化品位:通过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二、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学校各科室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各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为我校国学经典诵读辅导教师并负责书籍的推荐,协同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
三、活动内容
1、加大宣传。要利用黑板报、橱窗、宣传栏等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利用自习课、辅导课、活动课、班会课等时间,大力宣扬民族优秀文化。
2、集体诵读。每周一第八节课和每周五早自习为国学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推荐所任班级的诵读内容,班主任组织实施,且每周至少有一首古诗词熟读成诵,语文教师进行抽检。
3、学校广播要坚持每周一至二次向师生播放诵读内容,并要求学生每天在家中诵读1015分钟,作为一项课外阅读任务布置。同时,还可以通过晨读、语文课、课外活动等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诵读活动。
4、每位学生建立国学经典诵读记录本,将每天诵读的篇目进行记录。
四、诵读内容
由语文教师推荐任课班级学生诵读内容,学生自行购买书籍。各年段诵读参考篇目(可择选名篇),《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 《论语》、《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千字文》、《宋词精选》、《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中华上下五千年》、《孙子兵法》、《古文观止》、《毛泽东诗词》等。
五、成果展示
1、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每月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一篇读书笔记,在全校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览。
2、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和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挖掘国学资源,每学期每班召开一次体现国学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
3、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经典比赛(吟诵、抄写、国学知识竞赛和班级黑板报)。
4、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级收集本班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形式有:国学经典吟诵、文艺表演、故事演讲等。(本学期比赛方案见附件)
六、活动要求
1、全体师生要充分认识此次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求,认真做好活动各项准备、安排和实施工作,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2、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成长需要,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特点入手,将活动的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创新性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活动对象的满覆盖。
3、要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为师生诵读推荐读本和相关资料,并对在开展活动中的优秀师生予以表扬,鼓励他们不断开展好经典诵读活动。
4、要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强化校本教材功能,充分发挥其主阵地作用,要制订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计划表,用制度保证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深化。
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普及国学经典,让诵读经典之风弥漫校园,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陶冶情操。总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我们要按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以满腔的激情开展此项活动,努力让每一位学生读经典,通古今,明世理,谋大志,做贤人。
(附件)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实施方案
一、比赛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校园
二、比赛目的
通过组织学生经典诵读比赛的方式,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经典的兴趣,增强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营造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动经典诵读活动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
三、比赛时间 : 2017年5月
四、比赛地点 :操场
五、比赛对象 :全体学生
六、参赛要求
1.以班为单位参赛,要求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加,服装整齐大方。
2.比赛内容由各班自行从《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书中去挑选,要求尽量配乐。
七、评奖办法
1.邀请学校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根据各班的诵读形式、表演特点及诵读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 2.各班级先进行初赛选拔,优胜者参加学校比赛。 3.根据比赛情况,现场评分,学校设奖(班级)。
一等奖:1个 二等奖:2个
三等奖:3个
八、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兰州市第二十九中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实施方案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稿范文第4篇
二、《三字经》
三、《百家姓》
四、《千字文》
五、《论 语》10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1 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11段
《老子》节选
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节选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
2 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七、《孟子》6段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3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八、《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劝 学》荀子(战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十、《杂说四.笠翁对韵一东》
《笠翁对韵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5 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杂说四》韩愈(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十一、《伤仲永. 笠翁对韵二冬》
《笠翁对韵二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
6 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伤仲永》王安石(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十二、《岳阳楼记. 笠翁对韵三江》
《笠翁对韵三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艎。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稿范文第5篇
学习目标
1、复习“冬则温”。
2、学习“事虽小”。
3、理解“事虽小 勿擅为”“ 物虽小 勿私藏”。
4、能在生活中实践。
重点: 理解“事虽小 勿擅为”“ 物虽小 勿私藏” 难点 : 理解意义 教具准备 播放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昨天为父母做的什么事情。
二、学习“入则孝”之“事虽小”
1、听泛读“入则孝”之“事虽小”。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理解“事虽小”。什么样的事情是小事?该怎样做? “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不应做的事情,就尽量不做。比如说,在家里不可随便玩电、玩火,玩危险的玩具,不可养成随便花钱的坏习惯,不在黑板上乱涂乱画,这样的事虽小,也是不对的。不应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了。三国时的刘备教育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这个道理。
2、理解“物虽小”。
什么样的东西是小东西?铅笔、橡皮不能私自藏起来。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
拓展:
捡到小的物品应该怎样做?借用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四、讲故事:陶母封鱼。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严格的教育分不开。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区,并且献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父母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五、作 业
1、背诵“事虽小”。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稿范文第6篇
1、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的句子?() A、物本有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诸子百家之中,哪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曾子
3、“醉里挑灯看剑”的下一句是() A、弓如霹雳弦惊 B、梦回吹角连营 C、朵朵花开淡墨痕 0
4、“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以下哪部著作有关?() A、左思的《三都赋》 B、司马相如的《长六赋》 C、班固的《两都赋》 D、张衡的《二京赋》
5、“康庄大道”出自哪部书?() A、《战国策》 B、《汉书》 C、《后汉书》 D、《史记》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是:()
A、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译文: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B、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译文: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C、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译文: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 D、是知其不可为之者与?译文:明知道不能做,偏偏要做,是吗?
7、下列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二月春风似剪刀。 D、春色满园关不住。
8、“批把”一词来源于什么?() A、制造琵琶的材料 B、演奏琵琶的方式 C、琵琶发出的声音 D、琵琶出现的地名
9、孟子是()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A、道 B、法 C、儒 D、墨
10、京剧《贵妃醉酒》是根据哪部古代戏曲改编而成的?()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牡丹亭》 D、《南柯梦》
11、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朝闻道,夕死可矣。(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4)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A、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B、孟子、孔子、老子、庄子 C、孟子、孔子、庄子、老子 D、孔子、孟子、庄子、老子
12、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A、三个月没吃肉,不知道肉的味道 B、读到一本好书 C、听到一段好乐曲 D、
13、“龙门二十品”的作品类型是()。 A、音乐 B、美术 C、文学 D、书法
14、《左传桓公六年》说“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三时”是指() A、天时地利人和 B、春夏秋三季 C、每个季度的三个月 D、子时卯时寅时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名句,诗人登上了哪座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A、黄山 B、泰山 C、峨眉山 D、嵩山
16、一部著作的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请问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时间最长?() A、《徐霞客游记》 B、《说文解字》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17、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18、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时期
19、孔子最好学的学生是() A、冉求 B、子华 C、颜回 D、子夏
20、西湖的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有关?() A、白居易 B、李白 C、王维 D、孟浩然
21、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也时有倒写“福”字的舞台背景。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但从何时起倒贴“福”字?() A、宋 B、明 C、清 D、民国
2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曹植作的《七步诗》诗,表达对兄长魏文帝曹丕的不满和怨恨。曹丕的行为与下列哪句经文不相符合()。 A、兄弟睦,孝在中 B、事诸兄,如事兄 C、财物轻,怨何生 0
2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于杜牧的() A、咏史诗 B、伤别诗 C、纪行诗 D、写景诗
24、“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A、天文、地理、文学
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
25、唐宋之际,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在两眉之间点一朵(),是最为时尚的装扮,相传此妆始于寿阳公主。 A、桃花 B、梨花 C、荷花 D、梅花
26、南戏“四大传奇”是指()
A、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B、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琵琶记 C、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 D、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
27、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C、10米 D、30米
28、我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下列不属于古代农书的是?() 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
29、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0
30、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 A、秦始皇 B、武则天 C、唐明皇 D、汉武帝
31、被世人称为“梅妻鹤子”的诗人是哪一位?() A、林逋 B、梅尧臣 C、苏舜钦 D、王安石
32、下列诗句哪一句不是出自李白?() A、低头思故乡 B、两岸青山相对出 C、西塞山前白鹭飞 0
33、在《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猛将是() A、吕布 B、关羽 C、赵云 D、典韦
34、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广陵”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A、南京 B、扬州 C、江阴 D、镇江
3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谁的名句?() A、王勃 B、张九龄
C、张若虚 D、卢照邻
36、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戊 B、戍 C、戌 D、术
37、在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场合常有鞠躬的礼仪,请问鞠躬礼源于() A、祭天仪式
B、投降者伏地叩首 C、 D、
38、我国历史上著名故事《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 A、诸葛亮 B、蔺相如 C、曹操
D、越王勾践
39、山东曲阜有“三孔”,分别是“孔府”、“孔庙”和什么?() A、孔酒 B、孔子书院 C、孔学 D、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