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法教学法范文(精选12篇)
后方法教学法 第1篇
英语教学法在英语教学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学法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的实践也起着指导作用。纵观20 世纪的外语教学史, 我们看到的实际上就是一部教学方法的研究史和实验史。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 应用语言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讨着更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他们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本学科的理论和原则, 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外语教学法。可以说, 对许多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来说, 外语教学研究就是教学方法的研究, 就是在某种语言观的指导下提出外语教学的原则和设计出在课堂上实施这些原则的具体步骤与方法。19世纪末至20世纪后期的近一百年堪称为广大英语教学研究者与英语教师热衷于寻求教学方法的世纪[1,2] 。“方法时代”也由此产生。从19世纪后期语法翻译法到20世纪初期的直接法和中期的听说法, 再发展到20世纪后期的认知法和交际法, 人们对语言本质和语言教学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然而任何一种方法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学规律, 为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 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人们往往都能看到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 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于某一个教学方法的弊端。然而, 实践证明, 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能够成为最好的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终于走出了“方法时代”进入了“后方法时代”。到2001 年, Kumaravadivelu[2]将“后方法状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提出来, 即后方法教学法 (post-method pedagogy) 。他在向外语教学界宣告一种新的教学思想的诞生。“后方法”的外语课堂教学观是在“方法时代”外语课堂教学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课堂教学观, 它吸取了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及其他领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 因此更加科学地剖析了英语课堂的本质。
一、“后方法”的外语课堂教学观概述
后方法教学法是一种思想, 是一种理念, 而非一套具体的方法。然而, 它不是指方法的消亡, 它是对方法局限性的一种理解和超越。它追求的境界要远远高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法。它可能是对一种教学法的选择, 也可能是对一种学习者感兴趣的知识的选择。“后方法时代”的外语课堂教学观把课堂看成多种因素互动的场所, 把外语教学看成是一个能动的、发展的过程。后方法是时代的课堂教学观不仅重视教与学, 而且重视由教师和学生带来的课堂教学中多种因素的互动。它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观, 它不仅注意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 而且重视培养人的素质和品格, 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3] 。此外, 后方法时代的外语课堂重视从理论与教学策略的角度分析和使用外语教学方法。它更加注意方法的选择, 而不是刻意追求某一种理论支持下的一种方法。由于任何教学方法总有积极和有效的一面, 也有消极局限之处, 所以“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观较以往的任何课堂教学观更为科学与讲究实效。
后方法的外语教学理论对教学中三种身份做了重新的定义:一是教师的重新定义。教师的教学应当通过反思而上升为教学理论, 用于指导实践;教学理论又通过教学实践而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发展。在“后方法”外语教学观下,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论的执行者, 而且是教学的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的构建者。教师需要对教学中的变量进行系统的分析, 随机改变教学策略, 而不再是依据某种教学法而纸上谈兵。二是学习者的重新定义。后方法教学理念下的理想学习者是自主的。他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自我调控, 最大化实现自身学习潜力, 他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 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三是对教师教育者的重新界定。传统的教师教育者的角色就是把各种教学法灌输给未来的教师, 指导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后方法教学理念下的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未来的教师树立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
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放弃了以教学法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 提出应以特定性 (particularity) 、实践性 (practicality) 和可行性 (possibility) 为参数的教学原则。特定性, 即任何一种后方法教学法都应该是具有特定性的教学法。外语教学法应该在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里针对一组特定的教师, 教授一组特定的学生, 追求一组特定的目标。特定性承认教学的主体因为有文化的不同, 而存在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差异性, 这就使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因此, 特定性不仅指教学的过程, 还有教学的目的[4] 。后方法教学法认为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合所有的人群。它应该是不同的教师群体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的学习群体所使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后方法教学法除了需要根据不同背景下的不同学习群体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外, 它还应该具有实践性。后方法教学法认为, 理论有来源于理论家的理论和来源于实践者的理论两种。来源于理论家的理论是一种自上而下 (top-down) 的理论。它通常因脱离实际而使实践者操作起来会显得力不从心。不同的学习群体有着不同的群体个性, 用一种统一的方法去适用于所有的学习群体在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而来源于实践者的理论是教师们通过反思教学, 对课堂进行行动研究, 然后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这种直接来源于实践者的理论, 再由实践者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其针对性更强, 指导意义也就更大。所以, 实践性成为后方法教学法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后方法教学法具有特定性和实践性, 那么它是否能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和执行, 这就是后方法教学法的最后一个参数可能性。传统的教学法通常是不将学习者的外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 文化环境和政治背景考虑在内。它们考虑更多的是语言和生理方面的问题。然而,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所以, 外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在的心理状况对一个人的智慧和情感的影响是同样重要的。后方法教学法赋予外语学习者将自己的生活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及政治背景带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权力。它拒绝将语言教学的作用局限于课堂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者的社会需求和语言需求结合起来, 从而使其成为教学法的一部分。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影响教学实践。
二、后方法外语课堂教学观对教师的启示
第一, 后方法教学法促进教师思想上和角色上的转变。后方法教学法是一种思想, 是一种理念, 它是对方法局限性的一种理解和超越。它追求的境界要远远高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法。它可能是对一种教学法的选择, 也可能是对一种学习者感兴趣的知识的选择。教师应该首先从思想上、态度上和信念里摒弃坚持传统的以某种语言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法的想法。后方法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传统的角色特点, 教师不再仅仅是方法的消费者, 他们也成了方法的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应该积极通过反思教学活动和进行行动研究诊断学生的需求, 用成功的技巧对待学生, 并且能够评价这种教学效果。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教师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 善于利用、调控教学环境, 不断反思行为、创新方法。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与创新, 基于实践创造理论, 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5] 。
第二, 后方法教学法不是贬低了传统教学法的意义, 更不是要求教师无须进一步探讨教学法。综观教学法的演化过程, 每种教学法都有其个体特色和适用环境。外语学习应重视调动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探究语言内部的深层意义,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熟悉各种教学法的特色和适用环境有利于我们综合把握、宏观调控教学。后方法时代讨论较多的是教学方法包括整体教学法 (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基于内容的教学法 (The Content-based Approach) 和任务型教学法 (The Task-based Approach) 。这些方法早就存在, 只是经过“后方法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上不能像过去那样追求新潮, 而是应首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以及教师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和需要。
第三,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法赋予的能动性。后方法理论的社会性启示我们, 外语教学牵涉到众多因素, 有效的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参与方的能动性。教学法的参与因素众多, 总体发展趋势是:以传统上对语言层面的认识为基础, 向宏观和微观空间延伸。宏观空间涉及不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等因素纷纷参与教学, 构建对教学的制约。微观空间则深入到对教学细微因素的认识上, 它涉及对语言层面的认识不断深化, 对影响学习者的心理要素不断揭示, 对促进教学环境改善的各种教学设施的整合[6] , 等等。
第四, 课程形式上, 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网络等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原则。传统的外语课堂里, 教师基本上采取“喂养式”的教学方式, 进行机械操练,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很少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外语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 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 使用外语必然离不开交流和沟通。多媒体、网络等作为课堂的辅助, 以其高效快捷的特点, 大大地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 为师生之间进行有效地互动创造了条件, 也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创造了空间。
结语
在外语教学史上, 人们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从多种角度不断探索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现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以研究学习者和教师间的交互作用、英语教学与社会和语言政策的联系、多元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以及英语教学理论、策略和方法运用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为主的“后方法时代”。充分理解后方法理论的内涵, 把握后方法理论的宏观框架作用, 必将增强外语教师教学法运用的反思意识, 更加自主和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英语教学法的发展, 人们对语言本质和语言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化, 外语教学走入了“后方法”时代。“后方法”的外语课堂教学观是在“方法时代”外语课堂教学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课堂教学观, 科学地剖析了英语课堂的本质。从“后方法”视角来看待英语教学, 教师可以得到重要的启示, 增强外语教师教学法运用的反思意识, 更加自主和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后方法,教学法,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Brown HD.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Post Meth-ods”Era:Toward Bette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Assess-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9-18.
[2]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FL Quarterly, 2001, (4) .
[3]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Kumaravadivelu B.Method, antimethod, postmethod[G]∥Pulverness A.IATEFL York Conference Selections.Whit-stable, Kent: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2002:11-19.
[5]杨福, 柳宏.后方法教学法理论解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1) .
后方法教学法 第2篇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完成教学评价人物所采用的某些方法。而教学评价的工具,则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在进行教学评价是常用的一种评价技术。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测定时所用的方式和手段。这如同医生看病中的诊断和探查器具那样,既有有联系的地方,又有其不同的方面。无论是教学评价的方法还是教学评价的工具,都是受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所制约。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采用的方法有:既有数量化的方法,也有非数量化的方法。是评价的目的、内容而定;同时在这种方法下,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进程和要求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这中间还可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和目的,灵活使用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无论是那些评价方法都需要一定的评价工具,即要有一定的评价技术。常用的评价工具有:
1、教师自制的各科测验,2、各类标准测验,3、行为观察记录,4、问卷法,5、交谈法,6、创作作品分析,7、技能实演,8、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考察报告,9、个案分析,10、各类奖惩。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闭卷考试、观察、检测等手段,通过学习我觉得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主动地自主学习,离不开学习的评价机制。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化学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信息、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评价要“遵循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适应化学学科教学评价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多形式的需要,调整、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化学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以往化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局限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化学教学课、活动课、课外活动等等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新的平台和窗口,通过这个平台和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改进的尝试,具体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学习档案袋评价。指导学生收集个人的化学学习作品及成果,建立档案袋,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进行评价。档案通常在开学初建立起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档案袋,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好的作品分类装入档案袋中,如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读书笔记、文章以及手工制作的成果等。如:我收集的化学小故事、我制作的化学知识卡、我出的一期化学专刊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档案袋认真维护保管,还可以定期在班级、年级中进行展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及时予以评定,并写上客观的、公正的、发展性的评语。成绩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成绩稍差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商量改进的办法,避免在全班面前对较差的学生进行口头批评,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老师也可以把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档案袋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并把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向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汇报,共同分享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档案袋评价方式的推广很有意义,它能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此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档案袋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从
而有效地克服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和片面强调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特别是对那些爱动手的学生,则给了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机会。
第二:个人学习资料册评价。化学课因为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经常需要学生针对某些化学问题自己去搜集、查找一些学习资料,以弥补课本内容的局限。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和素材,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查找或图书查找,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影印资料,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是实物资料,并且按照查找资料的内容分类整理。上课前使用它起到预习作用;课后重读,可以起到复习作用;平时多浏览,更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个人学习资料册和档案袋的区别是:档案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集中,资料册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平时参与课堂教学的依据。坚持个人学习资料册的使用,既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从中锻炼了学生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日常学习表现评价。例如:上课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探究及主题活动的表现等等,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和小组评议的方式,并且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开始时,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别人,有时在评议中甚至发生争议和冲突,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班主任老师和课任老师合作,使学生学会比较、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进步。
第四:课堂纪律评价。在课堂中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按照要求去做。可以采取民主评议,即小组评议与任课教师评议相结合,从而约束学生的行为,保证稳定的课堂秩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五:持续激励式评价。对进步幅度较大的同学和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分。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只作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鼓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
第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参加校、区、期中、期末统一考试,并且把期末成绩折合成一定的比例,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
后方法教学法 第3篇
[关键词] 后方法;参数;解读
受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Stern, Pennycook, Brown, Freeman, Kumaravadivelu等西方学者在对百年来外语教学法作了研究和反思后,提出了后方法语言教学思想。其中,美国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应用语言学教授库玛(Kumaravadivelu,B.)可谓后方法语言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早在1994年他就首次提出了“后方法”的概念,[1] 之后,在2003年的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和2006年的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两部专著以及2001年发表的论文“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2006年的综述文章“TESOL Methods: Changing Tracks, Challenging Trends”中,他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库玛把方法时代的语言教学方法归纳为三大类别:以语言为中心的(language-centered)、以学生为中心的(learner-centered)和以学习为中心的(learning-centered)。在分别论述了它们的理论原则和操作程序,并做了评判之后,指出了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后方法的3个教学参数: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能性。[2] 它们在一种协同关系中相互交织,互相影响,交互作用,整体远大于部分之和。
一、特定性(particularity)参数
特定性参数是后教学法最重要的方面,其蕴意是“一个特定的教师群体,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一个特定的体制中,教授一个追求一组特定的目标的特定的学生群体”。因此,特定性参数所排斥的正是教学法赖以奠基的理念,即,存在着通过一组教学原则和程序就可以实现一组教学目的和目标的可能性。其核心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法不能不建立在对特定情景的全面理解上,也不能不在对这些特定情景的总体改善上得到改进。这与解释学的“情景理解”观不谋而合。
特定性参数强调本土需求和实践经历,忽视这一点,任何教学法终将会是对影响到的人群的一种干扰,威胁到他们的信念体系,结果终将产生抵制情绪,教学就不可能开展下去。
库玛列举了来自南非、巴基斯坦、新加坡和印度的研究案例,呈现了不符合本土语言、社会文化以及政治上的特定性的主流教学法的典型案例。他指出,情景敏感的语言教育只能从特定性的实践中产生,它涉及对当地教学条件的深刻认识,这些教学条件是政策制定者和行业管理人员在编制有效的教学日程时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更重要的是它涉及从业教师,无论个人或集体。他们观察自身的教学行为,评估教学结果,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并且在实践中去验证,以重新审视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从这个意义上看,特定性是蕴含于实践性中的,没有实践性就无法实现和理解特定性。所以,特定性参数是与实践性参数相结合的。
二、实践性(practicality)参数
实践性参数广义上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狭义上指教师调控自己教学效果的技巧。库玛首先指出了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家的角色与教师角色二分法的危害。二分法表现为教育学家在专业理论(指一般由专家创生、从高等院校传播开来的理论)与个人理论(指由教师通过在工作中解读和应用专业理论于实践情景中而开发出来的理论)之间设置区分。正是这种对理论家的理论与教师的理论的区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行动研究的重视。有学者明确指出:“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进实践,而不是创造知识。”[3] 建议教师们在课堂上做行动研究,去验证、解读、判断专家所提出的专业理论有用与否使教师对研究的理解非常狭隘,因为这给教师的自概念化和教学法知识的自我建构没有留下多少余地。
实践性参数超越了理论与实践、理论家的理论与教师的理论这种二分法所固有的缺陷。如果情景敏感的教学法知识不能不来自于教师及其日常的教学实践,就应当允许他们将实践理论化,将理论付诸实践。教师不再被视为应用理论的人,而是将实践理论化的人。然而,实现这个目标,不能通过简单地要求教师们将他人提出的专业理论付诸实践,只有通过帮助他们开发构建他们自己的情景敏感的实践性理论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自主性才能实现。
实践性理论,按照Van Manen的说法,[4] 产生于行知结合,或更准确地说,三思而后行且行而知之——这是其所谓的“教学反思”的结晶。在从实践中获取理论的语境中,教学反思哺育了教师的反思,同时教师的反思反哺了教学反思。Freeman将这种反思称之为“探究取向的教师研究”,并定义为“一种对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的热衷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人们更好地理解那里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情”。他将“探究”视为某种“既包括产生这种热衷的态度,也包括用这种态度对待行动的力量和活动”的东西,这种东西能确保教师们认识、确定问题,分析、评价信息,考虑、评估取舍,然后选择最佳的可行性方案以资进一步评判。[5]
实践性参数的焦点是教师的反思和行动,也是建立在教师的洞察力和直觉的基础上的。通过先前的和当前的教学经历,教师获得了如何成就优秀的教学的不可言表,也难以言表的认识,即所谓的“模糊认识”[6] 或“意义构建”。[7]
专业准备、个人信念、体制限制、学生的期望值、评价手段等其他因素的内容和性质造成了竞争性的动力和压力,教师在长期的学会应对的过程中,其意义构建日趋成熟。教师的意义构建这种貌似本能的、习性的性质掩盖了这样的事实,即它的形成和重构离不开掌控课堂生态系统的教学法因素,也离不开来自校外的更大的社会政治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性参数变成了可能性参数。
三、可能性(possibility)参数
可能性参数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巴西学者保罗·弗莱雷的教育哲学。他及其追随者们所持的立场是,教育,包括任何教育都是与权力和控制密切联系的,其目的是创造和维持社会不公。该学派强调承认和突出学生和教师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质疑他们所屈从的现状。该学派也强调开发理论、知识形态和引入与人们教育背景的经历相协作的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参与者所带入教育环境中的自身的经历,不仅仅是由他们在课堂上的经历造就而成,而是由更宽泛的他们生长其中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造就而成。这些经历有可能以政策制定者、课程设计者、教科书编制者始料未及的方式改变着课堂目标和活动。例如,在饱受内战之苦的斯里兰卡,泰米尔学英语的学生是这样对作为代表西方的英语语言文化展开抵制的:他们受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驱使,乱用英语,按照自己的抱负、需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说话习惯使用英语;通过在页边作注、涂画,他们实际上是在重构、另解、改写由英美作者编写的英语教科书。学生们的这种抵制表明了他们以策略性的方式对语篇进行协商,揭示了在一个万马齐喑的社会,人类具有创造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活力。[8]
可能性参数也关涉语言观念形态和学生身份认同。与其他类别的教育相比,语言教育更能够为参与者提供不断寻求主体性和自我认同的挑战和机遇。因为,语言是一个现实的和可能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可能的社会政治后果被定义和争夺的场所,但也是我们的自我感,即我们的主体性被构建的地方。[9] 这甚至对二(外)语教育更贴切,因为二(外)语教育能将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这种由历史和社会构建起来的学习者身份影响着他们在课堂上所处的从属地位,也影响着他们与语言教师所处的关系。”[10] 在持这种至关重要的态度来对待其他语言使用者学习英语的时候,学者们提出了拓展课堂教学目标和活动的性质和范围的新途径。如,参与性教学能够在彼此受益的集体项目中将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士联合起来;如,即使在系统地教授像语音、语法这样的语言项目时,也可以有益地利用批判性实践和社会发展价值;又如,运用将语言文本和社会政治情景以及学术内容和大社会联系起来的方法和手段以图把课堂输入和互动转化为有效的改造手段。
另外,语言教师几乎不可能忽视影响课堂身份构建的社会文化现实,也不可能将学生的语言需求与社会需求割裂开来。只要他们“达成了对塑造他们生活的社会文化现实和他们具有改造这种现实的能力二者的深层次意识”,他们就能够调和这些看似对抗的力量。这种深层次意识具有改造教师自身生活的内在品质。“大家一起共事时,探讨过作为教师在教师教育者的从业实践中发现新的可能性的办法,也和孩子们在课堂上探讨过。既然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里看到了可能性,我们也会逐渐地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发现新的可能性。”[11]
总之,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能性3个教学参数构成了后方法教学的概念基础,在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各个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 The post method condition: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ESOL Quarterly,1994,(1): 27-48.
[2]Kumaravadivelu,B. 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6.
[3]Elliott,J.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Buckingham,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4]Van Manen,M. 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adegogical thoughtfulness.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
[5]Freeman,D. Doing teacher research. Boston,MA: Heinle & Heinle,1998.
[6]Prabhu,N.S. 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TESOL Quarterly,1990,(1): 161-176.
[7][11] Van Manen,M. Linking ways of knowing with ways of being practival. Curriculum Inquiry. 1977,(6).
[8]Canagarajah,A. S. Resisting linguistic imperialism in English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9]Weeden,A.,& Rubin,J.(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Prentice-Hall,1987.
[10]Norton,B. 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Longman,2000.
“后方法”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4篇
一、后方法理论的基本内涵
1. 三个基本参数
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放弃了以教学法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 提出应该以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三个参数 (parameters) 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特定性 (particularity) 强调, 任何教学法都必须适合于具体环境、具体教师和学生, 反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使用完全相同的教学法。在特定性指导的外语教学中, 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 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环境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然后再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实践性 (practicality) 鼓励教师建构教学理论。它要求教师对有关思想理论持开放的态度, 首先通过阅读了解理论, 然后结合实践加以修正。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 逐渐形成自己的关于“有效教学”的认识, 这些基于实践的认识是实用的、动态发展的。可行性 (possibility) 指外语教学要对现实的社会政治保持敏感, 重视对学习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现实。它反对把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割裂开, 主张开发利用带入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 满足参与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互相交织, 互相协作,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影响着外语教学实践。
2. 十个宏观教学策略
Kumaravadivelu在阐述后方法教学理论时, 还提出了支撑后方法教学理论的宏观策略 (macro-strategies) 框架, 该框架包括十个原则:学习机会最大化、感知错配最小化、促进协商式互动、激发直觉探索、语言输入语境化、语言技能综合化、增强语言意识、培养学习自主性、提高文化意识、确保社会关联性。该框架中, 教学被视为一种创造和运用学习机会的过程, 要想创造更多的机会, 必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而要进行真正有效的协商互动, 就必须使教师的意图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错配达到最小化。教师通过教学设计, 将语法、语言知识及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放到具体的语篇中讲授, 使学习者从不同的语言成分的互动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导向, 照顾到他们的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 针对学生的明显错误及时提供反馈, 帮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使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应帮助学习者熟悉本族语者的思维, 加强其文化意识, 语言学习只有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结合才能提高效益。Kumaravadivelu指出, 这些宏观策略是宽泛的教学指引, 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三个参数和具体教学语境, 转化成特定的教学措施才能运用于教学实践。
二、后方法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 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研究不应再局限于教学法孰优孰劣的争论。
哪种方法都有可取之处, 关键在于要认清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本质规律, 把握好各种具体教学法的特色和适用环境, 通过个性化、多样化、情景化的教学活动, 通过师生的互动与合作,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语言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努力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教材的开发、设计与课堂实施都要适合学生的需要, 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丰富、优化外语学习策略。
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心理准备和学习策略培训两部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帮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随后, 教师可以在具体活动中解释有什么样的学习策略, 如何使用它们完成各项任务, 怎样监控自己的表现, 如何评价任务完成的情况等。
4. 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外语语感。
外语文化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动力和自觉性, 促使工具性动机转化为融入式动机,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成效。而外语语感的提高可以促进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多种匹配, 降低外语学习的难度, 增强学习自信心。
5. 在校园内外要营造和创设外语学习与运用的语境, 将外语学习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社会。
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的逐渐接轨, 社会大环境发生里改变, 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外语学习提供了有利资源, 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在学习和运用中提高外语能力。
6. 将社会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
教师不仅应培养学生过硬的技能和学术知识, 更应该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重视教学课堂与社会环境的接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中,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 丰富他们的表达内容;二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应该符合实际的社会需求。不同的社会场景对需要用到的外语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 让所有学生都达到本族语使用者那样的外语水平显然不切实际, 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需求进行细致分析, 有的放矢。
后方法外语教学原则和理念与后方法教学的三大特征, 即特定性、实践性、可行性结合起来, 可以为具体情景下的后方法教学创造出有效的操作程序。作为一般性指导原则, 后方法教学理念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了有益启示。而要使后方法教学理念在我国外语课堂上得到实施, 则要靠我国广大外语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课堂实际, 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微观策略来体现。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 B.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2006.
考后分析方法 第5篇
分析试卷:将存在问题分类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可如下分类:
09级高三2班备考资料·第6组·2011-10-06 21:15:00
英语 三查三思月考卷 做好后期总规划
月考后更重要的是,对试卷做科学的分析,排查问题,发现漏洞,制订弥补规划。月考毕竟不是高考,月考是可以也是及其可能出现“闪失”的,而这时的“闪失”恰恰是可资借鉴的经验,是高考的“财富”。对于英语试卷,在分析时要:
一、查试卷总体,反思复习的针对性
月考试卷随教学节奏和复习计划,命题立意和重点,会有调整。就英语学科而言,初期的月考会在一定程度上贴近教材教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会检测之前练习中出现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因此,考前的复习应当有针对性。如果说,感觉试卷上出现了自己没有想到和没有复习到的内容,特别是“原题”,就说明把握考试要求上出现了问题。这里,还要提醒大家走出“高考不考课本”的误区。尽管高考题属于原创,但试题总会在教材和平时的练习中找到“影子”的。
二、查分项得失,反思答题的有效性
英语试卷由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和听力理解等部分组成。各个部分考查重点内容和侧重不同,例如:单项选择考查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而语法则由主干知识动词和连词居多。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月考试卷各个项目所考查的点做一个分类,把得与失做一个记录,从中分析落实基础,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情况。在这里提醒同学们,要特别关注两点:一是阅读理解的答题情况,它是试卷成绩高低的“晴雨表”。对于阅读理解的问题,要钻深究透,任何一个疑点都不要放过。二是单项选择和短文改错,由于这两个项目涉及的语法项目全,词汇多,是同学们发现错误最直观的地方。但对于这些错误,要重点梳理,如动词和连接性词语相关,其他语法则有一个处理一个。不要被这两个地方的错误而束住手脚。复习的重点,得分的权重在听读写。
三、查非能力得、失分,反思考试技巧
每次考试试卷上都会有一些让同学或喜出望外,或抓耳挠腮的题目,也就是当时一下子不知如何作答,凭着语感“蒙对的”,和本来做对了,又一时犹豫而改错的。英语考试这样的事情很多。同学们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检查自己是否出现这种情况,要积累经验,怎样才能坚持对的。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拿到答案一看就明白了自己答案是错的和为什么错。这些一般是知识不牢,不是不会,也有的情况是慌。对于这些非能力失分,要特别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克服,否则高考就“悔之晚矣!”
当然,查问题,做反思,都是为了制订更好的复习计划,不断地消灭问题。建议同学们:一是准备一个“错句本”,把试卷上单句错误,还原成正确语句单独摘抄,经常读记;二是在试卷上标“警示线”,将错误标出,再复习时,留心曾经犯的错误;三是对于试卷上的材料,有用的要多念、多看。
生物 巧学课本 善读插图
就现阶段而言,第一轮复习的关键是要有技巧地阅读生物书,只有把课本的知识掌握了,才能为下一阶段的综合复习打下基础。如何有技巧地阅读生物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
1.阅读目录,通读教材。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读书的目录有利于同学们把握高中生物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生物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很多,通过通读应争取做到知识主干清晰,重点难点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的复习进一步夯实基础。
2.细读课本中的重点章节,应对高考。从历年生物高考来看,所考内容中有60%-70%是考生物学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光合呼吸作用、免疫、神经激素调节等等。要确保基础分能高比率地拿下,就要认真地阅读课本。在复习阶段,不少同学重做题轻课本,这种舍本逐末做法很危险,最终会吃大亏。而且很多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往往愿意利用整段时间,如用
一、两个小时去读生物书的一、两章的内容,好像记住了很多,但过两天做题又不知考的是哪部分的知识了。生物的很多专业术语对于兴趣不广或课外知识不太丰富的同学来说是很生僻的,一下子很难记住很多术语。所以生物的复习不适宜进行间断性复习,建议每天看一看,时间不要长。
3.熟读课本,提升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高考理科(生物)综合能力测试虽然考察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这四种能力,但是生物学科基础知识应该是形成多种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离开基础知识,可以说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综合卷题量所限,生物学卷用“覆盖面大”去要求已不能成为现实,而选择题又以“一题6分”的分值出现,因此试题大多数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在不少题目中都将跨章节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命题,试图最大限度地触及教材内容,考查学生的比较判断推理和综合能力。只有熟读课本,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在综合测试中游刃有余。
4.重视课本中插图,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近几年理综的高考试卷,除2001年图表题较少以外,一般图表题可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这样不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转换的能力。高考考两类信息,一类信息是课本上已有的信息,还有一类是热点问题中的未知信息,如何收集热点中的信息,把这些信息材料中的信息提取出来,提取出来以后还有一个把新信息和已有的信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问题,这就涉及信息的处理,整合以后再如何提取出来应用。我们无法预知高考考什么信息,但是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应十分重视与课本联系紧密的图表和曲线。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加强形象感,进一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当然除了要读生物书,适当地做题也是必不可少的。提醒同学要注意的是认真对待错题。每个人针对自己的做题情况进行错因分析,也很必要,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
化学 知识成“网”四注意
一、横纵“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也不能仅限于单纯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横纵联系,前后贯通,重新构架“网状”知识体系。
有些学校进入高三复习,先从元素化合物部分开始,这部分内容中需要背、记的知识比较多。同学们可以在复习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课堂笔记和一些参考书如《化学总复习》等参考资料,适当地进行总结归纳,比如卤素部分,首先要总结其代表元素(氯元素)的单质(Cl2)及其主要化合物的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备(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用途等,然后结合元素周期律总结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在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相似性、递变规律和特殊性,再结合元素周期表将本族元素之间、本族与其他主族之间的关系理顺,从而理顺复习某一族元素的思路和方法,那么对于其他族的研究可以以此类推。高三复习与高
一、高二学习新知识不同,要突出横纵联系的重要性,只有从宏观整体着眼、微观局部入手,才能将知识真正扎实、全面的掌握。因此在整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过程中,还应当结合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化学键、晶体结构等)的知识,氧化还原、电化学的知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知识,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电离平衡的知识以及化学工业和化学实验等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即以各族元素作为纵向主线同时注意横向联系基本理论,织成知识网络。
另外一些学校则是先复习化学基本理论,那么同学们也可以用“织网”的方法,复习到哪一部分理论知识就可以把与其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加入其中,以理论分块,以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和例子,进行综合。总之,不管横向还是纵向,都要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
二、复习注意四个重点
1.不求偏、难、怪,最基本、最常见的知识必须掌握牢固,基础好的同学可以适当提高。
2.随时把化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贯穿在复习中。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性质决定用途等。研究一系列问题时,抓住规律性,记住特殊性。
3.力求自己的复习与学校、老师同步。
后方法教学法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数学 认知误区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教师纷纷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之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了这么长的时间,也培养出了很多的人才,自有它的存在价值。在接受新事物或者是否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一、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认知误区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认知出现了两种分化: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教龄比较长的教师,他们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比较大,对新课程的理念接受比较慢,一时不能改变,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部分教师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他们看到新的课程理念能马上把它们付诸于实践,积极尝试采用新课程理念教学,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我看来,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国家教育部提倡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教学精神和教学理念,自然有一定的道理。这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而我们现在需否定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也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但有的教师一接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传统的东西就一点也不要了,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刀切,表现出了一种极端性,这种认识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背离,自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具体分析一下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存在的认知误区。
(一)片面夸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依此为依据,在课堂上放任学生,过分让学生自由地去学习。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只给学生把定义一说,剩下的内容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看书掌握。学生对用字母来代替数都还是一头雾水,怎么能很快地理解呢?这样缺乏教师点拔、引导和必要的讲授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的。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学习也是一样。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片面夸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该放手时也一定要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进而发挥他们的潜能。
(二)不能客观评价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上让学生能有所发展,而且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进步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评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了,但随之而来的是表扬和鼓励太多了,也就廉价了,学生见惯了老师随时的表扬和赞美、鼓励,习以为常了,也就不可能有激励自己的作用了。因此,教师应客观地评价学生。
(三)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有所创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很多教师开始借助多媒体教来进行教学。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我看来,数学的一些习题课也利用课件来上就有些问题了,学生看着那一张张的幻灯片,解题的步骤也就自然地列出来了,这样的呈现方式不如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具体深刻,学生的参与度高。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流于形式而采取多媒体课件来上课,也不能为了创新而不考虑实际的情况一味地利用多媒体授课。
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教育史上,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讲过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有教无类、学贵有法、因材施教等,这些无一不透露出教育的创新性、多样性。现今的教师也必须跟上教育的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优化和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加强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此外,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动的,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我们应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尤其是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在讨论、观察、推理、演算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符合创新发展规律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继承前人优秀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把学生的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来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才能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红.创新教育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
后方法视野下的实务翻译渗透教学 第7篇
本人在课题“实务翻译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功能研究” (以下简称“课题”) 中之所以提出在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实务翻译, 一是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需要决定了实务翻译 (属于ESP) 的重要性;二是现行大学英语教材 (如《新视野大学英语》) ESP内容的严重欠缺决定了补充该方面内容的必要性;三是各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三级过关率普遍偏低, 其根本原因是对EGP缺乏兴趣, 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及ESP知识的匮乏, 而两者 (EGP与ESP) 的有机结合在于实务翻译的渗透学习;四是毕业生就业时英语应用能力的普遍低下证明其ESP知识掌握不多或不牢固, 实务翻译的渐进式渗透性学习有利于缓解这一局面, 提升广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优化人才素质, 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首先谈谈“实务翻译”概念问题。我们不难看到有很多大学教材名称带有“实务”二字, 如《国际贸易实务》《外事实务》《翻译实务》等。我们不妨看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专为高职高专设计的教材《外事实务》的简介:“本教材涵盖接待、观光、购物、祝词、新闻发布会、谈判、投资环境等外事接待和商务活动, 覆盖面广, 信息量大。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熟悉外事接待的基本程序、礼仪及禁忌, 掌握日程安排、晚会组织、谈判中的技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所谓实务就是指在外事、外贸活动中专业性极强、实用性极强、可操作性极强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简而言之, 就是“为实际服务”的知识或技能。具体到“实务翻译”, 就是指“可以为实际服务的翻译活动、翻译知识”。邱懋如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实务翻译”, 他是在谈到“零翻译”的适应范围时说到“实务翻译”的, 显然他所说的“实务翻译”就是指法律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医药卫生方面的英语翻译等。
本人在“课题”中提出要在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实务翻译, 这里所指的“实务翻译”比邱先生所说的缩小了一点范围, 专指使大专毕业生能很好地适应就业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商务英语翻译, 包括商务术语翻译、标牌翻译、合同翻译、广告翻译、旅游英语翻译以及各种应用文体的翻译, 如通知、海报、告示、请柬、各种单据等, 这也是“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A级)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英语三级) 中常常覆盖的内容。
实务翻译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很重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前面提到的渗透实务翻译的必要性相信也可以得到同仁的认可, 下面从教学法层面谈谈渗透的方式与理由。
二、后方法视野下的实务翻译渗透教学
外语教学法中的后方法是2006年B.Kumaravadivelu在他的著作《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 (UnderstandingLanguage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 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将以前的三维教学法加以简化, 提出从教学理论原则和课堂程序两个层面来描述教学法, 并认为构成后方法讲究“参数” (parameters) 和“指标” (indicators) 。“参数”是指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 后方法教学法必须考虑这三个参数。特殊性指对当地环境的敏感性, 这种敏感性建立在对当地语言、社会文化和政治特性真正理解的基础之上, 包括政策制定者须牢记当地语言教学条件, 教师要能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 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 找出问题, 解决问题;实用性与教师科研有关, 旨在帮助和鼓励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上升为理论, 再使教学理论回到实践中去;可能性参数关注语言意识形态和学习者身份, 强调社会、政治、教育和学校力量的重要性, 这些力量在形成外语学习者身份和引发社会变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三大参数构成了后方法教学法的概念基础, 在基础上建立的教学原则指导着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 这些指导原则又体现在后方法指标中。所谓后方法指标, 是指在外语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学习者、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角色特征。后方法学习者 (postmethod learner) 就是拥有一定决策权的自主学习者。狭义的自主学习者指的是懂得如何学习的学术上的自主者;广义的自主学习者指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后方法教师 (postmethod teacher) 就是自主的教师, 他能超越学校、课程以及课本所带来的局限, 开展灵活、自主的教学活动。后方法教师是后方法教学法的核心所在。[1]
因此,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所用教材的特点, 本着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毕业能力的需要的出发点,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自主选择恰当的实务翻译主题融入课堂教学中。至于如何进行渗透,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 将实务翻译知识分为若干个模块分一学年或更长、或更短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以任务型教学方式渗透, 自然也可以用适合本人及其学生的最好的教学法进行渗透。
三、结语
后方法理论中三个参数的核心其实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这里, 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理论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体。外语教学是非常错综复杂的, 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教学相交织, 描绘了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学科和多维度的动态系统, 从而摆脱了用教学策略过度简化外语教学的陷阱。所以, 后方法理论不是封闭式的理论模式, 而是开放式、创新式的动态理论发展模式;它没有给外语教师任何现成的答案, 或指导外语教师如何运用现成的教学法理论, 而是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创新理论以指导具体教学实际。它倡导教师大胆进行课堂研究和经验总结, 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 从而成为理论的构建者。[2]
实务翻译渗透教学是集特殊性、实用性、可能性于一体的外语教学的实施与开展。它的益处必将是大力提高大专生的三级过关率, 从根本上提升大专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为社会急需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库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华维芬.外语教学方法研究新趋势——《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述评[J].外语界, 2008 (5) .
学校转型后解剖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第8篇
1教学模式改革的做法
教学模式的改革中, 首先做的是将原来中专教学普遍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法改革为引导式教学法[1]。具体做法是在各章节的授课中, 在讲懂讲透有关概念、总论、内容概况的基础上, 提出临床应用结合点,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再引导学生结合应用去学习具体的内容。例如学习骨的内容中, 讲解完骨和骨连结的概述内容后, 提出“人体全身有哪些骨?这些骨有什么形态结构?哪些结构能在体表摸到?”等问题, 并在课堂上进行触摸骨和骨性结构的教学互动,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在讲解完躯干骨和颅骨后, 不再讲解四肢骨, 采取学生自学、老师指导的方式授课。同时, 布置学生归纳总结全身骨常用的骨性标志, 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触摸演示, 举例告诉学生这些骨性结构的临床应用意义, 目的为今后学习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和定位等内容时奠定基础。在学习血管、神经内容时, 反过来加强巩固骨骼的知识。这种引导式授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中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此外, 在某些与临床应用结合紧密的内容上引入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法[2,3]。例如心血管系统的学习中, 在讲解体、肺循环和心脏解剖结构的基础上, 插入胎儿血液循环的途径和特点介绍, 让学生比对出生后人体与胎儿血液循环形态学和机能学的差异, 思考如果出生后人体内依然维持胎儿血液循环的形态学基础, 会导致出现什么临床疾病。学生分成6~8人的小组,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后, 得出自己的看法, 并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进行总结发言讨论, 老师汇集学生的讨论结果, 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形态基础和发病机制进行扼要讲解。插入PBL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将各门相对独立的课程知识融合学习, 将结构与功能、基础与应用结合起来, 提高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素质。
2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教学改革需要依照教学规律进行。引导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 PBL教学法更是要求学生有比较雄厚的知识基础, 足够的时间, 配套的教学计划来保障。因此, 本教学改革只在2007年高考正式录取的两个护理专业大专班中, 随机挑选了的一个班 (教学改革班) 实施, 全教学过程均采用引导式教学模式授课, 但仅在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某些内容上实施了PBL教学法。另一个班 (传统教学班) 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结业考试、任课教师两个班级均相同。在此基础上, 为进行比照, 有意在期末复习时不给教学改革班进行复习辅导, 由学生自行复习, 但在期末试卷中加大了形态与功能结合, 基础与应用结合的试题数量。同时, 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对教学改革班进行全体问卷调查, 收集学生对教改的意见反馈。
3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结果
从考试成绩看, 两个班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别为教学改革班78.3分, 传统教学班77.6分, 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但考虑到教学改革班是在缺乏老师期末辅导下取得这样的成绩, 说明学生基本摆脱了依赖老师的惰性。从问卷调查看, 85%的学生欢迎引导式教学模式, 认为有助于锻炼自我, 13%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应教改模式有一定困难, 希望老师能多讲一点, 仅个别同学认为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从学习氛围看, 教学改革班学习过程中气氛热烈, 教学互动比较好, 学生思维敏捷, 敢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而传统教学班的教学过程就显得比较平淡。
4教学模式改革的体会和思考
本次教学改革从个人的体会来看, 基本达到了改革设想的目的。在保证贯彻教学大纲内容的基础上,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较好的激发, 达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为学习主导的现代教育学理念的要求。学生自觉学习、观察发现、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等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具体反映在形态联系功能、基础联系应用的学习上, 教学改革班的学生能很快适应, 并在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这两个重点和难点系统的学习中有很好的表现, 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弊病, 学活了知识。作者认为, 引导式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高, 对老师的要求同样很高, 要求老师不仅吃透专业知识, 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有相当了解, 备课时对各单元内容都要做好教学设计方案, 还要准备相应的参考资料, 为学生自学和拓展学习视野指示方向。此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方的同步增进, 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作者认为, 引导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水平, 要求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教学实施, 学校要有整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相应安排, 要有能满足学生课余扩展学习的必要条件等, 总之, 要求较高。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学生自学过程中容易满足粗线条内容的掌握, 忽视细节, 结业考试中反映出来就是难题不难, 易题出错, 影响成绩;少数基础差的同学难以适应;人数过多会影响PBL教学单元时间和实际的教学效果等, 都需要在今后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过程逐个加以解决。作者认为, 如何在符合国情校情的条件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 尤其是转型院校的教师能否真正做到自身在转型中使自己的业务水平登上新的台阶, 能跟上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 做一名名副其实的高校教师, 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摘要:按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将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模式、插入PBL教学法的解剖教学改革,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对学生能力和教师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为转型院校的解剖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素材。
关键词:解剖,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靳辉, 王唯析.解剖学教学与学习方法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1, 9 (4) :244-245.
[2]柏树令, 王军.解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 2006, 29 (1) :130-133.
浅析新课改后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第9篇
一、顺应学生的爱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学习素材和背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模块2The Band That Wasn't一文时,就利用学生对经典歌曲的兴趣,上课时我首先叫学生用英语“Say som ething aboutsom e fam ous singers in China”,然后又问了“H ave you ever heard of Country m usic”等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欣赏一些Country m usic, 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为学好这篇课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录像、投影或录音等进行试听教学。教学中我就寻找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录像或把课文里的图画制成投影片或录音,同时或分别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这种试听同步的教学方法,声像并茂,栩栩如生。
例如,在教模块3中The Million Pound Band Note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回答一些问题,接着让学生上台表演,要求他们模仿文中R oderick、H enry、O liver等的口气进行对话。学生表演得很成功,引起台下的学生开怀大笑。又如,在教模块1中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这篇课文中,由于很多学生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我在备课时精心制作了有关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所产生的后果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形成对地震的感性认识,并让他们边看边听介绍。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此外,在教学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An Interview等课文时,我都尽量利用适合的磁带、录像带、光盘或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媒介,使新课上得生动、活泼,给英语课堂增添了活力。
三、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高中英语教材设置了开放性的口语训练活动,这些口语训练活动很有实用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精心组织情景对话和表演,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例如,在教模块1第四单元的Speaking task时,我要求学生讨论发生地震时应该随身携带什么物品,我设计成对话、访谈等形式。虽然是在同一个情景中,但要求表现出梯度,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这样做到了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同学提高了自己。这样做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欢笑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而且使他们在应用中较快地掌握了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四、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师生情感的融洽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养成敢开口,常开口,不怕羞的习惯。我常对学生说“D on'tbe nervous”“Be bold”“N evergive up”“Keep up yourcourage”等鼓励性的话。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我就鼓励“Try again!D on'tbe afraid ofm aking m istakes.”这样,有的学生在课后也经常主动与我用英语对话、交流,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同时,在英语教学中,我也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乐于参与课堂活动。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也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所学语言的信息交流,并且可以建立师生之间融洽交流的基础。
后方法映射下的军校大学英语教学 第10篇
一、后方法教学研究与理论
后方法教学是继方法教学之后二语教学理论的一个最新发展,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二语教学上的映射,该研究被看成是过去十五年来二语教学研究三大显著转向之一。国外关于后方法的研究最早当属语言教育专家Stern (1992),他的“三维框架”语内语际、分析体验和显性隐性,从语言学习角度阐释后方法教学理念;后来又有学者提出“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关键不在于采用或设计何种方法,而是如何适应不同的需求产生最满意的教与学的效果;Allright (2003)构建出“探索实践框架”,从教师发展的角度阐述后方法教学思想;后方法语言教学研究最具影响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 (2006),他从教育和发展角度构建了后方法具体框架“宏观策略框架”,并提出十大“宏观策略”,认为要留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设计出符合当地需求、满足各层次需要的微观课堂。
Kumaravadivelu认为后方法语言教学具有三大原则:第一,地域特殊性。外语教学所面对的制度、文化、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第二,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不是僵死的模式,而是动态发展的。第三,可行性。语言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只有符合教学情境,方能行之有效。
从以上基本主张不难看出,“后方法”外语教学不是封闭的,而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动态理论。虽然表面上看它与西方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折衷主义”教学法有相似之处,但折衷主义并没有超越教学法概念,更没有提出根据什么原则去择优,实践中容易成为教师根据个人经验和感觉“随意选择”教学方法的借口。“后方法”外语教学的宏观策略框架和原则参量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二、军校大学英语后方法教学体系
1. 实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
军事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学除了有共性外,更具有军事院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军事院校教育培养的是高质新型军事人才,这就使得服务于这个培养目标的英语教学具有了自身特定教学目的,即使学员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军事行动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换言之,军事院校英语教学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而不是学术英语教学。在后方法教学体系中,教师一方面要把强化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学员毕业可能面临的涉外军事行动中,重点突出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把强化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学员所学的军事专业中,激发学员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使得语言和专业相互促进,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2. 分层教学,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
军事院校学员具有自身的特定性。他们来自普通高中和“战士生”(在部队服役2年的士兵),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基于上述学生的“特定性”,后方法教学体系倡导“分层教学”,打破原始专业、区队结构,按学员的英语水平编班,学员具备了一定语言知识和技能后,再按照各专业特质要求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教学。研究表明,“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根据军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减低学生的情感焦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军事院校学员的“特定性”还表现在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上。为此,后方法教学体系要求教师指导学员客观分析自身和未来第一任职需要,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科学设计学习活动,严格监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学习效果;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自行调整学习策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成功获取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Holec, 1981)。
3. 教学理论和实践性教学理论相结合
军事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毕业的硕士生、本科生,他们虽有着扎实语言功底和教学理论,但缺乏与军事专业相关英语知识。为此,后方法教学体系倡导教师在研究、实践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军事院校培养目标、学生的“特定性”和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等,构建符合特定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理论化;倡导教师要到部队基层进行专业实践调研、学习,了解特定军事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有关的新科技、新工艺英语知识,让自己成为既懂语言教学又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教师,不断丰富、发展自身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 B.TESOL Methods:Changing tracks, challenging trends[J].TESOL Quarterly, 2006, (40) .
[2]Stern, 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Allrigh.Method and Postmethod:Are they really so in-compatible?TESOL, 2003, (2) :34.
后方法教学法 第11篇
关键词: 后方法 英语国家概况 自主学习
应用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提出运用各种方法,谋求最佳教学法,创造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培养多种语言技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动,提高文化意识,培养语感等。如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运用相关方法的探讨应运而生,并且其运用效果:是否“后方法”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学习,促进知识的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值得调查研究。
一、“后方法”教学法的应用方案
本研究将“后方法”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受试班级分别为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的1205101至104班,所用的教材为《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朱永涛,1997:156-251)。对英语专业大二的1、2、3、4班学生进行实证研究。试验在两组被试学生中进行,实验班1班师范班和3班商务班学生接受采用的“后方法”教学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控制班2班师范班和4班商务班的学生接受以老师为主进行展示和讲解的教学方式。实验工具采用实验之后的调查研究,其中在实验班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求最佳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如presentation(观点陈述),seminar(课堂讨论),mini-contest(小竞赛)和min-i project(小型科研课题)等。
1.Presentation(展示)
提前布置任务,如介绍英国的各个节日、体育娱乐项目、英国历史、毛利人等,每四个同学为一组,每组学生可以用ppt展示,加入相关图片、音乐背景及其视频,规定在每次课堂开始的10分钟发言人展示并解释ppt,之后3分钟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3分钟回答提问。教师对刚做完的项目展示进行点评时多表扬那些努力使用语言的学生,在强调流利的练习中不要当场纠正错误,让学生参与的兴趣更浓厚;还要指出需改进的地方,使学生的项目研究及其展示越做越好。
2.seminar(课堂讨论)
提前布置任务和分组,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如要求学生讨论美国政权三权分立的优缺点,讨论5分钟之后,每组派人讲叙讨论意见或结果。之后,老师务必要多表扬、多肯定。
3.mini-contest(小竞赛)
在章节结束时可采用此种小竞赛,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章关键的知识点,在屏幕上显示题目及其四个选项,看哪一组最先得知答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课后加倍努力,争取下次做得最好。老师可鼓励表现得好的小组,平时成绩加分,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题目要加以进一步的解释。
4.mini-project(小型科研课题)
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分组,老师设计好科研选题或者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如选题是英国受外国侵略的影响、英国历史中国王的奇闻逸事等,建议学生到网上或者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英国历史的书籍,从语言、文化及城市建设等分析研究。派给每个组员不同的任务,督促他们按时完成、汇总资料,撰写报告。老师在评定时应该奖励为主,只要认真查找资料、撰写报告的组都加平时分。
二、运用效果
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接受采用“后方法”教学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班1班师范班27人和3班商务班学生29人,接受传统教学的控制班2班师范班28人和4班商务班的学生29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你觉得课程英语国家概况信息量大吗?
2.你上课之前预习这门课吗?
3.你觉得课堂氛围怎样?
4.你感觉一期下来课堂里能记住的学习内容多吗?
5.你会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吗?
6.你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吗?
7.通过此课程学习有没有加强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8.通过此课程,你的学习能力加强了吗?
9. 你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吗?
10.对本课程有什么建议?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控制班和实验班的大多数学生都觉得课程英语国家概况信息量大,都认为此课程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然而,控制班不预习的人多于实验班,实验班经常预习和每次预习的人数多于控制班。控制班感觉课程沉闷枯燥的人多,实验班感觉课程沉闷枯燥的很少,一半的人认为很活跃。控制班35.09%的人认为在课堂里能记住的内容少,实验班只有7.02%的学生认为能记住的内容少。大多数实验班的学生能跟上老师的进度,控制班跟不上的人数较多占31.58%。实验班通过此课程学习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英语学习能力,然而在控制班的效果不明显。实验班的学生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控制班则有很多人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控制班很多学生认为老师讲练的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收获不多,知识点难记,可以尝试更多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实验班提建议的不多,对课程比较满意,自己主动预习课文,上课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回答思辨性问题和课题项目,发散了创新性思维,最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等。
三、结语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对比可以说明在实验班所采用的“后方法”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的学习表现及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老师在采用传统教学和“后方法”教学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后,发现在“后方法”教学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各项任务,让他们上课更轻松。“后方法”视野下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真的能创造最大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班和3班的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英语国家概况,主动预习课文,上课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回答思辨性问题和课题项目,激发了创新性思维,最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更好地掌握了英语技能。完成小组活动、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一起讨论,运用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共享知识,更能消除学习焦虑,弘扬团队和互助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但如何防止学生敷衍了事,是我们仍需讨论的问题,希望同行们能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并希望把此次研究的结果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让整个外语院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UP,1985.215.[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1994:565-610.
[2]罗晶.《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的创新——2P教学法的实践[J].外语界,2004(3).
[3]陶健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
[4]胥懋云.论共同参与式教学法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六点优势[A].胥懋云.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6.
后方法教学法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为本,教学方法,初中语文作文,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而这也是新课标改革所要求的。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 就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 将学生放在首位, 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方法, 开拓学生的创作思维, 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 让学生发挥起主体作用。初中语文作文讲解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解好语文作文对于语文教学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 如何搞好作文教学的改革呢?我认为这与教师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将有效地指导教师沿着教育基本规律的轨道, 引导学生走出传统作文写作禁锢的圈子,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技巧, 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 达到教学特定的目标, 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面对新课改, 该如何让作文的教学方法更科学有效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有写作欲望, 才能“有的写”, 才能写出好文章。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有过多的条条框框, 导致学生写作的时候束手束脚, 不会写、没的写, 久而久之导致很多学生害怕写作, 一碰到作文就头疼,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自然不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对于这种兴趣的培养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进行作文评比, 适当地进行奖励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投到杂志、报社等举办的作文大赛, 一旦获奖会将大大提高学生自信心, 增强写作的积极性。也可在班级内部进行优秀在评选活动, 对优秀的作品通过黑板报的形式展现或者举行优秀作文朗诵大赛等, 这些小小的鼓励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很有帮助。
2. 举行班会, 鼓励学生自我讲解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定期举行班会, 将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写作心得, 交换彼此的文章, 寻找彼此的优缺点,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 在写作前进行讨论, 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 提高写作的积极性, 提笔之前就能对文章有很好的结构把握。或者鼓励学生交换角色, 自己上台讲解作文, 教师仅仅给予正确的引导, 就可以丰富其写作知识。这种方法可以让语文课堂氛围的更加活跃, 学生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自由言论, 教学成果明显提高。
二、发挥教师的作用, 正确引导学生写作
不管新课程如何改变, 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分析题目然后学生再按照老师的思想结构写作, 之后老师进行评阅。这种模式将学生的写作思维禁锢在老师的思想中, 无法很好地进行自我发挥。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要加强学生在写作前对作文题目的自我讨论和分析, 充分调动创作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将自己的写作知识与课堂文章的讲解结合起来, 在潜移默化中将写作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在新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课文, 教师教会学生从课本中找素材进行作文创作,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三、实践出真知
作文写作其实就是一个素材积累、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作文写的好坏程度与素材以及文学功底的积累多少分不开。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 并鼓励学生将优美的文章语句进行记录背诵。俗话说,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多读书是增加素材积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 除了鼓励学生多读书还要求学生多写。想要提高作文水平多多练习是必要的, 所谓实践出真知, 写得多了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作为教师, 我们要对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我个人认为教师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是一个不错的训练方法。日记来源于生活, 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以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 增加生活阅历, 在以后写作中可以更好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也是新课改作文写作中的要求。
四、进行集体互评
笔者发现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作为互评的开展。通过作文互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作文的积极性, 尤其是集体互评的时候, 能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同学的文章能够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 意识到自己文章的问题。笔者还发现, 通过集体互评, 很多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还能够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沟通, 如此, 学生就会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来审视自己的作品。
在进行集体互评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班内作文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小组,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作用,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互助中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成果。与此同时, 集体互评还锻炼了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发现哪些方面是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 不仅增强了学生在批改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节省了教师的时间, 还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可以说, 集体互评是一项一举三得的举措, 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协调有方, 集体互评将成为学生写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 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作文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让学生成为作文写作的主体, 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写作思维, 这是教师在改革作文教学方法中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光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J].考试周刊, 2011.
[2].王楠.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教法探索,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