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精选9篇)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 第1篇
1 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现状
1.1 我国海岸带生态保护管理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从无到有,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的法制轨道,海岸带生 态环保管 理工作取 得了很大进展。
(1)关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日益增多。随着人类对于海洋环境的日益重视,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政府都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表1),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层次和立法部门骤增[1],这为展开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2)加强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测。加强对海洋环境监测是进行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环节。在国家海洋局的主导下,我国逐步建立起从国家、区域、沿海省、市、自治区到基层单位的四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依靠多种监测手段,全面开展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针对临海工业快速发展,带给海洋生态环境巨大压力的现状,我国进一步加强对沿海企业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同时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有效限制向海洋排放污染物。
(3)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海岸带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性 质,单纯市场 机制往往 是无效率的。近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对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不断提升。截至2013年,政府共投资3 100多亿元对重点流域和海域防治污染工程进行治理,完成氮、磷、化学需氧量等总量控制指标入海量计划削减任务。
(4)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步按照国际环境公约和有关协议,建立了各 类海洋生 态自然保 护区[2]。与国际组织先后开 展海域环 境容量测 算试点、陆源污染物入海通量调查和估算、海域环境容量测算模型系统、全球环境基金、南海项目、黄海环境调查、东亚海、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简称“GPA”)等专项研究,为进一步保护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1.2 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3]。我国对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多是针对专门问题才制定的,缺乏系统性。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一部比较完整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管理条例或规定。海洋环境监测、评估工作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尚不能做到规范化管理,严重影响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2)海岸带生 态环境保 护执法缺 乏统一协调。由于海水具有流动性和使用多样性,在海岸带环境保护中,跨行政区域、跨行政部门管理就成为一种必然。由于我国海岸带综 合管理执法体系尚未理顺,致使许多具有复杂性、跨区域性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无法有效解决[4]。例如,目前除国家海洋局以外,水产、交通、环保、海军等部门和行业以及部分沿海省、市、自治区都根据各自的利 益和需要 进行了海 洋环境监 测工作。然而,国家海洋管理部门难以进行统一的组 织、协调和管理,使得海洋环境监测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不仅造成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脱节,而且重复监测,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严重浪费。
(3)海洋环境保护资金不到位。国家对海洋环保工作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其中投入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增。尽管如此,但还满足不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资金短缺和不到位导致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更新较慢,监测体系尚不能做到全面,重点海域整治修复滞后,海洋生态建设举步维艰,停滞不前。
2 国外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经验总结
2.1 制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规划
1972年,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法规,拉开了世界各国 对海岸带 实施综合 管理的序 幕。1999年12月,韩国制定了《海洋韩国21》来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韩国提出海洋发展要达到四化,其中,提到为后代要建设舒适的海洋国土,以供子孙后代享用,这从侧面反映了韩国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 程度。2002年,加拿大出 台了《加拿大海洋战略》,提出在海洋综合管理中坚持综合管理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来发展加拿大的海洋经济。
2.2 重视海洋环境保护的科研和技术提升
美国是世界海洋强国,也是海洋世界上海洋科技强国,其先进的科技水平在海岸带生态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其经验可以总结如下:1重视基础研究。该国认为,基础研究有助于加强对海洋属性与海洋现象的认知,这恰好是认识、开发、改进海洋模型、预报模式、观测系统的基础。海洋基础领域研究的突破对所有海洋研究成果的创新起到决定性作用。2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成果的速度。美国注重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科研人员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为使他们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为提高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提供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为了确保海洋开发能力的持续发展,韩国对海洋科技也十分重视,制订并实施了海洋科技开发综合计划,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调查与预报等方面的研究,这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2.3 广泛的公众参与推动了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进程
1972年,美国国会 颁布的《海 岸带管理 法》(CZMA)中明确规定了 公众参与 海岸带综 合管理过程的具体要求,这也是美国海岸带管理特色所在。为了保证当地海洋管理规划不侵害当地居民的利益,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管理当局往往通过正式的讨论会、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当地的社会团体、企业法人以及其他公众利益团体进行平等谈 话,了解他们 对所实施 项目的意见。
3 进一步提升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更新监测技术,实现海岸带生态环境“数字化”管理
海岸带生态环境“数字化”管理是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一种技术创新,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创新。在技术上,要求以高速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基础,对海岸带实施以“3S”技术为核心,通过各种各样的海岸遥感、遥测、监测、监控技术获取海岸动态监控的数据。在管理上,它涉及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管理、研究、服务的综合功能,使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实现一体化。针对我国当前的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现状,我国应该尽快修订1999年实施的《海洋监测规范》,以适应海岸带生态环境“数字化”管理的要求。随着监测手段的不断更新,监测标准也应该同步加以更 新[5],进一步明 确难降解 有机污染物、赤潮、生物、应急和功能区监测标准。同时完善,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残留量标准、入海污染源排放标准、近岸海域卫生标准、典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等。
3.2 利用好政策制定工具,促进海岸带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它与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和教育 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应该用方位、多视 角的战略眼光来制定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政策方面,细化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实施细则,提高立法的整体调控效能和实施的有效性。经济政策方面,坚持海洋开发必须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发展与保护的关系[6]。进一步完 善海洋排 污交易政策。完善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交易规则,使排污权能够在交易市场合法交易。社会政策方面,合理控制海岸带人口数量,实施提升沿海公民环保意识的公益活动等。争取形成多管齐下,多种政策同时实施的局面,有效促进海岸带经济、生态、社会共同协调发展。
3.3 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效能
2013年,我国重新组建了国家海洋局,这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五龙闹海”,海上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效能不高的现状的局面。我国海岸带面积辽阔,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国家海洋局改组重建有助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展开。国家海洋行政主管 部门应该在现有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国家机构和地方机构在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职责。中央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统筹规划,制订好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年度目标、执行计划、实施细则,通过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功能齐全、全覆盖、立体化、全天候的“数字化”海洋环境管理网络对地方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进行了解。逐步形成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多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的管理体制,最终形成管理有序、资源共享、协调互补[7]的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局面。
3.4 鼓励社会成员参与海洋环境保护
我国海岸带面积辽阔,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广大公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海岸带持续开发与保护。推动公众参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要着重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的宣传,用典型的事实和例子教育公众和引导公众的关心,提高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从而增强全民保 护海洋资 源和生态 环境的自 觉性[8]。在海岸带区域建设项目时,政府官员要从单纯追求经济GDP增长,向海洋蓝色GDP经济增长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明确参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途径。公众参与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途径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即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公众参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方式与参与途径。
此外,也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建立公众参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即公众、社会团体、企业等民间组织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主动探索参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如果探索出的参与方式有效,可以通过立法等形式将其固定并给予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朱坚真.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机制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2]张青年.中国海岸带的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3):302-306.
[3]赵明利,伍业锋,施平.从“综合”角度看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存在的问题[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4):17-22.
[4]于淑文,李百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海岸带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81-82.
[5]鹿守本.海岸带管理模式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18(1):30-37.
[6]王诗成.论近海资源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18(4):14-19.
[7]沈瑞生,冯砚青,牛佳.中国海岸带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124-128.
海岸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 第2篇
海岸带生态安全是指海岸带生态系统(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和正常,同时提供给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和持续、稳定的服务.本文以构建海岸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为研究目的`,通过整体性与海陆结合、敏感性与脆弱生态系统、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指标选取原则,采用“压力-状态-响应”(DSR)概念模型,结合我国目前海岸带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符合我国的海岸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作 者:薛雄志 吝涛 曹晓海 作者单位:薛雄志(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吝涛,曹晓海(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 第3篇
本文通过对现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详细调查结果,根据沙井子实验区范围内人类活动情况及植被现状,分析评价沙井子实验区受附近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情况,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支持。
1 研究方法
1.1 植物群落调查
本次采用查阅资料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野外调查于2015年9月进行。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布置2个1 m×1 m草本样方,用于群落调查。目前,实验区内基本为草本植物,所以野外植被调查只涉及草本。调查样方内植物总盖度、植物物种名、密度、物种盖度和高度等。
1.2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Simpon多样性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
Pielon指数:E=S/lnS
Margalef丰富度指数:
式中,Pi为物种i的重要值;S为物种数目;N为所在群落的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
1.3 景观生态学相关计算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将景观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生态体系”。景观生态体系的组成即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因而可以用评价范围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植被、旱地植被、河流坑塘水库、建筑用地以及未利用地等生态系统作为景观体系的基本单元——拼块来进行景观分析。
在景观频率的评判中,采取在微机上的土地利用图上取样的方法,即在典型地段上各随机取4个1 km×1 km样地;在4个典型样地共选取20个小样方,每个小样方面积为1 hm2。
景观生态体系稳定性评价方法采用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中推荐的优势度计算法,各参数计算公式如表1。
1.4 土地自然生产力
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在当地自然环境的水热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年)内生产有机物质的质量(干重),通常用t/(hm2,a)表示。本文采用Halite生物生产力的经验公式,估算出该评价区域土地的自然生产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Y1——根据年平均温度估算的热量生产力,g/(m2·a);
Y2——根据年平均降水量估算的水分生产力,g/(m2.a)。
2 调查结果
2.1 占地类型
本次评价采用卫星影像资料,结合滨海新区海滨街土地利用现状总体布置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实测1/10 000地形图,在现场比对核准的基础上对沙井子实验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计算。
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油气开采工矿用地、农作物用地和水域等。其中工矿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栽培作物用地等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区域占评价范围的73%。沙井子实验区内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见表2。
2.2 植物物种
结合有关研究成果与本次现场查勘采样,得到沙井子实验区内各植被类型植物物种情况。根据相关资料,进行生物量核算。样方调查结果分布见表3和表4,生物量计算结果见表5。
3 计算结果
3.1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
根据前文相关公式计算得出的结果见表6。
根据表6可知,1#样方各指数均小于2#样方。各指数均较小,生物多样性一般,表明实验区内人类活动对植物物种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大。
3.2 景观生态学分析结果
根据海滨街(原港西街)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卫星图片、评价区万分之一地形图及现场踏勘调查分析可知,评价范围内景观生态体系由以下组分组成。
3.2.1 以碱蓬、芦苇等为主的草丛拼块
属于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干扰拼块,多分布在建设用地边缘地带或沼泽,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受干扰程度高,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受损较严重。该拼块面积为21.48 hm2,占影响区域总面积的21.38%,是区内重要的拼块之一。
3.2.2 以玉米为主的旱地植被拼块
属于人工引进的种植拼块。该拼块的生境、外貌及结构与其他拼块均有明显区别,其生境一般比较干燥,作物种类比较多样化,并形成多种组合。此类拼块在区内的分布范围最广,面积相对较大,在评价区域范围内地势略微平缓的地方都有分布,作物形成以玉米为主。其面积为27.08 hm2,占全区面积的26.95%,是区内人、畜重要用粮之地。
3.2.3 以河流、坑塘、水库等为主的水面拼块
为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生生态系统,属环境资源拼块。河流以排污河渠为主,坑塘以项目评价范围低洼地带形成的废弃坑塘为主,北大港水库面积在本评价区域内所占的水面拼块面积相对较大。水面拼块总面积为6.05 hm2,占全区面积6.02%。
3.2.4 住宅用地为主的乡镇人工生态系统拼块
为人工建造引进的拼块,为人类的聚居地,是拼块中受人类干扰最明显的组分之一,表现在拼块外貌和结构上不再具有自然属性,更具社会性。该拼块在区内分布比较局限,在本项目涉及的3个村庄所在地有成片分布。该拼块面积约为45.87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45.65%。
以上拼块类型构成了本区景观生态体系,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以碱蓬、芦苇等为主的草地拼块等陆地生态系统决定了以河流、水库、坑塘为主的水生生态系统状况,同时对以玉米为主的旱地植被的生产力水平有着重要影响,这3种类型拼块的总面积为54.61 hm2,占所有拼块总面积的54.35%,其自然生产能力和稳定性的维护是决定本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性因素。同时人为活动影响产生的拼块占有较大的比重,表明本评价区域范围内人为活动频繁。评价区域内以上各景观拼块相应特征见表7。
在景观频率的评判中,采取在微机上的土地利用图上取样的方法,即在典型地段上各随机取4个0.5 km×0.5 km样地;在4个典型样地共选取24个小样方,每个小样方面积为1 hm2。统计各类拼块出现的小样方数,得出各个拼块的频度,计算出主要拼块的优势度,结果见表8。
从表8可知,在本评价区域,各类拼块的优势度值差异较大,连通程度较低,拼块多数都较为破碎,但它们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乡镇人工生态系统拼块的优势度Do值最高,达58.77%,景观比例值Lp为45.65%,出现的频率为95.83%;其次是旱地拼块,优势度Do值33.21%,其频率Rf为62.5%,景观比例Lp为26.95%。
该评价区域的草丛拼块的优势度Do值为33.18%,景观比例值Lp为21.38%,出现频率为66.67%。优势度在出现的拼块类型中居第3位,表明草丛植被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维系上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因此,要着力保护有限的草丛植被,极力扩大草丛面积对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尤为重要。
3.3 生物生产力计算结果
3.3.1 土地自然生产力
本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56.4 mm,多年平均气温12.9℃,经计算得区内热量生产力为1664.41 g/(m2·a),水分生产力为926.66 g/(m2·a),区内热量生产力大于水分生产力。评价区域范围内热量条件与水分条件相差较大,相对而言,土地自然生产力受水分条件限制稍大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区土地自然生产力以其平均的水分生产力926.66 g/(m2·a)来表示。
3.3.2 拼块实际生产力
拼块实际生产力是指拼块在现实生态环境中,由于受到水分、热量以外的其他环境因素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具有的实际生产能力。根据评价区域各类土地的现状调查数据,以森林、灌丛、灌草丛等的生物量、耕地的近年平均粮食产量等参数来推算其实际生产力。由于在实际取样中难以从土地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加以采集,故仅以其有效部分的生物量为依据,称之为净生产力。通过野外调查获得灌丛、灌草丛拼块的实测净生物量(包括地下部分),从而得到评价范围内各拼块的实际净生产力,如表9。
由表9可知,评价区域内各拼块的生产力具有以下特征:
(1)所有拼块中,以栽培植被(旱地)的平均净生产力最高,这表明该拼块自然生产力高,在当地农民有效的生产管理中得到了最佳的发挥,且其面积较大,致使其总净生产力也最大,为304.65 t/a,占总净生产力的55.22%。
(2)自然拼块中,沼泽植被的平均净生产力最高,其总净生产力达247.02 t/a,占所有拼块生产力总量的44.78%。
(3)区内各拼块的平均净生产力较低,为11.36 t/(hm2·a),说明本区受自然条件及人类行为活动干扰影响较大。
4 结语
运用现场样方调查、卫星图及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识别,通过使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景观分析法和生物生产力计算对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井子实验区生态环境进行现状评价,表明了该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生物多样性较为一般,草丛植被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维系上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控制人工占地范围,着力保护现有的自然植被,维持并扩大草丛面积对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恢复尤为重要。
摘要:贝壳堤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相对重要的地质遗迹,对古海岸及第四系地质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为了保护贝壳堤,国家划定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现状调查结果,对自然保护区沙井子实验区陆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影响因素。
关键词:贝壳堤,古海岸,陆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参考文献
[1]杨润高,李红梅.城市湿地保护区重建模式[J].城市问题,2005(1):25-28.
[2]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m.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3]刘春燕.武汉城市生态系统和湿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5):6-10.
[4]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科学,2003,1(3):9-12.
[5]李祚泳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莱州湾海岸带环境与功能区划初探 第4篇
摘要:利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2008年莱州湾地下水监测数据,在甄别、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各类别的`地下水质特征,同时考虑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划分出海水入侵预防治理区、海水入侵重点治理区、养殖与海化产业区和海化工业区共四个区域.作 者:易亮 于洪军 徐兴永 苏乔 姚菁 作者单位:易亮(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于洪军,徐兴永,苏乔,姚菁(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 第5篇
针对亟需全面准确掌握海岸带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和目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以及地方发展与生态旅游旅游岛建设需求,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海岸带高精度遥感生态监测信息技术的研究, 结合Arc Gis Engine技术构建海南省海岸带高精度生态监测与评估集成应用系统, 完成对区域尺度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健康水平、主要服务功能变化及驱动力的监测、评估与信息共享, 全面把握海岸带生态系统空间及时间上的健康水平动态变化规律, 为创建国际旅游岛与生态海岸带,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等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撑。
1 Arc GIS Engine技术概述
众所周知, Arc GIS系统是基于组件Arc Objects来建立及拓展的。Arc GIS Engine Developer Kit (简称Arc GIS Engine) 将核心Arc Objects组合在一起, 提供给开发者建立GIS应用程序。Arc GIS Engine组件开发平台由开发包 (Developer Kit) 和运行环境 (Runtime) 两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开发包, 是一套让开发者开发自定义GIS和制图应用的工具, 包括了支持开发任务所需要的所有开发资源。定制的应用程序可在脱离Arc GIS Desktop环境下单独执行。该开发包包含以下3个关键部分:
1.1 控件
它是Arc GIS用户界面的组成部分, 可嵌入到应用程序中使用。开发人员可以在自己的应用程序中加入Map Control和TOCControl控件来显示地图, 并对其进行交互式运用。
1.2 工具条
是GIS工具的集合, 实现和地图、地理信息的交互。开发者可以将选择的工具拖放到定制应用中或创建自己定制的工具来实现与地图的交互。
1.3 对象库
是可编程Arc Objects组件的集合, 包括几何、显示、制图、GIS数据源和三维分析等一系列库。
2 系统总体架构
本文所描述的海岸带高精度遥感生态监测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 (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遥感信息数据库) 、监测系统、数据检索、GIS图像输出、报表输出模块和决策辅助功能模块等。本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图示如图1。
3 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社会对信息化需求的扩大,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研制与投入使用, 以及遥感、GIS空间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 使得利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监测资源环境的变化成为可能。本项目的目标就是依托Arc GIS Engine的技术支撑实现海岸带高精度生态信息监测、海岸带生态一体化快速评估与信息共享, 构建海南省海岸带高精度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集成应用系统。系统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详述如下:
3.1 海岸带基础信息数据库管理模块
基础信息主要包括海岸带基础地理信息、植被指数信息、海岸带变化信息、河口变化信息和典型地物光谱信息等。数据管理操作包括常见的导入、导出、编辑和数据权限管理等。支持常用数据格式, 特别是国土资源部原有数据资源的导入, 系统中的数据能导出为通用的数据格式, 如Excel、pdf等。
3.2 海岸带遥感信息数据库管理模块
遥感信息包括海岸带遥感本底数据和海岸带水色遥感数据, 遥感信息来自GIS遥感卫星, 不同时相遥感结果亦不同, 与海岸带基础数据信息区别甚大, 故单独设计模块对其进行管理。
3.3 海岸带生态监测数据综合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对生态监测数据的编辑、导入、导出、检索等操作, 还进行数据质量检查, 如:海岸带生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正确性、逻辑性和精度。
3.4 海岸带生态监测数据分析模块
包括海岸带基础地理数据变化分析、植被指数变化分析、海岸带变化情况分析、海岸带典型地物光谱数据变化分析、海岸带遥感本底数据变化分析和海岸带水色遥感数据变化分析等。支持不同的分析形式, 如区域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分析、年度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对比分析、年际海岸带生态变化趋势分析等等。
3.5 海岸带生态预警模块
依据海岸带生态监测数据分析模块的输出结果, 进一步归纳总结海岸带生态变化的区域差异、空间规律、变化特点等, 结合相对独立的判断指标, 找出变化原因和影响因子, 对未来生态变化趋势做出预估, 进而实现预警。
3.6 系统安全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数据安全和权限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是指海岸带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操作日志管理等;权限安全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分配等功能。
4 系统开发环境
本项目基于Visual Studio.NET 2008平台开发, 采用C/S结构, 服务器端遥感数据处理采用Arc Objects控件, 数据库访问通过ADO.NET实现, 客户端地图浏览采用Arc IMS[4]。具体开发环境配置如下:
(1) 操作系统:Windows 2003企业版。
(2) 数据库系统:Microsoft SQL 2008R2。
(3) 开发平台:Visual Studio.NET 2008Team版。
(4) 开发语言:C#。
(5) 系统结构:C/S。
5 结束语
本项目对海岸带高精度遥感生态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实践进行了全面阐述, 从Arc GIS Engine技术、系统总体架构、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及系统开发环境等多个层面、不同角度地展开了综合分析和深入探讨, 对海岸带生态与环境监测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和类似信息系统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春磊, 丁峰.海岸带环境遥感专业数据库的设计[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4 (4) :52-55.
[2]燕云鹏, 和正民.基于Arc Engine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建设[J].国土资源遥感, 2010, 11:35-38.
[3]王思远, 刘纪远, 张增祥, 张宗科.资源环境监测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 (08) :230-233.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 第6篇
1 EBM简介
1.1 EBM理念的内涵及原则
EBM理念起源于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 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具有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科学家以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重视[1]。1995年美国生态学会生态系统管理特别委员会对EBM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EBM是根据相关政策、协议以及已有的实践活动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驱动的管理活动, 并在充分了解生态间必要的相互作用及过程的基础上, 通过监测和研究手段来进行可适性管理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EBM的一些原则或者指导方针, 虽然这些原则或者指导方针的具体说法各有不同, 但是就其实质而言却有共通的地方。2008年4月在越南举行的关于海洋、海岸带和岛屿的全球会议上, Steven Murawski, Ned CRY等人对EBM的内涵及原则进行了归纳总结, 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
(1) EBM是对特定地形的生态系统单元的管理, 生态系统单元的划分必须与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相适应。
(2) EBM要考虑生态系统本身的特点及其不确定性, 在预见能力有限的地区要应用预警原则。
(3) EBM认识到生态系统是在变化和发展的, 这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4) EBM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
(5) EBM的实施, 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散式管理。
(6) EBM鼓励所有相关公众的参与以及各种学科的广泛合作。
(7) EBM要尽力平衡由资源的决策和分配利用带来的各种社会利益之争。
(8) EBM要认识到生态系统随时间的变化性及管理效果的滞后效应, 从而制定长期管理目标。
(9) EBM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实施, 并在实施过程中调整其可适性。
1.2 EBM在实践中的应用
随着环境意识和对问题本质认识的提高,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得到管理者的重视, EBM理念也不断地被各国和地区融合到资源管理当中, 其中, EBM在大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渔业资源的不断枯竭, 使科学家和管理者们最终意识到:只有保持大海洋生态系统 (Large Marine Ecosystems, LMEs) 的结构和功能, 才能扭转这种趋势, 因此各国和地区必须以生态系统的自然边界而不是行政边界为基准, 共同合作制定保护和发展渔业资源的措施。LME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 到了2002年全球范围内已建立了6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并开展了监测、研究和管理工作。科学家们指出:EBM是挽救渔业资源的唯一途径[3]。实际上这种以EBM理念为基础的LME的管理目标不仅包括大海洋生态系产品 (鱼、虾和贝等) 的可持续生产, 还要使大海洋生态系的服务功能得以持续发挥 (氧气生产和碳固定等) [4]。
除了在跨国家行政区域尺度上的应用, EBM理念也逐渐融合到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资源管理中。2001年4月, 英国成立了海岸带信息小组 (CIT) 来协助实施EBM, 他们承担的项目之一就是编写生态系统管理规划手册, 这本书为在陆地管理和资源管理中实施EBM理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加拿大应用EBM理念来管理由于传统砍伐而造成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 EBM 理念也越来越多地被管理者们融合到政策制定中去, 比如, 美国的海洋委员会报告、欧盟海洋政策以及加拿大海洋条例等均融合了EBM理念[5,6]。
1.3 EBM与ICM的关系
ICM指的是用以制定政策和管理战略, 以解决海岸带资源利用冲突, 控制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环境影响的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7], 其核心就是海岸带资源的最佳利用和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维护, 管理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ICM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和人类行为等对海岸带的侵蚀和对其生境的破坏, 保持必需的生态系统过程、生命支撑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 最终达到海洋与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8]。
就海岸带管理而言, EBM与ICM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维护生态系统的作用, 以及实现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除此之外, 二者在对“综合 (Integration) ”管理的理解上是一致的, 即都强调管理的协调性与系统性。然而, 二者在管理的侧重点和与此紧密关联的边界界定上却有着显著的不同。ICM的指导原则来自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心要义, 即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 因此其侧重点在于平衡海岸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追求的是对某一特定地域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 基于此, ICM中所针对的生态系统往往囿于特定行政管理边界的地域范围;而EBM的出发点是某种生态系统的保全或保育, 其侧重点在于强调生态系统的健康, 认为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决定人类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生态服务能否被满足, 基于此, EBM中对生态系统范围的界定就不能囿于因管理所需而确定的海岸带地域范围 (如, 为了确定某种生态系统的参数, 以通过控制特定的生态系统参数来管理人类活动就必须有明确的地域范围) , 而必须考虑某一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及影响等生态系统过程的完整性, 因此其生态系统范围的边界往往延伸至大洋和内陆。
EBM理念已经被融合于很多的实践中, 包括在ICM管理框架中的应用。2002年, 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和民间独立的Pew海洋委员会在审查各种国家海洋管理政策方案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改善区域海洋管理的政策理念, 这标志着海岸带综合管理进入了区域海洋管理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综合的区划管理[9]。随着时间的推移, EBM理念必将更全面地融入海洋资源管理中去[10]。
从EBM理念的应用不难看出, EBM在跨地域、国家或地区等大范围资源管理中的融合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 然而在地方海岸带管理中的融合案例却不多。本研究以厦门ICM中的一些成果为例, 具体阐明EBM理念能够并且也应该在地方ICM中获得很好的融合。
2 EBM理念在厦门ICM中的融合与体现
2.1 厦门及其ICM简介
厦门, 坐落在中国的东南沿海, 是中国最早确立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 地属亚热带气候, 年均气温在21℃左右, 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厦门自1980年被开辟为经济特区以来, 其GDP以每年接近20%的速度增长, 2005年厦门市的常住人口为225万, 根据“十一五规划”, 到2010年预计将增长到275万[8]。
厦门经济发展迅速, 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点。然而, 厦门在特区建设伊始, 市政设施基础比较薄弱, 1980年以前污水完全是按自然地形沿明沟排放至自然水体, 因此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任意排放使得海域水质逐年下降。20世纪90年代, 全球环境基金 (GEF)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以及国际海事组织 (IMO) 与国家海洋局合作, 将厦门作为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与管理的示范区。厦门市政府抓住这个契机, 努力在厦门海域实施ICM。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厦门ICM取得了显著效果,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始于1994年, 从主要管理目标上看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污染的治理和预防, 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阶段则以厦门西海域综合整治的开展为标志, 旨在对生态系统和环境进行修复, 以实现生态系统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2 EBM理念融合于厦门ICM的具体案例
2.2.1 EBM理念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融合
厦门, 又称鹭岛, 缘于其曾是白鹭的乐园;厦门还拥有文昌鱼和中华白海豚等珍贵海洋物种。然而海洋环境质量的逐年下降却使得文昌鱼数量急剧减少, 白鹭罕见, 连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也是难得一见。
厦门海域面积只有390平方千米, 但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对海域使用的强度却越来越大, 经济型用海与生态型用海的矛盾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 厦门市政府认识到, 海洋珍稀物种不仅是海洋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生存状况本身更是厦门海洋生态环境是否健康的衡量指标, 保护其生境归根结底也是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于是, 厦门市政府在海域功能区划中明确规划出海洋保护区用海, 先后建立了白鹭、文昌鱼以及中华白海豚这三个自然保护区, 并于2000年升级为厦门海洋珍稀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1) 。
经过多年的努力, 现在我们又可以重新看见白鹭飞翔和海豚嬉戏了。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既保护了珍稀物种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又给人类生存创造了优美的生存环境。
2.2.2 EBM理念在海岸带生境修复中的融合
2.2.2.1 西海域综合整治
厦门西海域位于厦门岛西侧 (图1) , 总面积110平方千米, 这里港口、土地和旅游资源丰富, 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的宝贵空间之一。在过去的发展中, 西海域滩涂的主要用途是围垦造田、水产养殖和港口建设, 促进了厦门经济的发展。但同时, 无序、过度开发的养殖业不仅加剧了西海域的用海矛盾, 也给西海域带来了污染;海岸工程的不断建设导致海域纳潮面积大大缩小, 水动力条件改变, 加快了淤积速度, 海域环境容量下降, 还造成了生态破坏, 湿地系统 (如红树林) 已残存不多。
厦门市政府认识到只有维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障西海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修复西海域重要生境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整治, 具体做法包括:在完善市政污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 严格控制陆源污染, 使工业污水百分百达标排放, 大部分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处理后达标排放;禁止在西海域进行任何形式的海上养殖, 严格限制填海造地, 确实保护滩涂资源以及海岸线, 为西海域生态系统创造充分自净和恢复相应功能的条件;清除因高集海堤建成以来形成的东西海域湾顶的大量泥沙淤积, 着手马銮海堤的破堤改造, 从而增加西海域的纳潮量, 并改善水动力条件。综合整治后, 海水养殖排放到海域的污染物得到遏制, 西海域总氮、总磷和大肠杆菌的含量明显降低, 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都有所增加, 生态系统朝健康方向发展。
2.2.2.2 五缘湾开发整治
五缘湾原名钟宅湾, 位于厦门本岛东北角 (图1) , 面积约12平方千米, 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 老钟宅海堤的建设和围垦造田等开发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五缘湾海水交换能力降低, 纳潮量减少, 使其污染严重, 淤泥堆积。虽然厦门土地资源日渐稀缺, 但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 厦门市政府决定保留并修复五缘湾的生态系统。
根据五缘湾整治工程, 五缘湾的水质保障和湿地重建是整个五缘湾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内容。为此, 规划中五缘湾片区的雨水将全部收集处理并作为景观用水加以利用;通过实施打开老海堤的计划, 使内外湾水体交换, 实现退湾还海;将原来用于养殖的一些干涸、堆满垃圾的盐田和鱼塘进行清理后将海水引入, 实现退塘还海;作为保护五缘湾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稳定性的重要举措, 规划并建设了湿地公园。可以说, 在寸土寸金的厦门岛, 面积达12.56平方千米的五缘湾已初步成为岛内能够完美体现自然生态和人文规划和谐发展的瑰丽之地。
2.2.2.3 海堤开口及海域清淤整治
厦门四面临海,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这个海滨城市格外美丽。20世纪50年代, 高集海堤 (图1) 将厦门海域一分为二, 成为岛内通往外部的主要道路, 为厦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样, 集杏海堤 (图1) 也方便了集美区和杏林区的联系。但是, 高集海堤的建设削弱了水动力条件, 造成淤泥堆积, 影响了西海域的港口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集杏海堤的建设以及杏林湾的开垦和周边城市的建设, 使得杏林湾水域面积由原来的20平方千米缩小到7平方千米左右, 湾内水域污染压力日益增大。
为了修复遭到一定损害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 保护海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功能, 厦门市政府决定打开高集和集杏海堤。其中, 高集海堤开口改造方案为开口改桥, 宽度为800米, 此举可恢复东、西海域的有机联系, 增强水动力条件, 有利于西海域污染物向外移动, 从而改造海域水质环境和泥沙冲淤环境, 拓展中华白海豚等海洋物种的生存空间;而集杏海堤将开口设闸, 宽度大于250米, 此举将改善杏林湾水库的水质, 修复其生态环境。同时, 对东、西海域进行淤泥清除以扩大厦门海域面积和提高纳潮量, 保护海洋资源, 修复海洋生态。
该项目于2008年9月启动, 全部完工需3~5年时间, 届时厦门海域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2.2.2.4 湿地重构和生态公园建设
厦门是个土地资源严重稀缺的城市, 很多土地都是以牺牲滩涂湿地进行围海造地而得。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 城市开发与保护滩涂和湿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 具有丰富的生物种类以及较高的生产力, 而且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另外, 它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 还具有观光和旅游价值。厦门正是一个旅游城市, 滩涂和湿地的保护不仅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其功能, 而且也可以促进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 因此厦门市政府以湿地重构和建设湿地公园的形式来保护湿地生境, 从而保护其结构和功能。
(1) 马銮湾湿地重构规划。充分利用马銮湾东北部现有地形和地貌特点, 在滩涂地带建设和重构一个面积约1.6平方千米的湿地生态保护区。该工程注重还原湿地的本来面目, 将恢复和重构马銮湾湿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该示范区包括5个主要功能区, 即核心地带研究发展区、沿岸潮汐湿地区、淡水湿地、环湿地周边公园区和海湾岛屿。
(2) 五缘湾湿地公园建设。占地0.85平方千米, 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 尽量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 以保护和修复为主, 重构为辅, 营造一个绿色原生态的湿地公园。该湿地公园建有两座水榭以及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环湖特色生态过渡区、水上运动区、湿地迷宫栈桥、湿地植物展示区和红树林植物区。
(3) 美峰、丙洲和下坛尾湿地生态保护区规划。这三大生态湿地保护区都位于环东海域内, 各湿地生态保护区在尽量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 根据各自特点及生长条件进行规划。
(4) 园博园湿地公园。园博园位于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的中洲岛上, 它是在杏林湾综合整治基础上规划出来的, 总面积达6.76平方千米, 由9座岛和2个半岛组成。
2.2.3 EBM理念在物种修复中的融合
(1) 增殖放流工程。
厦门海洋生物由于污染而有所减少, 虽然污染已经得到控制, 但是其物种仍未恢复。为了维护厦门海洋物种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002年开始, 以“恢复海洋生态链, 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增殖放流活动, 加快了海洋物种修复速度, 放流的主要品种有长毛对虾、日本对虾、黄鳍、真鲷、大黄鱼、文昌鱼以及中华鲎等。几年来, 该活动对于厦门海洋生物物种的修复起了很大的作用。
(2) 红树林的生态修复。
红树林是厦门滩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唯一能种植在海滩上且耐海水浸渍的木本植物群落, 是多种鱼、虾和蟹等生物隐蔽、生长和繁殖的良好场所, 还有防治污染、过滤陆源入海污染物和减少海域赤潮发生的作用, 并可以为白鹭等许多物种提供“家园”。然而调查显示, 20世纪50年代厦门还曾经有大面积的红树林分布 (约320公顷) , 而到了2005年, 成规模的原生红树林已所剩无几。
为了修复红树林, 厦门结合海域综合整治工程大面积禁止沿海养殖, 从而腾出滩涂种植红树林。近年来厦门市人工种植红树林成林面积已超过26公顷, 规划中红树林的恢复种植面积将超过80公顷, 种植地点主要有筼筜湖、海沧、各个生态公园以及沿海的绿化带。
3 总结
如果说厦门ICM的第一阶段是以治理污染为重点的环境质量管理阶段, 那么第二阶段则可以称为生态系统功能修复阶段。也就是说, 厦门成功地从以控制污染的质量管理过渡到以EBM理念为基础的生态功能保障管理, 而这种海岸带管理的成功转型正是地方海岸带综合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要发生的。实际上, 不少海岸带管理, 尤其是成功的ICM, 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EBM理念。
现代海岸带管理尽管方式各异, 但落脚点都是对人类活动方式或人类行为方式的管理, 因而最终也必然要在地方层面上获得落实。所以, 科学有效的地方海岸带管理是一个国家海岸带管理成功的基础。从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 ICM的实施为海岸带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而EBM理念在ICM中的融合则促使地方ICM上升到更高的管理水平。因而, 笔者以为, 在地方海岸带管理中, EBM与ICM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 需要探讨的应该是如何将EBM理念更好地融合于海岸带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在海岸带地区生活和工作, 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 也给海岸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协调海岸带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之一。ICM已经成为解决海岸带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有效工具, 而EBM理念的融合对ICM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简要介绍厦门ICM体制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其将EBM理念应用于ICM的具体做法和典型案例。
关键词:基于生态系统管理 (EBM) 理念,海岸带综合管理 (ICM) ,融合,厦门
参考文献
[1]叶属峰, 温泉, 周秋麟.海洋生态系统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1) :77-80.
[2]丘君, 赵景柱, 邓红兵, 等.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原则、实践和建议[J].海洋环境科学, 2008, 27 (1) :74-78.
[3]Kenneth S.Application of the large marine ecosystem approach to U.S.regional ocean governance[A].In:Biliana C S, Charles B E.Workshop on Improving Regional Ocean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M].Washington D C:Center for theStudy of Marine Policy, 2002:59-70.
[4]陈尚, 朱明远, 马艳.世界大海洋生态系研究及其国际计划[J].黄渤海海洋, 1999, 17 (4) :103-109.
[5]Rice J C.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system approach to fisheries management.In:Browman HI, Stergiou KI, editors.Politicsand socio-economics of ecosystem-based appro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 marine resources[J].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2005:1-275.
[6]O Boyle R., Jamieson G.Observa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experiences on Canada's eastand west coasts[J].Fisheries Research, 2006 (79) :1-12.
[7]洪华生, 薛雄志.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十年回眸[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1-126.
[8]Biliana Cicin-Sain, Stefano Belfiore.Linking marine protected areas to integrated coastal and ocean management:A review oftheory and practice[J].Ocean&Coastal Management, 2005, 48 (11-12) :847-868.
[9]陈宝红, 杨圣云, 周秋麟.以生态系统管理为工具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J].台湾海峡, 2005, 24 (1) :122-130.
海南岛东海岸生态经济区建设构想 第7篇
海南岛东部海岸,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建议发展生态经济区, 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
1研究区概况
海南省文昌市、琼海市和万宁市地处海南岛东部海岸, 北邻琼州海峡, 东临南海, 南界陵水黎族自治县, 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27.1℃, 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2 199.7 mm, 日照充足, 年均日照2 133.6 h。总面积为6 069 km2, 现有人口157.75 万人。境内河流诸多, 水源丰富。
2区域资源优势分析
2.1滨海旅游资源品位高, 开发潜力大
海南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数量大,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滨海旅游的开发必将成为今后海南旅游开发的重点。纵观海南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海南东海岸一直是重点。如, 文昌市的东郊椰林、高隆湾、铜鼓岭, 琼海市的博鳌水城、万泉河出海口, 万宁市的石梅湾、神州半岛、日月湾、牛岭、分界洲岛、大洲岛。海南大学海南“908专项”《海南省潜在滨海旅游区研究》最新研究表明, 海南省共有旅游资源单体数量295个, 文昌、琼海、万宁就有101个, 占海南岛滨海旅游单体总数的33 %;海南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148个, 文昌、琼海、万宁占有78个;海南共有五级旅游资源单体5个, 文昌、琼海、万宁就占了3个。海南共有东部四级旅游资源单体26个, 文昌、琼海、万宁占有13个。可以看出, 东海岸旅游资源总体上乘, 尤其是海湾、海滩、海岛旅游资源和海底景观具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而且大部分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 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2.2海洋保护区网络初步建成
海南省文昌市的铜鼓岭保护区于1983年建立, 之后, 东部几个海洋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迄今共建立海洋保护区6个, 总面积为25 058 hm2, 其中国家级海洋保护区2个, 省级4个 (表1) 。目前, 海南省东海岸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洋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海洋经济生物物种、海洋自然景观和海洋非生物资源等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 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2.3热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发育良好
在海南省的东部, 发育较好的是以红树林、海草床与珊瑚礁为特色的热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它们在热带地区的陆-海相互作用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南东海岸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清澜港, 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保护区中红树林资源最多、树种最多、红树植物群落保持为最完整的自然保护区。根据2009年夏季调查, 清澜港保护区红树植物24种, 种类占全省的92.31%, 占全国 (28种) 的85.71%, 占全世界 (86种) 的27.91%;半红树植物有20种, 隶属15科19属。在这些红树植物中, 有许多珍贵、稀有和濒危的物种, 如水椰、海南海桑、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正红树和尖叶卤蕨等;海南海桑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十分珍贵, 已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入“植物种优先保护名录”;水椰、海南海桑、拟海桑和木果楝已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棕榈科的水椰, 为孑遗植物, 在植物分类区系、地植物学及古植物学方面均有一定意义, 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清澜港红树林保护区还有丰富的鸟类资源, 2009年夏季在清澜港调查到鸟类28种, 常见鸟类有家燕、灰背椋鸟、黄腹花蜜鸟、暗绿绣眼鸟、白额燕鸥和小白腰雨燕, 生态类群有鸣禽、涉禽、攀禽、鸠鸽类和游禽, 其中鸣禽占有12种之多。
海南岛的珊瑚礁分布较广, 沿岛的四周均有分布, 在东岸, 北起邦塘, 向南在冯家、沙老、潭门和大洲岛等地都能见到;东海岸珊瑚礁体规模大, 万泉河口以北的琼海和文昌两市毗邻区的岸礁, 连续分布长达30 km, 垂直岸线从水下到水上平均宽度达4 km, 活珊瑚分布面积达105.52 km2, 是海南岛规模最大的礁区。海南岛东部活珊瑚覆盖度31.51%, 高于全岛平均值29.42。七洲列岛、椰林湾和大洲岛是海南岛珊瑚生长较好的区域, 活珊瑚覆盖率均大于30%。
海草床广泛分布于海南近岸港湾、潟湖区域, 文昌沿岸高隆湾、长圮港, 琼海龙湾和潭门分布范围较大, 组成了海南海草床主要分布区域。长圮港海草分布为片状分布, 在片区内覆盖率最高可以达到80%。龙湾港是琼海海岸线唯一一处海湾, 从珊瑚礁坪到岸边约有3 km, 湾内开阔, 风平浪静, 海底沉积物以细沙为主, 掺杂中沙、泥、贝壳屑, 生长有大片的海草, 向南与潭门港岸线海草床基本连成一片, 分布在大潮低潮线2 m以内的沿岸海域。琼海潭门海域直接面向南海, 拥有海南岛少见的平直海岸, 上升流与河水交会, 形成海草良好的生长场所。在该海域的外缘是3 m多深的珊瑚礁坪, 其内侧是沙泥沉积;在距岸边400 m处, 有海草分布, 覆盖率最高达到95%。
2.4渔业资源丰富
海南东海岸海岸线长, 港湾众多, 拥有丰富的海洋水产资源, 渔场广阔, 面临七洋洲、铜鼓、清澜和大洲4个渔场, 水产品种类达800余种, 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石斑鱼、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和马鲛鱼等40余种。沿海分布有大面积的浅海滩涂, 是发展生态养殖的良好基地。2008年, 文昌市、琼海市和万宁市海水养殖面积3 014 hm2, 养殖总产量49 662 t。渔港是海洋渔业的重要基础设施, 是渔业活动的重要基地。东海岸目前建有琼海潭门中心渔港, 文昌清澜一级渔港和万宁港北一级渔港。
2.5矿产资源丰富
东海岸是海南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文昌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18种, 大中型矿床十几处, 尤其是龙马的石英砂矿、蓬莱的铝土矿、铺前的锆钛矿全国闻名, 石英砂矿资源潜量达50.93亿t, 截至2007年底, 文昌9个矿区累计查明资源量61 808.5万t, 保有资源量60 621.5万t (表2) 。琼海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金、银、钛和锆等14种。独特的区位赋予万宁丰富的矿产资源, 主要有钛、锆、独居石、金红石和石英石等矿石, 以钛矿最为丰富。经初步探明, 万宁钛矿储量占海南钛矿总储量的70%, 占全国总储量的30%以上, 与钛矿共生的锆矿也相当丰富, 贮藏量约是钛矿量的30%以上。
3东海岸生态经济区建设思路
3.1东海岸生态经济区功能定位
(1) 生态旅游区。
要建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 东海岸国家海洋公园区。
针对区域范围内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开发现状和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等不同情况, 建立生态型的国家海洋公园。
(3) 东海岸海洋自然保护区。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 使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有序高效, 充分发挥海洋保护区的海洋生态功能, 为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服务。
(4) 现代渔业基地。
形成市场捕捞增养殖加工运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发展高端产品, 创建水产品品牌, 加快渔业升级。发展生态增养殖业, 采用生态增殖高新技术, 开拓渔业生态增殖新产业, 建设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基地, 大力补充恢复渔业资源。
(5) 休闲渔业基地。
分期分批建设集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 以垂钓运动、餐饮食鱼、观光疗养、渔业体验和渔业文化等多种形式, 扩展休闲渔业的内涵。
(6)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
合理开发和利用近海矿产资源。
(7) 热带海岛绿色能源开发示范基地。
利用热带海岛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 通过太阳能、风能发电示范项目, 推进海岛绿色能源建设, 并与海水淡化相结合, 建设海岛低碳生态经济区。
(8) 海岛生态经济建设国际合作平台。
广泛开展国际性生态、技术和经济的合作和交流, 多方借鉴国际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充分发挥东海岸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自身特色, 探索和建立海岸带生态经济国际合作建设的新机制。
3.2基本原则
围绕上述八大功能定位, 海南东海岸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①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海南东海岸生态经济区”建设, 以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建设的根本目标;② 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开发建设服从于生态保护, 以开发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③ 坚持因地制宜, 形成特色, 创建产地品牌的原则, 促进区域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④ 坚持节约资源, 防止污染的原则, 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建设始终, 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目标;⑤ 坚持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的原则, 以点带面, 促进全面整体发展;⑥ 坚持科技支撑、市场信息和资金物流等生产要素合理流通、资源共享的原则, 为区域经济高效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⑦ 坚持统一领导与机制创新和配套管理紧密结合的原则, 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有序发展和平稳发展。
3.3总体目标
根据以上功能定位和基本原则, 海南东海岸生态经济区未来10年的建设总体目标是:以保护生态与环境为前提, 建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自然保护区网络,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促进珊瑚礁等海南省特色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启动海岸带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建设, 维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提升生态旅游的内涵。积极发展现代渔业, 建设水产增养殖基地、热带海岛绿色能源开发示范基地、海岛生态经济建设国际合作平台、海岸带生态经济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等, 以开发建设促进生态保护, 努力把海南东海岸建设成为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经济发达的生态经济区。
4建设措施
(1) 开展生态旅游, 合理开发利用东部海岸的旅游资源。开展海底漫步、潜水、沙滩休闲娱乐、水上乐园、游艇、渔业旅游和红色旅游等生态旅游,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建立生态补偿措施。
(2)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执行《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海南红树林保护规定》《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使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有序高效, 充分发挥海洋保护区的海洋生态功能, 为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服务。
(3) 海洋国家公园的建设范围涵盖现有珊瑚礁、海岛、海洋生物和海洋历史遗迹等海洋自然保护区。统一规划、分区管理, 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
(4) 积极推动现代渔业发展, 利用海南省海洋渔业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现代渔业, 加快现代渔业项目的建设, 推进健康养殖, 加快琼海潭门一级渔港的建设, 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工鱼礁、休闲渔业、渔业发展方式转变) 。
(5) 开发绿色能源, 通过太阳能、风能发电示范项目, 推进能源建设。利用热带海岛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资源 (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 丰富的优势, 通过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发电示范项目, 推进海岛绿色能源建设, 并与海水淡化、优化生态与环境、经济发展相结合, 建设海岛低碳生态经济区。
(6) 有序开发矿产资源,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通过科学勘查, 合理规划, 酌情、有序开发, 高效、持续利用东海岸宝贵的滨海海底砂矿资源。
参考文献
[1]王书明, 宗鹏飞.中国生态经济区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9) :18080-18082, 18157.
[2]刘金祥.四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发展整体战略学术讨论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 1986 (9) :40-42.
[3]李小平.生态经济区域结构范畴系列研究[J].生态经济, 1989 (5) :1-5.
[4]罗必良, 王玉蓉.生态经济区域发展决策初论[J].生态经济, 1991 (3) :21-24.
围填海对海岸带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8篇
1 围填海对海岸带水文环境影响的研究
围填海工程对地表水的影响, 主要通过地表性质、河流形态、河流长度以及河口地貌形态的改变而呈现。围填区地表性质的改变使得地表的蓄水和下渗能力减小, 导致地表对雨水的调蓄功能下降, 暴雨径流量增加, 引发局部水灾。
围填海对地下水影响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尚存不同意见, 许士国等[1]认为填海造陆地表多为不透水地面, 区域河流也多是人工岸线、独流入海, 对降水的拦蓄利用率低, 造成降水下渗补给地下水量大幅度减少, 可能助长海水入侵;Hu等[2]通过对深圳蛇口半岛地下水随围填海变化的模拟发现, 大规模的围填海可使地下水流系统发生显著变化;卢薇等[3]运用地下水模型FE⁃FLOW建立了垂向二维非均质流体的对流—弥散数学模型进行海水入侵数值模拟, 发现填海工程对海水入侵的影响不大, 地下水超采才是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围填海工程改变了港湾面积、容量、纳潮量, 从而改变港湾水沙动力环境情况, 最终影响了港湾的潮汐通道、港口航道和水质情况。
围填海工程一般采用在海湾内部采取截弯取直方式进行, 造成纳潮量随围填海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应秩甫等[4]对湛江南三岛联围项目的研究表明, 湛江湾在联围后成为一个稳定的泻湖型潮汐通道系统, 反而扩大了其纳潮量。
围填海的面积越大, 其对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影响也越大, 从而容易导致泥沙淤积、港湾萎缩、航道阻塞、水质下降等问题。陆荣华[5]对厦门湾不同时期围填海工程影响的研究表明, 随着围填海工程建设, 厦门湾流速大幅变小, 东、西海域纳潮面积大幅减小, 致使厦门湾的纳潮量明显减小, 海水交换能力下降, 自净能力变差。罗章仁[6]的研究显示, 近几十年来香港维多利亚港和深圳湾围填海已通过改变港湾纳潮面积、纳潮量、潮流速度等潮汐特征影响了港湾回淤。
目前围填海工程的长期效应并不能完整体现, 长期整体开发对于海岸环境的影响尚不明确, 此方面的研究正逐步从单个工程短时间对海岸动力环境影响的研究扩展到长时间尺度多个工程累积的环境影响研究。曾相明等[7]通过对象山港不同时期岸线和地形的模拟得出多个围填海工程对象山港纳潮量、流场、水位和水交换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累积效应。
2 围填海对近岸海域地形地貌环境影响的研究
围填海工程的实施会改变岸线、近海海地地貌, 造成地面沉降及自然海岛消失等不良后果, 对于此影响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 以围填海项目造成的海岸带区域地形地貌环境改变的影响为研究目标进行。Kumar A等[8]通过遥感影像、地形图等多源数据还原了1910~2005年间印度卡纳塔克海岸的变化情况;El Banna M M等[9]研究发现近50a来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海岸经历了大范围的围垦和开发, 导致泻湖和海岸沙丘大量转化为农田、养殖池等。此外, 大批学者对珠江河口、长江崇明岛、福建省厦门市等地海岸带进行了遥感监测与分析, 发现填海造陆和海堤修筑是造成现代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尹延鸿[10]对曹妃甸围填区的研究表明, 填海区地面沉降主要是沉积物的压实作用和地壳的均衡作用造成。KONDO[11], 尹晔等[12]则指出, 大规模填海造陆工程造成近岸海岛陆地化, 严重破坏了固有的生态环境。
3 围填海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围填海工程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主要关注了围填海工程实施后海岸带区域生态景观格局的演变, 探讨其发生发展机制, 以及由此引发的生物资源的锐减和消失。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 对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等重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围填海工程挤占鱼虾类的栖息地, 使生物资源减少甚至消失。
Yagoub M M等[13]研究发现阿联酋阿布扎比海岸带湿地等自然植被区明显减少, 而人工种植园大幅增加;SATO等[14]对日本Isahaya湾填海造陆工程进行的研究指出, 工程实施后湿地动物群的种类和平均密度明显下降。在湿地表层, 过量的磷、氮等营养盐指标促使某些藻类迅速繁衍, 造成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大幅升高, 最终形成“赤潮”。刘伟等[15]则指出, 围海造陆是导致我国红树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苏纪兰等[16]认为, 渤海沿岸大规模围海养殖、多数河流断流等导致对虾栖息地缩小和受到污染, 可能影响了对虾早期发育和种群补充, 从而导致了上世纪末期中国对虾捕捞业的衰退。
4 围填海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
围填海工程的实施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根据《2014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 我国海域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北部近岸、珠江口等海域, 均为近年来进行了围填海等大规模海洋开发活动的区域。陈彬等[17]在泉州湾围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中得出, 泉州湾水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内湾原本水动力较弱, 加上围垦进一步减少了内湾的纳潮量和环境容量, 致使污染物排放入海后不易稀释扩散。黄健敏[18]在深港西部填海区的相关研究表明, 填海工程活动前后, 重金属中锰、锌、钒、铜、镍、钴增长较快, 铬、铅、镉相对稳定。Chen等[19]在深圳湾的研究表明, 围填海工程导致的水环境理化环境的改变是造成重金属在沉积物—地下水系统中的主要原因。
5 总结与讨论
综上, 国内外学者针对围填海活动造成的海岸带环境影响, 已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多项研究, 由于围填海工程的规模, 以及其长期累积效应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不可控性, 针对围填海活动对海岸带环境的诸多影响, 未来仍有不少研究方面应有所加强。具体如下:
(1) 应加强围填海工程对整个海陆交互作用带的整体研究, 不能片面的关注其中的部分区域。
(2) 需加强进一步的监测和评估, 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 加强对大规模围填海在较长时间尺度的累积效应的研究。
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第9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 人们对于海洋环境的利用需求以及利用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海洋环境也极大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海洋工程作为人类进行海洋活动的重大设施, 也是人类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要工程。因此, 我们要想了解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就必须从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出发来进行研究, 进而使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1 海岸工程影响海洋水质
(1) 海岸工程的运行影响着海水的温度。海岸工程中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机器来带动, 这些机器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热量, 这些热量传递到附近海域当中, 会明显提升海水的温度。海水温度提升之后, 海水中原有的微生物群、鱼虾以及水藻种类就会面临着生存环境的改变, 而这些生物的生存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 因而, 就很容易造成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 甚至会造成某些生物的灭绝。
(2) 海岸工程的运行影响着海水的水质。在大部分海岸工程的运转过程中, 都会产生废水, 这些废水虽然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了一定的处理, 到达了排放的要求, 但是其各项检测指标依然与海水本身有一定差距, 这使得这些废水排放到海洋中之后, 改变了海水原有的水质, 对海水产生了一定的污染, 对近岸生物的生存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而另有一些不良分子, 在监管不到的地方, 肆意将未处理达标的废水排放到海洋之中, 严重地污染了海洋水质, 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而这种污水排放由于远远超出了海洋的自净能力, 因而对海洋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需要人工来进行处理。
2 海岸工程影响海洋水文动力环境
海洋水文动力环境使得海洋系统内部和大自然外部都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通过这个循环, 海洋系统内部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海洋外部的大自然也能够在海洋适当运动的带领之下得到良好的循环。但是, 海岸工程对于海洋水文动力环境产生了严重地影响, 使得海洋水文动力环境的良性循环被打破。
(1) 海岸工程对海湾的纳潮量产生影响。海岸工程的建立, 使得海湾的纳潮量明显减小。这样, 在通过潮水流动来进行的水质交换过程中, 近岸的海水就难以通过潮汐来与深海中的水产生交换, 就造成了海洋当中, 各种不同区域的水质差异较大, 海洋旧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状况。而纳潮量减少之后, 产生的另一个重要负面影响是, 海洋的自净能力退化, 由于近岸与深海之间的海水交流减少, 因而难以通过潮汐和洋流实现海水自净的效果, 最终使得海洋污染难以有效控制。
(2) 海岸工程对海湾潮流场的影响。海岸工程的存在减缓了进入海湾的潮流的速度, 在潮流速度降低的情况下, 近岸的海水与深海水难以充分地交换, 这样, 就使得近海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同时, 水质与远海差异较大, 变得不适宜生物的生存。
3 海岸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海岸工程对湿地的影响。首先, 海岸工程使得近岸污染物增多, 这些被污染的水进入到近岸湿地当中, 影响着近岸湿地的生态环境。被近岸工程污染的海洋水通过循环进入到湿地当中, 使得湿地中各种污染超标, 造成了湿地生物的减少, 影响着湿地的生态平衡。其次, 海岸工程加速了沿岸土地盐渍化。在海岸工程的影响之下, 沿岸湿地水分蒸发量上升, 使得沿岸湿地的盐渍化程度加快, 使得沿岸湿地变得不适宜生物生存。最后, 海岸工程用水量的增多使得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容易造成海水倒灌, 既影响人们的正常用水, 也使得近岸湿地的盐碱度失去平衡, 影响湿地生物的生存。
(2) 围海造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围海造田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使得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围海造田影响了潮汐的正常流动, 这使得潮汐的力度减弱, 影响了海水的自净能力, 同时也使得不同水域之间的水质交换变得极为困难,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 围海造田也影响到了近岸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使得近岸海洋生物大量灭亡, 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4 海岸工程对近海渔业的影响。
(1) 海岸工程破坏了近海鱼类的生存环境。在近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 会产生对海洋的利用, 同时也会向海洋排放一定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鱼类一旦吸收这些重金属, 就会产生变异或者灭绝, 这使得近海鱼类的多样性遭到严重地破坏, 进而威胁到整个海洋的生物系统。
(2) 海岸工程使得陆地积蓄的营养物质在短时间内大量向海洋释放, 造成了藻类的大量繁殖。近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使得陆地植被显著减少, 这样, 在海洋运动的过程中, 陆地积蓄的营养物质在短时间内就会大量地随着海水向海洋释放, 这些营养物质为海藻等提供了大量的影响, 使得海藻迅速繁殖。而海藻的迅速大量繁殖, 不仅仅使得其消耗的海洋资源增多, 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物质, 影响着近海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5 结语
综上所述, 海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使得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洋循环功能和自净能力下降等。而这些对海洋产生的影响最终都会回到人类身上, 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冲击, 包括温室效应、地下水污染以及气候异常等。因此, 我们在建设海岸工程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考察海岸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减少海岸工程的数量和规模, 同时, 尽量合理选择海岸工程的位置, 严格控制海岸工程运转过程中的废物排放, 使得海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庄军莲.广西涉海工程项目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1 (02) .
[2]马晓菲, 谢文霞, 赵全升.胶州湾生态安全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