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质量》教学设计——文建科(精选8篇)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学设计——文建科 第1篇
第1节 质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难点
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1.制作关于托盘天平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多媒体课件。
2.托盘天平(带法码)(根据班级人数确定需准备的天平数量)、烧杯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如果分析一下铁锤和铁钉这两个物体,你也许会发现,虽然它们都是由铁制成的,但铁的含量却不大相同。物理学中如何来表示这种区别呢?如果想知道它们到底含有多少铁,该怎样精确地测量呢?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教师举例】一盆水与一杯水、一个铁钉与一个铁锤。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然后简要概括: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质量的单位?
【总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
【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吗? 教师讲述单位进率关系:1t=103kg=106g=109mg。2.质量的测量
【教师提问】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哪些?
【总结】实验室里,通常使用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测量质量,生活中常用电子秤、杆秤测量质量。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认识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的主要结构。
(2)使用天秤应注意哪些问题?
【总结】①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②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3)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提问】天平应水平放置,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讲解】天平应放在水平台面上,学生天平还应调节底座螺钉,使底座水平。【提问】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如何调节呢?
【总结】①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到标尺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提问】在使用天平称物体,为什么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呢? 【讲解】这是因为天平游码标尺的零刻度线在标尺的左端,往右拨游码相当于往右盘中加砝码。
【提问】放好物体后,如何使天平再次平衡,称出物体的质量呢?
【总结】①可以通过向右盘加入砝码和移动游码的方法使横梁再次平衡,这时,砝码的质量和标尺上游码所表示的质量之和即物体的质量②在此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③根据游码所在的位置在标尺上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4)学生练习使用天平测量橡皮、铅笔的质量,测量半烧杯水的质量。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提问】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利用天平、塑料瓶、剪刀、液态蜡等实验器材演示物体形状变化、状态变化时质量不变,并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发生变化而变化。
三、课堂小结
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千克(kg),除千克外还有吨(t)、克(g)、毫克(mg)等。
换算关系:1t=103kg 1kg=103g 1g=103mg 3.天平的使用
⑴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⑵将游码放在标尺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保持平衡; ⑶将物体放在左盘内,砝码放在右盘内,加减砝码用镊子,轻拿轻放; ⑷调节游码,直至天平的横梁平衡,将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的示数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⑸读数完毕及时取下物体,收取砝码放回砝码盒中对应的位置。
四、检测反馈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________。如图所示的各种物体,不管它们的形状、状态、位置怎样变化,它们各自所含的物质的多少是________的。
答案 质量 不变
2.下列物体中,质量是最接近50g的是()A.一瓶矿泉水
B.一个鸡蛋 C.一张课桌
D.一头大象 答案 B 3.托盘天平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是()A.相当于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代替指针用来指示平衡 C.相当于在左盘中加小砝码 D.相当于在右盘中加小砝码
答案 D 4.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再调节横梁使其平衡,称量时,物体放在________盘,砝码放在________盘。
在某次称量中,若所放砝码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被称物体质量是________
答案 左 右 18.4g 5.一个铅球在下列情况下,其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是()A.把铅球熔化
B.用机器把铅球压扁
C.用火箭把它发送到太空中 D.用锉把铅球锉掉一块
答案 D 6.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下列操作中不规范的是()A.用镊子夹砝码,以免砝码生锈
B.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C.在测量中,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然后读出质量 D.不用天平测质量过大、超过天平称量范围的物体 答案 C
板书设计
第1节 质量 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因素改变)主单位:千克(kg)其他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单位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种类:托盘天平、学生天平
结构:底座、托盘、横梁、指针、工具:天平分度盘、标尺、游码、平衡
螺母质
1.注意事项: 量(1)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2)保持天平的干燥、清洁。测量2.使用方法:使用前,先调节天平的平衡。使用时,把物体,用镊子向右盘天平的使用放在左盘
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3.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
=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概念: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学设计——文建科 第2篇
郭瑞琴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方面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其测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学习密度的基础。
《质量》这节课的学习目的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原本是用2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第1课时学习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和托盘天平的结构;师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师示范操作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第2课时学生分组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第1课时显得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讲台上放着一台托盘天平,师边操作边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可见度小且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低。现在,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是:
1、每一小组的课桌上放一台托盘天平,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平并讨论学习托盘天平的结构。
2、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生分组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4、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5、师引导点拨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6、课堂基础习题过关检查。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学设计——文建科 第3篇
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传统的教学过程把这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是把他们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其才能的开发。教师要完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从应用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通电螺线管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偏转,但磁性较弱。本节课我没有按常规的复习来引入新课,而是以让学生观看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来引入新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通过对短片的观看,学生领会到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观看了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想知道它的工作原理的欲望。这时我巧妙引导,让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我说:“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够自装自卸呢?”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节学习,想到了通电螺线管的工作原理。我接着引导:“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很弱,那么我们采取什么办法能过增强它的磁性呢?”这一提问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转机,学生认识到通电螺线管磁性虽然与条形磁铁磁性相似,但强弱有明显区别,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情景(电磁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发所未发。
三、引导探究,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在探求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跟电磁铁电压、电阻、电流、匝数、铁芯等有关。我利用副板书将学生的答案都记了下来,然后和他们一起分析:电压多少,电阻的变化最终都影响电流,从而归纳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匝数和电流大小,以及有无铁芯有关。在分析与它们有什么关系时,我通过引导指出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接着我先演示电流一定时,改变匝数,引导学生观察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得出结论: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匝数有关,匝数多磁性强;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寻找在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自己连接电路,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发”起来了,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了成功者的乐趣。
四、走出课堂,开阔视野
当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后,定会产生一种要表现自己的冲动。我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释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基本上都能知道它的核心部分就是电磁铁,也知道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够自装自卸的道理。在课的最后,我先介绍学校中有一样东西就是利用了电磁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想到了电铃,并且知道其主要结构及核心部分———电磁铁。接着我让学生分析电铃是怎样连续敲响的,使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分析,发所未发。然后我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电铃的工作原理,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使全课教学达到制高点。学生通过反思使认识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表达能力也就在这一次次发所未发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布置的延伸作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电器设备用到了电磁铁?你能否利用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来搞一个小创造和发明呢?这样就让本节知识得以延伸,走向了生活。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包括心理空间),并让学生利用这些“空白”自主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留白”,必须让学生参与。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结果,学习不是“传授—接受”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教要通过学实现。在《电磁铁》一课中,我讲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提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会跟哪些因素有关时,给学生留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和思考;提供机会,组织学生表达和交流,使知识在参与中内化、在参与中外化、在参与中升华。因此,我认为“留白”的自主活动既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多方面非智力品质的过程,说到底是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
八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第4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理解机械效率的公式,会做简单的计算。
3、探究测定几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
4、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公式及简单的计算;
难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探究测定几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学习过程】设计说明:内容为学生活动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复习“功的原理”内容?(使用机械时不能省功还费了功)我们使用机械的目的是干什么的?
★看懂“想想议议”中插图,回答下列问题?(用字母表示)
①甲是将砂子装入桶中,由人提桶上三楼,达到运送目的.在此过程中,你做了哪些功?
②乙是将砂子装入桶中,在三楼安装一个动滑轮,人站在三楼上,用动滑轮将装砂的桶提上三楼.在这个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
③丙中是将砂子放入袋子中,同样用动滑轮将袋子提到三楼.在这种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
★独立思考:上述情况中哪个功对我们有意义?哪个功无意义但又不得不做?哪是我们总共所做的功?
有用功:所做的功中,对我们有用的那部分功叫有用功。
额外功: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我们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总功: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我们做的所有功叫总功。即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分别计算出上述各情况中的三个功:
例如:起重机如果由電动机带动,总功在数量上就等于实际消耗的电能,有用功只是起重机将物体举高时所做的功,而那些克服摩擦所消耗的能量就属于额外功了。
★你能再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吗?
二、机械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但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能小一些,可以减小不必要的能量的损耗.这样一来,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就会大些。思考:上述“想想议议“中你将选择哪种方法?
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叫机械效率。
公式:η=W有/W总
强调说明:机械效率是一个百分数,它是无单位的;并且永远小于1。
【知识应用】
1、起重机把质量为0.6 t的重物提升了3 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 J,起重机做的额外功和机械效率是多少?
2、分析各种简单机械中三个功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例子理解记忆下面两个知识点:
有用功占总百分比越大,机械效率越大;额外功占总功百分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W有相同时,W额越大,η越小;W额相同时, W有越大, η越大。
【知识应用(课堂练习)】
1、一斜面长5 m,高2 m,用500 N的力沿斜面将重为1000 N的物体推上去,求它的机械效率。
2、如下第三个图滑轮组,被提起的是质量200 g的物体,对绳子自由端的实际拉力是0.8 N,当物体升高0.2 m时,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g=10N/Kg)
3、如上第一个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
A.50J B.25J C.100J D.200J
4、如上第二个图(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动小于物重G),用它们分别将重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
C.η甲<η乙 D.η甲 =η乙
5、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 )
A.有用功减少,总功减少 B.有用功增加,总功增加
八年级质量物理教案设计 第5篇
(三)练习用天平测同学们自己的学具橡皮擦、铅笔等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协同品质、科学态度)
1.学生结合教材P11阅读和讨论老师编制的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A.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也有自己的“分度值”,即标尺上每个小格所代表的值。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b.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c.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B.托盘天平正确的使用方法:
a.放:把天平水平放置。
b.调: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左边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其次,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c.称:物体放在左盘,根据事先估计的物体质量,用镊子向右盘从大到小加减砝码,还可适当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d.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之和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e.复原: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老师巡视,适时引导。
3.组间交流,直觉靠得住吗?
(四)探究: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跟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有关吗?(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完成教材P11想想做做得出结论。其中第1个称塑料瓶改为橡皮泥,分9组,第2个分6组进行实验,每小组3人。(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分别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和将白糖溶于水中再称它们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四、达标检测(独立完成)
1.下列物体中,质量可能是0.15kg的是( )
A.一头大象 B.一个苹果 C.一台电视机 D.一只蚂蚁
2.下列数据中,你认为最接近你身体质量的是( )
A.40kg B.400g C.4.0×1010mg D.0.40t
3.下列几种情况中,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一块冰块熔化成了水 B.航天员从地球到月球
C.将泥团捏成小动物 D.一支铅笔用去了一半
4.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当左盘中放入待测物体,右盘中加入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右边,这时( )
A.向右盘中加砝码 B.减少右盘中的砝码
C.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五、总结提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外作业:
必做题
1.如何测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说出你的测量办法。
2.猜想P11想想做做的结论,说出你的理由。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学反思 第6篇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在进行质量概念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一枚铁钉和一个铁锤哪个含铁多,哪个含铁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得出答案。进而指出铁钉和铁锤是物体,铁是物质。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确了物体和物质这两个概念,学生明确了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的。组成物体的材料就是物质。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量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就容易了。至于质量的单位,学生已经接触过,这部分采用了让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部分学生单位换算不熟练。教学重点放在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调平和称量物体质量上。通过观察、讲解、示范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基础夯实有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主动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介绍我们农村常用的杆秤等日常生活中的测质量仪器,告诉他们这些测量器材聚集了我们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天平的学习,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和科学求实的实践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增进同学们间的合作精神,增进友谊。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学设计——文建科 第7篇
土门中学 尹彩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会进行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而改变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类型 新授及实验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1、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教师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含有的木材多?
2、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3、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板书:
一、质量)(二)、讲述新课 1.质量
(1)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2)教师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地球带到月球,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c)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边说边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质量的单位
(1)千克(kg)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t),比千克小的单位克(g)、毫克(mg)。
板书:2.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出示:1dm 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kg。请学生看课本图11—l“国际千克原器”。(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教师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板书:1t=103kg、1kg=103g、1g=103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介绍一些物体的质量“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教师板书:大头针的质量m=8.0×10-5kg=8.0×10-5×103g=8.0×10-2g=80mg。
3.质量的测量——天平(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工具
教师讲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上街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物体的质量。那么我们是用哪些工具测出这些物体的质量的呢?
先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生活中常见的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磅秤、电子秤;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对照课本的图形和实际的托盘天平让学生熟悉各个部分的名称。教师讲解各部分的作用及调节方法并且进行演示
A平衡螺母:称量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调节方法是:横梁的哪端高,就将平衡螺母向哪边调。
B 指针和分度盘:天平横梁水平平衡的标准是在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或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相等
C游码、砝码:能表示所称物体的质量。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添加一个小砝码。D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在标尺上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E分度值: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即分度值。
(3)、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2、要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拿砝码,不要把砝码弄潮、弄脏。
3、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4)天平的使用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同步进行操作:
1、“一看”:观察天平的 称量 以及在标尺上的 分度值。
2、“二放”:把天平放在 水平的台面上。
3、“三移”:把游码放在 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4、“四调”:调节天平横梁 两 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中央刻线 处,这时横梁 水平平衡。
5、“五称”:把被测物体放在 左 盘里,用 镊子 向 右 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的位置,直到横梁 恢复平衡。注意加砝码时遵循“先大后小”的原则。
6、“六读”: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 总质量 +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注意读数时先读大砝码,再读小砝码。
7、“七整”:实验结束要整理好器材,游码要归零(三).课堂小结
1.这堂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是:质量的概念,单位及质量的测量。2.再次明确教学要求。(四)巩固知识
1.看书上介绍的一些物体的质量。找同学回答:(1)一根大头针的质量约多少千克?合多少毫克?
(2)一名成人的质量约多少千克?若成人的质量按60千克计算,那么,一头大象的质量约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2.在调节托盘天平时,游码已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但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哪个方向调,才能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七、布置作业
课本 p112页1、3、4
八、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注重的几个问题 第8篇
一、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 轻松愉快学习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 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生理上的变化, 也开始导致了八年级学生心理上也产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 学生对任何求知事物都具有旺盛的求知欲, 对各种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 好学好问并富有幻想, 但是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往往是短暂的, 对任何事情都只是“三分钟热情”, 缺乏毅力。而且现在家庭教育过分溺爱, 致使学生面对困难, 面对失败, 面对冷落时, 极易“崩溃”。耐挫性较差, 当然他们也有许多优点, 比如个性张扬, 有自己个人的见解, 创新和拼搏精神较强, 充满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吃苦头的精神, 学生对学习感到困惑及时的引导与鼓励,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使他们心境常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二、上好第一节课, 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与欲望
第一节课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的印象, 也会间接影响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兴趣。课程编排“科学之旅”作为学生物理学习的开始, 是要对学生学习做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实验在培
养学生的价值观、实践能力、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作用。实验现象真切地观察到的与已知的日常经验不同, 能激发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引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渴望。
2. 展示物理的魅力, 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奥妙的兴趣。
如制冰实验, 把一瓶打火机气体 (液化石油气, 丁烷成分最多) 接一根小吸管, 把液化石油气松放入一透明塑料杯的水中, 发现有气泡涌出 (丁烷液体汽化) 。通过关于力的、热的、电的、光的物理实验, 学生感到奇迹的发生, 奥妙无比, 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物理的兴趣。
3. 联系实际, 联系社会。
物理教学强调科学·技术·社会 (STS) 的教育。生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学生, 应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讲究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较以往学生更具批判性, 他们不轻信权威, 喜好怀疑, 而传统教育模式 (填鸭式与启发式) 已不能令他们产生兴趣, 他们积极的参与精神, 迫使老师学生换位思考, 进行教学改革, 师生互动的课堂教, 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探索参与下学习, 是完成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能使学生处于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 整个过程师生共同参与, 达到互动效果, 充满乐趣, 寓教于乐, 提高教学效果。
四、物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物理情景……”。物理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1. 物理来源于生活
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 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 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牛顿躲在漆黑的农屋里, 窗布拉开一角, 请进一束白光, 让它听话地经过两块排列好的三棱镜, 墙上的白光倔强地分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于是我们知道, 白光是复合光。还有香水喷在教室里整个教室都闻到味道, 炒菜时热菜最香, 糖放入水中变甜……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了解分子在无规则的运动。在课外设置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活动, 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 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 并提出改进意见, 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 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强对物理的理解, 增强了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 培养其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2. 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 可让学生查出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 推算一下, 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记录电能表5min的转数, 用这种方法可粗略的测量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通过这些类似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 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更加相信科学, 热爱科学, 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