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输血制度的内容(精选11篇)
护理输血制度的内容 第1篇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1、接到输血医嘱后,双人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接到输血科取血通知后,先测量患者体温,体温正常者通知相关人员取血;高热者通知医生。
3、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的管道中采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采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实验结果。
4、医院由专人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5、血制品送至病房后,经两名医护人员进行三查八对后签收。
6、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共同核对:(1)血型检验报告单上的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2)供血者和受血者的交叉配血结果;(3)血袋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4)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受、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
7、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带输血申请单和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
8、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不得将血袋长时间放在温室中或置于无温度监控的冰箱中。
9、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10、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重新核对病历、输血记录单、血袋标签;(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值班人员。
11、输血的时间限制:全血或红血胞(一袋)要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浓缩血小板每袋应在20分钟内输注完毕;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200ml新鲜冰冻血浆应在20分钟内输完,一个单位的冷沉淀应在10分钟内输完;同一患者输注多种成分血液制品时,应优先输血小板。
12、输血过程中监测:输血开始后15分钟和输血全过程及输血结束
后30分钟应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完毕应在护理记录单中认真记录输血过程,输血完毕后将血袋至少保存一天,按
医用垃圾处理并记录。
13、血标本由输血患者所在科室采集,不得有别的科室代为采集。
14、严禁一名护士同时对两名患者采血,两名医务人员一次只能为一名患者核对交叉配血结果、输血。
护理输血制度的内容 第2篇
1、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2、采集血标本时,须做好核对,不能从输液侧肢体抽取,以防影响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3、由护士将患者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送交血库。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共同认真做好“三查八对”,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临床用血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取回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再次进行“三查八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完毕后,将血袋送回血库保留24小时。
护理质量对成分输血的影响 第3篇
1 树立成分输血的安全意识
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的每名护士认真学习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行) 》、+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加强护士输血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规范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并制定处理各种输血不良反应抢救预案, 保证了患者的用血安全的同时, 也保护了护士自身的合法权益。
2 成分输血前的准备
(1) 成分输血的心理护理:成分输血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某些疾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都是时间紧急, 但是护士也要了解患者以往有无输血反应等病史, 并对患者及家属说明成分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 并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心理, 增强患者对输血治疗的信心。
(2) 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 必须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 通知单联号须完整, 规范填写患者的住院号、病床号、姓名;并按要求签写《输血治疗同意书》, 准确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 抽取血样时记录采血时间, 并将标本立即去血库送检。
(3) 护士从血库取回来的成分血必须由两位护士核对, 认真严格地进行“三查八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注, 并记录核对、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的时间, 以备查验。
3 常用成分血特点及护理
3.1 红细胞
红细胞制剂适用于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 其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 改善组织供氧。
红细胞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 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均。在输注过程中要不时轻轻压摇动血袋使红细胞悬起, 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如输血不畅, 可用0.9%生理盐水注射液通过Y型管注入血袋, 加以稀释并混均后输入。只能在4℃冰箱中保存24h, 超过规定时间不能输注, 防止时间过长, 血液发生变质, 特别是细菌污染的危险。
3.2 白细胞
白细胞输注的目的是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有时应用抗生素无法控制感染, 需通过输注大量白细胞控制并发症。
输注白细胞前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 ABO血型相同, 取出白细胞后立即输注, 输注速度控制在2mL/min。
3.3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功能异常导致出血不止的患者。
从血库取回的血小板因某种原因不能及时输注, 应在常温下 (22±2) ℃下保存, 并每隔10min左右轻轻摇动血袋, 防止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所以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注, 以便达到止血效果。
3.4 冰冻血浆的输注
输注冰冻血浆的目的是补充凝血因子。
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新鲜冰冻血浆, 内含全部血浆蛋白和多种凝血因子, 其外观淡黄透明, 如有颜色异常或絮状物, 说明是纤维蛋白原析出则不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 不可再冰冻保存, 如果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 可在4℃冰箱中暂时保存, 但不能超过24h。
3.5 冷沉淀的输注
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1~5℃条件下不溶解的沉淀物, 内含丰富的Ⅷ因子、纤维蛋白原。由于Ⅷ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容易失活, 因此, 应随时解冻、随时输注。未能及时输注的冷沉淀不宜在室温放置过久, 不宜放于4℃冰箱, 也不宜冰冻保存。
4 成分输血操作注意事项
4.1 加强血液的冷链保存
血液的冷链是指血液从献血者身上采集到输入受血者体内这一过程中保存和运输的设备和人。临床护士到血库取血一定要带冷藏箱或隔热箱, 从而保持温度在8℃以下, 以确保成分输血的安全性。
4.2 加强成分输血的专业知识
成分输血过程中, 护士应输血前检查核对操作规程, 并且掌握输血速度等理论。各种成分血的输注都要用18G留置针静脉穿刺后连接输血器。需同时多品种的成分血时, 应首先输入血小板和冷沉淀, 其次是血浆, 最后是库存时间长的血, 已用于输其他成分的装置不能用来输注血小板。
4.3 输血时避免血液中加入药物
血液中除了加入0.9%生理盐水外, 不允许加入其它药物。因为药物加入后, 不仅可能因改变血液中pH值、离子浓度或渗透压, 还使血液中的成分变性, 甚至发生溶血。另外, 加入药物过程中也增加污染的机会。
4.4 掌握输注时莫非滴管面高度
成分输血过程中液面高度应为莫非滴管的1/2~2/3。因此, 在未接血袋前, 需将莫菲滴管液面的高度调整好, 以便观察输血的速度。开始时输血速度要慢, 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4.5 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
输血的不良反应是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等。输血过程中, 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寒战、腰背部疼痛、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情况时, 应立即通知医生, 并暂停输血, 保持静脉通路, 做好抢救工作, 并尽快报告血库, 查明输血反应的原因。
5 结语
安全输血是每个输血者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共同目标, 是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 但护士是输血治疗过程中最后一步执行者, 对安全成分输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护士通过学习输血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加强输血业务学习和输血安全意识的培训, 基本都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成分血理论知识, 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 也保护护士自身合法权利。同时为成分输血的安全、有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耿淑琴, 孙颖, 郝美璞, 等.库血加热对红细胞完整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10) :573~574.
[2]张铁军.临床输血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67~169.
[3]马淑贤.成分输血技术与输血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24.
术中输血的护理体会 第4篇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和治疗方法,成份输血是现代输血的方向,是输血现代化标志之一。手术中的输血是为纠正血容量不足和丢失,改善组织灌注,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维持血液渗透压,补充血液的胶体成分,血浆蛋白,增加凝血因子和免疫功能。成功有效的输血是保证各种手术及抢救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和做好术中输血过程的各个环节,提高输血质量,确保输血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体会如下。
1.术中输血的护理
1.1 建立有效的输血途径:
静脉输血是临床及手术中最常用的方法,选用BD公司制作的18G-20G外套针管行外周静脉置管,同时开放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道,能完成各种大手术及抢救手术的输血输液任务。选择输血通道时应做到:①导管材料好、安全性高、损伤小、表面光滑、尖端不易分叉、送入血管是不易打折、操作简便、容易固定、流速快能达到最佳保留效果。②血管口径大、瓣膜少、充盈良好、暴露清楚、避开静脉炎、硬化、闭塞、曲张之血管,不易在疑有皮肤病的部位穿刺。静脉穿刺部位应不影响术者操作,利于术中观察为宜。对于焦躁不安、抽搐等病人应固定可靠,防止外套针脱出、松动。
1.2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
1.2.1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输血前与麻醉师共同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核对血液制品种类、血液编号、保存有效期。观察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变色、凝集、浑浊、气泡,包装有无破裂,标签是否清楚,有无脱落等。确定无误方可输入。
1.2.2 不同成份血有不同的输注要求:
血小板应尽早,以手术患者可以耐受的速度输注,边输边轻轻晃荡,每袋应在20 min内输完,以防血小板聚集,严禁入4℃冰箱暂存。融化后的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200 ml血浆一般应在20 min输完。悬浮细胞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足混匀。如患者同时需全血和成份血,应先输入成份血,后输全血。几种成份血同时输注时,应先输血小板和冷沉淀。已用于输血的装置不能再用于输注浓缩血小板。做到合理安排输血顺序,合理用血,科学用血。
1.2.3 严格掌握输血制度:手术中输血应视病情调节速度。对于急性失血导致的血容量不足,应快速扩容,尽量达到最快速度。对于重度贫血、心肺功能不良应控制输血速度在合适范围。输血初始15min内应以不超过20滴/分钟的速度滴注,并严密观察。15min后如无不良反应发生可加快至60~80滴/分。如术中出血量大或抢救手术,应快速或加压输血。
1.2.4 严密观察输血状况:包括病人的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如意识表情、皮肤颜色及温度、尿量及颜色、术野出血情况。输血通路是否通畅,留置针有无脱落、松动、阻塞。穿刺部位有无水肿、渗出及静脉炎等。
1.2.5 严格遵守输血技术规范:
手术中输血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取回血液不可长期放置于室温中,如大量出血时,每输入500mL库存血应补充输入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g。在输入的1个单位血中间输入一定量生理盐水。输血过程中不应加入其它药物。一但有并发症发生应立即减慢输血或停止输血,并报告主刀医生及麻醉师。更换输血器具,以生理盐水缓慢滴注并维持静脉通道,遵医嘱积极进行抢救。采取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碱化尿液和利尿等措施。妥善保管剩余血及输血管,做好详细记录。
2.讨论
输血早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随着输血种类的不断增加,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中输血也越来越多的显现出它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现代输血技术及输血护理,深刻了解输血及实施输血给病人及个人带来的风险。加强有关输血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输血业务学习和输血安全教育,加强输血的法律意识、证据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规范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制定处置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案,极大地提高术中输血质量,对于保护手术病人、医院、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保证手术病人安全、有效输血起到重要作用,为手术成功提供安全保障,为手术病人的术后康复奠定基础。
输血护理管理制度 第5篇
一、标本采集与送检
(一)患者输血种类及剂量由医师根据病情决定。
(二)根据医嘱打印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条形码,采血前须向患者本人或患者家属核对患者信息(至少包括患者姓名、年龄及住院号)与试管条码信息是否一致(用PDA进行扫描),核对无误后按要求采集标本;标本采集完毕,再次核对患者信息。
(三)采集时每次只抽取一位患者的标本,严禁同时采集两名患者的血标本。需采集两人以上的血标本时,要严格查对,逐一分别采集血标本,标示清楚,明确区分。
(四)标本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送交输血科,双方对试管信息及相关申请项目进行逐项核对,准确无误后双方在登记本上签字。
二、取血
(一)患者需要用血时,由主管医师开具医嘱,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携带处方及取血专用箱到输血科取血。
(二)取、发血双方必须认真核对:
1.核对输血报告单和输血申请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科室、住院号、床号、血型、供血者血型、血袋条码(血袋号)、血量及血液成分类别。任何一项不符不交不接。
2.核对血袋及血液外观,凡血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不交不接。(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需要查证的情况。3.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三、输血
(一)取回的血制品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输注,不得自行贮存。
(二)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输血前需两人核对,确保医嘱单、输血报告单、血型单、血袋标签上的信息完全一致。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三查:查血有效期、查血液质量、查输血装置是否完好。
八对: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剂量、血液种类、血型及交叉配血结果的各项内容。
(三)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输血报告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头牌、腕带,由患者陈述患者姓名、血型以确认受血者身份,再次进行“三查八对”,用PDA直接扫描输血条码后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在临时医嘱单上签名,填写输血观察记录单。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不能确认患者,须通过询问患者家属及核对腕带进行确认。
(四)除生理盐水外,输血前和输血过程中,不得向血液内加任何药品。
(五)输血时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冷藏血不可随意加温,若确需加温,只能使用专用加温装置。
(六)严格控制输血的速度,按照“先慢后快”的原则,开始输入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及血液种类调节滴速。
(七)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对婴幼儿、意识不清、全麻、用大量镇静剂等不能表达自我感受的受血者,尤其应注意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八)若发现输血严重危害(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时,应按照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执行,并及时规范记录。
(九)输入两袋以上血液时,两袋血液之间需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防止发生血液凝集现象。调换每袋血液时,必须坚持两人查对制度。输血器连续使用4小时以上,必须更换新的输血器。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第6篇
1.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输血法》《临床技术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规。
2.护士应掌握有关输血的法律法规,规范输血程序,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把关,以保护病人医院供血单位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使输血治疗达到安全水平。
3.严格无菌操作规程,血型检查,签输血协议书,输血前准备,输血实施,输血的副作用及对策的各个环节,严格按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执行。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严禁同时采取两名病人的血标本。
5.输血前由两名护士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和血袋标签等。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的血有无溶血,浑浊及凝块等,准确无误方可输入。
6.取回血液尽快输入,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
7.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根据输血反应程度报告上级部门积极展开检查治疗和抢救,妥善保管余血。
8.使用完得血袋用双层黄色塑料袋捆扎,送输血科保存24小时。
输血查对制度
一、抽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1)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化验单上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2)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1名护士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协助)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抽血(交叉)前须在盛装血标本的试管上写好病区、床号、住院号、患者姓名等信息,字迹必须清晰无误。
4)抽血时对化验单与患者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师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如发现错误,应重新填写化验单和条形码,切勿在错误化验单和错误条形码上直接修改。
二、取血查对制度 取血时,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编号、输血数量、血型等是否与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确保准确无误。检查血液有效期和外观,符合规范要求。
三、输血过程查对制度
1)输血前患者查对制度:须有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核对供血者与患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查实相符后进行下一步程序。
2)输血前血液及用物查对:检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未过期、无溶血、无凝血、无变质后方可使用。检查所用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3)输血时查对:须有2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患者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确认受血者方可输血。
基础护理知识:输血管理制度 第7篇
(2) 发放血液时,取血者应与发血者一起进行查对,要求做到血袋无破损,袋口包封严密,血型无误,标签卡无无损不清,血液无溶血、凝块和污染情况;并与受血者的血液做配合试验无配合禁忌。
(3) 在病人输血前,负责输血的护士必须再查对一遍后才能进行输血,并保留部分袋内血液,以备必要时检查。
(4) 血液出库原则上不可退还,如出库时间短(半小时以内),血液未经开动或做其他处理(如加温、摇动),经血库医师鉴定同意,方可考虑重新储存。
大失血患者的输血与护理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1年2月期间急性大出血患者68例, 单纯输注红细胞, 有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16例, 男11例, 女5例, 年龄21~45岁。其中车祸致严重多发伤13例, 刀伤2例, 枪伤1例, 入院时已发生失血性休克者9例。
1.2 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判断
经充分外科手术止血, 血压恢复正常后无肉眼可见的活动性出血患者, 术中或术后伤口渗血不止[4]。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均于临床怀疑凝血功能障碍后立即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 此后依出血情况复查。
1.4 排除标准
(1) 有慢性肝脏疾病病史或肝功能检查异常; (2) 其他原因所致DIC; (3) 血液病所致凝血功能障碍; (4) 药物的影响; (5) 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和体表温度低于36.5℃者。
1.5 疗效评价依据
(1) 临床出血停止; (2) PT、APTT比正常对照延长一倍。同时具备 (1) 、 (2) 两项为治疗有效。
2结果
本组病例发生凝血障碍时输注红细胞的量为8~46U, 其PT延长1.83~9.52倍, APTT延长1.31~4.65倍;血小板计数为 (17~114) ×109/L, 其中6例<20×109/L, 2例>50×109/L, 纤维蛋白原为0.03~3.75g/L。文中所采用的有关上述实验室数据选临床出血发生开始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前的检查结果中异常最明显的1次。经积极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制剂, 14例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均得到满意纠正, 其余2例凝血功能障碍也有所改善, 但死于严重创伤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所有病例都使用了新鲜冰冻血浆 (FFP) , 用量600~6 600ml;有2例患者使用了凝血酶原复合物 (800U和1 200U) ;6例使用了单采血小板, 用量为1~3个治疗量;3例患者使用了纤维蛋白原 (分别为2g、4g和10g) 。纠正凝血时间为6~8h。
3原因分析
3.1 低体温
大量输血时, 导致凝血障碍最常见而又被经常忽略的原因时低体温。当患者深部体温低于35℃时会引起凝血障碍。大量快速输入冷库血, 患者体温可降低3~4℃, 导致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造成非凝血因子缺乏性凝血障碍。
3.2 钠输入过多
库血中加入枸橼酸钠可使用毛细血管张力降低, 降低血液中钙离子浓度, 抑制凝血[6]。肝脏功能正常的患者用枸橼酸钠抗凝是非常有效的[4]。大多数体温正常且没有发生休克的成年人, 能够承受每5min输注1U的红细胞 (或20U/h) 而无需补充钙;或每输1 000ml全血补充10%葡萄糖酸钙10ml[6]。严重低氧血症时, 枸橼酸钠不能被代谢, 会出现酸中毒逐步加重和血清离子钙逐步降低, 即使增加碱基及钙剂的补充量, 仍无法纠正凝血障碍[6]。
3.3 凝血因子缺乏和血小板减少
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使血循环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稀释所导致稀释性凝血因子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本文资料已排除了肝功能异常、DIC、血液病、低体温、酸中毒和药物等影响, 因此其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可考虑为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所导致的稀释性凝血因子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3.4 保存损害
血液离开人体就开始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统称为“保存损害”, 损害程度与温度、时间、保存液种类和保存容器等因素有关。红细胞的液状保存, 即在弱酸性 (pH5~6) 状态低温保存 (4~6℃) , 即使血液状态保存温度降至最佳水平0℃, 血液的代谢仍在低水平上进行, 即保存损害仍在继续。库血中血细胞部分被破坏后释放促凝物质, 消耗凝血成分, 激活纤溶系统, 产生继发纤溶[5]。
3.5 导致本组病例单纯输注红细胞的原因
推行成分输血后, 血库常规只配备红细胞, 而部分临床医生有关输血知识不足, 在大量输入红细胞时未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4护理
4.1 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本组资料显示, 导致凝血障碍所输入红细胞的量存在个体差异, 平均为18U, 最少的1例仅9U。因此, 对单纯输注红细胞超过10U的患者, 必须高度警惕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突出表现为出血, 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脉搏、呼吸、血压和伤口出血情况;详细记录出血部位、范围、数量和时间。
4.2 尽快补充凝血因子制剂
一旦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必须遵医嘱尽快补充凝血因子制剂或血小板, 并密切观察其治疗效果。输注过程中滴数调至患者能接受的最快速度。另外, 不可剧烈震荡单采血小板, 以防人为造成血小板的破坏[5], 引起血小板不可逆的聚集。
4.3 快速扩容纠正失血性休克
急性大失血后持续性低血压和低灌注容易造成严重组织缺氧和酸中毒, 激活凝血系统, 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消耗性凝血病。因此, 抢救过程中必须保持经脉通畅, 快速补充血容量。可采用17~18号针头开通2条静脉通道, 并留置1条三腔中心静脉导管。这样既有助于快速扩容、快速输注血液成分和凝血因子, 又可通过测量中心静脉压来指导补液。但对这类患者应尽量避免锁骨下静脉穿刺, 以免误穿锁骨下动脉无法止血。
4.4 充分保暖防止低体温
大失血的患者由于循环血量减少, 肝脏能量代谢障碍和大量输入低温血等原因可导致低体温。低体温 (深部温度低于35℃) 时可使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造成非凝血因子缺乏性凝血障碍。因此, 大量输入库血时, 要进行复温后再输注, 同时增加被褥进行充分保暖。本组患者无1例出现低体温。从而避免了非凝血因子缺乏性凝血障碍的发生。
4.5 正确应用输血方法
4.5.1 红细胞制剂输注。
在常规下输注红细胞1U最长时间不超过4h, 洗涤及冰冻的红细胞尽量在制备后6h内输注。在输注红细胞悬液前, 需将血袋轻轻的反复颠倒数次, 使结构紧密的红细胞充分混匀。禁止向血袋内加入任何药物。
4.5.2 冰冻血浆输注。
血浆溶化后应尽快输注, 使用带滤网的输血器, 一次输完, 不可放在大于10℃的环境中超过2h;不可再次冰冻保存, 如未能及时输注, 可在4℃环境中暂时保存不超过24h。
4.5.3 机采血小板的输注。
刚制成的血小板轻轻摇动呈云雾状, 必须在20~24℃环境中静置1h, 待自然解聚输注。输注速度要快, 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快速度输注, 一般80~100滴/min。
4.5.4 重视复温护理。
快速、大量输血时, 应将库血加温。可将血袋置于35~38℃水浴中, 轻轻摇动, 并不断测试水温, 15min后取出备用。加温血控制在32~35℃, 水温低于38℃.避免室温过低。
5讨论
急性失血患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导致出血加重, 其主要原因是稀释性凝血因子缺乏和稀释性血小板减少。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如单纯输注红细胞超过10U即须高度警惕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伤口出血情况和胸腔、腹腔出血情况;保持静脉通道的畅通;配合医生快速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防止低体温的发生;应用正确的输血方法;并应积极纠正低血压和低灌注以减少大失血后凝血功能障碍。本组病例凝血功能障碍发生后由于抢救及时, 护理得当, 取得良好效果, 值得临床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6例严重创伤急性大出血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18U, 其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平均延长3.63倍,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延长2.55倍;血小板计数平均44.4×109/L, 其中6例<20×109/L, 2例>50×109/L, 纤维蛋白原平均1.15g/L, 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4例出血得到满意控制。结论:急性大失血患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稀释性凝血因子缺乏和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有关。输血过程密切观察, 加强输血护理对早期诊断凝血功能障碍, 及早进行针对性治疗和病情的有效控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成分输血,血液凝固障碍,出血
参考文献
[1]潘明鸣, 赵慧译.成分输血的最新进展 (J) .日本医学介绍, 2001, 22 (9) :415-416.
[2]付朝宏, 曾小玲, 何杏兰, 等.骨外伤病人急性失血后的成分输血与应用 (J) .中医正骨, 2002, 14 (9) :531-532.
[3]赵绥民, 田兆嵩.急性失血患者的成分输血 (J) .中国输血杂志, 1999, 12 (1) :45-48.
[4]任宪玲.大量输血的并发症及护理体会 (J) .中国热带医学, 2004, 4 (4) :600-601.
[5]耿淑琴, 孙颖, 郝美.库血加热对红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J) .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10) :573-574.
贮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及护理 第9篇
关键词:贮存式自体输血;采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47-02
贮存式自体输血是指术前采集患者全血或血液成分贮存,需要时再回输给本人的输血方法?下面将贮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及护理阐述如下?
1适应证和禁忌证
1.1适应证
1.1.1术前备血≥800ml,ASAⅠ~Ⅱ级(其中Hb≥110g/L,Hct≥0.33),择期手术?
1.1.2已对同种输血产生免疫抗体或既往有严重输血反应的手术患者?
1.1.3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
1.1.4因宗教信仰不接受同种异体输血的患者?
贮存式自体输血无年龄及体重限制?在对儿科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充分评估及采血量作出适当调整后可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对于计划剖宫产而有可能需要输血的孕妇,建议贮存自体血,尤其是稀有血型孕妇?
1.2禁忌证
1.2.1有细菌感染或正在使用抗生素(血液在贮存期内细菌会增殖)?
1.2.2不能耐受采血的严重主动脉狭窄症?室性心律失常?新近的心肌梗死症?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的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1.2.3癫痫频繁发作者,或有献血史并在献血后发生迟发性昏厥者?
1.2.4有遗传缺陷造成红细胞膜异常?血红蛋白异常或红细胞酶缺乏,使自体血液在贮存期间易溶血的患者?
2护理准备(1)
2.1评估:对患者进行健康咨询?体检初筛后,再作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检查,进行风险/受益评估?
2.2告知:将贮存式自体输血适宜性评估的结论告知患者,如需使用药物进行红细胞动员,应明确告知?遵循自愿和知情同意的原则,由患者本人和/或监护人签署《自体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2.3制定方案:采血方式?采血量?采血时机等由临床经治医师和输血科医师根据待术时间长短?失血量估计?患者耐受性等综合因素考虑,共同商定采血方案,由患者本人和/或监护人签署《贮存式自体输血申请单》?
3操作护理(2)
3.1采血前护理准备
3.1.1核对:采血员应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AB0和Rh血型?科别?门急诊(或住院)号等,核查《自体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贮存式自体输血申请单》?《贮存式自体输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
3.1.2监测:常规动态监测HR?NIBP?ECG?SpO2?
3.1.3检查血袋:采血前检查血袋外包装有无破损?血袋有无渗漏?霉变,有无正式批准文号,是否在有效期内等,同时检查抗凝剂有无浑浊或异物,并予以加压检查,确认合格后待用?
3.1.4打印标签:内容包括采血编号?患者姓名?AB0和Rh血型?科别?门急诊(住院)号?采血量?采血日期?采血者姓名或工作编号?医院名称?血液品种等,并有“仅供自体输血”明显标记?
3.1.5采血部位:选择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最多选用的是正中静脉,其次是贵要静脉,头静脉由于易滑动,前两者不易触及时才选用?
3.2采血过程及护理
3.2.1静脉穿刺:选好静脉穿刺点,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消毒剂自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切忌往返涂拭?消毒面积不得小于6cm×8cm,待干,以保证消毒剂有效作用时间?消毒后的部位若再次接触(被污染),应重新消毒?
3.2.2将血袋置于采血仪(秤)托盘上,选择血袋容量型号,采取措施防止空气进入血袋(如用止血钳?止血夹等夹闭采血导管),取下护针帽,按无菌操作要求将血袋的穿刺针刺入连接动脉或静脉通道的肝素帽,松开采血导管止血钳/夹,并迅速进行血袋归零?
3.2.3保持针头位置稳定,血流通畅,固定针头位置,用敷料保护好穿刺点?
3.2.4嘱患者不停地做松握拳动作,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及血袋重量是否递增?可利用血袋高度调节采血速度,200ml采血时间控制<5min,依次类推?
3.2.5观察患者:采血过程中应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告知血液采集后的注意事项,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脸色?表情,如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等异常情况或发生局部血肿?针头阻塞时应立即终止采血,会同经治医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2.6观察血流:血液采集过程中必须将血液与抗凝剂保存液充分均匀混合?密切注意血流是否通畅,如发现血流不畅时应检查:针头斜面是否贴住血管壁?是否全部进入血管内或针头是否刺穿血管?止血带压力不足或过高引起表浅静脉充盈不良或深部静脉回流受阻等,应及时处理,保证血流通畅,防止凝血?血量不足等现象?
3.2.7监测采血量:当采集的血液足量时,采血仪(秤)会发出“嘟嘟”报警声?查看显示屏数字足量时,用止血钳或夹子在距针尾约lcm处夹住采血导管,止血钳应夹到极限,防止松脱?
3.2.8记录:
1)填写血袋标签上的相关信息,并粘贴于血袋空白面的正中,同时要求患者签名确认《贮存式自体输血血袋标签》?
2)采血结束必须再次核查患者身份?血袋信息,将《贮存式自体输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交于经治医师保存在病历中?
3)填写《贮存式自体输血采集工作记录》表单中涉及采血的信息?
3.3保存
自体血贮存?发放?临床输注等要求与同种异体血相同?
参考文献
[1] 严海雅.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第10篇
1.2严格执行输血管理制度,认识安全输血的重要性正确输血能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错误的输血不仅影响疗效、安全,而且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在输血管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病情,认真执行输血护理工作制度,一丝不苟地按输血护理常规工作。1.3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加强输血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提高法律意识,护士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护理服务的首要前提。
1、输血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2、血制品取回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如未及时输上,应尽快送回血库保管。
3、选择理想的血管或静脉导管,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建立静脉通路。
4、输血(血制品)前遵医嘱用药。
1、输血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2、血制品取回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如未及时输上,应尽快送回血库保管。
3、选择理想的血管或静脉导管,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建立静脉通路。
4、输血(血制品)前遵医嘱用药。
5、先慢速滴注15min,观察患者的反应。
6、输注顺序:血小板、CIK取后立即输注,几种血制品同时输注时优先输血小板和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
7、输注速度: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纤维蛋白酶原复合物)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地输入(60-100滴/分)。
8、观察输血(血制品)过程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①皮肤过敏反应②寒战、发热③腰痛、血尿④四肢抽搐⑤其他
9、并发症的处理流程:停止输血(血制品)→无菌封存血液制品→更换输液管→立即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用药、处理→按要求填写不良反应报告单→通知输血科及其他相关科室
10、输血完毕,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冲管。
11、准确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输完时间以及有无输血反应。
医院护理核心制度的内容 第11篇
一、分级护理制度:
1.特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① 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② 重症监护患者;
③ 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④ 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⑤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⑥ 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⑦ 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2)护理要点:
①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②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③ 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④ 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⑤ 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⑥ 实施床旁交接班。2.一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① 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② 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③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④ 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2)护理要点:
① 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② 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③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④ 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⑤ 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3.二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① 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② 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2)护理要点:
① 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② 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③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④ 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⑤ 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4.三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① 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② 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2)护理要点:
① 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② 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③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④ 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二、查对制度
1.医嘱查对制度:
(1)处理长期医嘱或临时医嘱时要记录处理时间,执行者签全名;对有疑问的医嘱须向有关医师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各班医嘱均有两名护士进行查对,白班由值班护士与当班护士进行查对,小夜班医嘱由大、小夜班护士查对;大夜班医嘱由大夜班护士与白班护士查对。(2)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复诵一遍,然后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药瓶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丢弃。抢救结束后及时提醒医师补全医嘱,执行者签全名,执行时间为当时抢救时间。
(3)护士长每周组织大查对医嘱一次。参加人员对所查对项目记录签名。2.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2)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3)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和有效期。(4)清点药品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外观、标签、失效期和批号,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5)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松动、裂缝。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6)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7)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精神药物时,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保留安瓿。
(8)发药、注射时,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检查,核对无误并向患者解释清楚后方可执行,必要时与医生联系。
(9)观察用药后反应,对因各种原因患者未能及时用药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并根据医嘱做好处理,并在护理记录中有记载。3.患者识别制度
(1)清醒的患者操作前识别,应至少要同时使用两种查对方法:一种方法是抽血、给药、注射前使用床号、姓名进行患者识别;二种方法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经核对在抽血、给药、注射无误后方可执行。
(2)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应使用腕带识别,填全标识内容: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4.“腕带”识别标识制度
(1)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应使用腕带作为患者的识别标志,例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至少应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中得到实施。
(2)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经二人核对。5.输血查对制度
①输血前病人查对:须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病人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②输血前用物查对:检查袋血的采血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无溶血、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振荡,勿加温,勿放入冰箱速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③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共同到病人床旁核对床号,询问病人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以确认受血者。
④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继续输注另外血袋。输血期间,密切巡视病人有无输血反应。
⑤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核对医嘱,病人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血编号、献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要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6.手术患者查对制度
(1)接患者时,应查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左、右)、交叉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当家属面取下假牙和贵重物品(戒指、项链、耳环),并交由家属保管。
(2)巡回护士接病人入手术间时,查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左、右)。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问药物过敏史。
(3)查对无菌包内灭菌指示卡以及手术器械是否齐全。
(4)凡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后核对纱垫、纱布、缝针、器械的数目是否与术前相符。手术过程中添加的器械敷料清点后及时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
(5)手术切下的标本,应由洗手护士与手术者核对后,需送快蜡的由护工送至病理科;无需送快蜡的手术标本由手术医生或一助跟病人家属交代后,由巡回护士送至病理间,机动护士与病理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并在病理登记本上签名后连同病理申请单收走。(6)快蜡结果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
三、交接班制度
1、病房护理人员由护士长统一排班,各级护理人员应严格遵照医嘱和护士长的安排,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工作。
2、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地进行。
3、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接班者提前5-10分钟进入科室,阅读交班报告、护理记录及交班记录本。在接班者未到之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
4、值班者必须在交班前完成本班的各项工作,写好交班报告及各项护理记录,处理好用过的物品。遇到特殊情况应做详细交待,与接班者共同做好工作方可离去。白班应为夜班做好物品准备。如抢救药品及抢救用物、呼吸机、麻醉机、氧气、吸引器、注射器、消毒敷料、常备器械、被服等,以便于夜班工作。
5、交班中发现病情、治疗器械、物品交待不清,应立即查问。接班时发现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因交班不清,发生差错事故或物品遗失,应由接班者负责。
6、交班内容及要求
(1)患者总数、出入院、转科、转院、分娩、手术、死亡人数以及新入院、重危患者、抢救患者、大手术后或有特殊检查处理、病情变化及思想情绪波动的患者,均应详细交待。
(2)嘱执行情况、重症护理记录、各种检查标本采集及各种处置完成情况,对尚未完成的工作,应向接班者交待清楚。
(3)查看昏迷、瘫痪等危重患者有无褥疮,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各种导管固定和通畅情况。
(4)常备贵重、毒、麻、精神药品及抢救药品、器械、仪器的数量、技术状态等,交接班者均应签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