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育苗技术范文(精选7篇)
黄瓜育苗技术 第1篇
1 嫁接前准备工作
1.1 砧木选择
选择抗病力强、耐低温、与黄瓜亲合性良好, 嫁接后对黄瓜品质无明显不良影响的砧木, 如云南黑籽南瓜等。
1.2 接穗选择
南通地区早春黄瓜选择耐低温白稀刺的品种为宜, 如世纪新秀等。
1.3 嫁接方法选择
在黄瓜嫁接育苗和生产中, 嫁接方法有很多种。插接法嫁接是黄瓜生产中效果最好的一种嫁接方法, 具有操作简便, 接穗位置高, 接穗与砧木结合面积大, 防病效果好等优点, 在南通地区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1.4 培育壮苗, 适期嫁接
播种前精选砧木和接穗种子, 去除霉变种子, 浸种、催芽等处理, 以保证出苗整齐、健壮。插接法嫁接一般在砧木第2片真叶展开前进行, 即在砧木真叶破心时开始播种接穗。
2 嫁接操作关键技术
2.1 插接方法选择
采用斜插法进行嫁接, 接穗只削切一刀, 操作简单、嫁接效率高。
2.2 嫁接工具选择
生产中大多数用自制竹签, 斜面角度和长度没有固定的标准, 使用过程中竹签容易钝尖, 影响插孔和斜面效果。改用钢签, 其尖端锋利、斜面光滑、插孔阻力小而且耐用。嫁接时可使砧木和接穗的切面很好地嵌合, 提高工作效率和嫁接苗成活率。
2.3 嫁接操作技术
2.3.1 砧木准备。
嫁接时先用嫁接签子去掉砧木苗的真叶和生长点, 插嫁接签时, 用右手捏住嫁接签, 左手拇指、食指捏住砧木子叶根部的下胚轴, 使嫁接签子的前端斜面朝下紧贴砧木一侧子叶基部的内侧向另1片子叶的下方斜插, 嫁接签子尖端应穿破表皮0.2cm左右, 将嫁接签插入的深度改不露尖为穿透砧木露尖。
2.3.2 削切接穗。
削切接穗时, 用左手拇指和无名指捏住黄瓜2片子叶, 食指和中指夹住靠近黄瓜苗根部, 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刀片, 从黄瓜子叶下0.5cm左右处入刀, 向斜下方削切接穗, 保证一刀完成, 斜切面要平滑。接穗斜切面的长短一定要与嫁接签前端斜面相同, 以便使插后砧木与接穗最大程度地吻合。
2.3.3 插接穗。
将嫁接签拔出, 快速将削好的接穗按照斜面朝下的方向插入嫁接孔内, 使接穗子叶与砧木子叶成十字形。插接穗时不能用力太大, 接穗插入的深度以前端露出嫁接孔0.2~0.3cm, 后端削口与砧木插孔平齐。插嫁接孔、削切接穗到插接穗, 要做到整个过程的连贯和动作准确快速, 以保证嫁接质量。
3 嫁接后苗期管理技术
3.1 嫁接苗温度管理
嫁接后伤口愈合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 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 夜间气温20~25℃, 如白天温度超过30℃应及时降温, 夜间气温低于15℃应及时加温。嫁接苗成活期间对光照要求不高, 但光照过强会使棚内温度过高, 因此在棚温过高时及时加盖遮阳网。
3.2 嫁接苗湿度管理
在嫁接苗上拱小棚覆盖地膜保湿, 嫁接后3~5天之内, 小拱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 嫁接苗生长时可开始通风, 初始通风口要小, 以后逐步增大, 透气时间可逐渐延长, 使嫁接苗慢慢适应外界条件, 直至膜揭掉, 炼苗期间以接穗无萎蔫为标准, 萎蔫时及时盖膜保湿、覆盖遮阳网遮荫。
3.3 及时去掉砧木侧芽
冬季温室黄瓜育苗技术及肥水管理 第2篇
关键词:黄瓜;育苗技术;嫁接;肥水管理
1 黄瓜嫁接育苗,可使植株生长旺盛,达到增强植株抗低温、抗土壤传播病害的能力,增加产量,达到提高产值的目的
1.1 播种前的准备 选择抗病性较强、丰产、质优适于市场需要的品种。播种前要对种子暴晒消毒48~72小时,对苗床进行灭菌处理,准备好刀片、嫁接夹、竹签等工具以及营养钵和营养土。
1.2 浸种催芽及播种 黒子南瓜种子(最好用上一年的种子,新种子有120天的休眠期)667平方米用种量2~2.5千克。将种子慢慢倒入70℃左右热水中不断搅拌至水温30℃,充分搓洗后再浸泡在25℃温水中12小时左右,然后放到28~32℃的条件下催芽,36小时左右出齐,芽长2~3毫米时即可播种。黄瓜种子:667平方米用种量50克。将种子慢慢倒入60℃左右热水中不断搅拌至水温30℃,再浸泡6~7小时后,用水洗2~3遍,将水控净。把浸泡好的种子包在干净潮湿的棉布里催芽,催芽适温25~30℃,经过24~36小时即可出齐,芽长2~3毫米时即可播种。播种期视苗龄长短和定植期而定,黄瓜种子比黒子南瓜种子早播5~7天。温室黄瓜育苗时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大棚黄瓜育苗时间1月中下旬。从播种到苗出齐温度要适当高些,白天28℃左右,夜间25℃左右,出苗后要控制水分以防徒长。原则是见旱再浇水,育苗期要尽量争取光照,光照和温度对黄瓜的产量及品质形成有极密切的关系。黄瓜播种密度为:3~4厘米为宜,南瓜为1.5~2厘米为宜。播种时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克,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8克,对苗床土16千克拌匀洒在席面进行土壤消毒。覆土厚度:黄瓜1厘米,南瓜1.5厘米,播后席面覆盖地膜并加盖小拱棚,保温、保湿,当出苗50%以上时撤覆盖物。
1.3 嫁接方法 黄瓜播种后15天左右,黄瓜苗子叶由黄变绿,完全展开,第二片真叶微露时;南瓜苗子叶展开,第一片真叶初露为嫁接的最佳时机。 首先用竹签挖掉南瓜苗的生长点,再用刀片在南瓜幼苗上部距离子叶约1厘米处向下斜切一个45度的切口,口深为茎粗的三分之二左右,随后用刀片将黄瓜上部距离子叶约1.5厘米处向上斜切一个45度的切口,深度为茎粗的三分之二左右,两瓜苗切好后,随即把黄瓜苗向南瓜苗的切面对齐,对正嵌合插好,切口内不留空隙,然后用嫁接夹再靠近黄瓜苗一侧固定好,嫁接时力求做到:准确、快速、干净。
1.4 嫁接后的管理 接好的苗子要按东西行向快速移植于苗床或营养钵中,嫁接夹统一朝北,埋土部位以南瓜根为标准,并保持嫁接部位干净,为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及时扣上小拱棚。白天要保持在25~28 ℃,夜间保持在18~22℃,地温要达到23~28 ℃,同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有利于愈合和缓苗。嫁接后3天内,要在棚膜上覆盖草帘子遮光,3~5天后逐步揭开草帘子,加长光照时间并适当通风,白天22~24℃,夜间12~15 ℃,直到秧苗见光后不萎蔫时停止遮光。
1.5 断根 秧苗长到两叶一心时,即在嫁接苗移植后10~13天用刀片将黄瓜幼苗茎在接合处的下方切断,并即拔出。当嫁接苗15天左右时喷1次百菌清500~800倍液,早期防治霜霉病,同时摘掉嫁接夹,为了保证苗子生长均匀,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幼苗移动。
1.6 定植 嫁接苗长到4~5片真叶即可定植。定植前施足有机肥,铺好地膜,培土深度不能超过嫁接的接合处。
2 肥水管理
黄瓜属于高产量的作物,在底肥上要求比较高。黄瓜属于高氮高钾的作物。
(1) 配方施肥一般每亩要用15方充分腐熟的鸡粪或者有機肥,并且要在鸡粪当中加入微生物菌剂。在鸡粪中加入微生物菌剂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加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起到占位竞争的作用。并且能分解有机质、活化疏松土壤。
(2)钾肥一般每亩用在50公斤。硫酸钾30公斤、生物钙肥100公斤。
日光温室黄瓜嫁接育苗技术 第3篇
采用黄瓜穴盘育苗插接法,嫁接时将砧木生长点(心叶去掉),用专用嫁接针在砧木生长点部位向下斜30度插入一小孔,深度约1.5厘米,同时切断接穗的根,留茎长度1.5~2厘米。将黄瓜茎下方斜切两刀成楔形,切面长约0.5厘米,然后将无根苗用塑料膜包裹保湿,防止萎蔫,采用顶插接法嫁接,接好后迅速将嫁接苗放入嫁接培养室内进行培养。
2 嫁接后愈合管理
2.1 激素的应用
植物激素在嫁接成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6-苄氨基腺嘌呤(6-B A),在20~50毫克/升浓度下施用明显促进嫁接苗生长。其中萘乙酸是一种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使细胞壁松弛、促进RNA和蛋白质等物质合成而促进细胞生长。试验表明在40毫克/升时促进嫁接苗生长效果最为显著。在嫁接过程中,接穗直接蘸取适宜浓度激素,然后迅速插入砧木中进行嫁接。
2.2 设施环境调控
2.2.1 愈合设施
在日光温室可移动苗床上进行嫁接后的愈合管理。具体方法:育苗床床架上增铺无纺布,在无纺布下增设塑料薄膜,无纺布厚度可根据季节选择,夏季一般用较薄的,冬季利于保温适当增加厚度或铺设层数。嫁接前在无纺布上浇透水,在夏季蒸发量大时,嫁接好的黄瓜苗直接放在苗床上,迅速用黑色地膜覆盖,薄膜外也可增覆无纺布避免光照强度过大,同时注重外遮阳的使用。
2.2.2 温度管理
嫁接愈合过程中需要消耗物质和能量,提高温度有利于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嫁接后3天内,保持白天温度25~28℃,夜间18~20℃。主要通过地热线增温来实现;在夏季育苗,温室内的温度高时,可采用遮阳网、水帘、放风口、风机等降温处理。
2.2.3 湿度管理
嫁接后将苗床浇透水,创造一个高湿环境,用黑色薄膜覆盖,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
2.2.4 光照管理
嫁接后3天内,主要通过黑色地膜遮光,外遮阳采用遮阳网等遮光,避免阳光直射,第4天起撤掉黑色地膜,逐渐增加透光量,但外遮阳必须保持。7天后只在中午遮光,10天后彻底撤除外遮光物。
2.2.5 通风换气
嫁接后4天左右可揭膜换气1~2次,嫁接5天后适当增加通风,以适应新叶生长,7~8天后嫁接苗基本成活,可正常管理。
2.3 嫁接成活后管理
黄瓜嫁接苗在嫁接成活后10天左右基本进入正常管理,地温维持在20℃左右,日温以25~30℃为宜,这个时候适当降低夜温到16~18℃,以防嫁接苗徒长。
3 嫁接注意事项
3.1 材料
不同的黄瓜砧木,其特性不同(耐寒、耐旱、抗病性),要根据栽培目的和栽培方式选择合适砧木。使用刀片时,一定要用新刀片以保证刀片锋利,每片最多可切150颗植株,刀片发钝,及时淘汰,否则切口不整齐,影响嫁接苗的愈合。
3.2 选择适宜方法
黄瓜嫁接方法有很多种,常用有断根法、劈接法、贴接法、靠接法、插接法等,根据长期经验与大量试验发现,断根嫁接和插接较适宜工厂化嫁接育苗,能够显著提高嫁接苗质量。
3.3 确定播种时间
黄瓜的砧木和接穗要根据两者的生长特性和不同嫁接方式而确定各自的播种时间,例如,在采用断根嫁接时,砧木白籽南瓜应比黄瓜早播种3~5天。
3.4 清除病苗
在开始嫁接前就要把病苗和疑似带病苗严格的挑选出来,否则通过嫁接作业,病菌可传染更多幼苗。
3.5 掌握嫁接时期
嫁接用的南瓜生长时间要适合,一般不超过14天,生长期太长,则南瓜茎部出现中空,影响嫁接质量。
3.6 插接部位
南瓜插接时最适宜的位置在两片子叶中间,这样黄瓜与南瓜的切口接触面积大而利于成活。黄瓜切口要短一些,这样嫁接后不易倒伏,便于管理。
3.7 防止黄瓜生根
黄瓜改良插接法育苗技术要点 第4篇
1 黄瓜改良插接法育苗技术改进要点及优点
1.1 插入砧木的方位进行改进及优点
常规的黄瓜插接育苗法在去除砧木生长点后,用竹签从两子叶正中间沿一侧子叶向另一侧子叶方向斜插,倾余角度30度,插至另一侧子叶中间下方径壁(图1);改良插接法是从子叶一侧的边缘插入,保持斜插角度为30度角,插至对面子叶的另一侧边缘下方径壁(见图2)。采用改良插接育苗法可避免在插竹签、嫁接针等工具时造成沿砧木纵轴破裂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插入的距离有利于增加砧木与接穗的愈合面,从而提高嫁接成活率和嫁接苗的后期长势。
1.2 削切接穗的位置进行改进及优点
常规插接法削接穗时以两子叶外侧的茎下方茎面上切斜面,保持30度角削至茎的另一侧,形成一个长0.8~1cm铲形斜面(图3);改良插接法是从茎的一个茎棱上下刀,保持30度角削至茎的另一侧棱,形成一个长0.8~1cm三棱形斜面(见图4)。这种削切接穗的方使插入部位的茎段硬度更好,更容易插入,明显提高嫁接效率。
2 改良插接法提高嫁接成活率的原理
木本植物基本上是典型的外韧型维管束,嫁接的关键是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充分对齐。与木本植物嫁接相比较,瓜类属于双韧型维管束,瓜类维管束的自身特点使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很容易对齐,嫁接成活的关键是创造较大的愈合面,改良插接法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
3 黄瓜改良插接法育苗除把握嫁接技术要点外还需抓好四个关键点
黄瓜改良插接育苗方法在插接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高嫁接成活率及嫁接效率,但在嫁接育苗过程中还需掌握好四个关键点,才能充分发挥改良嫁接法的作用效果。
3.1 做好白粉病防控措施
白粉病是瓜类植物常发病害,目前黄瓜嫁接育苗常用砧木以云南黑籽南瓜、青藤台木,这些砧木能很好地预防黄瓜根腐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发生,但对白粉病的抗性不强。黄瓜白粉病侵染源主要来自种子带菌和育苗基质带菌,黄瓜嫁接后都必须将嫁接苗放入高温高湿的小拱棚中进行管理,在此期间是白粉病发生的关键时期,一旦发生易引起嫁接苗死亡或移栽后再侵染。黄瓜嫁接苗白粉病防治的关键措施需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对砧木、接穗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3份开水+2份冷水进行温烫浸种,或用500倍液多菌灵浸种30分钟;二是嫁接前一天用40%的晶体石硫合剂1000倍液喷雾砧木和接穗苗。
3.2 确定适宜的嫁接时期
黄瓜嫁接育苗以砧木第1片真叶宽达2~3cm、接穗第1片真叶刚露心时嫁接成活率最高。砧木苗龄过小时嫁接茎易裂开,过大易造成茎髓腔大,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嫁接苗成活。如果接穗过小,在接穗两子叶刚展平时进行嫁接,虽然对成活率影响不大,但易引起接穗基茎徒长不利于培育壮苗;如果接穗过大,其茎增粗、硬度下降,所削平面插入嫁接口难度增大。确定适宜的嫁接时期关键是处理好砧木与接穗的播种期,先播砧木种子后播接穗种子,播种间隔期以3~4天最为适宜。
3.3 严格控制嫁接至成活期间的光照和温、湿度环境
黄瓜苗从嫁接至成活一般需10~15天,此期间黄瓜嫁接苗对光照和温、湿度要求较严格,只要有一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严重影响嫁接成活率。
3.3.1 光照管理
嫁接后前5天用50%的遮阳网覆盖,第6天开始逐渐增加光照,从小拱棚两侧卷起遮阳网,并逐日增加光照强度,直到第10天可完全揭除遮阳网。
3.3.2 温、湿度管理
嫁接后前3天为促进嫁接伤口愈合及防止接穗萎蔫,需密闭小拱棚棚膜,白天棚内温度保持25~30℃,湿度保持在95%以上,以棚膜上布满水膜为宜。嫁接后第4天至第6天,当白天高温时可适当通风30分钟至1小时,同时降低棚内湿度,第6天后可全天通风,通风量逐日增加,第10天后可完全揭除棚膜。在通风过程中每天中午要注意观察嫁接苗失水状况,发现轻度萎蔫要及时喷雾清水保湿。
3.4 及时抹除砧木生长点萌发的新芽
黄瓜嫁接时砧木两子叶间的生长点很难完全切除,嫁接成活过程中部分嫁接苗砧木会逐渐萌发新芽,与接穗争夺养分和水分,造成接穗萎缩甚至死亡。所以,一旦发现砧木新芽萌发需及时抹除,以除早除小为好。
黄瓜育苗技术 第5篇
1 嫁接育苗的优势
嫁接黄瓜不仅对枯萎病免疫, 而且比非嫁接黄瓜 (自根苗) 增产2~4倍,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因而在北安地区迅速推广开来。嫁接黄瓜不仅可以避免病害发生, 而且由于黑籽南瓜砧木比接穗原株根系发达, 吸肥吸水力强, 因而植株生长旺盛, 结瓜部位下移, 可获得前期产量及总产量的提高, 也能降低浇水、施肥次数, 节约水肥投入。嫁接苗增产主要表现在前期产量上, 以5月收瓜为前期产量, 6月为后期产量计算, 长春密剌前期产量比自根苗增产78%。嫁接齿的根瓜节位比自根苗显著降低9节, 长春密刺低1.4节, 津研2号低5节。另外, 嫁接苗雌花数明显增加, 因此结瓜多, 从后期产量和结瓜变化来看, 以中晚熟品种较大, 早熟品种较小。嫁接黄瓜长势旺, 能有效提高抗寒能力和耐低温能力, 促进早熟, 做到提前上市, 延长收获期。
2 嫁接技术
2.1 适期播种
为充分发挥嫁接黄瓜的增产潜力, 黄瓜品种以选择早熟、对短日照要求又不但严格的品种为宜。播前黄瓜籽和南瓜籽都要进行浸种和催芽, 出苗后严防徒长。先播黄瓜, 大棚黄瓜一般在3月15日左右播种, 3~5 d后再播黑籽南瓜, 播于10 cm或12 cm的营养钵, 每钵播1粒出芽的种子, 按正常管理。出苗后必须注意防止接穗和砧木幼苗的徒长, 并加强对幼苗在嫁接前的锻炼[1]。南瓜播后13~15 d进行嫁接。
2.2 嫁接
按播种期的安排, 在黄瓜播后16~18 d, 当黄瓜苗和南瓜苗部长到1片真叶半开的程度时, 进行嫁接, 嫁接时先把黄瓜苗和南瓜苗从苗床上连根挖起来。尽量多带一些土, 首先去掉南瓜的真叶和生长点, 用刀片在南瓜茎的上部距子叶约5 mm处向下斜切1个口, 角度35~40°。切入深度为茎粗的1/2。其次用刀片在黄瓜苗劫茎的上部距子叶约1 cm处向上斜切1个口, 角度约30°, 切入深度为茎粗的3/5。最后把2个幼苗在切口处按合, 然后固定。用塑料条包好接合处再用曲别针别住[2,3]。接好后立即将幼苗栽在塑料袋中。
2.3 嫁接后管理
嫁接好的苗放在设有塑料小棚的苗床上, 以便控制温度。并在叶面轻轻喷洒清水, 防止因失水引起萎蔫, 封棚前棚内地面灌1次透水。嫁接后的4~5 d内, 小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是影响嫁接苗愈合和成活的关键因素。嫁接后的前1~2 d, 为了避免强光直射和保温, 苗床上的塑料小棚要关闭。并放下温室的草席挡光。以后从早晨和下午开始, 逐渐加长光照时间, 并逐渐通风换气, 直到嫁接苗见光后不再萎蔫时停止覆盖, 较高湿度有利于伤口愈合。可适当浇水, 但不能过多。温度一般白天保持在25~27℃, 晚上保持在15~20℃, 湿度95%以上, 如果嫁接苗叶面较长时间没有雾滴, 应及时用清水喷雾补充湿度[4]。光照要足, 晴天好, 阴天不利, 但光照过强也不好, 可用半透光的无纺布或报纸等遮盖物减光。3~4 d后, 8:0010:00时揭去遮盖物, 并早晚进行适量通风, 4~5 d后, 只是在中午和下午强光时适当遮荫, 并开始小放风炼苗, 第7~8天当第1片真叶已见长, 叶片滋润、挺拔, 夜色变淡绿, 说明接口已完全愈合, 可拆除小棚。第2片真叶展开后, 要对嫁接苗进行锻炼, 夜温13℃左右, 防止秧苗徒长;并注意及时抹去砧木上的萌芽。在嫁接后15 d, 嫁接苗已经成活, 这时用刀片将黄瓜幼苗在接合处的下方切断, 切后的第2天遮光灌水, 以后在短期内避免阳光直射, 直到嫁接苗见强光后不萎蔫时, 按一般育苗管理。曲别针和塑料条如果不影响幼茎的长大, 可在定植缓苗后去掉。
2.4 嫁接苗定植
大棚在4月上旬, 嫁接苗50~55 d进行定植, 行株距为100 cm27 cm。定植时坑面比地面稍高, 使嫁接处不被土壤掩埋, 以免黄瓜形成不定根导致枯萎病菌侵入。在管理上供给充足肥料, 通过放风控制温度防止霜霉病和白粉病危害。
摘要:阐述了高寒地区黑籽南瓜嫁接大棚黄瓜的优势, 并从适期播种、嫁接、嫁接后管理、嫁接苗定植等方面介绍了其嫁接育苗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棚黄瓜,黑籽南瓜,嫁接育苗,优势,技术
参考文献
[1]孙瑜, 张光远, 孙厚新.大棚黄瓜栽培嫁接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8) :143, 147.
[2]张云平, 钟少宁.越冬长季节黄瓜嫁接育苗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8 (19) :14.
[3]付志峰.温室黄瓜嫁接育苗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8 (8) :47, 51.
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第6篇
育苗是蔬菜栽培的重要措施,育苗基质则是穴盘种苗生产的基础物质,而基质良好的理化性状直接影响秧苗的壮弱,从而影响到蔬菜的长势和产量。但是传统的育苗方法,具有土传性病害严重、成活率低、缓苗期长、生长发育慢等缺点[1],已无法满足发展日益快速的农业生产。
自20世纪70年代丹麦和英国先后开发使用岩棉栽培技术以来,用于无土育苗、栽培的各种基质的研究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2]。基质是无土育苗的重要材料,它可以固定作物根系,提供根系营养,协调水分、养分和氧气供给的作用。早期大规模使用的育苗基质,如泥炭、岩棉等,已逐渐显现出需要后期添加营养液和不可再生等缺点和局限性,这促使无土栽培逐步向环保型、技术型的方向转变[3,4,5]。新型有机基质,是指既不使用天然土壤也不使用传统的营养液灌溉植物根系,而是采用农业废弃物等经腐熟发酵、沤制和消毒而成的有机固态基质[6]。在本试验复配基质的有机原材料中,腐熟药渣由南京市蔬菜花卉科学研究所肥料厂发酵而成。
基质的研究是基质育苗、栽培的基础和关键[7,8],而基质的选择更是无土育苗、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9]。但是,目前国内外对育苗基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质原料的研发,而在作物专用型育苗基质筛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适宜的作物专用育苗基质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幼苗的生长速度和质量,而且影响了作物定植后的缓苗时间、产量及产值,更重要的是,筛选育苗基质是工厂化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应根据基质原料、育苗种类等进行试验,筛选出适合于不同蔬菜品种,且育苗成本低、秧苗质量高的基质。
本试验以腐熟中药渣、泥炭、蛭石以及珍珠岩为原料,按照不同比例复配成4种育苗基质,然后对黄瓜进行育苗试验,研究不同配方的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黄瓜育苗的新型专用型育苗基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南京市蔬菜科技园工厂化育苗温室内,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镇,北纬31°14′~32°36′,东经118°22′~119°14′,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1 106 mm。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育苗基质材料有腐熟中药渣、泥炭、蛭石、珍珠岩4种。其中,腐熟中药渣来自南京市蔬菜花卉科学研究所肥料厂,泥炭、蛭石与珍珠岩分别购自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花肥经销处,南京生熙建材物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东海县北塔蛭石厂。材料的理化性状见表1。供试作物为黄瓜,品种为津优一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育苗基质材料分别采用腐熟中药渣、泥炭、蛭石、珍珠岩为材料按照处理后不同中药渣粒径和不同原料比例复配成4种育苗基质(A、B、C、D),以南京市蔬菜所通用型育苗基质作为对照(CK)。各育苗基质配方因涉及专利申请,故未写明配比。试验采用美式黑塑50孔穴盘,每穴播1粒,每个处理3个重复。播种结束后置于大棚内,育苗周期为28 d,育苗过程中只补充清水,不补充营养液或任何肥料。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基质理化性质。
基质容重、总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用环刀法测定,通气孔隙度=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10],大小孔隙比=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基质p H值和EC值的测定,无CO2水与基质的体积按照2∶1的比例剧烈振荡,静置30 min后浸提液用PHS-2C型实验室p H值计测定p H值,用DDS-11A数显电导率仪测定EC值。
1.4.2 黄瓜幼苗生长与生理指标。
待培养周期结束,测定每盘的出苗率,并且各处理每盘随机抽样3株幼苗,测定株高(以穴盘基质表面到生长点的高度为准)、茎粗(紧靠子叶节下部),下胚轴长(以穴盘基质表面到子叶距离),地上部与地下部鲜生物量;幼苗根系用根系扫描(根系扫描仪型号为LA1600+,Canada;分析软件为Winrhizo 2003b)测定其根长。
1.5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Excel进行图形绘制。处理之间的显著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平均值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育苗基质配比的理化性质
2.1.1 不同育苗基质的容重和孔隙度。
基质是幼苗生长的介质,其物理结构决定了基质水分养分吸附性能和空气的含量,从而影响水分和养分的供应、吸收甚至运输[11]。容重和孔隙度是衡量基质固、液、气三相比例是否合适的简单指标[12]。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出,适宜混合基质的标准为容重0.2~0.8 g/cm3,既能固定根系,又适宜长途运输;孔隙度54%以上,持水量要大于150%[13],也就是要求通气孔隙与持水孔隙之比(气水比)在1.0∶(1.4~1.5)为宜[14,15]。从表2可以看出,本试验自行配制的4种育苗基质容重为0.24~0.26 g/cm3,总孔隙度66.08%~77.08%,气水比1.00∶(3.04~4.05),均符合优良基质的要求,与CK相比,通气孔隙度大幅度提高,只要2次就能够将基质浇透水,而CK要浇水5~6次。
2.1.2 不同育苗基质的p H值。
基质p H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一般的育苗基质p H值以5.8~7.0为好[16],众多实践生产证明,黄瓜在微酸性至中性环境中均可生长良好,p H值>7.5时才会生长不良。从表2可以看出,本试验各基质的p H值均未高于7.5,范围处于7.11~7.31,故黄瓜幼苗均无生长不良现象。
2.1.3 不同育苗基质的EC值。
EC值反映基质中原来带有的可溶性盐分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营养液的平衡和幼苗的生长状况。作物生长的安全EC值为小于2.6 m S/cm[17],最适值为2.0 m S/cm[18]。从表2可以看出,4种基质以及CK的EC值均在2.0 m S/cm左右,均适合黄瓜生长。
2.2 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不同育苗基质对出苗率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配方处理黄瓜的出苗率(93.33%~95.33%)没有显著差异,处理B的出苗率(95.33%)略高。
注: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2.2.2 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株高和下胚轴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CK黄瓜的株高和下胚轴长均显著低于其他4个处理,而处理B的株高最高,较其他处理有显著增加,下胚轴长则显著降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CK的黄瓜苗较其他处理明显矮小。
2.2.3 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茎粗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处理A、处理B的黄瓜茎粗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处理B的黄瓜的茎粗最大,可见处理B有助于黄瓜茎粗增长。
2.2.4 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从图4可以看出,处理B的黄瓜壮苗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A、处理D间差异不显著,CK黄瓜的壮苗指数最低,可见处理B、处理C有助于黄瓜的壮苗。
2.3 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植株根系的作用除了支撑整个植株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植株的根长与根表面积是衡量根系吸收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A、处理B的黄瓜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C、处理D间差异不显著,CK黄瓜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均最小,可见处理A、处理B有助于黄瓜根系的生长。处理B的黄瓜幼苗根长与根表面积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而一定程度上表明处理B的根系吸收能力优于其他处理。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2.4 不同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处理B的黄瓜根系和地上部的鲜重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处理A、处理C、处理D无显著差异,表明处理B有利于黄瓜苗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
3 结论
黄瓜育苗技术 第7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材料为 黄瓜 (津优35),砧木 (黑籽南瓜),多效唑(15%,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试验于2014年5-6月在淮安市农业科学院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的育苗玻璃温室内进行。试验分为黄瓜自根苗和嫁 接苗两个部分,均设4个不同的 多效唑浓 度处理,分别为50(T1)、100(T2)、150(T3)、200mg·kg-1(T4)和清水对照(CK),自根苗于黄瓜子叶展平期进行喷施处理,嫁接苗于砧木子叶展平期进行喷施处理, 接穗不处理,多效唑喷施处理后进行2d的遮阳处理。5月15日播种砧木,50孔穴盘,每处理1盘,3个重复;5月17日播种黄瓜,接穗采用128孔穴盘,自根苗采用72孔穴盘,每处理1盘,3个重复。
1.2.2测定项目及方法多效唑处理后15d,对各处理下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测量;处理后20d,对各处理下黄瓜的地上、地下干鲜重进行测量;并通过公式壮苗指数 = (茎粗/株高+地下干重/地上干重)×总干重[6],计算其壮苗指数;定植后,对各处理下黄瓜的田间表现(节间长度、叶片大小、坐果节位、坐果性)进行测量;处理后7d,对各处理下砧木的株高和茎粗进行测量;嫁接后,对各处理下黄瓜的嫁接成活率进行统计;定植后,对各处理 下黄瓜的 田间表现(节间长度、叶片大小、坐果节位、坐果性)进行测量。
部分数据用SA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差异显著性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测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黄瓜和砧木苗期株高、茎粗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下, 黄瓜、砧木的株高和茎粗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其中,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各处理下黄瓜幼苗的株高与对照相比都有极显著的下降,T4处理的降幅最大,比对照降低了40.3%,也极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各处理下黄瓜幼苗的茎粗都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各处理下,砧木的株高与对照相比也均有极显著的下降,T4处理的最低,比对照降低了51.7%,除对照外 各处理间 差异不显 著;除T4外,各处理下砧木的茎粗均比对照有小幅增加,但均没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砧木对多 效唑的反 应更为敏 感一些, T1处理下就表现出了很强的抑制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株高上变 化不大,茎粗先增 加后减小, 对其生长的抑制越来越明显。从嫁接成活率结果来看,多效唑处理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各处理下均有较 高的嫁接 成活率,与对照相 比差异不 明显。
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0.01和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下同。 The lowercases and capita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0.05and 0.01level,respectively.The same below.
2.2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下,黄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的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表现为多效唑浓度越大 ,处理下的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越高。与对照相比,各处理下黄瓜幼苗总的叶绿素含量均有极显著的提高,其中T4处理下的最高,比对照提高了65.0%,且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2.3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黄瓜苗期干鲜重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多效唑处理对黄瓜幼苗的干鲜重有一定的影响。从整体来看,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黄瓜幼苗的干鲜重都表现出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黄瓜幼苗的鲜重结果来看,T2处理下的最好,极显著的重于其它处理和对照,T4处理下的最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T2处理下黄瓜幼苗的干重也是最大的,与对照和其它处理相比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T4处理下最小,显著的小于T1和T2,与对照和T3无显著差异。而从壮苗指数的结果来看,多效唑处理显著提高了黄瓜幼苗的壮苗指数,其中T2处理的最高,比对照提高了71.9%,且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2.4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田间生长的影响
由表4可知,在本试验中的多效唑使用浓度范围内,多效唑苗期处理对黄瓜的始瓜节位没有影响,和对照一样都是在第8节坐了瓜;多效唑处理后,对黄瓜的瓜间节数的影响也不明显,均在3到4节之间;从黄瓜的节间长度来看,多效唑处理后,对黄瓜的前面3到4节有一定的影响,节间长度小于 对照,而在5节之后,已没有明 显的差异。
从表5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砧木经多效唑处理后,各处理下黄瓜嫁接苗的始瓜节位和瓜间节数与对照相比均没有明显的差别;各处理下黄瓜嫁接苗的前3节长度比对照稍短,后面基本上没有明显差别。
3结论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