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与恢复范文(精选12篇)
备份与恢复 第1篇
1 灾难及灾难备份与恢复
灾难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 造成信息系统严重故障或瘫痪, 使信息系统支持的业务功能停顿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 达到一定时间的突发性事件[1]。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也叫业务连续性技术, 它在系统正常运行时, 采用特定的方式, 将数据复制到特定的设备或介质, 增加数据的冗余度, 使得灾难发生时, 能够及时获得可用的数据, 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2 传统的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
2.1 磁带备份技术
磁带技术历史悠久, 发展的较为成熟, 成本低廉, 实施简便, 介质便于异地保存, 适合归档数据、备份整个系统, 尤其在系统无法启动时, 可通过包含系统镜像的磁带备份引导启动, 恢复系统。
但是磁带备份技术的备份和恢复效率低, 个别情况下, 备份和恢复时还需要中止业务运行;磁带备份时间点也不能过于密集, 若发生灾难, 将丢失上一个时间点以来的未备份数据;磁带介质易受保存环境的影响而损坏。
2.2 数据实时复制技术
为了克服磁带备份技术的不足, 人们发展出了数据实时复制技术, 主要有基于主机、存储、交换机、数据库等几种方式, 复制技术实施成本较高, 但技术成熟, 复制和恢复效率也高, 可以满足实时同步复制的要求, 也可以做到远程复制。
2.3 传统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的局限
磁带备份和数据实时复制这两种传统的灾难备份和恢复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的信息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但是, 由于传统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固有的局限, 无论磁带备份, 还是数据实时复制技术, 都只能抵抗对数据的物理损坏, 如, 磁盘的失效, 文件系统的破坏等, 而对于数据的逻辑损坏, 如, 数据库或者文件中有错误的数据, 传统的灾难备份技术束手无策, 当发现系统数据有错误时, 采用磁带备份的系统, 虽然有着多个恢复点可用, 可以恢复到最近的正确备份点, 但势必丢失大量的有用资料, 代价巨大, 已经失去了灾难备份的意义, 而数据复制技术本质上只有一个恢复点即最近的停止备份时刻, 复制的数据副本中必然也存在着同样的数据逻辑错误, 根本无法恢复。
3 连续数据保护
3.1 连续数据保护的概念
传统灾难备份和恢复技术的根本局限在于只建立了一个或时间粒度较粗的几个恢复点, 没有就每次数据的改变建立恢复点, 若能针对数据的每次改变, 都建立恢复点, 则可以实现毫无损失的数据恢复, 连续数据保护 (Continuous Data Protection, CDP) 的概念就是基于这一思想提出的。全球网络存储工业协会 ( Storage Network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SNIA) 对连续数据保护的定义[2]是:持续的追踪、捕获数据的变化并保存变化日志, 以便恢复到之前的任意时间点。由此定义可以看出, 连续数据保护并非一种具体技术, 而是定义了一个要达到的目标, 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的任何方法、技术, 均可称为连续数据保护技术。
3.2 连续数据保护的实现原理
为了实现不间断的捕捉数据变化, 通常的方法是在写磁盘时, 对备份源和备份目标数据进行比对, 这些比对可以是基于文档级的, 也可以是基于磁盘块级别的, 甚至可以是基于比磁盘块更小的粒度级别的, 如有些CDP设备, 就可以在磁盘块大小为4k的情况下, 将磁盘数据比对的粒度定为512字节。数据比对的粒度越大, 比对操作所占用的系统资源越小, 但备份源和备份目标之间的数据差异也越大, 需要传输的数据量也越多;相反, 数据比对的粒度越小, 则比对操作所占用的系统资源就越大, 但备份源和备份目标之间的数据差异也越小, 需要传输的数据量也越小, 这对于带宽较小的远程备份更为有利。
4 连续数据保护和传统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的比较
传统的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优点, 如, 数据复制技术不但提供了数据冗余, 也可以和硬件的冗余相结合, 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相对于传统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 连续数据保护这一全新的概念也有着自身鲜明的优点。
(1) 连续数据保护技术可以提供粒度无限精细的恢复点, 因为, 数据的每次变化都被记录,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 资料可以恢复到任意时间点。而传统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的恢复点时间粒度较粗, 只能是少数几个用户定义的备份时间点。这一点也是连续数据保护技术最大的概念性突破。
(2) 连续数据保护技术的备份目标区可以同时设置多个, 如, CDP设备的本地磁盘、文件服务器、网络接入设备 (如NAS等) 、CDP管理服务器等均可同时作为备份目标区;而传统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的备份目标区一般只能对应一个。
(3) 连续数据保护技术强调快速的恢复能力, 而传统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则侧重备份。对于CDP设备来说, 备份是自动进行的, 数据的每次变更都会触发保护操作, 不需要人工干预, 在灾难发生时, CDP支持瞬间恢复及快速故障切换, 数据的恢复既可以由管理员来完成, 也允许最终用户进行恢复。传统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侧重于对备份过程及备份数据的管理, 管理员需要关注如备份窗口、备份周期、备份介质的保管等诸多问题, 而在灾难发生时, 却很难提供快速简便的恢复能力。
(4) 连续数据保护技术可以同时提供多重灾备手段, 比如, CDP设备可以在向远程目标区复制数据的同时, 将自身的存储空间和主机磁盘组成RAID1镜像, 而此RAID是建立在逻辑存储层, 所以, 主机磁盘原有的RAID不受丝毫影响。传统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一般情况下只能提供一种保护。
5 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 与连续数据保护技术相比较, 在对特定应用环境的适应性、性价比、与硬件冗余解决方案的融合等方面, 也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 而对于有些特殊的要求, CDP设备也较难满足, 因此, 将连续数据保护技术产品与传统灾难备份方案相整合, 使连续数据保护技术与传统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相互吸收融合, 取长补短, 将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 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6 结束语
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是信息技术行业关注的永恒焦点, 连续数据保护技术则是这个领域的一颗新星, 这种概念新颖, 特点鲜明的灾难备份和恢复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及恢复能力, 其产品正在各个行业快速普及;传统的数据保护技术与连续数据保护技术的整合, 必将为用户宝贵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0988-2007,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2]Storage Networking Industry Association.Continuous DataProtection-Solving the Problem of Restoration[EB/OL].IN http://www.snia.org/forums/dmf/knowledge/white_papers_and_reports/CDP_Solving_recovery_2008-08-08.pdf.
[3]岳友宝, 张艳, 李舟军.金融行业的灾难备份与恢复[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2) .
[4]刘旭辉.华为3COM税务连续数据保护CDP解决方案[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06 (6) :35-36.
备份与恢复管理 第2篇
为了规范公司重要数据备份清单的建立、备份的职责、备份的检查、以及系统受到破坏后的恢复工作,合理防范计算机及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特制定本制度。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定义
灾难恢复,指自然或人为灾害后,重新启用信息系统的数据、硬件及软件设备,恢复正常商业运作的过程。灾难恢复规划是涵盖面更广的业务连续规划的一部分,其核心即对企业或机构的灾难性风险做出评估、防范,特别是对关键性业务数据、流程予以及时记录、备份、保护。
数据备份是容灾的基础,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的存储介质的过程。关键控制点
1. 在与重要硬件设备或软件系统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中,应有相关备份与灾害恢复的技术支持条款。
2.各部门应建立相应的重要信息备份清单,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司重要信息备份清单,并定期更新。规范和要求
5.1 职责
1.电脑部是公司信息备份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公司所有重要信息备份的管理和协调。
2.各部门负责人是确定本部门重要备份数据的责任人,部门负责人应定期向电脑部提供本部门重要数据的备份或最新的备份数据清单。
5.2 备份清单建立和维护
1.各部门人员将需要备份的数据清单填到《部门数据备份清单》中,然后提交到电脑部,并确保每天下班前存放到电脑部指定的网络存储位置。电脑部汇总各部门上报的《部门数据备份清单》,并核对网络上的存储数据,形成《公司数据备份清单》。
2.下列数据应包含在《公司数据备份清单》中: 信息系统(包括:ERP系统、工资系统、考勤系统、安保系统、饭卡系统等);邮
件系统;OA系统;软件系统开发的相关代码和文档;重要网络设备的配置数据和文档;其他重要的数据。
3.备份方式:电脑部负责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及保存期限等情况,为各类数据设定适当的备份方式。备份方式有:服务器备份、在线备份、光盘备份。
4.备份频率:凡是采用日备份的,应采用循环覆盖方法,以节约存储设备;但每月要保存一份月末的完整数据。具体规定如下:
5.为了加大数据备份的相对安全电脑部应定期(每年至少1次)通过光盘或其他存储设施做永久性备份。不同时期的各备份介质作好相应的编号及相关说明,并移交公司档案室存档。
6.数据备份的保存:备份数据应妥善保存在安全可靠的地方,保存地点应能防火、防盗、防潮。
7.数据备份的检查
电脑部应定期(每年至少1次)检查各类备份资料的情况,及时更新或销毁过期的资料,并作好检查记录;对损毁的备份资料,要及时与使用部门联系,共同研究补救措施和方法;对于到达资料保存期限的备份资料,应在得到经营负责人批准后及时销毁。
5.3 灾害恢复计划
1.硬件的灾害恢复:
1)电脑部应保存公司所有计算机、服务器及其辅助设备清单,具体可参见《固定资产编号及台账管理制度》。
2)电脑部应保留所有硬件的供应商目录及详细资料,一旦发生灾害,供应商在接到公司的通知后应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设备配备到位。
3)在与信息系统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中,必须有相关备份与灾害恢复与技术支持条款,并要求供应商出具安全保密承诺书。
4)计算机系统硬件受到破坏,使得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时,各部门应及时将情况反馈给电脑部,并协助电脑部做好原因调查工作,属于设备供应商问题的,应追究设备供应商的赔偿责任。
5)电脑部及时提出所需设备的采购申请,并将这些设备安装到公司事先指定备用办公地点或依据当时情况指定临时地点,以便尽快恢复正常业务。2.软件的灾害恢复:
公司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所使用的软件及数据备份的保存按数据备份的要求进行,一旦发生系统灾害,负责系统管理的人员通过灾害发生前或其他信息系统所保存的各种备份介质,依据备份标记进行目的性的恢复。
对所有发生的硬件和软件灾害。必须对灾害发生及恢复情况进行
书面记录,对于重大灾害,应立即报告分管副总和总经理。
3.公司应定期(每年至少1次)对公司信息系统的相关风险及所采取的风险管理实施是否充分、适当进行评估,该项工作由电脑部牵头,各部门相关人员参加。流程图及表单
1-1 部门数据备份清单
用单一产品实现备份与恢复 第3篇
日前,新近进入中国市场的Acronis公司推出了最新旗舰产品Backup & Recovery 11简体中文版本,针对实体与虚拟机,提供以数据或系统为中心的备份与恢复,同时提供安全的远程存储,让IT管理者能够通过一套统一平台简化作业,进而节省费用。
创立于2002年的Acronis公司,其Backup & Recovery 11是基于Acronis专利技术而开发的软件,也是一款面向中小企业的价格实惠的集成式灾难恢复与数据保护解决方案。
Acronis亚太区总裁Bill Taylor-Mountford表示,Acronis将灾难恢复与数据保护两种功能集成在单一产品上,不仅简单易用,而且价格亲民。特别为中国市场开发的简体中文版本,将使更多的中国用户受惠于这项最新技术。据介绍,目前,Acronis已与北京中科希望软件公司及英迈两家总代进行密切的合作,共同开发中国市场。
Oracle备份与恢复及故障研究 第4篇
Oracle数据库是Oracle公司的数据库产品,最新版本是11g。与其他数据库产品相比有很多好的特性,其中最突出的是经济性、高可伸缩性、高可用性以及完善的功能。它采用了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技术[1],为用户提供了无限的可伸缩性和总体可用性,用户可以把运行Oracle的多个硬件平台组成集群系统,扩充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性能[2]尤其Oracle提供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是数据库管理员的可靠后盾。本文对Oracle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探讨。
1.备份与恢复
1.1备份与恢复概述
计算机中的备份是在可移动介质上创建数据和程序电子拷贝。备份是枯燥乏味的周期性工作,一般应该设置在非工作时间进行,以免影响机器的运行。备份方案可以是完整备份、递增备份或者差异备份。有时遇到特殊的情形,也需要做临时的备份工作。采用何种方法备份,主要从硬件和软件方面考虑。硬件方面,主要考虑选择备份文件用的存储设备和位置。软件方面,则侧重选择备份程序并充分挖掘、利用其功能。数据恢复则是一个把异常数据还原为正常数据的过程[3]。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的目的是因为数据库系统在运行中可能发生故障,轻则导致事务异常中断,影响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重则破坏数据库,使数据库中的数据部分或全部丢失。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在各种故障发生后,数据库中的数据都能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种逻辑一致的状态。
1.2备份分类
Oracle备份主要可分为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物理备份是实际物理数据库文件从一处拷贝到另一处的备份。物理备份分为冷备份与热备份。逻辑备份是利用SQL从数据库中抽取数据并存入二进制文件。这些数据可以重新引入原来的数据库,或者以后引入其他数据库。Oracle提供的Export/Import工具可用于进行数据库的逻辑备份。
冷备份又称为脱机备份或者非归档备份。是在数据库保持关闭状态下,把数据库的配置文件、数据文件、控制文件、重做日志文件和归档日志文件复制到其他地方保存起来。
热备份又称为联机备份或者归档备份。是在数据库保持开放状态下对数据库进行备份,热备份的好处是不必关闭数据库,不影响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热备份的操作要比冷备份复杂。
1.3恢复分类
从一个物理备份中恢复一个已丢失的数据文件的拷贝,然后根据从此刻起的所有归档日志文件与重做日志文件进行恢复,这样能够得到从备份以来发生的所有变化,这种恢复称为完全恢复。
如果归档日志文件有丢失的情况发生,那么数据库只能恢复到这个归档日志文件以前的状态,没有得到从备份以来的所有变化,这种恢复称为不完全恢复。
2.物理备份
2.1冷备份
如果进行冷备份时没有启用归档模式,数据库不能恢复到备份完成后的任意时刻。如果启用归档模式,从冷备份结束后到出现故障这段时间的数据库恢复,可以利用联机日志文件和归档日志文件实现。冷备份示意图如图1所示。
冷备份的步骤如下:
①关闭数据库
②备份所有相关的数据库文件:
数据文件
控制文件
Redo日志
归档的Redo日志
初始化文件
在归档模式下的恢复办法:
①把恢复时刻的当前日志文件、归档日志文件、控制文件保存安全地方,以免它们被旧的日志文件、归档日志文件、控制文件覆盖。
②从备份中恢复文件,并用当前的日志文件、归档日志文件、控制文件代替来自备份的旧日志。
③Oracle检查当前的控制文件和日志文件,发现与所恢复文件中的信息不匹配。Oracle将提示需要数据库恢复。
④通知Oracle利用归档日志恢复数据库。
2.2热备份
热备份是备份数据库的最佳方法,热备份时系统必须工作在归档模式下。转到归档模式后,应立即进行备份。备份时,数据库可以是打开的。可用来全面恢复数据库(可用来在任何一点上恢复)。但是热备份执行过程复杂,不能使用操作系统实用工具拷贝打开的文件,必须使用OCOPY.exe工具(Oracle提供的工具,允许从打开的文件拷贝到磁盘)。由于数据库在使用。所以测试比较复杂。热备份可能造成CPU、I/O系统过载而影响系统的性能。因此,应把热备份安排在数据库不太忙的时候。
热备份的步骤如下:
①拷贝init.ora文件到备份目录。
②把表空间设为备份模式。
③使用OCOPY拷贝表空间,然后结束表空间的备份模式。
④对数据库的每个表空间,执行步骤2和步骤3。
⑤获得一个控制文件的备份。
⑥使用Windows的命令行拷贝工具,把归档的日志文件备份出来。
下面给出一个把表空间设为备份模式,用OCOPY拷贝表空间,然后结束表空间的备份模式的例子。以备份USERS表空间为例:
Sq1>connect/as sys dba
Sq1>alter table space USER begin backup:
Sq1>$OCOPY c:\ORACLE\ORADATA\ORACLE2VUSERS01.DBF
d:\backup\USERS01.DBF:
Sq1>alter table space USER end backup;
Sq1>alter system checkpoint;
要注意的是每次备份完一个表空间数据,都要修改检查点。
3.逻辑备份
逻辑备份采用Export/import工具。逻辑备份能容易快速地进行一个或更多单个表或行恢复。升级数据库、跨平台移动数据库时更加方便。而且数据库可一直运行。
但是要知道,逻辑备份不能代替冷备份或热备份。冷备份或热备份是对物理数据库文件的冷备份或热备份。逻辑备份是对特定的逻辑对象的备份。冷备份或热备份用于数据库丢失的恢复。逻辑备份不可能在导入中应用归档日志文件从而使它恢复到导出执行后的某一时间点。
采用Export/Import备份,除了利用导入/导出工具外,还可以采用命令方式,例如导出指定用户SCOTT的所有信息:
exp userid=system/manager.file=aaa.dmp log aaa.log owner=scott;
4.故障类别及恢复处理
4.1语句失败
由于应用的逻辑错误;试图向表里写入坏数据;试图运行没有权限的操作;试图创建表,但是没有足够的空间分配配额;试图向表里插入或更新数据,引起分配扩展分区,但是表空间已经没有空闲空间供使用时会引起语句失败故障。
解决语句失败问题可以相应的采取更正程序的逻辑流程;修改和重新运行SQL语句;提供必须的数据库权限;用ALTERUSER命令改变用户的配额限制;给表空间增加文件空间等方法。
4.2用户进程失败
由于用户在会话中执行了非正常的断开;用户会话非正常终止:用户的程序产生寻址错误等会产生用户进程失败。
PMON回退事物同时释放由此用户占有的资源和锁以及PMON检测非正常终止的用户进程可以解决用户进程失败问题。
4.3用户错误失败
当用户错误的使用一些命令的时候会产生用户错误失败,例如用户错误的输入“DROP TABLE Employee;”或者“TRUNCATE TABLE Employee;”就会造成用户错误失败。
解决用户错误失败还要从用户自身抓起,要培训数据库的用户,当发生这种失败时要从有效的备份恢复数据库。
4.4实例失败
由于电源造成服务器不能用;硬件问题(如CPU)造成服务器问题;内存问题或者操作系统问题;Oracle的后台进程出现失败(DBWR,LGWR,PMON,SMON,CKPT)等会造成实例失败。
实例失败恢复时DBA不需要做恢复工作只要启动实例,等待数据库直到打开,检查警告文件获得失败的原因。
4.5介质失败
介质失败包括磁盘失败、读写数据文件时的物理问题、文件偶然删除等。介质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小,但破坏性最大。
介质失败恢复策略依赖于选择哪一个备份方法和影响哪一个文件。恢复工作是系统按照DBA的命令完成的,DBA把发生故障前备份的数据库数据装入到系统中,同时根据联机日志文件和归档日志文件记载的内容把从备份终止时刻已成功提交的事务重做。
4.6事务故障
由于数据输入错误、违背安全性条件、违反了完整性限制、并发事务竞争资源导致死锁等原因使事务未运行到正常终止点而夭折,这种情况就称为事务故障。此时数据库系统仍然在运行。
恢复程序要在不影响其他事务运行的情况下强行回滚该事务,即清除该事务对数据库的所有修改,使得系统回到该事务启动前的状态。
4.7系统故障
系统故障将导致所有正在运行的事务以非正常方式终止。此时内存中数据库缓冲区的数据全部丢失,但物理数据库上的数据未受影响。引起系统故障的原因是由于OS或DBMS系统有问题、硬件错误、突然停电等。
系统故障的恢复办法是重启系统后,恢复程序一方面强行撤销所有未完成的事务。另一方面重做所有已提交的事务(可能发生故障时有数据没来得及存入物理数据库),以保证数据库的逻辑一致性。这些由数据库系统的恢复程序自动处理。
5.结束语
许多数据库管理员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才想起Oracle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但为时已晚。作为一个管理员,必须要拥有一个合适的备份和恢复策略,养成备份的良好习惯,清楚各种情况之下要采取何种措施,唯有如此,才能把可能导致数据库崩溃的隐患拒于门外,在发生故障时才可以及时的恢复,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参考文献
[1]Oracle公司.http://www.oracle.com/lang/cn/com/lang/index.html.2008.
[2]李海波.Oracle数据库的安全及备份恢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4:11.
[3]赵炳.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的实践[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5.
[4]王海亮,王海风.精通Oracle 10 g备份与恢复[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备份与恢复 第5篇
Windows优化大师备份与恢复Windows优化大师的备份时采用了高压缩率的快速压缩算法,经测试仅仅在Windows优化大师默认压缩率下即已超过Winzip压缩率,达到了WinRAR的最大压缩率。Windows优化大师用户若选用最大压缩率则可全面超越目前流行压缩软件的压缩率,为用户节省了大量备份的磁盘空间。据测试,WindowsXP的48MB注册表备份文件可以压缩到3MB(Windows98下更可压缩至1MB左右);9MB的动态链接库可以压缩到不到2MB。
进入Windows优化大师的备份与恢复窗口,列表中列出了当前可以恢复的备份,随Windows优化大师的操作界面不同,此处列出的备份可能是:注册表的全部信息、动态链接库备份、ActiveX/COM组件备份、垃圾文件清理备份、驱动备份、软件智能卸载备份、系统文件备份等。每一项备份信息从左到右分别是备份日期、备份文件名称、备份说明、备份文件大小以及备份时用户的操作系统等。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不同的备份存放格式Windows优化大师使用了不同图标来表示,如下所示:
黄色磁盘图标表示该备份文件经过Windows优化大师压缩存放,可以用Windows优化大师解压缩恢复;
Windows优化大师备份与恢复蓝色磁盘图标表示该备份文件Windows优化大师没有进行压缩存放(可能是Windows优化大师压缩失败或待压缩的备份文件太小而没必要压缩),可以使用Windows优化大师进行恢复;
灰色磁盘图标表示该备份文件已经损坏或与备份文件相关的恢复信息已经损坏,Windows优化大师无法进行恢复, Windows优化大师备份与恢复在备份与恢复中,用户还可以对其属性进行设置。目前,Windows优化大师提供的设置选项包括:
1、备份压缩率设置。使用者可以设置Windows优化大师备份时的压缩率为最快压缩率(压缩速度最快,但压缩率较小,因此压缩后文件占用的磁盘空间较大);默认压缩率(Windows优化大师默认的压缩率,速度较快,压缩率较高,压缩后文件占用磁盘空间较小);最大压缩率(压缩速度较慢,压缩率最高,压缩后文件占用的磁盘空间最小)。
2、备份路径。Windows优化大师默认的备份目录为Windows优化大师目录下的Backup子目录。使用者也可以在此处重新定义。
备份与恢复 第6篇
在使用Windows XP还原系统或使用ghost恢复系统时,在默认的情况下,会丢失从恢复点到现在这一段时间内对Outlook Express进行的所有设置,包括邮件账户、收到的已经保存的电子邮件和已经设置的邮件接收规则、阻止发件人名单等。对于邮件账户来说可能变化不大,但对于邮件规则和阻止发件人名单来说,这段时间内,可能我们又设置了很多,同时也可能又接收了很多有价值的邮件,而此时系统又必须恢复或还原,那么这段时间内的相关工作将不复存在,这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一、 更改已接收邮件的存储位置
Outlook Express默认情况下将已经接收的电子邮件存储在C盘的C:Documents and Settingshebei1Local SettingsApplication Data Identities {01960880-ABB4-4AFD-A274-42E094C687E6}MicrosoftOutlook Express文件夹下(计算机不同文件夹中的hebei1和{01960880-ABB4-4AFD-A274-42E094C687E6}会有所不同),因而系统恢复后,新接收的数据将被覆盖。
我们如果将接收的数据存储在其他盘符上,那么系统的恢复将不会覆盖新接收的数据,新接收的邮件仍将存在。
方法是:打开Outlook Express,点击“工具”菜单,单击“选项”,在“选项”窗口中单击“维护”标签,在弹出的窗口,点击“存储文件夹”按钮,弹出“存储位置”窗口。
点击“更改(c)”按钮,选择存储的文件夹或直接在文本框内输入存储文件夹。注意,存储位置应选在系统盘符(通常为C盘)之外的其他盘符上,比如,G:outlook express。注意,此设置最好在系统备份之前进行,这样系统恢复后就不需要进行任何重新设置了。
二、 邮件账户的备份和恢复
邮件账户的数据存放位置在Outlook Express 6.0版本中没有可选位置,其默认存储于C盘上,因而,必须单独备份出来。方法是:打开Outlook Express,点击“工具”菜单,点击“帐户”选项,弹出“internet 账户”窗口,默认显示的是“邮件”标签。
点击“导出”按钮,弹出存储文件对话框,文件名采用原有的默认名字,选择存储位置(比如:G:outlookexpress)保存。按照同样的办法导出其他所有帐户即完成邮件账户的备份。
当系统恢复后,需要将已经备份的邮件账户恢复到Outlook Express中,邮件账户的恢复方法与备份的操作相似:
打开Outlook Express,点击“工具”菜单,点击“帐户”选项,弹出“internet 账户”窗口,默认显示的是“邮件”标签。点击“导入”按钮,弹出“导入internet 帐户”窗口,选择文件夹(比如:G:outlook express)和账户文件名,点击“打开”按钮,此时帐户已经出现在“internet 帐户”窗口中,表明导入成功。按照同样的办法导入其它所有邮件帐户即完成邮件账户的恢复。
三、 邮件规则等的备份和恢复
邮件接收规则和阻止发件人名单的数据存放位置在outlook express 6.0版本中也没有可选位置,其默认存储于C:盘上,同时,该版本也没有邮件规则的导出功能(Outlook XP具有导出功能)。要备份邮件接收规则和阻止发件人名单的数据,需要借助于系统注册表。方法如下:
打开“我的电脑”,单击“C:windowsregedit.exe”(或点击“开始”,再点击“运行”,在“运行”窗口的文本框内输入“regedit.exe”,点击“确定”按钮),对于Windows XP系统下的Outlook Express 6.0来说,其相关设置对应于主项:
HKEY_CURRENT_USERIdentities{B36061B2-246B-4A67-A38C-B46106F729DD}SoftwareMicrosoftOutlook Express,
在Outlook Express主项上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上选“导出”选项,出现“导出注册表文件”窗口,选择存放的位置和文件名(如G盘的outlook.reg),点击“保存”按钮,完成导出。此时导出了outlook express 的所有设置。
上述设置的恢复要在系统恢复之后进行,恢复时,只要双击所备份的注册表文件(如outlook.reg)就可以将近期的设置导入到注册表中。
四、 说明
基于RMAN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第7篇
随着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化系统应用不断深化,信息化系统中数据运行载体数据库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信息化应用数据库的安全问题成为一个企业信息化系统应用重要问题。信息化数据运行载体大部分都存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中,现在我公司的绝大部分信息化系统都采用Oracle数据库系统作为数据存储平台。Oracle数据库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能为用户提供正常服务,能够保证信息化数据的安全和信息化系统应用的正常运行,但是用于信息化系统软硬件存在外界的病毒攻击、网络攻击、硬件故障、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和用户误操作等,都会影响到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信息化数据的丢失和数据存储平台的破坏,严重的还会导致信息化系统的彻底瘫痪。
为了避免因信息化数据丢失对公司造成的损失,制定完善的信息化应用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化系统为例,研究探讨Oracle数据库备份和恢复,并阐述RMAN来实现Oracle数据库备份和恢复过程,提高信息化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备份设备的选型
2.1 备份管理软件
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备份和恢复的管理软件采用的是IBM公司的TSM(Tivoli Storage Manager),软件版本为TSM6.0,操作系统软件使用的是微软公司的产品Windows 2008 Server。
TSM(Tivoli Storage Manager)软件平台是IBM存储管理经验的结晶。TSM是为解决企业级数据及系统安全而设计的备份全面解决方案,为石油、金融、电信等许多大型企业,解决困扰信息技术部门的备份管理问题[2][4]。它在节省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了有保证的、自动、简单而且灵活的服务[4]。TSM服务器组件安装在管理存储设备的计算机上,主要提供集中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专业的数据归档管理功能、高效的分级存储功能、流程化的灾难恢复管理四大功能。与IBM其他产品一样,TSM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性能与可靠性。
2.2 备份存储介质
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备份存储介质是IBM的带库(型号为IBM TS3100)。
使用磁带备份的原因:Oracle数据库的容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数据库大小成为考虑磁带备份的首要理由。数据库的大小决定了是否需要使用磁带备份操作。即使磁盘价格在迅速下跌,购买大量硬盘需要的花费仍然巨大。
使用磁带备份的第二个理由是易管理性。通常,Oracle数据库备份策略的实现和执行是由Oracle数据库的DBA集中管理的,这种方式使企业有能力购买大容量磁带盒式设备来存储来自许多数据源的数据。
使用磁带备份的第三个经常忽视的理由是他们的可移植性。为了归档和避免灾难发生,可以很容易地将一堆磁带转移到异地,硬盘则无法方便的传输。
通过使用介质管理软件。RMAN将Oracle数据库备份到磁带上。介质管理软件其是由第三方软件商提供提供的软件,他将数据块中的数据流从RMAN信道进程传递到相应的磁带中。通常,介质管理服务器位于一个企业网络里。介质管理服务器是一个集中式系统,在这里可以处理全企业的磁带备份操作[1]。图1为执行磁带备份操作时的网络拓扑图。
3 备份/恢复策略制定
3.1 Oracle数据库备份常用工具简介
Oracle数据库的备份方式通常分为两种形式:逻辑备份和物理备份。
3.1.1 Oracle数据库的逻辑备份和恢复
Oracle数据库的逻辑备份在Oracle 11g之前的版本使用Oracle提供的Export/Import实用程序来进行Oracle数据库的逻辑备份和恢复。Export可以对整个数据库、用户指定的表或者指定的用户进行导出并存储成为一个二进制的转储文件[3];Import是导出的逆过程,Import解读Export导出的二进制的转储文件,恢复备份的整个数据库、指定的表或者指定的用户,也可以使用备份文件来创建一个导出对象的复制集,其环境可以是不同的模式或者数据库。Oracle数据库的逻辑备份在Oracle 11g版本使用Oracle Data Pump(数据泵)体系结构来支持逻辑备份和恢复[1],即实用程序包括数据泵导出程序(expdp)和数据泵导入程序(impdp)。表1以导出和导入整个数据库为例,介绍一下导入/导出命令。
3.1.2 Oracle数据库物理备份和恢复
Oracle数据库中的物理备份主要是指冷备份(脱机备份)和热备份(联机备份),而Oracle数据库中的物理备份和恢复一般使用RMAN来进行。RMAN(Recovery Manager)是一种用于备份(backup)、还原(restore)和恢复(recover)数据库的Oracle工具,是随Oracle服务器软件一同安装的工具软件,它可以用来备份和恢复数据库文件、归档日志和控制文件,用来执行完全或不完全的数据库恢复[1]。与传统工具相比,RMAN具有独特的优势:跳过未使用的数据块。当备份一个RMAN备份集时,RMAN不会备份从未被写入的数据块,而传统的方式无法获知那些是未被使用的数据块。RMAN使用Oracle特有的二进制压缩模式,与传统备份的压缩方式相比,能够最大程度地压缩数据块中的一些典型数据。RMAN对冷备份和热备份这两种备份方式都支持。
3.1.3 Oracle数据库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的优缺点
冷备份在数据库关闭时工作,此时用户不能使用数据库。而热备份则在数据库运行时工作,此时用户仍然可以继续使用数据库来处理事务,但是热备份要求在Oracle数据库在归档模式进行[5]。逻辑备份可以在Oracle数据库任何模式进行备份。下表(表2)为Oracle数据库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的优缺点比较。
3.2 Oracle数据库备份策略制定
Oracle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简称DBA)在制定Oracle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方案时,要向用户收集相关的需求[1],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在应用数据库发生故障时,丢失多少数据时可以承受的?
●恢复数据库是,能够忍受的最长时间是多少?
●备份期间是否可以关闭系统?
●在灾难事件中如何确保数据库是可以恢复的?
根据用户的需求、Oracle数据库的运行方式、Oracle数据库数据量的增速和Oracle数据库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的优缺点等来选择数据库的备份方式。根据以上几方面原因和不锈钢信息化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我们选择采用热备份的方式来进行Oracle数据的备份。具体为利用Oracle提供的RMAN作为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的工具,设定每周的星期三和星期日进行0级备份(全备份),每周剩余时间进行1级备份(增量备份),在进行0/1级备份的同时对归档日志进行备份。
4 Oracle数据库RMAN备份/恢复实施
在不锈钢公司信息化系统数据库配置期间,我们将所有的Oracle数据库都设置成了归档模式。我们使用TSM来建立调度命令,对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对于TSM的相关配置本文不在进行阐述。下面我们以0级备份为例来阐述利用RMAN备份和恢复不锈钢公司的计质量系统。
4.1 RMAN备份实施
首先我们先编写一个批处理(图2)文件,批处理文件中已经写明调用的备份脚本(图3)目录、备份操作日志名等相关信息。TSM来调用这个调用这个批处理文件来进行备份操作,如果TSM软件出现故障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操作系统的计划任务来调用这个批处理进行备份操作。
4.2 RMAN恢复实施
备份的目的是在数据库出现问题时数据的安全恢复。利用RMAN恢复数据库时先将数据库恢复到进行备份的时的状态,然后再在数据库备份的基础上应用归档日志和重做日志将数据库恢复到数据库损坏前的状态。
在利用RMAN进行数据库恢复操作时,需要恢复的数据库必须关闭所要恢复的数据库将数据库运行在MOUNT状态下来进行。图4是对计质量系统进行全恢复的脚本。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数据库的Control File和SPFILE对数据库进行恢复操作。例如将数据库恢复到某天备份的时刻,我们先在备份操作日志tsmlog中找到当天的Control File和SPFILE备份集名,然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数据库的恢复操作,脚本如图5所示
5 结束语
在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实际运行中,运用RMAN工具进行的Oracle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运行情况良好,当Oracle数据库出现故障时能利用备份及时、快速的进行数据库的恢复,实现了数据库的备份的自动运行,把数据库管理员从手工备份中解脱了出来,提高了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ROBERT G.FREEMAN,MATTHEW HART[美国].Oracle Database 11g RMAN备份和恢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云帆.Oracle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策略[J].计算机工程,2009,(15):85-86.
[3]王建.Oracle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策略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7,(4):159-160.
[4]黄敏,梅沁,徐甍.基于TSM平台备份Domino/Notes邮件系统应用研究与实现[J].电脑与信息技,2008:61-64.
AFC数据库快速备份与恢复策略 第8篇
1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为了叙述的方便, 这里对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数据库的备份可以分成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所谓物理备份是基于存储的物理块的备份。物理备份又分为热备和冷备, 前者在数据库正常运行时通过数据库自身提供的工具进行备份, 后者在数据库正常关闭退出运行之后使用操作系统的复制命令将数据库相关的文件进行复制所执行的备份。而逻辑备份则是通过数据库提供的工具将数据库运行的某一时刻的逻辑结构和所存数据导出以另一种格式的文件存储。数据库出现故障时, 可以通过热备备份的文件恢复到数据库出现故障时刻的一致状态, 而通过冷备的文件或者逻辑备份进行恢复则不能恢复到出现故障时刻的一致状态, 而只能恢复到备份时刻数据库的状态, 并且冷备份只有在数据库未运行的状态下, 才能进行恢复, 而逻辑备份只能在数据库运行时通过导入工具进行导入。
2 常规备份与恢复策略
一般情况下, 为了提高备份和恢复的速度, 可以采用下列常规措施:
2.1 优化日常备份脚本
根据业务系统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日常备份脚本中命令所涉及的相关参数可以优化提高备份的速度。当然在提高备份速度的同时, 特别还要兼顾数据库在使用备份产生的备份集进行恢复时速度是恰当最快的。
2.2 使用快速存储介质存储备份
为了加快备份和恢复的进程, 可以使用存储速度较快的存储介质, 比如用硬盘代替磁带。例如, 对于Oracle数据库, 为了实现快速的备份与恢复, 可以使用闪回恢复区, 将备份存储在磁盘而非磁带上, 这样恢复的速度相对基于磁带的备份会有较大的提高。
2.3 启用数据块变更跟踪
为了改进增量备份的性能, 可以启用数据块变更跟踪功能, 这样就不必扫描所有数据文件, 只要扫描数据块变更跟踪文件就可以知道哪些数据块需要备份。
2.4 恢复前准确判断恢复的类型
在恢复前, 根据数据所出现的数据库错误信息, 准确判断数据库发生故障的原因, 进而确定恢复的类型, 尽量做到能够用较短时间恢复的方法进行恢复, 不要发生用较长时间恢复的方案来恢复较短时间就可以恢复的数据库故障。原则上说来, 只要热备份没有发生错误, 大部分数据库故障都可以通过整个数据库的完全恢复来恢复, 可是这时的恢复时间是最长的, 因此,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才进行整个数据库的完全恢复。下面列出了各种恢复的优先顺序:
块恢复>文件恢复>表空间恢复>整个数据库恢复
2.5 经常进行各种数据库故障恢复情景的演练
为了减少在生产环境中进行恢复时由于人为判断及操作不熟练所导致的恢复时间的延误, 应经常在测试数据库环境中进行各种数据库故障场景的恢复演练, 做到对各种故障的判断以及各种恢复过程烂熟于心。
3 快速备份与恢复策略
虽然通过上述常规手段可以减少备份和恢复的时间, 但由于整个数据库发生故障的情况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这时就不得不进行整个数据库的完全恢复。因此, 针对这种恶劣情形, 也要做好必要准备, 想方设法减少这种情况下的恢复时间。
一个生产系统最关心的是最近一段时间的数据, 而对于已经过去相当长时间的历史数据相对关注度较小, 因此有必要将数据分为两类来对待, 一类是需要随时在线以备查询或维护的数据, 另一类是以备今后查询分析的数据, 后一类数据的恢复需求没有前一类数据恢复那么迫切。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 原来属于第一类数据中的一部分会变成第二类数据。
一般说来, 应用系统的数据除了一部分所谓的大表 (比如交易或日志) 外, 其他表的数据量比较小, 一般对于这些大表会采用分区机制进行管理。而应用系统的大部分功能只涉及到小表的数据和大表近期的数据。为此数据库系统的备份恢复策略可以采用结合用逻辑备份恢复和归档模式下的常规热备份 (即联机物理备份) 与恢复的方式来进行。备份时, 使用逻辑备份方式分段备份大表前期的历史数据, 而用归档模式下常规热备份方式备份小表的数据和大表近期的数据。在恢复时, 先通过归档模式下的常规恢复使得小表的数据和大表近期的数据得以迅速恢复, 使得系统可以立即投入运行不至于影响系统的日常业务, 在数据库正常运行可以对外提供服务的状态下, 逐步将逻辑备份的大表前期的分区数据通过逻辑恢复的方式恢复到数据库中。也就是说, 先将第一类数据通过表空间恢复起来, 然后将数据库系统置于普通用户的可用状态, 对外提供服务, 然后再对第二类数据在数据库可用状态下进行恢复, 使得普通用户基本感觉不出数据库恢复的漫长过程。
4 配合快速备份与恢复的数据库设计原则
为了配合实施快速备份恢复策略, 需要对数据库中的部分表的存储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可以将数据库中的表分成两类, 一类为不随时间增长的基础数据表, 另一类与业务事件相关的随时间记录不断增多的表。对于前一类表, 表的存储结构不需改变采用常规的存储方式, 而对于后一类表, 则需要对其存储结构进行调整, 采用适应记录随时间增长的特殊存储结构, 比如分区存储结构。
因为可以针对单独的数据文件或表空间进行恢复, 故将单独的一个数据文件或表空间划分为多个尺寸较小的数据文件或表空间, 有利于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 因为显然多个文件同时损坏的几率明显低于单独的一个文件损坏的几率。
5 具体实施方案
5.1 备份方案
5.1.1 范围分区
为了将一些历史数据放在只读空间中, 需要将那些随着时间的增长记录不断增长的表按日期时间进行范围分区, 以便将不再变化的表分区所在的表空间设置成只读状态。
5.1.2 自动维护
可以按照文献[4]的方法编写PL/SQL程序包进行数据库表分区的自动维护。
5.1.3 常规工作
为了避免在备份和恢复过程时进行大量的手工操作, 故需要编写数据库程序包alhxws_brready进行备份恢复方案中常规的工作:比如检查那些不再变化的分区表空间, 调用此程序包的readonlyexpdpts函数通过执行下列SQL语句将其变成只读表空间:
然后通过数据导出工具expdp将此表空间逻辑备份出来, 并且只读表空间只备份一次, 必要时可以将导出的文件复制到多个地方保存。
当满足条件的所有表分区所在的表空间变成只读状态并且通过逻辑备份出来之后, 调用此程序包的makerecoversql函数根据当前的只读表分区利用Oracle本身提供的文件处理包UTL_FILE自动生成恢复时要用到的脚本offline_readonly.sql、online_readonly.sql, 此函数其中一条关键语句如下:
当然这个数据库程序包也包括恢复中所要用到的一些例程, 比如例程repairall。
5.1.4 设置任务定时执行
通过Oracle dbms_scheduler包创建定期执行的任务, 执行上述事先测试通过的数据库程序包中的函数以便将新的只读表空间通过工具expdp逻辑备份出来并生成恢复时需要使用的各种脚本。
5.1.5 数据库日常热全备份和增量备份
注意在备份中加入skip readonly选项避免对只读表空间的备份, 由于不备份只读表空间, 而只读表空间占了大部分空间, 对于那些近期数据量不是特别大的数据库, 可以只做0级增量备份 (相当于全备份) , 而不做增量备份。例如, 我们公司的AFC数据库过去每个星期1做0级增量备份, 而其他天做1级累积增量备份, 现在采用了新的备份方案后, 每天都做0级增量备份。这样不管哪天需要数据库介质恢复, 只要用当天或前一天的备份做恢复即可, 恢复时间自然会较短, 并且比较平稳。不管是哪天出现介质故障, 恢复的时间大体在一个稳定的时间区间内。
5.2 缺失或损坏的只读表空间处理方法
由于下面的恢复方案中要将不正常只读表空间进行处理使其正常化, 本节专门来介绍这种处理方法。
当数据库出现下列类似错误, 就说明有数据库文件丢失或损坏:
ORA-01157:无法标识/锁定数据文件170-请参阅DBWR跟踪文件;ORA-01110:数据文件170:'G:ORACLEORADATAMGTS_EXCHANGE.DBF';ORA-01122:数据库文件170验证失败;ORA-01110:数据文件170:'G:ORACLEORADATAMGT S_EXCHANGE.DBF';ORA-01210:数据文件标头发生介质损坏。
如果一个只读表分区所在的表空间已经损坏或丢失, 如果不通过常规的恢复方法要将其变得正常, 需要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1) 先将表空间的数据文件下线 (offline)
(2) 如果数据库未打开时将数据库打开
(3) 建新的表空间ts_name_new
(4) 在新的表空间ts_name_new建临时表USERNAME.PTABLE_NAME_EXCHANGE, 其表结构除没有分区外与原表USERNAME.PTABLE_NAME结构相同, 注意此时如果删除表空间ts_name会报ORA-14404错误。
(5) 将此表与原表空间的表分区交换
(6) 删除交换到损坏表空间的临时表
(7) 将此表空间中的所有对象在新建的表空间ts_name_new中重建, 然后使得此受损表空间中不存在任何数据库对象, 这时可以通过下列语句将此表空间删除, 此时再删除表空间ts_name会成功, 因为其中不包含表分区:
(8) 然后将新建的表空间换名为原来的受损表空间。
5.3 恢复方案
5.3.1 准备只读表空间数据文件下线脚本和上线脚本
由于不对只读表空间进行热备份, 故数据库恢复之后由于可能缺只读表空间或者只读表空间已经损坏, 故数据库不能打开, 要打开数据库必须先将这些只读表空间的文件下线。由于这种文件可能比较多, 因此最好按5.1.3中的方法事先生成执行这些操作的脚本。如果平时生成的脚本丢失的话, 而数据库的恢复目录数据库运行正常, 可以用下列SQL脚本生成满足要求的SQL脚本createofflineonline.sql (这里假定恢复目录数据库的用户为rcmg10) :
对于下线之后能够上线 (online) 的表空间说明其没损坏, 故不必进行处理。
当恢复目录数据库正常时, 可执行下列操作系统命令
生成只读表空间数据文件下线SQL脚本offline_readonly.sql和上线SQL脚本online_readonly.sql。
5.3.2 用全备份和增量备份集还原和恢复数据库到可用状态
由于全备份和增量备份集的数据量相对较小, 故此时数据库文件还原时间很快。
此时要先将自动备份控制文件和spfile文件的功能关闭, 由于要将大量只读表空间的文件下线或上线, 如果不关闭自动备份控制文件功能的话, 就会消耗大量无谓的时间, 得不偿失。先将offline_readonly.sql、online_readonly.sql、createimpbatch.sql、createsetreadonlybatch.sql复制到运行rman的目录下, 执行下列RMAN脚本
这里的SQL脚本createimpbatch.sql内容如下:
这里的SQL脚本createsetreadonlybatch.sql内容如下:
5.3.3 启动各种程序将系统置于对用户提供日常服务的状态
通过上述步骤后数据库已经恢复到可用状态, 及时启动各种后台应用程序, 将系统置于对用户提供日常服务的状态, 此时可以对外宣布业务系统可以使用了。
5.3.4 通过使用逻辑恢复工具impdp将expdp导出的文件导入到数据库中
在系统对外提供服务的同时, 以在线的方式, 使用导入工具impdp按照时间颠倒的次序, 越晚的分区越先导入, 直到所有必要分区导入为止。虽然总的完整恢复时间 (如果包括只读表空间的导入时间) 不一定比常规的方案快, 但方案使数据库的可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因为在第二步已经生成脚本impreadonlydata.sh, 此脚本中有大量类似下列的命令:
执行此脚本, 当此脚本执行完成之后再执行sqlplus-S/as sysdba@settsreadonly.sql, 成功执行之后, 数据库才真正完全恢复成功。
6 提高恢复只读表分区恢复速度的方法
由于impdp的导入速度相对于数据库的热恢复而言, 速度相对较慢。因此有必要利用热恢复快速的优点来恢复只读表分区。其方法为, 每当将一个表分区设置为只读时, 此时在新的表空间中建立一个表结构与分区表相同的表, 并且建立结构相同的索引, 并将原表分区的数据复制到此新表中, 然后将相关的表空间设置成只读, 再对这些表空间进行强制热备份, 并且将此备份设置成永久状态, 然后将这些表空间下线, 并将相应的文件删除以便节省空间。到需要恢复时, 先将原表分区用前面的方法变成空的可用的状态, 然后将对应的表通过热恢复进行还原, 然后通过对恢复后的表与表分区进行交换, 从而实现较快的只读表分区的恢复。最后将空表下线, 并删除相应的文件, 回到出现介质恢复前的状态。但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数据库系统中存在大量下线的无用表空间。
7 对比实验结果
在Windowns平台上对一个数据库文件大小为124GB (非只读数据文件36GB剩下的为只读的数据文件) 的AFC数据库 (整个数据库系统安装在移动硬盘上) 进行了常规和快速备份恢复的对比实验, 结果如表1所示。
常规恢复时间=文件还原时间+介质恢复时间
快速恢复时间=非只读文件还原时间+非只读介质恢复时间+特殊处理时间
假定:
t=还原单位空间的平均时间
T=恢复单位普通空间的平均时间
p=快速恢复进行特殊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S=只读表分区的表空间的占用空间
s=剩下的需要恢复空间
a=用普通的方法完全恢复数据库的时间
r=用我们的方法恢复到可用状态的时间
那么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p
8 结语
实践证明, 加快AFC数据库的备份恢复性能, 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来说既是缩短AFC突发数据库故障引起运营系统相关AFC业务停止服务时间的有效方法, 也是提高系统日常响应速度的有力措施。未雨绸缪, 针对这些具体的影响业务运营的异常场景, 提出相应的对策, 必将为企业数据库的平稳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基本没有利用AFC的特殊性, 故除了适用于AFC线路中心数据库外, 对于其他行业的数据库的维护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针对AFC数据库后期由于数据的不断增长所导致的备份和恢复时间不断增加的问题, 结合数据库热备份及恢复和逻辑备份及恢复各自的优点, 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快速备份和恢复的策略, 并在Oracle数据库中进行实施验证, 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数据库,备份,恢复
参考文献
[1]杨玉娟.地铁AFC系统数据库设计、维护和优化[J].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1, (03) .
[2]张云帆.Oracle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策略[J].计算机工程, 2009, (08) .
[3]王健.Oracle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 2007, (04) .
[4]刘恒学.让Oracle的范围分区表按自然方式自动维护分区[J].
[5]王茂林, 蒲全武, 郭伟.轨道交通AFC系统数据库容灾系统方案设计[J].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0, (02) .
[6]包光磊.临危不惧:Oracle11g数据库恢复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SQL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技巧 第9篇
1.1 数据库备份的类型
05版本的结构化查询语言中具有四种复制数据的途径:完整复制、差异复制、事务日志复制还有文件、文件组复制。完整复制:复制数据库中全部的内容, 包含事务日志。这种复制功能一般都需要占用很大的存储空间用来复制原有文件内容, 进行复制时花费的时间也多, 在恢复原文件时, 只需要恢复一个复制文件即可。差异复制:是在完成整个数据库的数据之后, 又发生了更改, 需要在前一次整体的复制文件中, 更改发生变化的数据。事务日志复制:事务日志复制就是把事务日志里面的内容进行复制。在事务日志详细的登记了在第一次完整复制前后的全部过程。文件以及文件组复制:假如在建立数据库时, 给数据库建立了几个数据库文件夹或者文件时, 就能够使用这种复制模式。
复制得到数据库, 要全面使用上面所说的这四种方式进行综合, 使复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 占用最少的空间, 复原简便。数据库能够复制在磁盘以及磁带中, 假如复制在磁盘中, 可以是文件的模式, 也可以是复制设施的模式。不过不管是哪种模式, 在磁盘中都是以文件的模式出现。数据库的复制时数据库管制工作人员最根本的工作。
1.2 备份数据库应该考虑的问题
①哪个时间段复制数据库;②间隔多长时间进行复制一次数据库?一天中数据库改变的内容是多少?假如一天中只更改了十几条数据库内容, 却进行复制, 这不是最佳复制时间;③使用哪种模式进行复制?是每次都进行完整复制模式, 还是先完整复制之后在出现修改的情况下进行差异复制方式;④把复制的数据存放在哪里, 磁盘还是磁带;⑤如果数据库发生丢失或者损坏, 复原原有数据需要多久?复原的数据是不是最新的?怎样复制数据库, 主要是根据数据库每天的更改情况还有能够承受的误差范畴内决定的。
2 恢复模式
2.1 完整恢复模式
在这种复原形式下, 05版本的结构化查询语言能够全面详细的记录出每一次更改数据库的内容。一般来讲, 对数据要求比较严谨的数据库运用这种复原形式的, 例如银行、邮电等单位的数据库体系, 每一种事务日志都是不能缺少的。这种复原模式也是05版本的结构化查询语言中默认的复原形式。进行完整复原形式能够把全部的数据库内容复原到设定的时间段内。这个时间段可以按照需要自行设定。在这种形势下要按时进行事务日志复制, 要不然复原的文件得不到最佳的效果。
2.2 大容量日志恢复模式
这种复原形式是对完整复原形式的填充。在这种复原形式下, 只是对大容量进行操作, 就像导入数据等开展最小的登记, 在确保大容量操纵不会受到媒体事故的损害下, 能够保存最完整却占用最小的空间。如, 在数据库中加入十万条的数据时, 在完整复原的形势下, 每一个加入的操作日志都会进行登记, 这样日志占量就会很大。在大容量日志复原形式下, 只登记一些关键的记录, 不会全部的都登记, 这样, 就能够很大的提升数据功能, 不过因为日志不全面, 假如发生故障, 那么数据就有可能不能复原。所以, 大多只是在要开展大规模数据操纵时才把复原形式更改成大容量日志复原形式, 把数据整理好复制之后, 再立即更改成完整复原形式。
2.3 简单恢复模式
在这种形式下, 数据库会自动清理一些没有发生变化的日志。能够使复制的还原变得简便, 不过由于没有事务日志复制, 因此不能够复原到失败的时间段。一般这种形式在对数据库要求不严格的数据库中运用。在这种形式下只能够使用完整复制以及差异复制。
在SQL的对象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就可以完成数据库的备份和还原的操作。
3 SQL数据库的恢复技巧
3.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里还原数据的方法
启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右击要还原的数据库,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里选择【任务】à【还原】à【数据库】, 【弹出】对话框选择【还原数据库】对话框SQL Server 2005在【选择用于还原的备份集】区域里进行了完善工作, 可以一次性选择多个备份集来还原数据库, SQL Server 2005会自动按次序还原这些备份。如果顺利的话, 数据库就还原成功了。
3.2 用T-SQL语言还原数据库
T-SQL语言里提供了RESTORE DATABASE语句来恢复数据库备份, 用该语句可以恢复完整备份、差异备份、文件和文件组备份。如果要还原事务日志备份则还可以用RESTORE LOG语句。
虽然RESTORE DATABASE语句可以恢复完整备份、差异备份、文件和文件组备份, 下面简单的介绍还原完全备份的方法, 其它方法可以参考进行。
例如:用名为“Northwind备份”的备份设备来还原Northwind数据库, 其代码如下:
3.3 无日志文件的恢复技巧
有时候备份数据库的时候, 丢失或损坏了数据库的日志文件, 导致在附加恢复数据库的时候质疑出错, 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办法, 使得数据库恢复成功。例:被置疑的数据库是sp_detach_db和附加数据库是sp_attach_sin-gle_file_db。大致的步骤是:
①创建一个新的名称一样的数据库。②之后关闭结构化查询语言。③之后使用原来数据库中的内容填充新创建的这个数据库。④重新开启结构化查询语言。⑤这种情况下开启单位管制设备会有冲突的现象存在, 先忽略掉, 实施下面的语言。⑥结束后差不多就能够查询数据库中的内容了, 不过这种情况下, 数据库自身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处理方法是:使用数据库的.sql结尾的方式重新建立一个文件, 把数据导入即可。
3.4 建立自动备份的维护计划
我们都清楚, 数据库复制是很重要的一个事项, 所以作为数据库管制者必然要使用很多的时间去给数据库进行复制。如果一个数据库里面的内容更改的次数较多时, 一天进行数次复制不可或缺的, 假如每次复制都要由数据库管制人员手工进行操作, 那么这必然是一项繁重的任务。SQL Server 2005中可以使用维护计划来为数据库自动备份, 减少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其使用方法如下:启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在【对象资源管理器】窗口里选择【数据库实例】à【管理】à【维护计划】选项中进行。
4 结束语
作为一个数据库数据管制的工作人员, 为了避免数据库中的数据丢失造成的损失, 一定要经常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复制备份, 可以把数据库中的数据复制在磁盘以及磁带中, 假如出现数据库数据丢失或者受损的情况, 能够从复制的磁盘或磁带中恢复数据。
复制数据库中的数据要全面运用到这几种方式进行综合。使复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 占用最少的空间, 复原简便。复制的数据库要放置好。复制的设施最好不要和原数据库体系存放在一台电脑中, 放置因为电脑硬件出现损坏时, 复制的数据也受到影响。如果有条件的话, 可以把复制的数据设施刻录在光盘中。运用维修保护策划能够把数据库管制工作者从繁琐重要的复制作业中解脱出来, 提升数据库的管制效果。
参考文献
备份与恢复 第10篇
关键词:Windows注册表,注册表编辑器,备份,恢复
Windows的注册表存储当前系统的软、硬件的有关配置和状态信息,以及应用程序和资源管理器外壳的初始条件、首选项和卸载数据,还包括计算机的整个系统的设置和各种许可,文件扩展名与应用程序的关联,硬件的描述、状态和属性,以及计算机性能纪录和底层的系统状态信息,以及各类其他数据。每次启动时,会根据计算机关机时创建的一系列文件创建注册表,注册表一旦载入内存,就会被一直维护着,注册表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参数的关系数据库。
但是对于使用者来说,面对注册表往往不知所措,错误地编辑注册表可能会严重损坏系统,惟恐动一下Windows系统就无法启动了,所以,在更改注册表之前建议备份注册表信息,以便在修改失败的时候可以通过备份文件来恢复注册表。
一、注册表的备份
1. 备份注册表的最佳时机
·刚安装完Windows系统
在刚安装完Windows系统且一切运行正常时备份注册表。在以后系统崩溃时用这个备份恢复注册表,其效果将会和重新安装系统的效果一样,而且可节省许多时间。
·在安装或删除应用程序、驱动程序之前
导致Windows注册表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是自己编辑注册表的失误外,就是安装设计上有缺陷的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造成的。所以在安装它们之前,必须备份正常运行的注册表。
·使用系统设置工具修改配置之前
在使用能对注册表进行直接修改的系统策略编辑器或控制面板等系统配置工具之前,备份注册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错误地执行了某些操作,将直接导致系统崩溃。
·运行Regedit或类似的注册表编辑器之前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为防万一,在使用Regedit或类似的注册表编辑器对注册表进行修改之前,应该对注册表进行备份。
·定期备份
在每月或每星期天的某天,定时对注册表进行备份,当注册表出现问题而又没有其他好的恢复方案时,可以用最近保存的备份来恢复注册表,以使数据和信息的损失降到最低。
2. 备份文件的保存地点
我们应该把注册表备份在比较安全的地方。由于本地磁盘也并不绝对安全,意外删除、硬盘故障、病毒破坏等原因都会使磁盘的安全性变得非常低,所以将注册表的备份保存在本地磁盘上并不是一种安全的选择。可以保存注册表备份文件的较理想的场所有:网络驱动器、刻录光盘、第二个本地硬盘、本地硬盘上的不同目录、U盘活软盘驱动器。
3. 注册表的备份
对于注册表的备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相关的注册表文件拷贝并保存到另一个安全的地方。那么哪些注册表文件需要备份呢?
对于Windows 2000/XP系统我们要备份注册表包括多个文件,其中用户配置文件是位于系统盘目录"Documents and settings"下的用户名目录中的两个隐藏文件Ntuser.dat、Ntuser ini;系统配置文件是位于系统目录下的"SYSTEM32CONFIG"中的default(缺省注册表文件)、SAM(安全帐户管理器注册表文件)、SECURITY(安全注册表文件)、software(应用软件注册表文件)、system(系统注册表文件)、AppEvent.Evt、SecEvent.Evt、SysEvent.evt等多个隐藏文件及其相应的LOG(日志)文件和SAV文件(这是上述文件的备份,是最近一次系统正常引导过程中保存的)。Windows 2000/XP会将以上的文件备份到"%systemroot%/repair"目录下,以便在出现故障时作修复用。我们只需要手动将它们完整地拷贝到系统分区之外的某个安全的分区和目录中即可。
·用"导出"方法备份注册表
用注册表编辑器将整个注册表或部分注册表的内容导出,会在磁盘上创建一个带reg后缀的文本文件。该文本文件将包含整个注册表的内容或指定子键以及其下的全部内容(被导出内容的原有信息仍保留在注册表内)。
导出的REG文件可以在任何编辑器(如记事本程序等)或文字处理器中进行查看并编辑。导出注册表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注册表编辑器窗口中,单击要导出的子键,依次执行“文件”→“导出”命令。
(2)在弹出的"导出注册表文件"对话框中,设置保存导出文件的文件夹和文件名。
(3)在"导出范围"选项框中,如要导出整个注册表则选择"全部"单选按钮,否则选择"所选分支"单选按钮。
(4)最后单击"保存"按钮,注册表编辑器开始将所需注册表内容导出到指定的REG文件中。
·用MS-DOS命令行方式导出注册表文件
注册表编辑器不仅可以在Windows界面的视窗模式下运行,还可以在MS-DOS(不是在Windows下运行的MS-DOS模式)命令行模式下运行。不过此时的注册表编辑器实际仅具备从注册表导出文件和向注册表导入文件的功能,而没有Windows界面下的注册表编辑功能。但是这在Windows系统不能启动时,是手动查找故障原因并恢复系统的有效手段。例如,当系统出现问题而无法启动Windows系统时,可以使用以前备份的REG文件重建注册表,使之恢复正常,另外就是通过引入REG文件来"压缩"注册表。
在MS-DOS命令行提示符下导出注册表文件的命令格式为:
/L:system用于指定system.dat文件所在的路径
/R:user用于指定user.dat文件所在的路径
如果没有/L和/R参数,注册表编辑器就会在默认的路径下(比如C.Windows)寻找这两个文件
/E参数告诉注册表编辑器要进行导出注册表操作。在此操作数后面,应该空一格,输入导出注册表的文件名。
可选项Regpath用于指定是要导出哪个注册表的分支,如果不指定Regpath选项,那么将导出全部注册表分支。
例如,要将保存在C:WindowsSystem.dat和保存在C:WindowsProfilesUser.dat中的关于控制Windows98启动项目的分支导出到test.reg里,命令如下:
要直接导出默认路径里的system.dat和User.dat所包含的注册表内容,可以直接用Regedit/e All.reg命令来完成。
二、注册表的恢复
注册表由于错误的修改或其他的原因损坏后,就需要利用其原先的备份进行恢复,以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导入子建内容进行恢复
运行注册表编辑器,依次选择"注册表→导入"命令,在打开的"导入注册表文件"对话框中选择先前导出的注册表备份文件,单击"打开"按钮即可。
另一种办法是打开"资源管管理器",找到要引入的REG文件并双击它即可。
·用MS-DOS命令行方式导入注册表文件
在MS-DOS命令行下的这个功能,与Windows下注册表编辑的"引入注册表"功能完全一样。它可以采用新建或覆盖的方法将指定的REG文件中的注册表内容导入为相应的子键分支,键值项和键值。
在MS-DOS命令行提示符下的命令格式为:
/L:system指定System.dat文件所在的路径。
/R:user指定User.dat文件所在的路径。
导入注册表仅有需要指定被导入的REG文件的路径和名称就可以了,不需要像"/E""/C"这样的参数。
例如,要将reg_test.reg文件的部分注册表内容,导入到CWindowsSystem.dat和保存在C:WindowsProfilesUser.dat中,具体的命令如下:
如要将reg_test.reg文件中的注册表内容直接导入到默认路径里的System.dat和User.dat文件中,只需用Regedit reg_test reg命令就可以了。
以上是备份和恢复注册表的常用方法。当然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通过使用注册表检查器,恢复控制台,安装光盘等方法)来备份和恢复注册表。
参考文献
[1]网冠科技.电脑急救、备份、还原、BIOS、注册表设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0
[2]博振书苑.新编BIOS与注册表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
程控交换机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原理 第11篇
[关键词]程控交换机;数据备份;数据恢复;原理
一、程控交换机的数据备份概述
要想使丢失数据尽快恢复,交换网络维护管理人员就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备份方案。业务数据的完整备份和科学的恢复方案可使交换设备在出现故障后迅速恢复。合理的备份策略应该容易操作并对各种重要业务的影响降至最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通信交换网络系统的风险。数据出错或丢失后,若没有事先备份,要想恢复数据不仅难度大,而且很不可靠,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进行恢复,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备份管理措施。以下是笔者根据平时维护的经验,讲述了对这两种型号的交换设备如何进行数据备份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二、Harris20-20数字程控交换机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1.数据备份:
即从交换机当前激活的公共设备机架把数据库、杂项文件或ACD统计表拷贝到其他存储介质上。其中的杂项文件包括:专用缩位拨号码,人工呼叫转移,激活的呼叫转移组等。使用系统维护终端执行联机操作,并输入用户名、密码后,选择当前所用的数据库,并进入EDT(Configuration Editor)程序,在该程序下输入UTI(Utility)命令,此时即可使用BAC(Backup)命令来备份数据了。具体的操作如下:
键入"CTRL+C"命令;开启维护终端并联机。用户名…?ADMIN,回车;输入用户名"ADMIN"。口令…?*****,回车;输入口令。ADMIN…?EDT,回车;进入数据库编辑程序。EDT…?UTI,回车;进入UTI编辑程序。UTI…?BAC,回车;进入备存(Backup)程序。备存[DB]…?DB,回车;指示系统备存数据库。此时有三个选项:DB(数据库),MIS(杂项文文件)与ACD(ACD统计),本例选择了备存数据库。备存的数据库…?A,回车;输入备存数据库名称A。…将标有(1/*)的空盘插入机架并回车…;系统提示用户放入磁盘,"*"表示此次备份操作过程总共需要的磁盘数。需要指出的是:若磁盘上存有其它内容,系统会在向磁盘拷贝文件的过程中抹去磁盘上的信息。…备存数据库A…;备存过程的提示。系统会在磁盘满时提示用户插入下一张盘,直至备存完毕。UTI…?EXI,回车;返回上一级程序。EDT…?EXI,回车;返回最高一级程序,系统会提示"您已脱机"。
备存操作完毕。
2.备存数据的恢复:
使用RES(Restore)命令将数据库、杂项文件或ACD统计从备份的软盘拷贝到激活的公共设备机架的硬盘中。具体操作如下:
联机后进入UTI程序(进入步骤同"数据备份")。系统提示:UTI…?RES,回车;输入恢复数据命令RES(restore)。恢复[DB]…?DB,回车;仍以恢复DB为例。将标有(1/*)的空盘插入机架并回车。此后,依次放入磁盘直至恢复完毕。然后退出。
三、MD110型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1.数据备份:
MD110型交换机的数据做了改动以后,不会立即写入硬盘,而是由存储单元MEU存储。因此,在做此种型号交换机的数据备份时,应遵循以下步骤:MEU数据→交换机硬盘单元QDLU→维护终端硬盘→软盘
第一步,转储操作。
交换机的转储操作有2种,可根据需要分别执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交换机的QDLU硬盘单元上有原始程序文件"LOVOL"和包含程序代码与用户数据的后援加载文件"RELVOL"。
系统转储:交换机MEU中正在运行的所有程序单元和所有数据转存到交换机硬盘。过程如下:
-执行EQ硬盘维护程序;
-将QDLU硬盘单元中的文件指针指向relvol文件,此文件应是新的或可以删除的;
-退出EQ程序,执行FIOL联机操作程序,输入指令;
-FAVOE:VOL=RELVOL;
-FATAE:CTU=0;
-FASTI:CTU=0;(用命令删除旧的文件)
-FATAL:VOL=RELVOL,TAPE=0,CTU=0;
-FAVOI:VOL=RELVOL,TAPE=0;(建立新的后备文件)
-CATII:DATE=2002-5-28,TIME=6-23;
-CASII:STN=SUN(建立时钟日期与工作站标志);
-ALREI;
-FTREI(清除告警标志);
-DUSYI(输入命令进行转储);
此后,系统将把新的系统文件转存入交换机的硬盘单元中。
数据转储:维护人员修改交换机数据以后,将修改内容转存入交换机硬盘单元。过程如下:
-ALREI;
-FTREI(清除告警标志);
-DUUDI:DUMP=ALL;或DUMP=CHANGES{输入命令与参数进行转储。前者(ALL)为转储全部的数据,后者(CHANGES)为转储改变了的数据)}。
第二步,运行EQ转存数据。
即把转储操作中存入交换机硬盘单元的文件转存到维护终端的硬盘。首先运行EQ软件,进入交换机硬盘维护界面,并找到上一步所创立保存的文件。
-在此文件上,按下字母C,选定做为要保存的源文件。
-在维护终端目录上选定目标文件,回车,系统开始根据设定速率转存数据。
此过程把交换机上的数据导入了维护终端。
第三步,将数据存入软盘,保存。
可以运行维护终端的WINDOWS操作系统,用压缩软件将其转换为压缩文件,拷贝入软盘保存。
2.備存数据的恢复:
若需以备份的文件为源文件恢复交换机系统的数据,首先将软盘的文件拷贝入维护终端的硬盘(或利用维护终端上已有的备份文件)。之后运行交换机的硬盘维护程序EQ,选定维护终端上的备份文件为源文件,并且在交换机硬盘目录上选定目标文件的位置,回车,开始拷贝。拷贝完毕后,将此文件激活,作为当前文件。
此后,需将交换机中央处理单元复位,使之执行加载过程,即将硬盘单元的数据重新读入MEU存储单元,从而使系统恢复到从前(数据丢失前)的运行状态。
四、常见问题的处理方式
问题1:某多模块局在更换版本正常运行12h之后,近端突然全阻。检查局数据发现部分出局码混乱,新业务局码变为出局本地网码。主叫号码由2602100变为2100100。而2600本局局码根本不存在。
处理方法:重启2#MP,再重启3#MP之后,恢复正常。这说明当时数据已经混乱。特别要提醒注意的是:数据混乱时绝对不能存盘,以免破坏硬盘上本来正常的数据文件。
问题2:某多模块局数据在开局过程中一直数据乱,本局局码不能删除,号码资源段及用户数据错位。
处理方法:经分析,发现3#、2#模块局数据不同步,2#的局数据乱,将3#MP局数据拷入2#MP后重启2#MP即恢复正常。这说明模块间数据不一致。
问题3:某局割接第二天,发现有一个单元用户或是摘机无音或是号码不对,CHANGESDNSPN和CHANGESPNSDN查看数据正常。
处理方法:由于是整个单元用户不正常,后检查发现为后备板问题,更换此单元后备板后正常。
问题4:一次发现用人机命令CHANGESDNSPN能执行正确,而用CHANGESPNSDN不行,执行结果显示“机框机架未安装”。
处理方法:这一问题一般为“-RSHRNG.SUB”文件被破坏,用以前备份数据替换之即可。
结束语
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程控交换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鉴于通信行业的特殊性,数据出错或丢失后,若没有事先备份,要想恢复数据不仅难度大,而且很不可靠,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进行恢复,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备份管理措施。
浅谈中小型企业数据备份与恢复 第12篇
下面,结合本人长期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针对中小型企业数据备份与恢复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 对备份和恢复的正确认识
1)备份工作的核心是恢复。数据备份的根本目的,是重新利用。一个无法恢复的备份,对任何系统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从企业应用的角度考虑,要认识到,备份系统的核心关键是使数据能够方便、安全而又高效的恢复。
2)备份是计划内的工作,而恢复则是计划外的工作。
备份是按照既定的备份策略,每隔一定时间,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而恢复,则是只有当发生数据丢失时,或者要查找历史数据时,才会进行的操作。通常情况下,实施恢复操作时,往往都是十万火急,越快越好,同时还希望恢复后的数据可用。
由于备份对系统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备份的工作往往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也即所谓的“备份窗口”,这时生产系统通常不工作。而恢复,因为是计划外的工作,对生产系统会产生影响。
3)备份是大批量的数据移动过程,往往需要将所有数据或所有增量数据全部拷贝到备份设备,而恢复往往是少量的数据移动过程,只需将需要恢复的数据从备份设备拷贝回主服务器。
2 备份方案的选择
对于中小型企业,企业的网络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企业的应用系统服务器达到10台左右,对外有防火墙和路由器等设备实现网络安全,此时企业的数据安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数据备份的投资力度相应的也会增大。企业的数据总量大概为几十到几百GB,要选择一种既能有效实现高性能数据保护,又能实现对复杂存储网络便捷化管理的数据存储方案。在实施备份项目前要对备份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
一般来说,这种方案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可以适应多种环境,支持多个平台,实现跨平台备份。可以适应企业多操作系统、多种数据库的应用环境。这时的备份软件要求具有主流数据库的广泛支持,如SQL Server、Oracle、DB2、等,支持数据库、表空间和数据文件级的备份与恢复;支持企业内所有操作系统平台,如windows、unix、LINUX等。2)可以支持多种群集系统。3)具有扩展性的体系结构,要易于升级和扩展。包括磁带扩容、新客户端添加、新带库添加。企业的信息系统及系统数据不断地增多,新增的信息系统数据要易于纳入备份系统进行管理。4)系统恢复时无需重装操作系统。在服务器宕机时,能够快速恢复系统,缩短系统恢复时间。5)备份和介质管理简洁高效。备份软件应能对备份份系统中的备份设备、备份介质备份、恢复任务等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操作界面友好,备份软件应支持图形操作界面和命令行操作界面两种方式,且支持远程操作和监控。6)备份系统应能支持监控报警功能,对备份作业进行有效的监控,且具有多种报警提示,便于维护人员进行硬件的管理。7)恢复功能易于操作。备份系统应当在计算机系统故障或其它一些环境因素造成数据丢失后,可以快速有效地恢复数据,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快速恢复想要的数据。(8)可定义备份用户及权限。可大大提高备份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9)能够实现备份硬件资源在各系统之间的共享和动态分配,实现多服务器多数据流的并行备份。
在资金充足、备份数据量较大的状况下,可以选用SAN架构的备份方案,SAN备份简化了数据的备份和恢复过程,是一种更快速,更具扩展性和更可靠的数据备份和恢复解决方案。采用SAN解决方案,存储设备,服务器和局域网(LAN)中的资源得以被更高效的利用。如图1所示。
对双机及单机信息系统进行备份,通过SAN网络将数据备份至阵列及异地磁带库中。整个备份系统通过SAN网络,由单独的光纤通道实现备份数据的传输,避免占用企业局域网宽,影响业务系统正常运行。
在资金有限、备份数据量较少的状况下,可以采用LAN-BASED备份方式。如图2所示。
在LAN-Based数据备份方式中数据的传输是以网络为基础。配置一台服务器作为备份服务器,由它负责整个系统的备份操作,磁带库链接到网络中,在数据备份时备份对象把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磁带库中实现备份。LAN-Based备份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投资、磁带库共享、集中备份管理,它的缺点是对网络传输压力大。
3 备份方式的选择
信息数据根据系统情况和备份内容,可以采取以下备份方式:
1)全备份:对备份的内容进行整体备份。优点是直观,容易被人理解,恢复数据快。缺点一是备份数据量大,数据多时可能做一次全备份需要很长时间;二是如果每天都对系统进行完全备份,备份数据中就会有大量数据是重复的,例如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这些重复的数据占用了大量的磁带空间,这对用户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因此,对于业务繁忙,备份窗口时间有限的企业来说,选择这种备份策略是不明智的。
2)增量备份:仅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备份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优点是每次备份的数据量少,没有重复的备份数据,节省磁盘空间,又缩短了备份时间,缺点是恢复时需要全备份及多份增量备份,在这种备份下,各备份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一环套一环,如果任何一个备份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恢复的失败。
3)差分备份:仅备份相对于上一次全备份之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优点是备份所需时间短,并节省磁带空间,它的灾难恢复也很方便,系统管理员只需全备份及发生灾难前的差分备份就可以将系统完全恢复。
对不同的信息系统可以结合以上三种备份方式,灵活运用。比如:数据量少时每次采用全备份方式,这样恢复时只需要一个备份数据就可以。数据量较大时,可以每周做一次全备份,每天差分备份,恢复时只需要全备份及最后一次差分备份即可。
4 系统的管理
1)配备专人进行备份系统管理,并制订相应的岗位职责或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备份系统的正常运行,需配备专人进行管理,并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要定期巡检备份系统的运行情况。巡检内容包括备份计划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报告及日志、存储介质硬件运行情况、存储空间使用情况等。
2)制订备份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一旦发生重大故障事件,应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理,最大限度保障数据的安全。定期在测试环境中进行备份数据恢复测试。恢复测试后要及时清理测试环境数据。
3)备份策略管理及备份任务变更
备份策略由备份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共同协商,确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策略和存储策略,随着服务器系统功能的变化或数据位置的变更及时改变备份策略及备份内容。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
摘要:该文主要从对备份和恢复的正确认识、备份方案的选择、备份方式及备份系统的管理几方面对中小型企业数据的备份与恢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恢复
参考文献
[1]苏轶峰.大型机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备份的研究与应用[D].河北:华北电力大学,2007.
[2]张贵贤.终端文件备份与恢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3]王昌旭;许榕生.企业数据备份系统分析与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10).
[4]利用数据存储技术实现数据合理备份_存储子站_存储_IT专家网[EB/OL].[2010-06-29].http://storage.ctocio.com.cn/tips/78/8571578.shtml
[5]美国慷孚系统公司.数据备份应着眼于恢复[N].中国计算机报,200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