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识别制度范文(精选9篇)
患者识别制度 第1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和有创诊
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目前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产科新生儿、入住重症病房及重危病人实施。急诊科病人戴绿色腕带,手术病人戴粉色腕带,临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产科新生儿戴红色腕带。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绝对卧床患者,应有标识在床头;隔离病人床头有黄色标志。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住院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床位医生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在实施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的手段,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件中有所体现。
六、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双方签字,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
七、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录)中有记录。
八、各种有创诊疗、手术当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要“暂停”确认。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件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
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一、手术患者:手术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过敏史;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术式;麻醉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认即将采用的术式。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二、昏迷、神志不清及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三、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由病房护士给新生儿带上腕带,填写母亲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床号、体重;新生儿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新生儿带上腕带,填写母亲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床号;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
患者识别制度 第2篇
一、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姓名、床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四、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五、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六、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七、要求各科室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上的信息,并由陪同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八、“腕带”牌记载患者姓名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九、要求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进入手术室以及处于昏迷状态的所有患者均要佩戴“腕带”表,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表示应准确无误,住院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十一、完善各关节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交接程序与记录。
十二、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一)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对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情绪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姓名、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进入手术间指挥:麻醉医师查对。
麻醉之前:手术医师、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的确认。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陪伴亲属进行查对。
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申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的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要求规范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并入病案保存。
(二)输血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输血科需经二人合度技术学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后进行交叉配血。
病房护士检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学历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三)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识别:对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治疗。1.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取两种方法识别:(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2)患者家属确认。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病人交接登记本中。
3.透析室医务人员双人核对并签字。
(四)ICU患者身份识别:采用“腕带”、“身份证”、“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方法中的两种方法识别。
(五)急诊科、病房、ICU、产房之间的患者身份识别 1.患者由急诊科转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与病人交接登记本中。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交接登记本中。
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产房护士和病房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
(六)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I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转科交接登记记录。
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并签名。
(七)门诊病人使用患者姓名识别,患者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旋转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医院管理实现信息化后,使用患者姓名和就诊卡识别。
患者识别制度 第3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情绪辨别障碍,微表情,微表情训练工具
0 引言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情绪认知能力的受损导致其人际交流技能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Kohler&Martin, 2006) , 然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 通过现有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Bellack et al., 2004) , 而2011年全球各大制药公司由于精神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等宣布退出精神疾病药物的研发 (Cressey, 2011) , 这使得未来更难有希望出现治疗或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新药, 因此需要寻求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非药物治疗和干预的途径。
研究者们探索通过心理治疗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比如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本认知能力 (注意、记忆、执行控制能力) 训练来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 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并不理想, 认知训练只能解释结果中10%-40%的变异 (Horan et al., 2009;Wykes, Huddy, Cellard, Mc Gurk&Czobor, 2011) 。
准确的识别与表达情绪对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十分重要 (Shen, Wu, &Fu, 2012) , 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知觉能力受到严重损害, 影响其社会功能, 导致其人际交流、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工作等受到严重影响 (Kee, Green, Mintz, &Brekke, 2003) 。因此, 需要通过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知觉能力来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 (Roberts&Velligan, 2012) 。
在情绪知觉能力的训练中, 微表情训练工具 (micro-expressions training tool, METT) 是较为成熟的 (Marsh, Luckett, Russell, Coltheart, &Green, 2012) , 已被较多研究情绪知觉训练研究所采用, Shen (2012) 等人采用该范式考察了健康大学生对六种基本情绪表情的知觉能力。所谓微表情, 是指一种无法抑制, 快速出现的反映人们真实情绪体验的表情, 对如此快速而精细的表情的识别, 可以促进人们的表情识别能力 (Matsumoto&Hwang, 2011) 。国外有学者采用微表情训练工具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上做了一些工作, 发现微表情训练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Russell, Green, Simpson&Coltheart, 2008) 。下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的特点以及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表情识别能力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障碍能及情感表达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存在障碍, 与正常人相比, 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人面部表情所反应出来的情绪, 理解他人表情中的正确意义。Sachs (2004) 的究表明,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所有类型的情绪知觉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并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正性情绪, 中性情绪及负性情绪的识别能力有所不同。
同时一些研究 (Martin等, 2005) 也表明,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识别负性情绪表情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不容易感知与识别到他人负性情绪表情, 如愤怒。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正性情绪表情的知觉加工却没有损伤, 在识别正性情绪表情时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这被称为负性情绪表情识别特异性损伤) 。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把一些负性情绪表情理解为正性情绪表情的倾向。Bediou等 (2005) 的研究发现,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正性情绪表情识别任务中的得分与正常被试没有太大差异, 但是在负性情绪识别任务尤其是负性情绪较强烈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被试, 而对于中性情绪表情的识别, 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是错误的将中性情绪判断为正性或负性情绪, 对于中性情绪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Lappanen等 (2006) 对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重复了上述发现。
但Danlei等 (2008) 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应用信号检测论来确定表情识别的能力和反应判断标准, 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恐惧, 悲伤等负性情绪的识别能力高于正常被试, 而对于正性情绪, 如高兴, 其识别能力比正常被试低。另外,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负性情绪的判断标准低于正常被试, 对于正性情绪的识别判断标准高于正常被试,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正性情绪有特异性的损伤, 不容易识别出他人的正性情绪, 而更容易把他人的面部情绪更多地理解为负性情绪。这与Bediou等 (2005) 与Lappanen等 (2006) 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表现出负性情绪表情识别的特异性损伤。然而, 大量的研究还是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部情绪识别能力普遍的低于正常人 (Russell等, 2008)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不仅仅在于精神病性症状的消除。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功能, 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也是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近期有研究开始通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来训练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情识别能力, 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障碍, 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
2 微表情及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
2.1 微表情简介
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非常短暂, 通常在1/25秒至1/5秒之间的快速表情。微表情最早由Haggard及Iaaacs于1966年发现。1969年, Ekman与Friesen也发现了这种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 他们将其称之为微表情 (吴奇, 申寻兵, 傅小兰, 2010) 。早期的微表情识别研究侧重微表情的识别能力的测量, 考察微表情识别与谎言识别的关系, 并制作了微表情的识别训练计算机程序。
2.2 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
微表情训练工具 (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 METT) 分为5个部分, 即前测、训练、练习、复习和后测。前测用来测量使用METT前被试的基线微表情识别能力, 后测测量使用METT训练后被试的微表情识别能力。通过前测和后测的识别能力的对比来检验经过训练后微表情识别能力的提高程度。Ekman的研究表明 (参考吴奇, 等2010) , METT提供训练程序能在1.5小时的短期训练后提高人识别微表情的能力, 后测的成绩能较前测平均提高30%~40%!
鉴于METT可以迅速的提高表情识别能力, Russel等人 (2008) , Swart等人 (2009) 开始将微表情训练工具应用于临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能力训练, 探索MET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的作用。
3 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表情识别能力
2006年, Russell等人率先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情感识别训练 (Emotion Recognition Training) , 希望发现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训练后面部情绪认知障碍能否得到缓解 (Russell等, 2006) 。他们的实验将20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实验组, 另外20名健康被试作为控制组, 同时给这四十名被试实施微表情识别训练, 对比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训练前后面部表情识别成绩, 通过比较这两个成绩来判断被试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为了使训练前后测成绩的对比更加有说服力, 这四十名被试不仅接受了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中的前测和后测, 在训练前和训练后还分别接受了情感匹配测试EMT (Emotion-Matching Task) 作为另一效标, 通过EMT的成绩变化和METT中的成绩变化同时来检测METT的训练效果。METT成绩结果和EMT成绩结果同时表明, 微表情训练工具确实是有效的, 不管是控制组还是实验组, 在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之后面部情绪识别能力都有所提高, 特别是实验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微表情训练之后, 他们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得分与控制组的被试的前测成绩达到了相同的水平, 也就是说在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之后,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达到了健康人未训练时的水平。在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进行训练后, 精神分裂症组的被试面部情绪识别能力即可提高到一个引人注目的程度, 这提示使用微表情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表情识别训练可能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治疗手段。
随后, Russell (2008) 等人对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能力受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采用眼动技术来研究是否眼动轨迹的变化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提高有关。他们选出了4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进行研究, 选取26名患者在积极训练组, 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 另外1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反复暴露组 (无训练, 只看相应情绪图片) , 未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研究者让这所有的40名被试进行情绪识别任务并且记录其在情绪识别过程中的眼动轨迹。在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训练之后, 研究者发现积极训练组的2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能力有所提高, 并且微表情训练工具带来的表情识别成绩提高效果在训练后维持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紧接着在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之后, 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眼动轨迹较反复暴露组的14名被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识别面部表情时, 他们更多地注意到了情绪面孔的特征性区域, 如眼睛、鼻子、嘴巴等表达情绪相对比较丰富的部位。面部情绪识别时眼动轨迹在情感表达的特征性区域的注视数目与情绪识别的准确程度呈正比,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后的眼动轨迹在情感表达的特征性区域的注视数目增多, 这种变化使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情绪识别能力得到提高。一周之后, 在METT训练组和反复暴露组之间的在面部表情识别过程中眼动轨迹中注视面部表情特征性区域的次数差异呈现出减小的趋势, 即微表情识别训练效果一周后开始下降。然而经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后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部的特征区域停留的时间增加这一效果一直持续到一周之后。这一实验结果表明, 微表情训练工具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得到了提高, 其原因是改变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部表情识别过程中的眼动特征, 使眼动轨迹更多、更长时间的停留在情绪面孔的一些特征性区域, 从而使表情的识别能力更加准确。
Pamela等人 (2010) 更加深入的研究了使用微表情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表情识别训练的问题。他们希望了解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第一, 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进行训练后的效果是否能被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到新的情绪面孔识别当中去;第二, 训练后的效果能否持续到一个月之后;第三, 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基线能力是否对训练的效果产生影响, 即患者残存的表情识别基线水平是否能预测表情识别训练的效果水平。他们挑选出36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受试者, 收集这些受试者情绪识别能力和社会功能基线水平, 再给受试者实施微表情识别训练, 在训练结束后给这些受试者进行面部表情识别任务, 任务中使用的面孔有一部分是METT中的面孔, 有一部分面孔未在METT中使用过, 以此来测量这些患者能否把在METT训练中得到的表情识别能力迁移到对新的表情面孔的识别中去。其中有10名患者接受了一个月后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 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情识别训练不仅改善了其对METT中面孔的情绪识别能力, 也改善了患者对新的情绪表情面孔的情绪识别能力。接受训练后的患者对于新的情绪表情面孔的情绪识别能力一直持续到一个月之后。另外, 患者残存的情绪识别基线水平对METT训练的效果有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能力的改善效果受到了患者本身的情绪识别能力基线的影响, 而对新的情绪表情面孔较好的情绪识别能力可以持续到一个月以后。
4 结语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是精神分裂症康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目前采用微表情训练工具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情识别能力进而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当前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提升微表情识别能力可以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后其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得到了提高, 可以达到正常人未受训练前的状态。这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手段。
识别身边的精神病患者 第4篇
个性改变
当一个人有较长时间的个性改变,似乎变了个人时,就值得我们警惕。
本来性格开朗,爱交朋友的人,变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孤僻、不合群;亲友来访时避而不见,与父母妻女也不再像往日一样拉家常;不关心家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别人的关心无动于衷;原本很注意整洁的人变得生活懒散,个人卫生差,居室脏乱,不修边幅。
原本积极上进的人变得不遵守纪律,对工作不负责任,没有进取心,甚至旷工;既往要求上进的学生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注意力涣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无故逃学,学习成绩下降也觉得无所谓,对周围人的劝告不理睬。
无故变得情绪异常低落,整天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不如他人,持续半个月以上不缓解;好独自呆坐,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萎靡不振;情绪变幻莫测,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伤心落泪或勃然大怒;原来性格文静、脾气温和的人变得蛮不讲理,对人没有礼貌,出言粗俗,易发脾气;原本特别内向、不善表现的人变得情绪异常高昂,整日洋洋自得,趾高气扬,爱管闲事,做事有始无终,自命不凡。
无缘无故的紧张、焦虑、惶恐不安、坐卧不宁、害怕有大祸降临之感。
言谈改变
话多:一个平时性格非常内向的人突然变得话特别多,喜形于色;说大话,好与人争执,常做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构思和设想。
话少:平时爱说爱笑的人突然变得沉闷起来,不主动理人,寡言少语;自己明显感觉到记忆困难,反应迟钝。
话乱:与别人交谈或写作时,总使用较生僻的词汇,或总是用词不当、不贴切;在交谈中不能紧扣主题,给人东拉西扯、难以交流的印象;闭门不出,沉浸在冥思苦想之中,所想内容毫无现实意义,与当时的环境也没有任何联系。
话怪:疑心重,对别人的言行特别敏感,认为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针对自己的,听到别人讲话,就怀疑是在议论自己。这种多疑与正常人的多疑不同的是,虽经事实证实不是如此,但患者仍坚信不疑,无法被说服。如认为电视上、广播里、报纸上的内容与自己有关;因感觉同事、邻居,甚至父母、兄弟欲害自己而恐惧不安;认为自己被别人爱上了(其实对方根本就没有这种感觉),常常与对方纠缠不休。若身体有些不适,则怀疑被人用先进仪器控制了,或自认为患了某种不治之症。
举止改变
有的人可出现一些变化无常的兴趣和奇怪的爱好,与以往的习惯不一致,给人一种离奇古怪的印象。例如,经常收集一些无意义的物品,甚至随身携带一些果皮、废纸等,收集一些废物并奉为至宝。
做些莫明其妙、令人费解的动作,可表现为走路姿势怪异,动作呆板重复,无目的性等。例如,某病人走路时,走着走着突然又返回,问其原因,病人也答不出来。还有一病人将皮鞋泡在装满水的洗脸盆里反复洗刷,问其原因,回答说各人有各人的刷鞋方法。
突然出现一些出乎周围人意料、不可理解的行为,例如,没有任何原因,突然决定放弃一份很好的工作,或者突然决定休学或放弃学业。例如,某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良好,突然决定退学,并很快办理退学手续。问其原因,回答说很累,想休息一两年。
沉默不语,面无表情,或呆立、呆坐、双眼发直,独处、不爱交往,或喃喃自语,哭笑无常,令人不解。
动作迟钝,做事丢三落四,刚放下的物品,转身就找不到了。经常忘记许下的诺言或应该完成的任务,工作中常发生差错,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原来勤俭节约的人变得胡乱花钱,过分注重打扮,出手大方,甚至大肆挥霍,不计后果。
有的感觉到自我、他人或外界发生变化,并给予不合理的关注。如有一女病人,感到自己的脸长得不对称,并越来越厉害。她在家里频繁照镜子,并多次到医院要求做矫正手术。虽然医生耐心解释,不需要手术,但病人仍为此而苦恼、惶恐不安,长时间呆坐在镜子面前(窥镜)端详自己的面容。
以上是精神病人发病早期常出现的异常表现。但并不是说有上述表现的人就一定是精神病患者,只不过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要弄清楚出现以上症状是否有原因。如果确实有一定原因,周围人就要多关心、多理解、多支持,帮助他们化解矛盾。如果还不能改善其异常表现,最好及时看精神科医生。
其次,如果无缘无故出现上述表现,且持续存在,一定要由精神科医生决定是继续观察,还是开始治疗。
最后,人们一定要正视问题,切莫讳疾忌医,一厢情愿地把异常表现解释为受刺激、心眼小、想不开等,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酿成大祸。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第5篇
1、为了执行各种查对制度的准确性,在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前应至少使用两种以上的识别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2、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三无病人”、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应使用“腕带”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对语言交流障碍、输血、传染病、药物过敏、进入ICU抢救的危重患者、新生儿和6岁以下的儿童、手术前后患者、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实施腕带标识。转科时、操作前对以上患者要进行腕带查对,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三无病人,以门诊或住院号及腕带进行识别。
3、护士在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前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为患者实施操作前(如执行抽血、口服给药、静脉注射给药、输血等治疗性操作及氧气吸入、吸痰、口腔护理、导尿、灌肠等各项护理操作)必须同时使用床号、姓名对患者进行识别,确认无误后才能实施操作。
4、为患者抽血时,护士必须携带标有条码、患者床号、姓名的采血管到患者床旁查对无误后方可采血。
5、查血型和血的病人必须执行“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严禁多人多采。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及双人查对制度。
6、为患者实施高危有创护理操作前、麻醉前、手术前,执行者要主动与患者沟通,护患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第6篇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
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
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
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
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
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
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一级
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
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
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
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
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腕带标识管理制度规定如下: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医用腕带标识对病人身份进行24 小时随身标识。腕带标识上应标明:病人姓名、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以保证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2、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等,必须核对腕带标识以确定病人身份。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腕带标识;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标识,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腕带标识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患者腕带识别制度 第7篇
1.在重症医学病房(ICU、CCU、SICU、RICU等)、新生儿科(室)、手术室必须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2.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推广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腕带”识别患者身份。4.佩带腕带的具体要求是:
对院前急救病人、手术病人、昏迷病人、无自主行为能力的病人、病情危重病人,在手术室、ICU、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分颜色佩带“腕带”,“腕带”分红、蓝、绿三色,上记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诊断、住院号,带于左腕部,情况特殊时带于四肢其他各部。“腕带”填入的患者识别信息由责任护士填写,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并请患者和或家属核对腕带信息,确保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过敏,血运良好。
红色:用于病情危重病人,所有病危病重病人在告病危、病重时佩带腕带,停时解下,危重病人转科时腕带不解除;
蓝色:用于手术病人,所有手术病人在进入手术室之前佩带腕带,手术回房三天后解除,若术中发生变化,病情危重则加带红色腕带,由麻醉医生完成;
绿色:用于院前急救病人,昏迷病人、无自主行为能力病人,院前急救病人进入医院前佩带绿色腕带,根据病情加带红色的腕带,昏迷病人在清醒后解除,无自主行为能力的病人出院时解除。
不同参保患者的住院身份识别方法 第8篇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所涉及的社会活动范围非常广泛,成为与各参保人员不可分离、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居民基本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商业及工伤等多种医疗保险。
1 健全住院管理制度,加强住院病人管理
1.1 严格住院病人身份识别,防止冒名住院以及将不属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情形的费用纳入结算
首诊医生应认真核对就诊参保人员身份与所持医保证、历是否相符。收治外伤病人时,要在首诊病历上详细记录受伤时间、地点、原因等要素;住院登记处要认真核对住院证姓名、性别、年龄等内容与医保卡所读取的信息是否一致,确认一致的,凭医保卡办理入院登记;病房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要认真核对病人医疗保险证信息,并将医保证历集中保管,以备查用;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医保专管员)要及时进行住院病人访视,医保病人在院期间至少两次到病房核查人员身份及在院情况,并做好记录。
1.2 准确掌握住院指征
不得降低住院标准,将可在门诊或门诊观察治疗的病人收治入院。严禁空挂病床,以住院名义进行各类检查或为慢性病人套取药品。上述情形一经查实,所发生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全额负担。
1.3 准确记载和传输诊疗信息
各定点医疗机构收治医保病人时,应在病案首页、出院记录及医保结算系统中准确记载和录入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规范的病种名称。凡医保结算系统病种名称与出院记录不一致的,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1.4 参保人员住院必须遵守宿床制度,做到在院在床
确因特殊情况需临时离院的,医院应与其签订协议,载明离院时间、返院时间、离院原因等;协议须经主治医师、科主任、病人或其家属签字。参保人员住院期间两次或两次以上无故不在院的,即视为空床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2 常用的身份识别方法
在有不同保险身份的患者住院时为了更好的控制医疗保险费用,降低病人的住院花费及住院时间,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我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科室自2009年12月-2011年9月对不同保险身份的患者进行了保险身份标识,识别方法应用效果较好。方法介绍如下:
2.1 红色价码标签纸标识应用法
患者入院后,管床护士接诊患者的第一时间及时了解患者住院身份,并告知主班护士,主班护士再次核对保险身份无误后及时指导患者及家属办理各医保、农合的相关手续,同时将红色价码标签纸贴于病历夹左上角,注明保险身份(市医保、县医保、县农合及工伤、商业保险)。
2.2 黑板标识应用法
患者入院后,管床护士接诊患者的第一时间及时了解患者住院身份,并告知主班护士,主班护士再次核对保险身份无误后,将黑板的医保、农合的记事栏中写上市医保、县医保、县农合及工伤、商业保险,在不同住院保险的后面写上患者住院床号,使医护在进行黑板交班时就可了解患者的保险身份。主班护士同时写好住院收费袋上的床号及姓名和保险身份(市医保、县医保、县农合及工伤、商业保险),以便将每日清单和各保险出院结算时的相关审批单、检验报告等资料做好保存,便于方便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2.3 床头卡标识应用法
患者入院后,管床护士接诊患者的第一时间及时了解患者住院保险身份,管床护士在填写床头卡时将患者保险身份写上(市医保、县医保、县农合及工伤、商业保险),使医护在床头交班时也可了解患者的保险身份。对于市级医保患者我院还在一览表、病历上进行红色粘贴标识,同时在住院床头卡上也进行红色粘贴标识;居民医保在一览表、病历上进行绿色粘贴标识,同时在住院床头卡上也进行绿色粘贴标识。
3 上述几种身份识别方法的优点
三种标识方法简单易行,经济适用,颜色醒目,有警示作用,适合住院患者入院护理工作流程。由于医生和护士均是轮班制,对患者的住院保险身份并不是很了解,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通过护理标识方法的有形展示,可以让医护人员及时的从不同角度了解患者的保险身份,每日主班和治疗班核对医嘱时将病历和黑板的住院患者保险身份核对清楚,核对无误后主班护士及时更改黑板和更换病历夹红色价码标签纸,护理班护士在核对饮食、护理级别一览表时可核对床头卡,及时准确地进行住院患者保险身份的更改。掌握患者医疗保险信息,为医生给患者用药及确定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和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保险政策的宣传提供了方便,也确保了护士在执行医嘱时更加客观、准确,医护之间做到了相互提醒和沟通。住院患者保险身份标识方法有利于主班护士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可针对性做好自费项目和特殊检查治疗费用的沟通,更好地运用医保政策,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住院满意率,使患者增加对医护的信任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巢爱东.住院医保病人费用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医院,2010年10期.
[2]熊伯芳,迟凤玉,蔡宝英,李惠敏,王秋华.病人身份标识带在临床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年30期.
[3]李小峰,向清平,赵菁.手腕识别标识在特殊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年02期.
[4]丁迎春,汪晖,刘红娟,住院患者对身份识别方式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患者识别制度 第9篇
药物治疗,随访1个月,一般情况好,未再发作胸闷、胸痛。
此ACS患者经过早期识别和诊断,得到了及时、准确的治疗,效果很好。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ACS患者,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识别和处理,采取最佳治疗手段,方能给予及时救治。
早期、正确识别ACS是正确处理的基础。对于ST段抬高型ACS或心肌梗死,诊断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对于识别NSTEACS则要困难得多。临床上,病史询问至关重要。正如本文病例,心肌缺血引起了典型的胸痛,容易引起医生甚至患者的重视,提醒医生及时做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有时,心肌缺血引起其他症状,而没有明显
胸痛表现,则容易被忽略。这些不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心慌、上腹部疼痛、颈部或咽部发紧、牙痛、肩膀及臂痛(尤其是左侧)、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往往与活动、劳累者情绪激动有关,呈发作性,一般经休息数分钟后即可缓解,我们称之为心绞痛等同症状,常被误诊为咽炎、牙髓炎、胃肠炎等,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还有一些患者首先表现为呼吸困难,即急性左心衰的表现,与左主干或前降支近端甚至多支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有关。接诊因上述症状就诊患者时,一定要仔细询问其发病的经过、时间、诱因、缓解方法以及伴随症状等,以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以及年龄、性别等,对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心电图 不仅有助于ACS的诊断,同时也可进行ACS的分型和预后的判断。因此,对疑似ACS患者均应做心电图检查。对于NSTE-ACS,在非发作期心电图可能是正常的,此时应对患者进行留观,动态监测心电图,或者进行发病时与缓解期心电图的对照,判断ST-T的动态演变,这对于诊断ACS有很大意义。
心肌损伤标志物 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cTnI/cTnT,对心肌损伤或坏死识别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对于分型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现在也在用,尤其是CK-MB,但敏感性相对较低。对于NSTE-ACS,如果cTnI/cTnT正常,则应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如果cTnI/cTnT升高≥正常值上线3倍,则考虑NSTE-AMI。由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存在时间窗,因此也需要动态监测。疗方案。由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指征很明确,即在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窗内、条件许可者应尽量考虑12小时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因此,对于NSTE-ACS是否尽早实施PCI,则取决于ACS的危险分层。
目前,NSTE-ACS危险分层常用TIMI评分和GRACE危险评分。这里,我们以GRACE评分(见表1)进行说明。标准为:<85分为低危,85~133分为中危,>133分为高危。
GRACE风险积分>140分的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使一级心肌缺血终点发生率明显降低;GRACE风险积分<140分者,早期介入与延迟介入的一级终点发生率相似。
本文患者按照GRACE评分计算为186分,入院后进行积极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依诺肝素),并建议早期行PCI治疗,但患者及家属因有顾虑而未早期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了其他治疗措施,包括应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药物。虽然加强药物治疗措施,但入院后第4天,患者仍有心绞痛(心肌缺血)发作,提示药物保守治疗难以达到稳定病情的目的,随后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随访,患者无心绞痛发作,进一步支持PCI治疗的必要性。
NSTE-ACS患者的药物治疗包括充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等。根据2011年NSTE-ACS处理指南,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是急性期最主要的药物治疗手段。
1 抗血小板治疗 是NSTE-ACS急性期的一线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及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且维持治疗12个月,无论是否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嚼服阿司匹林150~300 mg负荷剂量,随后每天75~100 mg维持治疗,无不良反应时应长期口服。氯吡格雷应与阿司匹林合用,先给予300 mg负荷剂量口服,随后75 mg/d维持治疗至少1个月,最好12个月,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氯吡格雷至少服用12个月。对明确的NSTE-ACS 并行PCI 的患者,如出血风险较小,则应术前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随后(150 mg/d)治疗6天,再继续给予75 mg/d的剂量维持治疗。
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能降低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发生率。氯吡格雷组获益在所有危险组患者中(高龄、ST段偏移、伴或不伴心肌标志物升高、已行或未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糖尿病)都是一致的,在30天及随后的11个月保持一致,停用氯吡格雷可能会出现反弹。氯吡格雷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增加,但致命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增加。
出血风险低、拟行PCI的NSTE-ACS 患者入院后也可给予普拉格雷(60 mg)。对已接受阿司匹林和一种噻吩吡啶类药物拟行PCI 的高危NSTE-ACS患者(例如cTnI/cTnT增高、糖尿病、ST 段明显压低),出血风险较小时,应考虑上游静脉给予GPⅡb/Ⅲa抑制剂(Ⅱb级推荐,B类证据)。不拟行PCI 的NSTE-ACS患者不应使用阿昔单抗;对缺血
最初可考虑保守治疗,随后的治疗决策(保守或介入治疗)由医生根据病情或患者意愿决定。有其他系统严重合并症的患者(例如肝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癌症)不主张早期介入干预策略(即诊断性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此时,血运重建和合并症的风险可能超过血运重建的益处。急性胸痛但NSTE-ACS 可能性较小、不同意行血运重建的患者,也不推荐早期诊断性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2 治疗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