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价格水平范文(精选9篇)
国内价格水平 第1篇
关键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TVP-VAR,汇率传递,进口价格,消费者价格
一、引言
我国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是稳定物价水平、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以及促进经济增长。传统理论认为, 货币升值是解决贸易顺差同时缓解国内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然而, 80年代以来, 不论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证明汇率对价格的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 因此, 汇率变动不能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 我国的经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目前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汇率对进口价格传递不完全, 并且存在时滞, 汇率变动只有部分反应在进出口价格上。这意味着汇率对国内其他价格的传递同样是不完全的并且存在时滞。汇率传递效应的强弱直接影响国内通胀动态预测和货币政策效果, 因此, 汇率传递是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和利率改革的推进, 通过汇率途径的冲击对国内的影响必然会日益增加, 考虑通货膨胀影响因素时不得不考虑国外冲击。国外的冲击不但会通过国际贸易传导机制和流动性周期传导机制影响国内价格水平, 甚至会影响中国的经济金融稳定, 实证上研究这一课题对政策参考有一定意义。本文第一次采用时变参数的VAR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尽管文章并没有发现汇率传递效应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化, 但是本文使用的方法仍为汇率传递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二、文献综述
1、理论方面
汇率变动直接影响进出口价格。因此, 早期汇率传递理论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研究进口价格传递不完全的原因。微观层面侧重局部均衡分析, 之后强调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NOEM) 框架分析。局部均衡模型最主要的是分析出口商的依市定价行为 (PTM) 。由于市场的不完备, 厂商有按不同市场进行差别定价的市场力量, 随着汇率的变动出口商可以调整成本加成, 导致进口价格不能完全反应汇率的变动。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传递主要通过两方面: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指汇率变动会引起进口价格变动, 而进口价格作为中间投入品和最终消费品的一部分, 其价格变动会直接影响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间接效应则指由于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 本币贬值将导致进口品价格上升, 进而引起本国同类可贸易品的需求增加, 以致国内可贸易品价格上升。汇率对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价格的传递程度依赖两种效应的强弱程度。
2、实证方面
早期的实证研究重点是检验出口商的依市定价行为以及汇率对各产业进口价格或者总体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通常采用单方程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绝大多数研究支持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 并且认为汇率传递存在时滞, 不同国家之间汇率传递效应存在显著差别。Mc Carthy首先使用递归VAR模型, 融入价格传递链因素, 分析了一些工业化国家汇率对国内价格链不同价格的传递效应。许多研究者采用Mc Carthy的方法检验了欧元区或者单个国家的汇率传递效应。这些研究认同汇率传递是不完全的, 并且认为汇率传递率沿价格链有减小趋势。
近年来, 国内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的价格传递效应研究越来越多。卜永祥、毕玉江和朱钟棣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 (ECM) 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的动态机制。刘亚和李伟平等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 (ARDL) 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效应。而最多的是使用VAR模型研究汇率传递效应。这些文章都认同汇率对于国内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 并且存在时滞。传统的VAR模型及SVAR模型虽然避免了单方程模型的内生性问题, 但是, 其参数是固定不变的, 无法反应经济变量的动态演进特征, 可能造成模型估计偏差。本文首次引入时变系数的VAR模型, 检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
三、数据描述
基于Mc Carthy、施建淮等的模型, 本文的实证分析选用了7个变量:世界能源商品价格 (WEI) 、产出缺口 (YGAP) 、货币供应量 (M2)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 (NEER) 、进口价格指数 (IMP)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世界能源价格用来捕捉供给冲击;产出缺口代表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 用来捕捉需求冲击;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 用来捕捉货币冲击;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是双边汇率以贸易为权重的加权和, 以间接标价法表示, 当NEER增加时, 人民币升值;进口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代表国内价格传递链的三个层次。
四、时变参数的VAR模型
要定义TVP-VAR模型, 首先从一个简单的结构VAR模型开始:
其中yt为k×1维列向量观测值, A, F1, …, FS都是k×k维系数矩阵, μt是k×1维结构干扰项。于是式 (1) 可以写为:
本文数据处理使用的软件为Matlab_R2012b, 模型计算使用Jouchi Nakajima的TVP-VAR软件包。根据Nakajima (2009) 标准选择滞后期为1, 截距项为非时变参数。
五、汇率传递效应的实证结果
名义有效汇率冲击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名义有效汇率冲击与滞后各期进口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 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 国内价格水平下降。在传递程度方面, 自1996年1季度至2013年4季度, 人民币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和生产者价格的传递效应具有统计显著性, 但是对消费者价格的解释力非常小。对进口价格来说, 1个百分点的汇率冲击最多引起进口价格指数0.015个百分点的变化;对生产者价格来说, 最多引起0.008个百分点的变化;对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说, 最多引起0.003个百分点的变化。沿着价格传递链, 汇率传递效应是递减的。汇率变动首先影响的是进口价格, 汇率变动没有完全传递到进口价格上。进口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归因于汇率冲击, 而消费者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是货币供给冲击造成的。无论短期或者长期, 汇率传递效应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
其它冲击的脉冲响应。世界能源价格冲击对进口价格和生产者价格产生正向冲击, 但是对消费者价格解释力较弱。货币冲击是国内价格水平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能够解释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以及消费者价格的短期波动。并且货币供应量冲击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力要强于名义汇率和进口价格波动, 是导致消费者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出缺口代表的需求冲击对国内价格的短期影响较弱。货币供给冲击是国内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货币供给正向的影响国内价格水平, 价格响应呈现先递增后削弱的态势。世界能源价格 (WEI) 冲击对进口价格和生产者价格产生正向冲击, 产出缺口代表的需求冲击对国内价格的短期影响较弱, 二者都不是导致国内价格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
六、结论
本文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通过建立时变参数VAR模型, 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世界能源价格、货币供给、产出缺口、进口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7个变量纳入VAR模型,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自1996年1季度至2013年4季度, 人民币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和生产者价格的传递效应具有统计显著性, 但是对消费者价格的解释力非常小。对进口价格来说, 1个百分点的汇率冲击最多引起进口价格指数0.015个百分点的变化;对生产者价格来说, 最多引起0.008个百分点的变化;对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说, 最多引起0.003个百分点的变化。总的来说,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 传递存在时滞, 并且沿着价格链传递效应有下降趋势。
基于以上结论, 可以得出一些启示:不能期望基于“支出转换效应”来纠正贸易收支失衡问题。由于汇率传递不完全, 支出转换效应失灵, 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能解决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汇率对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效应非常小, 从治理通胀角度来说, 没有必要盯住汇率变动。但是货币当局需要关注汇率变动以及能源价格冲击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影响, 防范供给冲击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时, 防范“利率—汇率”流动性周期传导冲击。
参考文献
[1]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2006 (7) .
[2]卜永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01 (3) .
[3]马红霞: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的新特点[J].经济参考报, 2009 (4) .
[4]马红霞、张朋:汇率传递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 2009 (2) .
[5]施建淮、傅雄广:汇率传递理论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 2010 (5) .
[6]周杰琦: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J].统计研究, 2010 (8) .
国内猪肉价格上涨等 第2篇
第一季度国内市场猪肉产品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种上涨势头将会持续至第二季度。上涨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猪价格上涨,产区涨幅大于销区。2.猪肉价格上涨,涨幅低于生猪。
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需求拉动。“两节”期间猪肉消费量增加,价格上扬,1月下旬,国内部分地区暴发禽流感之后,各地对动物及其产品实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使输入的活猪和猪肉数量锐减。与此同时,禽类消费量减少,猪、牛、羊肉消费量增加,刺激了猪肉价格的攀升;二是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的带动。受粮食减产的影响,自去年9月以来,玉米,豆粕等猪用饲料原料价格全面上扬,使养猪成本提高,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北京 李景)
荔枝上市动态与行情
五月中旬仍以海南荔枝上市交易为主,品种以三月红为多,市场交易有10公斤装的泡沫箱装,亦有20 ~ 30公斤装的纸箱、竹筐装。除三月红荔枝之外,还有部分海南妃子笑、白糖罂荔枝。
近日荔枝的行情比五月上旬价格有所下滑,三月红从五月上旬的8.00元/公斤 ~ 9.00元/公斤下滑至现时的4.00元/公斤 ~ 5.00元/公斤。妃子笑从18.00元/公斤 ~ 20.00元/公斤下滑至现时的11.00元/公斤 ~ 13.00元/公斤,白糖罂从22.00元/公斤 ~ 24.00元/公斤下滑至14.00元/公斤 ~ 16.00元/公斤,交易价下滑30% ~ 40%。据有关信息反馈,今年无论早熟荔枝或迟熟荔枝获丰产,预计今年荔枝的价格上下浮动会比较大。(东莞果蔬副食中心提供)
饲料价格涨跌不一
1.育肥猪饲料高价位小幅波动。每公斤价格在1.74 ~ 1.78元之间。
2. 肉、蛋、鸡配合饲料价格先降后升,肉鸡饲料价格比蛋鸡每公斤高0.19元。肉鸡饲料平均价格为2.04元,蛋鸡饲料为1.85元,均比去年同期高12%以上。
3.饲料原料中玉米价格走高,销区价格波动较大,产区稳中有升,价格为1155元/吨;豆粕价格也上涨,平均出厂价格为2930元/吨;鱼粉价格先稳后升,平均价格为5610元/吨。
影响国内玉米价格的因素简析 第3篇
此外, 在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上, 中央政治局为明年经济工作定调, 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而在宽松的经济政策维持不变的环境下, 通涨预期将有所增强。
1 临储玉米东北地区即将停拍成交继续转佳
国家将暂停东北地区临储玉米拍卖, 继续投放南方地区的跨省移库玉米。受此影响, 为了能够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和必要的库存, 在临储玉米比新玉米略有价格优势下, 东北用粮企业积极参与竞价拍卖, 因而, 成交率大幅提高。南方销区, 市场可流通的玉米较为稀少, 粮源紧缺, 多数地区玉米价格超过了2 000元/t。最近, 北方将再次遭受寒流影响, 运输困难问题或将继续困扰粮食市场流通问题。因而, 国家加大了南方地区临储玉米的拍卖力度, 且饲料企业也纷纷参与竞价拍卖中, 其成交率与成交均价均创新高。
2 生猪养殖市场前景明亮
相关机构发布的当周“饲料市场趋势指数”继续上涨。其中乳猪饲料市场需求趋势指数为51.4, 比去年同期指数45.7上升5.7, 比前期指数上升1.4, 市场对乳猪饲料需求的看法比较乐观。能繁母猪存栏量较多, 且在生猪存栏量的比重同比增加, 仔猪市场供应得到保障, 乳猪饲料需求缓慢上升的可能性较大;成猪饲料市场需求趋势指数为52.8, 比去年同期指数51.1上升1.7, 比前期指数上升0.6, 市场对成猪饲料需求的看法比较乐观。生猪存栏数量较大, 尤其是传统的南方生猪养殖地区生猪存栏量同比均明显增加, 这对饲料需求形成有力支撑, 且旺盛的饲料需求将一直维持到春节左右。
3 收储政策尘埃落定
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称, 今年玉米 (国标三等, 下同) 临时收储价格为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1.52元/kg、吉林省1.50元/kg、黑龙江省1.48元/kg。收储期限为2009年12月1日~2010年4月30日;此外, 鼓励南方饲料消费大省积极到东北产区采购玉米。上海、江苏、广东、福建等16省 (区、市) 的地方储备粮公司和饲料加工企业在2009年12月1日~2010年4月30日;按不低于临时收储价格收购, 并于2010年6月30日前运到本省的玉米, 中央财政将根据实际到货数量给予0.07元/kg的一次性费用补贴;中央直属粮食企业享受同等补贴政策。政策中所提到的收储价格与之前所传闻的收储价格相同, 因而, 市场对此反应不是特别强烈;此外, 政策发布当日, 周边环境也没有有效配合。由于今年收购主体放开, 种粮农民惜售加强, 如果企业按照1 500元的平均收购价进行采购, 预计很难采购到粮食。因而, 企业只有把国家给予的补贴加到采购价上, 才能保证采购工作顺利进行。
4 美玉米继续围绕4 美元盘整
当CBOT玉米期价站在4美元上方后, 展开了调整, 其主要原因是呕吐毒素继续影响玉米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 进口国开始采购小麦进行饲料需求的替代。利好的便是, 今年美国玉米收割进度明显慢与以往平均水平, 截止末美国玉米收割进度为68%, 而5年均水平是94%;此外, 美元依然处于贬值通道, 这也对美玉米期价带来一定支撑。
综上所述, 虽然最近期货市场表现得极其不平静, 但主要是受股市大幅下挫的影响, 但经济复苏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因而, 商品期货价格走低只是暂时的调整, 且农产品的金融属性远远低于工业品, 其所受影响较为有限。而政策面上, 收储政策终于落实, 政策处于中性。基本面上, 年前国内玉米需求将保持旺盛, 而农民卖粮并不积极, 这加大了连玉米期价走强的可能性。具体操作上, 1 770以下趋势多单加码进入。吉
(新闻来源:东北饲料信息)
国产鱼粉跟随进口鱼粉价格大幅上涨
近期, 国内沿海捕鱼情况欠佳, 大幅制约了国产鱼粉厂家的开工率, 使得国产鱼粉供应较为有限, 而在进口鱼粉价格飙升下, 不少饲料企业对过长鱼粉的询盘意愿进一步增加, 造成了国产鱼粉供不应求的局面, 厂家惜售心态一路增强, 并推动国产鱼粉价格继续上涨, 北方地区不通品质的过长鱼粉涨幅在400~700元/t, 南方地区国产鱼粉的涨幅在100元/t, 以山东石岛地区为例, 目前当地62%蛋白TVN120以内脱脂国产鱼粉报价在10 500元/t, 较前期上涨700元/t。吉
价格奇高的国内微整形 第4篇
兴起:来源于欧美近几年流行
“微整形”概念来源于欧美国家,近几年日渐流行。就概念而言,它是以形态学改变为基础,利用高科技的医疗技术,以微小创伤的方式,短时间就达到美容效果和年轻化的一门科学。
狭义的微整形包括注射美容、美塑治疗、中医美容和光电美容,广义的微整形包括微创手术。也就是说有伤口或微小伤口,创伤微小,恢复期短,见效快,安全性高。可以在周末接受治疗,周一就可恢复工作。
与传统的整形手术结果不同,微整形的手术结果往往追求更加和谐的面部搭配。整形医师对整形者面部进行多项手术,有时一个面部可实行上百例精细的小手术,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像大型整形手术一般明显看出整形的效果,但是面部整体的和谐度有所上升。这和实际得到的手术效果并不矛盾,有时细微的变化累积多了效果便愈加明显。
现状:广深超140家整形机构
微整形近几年在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越来越流行,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从事微整形(整形)的医疗机构已超过80家,其中大部分为大型综合医院开设的三级医院美容科室,独立开设的民营美容医院已超过30家。
相比较而言,深圳的整形医疗机构数量略少,目前有超过60家整形医疗机构。但构成有所不同的是,深圳超过30家整形医疗机构为独立开设,而大型综合医院开设的美容科室不多。
整形行业的兴起,使得从业人数急剧增加。2012年6月,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成立,据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省整形美容行业发展迅猛,整形手术案例数量在逐年猛速增长,整形美容外科从业人员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3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数以万计。
天价微整形
微整形作为一种速效、健康美容的朝阳行业,其行业现状如何?
近日,笔者来到一家医疗美容医院,发现该医院外观并不起眼,但走进后让人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装修极为讲究。见有顾客上门,该院前台立即通知了接诊医生接待笔者。由于笔者只是提出了一个大概的整形方向,所提要求较为分散,该医生在初步观察笔者脸型后,就建议笔者可以适当做一些瘦脸和隆鼻的项目。笔者随后询问了部分项目价格,从该医生提供的价目表上,笔者看到了多达十几项的美容项目,价格都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其中,该医生推荐的瘦脸项目为8000元/针,而整体瘦脸价格在1万元到3万元不等。“除了瘦脸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你的脸型,针对鼻子的细节,从鼻梁、鼻尖、鼻骨、鼻小柱等方面进行修饰,可以显得更加的小巧可爱。”该医生表示,综合隆鼻项目价格与瘦脸差不多,最低价格5000元,高的可达到2万元,要看具体情况定价。笔者了解到,这其中部分项目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有些还需要分期进行。
微整形行业处于高价怪圈
动辄一两万元,高则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是什么原因导致微整形价格如此居高不下?是医院成本价格过高还是一味追求暴利?近日,笔者专访了广美整形美容医院刘院长,刘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微整形项目价格居高不下,原材料成本过高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高收费已经成了中国微整形美容机构一个走不出也不愿走出的怪圈。
刘院长称,微整形起源于国外,国内起步时间较晚。“所以微整形项目的大部分材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在一方面导致国内的微整形机构增加了相当大的成本。”据刘院长称,广美整形美容医院很早之前就在计划启动一系列活动,以对这一现象说不。“哪怕是亏本来做这件事,我们也愿意尝试。微整形作为一个适合大众消费的美容方式,希望微整形行业价格回归理性,走出价格怪圈。”
焦点:国内微整形价格是欧美数倍之多
“其实微整形价格不应该这么高,它在国外是大众都能接受的美容品,人们做微整形的现象十分普遍。”广美整形美容医院刘院长举例称,“比如玻尿酸,按人民币来算,在欧美的价格是2500元/ml左右,在韩国是5000元/ml,而到了中国就变成了8000元/ml,甚至更高。”刘院长表示,玻尿酸主要用于注射除皱、五官塑形、填充凹陷等项目,是微整形项目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因此单从这一项目看中国消费者就要比韩国和欧美消费者多支付数倍的价格。
“更夸张的是肉毒毒素,欧美等地的价格都是2000元左右,而到了国内就变成了8000元到1万元,是前者价格的5倍。”刘院长称,原材料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是国外供应商的“狮子大开口”。“因为相当一部分技术和材料垄断在相对集中的几家供应商手中,价格由对方把控,他开出多少价你就必须付多少钱。”刘院长称:“正是因为原材料价格过高,有些医院为了获得巨额的利润,就把项目价格开得更高,直接数倍的增长。而当这一现象成为普遍现象时,一些良心机构因为力不从心,也只能选择随波逐流。”
(摘自《新快报》 本文作者: 邓琪)
后期国内豆油市场价格难言上涨 第5篇
截至2008年11月28日, 黑龙江地区四级豆油集中出厂报价在7000~7100元/t, 当地一级豆油报在7500~7600元/t, 分别较周四持平, 市场交投氛围淡静, 有传言称东北油厂采购进口大豆。吉林地区四级豆油报价在7050元/t, 三级豆油报价在7150元/t, 一级豆油报价在7300元/t, 平稳, 市场人气低迷, 工厂报价偏高。天津地区四级豆油报在6900元/t, 当地一级豆油报价在7150~7200元/t, 保持稳定, 精炼厂挂牌报价偏高, 货源偏紧。广东地区四级豆油集中出厂报价在6600元/t左右, 一级豆油报价在7000~7050元/t (工厂上午挂牌报价7100元/t最高) , 工厂出货可议价。
在美国经济未出现实质性好转之前, 全球证券市场、商品期货进入宽幅振荡阶段, 由于海外原油、大豆包括植物油期价的短线走势彷徨, 未能给予国内豆油市场更为有力的反弹提振。鉴于进口大豆后期到港趋增、成本集中下降, 以及买家投机性囤货的意愿日趋降温, 预计后期我国豆油价格水平仍能言突破性的上涨。其具体原因概要分析如下:
其一, 国际商品价格近期振荡加剧, 国内豆油市场再现“过山车”行情。
近两个月来, 纽约商品交易所 (NYMEX) 原油、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CBOT) 豆类两大商品期货市场可谓振荡频繁, 主要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向危机转变的黯淡前景, 造成商品市场投机“热钱”的做市信心明显降温, 这也促使国内三大植物油期货盘面陷入彷徨。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美元汇率近日再度走软, 加上美国道琼斯股指再次重返8000点心理关口, NYMEX原油主力0901合约坚守50美元/桶, 而CBOT大豆、豆油主力0901合约也分别固守60日移动均线, 这也带动大商所 (DCE) 豆油和棕榈油、郑交所 (CZCE) 菜籽油三大植物油期货本周筑底徘徊。
不过, 近期世界各国连续公布的经济数据疲软, 包括中国在内的政府依旧担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困境, 这对商品市场投机与投资心态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另外, 欧洲经济的下滑, 中国央行的大幅降息, 有可能造成美元在国际汇市中的走势更趋波动性, 仍应注意防范风险偏好所引发的商品价格振荡。就2008年11月整个月份而言, 国产四进豆油出厂均价为6876元/t, 虽然较10月底上涨了216元/t, 但远低于11月创下的近两个月新高7155元/t。
其二, 节前投机商囤货行为日渐理性, 工厂备货期间豆油价格仍趋横盘运行。
国内种子价格应与国际接轨 第6篇
20世纪50至70年代, 中国的种子主要是统购统销和“串换”, 因为与粮食统购统销密切相关, “市场”曾是忌口。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基本是以新品种种子“无偿使用”或最低成本价为特征的萌芽时期的种子市场,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的种子价格明显偏低。例如玉米种子, 中国种子价格仅是美国的15%, 即使在亩播量是美国两倍多的情况下, 用种量成本仅相当于美国的1/3。可以预见, 在市场化的推动下, 育种投入将由国家转向企业。在种子市场逐步完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的前提下, 制种成本加大, 营销费用增加, 种子价格必然向其真实价值回归, 上扬不可避免。根据供种企业、客户和竞争对手 (含市场环境) 三者依存关系, 在市场导向、价值导向和政策导向的作用下, 合理地制定种子价格必将成为国内种子价格的大势所趋。
总的来说, 当前种子市场竞争具有双重性, 即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并存。从供需双方整体状况看, 具有完全市场的特性;从特定品种供应看, 又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由于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有竞争力的品种, 一个品种独家垄断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因此, 目前部分种子价格上扬主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不完全是品种垄断性造成。从种子消费群体看, 全国3亿多农户消费行为分散, 好品种的推广也有难度。从种子科技含量看, 市场同质化品种较多, 大部分品种不具有垄断经营的能力, 只有少数拥有产权品种的企业在经营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然而, 由于种子市场有很多品牌品种, 企业只能依靠“差异化”服务来提高竞争力。种子市场的需求总量是一定的, 任何一个优秀品种的拥有者在定价时都不得不考虑其他企业新品种的竞争力。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种子价格不断上扬, 国家相关部门应采取主动、可控、推进的种子管理策略, 从政策上和环境上创造条件, 使种子价格持续稳步走高。主要应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扶持和促进种子企业之间的联合, 组建现代化种业集团, 创造条件引进资本, 迅速发展壮大。
第二、把育种研发的重点转移到企业中。国家应调整有关育种科研的投资方向, 加强种子企业的品种选育、开发等应用研究工作, 把企业建成育种创新的主体。
第三、加强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为资本进入种业提供社会化保障, 也为种子企业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第四、创建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将最终决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种子价格。
国内玉米市场价格行情蓄势待发 第7篇
1 南方饲料企业采购东北玉米补贴政策得到证实
据市场消息称, 前期关于南方饲料省份到东北采购新产玉米补贴减半的消息 (35元/t) , 目前已经得到证实, 中储粮、中粮、中纺、华粮物流等中央企业均同等享受采购补贴, 享受收购补贴截止期限为2011年4月30日。受东北降雪玉米收购数量减少以及南方企业采购东北玉米可享受35元/t补贴的刺激, 眼下东北港口玉米价格略有走强。截至目前, 东北三个港口的玉米收购价约在2 010~2 020元/t, 到港成本普遍在2 020~2 030元/t, 主流平舱价在2 060~2 070元/t, 均较前期上涨10~20元/t。
2 国外机构预测中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玉米进口国
据荷兰合作银行分析师称, 未来五年内中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 玉米进口量可能从2010年的130万t增至2 500万t, 到2020年可能达到6 000万t (而此前有国外机构曾预测, 至2015年, 中国玉米进口数量可能超过1 000万t的水平) ,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生猪和鸡肉产量的提高。据分析师称, 未来十年内全球饲粮价格看好, 同时乙醇行业的玉米需求旺盛, 也可能导致全球供应吃紧。据美国农业部称, 2009/10年度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 进口量达到了1 600万t。
3 外围市场利好, 大连玉米期货价格出现反弹
受12月下旬CBOT玉米及小麦价格上涨影响, 大连玉米期货主力合约C1109振荡上行, 除前期收阴线外, 其他皆为阳线, 期价重心上移。C1109合约12月下旬开盘价2 290元/t, 收于2 312元/t, 周比上涨32元/t, 涨幅1.4%, 持仓量增至334 670手。12月下旬, DCE玉米期价继续上行, C1109合约期价收于2 344元/t, 上涨26元/t。虽然央行于12月10日晚间发布消息, 决定从12月20日起, 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在短期内会对国内商品市场产生利空影响。但考虑到此前DCE玉米期价下跌较快, 而市场供需基本面依然利好, 加上国内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且全球货币充斥, 这些因素都会对玉米后市的进一步上涨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 近期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在连续进一个月的回落后企稳, 由于价格小幅走弱, 农民惜售心里增强, 多数地区收购量不佳, 价格逐渐趋于平稳, 且部分地区受天气以及收购量减少的影响而出现反弹, 这对于目前的期货市场来说具有一定支持作用, 后期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有望蓄势待涨。
7月份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加速回升 第8篇
从各月环比及定比 (与2000年12月比) 价格变化情况看, 从去年12月份至今年3月份, 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维持低位震荡, 进入二季度后市场出现转折点, 价格摆脱了自去年8月份以来持续下跌和低迷不振的状况, 呈现出持续回升的走势。
7 月份, 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黑色金属类产品价格持续快速上扬, 环比价格升幅达到4.1%, 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1个百分点;二是有色金属价格维持大幅上升行情, 本月环比上升3.4%, 对总体价格上升贡献了0.26个点;三是化工产品价格由降转升, 本月环比小幅回升1.1%;四是成品油价格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国内上调销售价格等因素作用下大幅上涨, 本月环比价格升幅高达5.7%;五是煤炭市场价格维持旺季不旺的行情, 继6月份出现小幅回调后, 本月环比价格继续下降2%;六是建材及木材产品价格基本维持平稳行情。
钢材价格呈升幅逐渐加快
今年上半年, 钢材市场价格走势一波三折, 从年初的强劲反弹到一季度的大幅回落, 再从4月份开始上涨, 至今已经持续了十多周。其价格上涨主要得益于国内基础建设、房地产、家电、汽车等刺激内需的政策措施效果正逐渐显现。二季度,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工, 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也陆续展开。进入第三季度, 建筑业需求也开始释放,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措施出台, 更是进一步刺激了国内钢材需求。其次就是各大钢厂对市场预期看好, 纷纷频繁大幅上调出厂价格。7月份国内主要钢材品种呈现普涨局面, 主要钢材品种的价格更是创出了今年以来的新高。
总体上看, 国内钢市价格已经完全进入了上行通道, 总体价格水平继5、6月份上涨以来, 继续上涨并且呈现升幅加快趋势。7月钢材环比价格上升4.2%;由于去年7、8月份正值我国钢材价格高涨之时, 所以同比价格仍下降35%;定比价格上升24.7%。1~7月份, 累计同比价格下降30.5%。监测的主要钢材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其中, 硅钢片、线材、薄板、中板、型材等价格上涨明显, 环比价格在6月份上升的基础上, 7月份又分别上升9.9%、5.6%、5.5%、4.5%、3.4%。
三季度由于国庆阅兵的需要, 运输环节异常紧张, 国内钢材资源的流动性受限, 加之原材料涨价和钢厂提价的惯性上涨, 导致短期内钢材市场走势还将维持涨势, 但是四季度的钢材价格走势不容乐观, 如果下游需求还没真正释放, 钢材市场价格将得不到有效支撑。而且随着目前钢厂生产利润的加大, 产能释放的自控性减弱, 过剩的产能和迟迟不能释放的下游需求必然导致市场价格出现滞涨现象, 库存增加, 同时铁矿石谈判正式结果的公布, 出口的持续萎缩, 都将可能带来市场价格的回调。
有色金属继续明显攀升
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好于预期, 增加了市场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信心, 伦敦市场基本金属价格普遍上涨, 其中铜价和铝价均触及今年以来最高点。同时, 由于我国有色金属市场需求旺盛, 再加上经合组织国家需求逐渐恢复, 致使近期国内有色金属价格持续攀升。
7 月份, 主要有色金属价格继续6月份的上涨势头, 月环比价格上升3.4%;同比价格下降26.6%;1~7月份, 累计同比下降37.2%, 累计与年初相比上升幅度达到22.5%。
监测的主要有色金属品种中, 铜、铝、铅、锌、锡、镍, 7月份环比价格分别上升5.9%、2.9%、1.9%、0.8%、0.1%和9%;同比价格分别下降32.8%、26.4%、22.7%、13.8%、32.5%和22.6%;1~7月份累计同比价格分别下降44.2%、31.4%、36.7%、34.5%、33.6%和54.3%。同比价格降幅均呈逐渐缩小趋势。
三季度是有色金属的传统消费淡季, 但考虑到海外需求以及国内房地产和汽车行业需求的攀升, 都将给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市场回暖带来较好的预期。
化工产品价格由降转升
经济预期向好, 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销售开始回升, 拉动国内上游化工产品的需求的增加, 近期部分产品需求不振局面有较大改观, 化工产品价格企稳或回升的品种开始增多。另外,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好转, 下半年石油价格有望继续反弹, 从而推动其他基础化工产品价格上涨。7月份, 国内化工产品价格环比上升1.1%;同比价格下降32.6%。1~7月份, 化工产品累计同比价格下降28.9%, 累计平均价格比去年12月份上升6.6%。
从7月份主要品种变化情况看, 一是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价格持续上升, 环比分别上升0.7%, 1.4%;同比分别下降44.6%和28.1%。二是塑料原料呈现普遍上升行情, 其中聚苯乙烯环比升幅达到4.1%, 聚酯切片环比上升3.9%, 其他品种也有1~2个百分点的升幅。三是醇酸类和芳烃类产品价格升降并存, 其中, 纯苯、甲苯、苯乙烯等环比价格分别上涨9.7%、7.2%和5.6%;正丁醇、乙二醇和异丁醇环比价格分别上涨5.4%、6.8%和4.6%。四是“三酸两碱”等无机化工产品价格呈现持续下滑和降幅趋缓的走势, 其中, 硫酸价格7月份环比下降2.3%, 同比下降达47.4%;纯碱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1.3%和26.6%;烧碱分别下降5.9%和9.4%。
煤炭价格继续小幅回调
连续三个月上涨的煤价, 导致煤炭业“限产保价”策略全面松动。随着山西、河南等地煤矿纷纷复工复产, 受产能继续释放带来的高库存压力影响, 同时进口急剧大幅增加, 而需求相对平稳, 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逐渐增大, 煤价在进入“迎峰度夏”的需求旺季却出现了连续小幅下滑。
7 月份市场价格继续小幅回调, 环比与同比分别下降2.1%和42.5%;1~7月份累计同比下降21.3%。其中, 烟煤分别下降1.9%和41.4%, 无烟煤分别下降2.4%和42%;1~7月份累计同比分别下降21.1%和22.1%。
澳大利亚动力煤价由6月上旬之后一直在70美元/吨上方运行, 至7月底为73.9美元/吨, 同时国际海运费也明显上升。考虑海运费和税收因素, 目前国际煤价已经高于国内煤价。随着亚太地区经济预期趋好, 后期国际煤价将继续回升, 从而对国内煤价走势形成支持, 这都是影响国内煤价的有利因素。但还要注意到, 进口资源大增, 市场供大于求以及需求相对疲软等不利因素。综合考虑, 7~9月份煤炭市场不会出现往年夏季的煤炭货紧价扬的紧缺供需态势。煤炭供给仍然保持相对宽松的均衡态势, 价格维持平稳小幅波动。受国家政策影响, 国庆节前山西, 内蒙等产煤大省的地方煤矿大量复产可能性不大, 但如果小煤矿都集中在国庆节后复产, 预计市场煤价在国庆过后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 煤炭价格在这一轮下行通道的整理就要到今年冬季用煤高峰期到来时才有望结束。
成品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美国巨额财政赤字等因素对美元汇率形成打压再加上美国股市走强, 导致包括原油价格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被推高。
在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涨的背景下, 国家发改委在6月1日和6月30日两次上调了成品油价格, 两次调价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格已累计上涨了1000元/吨, 虽然在7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又宣布每吨降低220元, 仍然导致7月份成品油环比价格上涨5.7%;同比价格下降13.7%;1~7月份累计同比下降16.1%。在监测的主要品种中, 7月份汽油、柴油和燃料油环比价格分别上涨5.3%、7.2%和2.6%;同比分别下降17.4%、3.5%和29.9%。
建材及木材产品价格大体平稳
7 月份, 国内木材产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 月环比价格上升0.02%, 同比价格上升1.7%、累计同比价格上升2.1%;建材产品中由于水泥市场供大于求同时处于传统消费淡季, 价格回落, 导致建材产品总体价格水平月环比和同比价格分别下降0.6%和2.3%, 1~7月份累计同比小幅上升0.1%。
国内外粮食期货价格动态关系研究 第9篇
长期以来,粮食安全一直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粮食价格的频繁剧烈波动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监控全球潜在粮食安全重要指标的粮食价格指数( FFPI) 数据显示: 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指数显著上升,达到201. 4; 2011年至2013年农产品价格指数更是处于相对高位,分别到达230. 1、213. 4和210. 5。从农产品贸易来看,2001年至2012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量从279亿美元增至1 557亿美元,进口依存度从6. 2% 升至12. 9% 。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期、资源限制和环境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将进一步增加粮食价格波动,全球粮食价格波动将不再是暂时现象,而是全球市场一种新的趋势。期货价格作为反映未来价格信息的权威性指标,为研究国内外粮食期货价格动态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外学者早期对期货价格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从线性特征进行分析。例如,Tse和Booth( 1995) 的研究发现美国国债期货价格和欧洲美元期货价格 之间存在 协整关系; Booth和Ciner( 1997) 考察了东京谷物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 Kumar和Pandey ( 2011) 从波动率溢出和收益率溢出角度分析了九种印度商品期货与国外期货市场之间的联系。
由于线性协整系统假设对正值或负值偏离的修正相同,该模型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如菜单成本的出现、市场势力都会导致偏离值的非对称性( Levy等,1997) 。Balke和Fomby ( 1997) 指出,由于固定调整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并非总会导致价格在每一期均以线性形式向长期均衡方向移动,只有当偏离均衡幅度超过一定阀值时,调整的收益超过成本,经济主体的行为才会促使系统回归均衡。因此,近年来价格传递非线性特征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主流。而在期货市场研究领域,有关价格传递非线性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货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上。Bekiros和Diks ( 2008)考察了原油现货和期货价格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的格兰杰原因; Mamatzakis和Remoundos ( 2011)使用阀值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Brent原油期货和现货价格的非线性关系,发现期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和阀值效 应; Beckmann和Czudaj( 2014) 利用了非线性平滑转换的方法研究了七种当月和次月到期交割的期货价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线性分析方法忽略了现货溢价和期货溢价机制转换中的动态性,而期货溢价机制中的期货价差预测力相对较强。
我国学者对期货价格间关系的研究主要从线性角度进行 了实证分 析。如华仁海 和陈百助( 2004) 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技术,研究了国内和国际期货市场的铜、铝、大豆和小麦的期货价格 之间的动 态关系; 夏天和程 细玉( 2006) 等采用VAR模型、VECM模型、协整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等传统技术手法对国内外单一品种粮食期货价格之间线性传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皆认为大连商品交易所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和玉米的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小麦期货不存在协整关系。与上述线性角度的研究不同,邵燕敏和汪寿阳 ( 2012) 利用两状态的门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中国与国际有色金属期货价格在不同状态下的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动态调整机制。
上述研究文献主要有两个特点,即国外学者对跨市场期货价格之间的非线性动态传递研究较少,而国内学者早期主要采用传统的线性分析方法考察粮食期货价格传递关系。然而,我国粮食期货市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所处的经济环境有较大的变化,这将导致粮食期货价格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很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国内外粮食期货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 同时,粮食进出口政策等政府规制的放松,使得跨市场套利成为可能,而汇率、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等导致的交易成本可能使无风险套利区间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如果忽视经济结构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变动,采用以结构不变等为前提的线性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与国际粮食期货价格之间的关系,所揭示的经济意义可能是错误的。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取了2009 -2013年大豆、小麦、玉米和稻谷四种代表性的粮食期货价格时间序列数据,使用阀值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TVECM) 对国内外粮食期货价格间非线性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数据与模型构建
( 一) 数据选取与说明
为了能够全面反映国内外粮食期货价格之间的关联性,本文选取在大连商品交易所 ( 以下简称大商所DCE) 和郑州商品交易所 ( 以下简称郑商所ZCE) 上市交易的大豆、玉米、小麦和粳稻四类具有代表性的粮食品种。国外粮食期货品种选择国际上公认的全球交易规模最大、价格最具权威性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 ( 以下简称芝商所 ( CME) )1上市的对应粮食期货品种。由于相近品种在同一时间段对宏观经济变动的反应相似,且为排除2008年前后由于国内外市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结构性突变,便于对四种粮食期货品种做横向比较,本文的研究数据时间跨度均为2009年4月20日至2013年12月31日。数据来自Wind金融终端数据库的主力合约日收盘价数据。
具体而言,大商所上市的黄大豆期货合约分为黄大豆1号和黄大豆2号,考虑黄大豆1号合约交易比2号合约更为活跃,因此本文选择黄大豆1号; 玉米期货品种选择大商所黄玉米期货; 小麦期货合约在郑商所上市,包括硬白小麦 ( 以下简称普麦 ( PM) ) 和优质强筋小麦 ( 以下简称强麦( QM) )2,考虑到强麦品种一等交割品可以与国际接轨,且随着我国进出口量的增加、外盘对强麦的影响比较大等实际情况,本文选取强麦期货合约。在郑商所上市的稻谷类期货品种包括早籼稻和粳稻,而粳稻于2013年11月上市,样本数据不足,且CBOT稻谷期货合约标的为籼稻谷,根据合约相近原则,本文选取郑商所早籼稻期货合约与CBOT稻谷期货合约配对分析3。
由于CBOT稻谷期货价格的报价单位为美分 /英担 ( Hundred Weights) ,大豆、玉米和小麦期货价格的报价单位均为美分 /蒲式耳 ( Bushels) ,国内期货市场早籼稻、黄大豆1号、黄玉米和强麦期货价格的报价单位均为元 /吨,为保持一致,统一将外盘报价换算成人民币元 /吨报价。不同的期货品种有不同换算比率,本文采用CME集团交易所上市期货合约条款规定的换算比率4; 美元兑人民币基准汇价来自于国泰安 ( CSMAR) 中国外汇市场研究数据库。为保持数据配对,本文删除国内外期货市场节假日 ( 如国庆节、春节、圣诞节等)不一致而产生某些交易日没有成交记录的非配对数据,最终获得各类期货品种配对数据1 106组。另外,为克服建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问题,实证分析中价格均取自然对数值。
为研究方便,CBOT上市的大豆、玉米、小麦和稻谷等四种连续期货价格序列分别用符号CZS、CZC、CZW和CZR来表示,对应于国内期货品种的符号为DA、DC、ZWH和ZRI; DIFF表示相应粮食品种期货价格一阶差分。其中,符号的第一位字母C表示期货品种在CBOT上市交易、D表示期货品种在大商所上市交易、Z表示期货品种在郑商所上市交易; 第二位和第三位字母表示为该品种的商品代码或交易代码,如ZS表示大豆期货合约在CME Globex ( 电子盘) 的商品代码、A表示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在郑商所上市的交易代码。
( 二) 模型构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关注能捕捉价格非线性传递特征的模型,其中阀值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TVECM) 被广泛应用于价格关系分析 ( Goodwin和Piggott,2001等) ,则模型构建如下:
假设xt是p维一阶单整时间序列,并且xt存在p × 1维协整向量 β ,记 ωt( β) = β'xt为误差修正项,Xt -1( β) = ( 1,ωt -1( β) ,Δxt -1,Δxt -2,…Δxt - k) ' ,则滞后k + 1阶数的线 性向量误 差修正模 型( VECM) 为:
其中,ut为具有Gaussian分布和有限协方差矩阵的iid序列特征的误差项。在本文的研究中,X为国内外对应品种的粮食期货价格差分时间序列,如大豆期货品种 Δxt表示 ( ΔDA,ΔCZS) ' 。如果国内外粮食期货各品种之间的动态关系表现出非线性特征,那么应该考虑阀值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反应两者之间的空间价格传递关系:
模型 ( 2) 也可以用指示函数的形式表示为:
其中,A1和A2为动态系数矩阵,γ 为阀值。当ωt -1!γ 时,d1t( β,γ) = 1 ,d2t( β,γ) = 0 ; 反之亦然。模型中依据阀值的不同,将线性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成两个时态 ( regimes) ,系数矩阵A1和A2决定两种时态之间的动态变化,该模型允许除协整向量外的所有系数在两种状态之间转换。当模型中A1= A2时,此模型简化为传统线性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1) 。
那么如何检验该协整系统是线性协整还是阀值协整? Hansen和Seo ( 2002) 给出了基于LM统计量的给定或估计的 β 值的两种sup LM检验的方法。第一种检验方法是协整向量 β 为已知时:
其中:
第二种检验方法是当真实的协整向量 β 是未知时:
此时,用格子搜索法 ( Grid search) 获得估计值,其中格子区间选择参照Andrews ( 1993) 。
需要注意的是,sup LM检验的原假设 ( H0)为该协整系统为线性协整,应该使用线性VECM模型 ( 1) 来拟合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对应的备择假设 ( H1) 为该协整系统应为阀值协整,应使用非线性VECM模型 ( 2) 来拟合变量之间动态关系。如果检验统计量值远远大于参数自助法估计的临界值,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拒绝线性协整的原假设,否则,我们不能 拒绝原假 设。本文使用10 000次自助法 ( Bootstrap) 得到P值。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更具体考察相应粮食品种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粮食期货价格协整关系进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了国内外粮食期货价格描述性统计值。Jarque - Bera统计量拒绝了期货价格序列为正态性的原假设,即存在金融时间序列普遍具有的“尖峰厚尾”现象。
注: ( 1) JB 表示检验价格序列是否为正态分布的 Jarque - Bera统计量; ( 2) P 值表示 JB 检验的相应概率值。
注: ( 1) 括号内表示在 5% 显著性水平下相应检验统计量临界值; ( 2) ADF 检验时当考虑时间趋势项,系数不显著; ( 3) KPSS 检验原假设为平稳,其它的检验方法原假设为存在单位根; 4) “**”表示该统计值在 5% 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 二) 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法 ( Dickey和Fuller,1979) 和PP检验法 ( Phillips和Perron,1988) 。由于样本的时间跨度只有4年,未表现出长期时间趋势,因此对ADF检验设定为带常数项不带时间趋势项,滞后阶数的选取使用AIC和BIC信息准则,PP检验考虑常数项5。由于ADF和PP检验的共同缺点是检验的功效较低 ( 犯第II类错误的概率很大) ,为稳健起见,本文还考虑了DF - GLS单位根检验( Elliot et al. ,1996) 和KPSS平稳性检验 ( Kwiatkowski et al. ,1992) 。检验结果见表2。
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ADF、PP和DE - GLS检验情形下,四对粮食期货价格序列均在5% 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相应的差分序列则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在KPSS检验情形下,在5% 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平稳性的原假设,而相应的差分序列则接受存在平稳性的原假设,表明国内外粮食期货价格序列均为一阶单整过程。
( 三) Johansen 线性协整检验
注: ( 1) λtrace表示迹统计量,λtmax表示最大特征值统计量,( 2) “**”表示该统计值在 5% 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对于存在相同单整阶数的非平稳变量,可通过Johansen线性协整检验和Engle - Granger二步法考察不同市场相应粮食品种期货价格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因篇幅所限,表3仅报告前一种检验方法的结果。由表3可知,在5% 显著性水平下,只有大豆期货价格在国内外市场上存在协整关系,而未发现玉米、小麦和稻谷期货价格在两个市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统计证据,大豆与小麦品种与华仁海 ( 2004) 和夏天 ( 2006) 的研究结论一致。而与已前 人已有研 究结论如 刘晓宇等( 2009)6不同的是: 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玉米期货在2009 - 2013年期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们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政策管制。我国在1996年取消大豆进口配额,并将进口关税下调到3% ,从此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口国; 从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对小麦、玉米以及大米的出口实施配额制度7,该贸易政策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本文的检验结果,此三个品种在2008年后与国际市场价格并未出现长期协整的统计证据。
( 四) 线性 VECM 与非线性 TVECM 模型估计
由于大豆期货价格之间具有协整关系,我们进一步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短期价格之间调整机制。为与线性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表4报告了大豆期货价格的线性VECM和非线性TVECM模型估计结果。
注: ( 1) 估计线性 VECM 模型时,根据 AIC 信息准则,通过 VAR 模型估计间接取得最优滞后阶数为 7 阶; 估计 TVECM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主要采用选择不同滞后阶数情形下,取 AIC 值最小的阶数为 5 阶; 因篇幅所限,本文报告滞后 5 阶检验结果; ( 2)***表示在 1% 的水平下统计显著,**表示在 5% 的水平下统计显著,*表示在 10% 的水平下统计显著; ( 3)VECM 模型括号内的数值为标准差,TVECM 模型括号内数值为 Eicker - White 标准差。
从线性VECM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当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国内外市场大豆价格滞后项的系数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ECMt -1系数为 - 0. 0236且统计显著; 而当国际大豆期货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时,除自身滞后项系数在5% 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外,国内大豆期货价格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ECMt -1系数为- 0. 0051但统计上 并不显著。 Masih和Masih( 1996) 在此基础上发现可从ECMt -1系数上捕捉“长期格兰杰因果 ( Granger causality) ”( 即一个变量能够驱动另一个变量向均衡路径移动)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国际大豆价格变动是国内大豆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但是反之不成立,即国际大豆价格变化的信息能较显著地传递到国内大豆市场,但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信息向国际市场传递不显著。
线性VECM模型的ECMt -1系数均为负,说明误差修正项对国内 ( 国际) 大豆价格变动具有负项调整作用,当协整系统偏离均衡状态时,如果上一期偏离值为正,那么当期国内 ( 国际) 大豆期货价格将向下调整,反之亦然。国内 ( 国际) 大豆期货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对国际 ( 国内) 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是对称的,且对于不同的误差修正项的数值大小做出相同的反应。但由于国际国内价格传递由于受交易成本、政策干预等影响,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情形。
从表4的非线性TVECM模型估计结果可知:国际大豆价格与国内大豆价格的协整向量为 ( 1,- 1. 0486) ,误差修正项可表示为ECMt -1= DAt -1- 1. 0486CZSt -1,系数绝对值大于1,表明从长期均衡视角来看,一单位国际大豆期货价格冲击,传递至国内市场被放大,证明了在无进口配额的贸易制度下,国际大豆价格的波动对国内整个大豆价格市场影响较大。阀值将国际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之间的均衡状态分成两个时态。当误差项小于等于阀值时,即DAt -1!- 0. 0501 + 1. 0486CZSt -1时为第一时态,其中样本观测值占比28. 8% ,表示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下降 ( 或国际大豆期货价格上升) 使国内外大豆期货价格偏差短时期内扩大而偏离长期均衡状态,但由于内在的误差修正项调整机制,使得国内外大豆期货价格趋向协整均衡,国际大豆期货价格的调整速度为 - 0. 0188,高于国内大豆期货价格的调整速度 - 0. 0062。例如,当预期下一期国内大豆丰收,未来供给增加,供求价格信息传递至期货市场,国内大豆活跃期货合约价格下降。由于国内现货企业对国际大豆进口量的减少,国际现货大豆价格下跌,国际大豆期货价格也将趋于下降。国内外大豆价差超过跨市场交易成本时,现货企业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进行无风险套利,套利活动使得国际大豆期货价格并不会出现等量下降,而是短期内国际大豆期货价格产生1. 88% 向上修正。但是如果当上一期国际大豆期货价格上涨,短期内国内大豆期货价格将在价差扩大的基础上继续增加0. 62% ,出现所谓的“易涨”现象。
当误差修正项大于阀值,即DAt -1> - 0. 0501+ 1. 0 486CZSt -1时为第二时态,其中样本观测值占比71. 2% ,表示上一期国内大豆价格上升 ( 或国际大豆下降) 使国内外大豆期货价差短期内缩小而偏离长期均衡状态,由于内在的误差修正项调整机制,使得国内外大豆期货价格关系趋向协整均衡,此时国际 大豆期货 价格的调 整速度为0. 0002,而国内大豆 期货价格 的调整速 度为 -0. 0085。这表明当国际大豆价格下降时,其下降幅度导致的国内外大豆价格偏差并不能弥补跨市场套利的交易成本,因此国际国内大豆市场空间价格并没有通过贸易渠道得到有效传递。当上一期国际大豆期货价格下跌,短期内国内并不会出现等量下降,而是向上修正0. 85% ,出现所谓 的“难跌”现象。
从误差修正项的调整系数的绝对值分析,在第一时态中的国际大豆期货价格调整速度比第二时态中的调整速度快,在国际贸易套利机制的作用下,国内大豆的需求信息能较快地传递至国际大豆市场,而当未触及阀值条件时,国际大豆价格的调整速度趋于零; 同理,我国大豆期货市场在第二时态中调 整速度要 快于第一 时态调整 速度0. 23% ,在国际国内大豆价格偏差缩小时,国内大豆价格更易受到自身国内因素供需信息影响。这说明国内外大豆期货市场协整系统在不同的时态有着不同的调整速度,即存在非对称调整。
就最近四年的交易日数据而言,第一时态中,整个样本期观察值只占比28. 8% ,第二时态中样本观测值则占比71. 2% ,国内外价格偏差扩大超过一定阀值而发生跨市场套利的情形相对较少,大部分市场处于无风险套利区间内,表明国内外大豆期货市场价格信息能有效地相互传递,市场整合度较高; 在第二时态中,当国际大豆期货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国内大豆期货价格的滞后二阶项系数在5% 水平下显著,而在第一时态中,国内大豆期货价格滞后一阶项系数在1% 水平下显著,表明国内外价差超过一定阀值时,国内大豆期货价格对国际大豆期货价格信息传递逐步增强。
因此,从线性VECM模型和非线性TVECM模型的对比分析中可知,非线性TVECM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大豆 “易涨难跌”的非对称现象。原因在于: 近年来我国将粮食安全中的大豆产业安全提到了战略高度,国家采取了系列措施稳定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并加大了大豆的收储力度。当外盘大豆价格大幅回调,国内大豆价格也仅仅是高位震荡回落,并未随外盘大幅回落,但在外盘大豆价格反弹时,国内大豆顺势上扬。
那么在套利成本不同的情况下,国内外大豆期货价格的调节效应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即非线性TVECM模型是否比线性VECM模型能更好地刻画价格传递效应? 我们应用基于LM统计量的sup LM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非线性TVECM模型比线性VECM模型能更好地刻画国内外大豆期货价格之间跨市场价格传递的非对称调节效应。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