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非遗刺绣论文题目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火烈鸟
2025-09-18
1

非遗刺绣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沂蒙民间刺绣是鲁绣的一种,色彩鲜艳,风格租放,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特色。在蒙山沂水的滋养下,该地区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风俗礼仪形式,其中婚俗礼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风俗礼仪形式。婚俗礼仪语境中的刺绣文化则通过其图案、工艺、象征意味等因子表现出了其独特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关键词:刺绣;民间风俗;沂蒙地区

在当今艺术纷呈的社会中,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涌现,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不管是土的,洋的,土洋结合的,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民间艺术却备受人们的青睐,沂蒙刺绣便是民间工艺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因为在沂蒙成长并生活了多年的缘故,同时也喜欢上了沂蒙刺绣并产生了一定的感情。

沂蒙刺绣历史悠久,它产生在民间,经过一代代延绵传续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体系。其内容丰富,构图巧妙,色彩鲜艳,针法多样,朴实大方,实惠耐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气息。多年来,沂蒙刺绣以他独有的个性和奇特的造型艺术,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性灵。表达了沂蒙劳动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映现出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淳朴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的无限热爱和高度的艺术涵养。一根根纤细的绣花针和缕缕色彩斑斓的丝线,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把自己的喜好以及对生活的感受、理想和愿望刺绣到日常用具和服饰中去。

沂蒙刺绣与我国四大名绣是有明显区别的。它既没有苏绣那样工艺精致,丝缕分明,也没有汀绣的情调豪放和明媚秀丽。它是沂蒙劳动妇女在继承前辈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劳动生活过程中,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巧妙的艺术构思,特殊的造型语言,绚丽丰富的色彩绣出种种花饰图案,抒发自己的感情,显示自己的手艺,豪放粗犷中不乏细腻的感情,简约明了中寄托了浓厚的乡音乡情。

沂蒙刺绣常用的针法技艺和配色方法有:绣扎大色块的“光缠”;表现色彩层次的“掺针”;表现花蕊和花瓣的“棚针”;表现羽毛和叶筋的“勾针”;镶扎图案花边的“锁针”;表现石榴、玉米颗粒的“掲针”;表现形象轮廓的“挑针”;表现植物花草枝干的“拉针”等等。绣法不外乎“平铺绣”、“套扣绣”、“平针绣”、“缠针绣”、“散針绣”、“打籽绣”、“盘锦绣”等诸法。

沂蒙刺绣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便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长期以来,沂蒙农家妇女按照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标准,创作了各式各样的民间刺绣艺术品。其中以“香荷包”、“针戎芦”、“腰围子”、“枕头顶”、“绣花鞋垫”等最具代表性,这些风格各异的工艺作品大多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物质和文化贫乏的年代,更是显现得出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备受人们的喜欢,下面就是其广泛应用于生活当中的例证。

“香荷包”传统上是在五月端午节绣制,现在的农村依然盛行。香荷包的香料多是以山野中自然生长的花草晒干后制成,有的还存有一些中药成分,大多以艾草为主。普遍常见的以桃型居多,另外有各种小动物、瓜果等,小巧玲珑,五颜六色,香气袭人。端午节这天男女老幼都在胸前挂一串这样的香荷包,其实现在只是儿童胸前的饰物,大多都是长辈绣制好后送给自己的晚辈,表达美好的祝福和无限的心愿。既有防五毒和驱恶辟邪之用,也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针葫芦”,就是针线包,沂蒙农村妇女存放针线用的工具。从前农村女孩出嫁前都要缝制许多针葫芦,新婚后送给男方的大娘和婶嫂等,以表示新娘对长辈的敬意。针葫芦的形状很多,有的像丫丫葫芦,有的像石榴,有的像金鱼、鸟兽等。根据不同的形状和个人的喜好,上面镶嵌五颜六色的图案,再用丝线打上穗子和挂绳,既可观赏,用起来也方便,在过去也算是很珍惜的生活用品了。

“腰围子”,顾名思义是围在腰间的一种物品,它是一种多功能的民间实用工艺品。尤以常出门做生意的男子使用居多。围上腰围子出门,既可防止肚子着凉,又可用其存放钱物以防丢失。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佩戴上也略有区别,青年人用的一般均由五色彩线绣成,并配有各种图案,体现出一种朝气和刚强;而中老年人用的则是黑白花绣成,体现出一种质朴简洁大方和实用,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枕头顶”,在沂蒙农村当时应该是最具实用性的和普遍性的。枕头顶多以红、黄、蓝、绿等为底色,上面的图案更是丰富多彩,有喜鹊、鸳鸯、八哥、牡丹、梅花、月季,还配有“喜”、“富贵”、“平安”,“幸福”等字样,显得雍容华贵,喜庆气氛特别浓。这种枕头顶农村女子结婚时要做很多副送给男方的亲人,以表示敬意和显示自己的手艺,当然也是自己最实用的嫁妆之一。另外其形状也各异,如大对枕(枕头顶为正方形),为新婚夫妇自用;小耳枕(即长方形),要成对送给公婆、婶子大娘等;孩子的多是小虎头枕,色彩鲜艳,美观大方,既生动活泼,又不失其使用价值。

“绣花鞋”,有单鞋和棉鞋。其质地柔软,工艺考究,图案以鞋头为主鞋帮为辅,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前些年多是女子和小孩过节和串亲戚时穿的,也可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亲友。成年女子鞋以花鸟蜂蝶图样为主,儿童鞋则以虎兔等图形为主。现在已基本无人穿用,其收藏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

“绣花鞋垫”,男女老幼皆宜,在今天的沂蒙城乡仍很盛行。青年人和小孩多以黑色为底,老年人以白色为底上面均绣有花鸟图案,有的还绣上“前程似锦”,“一路平安”等词语。工艺手法以拉纳行插等为多见,做工极为精致,因为它穿着舒适柔软,温暖透气,深受不同年龄层次人的喜欢,并且男女之间也可做传情之物。现在穿用一双绣花鞋垫也可算作一件奢侈品,出门在外的垫上一双这样的鞋垫,既寄托思乡之情,又图平安吉利。

“兜兜”(兜肚),是一种防止腹部和菱形为主。通常是女儿给老人做上面绣有“万”字和蝙蝠,寓意为福寿万年;还有母亲给孩子做;姑娘给未婚夫做;现在的成年人已很少穿用,婴幼几的应用仍很广泛,特别在夏天小孩只穿一兜肚便可平安过夏。给孩子做的一般是借五月端午节绣制“五毒兜肚”,图案为虎降五毒(即蛇、蝎,蟾蜍、蜈蚣、壁虎)。平日绣制的“富贵长命兜肚”,传说这是为了给孩子保驾壮胆,寄托着母亲的愿望。给丈夫的常绣有荷花、鸳鸯、牡丹、风凰之类,象征着成双成对和美满幸福。

沂蒙刺绣是沂蒙民间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上所述,还有烟包耳套、门帘、帐沿、手帕、围裙、云扇,虎头帽等几十种,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沂蒙刺绣品种絮多,它滋生于这方沃土,又深深扎根于民间,沂蒙刺绣的最大特点就是民间性和传统性,它是沂蒙人民生活习俗,感性与气质,自然与历史的映现。虽造型简单但不失其生动;色彩在单纯夸张和艳丽中又求得高度和谐;绣法稚拙古朴又极具雅致,既是工艺美术品又是生活实用品,是沂蒙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现在很多种类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希望它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得到更好的发展,得到更多人的青睐,让沂蒙文化和沂蒙精神发扬光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沂蒙刺绣艺术品在国内外展出中多次获奖,有的还作为礼物赠送给国际友人,并逐渐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愿沂蒙刺绣这朵山花随着改革的春风,伴着新世纪的春雨开得更加艳丽光彩夺目。

结语

沂蒙地区的刺绣不仅体现了沂蒙地区的风土人情,而且体现了沂蒙人民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揭示了刺绣所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研究沂蒙地区民间传统刺绣艺术,探索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传承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沂蒙文化、传承和开拓沂蒙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同时也为实现包括刺绣在内的沂蒙民间美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宫楚涵.试论民间绣荷包的审美情感[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1.

[2]胡平.遮蔽的美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杨丽.论沂蒙山区民间布艺[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5.

非遗刺绣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文活动 民间文化 非遗保护工作

广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加强对它们的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这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求,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群众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给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源泉和动力,群众文化活动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任何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壮大都需要一个平台,而群众文化活动则是其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只有通过它的载体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可。

一、在传统民俗活动中进行非遗传承与保护

近十多年来,广州市文化部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作、演出、展览、培训班、讲座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活动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各项方针政策,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寓教于乐,活跃群众精神生活,一年四季文化活动不断,全市基本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高潮”的可喜局面,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大亮点。不少活动影响深远,反映强烈,形成了品牌效应。在保护和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方面,广州市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2005年南海神庙庙会,广州市文化局和黄埔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活动,把独具特色的庙会活动与展示广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仅存的最大最古老的海神庙,是我国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据广州考古专家考证,宋代就已经有“波罗诞”盛事,流传至今已成为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庙会,每年诞期吸引着珠三角乃至东南亚逾十万人前来。在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当天,主办单位邀请了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团队,组织了约360人的民间表演艺术大巡游队伍。其中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沙湾飘色、沙坑龙狮团的舞狮、舞龙、沙涌鳌鱼舞、黄阁麒麟舞,别具地方特色的舞春牛、舞马和舞貔貅,以及规模宏大的腰鼓队表演,更有重新整理编排、有着浓郁西关风情的龙舟说唱、鸡公榄等,风情各异。主办单位还广泛发动,从广州市属各区抽调优秀节目组成5台民间艺术精品节目进行展演,充分展示了广州民间表演艺术的实力和水平。至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创新活动形式,把民俗文化艺术展示与群众性的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广州市群众文化深厚的基础和丰富的活动资源,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群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情,不但促进了庙会的健康繁荣发展,而且丰富了艺术节的内容。庙会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创下历史新高,也成为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民间文化艺术盛会。一直以来,主办单位更是精心策划、组织安排了艺术节的活动内容,有雅俗共赏的庙会文艺演出民俗文化艺术精品节目展演及粤剧私伙局演出;“特色展示”民俗文化大巡游,如飘色、舞狮、舞龙、舞鳌鱼、舞麒麟,以及舞鲤鱼、舞牛、舞马等,风格各异的方队展演,充分显示了广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旺盛生命力,使这些非遗项目得到传承和保护。

二、在文化遗产日进行非遗传承与保护

利用特定节日进行比赛活动也是传承和保护非遗的有效途径。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广州市文广新局主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广州图书馆承办了2008广州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以“三雕一彩一绣”传统工艺美术为重点进行展示。内容包括以部分实物和图文形式展出民间美术类的8个项目、邀请部分项目的传承人作现场操作演示及观众参与互动活动等。同年9月11日市文化馆承办了市政协常委会参观项目《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展》,包括已进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5个项目的图文展览、部分实物精品展、传承人手工技艺展示(广绣、牙雕、广彩、砖雕、榄雕、玉雕、木雕、灰塑)、曲艺表演(粤语讲古、岭南古琴艺术、广东音乐“五架头”)。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参观者欢迎。2011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依法保护,重在传承”。广州市用最传统的醒狮活动庆祝非遗法正式颁布,促进非遗法的推广宣传,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推动传统醒狮的传承与发展。在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广州市“文化遗产日”非遗活动广州市首届“广东传统醒狮表演赛”在广东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的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落文化遗址广场举行,由全市各区非遗保护部门和东道主炭步镇选送的13支传统醒狮队、9支少儿醒狮队,在古祠林立、书院栉比的古村落举行了以“挖掘传统醒狮技艺 传承优秀醒狮文化”为主题的精彩表演赛和巡游活动。绚丽夺目的传统醒狮与青砖灰塑的古祠堂交相辉映,鲜活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沉淀岁月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谐交融,共同展示广州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 ,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参与”。 由广州市文广新局主办,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在新广州图书馆举办文化活动,活动以展示宣传第四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为主,形式有《薪火传承广州市第四批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展》、第四批代表性传承人汇演、广州市暑期 “非遗学堂”集中招生、非遗系列讲座。这次还增加了在广州少儿图书馆、广州传统工艺美术中心分会场的活动,使群众可以近距观赏了解非遗文化,非遗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是文化遗产保护最为重要的宣传平台,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进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从而促进文化自觉。

三、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

现在的非遗,多是当代老一代人的传统文化记忆。在非遗普查和非遗保护名录立项之后,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是将这些非遗如何普及,让他们认知、认同、活态传承的问题,因为保护非遗的主体是靠当代的年轻人将其活态传承下去。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措施”条款中对“传承”加上“特别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说明,意味着教育是传承机制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说,民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者和确证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长远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最终还要依靠广大民众的力量。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推广,才会有不断层的观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才会后继有人。保护传承人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传承机制的一个方面。但它还有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培养观众和“传习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另一个方面。通过传承人不断地传授,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才有可能接受、掌握某项遗产的技术、技艺、技能,并有可能成为新的骨干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只有既重视“传承人”的抢救,又加强观众和“传习人”的培养,才有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下去。

针对广绣技艺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的状况,2010年8月,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开设了第一期公益性“广绣班”,招生对象为8岁以上有美术基础的青少年,社会反映强烈。此次广绣班共有15位学员,以小朋友为主,也有部分成年人参加。担任教学的几位老师是广州绣品工艺厂的老师傅,有着几十年的绣龄,当中年纪最大的要数79岁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广绣代表性传承人许炽光。他认为,学习广绣对于孩子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定力”,即能否坐得住,能否静下心,他说:“我有3个孙子,很可惜没有一个愿意学习广绣。现场这些小朋友都精神可嘉,推广非遗’就是要让它能够走进平常百姓家。”

从小培养青少年对狮舞的兴趣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许多具有活力、发展良好的狮队中,有不少主力成员都是“学生哥”。醒狮需要充沛的体力、敏捷的身手,在醒狮活动中常常发现,活灵活现的狮头下都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这里有普通中学的学生、职中生、技校生,也有刚毕业的年轻人,而在醒狮发展状况好的地区,如番禺等地,有的小学将醒狮当做体育必修课,一批批小学生成了醒狮后备军。在广州市首届“广东传统醒狮表演赛”中有9个少儿醒狮队参加表演,展示醒狮文化薪火相传的魅力。据狮队老师傅介绍,学习广东醒狮要先从学习基本的武术开始,许多醒狮动作要经常练功习武才能完成。从醒狮队孩子们朝气蓬勃的脸上,看到的是健康、团结、坚持、奋发的精神,这正是传统醒狮和武术的魅力所在。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十分重视狮舞的传承工作,近年开办了“青少年暑期醒狮传承班”。2011年8月19日,一场充满趣味的“醒狮公开课”在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拉开帷幕,锣鼓声一响,12头“小狮子”灵活地舞动狮头、腾挪跳跃,小学员们充满自信地展示了他们两周来的学习成果。

自2010年以来,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就开始面向社会公众开设非遗的兴趣课和普及班,包括“广绣班”、“广彩班”、“醒狮班”、“剪纸班”等。2014年是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公益性暑期青少年传承班“非遗学堂”的第五年,至今“非遗学堂”已经成为宣传推广非遗一个品牌活动,非遗学堂的内容非常精彩,现已经发展到各区自己特色非遗项目的“非遗学堂”,既有广绣、广彩、乞巧工艺品制作、灰塑、珐琅、剪纸、榄雕、篆刻等传统技艺类的非遗学堂,又有岭南古琴、粤剧、粤曲、客家山歌、粤语讲古等传统音乐、曲艺类的非遗学堂,还有醒狮、貔貅舞、少年武术、太虚拳等传统舞蹈、传统武术类的非遗学堂。

非遗学堂得到许多非遗传承人和老艺人的支持,知名大师以及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民间艺术家都参与到非遗学堂中,将与学员近距离地接触,教授各自颇具特色的非遗绝技,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传承非遗。社会群众可以更深入了解非遗本土文化内涵。

作为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群文工作者,我们对非遗进行抢救和保护,责无旁贷。我们要在组织开展各类型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事记.(2008年、2011年内部资料)。

[2].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简报.2010(9)(总六期):P08;

[3].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简报.2011(12)(总七期):P19-20;

[4].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知公告.2014年广州市“非遗学堂”暑期青少年传承班招生.2014年6月13日.http://www.ichgz.com/index.asp

作者简介:吴燕华(1983),女,本科,助理馆员,现任职广州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非遗刺绣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时代的发展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出新的目标要求,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传承中国文化,提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造力,是振兴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非遗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造物精神,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为例,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以期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提出有益思考,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非遗文化;南通板鹞;活态传承;创新实践

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当积极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活态传承非遗文化,加强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拓展,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构建非遗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体系。

1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非遗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活化石,也是振兴中华文化的文脉资源,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挤压了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不少非遗文化陷入濒临失传的境地。高校作为提供高等教育、保证人才培养的基地,保护非遗文化、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是高校的使命。现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开始注重对非遗文化的学习,不少高校已经将其融入课堂,依据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提炼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设计理念,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高校已经有了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并开始积极探索,如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就设有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很多高校不但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的项目,还结合当今的创业热潮,将创业和非遗进行了完美融合[1]。但两者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课程结构和教育模式有待优化。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手工技艺和设计理念,但非遗文化口传心授的特点和传承过程的复杂导致许多技艺难以在课堂上仅仅通过讲授就能得到传承,且高校教师有别于民间艺人,缺乏制作经验和技巧,难以深入传授非遗文化的精髓。有的高校在教学定位上也存在偏差,其将教学重点设置在技能传授上,疏于对非遗文化的溯源,无法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其次,缺乏活态传承的生态体系。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财富,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艺术手法多元。在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感受其魅力,并深入探究其设计理念背后的艺术思想,如此才能焕发其内在创造力。最后,高校课堂缺乏把非遗文化应用于现代生活的转化途径,非遗文化的活力源于生活与劳动,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传承的要领。因此,要想解决两者在融合过程中的难题,需要构建新型现代性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推进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融合。

2 非遗文化融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传承路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不但有给非遗文化的发展输送传承人的义务,还承担振兴地方文化的使命。从地区实际出发,利用本土非遗文化資源,让学生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这也是非遗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以国家级非遗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为例,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非遗文化,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了板鹞风筝非遗传承基地,借助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为南通板鹞风筝的发展注入时代因素和新思维,改变过去师徒相传的原生形态,以艺术工坊的新型传承模式,丰富了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路径,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2.1 构建学生对非遗文化认知升维的学科体系

非遗文化是表现传统文化的场域系统,是传统审美思想的载体和地域观念的映射,中国文化和美学精神孕育其中,如何提炼其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和艺术符号,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记忆,还需加强对学生的认知升维。以南通板鹞风筝进高校的传承为例,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自成立非遗艺术工坊以来就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形式丰富的校内外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到非遗场馆、传承人工作室等地进行参观和调研,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制作技艺,让学生们探究非遗文化的活态演变,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民俗特征,打通了从体验到认知的脉络,增强了学生对非遗文化内涵和造型系统的认知和兴趣,从中学会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人文情怀。非遗文化的综合性很强,其涉及了民俗学、人类学、设计学、工艺美术等学科的知识,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开设这门课程时,必须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努力促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构建一套规范且系统的非遗文化学科体系。

2.2 构建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与非遗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积极将设计、技艺、艺术三者融为一体,如此不但能构建更加完备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还能进一步塑造学生的造物观念、审美意识与创新思维,把传统的手工技艺纳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高校借助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优化等手段,通过对非遗文化的深入学习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融合,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建立以非遗传承人和校内教师联合培养学生的双师培养机制,搭建多渠道的非遗文化学习平台,探索中华文化的时代化表达,以手工技艺和创作类课程的实践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选择性地开设工匠传习、手工技艺研习等实操课程,拓展多维教学模式,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带动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

2.3 搭建非遗文化传承的多元平台

高校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应致力于搭建高效的学习平台,以解决非遗文化缺乏传承人的困境。以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为例,为了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传承队伍,保护地域文化资源,2018年由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申办,江苏艺术基金资助的“国家非遗南通板鹞的文化价值与制作技艺人才培养”培训班正式开课,其面向全省招收了20余名有志于学习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这次培训通过技艺传承结合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复合型学习方式,全面提升了传承人的制作技艺和艺术素养,并针对南通板鹞风筝进行文创开发和衍生品设计,让传承人深入现代日常生活,发现非遗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与此同时,南通大学还设有非遗传承基地和艺术工坊,让学生系统深入地参与非遗文化实践,探索民间传统技艺的精微匠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参与这一系列的实践,学生掌握了在国际化视野下拓展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并获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

3 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非遗文化在高校的教育实践应立足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此才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南通板鹞风筝为例,在其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以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工艺创新为导向,在保留非遗文化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在造型、纹样、工艺、功能等方面进行拓展,并通过提炼非遗文化中的文化符号进行优化与创新,通过南通板鹞风筝非遗文创衍生品的开发,促进非遗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融合,实现其面向现代生活的活态传承。

3.1 以结合非遗文化的引领性与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为方向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能赋予人们生活的意義与感知,以南通板鹞风筝的高校传承为例,师生通过对南通板鹞风筝的深入考察和研究,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学习了解南通板鹞风筝的工艺特征,把传统的造物智慧运用于南通板鹞风筝的衍生品设计中,以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引领艺术设计,设计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意产品。“手工艺者在创作物品时,必定不是照原样复制,而是根据自身的理解以及与生活相关的种种因素进行再创作,经历的积累以及对情感的理解很容易使人们与物品产生共鸣。”[2]艺术设计所需的创造思维是需要通过丰富的艺术感知和实践来培养的,了解学习非遗文化的造物思维,培养学生勇于突破的思维方式,践行让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的创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现代转化,把非遗文化的造物思维转化为现代的艺术设计方式。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可以非遗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深入淬炼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目标和审美需求,致力于对非遗文化的动态传承与创新。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师生们的文化素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孵化了面向未来的创造能力。

3.2 以结合非遗文化的衍生性与艺术设计的丰富性为方向

非遗文化衍生品,是“非遗文化创意产业所承载其价值的终极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是为了满足人们差异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现代科技和创意手段的运用,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出来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产品或服务”[3]。衍生品的创意开发是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的一条重要路径,以南通板鹞风筝的衍生品开发为例,南通大学成立的板鹞艺术工坊开发的衍生品,正是基于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推进,其面向现代日常生活的造物理念,体现了非遗衍生品的开发融入了新思维、新创意。学生在设计衍生品的过程中提升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以更丰富的艺术设计方法来保护和创新非遗文化,学生自发地探寻非遗文化的当代转型,从而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非遗文化的衍生品具有趣味、融合、跨界、创新的特点,并且其运用了面向实际生活的设计方法。把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变成具象的具有艺术气息的文创用品,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并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还能培养出既有设计敏锐度又有传统文化积淀的非遗传承人才。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离不开现代艺术设计的丰富实践和转化,这是强化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有力保障。

3.3 以结合非遗文化的符号性与创新设计的未来性为方向

高校通过将非遗文化中的艺术符号与创新设计相结合,挖掘艺术造型、符号系统,并将之转化为符合时下艺术审美的新产品。“创意不是设计者的灵光一现,而应该基于大量的实践调研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挖掘,再结合巧妙的构思。”[4]以南通板鹞风筝的衍生品设计为例,南通大学非遗艺术工坊的学生们在深入了解南通板鹞风筝造型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中的元素广泛运用于各类产品的文创设计中,目前已设计出手机壳、餐具、被套、服饰、邮票、滑板以及时下流行的盲盒等上百种文创产品,从抽象到具象,赋予了传统图案新的生命力。从南通板鹞风筝中提炼特有的文化符号,并在符号里融入更多现代意识,最终衍生出具有创新价值的文创产品,展现了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也推进了非遗文化的向上发展。这些文化符号经过提炼后,不但可以体现在产品的外观、色彩、结构、材质等方面,而且还传达出非遗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实现非遗衍生品的文化功能表达,增强非遗衍生品的艺术价值和产品语义,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大数据背景下,非遗文化和艺术设计的融合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挖掘非遗文化的符号内涵并结合艺术设计的未来美学特征设计出独特的文创产品,是打破非遗文化传承僵局的重要路径。创新设计驱动下的思维让老手艺再次得到传承,构建互动、立体、活态的传承环境,促使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实现多元创新。

4 结语

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充分融合非遗文化,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生态理念,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传承造物意识,提升艺术设计教育水平,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体系,互促互进,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从中汲取优质资源,突破只重图形、色彩等形式因素的思维局限,转向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创新赋能,激发非遗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这是高校应当承担的使命,也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 杜虹景.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创新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6):71-73.

[2] 郭艺.留住手艺——手工艺活态保护研究[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199.

[3] 刘泓,袁用麟.文化创意产业十五讲[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141.

[4] 高静静.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6:22-23.

作者简介:吴玲玲(1974—),女,江苏南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

相关文章
管道加固方案方案范文

管道加固方案方案范文

管道加固方案方案范文第1篇吊顶、内隔墙、地砖、门窗、外墙砖、墙板、预制顶板、水电管线和设备、室外附属建筑。二、拆除顺序先清理完办公...

1
2025-09-22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范文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范文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范文第1篇sǒngzhì()()jié()石澹澹()()萧瑟()()没马蹄()白沙堤()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

1
2025-09-22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范文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范文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范文第1篇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友如作...

1
2025-09-22
供电所表态发言稿范文

供电所表态发言稿范文

供电所表态发言稿范文第1篇二、认真履职,不断创造一流业绩 走上了领导岗位,真切地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同时也担负起了反腐倡廉建...

1
2025-09-22
感动于心感恩于行范文

感动于心感恩于行范文

感动于心感恩于行范文第1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光阴荏苒,岁月流逝。面对过往的青春岁月,绚丽的梦在心中沉淀。七彩...

1
2025-09-22
古典园林景观手法范文

古典园林景观手法范文

古典园林景观手法范文第1篇不过, 从这时开始的写意画, 其定义又不仅是局限在笔墨技法与传统画法的区别上。这是因为苏轼、文同、米芾等人...

1
2025-09-22
古代的战争与征服范文

古代的战争与征服范文

古代的战争与征服范文第1篇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4.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

1
2025-09-2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范文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范文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范文第1篇一、占优补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国土资源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贯彻...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