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光学发展简史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光学发展简史范文(精选6篇)

光学发展简史 第1篇

光学发展简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了解光学的发展简史。2.使学生了解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掌握光学的基本概念。3.了解光学的研究对象和光学发展的五个时期。4.了解并掌握学习光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光学,对内容的理解,了解光学的发展史。

2.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光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光学发展的五个时期所代表的人物和成就,了解这些人物中各有哪些成就。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光学发展简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上课开始时,提问:学生,你们对光学的发展了解多少呢?知道什么叫光学吗?

2.(学生思考、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光学的发展简史。

二、光学的基本概念 1.师:什么是光学?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2.师:出示ppt课件进行讲解 光学是一门研究光(电磁波)的行为和性质,以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科。

三、光学的研究对象

1.师:光学的研究对象分为哪两个部分?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出示ppt课件展示

(经典光学、现代光学)

2.结合ppt课件问学生,经典光学、现代光学又分为哪几个部分。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出示ppt课件展示,进行讲解。

四、师:光学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分为五个时期)

师:光学发展的五个时期主要有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结合有关光学发展史资料、ppt课件展示进行讲解 1.萌芽时期

2.几何光学时期 3.波动光学时期

4.量子光学时期 5.现代光学时期

五、师:光学发展的五个时期中所代表的人物和成就有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结合ppt课件、光学发展史资料进行展示、讲解。

六、拓展延伸

通过对光学发展史的学习,学生对本课所讲授的知识已完全掌握,因此我将设计了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光学发展史的资料,了解光学发展中的一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和成就。

七、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案,体现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我的板书设计是: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的脉络。

光学的发展简史:

什么是光学

光学的研究对象

光学发展的五个时期

光学发展的五个时期所代表的人物

光学发展简史 第2篇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 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茶具,古文献中称为茶器。通常是指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茶具是在“茶之为饮”以后出现的,并随着饮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茶具的发生和发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样,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

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一般认为,中国最早饮茶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纵观茶具发展的脉络,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不同。如唐代以饮用煎茶、饼茶为主,饮茶方式多为煎茶法。时至宋代,人们尚饮饼茶,改为点茶法,并出现了斗茶和分茶,并以茶汤“面色鲜白”、乳花“著盏无水痕”为判定标准,改唐碗为宋盏。明代后促进了散茶的改进,受清饮之风的影响,唐宋用于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转为注重通过冲泡体现茶叶新绿本色的茶具,多为白色或淡色。

一、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

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年“武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

二、专用茶具的出现 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晉(公元265-316年)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娇女诗》,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這“鼎”當属茶具。

二、完备的唐代茶具:

1茶具的形成期:汉代→→隋唐以前。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huo)煮水 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为此,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开列出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及的只是民间的饮茶器具,那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则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廷饮茶器具的物证。

三、兴盛的宋代茶具

宋代饮茶器具进人宋代,虽然饮茶方法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饮茶法并存,还是进人宋代中期以后,点茶法大行其道之时,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饮的茶与唐朝一样,仍然是以紧压茶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无多大变化,只是饼茶的花式品种有所改变罢了。所以,宋代的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在种类和数量上,并无多大变化。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但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特别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讲究点茶的技和艺,而且对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金银具的盛行、黑釉建盏的不可一世,子民们郁郁不得志之余,一门心思置身于“斗茶”的游戏之中,这对茶具如醉如痴、魂系梦牵,及宋人对茶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深深影响了近邻日本,逐渐日本茶道追名于世。

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窑青瓷茶碗,宋人时尚建窑黑釉盏; 煮水器具:唐时为敞口式的,宋代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水; 碾茶器具:唐代民间用木质或石质的茶碾碾茶,但宋时的茶碾虽然也有用木质或石碾制成的。

四、过度时期的元代茶具品茶器具:

元代时期较短,没有生产出有特色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南宋时期茶具的特色。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元代的茶具朝厚重与豪放方向发展。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五、明代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明朝,江西景德镇青花瓷、白瓷异军突起。明代中期以后,开始注重“茶味”讲究“壶趣”,出现了用瓷壶和紫砂壶的风尚。品茶用具瓷色尚白,器形贵小。明清返璞归真的茶风,为茶具走向辉煌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茶具的发展终于步入正轨,并达到顶峰,景德镇甜白瓷和青花瓷铸就了瓷业的一段辉煌,宜兴紫砂茶壶更是庞大茶人的至宝。在品饮香茗的同时,欣赏精致可人的茶具,实属一次从艺术到心灵的震撼。

六、清代饮茶器具

清代,慢慢形成了以瓷器和紫砂壶为主的局面。茶具种类有了长足的发展:珐琅彩,彩粉,金彩瓷,脱胎瓷器,竹木茶具等。另外茶类有了很大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时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但与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技术却有着长足的发展,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即茶盏和茶壶上表现得最为充分。清代的茶盏和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特色。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 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 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

通过一年对中国茶具发展简史的学习,让我更多的了解中国茶文化,增加了对茶文化的 理解与感悟,对茶的享受又多了一成。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质量也属上乘。在这众多质地的茶具中,贵的有如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胜数。

茶异于酒,同是醉,茶是信任,酒是胡话。相逢相庆,宜饮茶,即使分离,也哀而不伤,因为明净,怨而不亢,因为厚道;茶别于水而不忘本,淘肺腑,涤郁结,人情味十足,茶浓茶淡,心意盎然,简直是一纸前人序言今人续文的佳作,天不荒地不老,全无烂柯之虞。那茶洋溢着沧桑对青春年少的追忆,无声无息的往事,历历在目,梦一般的可及不可触,在缥缈的香涩中萦绕,在莫名的心绪里飘逸,久遣不散„„

我国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这个传说使茶这种植物首次被人们以药物形式所认识,所以历代茶学家、医学家都认为,茶不但是一种生津解渴的饮料,而且还是一种富含营养和药理功能的保健品。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茶具,古文献中称为茶器。通常是指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

茶具是在“茶之为饮”以后出现的,并随着饮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茶具的发生和发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样,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

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饮茶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按现有史料而论,中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

在中国作为饮茶时所需的专用器具,即茶具的出现,最晚始于汉代。但茶具在民间的普遍使用,以及成套专用茶具的正式确立,还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尽管从汉代开始已可找到茶具的踪迹,但作为专用茶具在民间普遍使用和确立,尚需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既有与食具共用的,也有作为茶具专用的,两者并存,可称之为过渡期。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人类当时对茶的饮用方式有关。尽管自秦汉以来,茶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饮料,但当时的饮茶方法粗放。

唐代诗人皮日休写了十首咏茶诗,诗前写了一篇“序”。序文说,陆羽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其法“与夫瀹(yue)蔬而啜者无异也”。这就是说,与煮蔬菜食汤无什么区别,或用来解渴,或用来作食,如此饮茶,当然不一定需要专用茶具,自可用食具或其他饮具代之。应该说,明确表示有茶具意义,并为茶学界公认的有关茶具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其内有句:“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砺”。这“鼎砺”当属茶具,差不多与左思同一时代的杜育,在他写的《赋》中谈到:“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东隅”一词,有人认为是指浙东的宁(波)绍(兴)地区;也有人认为“东隅”即“东瓯”,是指浙东南的温州一带。而其中提到的当时饮茶器具“匏”,原本是酒具,其式似古代公刘使用的葫芦状的壶。《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惠帝司马衷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

中国在汉代以后,隋唐以前,尽管已有出土的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并不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这种情况,以后一直被沿用下来。北宋诗人苏东坡日:“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这里说的饮茶器具匏和尊,其实也是古代的酒具。

即使在今日,这种酒具、食具、茶具互用的情况,也时有所见。如果选配得当,还有“返璞归真”之感。但就茶具发展史而言,应该说自汉开始,经六朝,至隋唐以前,在这一相当长的时期内,茶具已经法相初具了。

唐时,随着饮茶之风在全国兴起,并讲究饮茶情趣,茶具已成为品茶和茶文化的主要对象之一。为此,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开列出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

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及的只是民间的饮茶器具,那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则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廷饮茶器具的物证。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这“七事”是指茶碾,包括碾轴;罗合,分罗身、罗合和罗盖;以及银则和长柄勺。中国的专用饮茶器具,自唐代确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后,随着茶类的创新和饮茶方法的改变,饮茶器具也随之发生变化。宋代饮茶器具

进人宋代,虽然饮茶方法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饮茶法并存,还是进人宋代中期以后,点茶法大行其道之时,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饮的茶与唐代一样,仍然是以紧压茶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无多大变化,只是饼茶的花式品种有所改变罢了。所以,宋代的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在种类和数量上,并无多大变化。

但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特别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讲究点茶的技和艺,而且对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因此,与唐代相比,宋代饮茶器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举例如下。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窑青瓷茶碗,宋人时尚建窑黑釉盏; 煮水器具:唐时为敞口式的x,宋代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水; 碾茶器具:唐代民间用木质或石质的茶碾碾茶,但宋时的茶碾虽然也有用木质或石碾制成的,还有用银、铜、熟铁制成的,形制也有一定变化; 炙茶用器:唐时用的是小青竹制的夹,宋时用的是金属夹子; 生火用器:宋代与唐代用的大多为熟铁制成的古鼎形的炉,但宋时质地更为广泛。有石质的、泥制的、砖制的。元代饮茶器具

到了元代,从茶的加工到饮茶方法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茶叶蒸后经捣、拍、焙、穿、封加工而成的紧压茶开始衰退,经揉、炒、焙加工而成的条形散茶(即芽茶和叶茶)开始兴起,因此直接将散茶用沸水冲泡饮用的方法,逐渐代替了将饼茶研末而饮的点茶法和煮茶法,与此相应的是一些茶具开始消亡,另一些茶具开始出现。所以,从饮茶器具来说,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元代时期较短,没有生产出有特色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南宋时期茶具的特色。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元代的茶具朝厚重与豪放方向发展。明代饮茶器具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随着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一些新的饮茶器具品种则脱颖向出。而对明代而言,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至今,人们一直采用沸水泡茶,所以使用的饮茶器具品种,基本上已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工艺或质地上有所变化罢了。

明张谦德《茶经》专门写了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9件。现将明代几种有代表性的饮茶器具,说明如下。

贮茶器具:明时,由于人们饮的是条形散茶,比早先的团饼茶更易受潮,因此,贮茶就显得更为重要。选择贮存性能好的贮茶器具茶瓶,就成了茶人普遍关注的问题。一般说来,明代贮茶,采用的是既贮又焙,贮、焙结合的方法。

洗茶器具:“洗茶”一说,始见于明代。顾元庆的《茶谱》中记有“煎茶四要”,其中之一就是茶在品饮前先要“洗茶”,即用热水涤茶,目的是去“尘垢”和去“冷气”,前者是指洗去混在茶中的灰尘和杂质,后者是指淋去渗人茶中的阴湿之气。对如何洗茶,冯可宾的《芥茶笺》有详细记载:在烹茶之前,用“热水涤茶叶”,水“不可太滚”,否则会冲淡茶味。

烧水器具:明代的烧水器具主要有炉和汤瓶,其中,炉以铜炉和竹炉最为时尚。饮茶器具:明代,饮茶器具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小壶的出现,二是茶盏的变化。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和茶洗。还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清代饮茶器具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时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

在这种情况下,泡茶用的茶具无论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如生火仍然推崇竹炉。另在京城北京,还流行一种以木为框、内外敷石灰的三角形小茶炉,其表面绘有飞禽走兽、鱼虫花草、人物山水,倒也显得十分雅致。烧水用的茶瓶,当时也有称为茶铫的,仍习用明人的陶瓷或铜锡茶瓶。只是在烹茶过程中,清代对洗茶这一道工序,已不如明代那么重视。在清代许多有关饮茶的文献和著作中,都未谈及洗茶,也未谈到茶具中有茶洗之说,表明茶洗已从茶具中淘汰。但与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技术却有着长足的发展,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即茶盏和茶壶上表现得最为充分。

清代的茶盏和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盖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为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实为中心下陷的一个浅盘,其下至于茶壶,不但造型丰富多彩,而月品种琳琅满目,著名的有康熙五彩竹花壶、青花松竹梅壶、青花竹节壶,乾隆粉彩菊花壶、马蹄式壶,道光青花嘴壶、小方壶等。陷部位正好与碗底相吻。清代的汪苏宜兴紫砂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紫砂壶可分五大类:光身壶、花果型、方壶、筋纹型、陶艺装饰壶。

刀具材料发展简史 第3篇

人们寻求更高性能的新型刀具材料的努力从未停步,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 出现了钨钴类和钨钛钴类硬质合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由于大批量、高效率生产兵器的需要, 美英苏德各国已部分使用硬质合金刀具。在我国, 解放后曾从苏联引进少量硬质合金。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开始自行生产并广泛使用。

20世纪后半期, 工件材料的机械性能不断提高, 产品的品种和批量逐渐增多, 加工精度的要求日益提高, 工件的结构和形状不断复杂化和多样化, 硬质合金刀具在应对这些新挑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 硬质合金本身也涌现出许多新品种, 性能不断提高。但它较脆, 韧性不足, 可加工性远远低于高速钢, 开始时只能用于车刀和铣刀, 后来才扩大到其它刀具, 难以用于所有的刀具。正因为高速钢能制造各种类型的刀具, 其始终占领很大一块阵地, 而且, 高速钢也发展了很多新品种, 切削性能较原有品种有了很大提高。

康德辞典发展简史 第4篇

(孙云龙 复旦大学哲学系 上海 200433)

(丁 骏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 上海 200433)

康德辞典是指为了注释著名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哲学思想而编纂的一系列专门辞典。众所周知,康德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也最晦涩的学说之一,自从批判哲学问世以来[1],关于康德哲学著作的语文学研究便应运而生,原因无他,皆因康德写作时所使用的术语太专业也太个人化,而他讨论的问题又极抽象,以至于仅借助语文词典或哲学辞典是无法顺利完成阅读的。由此,学者们意识到,编纂一部康德辞典势在必行。自18世纪末期至今,国外学界从未放弃过编纂该辞典的努力,成果也颇丰硕。其中,既有仅百页之作,又有长达数千页的大部头辞典;既有面向德语读者的单语辞典,也有面向国际研究者的双语辞典;既有以单本著作为注释对象的辞典,又有以康德著作全集为对象的辞典。就规模、质量和数量来讲,在哲学领域中的专门语文辞典里,无出其右者。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康德辞典的发展简史,比照不同版本,通过分析个案中进步或不足之经验,为不同专业的专书辞典学者提供一块跨学科的他山之石。

一、康德辞典的辞书类别定位

如前所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康德辞典是一个以注释康德哲学为目的的专门辞典家族。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家族,是因为其中的成员类型各异,既有单语辞典又有双语辞典,既有专书辞典又有专科辞典,既有简明辞典又有详解辞典,唯一的共性是以康德著作为选词的语料库。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这样一类辞典进行类型甄别。根据R.R.K.Hartmann和Gregory James所编《词典学词典》,我们认为康德辞典应属于专门辞典(specialised dictionary)这一大类中的作家语文辞典(author's dictionary)。[2]

在《词典学词典》所提供的义项中,作家语文辞典被定义为“这样一类工具书,它提供某一作者个人专用词汇的信息。这一类辞典的材料通常取材于这位作者的一部或几部作品所组成的语料库。通常按字母顺序排列,为所列词条配有例句或上下文(但不是定义)。作家语文辞典由来已久,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词汇表到但丁、乔叟以及莎士比亚的语文学索引,再到比较现代的歌德普希金辞典。然而就作家语文辞典学而言,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或普遍规则。”(129)根据这一定义,作家语文辞典不仅属于专门辞典,而且有了更为具体的限定,不仅是某一学科领域中的语言,而且还限于具体的某一位作者。显然,这个定义与我们的研究对象康德辞典极为契合。在黄建华著的《词典论》一书中有专门分析词典类型的章节,也将作家用语词典列为专门性有限词典下的一个分支,这也为我们将康德辞典定位为专门辞典下的作家语文辞典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前期康德辞典的发展

自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人们就清楚地意识到,准确地理解康德哲学术语是进入其批判哲学世界的唯一的钥匙,或者说,一部适宜的术语辞典,便如同一幅描绘康德哲学世界的地图。关于康德哲学的语文学研究,自批判哲学问世以来,一直是德国哲学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了使读者更便捷地步入康德的哲学世界,相关的术语注释辞典于康德在世时便已出现,早在1788年便出版了由Samuel Heinicke编纂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及康德先生哲学著作辞典》。遗憾的是,这部辞典的专业水准并不高,编者在词条的选择和释义上存在诸多疏漏之处;这部辞典在1968年重印过,不过135页,篇幅甚小。

早期的康德哲学术语辞典中有两位编纂者声誉甚佳,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具有文献参考意义,其一是 Georg Samuel Albert Mellin,他于1797—1804年之间主编了六卷本《批判哲学百科全书辞典》,以及《批判哲学专业术语》和《批判哲学专业术语之附录》。另一位Carl Christian Erhard Schmid,是耶拿大学的哲学教授,也是当时最著名的耶拿康德主义者[3]。他于1786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纲要讲稿,及康德著作便捷使用辞典》基于自己多年来的讲稿内容,自1786—1789年间共发行四版,每版都有新内容补充。这部辞典正文按字母顺序排列,将康德哲学中的常见术语分类并比较其异同,不仅试图从康德哲学总体角度对其概念进行释义,而且将其置于哲学史中加以阐明。20世纪初最重要的康德专家之一Erich Adickes是普鲁士学院版《康德全集》中手稿部分的主编,他对Schmid的这部辞典评价很高,将其称为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康德哲学专业辞典,在其编纂过程中维护了体系内在的统一性。[4]该辞典的声誉和学术地位与其销量和重印次数保持一致,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在书店里找到这部著作的最新版本,它被当做附录内容编入上世纪一种重要的康德文选中,这部文选以学院版《康德全集》为底本,收入康德生前发表过的重要文献,主编是哲学家Wilhelm Weischedel,1960年由达姆式达科学书社出版(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Darmstadt)。

三、康德辞典发展全盛期

整个19世纪,欧洲并未出现有影响力的康德专门辞典,直至上个世纪初,在狄尔泰的倡议下,德国哲学界开始集中精力编纂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与此同时,德国的康德语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院版《康德全集》的编辑工作定位于整理康德的全部精神遗产,内容遍及康德著作、往来书信、遗稿、授课笔记,以及“所有有助于认识康德生平著作的资料”。[5]《康德全集》的编辑工作跨越整个20世纪,汇集了同时代最优秀的康德研究专家。于1987年从柏林迁至马堡的负责编辑《康德全集》的哥廷根康德学会(Die Kant-Kommission der Göttinger Akademie)直到今天仍在继续整理出版新发现的康德学术资料。在大量新出版的资料面前,此前的康德辞典已经无法满足涵盖康德整体思想发展史的要求了,康德辞典的编纂也借此契机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上世纪20年代末出版的两部康德辞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成书的。一部是Rudolf Eisler划时代的著作《康德辞书》,另一部是Heinrich Ratke的力作《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系统手册》。这两部著作对后来的康德研究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也有各自的缺陷。

Eisler的辞书定位于在康德全部著作中建立起广泛的概念勾稽关系,比如他在解释一个概念时,不仅从康德全集中引出所有涉及该概念的原文论述,而且将与该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也作为索引附在该词条后,以供读者交互查阅。诚如该辞书前言中所声明的那样,他的工作不在于编一部术语索引,而是致力于一种整体化的康德哲学解释。Eisler坚信康德文献本身是一个完善自足的整体,对于那些出现在某部著作中意义模糊的术语,康德都曾在其他著作中予以补正和澄清,因而只需征引康德不同时期关于同一概念的解释,便可使每一个术语得到准确清晰的解释,他还认为,只有通过概念勾稽互证的方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康德本人的思想。Eisler的这一编纂原则受到多方质疑,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康德哲学术语处于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同样的术语在其不同的思想阶段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将不同时期不同文本中的解释无原则地混合,只能引起更多的混淆,此外,即便是在同一文本中,康德的一些术语也因上下文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Eisler的辞典编纂方式显然没有能力应对上述指责。尽管如此,《康德辞书》仍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1994年由德国Olms出版社重印出版。

与Eisler不同,Ratke选择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编纂辞典,他将术语解释的对象限定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内,如他在前言中所言,只是为致力于研究《纯粹理性批判》的初学者提供一部帮助自学的工具书。这样,Ratke的这部术语手册就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Eisler的困境,因为他将词条的原文征引限制在《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和《逻辑学》这三部书中。《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出版于1783年,是康德为了应答《纯粹理性批判》问世后读者们的疑惑而编写的《纯粹理性批判》之简写本,这两部书在术语使用上比较一致。Jäsche编辑出版的《逻辑学》则是对康德逻辑学讲座讲稿的整理,是《逻辑学》系列笔记中最权威的版本,正是在例行的逻辑学讲座中,康德形成了独特的先验逻辑理论,并最终将其成熟理论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这部鸿篇巨制中。由此可见,上述三部书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呼应关系,这也就保证了术语释义之间的协调性。Ratke所编辑的这本手册轻薄实用,基本上将所有重要的康德哲学术语收入其中,词条释义繁简适当,还对不同语境中的注释加以区分,并提供了原文出处,方便读者查阅,为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提供了一本极为实用的入门指引手册,目前仍在由Meiner出版社作为单行本重印,以供读者使用。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缺乏与康德其他著作之间的呼应,目前康德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个事实,是《纯粹理性批判》固然是康德最重要的著作,但是如果仅限于《纯粹理性批判》的视野,是无法理解康德哲学之全貌的,因为康德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系性,其体系的穹顶不在《纯粹理性批判》,而在于康德的道德哲学,缺乏体系视野的话,就无法真正搞懂《纯粹理性批判》的要义。因而,在近几十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研究日益深入的情况下,这部辞典对于很多专业人员来说,内容有些过于局限。

四、非德语康德辞典

上述几部辞典均诞生于德国,这由康德哲学在那个时代的流传范围所限定,上个世纪初以来欧洲其他国家对这种哲学越来越关注,尤其在战后,分析哲学开始主动向德国古典哲学靠拢,从中汲取灵感,很多重量级的分析哲学家纷纷转向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研究,试图通过语言分析哲学的视野重新构建德国古典哲学的论题,或者反过来,通过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资源为分析哲学的发展开辟新空间。Peter Frederick Strawson关于康德的注释,Robert Brandom关于黑格尔的新解,都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作。由此,在英美学界也引发了一场德国古典哲学的复兴运动,近年来,除了研究论文大量涌现之外,也出现了几部重要的英语康德术语辞典,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Howard Caygill编纂的《康德辞典》和Helmut Holzhey编纂的《康德及康德主义历史辞典》。这两部英语康德术语辞典吸收了前人工作的优点和经验,也清楚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难。英语辞典比德语辞典的编纂更多了一重艰难,那就是术语翻译的对应问题。康德原文中使用了一些看似相关却又严格区分的术语,比如Erkenntnis,Wissen,Erkennen,Denken等概念,只有清晰地辨别这些术语的异同,才能厘清康德的论证,但是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体系中找到现成的具有内在关系的词汇群翻译这些术语。然而,如果不能准确翻译康德的术语,就势必会引起意义混淆。以流传甚广的Kemp Smith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例,其中就忽略了Erkenntnis与Wissen在原文中的区别,两者都被翻译成 knowledge,忽略了erkennen(erkennen是 Erkenntnis的动词形式)在康德文本中的特殊含义。后来出版的剑桥版康德著作集中Paul Guyer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纠正了这个错误,将Erkenntnis翻译为Cognition,将Wissen译为knowledge,这个纠正非常恰当,因为康德自己使用的表达Erkenntnis的拉丁文同义词就是Cognitio。[6]

上述例子只是想指出编纂非德语康德辞典时必须面对的困难,那就是必须要解决翻译对应词的问题,而这项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Caygill编纂的这部辞典中的英文词条同时附了德文对应词,不仅提供了英文译本(以剑桥版为底本)的原文出处,而且还提供了该词条在德文学院版中的出处,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条从译本回溯至原文的线索,非常符合目前康德研究需要英德文献相互参阅的要求。遗憾的是只编辑了英文词索引,没有编辑德文词索引,在从德文术语反向查阅英文术语时,有些不便。此外,就目前而言,即便是评价最高的剑桥版康德著作集(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Immanuel Kant)也仅仅涉及德文学院版《康德全集》中的部分单元,康德研究的权威文本还是以德文为主,这也为英文辞书的编纂工作造成了客观的障碍。Helmut Holzhey是瑞士著名的哲学教授,熟练掌握德语和英语,他编写的《康德及康德主义历史辞典》同样有Caygill所编的《康德辞典》的优缺点,只不过前者的选词范围更加宽泛,已经超出了康德哲学本身,更涉及康德后学如新康德主义所关涉到的术语。就其词条数目和篇幅而言,这两部辞典基本相当,在词条释义方面,它们的水平也在伯仲之间。

目前为止有影响力的非德语康德辞典主要是指英语康德辞典;中国比较系统的康德研究始于上世纪初,但是国内始终没有出现一部得到业内认可的权威性中文康德辞典。

除了上面提及的这些辞典之外,一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涉及领域最广的德语康德术语辞典当下正在酝酿之中。以出版康德研究文献而著称的柏林de Gruyter出版社日前委托Georg Mohr、Jǜrgen Stolzenberg、Marcus Willaschek 等著名教授编纂全新的康德术语辞典,参与编纂的工作人员由来自世界各地的逾百位康德专家组成。根据该出版社网站发布的信息,新辞典分为三卷约2100页,共涉及2500多个条目,条目中包含所有与康德哲学相关的术语,所有在康德作品中提及的以及与康德哲学相关的人物,以及所有的康德作品。发行时间初定于 2009年 12月。[7]相信该辞典的问世一定会为康德辞典发展史开辟一个新纪元。

附 注

[1]康德本人将其学说称为批判哲学,以便与传统的独断论哲学和怀疑论哲学相区分。

[2]我们认为将author's dictionary翻译为作家语文辞典比较贴切,如果按照原文译为作家辞典,中文容易引起歧义,会被误以为是查阅作家生平信息的人名辞典。

[3]Rosenkranz K.Geschichte der K ant'schen Philosophie.Berlin:Akademie-Verlag,1987.

[4]Adickes E.German K antian BibliographyⅠ-Ⅲ(bis1804).New Yo rk:Burt Franklin,1895-1896.

[5]参见Dilthey为学院版《康德全集》(1910)撰写的序言。

[6] 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74.

[7]更具体的信息参见该出版社的官方网 http:∥www.deg ruyter.de/cont/fb/ph/detail.cfm?isbn=9783110172591&sel=pi。

1.黄建华.词典论(修订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Caygill H.A K ant Dictionary.Oxford:Blackwell,1995.

3.Eisler R.Kant-Lexikon:Nachschlagewerk zu K ants sämtlichen Schri f ten,Brief en und handschri ftlichem Nachlass.Berlin:Mittler,1930.

4.Hartmann R R K,James G.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Heinicke S.Wörterbuch zur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 t und zu den philosophischen Schri ften von Herrn K ant.Preßburg:Philip Ulrich Mahler,1788.

6.Holzhey H.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Kant and Kantianism.Lanham,Md.:Scarecrow Press,2005.

7.M ellin G S A.Encyclopädisches Wörterbuch der kritischen Philosophie,oder Versuch einer fasslichen und vollständigen Erk lärung der in Kants kritischen und dogmatischenSchri f tenenthaltenenBegri f f eundSätze.MitNachrichten,Erläuterungen und Vergleichungen aus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begleitet und alphabetisch geordnet,Bd.I Zǜllichau u.Leipzig,Bd.Ⅱ-Ⅵ Jena u.Leipzig 1797-1804.

8.Ratke H.Systematisches Handlexikon zu K ants K ritik der reinen Vernunf t.Leipzig:M einer,1929.

中国钟表发展简史 第5篇

现代钟表大致经历了大型钟—小型钟—袋表—腕表的发展阶段,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绳索悬挂的报时钟,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铁制发条,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提出了著名的等时性理论,也就是钟摆的理论基础。1656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第二年,在他的指导下年轻钟匠S.Coster制造成功了第一个摆钟。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18世纪期间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擒纵机构,为袋表的进一步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期间一直到19世纪产生了一大批钟表生产厂家,为袋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袋表已经不能适应作战军人的需要,腕表的生产成为大势所趋。紧接着的二战使腕表的生产量大幅度增加,价格也随之下降,使普通大众也可以拥有它。腕表的年代到来了!

中国的钟表历史由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部分组成。三千多年前,我国祖先最早发明了用土和石片刻制成的“土圭”与“日规”两种计时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到了铜器时代,计时器又有了新的发展,用青铜制的“漏壶”取代了“土圭”与“日规”。东汉元初四年张衡发明了世界第一架“水运浑象”,此后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借鉴改进发明了“水运浑天仪”。公元1088年,当时我国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七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虽然几十年后毁于战乱,但它在世界钟表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我国著名的钟表大师、古钟表收藏家矫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国人开创钟表史”的观点。

至元明之时,计时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发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创制了“大明灯漏”与“五轮沙漏”,采用机机械结构,并增添盘、针来指示时间,其机械的先进性便明显地显示出来,时间性电益见准确。十九世纪末期,我国造钟工艺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华”作坊制造的南京钟,屏风式样,钟面镀金,镌刻花纹,以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风格鲜明和报时清脆、走时准确而闻名于海内外,曾于1903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特别奖。此后常年战乱,1949年前,我国仅在山东烟台有一些小型钟的制造业,根本就没有手表制造业。

1954年底,天津公私合营华威钟表厂(现天津手表厂)决定自行研制生产手表。厂里找来了江正银等四位有经验的老师傅,一边研究一边制作,花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于1955年3月24日试制出我国第一块手表。这是一只15钻的机械表,全部用手工制作,表盘上镀有“中国制造”三个金字和五颗金星,被定名为“五星”牌,1957年手表易名为“五一”牌。1958年手表生产列入国家计划,由轻工业部统筹规划发展。在这一时期,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南昌、西安、青岛相继兴建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涌现出“上海”牌“钻石”牌“宝石”牌“双菱”牌“蝴蝶”牌“红旗”牌等产品。随后又出现无钻的经济手表“紫金山”牌。1968年,上海手表厂年产手表突破100万只大关,我国手表开始摆脱以进口为主的历史。此时手表的产量直线上升,但是手表的款式单一没有女表。直至进入70年代天津手表厂又推出“海鸥”女表,填补了女表的空白。由于手表丰厚利润及国民的需求,全国各地又陆续出现不少手表厂。如石家庄,重庆、丹东等。到1980年,包括地方独立建设的工厂在内,共有68家手表厂,年产量达2200万块。

上世纪80年代处于商品短缺时期,人们结婚都讲究家里要有“三大件”: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手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当时的手表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买到,找关系求人走后门,真可谓是“千金易得,一表难求”,国家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用统一机芯的生产方式尽快让所有中国人都戴得上手表、修得好手表。好的愿望却带来负面的效果:统一机芯后,全国手表厂生产出来的手表款式基本一样,这样就潜伏着危机。只有天津海鸥表厂由轻工业部特批,没有进行统一机芯的改制。这为海鸥后来的复兴留下了生机。

到80年代后期,日本石英表技术对以生产机械表为主的中国表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石英电子表由于采用了频率稳定的石英晶体为震荡器,有电路简单、走时精度高、不用上弦等优点,再加之造价低、外观时尚,成为当时人们买表的首选。从此,中国制表业进入了比较困难的调整期,经历了十几年的低潮。全国38家表厂,在经过市场的洗牌之后,仅存十几家,众多小厂家被拖垮,有实力的大厂也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其实电子钟表在国际钟表领域很早就研究开发。其过程是摆轮游丝电子手表——音叉式电子手表——指针式石英手表及数字显示石英手表(液晶为主)。其中音叉式电子手表作为美国阿波罗12号登月球的计时器。展示了电子钟表的优势及未来的前途。我国自六十年代从击落美国U-2飞机上发现了其座舱计时器是音叉式电子手表后,正式揭开我国电子手表研制的序幕。由津沪两地专业人员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着手音叉电子手表的研制,首先由天津拿出了样机。但该产品还处在研制阶段。出于历史的原因,六十年代中期停顿,六十年代末转入重新的研制阶段,七十年代初进入批量试生产阶段,终因工艺复杂难度大,其关键零件齿轮寿命短,当时电池质量不好等诸因素,结束了它的暂短生命。全国电子手表研制工作一度停滞,仅在天津第二手表厂的在连续不停地工作,七十年代中期转入研制指针式石英电子手表,开始了我国石英手表生产阶段。电子石英表的大规模投产,对当时瑞士高档机械表也形成冲击,但瑞士高档表有质量、有品牌、有文化、有营销经验,他们的很快复苏,也带动了国际上对机械表的需求。

瑞士钟表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1860年,清朝咸丰皇帝向瑞士江诗丹顿订制了一只蓝色珐琅装饰的怀表,这是瑞士钟表首次传入中国。1895年瑞士欧米茄为中国铁路局制造了第一只官方铁路表。1979年3月15日,瑞士雷达表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中国市场做电视广告的外国品牌。自1995年瑞士劳力士率先进入中国大陆后,积家、伯爵、爱彼,众多瑞士知名品牌如过江之鲫陆续进中国。中国已经成为瑞士钟表最大的出口市场。

2000年前后,由于制作简单的石英表技术日趋成熟且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价格迅速下滑,利润日趋微薄,继续发展的空间十分狭小,因而人们再次将目光转回到功能持久不衰的机械表上来,使得机械表、尤其是具有自动功能的高档机械表重新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幸存的中国表厂在环境回暖的情况下也慢慢复苏。

时光流转,到了2007年的夏天,国产手表以质量尚可、价格低廉取胜的时代终告结束。同样技术指标,同样材质的同类手表,价格直追西洋名贵钟表的时代似乎已提前到来。钟表企业高擎的民族工业大旗,极大的聚拢了尽可能多的人气,国产钟表未来发展还是要靠长时间的品牌沉淀。

中国陀飞轮之父

2003年12月31日,瑞士专利局首次为中国人颁发了有关陀飞轮发明的专利证书,它的获得者就是矫大羽。到目前为止,矫大羽是当代全世界惟一获得瑞士、美国和中国有关陀飞轮发明专利的钟表大师。实际上,早在1990年他已试制成功自己的第一只陀飞轮手表,成为中国和东方第一个陀飞轮手表的创造者,开创了中国和东方制造陀飞轮表的历史。并在1991年7月-1993年正式公开其制造的五只不同设计的陀飞轮手表(第一代),打破了陀飞轮表全由欧洲杰出制表师独占的神话;1993年3月首创一只“正透视飞行陀飞轮” 手表(第二代);1993年7月-1996年,他发明并创制五只“神奇陀飞轮”手表(第三代);1997年首创一只“单支秒针型旋转框架”的飞行陀飞轮手表;1998年又发明了一只带有“时间指示装置”的飞行陀飞轮手表;2001年,矫大羽再次制造了一只“神奇陀飞轮”手表,用事实证明中国人的时计创作同样可以超越当代世界最高水平,他不但造出亚洲第一只陀飞轮手表,因此一举成为“国际时计独立创作人学会”中惟一的亚洲人,而且发明了陀飞轮中前所未有的许多新品种———包括“神奇陀飞轮”在内的系列创新。由于是中国人的创造,其作品也被称为“中国陀飞轮”或“矫氏神奇陀飞轮”。

如今,矫大羽制造了三代结构、五种类别共15只陀飞轮手表,这些成就使他成为有史以来原创设计和亲手制造最多不同类别陀飞轮手表的殿堂级人物。其中第十号“神奇陀飞轮”长方形手表于2004年4月在安帝古伦(Antiquorum)日内瓦拍卖会上成功拍卖,成交价格达到70万港币,创下了东方人制造手表的最高价记录。

从1990年开始,矫大羽创造的每一只手表,除了在机械结构和外观设计中具有史无前例的创新和发明以外,还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中国艺术的风格元素,尤其是在国际表坛经过15年的磨砺之后,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矫大羽更加丰富了中国文化在手表设计中的内涵,已经开创了一种叫做“中国表”或“文人表”的流派。

世界第一座时钟: 中国宋朝水钟(水运仪象台),1088年。

世界第一只有名字的怀表: 德国纽伦堡的「纽伦堡蛋」,1564年。

世界第一只陀飞轮表:瑞士人亚伯拉罕·路易斯·布勒盖,1795年。

国外游艇发展简史 第6篇

国外游艇发展史

十七世纪中叶,英皇查尔斯二世登基时,人民呈献了一艘狩猎船,名叫“Yacht”。之后王公大臣纷纷效仿把渔船改装成豪华的玩乐用艇。十八世纪欧洲海洋国家的贵族和富豪竞相以改装帆船来夸耀显示自我,成为一种时尚。十九世纪英国人把蒸汽机和螺旋桨塞到游艇里面。到了二十世纪,所有现代现代工业的新式动力机器都装备到游艇里面,甚至是利用风力的古老帆船也要配备小功率的马达和自动导航的驾驶仪器。现代意义上的游艇产业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世界游艇业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1经典沿袭和现代游艇萌发期

第一阶段:20世纪 50 年代,世界航运业和造船业刚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恶梦中苏醒过来,当时一部分生产鱼雷艇的工厂开始转向民品生产,因此他们擅长的高速艇技术也被转移到游艇的开发上来。例如美国Hunter 公司在战时是高速军用艇的主要生产厂,战后则成为美国最大的游艇制造商,在游艇的性能和创新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的 Vosper公司研制成功的燃气动力快艇,也曾风靡一时,但这种高速艇主要用于赛事和公务,还没能进入普通的家庭。但它们的小艇制造技术对游艇却产生了极大影响,如铝合金艇的制造技术,铝构架木壳艇的制造技术以及发动机的制造技术等。与此同时,日本综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使用过的高速艇艇型的优缺点,研制成功了耐波性优良的波形艇体,德国雷申(Lurssen)船厂对高速圆舭型艇体作了改进,成为意大利游艇的主流形状。

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的十多年间,世界游艇的年销售量约为 3100 艘,销售金额约 5270 万美元。至 50 年代末,世界游艇市场销售为 10 多亿美元。其中 71 %为木质结构的小型机动艇和帆艇,少量为铝质结构的机动艇,大部分是作为现代游艇萌芽特征的舷外挂机动力艇。以美国为例,1965年,舷外挂机销售量就达到 64.2 万台,是美国当时历史上舷外挂机年销售量最高纪录,并且至今未被打破。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2现代游艇成长期

第二阶段: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经济迎来了战后第一个快速发展期 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了游艇经济的发展,也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游艇成长期。从制造材料上说,六十年代前半期以胶合木结构为主;而后半期,随着玻璃钢材料和工艺的逐步成熟,对现代游艇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个时期,现代游艇的发展以美国和意大利厂商为代表,最为显著的技术创新是 Flying Bridge(飞桥)的发明和复式驾驶控制台的出现,这项源于美国人的发明原本用于渔船,它的应用使得游艇的露天体积和面积都增加了 30%,并由此革命性地改变了摩托游艇的类型。在意大利,1968 年出现了第一批装备复式驾驶控制台的游艇,它们分别是 Baglietto 16.50,Italcraft X44和 Tiger。所谓复式驾驶控制台是指飞桥(甲板)上设置的与座舱中驾驶台联动的第二套驾驶台。世纪 60 年代初期,艇体外板都是采用航海用胶合板,只有体积很小的艇才会采用玻璃钢材料,这种用胶合板制造的游艇的外观线条很硬,表面平坦,而且完全没有连接物。这是 60 年代在外观设计方面受到的最明显的限制,直到 70 年代中期,这种外观生硬的线条才开始转向更为柔顺的曲线。世纪 60 年代后期,意大利等国开始从美国引进玻璃钢材料和艇的制造技术,这使得游艇制造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于玻璃钢材料具有色彩鲜丽,强度高,容易成型和批量生产等特点,因此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由此以玻璃钢为材料制造的游艇开始进入市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并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制造,销售,修理,服务,金融和保险等综合配套的工业和市场体系。加上游艇展览会的活跃,游艇俱乐部和游艇码头等也应运而生,当时世界游艇年销售金额达 16 亿美元,其中玻璃钢游艇占到了 69%。

1.3世界游艇高速发展期和四大格局的形成

第三阶段:从 1973 年开始,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使得航运和造船业也出现了一个低迷的时期,刚刚兴起的游艇热潮也随着这次危机而有所消退。比如,日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 1974 年原定举办的第13 届游艇展览会被迫中止。这种游艇业的低迷现象直到 1975 年才开始慢慢恢复,并随即进入了一个为期十五年的高速发展期。在这个时期中,游艇设计的创新思想不断地由设计大师的作品演绎出来,逐步形成现代游艇的特征和格调。

1975 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那时的日本游艇界致力于开发低价,经济的游艇,把目光集中在了日本远古渔业者使用过的 “和船 ”上(日式的小型渔船)。这个时期,由于东发株式会社开发 1.5 马力舷外挂机以来,经过了约 20 年的历程,日本舷外挂机的功率也按照 10马力,20 马力,40 马力,50 马力的顺序逐步大型化,许多渔业者都使用了安装有舷外挂机的渔船,于是用这样的渔船改造成了钓鱼游艇,这种类型的游艇因其经济适用性而得到急速推广。

同样是 1975 年,意大利 Alfa marine 造船厂制造出Bronte 40 型游艇。该艇由索尼 列维(Sonny Levi)和弗朗哥 哈瑞尔(Franco Harrauer)设计。这是一艘开放式的,具有摩托艇和渔船功能的艇,尤其是其防风玻璃的使用更具原创性,因为它由一整块水晶做成的。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对玻璃钢材料的使用已日趋成熟,新材料的运用和新材料丰富的表现力促使设计师们采用更为流畅的线条,而非传统的几何图形。世纪 70,80年代,随着西方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游艇购买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游艇市场对各类游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进入 70 年代后,亚太地区游艇制造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日本很快就成为第二大游艇产品出口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出口 2 万多艘游艇而成为第三大游艇出口地。至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游艇市场形成以美国,西欧,北欧 亚,太地区为主的四大格局,世界主要游艇生产消费国都处于空前繁荣时期。1981年美国游艇总销售金额达到 81 亿美元,到1988年总销售金额已高达 179 亿美元。

1.4稳定成熟期

第四阶段: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虽然部分国家的游艇市场进入调整阶段,但国际游艇市场却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这期间,游艇向大型化发展,同时大量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也不断用到游艇制造中,使得游艇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出现了巨型主义,即尺度不断增长,装修不断奢侈,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世纪 90 年代初,意大利的游艇业进行了重组,这一变化集中体现在三大领袖集团的形成: Azimut,Fr-rretti和Mochi Craft。这些年里,实力雄厚的业主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师一起铸就了无数卓越的船只。在这个对奢侈品权威品牌越来越敏感的市场中,设计师也日益成为众中之众的主角。设计师的作品除了技术含量以外,还有宣传价值,他的名字也会因此成为其设计的船只品质和风格的一个强有力的商业代言。世纪 90 年代,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一些国家(如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碎,游艇经济又一度陷入低迷。因发达国家人力成本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本提高,玻璃钢造艇企业迅速向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转移,使我国以台湾为代表的游艇制造业一下子发展起来。从来料加工,替人家造船到自有品牌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向欧,美,日本出口的同时,本地区的游艇消费也悄然升温,尤其是港澳地区率先一步进入游艇消费时代。

出于对环境的保护,国际上提出了许多游艇设计的规范,如发动机的加速嘈音要减低至 74 分贝以下。美国对汽油发动机废气排放的规定制定了控制减排目标,并且这个排放标准也在不断修正,变得越来越严格。日本为了配合这项活动,加快了 4冲程舷外挂机以及直喷型2 冲程舷外挂机的开发。现在,日本国内出厂的 80%以上的舷外挂机是环保型的。世界各国的动力机生产厂商都已投入巨资研制低排放污染的机型,以期满足不断提升的环境保护的要求。在 1999年的上海国际船艇展会上,日本 HONDA牌船外机率先打出了绿色动力 的大幅标牌。

游艇大型化的趋势在进入 21 世纪后更为明显,各大游艇巨头都推出了长度 24 m以上的游艇,国际上普遍把 80 ft(24 m)以上的游艇列为大型游艇,这种游艇的造价高,装饰奢侈,属于豪华游艇。例如英国著名的游艇公司 Sunseeker 在 2007 年推出了它的 37 m3 层甲板游艇 Snapper(图1.1);意大利 FIPA 公司按客户定制MAIORA 43 型游艇有 4 层甲板,最大长度达到 43 m(图1.2);2004 年 2 月 6 日,山东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为香港 LPG公司建造的“ 亚洲女士 ”号(图1.3)游艇正式启航离开烟台前往香港,成为我国国内制造的最大的私人豪华游艇。该艇造型别致,为新颖的非对称双体船,与单体船相比具有更好的稳性。该艇长 88 m,有6层甲板,主甲板以上采用玻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幕墙装饰,内部装修豪华舒适,设有大型餐厅 娱乐中心 健身房等多功能舱室和 9 个高级套房,并设有直升飞机平台及海底潜水观光娱乐设施。

图1.1

图1.2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1.3

进入 21 世纪,对照北美 欧洲游艇市场的强劲势头,亚太地区国家游艇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形成以北美洲和欧洲为主两大游艇市场。其中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消费国和游艇市场。自 1997 年以来,美国游艇业销售收入一直保持每年平均 8%的增长幅度,2002 年美国游艇的销售额突破了 300 亿美元,大约占世界游艇总份额的 55%,保持着世界游艇市场的霸主地位。2004年已达到 330 亿美元。这个时期,美国游艇数量基本上维持在 1700 多万艘的水平,参与人数大约占总人口的 1/3 左右。2007年,游艇销售额(包括游艇配件销售和维护服务等相关消费)高达375亿美元。

相关文章
感受大自然作文400字

感受大自然作文400字

感受大自然作文400字(精选16篇)感受大自然作文400字 第1篇这个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大自然的几分姿态,让世界变得更...

2
2025-09-22
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精选12篇)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 第1篇(一) 观念老化, 信息意识淡薄虽然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步伐较快...

1
2025-09-22
高三数学30分

高三数学30分

高三数学30分(精选7篇)高三数学30分 第1篇1、对于英语中的记叙文来说,全文讲一个故事,只讲故事。一般在A篇,如果短,就当看小说一样看...

1
2025-09-22
高会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卷十

高会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卷十

高会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卷十(精选6篇)高会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卷十 第1篇甲公司3月10日对外披露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有关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1
2025-09-22
给生活松绑美文摘抄

给生活松绑美文摘抄

给生活松绑美文摘抄(精选13篇)给生活松绑美文摘抄 第1篇听过一个故事:外国有一个老人,死了儿子,她非常伤心,从早哭到晚。她去问神父...

1
2025-09-22
关于谢谢你老师作文800字

关于谢谢你老师作文800字

关于谢谢你老师作文800字(精选4篇)关于谢谢你老师作文800字 第1篇谢谢你老师初中作文800字九月的天气已微带凉意,我与同学有说有笑的来...

1
2025-09-22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协议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协议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协议(精选13篇)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协议 第1篇甲方(征用土地方): 负责人: 负责人身份证: 联系电话:住所地: 通...

1
2025-09-22
购买音响设备请示

购买音响设备请示

购买音响设备请示(精选14篇)购买音响设备请示 第1篇尊敬的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经过慎重考虑,以及与外语系团总支学生会干部们、上一...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