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咬文嚼字》教案(精选12篇)
高中语文 《咬文嚼字》教案 第1篇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看看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第三段中,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
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3、案例分析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只是单纯的叙述,没有更多的含义,语气软弱)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坚决的判断,带有极端憎恶的感情,语气强烈)
(2)大家普遍认为写文章要简介通顺,冗长的文字并不可取。看过了下面的例子,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 原文: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鲁迅《社戏》)
? 改文:于是看许多人唱,看许多人打,从九点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明确:原文并不是冗长,而是体现了作者在等待“叫天”这一角色登场的过程中焦急、无聊、无可奈何又带点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动了,就不能体现了。所以,文字的增加还是删减,直接影响着文章的情感基调。(3)“推敲”也值得推敲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 什么?你支持那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推”字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上的,于是自掩自推,表明寺里只有他一人,独来独往,自在无碍,场合冷寂。“推”字容易令人想起月下归僧推开厚重的门,门与门柩之间的“吱嘎”声,更显夜的寂静。“敲”字表明寺门是关上的,不是虚掩,月下归僧自然是敲门,也说明了夜深了,万籁俱静之际,一声轻微叩门声惊动了归宿的鸟,静中有动,景中有声,诗味蕴藉。两字各有各的意境。
归纳总结: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四、联想的妙用
1、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独携小团月,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明确: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2、误用联想,易生流弊
(1)请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列举的误用联想的例子:
美人 ——“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才子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风景 ——“春花秋月”别离 ——“柳岸灞桥”买卖 ——“端木遗风”
(2)生活中的“套板”随处可见:和XX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谁动了我的XX、我是XX我怕谁、看上去很X„„
明确:要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描写到位,让人心动?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4、鲁迅先生提倡用“画眼睛”的方法塑造任务,大家试着写一写“眼睛”,与例子进行对比。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明确: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王国维《人间词话》)
五、列举课外诗文用字佳话实例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佳话,大家能举上几个吗?(学生可以将阅读研究的有关材料拿出来共享)
1、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林冲)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A、大 B、快 C、紧 D、密
明确:“紧”揭示了雪下得大,渲染了一种苍茫的氛围,为后面压倒草厅埋下伏笔,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大家都做“一字师”:一个字的改动,就可以让诗句更符合提议。你能找出来吗?
原文: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改文: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评说:“一枝”用字虽平淡无奇,但很耐咀嚼。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此梅不同寻常。
3、字斟句酌出好词:在《青花瓷》中有一句“芭蕉惹骤雨,银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特别为人称道,其中哪个字特别抓人眼球?
明确:染
为什么不说“芭蕉沾骤雨银环染铜绿 ”,“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
明确: “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 “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
六、归纳总结
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的表达。课内外诸多诗文实例告诉我们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表面上是锤炼语言文字,实际上是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仔细斟酌、谨严求实,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希望同学们读诗文时多体会,多推敲。
七、布置作业
修改作文(从自己的习作中任选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
高中语文 《咬文嚼字》教案 第2篇
1. 知识与能力:总体把握课文,了解相关字词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总结课文的实例,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来考考各位一个歇后语: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当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只很有品味的小老鼠!
例子一:展示四个字:“中”“国”“在”“吃”。请各位调整字词顺序,表达以下三种意思:
1、食文化在中国,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吃在中国
2、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中国,是品尝美食的 -----在中国吃
3、讽刺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是国家的蛀虫
---在吃中国
同样四个字,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在中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子二:贵州人、湖南人、四川人的饮食习惯,都比较喜欢哪种口味? 辣,那到底谁是最重口味的,咱们可以通过每个省份的描述可知:
湖南人自诩:辣不怕;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
请各位判断一下,哪个省份的口味最重?贵州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有辣椒,嗜辣如命,哪天没有辣椒,可能就会心慌意乱、形容枯槁。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见,有时候,文字的排列组合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有时候,同一句话,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写作时,要学会字斟句酌,这便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
二 、作家作品。
首先知人论世,了解一些作家作品,朱光潜,听说过没?上学期名著导读?《谈美》,回顾一下,《谈美》是以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政治等问题。是一本议论美感修养的文艺理论学著作,因此,朱光潜被称为“美学老人”。咱们看看,这位“美学老人”,是怎样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三、信息筛选。
(一)明确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大家认为它是褒义还是贬义?贬义:“死抠字眼,卖弄学问。迂腐。掉书袋。”请学生说成语的意思!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它的积极意义,咱们看,本文中,作者是怎样定义的?阅读第三自然段。
与其说是“咬文嚼字”,不如说是字斟句酌,这是做学问必备的一种态度?严谨、步步留心的态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咬文嚼字”举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出门沽酒时,大雪纷纷扬扬,施耐庵用了一个什么字?使得境界全出呢?
“紧”。《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为何?
学生讨论明确:
“紧”好处:
1、生动朴实的写出大雪纷飞、紧凑。
2、渲染出气氛的紧张,主人公命运前途未卜。所以,一个“紧”字,境界全出。
正如朱先生所说,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因为文字它不单单是一个符号,而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咱们现在明白,本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就是一种“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那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请各位同学在文中找一下。
定位在总结性的语段当中,齐读最后一段。告诉我,“咬文嚼字”的意义是?
明确“咬文嚼字”的意义:追求“艺术的完美”,尽善尽美。我们讲,言由心生,有的人说话也好、写作也罢,想的是一回事,写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所谓的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这是因为你没有仔细地咬文嚼字,本课我们着重讨论的问题是:怎样咬文嚼字!怎样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提问:班上有位同学,有个坏毛病,就是特别爱迟到,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很生气地准备批评他,你们挑选以下两种句式:哪个语气更强烈!更适合批评人:
A、你是个老爱迟到的学生。
B、你这个老爱迟到的学生。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原因。
阅读1、2自然段,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所以在批评人时,这句感情比较强烈!
结论:事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 第3篇
一、品词析句──感受语言魅力
语文课首先要关注文字。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重视语言的赏析,就引入了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体悟的源头活水。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地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堂有了品词析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语文课堂有了品词析句,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斟字酌句──促进语言内化
叶澜教授说过:“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将文中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都只是停留在“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然后朗读体会”这一层面,仅仅只是从文字到文字进行理解, 没有把语言文字转变为很形象的生活画面,这样的理解即使再深刻, 也无法触摸作者的心灵,无法让学生找到“感同身受”。语文课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咀嚼,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这样的文字就被学生内化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并非要求我们对每一个词语都进行这样的体会,而是要找准切入点。合理的切入点,加上有效的咀嚼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内化,培养学生语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体现刘老师乐观开朗又充满童真童趣的句子:“他脸上漾出的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位同我一样的少年。”这句中的“漾”字用得相当贴切,这个细节既形象地写出了笑得充盈,又能让人感受到刘老师内心的快乐, 这么经典的用字,必得让学生咀嚼一番。
为了更好让学生领会,我运用了对比法。把“漾”字换成“荡” 字,让学生对比去读这两个不同的句子:
a.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位同我一样的少年。
b. 他脸上荡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位同我一样的少年。
通过对比这么一读,学生会立刻联想到水波微动为“荡”,水满而外溢才为“漾”。刘老师笑意盈盈的样子即刻浮现在眼前,学生很快体会到“漾”字把刘老师从心底溢出来的笑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中看出刘老师除了乐观开朗,还有孩童般童真童趣。而 “荡”过于表面化,品味不到内在的情感。其二,“漾”字在这里读音更和谐。这么一理解,学生从中还领会了中国文字的奇妙:不但要意思合适,还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和谐。语言文字的工夫做足了,不必单纯去谈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透过语言文字学生就能清晰地感悟到,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自然流淌于笔端的深切感情。 此时,这个“漾”字已悄无声息地被学生镌刻在脑海中了,如荡漾过的水波,似无痕,实有迹。
任何一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带着自己的感情,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写作的,文字是作者的心声,是作者在倾诉。当我们引导学生 “细嚼慢咽”时,学生就会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那股冲动与激情,就会找到那份“感同身受”。只有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体悟,才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和吸收。
三、炼字造句──习得言语智慧
《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尤其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逐步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言语智慧,而不是掌握多少语文知识。语文课堂应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从而让他们写出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的美丽的思索,这样才能让诗情画意的语文味能更好地体现于课堂。
高中语文 《咬文嚼字》教案 第4篇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语言负载的信息,更表现在让学生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更具鉴赏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可让学生以评点的形式记录阅读收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朗读,读中体悟
朗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中的字词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认真有效的朗读,让他们通过朗读领略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对于一些特殊的课文,可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丰富内涵,理解人物形象内心情感世界的复杂多彩。
三、质疑反思,感悟理解
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进行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在反思中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思考,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真正学会质疑问难,语文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才能大大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中,可抓住“认知矛盾冲突”处,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进行探究反思,促进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完成了对文本中相关语言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真正提高了语文能力。
四、飞扬个性,运化文字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同一个文本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训练方式,以适应学生五彩缤纷的个性化内心世界。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是推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比较常见的有换位思维、逆向思维、假想思维、多向思维、比较思维等。
五、想象联想,启发运用
教学中,有时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可以把文中语境那些抽象的语言符号,通过想象与联想置换为生动的画面图解,把原文的抽象意境置换为具体、鲜活的形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品味。学生通过想象描绘生活情境,进行语言文字的组合,使表达逐步具体生动。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语言能力。帮助学生感受文章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让学生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
六、加强整合,内化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揪住课文的关键情节,在学生不易察觉却能整合升华文本内容处,在学生觉得不起眼“微不足道”的细微处,在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的生成处,积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七、求异创新,优化积累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树立可贵的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教学策略,全面优化学生积累运用的途径。千方百计将语言文字训练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巧妙结合起来,在设计语言文字训练材料时,不断以崭新的方式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向纵深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课文内容这一层面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改写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吕叔湘先生曾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
高中语文 《咬文嚼字》教案 第5篇
生活中出现错别字会产生荒唐的笑话,来看下面这则小插曲:
错字和别字某学生常写错别字,老是把“歇”写成“喝”,他有一篇日记这样写到:那天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点累了,就背着班长偷偷的喝了喝……
一字之差,令人笑破肚皮,这都是写错别字惹的祸。但“错字”和“别字”是两个概念。
错字:主要指手写时把字的笔画写错了,写出来的“字”不成字,主要表现是增减笔画或改变字形。别字:也叫“白字”,指该写这个字而写成另一个字。
二、讲析
(一)生活学习中的错别字现象 a)生活中的错别字(组图)
1、飞贼勿忧
忧——扰
2、公则
则——厕
3、隐行
行——形
4、蓝球 蓝——篮
5、恭侯 侯——候
6、招骋 骋——聘
7、启示 示——事
8、发型
形像 像——象 b)学习中的错别字
1、默写中的错别字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齐寒宵。齐——霁(雨雪后天放晴)
2)、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慢寂寥 慢——漫(徒然,白白地)
3)、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空篌。空——箜(箜篌:竹木乐器)
4)、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拨瘦蛟舞。拨——波(波:波浪)
2、作文中的别字:
1)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从而取得了旷世的伟纪。伟纪——伟绩
2)孔子的车夫接受了妻子的建意,从此不再高傲了。
建意——建议
3)报上说重金属污染过的牡蛎,可「治」癌„
师评:一字之差,贻害无穷呀!(致癌)
4)我认为自己是个品学兼「忧」的好学生„
师评:写错别字,你是该忧了——扣分。(优)
文字的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城市而言,规范、优美的文字招牌、标语、广告牌是街头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文明城市,要坚决反对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就算是做广告,也应昭示文明,不应在广告中出现错别字。这样的错别字误导小学生不说,还大大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此外,商家频繁使用错字的行为,也违反了《通用语言文字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出面做出处理。
呼吁广大市民应做到优化文字环境,正确使用汉字。呼吁广大学生自觉写规范字,消灭错别字。
(二)探究出错的原因
1、字形相似而误 “公厕”而非“公则” “招聘”而非“招骋”
2、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误 “恭候”而非“恭侯”
3、音同或音近而误 “隐形”而非“隐行”
“招聘启事”而非“招聘启示”
4、义同或义近而误 “形象”而非“形像”
5、滥用繁体字 “发型”
6、不明典故而误
墨守成规(墨:指墨子,他成功战胜了鲁班的攻城方略,有“墨子善守”的说法)不能写作“默”
(三)避免错别字的方法
1、明义记字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一定的语境往往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因而,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实际上,有些字词本身含义隽永,根据意义“巧记”字形,会平添许多趣味,收到良好效果。
如“脉搏”的“搏”字,常同“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搏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和“脉搏”的语境相吻合,那么,就会很轻松地记住“脉搏”的“搏”应是动词“搏”而不是“胳膊”义的名词“膊”。
2、推形记字
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出该字在句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如:“崇山峻岭”、“骏马飞驰”和“英俊潇洒”中易混淆的三个字“俊、骏、峻”都是形声字,读音相近,字形相近,声旁相同,但形旁却完全不同。这就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峻”,形旁是“山”字,表示该字与山峰有关,“俊的形旁是“”,表明与人的形状有关,即“英俊”。“骏”的形旁表明和“马”有关。
“宀” ——大都与居处(宅、宝、家、寓、宿、寄、窗)有关。“月”——大都与身体的部分及其性状(肘、胫、膝、腿)有关
因为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推形记字是一种最有实效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3、探源记字
有些词中的字是由该词形成时特定的意义决定的,因此,必须探究该类词的本义,才能准确记住字。由于时代的阻隔,我们平时只知道有些词的用法,而不知道该词形成的历史背景,书写时难免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它,结果常常写错。实际上,有些词尤其是一些成语的形成往往凝结着浓郁的文化风俗或附带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忆该类词时把它们挖掘出来,会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意趣。
如“再接再厉”,因为这个成语常用来鼓励人,而“励”有鼓励的意思,所以常有人把它写作“再接再励”。实际上该词最早记录的是古代斗鸡游戏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为了使自己的鸡获胜,每次接斗时,人们都要在磨刀石上磨利鸡的喙,以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子啄伤对方,制敌于死命。“厉”通“砺”,磨刀石的意思。由于特定含义的限制,“再接再厉”的“厉”只能写作“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都属于这种类型(括号内是正确的字及该字的解释)。
针贬(砭:中医治病的石针,和金针一样都是中医治病的工具)名列前矛(茅:古代楚国行军时走在前面的军士均持茅草当旗子)
4、口诀记字
对形近字,可以把它们的细微差别编成口诀,这样易记易用。比如:(1)戌戍戊戎戒
横戌(xū)点戍(shù)戍(wù)中空,划个十字就念戎(róng),两竖一横念戒(jiè)那才成。(2)掇缀辍啜
用手拾掇房子,用线连缀裙子,用车接回辍学的孩子,用嘴啜泣伤心的日子。
三、拓展练习
1.(2014年安徽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切磋 编纂 归谬法 满腹经纶 循循善诱 B.水榭 巍峨 紫禁城 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C.暮霭 霓虹 雷震雨 春风骀荡 静水流深 D.关隘 戍守 烽火台 克敌致胜 捷报频传
2.(2014年湖北卷)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俸禄
切蹉
投桃报李
一笑泯恩仇 B.发轫
枢纽
并行不悖
久旱逢甘霖 C.花哨
原委
如雷贯耳
时事造英雄 D.调剂
伸张
促不及防
真人不露相
3.(2014年江西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弭乱
国粹
泊来品
入不敷出 B.伺候
斐声
煞风景
得鱼忘筌 C.日晷
陨落
挖墙脚
纵横捭阖 D.萦回
撺掇
黑黝黝
入目三分
四、总结
捍卫母语的举措
世界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但每年有25种语言消失。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90%的语言可能会灭绝。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提出警惕“语言入侵”、“文化入侵”的问题。许多国家在维护民族语言方面,态度非常鲜明,立场非常坚定。
1992年,法国国会郑重地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句话加入到法国宪法中。
1994年,法国又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原文是其他语种的也要翻译成法语,而且法语字母不能小于原文。
2000年,波兰制定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2001年,普京总统就签署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责任,“纯洁汉语,规范汉字”也是大家的责任,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觉使用规范字,消灭错别字。
五、作业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第6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深入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设计背景: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进入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执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一节,笔者和其他老师一样曾经追求课堂活跃,古今中外有关咬文嚼字的事例一个接一个,老师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原文:昨夜数枝开 ?改文:昨夜一枝开
老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在诸多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发掘教材文本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 》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这”, 哪句表现力更强?
1、简介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屈原被陷害关押,作为其弟子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楚国上下之文章就数他宋玉第一。为此,婵娟极为气愤地骂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愤怒的时候是如何骂人的?
你这淫妇!
你这流氓!
你这魔鬼!
你这畜生!
你这挨千刀的!
4、明确:
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补充《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第7篇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 “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 , 自豪 , 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嚼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 斟酌 词藻锱铢必较 蕴藉付梓尺牍 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高中语文 《咬文嚼字》教案 第8篇
物理概念的名词很多来源于古希腊语言,兴盛于英语环境,在英汉翻译家的努力工作中,结合汉语言具有会意等特色,最终刊印在高中物理课本中.所以,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概念、规律都是简洁、精炼的字句,我们认为物理概念的教学、学习中要做到“字字斟酌 句句拿捏”的“咬文嚼字”式的认真态度.更有甚者,比如早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就在“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文章中,用30多篇文章,对夸克、量子、温度、熵等重要概念的起源进行了“苛求式”的“咬文嚼字”,为我国物理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支持、参照.
本文仅在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向曹则贤教授学习,试图用“咬文嚼字”的方法丰富高中物理教学的视野和方法,并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物理世界.下面,介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几个实例.
1咀嚼第一概念——“物理”,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打开通往物理的大门
什么是物理?很多学生在“物理难学”,又“潜心难题”的时候,很少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很多老师也对这个“第一”概念了解片面、重视不够.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语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在高中物理第一课中,如果让学生流失对“物理”这个概念的深入认识,不啻为一大遗憾.
物理,英文physics(physis)来自希腊语Φυσικη,意思是“关于自然存在的事物”.亚里斯多德把科学理论分为physics,数学和神学三部分.他所谓的physics,又被称为自然哲学.Physics为何被翻译成“物理”,显然糅合了中国的文化意境和汉语言文字的特色.物理在汉语中理解为关于一切自然存在之道理;中国古代有存在“格物致知”的朴素哲学原理,格物,即了解事物先从表象的地方开始;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可以总结出的理性知识.基于以上的说明和理解,将Physics翻译成“物理”是有充分理由和中国传统特色的.
在了解了物理这个概念如此丰富的内涵后,我想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重视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就让我们来咬两口“物理”这个概念吧.
(1)“物”指宇宙万物,泛指物理学研究的物体、现象、事件等,具体指研究对象.所以,在进行物理研究中,首先必须有的第一个意识就是明确研究的对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学习物理很久的一些同学,在研究物理问题、列出物理方程的时候,经常表现出对象不明确甚至张冠李戴的错误,有点还陷入一种“雾里”一般的状态.确定研究对象是我们对“物理”这个概念“咀嚼”出的第一点“甜头”.
(2)“理”指物理规律、定理、公式等.由于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泛、现象很多,所以很多同学,生搬硬套、片面理解、胡乱列公式,最后导致一种“无理”的状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物理规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我们“咬”出的第二个内涵.
由以上的“咬文嚼字”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物和理的良性互动,感受物理的辩证统一,感受实践与认知的循序进步,体会“格物致知”的朴素哲学原理的魅力.还可以介绍将“格物致知”提升为“知行合一”的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更大的密切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克服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指引学生走向向他们徐徐打开的神秘物理学大门.
2分析规律概念组成、分类,自然引入新课,形成知识系统
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节: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导入过程中,我们对“运动”这个概念进行“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高中物理开篇第一节就能尝试用“咬文嚼字”去严格理解物理概念,同时感受物理概念的结构之美.
什么是“运动”?即机械运动,课本定义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理位置的变化”.在这个概念中:一是说了两个物体“物体”和“其他物体”,一方面研究运动要注重物质性,另一方面为了突出物体的物质性(质量)这个主要因素,我们将如何处理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其他因素?将如何建立研究物体的模型呢?二是如何理解“相对”,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用来作为“相对”标准的“其他物体”是什么呢?三是“位置的变化”,应用数学来处理物理问题是我们高中阶段重要的方法和能力,我们可以具体应用什么数学工具来研究、表示“位置的变化”呢?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采用对物理概念、规律拆分的方法,逐词“咬文嚼字”,将课题内容自然的指向了“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探究的开始就将一种结构严密、紧凑的知识系统定性的映射到学生认知的心里.
“咬文嚼字”既让同学感受一种概念学习的方法,同时又能加强物理概念的比较,使概念清晰、知识系统牢固.
3咬住概念疑点不放,降低初、高中梯度,铺就物理学习成功之路
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的学习中,介绍、探究学习完各个知识点以后,一般我们还会就“位移和路程”进行概念的比较,我们会总结出一句话“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因为很多同学没有重视和认识到初高中的衔接的梯度,没能及时的把初高中的知识联系、对比,所以很多高中物理的初学者,对“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这句话理解简单、困惑.下面,我们就来对这句话“咬一咬”、“咀嚼一番”.
(1)指出了位移和路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暗示了初高中物理梯度的存在,应该引起每个同学在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的改善和提高.例如,在这句话中,我们比较的是位移的大小和路程,而不能把位移和路程这两个概念混淆,甚至统一.
(2)为什么要强调是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在初中阶段由于我们学习、处理的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方向均保持不变,属于单方向直线运动,所以事实上路程就等于位移的大小,位移概念的功能完全可以用路程来代替;但是,在高中阶段我们除了要研究双向变速直线运动,还要研究曲线运动,在我们研究物理位置的变化时,不但要考虑位置变化的大小,也要考虑位移的方向,这个时候路程就不能实现位移概念的功能了.所以,只有“在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3)由于初中阶段的路程概念已经无法满足高中阶段关于运动的研究,所以我们提出更加丰富、灵活、直接的概念——位移,是非常有必要的.凸显了,概念的实用性原则,使得初高中概念的衔接自然、严谨.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第9篇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②,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①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①[《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一篇自况的短文。因宅边有五株柳树,作者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②[普列汉诺夫(1856--1918))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后成为修正主义者,孟什维克领袖之一。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文教案 第10篇
本次公开课给学生们上的是高中必修五第三单元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反思,由于这是一篇文艺随笔,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故事形式导入课文,营造了较为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讲述联想到的或是通过预习搜集到的一些有关于语言文字锤炼的诗句或故事。同时对他们的讲述及时地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成为教学的热情参与者,在拓展训练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学生们表现出的热情与智慧让整堂课的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第11篇
2、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诗歌背景;
2、品味文中的妙语佳句,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过程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高中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储备了议论文学习的相关要素,也具备了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但是存在“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的问题;并且通过一年级的学习,高二学生没有了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容易出现倦怠心理,能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中提到的相关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加入了很多趣味性强且能够体现主旨的句子和故事,以“初读精读探讨总结”的方式,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和把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请你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并分析其妙处。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
认真思考
交流不同意见 通过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结合课本上的相关介绍,了解作者,并做好补充。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信息筛选
1、什么是“咬文嚼字”?
解题: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的意思是:指过分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通常是贬义的。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 第三自然段“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梳理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6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思考,翻阅词典
查阅资料
回答问题
在原文相关文段寻找答案,并作出圈点勾画
思考作者赋予这个词新的意思的用途
梳理全文
做好相关记录
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词义,同时明确作者赋予这个词的新意。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理清文章思路
四、合作探究
(一)阅读13段,找出本文的基本观点。
明确: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1、活动:请用“酒、好、喝”三个字,看看最多能组成几组话,各自的意味是什么?
酒好喝酒的味道不错
喝好酒要喝质量好的酒
酒喝好劝客人开怀畅饮
喝酒好适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
好喝酒酒的质量不错,可以放心喝
好酒喝批评一个人是酒鬼
通过以上练习总结出语言表达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什么?
明确:句式不同,句子包含的感情不同。
分析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1)婵娟骂宋玉说: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2)石秀骂梁中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
(3)《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4)郭沫若: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思考:比较这组句子,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通过“你这” “你是” “你有”的比较,说明不同句式的句子包含的情感不同。关键看哪一个更能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因为文学就是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的。
(二)阅读第4段,读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选段,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原句)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王若虚改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思考: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明确: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 阅读第5段,分析“推”和“敲”的故事。
思考: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意境,分析用“推”和“敲”各自有什么效果?再读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高中语文 《咬文嚼字》教案 第12篇
1.“议案”“提案”混淆
“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
“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2.“入驻”误为“入住”
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常见错误
“住”与“驻”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日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凶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3.“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
有媒体提出“单独二胎”的说法。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的。“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冉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4.“国际间”
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错误
“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其后冉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5.“通信”误为“通讯”
常见于MH370失联事件报道
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如“通信设施”“通信系统”等等。“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6.“拘留”误为“逮捕”
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
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凶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龙代为致歉”等是错的。“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拘留”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房祖名当时属于刑事拘留。“逮捕”是司法机关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白由,强制羁押审查的刑事措施。经审查,北京检察机关在9月17日以房祖名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7.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
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日。《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十、几十万分之一。
8.“碑文”误为“墓志铭”
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
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
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9.“松树”误为“鬈树”
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
在影视作品中,常有用繁体字的场合。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鬏树”。如2014年热播的《红高梁》电视剧中,便有“三径寒鬏含露泣”的联语。其实,“松”“鬏”是两个不同的字。“松”即松树,本有其字。“鬏”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鬏”合并为“松”。但“松树”不能凶此写成“鬏树”。
10.“折桂”误为“折桂冠”
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
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珮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也可指冠军。“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报道中。
而在2014年十大流行语中,“顶层设计”“新常态…“打虎拍蝇”“断崖式”“你懂的”“断舍离”“失联”“神器”“高大上”“萌萌哒”等入选,而关注度较高的词语“任性”“森么愁、森么怨”“也是蛮拼的”等未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