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精选10篇)
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第1篇
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简单计算。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和图片观察。培养学 生的观察,分析,总结,以及下定义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培养学生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观察一些常见机械的机械效率,从而体会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重点】
定义和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等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
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将重20 N的重物匀速举高2m,人需做多少功?
二、引入新课
师提问:小明家装修房子,需要把这堆沙子从一楼运到三楼,你有哪些方法?同学们思考讨论,看哪一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生发表观点:
1.将沙子装进桶里提上三楼; 2.将沙子装进桶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3.将沙子装进袋子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师: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但是采取不同的方法,各自过程中所做的功是不同的。怎样才能让我们用最少的功达到我们的目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
1、有用功和额外功
如下图所示,将重100N的沙子运到三楼。没层楼高3m
(1)图中三种方法有什么区别?(2)每种方法人需要做几部分功?
(3)哪部分功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4)每种方法中,人一共做了多少功?
师点拨:图中三种方法是有区别的,第一种情况人用桶提沙子上三楼,第二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桶与沙子提到三楼,第三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口袋与沙子提到三楼。
将学生分为三组,每一个小组研究其中的一种情况,将各自小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提示:三种方法的目的均是把沙子运到三楼。在此过程中沙子升高的距离是两层楼的高度即6m)
学生讨论、展示分析结果:
第一组:第一种情况人用桶提沙子走上三楼,客服自身重力做功、将桶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1=G人h+G桶h+G沙h=(400N+20N+100N)×6m=3120J 第二组:第二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桶与沙子提到三楼,将动滑轮提到三楼做功、将桶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2=G动h+G桶h+G沙h=(10N+20N+100N)×6m=780J 第三组:第三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口袋与沙子提到三楼,将动滑轮提到三楼做功、将口袋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3=G动h+G袋h+G沙h=(10N+5N+100N)=690J 师点评各组情况。讲解:其实我们的纯目的“将沙子运上三楼”需要需做多少功呢?
生回答:W= G沙h=100N×6m=600J 师讲解:这个600J的功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称为有用功(W有)。除了这600J之外,上面的三种情况中,我们都多做了一些功。这些功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称为额外功(W额)。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客服机械自身重力和机械间的摩擦所做的功。
人们达到一定目的过程中,实际做的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这个功叫做总功W总。
(3)总功:使用机械时,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人们总共做的功)W总=W有+W额
2、机械效率
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四个数据,由三个小组分别找出各自情况下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第一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2520J,总功是3120J; 第二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180J,总功是780J; 第三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90J,总功是690J.师:如果让大家来选择,你会采取哪种方法将沙子运上三楼呢?为什么呢?(第三种情况;因为可以少做额外功。)
师:如果我们在选择某一简单机械完成相同的功,大家将会选择什么情况的机械呢?(要选择少做额外功的机械)
师:这应该是反映机械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物理学中将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
即: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
由定义得公式: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η表示机械效率。
W有W总师强调:
(1)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它只有大小,没有单位。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②机械效率是标志机械做功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机械效率越高,这个机械的性能越好。
(2)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决定,分析机械效率高低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①当总功一定时,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②当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少,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③当额外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
3、例题讲解
起重机把质量为0.5t的重物匀速提升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g取10N/kg。
由一名学生来演算,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给出了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学会机械效率的计算。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8页第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第2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 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 知道机械效率的意义 • 机械效率的公式及应用 •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和概念。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 2.2 教学难点
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我国的许多农村都没有自来水,人们为了食用水,要从井中打水,在从井中提水上来的过程中,人们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生】水桶、滑轮
【师】这些功都是人们希望做的吗?对谁做的功才是有用的呢?
【师】下面我们进行这样的一个实验来看看:
以动滑轮为例,比较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
设计方案:
需测量的物理量和使用工具: 【师】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点? 【生】
测拉力时,应匀速拉动弹簧秤。
还有绳自由端的拉力方向以竖直向上为宜,若方向向下,操作、读数均不方便。【师】接下来自己设计表格,进行多次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得出结论: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_______(等或不等)的。
结合我们课堂刚开始的提问,在上面的活动中,将钩码提升至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目的,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记作:W有用;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需克服摩擦力作功,还要克服动滑轮的重力做功,这部分功虽然并非我们所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我们将它们叫做额外功,记作:W额外;如果把手的拉力(即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叫做总功,6.2 新知介绍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有用功和额外供的定义了。那么接下来,为了熟悉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共的概念,我们来看这样的案例。
案例: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家在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法供参考:第1种是人直接提着沙子上楼;第2种是把沙子放进桶里,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拉上楼;第3种是把沙子放进质量较小的袋子里,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拉上楼。
【师】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各种方案。并对各个方案进行讨论,比较优缺点。【生】经过讨论。第一种方法太不方便。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它比第二种方法用的力小。提升相同高度做的功少。
有用功和额外功、总功
【师】结合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看提沙子过程的视频。思考: ①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②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他对什么做的功? ③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板书】 一般来说,有用功:机械对外所做的功
额外功:机械克服自身部件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总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前面实验中,正如各位同学所想的,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总功最少。
【师】现在大家讨论:不使用机械直接提升物体做的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的功一样吗?(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沙子做的功相等吗?)如果通过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实验方案:用手通过一只弹簧测力计拉一个动滑轮,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提起重为G的钩码。
为了探究上述问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手对绳的拉力F、手移动的距离s、钩码的重力、钩码上升的高度h。
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测量。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实验数据: 【师】
①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②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
③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实验误差,指出要使重物重一些,误差就会小一些。【生】回答问题: ①不相等 ②手拉绳做的功多
③有摩擦,在提起重物时还要提起动滑轮。
二、机械效率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生】学生讨论: 1.机械效率有单位吗?
2.为什么机械效率没有大于1的?
3.用小数和百分数来表达机械效率,你认为那种表达更好? 通过多媒体展示例题:
利用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在F=80N的拉力作用下,将一个重为180N的物体匀速举高1m,绳重、摩擦不计。
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师】如何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通过实验,探究机械效率的求法: 1.实验原理:
2.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甲、乙两个滑轮组、长约2m的细绳。3.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并填入表格。②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③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拉力F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W有用、总功 W总功、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实验次数
【师】实验结论:
1.动滑轮重一定,物重越大,机械效率高。2.物重一定,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低。讨论: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生】得出:
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有:尽可能地增加物重,减小动滑轮重,减轻绳重和滑轮转轴处的摩擦
三、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
2、当W有一定时,减少W额,可提高效率.比如影响滑轮组效率的因素有:动滑轮和绳重;绳与轮之间的摩擦.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轻质材料做动滑轮或尽量减少动滑轮的个数;还可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少轴处的摩擦及使用较细的绳子等措施,以此来提高它的效率.当W额一定时,增加W有,可适当提高机械效率.比如,对于同一滑轮组(额外功不变),增加所提物体的重, 就会越大,机械效率就会越高.总之,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对于滑轮组而言,要提高效率,可增加有用功的同时尽量减小额外功.四、机械效率的测量
原理:
【师】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五、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
功率是表示机械做功的快慢,功率大只表示机械做功快;机械效率是表示机械对总功利用率高低的物理量,效率高只表示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高.因此,功率大的机械不一定机械效率高。如内燃机车的功率是4210W,但它的效率只有30—40%;而机械效率高的机械,它的功率不一定就大,如儿童玩具汽车的电动机效率可达80%,但功率只有几瓦.课堂小结
课堂知识点总结:
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计算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额=fL 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 斜面:W总= fL+Gh=FL 机械效率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即η 物理意义 机械效率是表示机械对总功利用率高低的物理量.若机械效率越大,表示该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越高,即机械做的有用功占它所做的总功的比例越大,或者说额外功占总功的比例越小,也说明该机械的性能越好.提高机械效率方法:
1.额外功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增加物体的重。
2.有用功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额外功:减少滑轮与绳子之间的摩擦。
课后习题
[1]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机械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B、机械的效率越高,做功越快 C、机械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快 D、有用功越多,机械的效率越高
2、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说法正确的是(C)A、功率越大,做功越快,机械效率越大 B、做功越少,功率越小,机械效率越小 C、功率越大,反映做功越快,与机械效率无关 D、机械效率越大,表明它做的功越多
3、如图所示,一物重为G,从斜面的底端A,在拉力F作用下,匀速运动到顶端B,若重物受到斜面的摩擦力为f,斜面的机械效率η,则(C)
A.f=F,η=Gh/FL B.f=F-Gh/L,η=1-Gh/FL C.f=F-Gh/L,η=Gh/FL D.f=F, η=1-Gh/FL
4、某同学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若物重为120 N,每个动滑轮重20 N,摩擦及绳重不计.
(1)通过计算比较甲、乙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若甲挂的重物为180 N,它的机械效率为多少?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规律? 答案:机械效率为90%,同一滑轮组,所提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2]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机械效率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额=fL 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 斜面:W总= fL+Gh=FL
2、机械效率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即η
物理意义机械效率是表示机械对总功利用率高低的物理量.若机械效率越大,表示该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越高,即机械做的有用功占它所做的总功的比例越大,或者说额外功占总功的比例越小,也说明该机械的性能越好.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由η==可知: A.当W有一定时,减少W额,可提高效率.比如影响滑轮组效率的因素有:动滑轮和绳重;绳与轮之间的摩擦.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轻质材料做动滑轮或尽量减少动滑轮的个数;还可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少轴处的摩擦及使用较细的绳子等措施,以此来提高它的效率.B.当W额一定时,增加W有,可适当提高机械效率.比如,对于同一滑轮组(额外功不变),增加所提物体的重, 就会越大,机械效率就会越高.总之,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对于滑轮组而言,要提高效率,可增加有用功的同时尽量减小额外功.4、机械效率的测量 原理: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第3篇
随着大家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这个领域的学习而言, 重要的绝不仅仅是画统计图、 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 然而我们教师在相关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 需要更加重视要让学生“亲近”数据, 加强对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 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 知道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我在设计教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 《生日相同的概率》这一节内容时, 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一、关注数学化过程, 数据收集的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 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 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而 “数学化”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不够重视的环节, 关注学生数学化的过程, 应为学生构建合适的数学活动, 并为学生的自我构建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内容安排在“投针试验”之后, 学生对运用试验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有了亲身体验, 本节课是对上一节的巩固与延伸. 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数学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随机事件的判断中, 存在直觉判断的惯性.本节课的教学力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试验活动, 经历收集数据、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 形成对概率的全面理解, 发展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一:收集数据自主预习
1. 数据收集
每名同学在课外调查身边10 个家人或亲戚或朋友的生日 (规定:如1 月1 日记为0101) , 要求学生间相互不得重复调查, 以规定的形式写在纸条上. (纸条由教师课前发给学生)
2. 自主预习
阅读教材P188 页, 思考下列问题:
(1) 400 名同学中, 一定有2 人的生日相同 (可以不同年) 吗? 概率是多少?
(2) 300 名同学中, 一定有2 人的生日相同 (可以不同年) 吗? 概率大概是多少?
(3) 有人认为, 50 名同学中就很可能有2 名同学的生日相同.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4) 你能根据调查的数据设计一个模拟试验, 从而得出50 个人中2 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吗? 和你的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 】在预习阶段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身边10 个人的生日数据, 并做好记录. 学生通过数据的收集, 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教师对教材上引例部分的问题加以设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 初步体会“生日相同”的概率, 激发学生的思考, 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通过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 把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相结合, 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构建了“数学化”的过程.
二、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 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
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一方面需要合适的素材, 另一方面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阶段教学内容, 开展探究活动. 这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学环节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
1. 自主预习问题, 各小组讨论, 预习反馈. 当各小组的答案达成共识时, 讨论结束.
2. 各小组交流展示, 组间质疑.
教学时, 先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展示, 组间质疑. 对于问题 (1) , 学生很容易得到概率是1;对于问题 (2) , 学生得到生日相同的概率比较大;但是对于问题 (3) , 有学生认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0, 还有学生认为生日相同的概率较小, 估计没有学生认为生日相同的概率较大, 只要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 教师应给予肯定与鼓励;而问题 (4) 的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并给予补充.
从情景引入中的几个问题看, 有的学生必定会凭自己的直觉来判断概率的大小, 但是这种直觉判断是否准确, 需要来通过活动试验进行验证. 然而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结果,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探究的空间.
教学环节三:合作学习 试验探究
1.试验探究一
小组间随机选取5 张写有生日数据的纸条, 又可得到50人的生日, 即可得到2 人相同的概率.
过程如下:1-5 小组的A1 同学的生日数据交给第1 组, A2 同学的生日数据交给第2 组, …… , 依次下去;同样6-10组也进行着同样的试验, 这样又可以得到10 个试验结果.
2. 试验探究二
同学们自由组合, 5 人一小组, 立刻分成10 个小组, 进行实验, 这样又可以得到10 组试验结果.
【设计意图 】 我将全班50 人分成10 个组, 并在组内对每名学生的数据进行了编号. 在预习反馈与交流中, 学生很容易想到, 5 个人收集的数据组在一起就正好是50 个人的生日数据, 因此组内组合、小组间组合, 自由组合. 三种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 体现了试验的随机性及操作方法的多样性.
每一次试验探究的过程中, 都将得到10 个试验结果, 由各小组的数学组长在教师准备的表格中进行汇总.
本环节数据较多, 整个探究试验耗时较多, 教师应把握课堂节奏, 及时指导, 提高课堂效率.
整个教学课堂活动中, 通过以上四个试验探究, 学生可以亲自经历了数据的统计、分析, 也经历了随机试验的随机性、多样性, 更加明确试验结果的真实性. 学生从课前自主预习开始, 一接触到那四个问题就会凭直觉判断其概率的大小, 然而在课堂上, 经历了教师设计的这三个试验的操作, 最后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试验, 多次实验操作, 大数据分析, 得到其概率的准确值.
三、关注反思的过程, 数据再认识的能力培养
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 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 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加强学生的反思, 因为数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 而是思想、观念, 它既是反思的材料, 又是反思的结果. 对于反思的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 也不是自然形成的, 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 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反思任务, 要教会学生如何反思.
教学环节四:归纳反思拓展延伸
1. 归纳反思
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设计意图 】在进行试验活动之后, “生日相同的概率”结果接近1, 将给同学们预习时的思考带来很大的冲击, 因此凭“直觉”判断复杂事件发生概率是不正确的, 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 以及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当堂演练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400 个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 ( 可以不同年, 以下同)
B. 300 个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
C. 两个人的生日不可能相同D、两个人的生日很有可能相同
(2) 小明和小颖按如下规则做游戏:桌上放有5 支铅笔, 每次取1 支或2 支, 由小明先取, 最后取完铅笔的人获胜. 如果小明获胜的概率为1, 那么小明第一次应该取走几支.
【设计意图 】 “当堂演练”的设计, 既巩固了新知, 又进行纠正反馈.
3. 拓展延伸
我们去游泳馆游泳, 游泳前要换拖鞋, 如果大桶里只剩下尺码相同的2 双红色拖鞋和1 双蓝色拖鞋混放在一起, 闭上眼睛随意拿出2 只, 它们“恰好是一双的概率”, 请选用一种替代物来模拟上面的试验.
【设计意图 】“拓展延伸”设计的模拟试验, 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结束语 】关注过程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略结果, 更不能理解为只有忽略结果才能注重过程, 过程也不等同于具体实践活动或操作活动.
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会较多关注的, 然而备课时能多一些关注数学过程, 才能体现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摘要:关注数学过程, 是数学学科的本质使然, 是数学教学的现实所需.具体地说, 从数学学科的维度看,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 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简单地说, 数学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应用的过程.
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第4篇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
教学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能用文字、图表和物理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3)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教材分析
1.机械波是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是机械振动的延伸和扩展,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光波和电磁波的基础。
2.将多普勒效应一节安排在机械波的相关知识之后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对波动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提高。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
3.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多普勒效应:
现象虽在身边但不曾留意,感性认识不足。
理论基础虽有,却未涉及波动领域,有认知障碍。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知道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通过音频播放、多媒体演示观察体会,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正确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改变波源与观察者距离,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熟悉和适应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验生活物理,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2、学会“数字化”学习。教学重点:
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
对多普勒效应产生原因的理解。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计算机、大屏幕、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波源和观察者都是相对介质静止的,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是相同的,若波源或观察者或它们两者均相对介质运动,则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和波源的真实频率一般并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火车进站,笛声较高,火车出站,笛声较低,就是这种现象。[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实例]
(二)新课教学
1、多普勒效应
教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分以下几种情况来讨论多普勒效应。(1)波源与观察者都静止
[课件演示:波源与观察者都静止]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频率。(2)观察者靠近波源运动
[课件演示:观察者靠近波源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频率。(3)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
[课件演示: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波源频率。(4)波源靠近观察者运动
[课件演示:波源观靠近察者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频率。(5)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
[课件演示: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
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波源频率。师生总结规律,得出多普勒效应的概念。[课件演示: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1)教师讲:不仅是机械波,以后要学到的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2)学生阅读课文多普勒效应的应用部分。(3)学生总结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①有经验的铁路工人可以从火车的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
②有经验的战士可以从炮弹飞行时的尖叫声判断飞行的炮弹是接近还是远去。③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汽车发射一个已知频率的电磁波,波被运动的汽车反射回来时,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由此可指示汽车的速度.④由地球上接收到遥远天体发出的光波的频率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波的又一特性――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靠近,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将增大;如果二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将减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问题与练习”中的题目。
第3节 河流 教案 第5篇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一节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在把握课标,分析和处理教材时,我把本节的教学内容概括三个部分:
(1)、在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内流区的主要河湖。
(2)、内、外流区的划分,内、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3)、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
2、教学活动设计:
针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根据本节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1:在中国河流的空白图上,用彩色笔勾画出我国主要内、外流河,勾画出内、外流区的界线。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运用地图查找相关的地理事物,动手填绘地图,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为学生运用地图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特征做好铺垫。为了区别河流、流域和水系的概念,我用树叶的叶脉做比喻,既形象又直观,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树叶,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是学生对学习资料及素材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活动2:分组探讨内、外流区河流的主要特征,并分角色扮演内、外流区河流。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图、,运用教材当中和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的特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方法。
活动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外流区内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能力。通过南、北方河流特征,鼓励学生去探索它们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突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个基本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并能提出保护和改善的措施。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绘图知道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并能勾 出内外流区的界限;结合地形图理解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 地形区和所属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去看待河流 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南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
型: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学生收集资料;
3、多媒体课件制作;
4、补充课程资源。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众多的河湖】
1、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用歌曲《长江之歌》烘托课堂气氛,展开祖国地图,用生动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听到这激昂的乐曲,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条条动脉和一颗颗明珠,你们会想到什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资料导入:大屏幕展示资料,学生阅读资料。教师提出问题:“从资料当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自己得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结论,并举例说出河流和湖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探究新课: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
〔过渡〕:“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在哪儿呢?”
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教给学生在地图上勾画河流和湖泊的方法。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手中的空白地图上勾画出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认识我国内、外流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并能依据河流的流动方向,区分内、外流河,概括出内、外流区的概念。
学生展示自己所绘地图,互相交流,评选出绘得最好的、最科学的地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长江和长江流域是一回事吗? 学生观察课前收集到的树叶,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生物知识,找出树叶叶脉和流域、水系的共同点,理解流域、水系的概念。
(3)、小反馈:学生根据内、外流区的特征区别内流湖和外流湖,巩固所学的内、外流区的知识。
(4)、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过渡〕: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河流各有什么特征呢?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屏幕展示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 ①、内、外流河的数量、长度、水量; ②、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③、河流的水量与气候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
①、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长度、流经的地形区及注入的海洋; ②、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曲线图。
学生运用资料分组讨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当中。学生分角色扮演内流区河流和外流区河流,分别讲述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交流讨论成果。(5)、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料:
①、东部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比较表; ②、、西江、黄河的流量曲线图。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两个图表,从中能发现什么地理问题,找到什么地理规律,并分析这个规律与什么有关。
学生运用资料,通过观察南北方河流的水量、汛期起止日期、汛期水量与总水量的百分比、流量曲线图,对比分析外流区内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不同特征。
学生依据南方和北方河流的不同特点去探讨这种不同可能会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讲述自己的见闻,自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用生活实例说明河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例如:近期重庆万州区的洪水灾害、北方河流冬、春季枯水给北方地区带来的旱灾等。
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这种特点,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6)、京杭运河: 教师展示京杭运河图。
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介绍京杭运河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7)、家乡的河: 师生交流:共同欣赏阜新细河美景,学生描述细河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带给阜新人民生活的变化,增强学生爱我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保护意识。
3、课内小结:学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4、课内反馈:
智力大比拼
1、辩别真伪: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我国的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季风区内。
(3)、内流河沿途多沙漠、戈壁,所以很多河道成为季节性河流。(4)、黑龙江冬季没有结冰现象。2、选对朋友:
(1)、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是:
()A、塔里木河 B、长江 C、黄河 D、淮河
(2)、下列河湖中全部属于外流区的是:
()A、黑龙江 青海湖 辽河
B、辽河 长江 珠江 C、弱水 塔里木河 青海湖 D、淮河 珠江 塔里木河
阜新地区水系图
3、观察阜新地区水系图回答:
(1)、阜新地区主要有哪些河流?(2)、细河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4、资料分析:
资料1:辽河全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21.96平方千米。千百年来,辽河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当今重要的东北工农业基地,成为科尔沁草原及辽东半岛的母亲河。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辽河河水连年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辽河已成“沙河”,过去牧草繁茂的草场已经被风沙吞噬,生态严重恶化。
资料2:2000年以来,辽河流域遇到了持续干旱,降水量偏少,径流量明显减少,出现了连续枯水年,造成河水干枯。
资料3:造成辽河断流及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辽河中上游截流工程过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透支”。
读资料,试分析:
(1)、造成辽河水干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辽河水干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变化?(3)、我们在开发利用河流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课时
【黄河的治理】
1、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2、结合活动题
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
3、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4、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
5、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6、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7、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8、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9、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第三课时
【长江的开发】
1、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2、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3、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4、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
5、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6、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7、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课堂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主要河湖及分布、长江、黄河概况,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都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巩固练习
说出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的水电站。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1、外流区与内流区
2、河湖名称及分布
二、黄河的治理
1、黄河概况
2、地上河成因
3、黄河的治理
三、长江的开发
1、长江的概况
2、水能资源
3、长江的治理 作业 必作题
绘黄河图 选作题
第3节科学观察 教案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计划的细致观察是观察的基础。
2、知道要排除环境对观察的影响,消除感官的错觉。
3、知道通过仪器来扩展观察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了解科学家是怎样通过观察与实验进行科学研究。
二、教具准备
课件、鸡蛋、烧杯、食盐、水、药匙、玻璃棒、试管架、试管、胶头滴管、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碳酸钠溶液
三、教学方法
讲演结合、多媒体辅助、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知识回顾: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
提问:你是如何发现酒精灯火焰有三个部分?
回答:观察。
引入: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观察”。
【新课教学】
一、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二、用心观察
【图片展示】伦琴制作的第一张X光照片、指纹识别器
1、科学发现往往源于用心的观察与发现
【探究活动】为什么指纹可以辨别人的身份呢?
2、很多情况下,观察会受环境影响,因此会借助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图片展示】海王星
3、科学观察是通过精密计划或研究后进行的。
三、拓展观察力
【图片展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小的事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系、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快速物体运动的照片。
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整理
要求:客观、有效、规范
内容:现象、数据
方法: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
【读图练习】
五、观察与实验
【活动一】混合两种溶液
教案(第3章第6节) 第7篇
【课 题】引导层动画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引导层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绘制引导层动画的基本方法。2.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利用Flash MX制作引导层动画的基本操作方法。
(2)培养学生使用Flash MX软件制作动画的综合能力,提高应用水平。3.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应用Flash MX软件制作引导层动画的相关经验。4.层次目标
(1)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目标
①了解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理解引导层的概念; ②完成一个简单引导层动画的制作。(2)中等学生的学习目标
①了解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理解引导层的概念。②完成有方向变化的沿引导线运动的引导层动画(3)优等学生的学习目标
①了解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理解引导层的概念。; ②完成两个组件沿同一引导线运动的引导层动画
③完成复杂引导层动画的制作,并能指导帮助本组的其他同学 ④能自己构思制作出引导层动画。
【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教学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及教材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辅助课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帮助。
2.将教学辅助课件及实例素材发给每位学生。【教学重、难点】
重点:Flash MX软件制作引导层动画的操作方法。难点:理解引导层概念,制作出引导层动画。【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展示引导层动画作品:小球沿曲线运动效果,导入引导层概念,讲解引导层基本操作。
2.布置任务——制作蝶恋花实例。要求:
(1)蝴蝶围绕着花儿飞动,营造蝶恋花效果。(2)简单引导层动画,在2课时内完成(3)提供素材:
图片信息(蝴蝶、花儿矢量图)(4)力求做出动感,比例合适。
3.分析该任务,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层动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4.教师演示该章节的实例(蝶恋花)
告诉学生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制作引导层动画,可以是依照教材的操作步骤制作书本实例,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其他素材,制作自己创意的引导层动画,从而获取制作引导层动画的相关经验。教师在演示该实例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完成该实例需要用到前面所学过的那些图层、元件等知识点。
二、分析任务:
1.对照实例,学生讨论并列举制作引导层动画所涉及的知识点。2.对于学生没有想到的知识点,教师可进行引导和点拔。(1)导入花儿矢量图并制作背景(2)导入蝴蝶矢量图并转化为元件(3)制作运动引导层
(4)制作蝶恋花曲线运动效果
三、具体布置任务:
1.制作引导层动画的步骤(1)构思动画过程
(2)根据构思,制作背景。
(3)确定所需素材,并将素材导入到库中。(4)添加引导层并制作引导层动画。3.应注意的问题(1)色彩搭配和谐;
(2)素材正确导入到库中;(3)正确应用引导层;
(4)蝴蝶组件能正确沿引导线运动;
四、完成任务
学生分头动手制作“蝶恋花”引导层动画。这是重要阶段,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并根据学生在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特别是掌握比较的学生,应注意不断启发他们发挥想像力,完成实例后可以制作出有创意引导层动画的作品。
五、作品评价
1.评价标准
色彩搭配合理、协调;
引导线绘制合理,能体现蝶恋花的效果; 组件能正确沿引导线运动; 2.评价形式
将作品通过网络展示给全班同学,选几个优秀作品由教师示范点评,其余作品由学生互评。
六、归纳小结
1.通过制作引导层动画,掌握Flash MX基本动画制作的操作方法,培养Flash MX软件的综合应用的相关经验。
2.学会利用辅助学习软件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七、课后作业
1.制作小球沿曲线运动效果,效果如图 1 所示。
图 1 小球沿引导线运动效果
2.制作宇宙探险动画,画面中有一架航天飞船,航天飞船沿着曲线运动,做出飞船升天的效果,如图 2 所示。(提示:本习题共有三层,第一层是背景层,相关图片均在本节素材库中;第二层航天飞船层;第三层引导层;注意在第二层中要在飞船拐弯的地方添加关键帧,并利用旋转工具改变飞船飞行方向)
图 2 飞船运动路线示意
3.制作猫和老鼠动画,画面中有一支老猫,一支老鼠。猫和老鼠沿着曲线运动。效果如图 3 显示。(提示:本习题共有四层,第一层是背景层,第二层是老猫层,第三层是老鼠层,最上面一层是运动引导层,老猫和老鼠都沿着同一引导层做曲线运动,具体方法:右单击老猫图层名,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项,在弹出的属性对话框将图层属性设置为被引导层。)
图 3 猫和老鼠动画示意图
作业要求:分层完成三道课后作业。
1.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制作出第一题的小球沿引导线运动效果。
2.程度中等的学生可独立完成第二题的飞船运动引导层动画制作,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在飞船拐弯处添加关键帧并调整飞船方向。
第3节 太阳和月球的教案 第8篇
1、太阳的简介
直径:140万千米;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1500万摄氏度;日地距离:1.5亿千米。
2、太阳的结构 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二、月球
(1)月球的形状 轨道半径:距地球 384 400千米 月球直径:3476千米
质量:7.35×1022千克
(2)月球表面明暗状况
(3)人在月球上会怎么样?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第9篇
1.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2.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板书课题:
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
师:请做完实验的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学生进行实验,填表: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说明: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便于总结结论。)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板书:比热容概念)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请同学们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屏幕投影)。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师生共同分析: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最强。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这是沿海气温温差较小的原因。夜晚,水和沙石同样放热,水温比沙石温度高,因此,晚上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说明:学生终于明白小胖子(乙)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知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说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生(甲):冬天暖气用水做“热源”,因水储藏的热多。生(乙):司机师傅用水做“冷却剂”冷却汽车发动机。生(丙):夏天到海滨去避暑。因海滨比内陆凉爽。
(说明:同学们的讨论热情非常高涨,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精彩举例加以鼓励。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出示反馈练习)
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_____。2.判断:一桶水的比热比一杯水的大。()
3.铝的比热是0.88×l03J?(kg?℃)-1,这说明1kg的铝_____。
师: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加热到100℃,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 出示反馈练习二:
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并作答。
(说明: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 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 2.热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哪些?
3.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
师: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比热容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板书
第3节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4.应用:
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第10篇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安全用电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手持电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了解并掌握触电时急救常识及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工作中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讲明安全用电的基础知识,它不仅是安全用电的基础,又是安全用电的基本保障;
2、讲解电工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重点在于对常用手持电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讲解触电时急救常识及注意事项;
2、阐明今后工作中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3.教学用具
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小灯泡 电脑平台、小灯泡、门铃、电源、导线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形式 1 什么是触电?
触电是指当人体接触或接近带电体,并有电流通过人体时,引起人体的受伤或死亡的现象。电流对人体有哪些伤害? 电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来自电流。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可分为两种类型:电击和电伤.1).电击 是电流通过人体而造成人体内部组织破坏,使人的心脏、神经系统、肺部的正常工作造成的伤害。
2).电伤 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外部造成的局部伤害,如电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等。
A 电灼伤:有接触灼伤和电弧灼伤。
接触灼伤:发生在高压触电时电流通过人体皮肤的进出口处,伤及人体组织深层,伤口难以愈合。
电弧灼伤:发生在短路或高压电弧放电时,电弧像火焰一样把皮肤烧伤、烧坏,同时还会造成眼睛严重损害。
B 电烙印:发生在人体与带电体有良好接触的情况下,在皮肤表面留下和被接触带电体形状相似的肿块痕迹,往往造成局部麻木和失去知觉。
C 皮肤金属化:由于电弧的温度极高,使得其周围的金属熔化、蒸发并飞溅到皮肤表层而使皮肤金属化。
注意:电击与电伤往往同时发生,同时还会引起二次事故。二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人体也是导体,电流对人体的危害性跟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电流的频率、通过人体的部位及触电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电流的大小: 人体对电流反响一览表: 结论: 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强,触电死亡越快.2 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
1)时间越长,电流所积累的能量越多,引起心室颤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时间越长,电流的热效应和化学效应会使人体出汗、组织电解,从而使得人体的电阻逐渐减小,流过人体的电流逐渐增大。
绪论:时间越长,危害越大。3 电流的频率
人体对不同频率的电流的生理敏感性是不同的,因此不同频率的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也是有区别的。
1)直流电的伤害程度较轻
2)工频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较重。4 电流通过人体的部位
电流通过人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致人死亡,但以通过心脏、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最为危险。人体的状况
触电者的伤害程度还与其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有关。三 常见触电的原因与触电方式 1 触电的原因
1).缺乏电气安全知识; 2).设备不合格; 3).违反操作规程; 4).管理制度不严格。2 触电方式
触电的方式:按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触电可分为三种情况: 1)、单相触电
(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理想情况下,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由于触电电流不能构成回路,通过人体的电流为零,不会出现触电现象,如图1所示。
图1 单相触电的理想情况
实际情况下,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触电时,触电者会死的很惨。多数情况下,强大的触电电流会将人体烧焦。
触电电流的形成:
在三相交流电网中,每一条输电线与大地之间都存在分布电容C,电容值的大小与线路的分布情况有关,架空线路、线路分布越长,其分布电容值就越大。并且线路与大地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绝缘电阻R。这样,每根导线与大地之间可以组成一个等效阻抗Z(Z=R//jwc)。当发生单相触电,触电电流Ib构成的回路如图2所示。
例如:在10KV的电网中,如果采用16mm2铜芯电缆输电,该电缆每千米对地分布的电容值大约为是0.22μF,线路总长假设为1000m,导线对地的绝缘电阻是几千M,可以忽略不计。发生单相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Ib约为1.171A, Ib远大于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电流(10mA),使人致命。可见,供电线路越长,供电的面积越大,单相触电的后果愈加严重。
图2 单相触电的实际情况(2)中性点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如图3所示,在三相四线制(380/220V)电源电路中,触电电流的路径为:从电源火线通过人体、大地、接地体、变压器中性点再回到电源火线,构成了回路。假如人体电阻按1K计算,人体承受的电压几乎是电源的相电压220V,则通过人体的电流大约220mA。这个电流远远大于致命电流,因此这种触电情况是十分危险的。
2)、两相触电
指人体同时接触带电设备或线路中的两相导体时,电流从一相导体经人体流入另一相而发生的触电。如图4所示,此时,加在人体上的电压为线电压。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与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无关。假如仍在三相四线制(380/220V)电源电路中,人体电阻按1K计算,则通过人体的电流可达380mA,足以使人死亡。
图4 中性点接地系统两相触电 3)、跨步电压电击
当带电体有接地故障时,有故障电流流人大地,电流在接地点周围土壤中产生电压降。人在接地点周围,两脚之间出现的电压即为跨步电压。由跨步电压引起的电击事故为跨步电压电击。
范围:高压故障接地处或有大电流流过的接地装置附近,都可能出现较高的跨步电压。在距离接地故障点8~10m以内,电位分布的变化率较大,人在此区域内行走,跨步电压高,就有电击的危险;
接地故障点4m以内(因室内狭窄,地面较为干燥,离开4m之外一般不会遭到跨步电压的伤害);在室外人体不得接发生高压设备、导线接地故障时,在室内人体不得接近近故障点8m以内。如果要进入此范围内工作,为防止跨步电压电击,进入人员应穿绝缘鞋。
安全电压 一般情况下,36v以下的电压是安全的,但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安全电压是24v,特殊的甚至在12v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