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过程管理范文(精选12篇)
动态过程管理 第1篇
1 科研项目的动态过程管理
根据现代农业项目管理理论, 农业科研项目管理是指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 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 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科研项目的动态过程管理强调项目的流程管理, 强调对项目的全周期、系统性的管理。这种管理采取不定期调度、检查指导等方法, 可以有效避免“重申报, 轻过程”和“重项目成果申报, 轻科研项目开展”等现象的发生, 使科研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目前由于科研课题计划门类越来越多, 管理层次越来越复杂, 课题也越分越细, 导致科研人员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项目实施进度、研究路线、经费使用等未能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目前项目下达单位对项目的管理从立项到成果申报实行动态管理, 同时增加了现场验收等内容。这就更加要求科研管理者对项目实施动态过程管理。
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实施科研项目动态过程管理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根据国家和各部门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 结合我院实际, 坚持优势和特色, 积极争取主持和参加国家、部门的各类科研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新立项目157项, 项目合同经费达18166.7万元, 当年到位经费853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71项, 合同经费15892.9万元。2012年新立各类科技项目188项, 合同总经费9860万元。其中, 国家级项目63项, 经费4869万元, 超千万元的项目3项。2013年新立各类项目204项, 合同总经费1.06亿元, 当年到位科研经费1.24亿元。
全院在积极争取科研项目的同时, 在科研项目管理上突出加强关键路径和关键点的控制, 狠抓科研项目的动态过程管理, 圆满完成了各项科研项目。但是实施和管理好这么多类型、这么多层次的科研项目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
2.1 加强院学术委员会决策职能, 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修改院学术委员会章程, 明确规定“院学术委员会是院科技管理工作的决策机构, 是院科研工作领导机构的一部分”, 充分发挥专家在项目与成果管理工作中的决策作用。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 不定期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从国家科技计划目标任务出发, 结合产业需求和自身学科优势, 从项目的研究路线、方案设计、实施情况等诸多研究方面对项目进行检查。对项目的具体实施提出整改意见, 使其更加完善, 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力争取得更好的成果。
2.2 配置科研业务秘书, 强化项目动态过程管理
为加强科研项目动态过程管理, 院为各创新机构统一配置了科研业务秘书, 并制定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业务秘书管理暂行办法》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业务秘书行使管理岗位职责的若干规定 (暂行) 》, 协助院对所在的创新机构的科研工作实施与协调。科研业务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院对所在创新机构的科研工作实施管理与协调, 协助所在机构负责人管理本单位的科研相关工作。
科研业务秘书作为院科研处的成员, 不定期组织专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严格按照合同或任务书的要求, 监督课题组科研工作的实施进度和效果, 对不足之处提出整改要求, 对困难之处帮助联络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让课题组科研工作无后顾之忧。他们的聘任按照院中层领导干部聘任程序执行, 由此可见, 院对加强科研项目动态过程管理的决心。
2.3 实行项目经费预算制, 保证经费合理使用
为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 严格资金审批程序, 促进科技项目资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制定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各管理部门岗位职责, 层层把关监管, 确保科研经费高效利用。科研处、财务处负责经费日常管理, 根据合同预算要求, 每个项目分别制定年度使用预算, 并严格按预算使用, 专款专用, 经费必须在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批准的预算范围内开支。合作研究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只限于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批准的单位及金额, 并要求与合作单位签订合同, 依据项目合同、合作单位的合法有效财务凭据办理转拨手续, 不得将款项转入非合作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条件保障处负责固定资产、实验试剂材料等统一采购, 资金使用由课题主持人、业务秘书及所长根据合同预算共同监管。
2.4 强化内部审计监察, 保证及时发现问题
加强项目经费审计, 明确科技经费的使用范围, 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实处, 为切实做好内部审计检查工作, 院加大审计监察力度, 除增加审计、监察处人员编制, 充实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外, 每年还有计划地对各创新机构承担重大项目进行审计, 形成审计报告和整改意见, 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院领导汇报, 有效地保障科研经费合理使用和高效利用。
2.5 重视科研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重要支撑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推广转化, 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院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性质和特点不同, 提出了“外接式”快捷转化、“直播式”就地转化、“嫁接式”转化三种快速推广转化模式, 建立起适应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机制。
3 强化科研项目动态过程管理的建议
3.1 建立长效跟踪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具有周期长、季节性强, 见效慢等特点, 一项科技成果的产生需要8~10年甚至几十年持续不断的研究, 这样才能看到项目实际的社会经济效益, 而目前的科技项目一般为2~3年, 项目已经结束但是还存在很大的潜在效益。因此, 要形成长效的跟踪管理制度。比如, 建立课题组科研工作进展档案, 根据课题组在研项目的实施情况, 跟踪掌握课题组在本研究领域的科研进展、取得成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等, 随时可对其项目实施进行监管, 有利于确保课题组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有序性。
3.2 加强科研项目实施方案管理
对于已获立项的科研项目, 及时制定实施方案, 并由本创新机构学术委员会对实施方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确保项目执行思路清晰、各实施阶段目标明确, 使项目团队的工作有序开展, 做到年初有计划, 实施有方案, 试验有记录, 年末有总结。项目实施中, 如遇任务调整、内容更改、项目负责人变动、关键技术方案的变更、不可抗拒的因素等对项目执行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 可以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院;院组织专家对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保证院对科研项目的督促检查有据可依, 从而使整个项目处于掌控之中, 确保项目的按时高质量完成。
摘要:农业科研项目管理是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的核心环节。近年来,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对科研项目的动态过程管理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文章在对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实施科研项目动态过程管理主要做法总结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长效跟踪管理制度, 制定科研项目实施方案, 并进行备案的强化过程管理的措施, 以期为农业科研项目动态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动态过程管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朱述钧, 等.农业科研项目全程管理的思路与方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5) :979-980.
[2]林明辉, 等.水产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科技, 2013 (24) :12-13.
[3]黄晓东.科研项目管理在采研院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5.
[4]山川展.科研管理方法分析和探索[J].管理与观察, 2009 (2) :89-90.
[5]汪秀华, 等.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 2010, 29 (6) :58-60.
[6]陈朝阳, 等.对科研单位项目管理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8) :318.
[7]李智愚, 马睿.项目管理在事业性科研单位经费管理中的应用[J].产权导刊, 2010 (8) :56-58.
[8]王曙文, 等.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促进农业创新能力的提高[J].农业科技管理, 2010, 29 (5) :56-58.
[9]李建萍.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推动项目有效实施[J].农业科技管理, 2000 (3) :47-48.
[10]陈怡.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探讨[J].学术评论, 2012, (第4、5期合刊) :147-149.
动态过程管理 第2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党和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的提升,所以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这种形式下使得高校的办学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带来严峻的考验。
1.2 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
从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后,人才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高校也需要注重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所以还需要以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切入点,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1]。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现代企业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推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市场的接轨。基于市场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还需要注重对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接轨,注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其跨界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以及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发展。
2 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的培养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缺乏创新精神。首先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符,从而使得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岗位不统一[2]。所学非所用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当前部分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尝试采用多种办法解决,但是改善的程度不大。同时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陈旧,一直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培养的人才趋同化严重,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竞争力,综合素质偏低。
同时,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单一,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而且高校的教育都实施的是学年制和学分制,因此在互相认可的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性,也导致网络教学的应用范围比较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建设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动态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096-02
1当前建设方造价控制体制的特点和缺点
对于当前建设方来说,因为市场经济的侵染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所以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比较多,显得有浓厚的传统造价控制体系的特点。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静态管理有余,动态控制机制乏力
根据传统的造价控制管理体系,这种定额管理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变更因素摈除了,是一种僵硬的事先确定工程造价的做法,所以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竞争需要和灵活处理成本的要求。而且在造价资金管理中,往往忽略了资金使用的动态性因素,很可能使得技术进步与市场变化之间分离,导致造价被人为扭曲。
1.2多为事后控制,缺少事前控制
现在多被建设单位采用的工程造价方法主要是面向现有资源的静态控制,而不是在事前和事中有效避免无用功、挽回损失。所以在以经审批后施行的预算为标准的项目来说,实际发生的费用和成本不可能实时与预算相比较而得以及时纠正,也就难以避免建设企业做无用功,不能良好且有效地控制工程项目造价。
1.3对立项阶段的造价控制重视不够
目前的建设方多以最终的工程款结算为造价工作的核心工作,特别注意实施阶段的成本和收益计算,而往往忽视了在投资设计部分的造价控制,所以不能很好地控制造价。
2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作为工程造价的起始,工程设计阶段影响着工程造价的走向和后期控制,因为设计的好坏基本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规模、结构形式、产品方案和建筑标准等事项,也基本规定了这个项目的成本大概范围和投资的最高限额。一般都是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开始编制设计预算并随之计算出大致精确的工程造价。根据笔者接触到或者参与的施工项目来看,工程设计的费用一般只是占工程全部成本的1%以下,但是设计本身的好坏却对这个工程最终造价的影响程度可达60%以上。一般来说,推荐使用限额设计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限额设计法的原理不难理解,就是在合理确定工程成本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不合理设计或变更成本,使得预算成本不突破总投资额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按照经过审查合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底本,首先对投资估算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成本总概算来进行施工图设计和相关的各方面费用预估算。从积极的意义上说,限额设计法不是为了简单的压缩投资,而是将设计全过程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尤其是加深可行性研究深度。
2.1按照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应该是多方案比较选择的结果,是项目投资估算的进一步具体化。初步设计开始时,设计者应该清楚各项控制经济指标,严格按照限额设计分解的投资限额和控制工程量(如结构形式、面积、高度、三材总量等)设计,并不断对照本专业的工程费用,力求将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
2.2按照批准的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
经审核批准的设计概算是施工图设计控制资金的限额依据。施工图是设计的最终产品,是现场施工的主要依据,这一阶段限额设计的重点在工程量的控制上。对于因建设市场动态性(如设备、材料的供应或价格变化等)、现场条件变化或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深度等因素造成局部施工图预算超设计概算,应积极采取措施,及时调整。
2.3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工作
设计变更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同阶段的设计变更引起的损失费不同,变更发生的越早,损失越小。因此,建设单位应尽量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以减少损失。设计人员应通过详细分析研究在设计阶段确定的最终方案,避免施工阶段更改;认真审查图纸错误、遗漏现象,以降低造价。
3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施工阶段是一个施工项目的具体建设过程,所以大量的成本消耗在这个阶段里面,不夸张地说应该有造价的90%以上都耗用在这个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正确处理好成本控制、施工时间控制和质量控制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争取把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4个因素配备到最优状态。
3.1加强施工方组织及管理
施工方组织设计不是机构的配置问题,而是一种文件管理技术和体系,它是集中包括了从招标、签订承包合同到进行施工等最基本的、全局性技术经济文件。从根本上说,这个有点抽象的体系是指导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现代化的施工工程必备的重要科学管理手段。
施工组织设计必备的内容有:施工方案、各种资源需要量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技术及安全保证措施等。
科学组织施工能够充分整合资源、集中调配生产要素并真正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应有作用。在实践中,对于如何加强施工组织管理这个问题,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对策,不过一般来说企业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工程进度进行排队和资源优化配置,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及质量,减少返修,节省费用。
3.2动态控制工程造价
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一般很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相关的成本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比如材料、人工等成本价格和投标时的价格都会有出入。面对这种情况,造价控制人员要尽可能收集尽量多的相关资料,并最好能预测到各种动态成本因素,以使造价动态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全过程。
3.3加强工程变更与索赔控制
工程变更在项目实施阶段,由于客观、主观原因,常发生局部设计变更、工程更改、材料代用、工艺方法改变等问题,引起工程预算价格的增减。因此,必须健全设计变更审批手续,合理有效地控制变更价款。
工程变更的内容有: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工程量;建设项目附属工程的增减,某些材料的规格标准的变化,部分工程的标高、基线、位置、尺寸等的变更,某些工程的施工时间、程序的改变、市场主材价格的波动等。
工程变更一般都会增加计划外施工也就会使造价提高,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做好施工处理、验收、核对和现场签证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3.4实行全方位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工程实施阶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签订施工承包合同时,应全面充分的考虑可能发生的分歧和费用索赔问题,避免结算时因合同条款不明确产生纠纷。同时,还要明确规定计费标准、文件和时期。全方位的合同管理必须从合同谈判、签约时起,合同必须严格规范化,合同条款必须完备,双方权利、义务必须对等,语言表达要严谨准确。在现场管理中,不仅项目经理和概预算人员熟悉合同,工程技术人员、设备材料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也必须熟悉合同,这样才能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减少不必要的现场签证、设计变更和材料代用等现象,做好索赔与反索赔。
4结束语
总之,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是动态的全阶段控制过程,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针对影响工程造价控制的各种可能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方法和手段,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合理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金龙凤、金 焱.试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J].林业科技情报,2008.02
2 郑现清.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0
3 赵素莉.工程造价指数与工程造价动态管理[J].水泥科技,2007(B09)
4 丰艳萍.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研究[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1.01
Analysi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Cost Entire
Process Dynamic Management
Wu Wei
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building cost of projects entire process dynamic supervisory control with emphasi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ide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supervisor system’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hortcoming, and constructed two stage construction cost cost control measures on th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the project to carry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elaborated the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动态过程管理 第4篇
但在房地产企业较长的生产周期内, 无论宏观经济环境、还是微观市场情况, 都可能发生订立计划之初所预料不到的转折与变化。因此, 为保障企业经营的平稳健康和有序, 及时了解外部环境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冲击影响至关重要。因此, 如何加强计划预算的动态管理, 对企业年度预算计划编制后科学实施动态管理, 便是一个重要且务实的课题。结合日常工作具体情况以及个人考虑, 本文简单论述了关于房地产企业计划管理中动态管理的一些想法。
凡事应当有所立, 推进计划动态管理之初,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动态计划预警制度体系。建立计划执行动态预警制度的目的, 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及时、敏感地预计生产经营任务和经济指标在预警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项预算执行差异, 提前拟定风险防范预案, 从而达到确保企业自身长短期计划稳步实现的管理目标。
建立的计划执行动态预警体系, 基本应当包括经济指标动态预警体系和生产经营任务动态预警体系两个部分。由于经济指标的实现, 是以生产经营任务完成为前提和根本保障的, 因此两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经济指标动态预警体系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回收资金及销售新签等指标的动态预警监测管理。而生产经营任务动态预警体系主要包括销售和工程建设任务动态预警管理。其中工程建设任务动态预警可以选择主要节点, 重点关注包括出正负零、竣工备案、交房等对年度指标有重大影响的建设节点。
其次便进入严格执行计划动态预警制度体系的环节当中。实施监控部门首先应设计相关表样并完成对全部预算单位的及时下达。同时明确要求企业各预算单位, 对客观谨慎预测后期本单位计划执行动态的具体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针对各自房产项目经营销售和工程建设进度等重要事项, 及时进行综合考虑, 如遇可能的预期完成差异, 应尽早提出切实可行的指标弥补预案。实施监控部门还应主导公司相关绩效考核体系与计划动态管理工作的紧密衔接。
监控动作可分解到月度、季度等过程进行, 一系列计划动态监控文件中, 主要由经济指标动态预警体系和生产经营任务动态预警体系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月度经济指标预测表主要构成为利润表及回收资金、销售新签、销售结算三项指标。可按房地产项目填列, 填列信息包括:年度预算值、本年截止上月末累计实现值, 本月摸底值、下月预测值。季度经济指标摸底表主要构成为利润表及资源销售情况表, 利润表填列信息包括:利润表各项目的年度预算数、季度预算数, 季度前两个月的实际数, 本月的预测数, 季度预计数及预计同期预算执行差异。
为保障监控的有效得当, 还可进一步设计具体监测表样, 如资源销售情况表。可以选择采纳按项目单体填列的方式, 填列信息包括:截止上月末已新签未结算面积、金额;截止上月末已结算未结转面积、金额;本季度前两个月累计实现的销售面积、销售单价、主营业务收入、单位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毛利、销售新签、销售结算;前述项目的本月预测数;前述指标的季度预计数;等等。附件资料包括:营销部门对本月预计回收资金、销售新签、销售结算的预计;工程部门对重大工程节点的完成进度预计。
由于经营活动通常按整年期间考虑, 因此, 计划动态管理过程中, 应高度关注年度既定计划的实现预期, 如有指标缺口需提早考虑相关应对策略。年度经济指标缺口分析及弥补预案, 可由年度指标滚动预测表及文字分析两部分构成。年度指标滚动预测表可包括利润表及资源销售情况表, 其中资源销售情况表可按项目填列。年度指标滚动预测表可分季度填列, 已实现季度填列实际数, 未实现的填列预测数, 最终形成年度预计数。
实施监控部门应通过年度预计数与年度预算的对比差异, 就预计可能形成的年度指标缺口做出预警提示, 并督促各预算单位分析其指标缺口形成原因, 并结合资源建设和市场销售情况提出弥补预案及相应的施工、营销支持方案。最终形成企业整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弥补预案。
动态过程管理 第5篇
小学英语是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此阶段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教育、自信心的建立等将对今后的英语学习产生较大影响。所以评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简单谈一谈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一些方式与方法。
一、课堂表现的评价。
在平时的英语课上,我注重让每一个孩子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当他取得了好的成绩或是进步时,我都会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如“Good!Very well!Excellent!You did a good job!”等等,除了说这些具有激励性的语言外,有时还会采用肢体语言进行辅助,如有时我会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许或是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等等,通过这样的评价让他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对成功的体验。当然我认为这样的口头评价应富有层次性,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每个学生都说good 或very good。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课堂上回答的问题也是难易不等,那么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不同,所以对他们的口头评价也是逐层递进的:如果按他们的表现以A、B、C来论,得A的学生可以对他说:excellent, wonderful, perfect, super, fantastic;得B的学生可以对他说:well done, very good, very well;得C的学生可以对他说:good, nice, not bad, It’s OK.That’s OK.虽然是不同的评价但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保持自己的学习热情,感受老师对他们与众不同的评价。
二、学生自评与小组评价。
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评价。学生可以从课堂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小组评价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互相评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课堂常常采取的教学活动。通常我在课堂教学中把每个班的学生都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会采取一些奖罚措施,如在教室前张贴一张“英语积分榜”,分别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测试几个方面对每个组进行评价,表现好的可以加分,表现差一些或是完成不好的给予减分,每个月进行累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大,也可以促进他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三、家长评价。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也是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让学生准备一个“家校联系本”,通过这种方式让家长及时反馈每个孩子每天在家的学习情况,同时在上面与家长沟通交流,每次的反馈都会有家长的签字,因此家长评价不仅起到了对孩子的监督作用而且还加强了与老师的联系,使老师更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四、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是实施学生评价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可称之为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档案袋主要用于收集学生作业,学生从他们所完成的作业中,选出比较特殊的几份,并且对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加以反思。学习档案可以展示学生在努力学习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学生也可以思考他们学到了什么和他们是如何学习的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的进步的自豪感。学习档案也为老师、家长提供了学生进步的记录。一般而言,学生本人是建立学习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指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建立学习档案的过程中对自己学习情况及努力方向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因而自觉把握进步,体验点滴成功,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技能,还可产生对自己成果的拥有感,掌握和反思学习的技能以及决策技能
五、灵活使用各种奖励机制。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对学生的奖励机制设置占了自己课余很多时间,我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奖励,如:“最佳表现奖”是奖励给课上或是某次活动中突出的个人或小组;“今天我最棒”则是当堂奖励表现好的学生;“小小设计师”则是课下布置的需要学生动手设计把英语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学生表现突出的可以获得的奖励;“无敌单词王”是奖励在单词背写方面突出的学生;同时我还设计了很多的奖状和喜报来奖励在英语学习中有进步和突出的学生。这些都是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奖励机制:
六、作业的评价。
英语作业是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记忆、理解的一个教学反馈过程。学生有被尊重、被表扬、被认可的需要。在写作业时,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及其作业,在不同场合所作的评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使中等生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使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克服畏惧心理,树立信心。所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能促进学生学生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把学生的作业按A B C等级来给予评价:A为最好,B还不错C较差,同时备注一些批语,最好的会给予“作业之星”奖励。
七、采用多元的终结性评价方式 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所谓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它是检测学生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而备受人们的争议。但有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可以起到提高学习的质量的动机作用,更何况终结性评价也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较好地反映出教学的效果,所以,终结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实施中,我们采用口试、听力水平和笔试等多种形式。
由“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 第6篇
【关键词】探究性思维 高效课堂 训练误区 思维的“出入口”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其中蕴含着一个普适的教育观念:思维素养是学习能力的本质。
语文不是狭义的的语言文字,还有文学文化,还有逻辑推理。常听见数理化甚至英语老师对学生说,“题目都没读懂,你语文没学好”。我觉得要更正一点,不是文字上“没读懂”,是内在关系“没理解”,这就是分析推理的能力不够。而这种能力不是可以作为知识灌输的,它是在主动积极的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经验。
高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追索事物缘由,多方寻求答案,把握事物本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促成学习经验的形成,进而依此经验完成对未知知识的学习甚至对未知领域的发现,这就是“探究性思维”的精义。
“仓库理论”认为,“脑子是储存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知道的事实越多,知识收集得越多,则越有学问。而布鲁纳提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将学习由“静态”结果转向“动态”过程,由“具体”转向“结构”(由对知识“量”的追求到重视个体知识结构的形成)。这是学习行为由“储存”到“思维”的先导,告诉我们大脑不是存放知识的仓库,而是发现创造的工厂。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崛起于50年代末,但在60年代末走入困境。究其原因,“发现教育”是精英教育,而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面向实际。
探究性思维是学习的最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实践和西方教育经验予以了充分证明。新课标也把“探究”能力的优先培养摆在我们面前,(这里讨论的“思维探究”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养成学习经验的培养训练,与研究性学习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对传统教学的过度矫正,对创新的急切追求,使得中学语文课堂出现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现象。
一、探究过度
谈及新课程,言必称探究,课必设探究,一堂课连生字词的查找也视为探究。其实对于高中课堂,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该是相得益彰的。接受性教学提高了知识传播效率,掌握相应的知识是深入探究的起点和钥匙。
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召唤性文本结构,才是探究性阅读实践的有价值对象。作品中本没有争议的字词、背景、段落等进行探究就是舍弃捷径,使语文探究性学习浅层化。
二、过程极端
有的教师担心课堂“出轨”,在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时设计得太细腻,用一个个琐细的问题严密控制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的思维缺少张力。整个课堂有条不紊,学生就像皮影,在动,但是被牵着动。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思维引导误区。
例如,在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时,有教师这样设计探究的:
Ⅰ在参观时,作者有一处与集中营的气氛不“和谐”的自然环境描写,请找出来。
【这样设计可能是为了防止有学生找到另一处不“和谐”:“死亡长廊”里一张姑娘“温和地微笑着”的照片。】
Ⅱ“雏菊花“”为什么会开在这个地方?
【我很茫然,學生的回答倒是五花八门:菊花的特性、生存状态条件……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菊花很‘贱’,在哪儿都能长。”教师若能敏感地抓住这个闪光点稍加点拨,就能回到文本——生命是顽强的,扼杀不了的。可能教师太专注于预设的答案,错过了,只好生硬地提出第三个问题。】
Ⅲ“雏菊花”象征什么?
【这个问题总算回到了文本,勉强过得去,但同时猜想下一个会接着问“焚尸炉的废墟”象征什么。】
Ⅳ“焚尸炉的废墟”象征什么?
【如笔者预测】
Ⅴ“废墟”和“雏菊花”是什么关系?
【笔者只能出汗了】
Ⅵ这组对比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这才是目标。】
整堂课学生一直在活动,课堂气氛很热烈,整堂课没有“意外”,一切都如教师预设的一样。可是,思维的特点是发散,岂是可以预设得来?一堂课下来,学生体会到了多少思维的快感?积累了多少思维经验?他们会有成就感吗?
而另一种极端,则走向反面。给出一个问题,然后学生讨论、发布讨论结果,整个过程看不到教师的作用,看不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进步,造成低效课堂。我们要记住“学生主体”不是“学生独体”,“教师主导”作用是不容忽略的。
三、研究型
思维训练,是一种课堂培养思维的常态教学模式,以问题甚至专题为中心,脱离中学文本,求广求深,注定了它只能是一个花架子,至少不可能贯彻在高中语文的日常学习中。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规避思维培养的误区,真正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高效课堂?高中学生的阅历有限,知识储备不丰富,学生是根据老师提供的条件(环境条件,内容条件,情感氛围、知识条件等)来发现目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
首先,于“入口处”创设情境。
何为入口处?
一是有争议处。碰撞时最易产生火花,不要怕观点特异,不要强求统一认识,文化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在争论中打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活跃了思想,这就是探究的经验。
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火花,是极其可贵的,又是稍纵即逝的,是思维训练的经验,也是思考热情的保证,“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与之产生共振,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尊重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敏感捕捉恰当时机,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使其更丰富更深刻。
由于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的,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学设计内容和方式也必须灵活机动。
二是有余地处。文本中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唤性结构,是最好的探究点,学生可以作出个性解读,有时每一个想法都那么闪亮,一堂课简直是“繁星满天”。
三是思维定式处。要挑战思维定式,要有更强的质疑精神和更丰富的知识、更严密的逻辑,但一旦成功,学生获得的锻炼和经验也是成倍的。
然后,指点“出口”方向。
教师教导学生获得的知识,然后通过一定方式帮助学生将其规律化、系统化,成为可以指导解决其它问题的方法,这才是完成了思维训练的目标。这“一定方式”举例如下:
例一、广泛联系。人文学科,知识、文化、生活、情感的储备很重要,要完成课堂的思考探究,功夫须在平日。将课堂外的阅读经验参与到课堂内的探究,探究思维的发展又提供持久阅读前景。
例二、比较性分析。找到合适的比照物,在对比中发现异同,是一种很好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
例三、深入追问。学生限于知识经验的欠缺,往往思维不能深入,逐层推进式提问能有效地将思维发散开来,深入下去。
例四、多角度探讨。问题的解答应是多元的,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均要积极思考。
总之,学生既对思考对象进行学习,同时也对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收获最大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能力。知识的教导交给他们探究的钥匙,探究让他们掌握获取更多知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才是终极目标。
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第7篇
关键词:全过程动态控制,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和控制的主要目标在于成本、进度和质量的保证, 这三个管理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但三者之间本质上是属于同一系统的,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其作用和地位基本相同。然而,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 通常存在只关注成本和质量, 不重视工程施工进度的现象。由我国建筑工程实践和国内外建筑学者研究结果可知,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成本和质量, 其主要原因在于, 随着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发展, 相关的问题也会逐步凸显, 包括外界因素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无法把握等等, 工期延长还会带来其他无法控制的风险和问题, 进而造成严重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1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措施和影响因素
由建筑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可以讲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处理、质量事故的调查、安全事故;无法按照施工现场情况对施工机具和劳动力进行及时调配;施工方案不得当、施工进度计划不合理、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劳动力及施工人员水平、经验、资格无法满足施工需要;项目部人员经验和管理水平不足等等几个方面。进度管理工作通常涉及经济措施、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合同措施等几个环节。其中, 经济措施指的是进度计划的惩罚措施和经济奖励;技术措施指的是为了保持特定工程进度而采取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措施指的是各层次进度管理人员为落实施工进度要求和任务, 而建立的进度控制组织系统, 并对各个项目进行分解, 制定各个进度目标, 为进度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预测和分析相关的进度影响因素;合同措施指的是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对项目的分包合同工期进行控制和管理[1]。
2 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2.1 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评审和计划编制
进度计划不仅仅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人员配置的时间安排, 也是项目进度状况的检验和评价标准。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特征, 因而进度计划需要制定的更加详细。同时, 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 因而在进度计划制定时, 需要具体分析不同的情况:施工单位要从建筑工程具体的施工条件、环境和地理位置出发, 对施工进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 从而提高进度计划的指导性和控制性, 根据时间和资源配置的不同对施工计划进行编制。
(1) 建筑工程进度计划主要内容。第一, 进度控制工作规划。建筑工程实施阶段的进度控制工作需要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 而这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事实进度控制的基础和根据, 能够为管理工作计划中有关进度控制总体部署提供指导。第二, 进度计划。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和控制目标在于保证建筑工程按时完成, 通常可以将其分为具体实施进度计划、分部工程进度计划、阶段性进度计划或单位、总体进度计划等几个部分。对于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 因其施工周期较长, 设计内容较多, 因而整体进度控制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和协调。
(2) 进度计划的评审。研究发现, 很多建筑企业都比较重视工程的施工质量和造价管理, 并建立了系统的评审机制, 但对于进度计划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较差。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需要加以评价的原因包括:一方面是进度计划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局限, 另一方面是进度计划, 尤其是大型建筑工程的综合进度计划, 需要进行各个工程子系统和各个专业之间平衡与综合分析, 因此, 工程进度计划在编制完成以后要经过各个过程专业、公司的各个管理层次人员参与的详细评审。
2.2 动态评审和项目实施的控制
(1) 根据进度计划进行施工阶段进度管理。第一, 进行流水作业, 确保工程施工有节奏、均衡、连续, 如有需要可以将部分环节的作业时间缩短, 从而确保整个工程计划和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 但压缩部分的作业项目需要是实际施工进度拖延, 导致整体供给延长的某些非关键线路和关键线路上的工作, 且其施工时间允许进行压缩。第二, 保证冬、雨季连续施工。各个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均会遇到动机或是雨季, 受到这种特殊施工条件的影响, 尤其是在露天作业的情况下, 一方面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2]。第三,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配置情况。建筑工程施工效率会直接受到施工现场机械配置情况的影响, 进而决定整体的施工进度。第四, 施工现场材料的供应情况。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 需要事前准备好各个施工环节所需的配件、构件、材料等, 加强各种见证取样复试、试验、质量检验等工作。第五, 施工现场的人员配置情况。一方面是工作面上需要配置足够的人员, 另一方面是需要加强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管理, 包括安全员、技术员、质量检查员、技术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和项目经理等是否到位, 制定全面的劳动力计划, 保证各个岗位人员的充足[3]。
(2) 纠偏。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需要贯彻实施全过程的进度控制, 而这也是施工进度计划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施工进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进而出现工程计划进度与工程实际进度不一致的现象。工程进度管理者需要对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一旦发现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不一致的现象, 则需要查明发生原因, 并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 以改善这种偏差, 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完成[4]。
(3) 进度计划调整。导致建筑工程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是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另一方面是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出现了变化, 因此, 有必要对进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5]。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存在较多的动态条件和外部可变的影响因素, 因而其进度管理也是一个相对动态化的过程, 需要在进度计划和实际工程进度之间差异调查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 对整体计划进行调整和改变, 由此可见, 进度控制工作是伴随着建筑工程开展过程进行动态变化和调整的, 需要定时进行落实情况的调整、完善和检查。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调整还存在着不均衡性、多变性和波动性特征, 因此, 这种计划的改变并非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需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6]。
2.3 建筑工程竣工后的进度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竣工后, 需要将工程项目文件资料进行归档、编目和归类保管, 同时, 评价和总结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控制工作实施效果。主要评价项目包括进度管理工作和进度计划中的问题和经验分析, 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其主要目标在于保证建筑企业能够逐步积累经验, 从而提高自身的项目进度管理工作能力, 为后续的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3 总结
综上所述, 对于我国广大的建筑单位而言,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与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存在着同等的价值和重要性。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手段, 加强建筑工程进度的评审和进度计划的编制, 有助于建筑工程进度的全过程动态控制目标的实现, 从而获得最佳的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宗广, 陈威.工程项目成本从事后静态控制向全过程动态控制转变[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1 (1) :98-100.
[2]庄林翠, 李勇.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分析[J].江苏省淮安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 2014, 1 (4) :97-98.
[3]李可.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动态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 (23) :179-180.
[4]黄军生.建筑工程造价动态控制全过程管理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1 (12) 88-90.
[5]陈春玉.浅谈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控制[J].福建建设科技, 2009, 2 (4) :120-121.
动态过程管理 第8篇
目前,国外在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管理实践等方面均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知识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内涵、能力、影响因素、绩效以及知识管理与其他领域之间关系等理论方面探索,在知识管理应用的实践研究方面不足; 且研究倾向于 “资源基础观”视角,体现知识管理的静态性。而实际上知识管理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动态性,所以应基于过程的视角加强对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本文为体现知识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引入动态能力的概念,分析动态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的影响,探索提升企业动态知识管理能力的路径。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知识管理过程效力
在 “知识基础观” 视角下,知识管理被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对其测度主要基于绩效的视角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考察知识管理的整体效力,如Tseng[1]将知识管理活动划分为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计划和知识管理实施三部分,考察了组织的财务绩效表现; Jie Yang[2]采用供应链整合和采购商- 供应商的关系稳定性两个指标考量了知识管理的联合绩效。由于知识管理的结果具有模糊性及难以量化性,无法形成有效、科学且易于操作的衡量标准,尤其对于组织的隐性知识效力评价更难以掌握,因此有部分研究试图基于能力的视角探讨其效力测度问题。如Shieh[3]指出客户知识管理能力能够使组织快速获取客户信息,通过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Hou和Chien[4]引用信息技术中的知识处理程序将市场知识管理能力划分为市场知识的获取能力、转化能力、应用能力和保护能力四种基本能力维度; 周晓芳[5]定义了狭义上的个人知识管理,分别从个人信息素质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隐性知识转化能力、隐性信息需求挖掘能力几方面构建了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评价体系。
在知识管理效力测度的问题上,上述的绩效视角和能力视角均有可取之处,都基于战略管理的角度,强调知识资源在组织中的战略作用; 但实际上知识管理具有动态性,整个过程由不同阶段组成,各阶段划分界定明显、核心工作内容不同,因此采用过程的视角审视知识管理效力更合理。基于过程视角的知识管理效力测度的前提是明确知识管理过程及其划分,现有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Salleh[6]根据知识管理效力的影响路径将其过程划分为知识产生与获取、知识转化与共享、知识存储与检索、知识应用和知识保护五个阶段; EI -Helaly[7]构建了 “知识捕获—知识共享—知识吸收—知识应用”四阶段知识管理过程模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朱秀梅等人[8]系统地总结归纳了捕获、收集、吸收、利用等12 种知识管理活动,并将这12 种活动抽取为知识获取、知识创造和知识整合三个过程。为了减少知识管理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模糊性或重复性,便于知识管理过程效力的考察,本文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过程观视角,将知识管理过程划分为相互衔接和影响的三个连续的阶段: 知识获取、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
( 二)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过程效力关系研究及假设
1.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过程效力。动态能力是组织建立、整合、重置组织内外部资源以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调能力转化为效力的过程。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动态能力的界定及其能力维度划分是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研究者们根据不同的视角切入点对动态能力维度的划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综合来看主要有两种基本的划分依据。 一是基于资源基础观。Teece[9]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将动态能力分为组织感知与把握新机会的能力、重置与保护知识资产的能力、重置与保护互补性资产及技术的能力,贺小刚等[10]提出能够客观反映中国企业现实的市场潜力、组织变革、组织学习、组织柔性、战略隔绝的五维划分法。二是基于知识基础观。Nielsen[11]将知识创建、捕捉、获取、收集、分享、整合、调节、开发8 项知识管理基础活动组合为知识发展、知识重组和知识运用三个核心动态能力; Jia - Jeng和Ying - Tsung[4]认为感知能力、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动态能力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江积海等[12]将动态能力构成要素分为机会感知、机会把握和战略重构三个能力维度等。考虑到本文中的动态能力是受知识管理驱动的,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借鉴林海芬和苏敬勤[13]关于动态能力的四维度划分方法,将动态能力分为感知能力、吸收能力、关系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
( 1) 感知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的影响。感知能力并非是一种行为活动,它更多的是一种组织文化或思维过程,能够高度重视内外部相关信息的价值,积极寻求并利用这些信息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体现了动态性,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和传播两种能力,其影响贯穿于整个知识管理过程。在知识获取阶段,组织能否及时捕捉市场知识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有效感知并识别动态环境中竞争、需求、政策、技术、机会等的变化,因此对知识的正确感知是实现知识管理效力的前提。知识获取首先源自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组织需要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变化中感知对组织有益的信息,通过扫描、感触、搜寻、识别、筛选、修正等一系列活动获得与组织变革或与目标调整方向一致的有效信息。例如海尔集团在面临家电市场格局的多元化和产品同质性增强、技术变革加快、市场竞争激烈等环境时能够迅速对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做出反应,提出了海尔自主经营体( ZZJYT) 的倒三角式管理理念,提高了环境响应速度与精度[14]。与之相反,昔日风靡世界的柯达公司曾是最大的影像产品制造商,尽管在1976 年就成功研制出了数字照相技术,但仍未避免申请破产的命运。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数码科技对传统影像市场的冲击反应迟钝,未能及时感知市场环境变化获取相关市场信息,导致错失最佳发展机会。由此可见,组织需要持续对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扫描、收集和探索活动,识别获取外部知识的机会。
与知识获取阶段相比,感知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其余两个阶段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知识转化阶段,感知能力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第一阶段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识别与判断[13],使所筛选的知识能够参与转化过程; 另一方面,通过感知能力可以对知识转化的途径做出初步判断,预测转化结果。在知识应用阶段,感知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利用信息扫描和主观评价感知知识应用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知识应用过程; 二是感知组织员工对新知识应用的态度,当员工乐观支持时积极引导并进一步深化新知识应用,当员工消极情绪严重时采取一定激励措施,确保知识应用过程的顺利开展; 三是感知知识应用的效力,由于知识管理结果具有模糊性,无法通过有形的产品或服务直接体现,只能通过感知能力主观预测。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
H1: 感知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具有积极影响,尤其对知识获取过程效力影响较大。
( 2) 吸收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的影响。吸收能力是指组织发现外部新知识的价值,将其吸收并与组织已有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进而获得商业效益的能力,亦即在知识获取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新知识的价值。从能力维度的角度看,吸收能力可具体分为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其中学习能力还可分为组织学习能力和个体学习能力,是组织或个体消化或转化外部知识的能力,是模仿性和探索性的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强调创新性[15]。
知识管理本质上就是一个知识吸收的过程。在知识获取阶段,较强的吸收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能够促使组织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取机会,将影响组织知识源的丰富性,同时激发组织密切关注内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此时吸收能力成为感知能力的基础,二者正相关。相比较而言,吸收能力对知识转化过程的影响更明显。组织通过知识获取活动搜寻能够响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新知识,然后利用辨识、挖掘、加工、整合、删除等方法将这些新近获取的知识与组织原有知识有机柔和,转化成组织固有的创新性知识,在组织内共享与传播。可见,知识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知识创新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作为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却在外部知识吸收与消化上遇到困难,主要表现在无法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有效融合实现知识创新,因此组织必须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将知识转化结果应用于组织生产与管理实践。例如天狮集团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产品销售业绩下滑的双重压力时,充分搜寻、吸收并消化了安利直销和福特业务流程重组两种管理模式的相关信息,及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企业固有认知,认为安利直销模式通过简化产品流通过程,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产品销售成本,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 而福特业务流程重组则强调以客户需求为目标,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对现有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建立过程型组织结构,实现成本、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绩效目标。结合两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天狮集团从直销企业的业务特殊性出发,提出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 PBKM) 理念,采用并行协同作业方式提高了流程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目前,天狮集团的PBKM系统已建立包括研发、行政、营销等在内的200 余项业务流程,充分体现了天狮的吸收能力。在知识应用阶段,吸收能力的影响体现在组织通过应用活动创造性地实现新知识的价值,并通过系统学习和感知能力等评价应用过程的进展。可见,与知识转化过程相比,吸收能力对知识应用过程的影响较小。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 吸收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具有积极影响,尤其对知识转化过程效力影响较大。
( 3) 关系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的影响。关系能力是指组织依托于一定的社会网络通过组织间的资源整合和知识共享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和知识以提升组织绩效的能力[16],包括组织与供应链成员、合作伙伴、行政部门以及个体间所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各种关系。关系能力是一种利用无形资源实现价值创造的能力,具有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17]。
从已有研究来看,关系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获取和知识转化两个阶段,因为这两个阶段均是以知识源为基础,一定的社会网络关系能够促进组织间的知识流动,从而降低知识获取和转化成本。关系能力通过拓宽知识获取途径提升其过程效力,组织间的网络关系可以促使知识在组织间的流动,例如索尼与三星、惠普、雅虎、苹果、先锋等公司建立了复杂庞大的社会网络关系,并通过这些联盟网络获取大量新知识,使其在电子产品、音乐、影视、游戏等众多领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典型的是通过与三星公司签订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和与苹果公司形成的联盟关系获取了新产品开发流程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另外,知识流动具有非正式性,个体社会网络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对知识获取效力产生重要影响。关系能力对组织知识获取效力的影响还体现在关系规模和关系紧密性上,组织所处的网络关系规模越大表明知识获取途径越广泛,尤其有利于隐性知识获取,社会网络关系越紧密表明组织与其他网络成员的交流越密切,越有利于组织间的学习和模仿,促进组织间知识流动,尤其能够促进显性知识的获取。在知识转化阶段,关系能力能够为已获取的新知识构建一个安全的知识网络,提高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转化过程,例如中兴通讯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该公司搭建了分工合作关系、咨询交流关系、整体关系等不同的社会网络关系,成功将科技信息等整合为能够产生现实商业价值的新知识。在知识应用阶段关系能力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在组织内部网络关系中通过个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信息流动,使个体间达成共识共同支持知识应用的开展。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 关系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具有积极影响,尤其对知识获取和知识转化过程效力影响较大。
( 4) 整合协调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的影响。基于知识的整合协调能力是指将从外部吸收的知识资源充分融入已有知识结构中加以合并和重构的能力,强调通过优化配置内外部知识资源以实现效率、弹性、范围等资源整合目标的能力。动态能力是整合、建设、重构组织内外部核心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表明唯有整合协调相关知识、快速进行创新的企业才能在竞争环境下获得成功[18],可见整合协调能力是动态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知识获取阶段,整合协调能力的影响体现为对组织层面的社会网络关系和个体层面的社会网络关系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动态协调信息资源的流动,能够通过理清知识获取路径,提高知识获取效率。在知识转化阶段,组织外部知识必须融入现有知识体系才能发挥作用,组织整合协调能力恰好能将新进知识与现存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从而创造性地转化为创新知识。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组织通过获取和转化过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后,应着手实现知识的商业价值,即知识的应用过程。因而整合协调能力对知识应用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分别体现在整合和协调两方面,就整合能力而言,在战略层面上强调通过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念促进隐性知识的整合,重视发掘和应用隐性知识的能力; 在技术层面上体现为按照一定的生产与管理流程遵循标准化的能力,也就是将系统化知识按照一定的组织惯例和流程规则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实践; 在具体管理层面上强调组织管理者采用一定的管理方法促成组织间或个体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彼此支持知识的实际应用。知识应用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可能触及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或组织内各职能部门以及个体员工,由于局部利益或个体利益的驱使受影响的部门或个体可能阻碍知识应用,这时需要组织启动协调机制,清除障碍,平衡各方利益,实现知识应用过程效力的提升。总之,整合协调能力有助于实现组织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转化和应用,尤其对知识应用过程影响显著。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4: 整合协调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具有积极影响,尤其对知识应用过程效力影响较大。
2. 知识管理过程间的影响关系。知识获取涉及组织外部知识的感知、扫描、搜寻与捕获,组织为了能够应用这些知识需要将其在组织内部进行传播与共享,因此知识获取是知识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新获取的知识无法直接应用于组织,属于无价值资源,需要通过加工、处理、整合等程序融入现存知识体系,即没有通过转化过程的知识对于组织绩效的提升是无效的。正如Antonio[19]所言,组织所获取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实现成功转化后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与复制,因此这些知识的价值更高,更易于编码。可见,知识获取对知识转化与知识应用均产生积极影响。
知识应用过程效力的提升不仅依靠组织突出的知识获取能力与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间的互动与响应,也依靠于能否将新进知识转化为适合组织发展的知识结构,这意味着无论是通过组织层面的社会网络关系还是个体层面的社会网络关系所获取的知识如果没有经历转化过程则将不会实现其价值创造,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更趋向于在知识管理系统内通过员工培训鼓励知识转化,以便知识应用过程的平稳推进,因此知识转化过程对知识应用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
H5: 知识获取过程对知识转化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H6: 知识获取过程对知识应用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H7: 知识转化过程对知识应用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上述关于动态能力的四个能力维度分别与知识管理过程三个阶段之间以及知识管理过程三个阶段间的影响关系分析,构建本研究的总体框架,如图1 所示,其中实箭线表示影响关系显著,虚箭线表示影响关系相对较弱。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数据与变量测量
为了保证所用测量工具满足信度和效度检验的要求,本研究更多地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经过实证检验的成熟量表,然后结合研究目标修正调查问卷。该问卷的问题总体上由基本信息、知识管理过程效力和动态能力三部分构成,先以区域内部分企业管理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预调查,初步评估所选问题的可行性及存在的不当之处,然后与专家及研究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问卷。本次调研的样本主要来自于辽宁省,也有部分样本来自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较多的山东省、江苏省、天津市和北京市; 在行业上主要以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电子产品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煤化工业为主,调查对象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项目负责人或设计与研发工程师为主。通过走访或发送邮件的方式获得数据,共发放问卷750 份,收回251 份,剔除24 份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调查问卷227 份,有效回收率为30. 3% 。其中,300 人以上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占到75. 4% ,50 -300 人的中小规模企业占24. 6% 。所有受访者均具有较高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近89% ,其中37. 5% 的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说明受访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接触到企业管理相关工作,对动态能力和知识管理过程具有清晰认识,有效保障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研究中问卷题项的设计均采用Likert式五点量表形式进行测量, “1 - 5”分别代表 “非常不同意”到 “非常同意”的五种回答,并利用SPSS20. 0对量表作信度和效度检验,具体量表如表1 所示。
( 二)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分析主要考察量表的内在一致性,即一组问题是否测量同一个概念,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表示方法,一般Cronbach’s Alpha值大于0. 7 即表示量表满足内部一致性要求,大于0. 8 说明内部一致性良好,同时Scale if i-tem deleted系数值应大于0. 35。根据表2 的信度分析结果,除KA4 和RC5 的Scale if item deleted系数值小于0. 35 外其余均满足要求,因此剔除这两个指标可提高问卷的整体信度。知识管理过程效力三个维度的 α 系数分别为0. 784、0. 693 和0. 826,虽然知识管理转化过程效力的 α 值小于0. 7,但经分析后认为可能是由于样本偏小造成的信度失真,且 α 值接近0. 7 的标准值因而认为该量表通过信度检验。在剔除KA4 和RC5 后的信度检验中,知识获取过程效力的 α 值达到0. 832,且KA1、KA2、KA3 和KA5 四个测量项目对其他项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427、0. 755、0. 811、0. 436; 关系能力的 α 值达到0. 825,RC1、RC2、RC3 和RC4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592、0. 731、0. 744、0. 787。
效度检验主要测量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由于测量项目大都是基于已有的成熟量表修正而得,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可满足内容效度要求。结构效度主要用来检验量表反映抽象概念的程度,一般采用因子分析验证。表3 为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通过正交变换生成7 个因子,各因子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11. 28% , 14. 73% , 10. 45% ,10. 81% ,9. 20% ,12. 34% ,14. 57% , 累计解释比例达到83. 38% ,且KMO和Bartlett结果显示KMO值为0. 832,表示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Sig值为0. 000,小于显著水平0. 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测量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研究结果
(一)模型检验
本文主要讨论动态能力的四个能力维度( 感知能力、吸收能力、关系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 分别对知识管理过程各阶段( 知识获取过程、知识转化过程、知识应用过程) 效力的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采用Amos17. 0 对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研究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情况如表4 所示。
由表4 可以看出该研究模型中的各项指标值均符合或超出拟合度标准值,而且从表4 中的指标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该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
( 二) 假设的验证
本模型的路径输出系数整理如表5 所示。从表5 可以看出该模型清晰地表现了动态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及知识管理过程间影响作用关系,模型的整体拟合较好,完全标准化的路径估计说明了各路径的影响程度。通过标准参数估计可知感知能力对知识获取过程效力影响较大( γ11= . 76,p < . 001) ,假设H1 获得验证,知识获取过程效力得到较好解释( R2= . 65 ) 。同理,H2、H3 和H4均获得验证,知识转化过程效力( R2= . 59 ) 和知识应用过程效力( R2= . 73 ) 得到较好解释。另外,知识管理过程间也存在明显影响关系,其中知识获取过程对知识应用过程的总影响路径为( β13= 0. 75,p < . 001 ) ,包括直接影响( β13' = 0. 21,p < . 001 ) 和间接影响( β″13= 0. 54,p < . 001 ) ,这说明知识转化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和知识应用过程间起调节作用,H5、H6 和H7 得到验证。
注:**p < . 01,*** p < . 001。
四、结论
本文基于过程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动态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的影响,并分析了知识管理过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得到下面一些结论。
1.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过程视角的知识管理效力测度,将知识管理过程划分为相对独立但又紧密衔接的三个阶段,共同整合成知识管理过程效力,同时三个过程间又相互影响,其中知识获取过程影响知识转化过程和知识应用过程( β12= 0. 73,β13= 0. 75,p < . 001) ,知识转化过程影响知识应用过程( β23= 0. 28,p < . 01 ) 。
2. 研究将动态能力分为感知能力、吸收能力、关系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四种能力维度,分别研究了各自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的影响,而实际上这四个能力维度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的,就知识管理过程而言感知能力是动态能力发挥作用的基础,关系能力是核心,感知能力影响吸收能力,关系能力分别影响感知能力、吸收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整合协调能力影响感知能力。可见,各能力维度相互作用形成综合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效力产生显著影响。
3. 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获取过程既可对知识应用过程效力产生直接影响( β13' = 0. 21,p <. 001) ,也可通过知识转化过程对知识应用过程效力产生间接影响( β″13= 0. 54,p < . 001) ,即知识转化过程可作为二者的中介变量起调节作用,因此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知识管理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动态过程管理 第9篇
在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中, 生产制造过程是从设计质量到产品实物质量的实现过程, 是产品质量形成与控制的关键环节。作为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质量管理旨在对原材料出库、产品加工、装配和测试等生产制造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从而实现对最终产品质量的控制与保证。
2000版ISO9000质量体系国际标准明确提出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模式与基本原则, 过程化和基于过程的管理已成为质量体系建设与运行的重要趋势[1]。基于这一理念与要求, 生产质量管理近年来开始日益注重与强调管理的过程化能力, 主张基于对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然而, 在生产过程日趋复杂、动态特性日益显著的现代制造系统环境下, 过程化的生产质量管理系统需具备良好的过程柔性化能力。
生产质量管理过程需要伴随生产工艺过程展开, 并与人、机、料、法、环等多种工艺要素密切相关, 同时又涉及大量的生产现场质量数据采集、分析与反馈控制, 现场质量单据数量多、种类杂、流转处理过程复杂多变, 这些因素给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过程化能力的实现以及过程柔性化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诸多困难, 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生产质量管理系统在制造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
当前, 过程化和基于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献[2]运用过程方法对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系统展开了研究, 基于过程组与过程单元构造了过程集成化的质量管理系统模型;文献[3]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集成质量系统体系结构, 通过离散化处理质量业务, 建立质量参考模型, 开发相应的质量业务组件, 实现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文献[4,5]阐述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集成质量管理系统构建方法, 提出了利用面向方面编程技术 (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AOP) 实现工作流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方案。上述研究的思路大多集中在利用工作流技术实现生产质量管理的过程化以及过程的柔性化, 其关注点在于过程本身, 而对于过程化管理中产生的质量数据资源则关注不多。然而, 由于生产质量管理是一类强调与注重“依靠数据说话”的管理活动, 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产现场质量数据, 并需要基于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作出管理决策, 因此, 在强调对过程管理与控制的同时, 对数据资源的采集与统计分析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属典型的“过程+数据”型管理。虽然工作流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生产质量管理中的工作流程控制以及流程的柔性化问题, 但在兼顾生产质量数据资源管理方面则尚缺乏研究, 难以满足生产质量管理业务的需求。
本文对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的过程化、过程柔性化以及与过程管理相融合的质量数据资源管理技术展开研究, 以实现过程化管理、过程柔性化与质量数据资源管理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为目标, 提出了一种基于资源-逻辑动态耦合机制的可扩展的柔性化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模型, 并基于该模型开发了具有过程柔性的生产质量管理系统。
1 基于资源-逻辑动态耦合的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模型
1.1生产质量管理的典型过程模型
生产质量管理在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业务模型, 在对部分典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过程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总结并提出了一套生产质量管理业务的典型过程模型, 如图1所示。该模型将制造企业生产质量管理的业务定义为沿着生产工艺过程、质量管理过程和组织职能三个维度展开的网状过程链。
(1) 生产工艺过程维度是该网状过程链的主干维度, 生产质量管理的业务过程均沿着生产工艺过程的各个工序节点逐步展开。
(2) 在主干维度的每个工序节点上, 又沿着质量管理过程展开围绕该工序节点的各项质量检验、质量数据采集与质量问题处理的相关业务活动子过程。
(3) 分布在组织职能维度上的工艺人员、检验人员、审理人员和质量主管等角色按照相应的过程职责与权限执行相关的业务与协作。
根据业务活动的需要, 生产质量管理过程网链中的业务过程可以跨越各个工艺过程节点和职能角色的逻辑限制, 形成跨工艺过程、跨职能的业务过程, 从而形成部署并运行在生产工艺过程、质量管理过程和组织职能三个维度空间中的动态网状过程链。
该网状过程链具有显著的动态性特征, 产品结构、生产工艺规程、检验规程、生产组织体系、质量问题的性质乃至生产批量等因素和条件的变化均会引发过程的调整和变化。
在上述过程的构造与运行中还涉及大量的过程资源, 包括生产工艺过程信息、检验规程信息、各类质量单据、设备工装信息、组织人员信息等。
1.2基于资源-逻辑的动态耦合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模型的建立
在图1所示的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模型中, 实质上包含了两类要素:一类是描述工作环节之间按照业务规则形成的顺序、并发、竞争等关系的要素, 可称之为路由逻辑, 路由逻辑关心的是工作是否按照预定的规则、正确的顺序执行;另一类是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源要素 (即过程资源) , 主要描述工作角色、责任权利分配、相关的质量管理单据等, 关心的是与工作执行相关的资源的组织。在上述模型的实现上, 如采用常规的工作流模型, 容易导致路由逻辑与过程资源的刚性耦合, 限定过程资源从属于特定过程环节, 不利于过程资源在过程之间的共享与复用。例如, 即使两个过程中的某个活动完成相同的功能, 也需要单独进行设计;组织角色无法扩展, 过程之间或过程内部组织角色无法共享, 当企业组织结构动态变动时, 过程组织角色无法快速适应该变动。因此, 有必要在过程资源与路由逻辑之间建立动态耦合的关联机制, 路由逻辑描述过程的流转, 而过程资源描述资源的存在事实, 实现过程与资源的动态配置。在过程运行中, 基于运行需求动态地绑定和配置过程及资源, 以实现过程管理的柔性化。
基于上述思路,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路由逻辑与过程资源的动态耦合模型的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模型, 如图2所示。该过程管理模型分为元模型层、配置层和运行层三个层面。
元模型层为系统的基础层, 由元过程库、元资源库和集成资源容器构成。其中, 元过程库中定义和封装生产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和通用性过程描述元素, 供上层的过程管理器定义、组装为特定的过程对象;元资源库中则定义和封装生产质量管理业务所涉及各项资源的基础性与通用性描述元素, 可供上层的资源管理器定义、组装为特定的资源对象;集成资源容器中则封装与外界相关系统集成所需的资源视图, 供上层的资源管理器访问相关的外界资源之用。
配置层为系统的构建层, 包括了过程管理器、资源管理器、过程-资源配置器、过程对象库和资源对象库。其中, 过程管理器负责基于元过程库中的过程元素定义和创建满足特定需求与环境的过程对象, 对过程定义合理性进行校验。创建的过程对象存放于过程对象库中, 并由过程管理器进行维护与检索。资源管理器负责基于元资源库中的资源元素定义和创建面向特定需求与环境的资源对象, 并将其存放于资源对象库中进行维护与检索。过程-资源配置器则面向特定的需求与环境对过程对象与资源对象进行动态耦合, 建立过程节点与资源对象之间的映射关联关系, 生成生产质量管理业务过程实例, 并发布到运行层加以执行。
运行层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应用层, 负责生产质量管理业务过程实例的运行与管理。其功能包括过程监控、过程引擎和资源引擎三部分。其中, 过程监控提供系统过程运行的监控功能, 可以查看过程实例的运行状况, 挂起、激活特定的过程业务实例;过程引擎负责解释业务过程定义, 并驱动业务过程, 维护过程控制数据, 协同调用其他服务;资源引擎负责解释资源定义, 生成资源对象实例, 维护过程业务数据。
2 资源-逻辑动态耦合机制
2.1约束规则与形式化定义
在基于资源-逻辑动态耦合的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模型的算法构造与技术的实现中, 路由逻辑与过程资源的动态耦合需遵从以下约束规则:①过程资源的修改不能影响到业务过程, 即资源的变化不能导致过程的变化或失效;②过程定义的修改也不能影响到过程资源。
为满足上述标准要求, 在此给出基于资源-逻辑动态耦合的生产质量管理过程的构造模型, 如图3所示。其中, 路由逻辑包含过程组件及路由逻辑, 过程资源包含活动内容 (质量表单) 、角色和约束关系。路由逻辑和过程资源独立构建, 按需配置。资源定义的更改不会导致过程定义的失效或更改, 逻辑定义的更改也不会对资源定义造成影响。资源容器中定义的表单既可以独立使用, 构建单独使用的生产质量管理单据, 也可以与过程逻辑耦合使用, 融入过程化的生产质量管理业务。
在此, 给出图3所示模型的形式化定义。
定义1 基于资源-逻辑动态耦合的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模型:CPMM={PO, EO, Fpe}, 其中:
(1) PO={p|pi={n|nij∈pi, j∈N}∧{r|rij∈pi, j∈N}, i∈N}, 代表路由逻辑对象, ni代表某个过程的节点集, ri代表某个过程的路由规则集。
(2) EO={e|ei={oidi, fi, dri, rei}, i∈N}, 代表过程资源对象, 其中oidi代表资源对象的标识代码域, fi代表资源的表单域, dri代表资源的组织角色域, rei代表资源约束。
(3) Fpe={f|fm={m, nij, oidk}, m∈N}⊆POEO, 代表路由逻辑对象和过程资源对象的映射关系。
基于前述定义, 过程资源对象是oid、fi、dri和rei四项要素的集合, 其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
表单域是资源对象的核心内容, 定义如下:
定义2 表单F={fb, fp}, fb为基础表单域, 处理业务相关的数据, 独立于流程, fb={fei|i∈N}, fei为表单的基本元素, 具体由显示名称、显示值、显示形式、约束方式等对象构成。fp为过程表单域, 包含与过程交互的数据定义, fp={pid, pc}, pid表示过程标识定义信息, pc表示过程实例上下文变量信息。表1给出了基于动态耦合过程管理模型的表单域所涉及的信息。
组织角色也是生产质量管理业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义如下:
定义3 组织角色DR={drid, drnm, drci}, 其中, drid表示组织角色的标识域, 唯一确定一个组织角色;drnm表示角色名称, 如企业中存在工艺员、检验员、设计人员等角色;drci表示角色的具体内容, 即将企业组织人员分配角色的情况。
在生产质量管理业务模型中, 约束域用于描述企业资源之间的约束关系。在本模型中约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角色与表单的约束关系, 确定了表单活动的执行人;②表单之间的约束关系, 确定表单上下文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 如过程某个节点对应的表单需要从前驱节点表单获取基本信息, 本节点表单采集的审批信息将决定后继节点的流转。
2.2路由逻辑-过程资源动态配置的实现机制
资源-逻辑的动态配置过程如图5所示。逻辑组件与过程资源的耦合通过基于XML格式的配置文件动态实现。在配置文件中, 动态绑定过程对象的相应节点与资源对象的约束关系。配置文件可以根据产品的工艺规程信息动态生成, 也可由系统用户依据生产质量管理作业指导书交互配置, 这样可较好地支持过程对象和资源对象的动态绑定。
3 系统实现
在基于资源-逻辑动态耦合机制的生产质量管理系统开发中, 采用了Java2平台企业版 (J2EE) 环境下的浏览器/服务器 (B/S) 架构。系统表示层采用JSP (JavaServer pages) 和Servlet处理页面的显示和显示逻辑控制; 业务层由会话Bean (SessionBean) 和DAO (data access object) 组成, 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过程定义、资源定义、过程配置等核心功能均在业务层实现。过程定义基于JGraph (基于Java技术的开源图形处理包) 提供Web过程设计, 过程配置采用XML文件动态连接过程逻辑和过程资源。
在体系架构上, 系统由过程配置平台和应用系统两部分组成, 过程配置平台是可配置过程管理模型的系统实现, 功能模块包括过程定义、过程监控、资源定义、过程-资源配置、过程引擎和资源引擎;应用系统是对图1所示的典型生产质量管理模型的实现。
对生产质量过程定义及配置的典型过程描述如下:①数据建模。根据企业业务需求, 进行数据模型设计, 并根据物理模型生成数据库中的表格;②表单设计。根据数据库中表格的物理结构和企业的需求进行表单样式的设计。设计完成的表单可以按照用户需求进行数据采集, 展现用户关心的数据;③过程定义。基于系统的元过程库进行过程定义, 过程定义包含元过程形成的节点定义和节点之间的路由逻辑定义;④过程配置。配置完成的过程与完成的表单, 生成具体的业务实例。
4 应用实例
该系统已在多个制造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环境中投入工程应用, 现以其在某制造企业机械加工车间中的应用为例加以介绍。该车间承担着多种产品的科研试制与小批量生产任务, 具有明显的研、制结合特点, 产品对象、工艺过程与生产质量管理流程变动较为频繁, 同时, 由于其产品领域的特殊性与敏感性, 对于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以及过程中质量数据的采集、归档与分析有较高要求。因此, 选用了基于资源-逻辑动态耦合机制的生产质量管理系统作为其应用平台。
在应用实施过程中, 首先面向该车间的生产质量管理环境, 配置构建了包括不合格品审理单、废品处理单、质量问题质疑单、车间质量信息传递卡、检验实测值记录卡等在内的生产质量数据资源对象, 以及不合格品处理流程、车间质量信息传递流程等在内的一系列过程对象。在此基础上, 根据管理需求, 配置数据资源对象与流程对象之间的动态耦合机制, 实现生产质量管理业务过程的实例化, 图6所示即为不合格品处理过程实例。在该过程的相应节点建立了与相关质量数据资源对象的耦合关系, 质量数据与管理过程伴随着流程的推进而加以逐步采集, 从而实现了过程化管理与数据资源管理的结合。当过程对象或资源对象发生变化时, 通过流程角色人员配置等功能可以较为方便地对流程及其耦合数据进行动态调整, 以满足动态生产环境中的质量管理需求。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资源-逻辑动态耦合的生产质量管理过程管理模型。该模型实现了路由逻辑和过程资源的动态耦合, 可有效支持过程资源的共享, 并有助于提高系统的过程柔性。基于该模型, 构建了具有过程柔性和可扩展性的生产质量管理系统。应用情况表明, 该系统可较好适应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业务的动态环境。
摘要:针对现代质量管理业务的过程化与柔性化需求, 分析了生产质量管理业务过程, 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柔性业务过程管理模型。该模型将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模型分解为路由逻辑和过程资源, 路由逻辑描述质量业务活动按照既定条件和顺序执行的过程规则, 过程资源描述过程执行所需要的人、数据、约束等资源信息, 通过路由逻辑与过程资源之间的动态耦合实现柔性化的生产质量管理业务应用。最后, 介绍了基于该过程模型所构建的具有过程柔性的生产质量管理系统及其工程应用。
关键词: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模型,资源-逻辑,动态耦合
参考文献
[1]ISO.ISO 9001-2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S].Geneva:ISO, 2000.
[2]段桂江, 唐晓青.基于过程方法的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5, 16 (24) :2207-2211.
[3]李成, 高建民.基于过程控制的集成质量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7, 13 (10) :2041-2046.
[4]李青, 赵萌, 闻敬谦.基于工作流的集成质量管理系统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5, 31 (11) :1264-1268.
动态过程管理 第10篇
当前我国建设项目变得越来越大型化和复杂化, 传统的粗放式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里面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统筹兼顾, 保证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动态控制则是响应全过程管理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个重要节点的控制, 能够有效提高全过程管理的效率。
1 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与动态控制理论
全过程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中一项较为重要的思想, 所谓全过程就是要考虑到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主要包括了建设项目的策划、设计、施工、运营以及最后的报废与回收等全阶段的管理。这一管理理念要统筹兼顾项目的全过程, 在项目的策划阶段考虑到后期的施工好饿运营, 以最好的运营效果为目标进行整体的决策和计划, 并通过施工阶段的工作将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通过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的充分结合, 实现相关参与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动态控制则是全工程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控制方式, 通过PDCA循环指导建设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具体从设计, 实施, 检查与纠偏等全方位的动态化管理, 在全过程中通过实施的监控与检查, 合理应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2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动态控制的方法
2.1 优化组织设计
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的重要文件, 良好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全过程的开端, 应根据设计图纸以及相关文件的要求, 对相关的人员、材料、机械以及施工现场的布置, 各工作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合理的安排。编制好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组织精干的作业指导书, 均衡好建筑工程项目, 安排各个分项目的工程进度, 组织好各工程班次有效的进行施工作业。
2.2 合理的施工与检查措施
施工是对整个设计文件的实施过程, 能够建设成为实体性的建筑产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以及施工组织设计规定与要求, 进行施工工作。在实施过程中, 应尤其注重对里程碑事件的以及相关重点工作的检查, 通过合理的各重要节点的进度、成本的实际情况与计划完成情况之间的对比, 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相关的方式进行处理, 从而保证施工总体目标的实现。在进行动态的检查时, 应明确具体的检查点、检查的人员以及相关的职责等, 以此辅助施工活动的完成以及检查的落实。
2.3 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
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涉及资源人员众多且成本较大的工作, 因此在这一活动过程中难免遇到实际情况与设计以及计划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这时就应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采取相关的纠偏措施对问题进行处理, 若是设计问题则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 进行设计的变更, 并做好相关文件的签证。若是施工组织设计本身的问题, 则应组织相关人员对组织设计进行调整。若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则应找出影响的关键节点, 并通过相关的措施对问题进行处理, 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4 建立健全的全过程动态控制机制
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实现, 有赖于相关控制机制的制定。动态控制的实现需要对控制的要点进行选择, 对相关检查与控制人员进行任命, 同时对动态控制的流程进行制定与交底。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必须考虑到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因此在进行控制点的选择时必须要全面, 不可有所遗漏。在决策阶段相关成本的制定、建设总体方案的选择, 建设环境的风险;设计阶段相关材料、构配件的选择, 建筑结构的选型, 各通风与采光条件的配备;施工过程中各里程碑事件的控制, 重点关键结构与部位的检查;运营阶段各设备设施的检查与维护等, 都是动态控制中的关键控制点。对于控制的人员, 则应进行明确的分工, 保证各层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 以及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关键点。
2.5 各层人员的培训与配置
全过程管理中的动态控制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来对这一制度与方法进行实施与推进, 从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都必须明确动态控制的关键节点与要点, 以及基本的控制流程。通过定期的管理与操作人员的培训, 让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管理水平, 合理进行控制点的选取, 并在出现问题时采取恰当的纠偏措施。而对于操作人员, 则需要对其基本的业务水平进行培训, 保证其了解动态控制的方法, 做好动态控制交底工作, 使他们明确工作的要点, 以便实时检查和纠正。
3 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中的动态控制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通过全方位的考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采用动态控制的方式对整个项目进行实时监控, 对关键节点进行动态检查, 对目标偏移问题进行实时纠偏, 能够更好的促进建设项目的全面发展。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是一项十分高效的项目控制方式, 本文从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与动态控制理论的概念出发, 在全过程控制的视角下分析了动态控制理论的应用, 为建设工程的控制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动态控制,全寿命周期
参考文献
[1]王华, 尹伊林, 吕文学.现代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组织集成的实现问题[J].工业工程, 2005 (02) :38-41
[2]刘勇.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09
动态过程管理 第11篇
1题目及解答
如图1,分别以矩形ABCD的一组对边AD、BC为一边在矩形ABCD外作菱形ADEF和菱形BCGH,∠FAD=∠HBC=α(0<α≤90°),点O是矩形ABCD的边AB的中点,连结OE、OG、EG.
(1)小明在探究中发现:如图2,当α=90°时,有以下两个结论成立:①OE=OG;②AB∥EG.于是,小明猜想:“当α≠90°时,以上两个结论仍然成立.”你同意他的猜想吗?请你分别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如图3,点O、D、E在同一条直线上,tanα=34,求CDEG的值.
(3)若矩形ABCD的边长AB=4,AD=5,当△OEG的中位线长正好等于线段AD长时,请你直接写出sinα的值.
解答(1)以上两个结论仍然成立.①OE=OG的证明方法:2命题过程
2.1图形的产生过程
作为本次初三统测的压轴题,在知识层面上希望能关注初三数学核心知识的考查,在能力层面上希望能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初步理解、深入探究、解决与应用的过程,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选择怎样的载体才能达到以上的立意?首先确定考查的知识内容,哪些是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以及相似、函数的性质都是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纵观各地的中考数学压轴题和本区模拟考试题,大部分是以二次函数为背景的压轴题,本次考试希望能有所创新,于是先否定以二次函数作为基本背景进行命题,自然地想到了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为基本背景进行命题,而四边形问题可以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考查了四边形也就基本达到考查三角形的目的,因此四边形是比较好的考查载体.搜索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可以发现,常见的图形动态问题特征为:以一个图形上点(单点、双点、多点)的运动(平移、旋转、轴对称)引起的动态问题,于是再一次否定以单一图形进行图形变换来编制试题,脑子中出现了多图组合的设想.那么,怎样的图形可以组合在一起呢?于是想到了矩形和菱形,当矩形和菱形有一条边长相等的时候,可以组合在一起,便按以下步骤在几何画板中构造了下如图13:(1)画线段AB;(2)过点A画线段AB的垂线,在垂线上取点D,连结AD;(3)分别过点D、B画AD、AB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点C,连结BC、DC;(4)以点D为圆心,线段AD长为半径画圆,在圆上取点E,连结DE;(5)分别过点A、E画DE、AD的平行线,相交于点F,连结AF、EF;(6)以点C为圆心,DE长为半径画圆,以点B为圆心,AE长为半径画圆,两圆相交于点G;(7)分别过点B、G画CG、BC的平行线,相交于点H,连结BH、GH.以上构图中,也可以用几何画板的便捷工具作矩形和菱形,但这样作图中的步骤6、7保证了两个菱形全等,使得菱形BCGH随着菱形ADEF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一个具有简洁美、对称美的图形就出现了.当我们在几何画板中拖动点B、D时,可以改变矩形ABCD的边长,拖动点E时,四边形ADEF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四边形BCGH的形状也随着改变,但始终保持和四边形ADEF全等,但图13太简单提不出一个合适的综合性问题.
怎么办呢?所以想到再增加一些线段,由于图13本身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于是继续构造轴对称图形,取线段AB的中点O,连结OE、OG得到图14,出现了一些三角形.
2.2图形的研究过程
在图14中拖动点B、D可以改变矩形ABCD的边长大小,拖动点E可同时改变菱形ADEF、BCGH的内角大小,从而改变菱形的形状.在改变菱形内角的过程中,发现线段EG始终与AB平行,且它的长度随菱形内角的改变而改变.这样就找到了动态问题中的一对变量:线段EG的长度随着菱形的一个内角(不妨设∠FAD=α)的变化而变化,那么线段EG的长度关于α有怎样的函数关系?设长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为AB=a,AD=b,则EG=a+2bsinα,如果给定a,b的值,则EG的长是关于角度α的函数.也就是说,给定α,便可求得线段EG的长.由于初中阶段只研究锐角三角函数,何况当α为钝角时会出现如图15这样的复杂图形,这样就有了题目中关于α的角度限制.接下来,先来研究动态图形的特殊位置:如图16,当α=90°时,即四边形ADEF和四边形BCGH都是菱形时,显然有OE=OG,AB∥EG,继续拖动点E,也可以得到另一种特殊位置(如图17):点O、D、E在同一条直线上,图17考查的知识点很丰富:DC为什么和EG平行?如何根据CD的长求得EG的长?等等.
那么更深入地,更一般地,我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继续观察图14,还发现线段OE、OG与AD、BC的交点很可能正好是△OEG的中位线,于是便有了设问:“若△OEG的中位线恰好等于线段CD的长,求sinα的值”,显然,已知CD的长便可知EG的长,很容易求出sina的值.但是,当笔者仔细考虑自己的设问时,发现△OEG的中位线未必是平行于EG的这一条,△EOG的中位线应该有3条,其中有2条(平行于OE的中位线和平行于OG的中位线)是相等的,那么如果△OEG中平行于OE的中位线长等于CD,能求出sina的值吗?于是,列出了如下的方程组:(其中a,b分别表示矩形ABCD的边长,x,y分别表示图12中EM和DM的长)
若该方程组有解,则sina的值存在.我们知道上述方程组存在实数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就是以原点(0,0)为圆心,b为半径的圆和以(-12a,-b)为圆心,以(b+bcosα)2+(12a+bsinα)2为半径的圆有公共点,但是由于未知量太多,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难以确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给出一个合适的数值,使得角度α的值存在?不妨先取定角α的三角函数值,再给a,b赋值,通过多次的尝试,终于发现当AD=4,AB=6时,既可以保证OD是一个整数,也可使得方程组有解,这样倒过来“凑出数据”,问题便迎刃而解.至此,关于本图的研究可以暂告一段落.
2.3试题的组织和设问
以上是命题者对图形的研究过程,那么哪些可以用来考查学生,又该以怎样的形式来表述试题,又如何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本题作为模拟考试的压轴题,定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上探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所有问题的解决中,都需要说明AB∥EG,这个结论有一定的难度,是先进行一些铺垫让学生自行进行证明?还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证明再运用?很显然,如果不提出让学生证明AB∥EG,考试时有许多学生很可能会默认两线平行,而直接运用两线平行去解决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达不到考查目的.因此,证明平行成为必考的一步.但是把“证明平行”作为试题的“入口”对学生又比较困难,怎样在考场中进行适当的铺垫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表示两个内错角角的度数”作为铺垫?,显然思维含量比较低,学生成为一种任务的操作者,而不是思考者,更何况限制了证明的方式.于是想到了利用特殊位置探究规律并向学生展示“从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方法,便有了该题如上的设问.本题第1问以特殊位置存在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探究一般位置时线段的数量和位置关系,起点低,证明方法多样,同时又为后续的问题作了思维上的铺垫.第2问让学生运用探究到的结论来计算、求解问题,综合考查了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初中数学核心知识.第3问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位置不同设置问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分类讨论思想,运用方程等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题以“从特殊到一般探究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研究和解决的过程,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有良好的评价导向功能.
3命题思考
本题以矩形、菱形为基本图形构造动态探究题,试题呈现方式新颖,内涵丰富.巧妙地将矩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融合起来,同时设计的探究内容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是一道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效度的动态型试题,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好评.回顾本题的命题过程,从最初的立意到后续的试题成型的过程,有许多感悟值得笔者在今后的命题中鞭策自己,整理分享如下:
3.1命制动态型试题要体现函数思想
笔者认为,动态型试题关注了在某种条件下几何图形或几何图形中的某些元素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互相转化,因此,命制动态型试题要体现函数思想,在研究图形动态变化过程中寻找合适的变量,从而找到问题探究的主线,让学生像平时学习一样来探究问题,同时促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挥试题良好的导向作用.如本题中就是找到了“线段EG的长度和位置随着菱形内角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一条探究的主线.因此,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来寻求规律,如本题中先保证了矩形和菱形的边长不变,让菱形的内角发生改变.几何图形中,常见的变量是图形的边长、内角,或以数量关系来刻画位置关系等.
3.2组合构图能让动态型试题焕发新意
有了试题的立意之后,选择合适的载体尤为重要,它是命题者实现立意的保障.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也出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构图形式,但仍有许多试题存在“异地搬迁”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原创试题着实困难.笔者近年来尝试“多图组合”原创试题,就是将有关联的图形进行组合构造出新图形,通过研究新图形的性质规律进行设问.如本题中,将矩形和菱形进行组合构造出新图形,设置新图形的变量,从而命制一道新颖的原创试题,公平公正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水平,遏制题海战术.
3.3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考查
统测的目的之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调研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更应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考查.学生在解本题时,要经历设问从特殊情形的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等合情推理积累经验,捕获可能的解题思路,再经历演绎推理证明得到结论,最后迁移探索到的结论解决后续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真正达到通过考试来检测学习能力和过程的目的.
动态过程管理 第12篇
1.1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
所谓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 (Life Cycle Management, 简称LCM) , 是将三个相互独立的管理过程DIM, OPM和FM通过集成和统一化, 形成一个新的管理系统。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项目策划、建设面向运营, 以项目的运营目标导向决策和实施, 使项目策划、建设和运营的资源、组织、技术、过程一体化, 在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运营的情况, 通过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的充分结合, 实现相关参与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 通过及时的信息沟通, 使各参与方充分了解项目情况和项目及市场信息, 为下一阶段项目管理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1.2 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
项目管理是由多个过程组成的活动, 每个项目的全过程必然经过启动、规划、实施、收尾几个阶段, 每个项目的过程都不可避免有这些阶段, 没有这些阶段就不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程项目费用管理是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对建设单位来说, 就是贯穿于项目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发包阶段、工程施工阶段, 直到竣工验收等阶段, 即从项目设计任务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投资估算开始至项目竣工验收决算为止, 并与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紧密结合。
2 关于建设项目全过程动态控制措施
2.1 项目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
引进竞争机制, 实行工程设计招投标管理。对建设项目的设计可以通过招投标引进竞争机制, 优胜劣汰, 在多重竞争的环境下选择出方案最好的设计, 有助于项目后期阶段造价的控制。建设单位要认真会审图纸, 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优化设计方案。
加强对设计单位、设计图纸质量的外部监督与审查。设立具有法人地位的工程设计图纸质量检查站, 充分发挥图纸审查中心的职能作用;另外, 对设计图纸被审查中心确认为优秀设计的应给设计单位以特殊的荣誉, 对设计人员实行奖励制度。
积极推行“限额设计”, 确保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不突破限额。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 按照批准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 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 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限额设计体现了设计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及有关概预算基础资料的合理取定, 通过层层限额设计, 体现了对投资的控制与管理, 实现了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数量、概预算指标等各个方面的控制。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中的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 同时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各专业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 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 从而保证投资不被突破。
2.2 项目决策阶段控制工程造价
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工作就是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
采用市场调查及头脑风暴法对项目进行识别和构思, 项目组织应鼓励本组织所有成员积极参与, 大胆地提出各种新项目设想, 集思广益, 减少少数人决策时的失误。
对每一个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及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判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在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 必须建立审批机关审批责任制, 审批机关应对批准建设项目的技术和经济及投资方面负责, 加强项目的审批力度, 对于不符合条件的, 不予审批。
2.3 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施工阶段是直观投人最多的阶段.也是直接影响建设费用和竣工结算的阶段。为此, 施工前就必须按项目、按时间进度对建设投资进行合理分配, 对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认真审查, 作好技术经济分析;在施工过程中,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以工程进度计时支付工程款, 搞好项目投资的动态结算, 并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按规定程序确定工程变更价款。以此为基础.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以合同为依据, 处理好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关系, 做好投资支出分析, 帮助承建企业加强建安成本管理, 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 建筑市场上供求比例悬殊, 过度倾斜的买方市场, 造成施工企业间的激烈竞争, 建设单位压价施工单位问相互刹价抢标, 往往使合同价低于成本价, 给施工企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施工企业应转变工作作风, 既不能“漫天要价”, 也不能随意刹价, 人为地压低利润和施工管理费, 而是应当认真钻研施工中的经济问题, 从实际出发, 在施工中加强现代化管理, 大力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从而不断提高施工水平, 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管理。施工质量不过关, 就会留下许多后遗症, 返修工程越多, 工程的建设费用就越高。另外, 工期也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在施工中一方面要搞好整个建设项目的单项工程、分部工程, 特别是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监督和验收。杜绝质量隐患;另一方面, 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按照工程施工本身的要求和内在规律, 加强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现有机械设备的作用, 把大型机械和中小型机械结合起来, 把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结合起来.合理确定材料、机械资金及劳动力等的组合方式, 搞好物资的合理调运。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而且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消耗, 降低工程成本, 缩短工程工期。
加强工程变更管理。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多方面的情况变化, 经常出现各种变更, 工程变更对工程的如期完工和造价都有一定影响, 变更越多, 影响就越大。因此, 在施工阶段必须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做到不随意变化批准的设计图纸, 不随意增加项目, 不随意提高设计标准。做到这一点, 应当首先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工程管理人员只管签证, 不管算帐的现象, 从而增强工程变更管理的严密性避免不必要的工程变更。
加强技术控制管理。控制材料价格, 节约材料消耗。材料构成成本的实体, 材料消耗在施工项目工程成本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 必须从材料的采购、运输、使用、存储以及竣工后的回收等环节, 认真采取措施。在材料采购前, 材料采购部门应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 对钢材、木材、砂石料分别汇报不同厂家的价格和质量, 列举出选材使用理由, 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 以增大监督力度, 提高透明度, 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同时要控制机械使用费用, 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施工机械的使用和管理也是成本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机械设备加强管理, 严格机械设备利用定额和油料消耗定额, 开展单机、单车等多种形式的内部经济承包核算, 从而达到增加机械设备的作业产量和进一步减少配件和油料的消耗。
2.4 项目招标发包阶段控制工程造价
建设工程招投标制是我国建筑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积极推行公开招投标, 加强工程招标投标管理, 是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建筑市场的基础, 是推动建筑业有序发展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规范建筑市场交易, 增强廉政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面对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 施工企业只有降低项目成本, 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加强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 尤其是再管理全过程中做好动态控制, 对控制成本, 赢得利润, 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摘要: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而建设项目往往耗用时间长、资金大,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建筑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价格的竞争。本文试着提出了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的措施, 并探讨了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动态,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