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读史的散文诗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读史的散文诗范文(精选11篇)

读史的散文诗 第1篇

关于读史的散文诗

1

坐在古老的竹简里,冷却多年的血液,随你隐约的足音沸腾。

空洞的目光被你沧桑的文字填补,草色的血,在一只青鸟的腾飞中,剪碎了苍茫的雪。

过去的,永动的过去呵,憩躁喧哗。

白日,再现你沉寂的面容,休戚于尘世的浮华与尘土的悲戚。

王者怒容,鞭影高悬。

你依然用春秋的狼毫在命运的书页上,写出了王权的得势与过失。

2

祖先未完的故事在你的笔端流淌,惨淡的血液染红了历史的栈道,染红了苍茫的夜色。

那些惨淡经营权杖的.王,止步于你的文字。

他们狰狞的面容掩饰不了他们口中叨念的仁政天下,雪地上横陈的白骨,让王者们的丑行暴露无遗。

你把这些将被忘却而王者们很想忘却的往事描塑成新的图案,你用平实的线条勾勒出一个又一个朝代的衰荣,莫不是根根白骨的砌筑。

你把沉痛的记忆引回到无尽的生命之中,但为无尽的生命在尘世中享受无尽的快乐。

可是,你良好的愿望已被暴虐撕碎,你一人独自在破碎的画布下承受炼狱的煎熬。

3

浮躁的现在,需要一杯清冽的茶水。

平淡的香茗,静养的不仅仅是坐卧难安的心情,还有躁动不安的灵魂。

尽管一群迷幻的意象,遮掩不住你裸露的骨骼。

你像一颗流星从无限的天空中降落,很想用沉默的姿态去感化王冠霞陂上坠落的泪滴。

4

合上你的书简,慨叹你的悲鸿。

一道红光煌煌,穿越历史的时空。

没有照亮那一个朝代的宫闱,却照了今日的门楣。

读史的散文诗 第2篇

读史

作者:刘驾朝代:唐体裁:五古 平地见天涯,登高天更远。功名及所望,岐路又满眼。

万金买园林,千金修池馆。他人厌游览,身独恋轩冕。

读史的眼光 第3篇

就我的理解,培根所言之“读史”,应该不是闲暇时的浏览或无聊时的打发时光,抑或是常备于床头桌尾用来作为催眠或消遣的佐料。否则,他就应该说,读史可以消遣、催眠之类了。中国有句老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唐太宗也曾说过一句颇为经典的话:“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由此看来,读史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古人的得失成败、荣辱兴衰的经验和教训,使人明白事理,启迪智慧。倘若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地读一点史书,浅尝辄止,则不能称为读史,更不能视为“鉴古”,仅能算是怡情自娱而已。

“看到的不完全是真的”,这句话用于读史颇为切合实际。现时大多人读史“鉴古”,要么从官修正史,要么从野史、稗史,要么从“某某演义”、“戏说某某”之类文学、影视作品中去认识历史,岂知这些所谓的“历史”,早已为某个统治集团或某种思想导向所需,有的真相已被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早就失去了其本来面目;有的则经过篡改抹饰,变得面目全非,让人真伪莫辨;有的则曲笔幽隐,将骇人听闻的内幕秘闻隐匿于隐隐约约、似是而非的轻描淡写之中,令人如坠五里雾中,莫衷一是。

因而,不管读正史还是野史、稗史,要达到借鉴的目的,就必须有独到的眼光,沉着、敏锐、思辨的眼光,去读出其真相,读出历史的本来面目,能够穿透历史的重重内幕和尘封的厚厚黄页,看宫廷内帏的阴谋秘计、刀光剑影;看城墙上下的战旗翻卷,鼓角铮鸣;看大漠塞外的狼烟四起,杀声震天;看沙场战壕的腥风血雨,血流漂杵……看管仲、乐毅的文韬武略,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勾践、范蠡的卧薪尝胆;孙武、吴起的厉兵秣马,韩信的运筹帷幄,周亚夫的虎帐谈兵……从历史的阳谋、阴谋,诡策、秘计中汲取其成败教训和有用成分,惟其如此,历史于我们才有现实意义。

读史需要有一双慧眼,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我们读明史,对于明朝的灭亡,史书基本上都是“归罪”或“归功”于李自成起义。其实细究之,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族分裂,首先是女真分出去了。本来,女真是明朝自己人,努尔哈赤是给明朝做官的,他自己骑着马到北京给万历皇帝朝贡,跋山涉水2000华里。努尔哈赤亲口对万历皇帝说,我给大明王朝“忠顺看边”!因为鸭绿江那边就是朝鲜了。但后来努尔哈赤却变成了明朝的敌人,其原因就是万历皇帝和辽东总兵李成梁错杀了一个人,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李成梁和蒙古、女真作战,一战斩首1450人,在他看来,努尔哈赤的父亲不过是边塞上一草民,算不了什么。在万历皇帝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杀你塔克世“蚁民”一个,算什么。努尔哈赤找明朝的边官说,你为什么杀我父亲?回答很轻慢,“误杀耳!”3个字就完了,大不了赔你马30匹、敕书30道(类似“贸易许可证”)。但努尔哈赤不干,就拉着弟弟、朋友等只有13人,4个字“含恨起兵”。之后,他统一女真,进兵沈阳、辽阳,建都立国,他的孙子打入北京,倾覆了大明王朝。历史往往有很多的偶然性,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连成的链条就成为了历史。

又如,读《三国演义》,“空城计”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情节。写蜀汉建立后,诸葛亮率30万大军首次出蜀伐魏,初战告捷。曹魏高层不得不起用闲居宛城的司马懿率兵拒敌。街亭一战,因马稷轻敌而导致蜀军大败,诸葛亮挥泪斩马稷后,因兵已四出被迫冒着生命危险在城门上弹琴,导演了一出“空城计”。众人都劝诸葛亮离开,假若司马懿大军一到,只要派几个人就能把他抓住。诸葛亮却胸有成竹,笑笑说,司马懿不会这样做的。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来到城门前看到此般模样,沉思良久,即下令迅速退兵离城,且状甚惊骇,宛如惊弓之鸟。

但陈寿的《三国志》里对此并无详细记载,只是写诸葛亮首次伐魏失利而退兵,司马懿尾追其后,看着诸葛亮从容而退。但我们以思辨的眼光,从其如此简略的文字记述背后,穿透时光的隧道回到那个群雄并起、改朝换代、杀伐不息的年代,就不难发现“空城计”背后的真相而佩服司马懿的高明。曹魏篡汉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司马懿与诸葛亮都是其时一等一的顶尖谋略家,但司马懿却不像诸葛亮那么幸运,诸葛亮贵为丞相,而他始终在曹魏核心权力圈的边缘打转,甚至还因功高震主而差点遭杀身之祸。他的聪明,在于他深知自己与诸葛亮之间是共生关系,知道蜀汉只要有诸葛亮,就会对曹魏的高层构成外部压力和存亡威胁,这种压力和威胁对自己是绝对有利的。虽然司马懿与诸葛亮互为对手,但保存自己的直接对手,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可不是?对兵家来说,自古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死。”种种事实表明,大敌当前曹魏集团只是用他来对付诸葛亮,而最终是不可能放过他的。此时自己羽翼未丰,一旦没有了诸葛亮,他自己也死到临头了。这点,诸葛亮明白,司马懿也心知。所以,你诸葛亮用“空城计”全身而退,我回赠你“瞒天过海”,大家各得其所,心照不宣。不然,怎会有后来的“三国尽归司马氏”呢。所以,不管史志里如何载录这段历史,但对于司马懿审时度势,留下对手的谋略,我们还是拍案叫绝的。这类例子史书中多得不胜枚举。

读史的散文诗 第4篇

读史

作者:黄损朝代:唐体裁:五律 逐鹿走红尘,炎炎火德新。

家肥生孝子,国霸有余臣。

帝道云龙合,民心草木春。

读史的散文诗 第5篇

读史二十首

作者:王国维  朝代:近代  体裁:七绝   一

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

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

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

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及及生存起竞争,流传神话使人惊。

铜头铁额今安在?始信轩皇苦用兵。

澶漫江淮万里春,九黎才格又苗民。

即今腿髻穷山里,此是江南旧主人。

二帝精魂死不孤,嵇山陵庙似苍梧。

耄年未罢征苗旅,神武如斯旷代无。

铜刀岁岁战东欧,石弩年年出挹娄。

毕竟中原开化早,已闻P铁贡梁州。

谁向钧天听乐过,秦中自古鬼神多。

即今《诅楚文》犹在,才告巫咸又亚驼。

《春秋》谜语苦难诠,历史开山数腐迁。

前后固应无此文,一书上下两千年。

汉作昆池始见煤,当年赀力信雄哉。

于今莫笑胡僧妄,本是洪荒劫后灰。

挥戈大启汉山河,武帝雄才世讵多。

轻骑今朝绝大漠,楼川明日下洋河。

十一

惠光东照日炎炎,河陇降王正款边。

不是金人先入汉,永平谁证梦中缘。

十二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

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

十三

三方并帝古未有,两贤向厄我所闻。

何来洒落樽前语:天下英雄惟使君。

十四

北临洛水拜陵园,奉表迁都大义存。

纵使暮年终作贼,江东那更有桓温。

十五

江南天子皆词客,河北诸王尽将才。

乍歌乐府《兰陵曲》,又见湘东玉轴灰。

十六

晋阳蜿蜿起飞龙,北面倾心事犬戎。

亲出渭桥擒诘利,文皇端不愧英雄。

十七

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袄寺建波斯。

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

十八

五国风光惨不支,崖山波浪浩无牙。

读史的散文诗 第6篇

读史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体裁:七律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l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读史的境界 第7篇

今年为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铭记当年那段非凡历史,理当超越表象,深入感悟其伟大的精神价值。作家魏巍指出: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所经受的艰难困苦,人间罕见;他们所显示的勇敢和坚毅,是人类美好品质最辉煌的范例。学者陈力说:忧患和责任担当,使中国共产党人激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长征路上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将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由“左”倾错误导致的战略转移,变成向抗日前线的英勇进军;将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长征的影响超越了意识形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称: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携家人重走长征路后,称对新中国而言,长征“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在极其艰难曲折的长征过程,屈辱、残酷、绝望、失败和荣光、胆略、希望、胜利形影相随。与众人着眼恶境中的人性或事件对事业、历史进程的影响有所不同,毛泽东对长征的最大感悟为:方向和路线最重要。在总结或回顾长征时,他曾说:“方向路线对了头,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如果方向路线错误了,你有再大的力量也会失败。”“一路扭秧歌就扭到了陕北。为什么呢?第一是路线错误,白区丢掉了100%,红区丢掉了90%。”他的长征诗词里也洋溢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和乐观……这些,都彰显出一种着眼大势、专注全局的历史观。

读史用史,立体感受,不拘教条,则“登东山而小鲁”;进而,若具备把握天下大势的大格局,则“登泰山而小天下”。

读《南京解放后国共和平交接中山陵揭秘》《岭南“英军服务团”创建前后》《“四八”烈士罹难记》等,关注内幕秘闻之余,当深入思索感悟战争与和平、人性与兽性、中国统一等问题。《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体会里坊围墙之建与拆的历史逻辑。《许世友的红军岁月》,勇武和战斗情节可观,时势与人物命运如何相互影响等值得思量。《晚清官僚张集馨的“两头真”》,为官前抨击时弊,做官时大享福利,去职后大揭黑幕,真亦假来假亦真。《新桂系名将覃连芳身上的文史疑云》,道是无情却有情,有义也无义……

常言“千人千面,百人百姓”。又道“事无对错,只有因果”。凡事硬要分清好人壞人、好事坏事,难免陷入窘境。窃以为,超越道德和功利,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历史发展脉络和大趋势中,最能读懂历史并实现历史存在的价值。

关于描写蜜蜂的作文:读史的蜜蜂 第8篇

初冬的蜜蜂,没有春天时的神采,精神也很颓废,肚子更没有春天那么饱满。要不是因为它肚子不饱满,我也不一定会放生。小时候,只要逮到蜜蜂,就会破开他的肚子,找那米粒大的蜜囊放到嘴里,那种甜,那种鲜,那种香,特别诱人。把它放生,还因为觉得它像隐士,春天,它采过花,酿过蜜,秋天来临时,几乎不见了它的踪影。

这让我觉得它好像读过历史似的。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咸鱼翻身。他精神非凡,但个人品质,让人不以为然。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有七种方法灭吴,应当很有智慧,却遭了勾践的毒手。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

范蠡为做隐士,还牺牲了自己的小儿子。让小儿子做勾践的人质,勾践给这个人质委以虚位的高官。范蠡的大儿子不愿牺牲小弟,花重金让文种帮忙,文种收下重金后,跟勾践说,范蠡是真的隐退,留他儿子做人质,反而会让国人说三道四,不如放他走吧!勾践也同意了,老二接到信后,告知老大,老大一听,就去接小弟,让老二又回家告知父亲。

范蠡知道老大去接老幺,叹了口气,老幺命休矣。并告知老二,范家的财富是为父和你哥苦出来的,当他听说老幺被放出,必定先去图名爱财的文种那里索钱财,文种必定反悔。

事情的结果不出识人的智者所料。文种为钱财两空恼怒,把老友的小儿子追杀于路上。只是,文种到死时方悔恨起自己不该不听老友的告诫,至于有没有后悔杀老友的小儿子,不得而知!

能够吟诵《大风歌》的汉高祖,也是小鸡肚肠。依赖韩信的军事天才,夺得天下。原说是与韩信“共天下”的,后来不但不“共”,还要了韩信的命。 倒是张良聪明绝顶,托言辟谷,躲到深山里去。刘邦一死,张良的辟谷秀也就谢了幕,照旧吃饭。

说到狠毒莫过于朱元璋了。当年帮他打天下,战将如林。后来朱棣南下,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将领去带兵。幸好,北边的蒙古人没有打过来,否则朱姓的江山,传到第二代也就结束了。

赵匡胤说,“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得了天下,却又睡不着觉,夜夜失眠,竟为何事? 天下汹汹,想要面南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

就是咱自家,当年“黄袍加身,”不也是个野心家?如此说来,野心家就睡在我们的身边。 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觉,搞得神经衰弱,以为真是狼来了,于是杯酒杯酒罢了诸位生死兄弟的兵权。

只因自己发家坐天下,靠的是兵符,这等心病长达三百余年,所以倡文抑武,宋朝的出色武将,没一个能善终的,在羸弱的南宋,精忠报国的岳飞其实也不是绝于秦桧。想想,岳飞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空悲切,真的是空悲切!

新中国,也有“”,革了人的职 ,还革了人的命。这些人成了冤魂后,最终都平反了!!

蜜蜂读过这样的历史,范蠡、张良一定也研究过蜜蜂。因为他们隐居的时代,罗隐还没出世,罗隐的《蜂》还没有问世!

再看看这蜜蜂,你可以想象,它最后的嗡嗡吟唱,一定是在诵唱好多首《不如归去》,那声音不亚于杜鹃声啼的不如归去!

读史抒情散文 第9篇

晨钟敲响了落雪般的寒霜,我静静地独自坐在室内,燃起一炉沉香屑。一卷卷散发着浓浓墨香的典籍,轻掀着那泛黄的纸页,在梦中深吸着这馥郁了几个世纪的书香,任凭思绪不停地飘去

回眸历史的苍茫,一切浮华皆如烟云般渐渐隐去。拂去心灵的尘土,走进历史的国度----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在这千载兴衰风雨中接受洗礼,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美文!

我虔诚地翻阅着那些泛黄的书页,去触摸他们精神的脉搏,聆听那遥远的吟唱,嗅那缕缕灵魂的芳香,循着渐行渐远的脚步,抚摸那千年的寂寞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望那西北塞外,几多苍凉横世,看那金戈铁马,虚叹英雄谁在?燕草碧丝,嫩桑绿枝,掩映多少流水人家,待话桑麻,饮酒相赠。雨打芭蕉,玉阶白露,云霞海曙,竹露荷风,营造几多唯美意象;几杵疏钟,江枫渔火,白鹭飞雁,寄寓多少孤独寂寞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一方薄薄宣纸上的几点墨香,折射出那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

徜徉的思绪飘扬过海,回过神来,已是暮云四合,落日熔金,细细地咀嚼,耳际仿佛依旧回荡着历史的声音

读史的态度 第10篇

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也有为尊者讳的。秉笔直书者进而掉了脑袋,这样的例子不必再举。而后人也不必因为有为尊者讳的地方,便疑及整个二十五史,相反却应该从曲讳的地方探出隐情,才是正经的读史态度。

东晋秘书监孙盛作《晋春秋》,直书时事。权臣桓温见之,大怒,对孙盛的儿子说:“枋头一战确实失利,但也不至于像你父亲所说的那样。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枋头,在今河南新乡东北,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前燕,与慕容垂在此交战,惨败。恼羞成怒的桓温终于亮剑,这是政治家的惯用伎俩。

这时孙盛已老,在家安度晚年。可脾气依然是那个脾气,方正严厉,一丝不苟。儿子们虽然也年过半百,但孙盛对他们的管束一点都不放松。因此,当儿孙满堂跪在孙盛的面前,哭喊着求他改几个保命的字时,孙盛就是不肯,不但不肯,还将他们骂了一顿。没办法,诸子遂私改之,保住项上人头要紧。

孙盛估计也没老糊涂,见子孙们突然不吵了,不哭不闹了,而桓温的侍卫也没有破门而入,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孙盛也不吭声,装作不知道。原来,他事先已抄写别本,传之外国。及东晋孝武帝即位,购求异书,辽东人将别本呈上,与当时流行的删改本不同,遂两存之。

唐太宗要看《起居注》,担心有什么不良的言行被载入史册,褚遂良不肯。唐文宗要魏谟拿《记注》给他看,魏谟也不肯。吴兢写《则天实录》,语涉宰相张说不光彩事。身为宰相的张说暗地里恳求吴兢改数字,吴兢就是不肯,说:“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后!”

史上确也曾发生过以写书做交易的事,就如现在的记者做有偿新闻。北齐中书令魏收撰《魏书》,凭自己的喜好褒贬人物,还大言不惭地对人说:“何物小子,敢与魏收作色,举之则使升天,按之则使入地。”话讲得很露骨,然而时人终是不服,谓之秽史。

即使如前四史之一的《史记》,鲁迅先生盛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王夫之也对其提出批评,认为“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此“忠”,不是不忠诚,而是指没能信守史官的职责。表现之一,即是司马迁对李广与卫青的不同态度。

读史的情怀 第11篇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唐太宗如是说。鉴者,镜也。镜子的意义在于让你有所借鉴,以便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中华民族浩瀚烟海般的历史正是这样一面明镜,每每抚今追昔,我们总能收获很多很多。这一期编发的多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追寻历史事件与人物,大可让你不虚开卷,诚如唐太宗所言。

鉴政,可知兴替。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积淀了极为丰厚的历史资源。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把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西江黄金水道上的粤商足迹》《从桂中商埠到工业重镇》,不仅可以在沧桑的岭南商埠旧迹中,读出商旅历史走来的蹒跚脚步,而且可以品读出当今广西决策者们着力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智大慧。《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战斗岁月》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得道多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道寡助,天下兴亡,在于民心向背。无独有偶,倒行逆施,误国亡身:《陆荣廷智倒袁世凯》可以明瞭民国之初,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极力鼓吹帝制以实现其黄袍加身的野心,而其开历史倒车的可耻行径终在国人唾骂中覆灭;而从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与对革命“倒袁”的诡异心态中,则观读出百年前旧中国的惊涛骇浪与风云变幻……

鉴事,明白道理。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一书,大可供人思考。资者,供也;治者,治理、统治;通者,贯穿古今;鉴乃一面镜子。《资治通鉴》通过分析前代得失,指导后人的行动,即让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期中,《山东人杜三策册封琉球国王》告诉我们,明崇祯末年山东籍进士杜三策的册封琉球国王之行,拜孔庙、祭天妃宫,接见明初移居琉球的“闽籍三十六姓”后裔,还在琉球多处地方题匾、撰文、赋诗。证实钓鱼岛是在明朝境内,不属于琉球国管辖,从而有力的证明了钓鱼岛最迟从明朝开始就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就立足于历史的明证。

鉴人,见贤思齐。毛泽东曾引用太史公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命虽然短暂,但生命的意义却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别样风采。本期我们编辑了一组历史人物:有《宋盘铭:洪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功臣”》《王换于:86个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有《潜伏在马步芳魔窟里的红西路军电报员》《从基督教徒到革命英烈的罗少彦》《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国际无线电工”林迈可》,有《顾维钧与张学良的莫逆之交》《古代丑女亦美好》《明朝御史的权与责》,他们虽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性格,但读一读他们的事迹,我们可以品赏到壮美人生的感人情愫:或英雄豪情、信仰操守,或賢美品德、道义诚信,或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人性光辉……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并让历史告诉未来。所以才有了成语“以史为鉴”,才有哲言“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历史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洞察人性、修正自我。读史的情怀,从无定式,也无桎梏,只是以史为镜,必须见微知著,趋利避害,顺应时势,把握机遇,才能修正人生走向,开创新我人生。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2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