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案例型教学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4
1

案例型教学范文(精选12篇)

案例型教学 第1篇

“案例型”课型有以下特色:一是直观生动,深化认知。“案例型”课型的教学使学生如临其境,由感性认识,通过分析、研究、讨论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二是真实可信,说服力强。运用案例阐述理论,让事实说话,避免了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三是学生参与,提高能力。“案例型”课型的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师生相促,教学相长。“案例型”课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对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准确地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的一种教学类型。“案例型”教学法是科学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它利用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等资料,依靠一定技术对具体事件进行分析,得出普遍性结论,属于定性研究。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的重要方法,并不是所有课程和某一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适于应用的,它受问题的类型,操作者的控制能力,还有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案例型”课型,主要有五个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对于课程领域存在的问题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在《实践:一种课程的语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是由于对理论根深蒂固的、不加考察的错误依赖而造成的。教与学的问题需要从实际的而不是理论的观点来处理,也就是说强调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但绝不等于要使理论“实践化”。而是主张将理论奠基于实践并发展于实践。“案例型”课型的教学从课程材料、过程、思想和参与者等几方面都必须体现出这一原则。

1.1 在案例的选择上,实践性原则要求关注人生活本身,从人的生活环境中寻找素材。

心理学家拉帕萨德曾说:“人生来早熟,他带着一系列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潜能可能流产,也可能在一些有利或不利的生存环境中成熟起来,而个人不得不在这些环境中发展”。弗洛姆也说个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使他自己诞生的过程。人要学习和成长必须走入生活,在生活中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自己。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远离人生活的世界,把教育定格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它将使教育丧失生活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难以培养个体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生活实践中,素材有丰富的源泉,有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还有学生周边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身临其境的现实感素材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教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1.2 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目标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是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相互作用发展自己的课程,创造性地设计、创造性地选择,通过问题条件的改变、自己编制考题然后互换等诸多自主学习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 前置性原则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案例教学也是存在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的实践化”,用讲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剖析案例,它的教学目的重在知识的讲述上。严格意义的案例教学并不是“理论的实践化”,而是在实践中获取理论。它注重对思维过程的研究和人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学习,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设问,并从中寻找真理的东西。美国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采取的就是前置案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真实案例,然后来到课堂,教师运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先问一系列有关案例的问题,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和辩论,然后再改变问题的假设条件,启发学生再思考,再讨论。如果采用后置案例教学则无法克服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同时也不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想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实现案例教学的三元目标,必须坚持前置性原则,这一原则也会客观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 自主教育原则

经验或自我实现主义课程观把课程视为经验,主张以人的内在天性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棱的自然教育理论,他认为不要对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当让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主张让学生通过经验去学习,“经验具有生长的价值”,“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就是教育”。在教育中反对把课程作为纯粹的知识问题来探讨,认为“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独立个体的生活领域中去寻找,而不能从个体以外去探求”。学校课程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活生生的存在。所以,学生应当是学校课程的主体,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和一些教授创造课程的能力。真正的教育在今天应当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案例型”课型强调反思,要求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知识和营养,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的生活方式,并在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和目的,案例教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意识的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预先“安排”而是预先“准备”。安排是带有功利性目的的,类似于预演是为了避免教学的意外而事先做好的“补救”。在“安排”的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方式是命令式的(无论态度多么温和)。“准备”则截然不同,它不是为了补救,而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教师的课前准备只是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一般性的指导,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其意图是“模糊”的,并不是用来贯彻和遵从的特定程序,那些主要的具体的准备工作通过“前置案例”教学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包括“自主收集、选择案例;自主组合,选择主讲者;自主合作准备答辩或讲义;自由讨论、自由辩论或主讲;甚至在考核环节和评价环节亦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用词”,“仔细阅读”,希望寻找解决教育难题的最好方式。但是“为测试而教学”并没有真正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相反,人们发现另一种做法却很有效,那就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很重要,但并不多,教师只需提供一些数据,学生依据这些数据资料设计一系列不同的问题,分组研究,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引导学生,要求他们进行“尽可能多的组合”,甚至鼓励他们设计一些离奇的或因资料不足而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共同设计并修改案例中的问题,然后交给另一组去解决……,学生在自主设计过程中轻而易举地掌握了问题的结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互换解决问题的竞争也提升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成就感。离开自主教育的原则,案例教学法没有任何实践意义。

4 交互对话原则

教学是需要控制的,失去控制是可怕的。但是机器式的控制同样是危险的。机械式控制通常意味着外部干涉,教师是他人价值的强加者,最多是解释者,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出席,认真听、仔细观察,注意”等达到知识的传递,知识被确定地外在于“那里”、“最好的”学生按照老师的传递方式接受知识,然后用考试的分数来标明和反映。“案例型”教学需要重新定位教师的作用和内涵,要求以“描叙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更多的“背景性认识”而不是“技术性认识”。留下更多的不确定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积极进行思考允许异样性并鼓励学生自圆其说,在师与生共同探究、平等的对话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渐渐走向真理。案例教学中主张对话,目的就在于通过平等的师生间的对话,完成双方态度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控制,教师需要学生的挑战以便在互动中发挥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乐于面对,同时要求学生“延缓对教师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案例教学中对话并不是探究真理的“伪装形式”,它是促使参与者做出明智选择的活动,这种对话原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能更好地发挥教学互动效果。传统的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造成教学活动单调、乏味,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作为“机织工程”的讲授者,我积极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厂房平面图和整个的计算过程,加之一定的音响效果,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可以用十分丰富的手段吸引学生,提高课程科学性和可信度,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老师使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手段,而相信课程和老师,同时使课程建设和其他课程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5 思想政治性原则

思想品德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将“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采用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通过现实感的案例教学,找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本质特征,即做出分析性归纳结论,找到因果关系,建立和深化理论。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并通过认知、能力、情感的培养教育,完成人的社会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案例教学中切忌就案例而案例,本末倒置。教学中从案例的编制、选择到最终的考核,评价,每一环节既要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又必须注重政治教育性、针对性。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各抒己见,又要坚持真理,让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懂得做人的道理,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第2篇

一、创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情境:同学们喜欢去广场吗?今天我们也要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哪呢?那里没有好吃的,好玩的,但是那里有趣的数学问题等我们开动我们聪明的小脑袋瓜儿去解决,想去吗?在去之前,我们先打扮一下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老师这有四件衣服(课件)你喜欢那套衣服?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选择。那到底能搭配多少套呢?拿出手中的学具摆摆看。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你喜欢那一套,我们就在心理穿上你喜欢的衣服去数学广角了。

问题:数学广角的大门是由1和2 这两个数字摆成的两位数,这道门的密码可能是那些数?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

问题:数学广角里有这么多好玩的,数字乐园、生活乐园、运动乐园,我们先到哪玩呢?

先到数字乐园,你们可以把1、2、3、三个数变成不同的两位数吗? 同学们纷纷举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在说自己组成的数时没有按排列组合的方法说,所以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经常有说重复的数。

二、适当引导,组织学生探究

这时,我请同学两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拿出数学卡片摆,另一人就在纸上把摆的数字记录下来,看看哪个组写的最多最全。一组汇报:12、31、23、13、我问有没有不同意见 另一组说还有21、32 我及时的进行评价观察的真仔细!要想排列的数不重复又不遗漏,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把1放在十位上可以组成12、13,再把2放在十位上组成21、31。师:谁按照他说的规律,接着写出两位数? 生:把3放在十位上组成31、32。

生:我摆出12,然后在颠倒就是21,再摆出23,颠倒后是32,再摆13,颠倒就是31。一共可以摆出六位数。

生:我把1放在个位上组成21、31,在把2放在个位上,组成12、32,把3放在个位上,组成13、23。我鼓励同学们真棒,摆出了这么多的两位数,更可贵的是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不重不漏的有序的好方法。

全班学生也为自己精彩的表现拍手叫好。

三、学以致用,鼓励每位学生体验成功 我们来到了一家商店,这件商品1元5角,你打算怎样付钱呢?把你准备的钱举起来。同学们说出了自己不同的付钱方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

四、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游玩了数学广角,你们玩的开心吗?除了开心之外,还有什么收获?

学生1:我知道了怎样排列数字才能不重复又不遗漏。学生2:我知道了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排列和组合。

教师: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又能应用于实践,学好数学能使你更聪明。

五、评价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注意设疑,引导学生合作,通过这一次研究性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评语: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使用情境性问题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节课以“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应用”为主线,情境来于实际生活,使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学好数学又能应用于实践,学好数学能使学生更聪明,这节课设计新颖,别开生面地呈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路子。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民主 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与和谐、团结与协作、民主与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劲头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3、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

教师的角色已由过去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教师无需过多讲解,只需引导、组织学生活动,并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案例型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案例教学法;财会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2-02

创业教育,旨在通过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将创业意识通过新产品和新服务方式表现出来;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创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1997年,清华大学工学学生主办了首届清华工学创业计划大赛,接着,上海、武汉等地高校相继开展了工学创业教育和创业行动。1999年,团中央、中科协、全国学联举办“挑战杯工学学生创业大赛”,教育部也作出决定,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并于2002年正式启动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来进行,基于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财会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

1.实用性原则。教学案例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财会教学案例应以实际会计与理财活动为源体,依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以达到学以致用、指导会计与理财实际工作的目的。

2.典型性原则。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中,选择和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与理财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学生通过典型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评价,能够认识到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3.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案例,财会案例教学中不存在适合于所有情况的“通用案例”。在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案例教学中,应针对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和开拓能力来选择案例,以激发学生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便于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取得整体教学效果。

4.借鉴性原则。各个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管理体制,实施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选编财会案例应以我为主,适应现阶段的具体国情,体现我国会计与理财实务的特点。对于国外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案例,应博采众长、洋为中用,但切忌生搬硬套。

高质量的财会教学案例,应源于实践,反映会计和理财活动的一般规律,能较好地服务教学实践,通过剖析案例,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和开拓能力。

二、财会案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

1.教师角色定位。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引导和组织。教师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重点难点释疑。财会案例源自于会计和理财实践,而现实会计和理财活动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进行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案例分析涉及到不同层次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快速更新,许多经济现象的分析必须基于新的理论和方法。教师应对案例中出现的新概念、新方法进行必要的解释,同时,对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作出介绍与讲评,使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超前性。②案例分析点评。在学生对财会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案例点评,依具体情况可分步进行,也可交叉进行,还可以让同学进行相互点评。③提出疑问。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只能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课堂讨论,对于案例涉及的其他内容,教师可提出疑问作为思考题与作业,让学生课后参考有关资料作进一步思考。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讨论而不是写正确答案,要为学生提供舞台、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为了避免讨论失败,应注意以下两点:避免成为讨论的中心;除了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的情况之外,要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

2.学生的角色定位。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职责是准备和参与。学生在阅读案例、获得基本信息和对问题的基本概念之后,进入角色,定义问题,结合理论知识作深入的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进入角色,定义问题。在掌握案例的各种细节与数据之后,学生必须实现角色换位,定义问题,以决策者身份考虑问题。通常应明确以下问题:谁必须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他的优势及不足何在?成功或失败会带来什么结果?定义问题时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想当然的假设条件,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②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最主要的是判断,必须站在决策者角度,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前提下对一些假设条件作出判断。判断是深入分析的基础。案例分析的类型有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引导性分析、结合性分析等许多类型,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采取立场,用分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③课堂讨论。如果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只是聆听他人的观点,并接受别人的观点,案例讨论就注定要失败。学生基于以下原因应该积极参加讨论:学生有责任与他人共享观点,观点的交换是案例讨论的基本内容;让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讨论可以使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案例讨论将使从业能力得到全面锻炼。④撰写分析报告。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对分析与讨论作总结,加深理解,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分析报告不是讨论记录,应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案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传统考试的基本目的是筛选和淘汰,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应重在对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力的评估,目的在于测量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评估学生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者的那些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案例教学并非万灵药,也有许多限制:相对于有些形式的学习是低效的;当所要学的东西是一种个性化的、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的时候,案例教学也可能失效;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导师和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只有双方的投入才能够达到较好的学习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有时会使一些学生望而生畏。案例教学是过程而非结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目的。客观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探讨财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德智.创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高教出版社,2006.

[3]常建坤,李时椿.创业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里查德·E·弗拉赫扬.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教育委员会[J].会计研究,1997,(9).

案例型教学 第4篇

1“案例型”课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型”课型是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对所展示的案例进行认真分析, 帮助学生巩固旧知, 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通俗地说“案例型”教学就是教师作为组织者引领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讨论、交流和总结等环节,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看来, “案例型”课型教学是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 在实践中收集真实事例并加工处理成具有典型化的、与教学目的相关的、可供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和总结经验的案例, 让学生在思考、研究、相互讨论和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理论与实践经验。

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 很多教师容易将其与举例教学相混淆, 认为“案例型”课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案例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都是通过特定的事例来阐释某些道理, 都是为特定的教育目的而设定和服务的, 由此看来这两种教学方法有相同之处。但事实上两者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地方。区别之处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案例和举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例如很多法制道德教育都是借助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和做种得出结论来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达到教学目的的, 而举例在教学活动中只处于次要地位, 起到辅助性作用, 例如在讲解语言语法知识点时采用的演绎法中只是通过举例来达到形象具体的说明而已。第二, 两种教学法涉及的主体不同。“案例型”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途径和方法,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核心主体的地位;而举例教学则仅仅是教师为说明某些抽象、晦涩难懂的问题或是为是讲解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采取的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位居主导地位。第三, 这两种教学方法所涵盖的范围不同。“案例型”教学中的案例要求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和启发性, 而举例教学中的例子则不一定都具有这些要求, 并且“案例型”教学中的案例要比举例教学中的例子涵盖面广、更为深入和精致。

2“案例型”课型教学法的特征

通过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对与“案例型”课型教学法的应用, 我们总结出“案例型”教学法的特征如下:

2.1“案例型”课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在“案例型”课型教学过程中,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案例型”课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从提出“案例”、认识理解“案例”、组合“案例”讨论团队、研究“案例“、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或总结经验, 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都是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研究和解决, 教师只是引导, 担当参谋和顾问的角色。

2.2“案例型”课型教学法以技能训练和知识创新为目的

“案例型”课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教学任务中的知识和技能, 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选择、判断、探索、解释、运用, 获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3“案例型”课型教学法重视知识的实效性

“案例型”课型教学发注重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实效性, 即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 “案例型”教学法在课程内容上的选择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高职院校教学的培养方向就是以应用、实效性为突出特点的, 这就决定了案例型教学法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中出现的具体的、现实的问题, 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2.4“案例型”课型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收获和体验

“案例型”课型教学法一方面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能力的不足。学习的体验会在创新和实践过程中彰显其特有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社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中, 不断地通过学习体验, 将其内化, 逐渐形成自觉指导实践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体系。

2.5“案例型”课型教学法强调学习的全员性

“案例型”课型教学法主张班级学生全体参与, 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他们的潜能。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型”教学法在教学操作中实施的手段是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其中讨论、交流、研究解决方案等环节都是通过合作学习实现的。通过合作学习、讨论、研, 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达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通过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3“案例型”课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案例型”课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课堂上的主诗人, 学生活动的协调员。在“案例型”课型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和辅导者, 其义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 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这种讨论、交流和研究的方式所获得的能力比传统的讲授方式更具有可塑性和提升的幅度。“案例型”教学法强调的不是学生学到了多少, 而是会学多少, 即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学生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对所展示的案例及从案例中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有透彻的理解、操控讨论程度的技能, 并能达到在不限制学生讨论的前提下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要点的能力;对学生要有充分耐心, 一视同仁, 不能带着“有色眼镜”;还要有信心, 敢于尝试、操作、实践、不怕犯错误, 努力通过实践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案例型”课型教学法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吻合, 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新型教学法的应用。

“任务型”语言教学设计及案例 第5篇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1)让学生谈论他们所了解的农场;(2)谈论中美农场的区别;(3)辩论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差别与优劣。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本课的学习任务就是谈论农场,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可以扮成一个从美国来的农场主(farm owner)。由于大多学生居住在城市,对农场的生活知道得并不多,这就为学生谈论农场设置了障碍。为什么教师要扮成从美国来的农场主呢?因为学生对中国的农场也了解得不多,更何况外国的呢?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个美国的大农场通过大屏幕介绍给同学们,这为学生下一步谈论农场作好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语言知识目标①掌握描述农场的词汇、句子等;②掌握、巩固、运用语法: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③使学生学会比较中、美农场的不同、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二)语言技能目标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 Two Farms 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②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用英语自如地谈论、描述农场,自己未来的农场,中美农场的不同,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差别等。

(三)情感态度目标①通过学习了解更多的关于农场的知识,把中国的农场建设得更好;②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珍惜果实;[!--empirenews.page--]③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呈现教师扮成一个刚从美国来的农场主,说明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份关于中美农场的报告。由于他不了解中国农场的情况,他专程来寻求中国学生的帮助。这样同学们就明确了这一课的任务,为下一步介绍中国农场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操练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有关这篇课文内容的问题叫学生来回答,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叫学生进行操练,直到熟练为止。

(三)讨论学生们在美国农场主的带领下已经参观了美国的农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农场的词汇、信息。在参观了Ji Wei’s farm和John’s farm后,他们渴望将自己的想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这时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学生完成谈论中国农场的任务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思维能力。

(四)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想像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在讨论中国农场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中国农场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叫学生去设计一个自己满意的未来农场,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辩论本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辩论自己喜欢城市还是农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新人才。[!--empirenews.page--]

五、教学媒体的设计利用多媒体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让学生了解有关农场的词汇、短语、句型,大量生动的图片和画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农村、中国与美国农场的区别,使教学更直观、更具体。同时也可利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设计的农场迅速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受到启发。

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浅析 第6篇

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是伴随新课改而被人们重视起来的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它与传统的以理论学习和听课、评课为主的教研活动不同,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对广大教师具体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和研究,可以促进相关人员反思教学实践过程,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

一、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的内涵

教学研究活动是以某一教育教学现象为分析样本,通过教师参与观察、描述、反思等反复的分析和研究,引导教师通过对特殊情况的讨论,以揭示教育教学过程内在规律的研究方法。①案例分析的对象是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教学案例,是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活动,通过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受分析,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的理论理解和方法运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二、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的特点

1. 有明确的主题。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与困惑,作为教育工作者,也不可能把所有问题与困惑全部作为校本教研中研究的主体,因此需要对问题与困惑进行收集、筛选、提炼和梳理,从而找出那些具有共性、有价值、有意义、难以解决的,自下而上形成的主题,以课例展示、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系统的教研活动,将要解决的问题融入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的创新和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

2. 有研修的过程。案例分型教研活动首先要求教师要带着任务听课,并对其他教师所讲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教学方法是否独特,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教学氛围是否浓厚等。②其次,要求教师将自身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并且要注重案例撰写的要求、分析思考的角度。每一个教研组要阶段性地整理好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通过教研会议进行当面交流,教务处要建立问题库,将教师们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为的是形成研究的系列性。有课程类的,有学习方法类的,有教学方法类的,有媒体运用类的,有角色转换类的,再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案例研究的专题。

3. 有反思的体会。教师的职业成熟表现在教育知识的丰富积累以及教学技能的精熟,尤其是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而这些基于情景的策略,源于教师在提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反思。案例反思已经成为目前公认的教师学习与研究的重要途径。人是靠思想而站立的,反思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思考。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反思。教师对案例的反思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在课堂之余更为理性地去解读,它包括观念、情感、行为、态度、价值观等一系列内容。具体可以列出以下反思内容的清单:

第一,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达到之后有什么标志?第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哪些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第三,教学过程中是否发生让你印象最深的教学事件?其蕴含的最深层的意义是什么?第四,在你教授相同的内容时,打算如何更改?等等。

三、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的实施流程

在组织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中,要提高活动效果,需要制定并遵循一套活动流程。下面以听评课为例来叙述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的实施过程。

1. 精心选择案例,制定研究量表。在组织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前,必须精心选择好教学案例。典型的教学案例能较好地将教师引入具体的教学情境去分析、研究和讨论。选择教学案例还要考虑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要选择一些在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重要作用的章节案例,确保案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案例确定后,为确保研究能深入展开,需要提前制定研究量表。所谓研究量表,就是要结合案例的实际内容,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如,本章节教学过程的组织是否顺畅,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是否合理,典型例题的选择是否科学,启发性问题设置是否恰当,开放性知识补充是否必要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较快地进入案例情境,就案例开展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准问题,加深理解。量表制定完成后,有条件时,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案例实景呈现,在呈现过程中,可以给教师分配一定角色。如,研究的是课堂教学案例,则可以让教师进行示范讲课,通过教学情景再现,让案例完整呈现出来,以加深教师对案例的真实体验。

2. 组织案例分析,注重专业引领。在教师熟悉案例后,要及时组织教师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案例分析要以研究量表为导向,确保深度、广度。在研究分析过程中,要允许思路发散,鼓励参与研究的教师就案例内容的准确性、创新性及教学实施方法、手段等从多维度和指标进行分析思考,目的就是要让教师全员、全程参与案例分析,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同时,考虑到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指示理解和角度把握可能会有不同。为了提高分析研究效果,在组织研究活动时,需要进行专业引领。可以进行现场问题诊断,专家点评,也可以进行平等互助式的面对面交流,以便在教师间形成互相切磋、协调合作、彼此支持的研究氛围,这对教师的成长是十分有益,④特别对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而言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案例分析时专业引领,可以帮助教师不仅从案例情境中获得相关教学知识,而且通过专业引领,专家点评,使其切身领悟到课堂教学究竟“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深刻道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3. 及时总结思考,形成微格评价。经过专家引领和现场互动后,参与研究活动的每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心得,最后要及时引导教师形成微格评价。微格教学是一种教学训练方法,是建立在一定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行为模式。微格教学的教案特点与一般教案有很大差异,它不仅要求说明所应用的教学技能的训练目标,而且要求说明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要素。如针对某个教学案例分析之后,要求教师把要该案例分析的像电影一样进行回顾,录制下来,以后教师们可以边看回顾边进行评议。此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以后如遇到某个有需要评议的教学案例或片段时,根据自己录制的案例可以定格,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使本人对照案例细心地“照镜子”,又可以让其他教师养成细致审视教学案例和反思自己教学的习惯。

由于案例研究型教研活动遵循了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认知过程,可以较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分析中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必将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其中,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稳步提升。

注释:

①朱益民.善用案例分析 优化校本教研[J].学校管理,2014(04):10.

②李永卫.构建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0):16.

③李生滨.初探《案例分析型教学研究活动》[J].辽宁教育,2009(11):15.

案例型教学 第7篇

1设计原则

教师将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要求教师围绕学习内容来设计和组织一系列的教学任务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掌握任务型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将有助于教师合理且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以下是一些语言学家提出的任务设计原则:

(1) 支架原则。Nunan (2004) 提出在教学任务的开始阶段, 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或学习方法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在学习任务的开始阶段, 教师不要要求学生进行语言产出的任务。因为在开始阶段, 学生对某一个学习内容是完全或部分陌生的, 这个时候要求学生进行产出任务,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打击, 学习兴趣也会因此而消退。产出性的任务往往超过学生现阶段的水平。因此, 教师要懂得什么时候该给学生提供支架, 并且在适宜地撤离支架。如果教师过早地撤离支架, 学生将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

(2) 任务层级性原则。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不能是同一个等级的任务。层级性任务设计应该遵循一般原则:由简单到复杂, 从容易到困难,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形成一个梯形的任务链。在层级任务设计的时候, 首先考虑接受性技能 (听、读) , 其次考虑产出性技能 (说、写) , 最后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活动, 使整个教学任务成阶梯式递进。 (Nunan, 2004)

(3) 形式功能统一原则。传统语言练习的最大不足便是语言脱离语境、脱离功能, 学生可能知道不同的语言形式, 但不能以这些形式得体地表达意义和功能。 (贾志高, 2005) 语言是由一些符号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组成的, 只有同时掌握其形式和功能才能达到通畅交流的目的。

(4) 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原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学习某种语言, 不可避免地接触某种文化。束定芳、庄智象 (2014) 在《现代外语教学》一书中提到, 采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 真实的语言材料能够使语言学习者直接体验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其次, 真实的语言材料带有一定的语境, 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理解目的语的功能和意义。最后, 真实的语言材料具有生动性和动态感,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5) 做中学原则。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者提出学习者应该在“做中学”。袁昌寰 (2002) 写到, 语言并不是教会的, 而是语言学者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所学会的。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中, 老师和课本是知识的来源, 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所学的内容。阅读课堂上老师通常着重讲解语言知识, 如句型分析、词汇讲解。阅读的教学方式则多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法。

(6) 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运用的相关性原则。束定芳、庄智象 (2014) 认为该原则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做到“学用结合”和“学以致用”, 克服传统语言教学脱离于现实生活的弊端, 使课堂内外互相联系, 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2案例设计

笔者选取外研版必修一教材的Module 5 A Lesson in a Lab作为教学案例, 结合任务型教学法来设计一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笔者把此次阅读教学活动分为3个部分:

2.1阅读前 (pre-reading)

(1) 阅读前的任务或活动是为了促进阅读中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王蔷, 2012) 笔者在此次设计中选取3个环节:话题导入、提供词汇支架以及略读。

(2) 话题导入 (lead-in) 。话题导入阶段, 教师要采取一些教学手段, 尽可能选取一些真实的语言材料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主题。笔者播放一段关于实验的视频材料, 让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完毕后, 教师提问: (1) Are you interestedin scientific experiments? (2) Do you know the stages of an experiment?问题给出后, 先让同学们自由讨论, 然后要求学生完成课本44页的第一个问题:Put these words in the correct order to describe the stages of a scientifi c experiment.实验视频的引入, 为学生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实验过程, 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 引入阅读的主题。

(3) 提供词汇支架 (scaffolding) 。教师借助PPT播放一些关于科学实验图片, 每一幅图片下附上相应的词汇, 例如potassium, sodium, calcium, magnesium, aluminum, zinc, iron, copper等。教师可以先播放图片, 然后问学生:What is this?And what can it used for?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 教师可以适当地讲解某个词汇。

(4) 略读 (skimming) 。略读即快速阅读以获取文章主要的或大概的意思。此环节, 教师让学生快速地阅读文章, 然后完成课本上44页第2题:Choose the best tittle for it. (1) The Different Use of Metals; (2) The Reaction of Metals; (3) The Reaction of Metals with Oxygen.

2.2阅读中 (while-reading)

阅读过程中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所要求的信息并且解决问题。在整个阅读环节中, 教师给学生留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不要干扰学生。阅读活动开始之前, 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来完成任务。此环节的任务是:

(1) Read passage A again.Answer these questions: (1) Which of the metals in the table reacts the most with oxygen and water? (2) What happens when you heat calcium in oxygen? (3) Which metals react with steam?...

(2) Read passage B and fi ll in the table on page 45.

(3) Read passage B again.Complete the sentences in page46.

2.3阅读后 (post-reading)

在阅读后环节里, 教师除了对阅读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还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够进行成果产出。 (王蔷, 2012) 笔者在此部分主要有3个环节:

(1) 检查学生在阅读中任务的完成情况。

(2) 组织课堂讨论, 下面是笔者设计的两个讨论问题: (1) What do you think of doing a scientifi c experiment?Is it diffi cult or easy?Do you want to give a try? (2) What qualities does a experimenter need?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学生进行讨论活动之前,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词汇线索, 讨论过程中, 教师应该在教室走动以确保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任务, 且适时地给学生提供帮助以保证学生讨论任务的顺利进行。

(3) 布置课后任务。Write a scientific experiment report which you have done before.

3结语

任务教学法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以及二语习得研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己积极主动构建、做中学, 而且拉近了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时, 应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设计学习任务, 组织课堂活动,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以及互动来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以及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发展于交际法, 它克服了交际教学法的一些不足:教学活动中出现一些非现实生活的交际行为,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真实的任务或接近现实生活的任务,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知识, 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本文将从任务教学的设计原则出发, 并结合高中阅读教学案例来具体呈现任务型教学法。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英语阅读,设计原则,做中学

参考文献

[1]Nunan, D.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 .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4]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5) .

[5]袁昌寰.任务型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7) .

案例型教学 第8篇

1996年, 威利斯在《任务型学习模式》中把任务型学习模式分成三个阶段:前任务 (pre-task) , 任务 (task) 和反馈 (feedback) 。[3] (Willis, J.A.1996) 在前任务阶段, 教师首先示范或讲解学生主要完成的任务, 并提供适当的例子说明。在任务阶段, 任务由学习者个人来完成, 但他们可以求得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在反馈阶段, 由教师主导和提供学习的反馈。

笔者应用牛津英语教材五年, 感悟很深。本文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2011年在南京市开设的一节高二词汇 (M8 Uni3 ReadingⅡVisiting the masters) 研究课的教学感想, 谈谈任务型学习模式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前任务 (pre-task)

体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他们的认知水平设置情境, 示范或讲解学生主要完成的任务。

由于这是阅读课文的第二课时, 笔者认为先让学生复习第一节课相关内容更为贴切, 所以一开始上课就给学生一项填词任务, 限时完成。

1.Fill in the blanks

appetite calculated devoted distribute talented

negotiate weeping abandoned range

There have been many______European painters, whose paintings____from the 13th to the 19th century.One of the earliest was Leonardo da Vinci, an Italian painter.He had an____for life and enjoyed exploring the workings of objects and animals.His great artistic masterpiece was Mona Lisa, a painting whose value cannot be____.The Netherlands is another country with many famous artists, including Van Gogh.He was known for a style called Impressionism.He was never successful, though he____his whole self to painting.His younger brother tried hard to____Van Gogh’paintings to buyers, but he was never able to____a successful sale.I can’t help____at the news that he killed himself at last.Spanish artist Pablo Picasso was a great who produced more than20, 000 pieces of art.He____the accepted styles and rules of painting and developed cubism.

通过观察学生做题情况并随机让两名学生上黑板填写答案, 笔者对这个借来上课的班级整体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后面的任务展开也有了一定的信心。笔者重点带读了出现的9个单词并强调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重点掌握这9个单词和它们各自对应的词块。然后笔者把它们各自在课文中的来源附在学生讲义上让学生重点朗读。

2.Read the key sentences in the text

1.They are very talented artists, and I’m thinking about starting painting myself after I get back. (Page 34, lines3-4)

2.This painting is so valuable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calculate what its price would be if the museum wanted to sell it. (page 34, lines19-20)

3.Besides the works of da Vinci, the Louvre Museum has more than 6, 000 other European paintings, ranging from the 13th century to the 19th century. (page34, lines 23-24)

4.She almost wept because we missed it this time. (page 35, lines 31-32)

5.The sad thing is that although Van Gogh devoted his whole self to painting, he only sold one painting befre he died in 1890. (page 35, lines 44-45)

6.His younger brother, Theo, tried hard to sell and distribute Van Gogh’paintings to buyers, but he was never able to negotiate a successful sale. (page 35, lines 46-47)

7.He had an appetite for life and enjoyed exploring the workings of objects and animals. (page 37, part E lines 4-5)

感悟:以往的词汇公开课都是让学生直接去了解任务词汇, 然后或是教师讲解或是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结果整堂课下来学生所学知识很散或者根本就学不到什么重点知识。所以在上课前笔者绞尽脑汁, 就是想使词汇课也变得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但是苦于一直找不到头绪, 直到接触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后才茅塞顿开。正如目前非常流行的一句教学格言所说:你听, 你忘了;你读, 你记住;你做, 你学会。只有让学生明确本堂课重点讲解词汇才能让他们有所学, 有所记, 有所悟。不管词汇讲解如何发散, 最终都要让学生回归课本, 有所悟。从上课情况来看, 学生专注度很高, 而且由于先前已接触过课文, 因此他们很愿意去大声朗读, 其效果大大超出了我自己班级的早读课。学生读过课文重点句后对里面的关键词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下面重点讲解和运用这些重点词汇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真可谓是一石二鸟。

二、任务 (task)

任务由学习者个人来完成, 但他们可以求得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任务型模式强调在语言接触方面, 教师要把好“质量关”, 正确处理好输入的质量与关系;在语言使用方面,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用语言来做事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意义的交流和协商习得语言;在语言学习动机方面, 教师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 并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语言学习。[4]Prabhu, N.S. (1987) 本课在任务环节重点就在阐述以上观点。由于篇幅有限, 笔者重点给出两个例子。

例一:Who i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

学生喜欢幻想时空穿梭, 根据这一心理, 把古代的蒙娜丽莎、西施和现代的凤姐放在一起进行选美大赛, 让学生投票选出他们认为最美的女孩。结果自然是西施最美, 凤姐落选。然后笔者巧妙地拿出凤姐哭泣的ppt照片, 引入weep (哭泣) 这个重点词汇。然后让学生主动填词, 并引出该词的过去式wept和过去分词wept.

Lady Feng can’t help crying at the news.

She can’t help____weeping____ (weep) at the news.

She%%%%wept%%%%for her failure.

She stood there with her friend, ____weeping____.

例二:How much will the painting‘Mona Lisa’cost if the museum wanted to sell it?

It is difficult to____calculate____what its price would be if the museum wanted to sell it. (page 34, lines 19-20)

It is____calculated____that the direct loss of the earthquake in Japan could reach about 300 billion US dollars.

继续就刚才的选美比赛中的参赛者蒙娜丽莎展开话题。笔者问学生达·芬奇所画的作品《蒙娜丽莎》大概会值多少钱?从而引出了重点词汇calculate。学生对此展开了饶有兴趣的讨论, 最后得出了近乎相似的结论, 很难估价。另外引申时事新闻——震惊全世界的日本大地震。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很难为日本大地震的损失进行估价, 笔者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数值, 自然就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运用了calculate (计算) 这个词。

感悟:《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这与任务型学习所强调的“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是基本一致的。[1] (教育部2003) 换句话说, 只有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想用英语表达思想的兴趣, 才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重点词汇。在以上两个情境中笔者只充当裁判的角色, 并不给予指导, 学生则在其中自然领悟了2个重点单词和它们在不同时态语态中的灵活运用, 这比单纯的说教和枯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三、反馈 (feedback)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关系。

反馈环节由学生互动开展小组竞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他们对所学重点词汇和相应词块进行巩固强化。竞赛分两部分进行。1.采用组长选题组员答题的方式 (组长并不知晓问题内容, 只知道题号。他们选出各自的幸运号码让自己小组组员举手回答) ;2.让学生限时用所学词块完成一篇介绍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作文, 小组长上台读全组集体创作的作文。

第一部分采取多种方式来让学生设法完成, 有填空, 汉译英, 英译汉, 判断题, 选择题。最出彩的是一道诗歌英译汉, 考查单词weep, 原文如下:

To have a heart that is clean, a goal that is high;

to learn to laugh, yet never forget how to weep;

to reach into the future, yet never neglect the past.

在紧张而有趣的氛围中学生竟然把这首诗的节选翻译得如此完美, 让笔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教学相长。学生译文如下:

有纯洁的心, 有高尚的目标;

学习欢笑, 但不忘记如何哭泣;

伸向未来, 但永不忽略过去。

这让笔者领悟了教育的目的, 即教育现在要做的, 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们一种开阔的视野, 让他们对人的内心的复杂性有更为深切的体验, 不但要了解生命的伟大与宇宙的博大, 而且要感受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丰厚。[6] (朱永新2010)

第二部分学生普遍都完成得非常好, 很少出现病句, 可见学生对上课重点讲解的词汇已经可以灵活运用了。

感悟:想不到任务型学习的威力如此巨大, 让一堂简单的词汇课变成了内容丰富但不失条理, 语言精练而立意高远, 学生潜力如同原子内核爆炸而产生出来的扩散效应成百倍千倍的放大出来。一堂课结束了, 这是笔者第一次教这个班, 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教这个班。从学生的眼神中笔者看出了他们对我的不舍, 也感觉到对即将离开他们而感到有一丝惆怅。客观的说这个班在英语成绩和能力上都比笔者现在所教的班级要逊色一些, 但为什么让笔者在那一瞬间有找到知音的感觉?事后, 笔者想还是因为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效果所造成的。

四、结语

经过这节研究课的设计, 实践和反思过程, 笔者觉得利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上课,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 并获得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增添了课堂情趣, 更是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5]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Willis, J.A.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g-man, Limited[M].1996.

[4]Prabhu, N.S.Second Language Pedagogy:A PerspectiveOxford University Press[M].1987:46-47.

案例型教学 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适用性,案例分析,案例开发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激发学生从案例中发现未知,深化、活化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使枯燥的科学理论变生动,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有趣的活动。著名俄国古典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案例教学法就是克服这种被动学习的利器。哈佛学者斯腾恩伯格认为,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三大差别特征,即知识的差别、效率的差别和洞察力的差别。据了解,案例教学法最早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在医学和工商管理界教学领域得到推广。如果从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蓝德尔(C.C.Langdell)首倡案例教学法算起,该方法已经问世140年了。这种教学法经过无数前人的探索实践,已经发展了很多类型,其运用之妙,全靠教师去把握。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实务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在此,笔者将自己在金融专业本科课程《投资银行学》的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探索进行了整理和提炼,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投资银行学》是金融专业的一门具有实务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学科。这类经济金融领域带实务性、综合性的学科,使案例教学法大有用武之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用分析决策型案例教学法学习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一般是一些技能性和操作性的原理,用分析决策法非常适用。比如在新股发行时的股权定价、兼并收购发生时给目标企业的定价,甚至是给风险投资对象定价时,教材一般是介绍一系列所谓科学的定价原理和方法,一般教科书还会补充说明在现实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定价结果。这些原理如果就是只是说说,一般学生虽然也能听懂,但是很难领会并掌握其精髓。有了案例分析就不同了。学生会通过身边熟悉的现实的案例去发现很多未知:该怎么定价?为什么会有这种科学定价和现实定价的差异?发行定价的现实过程中,哪些因素又如何影响了这种定价?这样既促使学生学习科学合理定价的基本原理,也促使学生去研究实践,深刻理解市场定价,深刻了解丰富的市场力量如何左右定价结果;借以了解社会,甚至产生人生启迪。这是教材所没法教授的。

(二)用问题评审型案例教学法来学习基本知识

一些涉及方法和原理的内容也可以用这种案例分析法来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综合性。我把这归类于问题评审型的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一些比较抽象和枯燥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内容,无论教还是学,没有案例很难学到其精髓。就以BOT项目融资为例:很多大学教科书上对这部分内容的介绍,尤其是其中操作层面的介绍,真的非常枯燥。不用案例来解剖验证,学生多半要打瞌睡。这时需要有案例来说明具体操作事宜,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在讲授到项目融资风险防范这一内容时,笔者分别用一个国际上失败的案例和一个国内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来剖析其运作成败的关键。这样,通过研究这些成败案例来了解项目融资的运作和设计,并通过这种对比来加深对BOT这种项目融资方式的风险防范措施的认识,就使学生学得比较深刻,对一些原理的理解也会透彻。同样的,在教投资银行的“自营”业务时,一般教材对这章的处理是顺序而谈,讲述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原理后,教材的任务就完成了。而实际上,金融市场上风云变幻,风险莫测,投资银行的自营业务,是和无数巨大的风险相伴的。平淡的知识背后,是波澜壮阔、诡异莫测的市场,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章没有案例,就好比画龙没有点睛。虽然这方面案例很多,但要用好这些案例,教师就需要别具匠心了。要用好案例,就要让学生关注自营操作的细节,洞悉细节,才能由感性到理性地体会自营业务及其风险的防范,才能有真正的领会。要用好案例,还需要学生平时多多关注各种各样的著名典型案例,多多了解造成自营风险的种种因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

(三)案例教学法的意义还在于教书育人

1. 可以用案例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些案例可以将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融会贯通起来。比如,一些风险投资案例,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了解到自己需要增加财务会计方面、企业管理方面、法律方面的哪些知识,甚至是具体的某些专门的生产知识。知不足,是求知的第一步。还有什么感觉比这种感觉更能激发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呢!

2. 可以用案例来帮学生树立智慧观和成败观。

一些案例除了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可贵之外,还能使其了解到创造力的可贵、独具慧眼的可贵!案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现实金融活动中那些书本学不来的经营管理智慧,体会金融大师的投资智慧,体会风险投资成败的悲喜。

3. 用案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将来自己的发展空间,增加对自己的信心。

看到那么多创业和投资的事例,看到那么多金融活动的成败,带着那么多问题去求知,对于一个关注自己未来的学子而言,教师用案例所能给他的,不是最好的礼物吗?

4. 案例教学还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比如投资银行的咨询业务。用兰德公司的发展案例,学生不但学习了大型国际投资银行的咨询业务,还拓展了眼界。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务型专业课程教学中得以成功运用必须注意的事项

1.形式多样,不拘泥于固定程序。进行案例教学,要建立在对教学时间的安排和对学生知识面和能力基础的正确洞察的基础上,要以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准绳。教师可以事先组织好案例材料,让学生们发表意见,然后再点出要传授的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搜集组织案例材料集思广益,再来交流。这样可以使材料、观点都更加丰富,视野也更加开拓。

2.精选案例。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应该符合下列标准:(1)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代表性和典型性是用案例说明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前提。(2)案例要具有可开发性。每个案例至少要涉及若干个理论问题或若干个原理和方法,所涉及的原理、理论或方法正是教师要传授的,有的甚至远远高于教材和老师所想传授的知识。(3)案例要有启发性。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未知,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探索答案。

3.开发案例,消化案例。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有较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教师在精选案例的基础上,还要开发和消化案例。要组织和设计好每一堂案例教学课,设计好激励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出彩的机制。教师只有为了案例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使案例教学成为精彩的课程教学的一部分。

4.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要跟上。对案例如果进行放羊式的讨论,对学生们的研究成果没有一定方式的评价和考核,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有的学生可能对案例讨论置身局外,付出不够;有的学生可能对案例挖深研透。教师必须用有效的方式去甄别,给出考核和评价以促进案例教学的实效。

案例型教学 第10篇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 说明》要求学生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图表。

根据学校学生近三年高考的英语各类题型得分情况显示, 任务型阅读是多数学生失分比较严重的题型。任务型阅读题的考点, 主要有三点:

1. 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与整体结构。

2. 检索并甄别有效信息。

3. 使用恰当的单词并用适当的形式完成表格。

为了找到一个有效的训练途径, 并将其顺利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笔者对“学生自命题”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并在下文中对具体思路和做法进行了展示。

二、案例描述

(一) 第一堂英语课

Step 1:Lead-in

T:Boys and girls, in this period, we will talk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Do you have a good friend, why?

Ss:...

T:From your answers, we can find all the boy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and so do all the girls.Today we’ll learn an article about teenage friendships.

课文阐述了男女生对友谊认识的差别。该话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 所以学生对此饶有兴趣。教师可以用这一篇文章让学生自己编写任务型阅读, 尝试在编题的过程中思考出题者会如何设置考点, 从而自己总结出应试技巧。为了帮助学生编写, 笔者首先帮助学生分析课文。

Step 2:Reading

T:Please read the article, and think about 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Then, let’s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Para.1 Use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the topic.

Para.2 Raise the topic:boys and girl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riendship.

Para.3 The result of the some studies.

Para.4&Para.5 Adolescent boys cannnot name a single best friend.It’s different from adolesect girls.

...

在笔者的引导和帮助下, 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段落间的结构关系。

Step 3:Task

T:Now you have ha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idea and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Can you challenge yourself to design a Task—based Reading?

笔者要求学生借助文章的结构自己编写任务型阅读, 让学生从被考对象的角色转变为出题者。

T:Firstly, I’ll help you review the strategies of doing Task-based Reading.

任务型阅读的编写思路实际上和解题思路是相同的, 因此, 笔者帮助学生复习了一下做任务型阅读时的解题思路:通过标题略知文章的大意;通过图表结构略知文章段落间的联系;填词时注意首字母大小写、名词单复数、非谓语动词形式等。

学生以4 人为一个小组, 用剩下的20 分钟课堂时间设计了一份任务型阅读图表。在这段时间里, 笔者需要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 偶尔也会参与其中, 给予他们“启发与提示”。笔者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活动中, 踊跃地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更像是个“小老师”, “头头是道”地给其他学生分析文章, 而此时, 其他组员也都聚精会神地听取他的讲解。

课堂结束后, 每个小组基本上都编好了任务型阅读。笔者问了几个学生的感受, 他们告诉笔者, 设计的过程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如果不是4 个人集思广益, 那么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但同时也认为通过这项训练, 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挖掘得更为深刻, 因为图表内容要以短语或非谓语结构展示, 所以文章的重要语句都要经过精心的推敲。

(二) 第二堂英语课

Step 1:Leading-in&Task one

T:Boys and girls, yesterday we learnt an article concerning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es in the attitudes towards friendship between boys and girls.Every group designed a piece of Task—based Reading.I read after class and chose two as examples.

从学生编写的任务型阅读中, 笔者发现了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例如, 挖空填词所要填的词都是文章中能直接找到的简单词;没有利用句型结构来考查词性转换等。本堂课笔者从中选出了两份文字正确率较高、结构设计较合理的作品, 用实物投影投射在白板上, 作为让学生随堂练习的题目。学生做题非常认真, 由于前一天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做题的速度也特别快, 正确率也特别高。

Step 2:Task two

T:I also designed a Task-based Reading yesterday.Would you like to complete it?

笔者呈现了自己设计的表格让学生回答, 这一表格按照高考要求精心设计问题, 有些词是在文章中无法找到的, 有些词即使找到也要进行词性转换。给学生提升了做题难度。

实际上, 笔者让学生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设计题目差异的感受、比较, 总结出他们在设计任务型阅读时没有考虑到的方面, 以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局限, 超越基础题, 提升难度, 向高考看齐。当学生学会设计任务型阅读后, 也就能够悟出如何解答任务型阅读。

让学生自编任务型阅读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已经初显成效。因此, 笔者当天布置的作业就是请每个学生就下一单元的Project设计一个任务型阅读。此次作业的反馈情况良好, 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理清文章思路, 合理设计表格;能斟酌句型和文字的运用, 提高了答案的难度。但是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和悟性以及思维品质的个体差异, 还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错误。

做任务型阅读题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明确, 有意识地思考文章中找不到的词, 甚至考虑用同义词或词形转换来解决问题。

三、案例反思

(一) 学生的变化———通过“出题”学会“做题”

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发现学生缺的不是做题的数量, 而是一种做题的意识———如何把表格的结构和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 如何在文章中筛选出有效的信息、找到合适的单词, 如何变换出恰当的词性……

学生自己编写任务型阅读时, 可以领悟任务型阅读的做题技巧, 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学生从做题者变成出题者, 再回归到做题者, 这个角色的转换实际上是将两个原本“对立”的角色进行了统一。学生在自编一定量的任务型阅读后, 自然而然地有了设置考点的意识, 这种意识正是做好任务型阅读所必须的前提和做题所需要的“感觉”。

(二) 教师的变化——在课堂中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 同时需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活动的要求、学习过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个案例体现了教师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造出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学活动, 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在积极、热烈的氛围中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新课改理念给教学带来的全新体验。

(三) 课堂的变化——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

案例中的两节课都是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激发, 每个环节都由学生全员参与, 而且是主动参与,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继而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同时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体验了团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发展了合作精神。特别是在大班教学中, “合作”的学习方式, 能够有效地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与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氛围相比, 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氛围。

摘要:新课改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而对学生英语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仍然以阅读、写作等书面形式的考查为主, 为了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有效地渗透到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对任务型阅读进行自命题, 从而同时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学生自命题,任务型阅读,案例

参考文献

案例型教学 第11篇

摘 要:在班级内部存在一些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他们的行为不仅对自身的发展不利,而且影响着班风的建设,长期以来教师在对其教育时多采取打压措施,而不愿意花心思去思考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仔细分析探究背景才能为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案例描述;正面鼓励

一、案例描述

侯××、李××、李×是我校18班的学生。他们性格相同,对学习得过且过,经常一起玩耍,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小群体。三名同学自升入高中以来,学习成绩较差,上课不爱听讲,爱插嘴,影响老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同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差,喜欢玩手机,晚上在寝室不按时就寝,逆反心理强,而在教育他们时,他们总是不屑一顾,因此教育效果不理想。

侯××,性格外向,脾气较倔强,喜欢玩手机,爱出风头,在群体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其父亲是村干部,母亲在外打工,因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其宠爱有加,使其养成了娇生惯养、任性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只有顺其心意才行,不然当众反抗。父母也缺乏对其管理和教育,与父母沟通也很少。

李××,身体偏瘦,火气很大,很讲哥们义气。本来初中在外地读书,在其父母的管理和监督下。现在,回本地上学,父母在外打工,缺乏父母的管教,并且在初中非住校生,自由散漫惯了,现在住读使其特别不适应、不自在,多次违反寝室规定,屡教不改。

李×,性格懦弱,没什么主见,特别爱面子,喜欢撒谎,喜欢玩手机,初中成绩很不错。其父母离婚,现在跟随父亲生活。母亲自己经营一个公交车,父亲也忙于生意,没时间管教孩子,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当孩子犯错后,老师请其父亲来学校谈孩子配合教育问题,但父亲找到孩子后,耐心不够,三言两语就要动手,父子关系紧张。

认如何转化这三位同学,使其小团体中的每位同学在德智体上得以均衡的发展,我做了如下探索。

1.多正面鼓励。他们这类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因此想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就采取课堂上接老师的嘴,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和老师生气就觉得有面子。我在与科任老师沟通交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单独回答问题,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老师的尊重,让他们自己感觉到再也不好意思在课堂上接老师的嘴。

2.与家长配合。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以前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告知家长学生的境况。希望家长不仅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并能够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误,而不是简单的拳脚相踢和臭骂一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多鼓励和关心自己的孩子。

3.个别谈话,分化瓦解。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采取“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的方法。和侯××谈话,着重情感教育,让他认识到父母的艰辛,肯定他的号召力,分析其违反学校纪律的危害性。尤其对李×,让其利用周末参与母亲的工作,让其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对待李××,让其多与父母电话交流,用溝通去化解他们心中的不理解。并诚恳地提出希望和要求。

二、案例分析

客观环境使得接触机会多。有些以前是同班同学,或者是邻居,或者父母是同事等,接触机会多。班级某些具有号召或影响力同学的带动。班级中的特长生、身体特别强健高大的学生等,他们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自然成为非正式群体重要的核心人物。

三、案例启示

案例型教学 第12篇

一、搜集现实和史料素材, 创设直观感知情境, 引导学生生“疑”, 逐步建立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直观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知识, 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 有助于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 有助于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创设直观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生动而鲜明, 可供直接感知的具体事物, 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和问题, 先有个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 在心生“疑”问、逐步探究的过程中达成课标要求。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 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读黄土高原区位图, 以及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 聆听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资料2: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表明, 古代黄土高原的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树木既有松柏等针叶树, 也有多种阔叶大乔木, 在沟谷中生长着由阔叶树形成的茂密森林。在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地区, 既生长大乔木, 也生长小乔木以及种类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连丛生长。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 草本植物很茂盛。附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

资料3:搜集一些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治理成果的图文素材, 体会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思考: (1) 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 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3) 在搜集部分治理成果的图文数字基础上, 讨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要点】 (1) 水土流失;耕地变薄、生态恶化、河床抬升。 (2) 自然因素 (位置、土壤、气候和地质) ;人为因素 (轮荒、露天开矿、无计划施工、破坏植被) ;人为因素。 (3) 工程、农业技术和生物措施。

【思路点拨】教学中, 第一步先通过现实素材的探究, 引导学生心生“疑”问, 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明确水土流失能带来哪些危害。第二步再通过史实素材, 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农耕以来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 所以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等人为原因才是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决定因素。

最后, 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西南地区的石漠化、亚马孙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等问题, 都可以采用这种案例型情境设置方法。

【注意要点】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能够利用旧知“同化”新知, 或做到认知结构“顺应”新知。

二、虚拟故事情节, 创设诱思情境, 引导学生行“动”, 逐步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

曾有教育工作者说过, 施教三功贵在诱导, 进学三功贵在领悟。以诱导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案例情境的分析, 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题。

设疑诱思的实质就是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根据学习动机理论, 学生学习首先要有需要, 为满足需要才会有内驱力以至于行动。而学生的需要是靠诱因激发的, 教师创设冲突或矛盾的情境是诱因, 当教师能激发学生想舒缓矛盾的需要时, 学生就会提出问题, 并产生想解决矛盾的内驱力。因此, 扣住课标要求, 虚拟一些故事情节, 制造一些悬念, 作为案例型情境的素材, 有助于学生产生适度学习动机, 从而逐步建立分析区域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 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9世纪后半期, 保罗·罗伯特是一家小企业管理者, 他的企业位于莱茵河支流鲁尔河畔的杜伊斯堡, 经过他和他的工友们几十年的拼搏与努力, 他的机械制造企业蓬勃发展, 企业规模空前扩大, 迅速成为当地一家有名的企业, 老罗伯特因此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到20世纪50年代末, 退休在家的百岁老人老罗伯特每月领到的薪水越来越少, 企业区住房、生活空间的生存环境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 后来他因患肺部疾病 (肺气肿) 而死亡。

20世纪60年代起, 当地政府提出治理措施, 老罗伯特的孙子———怀特·罗伯特, 从企业技师的岗位走上了企业家的管理岗位, 小罗伯特带领他的工友们, 利用政府政策, 努力工作, 不断改造企业, 治理企业周边环境, 企业东山再起, 成为蒸蒸日上的现代大企业。

思考: (1) 通过阅读以上三段文字, 结合教材内容, 从图文中找到鲁尔区的区域特征有哪些?并探寻鲁尔区发展前后期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2) 联系提供素材和教材内容, 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找出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3) 如果你是鲁尔区政府决策者, 针对区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你会提出什么样的治理策略?

【答案要点】 (1) 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较近;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2) 发展前期, 区位优势条件明显;发展后期, 传统产业衰落, 生态环境恶化, 人地关系不协调。 (3) 改造传统产业, 扶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整治环境污染, 营造绿色空间。

【思路点拨】第一步, 让学生回顾区域特征的内容, 包括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优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进而结合素材第一段文字和教材第一目内容, 分析区域发展特征, 评价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如交通、资源、市场等。

第二步, 结合素材第二段文字和教材第二目内容, 分析区域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如传统产业衰落和生态恶化等现象的成因、表现和危害, 认识区域发展中出现的人地不协调。

第三步, 结合素材第三段文字和教材第三目内容, 分析区域发展的综合治理措施, 如产业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整治环境污染和营造绿色空间等。

最后, 经过以上逐步行“动”, 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分析思路:分析区域特征→探寻、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 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进行教学。

【注意要点】案例素材设计要关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 创意要新颖, 以激起学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

三、迁移同类案例素材, 创设对比情境, 引导学生善“议”, 逐步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及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 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 M.S.James就将迁移定义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 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1]。可见, 课堂教学中同类案例素材迁移的情境创设, 能影响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提高, 达到一举反三的教学效果。

当然, 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也提出, 抽象的、一般的知识与技能常常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 因为知识与认知技能双方均高度地依赖于学生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时的情境[2]。只有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 才能比一般知识更容易迁移。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习技能和经验, 而不是知识本身,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创设同类案例素材的迁移, 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 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 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地区。西电东送分北、中、南3条通道: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海南等地。

西电东送可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拉动经济发展, 促进江河治理, 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资料2:我国西电东送的主要路线图。

思考: (1) 我国的水能资源、坑口电厂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东西部供需矛盾有什么差异? (为什么要送?)

(2) 西电东送的3条通道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用彩笔描绘下来。 (怎么送?)

(3) 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送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 (1) 黄河上游和晋、内蒙古煤产地;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乌江、澜沧江和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以及黔、滇煤产地。东部电力不足, 需求量大;中西部电力富余, 需求量小。 (2) 在图上描绘。 (3) 促进中西部电力资源开发, 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东部电力紧缺和交通压力,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改善大气质量, 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思路点拨】第一步, 教师引导学生先“议”区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供需矛盾, 引出为什么要跨区域调配资源。第二步, 运用地图描绘三条通道, 加深学生对西电东送怎么送的认识。第三步, 分组活动、查阅资料讨论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第四步, 形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学习思路:为什么送? (该资源有什么特点、供需矛盾是什么) →怎么送? (线路方案是什么) →带来什么影响? (正面、负面影响, 以及如何趋利避害) 。第五步, 迁移在该案例型情境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思路, 开始分析教材中的“南水北调”案例。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部分内容, 也可以运用案例型情境的迁移与对比分析的学习思路来进行。如长江、田纳西河、珠江、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注意要点】迁移同类案例情境素材的设计, 要有详、有略、有对比性, 才能突出课标要求的重心。

四、提供图表文字素材, 创设“中间开花, 带动两头”情境, 引导学生巧“辩”, 逐步厘定经济发达地区或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利用图表文字素材, 创设“中间开花, 带动两头”的教学情境, 是教学设计的常用技巧。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3]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部分直观内容多, 但抽象内容也不少。教师要善于从直观的事物入手, 引导学生分析理性的内容, 巧选中间案例素材, 设置“中间开花, 带动两头”的案例素材情境,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思维模型, 以带动课文两端内容的学习。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 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20世纪80年代,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过大量引进外资企业, 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 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 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 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 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资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大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该地区已有城市25座, 建制镇420个, 城镇密度为108个/万平方千米, 城市密度为6座/万平方千米, 形成以广州为中心, 包括深圳、珠海、中山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2010年, 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已近70%,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答案要点】 (1) 从资料1可以看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是什么?

(2) 从资料2可以看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是什么?

(3) 从资料1和资料2可以看出,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是什么?

答案: (1) 优惠政策、外向型经济、国际产业转移, 促进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加快。 (2)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带动城市化水平提高。 (3)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两者相互促进,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思路点拨】第一步, 阅读资料1和2, 搜集一些图表文字素材, 分析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 以及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 初步厘清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关系。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 往往通过优惠政策, 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而预设好“中间开花, 带动两头”的案例型情境。

第二步,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珠三角工业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结合珠三角区位图, 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 引导学生完成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成就的分析, 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利弊影响。

第三步, 提供巧辩方式, 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 分组梳理珠三角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探讨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如巧设“要科学发展规划, 还是要单纯发展速度”等辩题, 以体现学生对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和措施的理性认识, 进一步了解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意义。

“区域农业发展”一节内容, 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 先预设探讨“区域农业生产和布局特点”这个中间案例, 再引导学生探究区域农业生产条件, 以及区域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问题, 最终讨论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注意要点】“中间开花”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开放性, 以引导学生产生多方面联想, 生成相关思维, 体现“中间开花, 带动两头”的妙境。

当前, 案例型情境设计与运用依然存在诸多操作误区。诸如“讲”案例, 而不是“用”案例教学;脱离教材, 精典案例不选, 另选其他案例;新选案例素材设计不当, 没有扣住课标要求教学, 等等。

另外, 根据教学业务差异, 案例型情境设计的层次性应不同:一个是浅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 即教师采用有意义接受式的教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操作方式适合新教师;另一个是深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 即学生采用有意义发现式的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操作方式适合有经验教师。两个层次的案例型情境设计, 教师均应把握。

参考文献

[1]吴庆麟, 胡谊.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54-263.

[2]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91-304.

相关文章
备自投装置范文

备自投装置范文

备自投装置范文(精选11篇)备自投装置 第1篇备用自投装置是当工作电源因故障或其他原因断开后, 能迅速自动启动备用电源或其他正常工作电...

1
2025-09-14
巴西的世界杯之旅

巴西的世界杯之旅

巴西的世界杯之旅(精选10篇)巴西的世界杯之旅 第1篇作为当代世界公认的第一大运动——足球的最高水平赛事, 每届国际足联世界杯的举办都...

1
2025-09-14
部门趣味运动会总结

部门趣味运动会总结

部门趣味运动会总结(精选14篇)部门趣味运动会总结 第1篇一、活动主题社团联合会部门联谊趣味运动会二、活动背景及目的在社联旗下有五部...

1
2025-09-14
病理生理学病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病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病名词解释(精选4篇)病理生理学病名词解释 第1篇兽医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掌握1.疾病: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

1
2025-09-14
保卫处个人工 作 总 结

保卫处个人工 作 总 结

保卫处个人工 作 总 结(精选10篇)保卫处个人工 作 总 结 第1篇2009年个人总结本人张XX,参加工作来一直都在学校保卫部门工作,多...

1
2025-09-14
毕业寄语初中给同桌

毕业寄语初中给同桌

毕业寄语初中给同桌(精选12篇)毕业寄语初中给同桌 第1篇初中毕业寄语精选10条(给同学)1、高尚的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有了志向,生活就...

1
2025-09-14
变压器故障分析与预防

变压器故障分析与预防

变压器故障分析与预防(精选10篇)变压器故障分析与预防 第1篇在过去的10年中, 在造成故障的起因中, 绝缘老化列在第一位。由于绝缘老化...

1
2025-09-14
保护孩子的议论文

保护孩子的议论文

保护孩子的议论文(精选14篇)保护孩子的议论文 第1篇关于孩子——保护的躯壳文/浩涛身为父母者保护自己的孩子既是本能,也是责任。让自己...

1
2025-09-1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