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大学社会实践介绍信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大学社会实践介绍信(精选8篇)

大学社会实践介绍信 第1篇

附件三: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介绍信

兹介绍我校学院同学到贵单位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望接洽为盼。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院

年月日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生社会实践接收证明

贵校___________学院_______同学等_______人,于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_日,在_______省(市)______市(区)___________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反馈意见(可附页):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

(单位公章)

年月日

大学社会实践介绍信 第2篇

兹有我院 级学生 (学号: )20XX年暑假前往贵单位进行“青春梦 西科梦 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望贵单位安排为谢!

此致

敬礼!

介绍人:xx

大学课程介绍的语篇体裁研究 第3篇

英国ESP学派的代表人物Bhatia在2004年所著的《书面话语的真实世界》中指出体裁理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对于我们理解话语在学术、行业和其它各种语境中的使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经常趋向于使用简单化和理想化的体裁。但是,话语的真实世界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在现存的文献中,这些方面没有被充分表现出来。Bhatia提出了他对体裁的理解并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体裁分析框架。

本文运用Bhatia提出的理论框架对大学课程介绍从体裁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所分析的20个语料是通过http:/www.google.cn这个网站从各个大学的官方网站上下载收集来的。在选取语料的过程中,我们尽量选择不同院校(有知名院校的,也有不知名院校的)不同长度的课程介绍以便所选语料有代表性。

1 理论框架

1.1 体裁的特征

Bhatia(2004)在不同的体裁研究者对体裁所做的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体裁的六个特征。(1)体裁是以交际目的为特点的可识别的交际事件;(2)体裁是高度结构化和约定俗成的构造,在意图表达、形式采用、以及可用来为这种形式特点提供语篇价值的词汇语法资源上有限制;(3)某一行业的既定成员比其他人对体裁了解得更多,掌握得更好;(4)某一学科或行业的专家级成员经常利用体裁资源在社会认可的交际目的的结构内表达他们私人和组织的意图;(5)体裁反映学科和组织文化;(6)所有的学科和行业体裁都有体裁的一致性。

1.2 体裁群(genre colony)

Bhatia认为体裁不仅可以在具体的个体层面上进行识别,而且还可以在个体层面之上以超级体裁(super genres)的形式或者在个体层面之下以次级体裁(sub-genres)的形式进行识别。超级体裁体现了一群跨越学科和行业界线展现出极大相似性的个体已经被认可的体裁。这些体裁大多可以被看作相关体裁之群。体裁群的主要成员是那些在一些方面有区别,但在很大程度上共享交际目的的相关体裁。

1.3 体裁资源的转用(appropriation of generic resou-rces)

Bhatia(1995)研究发现各个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成员经常把传统上由两种不同体裁体现的交际目的混合在一起来创造混合体裁,并且利用体裁资源表达私人意图。这样就导致了体裁混合和体裁嵌入,偶尔也会导致相互冲突的体裁的产生。这些通常是通过转用某一体裁的资源来构建另一体裁而实现的。

1.4 体裁一致性

(generic integrity)体裁一致性是体裁的特征之一。Bhatia(1993)提出大多数成功的体裁结构有可识别的体裁一致性。体裁一致性和体裁资源的转用之间好像存在着冲突,但是Bhatia(2004)指出变化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微妙地利用社会常规,并且职业或学科领域的专家成员往往都会遵守并保持体裁的一致性。Bhatia(2004)还识别出了一些对于讨论体裁一致性特别有帮助的因素。

2 语料分析

2.1 大学课程介绍作为一种体裁

大学课程介绍,作为一种体裁,属于介绍体裁群,因为它们有共同的交际目的,即介绍。

2.1.1 大学课程介绍的交际目的

Bhatia(2004)总结了体裁的6个特征而交际目的居首位。他指出既然体裁是可识别的交际事件,那么交际目的也许是识别体裁最重要的因素。大学课程介绍也是以一套为学术界和他们的潜在读者所识别和了解的交际目的为特点的。其交际目的包括介绍(介绍大学提供的课程以便潜在读者快速、便捷的对该课程有大致的了解)、提供信息(提供该课程的相关信息)、推广宣传(向潜在学生推广宣传该课程以便吸引学生参加)和说服(劝说潜在学生加入该课程)。

2.1.2 大学课程介绍的语步结构

在对所收集的语料做了语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了11个语步,其中语步2由10个步骤构成,详述如下:

语步1:课程的性质/学位。该语步表明了课程的性质,如本科或研究生课程。随后它也许还会说明该课程提供的学位,如文学士、理学士、文学硕士…。

语步2:详细的课程描述。该语步提供课程的详细信息。它由10个步骤构成,分别为课程、使命/目标、专业选择、与学业相关的活动、特色、目标学生、要求、持续时间、学生数量和辅修。

语步3:为课程辩护。该语步指出课程的重要性或必要性或为该课程确立一个合适的地位,其目的是推广该课程,展示该课程多么重要或有益以便说服目标学生。

语步4:建立证明。该语步通过指出院校、系部、师资、设施或其他优势来展示该课程的好处或价值,其目的也是推广宣传该课程以便说服目标学生。

语步5:领域介绍。该语步介绍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

语步6:事业选择/未来前景。该语步向目标学生列出课程的毕业生的事业选择方向、就业机会或未来的前景。通常它会列出各种不同的择业机会或规划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语步7:经济援助。该语步提供经济援助方面的信息。

语步8:申请/录取。该语步提供申请课程需准备的材料、联系人及录取等信息。

语步9:提供进一步的信息。该语步建议读者在其它部分查找介绍部分没包括的该课程其它更多信息或更详尽的信息或提供获取更多信息的方法。

语步10:表示欢迎。该语步对潜在学生表示欢迎。

语步11:住宿。该语步提供住宿方面的信息。

语料中所发现识别的语步中并不是所有的语步都会在某一文本中出现,也并不是所有的语步都会以同样的顺序出现。比如,语步4后面也许是语步2、3、5或6,然而,语步1总是出现在句首,语步9通常出现在末尾或偶尔出现在中间位置。有时1个语步可能在1个文本中只出现1次,但有时可能在不同位置出现2次,甚至3次。

接着我们对语步及其在语料中的分布做了分析。分析表明语步1和语步2存在于所有的收集的文本中,而其它语步只存在于某些文本中,因此语步1和语步2为必有语步,而其余9个语步为可有可无语步。语步2中有一个或多个步骤。这个发现表明大学课程介绍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因为它们有必有语步。它也表明学术领域的专家级成员经常利用可有可无语步等体裁资源表达他们的私人意图。在可有可无语步中,语步3、4、6出现的频率比其它语步相对较高。

从以上对交际目的、语步结构的分析中,我们推论出大学课程介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体裁因为它是以一套交际目的为特点的被认可的交际事件,并且它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些都与Bhatia对体裁的定义相一致。既然它的主要交际目的是介绍和提供信息,那么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介绍体裁。

2.2 大学课程介绍的体裁一致性

按照Bhatia的观点,大多数成功的体裁结构都有体裁一致性。体裁一致性的指示标志分为文本内和文本外两类。下面从这两方面对大学课程介绍的体裁一致性进行分析。

2.2.1 体裁一致性的文本内标志

上下文标志: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狭义上的上下文。我们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在所收集的语料中,只有文本9提及了作者。这也许是因为不只一个人而是几个人或多个人参与了文本的构建,因此最后有特权写课程介绍的人不能称自己是文本的唯一作者。

读者:读者包括那些对课程介绍感兴趣的人,如潜在的学生、他们的父母、提供相同或类似课程的其它院校的人员等。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作者与潜在学生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上、下级的关系因为作者,作为信息的提供者,比读者,信息的接受者,知道的多,而且作者有权威。其次,作者与其它院校的人员之间是平等和竞争的关系因为他们有竞争学生资源的平等机会。

作者和读者的态度:一方面,作者可能有热情的态度(这从含有表示欢迎的文本中可以看出),同时还有小心、谨慎的态度因为作者要注意提供广泛的信息,强调课程的优点和优势,而有意避免提及其弱点和缺点(这从所有文本中都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学生及其父母应该持有谨慎调查的态度,而其它院校的人员应是调查对比的态度。

作者和读者的目标:作者的目标是为吸引和劝说潜在学生报考而介绍某一课程;读者的目标是获得课程信息以便更好地选择或更好地了解对手。

文本标志:文本标志主要包括词汇、修辞、语法和语篇资源。通过分析语料,各个语步都有一定的词汇语法特点。

文本间的标志:在所收集的语料中,有些文本没有提及文本周围的其它文本,而一些在提供进一步信息这个语步中明确提及了周围的文本。

2.2.2 体裁一致性的文本外标志

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1)体裁的选择:因为一所大学通常开设多种课程,而且院校众多,所以学生们面临多种选择。这样,他们也许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关于某课程的大致信息。为了提供这样的信息,许多课程选择了课程介绍这种体裁。(2)交际方式:交际方式有很多种,但是用什么方式介绍课程是需要考虑的。各大学通常用书面交际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因为书面方式比其它方式正式,可以使人们形成信任感。

话语过程(discursive procedures):大多数职业体裁通常是多个专业人士合作的结果。课程介绍也不例外。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首先,谁参与了课程介绍的构建?可能参与构建活动的人员有系部的工作人员、学校负责本科或研究生教育的工作人员、负责招生的人员、教授、指导和管理该课程学生的教师、或其他人员。其次,参与人员是如何构建课程介绍的,其中涉及哪些步骤?在准备招生的过程中,学校负责招生的部门可能会招集相关人员开会,布置有关事宜,其中可能包括编写课程介绍。然后,系主任可能要求相关人员总结、分析他们课程的特点、优势,写课程介绍或招生部门的人员也许从各系收集信息来编写课程介绍。最后,他们如何利用课程介绍的?答案很明显。大学利用它来介绍课程、宣传推广课程并劝说潜在学生报考其课程。

职业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1)职业目标:高等教育可以被看作一种职业。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能够符合人类社会所有部门的需求的公民;通过研究、创造、传播知识,帮助保持、解释和传播民族、宗教、国际和历史文化等等。为了履行这些使命,大学为他们的课程设定目标。虽然不同院校的目标可能不同,但总体目标是类似的。(2)普通高等教育的体裁标准和传统:正如Bhatia所指出的,体裁的真实世界是复杂的,通常不可预测的。课程介绍也是如此。在所归纳出的语步中有2个语步是必有语步,其余9个语步是可有可无语步,体裁专家正是利用这些可有可无语步来表达他们的私人意图并回应那些重复出现的或新奇的修辞语境的。此外,交际目的也被用来实现私人意图。推广宣传和劝说这两个交际目的就是用来实现推广课程、吸引潜在学生的意图的。影响这些活动的物质环境是竞争。竞争促使各院校宣传他们的课程,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却避免提及其劣势。(3)职业一致性:职业一致性是指专业人士以或多或少一样的方式书写某一体裁,虽然在小范围上有微妙的变化。从大学课程介绍相对固定的结构、类似的交际目的和词汇语法特点可以看出,大学课程介绍也是如此。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大学课程介绍有体裁一致性的结论。

2.3 大学课程介绍中体裁资源的转用

2.3.1 广告的特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广告下定义。然而,受到最广泛接受的是Bovee和Aren对广告的定义:广告是通过各种媒体所做的,通常由广告客户付钱的,带有说服本质的关于产品、服务或思想的信息的非个人间的交流。

从以上广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广告的几个基本特点:广告不针对任何个人,而是针对公众或某一群人;广告通常要由广告客户支付费用的;广告有说服性;广告提供信息;要有有意为他们的产品或服务做广告的人;广告通过大众传媒传播。

Cook(1992/2001)指出广告有劝说、娱乐、通知、辩护、警告等功能。广告的定义和功能说明广告有宣传推广、说服、提供信息、反射等交际目的。

Bhatia(2004)把一则典型广告的语步结构总结为:1)标题;2)指明目标市场;3)为产品/服务辩护;4)详细说明产品/服务;5)建立证明;6)名人或典型用户背书;7)提供刺激;8)使用压力策略;9)请求回应。同时,Bhatia指出广告语篇中最重要的语步之一是提供一个好的、积极的、有益的产品描述。

2.3.2 大学课程介绍中体裁资源的转用

前面部分谈到大学课程介绍的交际目的为介绍、提供信息、推广宣传和说服。在11个语步中,除语步10外,其余10个语步都有介绍和提供信息的交际目的,5个语步,即语步2、3、4、6和10,占语料的45%,有推广宣传和说服的交际目的。而广告的交际目的也包括推广宣传和提供信息。因此从交际目的角度讲课程介绍中有广告的因素。

广告和大学课程介绍语步的对比:广告中的语步2,指明目标市场类似于课程介绍语步2中的步骤6,目标学生;广告中的语步3,为产品/服务辩护,类似于课程介绍中的语步3,为课程辩护;广告中的语步4,详细说明产品/服务,类似于课程介绍中的语步2,详细的课程描述;广告中的语步5,建立证明,类似于课程介绍中的语步4,建立证明。此外,广告中的语步9,请求回应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课程介绍中的语步9,提供进一步的信息。

表1表明所有的语料都有1个或多个广告因素。而且,像广告一样,大学课程介绍中只有课程好的、积极的和有益的方面。因此,从语步结构角度讲,大学课程介绍中也有广告因素。

此外,利用图片是广告使用的最重要、最流行的促销策略之一。在所收集的语料中也有一些带图片的。这些图片展示了校园建筑、校园生活、学生学习或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这些图片也有说服和推广宣传的交际目的。因此,从策略角度讲,大学课程介绍中也有广告的因素。

3 结论

本研究是在Bhatia的理论框架内对大学课程介绍进行的体裁分析。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1)大学课程介绍由11个语步构成,其中2个语步,性质/学位以及详细的课程描述为必有语步,其余9个语步为可有可无语步;(2)大学课程介绍这种体裁中存在体裁一致性;(3)广告资源被转用到了大学课程介绍这一体裁中。

参考文献

[1]Bhatia,V.K.2004.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

[2]Bhatia,V.K.1995.Genre-mixing in professionalcommunication:the case of‘private intentions’v.‘sociallyrecognized purpose’.In P.Bruthiaux,T.Boswood and B.Bertha(eds)Explorations in 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M].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Bhatia,V.K.1993.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4]Bovee,C.L.&Arens,W.F.1986.Contemporary Advertising[M].Irwin:Illinois.

英国大学学制介绍 第4篇

传统大学或红砖大学(19世纪)

传统大学或红砖大学是指成立于1900年之前或1900年左右的大学,共33所,既包括知名的老牌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也包括耳熟能详的曼彻斯特大学、国王学院、利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布利斯托大学、阿伯丁大学、卡迪夫大学等。

历史发展到今天,那些知名老牌大学已经成为英国历史最悠久、地位最稳固、享有最高声望的大学。1900年左右兴建的那些大学由于主要坐落于英国的一些大城市,院校的建筑也多为红砖砌成,因此也称为红砖大学。

当代大学(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中叶英国的教育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扩张时期。为了满足二战后的人们进入大学深造及培训的需要,当时的高等技术学院转化为技术大学,学校的模式由传统的教育模式走向现代,精英型走向了大众型。不论是在教学的多样化上还是在管理制度的新改革上都突出了新时代大学的特色。该类院校的建筑物多为比较现代的玻璃和钢材建筑材料。

这一时期兴建的大学包括1 2所技术大学和9所绿地校园大学,代表学校包括巴斯大学、拉夫堡大学、赫尔瓦特大学、东安格利亚大学、约克大学、华威大学等。

新大学(20世纪90年代初)

90年代初英国大学数量再次扩张,新建56所大学,代表学校有诺桑比亚大学、朴茨茅斯大学、考文垂大学、伯恩茅斯大学等。90年代新兴大学较60年代新近大学更为现代化,教育的理念也更为现代化,课程也都更为贴近当今社会。它们几乎都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校区,一个是原址,另外一个是新校园。这些大学既新型现代又保持着传统教学的特点,它们更倾向于授课式的教学。

建校时间是一所大学名誉的保证,能延续至今的名牌好学校一般都是百年以上的大学,院校的历史背景也是我们选择学校的一项参考标准。但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的好大学还需要学生准确客观的评价自己,不顾自身条件而盲目地追求名牌大学并不可取。通常选择学校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内容:

1、学术因素: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了解哪些院校开设了你希望就读的专业,通过该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2、非学术因素:院校的地理位置、规模、学费、生活费、交通、娱乐等也是选择学校的参考因素。

大学社会实践介绍信 第5篇

敬礼!

介绍人:xuexila

大学生社会实践介绍信 第6篇

兹介绍我院学生 等人,前往贵处联系暑期社会实践相关事宜,请接洽。

此致

敬礼!

xxx

大学生社会实践介绍信 第7篇

_________________: 兹介绍我院_队长及两个主要队员名字 等同志前往贵单位联系大学生社会实践事宜,并与 月 日--月 日期间到贵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望能够给与接待为盼。详细实践内容由联系人与贵单位协商。

特此证明。

此致 敬礼

共青团安徽大学商学院委员会

二0一二年 四 月十八 日

(大写)

---------------------------安徽大学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介绍信副本

兹介绍我院________________等同志前往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联系大学生社会实践事宜,并于 月 日---月 日期间到该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详细实践内容由联系人与该单位协商,特此证明。

共青团安徽大学商学院委员会

二0一二年 月 日

大学社会实践介绍信 第8篇

视觉文化研究 (Visual Cultural Study) 是美国近年来新兴的研究课题, 也是美国大学里面新出来的专业。一般来讲, 她是由七十年代所兴起的“文化研究”的衍生物, 是在八十年代中, 美国学术界中的所谓的“跨学科研究” (Indisciplinary studies) 或“多学科综合研究”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中发展出来的独立的学科。从九十年代开始, 美国的一些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年轻学者出于对大众文化 (Mass Cultural) 和通俗文化 (Popular cultures) 的浓厚感兴趣, 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大众文化或通俗、流行文化研究 (POP cultural study) 。美国俄亥俄州的肯特大学还成立通俗文化研究中心, 目前这个专业大约有300多名进行学习。同时, 美国视觉文化飞速发展, 有一些学者开始进行美国视觉文化的专门研究。该研究所设计的范围较为广泛, 包括历史学、艺术史、文化史、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传播学, 乃至政治学、人类学等等领域, 这样, 视觉文化研究自然而然地就被规定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了。2001年, 美国著名的全美美学社团的年会开设了“美国视觉文化”专题研究, 大约有80多位学者包括来自其他国家以及中华台北和香港的学者, 就视觉文化研究的内容、范围、思想概念和研究方法论进行了讨论。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视觉文化研究”在当今社会, 特别是学术界内有着独特的意义。她将会使得人们对于目前特别是经济发展的社会, 有着新的观察和理解。

近年来, 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在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大学里已经有了一定发展, 但从理论或高级的研究似乎还欠缺。为了对于国内的研究提供一点点借鉴, 笔者不揣冒昧地选择几篇美国学者的文章, 进行编译介绍。选择编译的形式的原因有二:其一, 这些学者的文章, 大多是针对当代美国的视觉文化, 有些地方未必适合我国的情况;其二, 这些学者们正如我们的学者一样, 在文章中引经据典, 咬言嚼字, 而且有的文章篇幅过

清净才往生的, 而是那里有完全清净的环境, 不论什么众生去往生, 也都可以纯净起来”13由此可见, 林清玄所追求的是完全清净, 不染尘埃的世界。而在其所处的都市文明中, 到处充满着机械化的、虚伪的东西, 掩盖了生活的本真, 使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那光怪陆离的霓彩之中, 人心和灵魂找不到可以安歇的地方, 没有精神的归赖。因而林清玄的佛有一种积极入世的救赎精神, 以佛的眼光来审视世界, 揭示生活状态的异化, 并用佛的智慧来化解这一切, 从而还世界以本真。

综上所述, 佛禅意识是海峡两岸共有的精神皈依, 无论是贾平凹还是林清玄, 他们都将自己融进了自然, 通过物我两生, 物我两忘的修悟来成就自己的一颗不染尘埃的佛心。即使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差异, 但是那种双手捧着最本真的虔诚匍匐在人世间的态度与用心参禅悟佛的精神共同孕育了一朵从尘世间升腾起来的莲花, 他们将其幻化成文字, 使人读罢顿然开悟, 满齿留香

参考文献:

1.宋启超.《什么是文化》[J].1922 (12)

长。所以, 笔者采用了编译手法, 一来节省大家的阅读时间;二来也避免文章干枯、晦涩。

戴维霍普尔 (David Holloway) 和约翰贝克 (John Beck) 都是比较年轻的美国文化研究学者。他们所编著的《美国视觉文化》 (American Visual Culture) 一书, 汇集了三十多位美国知名学者和专家的文章, 大致描绘出当代美国视觉文化的基本面貌。我们包括霍普耳和贝克先生特地摘选这部专著部分章节进行编译介绍, 以享读者。

笔者识2010-11-15于美国德州

十九世纪的美国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和科学家鲁弗瓦尔都艾默逊Ralph Waldo Emerson) 在其所著的《自然》 (Nature) 一书的第一章结尾处进行总结时, 他说道:“我无足道哉, 但我看到了所有的全部。” (I am nothing, I see all) , 这固然是这位哲学家的自我感叹 (见艾默逊所著《自然》一书, 1982年版本) , 但也强调了眼睛作为他个人对于世界的观察器官的不寻常的意义。克里斯金克 (Dr。Chris Jenks) 博士指出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推陈出新’”。它赋予了“眼睛是灵魂的窗口”这个古老的命题新的涵义, 趋向于对于现存世界的图像化或视觉化 (to picture or visualize existence) (见艾默逊的著作《视觉文化》1995年伦敦版) 。但是, 我们认为, 把视野或视觉观看的概念抽象化乃至下降到一个对于物体的虚无主义的观点, 是值得争议的。不过, 如果艾默逊所热衷思考的是先验论或超存在论的哲学内涵的话, 对于视觉或观看的预测和对于实在物体 (subject) 的虚无主义态度, 也会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方式去感受对于后期资本主义 (late Capitalism) 的超级观察。同时它还提供了一个显耀的、也许是令人目瞪口呆的炽热的快感享受。

艾默逊的透明的眼球提供了一种所有的事物的以其自然 (nature) 或本能 (instinct) 的而形成的神秘的统一体, 而他的二十一世纪的同行们, 却提出截然不同的观察概念。 (现今, 共所承认的是, 物质产品自身, 也不再被认为是什么产品, 而是文化产品了, 这就历史不同的结果。) 前一个问题中提醒我们观看行为的意义, (包括笔者作为本书的编辑者的观察的行为等) ;由于人们的观看行为是相互决定而影响的, 所以, 是“先天的战略性的内置的”, 是站在社会化了的人们的角度上共同观看的结果。而后者使我们在一个社会化和历史化, 或者全体化框

2.方忠.《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散文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9) .

3.张节末.《禅宗美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12) .

4.贾平凹.《贾平凹散文精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 .5.贾平凹.《商州初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

6.贾平凹.《宝瓶菩提》[M].作家出版社.1995 (1) .

7.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 (第一卷) 》[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8.易芳.《论林清玄散文的禅宗情节》[J].文学教育 (作家研究) .2007

10.孙继垠.《论贾平凹散文中的生命体验》[J].求索.2008 (7) .11.贾平凹.《坐佛》[M].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4 (11) .12.贾平凹.《坐佛》[M].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4 (11) .13.贾平凹.《宝瓶菩提》[M].作家出版社, 1995 (1) .

姜祥男, 女,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影视传播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08级学生。

架内去进行区域化的观看, 即艾默逊所称的“超越灵魂的“的。这里, 我们所指就是在美国现代历史中的所谓的在资本主义的-民主化的社会框架中, 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一体的视觉现象。

在此, 我们提出的对于美国视觉文化的社会学理论, 要讲述和探讨的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民主的霸权 (A Capitalistdemocratic hegemony) 的历史, 然后, 是一个临时性的和整体的美国经验 (A provisionaltotality’of American experience) 。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视觉文化批评理论去对图像使用的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多重性或多样性进行不加任何偏见和歧视的批判。 (见米切尔所著《图像理论:关于视听的再现的讨论文集》一书, 1994年版本) , 而不是要提供出什么新的神秘主义来替换艾默逊的理论。本书, 即《美国视觉文化》, 首先旨在表达要建立一个公允的, 较为客观的批评模式的意愿把当代美国经验 (modern American experience) 作为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的整体历史中的部分 (the History of the Capitalist-democratic totality) 。需要声明: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历史不是美国化的资本主义的历史 (the Capitalist History of the US is rather more tha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capitalism。) ;第二, 我们识别出美国的社会生活的物质化的组织 (material organization) 是由一些抽象的修辞学理论概念所确定的。它们产生于在美国社会范围内的修辞学上令人困惑和滔滔不绝的争论, 并构成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即上高层建筑。

我们提出的美国视觉文化的社会学理论是想对于美国的精英力量在全球的行动的历史的透明性进行反思。美国 (政府) 提倡的“世界次序” (world order) 作为所谓的反恐战争中作为行动的指南加以修正, 美国的精英开始干涉国际事务。他们不断地戏剧化的、连续确定地贩卖和推动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的东西 (即美国的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等) 。对此, 我们有必要去揭露这种连续性的虚伪。我们和美国精英们在对于历史的认识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就美国所领导的全球市场问题, 我们坚持自己不变的立场, 并由此又建立了我们的研究课程。

现今, 社会现实就是一个在我们称之为固定化的条件下被强制地“团结一体”, 这些条件有时是建立在对于民族, 道德, 性别等的扭曲之上的。后资本主义-民主主义的美国视觉文化由此变成直截了当的“商业化”。由于如今的社会现实可以被视为是一个整体 (TOTALITY) , 因此, 她 (社会构造) 是被一些相互重叠的力量关系 (Power-relation) 所确定的。在其中, 我们是异类, 是即时发生的、主观的另类公民和“商品顾客” (Consumer)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出来的“跨国界”的美国研究 (Cross-national American Cultural Study) 指出, 这些差异是国际的, 也是美国的。跨域国界批评的一个功能就是把陈旧的“大美国独特主义”推向危险化边缘。“独特主义”是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德托克圭维力 (Alexis de Tocquville) 在1830年提出的词汇:它指的是美国第一, 美国特殊, 美国独具的“社会次序”等等。但是, 在一个新的大美国世纪诞生之际, 美国精英们的全球化的努力也不过是意味着“大美国主义” (Americanism) 罢了。任何一种主义-ISM, 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 法西斯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美国精英们正是利用了当今全球化的好机会, 来推行和贩卖他们自己的特殊兴趣和观念。于是乎, 什么美国特殊论, 垄断的特殊性, 美国式的民主, 共和党的自我政府等大美国主义纷纷出笼, 而且似乎影响到了世界。美国先锋派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写道:“一罐可乐就是一个可乐”。在此, 我们可以理解为, 美国的民主的观念不过是包装起来的大众消费和商业。以它来实现自由化的民主主义是不可能的, 靠着它来生产出, 或者保卫什么“自由”也是不可能的。他所绘制的可乐瓶子的图像, 不过是一个广告, 一个可乐瓶子的图像, 并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意义。

但在广告词中, 顾客被告知:这就是可乐。可乐瓶子的图像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符号, 这自然就增加其社会、商业和政治的附加价值, 它的实用价值被掩盖了。视觉文化就构造出了可乐的新意义:它是美国样式的资本主义-民主主义的一个产品。于是, 可乐符号的内涵意义就超过了其再现的意义。

在一个多元化的, 多语言的, 以及由几代移民所组成的社会中 (美国社会) , 视觉传播时常起到对于主流的政治和道德价值的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起着对不同的行为和习俗的规范化和同化的重要作用。从早期的精美的共和党总统们的油画画像、美国风景画和摄影作品、那些精心设计的商业广告和其它旨在推销商品的东西、以及文学作品乃至政治宣传品之中, 到后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视觉娱乐品之中, 美国的精英思想, 特别是“大美国主义”观念, 一直是作为美式的资本-民主主义的知识、观念, 被不断地展示, 强化地推销、制作出来。如今, 美国的视觉文化产品, 已经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那些沿着马路架设的大广告牌, 各种各样的广告设施, 商品的标牌, 以及商品宣传说明单等铺天盖地, 叫人眼花缭乱, 无法躲避。这便可以看作近年来出现的“视觉文化产品” (visual cultural products) 。如今, 美国的传统印刷文化产品也成为了视觉文化产品:报纸, 定期刊物, 漫画书, 明信片, 广告宣传册页, 商品订货单, 超级市场里散发的货品单, 色情印刷品, 大学的课程表等。它们都以图像符号的方式来诱惑过路行人的视觉注意。无所不在的视觉文化的产品, 以及通俗地把资本流通当成视觉信息和娱乐来进行传播, 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也许, 它们从前的确曾经作为某段历史经历的反响或反映, 那么现今, 它们不过是一种“破坏物”, 一种要为“现实”强加上的某种东西。它们在修正, 在抑制, 在把我们从意识层次上分化出来。英国学者墨祖耶弗 (N.Mirzoeff) 就曾经批评说:“在图像的漩涡中, 眼见为实已经不实用了, 眼睛已经看到更多的实在, 它 (视觉文化) 已经不再是日产生活 (即资本-民主主义模式的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了, 它自己就是日常生活 (即资本-民主主义模式的日常生活) 了!” (见墨祖耶弗所著《视觉文化引论》一书, 1999年版) 。

在我们进行研究中, 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 如何认识这种视觉文化的各种类型的日常生活化, 以及视觉文化产品的直观性, 和消除语言文字的影响作用。这些会产生关注和恐惧, 即害怕人们会被这种视觉文化泛滥所同化, 而成为“盲视和耳聋” (见上书) 。这里, 如沃霍尔的可乐图像一样, 美国精英们一心想要把美国人民的思想变成一个“整体” (fitness) 时, 他们就开始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胃口, 通过把低俗文化提升到“高雅文化”系统行列来赋予美国视觉文化以新的价值观念。如果, 精英们旨在有意来“提升”大众文化实践, 以艺术的内涵和非常规的特性来确定它 (视觉文化) 的自身的排他性和低俗性的话, 那么, 其结果恰恰相反。从先锋派艺术的位置来讲, 为通俗的视听艺术寻找一个以消除高雅文化艺术的特色来提升其地位, 这种“严肃“的对待文化价值的做法, 未必是个坏事;但这种以损害主流文化来牵强附会地拔高低俗文化做法就值得重新思考了。比如说让精英们所崇拜的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文化, 都减低到沃霍尔的一体化的可乐瓶子, 是否有些可笑?因为, 这个可乐瓶从来没有展示美国高雅文化的价值观念, 也就不会体现美国US的什么精神。实际上, 现代美国艺术都曾经有意地去从主题和题材, 以及形式来实施民主化的。但先锋派的做法是绘制大众文化形象, 和把形式土语化、通俗化。早在1817年, 达达主义易书记杜尚就写道:“美国所能够提供的唯一的艺术, 就是抽水马桶和桥梁了!” (见杜尚所著《艺术观念》一书, 1992年版) 。我认为杜尚并非是在插科打诨。他的确认识到, 根据美式的资本主义-民主观念, 有必要把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概念化。现在, 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 比如理查德普琳斯 (Richard Prince) , 珍妮霍尔兹 (Jenny Holzer) , 或肖尔列文 (Sherrie Levine) , 都从自己的立场来批评目前的高雅文化和商业通俗文化的相互混乱的关系, 而试图在观赏和欢庆之间画出个明显的界限。

我们认为, 现在的问题, 也是美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不仅是这个大众化了的文化 (the massification’of Culture) 的文明产品的永久的、“最好的”、和道德上的价值观念。而在于视觉文化作为双刃剑, 如何在迎合与反抗正常的价值观念时的行动和态度。现代艺术的构建就是在同“美国”价值观不断打官司的过程。比如, 现代艺术在很大部分上是抵制美国传统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现实主义观念的。后者把现代意识仅仅视为:“文化产业中的一种探索性的研究和发展。” (见托马斯柯鲁的著作《通俗文化中的现代艺术》一书, 1995年版) 。同时, 美国的视觉文化诞生于美国的社会秩序, 因而很难抵抗其中的种种矛盾。这些矛盾能抵抗正常阅读, 创作型欣赏等传统的概念。各种视觉形式, 只是简单地进行流行式样的尝试练习。当视觉信息的生产一方面不断地坚持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时;另外一方面又不断地抛出新的问题来反对已经稳定了的价值观念意义和社会关系。任何一个视觉符号, 都包括广泛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上建筑起了现代的, 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形体。此外, 正如任何一种抵抗或反对的行动都能够起到反对主流的意识形态一样, 从来没有过什么确定了的信息或消息能够完全地达到它自己的要求。现今, 所有的大众媒体, 包括电影, 电视, 网络等, 还有印刷媒体诸如报刊等都能否郑重地而确定地控制着自己的文化产品的生产?监督它们的内容?当今美国视觉文化是处于混乱的、无序的、建筑在裂痕、无规矩可循的和实际的主流行动与意识形态相冲突的境地。如何在同流合污和反对之间划清一个界限, 也是当代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也正好赋予这个研究以批评的性质。

传统的美国学院性研究一般都认为, 社会生活的视象化意味着文化的角色就是以文化产品来再现世界。就是说, 从历史观念来看, 文化提供了一个在时间内, 以当今的出现来覆盖和替换过去的条件。以此为出发点, 学者们所感兴趣的是大众文化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影响。他们集中在对于特殊时间和特殊地点的, 多样的大众文化的特色和角色性质等研究: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 美国社会与媒体对于同性恋的讨论, 是谁组织了反对“腐败贪污”的运动, 以及后来出现的好莱坞新电影运动、MTV、色情文化产品和网络等。这些批评有时是政治性的, 或来自一定的政治集团, 但也有不少是来自大众文化产品的观众, 如移民团体、宗教团体、妇女、和工人群体, 以及儿童组织等。这些批评丰富了视觉文化研究自身。

目前, 为了适应当前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学院式的研究, 我们应用了后结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批评概念和模式来建构我们美国当代视觉研究的研究体系和构架。目的是想理清目前批评的混乱局面, 使得文化研究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 力图把这个研究发展到社会现象的讨论范围, 且更好地运转。特别是, 当我们把文化产品的本文意义的解析融合进文化研究之内, 就使美国视觉文化研究成为一个新型的, 激进的, 多学科的跨学科的视觉文化研究 (an interdiscip visual culture study) 。司徒华特华尔博士在回应其他学者的争辩时曾经指出:“视觉符号的传递意义的可能性的能力, 目前仅仅处于不定’和潜在’的地步, 需要通过研究意义的运用才能体现出来。同时, 在研究意义链条的另一端, 是文化的观看实践和解译;以及观赏者的主观的行为和符号图像的所指与能指。 (这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 。 (见司徒华特华尔所著《媒体中的性, 种族和阶》一书, 1995年版) .

理论上讲, 本文的意义是多重性的, 本文的“真理性” (TRUTH) 是建筑在阅读者或阅读群体的相对的社会, 经济, 政治, 环境, 地域等因素之上的, 它们决定着本文的意义。视觉文化研究要基于商品顾客的角度而不是商品生产者的角度, 来研究讨论后现代时期的日常生活的一般性, 确定性, 和作用性等。 (见默祖耶弗的著作《视觉文化引论》一书, 1999年版) 。“意义并不是在图像内部隐藏居留, 而是在观众群体的消费和流通的瞬间而产生出来的。 (见斯图肯和卡瑞特合编《观看的实践:视觉文化引论》一书, 2001年版) 。

早期的视觉文化的跨学科研究中强调观察行为的地位。它们研究的是在一个结构稳定的社会王国中, 图像是如何生产制造出来的, 如何以商品形式上市的, 又如何包囊着社会和政治的知识和权利等。视觉文化研究有自己的方法论, 它不在乎研究历史性的文化, 而在乎我们所说的历史的文化性。目前, 这可被视为一系列方法论, 把文化的“商业化”作为动力和立场, 而把意义隐藏在历史框架后面了。这样一来, 通过再现系统, 比如视觉图像, “我们实际上是在构建对于物欲世界的意义。” (见斯图肯和卡瑞特的著作) 。“视觉文化所扮演的不过是在一个大范围内的文化领域中的一个自我决定的角色。 (见默祖耶弗的著作) .

把文化产品和“商业化“相互重叠”去识别每一个概念和另外一个概念的关系, 并区别每种概念的多重性, 就是去认识文化产品的复杂性。现在人们说, 历史并没有创作出文化, 而是文化创建了历史。这个断言有些低估了历史的生产, 但视觉文化研究确实是重新对于“真理”进行再定位。视觉文化研究正是通过图像的个体商顾客, 或者以图像的不同地区的相对的顾客群体, 来确定“真理” (truth) 的。也许, 后资本的顾客的透明的眼球是虚无的, 那么她所看见的所有的东西 (I amnothing, I see all。) 就是讲历史是没有身份和认同的, 在对于观看行动解构之外, 也就没有社会化或者生产性的缘由了。

立场、生活经验构造了历史, 或者说,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日常经验被识别认识为历史的工作。于是, 观看者 (Viewer) 和观看对象 (viewed) , 即被观看的事物与人等, 就是“相互构建” (mutually constitute) 而成的。但在现实社会中, 权利的分配是不均衡的, 观看者和观看对象也就未必是“相互关系”的。例如, 当一个美国能源公司有预谋地在喀布尔和巴格达陈设广告时, 会被很多方式主观地观察和审视。对于阿富汗和伊拉克人们来说, 这些商业图像的意义除了代表美国能源大公司外, 还与美国的入侵的武装力量联系一起。商业广告牌就代表了美国的可以跨域国界的武装和资本的暴力, 提供了一个现代帝国主义的具体形象, 原有的商业性上由此附加了意识形态和商业的双重意义。历史就这样从这些陈设的商业图像中被建构出来了, 它的意义在被曲解, 误视。

可见, 文化作用功效不是由预先设定的意义所起效应的, 而是由积极的观众的观看和解释而决定的。观看者或观看对象的差异, 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观看经验和感受, 这正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他们的历史局限性。这样, 批评性观看行为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了。而如何建构一个相对稳定的观看原则, 即能创作出一个叫自由的观看内视原则 (creative freedom of insightful look) , 也是关注点所在。

由社会关系 (也是社会势力) 而产生的历史产品, 必须被视为是超序的, 假借的。而视觉文化产品的生产, 则建筑在一个假设之上, 即假设社会势力可以不依据社会文化, 不依据社会势力同社会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相互谈判而成立。一套文化其自身就是在同社会势力交流传播和谈判中形成的, 因此, 没有势力, 文化就不能存在。在目前形势下, 后现代的势力, 也会成为“文化性质的”势力。文化的再生产不是简单地通过物质和物理力量而成功的, 或者是通过法律的干预而成功的, 而是通过了自然的原始的日常劳动和努力的实践而产生的。在互动关系中, 观看就具有熟练的接触。现代力量或势力就不需要求什么硬框架了, 也就不要对于古典政权进行什么诠释了。窥视和对于图像的有意识的解释说明, 是社会势力和社会控制系统的两重性练习和作用。 (见金科斯所著原书) 。我们在本书中提出:观看行动有时也会设置一些无意义的东西, 错误地把它们作为具有意义的视觉文本。视觉文本只有在一个历史的生产过程中, 观看意义才会从对于视象物体的具体解码后而呈现出来。观看行动变成生产意义, 也就是说, 观看行为发生在大历史的物质现实中。

本书/本文所涉及范围广泛, 包括电影、电视、摄影、绘画、图像设计、网络图像和文学等等。当然我们希望更加发展也包括建筑、雕塑等艺术。我们相信, 通过这个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我们大致能为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即有意识地、如此这般地进行探讨式研究。

参考文献

[1].David Holloway, John Beck, American Visual Cultur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2006

[2].Ralph Waldo Emerson, Nature and Other Writings Shanbhala Liberary, 1986.

[3].Sympur Martin Lipsd, The Aerican Made, Havard Univ.Press.1992

[4].--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Routhedge Press.2002

[5].S.Hall, Representation:Culture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999.

相关文章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精选6篇)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第1篇201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

3
2025-09-19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12篇)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第1篇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高举有中...

1
2025-09-19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精选11篇)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第1篇2014年大方县“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之安全知识竞...

2
2025-09-19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精选15篇)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篇2010年丰都中心小学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防控工 作 总 结传染病防治...

1
2025-09-19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精选5篇)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第1篇2016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退伍军人简历自我评价(一)】入伍十八...

1
2025-09-19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精选4篇)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第1篇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2020年总结(一)保安队长职责一、实行...

2
2025-09-19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精选10篇)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第1篇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11、怀揣崭新希望,穿过泥泞沟坎,义无反顾奔向...

1
2025-09-19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精选12篇)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第1篇2022-2023学第二学期小学教师个人课...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